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脑血液循环的解剖与生理

脑血液循环的解剖与生理

脑血液循环的解剖与生理
脑血液循环的解剖与生理

脑血液循环的解剖与生理

第一部分脑血液供应及循环障碍

大脑血液供由颈内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系统组成。颈内动脉系统包括颈内动脉主干及其分支,为眼部和大脑半球前3/5部分(约以顶枕沟为界)供血,包括额叶、颞叶、顶叶皮质及深部白质、基底节及部分间脑;椎-基底动脉系统包括椎动脉、基底动脉主干及其分支,供应大脑半球后2/5部分,包括颞-枕区、脑干、小脑、丘脑底部、部分丘脑、迷路、耳蜗。

大脑供血动脉有3条:大脑前动脉(ACA)、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后动脉(PCA)。

小脑供血动脉有3条:小脑后下动脉(PICA)、小脑下前动脉(AICA)、小脑上动脉(SCA)。供应纹状体及丘脑的穿通支有3组:ACA近端的内纹A,MCA的外纹A、PCA的后纹A。

DWI示双侧Heubner返动脉(ACA近端深穿支)受累。

(一)脑动脉系统

脑动脉根据走行、分布,两个动脉系统可分为:1)皮质支:主要营养皮质及髓质;2)中央支:穿入脑实质,营养白质及核团。中央支多发自Willis环和大脑前、中、后相邻的动脉主干,几乎垂直地穿入脑实质,供应间脑、纹状体与内囊,称为深穿支动脉,如纹状体动脉或豆纹动脉。中央支与皮质支之间几乎无侧枝循环。

【主动脉弓与颈外动脉】

1.主动脉弓:主动脉弓凸侧从右向左发出3大分支:头臂干、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头臂干为一粗短干,向右上方斜行至右胸锁关节后方分为右颈总动脉和右锁骨下动脉。

2.颈总动脉:颈总动脉左侧发自主动脉弓,右侧起自头臂干。两侧颈总动脉均经胸锁关节后方,沿食管、气管和喉的外侧上行,至甲状软骨上缘高度分为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

3.颈外动脉:初居颈内动脉前内侧,后经其前方转至外侧,上行穿腮腺至下颌颈处分为颞浅动脉和上颌动脉两个终支。主要分支有:甲状腺上动脉、舌动脉、面动脉、颞浅动脉、上颌动脉、脑膜中动脉、枕动脉、耳后动脉和咽升动脉等。

【颈内动脉系统】

1.颈内动脉(ICA)或称前循环

ICA起自颈总动脉(CCA),在C4(下颌角)或甲状软骨上缘水平分成颈外动脉(ECA)与颈内动脉(ICA)。

(1)在解剖上根据动脉走行及毗邻关系,ICA分为4段:

1)颈段:无分支,由颈总动脉分叉处延伸到颅底,在颞骨岩部经过颈动脉管入颅,呈S形弯曲,该动脉穿过破裂孔进入海绵窦。

2)岩骨段:发出颈鼓支(至鼓膜)、翼管支(至翼管)。

3)海绵窦段:位于海绵窦内,此段颈内动脉与海绵窦外侧壁内Ⅲ.Ⅳ.Ⅵ及Ⅴ第1、2支。4)前床突上段/虹吸部上段/颅部颅内段:位于前后床突上方。临床上海绵段与前床突上段合成ICA虹吸部,是脑动脉粥样硬化好发部位之一。然后ICA穿过前床突内侧的硬膜,在此转变为鞍突上段。在前床突水平发出ICA第一条主要分支-眼动脉,再发出眶支、眶外支及眼支。眼支最重要的是中央视网膜动脉,其他包括睫后长动脉、睫后短动脉与睫前动脉。在眼动脉与颈外动脉分支间存在丰富的吻合支。

(2)临床上正常ICA血管造影分为5段

1)岩骨段(C5):又称颈动脉管段、神经节段。行于颞骨岩部内,走行方向由后外至前内。是颈内动脉经颈动脉管外口进入颅内,在颈动脉管内口处,位于交叉神经节下面的一段。2)海绵窦段(C4):颈内动脉在海绵窦内沿颈内动脉沟向前行的一段,走行方向由后向前。3)前膝段(C3):又称虹吸段,由海绵窦段移行为床突上段的转折处,呈C字形走向,在C3或C3与C2交界处发出眼动脉,穿视神经管入眶。

4)床突上段(C2):又称是交叉池段,位于前、后床突连线的稍上方,恰好在交叉池内,走行方向有前向后。

5)终段(C1):又称后膝段,该段参与Willis环组成,并发出后交通动脉脉络膜前动脉。该段再稍向前即分出大脑前动脉(A1)与大脑中动脉(M1),C1+A1+M1称为颈内动脉交叉部。在颈内动脉造影前后位片上,C1、A1和M1三部呈T字形,当T字形态改变时有临床意义。在侧位片上,C2、C3、C4三段共同组成C字形,即虹吸部。虹吸部流体力学时相经常发生变化,动脉管压强随之发生变化,是动脉硬化的好发部位之一。

2.颈内动脉分支

(1)眼动脉OA:在ICA虹吸部之前发出,是ICA入颅后在蛛网膜下腔第一条较大的分支,经视神经孔入眼眶,在视神经上方走行至眼眶内侧,至内眦处分为眶上动脉与鼻背侧动脉。中心视网膜动脉供应视网膜血液,是眼动脉最重要和恒定的分支,在眼球后穿入视神经鞘内,沿视神经中轴前行,至视神经乳头处穿出,分为4条终末支,即视网膜鼻侧及颞侧上、下动脉,是全身唯一能借助检眼镜直接窥见的小动脉,可观察是否存在动脉硬化。

(2)脉络膜前动脉AChA:多在后交通动脉稍上方自ICA发出,在海马沟回穿过脉络裂进入侧脑室下角,形成脉络丛,并与脉络膜后动脉有丰富吻合支。主要供应海马及海马沟回脉络丛、视束大部分、外侧膝状体、苍白球内侧及中间部、内囊后肢的2/3等。这一细小动脉在蛛网膜下腔行程最长,极易栓塞,海马和苍白球是最易致病的两个结构。该动脉栓塞导致大脑脚底供血不足,产生对侧偏身感觉障碍、偏盲,有时出现对侧偏盲。

(3)大脑前动脉ACA:ACA是ICA的终末支,为大脑半球内侧面供血。

ACA起自前穿质下面,向前内侧走行至半球间裂,经前交通动脉(AcomA)与对侧ACA 连接,构成Willis环前部。ACA分为皮质支与深穿支。

1)主要皮质支动脉:

①眶动脉:发自A2段,供应额叶眶回内侧份与直回;

②额极动脉:在胼胝体膝部附近发出,向前上行分支供应额叶前部和额极;

③胼周动脉:沿胼胝体沟走行,供应胼胝体、扣带回、额上回和前中央回上1/4处;

④胼缘动脉:从A3段胼周动脉发出,向上走行,扣带回、额上回和前中央回1/4处;

⑤楔前动脉:胼周动脉直接延续,在胼胝体压部稍前方,几乎直角弯曲向上至楔前叶,并越过半球上缘至顶上小叶,供应扣带回后份、楔前叶前2/3、顶上小叶及顶下小叶上缘。皮质支动脉供应半球内侧面前3/4、额顶叶背侧面上1/4部皮质及皮质下白质(小腿和足部运动和感觉皮质)。皮质支阻塞可造成皮质缺血梗死,表现对侧小腿和足部中枢性瘫、感觉减退及锥体束征,额叶性精神症状,因大脑前动脉分支分布额前区(包括额极)等,旁中央小叶受损出现尿便障碍。

2)深穿支动脉

内侧豆纹支,包括基底支(供应视交叉背侧及下丘脑)以及内侧纹动脉(又称Heubner回返动脉,供应内囊前肢、部分膝部、豆状核前部及丘脑前部)。深穿支受累可发生供血区腔隙性梗死,临床表现对侧面部及上肢近端中枢性瘫。

ACA血管造影分5段:即A1水平段;A2上行段;A3膝段;A4胼周体;A5终末段。

(4)大脑中动脉MCA:颈内动脉的直接延续,起自前穿质内侧部下方,供应大脑半球外侧面大部分及额叶、顶叶深部结构。

1)主要皮质支动脉

MCA在M2至M3段,即岛叶附近常见分为两个皮质支:上干与下干;上干发自眶额外侧动脉、中央沟前动脉、中央沟动脉、中央沟后动脉和顶下动脉;下干发出颞极动脉、颞前动脉、颞后动脉、角回动脉。

①眶裂外侧动脉:供应额中回前部及额下部后部,主侧半球该动脉闭塞出现Broca失语;

②中央沟前动脉:供应额中回前部、额下回后部及中央前回下3/4皮质,闭塞可出现对侧中枢性面舌瘫和上肢轻瘫,主侧半球可有Broca失语;

③中央沟动脉:供应中央沟两侧中央前回下3/4皮质,闭塞出现对侧上肢为主的瘫痪及感觉障碍。

④中央沟后动脉:MCA上干终支,供应中央后回下3/4皮质、顶间沟上下缘皮质,闭塞出现对侧上肢感觉障碍,伴轻瘫及命名性失语;

⑤顶下动脉:又称缘上回动脉,供应缘上回和顶上小叶,优势半球动脉闭塞出现失用症;

⑥角回动脉:供应角回和顶上小叶后部,优势半球闭塞出现失读、计算困难和命名性失语;

⑦颞后动脉:供应颞上、中后部及颞下回后部上缘等,优势半球闭塞出现Wernicke失语;

⑧颞前动脉:供应颞极及颞上、中、下回前部;

⑨颞极动脉:供应颞极,变异较大。

2)深穿支:又称豆纹动脉,是MCA主干垂直发出的一组动脉,分为内侧支与外侧支。深穿支主要供应尾状核、豆状核和内囊后肢前3/5。该组动脉闭塞出现同侧基底节区缺血性梗死。高血压患者该动脉易破裂出血,内囊受损出现三偏征,即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

