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曹刿论战》《鲍叔牙闻鲁侯引兵而来》阅读练习及答案(2017年庆阳市中考题)

《曹刿论战》《鲍叔牙闻鲁侯引兵而来》阅读练习及答案(2017年庆阳市中考题)

《曹刿论战》《鲍叔牙闻鲁侯引兵而来》阅读练习及答案(2017年庆阳市中考题)
《曹刿论战》《鲍叔牙闻鲁侯引兵而来》阅读练习及答案(2017年庆阳市中考题)

9.(12分)(一)阅读【甲】【乙】两文,完成下面各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公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补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日:“未可。”齐人三鼓。刿日:“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日:“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鲍叔牙闻鲁侯引兵而来,乃严阵以待。庄公亦列阵相持。鲍叔牙因乾时①得胜,:有轻鲁之心,下令击鼓进兵,先陷者重赏。庄公闻鼓声震地,亦教鸣鼓对敌。曹刿止之日:“齐鼓方锐,宜静以待之。”传令军中:“有敢喧哗者斩。”齐兵来冲鲁阵,阵如铁桶,不能冲动,只得退后。少顷,对阵鼓声又震,鲁军寂如不闻,齐师又退。鲍叔牙曰:“鲁怯战耳。再鼓之,必走。曹刿又闻鼓响,谓庄公

曹刿论战问答题

曹刿论战 1. 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2.曹刿认为可以追击齐师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句子回答) 3. 读了这则短文,鲁国获胜给你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4.文章结尾一段表现了曹刿哪些方面的才能? 5.孟子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最主要条件是“人和”;(曹刿论战)一文中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的条件是取信于民,你认为二者有没有矛盾?请简述理由。 6.文详细介绍了曹判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而对于交战的具体过程则略写,这样安排的原因是什么? 7.从写作方法上分析,对鲁庄公的描写(公将鼓之、公将驰之、公问其故)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8.鲁国能够战胜齐国的原因是什么? 9.你认为鲁庄公“鄙”吗?试说说你的认识。 10.结合原文回答“肉食者鄙”的“鄙”表现在哪里?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里? 11曹刿是如何帮助庄公选择战机的呢? 12.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但从选文可以看出,他身上也有不少值得肯定的地方。请找出一处作简要分析。 13. 选文详略得当,详写_________,略写_________,这样安排,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14.面对齐军压境,庄公欲仓促迎战,乡人闲议漠视其战,曹刿却以布衣之身“请见”,曹刿入见后与庄公的一番对话,使庄公明确了战争胜利的基础,这个基础是什么? 15. 本文选自《左传》,记叙的是长勺之战,在选作课文时编者却将标题定为《曹刿论战》,请简要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16. 第二段描写曹刿的言行,目的在于表现他的什么特点? 17. 出身下层的谋士曹刿毛遂自荐,辅佐鲁庄公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的成功给你什 么启发? 18. 文中曹刿的形象,令人钦佩。请写出中国近代史(1840——1949)上,你最崇敬的一位爱国将领,并用一句话加以评价。 19. 请分析“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20. 就文章第一段中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联系全文,说说曹刿在对话中表达出来的主要思想。 21.同样是面对即将到来的战争,子墨子和曹刿各采取了怎样的做法?你赞成他们的做法吗?为什么? 22. 第一段就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联系全文,说说曹刿在对话中表达出来的主要意思。 23.曹刿在这场战役中的表现给了你哪些启发? 24.“十年春,齐师伐我。”交代了哪些内容?“我“指的是什么? 25. 乡人阻止曹刿请见,并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反映了怎样的鲁国社会现实? 26.文中的“将鼓”、“将驰”未可”、“可矣”表现了什么?以“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作结局说明了什么? 27. 本问通过语言和动作描写塑造了曹刿的形象,请你谈一谈。 28.鲁庄公是一位昏庸的国君吗?请你谈一谈你的看法。 29. 曹刿在这次战役中起了什么作用? 30.给第3段分层,写出层意。 31.你知道历史上还有哪些以少胜多的战例?

