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狂犬病病毒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狂犬病病毒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狂犬病病毒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狂犬病病毒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综述】狂犬病病毒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丁继超1,张海林2

【摘要】 狂犬病病毒可引起的人和动物急性致死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目前,狂犬病病毒属可分为7个基因型:

基因1型,RABV;2型,LBV;3型,MOK V;4型,DUVV;5型,欧洲蝙蝠狂犬病病毒1(E BLV-1);6型,欧洲

蝙蝠狂犬病病毒2(E BLV-2);7型,澳大利亚蝙蝠狂犬病病毒(ABLV)。引起人类狂犬病的病原主要是基因1型,

其他基因型为狂犬病相关病毒。本文就狂犬病病毒的基因结构、血清型和基因型、致病性、分子流行病学等方面的研

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 狂犬病病毒;基因型;分子流行病学;狂犬病

中图分类号:R37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6639(2009)10-0960-03

狂犬病是人类历史上最可怕的疾病之一,据报道人类认识该病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3世纪〔1〕。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急性致死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属人兽共患病。临床表现为恐水、怕风、流涎、狂躁、咽肌痉挛和进行性麻痹。发病后几乎百分之百死亡。据报道全世界每年因狂犬病导致死亡人数达四万至七万,而绝大多数病例发生在发展中国家。人类主要通过病犬等动物咬伤而感染发病,近几年蝙蝠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传染源,在美国,狂犬病主要是通过蝙蝠传播〔2-4〕。在我国,本病主要通过犬、猫等动物传播。有8篇文献报道狂犬病可以通过角膜移植传播,其中一例发生在美国〔5,6〕。Srinivasan〔7〕报道4例病例通过器官移植和血管异体移植而感染狂犬病,验尸报告显示这4名患者与狂犬病感染有相关性。

1 狂犬病病毒的基因结构

狂犬病病毒(RABV)粒子以负染色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呈子弹形或管状,长140~180n m,直径75~80n m,病毒颗粒由核心和外壳两部分组成。外壳(envel ope)为一紧密完整的脂蛋白双层包膜,表面嵌有数量众多的(1072~1900个) 8~10n m长的由病毒糖蛋白(glycop r otein,GP)构成的槌状包膜突起(s p ike),它覆盖了除平端外的整个病毒表面,是病毒主要的表面抗原,也是病毒惟一的糖基化蛋白。病毒包膜内侧主要是膜蛋白,亦称基质蛋白(Matrix,M,for merly na med M2)。膜蛋白内侧为病毒核心,即一个直径为40n m的核衣壳(nucleocap sid),由核酸和紧密包在它外面的核蛋白(nu2 clear p r otein,NP)所构成,呈紧密的连续性螺旋形式,有30~35个卷曲,另外2种核衣壳核心的蛋白为大转录酶蛋白或称RNA多聚酶(poly merase,L)和磷酸化蛋白(nommal phos2 phop r otein,NS、P,f or merly na med M1)。在感染细胞中, RABV基因组单股副链RNA转录成5个单顺反子mRNA, mRNA在细胞浆中进一步翻译成为5种病毒结构蛋白,即核蛋白(N)、磷蛋白(P)、基质蛋白(M)、糖蛋白(G)、

作者单位:11大理学院公共卫生学院,云南大理 671000;21云南省地方病防治所/云南省病毒立克次体研究中心

作者简介:丁继超,硕士,主要从事狂犬病等自然疫源性病毒防治研究

通讯作者:张海林,E2mail:zhangHL715@1631com RNA聚合酶(L),基因组RNA同时也转录为全长的与RNA 分子的互补链,作为基因组RNA复制的子代模板。新生的病毒N、P和L在细胞浆中与子代RNA分子装配形成螺旋状基因组核衣壳蛋白(RNPs),M与RNPs结合形成紧密盘绕的RNA———蛋白质骨架,使得RNPs成为从浆膜或感染细胞内质网芽生的子代病毒粒子。来自细胞膜的G包裹芽生的子代病毒完成了病毒从浆膜最终的装配和释放〔8〕。

2 狂犬病病毒的分类及基因分型

1956年首次在非洲分离到狂犬病相关病毒之前,人们一直都认为狂犬病毒在抗原性方面有别于弹状病毒科的其他成员〔9〕。按照与血清和单克隆抗体的抗原交叉反应情况,狂犬病毒属最初分为4个血清型:血清型1,狂犬病毒(RABV);血清型2,Lagos蝙蝠病毒(LBV);血清型3,Mokola病毒(MOK V)和血清型4,Duvenhage病毒(DUVV)。欧洲和随后澳大利亚进一步分离出新的蝙蝠狂犬病病毒,以及在几种基因(N、NS和G)遗传定性方面的研究进展,都支持将狂犬病病毒分为7个基因型:基因1型,RABV;2型,LBV;3型, MOK V;4型,DUVV;5型,欧洲蝙蝠狂犬病病毒1(E BLV -1);6型,欧洲蝙蝠狂犬病病毒2(E BLV-2);7型,澳大利亚蝙蝠狂犬病病毒(ABLV)。在每个基因型中,亚型是指在特定地域和/或动物宿主中流行的变异株。这些基因型又进一步合并为2个遗传谱系(phyl ogr oup):基因型1、4、5、6和7为遗传谱系I;基因型2和3为遗传谱系II。每个遗传谱系中的病毒在生物特性上有所不同,如致病性、细胞凋亡的诱导、细胞受体识别等〔10,11〕。目前所获得的实验证据表明,疫苗株(都属于遗传谱系I中的基因型1型)不能保护免于遗传谱系II中的狂犬病病毒的感染〔12〕。病毒的分类将会不断变化,尤其是当蝙蝠狂犬病病毒监测得到加强后〔13〕。

3 狂犬病流行病学血清学研究方法

311 快速荧光灶抑制试验(RFF I T)

检测狂犬病毒中和抗体的两项最基本的方法是小鼠中和试验(MNT)和RFF I T。MNT是很早就开始采用的方法,此法不需要特殊的设备和技术,结果直截了当且可靠,至今仍是广泛接受的一种参考方法。后来RFF I T逐渐成为最广泛被接受的MNT的替代方法。

312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 L I S A)

MNT和RFF I T主要适用于作确证试验而不适于大量样品

?

6

9

?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9年10月第10卷第10期 Chin Prev Med,Oct ober2009,Vol110No110

的初筛,而E L I S A简便、快速、价廉,而且更加安全。E L I S A 检测狂犬病抗体的结果表明,此法重复性较强,与小鼠脑法呈现高度相关。

313 免疫荧光试验

在含有已知抗原,加感染狂犬病毒细胞或组织切片的情况下,加入待检血清,待抗原和抗体作用之后,洗去未结合的抗体,再以荧光标记的抗球蛋白第2抗体染色,出现荧光反应时提示待检血清含抗狂犬病病毒抗体。

314 免疫斑点法和免疫印迹法

免疫斑点法是应用硝酸纤维为固相载体的免疫斑点试验,是在核酸的斑点杂交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免疫印迹法有相似的原理,具有敏感性高、特异性、重复性好,实验所需试剂量少、不需特殊仪器、操作简便、实验结果易于判断,且可较长期保存等优点,用于狂犬病病毒抗体的检测、获得了满意的结果。免疫印迹技术的特点是将S 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分离、纯化法和酶联吸附技术结合起来使用,此法既可省略抗原纯化和分离工作,也可精确地检测出抗体中的各种有效组分,能区分抗体中抗狂犬病毒的G和N蛋白组分的分布及存在等。由于GP抗体是主要的狂犬病中和抗体,NP抗体的中和活性虽较弱,但也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因此,对其的测定有助于分析和评价免疫原和疫苗的质量。免疫印迹法与传统MNT的检出结果具有高度相关性,方法简便快速,故对流行病学调查和疫苗生产的质控有一定意义。

4 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狂犬病病毒的分子流行病研究主要是RT-PCR的方法测定狂犬病病毒的基因序列,对实验室毒株和街毒毒株从分子水平进行基因序列的分析和比较研究病毒抗原基因位点的变异,从而可以确定毒株的来源和亲缘关系以及病毒毒力的变化〔14〕。最近,张建明等〔15〕应用RT-nested-PCR检测犬唾液中狂犬病病毒的可疑性,并且可在免杀犬的前提下为狂犬病的快速诊断提供了一种新思路。由于狂犬病毒的宿主动物很多,可感染所有的温血动物,包括犬、猫、狼、狐狸等野生带毒动物可以使病毒进行地域之间的迁移,所以进行不同地域和不同宿主的狂犬病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根据N基因突变绘制的病毒迁移图谱,可以找到病毒的传播路线和历史变迁的证据。最近,张海林等〔16〕对云南保山市首次发生人间狂犬病的流行病毒株进行了研究,获取了2例病人的脑组织并测定了狂犬病毒P、M和N基因全序列,核苷酸和推导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和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两株病毒均属于狂犬病毒基因1型,且与泰国毒株有较近的亲缘关系,认为本次保山市狂犬病病毒流行株为境外传入,提出加强云南省边境地区狂犬病防制的措施,具有重要流行病学意义。