MCA血管造影分5段:即M1段蝶骨段或水平段,系MCA自颈内动脉分出后的一段,在造影前后位片上,水平向外行,长约3cm;M2段岛叶段,系M1末端向后上行,位于岛叶表面的一段,该段发出颞前动脉;M3段侧裂段,系M2基底部发出向中央沟上升的升动脉;M4+M5段皮质段或称终末段,分布于大脑外侧裂上下缘部分,包括顶下动脉、角回动脉及颞后动脉,这三大分支为半球外侧面大部分区域供血。

MCA主干闭塞引起供血区包括皮质和深部白质大面积脑梗死,导致对侧肢体瘫、感觉障碍、中枢性面舌瘫,优势半球可伴完全性失语,如发生严重脑水肿可出现意识障碍或因脑疝死亡。

【椎-基底动脉系统】

1.椎-基底动脉系统:也称后循环,椎动脉起源于双侧锁骨下动脉,经由第6至第2颈椎的横突孔上行,在寰椎横突孔上弯向后内,绕过寰椎后弓,穿过寰枕后膜及硬脊膜经枕骨大孔入颅,入颅后左、右椎动脉向中线靠近,在脑桥下缘合成基底动脉,其终末支为大脑后动脉。该系统供应大脑半球后2/5部分、丘脑、脑干和小脑的血液。

2.椎-基底动脉分支

(1)椎动脉

1)脑膜支:为小脑镰、大脑镰、小脑幕及邻近的硬脑膜供血。

2)脊髓后动脉:供应延髓和上颈髓。

3)脊髓前动脉:供应延髓前面锥体交叉、内侧丘系、舌下神经和上颈髓前2/3;

4)延髓动脉:供应延髓椎体、舌下神经核、迷走神经核、孤束及孤束核。

5)小脑后下动脉:在延髓中、下段之间距基底动脉1.5cm处发出,是椎动脉最大的分支,供应延髓背外侧、第IV脑室脉络丛、小脑后下部皮质、小脑扁桃体及齿状核等。该动脉易发生动脉硬化性血栓形成,表现为延髓背外侧(Wallenberg)综合征。

(2)基底动脉

由两条椎动脉在脑桥下缘合成,沿脑桥基底沟上行,终于脑桥与中脑交界处,长约3cm,供应脑桥、小脑和大脑后部及内耳。基底动脉末端闭塞导致中脑、颞叶内侧、枕叶及间脑受损,表现为基底动脉尖综合征。

1)脑桥支:由BA两侧缘及背侧发出小动脉群,供应脑桥;是脑干出血的常见犯罪血管。依据其长短及供应脑桥之远近分为三组动脉:前群为旁中央动脉,外侧群为短旋动脉,后群为长旋动脉。闭塞均出现特殊临床综合征。脑桥动脉太小,血管造影很难显示。

①旁中央动脉:基底动脉发出的最短动脉,长约3mm,每侧4-6条,供应脑桥腹侧中线两旁的皮质延髓束、皮质脊髓束、桥核、展神经纤维及部分内侧丘系,一侧闭塞出现脑桥基底(或腹)内侧综合征(Foville综合征),两侧闭塞出现闭锁综合征。

②短旋动脉:长约2cm。每侧5-10条,由脑桥基底部发出,绕至脑桥腹外侧,供应脑桥腹外侧楔形区域,包括皮质脊髓束、内侧丘系、桥核、桥小脑纤维、部分三叉神经核和面神经核及纤维,闭塞时出现脑桥基底外侧综合征(Millard-Gubler综合征);

③长旋动脉:长3cm以上。每侧1-2支,从基底动脉向两侧绕行至脑桥侧面,穿入脑桥臂外侧并有分支与小脑前下动脉及小脑上动脉吻合;主要供应脑桥被盖部,包括脊髓丘脑束、脊髓小脑束、内侧纵束、内侧丘系、结合臂、位听神经核、面神经核、展神经核、三叉神经核及脑桥网状结构等,闭塞出现脑桥被盖综合征(Raymond-Cestan syndrome)。

2)内听动脉:也称迷路动脉,常由小脑前下动脉发出,左右各一的细长分支,自基底动脉发出后,在展神经根前方越过,行向外侧,与面神经、前庭蜗神经伴行进入内耳道。分布于内耳前庭和三个半规管及耳蜗。内听动脉细长,走形特殊,吻合支少,中老年人易发生动脉硬化引起缺血症状,表现眩晕、耳鸣和听力下降。

3)小脑下前动脉:自基底动脉下段向两侧发出,供应脑桥被盖外侧部、小脑中下脚下部、小脑半球前下部等,途中发出小支供应展神经、面神经和位听神经根及延髓上部;该动脉闭塞出现同侧上肢小脑性共济失调、周围性面瘫、听力下降、面部感觉异常及对侧偏身痛温觉障碍等。

4)小脑上动脉:自基底动脉终点发出,经动眼神经根绕过大脑脚至中脑背侧,经结合臂到小脑,分为蚓支与半球支,供应中脑被盖外侧部、脑桥上段被盖部、小脑结合臂、小脑半球上面、上蚓部、小脑齿状核等。该动脉闭塞出现同侧上肢小脑性共济失调和对侧偏身痛温觉

减退,齿状核支是小脑出血的好发动脉。

(3)大脑后动脉PCA

是基底动脉的终末支,与后交通动脉吻合参与构成脑底动脉环,之后环绕大脑脚向上经中脑后外侧,沿颞叶、枕叶内侧面走行,发出分支供应枕叶内侧面、下面和部分侧面,以及颞下回、部分间脑和内囊。PCA主要分支有:

1)丘脑穿通动脉:为后内侧中央支,供应下丘脑、垂体、漏斗部、灰结节、乳头体、丘脑底部及内壁、中脑被盖内侧部。

2)丘脑膝状体动脉:为后外侧动脉,供应膝状体、丘脑枕和大部分丘脑外侧核团。

3)四叠体动脉:供应大脑脚、四叠体、松果体及小脑蚓部。

4)脉络膜后内动脉:供应大脑脚、膝状体、丘脑枕、丘脑上部及松果体。

5)脉络膜后外动脉:丘脑背内侧核、丘脑枕及外侧膝状体。

6)中脑支:分为旁正中动脉供应脚间窝、动眼神经核、内侧纵束、红核及大脑脚内侧部;短旋动脉供应大脑脚中外侧、黑质、中脑被盖外侧部;长旋动脉供应四叠体上丘与下丘。7)皮质支:分为颞下前动脉供应海马;颞下中动脉供应梭状回及颞下回中部;颞下后动脉供应梭状回后部、舌回及枕叶背侧面;距状裂动脉供应距状裂上下、部分颞下回及部分外侧枕区;顶枕动脉供应楔叶和枕叶背外侧,是视中枢的主要供血动脉。

PCA造影将其分为四段:P1大脑脚段或交通前段,为从基底动脉分叉至后交通动脉汇合处;P2环池段,后交通动脉汇合处至大脑后段;P3四叠体段,中脑后段至距状裂;P4距状裂段,为PCA在距状裂内终末支。

一侧PCA闭塞出现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记忆丧失、动眼神经麻痹、上视不能和小脑性共济失调等;PCA环绕大脑脚转向背侧,跨过小脑幕切迹,行于小脑幕上面的半球内侧面,因此颅内压增高时,颞叶海马旁回、钩回移向小脑幕切迹下部,PCA亦相应向下移位,受压并牵拉其后下方的动眼神经,导致动眼神经麻痹,主要压迫缩瞳肌纤维引起瞳孔放大。动眼神经位于小脑上动脉与大脑后动脉间,此两条动脉是动脉瘤的好发部位,压迫动眼神经出现眼肌麻痹。

后交通动脉可粗大或细长,形成前循环与后循环间以及两侧大脑半球间吻合。后交通动脉穿通支供应前下丘脑与后下丘脑、视束及视交叉后部,丘脑前核及丘脑腹侧核。

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解剖及造影分段

A.冠状位,V A分段:V1横突孔段,在第6至第2颈椎横突孔内上升段;V2横段,从枢椎横突孔向外横行段;V3寰椎段,从V2外端弯曲向上,在垂直上行入枕骨大孔;V4枕骨大孔段,从V3上端急弯,水平向内行段,再弯向上垂直上行入枕骨大孔;V5颅内段,入枕骨大孔至延髓脑桥沟平面;

B,C矢状位,PCA分段:P1 大脑脚段/交通前段;P2环池段;P3四叠体段;P4距状裂段。AICA小脑前下动脉。

【脑动脉侧枝循环】

侧枝循环是颈内动脉或基底动脉闭塞时的代偿机制。主要由3条来源:①Willis环:位于脑的腹侧面,它将颈内动脉与椎基底动脉系统系统互相连接;②颅外与颅内动脉分支之间的吻合;③大脑与小脑的主要动脉终支之间的软脑膜血管吻合。

1.颅内外动脉侧枝循环

颈外动脉之面动脉与颈内动脉之眼动脉间,枕动脉脑膜支与大脑后动脉分支间,颈外动脉之上颌动脉通过鼓室前动脉、脑膜中动脉与颈内动脉之颈-鼓室动脉及大脑中动脉分支间都存在可建立的侧枝循环。

2.颅内动脉的主要侧枝循环

1)脑底动脉环(Willis环):由双侧的大脑前动脉、颈内动脉、大脑后动脉、后交通动脉与一条前交通动脉组成。是颈内动脉与椎基底动脉最重要的侧枝循环,通过前交通动脉使两侧ACA互相沟通,颈内动脉或MCA与PCA之间由后交通动脉沟通,在脑底部形成的环状吻

合在两侧半球及一侧半球的前、后部形成丰富的侧枝循环,具有脑血流供应调节与代偿作用。一项350例人脑尸检研究资料发现,约48%Willis环存在发育异常,但不影响脑部供血,如一侧颈内动脉闭塞,通过前、后交通动脉代偿供血,不出现脑缺血症状。中老年人因脑底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代偿能力下降,易发生脑梗死。

2)脑皮质吻合支:ACA、MCA及PCA的皮质支在同侧大脑皮质有广泛的吻合,例如一侧MCA主干闭塞只出现基底节区脑梗死,皮质供血依靠ACA与PCA皮质吻合支代偿。小脑后下动脉、小脑前下动脉和小脑上动脉在同侧小脑半球也存在广泛的皮质血管吻合。