曹刿论战中考习题大全(复习总结篇)

《曹刿论战》 一、阅读题 ●本文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 只有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 ●从曹刿的论述来看,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有哪些? 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时机。 ●作战要想取得胜利需要做到哪些? (1)政治上取信于民;(2)军事上抓住战机,知己知彼。 ●本文中详写了战前准备,略写了战争时的过程,这么做目的是什么? 之所以详写曹刿论战前准备、掌握战机、详查敌情、战后论述战胜原因,略写战争过程,是为了突出曹刿这个在政治上有远谋的军事家的形象,强化中心。 ●曹刿不听乡人劝阻,执意请见的原因是什么?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并且曹刿十分爱国,有责任心。 ●曹刿提问及鲁庄公回答时被曹刿两否一肯的过程中,你认识到他们各是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 曹刿具有爱国思想且政治上拥有远见的卓识。鲁庄公政治上缺乏远见,目光短浅,但能善于纳谏。 选文写乡人对战争的冷漠态度和鲁庄公的见识浅陋是为了反衬曹刿的什么品质? 爱国热情;深谋远虑,责任感。 ●结合上下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既克,公问其故”中的“其”指的是什么? 曹刿为什么必待“齐人三鼓”而后才认为可以击鼓进军?曹刿为什么在“齐师败绩”之后还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然后才认为可以追击? ●在作战前,作战时与作战后,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 战前: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上。战时:公将鼓之,公将驰之。战后:既克,公问其故。 ●“将鼓”“将驰”表现了鲁庄公怎样的性格特点?

急躁,冒进。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鲁庄公也有一定的功劳。对此你是怎么看的? 鲁庄公是一位平庸的国君,但他与昏庸的国君不同。他把战争胜利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恩小惠和不存在的神灵身上,可见他政治上的无能;战争中,他急于求战,战胜后又不知原因,可见他军事上的无知。但他在战前能够在曹刿的启发下终有所悟,能够听进意见;作战中能听从曹刿的智慧,战后能虚心询问战胜的原因。由此可见,他和一般昏庸的国君不同,鲁庄公知人善用,用人不疑。 . 阅读《曹刿论战》,完成第10—12题。(5分) 10.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衣食所安安然无恙 B.小信未孚难以置信 C.公问其故无缘无故 D.弗敢加也变本加厉 11.将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分)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答: 12.文题相应是写作的一个基本原则,“曹刿论战”是编者给《左传》选段拟就的一个题目。试从文章剪裁的角度对编者如此拟题进行简要分析。(2分)答: 10.C;(2分)11.庄公回答说:“祭祀用的猪牛羊、玉器、布帛等物品,不敢虚夸数目,一定对神灵讲信用。”(1分) 12.示例:“曹刿论战”,重在一个“论”字,即主要交代曹刿对战争的见解和主张。《左传》选段在行文上,对长勺之战的作战过程进行简单交代,把重点放在详细记述曹刿和鲁庄公战前分析和战中的指挥上,两者在内容和题目上是统一的。 (一)阅读《曹刿论战》一文,完成5—8题。(15分)

曹刿论战练习题答案版

1.对下面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小大之狱狱:监狱 B.又何间焉间:参与 C.弗敢加也加:虚报 D.小信未孚,神弗福也福:赐福,保佑 2.下面对选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间:参与 B.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徧:通“遍”,遍及 C.既克,公问其故故:原因,缘故 D.一鼓作气,再而衰再:第三次 3.下面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C) A.衣食所安安:养 B.牺牲玉帛牺牲: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C.肉食者鄙鄙:人品不好目光短浅 D.望其旗靡靡:倒下 4.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下视其辙辙:车轮轧出的痕迹 B.小信未孚,神弗福也福:赐福,保佑 C.遂逐齐师逐:追赶、追击 D.夫人国,难测也测:测试 5.下面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弗敢专也弗:不 B.必以信信:实情 C.既克,公问其故既:已经 D.惧有伏焉伏:屈服埋伏 6.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虽不能察虽:即使,尽管 B.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可以:能够可以凭借 C.彼竭我盈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D.战则请从请:请求 7.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B ) A.齐师伐.我讨伐/伐.竹取道砍到 B.战则请.从/子墨子日:“请.献十金。”请求 C.衣食所安.奉养,安身 ...../安.能辨我是雄雌疑问代词怎能 D.忠之属.也类/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连接 8.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B ) A.彼竭我盈,故克之./望其旗靡,故逐之.代词,代指齐国军队 B.乃.入见/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于是/竟然 C.何以.战/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凭借 D.公与之乘,战于.长勺/相与步于.中庭在 9.下列句子中的“之”字没有指代作用的一项是( B ) A.肉食者谋之代词,这件事 B.小大之狱助词,的 C.公与之乘代词,指曹刿 D.望其旗靡,故逐之代词,指齐军 10.下面句中加点实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C ) A.①齐师伐.我攻打②伐.竹取道,下见小潭砍伐 B.①又何间.焉参与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从祠中私自,偷偷的 C.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②先帝不以臣卑鄙.目光短浅 .... D.①忠之属.也类②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连接 11.从文言特殊句式的角度分析,下列句子中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C ) A.何以战? B.吾谁与归? C.吾与徐公孰美? D.宋何罪之有? 12.下面句子中不是省略句的一项是( A ) A.齐师伐我。 B.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C.必以分人。 D.彼竭我盈,故克之。 13.下面的句子是倒装句的一项是( C ) A.齐师伐我 B.必以分人 C.战于长勺 D.夫战,勇气也 A项,齐师伐我,齐国的军队攻打我们鲁国,没有倒装; B项,必以分人,应为“必以(之)分人”,省略句;

