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贝聿铭建筑设计风格

贝聿铭建筑设计风格

贝聿铭建筑设计风格
贝聿铭建筑设计风格

贝聿铭建筑设计风格

贝聿铭(Ieoh Ming Pei)(1917-)美籍华人建筑师,1917年4月26日生于广州,他的祖辈是苏州望族,他曾在家族拥有的苏州园林狮子林里度过了童年的一段时光。其父是中国银行创始人之一贝祖怡。10岁随父亲来到上海,18岁到美国,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学习建筑,于1955年建立建筑事务所,1990年退休。

贝聿铭具有统观全局的设计思想,他说:“建筑设计中有三点必须予以重视:首先是建筑与其环境的结合;其次是空间与形式的处理;第三是为使用者着想,解决好功能问题。……正是这一点,前辈大师们是不够重视的。”

贝聿铭的设计创造出了承前启后的建筑风格,他注意纯化建筑物的体型、尽可能去掉那些中间的、过渡的、几何特性不确定的组成部分。使他设计的空间形象具有鲜明的属性。另外,他的设计还具有强烈生动的雕塑性和明快活跃的时代感。以及被绘画、雕塑作品加强的艺术性。

作为最后一个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他被人描述成为一个注重于抽象形式的建筑师,他的作品中极力追求光线、透明、形状。他喜好的材料只包括石材、混凝土、玻璃和钢。

建筑界人士普遍认为贝聿铭的建筑设计有三个特色:一是建筑造型与所处环境自然融化。二是空间处理独具匠心。三是建筑材料考究和建筑内部设计精巧。

在贝聿铭早期的作品有密斯的影子,不过他不像密斯以玻璃为主要建材,贝聿铭采用混凝土,如纽约富兰克林国家银行,镇心广场住宅区,夏威夷东西文化中心。到了中期,历练累积了多年的经验,贝聿铭充分掌握了混凝土的性质,作品趋向于柯比意式的雕塑感,其中当以全国大气研究中心,达拉斯市政厅,等皆属此方面的经典之作。贝聿铭摆脱密斯风格当属甘乃迪纪念图书馆为滥觞,几何性的平面取代规规矩矩的方盒子,蜕变出雕塑性的造型。后来有机会贝聿铭身为齐氏威奈公司专属建筑师,从事大尺度的都市建设案,贝聿铭从这些开发案获得对土地使用的宝贵经验,使得他的建筑设计不单考虑建筑物本身,更关切环境提陹到都市设计的层面,着重创造社区意识与社区空间,其中最脍炙人口的当属费城社会岭住宅社区一案,而他们所接受的案子以办公大楼与集合住宅为主,贝聿铭后来取得齐氏集团的协议于1955年将建筑部门改组为贝聿铭建筑师事务所开始独立执业,事务所共从事过114件设计案,其中66件是贝聿铭负责。

建筑融合自然的空间观念,主导著贝聿铭一生的作品,如全国大气研究中心,伊弗森美术馆、狄莫伊艺术中心雕塑馆与康乃尔大学姜森美术馆等。这些作品的共同点是内庭,内庭将内外空间串连,使自然融于建筑。到晚期内庭依然是贝聿铭作品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帷在手法上更着重再自然光的的投入,使内庭成为光庭,如香山饭店的常春厅纽约阿孟科IBM公司的入口大厅,香港中国银行的中庭,纽约赛奈医院古根汉馆,巴黎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与比华利山庄创意艺人经济中心等。光与空间的结合,使得空间变化万端,“让光线来作设计”是贝氏的

名言。

身为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贝聿铭的建筑物四十余年来始终秉持著现代建筑的传统,贝聿铭坚信建筑不是流行风尚,不可能时刻变化招取宠,建筑是千秋大业,要对社会历史负责。他持续地对形式,空间,建材与技术研究探讨,使作品更多样性,更优秀。他从不为自己的设计辩说,从不自己执笔阐释解析作品观念,他认为建筑物本身就是最佳的宣言。

全球著名十大建筑设计师及作品介绍

全球著名十大建筑设计师及作品介绍一:创新建筑师代表: Santiago Calatrava (卡拉特拉瓦) Santiago Calatrava 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创新建筑师之一,也是备受争议的建筑师。Santiago Calatrava以桥梁结构设计与艺术建筑闻名于世,他设计了威尼斯、都柏林、曼彻斯特以及巴塞罗那的桥梁,也设计了里昂、里斯本、苏黎世的火车站。最近的作品就是著名的2004年雅典奥运会主场馆。 由于Calatrava 拥有建筑师和工程师的双重身份,

他对结构和建筑美学之间的互动有着准绳的掌握。他认为美态能够由力学的工程设计表达出来,而大自然之中,林木虫鸟的形态美观,同时亦有着惊人的力学效率。所以,他常常以大自然作为他设计时启发灵感的泉源。他设计的桥梁以纯粹结构形成的优雅动态而举世闻名,展现出技术理性所能呈现的逻辑的美,而又仿佛超越了地心引力和结构法则的束缚。 有的时候,他的设计难免会让人想起外星来客,极其突兀的技术美似乎全然出乎地球人的常规预料。这当然是得益于他在结构工程专业上的特长。早自20世纪初以来,桥梁的设计一直被托付给了路桥结构工程师,建筑师退避三舍好像已成习惯。由于有了卡拉特拉瓦,全世界的建筑师们才忽然发现了新的课题,在90年代前后爆发了对桥梁进行建筑设计的热潮,从一个新的角度重新开始塑造城市中的这类元素,进而影响到城市的面貌。2001年,卡拉特拉瓦在美国的第一个作品建成,是威斯康星州密尔沃基的美术博物馆扩建工程。此地原有一个旧馆,是在1957年由当地的建筑师事务所设计的,这一次卡拉特拉瓦加建的Quadracci展厅,名号不大,其实却造成了绝对喧宾夺主的局面。

华人建筑大师贝聿铭部分作品赏析

华人建筑大师贝聿铭部分作品赏析 贝聿铭名言精选 建筑是有生命的,虽然它是凝固的,可在它上面蕴含着人文思想。 人类只是地球上的匆匆过客,唯有城市将永久存在。 让光线来设计。 “一个城市,并不等于就是一堆建筑物,相反的,是由那些被建 筑所围圈,所划分的空间构成。” 如果房间与自然隔绝的话,就无异于坟墓。 贝聿铭简介 贝聿铭美籍华人建筑师,1917年4月26日生于广州。他的祖辈是苏州望族,他曾在家族拥有的苏州园林狮子林里度过了童年 的一段时光。其父是中国银行创始人之一------贝祖怡。10岁随父亲来到上海,1935年远赴美国留学,先后在麻省理工大学和哈 佛大学学习建筑,于1955年建立建筑事务所,1990年退休。 作为最后一个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他被人描述成为一个注重 于抽象形式的建筑师。他喜好的材料只包括石材、混凝土、玻璃 和钢。