3)脑深穿支吻合:脑深穿支吻合较少,侧枝循环不如皮质支丰富,脑血流调节及代偿作用较差,深部白质脑梗死较多见。在某些病理情况下,如烟雾病可出现超越正常的侧枝循环,脑底可见许多向上的小动脉,发挥侧枝循环代偿功能。

4)软脑膜动脉:在ACA、MCA、PCA的软脑膜分支之间存在吻合支,与来自颈外动脉的脑膜中动脉分支也有吻合,如一侧大脑中动脉主干闭塞患者,DSA显示同侧颈外动脉血液血液经软脑膜供应皮质脑组织。

3.分水岭区

1)皮质分水岭区:位于皮质区两支供血动脉交界区,通常为ACA-MCA供血皮质交界区或MCA-PCA供血皮质交界区。

2)皮质下分水岭区或内分水岭区:位于白质区域,如侧脑室前后角、半卵圆中心区,见于MCA皮质支与深穿支供血交界区白质,MCA与ACA供血交界处白质以及MCA与PCA供血交界处白质。

(二)脑静脉系统

大脑静脉系统可分为幕上静脉系统及幕下静脉系统,但个体差异性较大。静脉回流路径是由脑浅、脑深静脉引流至静脉窦,最后汇入颈内静脉。脑静脉特点是,没有同名的动脉伴行,管壁薄,无肌肉及弹性纤维,缺乏弹性,无静脉窦。静脉窦是硬脑膜围成的管道系统,是脑静脉血和CSF回流的必经之路。与躯体外周血管不通,脑静脉性硬膜窦与动脉分开走行。

【脑静脉】

1.大脑浅动脉:包括大脑背外侧、内侧面和大脑底部浅静脉,收集大脑皮质和皮质下静脉血。分为3组

(1)大脑上静脉:汇集大脑皮质大部分血液注入上矢状窦。

(2)大脑中静脉:汇集大脑外侧沟附近血液注入海绵窦。

(3)大脑下静脉:汇集大脑半球外侧面下部和底部血液注入海绵窦和大脑大静脉。这些静脉一段行走于大脑皮质,一段行走于蛛网膜下腔,进入硬脑膜内,轻微头外伤可引起硬膜下浅静脉撕裂,出现硬膜下血肿。

2.大脑深动脉:包括大脑大静脉、大脑内静脉、基底静脉,引流来自深部白质、基底节、丘脑静脉血汇入窦汇。

(1)大脑大静脉(Galen’s vein):位于颅内中线后部,两条大脑内静脉在第三脑室脉络丛内向后走行,位于胼胝体压部下方汇成长约2cm大脑大静脉,收集来自胼胝体周边、中脑后部、大脑内静脉、小脑上静脉和基底静脉血液,绕胼胝体压部向上与下矢状窦汇合续为直窦;大脑大静脉和大脑内静脉易形成血栓,引起半球深部出血性梗死、颅压高及意识障碍。(2)大脑内静脉:由两侧的隔静脉、丘脑纹状体静脉在室间孔后方汇成左右两条大脑内静脉,收集豆状核、尾状核、胼胝体、第III脑室和侧脑室脉络丛、部分海马和丘脑的血液。(3)基底静脉:由大脑腹侧面的大脑中深动脉及大脑前静脉汇集而成,收集两侧苍白球内

侧、视前区、下丘脑、丘脑底部、中脑上部等脑底部血液,注入大脑大静脉。

3.静脉窦:位于颅骨下骨膜层与硬脑膜层之间,内面是一层内皮细胞,窦壁由致密的胶原纤维组成,坚韧无弹性、无瓣膜,包括上矢状窦、下矢状窦、直窦、横窦、乙状窦、窦汇和海绵窦等。静脉窦易发生血栓形成。

硬脑膜为双层膜结构覆盖于CNS,骨膜层与脑膜层分离形成静脉回流通路即静脉窦。静脉窦内层脑膜延伸成为大脑镰、小脑幕及小脑镰,上矢状窦行走于大脑镰上缘收集大脑浅静脉、Trolard’s 静脉及导静脉的血流,直窦、上矢状窦及横窦引流血液汇集成为窦汇。海绵窦为脑底部成对的硬脑膜成褶,主要引流颞叶、眶部及脑底部静脉血,海绵窦通过岩上窦和岩下窦与乙状窦相通,将静脉血引流至翼静脉丛,并通过眼上静脉和眼下静脉引流眶部静脉血。

第二部分脑血液循环生理

人脑重量虽仅为体重的2%,每分钟却有750-1000ml富含氧和葡萄糖的血液流经脑循环,相当于消耗静息心输出量的14%-20%。脑血液供应极为丰富,代谢旺盛,脑能量消耗与代谢旺盛的心脏及肾脏相似。大脑活动如思考或睡眠时,脑组织血流量、耗氧量及葡萄糖消耗总量不变,仅特定区域脑血流量及代谢变化。

【脑血液循环生理】

脑组织消耗体循环中10%的葡萄糖,其中80%被用于能量代谢,10%-15%的葡萄糖代谢为乳酸并在血液循环中清除,剩余葡萄糖被用于突触作为神经递质传递。与其他组织相比,脑组织无法储存葡萄糖、糖原及其他能量物质。持续正常脑功能必须依赖于动脉不间断的输送能量物质,脑组织每分钟每克脑组织血流量计算,脑灰质约为0.8ml,脑白质为0.20-0.23ml。脑组织代谢特点为低储备高代谢,在缺血缺氧时意识水平下降,会迅速进入昏迷状态。动物实验证明,完全阻断血流超过4-5min可产生不可逆性脑损害。短时间低脑血流量、低氧血症、低血糖均可导致脑组织下降,如TIA,当葡萄糖、氧气运输不足持续时间较长可导致不可逆性损伤,最终导致脑梗死。

【脑血流主要影响因素】

脑血流量的调节是通过以下机制实现的:

1.静脉压:通常情况下静脉压对脑血流影响很小,脑血液供应收到引力作用,特别在高速离心影响时脑动脉压明显下降,可不伴脑血流量减少,是由于静脉压同时下降到虹吸作用。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静脉血回流障碍、静脉压升高、颅内压增高和脑灌注压减低等均可导致脑缺血或脑梗死。

2.颅内压:与脑血流量成反比,当颅内压升高时脑血流降低,但由于血压生理性调节,颅内压升高时平均动脉压随之升高,如大量脑出血患者颅内压急剧增高,血压可代偿性增高保持脑血流正常。因此,这种高血压处理应先用脱水药,降低颅内压,血压也随之降低,不应单用降压药,否则会导致脑缺血。

3.脑血管阻力:与脑血流量成反比,血管阻力愈大,血流量愈小。管径与阻力直接相关,按照Poiseuille-Hegan节律,流量与流经管长度成反比,与流经管半径成正比。脑血流狭窄早期患者可无脑缺血症状,当狭窄到一定程度或闭塞时引起脑组织缺血或坏死时出现神经功能缺失。

4.脑血流量生化调节因素:神经元兴奋性增高可引起相应脑区代谢活跃,出现脑血流量增加。谷氨酸盐兴奋神经元及突触释放一氧化氮,导致血管扩张,从而增加脑血流量,细胞代谢产生的K+、H+、乳酸腺苷及ATP也促进局部脑血流量。体温、意识状态、麻醉剂等都是通过影响脑代谢率变化导致脑血流量改变。

5.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脑血流量受不同浓度的PaCO2影响。在正常生理范围内,PaCO2每改变1mmHg伴随脑血流量变化1-2ml/100g/min,当PaCO2<25mmHg时显著减弱。

在过度通气情况下,脑血流量显著减少。相反当出现二氧化碳潴留,PaCO2显著升高可导致脑血流量升高过度灌注及脑水肿。

6.动脉氧分压:在60-300mmHg范围内变化对脑血流量无影响。PaO2<60mmHg时脑血流量显著增加,与低血流量导致外周及中枢化学感受器效应有关。低氧血症可导致高碳酸血症及酸中毒所致充血效应。

7.脑血流量自主调节:是指一定范围的平均动脉压(MAP)内,自动调节脑血流阻力,保持脑血流量相对相对恒定,也称Bayliss效应。脑灌注压改变直接影响血管平滑肌状态,血压过低时,一氧化氮参与舒张血管平滑肌作用,自主神经也参与脑血流自主调节。正常调节的下限MAP范围70-150mmHg。自主调节的下限MAP是70mmHg[脑灌注压CPP=平均动脉压-颅内压],超过该范围MAP将影响脑血流量。如MAP<60mmHg时脑血流量锐减到正常的60%,出现脑缺血表现,高血压患者血压自动调节的下限及上限均提高,易出现缺血损害。

8.神经调节因素:直径越大的血管越显著受到神经性因素调控,参与调控的物质包括胆碱类(副交感性)、肾上腺素(交感性)、血清素及血管活性肠肽类等。脑卒中、出血性休克、高交感神经兴奋状态可通过神经源性作用减少脑血流量,人类交感神经系统兴奋可提高脑血流量自主调节阈值,防止高血压时高灌注对BBB的破坏。

9.血液粘稠度:可影响脑血流量(CBF),血细胞比容是血液黏度的重要影响因素。正常人血细胞比容33%-45%范围内对CBF影响较小,超过该范围将显著影响CBF。贫血患者脑血管阻力降低,CBF升高,不仅因为血液黏度降低还与RBC携氧能力降低有关。在局灶性脑梗死患者常见血液黏度下降,在缺血发生部位血黏度下降可增加CBF,在此情况下最佳血细胞比容30%-34%,可获得最佳氧气携带,但并不能完全阻止卒中病灶的进展。此外,血液黏稠度并非控制或预测卒中的指标,在临床见到血细胞比容>55%健康人并未发生卒中。

10.年龄:个人从婴儿到老年的过程伴随CBF及脑氧代谢率逐渐下降,反映神经元数量随年龄而逐渐减少的过程。

Bayliss效应:一定范围的平均动脉压(MAP 70-150mmHg)内,自动调节脑血流阻力,保持脑血流量相对恒定。脑血流量(CBF)=脑灌注压(CPP)/脑血管阻力(CVR)、CPP=MAP-ICP、CBF=(MAP-ICP)/CVR,ICP↑→MAP↑→CPP与CBF恒定。

