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什么是城市社会学

什么是城市社会学

什么是城市社会学
什么是城市社会学

什么是城市社会学,城市社会学与城市规划管理的关系?

1、城市与城市化

城市: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非农业人口达到相当规模的社会经济实体,是其周围地区城市政治、经济、文化等活动的中心,是区别于比较单一而分散的农村居民点的社会空间结构形式,城市是为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而创造的人工环境。城市高度集中性,构成上的异质性,代表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居民的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也较乡村居民高,生活方式多样化、时间观念强、相互间竞争激烈。它是工业、商业、物流运输业、服务业等非农产业的聚集地。

城市的特征:以人为主体是城市的基本性质;人口、活动、设施、物资、文化的高度集中(人口高度集中,一方面表现在城市人口占总社会人口的比重增长,就是所谓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另一方面,表现在城市人口密度的提高。城市人口密度都高于农村,城市规模越大,人口密度也越高;现代城市是人类对自然、社会进行改造的产物,人们在城市开展的各种活动,是这种改造的继续。这些活动不仅高度集中,而且多种多样,比如说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发展、商品的流通、城市的建设和管理、精神文明的建设等;医疗体育设施、居住设施、生产设施、教育设施等比较集中在城市;现代城市是人们利用各种设施进行生产和经济活动的地方,是物资高度集中的场所;城市里几乎集中了所有的大专院校和多数科研院所,国家主要的行政管理、文化设施(如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体育设施(如体育场、体育馆)和大中型医疗机构等。这就使城市承担了创造和传播人类精神文明的神圣使命,城市文化亦成为社会文化的主体。);高效率与高效益(城市和乡村相比,由于完善的市政设施、便捷的通讯手段、发达的交通工具和高智力的管理阶层,因此有着很高的运转效率,正是由于发达的交通,人才资金的集聚才创造了城市的高效益);多功能与多类型(做为一个经济实体,城市内部的经济活动必然具备生产、分配、交换、消费4个环节;第二,做为一个社会实体,城市是人们进行政治、社会等活动的中心,要为居民提供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第三,做为一个文化实体,城市必须提供教育、科研、文体娱乐等多种服务;第四,做为一个物质实体,城市还要提供方便于工作、居住、游憩和交通的综合设施。以上功能,是任何城市所必须具备的,不可偏废与缺少。城市依据其主要功能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如工业城市,旅游城市等);

城市化:城市化也称作城镇化,是指一个地区的人口在城镇和城市相对集中的过程。城市化的过程是城镇用地扩展,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地域不断扩散过程。简单的理解,就是农村和农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文明程度不断提高、不断现代化的过程。城市化的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国家和地区社会组织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

城市化的特点:产业结构由农业经济转变为工业经济;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变,市镇人口所占比重增大;社会生活向都市性转变

城市化出现的问题:环境问题(大气污染、噪声污染、水资源的污染);人口老龄化(人口老龄化是阻碍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因素,会带来诸如城市劳动力短缺、劳动力成本上升等一系列问题,增加了城市化的经济负担,从而降低城市劳动力的活力,降低城市化进程效率,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城市化滞后

于工业化(主要为城市人口增长缓慢);城乡差距加大(富者更富,穷者更穷);。

2、社会学与城市社会学

社会学:研究社会的学科,它把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社会各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探讨社会的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不存在于社会生活的某一特殊领域当中,而是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之间的相互联系之中,存在于由各种相互联系所形成的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的社会之中。社会学的研究目的是深入地考察塑造人类生活的各项因素,作为政策制定与评估的依据,以科学的视角来回答社会为什么会是这样以及大家为什么会这样行动。社会学可视为在现代思想文化中扮演着核心角色以及在社会科学中占据着中心位置的学科

社会学学科特点:整体性、综合性、科学性

城市社会学(urban sociology):又称都市社会学,以城市的区位、社会结构、社会组织、生活方式、社会心理、社会问题和社会发展规律等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

城市社会学研究主要内容:城市社会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规律;.城市环境(主要指都市的自然环境,如地域、水源、气候、绿地、自然资源等,也包括都市的人工环境);城市的社会结构(都市的经济结构、劳动结构、职业结构、家庭结构以及阶级和阶层结构等);城市社会组织(大体可分为经济类,行政类、文化类、政治类、社区类、家庭类以及其他类型的社会组织);城市生活方式(包括都市生活方式的构成要素、特点以及影响都市生活方式变革的社会因素等);城市社会心理(城市社会学很重视都市社会心理的发展变化对都市社会的影响);城市问题(包括社会问题,如城市建设、人口,住宅、交通、治安、环境保护等等)。

3、城市社会学与城市规划管理的关系

城市规划管理(urban planning administration)指在城市总体规划或城市详细规划被批准后城市当局对规划实施的管理,主要包括城市用地的管理和城市各项建设的管理。广义的城市规划管理是指中央和地方政府对城市规划的编制、审批、实施及有关工作的管理工作的统称。城市规划管理是城市政府的一项职能活动,它通过法律的、经济的、行政的、社会的管理手段和科学的管理方法,对城市的各类建设用地和建设活动进行控制、引导和监督,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持续的发展。