曹刿论战中考题集锦

《曹刿论战》中考题集锦 阅读下面课内文言文, 完成22-24 题。( 7 分) 十年春, 齐师伐......我吾视其辙乱, 望其旗靡, 故逐之。 22.选出加点实词意义相同的一项()( 2 分) A.肉食者谋之陛下亦宜自谋 B.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 C.问:“何以战”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D.一鼓作气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23. 选出加虚词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 2 分) A.乃入见问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汉 B.可以一战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C.战于长勺客之美我者, 欲有求于我也。 D.登轼而望之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4.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3 分) 衣食所安, 弗敢专也, 必以分人 答案:

22. ( 2 分) A ( 谋划) 解析: B. 长远的/ 传得远, 远播; C. 询问/请教; D. 振作/ 做、干 23. ( 2 分) B ( 介词, 凭借) 解析: A. 于是、就/ 竟然; C. 在/ 对; D表承接或修饰/表并列 24. ( 3 分) 衣食这类用来养生的东西, ( 1分) 我不敢独自享用, ( 1分) 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1分) (2015新疆乌鲁木齐)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曹刿论战《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望其旗靡,故逐之。 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其乡人曰其真不知马也B.又何间焉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C.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D.公问其故马无故亡而入胡11.请将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12.请联系上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曹刿这个物有哪些特点。(4分)

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

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 LEKIBM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5AB- LEKIBMK08- LEKIBM2C】

《曹刿论战》同步训练 一、基础知识。 1、给下面的加横线的字注音。 刿()间()弗()徧() 帛()孚()辙()轼() 竭()靡() 2、根据课文内容,默写句子。 (1)《曹刿论战》中反映战前政治准备,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一句话是: 。 (2)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 (3)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 (4)本文中出现的一个成语是:。 3、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与“忠之属也”中的“属”意义相同的一项( ) A.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B. 神情与苏、黄不属 C. 在骨髓,司命之所属 D. 属予作文以记之 4、选出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曹刿论战》一文选自《史记·庄公十年》。 B. 曹刿是我国古代着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C.《曹刿论战》一文的作者是曹刿。 D.《曹刿论战》一文中所记叙的战争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5、选出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曹刿论战》中的“论”字,指的是曹刿与鲁庄公讨论问题。 B. 《曹刿论战》有的选本题作《齐鲁长勺之战》。 C. 用对话的方式记载历史事件,叫做“记言”。 D. “长勺之战”的特点是以劣胜优,以弱胜强,常被历代军事家所引用。 6、翻译。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二、文言文阅读。 (一)《曹刿论战》节选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1、“十年春,齐师伐我”这句话除了交代战争发生的时间外,还指出了 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2、曹刿主动求见鲁庄公的原因是什么? 3、文中“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段文字写的重点是什么

曹刿论战练习题

9.请用“/”标出下列语句中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2分) (1)肉食者谋之 (2)弗敢加也 10.解释下列加点词语(4分) (1)小惠未徧( ) (2)小信未孚( ) (3)公将鼓之( ) (4)再而衰( )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2.选文详略得当,详写,略写,这样安排,突出了曹刿的“远谋”(4分) 13.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但从选文可以看出,他身上也有不少值得肯定的地方请找出一处作简要分析(3分) 9. (1)肉食者/谋之(2)弗敢/加也(2分,每小题1分)10. (1)通“遍”,遍及,普遍 (2)为人所信服(3)击鼓进军(4)第二次(4分,每小题1分) 11.我看到他们的车印凌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2分) 12.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或:曹刿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双方交战的过程(4分,每空2分) 13. ①“公将战”表现鲁庄公面对强敌毫不畏惧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表现鲁庄公取信于民(或:勤政爱民) ③“公与之乘”表现鲁庄公礼贤下士 ④“公问其故”表现鲁庄公不耻下问 ⑤鲁庄公发现曹刿才华出众,加以重用,表现鲁庄公知人善任 ⑥在作战时机的选择上,两次遭到曹刿否定,鲁庄公毫不介意,表现鲁庄公胸怀宽广,从善如流 19.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语。 (1)小惠未徧()(2)公将鼓之()(3)再而衰() 2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加线的句子。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1.下面是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记叙了战争的全过程,重点是写曹刿战前对作战条件的准备和战后对取胜原因的分析,显示出他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在军事指挥上的杰出谋略。 B.“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是曹刿“请见”的原因,这里面既有对统治者的蔑视,又显示出他的自信。 C.鲁庄公身为鲁国国君,在迎战“齐师”时,他寄希望于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他急躁冒进,他“既克”却“问其故”,处处显露出“鄙”。 D.全文紧紧扣住“论战”来写,对曹刿的言论写得详备,而战争经过写得简略,这充分表现了《左传》善于剪裁、言简意赅的特点。 22.请你根据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 (一)(12分) 19.(3分)(1)同“遍”,遍及(2)击鼓(3)第二次(每小题1分) 20.(3分)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即使)不能一一弄清楚,也一定根据实情来处理。(抓住“狱”“虽”“以”等关键词语,翻译正确即可。)