解剖学脉管系统

护理学专业 电大分校 课程辅导 《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脉管系统 模拟题及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心房与心室表面的分界标志是_______,左、右心室表面的分界标志是_______和_______。 2.心传导系由_______构成,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及蒲肯野纤维网。 3.主动脉根据其行程可分为_______、_______和_______三段。 4.主动脉弓凸侧发出的分支自右向左依次为_______、_______和_______动脉。 5.腹腔干由_______动脉发出,其分支有_______、_______和_______动脉。 6.睾丸动脉起自_______动脉,卵巢动脉起自_______动脉,子宫动脉起自_______动脉。 7.上腔静脉由_______和_______汇合而成。在注入右心室之前有_______静脉注入。 8.上肢浅静脉较为恒定的主干有_______、_______和_______静脉。 9.肝门静脉的属支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静脉。 10.脾位于_______,其长轴与第_______肋一致,脾肿大时临床触诊的标志是_______。 11.中等动脉管壁的膜与中膜的交界处有一层连续的弹性蛋白膜称为_______,膜上有_______。 12.在人类,根据淋巴器官所发生的时间和功能,可分为_______和_______两类。 13._______是脾白髓向红髓移行的区域,其结构疏松,含大量的________和一些T、B细胞。 14.淋巴结副皮质区又称_______,位于皮、髓质交接处,主要由_______组成。 15.当受到抗原刺激后,淋巴结的浅层皮质可出现大量的________,主要是由________密集而成的球状

(完整版)系统解剖学重点知识梳理

《系统解剖学》重点知识梳理 骨学 1.骨的分类、构造如何?骨髓、骨膜各有何作用? 答:●骨按形态可分为四类。①长骨:长管状,如肱骨。分一体两端,体又称骨干,内腔称髓腔,内有黄骨髓,两端称骺。②短骨:形似立方体,如腕骨。③扁骨:板状,如顶骨。④不规则骨:形状不规则,如椎骨。 ●骨的构造主要包括:①骨质,是骨的主要成分,分为骨密质和骨松质。②骨膜,贴于骨表面, 对骨具有营养、生长和修复的功能。③骨髓,位于骨髓腔和骨松质内,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 ●骨髓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红骨髓有造血功能,黄骨髓由红骨髓转化而来。 ●骨膜对骨具有营养、生长和修复的功能。 2.椎骨的一般形态如何?各部椎骨有何特征? 答:●椎骨由椎体和椎弓组成。椎体与椎弓围成椎孔;椎弓分椎弓根和椎弓板,椎弓板上发出七个突起:棘突一个,横突一对,上关节突一对,下关节突一对。 ●颈椎共7块,椎体较小,椎孔较大,横突上有孔,称横突孔。棘突大部分较短,末端分叉。第 一颈椎又名寰椎,无椎体;第二颈椎又名枢椎,有齿突;第七颈椎又名隆椎,棘突特长,末端不分叉。 ●胸椎共12块,椎体侧面上、下缘有上、下肋凹,横突末端有横突肋凹,棘突较长,斜向后下 方,呈叠瓦状排列。 ●腰椎共5块,椎体粗壮,椎孔呈卵圆形,棘突宽而短,呈板状,水平伸向后方。 ●骶骨由5块骶椎融合而成,呈倒三角形。上缘中份向前的隆凸称岬,前面有四对骶前孔,后面 有四对骶后孔,骶骨内部有骶管,下端的裂孔称骶管裂孔,裂孔两侧的突起称骶角。 ●尾骨由3~4块尾椎长合而成,上接骶骨,下端游离。 3.椎骨上可见哪些孔?岬、骶角的位置及意义如何? 答:●椎骨上可见椎孔(椎体与椎弓围成),椎间孔(相邻椎骨的椎上、椎下切迹围成),骶前孔(骶骨前面),骶后孔(骶骨后面),骶管裂孔(骶骨下端),横突孔(颈椎横突上)。 ●岬位于骶骨上缘中份,向前隆凸,临床上常作为测量骨盆大小的标志。 ●骶角位于骶管裂孔的两侧,向下突出,临床上常作为骶管麻醉的标志。 4.胸骨分几部?肋的概念?肋骨的形态如何? 答:●胸骨分胸骨柄、胸骨体和剑突三部分。●肋由肋骨和肋软骨组成,共12对。第1~7对肋与胸骨直接相连称真肋,第8~12对肋不直接与胸骨相连称假肋。 ●肋骨属扁骨,分体和前、后两端。后端膨大,称为肋头,肋头外侧稍细,称肋颈,肋颈外侧的 粗糙突起,称肋结节。肋体长而扁,内面下缘处有肋沟。第一肋骨扁、宽、短。 5.颅前、中、后窝各有哪些主要的孔、管、裂、门? 答:●颅前窝有筛孔;颅中窝有视神经管、颈动脉管内口、眶上裂、圆孔、卵圆孔、棘孔、破裂孔; 颅后窝有枕骨大孔、颈静脉孔、舌下神经管内口、内耳门。 6.鼻旁窦包括哪些?各开口于何处? 答:●鼻旁窦包括额窦,开口于中鼻道;上颌窦,开口于中鼻道;蝶窦,开口于蝶筛隐窝;筛窦,前中群开口于中鼻道,后群开口于上鼻道。

脑血液循环的解剖与生理

脑血液循环的解剖与生理 第一部分脑血液供应及循环障碍 大脑血液供由颈内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系统组成。颈内动脉系统包括颈内动脉主干及其分支,为眼部和大脑半球前3/5部分(约以顶枕沟为界)供血,包括额叶、颞叶、顶叶皮质及深部白质、基底节及部分间脑;椎-基底动脉系统包括椎动脉、基底动脉主干及其分支,供应大脑半球后2/5部分,包括颞-枕区、脑干、小脑、丘脑底部、部分丘脑、迷路、耳蜗。

大脑供血动脉有3条:大脑前动脉(ACA)、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后动脉(PCA)。 小脑供血动脉有3条:小脑后下动脉(PICA)、小脑下前动脉(AICA)、小脑上动脉(SCA)。供应纹状体及丘脑的穿通支有3组:ACA近端的内纹A,MCA的外纹A、PCA的后纹A。DWI示双侧Heubner返动脉(ACA近端深穿支)受累。 (一)脑动脉系统 脑动脉根据走行、分布,两个动脉系统可分为:1)皮质支:主要营养皮质及髓质;2)中央支:穿入脑实质,营养白质及核团。中央支多发自Willis环和大脑前、中、后相邻的动脉主干,几乎垂直地穿入脑实质,供应间脑、纹状体与内囊,称为深穿支动脉,如纹状体动脉或豆纹动脉。中央支与皮质支之间几乎无侧枝循环。 【主动脉弓与颈外动脉】 1.主动脉弓:主动脉弓凸侧从右向左发出3大分支:头臂干、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头臂干为一粗短干,向右上方斜行至右胸锁关节后方分为右颈总动脉和右锁骨下动脉。 2.颈总动脉:颈总动脉左侧发自主动脉弓,右侧起自头臂干。两侧颈总动脉均经胸锁关节后方,沿食管、气管和喉的外侧上行,至甲状软骨上缘高度分为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

3.颈外动脉:初居颈内动脉前内侧,后经其前方转至外侧,上行穿腮腺至下颌颈处分为颞浅动脉和上颌动脉两个终支。主要分支有:甲状腺上动脉、舌动脉、面动脉、颞浅动脉、上颌动脉、脑膜中动脉、枕动脉、耳后动脉和咽升动脉等。 【颈内动脉系统】 1.颈内动脉(ICA)或称前循环 ICA起自颈总动脉(CCA),在C4(下颌角)或甲状软骨上缘水平分成颈外动脉(ECA)与颈内动脉(ICA)。 (1)在解剖上根据动脉走行及毗邻关系,ICA分为4段: 1)颈段:无分支,由颈总动脉分叉处延伸到颅底,在颞骨岩部经过颈动脉管入颅,呈S形弯曲,该动脉穿过破裂孔进入海绵窦。 2)岩骨段:发出颈鼓支(至鼓膜)、翼管支(至翼管)。 3)海绵窦段:位于海绵窦内,此段颈内动脉与海绵窦外侧壁内Ⅲ.Ⅳ.Ⅵ及Ⅴ第1、2支。4)前床突上段/虹吸部上段/颅部颅内段:位于前后床突上方。临床上海绵段与前床突上段合成ICA虹吸部,是脑动脉粥样硬化好发部位之一。然后ICA穿过前床突内侧的硬膜,在此转变为鞍突上段。在前床突水平发出ICA第一条主要分支-眼动脉,再发出眶支、眶外支及眼支。眼支最重要的是中央视网膜动脉,其他包括睫后长动脉、睫后短动脉与睫前动脉。在眼动脉与颈外动脉分支间存在丰富的吻合支。 (2)临床上正常ICA血管造影分为5段 1)岩骨段(C5):又称颈动脉管段、神经节段。行于颞骨岩部内,走行方向由后外至前内。

泌尿系统知识点归纳

泌尿生殖系统 大纲: A肾 1.掌握肾的形态、位置、毗邻及肾的大体结构 2.了解肾的被膜及肾的固定 3.了解肾的异常(蹄铁肾、单侧肾、不发育等)及其临床意义 B输尿管 1.掌握输尿管的形态、位置及其在盆部(特别是女性)的主要毗邻 2.掌握输尿管的狭窄,了解其临床意义 C膀胱 1.掌握膀胱的形态位置和分部 2.了解膀胱的年龄变化,膀胱与腹膜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3.了解膀胱壁的构造。掌握膀胱三角的位置及其临床意义 D尿道 掌握女性尿道的毗邻、开口位置。 E男性内生殖 1.掌握睾丸的形态位置,了解睾丸和附睾的结构及其功能。 2.掌握输精管的行程、输精管的合成及开口 3.掌握精索的概念、位置和内容 4.了解精囊腺的形态、位置及机能。 5.掌握前列腺的形态、分叶、位置及毗邻 6.了解尿道球腺的位置及其开口位置 F男性外生殖器 1.了解阴囊的构造及机能 2.掌握阴茎的形态、分部及组成 3.掌握男性尿道的分部、各部的形态特点、三个狭窄以及两个弯曲的临床意义 G女性内生殖器 1.掌握卵巢的形态、位置及固定装置;了解卵巢的年龄变化 2.掌握输卵管的位置、分部及各部的形态结构 3.掌握子宫的形态、位置和固定装置:了解子宫的构造和子宫的年龄变化 4.了解阴道的形态、位置和毗邻 H女性外生殖器 1.了解外生殖器的形态结构 2.了解乳房的形态和位置;掌握乳房的结构特点 I会阴 1.了解会阴的范围和界限 2.了解尿生殖膈、盆膈。坐骨直肠窝的位置、构成 要点: 1.肾门:肾的内侧缘中部凹陷,称肾门。它是肾的动脉、静脉、肾盂、神经和淋巴管出入 的部位。

