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科学探究校本课程实施纲要

科学探究校本课程实施纲要

科学探究校本课程实施纲要
科学探究校本课程实施纲要

《科学探究》校本课程纲要

一、指导思想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新的科学发现与技术创新不断涌现,正对社会和经济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学技术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为人类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认识并合理利用自然提供了可能,推动了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繁荣,促进了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科学技术正深刻改变着社会,而社会的发展又对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提出新的要求。科学技术不仅是一种推动社会进步的驱动力,也代表着一种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是当代公民必备的基本素养之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在推动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生活方式转变和思维方式变革的同时,对每一位当代公民的科学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科学素养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及其对社会与个人的影响,知道基本的科学方法,认识科学本质,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对于公民改善生活质量,增强参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小学科学教育承担着培养小学生基础性科学素养,为他们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的责任。

二、课程目标

小学科学的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并应为他们继续学习、成为合格公民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学生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保持和发展对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了解与认知水平相适应的基本的科学知识;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用科学语言与他人交流和沟通的能力;形成尊重事实、乐于探究、与人合作、关爱生命与自然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的关系,具有创新意识、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分别从“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四个方面阐述具体目标。

一、科学知识目标

(一)总目标

1.了解物质的一些基本性质和基本运动形式,认识物体的运动、力的作用、能量、能量的不同形式及其相互转换。

2.了解生物体的主要特征,知道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和生命周期;认识人体和健康,以及生物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3.了解与地球相关的宇宙环境,知道太阳系的基本概况;了解地球的运动及地球的圈层结构;认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知道地球是人类应珍惜的家园。

4.了解技术是人类能力的延伸,技术是改变世界的物质力量,技术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明进程。

从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4个领域描述科学知识的学段目标。

领域

科学知识学段目标

1~2年级(低)

3~4年级(中)

5~6年级(高)

物质科学

观察、描述常见物体的基本特征和身边材料的基本性能;观察物体的运动,知道常见的力。

测量、描述物体的特征和材料的性能;描述物体的运动,认识力的作用;了解不同形式的能量。了解物质的一些基本性质和变化;了解力的作用与物体运动的变化;知道不同能量的转换。

生命科学

认识周边常见的动物和植物,能简单描述其外部基本特征。

初步了解植物体和动物体的主要组成部分,知道植物体的生命周期;能根据有关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初步了解动物与植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初步认识人体的主要生命活动和人体健康;初步了解动物和植物都能产生后代,使其世代相传;了解生物的生存条件。

地球与宇宙科学

描述地球自转产生的自然现象,了解各种天气现象。

知道太阳、地球、月球的基本特征,描述地球公转产生的自然现象,了解地球具有大气、水、生物、土壤、岩石等圈层。

知道太阳系的基本概况;认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知道地球是人类应珍惜的家园。

技术与工程

认识身边的常见材料,知道简单工具的作用与使用,动手完成简单的任务。

知道设计包括一系列步骤,完成一项工程设计需要分工与合作,需要考虑很多因素,任何设计都受到一定的条件制约。

了解技术是人类能力的延伸,工程是依据科学原理设计和制造物品、解决技术应用的难题,创造丰富多彩的人工世界的一系列活动;了解科学技术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明进程。

(一)总目标

1.了解科学探究是获取科学知识的主要途径,是科学家通过多种方法寻找证据、运用创造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解决问题,并通过评价与交流等方式形成共识的过程。

2.理解科学探究需要围绕已提出和聚焦的问题设计研究方案,通过收集和分析信息获取证据,经过推理得出结论,并通过有效表达与别人交流自己的探究结果与想法。能应用科学探究方法解决比较简单的日常生活问题。

3.了解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推理、类比等思维方法,发展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运用科学语言与他人交流和沟通的能力。

4.了解通过科学探究形成共识的科学知识在一定阶段是正确的,但是随着新证据的增加,会不断完善、深入和发展。

5.理解探究不是模式化的线性过程,而是循环往复、相互交叉的过程。能将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应用于力所能及的探究活动。

(二)学段目标

从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收集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论、表达交流、迁移应用、反思评价这9个要素描述科学探究的学段目标。

要素

科学探究学段目标

1~2年级(低)

3~4年级(中)

5~6年级(高)

提出问题

在教师指导下,能从具体现象与事物的观察、比较中提出感兴趣的科学问题。

能从具体现象与事物的观察、比较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能从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等角度提出适合自己探究的科学问题。

作出假设

在教师指导下,能依据已有的经验,对问题作出简单的假设。

能基于已有经验和所学知识,从现象和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原因等方面提出假设。

能从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等角度提出有针对性的假设,并能说明假设的依据。

制订计划

在教师指导下,能制订简单的探究计划。

在教师引导下,能制订完整的探究计划,初步具备实验设计的能力和控制变量的思想。

能根据已有的经验和知识,针对假设设计合理的探究方案,并能设计单一变量的实验方案。

收集证据

在教师指导下,能按照一定的顺序、利用多种感官或者简单的工具,观察并描述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

能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仪器,或者通过查资料、调查等方式收集信息。

能够通过观察、实验、查资料、调查、案例分析等方式获取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等方面的信息,掌握顺序观察、对比观察和分步观察的方法。

处理信息

在教师指导下,能借助简单的图形、文字和表格,记录、描述并整理信息。

能用科学词汇、图示符号、统计图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陈述证据和结果。

能用科学语言、概念图、统计图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表述探究结果。

得出结论

在教师指导下,能利用分析、比较与分类等方法,得出结论。

在教师引导下,能依据证据运用推理、概括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能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得出科学探究的结论。

表达交流

在教师指导下,能如实讲述探究过程与结论,并与同学讨论、交流。

在教师引导下,能正确讲述自己的探究过程与结论,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并与之交流。

能采用科学小论文、调查报告等方式,呈现探究的过程与结论;能基于证据质疑并评价别人的探究报告。

迁移应用

在教师指导下,具有将科学探究中学到的知识与方法迁移应用到其他学习领域和日常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在教师引导下,能将学到的知识与方法迁移应用到其他学习领域和日常生活中,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在具体情境中,能比较灵活地将所学知识和方法迁移应用到其他学习领域和日常生活中,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反思评价

具有对探究过程、方法和结果进行反思、评价与改进的意识。

能对自己的探究过程、方法和结果进行反思,作出自我评价与调整。

能对探究活动进行过程性反思,及时调整,并对探究活动进行总结性评价,完善探究报告。

三、科学态度目标

(一)总目标

1.对自然现象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热情,乐于参加观察、实验、制作、调查等科学活动,并能在活动中克服困难,完成预定的任务。

2.具有基于证据和推理发表自己见解的意识;乐于倾听不同的意见和理解别人的想法,不迷信权威;实事求是,勇于修正与完善自己的观点。

3.在科学学习中运用批判性思维大胆质疑,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追求创新。

4.在科学探究活动中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尊重他人的情感和态度。

5.热爱自然,珍爱生命,具有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学段目标

从探究兴趣,实事求是,追求创新,合作、分享,人与自然和谐相处5个维度描述科学态度的学段目标。

维度

科学态度学段目标

1~2年级(低)

3~4年级(中)

5~6年级(高)

探究兴趣

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常见的动植物和物质的外在特征、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自然现象表现出探究兴趣。

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对现象和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原因等方面的探究兴趣,体会到运用科学探究解决问题的乐趣。