城市规划管理的具体表现:组织、计划、引导、协调、控制、监督、服务、决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步引入市场经济机制,并日益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给中国的城市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和速度,城市的发展日新月异。与此同时,城市的发展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问题。如能源紧张、环境恶化、通勤压力等。尤其是社会问题日渐突出,诸如人口老龄化,家庭小型化,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带来的人口结构改变;由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调整引发的失业、社会保障、城市贫困问题;大规模旧城改造和拆迁带来传统城市社区网络的崩溃,地域特色的消失,拆迁安置过程中的不平等以及原居民的社会排斥问题;基于不同利益、社会特征、文化背景的多元群体的形成,“使得有限的城市公共资源面临社会竞争和空间再分配的压力”问题;随着物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人们对生活品质更多关注,而

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滞后和布局不合理问题;一个具有相对自主性的公民社会的逐渐兴起以及社区参与问题;物质生活的丰裕,人们的归属感、幸福感缺失问题等等。所谓社会问题,是认为社会的正常运转出了问题,社会中发生了被许多人认为不合需要不能容忍的事件或情况,这些事件或情况影响到多数人的生活,必须依靠社会中大家的力量才能解决的问题。正是由于这些社会问题的突出,才是人们重新审视传统城市规划管理上的弊端,在城市规划本身的研究程序内,并不包括完整意义上的社会研究。规划师出自专业本能及受自身专业局限,他们主要关注的是城市物质空间形态的创造,而缺乏对深层的社会、经济背景的宏观把握。规划师也通常并不具备进行深入的社会研究的能力,进而缺乏对城市社会学社会研究成果的理解,及与城市空间规划融合的意识及策略。虽然中国当前的规划院校正对城市展开越来越广泛的研究,但研究实际上更多集中于土地利用问题和城市空间结构,而接受城市设计教育的职业规划师,则仅仅限于对城市社会结构和动力机制的肤浅了解。

世纪90年代,伴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适应市场经济环境的城市规划开始登上城市建设的历史舞台。在“发展是硬道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成为压倒一切的政治口号下,城市规划作为一种推动经济发展的政府工具或手段,更多的是一种物质空间的规划,是蓝图式的终极目标,是一种行政精英领导下的技术理性的展示,是市场引导的消费主义。这种过分强调经济效益,以物质空间规划为核心的做法,为地方政府招商引资和提高城市经济效率做出了很大贡献。但对规划实践也产生了不良影响:首先,城市规划忙于界定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划分功能分区,美化城市形象,忽略了城市社会需求的满足和城市生活空间的营造,忽视了城市空间资源分配的公平公正,尤其是没有兼顾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以及自然生态的长远平衡。其次,城市规划服务于房地产商在土地开发过程中的利润增长,尽量“满足开发商建设项目选址和获取不同区位土地的各种可能性”。城市规划还将规划编制与地方政府的政绩甚至圈地行为联系起来,盲目追逐城市现代化,从而使城市规划难以为土地的市场开发提供规划和秩序,难以引导政府公共投资项目在空间上进行合理布局,最大限度地实现公共利益。第三,高质量的基础设施和空间扩展固然能够提高经济发展的效率,然而在财政资源短缺的情况下,政府如果将公共投资用在前者,而不去解决日益恶化的城市环境和社会平等问题,城市经济发展也会被拖累。

一个国家的发展进步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城市在经历了快速发展和诸多难题之后,下一个难题将是城市的社会问题。从城市空间角度来说,“空间和地点”是各种矛盾冲突出现和等待解决的舞台。因此城市规划在此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一个有限的土地利用的方法显然已经不足以解决这些冲突,必须有一个将社会、经济、环境问题联系起来的框架。

正如有学者指出的,作为被现代城市规划视作“核心”内容的城市空间结构布局与土地利用,从一开始就不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一个社会和政治问题,城市的空间结构布局和土地利用并不取决于“科学性”,而是取决于“利益冲突”和“价值判断”,从根本的意义上说,城市规划从一开始就是一种意识形态,而城市规划领域中那些可以被称作为“科学”的内容,只是使空间有序的一种“工艺”,是权力在空间中实现的一种手段。在当今的西方国家,城市规划不仅被视为一项专门技术,同时也被认为是一项政府行为和社会运动,这三者基本上是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和运行的。

城市社会学与城市规划管理都离不开城市这个主题,城市内在的社会关系、

结构、意识、文化和制度,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城市空间的使用方式和资源配置的价值理性。因此,需要了解社会的构成特点,社会活动的行为逻辑,注重城市空间和社会彼此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研究。城市社会学是从城市社会的角度分析城市人群、城市空间以及城市中人与空间的关系,有助于揭示潜藏在城市社会和城市空间中的社会结构和组织原则,以及对城市空间形成的影响,使城市规划按照城市社会和居民生活的组织结构,安排城市空间资源,避免规划实践中出现的布局不合理、资源浪费、结果与目标的背离现象。