《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比较阅读答案

文言文阅读。(15分)曹刿论战(节选)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邹忌讽齐王纳谏(节选)(邹忌)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14、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⑴齐师败绩,公将驰之驰:⑵一鼓作气,再而衰再:⑶视其辙乱,望其旗靡靡:⑷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刺:⑸虽欲言,无可进者虽:15、翻译下列句子。(4分)⑴彼竭我盈,故克之。⑵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16、根据选文内容,完成下面的填空。(2分)《曹刿论战》(节选)第一段,叙述了的经过;《邹忌讽齐王纳谏》(节选)第一段,邹忌分析了的原因。17、曹刿指挥作战,邹忌委婉劝谏,结果怎样?(4分)⑴曹刿指挥作战的结果:⑵邹忌委婉劝谏的结果: 2012年安徽省芜湖市中考语文试题阅读答案:14、(5分)⑴驱车追赶⑵第二次⑶倒下⑷指责⑸即使15、(4分)⑴他们的勇气已尽而我们的勇气正盛,所以打败了他们。⑵能在公共场合议论(我的)过错,让我听到的,可得到下等赏赐。16、(2分)齐鲁长勺之战齐威王爱蒙蔽17、(4分)⑴鲁军打败齐军,克敌制胜。⑵齐威王纳谏,燕赵韩魏来朝。

曹刿论战练习题(附答案) 2

《曹刿论战》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又何间.焉()望其旗靡.()小惠未遍.() 下视其辙.()遂.逐齐师()肉食者鄙.()牺牲玉帛.()肉食者谋.()夫.战,勇气也()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含义。 (1)齐师伐 ..() ..我()()(2)齐师败绩 (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三)辨别下边的一词多义。 1、既克,公问其故.() 2、民弗从.也() 彼竭我盈,故.克之()战则请从.() 3、曹刿请.见() 4、又何间.焉() 战则请.从()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5、其.乡人曰() 6、肉食者谋之.() 公问其.故()公与之.乘() 望其.旗靡()登轼而望之.() (四)指出下列词类活用。 1、神弗福.也() 2、公将鼓.之() (五)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 1、牺牲 ..玉帛古义:今义: 2、忠.之属也古义:今义: 3、可以 ..一战古义:今义: 4、肉食者鄙.古义:今义: 5、小大之狱.古义:今义: 6、虽.不能察古义:今义: 7、再.而衰古义:今义: 8、又何间.焉古义:今义: 9、必以情.:古义:今义: (六)翻译句子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七)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用原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1)曹刿主动求见鲁庄公原因是什么? (2)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什么? (3)为什么“齐人三鼓”曹刿才同意击鼓进军? (4)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后才同意追击的理由何在? (5)曹刿进见时,他的同乡反对的理由是 (6)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 (7)能体现曹刿军事思想的句子是 2、第一段写鲁国战前的准备。可分两层:前一层写曹刿跟乡人的对话,说明: ;后一层写曹刿跟鲁庄公的对话,说明: 3、第二段内容可概括为 4、第二段写曹刿的言行,目的在于表现曹刿 5、第三段内容可以概括为 6、下列对句子停顿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B、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C、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D、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7、曹刿的“远谋”具体表现在: 战前: 战时: 战后: 8、文中写鲁庄公的“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与曹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用自己的话概括): (1) (2) (八)文学史常识 《曹刿论战》选自_________________,这是我国著名的_______体史书,叙述的是_____时期各国的重要史实,相传为鲁国史官______根据鲁国国史《春秋》所编,故文中称齐军攻打鲁国为“_____________”。

