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太湖县地名文化探析

太湖县地名文化探析

太湖县地名文化探析
太湖县地名文化探析

太湖县地名文化探析

摘要:地名是特定地理实体的指称,是一定地区的标记。地名作为词汇学的一部分,它不单是一种语言现象,它还是社会文化现象。本文以太湖县10镇5乡174个行政村地名为主要研究对象。从语言特征和文化内涵两方面探析太湖县地名,结合太湖县相关的文化背景,分析总结太湖县地名文化在当今的价值应用。

关键词:太湖县地名;语言特征;文化内涵;价值应用

The Analysis of Taihu County Names Culture

Abstract: It is a specific geographic entity referents, is a symbol of certain area. The names as part of vocabulary, it is not only a linguistic phenomenon, it is

the social cultural phenomenon. This paper takes Taihu County

names as the main object of study, 174administrative villages in Taihu

County a total of 10 towns and 5 villages. Mainly from Taihu County

names in the two aspects of language features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s,

pronunciation, combined with the Taihu County related to the cultural

background to analysis and summary of the value of the piace name

culture in Taihu County.

Key words: Taihu County names; linguistic features; cultural connotation; value application

一、前言

(一)太湖县地理与历史

太湖县位于安徽省西南部,长江北岸,大别山南麓,东与天柱山相对,南与庐山相望,是安徽省安庆市下的一个县城。位于东经115°45'至116°30'和北纬30°09'至30°46'之间。东连潜山、怀宁,南接望江,西南连宿松,西

接湖北蕲春、英山,北临岳西。东西相距64公里,南北相距23公里,总面积2040平方公里,现有总人口约57万。全县共有10镇5乡174个行政村。

太湖县在西汉时为湖陵邑地,属于庐江郡。东汉时入皖县。南朝宋元嘉二十五年(448)立太湖左县,属晋熙郡。上古以右为尊,以左为卑。南朝宋、齐时,称南方地区为“蛮左”,蛮左之县为“左县”。太湖左县,就由此而来。南朝齐建元二年(480),设龙安郡,辖太湖左县和东陈县。南朝陈太建五年(573)废龙安郡和东陈县,独存太湖左县。隋开皇三年(583),太湖左县改名晋熙县。开皇十八年,晋熙县友改为太湖县,去“左”字,属于同安郡。唐武德四年(621年),又设为青城、荆阳二县,三年后废青城县与荆阳县合并为荆阳,第二年又废荆阳县为太湖县,县名一直沿用至今。

(二)太湖县县名由来

太湖,太在古汉语中有时与泰、大通用,太湖即大湖之意,因此,太湖县可以说是以湖为名。据《南畿志》记载:因其地有大湖,故名。《清史稿》亦记载:“太湖旧与小湖五,并湮”。即太湖县之大湖与五个小湖相连,一起被填塞了。《太湖县志》载:所湮五湖,名为小湖、大湖、仰天湖、黄里湖、陆钟湖。

太湖县还被誉为状元之乡,太湖县人们素以“一门四进士,十里两状元”之称为骄傲:在古代科举考试之中,中状元的有3人,中文武进士的有82人,文武举人有342人。元朝元统年间,黄信一殿试第一(状元);清嘉庆元年(1796)和道光九年(1829),赵文楷和李振钧都被钦点为状元;嘉庆七年,县一榜得三位进士:李振翥、李长蓁、王廷元。

二、太湖县地名的语言特征

(一)太湖县地名的结构特点

地名从构成上来分析通常由专名和通名两部分组成,“通名是识别个体地名所属类型的标志”[1],是人们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分类,用来指称某地的地理性质和地理类型,而“专名”则用来表示某地的自然地理特征或人文地理特征[2],是用来区别同类地方的不同个体,包括该地在命名时代的某些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特征。

太湖县地名词语结构包括专名和通名,太湖县地名词语结构形式主要有三

种,即“专名”形式、“专名+通名”形式、“专名+通名+通名”形式。对这三种语词构成形式的分析如下:

1、“专名”形式

此种结构形式的地名为:只有专名没有通名的地名。这种形式的地名包括两类:一类为命名之初即无通名且无法补出通名的地名;另一类为用名过程中省略通名,但可以补出通名的地名。例如:

望天莲花白银刘羊大石茶安弥陀

柳林芦花歇凉树灰窑头祠堂边大河东

2、“专名+通名”形式

这种结构形式的地名为:专名后加上一个通名的地名。这是太湖县地名中最为常见的语词构成方式,也是太湖县地名中三音节地名的主要构成方式。这种构成形式地名中的通名除行政通名“乡、镇、村”外,还有人文类地域通名“屋”“家”“铺”“庙”“店”等,自然地域通名“岭”“河”“畈”“湾”“山”“冲”“坂”“塆”“塝”“坳”“沟”“石”等。例如:

杨屋汤家毕岭刘畈汤湾龙山下塆流水冲占兴冲黄泥塝

秋潭寺李杜店棋盘石马蹄铺枫树沟五星庙吕桥河白乐山

3、“专名+通名+通名”形式

这种结构形式是在地名发展过程中,一些地名在原有的“专名+通名”结构基础上形成的,而原有的“专名+通名”则结合起来相当于专名出现。太湖县这种结构形式的地名大部分都是“姓氏+家+通名”和“专名+通名+行政通名”形式,例如:

何家屋月峰岭胡家沟李家咀蒋家塆许家塝舒家岭新屋湾朱家冲

斯家畈孟家岭孙家坂毕岭村乔木寨村香茗山村刘家祠堂曹家老屋

表1 太湖县地名词语构成状况统计表

形式数量总占比例

专名32 7.5%

专名+通名241 56.5%

专名+通名+通名154 36%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太湖县地名大部分都带有通名,而且太湖县地名中通名类型丰富,可以分为自然地域通名和人文地域通名两大类,蕴含着丰富的地名文化内涵。

(二)太湖县地名的语音研究

1、太湖县地名的音节特点

双音节词的大量涌现是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词汇的重要区别之一,这一区别对于地名同样适用。现代汉语词汇具有单音节不断向双音节发展这一趋向。游汝杰曾指出:“现代汉语的词汇在数量上是以双音节占优势的,但是从历史上看却又一个从单音节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从历史地名也可见一斑。”[3]地名作为人随着现代汉语词汇的发展,地名词也逐渐由单名转变为双音节词和多音节词,如古代的“江”为今天的“长江”,古代的“河”为今天的“黄河”。

本文所研究的太湖县地名音节状况如下:

双音节地名:牛镇三村弥陀望天下塆马庙大山花园白银

三音节地名:晋熙镇龙安村晋湖村好汉村桥西村江塘乡何墩村

马嘶铺朱家塆辛家坳毛家岭许家塝严家洲程家岭四音节地名:花亭湖村香茗山村佛图寺村乔木寨村大石岭村汪家新屋田祥嘴村龙潭寨村穆家凉亭王家老屋蔡家新屋铁家铺岭

表2 太湖县地名音节统计表

数量总占比例

双音节地名70 16.4%

三音节地名320 75%

四音节地名37 8.6% 本次收集的太湖县地名中没有单音节和五音节及其以上的地名,由各音节地名在总地名中所占比例可以看出三音节地名在太湖县地名中占绝对优势。这些三音节地名主要为“双音节专名+单音节通名”和“单音节专名+单音节通名+单音节通名”的形式。不仅专名、通名完整而且音节数少,既具有区别性又便于交际,因此使用得最广泛。

2、太湖县地名的平仄

现代汉语中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这就是现代汉语在语音上具有了此起彼伏的美感。我们把阴平、阳平归为平声,上声、去声归为仄声,平仄相互配合就形成了平仄之美。地名作为词汇的一部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当然也具有平仄之美。现将太湖县地名平仄状况归类如下:

双音节地名(70个)

平仄相间:望天、下塆、桃铺、刘畈、黄岗、下围、九田等29个,约占42% 平声相连:莲花、沙河、龙湾、江塘、花园、卓家、林冲等39个,约占55% 仄声相连:马庙、李杜,共2个约占3%

三音节地名(320个)

平仄相间:桃铺村、龙寨村、马蹄铺、马家咀、博士湾等55个,约占17% 平声相连:龙安村、汪家冲、花园河、陈家岭、董家屋等230个,约占72% 仄声相连:隘口岭、赤土岭、马畈村、界岭村、李杜村等26个,约占8% 由于四音节地名(37个)很少,对研究结果影响不大,故此处不作具体分析。从以上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太湖县地名音节中平声占绝对优势,平声音感强烈,响亮有力,平声相连不仅顺口而且发音饱满悠远,所以在地名使用中最受青睐。而仄声音较短,音感较弱,显得沉郁压抑。

(三)太湖县地名的语法特征

1、太湖县地名的词性特征

太湖县地名按词性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名词:观音好汉花亭湖香茗山新仓桃铺

动词:前进创业马嘶东升望天惠民

形容词:清平乐盛幸福安乐太平

表3 太湖县地名词性统计表

词性数量总站比例

名词372 87%

动词31 7.2%

形容词24 5.6%

根据调查归纳可知太湖县地名词汇中名词性占绝对优势,动词和形容词地名都很少。

2、太湖县地名的构词特征

汉语词汇都有其构词法,即将词汇分为单纯词、派生词、复合词,其中复合词又有联合、偏正、主谓、述宾、述补五种基本结构。现代汉语地名词汇中除简称外的单音节单纯词地名很少见,双音节单纯词即连绵词,这种地名结构形式在太湖县地名中也很少见。本部分探讨地名的构词特征,主要就其修饰语,即专名而言,其构成与一般名词大体一样。太湖县地名结构形式主要分为以下几类:单纯词:观音、弥陀

偏正型:红旗、朱河、小池、金鸡、玉泉、沙河、好汉

主谓型:龙安、桥冲、马嘶

动宾型:望天、惠民、创业

联合型:李杜、江塘、幸福、安乐、清平

表4 太湖县地名构词法统计表

构词法单纯词联合型偏正型主谓型动宾型

数量12 17 319 8 20

比例 2.8% 3.9% 74.7% 2% 4.7% 由于太湖县词组地名数量不多而且绝大部分是偏正结构,此处不做具体分析。从以上数据中可以看出,太湖县地名中偏正结构词组占绝对优势。这是因为偏正结构是前一个语素修饰限制后一个语素,既能表现特性又能体现共性,因此这种构词法在地名中广泛应用。