城市社会学与城市管理及城市管理学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这表现在研究范围彼此交叉、研究内容相互渗透、研究方法相互借鉴、研究成果相互作用。城市社会与城市规划管理实际上也功能互补的关系,就社会学与城市规划的结合而言,首先,社会学致力于构建促进城市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不同文化和谐相处的政治经济组织框架与协调机制,对于社会不平等、城市底层社会、非主流社会给予特别关怀。社会学的核心理念对于城市规划最大限度地实现公共利益和全体市民的福祉,并肩负起社会公平与公正的责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其次,社会学在其百余年的历史中,发展出各种理论,如结构功能主义、社会冲突理论、社会交换理论、符号互动理论、社会批判理论、后工业社会理论、新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理论等等,为规划理论提供了思想基础。第三,社会学以社会文化为分析特征的概念和知识体系,融入到以空间分析为特征的城市规划体系中去,有助于理清不同社会特征人群的空间分布及其对城市空间的影响和各种相互作用关系。再者两者研究方法相互借鉴,在城市规划实践中,充分借鉴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如文献研究法、问卷研究法、访谈研究法、观察研究法,定量与定性研究,政策分析等,可以改进城市规划调查分析方法和规划分析方法。

然而,城市社会学与城市管理也有着显而易见的区别,这突出表现在城市社会学研究对象的整体性,研究方法的系统性、以及视觉的动态性、研究成果的应用性上,这正是城市社会学研究的特点所在。

从中国城市发展的实际来看,城市建设存在许多城市社会问题,城市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城市要想获得持续稳定的发展,就必须进行科学的管理,许多城市社会问题的产生与蔓延,与城市的规划不科学管理不得当有密切联系。而城市社会学发展却为解决这不合理提供了理论基础。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方法,社会学的认知贯穿于整个规划进程中是保证城市稳定发展的基本条件。

城市社会学期末试题整理

城市社会学 一名词解释。 1城市生态化:城市生态化以人和环境的协调为根本价值取向,以生态文明为标志,调控人口再生产、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生态环境在生产过程,推动绿色生产、生活和消费,发展生态工业和生态农业,逐步形成人工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相融合的复合型城市生态系统。就是维护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实现城市自然—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2货运中转理论:货运中转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学家库利提出的一种假说,它强调交通运输在城市定位中的作用。所谓货运中转,是指商品在运输中不得不中断原来的运输方式,并转到另一种运输系统中去的情形。货运中转有两种情形:一是单纯由地理因素造成的机械性中转,另一种是商业性中转或称贸易中转。 3 城市人口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性别、年龄、家庭、职业、文化、民族等方面的构成情况。 4、家庭结构:是指家庭中成员的构成及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以及由这种状态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联系模式。 5、社会流动:是指社会成员从一个阶级向另一个阶级,从一个阶层向另一个阶层,从一个职业向另一个职业,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的位置移动现象。它是社会自我调节的机制之一。 6、城市化:是指人口、地域、产业结构、生活方式等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变的过程 7、郊区化:是指在特大城市郊区,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特大城市出现的地域职能结构变化的新形式特大城市的人口和各项职能活动,包括具有向心倾向的商业、服务业,纷纷向郊区迁移,使郊区迅速发展成为具有多项市区地域功能的地域综合体,这个过程成为“郊区化” 8、逆城市化:是指人口由城市向农村地域的迁移,是城市化达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城市人口反向流动,是郊区化的发展。 9、城市文化冲突:是指在城市文化传播过程中不同城市文化系统或文化元素之间的矛盾,既表现为不同城市文化系统(如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之间的冲突,也表现为同一城市文化系统内不同文化元素(如主文化和亚文化)之间的冲突。 10、城市文化融合:是指在城市文化传播过程中不同城市文化系统或文化元素之间相互借鉴、吸收、调整和适应的过程,具体表现为文化分化、文化整合和文化适应三个过程。 11、城市社会问题:是指在城市中存在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严重失调或冲突现象,又称城市问题。 12、城市人口容量:是指一个城市的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能够维持多大规模的人口得以生存的潜力。二:1、城市社会学研究的主要课题 (1)城市发展研究,(2)城市空间结构研究,(3)城市生态与生态城市研究,(4)城市社会结构研究,(5)城市 化研究,(6)城市文化研究,(7)城市社会问题研究,(8)城市规划研究,(9)城市管理研究. 2、城市社会学研究的意义 理论意义:1)科学认识城市社会现象 1)揭示城市社会发展规律 2)理性认识城市社会问题 3)科学预测城市社会发展趋势 实践意义1)预防和缓解城市社会问题 2)加速推进城市化进程 3)科学进行城市规划和管理 4)引导积极健康的城市生活方式 3、现代城市发展的规律

社会学概论作业总

A. B. C. D. A. B. C. D. 3、城市社区的社会关系以( A. B. C. D. 4、以下哪种方式可以表现社会角色?() A.

B. C. D. 5、交换理论研究的主题是( A. B. C. D. 6、初级群体的概念最早是由( A. B. C. D. 、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中,角色之间或角色内部发生了矛盾、对立或抵触,妨碍了角色扮演的顺利进行,这是:A. B. C. D. 8、当一个人具备了充当某种角色的条件,并按照这一角色所要求的行为规范去活动时就是:( A. B.