一项关于13个韩国病毒分离株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已经完成,这些分离株来源于1998-2004年间患有狂犬病的野生和驯养动物。7个例子来自于由带有狂犬病毒的狸所感染的驯养动物诸如狗和牛,其余6例来自野生的狸。研究是通过核蛋白和糖蛋白编码区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与分离株的G-L基因间非编码区的核苷酸序列的比较而实现的。所有韩国分离株之间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至少为9718%~9815%。分离株的系统进化分析法显示了他们形成一个单源群,与北极的病毒株之间有很近的亲缘关系,但与其他亚洲病毒株包括中国的病毒株亲缘关系疏远。事实是韩国狸是狂犬病主要流行病病毒的携带者,并且这些研究的结果支持先前研究的结论:狸参与了远东自然地域间狂犬病的循环。所有的韩国病毒分离株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种系进化分析显示了不同年代和地区间存在有一定差异,但均为同型病毒,可分为两个亚型。这项研究是对韩国狂犬病的分子流行病学的具体描述〔17〕。

在印度,狂犬病是地方性动物病,也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和经济问题。印度是一个拥有大量流浪狗的国家,并且缺乏对流浪狗有效的控制措施,这样就导致了犬携带狂犬病病毒的持久性传播。为掌握印度狂犬病病毒分离株的分子流行病学,对来自4个州不同动物种类的29株狂犬病病毒的核苷酸序列进行分析。已经分析了两组序列数据,一个是G基因胞浆区的132个核苷酸区,另一个是549个核苷酸区,它是由G-L基因间的非编码区和聚合酶基因片段组合而成的。系统进化分析树显示了狂犬病病毒分离株属于基因1型,并且与地理学有一定关系,但是与宿主的种类关系不大。分布于三个地理区之间的5个不同的基因簇被鉴定了。狂犬病病毒分离株之间G基因的氨基酸序列的比较显示了3个氨基酸的变化,这3个氨基酸的变化能区分世界上其他地区狂犬病病毒分离株和印度狂犬病病毒分离株。数据分析显示了狗狂犬病病毒的变种在印度是主要的狂犬病病毒的流行病毒,疾病的传播对于其他的家畜和人类也是如此〔18〕。

从广西南宁、百色、柳州市采集了犬脑组织268份,从南宁市、博白县捕获蝙蝠320只,以及从南宁市郊捕获野鼠65只,应用RT-PCR技术对犬、蝙蝠和野鼠脑组织进行狂犬病病毒检测,并将阳性材料进行小白鼠脑内接种实验。检测结果表明,犬脑的狂犬病病毒阳性率为1111%,蝙蝠阳性率为0119%,野鼠阳性率为3111%〔19〕。本调查证明了广西除犬之外,野鼠和蝙蝠等野生动物也携带有狂犬病病毒。

国外研究蝙蝠的狂犬病比较多,先后证明了携带狂犬病病毒的吸血蝙蝠咬伤的牛与麻痹型狂犬病有关,并在拉丁美洲特立尼达地区的食果和食虫蝙蝠中首次发现狂犬病病毒〔20〕,此后相继在美国、欧洲、美洲和非洲证实蝙蝠携带狂犬病病毒的情况。来自世界卫生组织(WHO)的资料,从1977-1995年欧洲总共报告478例蝙蝠狂犬病,其中最多的国家荷兰有208例,丹麦169例,德国80例,占总数的95116%〔21,22〕。1996年澳大利亚首次从两只黑狐蝠分离到狂犬病病毒〔23〕。美国2000年共有5人死于狂犬病,其中4人是由蝙蝠传播而死〔24〕。现已证明,除犬外,其他的野生动物也是重要的传染源,在一些消灭了家畜狂犬病的国家如美国、英国和加拿大等,狂犬病的传染源已从传统的犬、猫易位于野生动物,特别是在欧洲。在国内很少对野生动物进行狂犬病流行病学研究的报道,因而缺乏关于蝙蝠狂犬病的资料。

在拉丁美洲狂犬病主要由哺乳肉食动物和吸血蝙蝠携带。然而,在最近几年狂犬病病毒分别从农村的吸血蝙蝠和市区的一些非吸血蝙蝠物种分离到。因此,快速分子筛是对这些狂犬病病毒的流行病学是必须的。用多重逆转录聚合酶(RT-PCR)链锁反应为确定在巴西54种从不同宿主物种中分离到的狂犬病病毒的来源。并且评价作为一个潜在诊断工具的多重RT-PCR,还研究了这种方法的敏感性。另外,还比

较了系统进化树从狂犬病病毒糖蛋白基因的序列发展的结果。多重RT-PCR产物显示了5种不同产物的大小,而系统进化树显示了6组。6组中,4种对应了多重RT-PCR产物的大小,其他2组显示了对应物另一种RT-PCR的大小,这样多重RT-PCR结果反应了54种分离株的谱系。这项研究也显示了这种方法能检测RNA。总的来说,在巴西从多种宿主物种中分离的狂犬病病毒,对其有效、快速、同步的检测得到了多重RT-PCR方法的验证〔25〕。

狂犬病病毒可以诱发人类和动物的脑脊髓炎。然而,狂犬病的致病机制还不完全明了。为了研究狂犬病病毒感染宿主的反应,用蝙蝠狂犬病病毒野毒株或实验室适应病毒株感染小鼠脑,进行了比较病理学,尤其是炎症应答和基因表达的观察。小鼠感染减毒狂犬病病毒后可观察到广泛的炎症反应,但小鼠感染野生型狂犬病病毒有一点或几乎没有观察到炎症反应。进而,减毒狂犬病病毒诱导基因涉及先天免疫和抗病毒反应和表达,尤其是这些与α/β干扰素信号路径和炎症激活剂有关,以及效应基因,例如,2′-5′寡腺苷酸合成酶和黏病毒蛋白质,这些都会进一步诱导老鼠感染减毒狂犬病病毒。然而,在小鼠感染了野生型狂犬病病毒很多这些基因不是正调节。通过微点阵分析的数据也得到实时PCR的证实。这样,这些数据显示了减毒狂犬病病毒被活化,而致病的狂犬病病毒逃避了宿主免疫和抗原反应〔26〕。狂犬病至今无特殊治疗方法和药物,惟一有效的是注射高质量的狂犬疫苗或联合狂犬病免疫球蛋白以阻止狂犬病的发生〔27〕。

参 考 文 献

〔1〕 Rupp recht CE,Noah DL,D renzek CL,et al1Ep ide m i ol ogy of hu2 man rabies in the United States,1980t o1996〔J〕1Ann I ntern

Med,1998,128(11):92229301

〔2〕 Krebs J W,W heeling JT,Childs JE1Rabies surveillance in the United States during2002〔J〕1J Am VetMed A ss oc,2003,223

(12):1736217481

〔3〕 Centers f or disease contr ol and p reventi on1First human death ass o2 ciated with raccoon rabies2V irginia,2003〔J〕1Morb Mortal W kly

Rep,2003,52(45):1102211031

〔4〕 Centers f orD isease Contr ol and Preventi on1Human death ass ociated with bat rabies2California,2003〔J〕1Morb Mortal W kly Rep,

2004,53(5):332351

〔5〕 Recommendati ons of the Advis ory Comm ittee on I m munizati on Prac2 tices(AC I P)1Human rabies p reventi on—United States,1999

〔J〕1MMWR Recomm Rep,1999,48(RR-1):12211

〔6〕 Hel m ick CG,Tauxe RV,Vernon AA1Is there a risk t o contacts of patients with rabies?〔J〕1Revi I nfect D is,1987,9(3):51125181〔7〕 Srinivasan A,Burt on EC,KuehnertMJ,et al1Trans m issi on of ra2 bies virus fr om an organ donor t o f our trans p lant reci p ients〔J〕1N

Engl J Med,2005,352(11):1103211111

〔8〕 唐青1狂犬病病毒致病机制研究概况〔J〕1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7,28(8):81428171

〔9〕 Tordo N,Benmans our A,Calisher C,et al1V irus Taxonomy,V II2 Ith Report of the I CT V〔M〕1London:Elsevier/Acade m ic Press,

2004:62326441

〔10〕 Badrane H,Bahl oul C,Perrin P,et al1Evidence of t w o lyssavirus

phyl ogr oup s with distinct pathogenicity and i m munogenicity〔J〕1J

V ir ol,2001,75(7):3268232761

〔11〕 Nadin2Davis S A,Abdel-Malik A M,A r m str ong J,et al1Lyssa2 virus P gene characterisati on p r ovides insights int o the phyl ogeny of

the genus and identifies structural si m ilarities and diversity within

the encoded phos phop r otein〔J〕1V ir ol ogy,2002,298(2):2862

3051

〔12〕 WHO1WHO Expert Consultati on On Rabies:First Report〔R〕1 Geneva,S witzerland:WHO,20041162201

〔13〕 Botvinkin AD,Poleschuk E M,Kuz m in I V,et al1Novel lyssavirus2 es is olated fr om bats in Russia〔J〕1Emer I nf D is,2003,9(12):