(四)太湖县地名的修辞分析

1、用典

用典,即借用古代诗词歌赋或神话传说等使词句变得典雅而意味深长的修辞方式。如太湖县天华镇“天华”一词即来源于赵朴初先生的一句“品遍锡兰和宇治,清芬独赏我天华。”天华镇是太湖进山第一镇,典型的山区,“天”体现了山

之高,“华”体现了物之精。天华特产是谷尖茶叶,即朴老诗中的“天华”所指。再如江塘乡境内的棋盘石一名就是来源于两仙对弈的传说:相传天上的北斗星和南斗星曾在棋盘石对弈,一位樵夫路过,将撑篙插在地上,观看两位仙人下棋。两个仙人下一盘棋吃一个桃子,樵夫也吃了他们吃剩的桃子。下完三盘棋后,樵夫去取撑篙,发现撑篙早已烂掉了大半。回到家乡,同龄人皆已白发苍苍。棋盘石顾名思义就是传说中两仙下棋的地方,至今人们还传说棋盘石是块风水宝地呢。

2、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是用本质不同又有相似点的事物描述事物或阐明道理的辞格,也叫“譬喻”。将比喻用之于地名,给地名增添了许多趣味。这类地名都是以当地地形为本体,各种形状为喻体,喻体通俗,贴近日常生活。如牛形组、猫形湖、金鸡村、芭蕉村、金鹰村、马蹄铺、皂角湾等。牛镇就是由于三面临水,山如牛形而得名的,古称牛凸岭。

3、借代

借代是通过借用别的人或事物(借体)来代替描述对象(本体)以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修辞方法。本体和借体不是相似关系,而是相关关系,这是两个事物相互可以借代的前提条件。在太湖县地名中,许多地名都是以借代的方式命名的,通过借用当地具有突出特点的事物,如当地山水、动物、植物、人物、行业、建筑等,作为当地的命名依据,突显当地特色,有言其名而知其性的作用,如:海会村借村内海会寺寺名代村名;玉泉村因村内盛产玉泉岩而得名;花亭湖村以湖名代村名;莲花以植物名代地名;沙河以河流名代地名;银珠塔以塔名代地名;白庙粮站以行业名代地名;李杜店以店铺名代地名;蛤蟆石以该地一块形似蛤蟆的石头而得名。

三、太湖县地名的文化内涵

人类为了认识,了解,利用和改造周围的地理环境,需要命名一定的名称,使组成地理环境的个别因素,个别特定地域得以区分,于是产生了地名。因此地名具有区分作用,它是地域文化的典型体现,反映了本地区独特的文化。太湖县地名也不例外,本节从多方面来探析太湖县地名的文化内涵。

(一)反映了太湖县地域文化

1、地域特征

太湖县位于长江中下游,大别山南麓,东与天柱山相望,南与庐山呼应,属于皖西南丘陵低山区。县城西北为重峦叠嶂的大别山余脉,县内有将军山、桐山、山尖寨、芙蓉寨、六省坡、天华尖等16座海拔800米以上的山峰。因此太湖县的许多地名直接反映了这种低山丘陵地形,如某某山村、某某岭、某某坂等,此类地名例如:

程岭村富山村塔山村鸣山村黄岭村银山村大山村平岭村罗山村

玉玲村桐山村龙山村严姜岭海螺岗隘口岭唐家坂聂家坂社坛岭

这些地名中有的是在山名之后直接加通名“村”而来,有的是根据当地地形特点“岭”“坂”等而来,约占总地名数的11%,且这些地名的分布地区从西北到东南逐渐减少,与太湖县地形走向吻合,反映了太湖县低山丘陵的地形特征和太湖县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走向。

此外,太湖县地名中不仅有许多与地形有关还有许多与土地类型有关的,并且这类地名更具地域特色,成为太湖县许多地名中的通名。例如:

塆:山沟里的小块平地,如朱家塆、芭茅塆、蒋家塆、博士塆

塝:田地、沟渠、土埂的边坡,如樟树塝、吴家塝、许家塝、黄泥塝

坳:山间平地,王家坳、檀树坳、辛家坳、

畈:田地,马畈、吴畈、士畈、刘畈、元畈、王畈、洪畈

垅(垄):田埂,熊家垅、桂家垄、王家垄

墩:土堆,雷家墩、何家墩

这类地名共37个约占总数的8.7%。这类地名也反映了太湖县地形河流湖泊山地丘陵田畈交错,多小块平地而没有大块平坦的地形。

2、水文特征

山水相依,长河为县内主要河流,发源于岳西多枝山,有同义河、黑岩河、安乐河、寺前河、南阳河、白沙河、罗溪河、羊角河、青石河、大湖河、小湖河诸水入花亭湖。花亭湖是太湖县最具标志性的景点,有大别山中第一湖之称,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与太湖县水文特征有关的地名诸如:

白沙村安乐村同义村小池镇西河村中河村罗溪村朱河村涧水村

南阳村河口村吕河村沙河村江河村叶河村西湖村胡家沟董家桥

江家湾魏家河童家冲朱家冲新屋湾占兴冲吊桥河何家冲博士湾

这些直接或间接与水有关的地名在本次收集的地名中有80个,约占总地名数的18.7%,分布于各个流域。虽然太湖县地名中与水文有关的地名比与山地有关的地名多,但太湖县地形还是以低山丘陵区为主。这种现象是由河流两岸聚居的人口数远远大于山区造成的。

值得一提的是太湖县河多桥自然也多,因此,太湖县还有许多地名与桥有关,如转桥村、徐桥镇、桥东村、桥冲村、天桥村、桥头村(现已归入何墩村)等。此外还有许多地名中带有“湾”“泉”“冲”等与水有关的字眼。这些地名都反映了太湖县水文特征。

太湖县地形可谓集山区、丘陵、湖泊、河流、平畈于一体,这种具有特色的地形地貌完全能够在在太湖县地名中体现出来。正如禇亚平所说“不论中国或外国的地名中,体现地理性的地名是大量的。世界各民族的人民,按地理性命名的地名最为普遍,也是主要的地名命名方式之一。”[4]

(二)反映了太湖县人民的社会文化心理

1、经济状况

“地名的研究实在是语言学家最引人入胜的事业之一,因为它们时常供给重要的证据,可以补充和证实历史家和考古家的话。”[5]语言文字本身就具有记录文化的功能,地名词汇在漫长的演变中同样也打上了历史的烙印,或多或少记录着某一时期该地经济、政治、文化、交通等状况,为佐证历史家和考古家的话提供了有力证据。

太湖县许多地名也与当时的经济活动有着密切联系,记录着当时该地域经济发展状况,从这些地名中我们可以获取该地当时的市场,贸易等信息。如“桃铺”“合铺”“卓铺”“马蹄铺”“马嘶铺”“孟家店”“李杜店”等地名中都带“铺”或“店”字,说明这些地方在古代与市场中的集市、店铺紧密相关,很可能就是繁华一时的贸易集散地,也为今天当地的一些老字号店铺的存在做了注解。

再如小池乡,古称小池驿,是重要驿站,因为古时以一条驿道通过,相传唐玄宗给杨贵妃运送广西荔枝就是走的这条驿道。小池,即此地原来是一个小湖泊,后来淤为陆地。新仓镇,因清乾隆年间在此地建“漕粮仓”,故后名新仓。说明

此地在古代农业发达,粮食产量高。距离新仓镇不远的白庙粮站依然作为地名存在。

结合地图分析对比可知以上这些地方附近都有河流流经,地势平坦,交通便利,人口密集,在今天依然比周围其他地区发达。这些地名不仅告诉了我们这些地方最初形成聚居地的原因而且为至今犹存的一些旧事物提供了解释。

2、宗族血缘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非常重视宗族血缘传统的民族。宗族的重要一个特点就是强调彼此之间的血缘关系,而姓氏则是一种标志着血缘关系的符号,是血缘关系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用姓氏给地名命名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习惯。姓氏地名是人们在给一个地方命名时为了表明自己的宗族特征,便依据该地的宗族大姓或开拓者的姓氏命名,以此显示该宗族在本地域的地位。

太湖县地名中含姓氏的地名有很多,如:

陈屋刘湾杨家刘羊村程岭村王畈村吴畈村何墩村吴岭村毕岭村

赵河村徐桥镇刘畈乡朱湾村田家村叶河村陈家塘周家屋刘家河

孙家坂王家屋董家屋程家岭严家洲刘家大塆陈家花屋严家方屋

这类地名大多是“姓氏+地域特征+通名”或者“姓氏+家+通名/屋”的形式,即具有区别性又表明了宗族地位。本次统计的这类带有姓氏的地名约占总数的36.5%,包括72个姓氏,其中又以刘姓和王姓最多,朱姓陈姓和黄姓其次。这些姓氏都代表着太湖县望族,人口众多,都建有各自的祠堂,修了族谱。如王姓著有《安徽太湖王氏谱》和《太湖县三槐堂王氏家谱》,上谱超万人,分居于百里、牛镇、北中等地,枝繁叶茂。陈氏也建有一世祖陈胡公祖坟,每年清明节,前来祭拜的人挤满山头。虽然也许有些地名中的姓氏已经不是该地的大姓或者在该地已经不存在,但这又为我们研究该地的宗族变迁提供了线索,也使这类姓氏地名具有了历史价值。

3、宗教信仰

宗教是一种特别的文化现象。它的本质是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一种反映。当人们对一些现象无法作出解释时就会把这种未知归于精神世界,于是宗教信仰便产生了。

太湖县是佛教禅宗文化的发祥地,西晋时西域高僧佛图澄来此在寺前镇建佛

图寺,是江淮地区有文字记载的首座佛教寺院;公元561年禅宗二祖慧可,从少林寺来到太湖县华亭湖畔的狮子山、司空山一带,宣传禅宗,演化出中国禅宗的“一花五叶”。在狮子山一带至今还有藏经洞、黑洞、亮洞、二祖禅床、不涸泉、成佛崖、清静龙、泼水坡、仰天锅、对弈石等圣迹。根据《大正藏》记载:从北周至宋先后有禅宗二祖慧可,三祖僧璨、五祖弘忍、六祖弟子本净禅师,临济宗八代传人、临济宗杨岐派二代传人白云守端、三代传人五祖法演、曹洞宗六代传人义青投子等19位大师在太湖开设道场,栽培了“佛教三杰”清远、克勤、慧勤和道楷等一批传灯人才。寺肉身菩萨——九华山双溪的大兴和尚和全国佛教协会会长“活佛”的赵朴初都出生在太湖县花亭湖畔。