能对有兴趣的自然现象制订可实施的探究方案,表现出对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

实事求是

能如实讲述事实,当发现事实与自己原有的想法不同时,能尊重事实,养成用事实说话的意识。

在科学探究中能以事实为依据,不从众,不轻易相信权威与书本;面对有说服力的证据,能改变自己的观点。

在尊重证据的前提下,坚持正确的观点;当多人观察、实验结果出现不一致时,不急于下结论,而是分析原因,再次观察、实验,以事实为依据作出判断。

追求创新

在教师指导下,能围绕一个主题作出大胆的想象与推测,尝试多角度、多方式认识事物。

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材料、多种思路、多样方法完成科学探究,体会创新乐趣。

能大胆质疑,从不同视角提出研究思路,采用多种方法、利用多种材料,完成探究、设计与制作,培育创新精神。

合作、分享

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能按要求进行两人合作探究学习。

能接纳他人的观点,完善自己的探究;能分工协作,进行多人合作的长周期探究学习;乐于为完成探究活动,贡献自己的想法和力量。

能接受别人的批评意见,反思、调整自己的探究;在进行多人合作时,愿意沟通交流,综合考虑小组各成员的意见,形成集体的观点。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体会到身边动植物的可爱和美丽,热爱生命,保护身边的动植物;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热爱自然,认识到人类掌握了自然规律,就可以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改善自然环境,更好地为生产和生活服务;愿意采取行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

认识到人类、动植物、环境的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关系;自觉采取行动保护环境;认识到人类可以利用科技改善生活,但不能过分地向自然界索取,关注节约资源。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一)总目标

1.能将学到的科学知识和日常生活相联系;识别科学、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生活条件以及社会变迁的影响;了解社会需求是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了解科学技术已成为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3.了解在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中,需要考虑伦理和道德的取向;认识到自己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方面的责任。

(二)学段目标

关系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学段目标

1~2年级(低)

3~4年级(中)

5~6年级(高)

科学技术和日常生活的联系

了解生活中常见的科技产品及其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

了解并意识到人们对产品不断改进以适应自己不断增加的需求。

了解科学技术可以减少自然灾害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了解在科学研究与技术应用中必须考虑伦理和道德的价值取向。

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推动

了解人们可以利用科学技术改造自然,让生活环境不断得到改善。

了解人类的关注是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

了解人类的好奇和社会的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影响着社会发展。

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了解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需要从自然界获取资源,同时会产生垃圾,有些垃圾可以回收利用。

了解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可能造成对环境的破坏,形成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的意识。

了解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人类活动会对环境产生正面和负面的影响。

三、课程理念

1.面向全体学生

小学科学课程致力于实现小学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小学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每位学生获得良好的科学教育。无论学生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地区、民族、经济和文化背景的差异,或者性别、个性等个体条件的不同,小学科学课程都应为全体学生提供适合的、公平的学习和发展机会。

2.倡导探究式学习

科学探究是科学家探索和了解自然、获得科学知识的主要方法。以证据为基础,运用各种信息分析和逻辑推理得出结论,公开研究结果,接受质疑,不断更新和深入,是科学探究的主要特点。

小学科学学习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探究式学习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探究式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组织和支持下,让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动脑、积极体验,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以获取科学知识、领悟科学思想、学习科学方法的学习方式。

小学科学课程倡导探究式学习,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式学习机会,强调做中学,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突出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3.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小学生对周围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种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对终身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小学科学教学要创设一种愉快的教学氛围,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尊重他们的经验差异和学习特点,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开展探究活动。

4.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主动的学习者,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充分利用学校、社区等各种资源,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要重视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方法进行总结与反思,使学生逐渐学会调节自身的学习,能够独立和合作学习,克服学习过程中的困难,成为一个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学习者。

四、课程设计思路

小学科学课程的设计遵循国家的教育方针,充分考虑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规律,反映国际科学教育的最新成果,兼顾我国小学科学教育的实际情况。

小学科学学科周期比较长,基于学生的年龄特征与认知规律,本标准把小学六年学习时间划分为1~2年级、3~4年级、5~6年级三个学段。

小学科学课程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总目标,具体分解成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四个方面。每个方面的目标分为总目标和学段目标。

小学科学课程内容以学生能够感知的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学中一些比较直观、学生有兴趣参与学习的重要内容为载体,把重心放在培养小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与正确的思维方式、学习习惯的养成上。本标准在物质科学领域选择了6个主要概念,生命科学领域选择了6个主要概念,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选择了3个主要概念,技术与工程领域选择了3个主要概念,四大领域的18个主要概念构成了全部学习内容,并将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的内容融入其中。这四大领域的18个主要概念被分解成75个学习内容,在课程内容部分将其按三个学段进行安排。

小学科学课程的主要形式是探究活动。因此,课程内容部分还针对每个主要概念设计了活动建议,供教材编写者和教师参考。

五、课程安排

课程内容包括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四个领域,反映了人类活动的主要领域。从这四个领域中选择一些适合小学生学习的主要概念,学习这些内容,可以为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课程内容共包括四个领域18个主要概念,其中,物质科学领域有6个,生命科学领域的有6个,地球与宇宙领域有3个,技术与工程领域有3个。

(一)物质科学领域

人们生活在物质世界中,每时每刻都在接触各种各样的物质,感受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所发生的、丰富多彩的物质的运动和变化。物质世界中的各种现象和过程,都有着内在的规律性。物质科学就是研究物质及其运动和变化规律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

本领域内容的学习将有助于增强学生探究物质世界奥秘的好奇心,形成“世界是物质的”的观点,使他们感受到物质科学对促进社会进步、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重要作用,帮助他们初步养成乐于观察、注重事实、勇于探索的科学品质。

在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形成以下主要概念:

1.物体具有一定的特征,材料具有一定的性能;

2.水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单一物质;

3.空气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混合物质;

4.物体的运动可以用位置、快慢和方向来描述;

5.力作用于物体会改变物体的运动;

6.声、光、热、电、磁是能量的主要形式。

(二)生命科学领域

生命世界包含人、动物和植物等多种生物类群,他们的生存都需要一定的条件,例如营养物质、适宜的温度、水和空间等,在此基础上生物个体能够生长、发育和繁殖后代,从而使这些生物类群得以延续。植物能够制造营养物质,可供自身利用;而动物和人则不能制造营养物质,只能利用植物等生物制造的营养物质和氧气。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它们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本领域内容的学习将有助于激发学生了解和认识自然界的兴趣,初步形成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观点,形成热爱大自然、爱护生物的情感。看见反对后;里;牙行感啊;哦;劳动法卡劳动法是;劳动

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以下主要概念:

7.地球上生活着不同种类的植物和动物;

8.植物能适应环境,制造和获取养分来维持自身的生存;

9.动物能适应环境,通过获取植物和其他动物的养分来维持生存;

10.人体由多个系统组成,共同实现生存需要;

11.植物和动物都能繁殖后代,使它们得以世代相传;

12.动植物之间、动植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

(三)地球与宇宙领域

地球是目前我们认识到的宇宙中唯一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地球与宇宙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与宇宙中有关现象、事物和规律,具有时间和空间的复杂性;其研究核心是人类与地球、地球与宇宙的关系,考察和追求人地关系的和谐及可持续发展;其研究方法既有与其他领域共同的方面,又有特殊性,需要对自然事物运用实地观察、长期观测、建构模型、模拟实验、逻辑推理等综合分析的方法。通过本领域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初步了解与地球相关的宇宙环境,科学地认知和解释地球的运动及其引发的一些自然现象,了解地球自身结构的基本特征,了解地球物质的价值和保护它们的重要性,从而形成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意识。

该领域内容的学习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地球和宇宙的探究热情,对自然现象发生的原因保持无穷的想象力,认识到科学的进步和人类智慧的潜力,从而初步建立科学的世界观、自然观和宇宙观。

在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形成以下主要概念:

13.在太阳系中,地球、月球和其他星球按照一定的规律运动;

14.地球具有大气、水、生物、土壤、岩石等圈层;