C. D. 9、把社区分为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是根据( A. B. C. D. 、根据群体成员之间关系的密切程度,可以将群体划分为( A. B. C. D. 11、严格限制农村农业户口居民迁入城市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是在( A.1951 B.1954 C.1956 D.1958 12、为社区这一概念加上地域含义的学者是( A. B. C.

D. 13、霍桑实验提出了( A. B. C. D. 14、有一对夫妇及其未婚子女生活在一起而组成的家庭称这为( A. B. C. D. 15、研究表明,一个群体的组合式的规模是( A. B. C. D. 16、社会制度最基本的特征是() A. B. C. D.

A. B. C. D. 18、社会制度最基本的构成要素是() A. B. C. D. 19、截止到 A.28.9% B.41.8% C.52.3% D.70.6% 20、邻里群体的结成是以( A. B. C. D. 21、建立在下级对上级的个人效忠、服从和信赖基础上的管理方式是(

城市社会学部分章节课后问题答案

前八章名词解释题、简答题 ·社会学:研究人类社会群体发展规律,把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社会各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探讨社会的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社会科学 ·城市社会学:侧重于研究城市社会的社会学 ·社会控制:利用社会或文化工具,对个人或集体的行为进行约束,使其依附于社会传统的行为模式,以促进社会或群体的协调和发展。 ·社会变迁:在一个社会中,社会结构发生的任何社会制度或人们社会角色模式变动的过程 ·包容性增长:倡导机会平等的增长。能创造和扩展经济机会,社会所有成员均等获得这些机会,参与并受惠于经济增长模式 ·人类发展指数: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人类发展报告》中使用的发展评价方法,是用来对各个国家居民生活水平进行比较排序的统计指标 ·社会学特点:1整体性2综合性3科学性 ·马洛斯需求层级理论五层级及关系: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友爱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由低级需求向高级需求发展。 ·社会控制的类型和方式:形式化和非形式化,积极和消极。权威系统,法律,条例,规程,奖状奖金奖章,死刑坐牢流放,习惯风俗,道德法律,艺术,社会制度,军队,法庭,监狱 ·城市社会学的主要研究内容:1城市社会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规律2构成城市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3城市社会结构4城市社会组织5城市生活方式6城市社会心理及其发展变化对城市社会的影响7城市社会问题 ·社会结构:(齐美尔)社会关系形式。(韦伯)各种文化要素形成的不同形态。(马克思)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结构。 ·社会角色差距:由于个人要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其在实际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与理想角色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社会群体: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的集体。由一定数量的个人组成。 ·邻里:地缘相邻并构成互动关系的基本社会群体,有着显著的认同感和感情联系,由此构成相对独立的小群体。·社会组织:城市中人们为了合理有效的达到特定目标而建立起来的一种能共同活动的群体 ·城市社区:大多数人从事工商业及其他非农业活动的社区。 ·城市群:特定区域范围内云集相当数量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以一个或两个特大城市为中心,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断加强,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家庭的功能:是社会的细胞,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是人一生中所处时间最长的基本群体,可以满足个人多方面的需求,在整个社会结构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社会网络的主要类型:1亲缘社会网络2地缘社会网络3业缘社会网络4泛缘社会网络 ·邻里的社会功能:1相互支持的功能2社会化3社会控制4交流 ·社区的构成要素:1地域2人口3文化制度和生活方式4地缘感 ·社会问题:社会的正常运转出现了问题,即社会中发生了被多数人认为是不需要或不能容忍的事件或情况,这些事件或情况影响了多数人的生活,而且必须通过社会群体的力量才能改进 ·城市化: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大量人口从农业人口转变为工业人口,从乡村人口变成城市人口,工业人口需要集聚,使城镇人口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 ·半城市化:当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在进入城市的过程中,只实现由乡到城的地域转移和由农到非农的职业转换,但还没实现身份变换,并没有形成实际意义上的城市化。 ·中等收入国家陷阱:按照自然演化规律,在城市化早期发展阶段,首先出现收入不均问题。中心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投资环境优越,会进一步导致这样的趋势加剧,最终导致空间不均衡。 ·巨型城市区域:一种全新的城市形态,由物质形态上相互分离但功能上相互联系的10-50的城镇聚集在一个或多个较大的城市中心周围,通过新的功能性劳动分工组织起来形成一个个不同的功能性城市区域,再被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和电信电缆的“流动空间”联结起来。 ·就业:劳动者处在有职业状态,即劳动者能够与生产资料相结合从事某种社会活动 ·非正规部门:一种组织形式,即一批“有工作的穷人”,他们的经济活动没有得到政府承认、保护和管理。主要指规模很小的从事商品生产、流通和服务的单位,包括微型企业、家庭型的生产服务单位,以及独立个体劳动者等。·贫困的循环:现时的贫困将带来健康恶化、失业、不良居住环境等恶劣状况,导致贫困者未来处境的进一步恶化。贫困会孕育贫困,不但会在社会个体身上发生积累循环,而且会通过家庭、文化、制度和空间等更为广泛的途径实现自我延续,从而形成贫困的循环。