作为20世纪世界最成功的建筑师之一,贝聿铭设计了大量 的划时代建筑。贝聿铭属于实践型建筑师,作品很多,论著则较 少,他的工作对建筑理论的影响基本局限于其作品本身。 贝聿铭被称为“美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最优秀的建筑家”。 1983年,他获得了建筑界的“诺贝尔奖”——普利兹克奖建筑 奖。 作品风格 在美国的许多大城市中,都有贝聿铭的“作品”。他设计的波士顿肯尼迪图书馆,被誉为美国建筑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还 有丹佛市的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纽约市的议会中心,也使很多人 为之倾倒。费城社交山大楼的设计,使贝聿铭获得了“人民建筑 师”的称号。 在贝聿铭设计的那么多的建筑物中,华盛顿国家艺术馆东大 厅最令人叹为观止。美国前总统卡特称赞说:“这座建筑物不仅 是首都华盛顿和谐而周全的一部分,而且是公众生活与艺术之间 日益增强联系的艺术象征。”贝聿铭的作品不仅遍布美国,而且 分布于全世界。我国北京西山有名的香山饭店,也是贝聿铭设计 的,它集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之大成,设计别具一格。1984年5月间,美国在凤凰城举行建筑学会年会,几百名建筑师和来宾,从500个候选建筑物中选出13个建筑物授予年度荣誉奖,贝聿 铭设计的香山饭店名列榜上。 贝聿铭还应法国总统密特朗的邀请,完成了法国巴黎拿破仑

贝聿铭与他的建筑作品论文

贝聿铭和他的建筑作品 贝聿铭,1917年4月26日出生于中国,是望族之后,美籍华人建筑师1935年贝聿铭远赴美国留学,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学习建筑。1948年贝聿铭从纯学术的象牙之塔进入实际的建筑领域,纽约市极有眼光和魄力的房地产开发富商威廉柴根道夫打破美国建筑界的惯例,首次聘用中国人贝聿铭为建筑师,担任他创办的韦伯纳普建筑公司的建州研究部主任。他们合作了12年,这12年之久的合作,使贝聿铭在美国建筑界初露头角,奠定了他此后数十年的事业。 贝聿铭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和石材。早期贝聿铭的作品有密斯的影子,不过他不像密斯以玻璃为主要建材,贝聿铭采用的是混凝土。1964年,为纪念已故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政府决定在波士顿港口建造约翰·肯尼迪图书馆。这座建造时间长达十五年,于1979年才落成的图书馆,由于设计新颖、造型大胆、在美国建筑界引起轰动,被公认是美国建筑史上最佳杰作之一。美国建筑界宣布1979年为“贝聿铭年”,授予他该年度的美国建筑学院金质奖章。而于此前一年落成的华盛顿国家艺术馆东馆的设计,已经奠定了贝聿铭作为世界级建筑大师的地位。从1990年开始,贝聿铭不那么在乎建筑物的造型了。设计一个独特的建筑造型对贝聿铭不再是件难事。于是贝聿铭开始研究各种文明,这也为博物馆和伊斯兰艺术博物馆的设计做好了准备。 香山饭店 香山饭店是贝聿铭在中国的第一件作品,这座350个房间的酒店以中国庭院式风格建成。它的屋顶采用了中国传统建筑的轮廓,大堂像一个中国庭院。在香山饭店,西方现代建筑原则与中国传统的应在手法巧妙的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气质的建筑空间。作品中,贝聿铭大胆地重复使用两种最简单的几何图形正方形和圆形,大门、窗、空窗、漏窗,窗两侧和漏窗的花格、墙面上的砖饰,壁灯,宫灯都是正方形,连道路脚灯的楼梯栏杆灯都是正立方体,又巧妙地与圆组织在一起,圆则用在月洞门、灯具、茶几、宴会厅前廊墙面装饰,南北立面上的漏窗也是由四个圆相交构成的,连房间门上的分区号也用一个圆套起来,这种处理手法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深藏着设计师的某种意图——重复之上的韵律和丰富。

浅谈贝聿铭建筑创作思想

浅谈贝聿铭建筑创作思想 在诸多国际上享有声誉的建筑大师中,我最先接触,也最喜欢的就是贝聿铭,或许是他那东方人的面空和华人的身份让我感觉到亲切吧。最近喜闻大师收官力作多哈伊斯兰艺术博 物馆落成,便忍不住找来资料瞻仰了一番,在为其建筑作品倾倒的同时,不禁心下暗自好奇,到底是什么样的建筑创作思想和理念指导他设计出如斯精品呢?回顾过往,贝老在世界各地留下了诸多作品,他的每件作品最终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堪称件件精品。 然而这样一位成功的实践型建筑师却从来不写书立作来阐述自己的建筑观点和理论,不为自己的设计辩说,他坚持认为矗立在那的建筑物本身就是最佳的宣言,这为我们对他的解读增添了不少难度。本文他的一些话语结合其部分建筑作品加以简单的分析和总结,将他的建筑思想和观念归纳为以下几点: 1.建筑结合自然的空间观念 “建筑设计中有3点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首先是建筑与其环境的结合,其次是空间形式的处理,第三是为使用者着想,解决好功能问题。……正是对第一点,前辈大师们是不够重 视的。建筑结合自然的空间观念,主导贝聿铭一生的作品,他在设计中注重自然元素的运用,善于将水和光引入到自己的建筑设计中

来,通过水的映照和光线的投射,使建筑主体与周围空间环境产生丰富的联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令建筑与环境融为一体。“让光线来做设计”更是贝氏的名言。其常用的形式就是内庭,通过内庭将内外空间串联,使自然融合与建筑。在全国大气 研究中心,伊弗森美术馆、狄莫伊艺术中心雕塑馆与康乃尔大学姜森美术馆等作品中都有体现,到晚期内庭依然是贝聿铭作品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唯在手法上更着重再自然光的的投入,使内庭成为光庭,如香山饭店的常春厅纽约阿孟科B M公司的入口大厅,香港中国银行的中庭,纽约赛奈医院古根汉馆,巴黎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与比华利山庄创意艺人经济中心等。在多哈伊斯兰艺术博物馆中,内庭依旧得到了巧妙的运用,步入博物馆,就是一个巨大的中庭,中庭穹窿足足有164英尺高。穹窿的顶部开口,像是一个天眼一般,让神秘的天光倾泻而下,与内部复杂的几个形体产生激烈的碰撞。设计简约却不失宏伟的中庭,几何图形的运用恰到好处,当人们走进它,整个构造的全部力量开始凸显,其造型更显壮观。中庭朝向海面的一侧,采用玻璃幕墙,将海面的风光引入到中庭。 2.注重历史根源,善于运用传统艺术,而又不拘泥于传统 “