1623216251

〔14〕 张建明,严延生1狂犬病病毒的基因分型及其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1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06,22(3):2712

2731

〔15〕 张建明,王灵岚,林代华,等1应用RT2nested2PCR检测犬唾液中狂犬病毒的初步研究〔J〕1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08,

24(7):64126431

〔16〕 张海林,唐青,陶晓燕,等1云南省保山市人间狂犬病调查及病毒分子生物学特征分析〔J〕1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9,

29(9):89929041

〔17〕 Hyun BH,Lee KK,Ki m I J,et al1Molecular ep ide m i ol ogy of rabi2 es virus is olates fr om South Korea〔J〕1Medline,2005,114

(1-2):11321251

〔18〕 Nagarajan T,Mohanasubramanian B,Seshagiri EV,et al1Molec2 ular ep idem i ol ogy of rabies virus is olates in I ndia〔J〕1J Clin M i2

cr ob,2006,44(9):3218232241

〔19〕 罗廷荣,李开鹏,刘芳,等1应用RT2PCR从蝙蝠和野鼠分离出狂犬病病毒〔J〕1广西农业生物科学,2005,25(4):8822

9821

〔20〕 AppelMJ1V irus infecti ons of carnivores〔M〕1Am sterda m:Elsevi2 er Science Publishers B1V,1987:44924611

〔21〕 D ietzschold B,Rupp recht CE,Fu ZF1Field vir ol ogy〔M〕1Phila2 del phia:L i pp incott Raven Publishers,1996:1137211591

〔22〕 Amengual B,W hitby JE,King A,et al1Evoluti on of Eur opean bat lyssaviruses〔J〕1J Gen V ir ol,1997,78(9):2319223281〔23〕 Guyatt KJ,T win J,Davis P,et al1A molecular ep idem i ol ogical study of Australian bat lyssavirus〔J〕1J Gen V ir ol,2003,84

(2):48524961

〔24〕 Van F D,Jagoda L,Lesage A,et al1Human rabies:California, Georgia,M innes ota,New York,and W isconsin,2000〔J〕1Morb

MortalW kly Rep,2000,49:1115211161

〔25〕 W ang Z W,Sar ment o L,W ang YH,et al1A ttenuated rabies virus activates,while pathogenic rabies virus evades,the host innate i m2

mune res ponses in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 m〔J〕1J V ir ol,2005,

79(19):125542125651

〔26〕 李振平,王玉林,刘燕,等1人狂犬病免疫球蛋白使用效果观察〔J〕1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2004,32(2):322341〔27〕 Sat o G,Tanabe H,Shoji Y,et al1Rap id discri m inati on of rabies viruses is olated fr om vari ous host s pecies in B razil by multi p lex re2

verse transcri p ti on2poly merase chain reacti on〔J〕1J Clin V ir ol,

2005,33(4):26722731

(收稿日期:2009205225)

中国标准刊号:I SSN1009-6639 CN11-4529/R 邮发代号:2-764 国内定价:10100元

狂犬病应急处置技术处理方案

狂犬病应急处置技术方案(试行) 1. 前言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是迄今为止人类病死率最高的急性传染病。近年以来,我国狂犬病疫情呈上升趋势,病死率高居各类法定报告传染病首位。目前我省狂犬病疫情、疫区有所扩大,疫情形势十分严峻,我市近几年也是有疫情发生,对群众的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为了加强应急控制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2.诊断标准 见《传染病诊断标准汇编》 3.分级标准 根据狂犬病发生的病例数、流行的范围和趋势,将狂犬病疫情划分为四级,即:一般(IV级)、较大(III级)、重大(II级)和特别重大(I级),具体分级标准如下: 3.1一般疫情(IV级):1个月内,本市范围内出现狂犬病疫情2-3例,或发生动物间狂犬病疫情。 3.2较大疫情(Ⅲ级):1个月内,本市范围内出现狂犬病疫情4-5例,或疫情波及3个及以上镇(乡、街道)。 3.3重大疫情(Ⅱ级):1个月内,本市范围内出现狂犬病疫情6-10例,或发病数虽未达到10例,但扩散至毗邻县(市、区)。 3.4特别重大疫情(I级):1个月内,本市范围发生狂犬病疫情20例以上,并有进一步扩散趋势。 4.应急措施 按照《咸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要求,分级进行应急处置。 4.1报告 4.1.1接报:实行“首接负责制”,接报时详细填写《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记录卡》。 4.1.2报告:按照《咸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内部报告”和“对外报告”的要求进行疫情报告。 4.1.3网络报告 ⑴医疗机构收治的确诊病例、临床确诊病例、疑似病例,由医疗机构负责网络直报; ⑵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过程中发现的确诊病例、临床确诊病例、疑似病例,由疾控中心负责网络直报; ⑶经现场流行病学初步调查确认为暴发疫情后,由疾控中心负责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网络报告。 4.2物资准备 4.2.1流行病学调查表:《狂犬病个案调查表》、《狂犬病宿主动物基本情况调查登记表》、《犬伤

11例狂犬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与对策

11例狂犬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与对策 发表时间:2014-06-27T15:17:12.60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4年第8期供稿作者:崔心尧郭在清 [导读] 以犬的管理为主,管好家犬,捕杀野犬、流浪犬。家犬应定期注射兽用狂犬疫苗,并登记挂牌。必要时实行行政强制措施。 崔心尧郭在清 (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435500) 【摘要】2006年元月-12月,该县共报告发生狂犬病11例。发病率高达1.12/10万。为控制狂犬病流行,接到报告后,该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先后及时派员进行个案调查,并对11例狂犬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提出控制策略和措施。现报告如下: 【中图分类号】R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08-0053-02 1.资料来源 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1例狂犬病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资料。人口资料来源于县统计年鉴。 2.结果 2.1流行特征 2.1.1流行强度 2006年全县共报告发生狂犬病11例,死亡11例。年发病率高达1.12/10万。病死率为100﹪,占全县传染病死亡总数的7 3.33﹪。排在全县传染病死亡第一位。 2.1.2暴露时间调查资料显示,11例病人均为当年暴露当年发病。其中暴露于4月1例、6月1例、8月3例、9月1例、10月5例。8~10月份有9例,占全年的72.73﹪。 2.1.3时间分布 11例狂犬病发生在5、9、10、11、12月,其中5月1例、9月3例、10月2例、11月2例、12月3例。 2.1.4地区分布 11例狂犬病分布于黄梅全县17个乡镇场中的8个乡镇场。其中蔡山、停前、刘佐、杉木、新开、大河、龙感湖各1例,黄梅镇、下新各2例。 2.1.5人群分布 11例病人中男性9例、女性2例。11例病人中年龄最大的76岁,最小的4岁(表1)。 表1 11例狂犬病病人年龄分布 2.1.6职业分布以农民为主,7例,占6 3.64﹪;干部1例;占9.09﹪;儿童3例,占27.27﹪。 2.1.7发病与免疫史的关系 11例病人暴露前均没有免疫史。暴露后有7例未免疫,占6 3.64﹪。其余4例中有1例(4岁)接种了狂犬疫苗加狂犬免疫球蛋白,但因犬咬伤头面部,为撕裂伤,进行了缝合;另3例也均为Ⅲ级暴露,但未注射狂犬免疫球蛋白,仅注射狂犬疫苗,伤口也没有进行彻底冲洗,1例注射5针次(0、3、7、14、28d);1例注射4针次(0、3、7、14d);1例注射3针次(0、3、7d)。伤口均没有进行彻底冲洗。 2.1.8潜伏期与咬伤部位的关系 11例病人中潜伏期最短的8天,最长的109天。11例病人平均潜伏期66.8天。咬伤后1个月内发病的有4例,占36.37﹪;3个月内发病的有5例,占45.45﹪;6个月内发病的有2例,占18.18﹪。咬伤头面部2例,平均潜伏期22天(1例冲洗伤口,并注射狂犬疫苗加狂犬免疫球蛋白、1例碘酒消毒,并注射4针次狂犬疫苗);咬伤上肢4例,平均潜伏期54.5天(1例为Ⅱ级暴露、1例碘酒消毒,并注射5针次狂犬疫苗、1例碘酒消毒,注射3针次狂犬疫苗);咬伤下肢3例,平均潜伏期47天;咬伤腰腹部2例,平均潜伏期72天。 2.2临床特征 2.2.1伤人动物及伤口处理 11例病人均为犬伤害而感染发病。11例病人暴露后,有2例作过冲洗,并用碘酒消毒;有2例仅用碘酒消毒;有1例仅用饭团敷伤口;有1例咬伤后未出血,自己挤出少许血;有5例未作处理,占45.45﹪。 2.2.2临床症状 11例病人有6 3.64﹪的开始时多有伤口局部麻木及蚁走感,有5 4.55﹪的病人有较为典型的“怕水、怕风、怕光”三恐症。病程为2~7天。均为临床诊断病例。 3. 讨论与分析 3.1上述结果显示,发病者中年龄小于10岁的占27.27﹪;大于60岁的占5 4.55﹪,是人群中的弱者,特别是儿童,应是保护的重点。从职业上看,发病者中63.64﹪的是农民,狂犬病防控的重点应放在农村。 3.2调查资料显示,11例犬咬伤者的发病,主要是其存在高危因素即狂犬病暴露后未及时规范处理(63.64﹪),或是处理不规范(36.36﹪)。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一是犬伤者狂犬病的预防意识缺乏,以及顾及经济承受能力而未进行暴露后规范处理;二是由于该县有十余年未发生狂犬病,有一部分专业人员狂犬病防治知识和技术缺乏,既不能科学处理,又不能做好宣传。 4.对策 4.1加强对传染源管理。以犬的管理为主,管好家犬,捕杀野犬、流浪犬。家犬应定期注射兽用狂犬疫苗,并登记挂牌。必要时实行行政强制措施。 4.2加强人用狂犬疫苗的市场管理。根据《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规定,相关部门应对狂犬疫苗市场进行彻底整顿。以疾控机构的冷链系统为载体,指定疾控机构为进购和供应给各乡镇卫生院的单位,确保疫苗质量安全有效。 4.3规范狂犬疫苗接种单位。在辖区内根据《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规定,明确疾控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为狂犬疫苗接种单位。并要求严格执行卫生部《狂犬病暴露后处置工作规范(试行)》。同时,加强对其专业人员的狂犬病暴露后处置技术培训,并要求严格执行卫生部《狂犬病暴露后处置工作规范(试行)》。 4.4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宣传栏等,大力宣传狂犬病的严重危害和预防知识,尤其要加强农村狂犬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特别提示,加强对小儿的监护,避免犬伤害。使狂犬病防治知识家喻户晓,提高群众主动做好犬只免疫和犬咬伤后主动就诊的自觉性。4.5发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作用。犬伤者及发病者大部分在农村,将狂犬病暴露后的处置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补偿范围,进行定