2.肾蒂:肾门诸结构为结缔组织包裹称肾蒂,右肾蒂较左肾蒂短,是因为下腔静脉靠近右 肾的缘故 3.肾窦:由肾门伸入肾实质的凹陷称肾窦,为肾血管、肾小盏、肾大盏、肾盂和脂肪等所 占据。 4.肾的毗邻:左肾:前上部与胃底后面相邻,中部与胰尾和脾血管相接触下部邻接空肠和 结肠左曲; 右肾:前上部与肝相邻,下部与结肠右曲相接触,内侧缘邻接十二指肠降部5.肾区:又称脊肋角,肾门的体表投影点在竖脊肌外缘与第12肋的夹角处,称肾区。肾 病患者触压和叩击该处可引起疼痛。 6.肾段:每支肾段动脉分布到一定区域的肾实质,称为肾段 7.输尿管狭窄:输尿管全程有3处狭窄: ①上狭窄位于肾盂输尿管移行处;②中狭窄,位 于骨盆上口,输尿管跨过髂血管处;③下狭窄在输尿管的壁内部。狭窄处口径只有0.2~ 0.3cm。 8.输尿管的位置、形态及其主要毗邻:A约平第2腰椎上缘起自肾盂末端,终于膀胱 B全长分3部即输尿管腹部、输尿管盆部和输尿管壁内部 C输尿管腹部起自肾盂下端,经腰大肌前面下行至其中点附近,与睾丸血管(男性)或卵巢血管(女性)交叉,通常血管在其前方走行,达骨盆入口处。在此处,左输尿管越过左髂总动脉末端前方;右输尿管则经过右髂外动脉起始部的前方。输尿管盆部男性输尿管走向前、内、下方,经直肠前外侧壁与膀胱后壁之间下行,在输精管后外方与之交叉,从膀胱底外上角向内下穿入膀胱壁。两侧输尿管达膀胱后壁时相距约5cm。女性输尿管经子宫颈外侧约2.5cm处,从子宫动脉后下方绕过,行向下内至膀胱底穿入膀胱壁内。 9.膀胱的位置形态与分部:膀胱的形态,空虚的膀胱呈三棱锥体形,分尖、体、底和颈四 部。膀胱尖朝向前上方,由此沿腹前壁至脐之间有一皱襞为脐正中韧带。膀胱的后面朝向后下方,呈三角形,为膀胱底。膀胱尖与底之间为膀胱体。膀胱的最下部称膀胱颈,与男性的前列腺底和与女性的盆膈相接 10.膀胱三角:膀胱底内面,有一个呈三角形的区域,位于左、右输尿管口和尿道内口i之 间,此处膀胱粘膜与肌层紧密连接,缺少粘膜下层组织,无论膀胱扩张或收缩,始终保持平滑,称膀胱三角。膀胱三角是肿瘤、结核和炎症的好发部位,膀胱镜检查时应特别注意。 11.女性尿道特点:较男性尿道短、宽而直 13.睾丸的位置形态:于阴囊内,左、右各一,一般左侧略低于右侧。睾丸呈微扁的椭圆形, 表面光滑,分前、后缘,上、下端和内、外侧面。前缘游离;后缘有血管、神经和淋巴管出入,并与附睾和输精管睾丸部相接触。上端被附睾头遮盖,下端游离。外侧面较隆凸,与阴囊壁相贴;内侧面较平坦,与阴囊中隔相依。 14.输精管的分部与临床要点:见表格 15.精索:是一对由腹股沟深环延至睾丸上端的柔软圆索状结构。它是由三层被膜(从内向

《人体解剖学基础》第七章_脉管系统总结及习题

第四篇脉管系统 脉管系统是人体内一系列密闭而连续的管道系统,由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两部分组成。脉管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把氧气、营养物质及激素等物质运送到全身各器官、组织及细胞;同时将各细胞、组织和器官的代谢产物运送到肺、肾、皮肤等排泄器官排出体外。 知识精讲 【知识结构图】

习题训练 【练习题】 一、填空题 1.心房与心室表面的分界标志是_______,左、右心室表面的分界标志是_______和_______。 2.心传导系由_______构成,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及蒲肯野纤维网。 3.主动脉根据其行程可分为_______、_______和_______三段。

4.主动脉弓凸侧发出的分支自右向左依次为_______、_______和_______动脉。 5.腹腔干由_______动脉发出,其分支有_______、_______和_______动脉。 6.睾丸动脉起自_______动脉,卵巢动脉起自_______动脉,子宫动脉起自_______动脉。 7.上腔静脉由_______和_______汇合而成。在注入右心房之前有_______静脉注入。 8.上肢浅静脉较为恒定的主干有_______、_______和_______静脉。 9.肝门静脉的属支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静脉。 10.脾位于_______,其长轴与第_______肋一致,脾肿大时临床触诊的标志是_______。 11.中等动脉管壁的内膜与中膜的交界处有一层连续的弹性蛋白膜称为_______,膜上有_______。 12.在人类,根据淋巴器官所发生的时间和功能,可分为_______和_______两类。 13._______是脾白髓向红髓移行的区域,其结构疏松,含大量的________和一些T、B细胞。 14.淋巴结副皮质区又称_______,位于皮、髓质交接处,主要由_______组成。 15.当受到抗原刺激后,淋巴结的浅层皮质内可出现大量的________,主要是由________密集而成的球状结构。 二、A型选择题 1. 阑尾动脉直接起自() A.回结肠动脉 B.肠系膜上动脉 C.肠系膜下动脉 D.髂外动脉 E.髂内动脉 2. 奇静脉() A.来自左腰升静脉 B.收集左肋间后静脉 C.注入下腔静脉

脑出血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脑出血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一)发病原因 引起脑出血的病因很多最常见的病因是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其次为先天性脑血管畸形或动脉瘤血液病脑外伤抗凝或溶血栓治疗淀粉样血管病等引起的脑出血根据病因分类如下 1.根据血管病理常见有微动脉瘤或者微血管瘤脑动静脉畸形(A VM) 淀粉样脑血管病囊性血管瘤颅内静脉血栓形成脑膜动静脉畸形特异性动脉炎真菌性动脉炎烟雾病和动脉解剖变异等 2.根据血流动力学有高血压和偏头痛血液因素有抗凝抗血小板或溶栓治疗嗜血杆菌感染白血病血栓性血小板减少症等 3.其他颅内肿瘤酒精中毒及交感神经兴奋药物等 4.原因不明如特发性脑出血 此外有些因素与脑血管病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可能是导致脑血管病的诱因:①血压波动:如高血压患者近期没有服用降压药物或生气着急等引起血压增高以收缩压升高尤为重要②脾气急躁或情绪紧张:常见于生气与人争吵后③不良嗜好:如吸烟酗酒食盐过多体重过重④过分疲劳:如体力和脑力劳动过度排便用力运动 (二)发病机制 1.脑出血的发生机制 在发生机制上实际上每一例脑出血并不是单一因素引起而可能是几种综合因素所致高血压形成脑出血的机制有许多说法比较公认的是微动脉瘤学说一般认为单纯的血压升高不足以引起脑出血脑出血常在合并脑血管病变的基础上发生 (1)微动脉瘤破裂:因脑内小动脉壁长期受高血压引起的张力影响使血管壁薄弱部位形成动脉瘤其直径一般500μm 高血压患者的脑内穿通动脉上形成许多微动脉瘤多分布在基底核的纹状动脉脑桥大脑白质和小脑中直径在100~300μm的动脉上这种动脉瘤是在血管壁薄弱部位形成囊状当血压突然升高时这种囊性血管容易破裂造成脑出血 (2)脂肪玻璃样变或纤维坏死:长期高血压对脑实质内直径100~300μm小穿通动脉管壁内膜起到损害作用血浆内的脂质经损害的内膜进入内膜下使管壁增厚和血浆细胞浸润形成脂肪玻璃样变最后导致管壁坏死当血压或血流急剧变化时容易破裂出血 (3)脑动脉粥样硬化:多数高血压患者的动脉内膜同时存在多样病变包括局部脂肪和复合糖类积聚出血或血栓形成纤维组织增长和钙沉着脑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易发生脑梗死在大块脑缺血软化区内的动脉易破裂出血形成出血性坏死病灶 (4)脑动脉的外膜和中层在结构上薄弱:大脑中动脉与其所发生的深穿支-豆纹动脉呈直角这种解剖结构在用力激动等因素使血压骤然升高的情况下该血管容易破裂出血 2.脑出血的病理生理机制 (1)主要病理生理变化:血管破裂形成血肿其周围组织在血肿形成30min后出现海绵样变性;6h后邻近的脑实质内随时间变化由近及远有坏死层出血层海绵样变性及水肿等 血肿周围脑组织的这些变化除了机械压迫外主要是血浆血球成分如血红