15.地球是人类生存的家园。

(四)技术与工程领域

人类因观察自然、研究各种现象的变化而产生科学,又缘于对科学加以巧妙的运用以改善生活,而产生工程与技术。工程是人类为实现自己的需要,对已有的物质材料和生活环境加以系统性的开发、加工、生产、建设的实践活动。工程师运用他对科学的理解,设计出满足人们需要的产品、系统或工作程序,这个过程中技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科学教育与工程教育相整合,可以增强学生对科学以及科学与工程之间关系的理解。小学的技术与工程教育应让学生知道,我们现在所使用的各种工具和仪器都是设计的产物,利用这些工具和仪器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世界并进行新的设计,从而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技术和生活的关系。学生从小就会利用简单的工具和材料,设计、制造属于他们的“产品”,这就是学生的工程与技术的实践活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工程师”。小学科学课堂进行的技术与工程实践大多简单易行,这些实践活动能够让学生拥有一双灵巧的双手,获得使用工具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以及制作产品的经历和体验,培养他们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的工程技术活动使学生有机会综合所学各方面的知识,去观察了解各种人造和天然材料的性质,学习使用工具,学习设计和制造东西,通过学生参与设计、制作等操作性活动,让学生体会到“做”的成功和乐趣,养成通过“动手做”解决问题的习惯,关注周围技术世界的发展,体验科学技术对个人生活、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在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形成以下重要概念:

16.工程技术人员依据科学原理设计和制造物品、解决技术应用的难题,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人工世界;

17.工具延伸和增强了人类的能力;人们利用工具生产产品、改造环境,以满足自身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18.工程技术的核心是设计,创新是设计的灵魂,每一项设计都需要不断完善。

六.课程评价

教学和评价是课程实施的两个重要环节,二者相辅相成。评价的目的多元,不同目的的评价的重点、方式和评价结果的运用也各异。

(一)课堂教学评价

课堂教学评价属于过程性评价,它与教学过程相互交融,是课堂教学的自然属性。课堂教学评价常常是非正式的,不断进行的,其目的是向教师和学生提供学习进程的信息,以便更好地进行教学。

课堂教学评价的重点是:

1.学生当前的理解水平、技能掌握程度与目标之间的差距。

2.学生对正在进行的教学活动的态度与兴趣

3.学生思考过程是否合理。

常用的课堂教学评价方法有:提问、对话、观察(实验操作、讨论)、检查作业(实验报告、实验设计、实验记录)、让学生出声思维等。课堂教学评价有效性的关键在于要让学生有机会充分展示他们的想法和做法,教师要对学生的反应做出专业的分析与判断,意识到学生反应背后的原因或障碍。

课堂教学评价获得的信息主要用于教学的决策:它帮助教师决定下一步应该做什么,应该创造什么机会让学生反思与修改自己的理解与思考等,自我矫正有问题的想法。

课堂教学的灵活性和差异性也依赖于课堂教学评价的信息。

(二)学生的自评和互评

学生的自评和互评是以学生为主体的针对学习过程的自我反思以及和他人互评交流的活动。学生的自评和互评活动很重要,因为弥补当前已取得的成绩和目标之间差距的人不是教师,而是学生。为此,学生必须清楚他是否知道学习的目标与任务,他现在处于什么位置,该怎样前行才能达到目标。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尤其是反思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对终身学习能力的形成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学生自评和互评的重点是:

1.是否清楚地知道当下的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

2.与标准相比,我已经学到了什么,还有哪些不足。

3.我是否足够努力。

4.和其他同学相比,我的强项是什么,弱项是什么,我可以向其他同学学习什么。

5.我的学习方法、策略是否有效,还可以怎么做得更好。

学生的自评及互评能力不是天生的,必须在教师的精心培育和不断练习中方可形成。,教师应注意:

1.和学生一起讨论评价标准,如什么是好的实验设计、什么样的结论是可靠的、可以制订什么样的科学实验室规则等,讨论会促进标准的理解和内化,学生愿意践行他们认可的标准。

2.尽可能有质性评价内容。自评或互评的结果不应简单地用等级或分数表达,因为它不能提供如何改正的有用信息。知道自己学习的真实情况,就能知道自己努力的方向,这比简单地知道分数更重要。

(三)终结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是指在学生进行一个阶段的科学课程学习之后进行的评价,其目的主要在于让社会、家长、学校和学生对学习质量和水平有一个具体的了解,以确认学生学习和学校教学所达到的水平。

终结性评价的时间阶段可长可短,可以是一个单元或一个主题后进行的评价,也可以是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学完后的评价。当通过评价获得的信息不仅仅用于判断学习质量还用于改进教学时,它又兼具形成性评价的功能。

终结性评价的重点是课程目标的达成度,终结性评价应覆盖课程标准的全部内容,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各方面的目标要求。

终结性评价的方式主要包含以下几种。

1.纸笔测验

纸笔测验题的设计要考虑科学知识的类型(如,是科学事实还是科学概念,是陈述性知识还是程序性知识或反省性知识),还要考虑这些知识的认知水平要求(如,是记忆还是理解及运用,还是分析批判或创造性解决问题)。要设计一定比例的高认知水平问题。

2.表现性评价

表现性评价针对的是学生的行为,一般较为正式。例如,发给学生一套实验器材,让他们设计并完成一个实验,教师可以从中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对实验技能的把握及结论得出的合理性等多方面信息。

3.真实性评价

教师提供一个在真实情境中的作业,如测量学校小鱼池的水质并提出改进意见。真实性评价可以检测出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小学播音主持校本课程实施纲要

小学播音主持校本课程实施纲要 一、课程: (一)名称:《播音主持》 (二)课时:18课时 (三)授课时间:每周下午校本课程时间 (四)班级人数:20人左右 二、课程目标: 1、了解主持人的一般常识要求。 2、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通过各种途径的训练,使学生将普通话说得正确、清晰,直至字正腔圆。 3、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乐于自我表现,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提高交流、沟通能力,培养学生学会合作,积累文化修养,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孩子们的成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5、为班级、年级、学校甚至更高级别的各项活动输送小主持人。 三、课程内容: 根据学生需求、发展目标共安排 1心理素质课程 ①我敢说。让学生形成当众说话的自信心和勇气,克服羞涩和畏惧的心理。 ②我要说。鼓励学生当众讲话,调动学生当众表达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发言的主动意识,唤起学生说话的积极性。 ③临场应变。锻炼学生反应敏捷,提高应变能力。 2语音课程 ①普通话字词正音。通过学习,掌握标准普通话的字词发音,辨别语

音语调,发音字正腔圆。 ②绕口令、儿童诗朗诵。 ③简单的少儿文艺节目晚会开场词。 3主持技巧课程 ①即兴演讲。 ②礼仪演讲。 ③采访技能。 ④辩论。 四、课程实施建议 (1)实施形式: 1、课时安排:每周下午校本课时间。 2、组织形式:采用班级活动与小组活动相结合的组织形式。 3、活动地点:校内为主,适当与校外相结合。采用请进来的办法,如:聘请电视台编导、主持人来校讲座,指导培训;组织学生校内模拟采访或赴电台、电视台参观等。 4、活动准备:大力宣传开发《播音主持》的重大意义,撰写《校本课程纲要》,师生共同设计活动方案开展活动。 5、成果展示:在学校一年一度的校本课程展示、迎新年文艺会演等活动中担任主持人,此外,积极参加各种活动、比赛,积极担任主持人。 (2)实施方法: 朗读、读绕口令、讲故事、讲笑话、小品表演、儿童诗朗诵、师生谈话、主持人比赛、模仿少儿频道节目主持人训练、社会实践。(3)实施形式: 集体训练、实践。