25例狂犬病流行病学分析

25例狂犬病流行病学分析 发表时间:2017-01-10T13:59:38.493Z 来源:《心理医生》2016年29期作者:韩卫芳闫以让崔艳梅[导读] 分析2009-2015年晋中市25例狂犬病发病情况,了解其流行规律,为科学防治提供依据。 (山西省晋中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山西晋中 030600)【摘要】目的:分析2009-2015年晋中市25例狂犬病发病情况,了解其流行规律,为科学防治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9-2015年晋中市25例狂犬病个案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我市2009-2015年狂犬病年发病数1~5例,发病呈流行趋势,病死率100%。发病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性别比5.25:1,以青壮年农民感染发病为多数。我市狂犬病平均潜伏期63天,病程4.23天。56%病例未 处理伤口,84%的未注射狂犬疫苗,全部病例未使用抗狂犬血清。结论:晋中市狂犬病疫情正呈流行趋势,预防狂犬病,应加强部门间协调配合,对犬实行“登、免、限、管、灭”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广泛开展狂犬病防治知识的宣传;加强犬伤情况及狂犬病疫情监测;提高狂犬病暴露后规范处置率;探索救治狂犬病的有效手段与方法。 【关键词】狂犬病流行病学分析 【中图分类号】R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29-0155-02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危害严重的人兽共患传染病,病死率几乎100%,我国狂犬病发病数仅次于印度,居世界第二位[1]。晋中市近年来狂犬病发病开始抬头。为掌握狂犬病在我市的发病动态、流行规律、流行因素,为今后狂犬病防治提供科学的依据。现将我市2009-2015年25例狂犬病疫情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晋中市2009-2015年25例狂犬病个案调查表及流调报告,人口资料来源于统计局。 1.2 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汇总统计分析。 2.结果 2.1 流行病学特征 2.1.1流行强度晋中市2009-2015年共报告狂犬病25例,其中2009年1例,2010年3例,2011年4例,2012年5例,2013年5例,2014年2例,2015年5例。25例狂犬病全部死亡,病死率100%(见图1)。 图1 晋中市2009-2015年狂犬病发病数比较图 2.1.2地区分布 25例狂犬病分布在8个县(市),灵石、平遥各5例,共占40%。寿阳4例;介休、榆次各3例;太谷、昔阳各2例;左权1例。(见图2) 图2 晋中市2009-2015年狂犬病发病地区分布图

实验三 伪狂犬病的诊断

实验三伪狂犬病的诊断 一.实验目的: ⒈熟悉伪狂犬病的临诊特点。 ⒉熟悉伪狂犬病的诊断方法。 二.实验原理: 利用分离的伪狂犬病毒注射实验兔,病毒在动物机体繁殖一段时间后,会影响实验动物的神经系统,实验兔会出现强烈的痒觉,根据这些症状来判断是否含有伪狂犬病毒。 三.内容及方法 1. 伪狂犬病的临床特点 本病发生于牛、绵羊,犬、猫、鼠及猪。野生动物亦可发生。牛、绵羊、犬及猫感染本病后症状很特殊而明显。主要表现为某部皮肤的强烈痒觉。常使劲地于墙柱上摩擦,直到皮肤撕碎,仍不断摩擦,病畜像疯狂一样,用力制止亦无效果。体温可达40℃以上。常发病后48小时内死亡。成猪一般为隐性感染,怀孕母猪可发生流产、死胎、木乃伊胎儿。仔猪,尤于新生仔猪病情极严重,常可发生大批死亡。主要侵害神经系统,表现为神经症状。 2. 实验室诊断 2.1 病料的采集与处理 分离病毒的材料于发热期最好采取中脑、桥脑及延脑,或采取病总部之水肿液、侵入部神经干及脊髓。病料用培养液制成1:10组织悬浮液。 2.2 兔体接种试验上述悬液经2000r/min离心1Omin,取上清液1~2ml经腹侧皮下或肌肉接种家兔,通常在36-48h后注射部位出现剧痒,病兔啃咬注射部位皮肤,皮肤脱毛、破皮和出血,继之四肢麻痹,体温下降,卧地不起,最后角弓反张,抽搐死亡。但这种症状只维持几小时,一般常于夜间死亡,可见死兔口内有接种部位咬下的被毛。亦可脑内接种小鼠,症状可维持12小时,但其敏感性不如兔。亦可用细胞培养来分离病毒。许多种哺乳动物细胞均能繁殖本病毒,但最常用的是猪肾传代细胞。 2.3 兔、猪及牛肾原代细胞培养。病料接种细胞后最早经18小时出现病变(病毒量大),一般经48小时,病毒量很低时要到96小时。其典型的病变是出现巨细

2018狂犬病防控指南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文件 -2- 附件:《狂犬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2016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6年1月29日 抄送:国家卫生计生委疾控局、中心病毒病所。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办公室2016年1月29日印发校对人:李昱 附件: 狂犬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2016版) Tech nicalGuideli nesforHuma nRabies Preve ntio nan dCo ntrol(2016)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6年1月 目录 摘要 (1) Abstract (2) 前言 (4) 一、病原学和实验室诊断 (5) (一)..................... 病原学 5 (二)....................... 实验室诊断7 二、临床学 (9) (一)................ 发病机理9 (二)............................ 临床表现与诊断标准11

1 ?狂犬病暴露者的伤口感染 (11) 2 ?狂犬病的临床表现 (13) 3 .诊断标准 (15) 三、流行病学 (17) (一)...................... 疾病负担17 (二)............... 感染动物来源18 (三).......... 我国人间狂犬病流行特征19 四、人用狂犬病疫苗 (22) (一)人用狂犬病疫苗的历史和现状 (22) (二)我国人用狂犬病疫苗的历史和现状..24 (三)人用狂犬病疫苗免疫程序的演变 (25) (四)人用狂犬病疫苗的免疫机制、毒株及质量 标准 (27) (五)........................... 疫苗的血清学效果评价29 1 .暴露前免疫 (30) 2 .暴露后程序 (30) 3 .特殊人群 (32) 4 .疫苗效力及免疫失败 (33) 5?疫苗安全性 (34) (六)暴露前及暴露后预防成本效益评价..36 五、被动免疫制剂 (37) (一)........................... 被动免疫制剂的种类38 (二).............................. 被动免疫制剂的作用机制39