建筑大师贝聿铭个人简介及作品

贝聿铭,美籍华人建筑师,1983年普利兹克 奖得主,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贝聿铭为 苏州望族之后,1917年出生于广东省广州市,父 亲贝祖贻曾任中华民国中央银行总裁,1935年赴 美国哈佛大学建筑系学习师从建筑大师格罗皮乌 斯和布鲁尔。贝聿铭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为 主,被归类为现代主义建筑,善用钢材、混凝土、 玻璃与石材,代表作品有美国华盛顿特区国家艺廊 东厢、法国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 身为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贝聿铭的建筑物四十余年来始终秉持著现代建筑的传统,贝聿 铭坚信建筑不是流行风尚,不可能时刻变化招取宠,建筑是千秋大业,要对社会历史负责。

中国情缘 贝聿铭一九三五年赴美国求学,之后在大洋彼岸成家立业,功成名就,至今已整整七十八个年头。但他对中国的一片深情,依然萦系于怀。他祖籍苏州,生于广州,所以他常对人称“我是苏州人”、“我是广州人”。他的夫人卢爱玲曾在美国卫斯理学院念书,后来在哈佛大学攻造园设计。夫妇俩至今仍能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广州话、上海话和苏州话。平时的衣着打扮、家庭布置与生活习惯依然保持着中国的传统特色。他们有三子一女,三个儿子的名字都有一个“中”字。依次是贝定中、贝建中、贝礼中。女儿叫贝莲,也是典型的中国化的名字。七十年代初,贝聿铭首次回到阔别近四十年的中国探亲观光。心中有无限的感慨,以后他又多次来到中国。他在海外曾深情地说过:“我的根在中国,中国对我的牵引非常大,所以我不论哪一次回去,都觉得像是回到了自己的家。”“多变的是我的建筑设计,不变的是我的中国心。”

卢浮宫玻璃金字塔

东馆

苏州博物馆

贝聿铭的设计方法及启示

贝聿铭的设计方法及启示 贝聿铭,本世纪最重要的建筑师之一,在他卓越建筑的背后,贯穿着一条神秘的线,这就是为贝氏所独有的设计方法。 设计中的人员分工 在美国,社会分工很细,每方面的工作都会有专门的人员从事,基本没有中国这种建筑师身兼多职的情况。建筑师事务所只负责把握大的方向,以及总体协调工作,至于结构与设备都交由专门的事务所去解决。设备工程师的分工远比中国的复杂,建筑师甚至可以向专门的灯光工程师咨询各种灯光的艺术效果,这是中国的电气工程师远远办不到的。就连表达建筑师意图的设计说明,在美国也交由专门从事设计说明业务的公司去完成。在Internet高度发展的今天,这样做丝毫不会妨碍各专业之间的配合,图纸通过互联网相互传输,就如同在同一单位工作一样。 在中银大厦的设计中,整个设计由贝氏建筑师事务所 (PEI PARTNERSHIPARCHITECTS)总承包,业主只对贝氏支付设计费。贝氏再自己出钱去请结构、设备工程师,也就是说它在把设计中的各部分分包给专业事务所。 中银大厦工程总概算为1,477,355,770元人民币,设计费按8.5%收取,为124,800,000元外汇人民币,由贝氏统筹分配。结构工程师为威德林格工程师事务所(WEIDLINGERASSOCIATES),设备工程师为JB&B工程师事务所 (JAROS BAUM & BOLLES),他们与贝氏均有较长的合作关系。中方设计单位为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综合设计研究所,他是由贝氏经过招标决定的,其设计费也由贝氏支付。这样做使设计费大量流失,所以,美国一些超大规模的设计公司,比如在S.O.M.中,还是各个专业齐备。这种细致的社会分工,建筑师、结构工程师、设备工程师分别开业的方式与国内是大不相同。它使建筑师、结构工程师、设备工程师之间有了双向选择的机会,从而在众多的结构、设备工程师事务所中产生了竞争。优秀的事务所脱颖而出,使高难度的结构、设备问题的解决成为了可能,从而为建筑师实现其大胆的构想铺平了道路,为高水平的设计创造了条件。 模数的应用 在中银大厦的设计中,贝氏采用了非常精彩的模数制,并用它贯彻设计的始终,从而取得了近乎完美的效果。最基本的模数来源于立面上的一块石材的尺寸。这个尺寸为1150×575,是2/1的比例关系。而建筑的基本轴网为6900,层高为3450,它们分别为石材长宽的6倍。建筑的门高为2300,是3450的2/3,为四块砖的高度,同时也是高级建筑的理想门高。建筑各处的尺寸都符合这个模数,这样一来,最后的装修效果非常完美,到处都是整块的石材,决不会出现不合模数石材的情况。而且在施工过程中,一块标准尺寸的石材在哪里不经切削,都可以使用,大大方便了施工。 这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装修,建筑与装修真正融为了一体。其实在古代西方,建筑都由石材建造,结构、建筑、装修本来就是一回事儿,贝氏正是要追求与之相同的效果。而我们一般意义上的装修,是在建筑、结构都做完之后,再附加上的一张皮。 贝氏严格的模数制同样也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他根据不同的功能需要,灵活变换模数。6900×6900的基本柱网,是考虑了办公空间的家具分隔,同时又是其结构体系——无梁楼盖的经济跨度;地下车库考虑并排停三辆车的布置方式,采用7800×7800的柱网。车库正好位于中庭及54米的大跨之下,避免了两套柱网的矛盾。 卫生间以装修面砖作为模数,其尺寸为150×300。所有卫生间的开间、进深、净高都为其整数倍,厕位、洗手池等的中线,灯、排气孔均与模数线相齐。天花、铺

贝聿铭建筑思想分析

贝聿铭建筑思想分析 贝聿铭的成就及其对当今建筑业的影响自然是不必言说的,他的作品遍及世界各地。但是这样一个顶级建筑大师却从不写书立作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理论,不为自己的设计辩说,他坚持认为建筑物本身就是最佳的宣言,所以对他的解读往往要依赖于他浩瀚而精致的作品,而对于建筑的解读又偏偏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以至于我们对这位大师的看法和观点莫衷一是。这对于我们来讲多少有点遗憾和失落,不过我们也并非无法捕捉这位大师内心深处对建筑的看法和观点。在贝聿铭的一生当中,他在很多公共场合也留下了只言片语,成为我们的宝贵资料,如果结合他一生的经历和创作历程,慢慢我们就可以发现一个富有开创精神的大师。 一、关于建筑理论与建筑设计 贝聿铭先生曾经说过:“历来建筑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专心致志研究理论著书立说的,另一类是埋头苦干承担实际设计任务的。但是两类建筑师的工作都很重要,不可偏废”。从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到帕拉第奥的《四卷关于建筑的书》,从柯布西耶的《走向新建筑》到文丘里的《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这些建筑理论著作不仅记录了建筑发展的过程,探讨了建筑自身的内在发展规律,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个时期人们对建筑本质的研究和认识。就像古希腊刻在石头上的铭文“认识你自己”一样,建筑也需要通过自我反省来发现自身的内涵。人作为主体通过对自己的不断反省可以从肤浅、幼稚的自我认识逐渐走向深入,而对于建筑而言,我们只有通过建筑师这个特殊的主体对建筑坚持不懈的思考和反思才会使我们对建筑的认识越来越接近建筑的本质。所以,从古至今,建筑理论的研究和建立都是一项十分重要而艰难的工作,它需要建筑师付出巨大的心血和经历痛苦的求索过程。 但是从另一方面讲,建筑理论的研究却必须依赖于被打上时代烙印的建筑。如果没有这些建筑,理论的研究和建立根本就是一个天方夜谭的幻想。而现实情况恰恰是大部分建筑师都在从事实际建筑的建造,从国际大都市的城市规划到单