太湖县内重点寺庙十多处如二祖禅堂、西风禅寺、佛图寺、海会寺、廨院寺、秋潭寺、朝阳庵、西云庵等。与宗教有关的地名有:

金钟村真君村圣迹村弥陀镇禅源村秋潭寺

观音村寺前镇佛图寺村塔镇村马庙村胡英寺

寺前镇是佛教名乡,古称廨院或寺前河,宋开禧初年六祖禅师曾在此建廨院寺(今已废),寺前面有一条河流流经,故名寺前。弥陀,古称弥陀寺,因镇上有一唐贞观年间的弥陀寺而得名。海会村、佛图寺村等都是因寺得名。

太湖县内这些与宗教有关的地名都比较集中,其中以狮子山、司空山一带最为突出,从这些地名中可以考察出太湖县禅宗传播的轨迹,也可以从这些历史和地名中都可以看出佛教禅宗在太湖县的传播盛况。

4、图腾崇拜

远古时期,由于人们在自然力面前的无能为力,所以自然力在人们眼中是至高无上的存在,甚至成为决定人们吉凶祸福生老病死的神灵,人们对这些神灵顶礼膜拜。而龙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收到广大人民的普遍膜拜。龙,原本是人们根据现实存在的动物臆想出来的一种动物,能够施云布雨。因为在原始社会人们生产力低下,饱受干旱洪涝之苦,于是人们迫切希望有一种神灵能够掌控云雨,使一年四季风调雨顺。中国小农经济形式使龙的地位不断攀升,龙王庙遍布全国。到了封建社会龙更是成为帝王的象征,皇帝是“真龙天子”。现如今,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人们依然用“人中龙凤”比喻杰出非凡的人。“龙”的文化内涵在漫长的民族文化传承中不断丰富,且被中国人民普遍认同,因此,一大批以龙

命名的地名也就成为中华地名中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存在。

太湖县中龙山与长河相对,是太湖县主山,以“龙”字命名的地名有:龙安村、九龙村、龙林村、天龙村、马龙村、龙湾村、龙坪村、大龙村、龙山村、龙寨村、龙潭寨村等这些地名充分反映了太湖县人名对龙的图腾崇拜和信仰,寄托着对风调雨顺生活的企盼。

5、美好向往

美国语言学家萨皮尔说“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并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所谓文化就是把社会遗传下来的习惯和信仰的总和,由它可以决定我们的生活组织。”[6]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字是语言的载体,地名作为词汇的一部分,因人们的社会需要而产生,也沉淀着人类的思维模式和心理特征。“一个民族的词汇本身就能揭示这个民族的心理素质。”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人类共同的心愿,同样太湖县的许多地名中也反映了这种心愿。暴政、战乱、自然灾害等给人民的生命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威胁,于是人们把求太平求安宁的心声寄托在地名中,如“幸福村”在中国许多地方都可以找到,太湖县也有一个幸福村。此外,太湖县的安乐河、安乐村寄托着人们渴望安宁喜乐的心愿;清平村寄托着人们希望清宁太平的心理;乐盛村表达了人们渴望安乐盛世的愿望;惠民村、共和村寄托着人们的政治期许。

当然,除了这些直接寄托人们心愿的地名外,还有一些地名也间接寄托了人们的美好向往。例如那些蕴含着民间传说和反映人们图腾崇拜的地名都间接的寄托着人们的某些心愿。

6、民间传说

地名中沉淀了许多古老的民间传说,反映了老百姓的生活百态,也从侧面呈现出普通人的文化心理。这些地名传说或关乎神仙佛祖,或关乎孝子慈妇,或关乎人伦礼法,从帝王将相到市井无赖无不反映着人们对文化心理。太湖县同样也流传着许多关于地名的传说。

例如反映人们对超自然力崇拜的传说“雷打鸡公石”:太湖县城西乡境内白石山上有一个鸡形的大石头,时间久了,汲取天地灵气成了精怪,啄人吃,过往的行人许多都被它吃掉了。天上的雷公用雷火打它,雷火也被鸡妖吃掉了。为了捉住这只鸡妖,观音菩萨洒下一把白米(即现在的白石岭上的白色碎石),鸡妖

低下头去吃米,雷公就一雷将鸡劈死了,鸡头滚落成为现在白石岭下田畈中的一块大石头,即鸡公石。这一传说生动传神地解释了鸡公石、白石山、白石岭的来历。

反映人们对帝王将相崇拜的传说如“大竹村的来历”,百里镇内有一个大竹村,大竹村的来历还得从天子坟说起。太湖县包家垅的一个小山咀里有一水帘洞,洞水沸腾,水泡似莲花,有一刘姓居住在此地附近,刘姓听一风水先生说,水中冒莲花,是块风水宝地,埋葬一棺木,家中就会出天子和大将。恰巧刘姓的母亲逝世多年仍未埋葬,于是,刘姓将母亲埋葬在冒莲花的洞里,水干洞没却长出一方坟墓,即“天子坟”。刘姓母亲安葬后家中妻子也再次身怀六甲。有一包姓教书先生,知天文地理,博学多闻,算到有一刘氏要生贵子,恰巧刘氏大儿正跟着先生学习。包家有一香炉,炉内有一直金色老公鸡是天子出世时的报喜鸡。据包家十余里有一片竹林,其中有一颗大竹子,斗来粗,高耸入云,有五百个竹节,每一个竹节内生长一骑。相传竹节中的500骑就是专门为了保护天子而生长的。

刘姓大男孩每天上学时,包先生都问“你母亲生了没有?”开始时,学生总是如实回答。刘氏知晓后叮嘱孩子:“先生若再问就说已生了小弟。”次日,先生再问其事,学生按其母的嘱咐说已生了。先生听后立即回家敲打老公鸡说“快快报喜,天子出世了”,金鸡飞起,未鸣,扑地而死,先生又拿起手杖,跑到竹林敲打大竹说“兵马快快护驾,天子出世了”。只见大竹炸开,竹节里500士兵均呈上马飞奔之势,却坠地灰飞。三日后刘氏一胎生下三个男孩,却由于金鸡没有报喜,兵马已损,风水已破,几日后相继死去。如今天子坟在文革时期被毁,大竹林也不见踪影,包姓人、刘姓人也不知去向,只留下天子坟、大竹村、包家垅、刘家垅这些地名。

太湖县还有一个李杜村,村里有李杜店,相传李白和杜甫在此地不期而遇,把酒言欢。这些传说虽有牵强附会之嫌但也可以看出淳朴的劳动人民对帝王将相、风水宝地、名人伟人的崇拜,也为这些平凡的地方增添了许多传奇色彩,值得人们茶余饭后反复咀嚼,为平淡的农村生活增添了许多趣味。

四、太湖县地名文化保护及应用

地名是城市的名片。地名的文化内涵直接反映了城市厚重的地理历史文化,又体现着城市的发展和变化。然而,在城市的快速发展变化中,随着一批新地名

产生,一批旧地名伴随着所承载的文化逐渐消失,因此对于地名文化保护及应用应该在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中提上议事日程。

(一)太湖县地名文化保护

由于太湖县经济比较落后,发展不平衡,所以大部分农村地区地名没有什么变更,城镇地区开发较快,新的街道、住宅区、商业区的开发,就的街道的废弃,民房的搬迁以及城市的重新规划都使地名变更,也是许多地名被淘汰。如太湖县曾经繁华一时的商业街“猴子井”如今已经衰败,只剩几户人家仍在,现在人们指以“老街”代称,越来越少人知道“猴子井”及其来历。城市建设与地名管理体制脱节,无形之中遗失了地名文化遗产。

1、搞好地名普查,编撰地名词典

为了让地名文化得到充分的保护,首先要做好地名普查工作,对县内大大小小的地名进行收集整理归纳分类,其次积极编撰地名词典,地名词典要准确体现该地名在什么地方是个什么样的地方,还要包括地名的由来、含义、起源演变和沿革。这样我们才能方便地了解地名基本知识和地方基本轮廓,使地名文化遗产的到保存。

2、保存老地名,规范新地名

在地名更新工作中,对于老地名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要做妥善处理,不可随便抛弃,对于新地名的命名要贯彻实行《关于地名用字的若干规定》,以《汉字拼写方案》为统一规范。遵守以下几条原则:

①相对稳定的原则(从稳原则);

②反映地域特点的原则(从地原则);

③便于人民群众接受的原则(从众原则);

④尊重当地居民历史习惯的原则(从主原则);

⑤遵循科学性的原则(从真原则);

3、增强保护意识,加强宣传力度

在城市建设中,我们应该从历史和城市两个方面,从提升城市文化品味的角度,意识到保护地名文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一步加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加大对地名文化的保护宣传力度,使人们都能意识到地名文化保护和城市规划建设的意义和作用。

宣传地名文化与城市建设并不冲突,我们既可以通过各类新闻媒体开设专题、专栏等形式,介绍地名文化,也可以在旅游景点开设地名文化展览栏,向人们宣传本地的地名文化。总之通过各种渠道营造一种浓浓的文化氛围,提升城市形象气质。

(二)太湖县地名文化应用

综上探析,太湖县地名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文化,而这些文化在当今的地名建设中仍具有很大意义。例如太湖县花亭湖风景区的狮子山、司空山是禅宗的发源地,许多地名与禅宗有关。这些地名也能够带领游客去体验华亭湖畔独特的禅宗文化。此外,如大竹村的来历,七姓祠的传说,棋盘石的传说等既赋予地名神秘韵味又增添了游客的旅游趣味。太湖县地名文化不仅既带来了旅游业价值同时也促进了太湖县经济的发展。

太湖县许多地名反映着太湖县错综复杂的地形地貌,地域特征十分明显,有着重要的地理价值。对地图的测绘,道路的开辟等都具有辅助作用。如那些地域色彩浓厚的通名往往能够反映那些在地图上不能表示出的土地类型。

地名是民族文化遗产,我们不但要保存和继承传统地名文化,更要在城市规划中把地名命名工作做的更加完善,更加广泛的应用地名文化,使城市在不断增加时代气息的同时,富含文化韵味。

注释:

[1]王际桐.地名国家标准化[M].北京:语文建设,1998 年第 1 期,第 3 页

[2]谢蓓.蚌埠市区地名的文化语言学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10月,第8页

[3]游汝杰.中国文化语言学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107页

[4]褚亚平.地名学论稿[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年11月第1版,第60页

[5]帕尔默.语言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134

[6]萨皮尔.语言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221页

参考文献:

[1]褚亚平. 地名学论稿[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年

[2]李如龙. 汉语地名学论稿[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

[3]罗常培. 语言与文化[M].北京:语文出版社,1989年

[4]黄伯荣,廖序东. 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7月

[5]谢蓓. 蚌埠市区地名的文化语言学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10月

[6]附会太. 南阳市区地名的文化语言学考察[D].安徽大学, 2010年4月

[7]冯志涛. 吉林省地名文化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5月

[8]李娟娟. 长沙地名的社会语言学考察[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4月

[9]陶冉. 长春市地名的社会语言学考察[D].沈阳师范大学,2012年5月

[10]徐征. 朝阳市地名的社会语言学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2年4月

[11]刘泽玲. 临汾地名的语言与文化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3年4月

[12]黄凯. 武威市地名文化探析[J].文史艺术,2014年

[13]徐莉思. 汉语地名的社会语言学分析——以南昌市地名为例[D].江西师范大学,2012

年6月

[14]杨红, 吴振国. 地名文化的多维度解析[J].学习与实践,2012年11期

[15]汪徐香. 潜山地名语言文化分析[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12月,第31卷6期

[16]张斌华. 东莞地名及语言文化研究[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4年8月,第21卷第4

湘西文化生态及其影响

湘西文化生态及其影响 郑英杰 (吉首大学政法学院,湖南吉首 416000) 摘 要:湘西文化的生态环境,一是山重水复的封闭的自然环境,二是贫困的经济环境,三是宽松的人文社会环境。湘西独特的生态环境,使湘西文化保存着较多的原始宗教(万物有灵观念)和自然宗教(多神论)的文化遗留,保留了远古歌舞祀神的巫风,是一种巫风尤盛的附魅文化,深深打上了宗教伦理的历史胎记。湘西文化成了研究古代文化特别是楚巫文化的活化石。 关键词:湘西;文化生态;楚巫文化 中图分类号:G122;G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074(2001)02-0065-05 风格独异的湘西文化是湘西人在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创造出来的,植根于独特的生活方式。简言之,封闭的自然环境,贫困的经济环境,宽松的人文社会环境,共同构成了湘西文化的生态环境。湘西独特的生态环境,使湘西文化保存着较多的原始宗教(万物有灵观念)和自然宗教(多神论)的文化遗留,保留了远古歌舞祀神的巫风,是一种巫风尤盛的附魅文化,深深打上了宗教伦理的历史胎记。湘西文化成了研究古代文化特别是楚巫文化的活化石。 一、封闭的自然环境 1.山重水复的自然环境 地处武陵山区的湘西,自古以来便被视为一块美丽而神奇的土地。两千多年前的伟大诗人屈原,被楚王流放在湘沅一带的蛮荒之地。他的著名的《九歌》,就是在流放时期采摘当地的傩祭巫歌加工创作而成的。流淌着五溪(酉、辰、巫、武、氵无)清流的湘西地区,留下了诗人的足迹。屈原自誉香花,他赞美沅芷澧兰,他到过的溆浦(“入溆浦余亻亶亻回兮,迷不知吾所为”),在地理上就属于湘西。 湘西独特的自然世界,是构成湘西文化世界的环境和基础。 (1)山高水险,风景奇特 清代檀萃所著《楚庭稗珠录》卷一云:“自武陵西皆滩河,其险怛心,其奇骇目,经缘梦山、明月池、白壁湾,因忆郦道元所称:`颓岩临水,悬梦钩渚,渔泳幽谷,浮想若钟,风籁空传,泉响不断。'形容曲肖。行数日,则所见愈多愈急……”现今游览湘西著名风景区张家界、猛洞河等,更会为目不暇接的(森)林、峰、崖、峪、(溶)洞、溪、瀑、潭、湖的谲诡多变、神奇瑰丽而赏心悦目,惊喜不迭。 湘西的山,重重复重重,正所谓开门见山,山外有山,山中套山。湘西山势险峻,群峰耸立,沟壑纵横,河谷深切,是一块形胜之地。北部八大公山是全境的最高峰,海拔达1890米,莽莽苍苍,浮腾于云雾之中。西部八面山与曾家界、洛塔界等大山对峙,山峦重叠,地势险峻。西南腊尔山台地紧靠云贵高原,那里有一座云蒸霞蔚的天星山,是当年苗族起义英雄吴八月与清军血战的古战场,雄峰如利剑穿空,绝壁如刀削斧劈,山腰“之”字形栈道凌空盘上。 这里,不少地区母岩多为石灰岩岩层,形成了许多奇异的石峰,深邃的洞穴,忽隐忽现的阴河。如凤凰齐梁洞,武陵源黄龙洞等,大的可容纳上万人。张家界市的天门山,花垣县的摩天岭,海拔都在千米以上,并有多处高宽均达数十米的穿山溶洞。 这里,大小溪河共有一千多条,纵横密布,主要有澧水、沅水及其各个支流,如沅水支流酉、辰、巫、武、氵无。这些河流多乱石、暗礁,滩多水险,故有今日茅岩河和猛洞河漂流之旅游胜观。 (2)山环水绕,风景秀美 湘西的青山绿水,不仅有山高水险的一面,还呈山环水绕之势。在世界自然遗产张家界金鞭溪, 65  2001年第2期 郑英杰:湘西文化生态及其影响 收稿日期:2001-04-13 作者简介:郑英杰(1948-),男(土家族),湖南吉首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民族伦理文化。 DOI:10.13438/https://www.wendangku.net/doc/b114367408.html, ki.jd xb.2001.02.016

家乡地名与地方文化的关系

资环学院06房地产班张婷瑶 060906049 成都地名的历史文化内涵 ---家乡地名与地方文化的关系成都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中华文化发源的一个重要源头三星堆文化和金沙文明,标志着成都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了解成都的地名将进一步了解成都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成都许多地名都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几乎每一条街巷都有一个动人的传说或历史典故。 一、成都街道的演变 街道随着城市的兴起而形成,成都在公元前316年秦来蜀之前就有了居民区和街道,《华阳国志〃蜀志》载:“成都县本治赤里街”,这是成都有史料记载的第一条街。公元前310年张仪张若筑成都城,乃“徒臵少城内”,成都城“修整里阓,市张列肆,与咸阳同制。”“其郡四出大道,道实二十里,有衢。”左思《蜀都赋》形容为“画方轨之广涂,”可惜秦汉时的街名无传不可考,只留下五担山、石室、石笋、天涯石、支机石、千秋池、龙堤池、锦里等一些古迹地名。成都城内的街道,历代只有一些零星记载。唐剑南西川节度使高骈于公元876年增筑罗城,城内有街坊120个。北宋时,四川制臵使范成大用砖和石板铺设大街14条,计3360丈,改善了路面状况。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在城西垣内筑满城(习称少城),城内住八旗官兵眷属,“每旗官街一条,披甲兵丁小胡同三条,八旗官街共八条,兵

丁胡同共三十三条”。其时,牛车手推车拉货进城,以致街道损坏严重,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布政司查榕巢下令通城修砌街道,清理沟渠,不使积水”。1870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访问成都后写道:“街道宽阔,大多笔直,相互交叉成直角。(《四川后记》)1897年法国人马尼爱在《游历四川成都记》里,说成都的大街“甚为宽阔,夹街另筑两途,以便行人,如沪上元大之路然。”清末调查成都城共有街道438条,小巷113条(1910年《四川官报》),《成都通览》统计为543条。清人周询《芙蓉话旧录》描述了清代成都的街道情况:“全城四门及附郭街道,大小五百有奇。时未改筑马路,街面最宽者为东大街,宽约三丈。次则南大街、北大街、总府街、文庙前后街,皆二丈许。其余多不及二丈……,各街面悉敷以石板,两旁有阶沿,高于街面四、五寸,阶沿上宽二尺内外。……城内外各街平坦,无一陂陀。”1913年,拆除满城,与大城并击为一。满城胡同名称悉改为街或巷。 新中国建立后,成都从一个消费性城市,逐步向综合性工业城市转型,城市人口大量增加,城区范围扩大,街道变易甚多,随着城市规划的建设加速,许多传统的街道得到改造,城市的主要干道拓宽延伸,形成了放射加环状的道路系统。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成都新建各大干道,如: 1、贯通南北之干道:人民路、解放路、府青路、红星路; 2、贯通东西之干道:新华大道、蜀都大道; 3、环城干道:一环路和二环路。

安徽省太湖县五千年文博园

安徽省太湖县五千年文博园--国家4A景区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作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中国民间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以及中国创造品牌基地——五千年工艺美术有限公司,将充分利用三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征地规划,建设成集民间文化艺术品的生产、展演、研讨、休闲、娱乐的综合性文化产业项目——五千年文博园。 五千年文博园位于太湖县高速公路入口处,是由安庆市五千年公司严格按照国家4A景区标准打造的一座气势恢弘的文化艺术博览园,文博园一期占地面积约600亩,总投资5.45亿元,于2010年5月建成并对外开放。五千年文博园由中华百工坊、五千年文化走廊、四大艺术馆、千人表演艺术馆、天人合一景区、天上人间景区、摩崖石刻景区、文化安庆景区、皖江文化景区以及皖江第一街——皖街等十大景区组成,是五千年公司将中国民间文化产业深度演绎,并升级为旅游产业的崭新创造,是中国文化创意产业成功运作的典范。 五千年文博园·景区图片欣赏

图1:文博园沙盘皖江文化长廊 皖江文化长廊总长1500米。全部由典型的徽派建筑组成,建筑面积一万多平方米,以两层为主,三层为辅,参差不齐、错落有致的建筑风格进行布局。皖江文化长廊以800里皖江文化、艺术、民俗和历史为题材,将这一文化地域曾经发生的故事,风情,老百姓的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等均以实物、图片、雕塑、表演、声光的形式,充分展示于1500米的文化走廊之内,安庆作为皖江文化的发祥地,在文博园建设这个全面反应皖江文化的艺术长廊,既是对皖江文化的挖掘和保护,更是对其它弘扬和传承。