32例人狂犬病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32例人狂犬病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发表时间:2014-08-06T15:14:38.21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4年第22期供稿作者:易方莲李万书[导读] 狂犬病(rabies),又称恐水病(hydrophobic),是由狂犬病病毒感染人和温血动物以后引起的、一种以侵犯中枢神经系统为主的急性人兽共患传染病。 易方莲李万书 (宜宾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644000) 【中图分类号】R19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22-0020-02 狂犬病(rabies),又称恐水病(hydrophobic),是由狂犬病病毒感染人和温血动物以后引起的、一种以侵犯中枢神经系统为主的急性人兽共患传染病。因其病死率极高,已经成为世界性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1]。现将宜宾市自2004年以来发生的、资料较完整的32例狂犬病人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疫情数据来自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病例信息来源于各区县上报的狂犬病病例个案调查表和狂犬病病例死亡个案调查表。 1.2 分析方法用Excel将疫情数据进行统计处理,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流行特征 2.1.1 地区分布 全市十个区县都有狂犬病病例报告,其中宜宾县(8例)、江安县(5例)和筠连县(5例)报告病例较多,其他区县报告病例相对较少。全部病例都发生于农村地区,城镇无病例报告。 2.1.2 人群分布 报告病例中,男性22例,女性10例,男女性别比为2.2:1。病例年龄最小的4岁,最大的62岁,其中15-60岁年龄组病例最多,为21人,0-14岁年龄组10人, 60岁以上1人。职业分布集中于农民(23例,占71.88%)、学生(7例,占21.88%)和散居儿童(2例,占6.25%)。 2.1.3 时间分布 全年均可发病,无明显的季节性,但以4-9月为多(23例,占71.88%)。 2.2 病例致伤及处置情况 2.2.1 致伤动物 致伤动物全部为犬,其中6头为有主或自养犬(只有 1头接种过兽用狂犬病疫苗),其余26头为无主流浪犬,接种史不详。攻击原因4例为人为嘻逗导致,其余28例为主动攻击。伤人后,致伤犬10头被捕杀抛弃,10头下落不详,9头被捕杀深埋,3头被捕杀烹食。 2.2.2 病例受伤情况 受伤程度按照WHO犬伤暴露分级标准[2],Ⅱ级暴露3例,其余为Ⅲ级暴露。以单处伤为主,23例,占71.88%,其中上肢12例,下肢7例,头面部位4例。多部位受伤9例,占28.13%。 2.2.3 潜伏期及病程 32例病例中,除2例受伤日期不详外,其余30例病例,潜伏期最长的211天,最短10天,平均63.68天。全部病例都有住院经历,病程最短1天,最长10天,平均3.96天。 2.2.4 暴露后处置情况 所有病例均无暴露前免疫史。在受伤以后,有16例未对伤口作任何处置,8例在家自行作简单处置(水洗,酒冲),8例在村医或私人诊所进行了简单的消毒处理。27例病例没有进行狂犬病疫苗注射,3例完成全程注射(其中1例疫苗注射部位为臀部),2例在没有完成全程接种时即发病。所有的病例都没有注射过狂犬病免疫球蛋白或免疫血清。 3 讨论 作为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狂犬病在世界上分布甚广。尽管人用狂犬病疫苗和免疫血清早已经研制成功,并广泛投入使用,但全球每年仍有5-6万人死于狂犬病。 国外经验证明,主动预防狂犬病的根本措施,应该把重点放在控制传染源上面[3]。因此,加强犬只管理,健全犬只登记、立册制度,推行强制性免疫接种,可有效地控制狂犬病的发生。 专家指出,狂犬病的疫情分布呈现出显著的经济相关性,其发生和流行与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和法规程序有着直接的关系[4]。宜宾市近10年来的发生的狂犬病疫情,病例全部来自于农村人口,且多发生于青壮年和儿童,大部分病例受伤后未规范处置。提示我们应将农村地区的贫困人口作为下一步狂防工作的重点,开展主动监测和调查。同时应加大宣传工作力度,普及狂犬病防治知识,提高群众(特别是农民和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最大限度减少和控制狂犬病疫情。 作为一种病因明确、已有成功防控经验和有效防控措施的疾病,狂犬病的预防控制是一个系统的社会工程,需要全社会动员起来,通过采取综合防控措施,建立起有效的管理机制,才能逐渐控制甚至消灭它。 参考文献 [1] 韩茂昌,韩明,等.当前我国狂犬病流行特征与暴露后处置进展[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09,15(1):44-46. [2] WHO. Position on rabies vaccine[J].WHO Drug Information,2002,16(1):4-7. [3] SiH, GuoZM, HaoYT, et,al. Rabies trend in china(1990-2007)and post-exposure prophylaxis in zhe Guangdong province.BMC Infect Dis .2008,21;8(1):113. [4]姜里迦.我国狂犬病人间流行特征及防控策略[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1,27(2):148-150.

狂犬病防治手册

狂犬病防治手册 1.为何要停止生产含氢氧化铝佐剂的狂犬病疫苗? 研究发现,含氢氧化铝佐剂的狂犬病疫苗较无佐剂狂犬病疫苗免疫人体后中和抗体的产生晚7天左右。狂犬病疫苗的暴露后免疫是一种应急使用,抗体的产生越早越好。因此,氢氧化铝佐剂对狂犬病的暴露后治疗十分不利。另据报道,使用了丹麦Statens血清研究所生产的氢氧化铝吸附的百白破疫苗,导致546例注射部位出现顽固性硬结性瘙痒的严重不良反应。其中77%的不良反应病例经皮肤试验确认为对氢氧化铝过敏。狂犬病疫苗中的的氢氧化铝佐剂同样可以导致不良反应增多。因此,2004年12月的人用狂犬病疫苗质量工作会议上,国家食品药品管理局已要求各生产企业在2005年6月30日前停止氢氧化铝佐剂人用狂犬病疫苗的生产。 2.为什么人用纯化狂犬病疫苗禁止臂部肌肉注射? 因为臂部脂肪较多,疫苗注射后不易扩散,可能会影响免疫效果。因此,要求成人在上臂三角肌注射,儿童最好选择大腿前外侧区肌肉注射。 3.正在接种其它疫苗,是否可以注射狂犬病疫苗? 正在接种其它疫苗,仍可注射狂犬病疫苗,但接种部位应远离前一种疫苗的接种部位。 4.使用疫苗的同时使用抗生素,会影响疫苗的效果? 二者同时应用不会影响疫苗的效果。 5.年幼儿童注射疫苗为什么选择大腿前外侧? 因为臂部肌肉脂肪较多,疫苗注射后不易扩散。上臂三角肌不发达,会影响疫苗的吸收。大腿前内侧因有大血管和神经经过,在此接种易发生危险。所以,年幼儿童应在大腿前外侧区肌肉注射,这里肌肉丰厚,易接种。

6.狂犬病病毒从感染至发病有哪些步骤? 狂犬病病毒从感染到发病的步骤为:①病毒感染;②病毒在肌肉内复制;③病毒在神经肌肉结合处,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④病毒通过快速轴突传递方式在周围神经的轴突内传播;⑤在脊髓的神经元与局部的周围感觉(背根)神经节内复制并快速上行到脑;⑥脑部神经元感染伴发神经功能障碍;⑦沿神经离心扩散到唾液腺、皮肤、角膜以及其他器官。 7.狂犬病病毒是如何与神经细胞相互作用的? 狂犬病病毒与神经细胞的相互作用分四个阶段:①吸附:狂犬病病毒吸附于健康的神经细胞;②侵入:病毒被细胞吸入,进入细胞内;③复制:在细胞内,病毒迅速繁殖;④出芽:新的狂犬病病毒离开宿主细胞,吸附于其他神经细胞。然后,病毒从脑通过神经扩散到身体的其他器官。 8.狂犬病病毒的特性有哪些? 狂犬病病毒是嗜神经性病毒,对神经组织有特殊亲和力。病毒不能穿透健康皮肤,主要通过损伤皮肤和粘膜入侵,少数由呼吸道吸入感染。病毒侵入后,沿传入神经到达中枢神经,侵害中枢神经细胞,然后再由中枢沿传出神经侵入各脏器组织,如唾液腺、眼、舌、皮肤、心脏等。因唾液腺最适狂犬病病毒繁殖,故唾液中含病毒最多,早在症状出现前14天即有病毒出现。因此唾液为主要传染源,既可通过舔咬感染人和畜,又可通过流涎污染环境,引起吸入性感染。 9.狂犬病的病原体是什么? 狂犬病的病原体是弹状病毒科狂犬病病毒属的狂犬病病毒。整个病毒由最外层的脂质双分子层外膜、结构蛋白外壳和负载遗传信息的RNA分子构成。 10.曾经注射过狂犬疫苗的人又被犬咬伤还用再打针吗? 全程接种符合效价标准的疫苗后1年内再次被动物致伤者,应于0和3天各接种一剂疫苗;在1-3年内再次被动物致伤,且已进行过上述处置者,应于0、3、7天各接种一剂疫苗;超过3年者应接种全程疫苗。此外,对暴露前后所用的疫苗效价无法证实者及免疫回忆应答无法确认者仍应进行全程免疫。