正常人体系统解剖学知识点整理

名词解释 P23 翼点:在颞窝的前下部,额、顶、颞、蝶骨连接成“H”形,称翼点。此处骨质薄弱,其内有脑膜中动脉前支经过,外伤或骨折时,易损伤该血管而引起颅内的硬膜外血肿。 P15 胸骨角:柄体相连处稍向前突,称为胸骨角,两侧连结第二肋。 P12 椎间孔:相邻椎骨的椎上、下切迹围成椎间孔,有脊神经根和血管通过。 P62 咽峡:腭垂、腭帆游离缘、左腭舌弓、右腭舌弓及舌根共同围成咽峡,是口腔与咽的分界和通道。 P71 麦氏点:阑尾根部与盲肠的关系固定,其体表投影通常在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1/3交点处,又称麦氏点。患急性阑尾炎时,此点附近有明显牙痛等体征。(如何寻找阑尾:3条结肠带汇聚于阑尾根部,故沿结肠带寻找。) P75 胆囊三角:由胆囊管、肝总管和肝的脏面围成的三角形区域,称胆囊三角,是胆囊手术中寻找胆囊动脉的标志。 P77上呼吸道:临床上通常把鼻、咽、喉称上呼吸道。 P84 肋膈隐窝:肋胸膜和膈胸膜相互转折处称为肋膈隐窝。是胸膜腔的最低部位,胸膜腔积液常积聚于此处。 P92膀胱三角:在膀胱底内面,两输尿管口与尿道内口之间的三角形区域,称为膀胱三角。此处粘膜光滑无邹襞,是炎症、结核和肿瘤的好发部位。 P88 肾区:肾门在腰背部的体表投影在竖脊肌外侧缘与第12肋所形成的夹角内,临床上称为省区,某些肾病患者,触压或叩击次区域可引起疼痛。 P103 阴道穹:呈穹窿状包绕子宫颈阴道部,形成二者间的环状间隙,称阴道穹,分前、后及两侧部,其中以阴道后穹最深,并与直肠子宫陷凹隔阴道壁紧密相连。临床可经阴道后穹穿刺或引流腹膜积液,以协助诊断和治疗。 P114 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毛细血管→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肺泡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 P126颈动脉窦:颈动脉窦是颈总动脉末端和颈内动脉起始处官腔稍膨大的部分。窦壁内有压力感受器,当血压增高时,窦壁扩张,刺激感受器,当血压增高时,窦壁扩张,刺激感受器,反射性的引起心跳减慢、血管扩张,使血压下降。 P140 静脉角:头臂静脉(无名静脉)由同侧的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汇合而成。汇合处的夹角称静脉角,为淋巴导管的注入部位。

《人体解剖学基础》第七章-脉管系统总结材料及习题

第四篇脉管系统 脉管系统是人体一系列密闭而连续的管道系统,由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两部分组成。脉管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把氧气、营养物质及激素等物质运送到全身各器官、组织及细胞;同时将各细胞、组织和器官的代产物运送到肺、肾、皮肤等排泄器官排出体外。 知识精讲 【知识结构图】

习题训练 【练习题】 一、填空题 1.心房与心室表面的分界标志是_______,左、右心室表面的分界标志是_______和_______。 2.心传导系由_______构成,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及蒲肯野纤维网。 3.主动脉根据其行程可分为_______、_______和_______三段。

4.主动脉弓凸侧发出的分支自右向左依次为_______、_______和_______动脉。 5.腹腔干由_______动脉发出,其分支有_______、_______和_______动脉。 6.睾丸动脉起自_______动脉,卵巢动脉起自_______动脉,子宫动脉起自_______动脉。 7.上腔静脉由_______和_______汇合而成。在注入右心房之前有_______静脉注入。 8.上肢浅静脉较为恒定的主干有_______、_______和_______静脉。 9.肝门静脉的属支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静脉。 10.脾位于_______,其长轴与第_______肋一致,脾肿大时临床触诊的标志是_______。 11.中等动脉管壁的膜与中膜的交界处有一层连续的弹性蛋白膜称为 _______,膜上有_______。 12.在人类,根据淋巴器官所发生的时间和功能,可分为_______和_______两类。 13._______是脾白髓向红髓移行的区域,其结构疏松,含大量的________和一些T、B细胞。 14.淋巴结副皮质区又称_______,位于皮、髓质交接处,主要由_______组成。 15.当受到抗原刺激后,淋巴结的浅层皮质可出现大量的________,主要是由________密集而成的球状结构。 二、A型选择题 1. 阑尾动脉直接起自() A.回结肠动脉 B.肠系膜上动脉 C.肠系膜下动脉 D.髂外动脉 E.髂动脉 2. 奇静脉() A.来自左腰升静脉 B.收集左肋间后静脉 C.注入下腔静脉

系统解剖学重点知识梳理

系统解剖学重点知识梳理-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系统解剖学》重点知识梳理 骨学 1.骨的分类、构造如何骨髓、骨膜各有何作用 2. 答:●骨按形态可分为四类。①长骨:长管状,如肱骨。分一体两端,体又称骨干,内腔称髓腔,内有黄骨髓,两端称骺。②短骨:形似立方体,如腕骨。③扁骨:板状,如顶骨。④不规则骨:形状不规则,如椎骨。 ●骨的构造主要包括:①骨质,是骨的主要成分,分为骨密质和骨松质。②骨膜, 贴于骨表面,对骨具有营养、生长和修复的功能。③骨髓,位于骨髓腔和骨松质内,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 ●骨髓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红骨髓有造血功能,黄骨髓由红骨髓转化而来。 ●骨膜对骨具有营养、生长和修复的功能。 3.椎骨的一般形态如何各部椎骨有何特征 4. 答:●椎骨由椎体和椎弓组成。椎体与椎弓围成椎孔;椎弓分椎弓根和椎弓板,椎弓板上发出七个突起:棘突一个,横突一对,上关节突一对,下关节突一对。 ●颈椎共7块,椎体较小,椎孔较大,横突上有孔,称横突孔。棘突大部分较短, 末端分叉。第一颈椎又名寰椎,无椎体;第二颈椎又名枢椎,有齿突;第七颈椎又名隆椎,棘突特长,末端不分叉。 ●胸椎共12块,椎体侧面上、下缘有上、下肋凹,横突末端有横突肋凹,棘突较 长,斜向后下方,呈叠瓦状排列。 ●腰椎共5块,椎体粗壮,椎孔呈卵圆形,棘突宽而短,呈板状,水平伸向后方。 ●骶骨由5块骶椎融合而成,呈倒三角形。上缘中份向前的隆凸称岬,前面有四对 骶前孔,后面有四对骶后孔,骶骨内部有骶管,下端的裂孔称骶管裂孔,裂孔两侧的突起称骶角。 ●尾骨由3~4块尾椎长合而成,上接骶骨,下端游离。 5.椎骨上可见哪些孔岬、骶角的位置及意义如何 6. 答:●椎骨上可见椎孔(椎体与椎弓围成),椎间孔(相邻椎骨的椎上、椎下切迹围成),骶前孔(骶骨前面),骶后孔(骶骨后面),骶管裂孔(骶骨下端),横突孔(颈椎横突上)。 ●岬位于骶骨上缘中份,向前隆凸,临床上常作为测量骨盆大小的标志。 ●骶角位于骶管裂孔的两侧,向下突出,临床上常作为骶管麻醉的标志。 7.胸骨分几部肋的概念肋骨的形态如何 答:●胸骨分胸骨柄、胸骨体和剑突三部分。●肋由肋骨和肋软骨组成,共12对。第1~7对肋与胸骨直接相连称真肋,第8~12对肋不直接与胸骨相连称假肋。 ●肋骨属扁骨,分体和前、后两端。后端膨大,称为肋头,肋头外侧稍细,称肋 颈,肋颈外侧的粗糙突起,称肋结节。肋体长而扁,内面下缘处有肋沟。第一肋骨扁、宽、短。

生理解剖学脉管系统基础理论(7)

第七章、脉管系统 一、脉管系统 1. 脉管系统的定义:是封闭的连续管道系统。 2.脉管系统的组成: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 3.脉管系统的功能:不断地把营养物质和氧气输送到身体各器官组织和细胞,同 时又将组织代谢产物运到肺、肾和皮肤等器官排出体外;内 分泌器官产生的激素也由脉管系统运送;参与机体的免疫机 制。 二、心血管系统 1.心血管系统的组成:心脏、动脉、静脉、毛细血管。 Heart 心:血液流动动力;由四个腔构成 Artery 动脉:从心脏出发的血管 Veins 静脉:回到心脏的血管 Capillary 毛细血管:血液和组织交换场所 2.血液循环: 1)、定义:血液在血管中周而复始的循环流动称为血液循环。 2)、两个循环:体循环;肺循环 体循环:血液从左心室→主动脉及其分支→全身毛细血管→各级静脉→右心房。其特点:流程长,流经范围广,主要功能是进行物质交换。 肺循环:血液从右心室→肺动脉干及其分支→肺泡毛细血管→肺的静脉→左心房。其特点:流程短,血液只经过肺,主要功能是给血液加 氧和排出二氧化碳。 3.心 1)、心的位置:位于胸腔内,两肺之间,其2/3在身体正中矢状切面的左侧,1/3在右侧。 2)、心的外形:心象倒置的圆锥体,大小与本人的拳头相似。分为一尖、一底、两面、三缘,四条沟。 心尖:圆钝、游离,朝左前下,在左侧第5肋间隙锁骨中线内侧1~2cm处可扪及其搏动。 心底:朝右后上。 两面:胸肋骨(前面)、膈面(下面)。 三缘:左缘、右缘、下缘。 四条沟:冠状沟、前室间沟、后室间沟、后房间沟。后房间沟、后室间沟与冠状沟交汇成房室交点。前、后室间沟在心尖右侧汇合处为心 尖切迹。 3)、心腔结构:心共有四个腔,即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室

解剖学知识总结

解剖学知识总结 绪论 人体解剖学是研究人体正常形态结构的科学,其任务在于理解和掌握人体各器官的形态结构、位置和毗邻关系,为学习其他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奠定基础。 人体解剖学的教学分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两部分进行。系统解剖学是按照人体各器官、系统来研究人体的形态结构;局部解剖学则是按照身体局部来研究各器宫的形态结构和相互间的位置关系。 要运用进化发展的观点,形态与功能相结合的观点,局部与整体统一的观点和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的观点来观察和研究人体的形态与构造。学习时要重视标本、模型的观察和活体触摸要学会用工具书,如图谱。 掌握人体的轴、面和方位术语: 解剖学姿势——身体直立,两眼向正前方平视,两足并立,足尖向前,上肢下垂于躯干两侧,手掌向前。对人体结构描述,均以此姿势为标准。 人体的轴——根据标准姿势,人体可有互相垂直的三种类型的轴。即: (1)矢状轴:由前→后,与身体长轴和冠状轴相垂直的轴。 (2)冠状轴:由左→右,与身体长轴和矢状轴相垂直的轴,又称额状轴。 (3)垂直轴:由上→下,与身体长轴平行的轴。 人体的切面——亦分三种: (1)矢状面:以前后方向将身体分成左右两部的纵切面。若将身体分成相等的左右两半,称为正中矢状面。 (2)冠状面:以左右方向将身体分成前后两部的纵切面。 (3)水平面:与垂直轴相垂直,将身体分为上、下两部的断面。 常用方位术语: 腹侧——近腹面背侧——近背面 上(颅侧)——近头下(尾侧)——近足 内侧——近正中面外侧——距正中面较远 内——近内腔外——距内腔较远 浅——近体表深——距体表较远 近侧——近肢根远侧——距肢根较远 第一篇运动系统 掌握运动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组成。 运动系统构成了人体的支架和基本形态,起保护、支持和运动的作用。