图2:文博园鸟瞰图五千年文化走廊 五千年文化走廊是文博园的核心组成部份,总长2000米,总投资8000万元,在两公里的走廊以等比例将华厦五千年文明按历史的朝代更迭,以代表性的文化、艺术、历史、名人为表现内容,以汉白玉浮雕墙、青石雕塑、艺术造景、情景再现等多种艺术形式,从盘古开天,三皇五帝开始,到夏商西周、春秋战国、一直延伸到宋元明清,在这文化走廊一路走来。灿烂辉煌的中华五千年文化厚重而振憾,深切的让人领悟创劳动创造历史的伟大,五千年文化走廊以“劳动创造历史”创意景区结束。“劳动创造历史”是以劳动人民的代表劳模的手印,以艺术的形式用铜制工艺将手印、出生年月、姓名、事迹充分展示出来。万名劳模手印广场会令这个社会对劳动者更多一份尊敬。

蒙城县概况

蒙城县 开放分类:地理、地域、地名、行政区划、区县 目录 ? 城市概况 ? 交通区位 ? 工业商业 ? 农业发展 ? 人文环境 ? 旅游资源 ? 科教资源 ? 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 城市概况 蒙城县位于安徽北部,行政区域介于北纬32°56′~33°29′与东经116°15′~116°49′之间。县境略呈长方形,东西宽40公里,南北长60公里。位于淮南、淮北之间,东临蚌埠,西接阜阳,隶属亳州市,总面积2060平方千米(简册)/2091平方千米(当地政府网站)约占全省总面积的1.52%。总人口122万人(2004年)。是国务院批准的对外开放县,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全国林业百佳县。 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东城路16号,邮编:233500。代码:341622。区号:0558。拼音:Mengcheng Xian。蒙城县辖13个镇、2个乡:城关镇、双涧镇、小涧镇、坛城镇、许疃镇、板桥集镇、马集镇、岳坊镇、立仓镇、楚村镇、乐土镇、三义镇、篱笆镇、王集乡小辛集乡庄周办事处漆园办事处范集工业园区 蒙城殷称北冢,周曰漆园,唐天宝元年更名为蒙城。是先哲庄子故里,是驰名中外的道家文化圣地,是巾帼英雄刘金定的家乡。境内有万佛塔、文庙、庄子祠、刘海庙等名胜古迹。尤其是近年发掘的尉迟寺遗址,

被称为“中国原始第一村”,以及万佛塔均被列为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 蒙城,自然条件优越,自然丰富。全县气候温和,土地肥沃。盛产优质小麦、水稻、玉米、山芋等粮食作物和棉花、油菜、黄豆、烤烟、薄荷等经济作物,是全国小麦商品粮、优质棉、低芥酸油菜生产基地县。畜牧养殖业优势明显,是全国优质肉牛、山羊板皮和瘦肉型猪生产基地县。特别是黄牛生产,年饲养量近百万头,为全国养牛第一大县,现任县长牛群。地下资源也非常丰富,优质煤储量4.6亿吨,经国家批准年产150万吨的许疃煤矿已经建成并生产。 水陆交通便捷。涡河长年通航,经淮河通江达海。“203”、“305”、“307”省道交汇于县城,已经建成的南京-洛阳高速公路贯穿全县东西。通讯设备先进,移动电话、程控电话可直拨国内外。全县已开通广播电视专用光缆。 全县以粮食、油料、棉花、黄牛、瓜菜、烟草等为主的六大农业产业化格局已初步形成,粮棉总产量近年来分别保持在100万吨和2万吨左右。 交通区位 公路:省道307线、305线、203线交汇于蒙城县城,南洛高速公路贯穿境内,与合徐高速公路交汇,县城距高速公路出口仅2公里。 水路:境内涡河、茨淮新河、阜蒙新河全年通航,经淮河通江达海。 铁路:距京沪、京九铁路枢纽站蚌埠、阜阳两站80-90公里。 航空:距合肥、徐州机场200公里,阜阳机场80公里。 工业商业 工业初具规模。目前已拥有机械制造、烟酒食品、化工印刷、轻纺服装、建材造纸等行业。微型车、冷冻

湘西文化

湘西文化 ----张益文 湘西是土家、苗、汉、回、白、瑶、侗(dòng)、壮等多名族文化交流融合的地区,名族区域文化因而具有多样性,这种多样性突出体现了文化资源的多元性方面。现留存下的名族文化遗址,遗迹和文献典籍,民风习俗等,内容之多,范围之广,特色之浓是其他地区难以相比的。 关于湘西传统文化,有许多不同方面的文化,原汁原味的湘西少数名族文化传统古老淳朴,如神话传说;巫文化,其中比较有名的是傩(nuó)戏;还有喜庆文化,如社巴节,赶秋,苗族鼓舞,哭嫁;然后还有服饰文化,如土家织绵,苗家蜡染,名族银饰等。另外,丰富的名族文献典籍中也保存着大量能够反映本名族的文化资源,包括历史遗存,名族语言,宗教信仰,建筑艺术,口承文学等。下面具体地介绍部分湘西传统文化。 首先谈谈湘西明间传统建筑文化。“小背篓,圆溜溜,笑声中妈妈把我背下了吊脚楼”,当这首纯美质朴的民歌被湘西大山的女儿唱响大江南北时,湘西的特色民居---吊脚楼也深深映进了人们的脑海中,整个吊脚楼悬空而建,离地较高,通风向阳,空气清新,干爽宜居,房屋布局,通常为一户一栋,或避风向阳,或临溪谷,或傍山腰,随山就势,依地而建,放眼望去,山寨吊楼,错落有致,鳞次栉比,别有意趣。“籽蹬屋”是苗家民居的又一大特色,相传,鲁班路过此地时,告诉苗民不妨把大门往内退一截,留块空地堆放苗乡盛产的油桐的桐籽,世代相传,便形成了苗家特有的“籽蹬屋”。这种房屋深受苗民喜爱,茶余饭后,籽蹬屋便成为了人们纳凉,休息,闲谈的好地方,这种苗居,在吉首,凤凤凰等县山村苗族聚居地,至今仍然很多。而在如今节奏飞快的城市生活中,到处渲染的浮躁、繁华使我们感到身心俱疲,多么想到一个这样的地方。也许保留这片净土可以给我们精神的憧憬和向往。 另外,通过沈从文的边城,我们也知道了一些典型的湘西传统文化,如吹笛子:翠翠叫爷爷帮他吹曲儿时用的那种笛子是只有保靖才有的,因为沈从文在保靖呆过。还有就是端午节的时候划龙舟,划龙舟当然哪里都有,但是龙舟结束后抓鸭子好像不是那里都有的,湘西是一块神奇而美丽的土地。那人那山那风情,吸引着无数游人的足迹。湘西民俗文化一直是热点中的热点。就在2012年春节联欢晚会上,作为唯一的民族舞蹈节目《追爱》的表演者,张家界的湘西歌舞团将少数民族的民族风情和积极向上展现的淋漓尽致,给观众带来艺术的熏陶和精神的鼓舞。难道这都不能说明湘西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吗! 湘西传统文化确实具有很大的价值。首先,保护好湘西民俗文化能够促进经济发展,凤凰就是有力的佐证。二是保护好湘西民俗文化,可以展现中华民族多民族的文化传统,抢救延续一批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当然,湘西传统文化在人民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实用之处,就如那些传统建筑。 而为了保护湘西传统文化的传承,一方面除了政府出台相关保护政策;另一方面,也应通过宣传推介湘西传统文化,就如传播面广的影视作品“芙蓉镇”“乌龙山剿匪记”“血色湘西”,另外比较著名的小说《边城》;还有,当地政府主导的各种文化艺术表演和推介活动影响也比较大,宋祖英就是从湘西名族歌舞团走出来的,她在演艺界的口碑,形象对宣传湘西文化也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也许你不是湖南人,也许你对湘西文化不了解,更或者你也不打算了解和认识,

家乡地名与地方文化的关系

资环学院06房地产班张婷瑶 0 成都地名的历史文化内涵 ---家乡地名与地方文化的关系成都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中华文化发源的一个重要源头三星堆文化和金沙文明,标志着成都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了解成都的地名将进一步了解成都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成都许多地名都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几乎每一条街巷都有一个动人的传说或历史典故。 一、成都街道的演变 街道随着城市的兴起而形成,成都在公元前316年秦来蜀之前就有了居民区和街道,《华阳国志·蜀志》载:“成都县本治赤里街”,这是成都有史料记载的第一条街。公元前310年张仪张若筑成都城,乃“徒置少城内”,成都城“修整里阓,市张列肆,与咸阳同制。”“其郡四出大道,道实二十里,有衢。”左思《蜀都赋》形容为“画方轨之广涂,”可惜秦汉时的街名无传不可考,只留下五担山、石室、石笋、天涯石、支机石、千秋池、龙堤池、锦里等一些古迹地名。成都城内的街道,历代只有一些零星记载。唐剑南西川节度使高骈于公元876年增筑罗城,城内有街坊120个。北宋时,四川制置使范成大用砖和石板铺设大街14条,计3360丈,改善了路面状况。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在城西垣内筑满城(习称少城),城内住八旗官兵眷属,“每旗官街一条,披甲兵丁小胡同三条,八旗官街共八条,兵丁胡同共三十三条”。其时,牛车手推车拉货进城,以致街道损坏严

重,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布政司查榕巢下令通城修砌街道,清理沟渠,不使积水”。1870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访问成都后写道:“街道宽阔,大多笔直,相互交叉成直角。(《四川后记》)1897年法国人马尼爱在《游历四川成都记》里,说成都的大街“甚为宽阔,夹街另筑两途,以便行人,如沪上元大之路然。”清末调查成都城共有街道438条,小巷113条(1910年《四川官报》),《成都通览》统计为543条。清人周询《芙蓉话旧录》描述了清代成都的街道情况:“全城四门及附郭街道,大小五百有奇。时未改筑马路,街面最宽者为东大街,宽约三丈。次则南大街、北大街、总府街、文庙前后街,皆二丈许。其余多不及二丈……,各街面悉敷以石板,两旁有阶沿,高于街面四、五寸,阶沿上宽二尺内外。……城内外各街平坦,无一陂陀。”1913年,拆除满城,与大城并击为一。满城胡同名称悉改为街或巷。 新中国建立后,成都从一个消费性城市,逐步向综合性工业城市转型,城市人口大量增加,城区范围扩大,街道变易甚多,随着城市规划的建设加速,许多传统的街道得到改造,城市的主要干道拓宽延伸,形成了放射加环状的道路系统。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成都新建各大干道,如: 1、贯通南北之干道:人民路、解放路、府青路、红星路; 2、贯通东西之干道:新华大道、蜀都大道; 3、环城干道:一环路和二环路。 同时由于兴建这些干道拆除了若干小街小巷,这些小街小巷的