著名华裔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

著名华裔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 贝聿铭,1917年4月26日生于广州。1918年其父贝祖贻出任中国银行香港分行总经理,贝氏在香港度过了他的童年。1927年父亲调职,举家搬至上海。中学读于上海。1935年被父送往美国宾州大学攻读建筑。后转学麻省理工学院,1940年以优秀的成绩毕业。 在求学其间贝氏埋首图书馆,努力吸收欧洲近代建筑相关的资讯,并且获得学校举办的优秀设计奖,激励了他对建筑的兴趣使他与建筑结下了不解之缘。开始了他毕生为之奋斗的事业。 四十年代由于战争,贝氏在父亲规劝之下滞留美国,在一家以混凝土见长的工程公司工作,贝氏在这段工作经验中,为自己奠定了在混凝土材料上表现佳绩的基础。1942年,贝氏与毕业自卫斯里学院的陆书华结婚,同年贝氏至哈佛大学攻读建筑硕士学位。入学不久,贝氏就辍学,工作于国际研究委员会,主要工作是摧毁德意意志境内的桥梁。1945年秋,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贝氏开始他未竟的学业。因他在麻省理工学院的优秀成绩,尚未获得硕士学位就被哈佛设计院聘为讲师。 建筑融合自然的空间理念,主导着贝氏一生的作品,这些作品的共同点是内庭,内庭将内外空间串连,使自然融于建筑。上海美术馆是贝氏的毕业设计,严谨的平面间错安排了数个内庭,使之观感为各个不同艺廊的背景,将自然引入室内是他的设计特点。到晚期,内庭依然是贝氏作品不可缺少的元素之一,光与空间的结合,使空间变化万端,“让光线来做设计”是贝氏的名言。 1948年贝氏开始建筑生涯,早期贝氏作品采用混凝土,如夏威夷东西文化中心、纽约基辅湾公寓大楼等。到中期,作品开始趋于柯比意式的雕塑性,如全球大气研究中心、肯尼迪纪念图书馆。肯尼迪纪念图书馆属于机构建筑,该图书馆是贝氏建筑生涯的转折点,使贝聿铭名扬四海。 1958年贝氏成立了个人的建筑事务所,开业以来几乎每有工程竣工,就受到建筑界的注目,获得荣耀。个人获美国建筑学会金奖、法国建筑学院金奖、日本帝赏奖和普利兹建筑奖。其中普利兹建筑奖相当于诺贝尔奖,是建筑界最高荣誉。对贝氏而言,1986年里根总统颁予的自由奖(Medal Of Liberty)章对他最具意义,该奖表彰非美裔的美籍杰出人士,这枚奖章的价值凌驾于他曾获得的任何奖项。 虽贝氏受西式教育受美国影响甚巨,但贝氏认为中国是他的根,于是他开始为中国建筑作贡献。如台湾东海大学路思义教堂,教堂面材采用带有凸点的黄色面砖,钉穿瓦的营建方式作为取法之对象,加上传统的中国色彩,贝氏成功地结合了现代与传统。北京香山饭店是贝氏个人对中国现代建筑的再次探索,借鉴古典的园林与江南民居,[自然]仍是此作品的重

[VIP专享]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思想

建筑大师是如何成就的 贝聿铭及他的作品 他是建筑大师,却曾经面临无数的批判与质疑。“我与所有从事创作 工作的人一样,要求严格,但必须要认准什么是最重要的,然后坚持下去,绝不放弃。我不是人们所说的那种理论建筑师,我没有那么多的理论,我认为人们不应以那样的眼光来看我的建筑,只要你重视你自己,你就会拥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而这种风格会通过你的作品显现出来。”北京香山饭店、卢浮宫金字塔、达拉斯音乐厅,贝聿铭一生中完成了100多项杰出的设计,赢得了50多的重要奖项,是当之无愧的华裔建筑设计第一人。 自1959创业起到1967年之间,他共计获得九次美国建筑师学会的设计奖,几乎每有工程竣工,就受到建筑职业界的注目,就获得荣耀。他个人所获的重要奖项包括1979年美国建筑学会金奖,1981年法国建筑学院金奖、1989年日本帝赏奖与1983年第五届普利兹建筑奖。普利兹建筑奖相当于诺贝尔奖,是建筑界的最高荣誉。但对贝氏而言,1986年里根总统颁予的自由奖章对他最具意义,该奖表彰非美裔的美籍杰出人士,贝氏表示他住在美国近乎四十年,直到获得自由奖章才令他真正感到被美国人接受,不再是个外人,这枚奖章的价值凌驾他曾获得的任何奖项。 受西式教育,在美国执业,居住在纽约,我们可以想象贝氏受美国影响甚巨,但贝氏认为中国是他的根,惟有根深蒂固才能枝叶茂盛,他不自认为是个全盘“美化”的人。他与中国建筑的关系,始于台湾省台中东海大学路思义教堂,其表现主义的造型,是贝氏所有作品中的特例,也是贝氏设计的唯一教堂。东海大学的校董会——基督教亚洲高等教育联合董事会是他在中国就读学校的统一主管机构,基于感恩的心情,贝氏承接此案。路思义教堂面材采用带有凸点的黄色面砖,脱胎于台湾省传统建筑,以荷人据台时以钉穿瓦的营建方式作为取法之对象,加上传统的中国色彩,贝氏成功地结合了现代与传统。 在这个所有的建筑师都在向西方看齐的时代,贝聿铭想通过他的设计提醒人们:中国的传统中还有如此宝贵的建筑风格与技艺,需要被我们保存和延续。他希望为新一代的中国建筑师发展一套自己的建筑语言——亭台、屏风、曲折的回廊、掩映的花木,这些中国人擅长的空间处理方式,在贝聿铭看来,与西方的钢铁、混凝土和玻璃同样强有力。