曹刿论战中考问答题

1.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目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第③段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用原文回答)(3分) 答案:大国难测,怕有埋伏;通过考察敌情,弄清齐军退却真相,再决定是否追击齐军。既克,公问其故。 2.齐军重兵压境,曹刿问“何以战”,鲁庄公前两次回答被曹刿否定,最后一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说:“可以一战”。从曹刿与鲁庄公问答的过程中,你认识到他们各是怎样的人?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5分) 曹刿: 鲁庄公: 答:曹刿:具有爱国思想,且政治上拥有远见的卓识的人。 鲁庄公:政治上缺乏远见,目光短浅,但能善于纳谏(如用课文从具体做法阐述亦可) 3.结合上下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既克,公问其故”中的“其”指代什么?(2分)战争取胜 4.从曹刿的论述来看,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有哪些?(2分)

答: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时机。(意思对即可,每条1分,共2分). 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时机。(意思对即可,每条1分,共2分) 5. 曹刿为什么必待“齐人三鼓”而后才认为可以击鼓进军?曹刿为什么在“齐师败绩”之后还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然后才认为可以追击?(意思对即可,每条1分,共2分) 6.曹刿不听乡人劝阻,执意请见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1分)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7、在战前的谈话中,曹刿认可的是庄公的哪一句话?(1分)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8.文中刻画人物采用的方法是什么?文中运用的主要写作方法又是什么?(2分) 语言描写对比 9.曹刿的主要战略思想是什么?(2分) (1)战前: (2)战中: 10.战前: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练习与答案

《曹刿论战》练习与答案 一、基础训练 1、文学常识填空: 《曹刿论战》选自_______ _ __ __,它是一部叙事详细的体史书,叙述的是____ _ 时期各国的重要史实,相传为鲁国史官______ 根据鲁国国史《春秋》所编,本文所写的是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争。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齐师伐.我(2)又何间.焉。 (3)小惠未徧.(4)牺牲 ..玉帛。 (5)小大之狱.(6)既.克,公问其故。 (7)彼竭我盈.(8)夫大国,难测.也。 3、翻译下列句子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3)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4)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4、下列对句子停顿的节奏正确 ..的一项是() A、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B、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C、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D、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5、选出下列说法有误 ..的一项。() A、曹刿和鲁庄公在战前的三问三答,足见鲁庄公的“鄙”。 B、用对话的方式记载历史事件,叫做“记言”。《曹刿论战》就是采用的这种方式叙述历史事件的。

C、《曹刿论战》中的“论”字,指的是曹刿与鲁庄公讨论问题。 D、“长勺之战”的特点是以劣胜优,以弱胜强,常被历代军事家所引用。 二、课时达标 6、用原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1)曹刿主动求见鲁庄公原因是: (2)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 (3)最能表现曹刿“取信于民”战略思想的句子是: (4)“齐人三鼓”曹刿才同意击鼓进军原因: (5)文中有利于反击时机的句子“”文中有利于追击时机的句子“”。 7、请分析“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文中的作用。 8、曹刿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战前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9、第一段就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联系全文,说说曹刿在对话中表达出来的主要意思。 10、从曹刿的论述来看,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有哪些? 11、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军事两方面作简要分析。 12、曹刿在这场战役中的表现给了你什么启发? 三、能力提升 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按要求回答文后问题。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日:“未可。”齐人三鼓。刿日:“可矣。”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刿日:“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日:“可矣。”遂逐齐师。