系统解剖学内脏学重点

内脏学 内脏包括消化、呼吸、泌尿和生殖四个系统 消化系统:其主要功能是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排出食物残渣 呼吸系统:其主要功能是吸进氧气,排出二氧化碳 泌尿系统:其主要功能是产生尿液,排泄机体在新陈代谢中产生的废物 生殖系统:其主要功能是产生性激素和生殖细胞,繁衍后代 *在行态与发生上,胸膜、腹膜和会阴与内脏器官关系密切,所以均属内脏学的范畴 一、内脏的一般结构 中空性器官:如消化道、呼吸道、泌尿道和生殖道 实质性器官:如肝、胰、肾及生殖腺等 二、胸部的标志线 前正中线:沿身体前面正中所作的垂直线 胸骨线:沿胸骨外侧缘所作的垂直线 锁骨中线:通过锁骨中点的垂直线 胸骨旁线:在胸骨线与锁骨中线之间的中点所作的垂直线 腋前线:沿腋前襞向下所作的垂直线 腋后线:沿腋后襞向下所作的垂直线 腋中线:沿腋前线和腋后线之间的中点所作的垂直线 肩胛线:通过肩胛骨下角的垂直线 后正中线:沿身体后面正中线所作的垂直线 三、腹部的标志线和分区 腹部标志线 上横线:通过两侧第10肋最低点间的连线 下横线:通过两侧髂结节间的连线 左、右垂直线:通过左、右腹股沟韧带中点与上述两条横线垂直相交的线 腹部分区 临床上,有时可通过脐作横线与垂直线,将腹部分为左、右上腹和左、右下腹四个区。 消化系统 十二指肠以上为上消化道,空肠以下为下消化道 1.口腔腺位置和导管开口 三大唾液腺:腮腺,下颌下腺,舌下腺 腮腺parotid gland:位于外耳道前下方、咬肌后表面和下颌后窝。腮腺管开口于平对上颌第2磨牙牙冠的颊粘膜上的腮腺管乳头。下颌下腺submandibular gland:位于下颌骨下缘与二腹肌前、后腹所围成的下颌下三角内。下颌下腺管开口与舌下阜。 舌下腺sublingual gland:位于口底粘膜深面。舌下腺管开口于舌下阜和舌下襞。 2.食管三个狭窄 第1狭窄:食管起始处,距中切牙15cm 第2狭窄:食管与左主支气管后方与其相交处,据中切牙25cm 第3狭窄:食管穿膈的食管裂孔处,据中切牙40cm 食管分三部:食管起始至胸骨颈静脉切迹为颈部。颈静脉切迹至食管裂孔为胸部。食管裂孔以下为腹部。 3.牙 牙的形态:牙嵌于上下颌骨的牙槽内,是人体最坚硬的器官,具有咬切、撕裂、和磨碎食物以及辅助发音的功能。牙分为牙冠、牙颈和牙根,牙根管和牙冠腔合称为牙腔或牙髓腔。 牙的构造:牙由牙质、釉质、牙骨质、和牙髓组成。牙的中央的空腔称为牙腔或牙髓腔。牙髓通过根尖孔与牙槽相通。牙髓发炎,炎性渗出物压迫神经产生剧烈疼痛。

脑出血病理生理机制研究新进展(1).

脑出血病理生理机制研究新进展(1) 脑出血病理生理机制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既往认为,活动性脑出血是一次 性的,脑出血后血肿压迫微循环是引起脑组织损害的主因素。但目前多数学者认 为,脑出血患者于发病后有继续出血现象,这种现象可导致早期病情恶化。脑出血 后血肿分解释放多种活性物质对脑组织具有损害作用,可表现为局部脑血流和代谢 的变化、脑水肿、血脑屏障的损害及对脑细胞的毒性损伤等诸多方面。 脑出血的发生率、死亡率和致残率均较高,目前临床上除运用传统脱水药外,治疗 手段较少。人们希望通过对脑出血病理生理机制的进一步研究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 依据和方法。本文就脑出血后脑内血肿病理的重新认识,尤其是局部脑血流的变化 、脑水肿、血脑屏障的改变和脑细胞的毒性损伤等方面作一综述。 1 对脑内血肿病理作用的重新认识 既往认为,活动性脑出血多是一次性的,很少持续1 h以上,现在发现起病1 h后出 血仍可持续。Brott等[1]报道,至少有38%患者的血肿在脑出血后24 h内有扩大, 其中多数出现在3~4 h。少数病后2~14 d内病情加重者也系血肿扩大所致[2]。因此 ,脑出血发病后仍有继续出血现象,血肿扩大多与病情,尤其是早期病情加重有关 [3]。血肿继续扩大多发生于以下情况:(1)年龄较轻;(2)病变部位较深,如丘脑 、壳核和脑干;(3)高血压未能得到有效控制;(4)急骤过度脱水治疗;(5)病前服 用阿司匹林或其他抗血小板药;(6)血肿不规则。既往认为,源于脑内血肿的脑损 伤是血肿本身压迫周围脑组织的微循环,产生血肿周围区域的脑缺血和水肿所致。 但目前认为,除血肿本身的占位性损害外,尚有周围脑组织血液循环障碍、代谢紊 乱(如酸中毒)、血管运动麻痹、血脑屏障受损和血液分解产物释放多种生物活

解剖学基础《脉管系统》教学要点思考

解剖学基础《脉管系统》教学要点思考 惠州卫生学校钟强 摘要:系统解剖学九大系统的教学过程中,《脉管系统》这一章具有极其的重要性,它是整个解剖学学习过程中承前启后的关键,因此,教学中有几个学习要点一定要讲透,让学生完全真正掌握系统的内容,对整个解剖学的学习会起到很大的帮助。 关键词:解剖学;脉管系统;教学;方法;思考 在中职学校任教至今已有15年以上,其中主要是担任《解剖学》这门医学基础课的教学,学生也从80后都变成了90后,针对各个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医学生有不同的教学手段,也积累了一点经验和体会。因此,笔者在解剖学教学上对各章节、系统的教学都有一套有效的方案,能很好地指导学生扎实学好正常人体解剖知识,为后续各医学课程打好学习基础,并为他们在临床见习、实习、工作后打下良好的医学理论基础。 系统解剖学是医学新生在第一学期就接触到的第一门真正的医学类课程,如何让学生们真正学好、理解、记忆、运用这一门课的知识,能够为以后的整个医学学习过程服务呢?笔者在教学上按两条线并进的方法来进行实施,一是把教材中按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即各个系统的组成、位置、毗邻、结构形态特点、功能进行规矩的讲解,二是专门就一些教学大纲中规定的重点、难点内容,以及笔者认为是关键教学要点的内容进行详细讲解,花更多的时间,结合网络上搜集的资源(音频、视频、图像、文字资料等)、自画图、特制PPT动画演示、自制SWF或GIF动画等进行反复的演示讲解,让学生形成深刻印象,从而达到了解、熟悉、理解、记忆、活学活用等目的。 在整个系统解剖学的九大系统中,笔者认为《脉管系统》这一章的内容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部份,具有特别的地位。以前的教材多把这一章编在教学顺序的第六个系统,就是在运动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之后,近年来的教材则多把这一章安排在第四个章节,就是在运动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之后,泌尿系统、生殖系统之前。笔者认为两种安排都没有太大的差别。在脉管系统之前,学生先学习了细胞、组织、运动系统,认识了一个人的微观结构和外观的基本结构,再学习内脏系统,认识了

脑出血护理新进展

脑出血护理新进展 文章来源:健康之路 2008-11-25 10:36:23 脑出血护理新进展 脑出血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四大疾病之一,在美国占人口死亡原因的第三位,日本占第二位,我国占第一位。 一、日常生活动作锻炼: 家庭护理的最终目的是使病人达到生活自理或协助自理。逐渐训练病人吃饭、穿衣、洗漱、如厕及一些室外活动,由完全照顾过度到协助照顾,直至生活自理。 二、心理护理: 病人常有忧郁、沮丧、烦躁、易怒、悲观失望等情绪反应。因此,家属应从心理上关心体贴病人,多与病人交谈,安慰鼓励病人,创造良好的家庭气氛,耐心的解释病情,消除病人的疑虑及悲观情绪,使之了解自己的病情,建立和巩固功能康复训练的信心和决心。 三、保持功能位: 保持瘫痪肢体功能位是保证肢体功能顺利康复的前提。仰卧或侧卧位时,头抬高15~30度。下肢膝关节略屈曲,足与小腿保持90度,脚尖向正上。上肢前臂呈半屈曲状态,手握一布卷或圆形物。 四、功能锻炼: 功能锻炼每日3~4次,幅度次数逐渐增加。随着身体的康复,要鼓励病人自行功能锻炼并及时离床活动,应严防跌倒踩空。同时配合针灸、理疗、按摩加快康复。 1、上肢功能锻炼:护理人员站在病人患侧,一手握住患侧的手腕;另一手置肘关节略上方,将患肢行上、下、左、右、伸曲、旋转运动;护理人员一手握住患肢手腕,另一手做各指的运动。 2、下肢功能锻炼。护理人员一手握住患肢的踝关节,另一手握住膝关节略下方,使髋膝关节伸、屈、内外旋转、内收外展。护理人员一手握住患肢的足弓部,另一手做个趾的活动。 五、预防并发症: 1、每日定时帮助病人翻身拍背4~6次,每次拍背10分钟左右。一旦发现病人咳黄痰、发热、气促、口唇青紫,应立即请医生诊治。 2、鼓励病人多饮水,以达到清洁尿路的目的。并注意会阴部的清洁,预防交叉感染。如发现尿液混浊、发热,是泌尿系感染的征兆,应及早治疗。 3、病人瘫痪在床,枕骨粗垄肩胛部、髋部、骶尾部、足跟部等骨骼突出处易发生褥疮。应用软枕或海面垫保护骨隆突处,每2~3小时翻身一次,避免拖拉、推等动作,床铺经常保持干燥清洁,定时温水擦澡按摩,增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局部营养状况。 4、每日行四肢向心性按摩,每次10~15分钟,促进静脉血回流,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一旦发现不明原因的发热、下肢肿疼,应迅速诊治。 5、瘫痪病人多有便秘,有的可因为用力排便致使脑出血再次发生。因此需注意饮食结构,多给病人吃低脂、高蛋白、高能量饮食及含粗纤维的蔬菜、水果等,并给以足够水分。定时定点给便器排便,必要时应用通便药物、灌肠。 脑出血病理生理机制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既往认为,活动性脑出血是一次 ndcc5eekmakyvsw3efpq1bbv8fmxb16p性的,脑出血后血肿压迫微循环是引起脑组织损害的主要因素。但目前多数学者认