狂犬病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

狂犬病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 国标码口口口口口口病例编码口口口口 1. 一般情况 1.1 姓名 1.2 性别(1)男(2)女口 1.3 年龄(岁)口口 1.4 家长姓名 1.5 职业 (1)幼托儿童(2)散居儿童(3)小学生(4)中学生(5)大学生(6)农民(7)工人(8)干部(9)教师(10)家务或待业(11)饲养员或屠宰工(12)其他 (13)不详口口 1.6 文化程度(1)学龄前儿童(2)文盲(3)小学(4)初中(5)高中(6)大 学(7)不详口 1.7 住址县(区)乡(镇)村(居委会) 2. 感染途径 2.1 肇事动物种类(1)狗(2)猫(3)鼠(4)其他(5)不详口 2.2 户主姓名 2.3 肇事动物免疫(1)否(2)有_月_日(3)不详口 2.4 肇事动物伤人(1)主动袭击(2)被骚扰后伤人(3)同时咬伤多人口 2.5 肇事动物伤人后(1)如常,未作处理(2)被拴、尚在(3)打死(4)失踪 (5)病死(6)出卖(7)出卖时间(8)不详口 2.6 其他途径 (1)宰杀、饲养时被感染(2)其他口 3. 伤口处理情况 3.1 受伤时间_年_月_日_时 3.2 伤口情况 (1)上下肢、躯干浅表咬伤,出血省,或仅有明显牙痕(2)上下肢、躯干中度咬伤,出血多,或黏膜(眼、口腔、肛门)被动物污染,(3)头颈面、手指咬伤(不论轻重),四肢、躯干大面积深度或多处中度咬伤口 3.3 伤口处理情况 3.31 伤口是否处理(1)无(2)自行处理(3)医生处理口 3.32 伤口处理时间_年_月_日_时 3.33 清洗(1)无(2)清水(3)盐水(4)肥皂水(5)碘酒(6)新洁尔灭 (6)其它口 3.34 消毒(1)无(2)酒精(3)碘酒(4)酒精+碘酒(5)其他口 3.35 清创(1)无(2)有口 3.36 伤口感染(1)无(2)有口 3.37 伤口缝合(1)无(2)有口 3.4 既往史年曾经被狗(猫、鼠或)(1)咬伤(2)舔伤口(3)舔伤口舔肛门(4)经常宰杀(5)吃狗肉口 3.5 人用狂犬病疫苗接种(1)无(2)有口 3.6 人用狂犬病疫苗接种时间及针次 3.61 第一针_年_月_日 3.62 第二针_年_月_日

伪狂犬病检测方法

十一、伪狂犬病检测方法 伪狂犬病病毒分离鉴定 1 材料准备 DMEM培养基、BHK-21细胞、新生犊牛血清、青霉素、链霉素溶液、0.22ul 微孔滤膜、细胞培养瓶、CO2培养箱、倒置显微镜。溶液配制见附录A(标准的附录) 2 操作步骤 2.1病料的采集对于刚死亡或活体送检并处死的动物,无菌采取肝、脾、肺、肾及其脑组织,尤其是三叉神经节、嗅球,4℃送实验室检测。 2.2样品处理待检组织在灭菌乳钵内剪碎,加入灭菌玻璃砂研磨,用灭菌生理盐水或DME培养基制成1:5乳剂,—70℃反复冻融后,经3000rpm离心30分钟后,取上清液经0.22μm微孔滤膜过滤后,加入青链霉素溶液至最终浓度为100U/mL,—70℃保存作为接种材料。 2.3 病料接种将病料滤液接种已长成单层的BHK-21细胞,接种量为培养基量的10%,37℃恒温箱中吸附1小时后,加入含10%新生犊牛血清(经过56℃水浴灭活30分钟,过滤除菌,无支原体)的DMEM培养基,置37℃温箱中培养。 2.4观察结果接种后24—48小时,BHK-21细胞应出现典型的细胞病变效应(Cyto pathogenic effect, CPE),表现为细胞变圆,脱落。如第一次接种不出现CPE,应将细胞培养物冻融后盲传三代,如仍无CPE,则判为伪狂犬病病毒阴性。 2.5病毒的鉴定将出现CPE的细胞培养物反复冻融后,用聚合酶链式反应、荧光抗体试验等两种方法中任一方法作进一步鉴定。 伪狂犬病聚合酶链式反应 1 材料准备:待检组织、组织匀浆器、蛋白酶K,十二烷基磺酸钠(SDS),苯酚、氯仿,异戊醇(分析纯)、TEN缓冲液。溶液配制见附录C(标准的附录) 引物:扩增伪狂犬病病毒基因中434—651bp之间217bp基因片段,由上海生物工程公司合成。 序列为,上游引物P1:5’-CAGGAGGACGAGCTGGGGCT-3’, 下游引物P2:5’-GTCCACGCCC-CGCTTGAAGCT-3 仪器设备有:凝胶电泳紫外线检测仪,PCR扩增仪,电泳仪 2操作步骤: 2.1 样品的采集:对于病死或扑杀动物,取脑组织;对于待检活猪,用已灭菌的棉签,伸入猪鼻腔中,采取鼻粘液,即为鼻拭子,冷藏条件送实验室检测。2.2样品处理所采病料经组织研磨器充分研磨,按1:5用TEN缓冲液悬浮收集于离心管内,-70℃反复冻融3次,7000r/min离心5min,如样品为鼻试子,则加入2ml TEN缓冲液,充分挤压,取出棉签,7000rpm,离心5分钟,取上清液。取上清液472.5μl,加入25μl 10%SDS和2.5μl的20mg/ml 蛋白酶K,50℃水浴摇床上放置2h后加入等量的饱和酚500μl,涡旋20s。离心取上清液,加等量的酚:氯仿:异戍醇(25:24:1)抽提一次,再用氯仿:异戍醇(24:1)抽提一次,最后用乙醇沉淀,真空抽干后加入20μl双蒸水溶解,-20℃贮存备用。

狂犬病病毒实验室检测方法

狂犬病病毒实验室检测方法 摘要:狂犬病(Rabies)是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传染病,由狂犬病病毒(Rabies virus,RV)感染温血动物和人后引起,近年来又有感染上升的趋势。一种准确、灵敏、快速的实验室检测诊断方法就显得极为重要。现就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荧光抗体方法(FAT)、快速荧光抑制灶技术(RFFIT)、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荧光定量 RT-PCR,基因芯片技术和恒温扩增技术等狂犬病病毒实验室诊断方法做一综述。 关键词:狂犬病狂犬病病毒检测方法 狂犬病(Rabies)是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传染病,由狂犬病病毒(Rabies virus,RV)感染温血动物和人后引起,以恐水、畏光、吞咽困难、狂躁、急性致死性脑脊髓炎,进行性麻痹和最终死亡为主要临床特征。RV可感染多种温血动物引起死亡,表现为高度嗜神经性。脑组织感染RV后遭到破坏,使得狂犬病感染的病死率几乎 100%。 据WHO数据显示狂犬病在全世界150个国家和地区出现过狂犬病病例。尽管狂犬病可以通过疫苗免疫进行预防,全世界每年仍有超过 5.5 万人死于该病,主要集中在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1]。中国狂犬病疫情较严重,居世界第2位[2~3],近年来,狂犬病疫情呈现回升的趋势[4]。检测狂犬病抗原抗体、分析狂犬病的流行特点,并建立高效、快速、可靠的实验室检测方法可以有效控制此病的流行。下面主要针对RV的形态特征和分子结构及主要的检测技术进行概述。 1、狂犬病病毒形态特征 RV属于弹状病毒科(Rhabdoviridae)狂犬病病毒属(Lyssavirus)血清/基因 1 型,单股负链RNA病毒。电镜下观察病毒粒子直径为70~80nm,长160~240nm,一端钝圆,另一端平凹,整体呈子弹状[5]。病毒有双层脂质外膜,其外面镶嵌有1072-1900个8-10nm长的纤突(spike),为糖蛋白,每个糖蛋白呈同源三聚体形式,电镜还显示了糖蛋白具有“头”和“茎”结构。病毒双层脂质包膜的内侧主要是膜蛋白

猪伪狂犬病的预防与用药

猪伪狂犬病的预防与用药 -----本文由深圳安多福整理 最近,河南的一养殖户,使用成都天邦的疫苗,却死了3000多头母猪。是成都天邦的伪狂犬疫苗有问题,还是母猪已经感染了强毒或是母猪在注射后被蓝耳病和其他病致死的?相信不久,真相就会揭晓。 那么猪伪狂犬是怎么样的一种病,发病有哪些症状,怎么样去预防和治疗呢? (一)综述 猪伪狂犬病是由伪狂犬病毒引起家畜和野生动物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特征为成年猪呈隐性感染或有上呼吸道卡他性症状;妊娠母猪发生流产死胎;哺乳仔猪出现脑脊髓炎(神经症状)和败血症状(发热),最后死亡。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但以寒冷的冬季发病较多。 本病主要通过与病猪和带毒猪接触,经呼吸道、消化道、损伤的皮肤感染,也可通过配种、哺乳感染,妊娠母猪感染后,可感染胎儿。(二)症状 本病潜伏期3~11天。临床症状随猪年龄不同而有很大差异。妊娠母猪常发生流产,产出的弱胎通常在3~4天死亡,流产率可达50%;适龄母猪表现为不育症,返情率高,但屡配不孕。成年猪一般为隐性感染,即使有症状也是轻微的,只表现为一般性发热,精神沉郁,有的有呕吐、咳嗽、一般4~8天恢复;可引起新生仔猪大量死