曹刿论战比较阅读试题集锦及答案

(一)阅读[甲][乙]两文,回答9~12题。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 晋明帝数岁,坐元帝①膝上。有人从长安②来,元帝问洛下③消息,潸然流涕④。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⑤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⑥?”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⑦。”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⑧?”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元帝:司马睿,其长子司马绍后继位为明帝。②长安:西晋的封国,此时的长安已失守。③洛下:洛阳,西晋时京都所在地。④潸然流涕:不自觉地流下了眼泪。潸(shān),流泪的样子。涕,眼泪。 ⑤东渡:晋元帝为琅琊王时住在洛阳,好友知天下将要大乱,就劝他回到自己的封国,镇守建康,意欲建立一个复兴帝室的基地,这就是所谓的“东渡”。⑥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你认为长安和太阳相比哪个更远?意谓,认为。⑦居然可知:根据这一点可以知道。⑧邪(yé):同“耶”。 9.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1)神弗福.也_________(2)彼竭.我盈._______(3)明帝问何.以致泣_______(4)元帝异.之__________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译文: (2)具以东渡意告之。译文: 11.有人认为,[甲]文中的鲁庄公是“肉食者鄙”的形象,其实他并不“鄙”。请结合原文内容阐释其“不鄙”的理由。)答: 12.[甲][乙]两文都主要以描写来表现人物。[乙]文这个小故事表现了明帝的__________________。(二)【甲文】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刿曰:“可矣。”遂逐齐师。(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文】宋公及楚人战与泓(①)。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②)济(③)。司马(④)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⑤)而后击之,宋师败绩。(节选自《子鱼论战》)【注释】(1)泓:泓水(2)既:尽,完了(3)济:渡过(4)司马:统帅军队的最高长官,这里指子鱼。(5)陈:同“阵”,摆好阵势。 14.解释加点词的意思。(1)公将鼓之()(2)宋人既成列() 15.翻译下面的句子。(1)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用原文语句答题。)甲文中“宋师败绩”是因为鲁国抓住了发动进攻的时机: 乙文中“宋师败绩”是因为宋公错失了发动进攻的时机:(1);(2)。 (三)【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选自《左传》) 【乙】宗泽传(节选) 宗泽字汝霖,婺州义乌人。泽自幼豪爽有大志,登元韦占六年进士第。廷对极陈时弊,考官恶其直,置末甲。 调大名馆陶尉。吕惠卿帅廊延,檄泽与邑令视河埽,檄至,泽适丧长子,奉檄遽行。惠卿闻之,曰:“可谓国尔忘家者。”适朝廷大开御河.时方隆冬,役夫僵仆于道,中使督之急。泽日浚河细事,乃上书其帅曰:“时方凝寒,徒苦民而功未易集。少需之,至初春,可不扰而办。”卒用其言上闻,从之。

文言文《曹刿论战》测试题

文言文《曹刿论战》测试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其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给加粗的字注音: ⑴ 又何间焉( ) ⑵ 小信未孚( ) ⑶ 牺牲玉帛( ) ⑷ 曹刿论战( ) ⑸ 登轼而望之( ) ⑹ 遂逐其师( ) 2、为下列句子加粗的.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⑴ 曹刿请见( ) A、拜见 B、看见 C、引见 D、见到 ⑵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

A、相信 B、信服 C、确实 D、信用 ⑶ 彼竭我盈,故克之( ) A、充满 B、有余 C、旺盛 D、节约 ⑷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 A、因为 B、按照 C、用 D、把 3、下列句子中“之”的含义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 ) A、彼竭我盈,故克之。 B、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C、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D、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4、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⑵ 夫战,勇气也。 5、《曹刿论战》选自《左传》,传说是时期,根据鲁国史料编写的编年体史书。

曹刿论战练习题+答案完全版

《曹刿论战》复习 (一) 1、文学常识填空 (1)《曹刿论战》选自《左传·庄公十年》,所写的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长勺之战。 (2)《左传》又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着作,相传为春秋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作。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齐师伐.我。伐:攻打 (2)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间:参与 (3)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徧:通“遍”,遍及,普遍 (4)牺牲 ..玉帛,弗敢加也。牺牲:指猪、牛、羊等,古代祭祀用的祭品。 (5)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狱:案件 (6)既克,公问其故。既:已经 (7)彼竭我盈。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8)夫大国,难测也。测:推测、估计 3、翻译下列句子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译:居高位,享厚禄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译:(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灵是不会保佑你的。 (3)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译: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可以凭这个条件去打仗。作战时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4)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第一次击鼓进军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进军时勇气衰弱,第三次击鼓进军时勇气已经衰竭了。 4、曹刿说的“忠之属也”指的是什么 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5、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什么 答: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6、请分析“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答:(1)为下文庄公做出的急躁行为做了铺垫。(2)衬托曹刿的远见卓识。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义 (1)牺牲 ..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古义:猪、牛羊等祭祀用的祭品。今义:为正义的事业舍弃自己的生命或利益。(如:他牺牲了自己的青春)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古义:案件。今义:监狱 8、比较并解释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这里是养的意思)②安.能辨我是雄雌。(怎么,哪能) (2)①伐.竹取道,下见小潭。(砍伐)②十年春,齐师伐我。(攻打,讨伐) 9、文中写道鲁国获胜,给人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答:启示:获胜的根本是取信于民,获得人民的支持;战争中要善于分析敌情,掌握心理,把握战机;统治者应善于听取并采纳群众的意见。 10、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惧有伏焉”。 11、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简要说说。 答:政治方面:认为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军事方面:善于把握进攻和追击的时机。 12、一直以来,长勺之战中的鲁庄公被人认为是“肉食者鄙”的形象。其实他并不“鄙”。他不“鄙”在哪里请简要说说你的感悟。答:示例:从四个方面表现鲁庄公的不“鄙”----广开言路,礼贤下士;尽职尽责,取信于民;知人善用,用人不疑;虚心求教,不耻下问。(答对其中一个方面可得满分) (二) 1、翻译下列句子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译文:居高位,享厚禄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 (2)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译文: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跟从你的。 (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译文: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明察,但一定要以实情判断。 (4)夫大国,难测也,具有伏焉。 译文:齐国是大国,是难以推测(它的情况),怕有埋伏于此。 2、曹刿“请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答: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曹刿认为此次作战的先决条件是什么 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义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2)忠之属也。可以 ..一战。战则请从。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能够 5、解释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曹刿论战练习题(整理)