贝聿铭的建筑设计理念与建筑思想

贝聿铭的建筑设计理念与建筑思想 【摘要】:贝聿铭先生是一位享誉世界的华裔建筑设计大师,他那屹立于世界各处的精美绝伦的建筑作品,始终是吸引人们驻足凝望的焦点。通过对贝聿铭先生的作品分析,以及对《贝聿铭全集》的阅读,去探究这位建筑大师的建筑设计理念以及建筑思想。 【关键词】:贝聿铭建筑设计理念建筑思想 【引言】:我在大一入学之后开始逐渐接触建筑设计以及建筑大师的作品,并在大一就听说了著名的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先生,在大一的学习过程中我偶然间被香港中银大厦所吸引,经仔细了解得知这是贝聿铭先生的得意之作,于是在那年寒假我去了香港,虽然已经了解一些中银大厦,但还是被它深深地吸引,于是我开始关注贝聿铭先生。然而,这样一位享誉世界的建筑设计大师,1983年第五届普兹克奖的获得者,却从来不写书撰作来表达自己的建筑设计理念以及建筑思想。这激起了我对贝聿铭先生建筑设计理念以及建筑思想的好奇,于是我开始阅读相关的文献,查找贝聿铭先生在不同场合留下的只言片语,并且购买了贝聿铭亲自撰写前言的《贝聿铭全集》一书阅读,渴望从中窥探到一些贝聿铭先生的建筑设计理念以及建筑思想,从而指导自己更好地进行建筑设计。 【文献综述】:贝聿铭先生出生于中国,并在中国度过了童年与青少年时代,贝氏祖籍苏州,贝聿铭从小居住在现在苏州博物馆附近的狮子林中,因此贝聿铭深受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传统园林的影响。贝聿铭十八岁赴美接受西方教育,受到密斯以及格罗皮乌斯的影响级教育,由于这种特定的生活经历,贝聿铭先生兼收并蓄了中国儒家特有的庄重老成与美国所赋予的摆脱历史重荷解放自己的创新意识,他的建筑作品因此显得端庄、谦和、精美而且耐人寻味。贝聿铭先生早年追随密斯凡德罗,他的第一项被采纳的设计方案是位于亚特兰大的海湾石油公司办公楼,这幢建筑强烈地烙上密斯风格的印记。不过在材料的选用上贝氏用混凝土代替密斯惯用的钢材,这成功的为其后来驾轻就熟地运用混凝土结构奠定了实践基础,贝氏对于密斯风格也是“先得其法,而后充之”,最终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贝氏在对密斯风格的审视中意识到其皮包骨式的设计方式过于冷峻不近人情,也未曾顾及人们对于建筑形式多样性的需求,终将走向捉襟见肘的境地。贝聿铭转而将空间形式的多样性与功能、技术妥帖的结合起来,力图创造更有表情的建筑。贝氏走的是一条现代主义的道路,以纯形式回答基地的提问,这使得他的作品既富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又与“左邻右舍”相得益彰。他给许多困惑于历史、文脉的现代建筑师们以诸多启迪,引发他们重新思索应如何尊重历史,尊重文脉。【1】从1964年开始,贝聿铭的设计思想与理念开始转变,由密斯凡德罗的“皮包骨式”趋于借鉴勒.柯布西耶的雕塑手法,从肯尼迪图书馆和国家大气研究中心开始,贝聿铭先生已经完全从方格子中走出来开始使用多样性的造型词汇。贝聿铭先生对于历史文脉的理解已经达到了深入骨髓的境界,这从贝聿铭先生的诸多作品中都可以体现出来。建筑的几何性是与生俱来的一种性质,因而几何性谈不上是某种风格。但我们不能因次否认现代主义在发掘几何特性上的贡献。如果说密斯、柯布西耶在提炼几何性上做出了成绩的话,那么贝聿铭则在继承现代主义建筑师的基础上丰富了几何构成,从而为流于僵化的现代主义建筑开拓了新的道路。【1】国家美术馆东馆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明,贝聿铭在他的建筑设计中无时无刻不在体现着他对于几何性地运用,贝聿铭用他精美绝伦的建筑诠释了现代主义建筑的生机与活力。贝聿铭先生是现代主义建筑大师的代表,但他也从现代主义中走了出来,为现代主义建筑指引了一条新的道路。 此外,贝聿铭主张:“建筑虽受科技的影响,但并非完全建立在科学技术之上,它还需要其他的条件。”贝聿铭认为:“空间与形式的关系是建筑艺术和建筑科学的本质。”因此,在他的任何设计中放松协调、纯化、升华这种关系的努力。贝聿铭具有统观全局的的设计思想,他说:“建筑设计中有三点必须予以重视:首先是建筑与其环境的结合;其次是空间与形式的处理;第三是为使用者着想,解决好功能问题。正是这一点,前辈大师们是不够重视的。”

贝聿铭经典建筑一览

贝聿铭经典建筑一览 建筑结构与抗震加固 2010-09-17 11:30:36 作者:SystemMaster 来源: 文字大小:[大][中][小] 肯尼迪图书馆 真正使贝聿铭声名远扬,跻身于世界级建筑大师行列的是对约翰?肯尼迪图书馆的设计和建造。一九六四年,为纪念已故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决定在波士顿港口建造一座永久性建筑物--约翰?肯尼迪图书馆。起初,肯尼迪家族在一大群应选的一流建筑师中没有太注意贝聿铭这位「初生之犊」,但当他生动地 描述了根据建筑场地所作的设计、建筑材料的选用、以及如何赋予这座建筑物以特 殊的目的和意义之后,深深地获得了肯尼迪遗孀杰奎林的激赏。她断言,「贝聿铭 的唯美世界无人可与之相比,我再三考虑后选择了他。这座建造了十五年之久。于 一九七九年落成的图书馆,由于设计新颖、造型大胆、技术高超,在美国建筑界引 起轰动。被公认是美国建筑史上最佳杰作之一。美国建筑界宣布一九七九年是「贝 聿铭年」,授予他该年度的美国建筑学院金质奖章。 华盛顿国家艺术馆东馆 其实,在约翰?肯尼迪图书馆建成的前一年--一九七八年,华盛顿国家艺术馆

东馆的设计建造成功,便已奠定贝聿铭作为世界级建筑大师的地位了。当时的美国总统卡特在「东馆」的开幕仪式上称,“它不但是华盛顿市和谐而周全的一部份,而且是公众生活与艺术情趣之间日益增强联系的象征。”称贝聿铭是“不可多得的杰出建筑师”。 「东馆」的地理位置十分显要。它东望国会大厦,西望 白宫。而它所占有的地形却是使建筑师们颇难处理的不规则四边形。为了使这座建筑物能够同周围环境构成高度谐调的景色,贝聿铭精心构思,创造性地把不同高度,不同形状的平台、楼梯、斜坡和廊柱交错相连,给人以变幻莫测的感觉。阳光透过蜘蛛网似的天窗,从不同的角度射入,自成一幅美丽的图画。这座费时十年,耗资近亿美元建成的「东馆」,被誉为“现代艺术与建筑充满创意的结合”。 建筑界人士普遍认为贝聿铭的建筑设计有三个特色:一是建筑造型与所处环境自然融化。二是空间处理独具匠心。三是建筑材料考究和建筑内部设计精巧。这些特色在「东馆」的设计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几十年来,贝聿铭在美国各地负责设计过许多博物馆、学院、商业中心、摩天大厦,也在加拿大、法国、澳洲、新加坡、伊朗和北京、香港、台湾等地设计过不少大型建筑。他是当之无愧的世界著名建筑大师。 据粗略统计,将近半个世纪以来,贝聿铭设计的大型建筑在百项以上,获奖五