城市社会学第1阶段练习题 2020年上半年江南大学 考试题库及答案 答案在最后一页

江南大学网络教育第一阶段练习题 考试科目:《城市社会学》第章至第章(总分100分) __________学习中心(教学点)批次:层次: 专业:学号:身份证号: 姓名:得分: 一单选题 (共10题,总分值10分,下列选项中有且仅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请在答题卡上正确填涂。) 1. 沃思认为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1 分) A. 城市化 B. 城市社会关系 C. 城市社会问题 D. 城市生活方式 2. 在伯吉斯的同心圆模型中,位于城市中央的是()。(1 分) A. 中产阶级住宅带 B. 工人住宅带 C. 贫民区 D. 中心商业区 3. 列斐伏尔将()应用到城市分析中。(1 分) A. 经济学范畴 B. 政治学范畴 C. 心理学范畴 D. 社会学范畴 4. 卡斯特分析城市过程的核心概念是()。(1 分) A. 产业全球化 B. 集体消费 C. 环境感知 D. 社会空间 5. 蕴含城市社会学端倪,第一个采用农村——城市连续统一体模式的是()。(1 分) A. 涂尔干的机械团结与有机团结 B. 滕尼斯的礼俗社会与法理社会 C. 西美尔的都市与现代性 D. 韦伯的合理性与非理性 6. 凯文·林奇对城市空间与()的关系有着深刻的洞解。(1 分) A. 地理环境 B. 经济发展 C. 人类行为 D. 科学技术 7. 西美尔着重研究了城市的()。(1 分) A. 社会团结 B. 社会整合 C. 社会心理 D. 社会规范 8.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体现了城市发展的()趋势。(1 分) A. 集群化 B. 分散化 C. 生态化 D. 知识化

9. 城市发展以一定的地域为基础的城市群的共同发展,这体现了()的趋势。(1 分) A. 国际化 B. 集群化 C. 知识化 D. 生态化 10. 城市社会学基本完成了创立阶段的标志()。(1 分) A. 芝加哥学派对城市理论的发展 B. 涂尔干的理论发展 C. 韦伯的理论发展 D. 滕尼斯的理论发展 二多选题 (共5题,总分值10分,下列选项中至少有2个或2个以上选项符合题目要求,请在答题卡上正确填涂。) 11. 从城市社会学学科本身来看,城市社会学有两大方法论传统是()。(2 分) A. 实证主义 B. 理性主义 C. 反实证主义 D. 马克思主义 12. 下列正确反映中国封建社会城市发展特点的表述有()。(2 分) A. 城市发展由北向南移动 B. 城市的商业职能突出 C. 城市体系完整,但功能分化不明显 D. 以封建统治为依托 13. 下列反映我国近代城市发展特点的是()。(2 分) A. 工商业城市与传统城市并存的二元结构 B. 具有浓厚的殖民地半殖民色彩 C. 城市发展不平衡 D. 城市畸形发展 14. 在城市社会学研究中,常用的定性分析法有()。(2 分) A. 系统分析法 B. 比较分析法 C. 定量分析法 D. 社会分析法 15. 城市社会学常用的资料搜集方法有()。(2 分) A. 问卷法 B. 访谈法 C. 观察法 D. 文献法 三名词解释题 (共5题,总分值20分 ) 16. 邓肯的“生态复合”模型(4 分) 17. 系统分析法(4 分) 18. 历史研究法(4 分) 19. 实证主义(4 分) 20. 同心圆模型(4 分)

(2014版)社会学概论网上作业题参考答案

社会学网上作业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参考答案 一、填空 1、孔德《实证哲学教程》 2、社会管理和社会控制功能社会批评功能教育功能 二、选择 D 三、名词解释 社会学:它是指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的具体科学。 四、简答 答:社会学的认识功能: (1)向人们提供科学的社会知识,告诉人们社会现象是什么、为什么和 将来怎么样。 (2)社会学不仅提供现成的社会知识,而且通过提供社会学的视角、 社会学的方法,帮助人们获得新的社会知识。 社会学的实践功能: (1)社会学在帮助人们掌握科学的社会知识基础上,进而帮助人们维护 和改善现存的社会结构、社会制度、改革那些不利于社会发展的 社会体制方面从而避免盲目性,增强自觉性,使自己的社会行动更 加合理,更加符合规律性。 (2)社会学以自己的研究成果,对科学的管理社会和制定正确的社会政 策提供有根据的、经过论证的实际建议,为改革开放服务,为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第二章参考答案 一、选择 1、B 2、B 3、B 4、A 5、C 6、B 7、B 8、C 二、填空 1、指导与被指导 2、圣西门 3、整合 4、传统型权威个人魅力型法理型 5、托夫勒奈斯比特 三、名词解释 社会学“本土化”:就是社会学中国化,也就是建立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的,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