《曹刿论战》练习及答案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含义。 (1)齐师伐 ..()(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我()()(2)齐师败绩 (4)小惠未徧.()(5)遂.逐齐师()(6)神弗福.也 (二)辨别下边的一词多义。 1、既克,公问其故.()彼竭我盈,故.克之() 2、民弗从.也()战则请从.() 3、又何间.焉()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三)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 1、牺牲 ..玉帛古义:今义: 2、忠.之属也古义:今义: 3、可以 ..一战古义:今义: 4、肉食者鄙.古义:今义: 5、小大之狱.古义:今义: 6、虽.不能察古义:今义: 7、再.而衰古义:今义: 8、又何间.焉古义:今义: 9、必以情.:古义:今义: (四)翻译句子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五)、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与“必以分人”中的“以”意义相同的一项() 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以.塞忠谏之路也 C、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D、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六)、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与“忠之属也”中的“属”意义相同的一项()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B、属引凄异 C、召令徒属曰 D、属.予作文以记之 (七)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用原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1)曹刿主动求见鲁庄公原因是什么? (2)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什么? (3)为什么“齐人三鼓”曹刿才同意击鼓进军? (4)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后才同意追击的理由何在? (5)曹刿进见时,他的同乡反对的理由是 (6)能体现曹刿军事思想的句子是 2、第一段写鲁国战前的准备。可分两层:前一层写曹刿跟乡人的对话,表明了;后一层写曹刿跟鲁庄公的对话,表明了 3、第二段内容可概括为 4、第二段写曹刿的言行,表现曹刿了。

《曹刿论战》对比阅读附答案

《曹刿论战》对比阅读 (一)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8分)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判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齐桓公问管仲①曰:“王者何贵”曰;“贵天。”桓公仰而视天。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君人者②,以百姓为天。百姓与③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选自刘向《说苑》)注释:①管仲:齐桓公的贤相,名夷吾,辅佐桓公成霸业。②君人者:给人民当君主的人。③与:亲附,拥护爱戴。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1)又何间焉间:_____(2)小惠未徧徧:____________ (3)战则请从从:_______(4)非谓苍苍莽莽之天 也非:____________ 10.下列句中加点的“之”相当于“的”的一项是()(2分)、 A.肉食者谋之 B.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 C.长跪而谢之曰 D.辍耕之垄上 11.翻译下列句子。(2分) (1)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2)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 12.(甲)(乙)两文段表达了相近的思想观点。请结合文意加以阐述。(2分)

(二)[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宋公及楚人战于泓1。宋人既成列2,楚人未既3济。司马4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5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6歼焉。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7伤,不禽二毛8。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馀9,不鼓不成列。”(选自《子鱼论战》)[注释]1宋公:宋襄公。泓:泓水,河名。2成列:指摆好阵势。3既:尽,全部。4司马:官名,这里指子鱼。5陈:通“阵”,指摆好阵势。6门官:国君的卫士。7重(chóng):重复,再次。8二毛:头发斑白的人。9亡国之馀:亡国者的后代。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1)神弗福也福:__________ (2)公伤股,门官歼焉股:__________ 11.请用“/”给下面两个句子标出朗读停顿。(每句只划一处)(2分) (1)下视其辙(2)宋公及楚人战于弘 12.翻译下面两个句子。(6分)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彼众和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13.理解文段内容,然后用原句回答 (1)[甲]文曹刿“请见”的原因是:他认为“可以一战”的理由是:(2)[乙]文子鱼认为发动进攻的有利时机是