亡,主要表现为刚生下的仔猪第一天无异常,常从第二天开始发病,3~5天内达到死亡高峰,表现明显的神经症状,病猪昏睡、鸣叫、呕吐、拉稀、流涎、发抖、痉挛,有时不自主地前冲、后退或转圈运动;随着病情的发展,发现四肢麻痹,倒地侧卧,头向后仰,四肢乱动或划水样运动,最后昏迷死亡;可引起断奶仔猪发病死亡,发病率在20%~40%,死亡率在40%~60%,主要症状表现为神经症状,拉稀,呕吐等。 (三)病理变化 剖检主要表现为脑膜充血,水肿、出血,脑脊液增多,淋巴结肿大,胃肠黏膜可见卡他性炎症,胃底部有明显出血区,上呼吸道黏膜及扁桃体出血,水肿,并有纤维素性坏死性伪膜覆盖。有的肾脏布满针尖样出血点,有的出现肺水肿。肝肾有特征性坏死灶,中央灰白色,外周有红色晕圈,具有诊断意义。流产胎儿的肝、脾及胎盘绒毛膜有凝固性坏死。 (四)防治 1、种猪每6个月背颈皮下注射伪狂犬病基因缺失油佐剂苗3毫升,母猪在产前1个月左右加强免疫一次;种用仔猪28~35日龄注射一次1.5毫升,4~6周重复注射一次,育肥仔猪30日龄注射1.5毫升。 2、严格执行消毒措施。猪舍地面、墙壁、设施及用具等每周定期消毒1次,粪便放发酵地或沼气池处理。发生疫情时则2~3天消毒1次,消毒液可用安多福万金水按1:500稀释。

狂犬病毒的作用原理

狂犬病毒的作用原理?是对人的神经起作用还是? 狂犬病(rabies)又称恐水症(hydrophobia),为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多见于狗、狼、猫等食肉动物。人多因被病兽咬伤而感染。临床表现为特有的狂躁、恐惧不安、怕风恐水、流涎和咽肌痉挛,终至发生瘫痪而危及生命。 [病原学] 狂犬病病毒属核糖核酸型弹状病毒。狂犬病毒具有两种主要抗原。一种为病毒外膜上的糖蛋白抗原,能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使病毒具有神经毒性,并使体内产生中和抗体及血凝抑制抗体。中和抗体具有保护作用。另一种为内层的核蛋白抗原,可使体内产生补体结合抗体和沉淀素,无保护作用。从患者和病兽体内所分离的病毒,称自然病毒或街毒(stree virus),其特点是毒力强,但经多次通过兔脑后成为因定毒(fixed virus),毒力降低,可制做疫苗。 狂犬病毒易被紫外线、甲醛、50~70%乙醇、升汞和季胺类化合物(新洁尔灭)等灭活。其悬液经56℃30~60分钟或100℃2分钟即失去活力,对酚有高度抵抗力。在冰冻干燥下可保存数年。 [流行病学] 狂犬病在世界很多国家均有发生。我国解放后由于采取各种预防措施,发病率明显下降。近年因养狗逐渐增多,故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 (一)传染源发展中国家的狂犬病主要传染源是病犬,人狂犬病由病犬传播者约占80~90%,其次为猫和狼,发达国家由于狗狂犬病被控制,野生动物如狐猩、食血蝙蝠、臭鼬和浣熊等逐渐成为重要传染源。患病动物唾液中含有多量的病毒,于发病前数日即具有传染性。隐性感染的犬、猫等兽类亦有传染性。 (二)传播途径主要通过被患病动物咬伤、抓伤,病毒自皮肤损伤处进入人体。粘膜也是病毒的重要侵入门户,如眼结合膜被病兽唾液沾污,肛门粘膜被狗触舔等,均可引起发病。此外,亦有经呼吸道及消化道感染的报道。 (三)传播途径人对狂犬病普遍易感,兽医、动物饲养者与猎手尤易遭感染。一般男性多于女性。冬季发病率低于其他季节。 [发病机理与病理变化] 狂犬病病毒对神经组织有很强的亲和力。发病原理分为三个阶段:①局部组织内小量繁殖期。病毒自咬伤部位入侵后,在伤口附近横纹细胞内缓慢繁殖,约4~6日内侵入周围神经,此时病人无任何自觉症状。②从周围神经侵入中枢神经期。病毒沿周围传入神经迅速上行到达背根神经节后,大量繁殖,然后侵入脊髓和中枢神经系统,主要侵犯脑干及小脑等处的神经元。但亦可在扩散过程中终止于某部位,形成特殊的临床表现。③向各器官扩散期。病毒自中枢神经系统再沿传出神经侵入各组织与器官,如眼、舌、唾液腺、皮肤、心脏、肾上腺髓质等。由于迷走神经核、舌咽神经核和舌下神经核受损,可以发生呼吸肌、吞咽肌痉挛。临床上出现恐水、呼吸困难、吞咽困难等症状。交感神经受刺激,使唾液分泌和出汗增多。迷走神经节、交感神经节和心脏神经节受损时,可发生心血管系统功能紊乱或猝死。

【CN110042087A】一种重组狂犬病病毒rHEP△GEGFP及其应用【专利】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910206785.0 (22)申请日 2019.03.19 (71)申请人 华南农业大学 地址 510642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路 483号 (72)发明人 罗永文 毕水莲 梁嘉琪 曾小玲  龙家慧 潘雨晴 郭霄峰  (74)专利代理机构 广东广信君达律师事务所 44329 代理人 杨晓松 (51)Int.Cl. C12N 7/01(2006.01) C12N 15/65(2006.01) G01N 33/569(2006.01) (54)发明名称一种重组狂犬病病毒rHEP-△G-EGFP及其应用(57)摘要本发明涉及抗体检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重组狂犬病病毒rHEP -△G -EGFP及其应用。所述重组狂犬病病毒rHEP -△G -EGFP为糖蛋白基因缺失型重组毒株,所述糖蛋白基因缺失型重组毒株具有如下特性:a)含有细胞来源的标准强毒株糖蛋白;b)能够感染细胞且在细胞中表达绿色荧光蛋白;c)无法在细胞和动物体中自我复制和扩散。利用该重组狂犬病病毒rHEP -△G -EGFP建立的狂犬病病毒中和抗体水平检测方法具备以下优点:一、该病毒不能在细胞和活体中传代繁殖,因此更安全;二、该检测方法以直接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更加经济便捷;三、该检测方法的测定结 果相对于利用弱毒株的方法更加可靠。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8页序列表1页 附图4页CN 110042087 A 2019.07.23 C N 110042087 A

权 利 要 求 书1/1页CN 110042087 A 1.一种重组狂犬病病毒rHEP-△G-EGFP,其特征在于,所述重组狂犬病病毒rHEP-△G-EGFP为糖蛋白基因缺失型重组毒株,所述糖蛋白基因缺失型重组毒株具有如下特性: a)含有细胞来源的标准强毒株糖蛋白; b)能够感染细胞且在细胞中表达绿色荧光蛋白; c)无法在细胞和动物体中自我复制和扩散。 2.一种制备重组狂犬病病毒rHEP-△G-EGFP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在稳定表达狂犬病病毒CVS-11毒株糖蛋白的BHK-21细胞上构建并拯救出一种将糖蛋白基因替换成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狂犬病病毒重组毒株。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筛选稳定表达CVS-11糖蛋白的BHK-21细胞系; S2:构建重组质粒pHEP-△G-EGFP; S3:拯救及筛选重组狂犬病病毒rHEP-△G-EGFP。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2包括: S21:PCR扩增EGFP和载体pHEP-△G(缺失糖蛋白基因)片段; S22:将质粒进行无缝连接,将连接产物转化至感受态细胞后进行筛选得到阳性克隆菌; S23:提取阳性克隆菌的质粒后进行鉴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21包括: S211:以质粒pEGFP-N1为模板,利用引物EGFP-F和引物EGFP-R进行PCR扩增,所述引物EGFP-F和引物EGFP-R的核苷酸序列分别如SEQ NO:1和SEQ NO:2所示; S212:以质粒pHEP-3.0为模板,利用引物pHEP-△G-F和引物pHEP-△G-R进行PCR扩增;所述引物pHEP-△G-F和引物pHEP-△G-R的核苷酸序列分别如SEQ NO:3和SEQ NO:4所示。 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方法得到的重组狂犬病病毒rHEP-△G-EGFP。 7.根据权利要求1或6所述的重组狂犬病病毒rHEP-△G-EGFP在检测抗体水平中的应用。 8.一种利用权利要求1或者6所述的重组狂犬病病毒rHEP-△G-EGFP检测血清中的中和抗体水平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将待测血清进行灭活处理; S2:加入重组狂犬病病毒rHEP-△G-EGFP进行孵育中和反应; S3:加入BHK-21细胞悬液,培养24-48小时后直接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统计。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在评价疫苗免疫效果中的应用。 10.一种试剂盒,其特征在于,所述试剂盒包括权利要求1或6所述的重组狂犬病病毒rHEP-△G-EGFP。 2