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

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 (一)需求评估 1.明晰学校教育哲学 开发实施校本课程,首先要有明确的学校教育哲学,即学校根据师生特点、教育资源、学校教育传统以及教育者的办学宗旨,确立自己独特的发展方向。它反映的是学校的个性,体现的是学校特色。我校的教育哲学是实施人本管理,让学校成为教师实现人生价值的绿洲,实施人本教育,让学校成为学生展示生命力的舞台。 2.评估学生的发展需要 学校是为学生而存在的,学生的兴趣与需要,个性的充分发展,是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重要依据。为了对我校学生的发展需要进行合理评诂,我们组织设计了问卷,针对学生的兴趣与需要,包括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的选项,成长中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以及学生对学校课程设置的需求。在评估过程中按照学生年龄特征,学校就高、中、低三个年龄段的学生分别采取了直接答卷、选项填空、大规模访谈等形式,对学生的发展需求进行全方位的评估,最后形成科学的调查报告。结果显示,我校小学生的发展需求具有一定的共性:健康生活的需求、快乐学习的指导、幸福成长的体验、创新的思维品质的养成。 3.评估学校及社区发展的需要 学校是学生幸福成长的摇篮,是他们实践与体验生活的基地。我校虽然是中心校,但教学资源相对于城区来进比较匮乏。加之生源多属于农村家庭。父母的教育意识淡薄。部分学生由于父母的娇惯,忽视了礼仪与感恩,部

分学生由于饮食结构的不合理,导致了身体素质差,缺乏一定的劳动技能和水平。部分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又迫切地想促使孩子有一定的兴趣爱好,在特长方面有所发展。基于这样一种现状,需要重建学校文化,重新审视学校的育人目标,使这所半个多世纪的老校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学校发展提供了平台,课程管理与决策权利的下放,给学校课程创新创造了机遇。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满足了学校发展的需求,学校在实践探究中明确了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实现学校教育哲学的方向。 4.分析学校与社区的课程资源 近年来,县局、政府为学校投入了大量财力。扩建了图书室、微机室。语音室。光盘播放室、卫星收视室等。这些无疑为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提供了很好的课程资源。在人力上,我校的教师年龄年青化。他们爱好广泛,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比较快。例如,王丽萍老师毕业于专业音乐学校。擅长器乐、舞蹈。门殿宗老师擅长微机知识,在flash制作方面更是游刃有余。苗秀玲老师一直任教科学、自然学科,对于种植、养殖也属于内行,总之,我们能根据教师的擅长来满足学生的所需。 另外,我们可利用的校外课程资源也很丰富,学校附近,各种机构、企事业单位较多,居民较集中,镇领导也力图改善生活环境,扩大了服务的范围:维修、购物、扶贫帮困、关爱弱小、节日喜庆活动等。学校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主动参与文化活动,美化生活环境,与当地居民共同建设美好的精神家园。 (二)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总体目标

校本课程实施纲要

校本课程实施纲要 一、校本课程的指导思想 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组成部分,体现了“为学生终身幸福奠基”的教育理念,搞好校本课程的开发是落实新课程的需要,其开发与实施,给学校的发展,给教师专业的发展,给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舞台。 我校依据党的教育方针、国家课程实施计划,根据学校的办学目标,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特色及本地区丰富的资源优势,认真做好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 二、具体目标 我校的校本课程以兴趣性为主,与语文、数学、音乐、美术、体育、科学等多门学科整合的综合形态出现,融汇德育、美育、智育、体育为一体,以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合作精神为目标,提高教师的课程改革意识,努力形成具有传承性的办学特色。 1.通过开发校本课程,充分挖掘学校人文、自然环境资源,整合校内外资源,促进具有传承性的办学特色的形成。 2.通过开展校本课程,让学生感受我们莒县深厚的文化底蕴,感受祖国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培养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和参与合作、进取创造的精神,提高整体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和谐的发展。 3.通过开设校本课程,发挥校本培训的功能和优势,全面丰富教师的知识历史文化知识,提高组织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提升教师课程开发、教学改革的水平,促进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三、教学内容 我校把校本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 1.必修课:《古诗文精选》)、《写字》。必修课在1—6年级全部开设。 2.选修课:选修课在2—6年级开设。 人文素养类:走进名著、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科学素养类:科技小制作、科学实验

健康素养类:象棋王国、围棋世界、球类 艺术素养类:手工、绘画、舞蹈、合唱、书法 学科拓展类:数学小课题、数学故事、快乐ABC、电脑绘画、电脑打字 四、校本课程申报程序 学校每位教师都有申报校本课程开发的权利和义务,并履行以下申报程序:1.填写校本课程项目开发申报表,于每学期开学前一周报到教导处。 2.向学校校本课程评审部门递交本人开发校本课程的课程实施纲要。学校开发校本课程审议委员会要进行评估审议,并下发审议意见。 3.选修类课程每门学生参与人数不少于30人。 4.如果选择某一校本课程的学生人数过多,学校将考虑同时安排两个班上课,从而保证校本课程开设的质量。 五、校本课程的评价 1.对课程开发实施者的评价。包括:学生选择的人数多少;学生实际接受的效果;领导、教师听课后的评价;学生问卷调查结果;教师授课方式及适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情况。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小组要从以上五方面入手,制定不同权重标准,最后综合考虑,形成对开发者的最终评价。 2.对学生的评价。一般采用等级制。一是看学生学习校本课程的学时总量;二是看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三是看学习的客观效果。三者结合,对学生进行综合评定。③对课程本身的评价。课程是否科学、合理,受学生欢迎,有无实际意义(如对学生发展的帮助,对教师成长的帮助,对学校文化建设、特色建设的帮助等等。) 六、校本课程开发的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 要做到人员落实,职责分明,团结协作。 2.课时与设施保障 以年级为单位组织实施校本课程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都在原有班级上课;选修课的实施,需要学校根据学生兴趣和需求,在学生自愿报名的基础上,

小学科学校本课程纲要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小学科学《生命留影》校本课程开发纲要昌黎三小杨金英 课程名称:《生命留影》 课程开发者:杨金英 课程适用对象:四--六年级学生 课程类型:学科拓展类 课程资源:新编(自编)

学习时间:隔周一节 课程目标: 1.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开发适合学生水平,符合学生特点的综合活动型校本课程。 2.通过学习不同类型动植物标本的采集和制作,让学生学会动植物标本采集、制作的具体操作过程,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通过采集和制作动植物标本,增强学生对自然界生物的益害的认识和了解,增强自觉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观念。 4. 通过对校园植物的认识,让学生亲近自然,提高学生热爱自然、热 5.爱生物、珍惜生命的理念。 课程内容: 一、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二、参观学校标本室,了解动植物标本的种类和基本制作方法,布置采集植物任务和注意事项。 三、 四、学习制作腊叶标本。 五、学习制作液浸标本。 六、制作叶子粘贴画。 七、植物标本展览与评价。

八、昆虫标本的采集、制作与保存。 九、 十、蝶类标本的采集、制作与保存。 十一、动物标本展览与评价。: 课程实施建议(一)教学方式: 1.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体现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 3.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标本制作活动的机会。 重在培养学生科学学习的兴趣和良好习惯。4. (二)学习方式: 1.动手与动脑相结合,观察与实践相结合。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2.学习活动是活泼的、主动的、和有个性的。 3.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地位。 一、评估方法 1.每小组在每次标本制作实验后,每人上交一份实验成果,每个实验成果按等级打分,占总成绩的55%。 2. 3.书面测试。试题主要考核学生对几种比较常用动植物标本制作的掌握情况,要求学生能写出具体的制作流程,并且加强试题的探究性和开放性。这部分占总成绩的35%。 4. %。10出勤率和课堂参与态度占总成绩的 5. 精品文档.