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 四、简答 1、韦伯提出划分社会分层结构的三重标准: (1)经济标准,指个人在经济市场中的机会,即收入和财富的多少。 (2)政治标准,即权力。 (3)社会标准,即声望。 2、(1)研究理论的模式化; (2)研究过程的程序化; (3)测量工具的精确化。 五、论述 (1)情感方面:情感性——情感中立。 (2)义务方面:扩散性——专一性。 (3)规范方面:特殊性——普遍性。 (4)地位方面:先赋性——自致性。 (5)利益方面:集体——个人。 第三章参考答案 一、选择 1、C 2、B 3、A 4、C 5、B 6、B 7、C 8、A 9、D 10、A 11、ABCD 12、C 13、D 二、填空 人口环境文化劳动 三、名词解释 1、社会制度:它是建立在一定生产方式之上的社会结构,它反映一定的社会关系及其模式和规则,是社会行为的规范体系。 2、文化濡化:由于传播使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元素相互接触,其中一种文化吸收或采纳了另一种文化元素,并且使之与主文化协调起来,最终成为主体文化中的一部分。 3、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依靠某种媒介,通过个体交往形成的信息和情感、能量和物质、思想和行为交流的有机渠道。 四、简答 1、(1)他认为个人应服从社会,社会必须制约个人的需要。 (2)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人和其他动物不同,并不仅仅满足于生理上的需要。因为满足不会解决需求,只激起更大的欲望。 (3)在协调运行的社会中,社会对个人倾向施加限制。这样所有社会成员就有了共同的目标,社会得以稳定有序。 (4)如果打乱社会秩序,社会对个人意愿的控制就会失效,社会就会放任个人自行其是。涂尔干将此称为“失范”。 (5)失范的存在和发展对社会的安定和发展是不利的。 2、(1)从历史上看,最原始和最早出现的关系是人们在满足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自身生命生产中产生的关系,这就是家庭中的关系。家庭中的关系是最典型的初级社会关系。

新城市社会学主要理论

新城市社会学的主要理论 夏建中 【内容提要】产生于70年代的新城市社会学是对传统城市社会学——芝加哥人文生态学派的反动。新学派主要由三个流派组成,其中,法国的卡斯泰尔和美国的哈维是该学派的奠基者和中坚人物。他们借鉴马克思的知识传统,以集体消费为基石,解说资本积累和阶级斗争与城市化的关系,指出城市并非城市生活方式形成的原因,城市本身和城市生活方式都是更广泛的经济结构的产物。 二 曼努尔·卡斯泰尔不但是法国城市社会学的代表,也是新城市社会学的旗手。他1942年生于西班牙,1967年毕业于巴黎大学,获社会学博士学位;1970-1979年在巴黎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任教;1979年起先后任教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西班牙马德里自治大学;在国际社会学协会中领导城市发展委员会的工作。他的主要著作有《城市问题:马克思主义思路》(1972)、《城市、阶级与权力》(1978)、《经济危机与美国社会》(1980)、《城市与百姓》(1983)、《高技术、空间与社会》(1988)和《信息城市》(1989)等。 卡斯泰尔的思想深受法国结构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阿尔都塞(LouisAlthusser)的影响,1968年他发表了一篇名为“存在‘城市社会学’吗?”的论文,质疑传统城市社会学的科学性。他认为,传统城市社会学的“理论对象”和“真实对象”都不确定,“城市”无确切定义,故缺乏特定的真实对象;“城市性”、“生态系统”不具有理论上的明辨性特征,故没有特定的理论对象。他还认为,沃思在城市空间与城市性之间制造了一种“伪相关”,因为被沃思看作“城市生活方式”的那种东西并不是由城市环境造成,而是更广泛的经济与社会结构的反映,“是资产阶级工业化的文化表现,是市场经济和现代社会理性化进程的产物”(M.Castells,1976)。所以在卡斯泰尔看来,传统城市社会学不是科学,而是一种“意识形态”,或更干脆讲是“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 在其代表作,也是新城市社会学的奠基之作《城市问题》中,卡斯泰尔明确地表示他力图用结构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分析城市社会。他认为,城市空间是社会结构的表现,社会结构是由经济系统、政治系统和意识形态系统组成的,其中经济系统起决定作用;经济系统的发展不是被思想,而是被过去和现在的经济系统所决定;经济系统本身由劳动力、生产工具和资本家三要素构成。 在卡斯泰尔的理论中有一个重要的概念:集体消费。他认为,劳动者起初主要是通过个人提供的私人消费再生产自己的劳动力(如休息、休养、生殖、学习等);在农业社会中,农民个人为自己提供食品、衣物、房屋、出行手段以及其他所需的大部分东西。但是,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劳动者的个人消费已日益