贝聿铭与他的建筑作品论文

贝聿铭和他的建筑作品贝聿铭,1917年4月26日出生于中国广州,是苏州望族之后,美籍华人建筑师1935年贝聿铭远赴美国留学,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学习建筑。1948年贝聿铭从纯学术的象牙之塔进入实际的建筑领域,纽约市极有眼光和魄力的房地产开发富商威廉柴根道夫打破美国建筑界的惯例,首次聘用中国人贝聿铭为建筑师,担任他创办的韦伯纳普建筑公司的建州研究部主任。他们合作了12年,这12年之久的合作,使贝聿铭在美国建筑界初露头角,奠定了他此后数十年的事业。 贝聿铭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和石材。早期贝聿铭的作品有密斯的影子,不过他不像密斯以玻璃为主要建材,贝聿铭采用的是混凝土。1964年,为纪念已故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政府决定在波士顿港口建造约翰·肯尼迪图书馆。这座建造时间长达十五年,于1979年才落成的图书馆,由于设计新颖、造型大胆、在美国建筑界引起轰动,被公认是美国建筑史上最佳杰作之一。美国建筑界宣布1979年为“贝聿铭年”,授予他该年度的美国建筑学院金质奖章。而于此前一年落成的华盛顿国家艺术馆东馆的设计,已经奠定了贝聿铭作为世界级建筑大师的地位。从1990年开始,贝聿铭不那么在乎建筑物的造型了。设计一个独特的建筑造型对贝聿铭不再是件难事。于是贝聿铭开始研究各种文明,这也为苏州博物馆和伊斯兰艺术博物馆的设计做好了准备。 香山饭店 香山饭店是贝聿铭在中国的第一件作品,这座350个房间的酒店以中国庭院式风格建成。它的屋顶采用了中国传统建筑的轮廓,大堂像一个中国庭院。在香山饭店,西方现代建筑原则与中国传统的应在手法巧妙的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气质的建筑空间。作品中,贝聿铭大胆地重复使用两种最简单的几何图形正方形和圆形,大门、窗、空窗、漏窗,窗两侧和漏窗的花格、墙面上的砖饰,壁灯,宫灯都是正方形,连道路脚灯的楼梯栏杆灯都是正立方体,又巧妙地与圆组织在一起,圆则用在月洞门、灯具、茶几、宴会厅前廊墙面装饰,南北立面上的漏窗也是由四个圆相交构成的,连房间门上的分区号也用一个圆套起来,这种处理手法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深藏着设计师的某种意图——重复之上的韵律和丰富。

《贝聿铭全集》经典读后感10篇

《贝聿铭全集》经典读后感10篇 《贝聿铭全集》是一本由(美)朱迪狄欧(Jodidio,P.)+(美)斯特朗(Stron著作,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98.00元,页数:36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贝聿铭全集》读后感(一):归功于时代与对业界的熟悉 一直很喜欢他,也很好奇为什么能得到世界各地的认可.答案很简单就是获得美国的认同,我相信跟艺术沾边的所有领域都是的吧.确实你的能力想长效保留并影响当代唯一的途径就是通过艺术商业的手段,也就是获得欧美的认可.其实这种推广和营销能力我认为要比一个人的才能更有趣. 《贝聿铭全集》读后感(二):算是一本了解行的普及读本 由于贝律铭的论著较少,若考虑其普及的入门读本,本书还是不错的。 图片精美,背景故事较为丰富。 但,书中(或许是翻译的问题)很多地方,语言体系较为混乱,重复,像是很多资料拼凑成的。 同时,书中所列建筑够全,却不够细,基本的总平面图和平面、剖面图都非常缺失,即便有,也是图幅很小。不太合适专业人士或者学生做深入学习和研究。 《贝聿铭全集》读后感(三):读书札记 这本书买了很久今天才读完,去年跟婧婧说我很喜欢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婧婧去了还拍了很多照片带回来分享给我看。你看好的建筑也承载了人和人之间的一种情感交流。 一直都很喜欢现代建筑,喜欢几何图形在建筑里的运用,贝聿铭在运用这些元素的同时更加注重建筑与环境与文化的关系,抓住建筑的精髓。真希望我们国家多一些真正的愿意思考的建筑设计师。 《贝聿铭全集》读后感(四):实现夙愿,感觉非常不错!

折服于贝聿铭先生建筑作品的魅力,一直想买一本作品集,今天实现夙愿,感觉非常不错!这本作品集印刷精美,图片清晰,收录作品全面,每一个作品所配文字不是对作品本身的简单介绍,而是对具体作品的起因、发展、结果的较为真实的记录,其中不乏许多颇具启发性的文字——窃以为这样的文字远胜于对作品本身的描述,对于喜爱建筑的人,的确是一部值得时常翻阅的作品集,也是我目前能找到得最好的贝氏作品集,不惴浅陋,盛赞。 《贝聿铭全集》读后感(五):英文原版价格让人泪花流。。。。 读英文原版的书籍当然是最有意思的了。。。。。但是这个价格也让人泪花流。。。。。贝聿铭一直是我很喜欢的中国建筑家之一。不过每次看到他我都在想,如果他一直在中国,他的理想还能保存么? 我们总是被生存的现实沦陷,总是被物质蒙蔽双眼,但是我们的梦想,却在我们的冷淡中无人问津。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 贝聿铭是特别的,在建筑的领域里面,他也是个性的,在人类的发展历史中,但愿人类能多出贝聿铭,而不只是某某。 《贝聿铭全集》读后感(六):英文原版价格让人泪花流。。。。 读英文原版的书籍当然是最有意思的了。。。。。但是这个价格也让人泪花流。。。。。贝聿铭一直是我很喜欢的中国建筑家之一。不过每次看到他我都在想,如果他一直在中国,他的理想还能保存么? 我们总是被生存的现实沦陷,总是被物质蒙蔽双眼,但是我们的梦想,却在我们的冷淡中无人问津。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 贝聿铭是特别的,在建筑的领域里面,他也是个性的,在人类的发展历史中,但愿人类能多出贝聿铭,而不只是某某。 《贝聿铭全集》读后感(七):好书推荐! 一本好的全集胜过一本传记,客观真实地反映了华人建筑大师贝聿铭职业生涯的轨迹。读《贝聿铭全集》,比读他的传记更有收获。 贝聿铭先生堪称当代最负盛名的华人建筑大师(没有之一),全集问世,意义重大。而贝聿铭对中国的古建筑保护和当代建筑,也发出过切中时弊的警示。全集无疑为人们全面了解其建筑理念,提供了珍贵材料。关于城市建筑、规划的书在国外运营成熟,是向市