小学“生活与习作”校本课程实施纲要

小学“生活与习作”校本课程实施纲要 一、基本情况 1、课程标题:生活与习作 2、、主讲教师: 3、教学材料:创编 4、课程类型:学科拓展延伸类 5、授课时间:每周1课时 6、授课对象:三、四年级学生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有表达的意识,对写话有兴趣,乐于书面表达,能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养成修改习作的习惯,能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运用联想和想像,丰富表达的内容,增强习作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语言素养。 三、课程内容: 《生活与习作》是针对三、四年级学生创编的校本课程教材,两个学年,四个学期共计64课时。教材编写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本与语文教材习作相整合的原则,安排了外貌、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等专项指导练习;开头、结尾的段落重点指导练习;以及观察、活动、事件等分类篇章训练。其中穿插了欣赏、品读、听说、修改、评议等拓展内容的安排,使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得到有效的提升。 四、教学建议: 1、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教师的有效指导以及利用各种激励手段,系统的训练规程须具有趣味性,以调动学生的习作积极性和情感的活跃性,激发学生在生活中习作的热情。 2、经常组织学生欣赏优秀的典范的作品,开阔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文章的欣赏能力和感悟能力。 3、采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在生活中体验,消除学生对写作的畏难情绪,让学生在自由、轻松的心态下学会书面表达,感受习作的快乐。

五、教学评价: 1、评价原则: 注重学习的过程,注重对知识技能的应用,注重学生亲身参与实践活动并获得感悟和体验。采用形成性评价的方式,重视对过程的评价和在过程中的评价,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改进, 2、评价方式: (1)突出作文课程评价的发展性。不但要关注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作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2)突出作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和能力,情感和评价,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作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因而,重视定性评价。 (3)作文批改要注意教师批改、学生自我批改与学生之间相互批改相结合。要把作文批改看作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的重要教学资源。 (4)根据各学段目标达成的要求,抓住关键,突出重点,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 六、课程计划(一)三年级

美术校本课程纲要

校本课程材料 子美外国语小学校本课程 “艺绘风”美术社团 社团名称:艺绘风美术社团 负责老师: 路婞妍 活动时间:每周三、四下午2:40—4:20

美术校本课程实施纲要 课程名称:《创意儿童画》《衍纸画创作》 授课对象:小学二、六年级学生 授课时间:每周三、周四下午2:40—4:20 授课教师:路婞妍 第一部分前言 当前,以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为目标的课程改革正全面展开,确定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三级课程体系。根据国家课程改革精神,结合学校近年来特色建设成果,我校的《衍纸画》校本课程应运而生了。为了扎实有效地实施好本课程,特制订本学科校本课程实施纲要。 第二部分课程设计背景 我们学校的教育理想是把子美打造成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希望每一位子美人在这个家园中都能激情诗意地快乐学习,快乐生活,成就自我,享受教育。本着一切从儿童发展需要出发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成为行为求真、品德向善、身心尚美的。为了挖掘学生个性潜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长学生的美术技能,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我校以新一轮课程改革理念为指导,针对低年级和高年级学生的特点分别开展了《儿童画》和《创意衍纸画》的校本课程。 第三部分课程目标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总体目标 1.研究实验目标:开发出具有时代特征及我校特色的校本课程,逐步开发出能促进学校、教师和学生等协调发展的校本教材和优秀案例。结合地方和学校课堂

教学实际,仔细斟酌和比对各种版本的教材,结合自身的专业,内化为校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创建更加实效和针对性强的绘画校本课。 2.学生发展目标:在绘画校本课的学习中使学生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在绘画学习过程中,激发创作精神,加强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学生在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中,学会观察和思考,学习质疑与探究,形成良好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教师发展目标:更新教育理念,理解周边文化的育人功能,体现学校美术教育的特殊性,加速开发和利用更广泛的校本课程。拓展教师知识增长能力,提高专业形象,从而推动了教师专业的发展。 (二)、校本课程的课程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美术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今后的美术学习奠定基础。 (2)在自信作画中,加强合作交流,既表现个体的水平,有体现群体的意识,增强集体主义精神。 (3)在美术训练过程中,丰富情感,提高审美能力,进而促进人格完善。2.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每周美术特色的学习,和组织参加各种、各类美术类的比赛活动,开阔学生的视野,学生学到一技之长。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美术特色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美的知识教育,陶冶情操,增强审美能力,达到全面提高自身整体素质的目的。

[工作]长辛店学校《京剧》校本课程实施纲要

[工作]长辛店学校《京剧》校本课程实施纲要长辛店学校《京剧》校本课程实施纲要 校本课程是学校自主开发的一门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而言的。实施校本课程将对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 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发现和培养人才都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京剧是我国传统戏剧中的瑰宝,是一种流行于全国的戏曲剧种,有近两百年的历史。它吸收并融会了其它剧种在音乐及表演方法上的长处,逐渐形成相当完整的艺术风格和表演体系。京剧以“西皮”、“二黄”为主要唱腔。它把歌唱、舞蹈、音乐、美术自然地融为一体,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 京剧不但有着辉煌的过去,她一样有着多彩的今天,我们不应该把她当成历史文物一样来瞻仰,而是让学生去了解京剧、认识京剧、喜欢京剧。 让京剧艺术走进课堂,特别是走进孩子们的视野,进行民族文化的传承,对弘扬民族文化,促进师生共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中国孩子,尤其是被流行音乐所包围的现代小学生,更应该了解她;作为教师,更有义务把她介绍给孩子们。 一、总体目标: 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学生个性特长。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和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增进身心健康,促进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 1. 通过欣赏,使学生在领略我国京剧艺术所具有的美感时,受到生动的革 命传统教育。 2. 通过欣赏,让学生初步了解京剧的基础知识(起源、唱腔、伴奏乐器、

表演形式、人物行当等)。 3. 通过学唱,初步培养学生对我国戏曲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对现代京剧艺 术的认知和审美素养的积淀和提高,激发学生对传统戏曲艺术热爱之情, 对祖国传统文化的关注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感受和初步了解京剧、并能演唱片段。教具准备:范唱、伴奏、京剧片段的视频。二、实施年级:以三~六年级为主 三、教学内容: 现代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京剧选段及京剧知识,如京剧历史、京剧脸谱、京剧行当、京剧服饰、京剧的主要伴奏乐器等。 四、教学方法: 1. 以听唱、欣赏、教唱等形式向学生传授京剧常识,开展京剧的普及教学工作。 2. 在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多媒体,对学生有效欣赏戏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能生动、具体、形象地展现人物情感,便于学生了解剧情及选段背景, 提高学生对京剧的兴趣。 3.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投入 欣赏活动中,创造一个良好的艺术氛围。五、课时安排: 三~六年级各6节/每学期六、组织管理与保障措施 校本课程的实施质量是校本课程的生命,因此,学校特制定校本课程质量管理的措施。 1. 组织保障:成立由校长为组长,教导主任、教研组长、任课教师为成员的校 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制定《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教导主任负责课程的开发、管理与实施,组织和协调工作。 1. 制度保障: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学校大力支持教师开发校本课程,为课程开

美术校本课程纲要

美术校本课程纲要

————————————————————————————————作者:————————————————————————————————日期: ?