社会学作业

读《乡土中国》有感 前不久读了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由于是浅读,所以无法完全领悟本书的真正内涵,在这里只能浅谈一下自己的一些感受。 本书写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是一本通俗易懂的社会学著作。虽然全书不足五万字,但是它所表达的内涵却并非那么简短。这里讲的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本书从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差序格局、维系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地缘与血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等方面展开叙述,生动全面地展现了乡土中国的面貌。读每一章时都有很多感触,在这里就抽取几个方面简要谈谈自己的一些感受。 乡土社会的物质基础 土地,无论何时都是中国乡土社会的物质基础。关于“土”的思考“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诚然,当今社会,城里人习惯用土里土气、土头土脑来藐视乡下人,然而只有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土是他们的命根子,是一种宝贵的象征,一种质朴的感觉,一种返璞归真的踏实和厚重。我们的民族与泥土是分不开的,几千年来,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土地在我们的文化中占有特殊的位置,从一定意义上说,我们现在的一切归根结底是来自土地。我们怎能不尊重乡土,不尊重我们世代休养生息土地,不尊重农民,不尊重自己古老的文化呢? 中国有数千年的农业文明,乡土性成为我们民族血液的一部分,天然地产生了对土地的依赖,从而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社会关系。我想这也是因为土地是中国乡土社会的物质基础所造成的,一般而言,在一个相对稳定的乡土社会中,血缘是其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就像墓碑上粗略地描绘出该社群的家谱一般。中国乡土社会的稳定性也造就了中国的乡土人生于此、长于此、死于此,安土重迁的传统观念。尽管时光飞逝,沧海桑田,中国人大多还是有着“落叶归根”的思想,这些都是乡土性的表现。

城市社会学教学大纲

《城市社会学》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_2010级社工专业必修课_ 理论学时:__34_ 实践学时:___2__ 一、课程说明 1、开课的意义,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1)开课的意义 运用城市社会学的视角观察和分析城市发展,不仅是把握城市发展的一种有效方式,而且是深化对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认识和理解的一条必经途径。因此,学习城市社会学这门课程对于学生了解城市发展、关注社会转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2)课程的性质 本课程的开课对象是社工专业学生,属于社会工作专业必修课,通过学习本课程,学习者将了解如何运用城市社会学的基本概念与范畴去分析社城市发展,从城市社会学的角度,实事求是地把握和体察当代中国的国情,运用城市社会学知识,更自觉地参与社会生活。(3)目的与任务 城市社会学是社会学与城市学的交叉学科,内容涉及城市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课程的目的是通过对城市社会的起源和发展、城市社会城市理论、城市地域结构、城市生态系统、城市社会结构、城市化、城市文化、城市社会问题、城市发展、城市规划与城市管理等城市社会的不同层面进行理论和实证研究,使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并运用到城市发展的实践中去。 2、课程的教学目标及要求 城市社会学是社会学与城市学的交叉学科,内容涉及城市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课程教学的目的是要求学生掌握城市社会学基本概念与经典理论;了解城市起源与发展、城市生活方式、城市规划、管理等与城市发展的关系;认识城市化、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结构与城市社会问题的关系,如何应用城市社会理论与方法解决城市社会发展问题。 3、课程简表: 二、大纲本文 (一)课程内容与重点难点 第一章绪论 1、学习目标及要求 通过本章的讲解,使学生掌握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历史发展,研究方法,以及城市社会学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使他们产生对城市社会学学科的初步认识。 2、课程内容 第一节、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一、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二、城市社会学主要研究课题