贝聿铭部分经典作品分析

贝聿铭部分经典作品分析 一、艺术特点 贝聿铭光线特点 光是建筑的色彩,“让光线来作设计”是贝氏的名言。在他的作品中光与空间的结合,使得空间变化万端,巴黎卢浮宫金字塔的入口把大量的光线引入死气沉沉的博物馆,让过去的历史晒晒今天的太阳。透过透明的玻璃,投射在空间与墙体、地面上,形成光的庭院。“光 很重要。没有了光的变幻,形态便失去了生气,空间便显得无力。”光是贝聿铭在开始一项 建筑时首先考虑的问题。 贝聿铭玻璃钢材 由于玻璃自身的特性——透明、反射,并且玻璃透明不至于遮挡减损原建筑物的立面,不仅符合贝氏对阳光的追求,更能够从视觉上以及空间原理上使得原有的建筑群不会被削弱,并且能使设计者的建筑思想得到充分表现,加上光线和人的运动,整个空间被赋予了活力。自然光线穿过透明的玻璃材料倾泻到室内,给室内的一切带来温暖和灵动之感,网状钢材不仅起到了支撑、承载的作用。 贝聿铭巧用混凝 贝氏注重于混凝土的研究, 挖掘它的受力特征与视觉表现力, 在建筑设计中将结构与 装饰融为一体, 忠实于材料的质感表现力, 从而将对混凝土的应用推到一个新的高度。在作品中, 时常可以看到其充分利用混凝土可塑性的特点, 做出富有雕塑感的螺旋楼梯。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伊弗森美术馆内庭的螺旋梯,我们完全可以将之视为一座可以供人上下行走的 雕塑。贝还在埃佛森美术馆、达拉斯市政厅建筑中充分展示了混凝土适于悬挑的力学性能。 贝聿铭几何构造 贝聿铭在发展现代主义建筑的几何构成上作出了不朽的贡献。如果说密斯、柯布西耶在提炼几何性上作出了成绩的话, 那么贝聿铭则在继承现代主义建筑师的基础上丰富了几何构成, 从而为流于僵化的现代主义建筑开拓了新的道路。贝以他丰富多彩的建筑作品, 向人们表明, 现代主义仍是有活力的, 它决不是一种机械主义, 而是同样可以呈现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 身为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贝聿铭的建筑物四十余年来始终秉持著现代建筑的传统,贝聿铭坚信建筑不是流行风尚,不可能时刻变化招取宠,建筑是千秋大业,

贝聿铭建筑作品集

按鍵換頁音樂:What a Wonderful World!

?貝聿銘建築師 ?貝聿銘(英文名:Ieoh Ming Pei,署名:I. M. Pei,1917年4月26日-),美籍華人建築師,1983年普利茲克獎得主,被譽為「現代主義建築的最後大師」(the last master of high modernist architecture)。 ?貝聿銘為蘇州望族之後,出生於民初廣東省廣州市,父親貝祖貽曾任中華民國中央銀行總裁,也是中國銀行創始人之一,生母姓莊, 清廷國子監祭酒之後,於貝氏13歲時罹癌過世,繼母蔣士雲,為中華民國駐外使節之女。貝氏有一個姐姐,兩個弟弟、兩個妹妹,妻 子盧淑華(Eileen Loo)為中國留美學生,他們育有3兒1女(貝定中/貝 建中/貝禮中),其中貝建中(Chien Chung (Didi/弟弟) Pei)與貝禮中(Li Chung (L.C.) (Sandi/三弟) Pei)皆是美國著名建築師。[1]?貝聿銘作品以公共建築、文教建築為主,被歸類為現代主義建築,善用鋼材、混凝土、玻璃與石材,代表作品有美國華盛頓特區國家 藝廊東廂、法國巴黎羅浮宮擴建工程、中國香港中國銀行大廈、 1970年日本萬國博覽會中華民國館,近期作品有卡達多哈伊斯蘭藝術博物館。

?民國初年,貝聿銘之父貝祖貽參與籌組中國銀行。民國四年(1915年),貝祖貽調任中國銀行廣東分行,攜妻女離開故鄉蘇州,遷往廣州市,兩年後(1917年)的4月26日,貝聿銘於廣州出生。 ?民國七年(1918年),貝祖貽為逃避政爭,舉家移居香港[2],設立中國銀行香港分行,出任總經理,貝聿銘的弟妹皆在香港出生,他在香港度過童年,入讀聖保羅書院。 ?民國十六年(1927年)貝祖貽獲政府諒解,出任中國銀行上海分行經理,一家人就搬到上海。貝聿銘初中就讀上海青年會中學,高中畢業自聖約翰大學附屬中學,應祖父貝理泰要求,貝聿銘每年暑假會回蘇州,入住祖宅獅子林。蘇州園林的生活經驗,影響到貝聿銘日後的設計哲學:「人與自然共存」、「家庭的真正含義:內聚力和歷史」。 ?貝祖貽公務繁忙,貝聿銘與姊弟妹主要由母親負責照顧教養。貝祖貽之母是虔誠的佛教徒,待人熱情,交友廣闊,貝聿銘深受其影響。民國十八年(1930年)貝聿銘13歲時,母親罹癌過世,對他及其家人帶來重大打擊,其父為忘亡妻傷痛遠走歐洲,後奉派出任中華民國駐義大利公使。?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18歲的貝聿銘負笈美國,先在賓州大學攻讀建築學,後轉往麻省理工學院,1940年取得麻省理工學院建築學士學位,1946年取得哈佛大學建築碩士學位,1954年成為美國公民。

贝聿铭建筑作品欣赏之香港中银大厦

贝聿铭建筑作品欣赏之香港中银大厦 香港中银大厦(1982-1991)是贝聿铭先生所有建筑作品中最高的一幢, 1990年5月落成后他就宣布退休,这幢建筑象征着贝氏事业的巅峰。曾主编<建筑论坛>的著名建筑评论家Peter Blake赞赏它为继西格兰姆大楼后最优秀的玻璃幕墙大楼。 香港与贝聿铭本人一样,把东西方文化交融得如此出色。贝聿铭家族与中国银行渊源甚深,早在1920年,贝聿铭的父亲就已经是香港中国银行的主管,后来更曾任中国银行的总经理。1982年,当中国银行的代表前往美国时,贝聿铭欣然接受了这一设计邀请,并把这项邀请视为对中国和中国银行所尽的义务。当时,汇丰银行由著名建筑师福斯特设计的那座里程碑似的大厦建在港湾边沿,位置显要,而且有庞大的10亿美元预算作后盾。贝聿铭可享受不到这些优势。他只得到1.3亿美元的资金,而且地皮面积小,环境荒凉,高架公路从三面把那里框死。香港的港口和小山之间已经挤满了密密麻麻的四五十层高的摩天大楼。贝