历代状元宰相名墓

一、祖宗父母胎息孕育之图 龙起高峰为祖,次起一峰为宗,入首处再起星峰名少祖,穴后一节玄武之山为父母山,父母山落脉处即是胎,如受父母精血而成胎。胎下束气处为息,如母怀孕后养息之意。再起星面则为育,如子生而育也,此山龙之胎息。水龙之胎息则在二水交襟处或一水单缠弯环处,穴星后束脉处是。以结穴处为中宫。其前后左右属八卦方者,谓之八国,俱要城门紧固,不可空缺。如空缺,一有风吹人,则气随风散,人丁财产,俱尽飘零消散。 二、何惠卿墓图 此地在太湖县下乡凤楼冲,回龙自香茗山辞楼下殿而来,曲折多奇,翻身朝祖,堂局开明,呈奇列秀。龙虎重重包裹,水口重重关锁,若据催关天星,亦是天皇龙,三合水。何惠卿葬此,烟销火烬,并无春秋麦饭乎。及登穴视之,适当作穴处,交风剪烛,固宜绝嗣。更察其后,真龙大势,一峦三支,远者去五六十里,近者十余里,各有结作,随其力量大小发越。力量大者,或人丁至数千,科第亦有数家,正穴仍悬,以俟有德,惟此乃作荒坟。谨图大略,以明凹风之害。 三、顺昌县廖副宪祖地图

此地在顺昌县,土名沙口。下金形珠上穴,乃郑子云下也。其龙开帐,自帐中抽下,大顿小伏,左栖右闪,及将结穴,撒落平田,田中复起一大突,前后左右四金相照,有合天心十道,穴甚清巧可爱,真美地也。葬后出廖元,官副使,廖忠为县令,科第数人,富贵绵远。 此局撒落平洋,虽前有案山,但离穴甚远,气期旷渺,喜有一水横过,至穴前绕抱有情,以关堂气,使真气不至泄漏为美。若再有枝水插入,反使堂局窄狭不美。 四、台州侯氏祖地图 此地在丰城县,土名尧枋,乃陆氏祖墓。其龙起自真军脑,冲天火星作祖而来,迢递至尧枋,脱卸平冈,左栖右闪,逶迤活动。将首顿起走马金星数节,大娄复起太阳金星开口,成大窝穴格。登穴视之,有似空旷粗大,殊不知逆水涨朝,妙在粗大,穴虽空旷,亦不足畏。下手庙山,收尽洋朝诸流之水,山川相等四兽和平。陆氏葬后人财骤发,科第不断。 此局正向方田源水特朝直射,依理为凶。但前有横水拦截,反成屈曲,凶水变为吉水。若无横水拦截,则为冲射、为凶。 五、袁氏祖地图 此地在丰城袁坊,龙远不述。入局开平地帐,坦夷无迹,入首水中一埠,突出圆净,突下吐唇,四面巨浸,左右湖岸,远抱有情。远峰一点特朝,离脉扦癸向,葬后科甲连登;曰润,进士;曰芳,进士参议;光儒,知州;光翰,城应;旗实遂国宁,俱进士;又有乡荐数人,世宦未艾。 六、孙忠烈公祖地图 此地在余姚县烛溪湖,丙向。其地众水绕山,众山抱水,出父子尚书、

电子版课题研究:中国古地名研究

中国古地名研究 学年度2015——2016 学校:潮州市南春中学 班级:高二(16)班 组长:卢逸佳 组员:王君华、李婉琪 莫依妮、黄梓婉 指导老师:文晔 一、课题背景 (2)上网搜索资料、翻阅相关文献 我国就是一个历史悠久,幅员辽阔得国家,不仅目前所使用得地名居于世界之首,曾使用得地名之多更就是难以比拟。我国俱目前使用之大小地名大部分有悠久历史渊源,而经过数千年得历史更迭后地名作古换今,文献记载混淆各地,使得研究颇带艰涩. 二、研究目得 为了了解古地名文化与城乡文明得关系内涵。通过调查了解人们对古地名得认识程度,广大网友对古地名得恢复等意见进行分析,根据相关人士、网站等提供得参考意见,希望凭借我们微弱力量引起社会更大层面得关注与思考,同时锻炼我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相互协作等多方面得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研究过程、方法 (一)选择课题 确定小组研究得内容:中国古地名研究 (二)制定课题计划: 1、开展活动会,熟悉计划格式,展开讨论 2、用2-3周得时间进行文献查找,获得客观得知识表述及意见。 3、用1-2周得时间对各地区进行调查,从而获得事实资料。 4、记录相关内容,在指导老师得指导与审核下完成初稿。 (三)撰写论文

四、研究成果 摘要:自古以来,中国得地名浩如烟海。地名学这一学问在漫长得历史进程中显得尤为重要.古地名得典故,古今地名对照折射出人文得内涵.认真探究古地名得历程,对比,总结经验与教训就是非常必要得。本文从古地名得各方面出发及如何正确对待古地名、如何在地名文化上更富有内涵地发展等方面进行理性思考,并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古地名、人文、发展、现代文明 引言 中国从先秦起,就有研究地名得传统,这种传统一直延续至今.地名就是人类用以联系、交换与对话赋予不同地域得称谓,就是一种文化现象,就是一种语言文字表现.总体讲,地名在体现自然景观、历史文化景观得同时,也指示着历史上得重大政治变革、经济发展、民族迁徙、宗教信仰等状况,所以地名对理解历史文化现象、了解历史文化特征、体会历史文化活动、感悟历史文化内涵具有十分珍贵得价值。 (一)古地名得导入 地名文化,就是一个国家、民族得文化标志与文化符号,通俗地讲就就是这个国家、民族得照牌;它就是这个国家民族精神得体现;它深沉地蕴涵着这个国家、民族得心理、气质、品格、神韵;它给人们以国家得认同感、民族得认同感、文化得认同感。每个国家都有属于特色得地名文化,中国得古地名体现了中国悠久得历史文化积淀。 1、出现得契机 在久远得传说里,《山海经》算就是地名得集合,有四海八荒得概况等。可见地名在原始社会就开始出现。由于当时黄河流域得统治需要,尧舜禹分别对当时得部落作了规划,《汉书·地理志》所云:“昔在黄帝…方制万里,画野分州.尧遭洪水,怀山襄陵,天下分绝为十二州,使禹治之。水土既平,更制九州,列五服,任土作贡。”这就就是传说中得州服制。 从《禹贡》《职方》等记载地理得书籍中可以瞧出,中国得地域划分在逐渐变化且越分越细,不仅加强土地得归属性而且建立了一个类似于地方管理得机制雏形。但我们同时也瞧出由于开疆拓土,时间久远与传说附会,前面列举出得三部书籍包括后来得《吕氏春秋》都将“九州”误作为夏商周得行政区域划分。这也反映了早期社会对地名定义域得混乱. 2、命名得重要涵义 地名作为中华文化得衍生品,保留着中华历史文化得某些基因密码。改朝换代都不免附带上各种制度变更,而地名得涵义在某个程度上讲也就是上层建筑得具体化。古地名体现

中国地名之最

首都北京是我国最著名的政治、文化中心 上海市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城市 山西省是我国产煤最多的省 山西省是我国古木建筑最多的省 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第一个设立的省级民族自治区 黑龙江省是我国最北部的省 湖北省是我国最著名的“千湖之省” 广东省是我国最大的蔗糖生产基地 广东省是我国海岸线最长的省 海南省是我国最南的省 四川省是我国人口最多的省 四川省是我国天然气资源最多的省 四川省是我国水能资源最丰富的省 云南省是我国植物种类最多的省 西藏自治区是我国海拔最高的省 西藏自治区是我国人口密度最少的省 西藏自治区是我国太阳能最丰富的省 西藏自治区是我国地热资源最丰富的省 宁夏是我国回族最集中的省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省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我国最大的“冰川王国” 台湾省是我国的“珊瑚王国” 台湾省是我国降雨最多的省 大庆市是我国最大的石油基地 哈尔滨是我国最北部的大城市 长春市是我国最早的汽车城 鞍山市是我国最大的钢铁工业基地 同江市是我国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聚居地 苏州市是我国园林最多的城市宜兴市是我国最著名的“陶都” 苏州市是我国桥梁最多的城市 济南市是我国泉水最多的城市 潍坊市是制放风筝最有名的城市 福州市是我国最著名的温泉城市 宁德地区是我国最大的畲族聚居地景德镇市是我国最著名的“瓷都”

杭州市是我国最著名的“湖光城市” 广州市是我国最大的商品交易会之地佛山市是我国第一个出口商品生产综合基地 三亚市是我国最南端的市 桂林市是我国山水景观最秀丽的地方 兰州市是我国最中心的城市 重庆市是我国第一座摩托车城 攀枝花市是我国最早自建的钢铁基地 自贡市是我国最大的井盐产地 涪陵市是我国最大制作榨菜的地方 凉山彝族自治州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 昆明市是我国最著名的“春城” 个旧市是我国最著名的“锡都” 拉萨市是我国海拔最高的省会城市 日喀则市是我国海拔最高的县级市 西安市是我国建都最多最久的都城 格尔木市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市 乌鲁木齐市是我国距海最远的城市 吐鲁番市是我国高温持续时间最长最热的城市