校本课程材料 子美外国语小学校本课程 “艺绘风”美术社团 社团名称:艺绘风美术社团 负责老师:路婞妍 活动时间:每周三、四下午2:40—4:20

?美术校本课程实施纲要 课程名称:《创意儿童画》《衍纸画创作》 授课对象:小学二、六年级学生 授课时间:每周三、周四下午2:40—4:20 授课教师:路婞妍 第一部分前言 当前,以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为目标的课程改革正全面展开,确定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三级课程体系。根据国家课程改革精神,结合学校近年来特色建设成果,我校的《衍纸画》校本课程应运而生了。为了扎实有效地实施好本课程,特制订本学科校本课程实施纲要。 第二部分课程设计背景 我们学校的教育理想是把子美打造成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希望每一位子美人在这个家园中都能激情诗意地快乐学习,快乐生活,成就自我,享受教育。本着一切从儿童发展需要出发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成为行为求真、品德向善、身心尚美的。为了挖掘学生个性潜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长学生的美术技能,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我校以新一轮课程改革理念为指导,针对低年级和高年级学生的特点分别开展了《儿童画》和《创意衍纸画》的校本课程。 第三部分课程目标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总体目标 1.研究实验目标:开发出具有时代特征及我校特色的校本课程,逐步开发出能促进学校、教师和学生等协调发展的校本教材和优秀案例。结合地方和学校课堂教

某中学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纲要

某中学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纲要 ZZ中学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纲要 目前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以调整和改革课程休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为目标,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从原来单一的国家课程走向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模式。为落实国家课程改革方案,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我校将在切实推行国家课程的同时,研究、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构建我校新的课程体系。 一、涵义 校本课程是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理念,在保证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基本质量的前提下,在对社会、学生的需求进行系统评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通过自行研究、设计或与专业研究人员、其他力量合作等方式开发的、多样性、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校本课程开发强调的是,学校根据本校的教育哲学,通过与外部力量的合作,采用选择、改编、新编教学材料或设计学习活动的方式,并在校内实施以及建立内部评价机制的各种专业活动。 二、意义 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在于推动课程体系的完善,实现课程的根本宗旨,表现为六个方面。 1、完善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 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校本课程是相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提出来的。 2、教育的发展 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利于弥补国家课程自上而下的研究推广周期过长、缺乏灵活,滞后于社会变革、不能及时反映科技进步和社会需求的变化等不足,有利于课程理论与实践的不断丰富和完善。 3、实施素质教育 开发具有实践性、综合性、可选择性的校本课程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自主发展和个性发展,弥补国家课程中综合性、实践性的不足。校本课程与德育目标的事例,有利于学生价值判断能力的提高和情感机理的改善,有利于学生基本品质的日臻完善 4、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 第一,校本课程给学生留下空间。第二,校本课程是根据学生的需求而开发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存在。第三,校本课程开发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个性张扬的现实条件。

文明礼仪教育校本课程纲要

小学 《文明礼仪伴我行》校本课程纲要 一、基本项目 1、课程名称:文明礼仪伴我行 2、授课教师:本校校本课程教师 3、教材:选编 4、课程类型:人文素养类课程 5、授课时间:16课时 6、授课对象:1-5年级学生 二、课程的目标: 通过礼仪教育,学习礼仪知识,训练规范的举止言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懂得自尊自爱、尊重他人、友好相处,为全面育人 奠定基础。 1.使学生了解、掌握并使用家庭常规礼仪,与家人加强沟通,消除代沟,建立上、下辈之间朋友式的关系,享受温磬的家庭生活。 2.了解、掌握并使用校园常规礼仪,使同学之间能够以礼相待,和睦相处,团结协作,互助互爱;建立朋友式的师生关系,使师生间交往自然亲切,从而形成良好的校风校貌。 3.了解、掌握并使用社会常规礼仪,使自己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中,让自己处处受到欢迎,得到尊重,使自己的社会生活充满快乐, 从而培养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 4.了解社会,学会感恩。 5.了解、掌握并使用社会常规礼仪,使自己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中,让自己处处受到欢迎,得到尊重,使自己的社会生活充满快乐, 从而培

养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 三、课程的内容 课程内容包括四个单元(后附部分选用内容):课程内容包括四个单元:“文明校园从我做起”、“家庭文明从小做起”、“社会文明靠大家”、“学会感恩”。(具体实施时可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的进行教学。) 1.文明校园从我做起 “校园规范我知道”、“同学之间”、“尊敬老师”、“学校是我家”等方面,让学生了解、掌握并使用校园礼仪,同学之间能够以礼相待、团结协作,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形成良好的校风校貌。 2.家庭文明从小做起 “亲亲一家人”、“百善孝为先”、“文明礼仪从小事做起”、“邻里之间”等让学生了解、掌握并使用家庭礼仪,家庭成员和睦相处,享受温磬的家庭生活。 3.社会文明靠大家。 “礼貌用语我会说”、“文明习惯我养成”、“公共文明我牢记” “社区文明我参与”等内容,让学生了解、掌握并使用社会礼仪,让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中,处处受到欢迎,得到尊重,使他们的社会生活充满快乐,培养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 4.学会感恩 “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张海涛伯伯”、“感恩社会”等四个方面,让学生了解每个人的成长离不开他人的帮助,必须学会感恩,回报社会。具体见下:(课程内容虽然分为四大单元,但具体实施时可根据实际情况交叉进行。)

甘泉寺小学校本课程实施纲要

甘泉寺小学校本课程实施纲要 当前,以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为目标的课程改革正全面展开,确定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三级课程体系,学校在课程设置和安排上有了较为宽松的施展空间。因此,今后如何根据学校自身特点,在完成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计划的前提下建立自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将是学校在课程改革方面的重要任务。同时,这与素质教育的根本精神也是相符合的。为顺利构建我校的课程体系,进一步实施好校本课程,特制订《甘泉寺小学校本课程实施纲要》。 一、设置校本课程的意义 1、是教育发展的需要 从教育的长期发展来看,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利用学校与社区的教育资源的校本课程的开发,体现了教育的开放性。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利于弥补国家课程自上而下的推广周期过长,不能及时反应科技进步和社会需求的变化等不足,有利于课程理论与实践的不断丰富和完善。 2、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素质教育无论从其内涵还是外延去理解,都是极其宽泛的概念,而其实施的形式也不可能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各学校主动设置一些能培养学生基本素质,与育人目标密切融合、形式更为自由、实践性更强的校本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有效途径。 3、是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学校不能仅重视教学,而应更多的关注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挖掘学生潜在能力。校本课程的设置正是以此为目的。 4、是教师个性释放的需要 在学生的成长历程中,教师的影响力和榜样作用是无可置疑的。

在传统教育观念中,更多地把教师的共性放在首位。而事实上,每一个教师都有每一个教师的鲜明个性,由于校本课程研究、开发、实施、评价方面的充分授权,一线教师的个性特长必然能在课程中得以体现,这有利于造就一支专业素质和理论水平高的教师队伍。 二、校本课程的设置目的 1、通过校本课程的正常实施,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人文素养,加强学生的交际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团队合作意识。 2、培养一支具备课程研究和课程开发意识及能力的教师队伍,在高质量的完成基础型课程的同时,保证校本课程的高水平的实施。 三、校本课程的培养目标 满足学生的兴趣与需要,发展学生的个性,为每个学生提供均等的最大限度的个人发展机会。让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学习,在课程的自主选择和个性化知识的掌握过程中,形成更为广泛的能力,塑造更为健全的人格。 四、校本课程的内容 我们将课程分为四大类: 艺术类:剪贴画、绘画日记、舞蹈、童声合唱等。 手工类:手工制作、折纸、剪纸、捏彩泥等。 体育类:篮球、乒乓球、象棋等。 人文类:手语、旅游文化、英语口语、古诗诵读、朗读、思维训练、数学故事会、我爱我家、计算机等。 五、校本课程师资队伍建设 1、校本课程教师队伍由本校全体在职教师等组成。 2、开设校本课程,保证校本课程顺利实施是全体教师共同的责任和义务。