聿铭要想在如此不利的地皮上建造出引人注目的建筑物就必须把大楼造得出奇地高。他自己也承认,纯粹依靠垂直高度的表现手法与香山饭店深思熟虑的朴素风格相比,是“180度的大转弯”。问题是,香港每一街段所拥有的摩天大楼数目已超过世界上任何其他城市。贝聿铭承诺说:“银行大厦的西洋派头将不比任何其他建筑物逊色。香港是世界的十字路口,它有技术也有办法建筑一幢现代大楼。” 在传统的高层建筑中,大楼重量随楼层的增加而增加;楼越高,柱越粗。建筑师们给支撑建筑物重量的长方形框架绑上横向拉结条起稳定作用,防止大楼侧面发生摇摆。由于香港经常受台风袭击,其横向拉结条的标准是纽约的两倍。如果换一位不像贝聿铭那样敢于大胆创新的建筑师,在面临这种额外的负担和预算资金不充足的情况时,也许就满足于建造一幢标准的50层盒式楼。然而,诺尔曼·福斯特那幢大受赞扬的银行大厦就坐落在两个街段之外的地方,不可避免的竞争促使贝聿铭尝试一切建筑可能。 从香山饭店回美国后不久,贝聿铭请儿子山地把一根方形木杆沿纵向切开,做成四个三角扇面柱,再将顶端切成斜面,用橡皮带把柱绑在一起。当贝聿铭滑动这些柱子,让它们互相分离时,在向上达到柱子四分之一高度的地方,一座体积逐渐缩小、带有壁阶的塔状物出现了;在达到一半高度和四分之三高度时又分别出现了第二和第三座塔状物。剩下的那根柱子继续向上升,形成金字塔般的顶点。山地说:“父亲喜欢在召集助手之前闭门思考问题。我觉得,上述构思在父亲头脑中已完全成形。” 贝聿铭把图纸和由那捆柱子发展成的模型放在一起给莱斯,这是一位建筑工程师,他从贝聿铭的建筑灵感中发现了一种新概念的萌芽。这种概念将用经济实

贝聿铭建筑设计风格

贝聿铭建筑设计风格 贝聿铭(Ieoh Ming Pei)(1917-)美籍华人建筑师,1917年4月26日生于广州,他的祖辈是苏州望族,他曾在家族拥有的苏州园林狮子林里度过了童年的一段时光。其父是中国银行创始人之一贝祖怡。10岁随父亲来到上海,18岁到美国,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学习建筑,于1955年建立建筑事务所,1990年退休。 贝聿铭具有统观全局的设计思想,他说:“建筑设计中有三点必须予以重视:首先是建筑与其环境的结合;其次是空间与形式的处理;第三是为使用者着想,解决好功能问题。……正是这一点,前辈大师们是不够重视的。” 贝聿铭的设计创造出了承前启后的建筑风格,他注意纯化建筑物的体型、尽可能去掉那些中间的、过渡的、几何特性不确定的组成部分。使他设计的空间形象具有鲜明的属性。另外,他的设计还具有强烈生动的雕塑性和明快活跃的时代感。以及被绘画、雕塑作品加强的艺术性。 作为最后一个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他被人描述成为一个注重于抽象形式的建筑师,他的作品中极力追求光线、透明、形状。他喜好的材料只包括石材、混凝土、玻璃和钢。 建筑界人士普遍认为贝聿铭的建筑设计有三个特色:一是建筑造型与所处环境自然融化。二是空间处理独具匠心。三是建筑材料考究和建筑内部设计精巧。 在贝聿铭早期的作品有密斯的影子,不过他不像密斯以玻璃为主要建材,贝聿铭采用混凝土,如纽约富兰克林国家银行,镇心广场住宅区,夏威夷东西文化中心。到了中期,历练累积了多年的经验,贝聿铭充分掌握了混凝土的性质,作品趋向于柯比意式的雕塑感,其中当以全国大气研究中心,达拉斯市政厅,等皆属此方面的经典之作。贝聿铭摆脱密斯风格当属甘乃迪纪念图书馆为滥觞,几何性的平面取代规规矩矩的方盒子,蜕变出雕塑性的造型。后来有机会贝聿铭身为齐氏威奈公司专属建筑师,从事大尺度的都市建设案,贝聿铭从这些开发案获得对土地使用的宝贵经验,使得他的建筑设计不单考虑建筑物本身,更关切环境提陹到都市设计的层面,着重创造社区意识与社区空间,其中最脍炙人口的当属费城社会岭住宅社区一案,而他们所接受的案子以办公大楼与集合住宅为主,贝聿铭后来取得齐氏集团的协议于1955年将建筑部门改组为贝聿铭建筑师事务所开始独立执业,事务所共从事过114件设计案,其中66件是贝聿铭负责。 建筑融合自然的空间观念,主导著贝聿铭一生的作品,如全国大气研究中心,伊弗森美术馆、狄莫伊艺术中心雕塑馆与康乃尔大学姜森美术馆等。这些作品的共同点是内庭,内庭将内外空间串连,使自然融于建筑。到晚期内庭依然是贝聿铭作品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帷在手法上更着重再自然光的的投入,使内庭成为光庭,如香山饭店的常春厅纽约阿孟科IBM公司的入口大厅,香港中国银行的中庭,纽约赛奈医院古根汉馆,巴黎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与比华利山庄创意艺人经济中心等。光与空间的结合,使得空间变化万端,“让光线来作设计”是贝氏的

贝聿铭作品简介

美秀美术馆是日本人小山 美秀子为藏品所建。贝聿铭在 日本设计的60米高的钟塔和在 法国设计的卢浮宫玻璃金字塔 打动了小山美秀子,于1990年 委托贝聿铭设计美术馆。鉴于 业主对建筑师的完全信任,一 切均尊重设计者的意见,不惜 花费250亿日元的总造价建成 这座人间的天堂。 贝聿铭向我们展现的是这样一 个理想的画面:一座山,一个 谷,还有躲在云雾中的建筑, 许多中国古代的文学和绘画作 品,都围绕着一个主题:走过 一个长长的、弯弯的小路,到达一个山间的草堂,它隐在幽静中,只有瀑布声与之相伴……那便是远离人间的仙境。到达此地山高路险,这正是那些寻道者的旅途。 最大限度保护自然景观。 美术馆的开掘经过了精心的安排。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护自然坡面和树木生长,人们修了专门的隧道,并搭建了一系列平台,用以减少对周围水土和植物的影响。在美术馆的填土过程中,精心设计了一道防震墙,墙高20多米,将地下二层的建筑与山体岩石隔开,经过覆盖,几年后山上的原始风貌已经恢复,自然景观完好如初。 再现苏州园林记忆。 眼前又是一个圆形小广场,在广场中间同样有一个圆,并刻有十字交差纹样。想必与迎宾馆小广场所见的意义相同,我没有急于登上那三重台阶,而是先观赏造型传统,且全部用玻璃镶成的屋顶,以及光影交错之下的月亮门。贝聿铭本人说那是参考了日本寺院的构造,但我觉得那分明是贝聿铭少年时代苏州园林的记忆再现。 在屋面玻璃与钢管支撑杆之间的空间,设计了滤光作用的仿木色铝合金格栅。除了美学上的成功外,格栅梦幻般的影子泼撒在美术馆的大厅及走廊,它与传统的日本竹帘式的“影子文化”对上了话,这个强烈的效果是始料未及的。 一向喜欢将隐藏在造型中的几何形提纯。这个入门建筑,细看屋顶的框架线,由大小正方形和三角形构成,它们互相交错、像是一幅几何形错 觉绘画。到此并没有完。如果你将屋顶中最大的一个三角形的腰边,向两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