那一处家乡风景——湘西文化特色

那一处乡村景观——湘西文化特色 摘要:本文通过自己对湘西特色文化广泛与深入的了解与探索,展示从三个方面来介绍不一样的湘西风情,来探索属于少数民族独有的智慧与力量。 关键词:湘西,文化特色 一:关于湖南湘西 湘西是湖南省地区靠西北部的一块,是一片神奇迷人的土地,这里的灵山秀水养育了勤劳智慧的湘西人民。千百年来,土家、苗、回、瑶、侗、壮以及汉等民族在这里共同繁衍和生息,他们用自己的勤劳勇敢和聪明才智创造了湘西灿烂的历史文化及其奇特浓郁的民俗风情,铸成了光辉千秋、永垂史册的湘西文化。多样的文化形态、丰厚的文化内涵、独特的文化精神、质朴灵动的文化气息,令人心驰神往,流连忘返。 关于湘西传统文化,有许多不同方面的文化,原汁原味的湘西少数名族文化传统古老淳朴,如神话传说;巫文化,其中比较有名的是傩(nuó)戏;还有喜庆文化,如社巴节,赶秋,苗族鼓舞,哭嫁;然后还有服饰文化,如土家织绵,苗家蜡染,名族银饰等。另外,丰富的名族文献典籍中也保存着大量能够反映本名族的文化资源,包括历史遗存,名族语言,宗教信仰,建筑艺术,口承文学等。 二:湘西文化特色之——民族建筑的艺术 首先谈谈湘西明间传统建筑文化。“小背篓,圆溜溜,笑声中妈妈把我背下了吊脚楼”,当这首纯美质朴的民歌被湘西大山的女儿唱响大江南北时,湘西的特色民居---吊脚楼也深深映进了人们的脑海中,整个吊脚楼悬空而建,离地较高,通风向阳,空气清新,干爽宜居,房屋布局,通常为一户一栋,或避风向阳,或临溪谷,或傍山腰,随山就势,依地而建,放眼望去,山寨吊楼,错落有致,鳞次栉比,别有意趣。 苗族“依山而寨,择险而居”,自古有“高山苗”之称。苗寨周围的环境多是层峦叠嶂、沟壑横纵,加上落后的经济条件,苗族民居建筑在总体布局上便是顺应自然、利用自然,而极少在建筑的建造过程中改变环境,挖、填土方。这样一种省时、省力、就地取材的建筑手段使建筑与自然完美地融为一体。 苗寨是一个小社会,自然有自己的组织方式和结构,反映在建筑上就出现了苗寨中常见

新整理赞美安徽地理风情的好段好句,歌颂安徽的好句子

赞美安徽地理风情的好段好句,歌颂安徽的好句子 赞美安徽地理风情的好段好句,歌颂安徽的好句子第1段: 1.海之畔,魏武挥鞭: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明祖洪武帝陛下,起微末,龙兴钟离,草创江山,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明朝,平定天下,治隆唐宋,开我汉家新气象! 2.州泱泱,江淮莽莽。西毗豫东,南邻武昌。东达宁、沪,往来礼尚。北通京、津,左右逢赏。华东西北,兼跨长江。毓秀钟灵,物阜民康。地灵人杰,世人景仰。四季佳绝,负阴抱阳。 3.的家乡也就是安徽,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始建省,因最初江南左布政使司地辖安庆、徽州、宁国、池州、太平、庐州、凤阳七府,及滁、和、广(德)三州,官方文书便简称为安徽宁池太庐凤滁和广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其后又成为安徽布政使司,最后从安庆、徽州各取两个首字,简称安徽。安徽地名由此出。东周时期安庆是古皖国所在地,皖为美好之意,皖山皖水意为锦绣河山,安徽省简称皖即由此而来。 4.哉安徽!雄踞中原腹心,地接南北通途!黄山险美绝伦,归来不看岳;长江浩浩荡荡,横贯大中华!承儒家之大成,出文房中三宝徽墨、宣纸、歙砚;诸多先贤君子,著得锦绣文章老庄、三曹、三祖!民风醇直厚善,绝多孝子廉吏,上继包公志,下勇为三郎!淮左道者丹炉覆,清白豆腐传九州!徽祖长庚进京师,天南海北说国粹。

5.徽人民,繁衍生息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怀着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铸就了勤劳勇敢、淳朴善良的优秀品格。安徽人民聪慧灵秀、吃苦耐劳,在风起云涌的历史舞台上,在艰苦卓绝的峥嵘岁月里,在激情燃烧的火热实践中,处处闪耀着拼搏奋斗的光辉足迹。安徽人民勇探索、敢为人先,从二十四节气到活版印刷术,从实行包产到户到免征皇粮国税,创新创造的基因一脉相传,在我国历史变迁和社会进步中演绎了一幕幕经典传奇。 6.徽,北邻山东,南靠浙江、江西,东接江苏,西连湖北、河南,地处中华中部,历来皆是兵家必争之地.安徽境内有两座名山,一是就九华山,作为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九华山的宗教意义越来越小,但是在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形势下,作为一个旅游胜地,九华山又重新获得新生!一是黄山,他是安徽人心目中真正的圣地。 7.徽,土地广袤而肥沃,人民勤劳而勇敢,文化源远而流长,自古以来人杰地灵.徽班进京,造就了中华国粹京剧;桐城学派,开启了一代文风,另外宣纸、徽墨也成为安徽文化的佐证,徽商,作为商人典范现在还出现在经济学从书中,徽菜,作为八大菜系之一,也为人所交口称道. 8.张恨水之奇崛,赏徐子芳之文翰。诵陈登科之杰作,吟邹人煜(女)之诗篇。完颜海瑞倾心朴实文风,鲁彦周竭诚德艺双全。吴作人、肖龙士精心画作自然美,刘子善、许云瑞功力我体风范。诸多大手笔,实乃写不尽百姓之风情万千,书不完神州之秀水秀山。

地名有哪些文化

地名有哪些文化? 地名的分类和起源 地名种类繁多,意义各异。在这里只能列举一些比较常见的种类。而且部分地名分类的界限也比较模糊,既可以说是以姓氏分,也可以说是以地貌分,所以在本文中就不细抠其类别了。 一、以地貌特征或地物命名。 如黑龙江、大横沟、青崖头、石崖只、窑子门、中岔口、岭底、坡头、沙凹、红土坡、苌池、红崖底、窄门只、车箱、磁盆水、宽坪、白石、黑石窑、黄龙头、岑峰等。有典型性的是“四龙村”,它是以背着一条南北走向如龙的山貌与村落所处的地形而命名为黄龙头(龙王头)、黄龙凹、龙潮湾和青龙坡。还有桂林的象鼻山等等。 还有一种格式,是姓氏与地名的结合,为第一种和第二种格式的综合部分。在人口密集、地貌各异的地方,这样的名称不胜枚举。如*家*,一般第一个*是姓氏,第二个*一般说的是地貌,如沟、梁、峪、陵、丘、阜、畈、墩、乡、亭、聚、

坞、壁、垒、戍、堡、镇、铺、集、市、场、务、平、坪、门、砭、碱、寺、塔、咀、店、渠、岭、湾、汇、垴、川、场、窑、城、台、池、坳、屯坎、坟等等。具体如:亢家沟、李家梁、戚家庄、马家砭、肖家汇、梁家寨、蔡家坪、郭村、贺村、路家村、牛家村、傅家垴、贾家峪、郑家沟、刘家坡、赵家岔、郭家坪、苏家岭、袁家梁、王家湾、朱家坟等。 其中如“岳各庄”这种名称,是由于发音的变化演变过来的。岳各庄其实就是岳家庄而已,这些都是由于汉语语音的发展变化而来的。 先秦时代,华北平原以“丘”、“陵”、“阜”命名的地名很多,这反映了当时的地理环境――地貌起伏不平,人们择高地而居以避洪水,“丘”的消逝则说明它们日后被黄河等河水漫流所挟泥沙淤平;两汉时,以“乡”、“亭”、“聚”命名地方,表现了当时的地方基层行政制度;六朝时;坞、壁、垒、戍、堡等地名用字的出现,应与当时豪族大土地所有制以及社会动乱需要防御有关;唐中叶以后,内地出现的“镇”、“集”、“市”反映小商业城市的兴起,“场”、“务”表明了官营手工业的发达。“不而”、“不夜”、“不其”等沿海地名常带“不”字,可以认为是“不”这一古代东北滨海民族的发语音造成的,这些凝聚民族、语言史料的地名,对于了解古代

安庆市太湖县九年级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试卷

安庆市太湖县九年级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2题;共4分) 1. (2分)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 寓所箫索蓬松泰然处之 B . 严谨忌讳伶丁首当其冲 C . 乖觉应酬肥硕耿耿与怀 D . 呵叱无端惘然茅塞顿开 2. (2分)下列哪一句诗描写的场景最适合采用水墨画来表现?() A .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B .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C .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D .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二、句子默写 (共1题;共6分) 3. (6分)(2017·毕节) 诗文填空 (1) 蓬山此去无多路,________。(李商隐《无题》) (2) 水何澹澹,________。(曹操《观沧海》) (3) ________,猿则百叫无绝。(吴均《与朱元思书》) (4) ________,不戚戚于富贵。(陶潜《五柳先生传》) (5) 当人生遭遇困境时,陆游《游山西村》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告诉我们总会有云开雾散的时候。 (6)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写思家却难归家心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7) 《木兰诗》中反映军情紧急,急速奔赴战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三、字词书写 (共1题;共5分) 4. (5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小题。 我喜欢读各种风格的散文,喜欢鲁迅的深沉冷俊、巴金的①、茅盾的②、冰心

的③,也喜欢语堂的幽默隽()永,徐志摩的浓艳绮()丽、汪曾祺的tián淡纯净、秦牧的博识ruì智…… (1) 给划线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隽()永绮()丽tián淡ruì智(2) 文中画线一词中有错别字,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 (3) 选择词语填在横线上,能恰如其分地体现巴金、茅盾、冰心的散文风格。 A.自然真挚 B.婉约清秀 C.淳厚质朴 ①②③ (4) 这段文字,主要运用了的修辞方法,阐明了这些文学大家的创作风格。 四、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5分) 5. (15分)(2019·南京) 阅读古诗文,回答问题。 梦赏心亭① (南宋)刘克庄 梦与诸贤会赏心,恍然佳日共登临。 酒边多说乌衣事,曲里犹残玉树音。 江水淮山明历历,孙陵晋庙冷沉沉。 晓钟呼觉俱忘却,独记千门②柳色深。 【注】①赏心亭:南京名胜之一,在今水西门外。陆游、辛弃疾等大诗人曾登临赋诗。②千门:众多宫门。 赏心亭记 (南宋)萧山 赏心亭,佳丽地之瑰观可赏。古今游宦几何,人目以玩赏,口以吟赏,而真赏以心者几希①。 抚慨千数百年之消息,兴怀四十余帝之盛衰,客心悲未央② ,伤心长春草③ ,其心耳,骚人赏。自高如虚。何实而胜?莫若王谢④高。宴饮新亭,赏也,“戮力王室,克复神州”实之;放情丘壑,赏也,“棋墅指授,破贼淮淝”实之。用实心办实功,两公实高之赏欤。以调玉烛之明⑤ ,为时和赏;以补金瓯⑥之缺,为国寿赏。此之谓大赏,高哉! 亭前为张丽华⑦墓,一赏有一戒存。 【注】①几希:很少。②未央:未尽。③春草:指离愁。④王谢:指东晋名臣王导和谢安。在新亭酒宴上,诸