书法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

小学书法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 中国书法是世界上最独特的“东方艺术”,她的独特个性、丰富内涵和育人价值是其他艺术(包括美术)所不能比拟,书法教育具有育德、启智、审美、健体等作用,在提高学生思想素质、智能素质、审美素质以及强化人格力量等方面具有其它学科无法替代的优势。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书法教育目标与素质教育目标在面向全体、全面发展、培养个性等方面具有一致性。但在网络时代,键盘将逐渐代替笔的现实正在向我国的传统文化挑战,书法作为交际工具的的实用价值渐渐淡化、退化,只广泛存在于学校这样的教育基地,仅作为一门艺术而独立存在。继承发扬普及书法教育,就是唤起全体国民的民族自豪感和继承优秀民族文化的责任感。 一、书法教育校本课程提出的背景: 1、书法教育现状分析: 写字课归属语文学科,受到语文教学内容的挤压和冲击,其性质总是徘徊在语文和美术学科之间,始终不能成为具有独立地位的、完整、系统的教学科目确立在课堂上。而作为每个公民最重要的接收普及教育的场所——学校,其书法教学远远不如社会培训力量。 据调查,学生书写水平低下,表现在:执笔姿势错误、书面字迹潦草、构字间架松散,无章法技巧。针对这一现状,近年来的语文测

试卷第一大题都设计为“工整书写字词”的“送分题”,以强调书写的重要。将书法教学系统化、完整化和普及化,这使得学校的书法教育充满了迫切感和必要性。 2、书法教育的重要性。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面向 21 世纪振兴教育行动计划》、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和教育部基教司编的《写字教育指导纲要》……2007年5月,中国书画等级考试工作会议在杭州召开……从这些文件、通知精神及国家政策的推衍过程看,书法教育属于国民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对写字教学重要性的认识,到中国书画等级考试的启动,书法教育越来越具有规范性和实践性。加强写字教学,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是所有老师的共同任务。培养全体学生的写字习惯,基本的写字技能,应成为教师教学水平、学校办学水平评价的一个方面。 3、实施书法教育的必要性。 实施素质教育,其最终目的是提高每一个人的综合素质,促使其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写字水平也正是衡量一个人综合素质高低的一个重要方面。加强写字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提高自身素质和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写字教师通过讲述我国悠久、灿烂的书法文化史,会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更加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此即以字育德;读贴是分析观察的过程,临帖是思维运行的过程,其都可以发展学生的智力;写字也是实践的过程,在大脑的指挥

校本课程地方课程国家课程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联系及发展趋势《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都明确提出,为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的要求,要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并进一步指出:国家制定中小学课程发展的总体规划,确定国家课程的门类和课时,制定国家课程标准,宏观指导中小学的课程实施。在保证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鼓励地方开发适应本地区的地方课程,学校可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那么,什么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它们各自的目的是什么?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随着我国基础教育 课程改革的深入和全面推进,迫切需要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并做出明确的回答。 校本课程、地方课程和国家课程三类课程不是三个完全独立的部分,它们构成了学校课程的有机整体,拥有共同的培养目标,实现不同的课程价值,承担不同的任务,履行不同的责任,从不同的方面促进学生的发展。可以说,校本课程是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丰富和补充,其开发的目的是满足学生和社区的发展需要。校本课程不是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割裂,它必须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套配实施。所以在开发校本课程时,学校应根据本省课程计划的有关规定,从当地社区、学校的实际出发,制订实施方案,同时结合传统和优势,开发适合自己本校实际情况的校本课程,提供给不同需求的学生选择,充分发挥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对学生发展的不同价值。

所谓国家课程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统一课程,它体现国家意志,是专门为未来公民接受基础教育之后所要达到的共同素质而开发的课程。是由教育部主管的,它负责制定国家课程政策,决策重大课程改革;制定指导性课程计划;制定必修科目国家课程标准,审查并向全国推荐学科教材;指导检查地方课程管理工作;审批地方重大课程改革试验;制定升学考试制度,指导升学考试的实施,确定某些课程管理权限的下放是政府旨在提高教育质量的核心教育策略,它赋予所有学生清楚、全面、法定的学习权利,规定教学的内容和目标,明确学业成就的评价方式它是一个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计划框架的主体 部分,涵盖的课程门类和所占课时比例与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相比是最多的,它在决定一个国家基础教育质量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例如在小学阶段所开设的数学、语文、英语、科学、品德、音乐、美术、体育,初中阶段所开设的数学、语文、英语、历史、地理、音乐、美术、体育、物理、化学都属于国家课程。 所谓地方课程是在国家规定的各个教育阶段的课程计划内,由省一级教育行。政部门或其授权的教育部门依据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发展需要而开发的课程。地方课程在充分利用地方教育资源、反映基础教育的地域特点、增强课程的地方适应性方面,有着重要价值。如信息技术教育就属于地方课程。 所谓校本课程是20世纪70年代在英美等发达国家中开始受到广泛重视的一种与国家课程开发相对应的课程开发策略,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的一个部分,指学校自行规划、设计、实施

小学《国粹京剧》校本课程实施纲要(最新整理)

**小学《国粹京剧》校本课程实施纲要 1、课程实施背景 京剧是我国传统戏剧中的瑰宝,是一种流行于全国的戏曲剧种,有近两百年的历史。它吸收并融会了其它剧种在音乐及表演方法上的长处,逐渐形成相当完整的艺术风格和表演体系。京剧以“西皮”、“二黄”为主要唱腔。它把歌唱、舞蹈、音乐、美术自然地融为一体,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 京剧不但有着辉煌的过去,她一样有着多彩的今天,我们不应该把她当成历史文物一样来瞻仰,而是让学生去了解京剧、认识京剧、喜欢京剧。 让京剧艺术走进课堂,特别是走进孩子们的视野,进行民族文化的传承,对弘扬民族文化,促进师生共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中国孩子,尤其是被流行音乐所包围的现代小学生,更应该了解她;作为教师,更有义务把她介绍给孩子们。 二、总体目标: 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学生个性特长。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和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增进身心健康,促进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 1.通过欣赏,使学生在领略我国京剧艺术所具有的美感时,受到生动的革 命传统教育。 2.通过欣赏,让学生初步了解京剧的基础知识(起源、唱腔、伴奏乐器、 表演形式、人物行当等)。

3.通过学唱,初步培养学生对我国戏曲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对现代京剧 艺术的认知和审美素养的积淀和提高,激发学生对传统戏曲艺术热爱之情,对祖国传统文化的关注的情感。 三、教学内容: 按照学习的内容,设置三个模块。 第一模块为“发现京剧”,以兴趣的激发为主要目标,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京剧艺术,初步认识京剧与生活的关系; 第二模块为“走近京剧”,以了解京剧艺术的美为主要目标,通过揭示京剧艺术的审美因素(音乐、美术、文学、舞蹈等表现手段),引导学生在体验京剧之美的过程中,初步了解京剧艺术的主要表现手段; 第三模块为“品味京剧”。引导学生在接触京剧名人,欣赏名家名段的同时,接受京剧美的熏陶,并具有一定的京剧表演能力。 每一模块由若干单元组成。第一、二模块由主题活动组成。主题活动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和特征,以学生的生活为中心,组织京剧艺术的知识与能力。每一模块有相对独立的目标体系。模块的设计按照由易到难,设计成螺旋上升的系列。第一、二模块是必修模块,为普及水平,第三模块是选修模块,为提高水平。经由低年级到高年级的学习,学习者可以获得相对完整的京剧艺术基础知识与能力。 四、教学方法: 1、教学时,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合作教学或单独教学。在低年级,教材内容以主题活动为主,因此,要求各科教师尽可能的进行合作教学。合作教学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也有利于不同学科教师之间通过充分的交流相互学习,