狂犬病题目及答案完整版

狂犬病题目及答案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狂犬病暴露处置技术培训试题 姓名:单位:分数: 一.填空题(每题4分,共20分) 1.狂犬病是由感染人体引起的一种传染病,发病后病死率达。 2.狂犬病病毒是一种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引起____和____狂犬病的病原体. 3.人被犬、猫等宿主动物咬、抓伤后,凡不能确定伤人动物为健康动物的,应立即进行受伤部位的彻底清洗和消毒处理。用或彻底冲洗伤口至少分钟。彻底冲洗后用涂擦伤口。 4.狂犬疫苗接种程序为:、、、、天各注射一支狂犬疫苗,成人、儿童用量。婴幼儿可在大腿前外侧肌肉内注射。禁止注射。对于Ⅲ类暴露及免疫功能低下者Ⅱ类以上的暴露,接种疫苗的同时要在伤口周围浸润注射或。二.单选题(每题5分,共50分) 1.关于狂犬病病毒不正确的描述是() A.狂犬病毒为弹状病毒科 B.狂犬病毒是非嗜神经性病毒 C.不会引起化脓性脑炎 D.在中枢神经细胞胞浆内形成内基小体(NegriBodies) E.病毒对外界抵抗力不强,56℃30分钟即可杀灭 2.Ⅲ类暴露及免疫功能低下者Ⅱ类以上的暴露,最正确的处理措施是()

A.注射狂犬病毒免疫血清+抗病毒药物 B.注射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抗病毒药物 C.清创+抗生素 D.清创+注射狂犬病被动免疫制剂+接种疫苗 E.清创+注射狂犬病毒免疫血清 3.狂犬病标本采集叙述正确的是() A.从事标本采集和运送的工作人员均要进行暴露前免疫 B.在狂犬病病人入院后,尽可能早期采集标本 C.用于病原学检测的标本,以脑组织阳性率最高 D.A+B+C E.B+C. 4.狂犬病病毒最不可能感染的动物是() A.狗 B.猫 C.蝙蝠 D.家禽 5.暴露前的免疫程序是() A. 0、7、21 天各 1 剂的程序 B. 0、3、7、14 和28天各接种 1 剂 C. 0天两剂,7、21 天各1剂的程序 D.直接注射免疫球蛋白 6.狂犬病临床表现有:() A.有怕水、怕光、怕声的“三怕”症状

狂犬病的流行病学及其诊断

狂犬病的流行病学及其诊断 孙泉云(上海市畜牧兽医站 201103) 潘水春(上海市南汇区畜牧兽医站 201300)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所引起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和人兽共患病,也是一自然疫源性疾病。病死率高居各传染病之首,几乎达100%。临诊特征为怕光、怕声、恐水、感觉过敏、神经兴奋和意识障碍,继之局部或全身麻痹而死。全世界每年有数以百计的人死于狂犬病,因此狂犬病对动物安全和人的身心健康构成了极大威胁。 狂犬病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当今世界的167个国家和地区中有87个存有狂犬病,其中绝大多数病例(98%以上)与犬有关。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1998)的报告,以亚洲发病数最高(占50.99%),其次为非洲和美洲(各为35.2%),欧洲为1.9%,而大洋洲无狂犬病。从感染人群数与动物的关系可以看出,以家养动物对人的影响最大(其中犬和猫占96.25%),而野生动物占3.75%,其中犬是最主要的传染源(占87.8%),对人类威胁最大。亚洲、非洲等大多数国家的狂犬病流行病学模式为犬狂犬病,仅欧洲发达国家和美国、加拿大等以野生动物狂犬病为主要流行病学模式。美国疾病控制中心于2000年通报了49个州的7369个病例,全部为动物,没有人感染死亡的病例,比1999年上升了4.27%。其中野生动物占了93%比例,浣熊占37.7%,臭鼬占30.1%,蝙蝠16.8%,狐狸6.1%;其他类(包括啮齿类和家畜)占了7%比例,比1999年下降了15.3%,主要品种为狗、猫、羊、牛、马和猪。由于美国从上世纪40年代开始实施了狂犬病控制和免疫计划,已根除了狂犬病的源头 犬狂犬病,人畜狂犬病疫苗和免疫球蛋白的发展,使美国的畜间狂犬病得到了较好控制,人间狂犬病发病率也从每年100例以上降至1~2例。 为了更好地控制狂犬病的发生和流行,必须加强诊断学的研究和发展。由于狂犬病的特征特点,要求实验室方法必须标准化、快速、敏感、特异、经济和可靠。建立常规诊断检测方法,对及时处理感染者并实施必要的防治措施提供了技术依据;而阳性狂犬病病例的实验室鉴定,可帮助对目前狂犬病流行病学模式的确切描述,并指导狂犬病控制计划的正确实施。对感染动物的诊断,直接荧光抗体试验(DFA)是最常用的方法,样品为可疑动物的大脑组织,但仅用于尸检;对感染病人的诊断,尸检也可采用DFA法,生前诊断则有多种方法,仅用一种方法是不够的,样品可采取唾液、血清、脊髓液和颈背毛囊的皮肤活组织。唾液可进行病毒分离或RT-PCR,血清、脊髓液可用于检测狂犬病相应抗体,皮肤活组织样品用于检查毛囊底部的皮肤神经中的病毒抗原。 目前标准方法是DFA,本试验已被评估及实施了40多年,被认为是所有检测方法中最快速可靠的常规技术,美国所有的狂犬病检测实验室均采用本方法用于可疑动物的尸检。其它涉及诊断、检测和研究的方法包括电镜观察、组织学检查、免疫组化、RT-P CR和细胞培养分离病毒等,可用于研究病毒结构、组织病理学、分子类型和毒力等。 1 狂犬病病毒抗原的检测方法1.1 直接荧光抗体试验(DFA):是被WHO和O IE同时推荐的诊断方法,是一种检测感染动物组织中狂犬病固定株和野毒株的诊断试验。此方法快速可靠,同经典动物接种试验高度相关。本试验原理为以异硫氰酸荧光素(F IT C)标记的抗狂犬病毒免疫球蛋白同待检组织中的狂犬病病毒抗原进行反应后,F IT C作为荧光染料,在一定波长的紫外线激发下,可释放出可见的黄绿色荧光,从而检出抗原存在部位的特异性抗原-抗体复合物。检验时可直接取新鲜患病动物的海马角、小脑或延髓制成涂片,以高质量的冷丙酮固定,用特异的结合物染色后镜检。对于新鲜病料,本试验可在4小时内得出可靠结果,准确率达95%~99%。本试验也能用于检测细胞培养物或被接种的小鼠脑组织中的狂犬病抗原。甘油保存的样品经冲洗后可用于DF A试验,而福尔马林固定的样品只有经酶处理后才能进行。 1.2 快速狂犬病酶联免疫诊断方法(RR EI D):WHO也推荐法国Pasteur研究所研制的RREID试剂为标准诊断试剂,用于检测脑样品中狂犬病核蛋白。将样品在缓冲液中粗略绞碎或是组织培养液,离心后收集上清,加入至抗体包被的微孔板内孵育,随后结合的抗原用过氧化物酶标记的抗核蛋白IgG鉴别,再加入底物行酶显色反应,最后用4N硫酸终止后测定OD492nm值,结果的判定可分为定性和定量二种。本方法可用于可疑动物脑悬液的检测,不能用于福尔马林固定的样品,因为固定的抗原不溶,无法与免疫吸附物结合。 1.3 组织病理学检测:是在现代诊断方法建立以前的通用检测方法。当感染动物的大脑组织经染色(如苏木精染色、姬姆萨和伊红染色)后,有经验的显微专家可发现脑炎的证据,但本试验并不认为是诊断狂犬病的特异方法,灵敏度也不高,特别是当样品出现自体分解的情况下,即使是新鲜样品也会有40%的假阴性结果。狂犬病脑炎在大脑组织和脑脊膜的组织病理学变化,包括单核细胞浸润、血管周淋巴细胞或多型核白细胞成套,淋巴细胞聚集,内基小体的形成,由神经胶质细胞组成的巴贝斯结节的形成等,而其中内基小体(N eg ri)的检出最为重要。内基小体呈圆形或椭圆形,存在于感染动物的神经细胞的胞浆内,大小为0.25~0.27 m,内基小体最常发现于海马角的锥状细胞和小脑的浦肯野氏细胞中,也发现于不同神经节和髓质细胞及唾液腺、舌、和其它器官的神经元。可用姬姆萨等染色法区分内基小体,内基小体呈品红色,内有小的深蓝或淡紫色嗜碱颗粒。在人工感染的病例中,有的脑组织含有内基小体,有的则没有。临床病例的组织学检查中,发现50%样品含有内基小体,所以检测内基小体的存在仅作为狂犬病的辅助诊断方法。 1.4 免疫组化(IHC)试验:本试验是检测福尔马林固定的组织样品中抗原的敏感特异方法,借助于酶标记技术的放大性和专一性,其敏感性优于组织学染色法。另外,单克隆抗体可用作检测和鉴定狂犬病病毒的变异株。 (下转左页第34页中) 35 !上海畜牧兽医通讯? 2004年第4期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