系统解剖学考试重点归纳总结

系统解剖学考试重点归纳总结 第一部分:运动系统 3、胸骨角:胸骨柄和胸骨体连接处形成的=微向前凸的横嵴,称胸骨角,两侧平对第二肋,是计数肋的重要标志。 4、椎间盘:是连接相邻两椎体的纤维软骨盘,由两部分构成,中央部为髓核,外周部为呈同心圆排列的纤维软骨环,椎间盘具有弹性垫样缓冲作用,允许脊柱做各个方向的运动。 填空题: 1、运动系统有骨、骨连接和骨骼肌三部分组成。 2、成人骨共206块,按其形态分为长骨、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四类。 3、骨髓存在于骨髓腔和松质的间隙,可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红骨髓具有造血功能。 4、胸骨由上向下分为胸骨柄、胸骨体和剑突三部分。 5、脑颅骨共8块,成对的有顶骨和颞骨。 6、下肢带骨为髋骨。 7、幼年的髋骨由髂骨、坐骨和耻骨借透明软骨连接。16岁左右三骨连成一体。 8、关节的基本结构有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构成。 9、关节的辅助结构包括韧带、关节盘、关节唇和滑膜囊。 10.、侧方观察脊柱,可见颈曲和腰曲凸向前,胸曲和骶曲凸向后。 11、胸廓由12块胸椎、12对肋、和一块胸骨构成。 12、膝关节囊内有前交叉韧带和后交叉韧带。 14、膈收缩时可使膈顶下降,胸腔容积增大,以助于吸气;舒张时膈顶恢复原位,胸腔容积减小,以助于呼气。 15.、膈的食管裂孔又食管和迷走神经通过。 16、腹部的阔肌由浅入深依次为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和腹横肌。 17、肱三头肌主要作用为伸肘,该肌受桡神经支配。 18、屈髋并屈膝的肌是缝匠肌。 19、股四头肌止于胫骨粗隆,是膝关节强有力的伸肌,该肌受股神经支配。 选择题: 1、使骨的长度增加的是(骺软骨) 2、典型的颈椎具有(横突上有横突孔) 3、骶管麻醉时须摸认的体表结构是(骶角) 4、下列哪个关节内无关节盘(肩关节) 5、椎间盘的位置形态(是相邻两个椎骨见的纤维软骨盘、中央部为髓核、颈部较厚腰部最厚所以活动度大、第一椎间盘位于第一和第二颈椎之间、成人有23个椎间盘) 6、膝关节的相关描述(由股骨下端和胫.腓骨上端及髌骨构成、关节内有内外侧半月板、主要做后屈和前伸运动、前交叉韧带在屈膝时最紧张防止胫骨前移、腓侧副韧带不与外侧半月板相连,独立于囊外) 7、胸锁乳突肌的起止和作用(起自胸骨柄和锁骨的胸骨端、一侧收缩使头向同侧倾斜,面转向对侧并向上仰) 8、使肩关节外展的肌是(三角肌和冈上肌) 9、肱二头肌的作用(屈肘,协助屈肩关节,可使已旋前的前臂旋后) 10、肱肌的位置起止和作用(位于臂前面的下半部,肱二头肌的深面,起自肱骨下二分之一的前面,止于尺骨粗隆。作用主要是屈肘) 11、既能屈髋关节又能屈膝关节的肌是(缝匠肌)

系统解剖学重点知识 头部

局部解剖学重点知识 头部 石璞琨 掌握: 1.头部境界分区。 2.面浅部血管的行径分布、面神经的表情肌支及“危险三角”概念。 3.腮腺咬肌区的境界、内容。 4.腮腺的位置、形态及毗邻关系,腮腺导管的行径。 5.面侧深区的境界、内容。 6.上颌动脉的行程、分支及分布,下颌神经的分支及分布。 7.额顶枕区和颞区的结构层次以及头皮的定义。 1.头部境界与分区: 头部借下颌骨下缘、下颌角、乳突尖端、上项线和枕外隆凸的连线与颈部分界。头部又借眶上缘、颧弓上缘、外耳门上缘和乳突的连线分为颅部和面部。 2.面浅部血管的行径分布、面神经的表情肌支及“危险三角”概念。 面静脉可经眼静脉与海绵窦交通,也可经面深静脉、翼静脉丛等与海绵窦交通。口角平面以上的一段面静脉通常无静脉瓣,当面部因细菌感染致疖、痈时,可循上述交通途径延及海绵窦,导致颅内感染。面静脉所经过的鼻根与两侧口角之间的三角区,称“危险三角”。 3.腮腺咬肌区的境界、内容。 腮腺咬肌区 境界:上界为颧弓与外耳道。下界为下颌骨下缘平面。前界为咬肌前缘。后界为乳突和胸锁乳突肌上部前缘。 下颌支后缘以后的部分称下颌后窝。 腮腺咬肌区内主要结构有腮腺、咬肌以及有关的血管和神经等。 4.腮腺的位置、形态及毗邻关系,腮腺导管的行径。 腮腺位置和形态:

腮腺位于外耳道前下方,上缘邻近颧弓、外耳道和颞下颌关节,下缘平下颌角,前邻咬肌、下颌支和翼内肌后缘,后邻乳突和胸锁乳突肌上部前缘。腮腺呈底向外、尖向内的不规则楔形。下颌支后缘深面入腺内,因而将腮腺分为浅、深部和中间的峡三个部分。 穿经鳃腺的结构 纵行结构:颈外动脉、下颌后静脉、颞浅动脉、颞浅静脉和耳颞神经。 横行结构:上颌动脉、上颌静脉、面横动脉、面横静脉和面神经分支。 由浅入深:面神经分支、下颌后静脉、颈外动脉和耳颞神经。5.面侧深区的境界、内容。 面侧深区 位置和境界:面侧深区位于腮腺咬肌区前部深面口腔及咽的外侧,即颞下窝的范围,由一顶、一底和四壁围成的腔隙。顶为蝶骨大翼的颞下面;底为下颌骨下缘;前壁为上颌骨体后面;后壁为腮腺深部;外侧为下颌支;内侧为翼突外侧板和咽侧壁。 面侧深区结构: 1、翼内、外肌 2、翼静脉丛及上颌静脉 3、上颌动脉(分三段) 4、下颌神经 6.上颌动脉的行程、分支及分布,下颌神经的分支及分布。 上颌动脉分段: (以翼外肌为标志分为三段) 第一段(下颌段):主要分支有下牙槽动脉、脑膜中动脉、 鼓室前动脉、耳深动脉。 第二段(翼肌段):主要分支有颊动脉、咬肌动脉、翼肌动脉、颞深动脉。 第三段(翼腭窝段):主要分支有上牙槽后动脉、眶下动脉、

系统解剖学考题及答(生殖系统)

系统解剖学考题及答案-男、女性生殖系统 第八、九章男、女性生殖系统 二、练习题 (一)填空题 1、白膜在睾丸后缘增厚并突入睾丸内,形成,它伸入睾丸内部形 成,将睾丸实质分为许多。后者内含2~4条,能产生。 2、输精管依其行程可分为、、和 四部,输精管结扎通常在。 3、两侧输精管在膀胱底后方逐渐接近,并膨大形成,其末端变细,与的排泄管汇合成,开口于。 4、前列腺位于与之间,前列腺底与、 和相邻。前列腺的前方为,后方为 。 5、临床上常把男性尿道的和称为后尿道, 称为前尿道。 6、男性尿道行程中有三个狭窄,分别是、和 。 7、卵巢位于贴靠小骨盆侧壁的内,即相当于和 的夹角处,借韧带与小骨盆侧缘相连,借 韧带与子宫角相连。 8、输卵管全长由内向外分为、、和 四部分,通常受精者,输卵管结扎在。 9、子宫可分为、和三部分。子宫内的腔隙分为和两部分。

10、子宫前倾指的长轴与的长轴形成一个向前开放的钝角;子宫前屈指与之间形成的一个向前开放的钝角。 11、临床所指的附件炎即和的炎症。 12、阴道穹部最深,它与仅隔一层阴道壁,阴道开口于。 13、子宫位于小骨盆腔内,介于与之间,呈位。 (二)单项选择题 1、下列关于生殖系统的说法,错误的是 A、男、女性生殖管道均可分为内、外生殖器 B、其功能是产生生殖细胞和性激素 C、男、女性生殖管道均不与腹膜腔相通 D、内生殖器由生殖腺、生殖管道和附属腺组成 E、睾丸与卵巢分别为男、女性生殖腺 2、下列关于睾丸的描述,错误的是 A、产生精子 B、分泌雄激素 C、精子经管道排出体外 D、激素直接渗透入血液 E、输精管结扎影响了激素和精子排出 3、下列有关附睾的描述,错误的是 A、紧贴睾丸的上端和后缘 B、可分为附睾头、体和尾三部分 C、附睾尾向上弯曲移行为输精管 D、其作用只暂时储存精子 E、为结核的好发部位 4、下列关于卵巢的描述,错误的是 A、产生卵子 B、分泌女性激素 C、卵子直接排入输卵管 D、激素直接渗透入血液 E、卵巢悬韧带内有出入卵巢的血管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