小学数学校本课程纲要

校本课程《课程纲要》 课程名称:《星原之火》 授课对象:三年级 课程类型:学科拓展类 课程简介: 《星原之火》数学校本教材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注重与教材同步,根据学生不同年龄、不同发展水平的认知特点,精心设计,内容力求做到趣味性、操作性、现实性、探索性、开放性、思想性与方法性,主要体现三大理念: 数学是思维,小学数学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思维素质,因此,向学生渗透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是进行数学素质教育的突破口。 数学是活动,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围中,创造性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数学是文化,数学博大精深、丰富多彩,通过多种资源的挖掘,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热爱和兴趣,使学生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能够得到数学文化的熏陶,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课程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和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以思维训练为主线,以趣味数学为支撑点,分为三大模块(思维训练、实践活动、开心数学)编排,采取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编写方式,力求图文并茂,学练结合,层次鲜明。

背景分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但由于受应试观念的影响,在教学实践中常常出现了只重视数学知识,缺少人文的熏陶,更忽视了人文精神的培养。把掌握基本知识、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作为教学的唯一目标,把学生的生活空间挤压在分数的争夺上,最终使学生的健康生活道路增添了诸多的阻碍……这种教学显然与当前“以人为本”的教育目标是背道而驰的。认真分析我们的数学教学现状,我想,除了我们的教育体制导致我们对数学的本质或精神理解有偏差、导致我们的教学方法手段相对单一外,还有我们提供给学生的数学素材和教学资源匮乏、我们呈现数学的方式死板等。正是从这些角度考虑,我们应该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数学资源,包括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民间数学趣题、数学古题名题、数学史、数学家的介绍,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探究活动,使数学内容更充实、数学课程更丰满,还原一个有趣的、富有人情味的数学真实面貌。我校为了贯彻落实校本课程计划,活跃学校数学学习氛围,提高学生数学素养,从2013年下学期开始开发校本课程研究,命名为“星原之火”。 课程内容:

电子制作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及实施纲要

电子制作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及实施纲要《电子制作》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及实施纲要 杭州市保俶塔实验学校 《电子制作》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及实施纲要 《电子制作》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及实施纲要 杭州市保俶塔实验学校陈萍萍 课程简介: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发展,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内容也将呈现出一种动态的和结构性的发展和变化,与此同时也形成了课程内容上的选择性。在中小学劳技学科开发“电子制作”学习项目,能让中小学阶段的技术启蒙教育内容更加完善,从而和高中的电子技术教育形成系列。 在中小学开设以“电子百拼”作为教学载体的“电子制作”校本课程。可以使学生在拼拼玩玩中了解电路的原理,认识各种电子元件的功能,符合学生电子技术

启蒙学习规律,既安全又有效。同时也精选了初中“电子电工”教材的部分学习内容,使学生了解电子控制电路的基本原理,掌握简单的电子控制电路的制作方法与技,学会设计和安装电子控制电路,使学生的“电子制作”学习更加实用,学生可以运用自己学到知识技能解决生活中有关用电的问题,为未来的工程师和准备从事电子技术工作的学生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一、《电子制作》校本课程开发的背景及依据 电子技术是现代技术中一门很重要的学科,是通向尖端科学的必经之路。在中小学开发《电子制作》校本课程既是完善学科发展的需要,也是促使学生提升科学技术素养的需要。 (一) 学科发展的需要 “电子制作”学习是小学3,6年级和初中八年级劳动与技术教育技术内容之一。由于材料准备不方便,操作技能过难,教师的电工专业技能也不过关。因此,教材中的这块内容,往往在老师的选择中放弃了,学生在小学乃至初中阶段都得不到有关电子技术的学习。在中小学开发《电子制作》校本课程,能让中小学技术启蒙教育的内容更加的完善,学习方式更受学生喜爱,从而和高中的电子技术教育形成系列。 (二) 学生成长的需要 在科技发展突飞猛进的21世纪,以科学为基础的技术变革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将更加广泛、深刻和迅猛。更需要具备现代劳动意识和现代科学技术素养,能应对未来社会生活挑战的广大劳动者。电子技术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实用技术。学生只有通过亲自操作,才能真正认识各种电子元器件,认识电子电路。在中小学开发“电子制作”校本课程,可以培养观察力、思考力、动手操作的能力,从而不断促进学生形成技术素养和科学素养。 1

如何撰写《校本课程纲要》

如何撰写《校本课程纲要》 教师层面的校本课程方案,其编制技术与教学方案的编制技术大致相同。所不同的是,校本课程方案更加关注总体上的课程目标,教学方案更加关注比较具体的教学目标,而目标表述的技术则是相同的。 校本课程的方案有详案和略案之分,从丰富教学方式和学校实际情况来考虑,我们更多地主张校本课程的方案采用略案的形式,给教师和学生都留下更多的活动余地。 确定开设校本课程的教师,须按一般格式编写所开设课程的详尽的《课程纲要》。大致说来,教师层面的校本课程方案应该包括两个基本部分:一是一般项目,二是具体方案。一般格式如下:●一般项目 开课教师/教学材料/课程性质或类型/学习时限(建议18或36学时,即1-2学分)/授课对象 ●具体方案或内容 1.课程目标或意图陈述(要求写4~6点;必须全面、适当、清晰;涉及目标的三大领域与学习水平) 2.课程内容或活动安排(要求重点明确、按从易到难排序;涉及选择哪些内容与怎样组织这些内容,或安排活动;处理好均衡与连续的关系) 3.课程实施建议(含方法、组织形式、课时安排、场地、设备、班级规模等) 4.课程评价建议(主要是对学生学业成就的评定,涉及评定方式、记分方式、成绩来源等)。 下面节选江苏省锡山高中吴伟昌、许中华老师的校本课程方案,供参考: 一般项目: 课程名称:感受吴文化 授课对象:高二学生 课程类型:人文素养类,任选课 教学材料:自编纲要(共18讲) 授课时间:一学期(每周1课时,共18课时) 具体方案: 一、课程目标 1.感受吴文化(人物、歌谣、山水、语言等),提高人文素养。

2.经历吴文化研究步骤(选题、搜集、整理、利用各种吴文化资料,形成吴文化研究成果)。 3.选取有关吴文化的某个问题进行探究。 二、课程内容与活动安排 …… 第三讲吴地人物研究之一 教学目标: 描述吴地状元、杰出人物的基本特点。 教学方式: 教师主讲,学生分小组讨论。 教学要点: 1.科举考试种种(童试、乡试、会试、殿试)。 2.状元的由来。 3.吴地状元四特点(会元状元连元多、同门状元形成一大景观、状元门类广而全、状元中堪称杰出的大家多)。 4.吴地状元多有其源,勤奋好学是主因(勤奋苦读、经济繁荣、越、藏书盛行)。 第四讲吴地人物研究之二 教学目标: 描述泰伯首开吴文化的情况;列举无锡、苏州两地状元的基本情况。 教学方式: 学生搜集资料、信息,小组讨论,教师指点。 教学要点: 1.泰伯首开吴文化。 2.无锡地灵人又杰(无锡历史上第一位状元蒋重珍,明末状元周廷孺修撰《康熙字典》的状元王云锦)。 3.状元辈出姑苏城(唐代“五子登科”门第状元归仁翰、兄弟状元归仁绍、父子状元归仁泽、状元归黯、明代状元吴宽、清代状元陆肯堂)。 4.查阅、搜集信息,整理和积累资料。 第五讲吴地人物研究之三 教学目标: 描述常熟、上海两地状元的基本情况。 教学方式: 学生搜集资料、信息,小组讨论,教师指点。 组织形式: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