中考文言诗文重点篇目《曹刿论战》考点整理

2017中考文言诗文重点篇目《曹刿论战》考点整理 一、按原文填空 庄公曹刿请见的直接原因是(齐师伐我,公将战)根本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他肯定了鲁庄公的(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的做法,也表明了他认(为取信于民)是决定战争胜利的根本。 作战前,中,后表现鲁庄公“鄙”的特点的句子是:(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公将鼓之;公将驰之)(既克,公问其故)。 曹刿观察敌情的细心之处(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曹刿认为(彼竭我盈)之时是的反攻时机,原因是(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辙乱旗靡)之时则是追击的时机,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俱有伏焉)。 本文以(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两句为标志,表明了长勺之战齐败而鲁胜的最终结局。 鲁庄公的答复中最符合曹刿“取信于民”这一思想的句子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齐军大败后,鲁庄公“将驰之”,曹刿说:“未可。”曹刿阐述理由的句子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本文涉及到的战争,指的是我国古代的战例之一 (齐鲁长勺之战)。这场战争中.鲁国取胜的原因是(取信于民),(知己知彼)、(把握战机)(1 分, 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理由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 选文写乡人对战争的冷漠态度何鲁庄公的见识浅陋是为了反衬曹刿的(爱国热情 ) 和 (深谋远虑 ) 。

有两个成语出自上文,它们是:( 一鼓作气 ) (辙乱旗靡) 选段主要使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通过(语言、)描写和(_动作)描写刻画了曹刿卓越军事家的形象。 联系全文看,本文所写的事件是(长勺之战),发生的时间是(鲁庄公十年),地点在(长勺)。 《曹刿论战》选自《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的(左丘明)所编。《曹刿论战》叙述了中国历以弱胜强的战例: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 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限四个字)(惧有伏焉) 二、阅读题 本文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 只有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绩才能取得战争胜利。 “十年春,齐师伐我”交代了什么内容? 交代了战争发生的时间,并交代了交战的双方,即进攻者齐国,防御者鲁国。 从曹刿的论述来看,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有哪些? 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时机。 作战要想取得胜利需要做到哪些? (1)政治上取信于民;(2)军事上抓住战机,知己知彼。 本文中想写了战前准备,略写了战争时的过程,这么做目的是什么? 之所以详写曹刿论战前准备、掌握战机、详查敌情、战后论述战胜原因,略写战争过程,是为了如突出曹刿这个在政治上有远谋的军事家的形象,强化中心。 从战争阶段的角度看来,本文重点写的是: 战前准备(或:战前谋划、条件准备) 曹刿不听乡人劝阻,执意请见的原因是什么?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并且曹刿十分爱国,有责任心。

曹刿论战比较阅读最全有译文及答案

曹刿论战比较阅读.(有译)最全文及答案. 曹刿论战(一)“肉食者谋之,又何[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衣”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牺牲“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对曰: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小大之狱,”公曰: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玉帛,弗敢加也,

(节选自《曹”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刿论战》[乙]文公伐原①,令②以三日之粮。三日而原不降,公令疏军③而去之。谍“得原而失信⑤,何以使人?夫”军吏以告,公曰:④出曰:“原不过一二日矣!《国语·文公(信,民之所庇⑥也,不可失也。”乃去之,及孟门⑦,而原请降。)伐原》,命令携带三天的口粮。到了三天,原国还不原国晋文公出兵讨伐【译文】:“原国最多再能支持一二投降,文公就下令晋军撤退。这时探子出城来报告说:“得到原国而失去信义,那又天了!”军吏将这一情况汇报给晋文公,文公说:”于是晋依靠什么来使唤人民呢?信义是人民赖以生存的保障,因此不可失信。军便撤离了原国,到了附近的孟门地方,原国便宣布投降了。【注释】①[原]原国,姬姓小国。②[令]限令。③[疏军]撤兵。疏,散、撤。 ④[谍]刺探军情的人。⑤[信]信用。⑥[庇]庇护,即赖以生存。⑦[孟门]原国地名。(2分)8.解释加点词的意思。))(2)公令疏军而去之((1)又何间焉( 2分))(9.下面句中加点虚词的用法不同的一组是(登轼而望之何以使人 B.得原而失信 A.可以一战 耳之日之粮闻寡人D乡人曰门人弟子填其室.令以三C.其者 10.翻译句子。(2分)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1.文段理解。(6分)的刿中话,曹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在对过(1)甲文主要通语言”都得到了鲜明的再现。”和鲁庄公的““ (用文中的词语作答))甲乙两文都是写战争的,但从战争阶段的角度来看有所不同,甲文写的(2的写乙文,是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