地名文化

地名文化 地名是人类用来识别不同地区的语言符号,它是人们进行社会活动交往的工具,也是珍贵的文化宝藏。我国自古流传至今的众多古地名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对山岭、溪渠、湖塘、风景名胜、古代遗址、高庙寺宇以及街巷道路的命名是我国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生动写照。这些古老的地理符号,是活生生的历史画卷,展示了漫漫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文化的磅礴和沧桑。 地名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而产生,又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自然环境的变化而演变。地名的起源非常古老。早在上古时代具体的地名业已产生。人们首先接触、认识的应当是他们周围的具体的地理实体名称,随着生产、生活领域的不断扩大,地名的记载也就逐渐增多,先秦时期的地名数量就已经无法估算。人们对更多地理实体名称的总体观察和了解,将他们进行概括,归纳和升华,最终导致了“地名”术语的诞生。 地名是一种语言现象,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地名与社会文化有着不能割弃的关系,研究地名必须要联系其相依相存相灭的社会文化背景。地名形成中包含一定的社会生活文化特点。地名是用一定的语词表达的,是语音、字形、语义的结合体,有一定的语法结构,特定的表达手段,所以它自然成为语言学所关心的对象,这些都是地名的表层,反映的是用语言组成的符号系统的内部结构;而地名的文化内涵则应是地名的深层,反映的是地名的物理世界、文化世界和心理世界。文化是语言符号系统与物理世界之间的中介物,是文化影响和制约着语言符号的产生和发展,是民族文化影响和制约着语言符号对物理世界的反映摹写。有着丰富的文化积淀的地名,常是文化学、人类学、历史学、考古学等学科所涉猎的对象。 中国的地名文化 人类自有了文字符号的那天开始,就被赋予了以语言、文字命名事物的天性。地名正是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与情感、思想与道德、智慧与价值的统一体。地名是各个历史时代人类活动的产物,它记录了人类进步的足迹,记录了战争、疾病、浩劫与磨难,记录了民族的变迁与融合,记录了自然环境的变化,包含着丰富的历史、地理、语言、经济、民族、社会等文化内涵,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是人类历史的活化石。 先秦时代,华北平原以“丘”、“陵”、“阜”命名的地名很多,这反映了当时的地理环境——地貌起伏不平,人们择高地而居以避洪水,“丘”的消逝则说明它们日后被黄河等河水漫流所挟泥沙淤平;两汉时,以“乡”、“亭”、“聚”命名地方,表现了当时的地方基层行政制度;六朝时;“坞”、“壁”、“垒”、“戍”、“堡”等地名用字的出现,则与当时豪族土地所有制以及社会动乱需要防御有关;唐中叶以后,内地出现的“镇”、“集”、“市”反映了小商业城市的兴起,“场”、“务”表明了官营手工业的发达。这些凝聚民族、语言史料的地名,对于了解古代的社会变迁有很大帮助。 古代先人对地方的命名,依据方方面面。有以植物命名的,如苹果园、枣林

乌江历史叙事与土家文化展示

乌江历史叙事与土家文化展示 在第二十四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上,由我省作家张贤春创作、贵州人民出版社2014年7月出版的长篇小说《青龙坝》引起了参会嘉宾的关注。《青龙坝》是一部书写土家族世居生活、描绘乌江历史社会图景、展示乌江地域文化风貌的重要著作。作品以描写乌江流域土家人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生活为主要内容,并以磅礴的构思和史诗般的笔触勾勒了“青龙坝”从20世纪60年代初的大饥荒,到市场经济时代半个多世纪的时代变革、人事变迁、悲欢离合。其间,历史的风云骤变、官场的血雨腥风、人际的错综复杂、人生的变幻无常,又无不通过社会历史环境、民间民族风情给予文学的透视与传达,这其中就洋溢着浓郁、深厚、多样的土家族文化和独具个性的民族地域审美观。 一、乌江流域社会历史的演绎 地域民族、社会历史,对文学有着密切、深远的影响。法国19世纪文学史家丹纳,在他的《英国文学史》引言中,明确地提出了种族、环境、时代是决定文艺创作和发展的三种重要因素。尤其是“环境”,当然包括自然环境和时代造就的社会经济环境与人文历史环境,换句话说,任何种族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而这些环境都影响了文学的生成。的

确,因自然生活环境、社会历史环境以及各个族群天生的民族信仰、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的不同,会衍变出既多姿多彩又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而这些基于地域的族群内部的风俗文化以及民族记忆、想象、创造,都是一笔人类文明的巨大财富,更是文学创作的重要素材。长达40万字的《青龙坝》便是这样一部反映乌江中下游历史文化、民族风情和社会变迁的长篇小说。小说以主人公颜仲江成长的经历、波折的婚姻、起伏的生活、沉浮的命运为主线,展现了数十个性格各异的人物的悲欢遭际,描绘了乌江岸边城乡结合部偏僻落后地区半个世纪丰富复杂、荒诞传奇、耐人寻味的社会生活图景,并且随着人物关系的展开,其间接跨度上溯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使小说成为一部演绎乌江流域社会历史、呈现乌江民族生存境况、揭示特定环境下的人物情感和命运的史诗性作品。 当然,张贤春的《青龙坝》演绎乌江社会历史的思路和方法并非只是立足历史事件和人物故事。如果一部小说只是阐述历史事件和讲述人物故事,那未免显得太简单。《青龙坝》这部小说虽然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变革带给人们生活上、心灵上的深刻变化,是一部故事性很强的现实主义小说,但是小说中不乏荒诞情节和魔幻色彩,不乏文化底蕴和理想主义,这与乌江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复杂性、戏剧性分不开,与德江巫傩文化的神秘、怪诞、魔幻的影响分不开;并且,

安徽省情(最新)

安徽省情 安徽位于华东腹地,是我国东部襟江近海的内陆省份,跨长江、淮河中下游,东连江苏、浙江,西接湖北、河南,南邻江西,北靠山东。安徽清初属江南省,康熙6年(公元1667年),析江南省为江苏、安徽两省而正式建省,取当时安庆、徽州两府首字得名。境内有皖山、皖水,即现今的天柱山和皖河,春秋时(公元前722—前481年)曾被封为伯国,称为皖国,故安徽简称皖。 安徽位于东经114°54′一119°37′与北纬29°41′—34°38′之间,全省东西宽约450公里,南北长约570公里,总面积13.96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45%,居华东第3位,全国第22位。2004年末,全省户籍人口为6461万人,居全国第8位。 全省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地形地貌南北迥异,复杂多样。长江、淮河横贯省境,分别流经我省长达416公里和43O公里,将全省划分为淮北平原、江淮丘陵和皖南山区三大自然区域。淮河以北,地势坦荡辽阔,为华北平原的一部分;江淮之间西耸崇山,东绵丘陵,山地岗丘逶迤曲折;长江两岸地势低平,河湖交错,平畴沃野,属于长江中下游平原;皖南山区层峦叠峰,峰奇岭峻,以山地丘陵为主。境内主要山脉有大别山、黄山、九华山、天柱山,最高峰黄山莲花峰海拔1860米。全省共有河流2000多条,湖泊110多个,著名的有长江、淮河、新安江和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 安徽地处暖温带过渡地区,以淮河为分界线,北部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南部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主要特征是气候温和,日照充足,季风明显,四季分明。全省年平均气温14-16°C,南北相差2°C左右;年平均日照1800-2500小时,平均无霜期200-250天,平均降水量800-1600毫米。 安徽襟江带淮,吴头楚尾,承东启西,是长江三角洲地区无缝对接的纵深腹地。安徽交通便捷,公路密度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倍,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1300公里;铜陵长江大桥、芜湖长江大桥、安庆长江大桥连接南北,公路和内河运输能力分别居中部地区第2位和第3位;京沪、京九、亚欧大陆桥等铁路纵贯境内,全省铁路通车里程已达2326公里,居华东首位;空中交通拥有合肥、黄山、芜湖、安庆、蚌埠、阜阳等6大机场。安徽邮电通讯发达,是全国第三个实现所有市县通讯数字化的省份。 安徽资源条件优越,土地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和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丰富。全省现有耕地408万公顷,水面105万公顷,其中可养面积48万公顷。共有生物资源10917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的木本植物有30种,珍稀野生动物54种,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分别有18种和368种,以扬子鳄、白鳍豚最为珍贵。水资源蕴藏总量约为680亿立方米,居全国第20位。全省已发现近140种有用矿产,探明储量的67种,煤、铁、铜、硫、磷、明矾、石灰岩等38种矿产储量居全国前10位。现已探明煤炭储量250亿吨,铁矿储量29.9亿吨,铜矿储量384.9万吨,硫铁矿储量5.64亿吨,分别居全国第7位、第5位、第5位和第2位。 安徽省省树为黄山松,省花为皖杜鹃,省鸟为灰喜鹊。 安徽地位的变迁 安徽在建国初期,曾被毛主席在论十大关系一文中列为沿海省份,它的两个主要城市蚌埠和芜湖当时被公认为大城市。这一点在当时的报纸中可以清楚的看到,在毛选和邓选中大家也可以看到有关文章。而在建国后到八十年代的三十多年里,安徽的经济地位也一直保持在全国第十四五名左右,属中等发达的省份。 安徽当年敢为天下先,凤阳小岗村在全国最先实行以包干到户、包产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为此而名扬中外;芜湖的“傻子”年广久则成为当时中国个体户的代表,被誊为“中国第一商贩”。资源方面,安徽有天下第一山--黄山,有四大佛教圣地之一--九华山,有五大淡水湖之一--巢湖,有四大米市之首--芜湖,有华东最大的煤炭基地,有华东最丰富的铁矿和铜矿,有中国最丰富的水泥原料,有中国第七长的内河通航里程,铁路长度华东第一,科技方面,有中国科技大学,有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