城市社会学论文题目大全

城市社会学论文题目大全 城市社会学论文是隶属于社会学论文最早的一个小分支,主要是讨论现代城市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城市生活方式以及社会的结构组织,研究的方向是社会学中的关于城市的主题,城市社会学论文包含了城市的区位、社会结构、社会组织、生活方式、社会心理、社会问题和社会发展规律等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小编在这里为大家整理提供了121条优秀的城市社会学论文题目供大家参考学习。 1. 生产服务业集聚与中国城市经济增长--基于门槛回归的分析 2. 相对资源视角下城市青年夫妻的除夕安排 3. 提高中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水平研究 4. 中国城市空间的治理逻辑--基于权力结构碎片化的理论视角 5. 农村妇女的家庭地位是如何逆转的--实践视角下的妇女家庭纵向地位变迁 6. 北京女性老年人的生活境况与社会服务需求 7. 社会资源与行动网络:精英型意见领袖的抗争逻辑 8. 在华韩国留学生文化智力对文化认同的内隐影响研究 9. 河南省智力残疾人群的社会经济状况与发展需求研究 10. 城市景观环境对大众行为的影响 11. 大学艺术与礼仪教育渗透研究 12.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村社会变迁特点及认识 13. “小地方”和“大地方”的不同世界 14. 别把时间浪费在工作电话上 15. 澳大利亚越南移民社会融入现状探究 16. 美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17. 我国企业社会工作及其服务模式建构 18. 生儿育女的福利效应:子女数量及其性别对父母幸福感的影响 19. 建设国际化社区展现杭州国际化形象 20. 基于社会网络理论的农村社会空间联系分析--以武汉市黄陂区李集镇为例 21. 跨境“双非儿童”的特殊教育与康复 22. 新生代农民工工作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 23. 家庭社会工作实务的理论视野 24. 儿童意外伤害与儿童忽视:问题与出路 25. 农民家庭生活新秩序的建构:功能主义视角的解读 26. 我为长江中游城市群鼓与呼 27. 城市青年的文身体验. 情感叙事与身体抵抗 28. 日本老年社会工作服务承接主体能力建设研究 29. 中国公共记忆研究范式新思考:来自山地民族的启示 30. 浅析当代维吾尔族乡村社会结构及其变迁 31. 浅谈哈尔滨近代城市的历史纪元 32. “摊二代”心理偏差的原因及教育对策 33. 微信朋友圈里的舆论社会学 34. 基于分层线性模型的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影响因素研究 35. 发挥乡贤文化多元治理效应的时代背景和路径选择 36. 中国城市居民个体社会地位与伦理行为关系研究 37. 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方法论在城市研究中的独特性 38. 城市在马克思的历史叙事中的地位 39. 马克思关于城市的核心见解及其当代意义 40. 标准化的存在感觉与影响

关于帕克的城市社会学理论

Park,Robert Ezra (1864~1944) 美国社会学家,芝加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1864年2月14日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鲁泽恩郡一个商人家庭。就学于密执安大学,1887年获哲学学士学位。随后投身新闻界,热衷于城市社会问题和贫民阶层的调查报道。自1898年起,先后到哈佛大学、海德堡大学深造,师从W.詹姆斯、J.罗伊斯、G.齐美尔等。1904~1905年任哈佛大学哲学助理教授,曾协助黑人领袖B.T.华盛顿研究种族问题。1914~1936年在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任教。1925年任美国社会学会主席。主要著作有:《社会学导论》(与E.W.伯吉斯合著,1921)、《城市——对都市环境研究的提议》(与伯吉斯和R.D.麦肯齐合著,1925)、《人种与文化》(1950)、《人类社区,城市和人类生态学》(1952)。 帕克认为社会学是一种研究人类行为的自然科学。他在社会学研究上有两大兴趣,即种族和城市。在种族研究中,提出了表示个人间、团体间的密切程度的“社会距离”概念,并探讨“种族偏见”与“种族冲突”的关系。他认为,美国社会较其他社会种族偏见小但冲突大,这是因为美国社会开放、进步,黑人不满意、不顺从传统的不平等秩序。帕克从新闻媒介、商业活动、行政管理三个方面为城市下定义,认为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一种方式。他对城市的研究主要包括人口、邻里关系、职业三个方面。他根据社会成员行为上相互作用的方式,把社会发展过程分为四个阶段:竞争、冲突、调节、同化。帕克对社会学的贡献还突出地表现在对社会学人才的培养方面,如E.W.伯吉斯、L.沃思等著名社会学家曾是他的学生。美国社会学家。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之一。早年就学于密歇根大学,1887年获哲学学士学位。自1898年起,先后到哈佛大学、海德堡大学深造。1904~1905年任哈佛大学哲学助理教授,1914~1936年在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任教。1925年任美国社会学会主席。帕克认为社会学是一种研究人类行为的自然科学。他主要研究种族和城市问题,在种族研究中,提出了表示个人间、团体间的密切程度的“社会距离”概念,并探讨“种族偏见”与“种族冲突”的关系。他认为美国社会较其他社会种族偏见小但冲突大。帕克从新闻媒介、商业活动、行政管理3个方面为城市下定义,认为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一种方式。从城市的人口、邻里关系、职业3个方面着手研究。他根据社会成员行为上相互作用的方式,把社会发展过程分为4个阶段:竞争、冲突、调节、同化。帕克对社会学的贡献还突出地表现在对社会学人才的培养方面,E.W.伯吉斯、L.沃克等社会学家曾是他的学生。著有《社会学导论》(合著)、《城市——对都市环境研究的提议》(合著)、《人种与文化》、《人类社区,城市和人类生态学》。 R.E.帕克认为,社区的本质特征是:①有一个以地域组织起来的人口;②这里的人口或多或少扎根于它所占用的土地上;③这里的人口的各个分子生活于相互依存的关系之中。帕克关于社区本质特征的观点,对社区的研究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芝加哥学派与社会分析 芝加哥学派在二十世纪初兴起,主要由芝加哥大学的R·E·帕克(Robert Ezra Park)、E·伯吉斯(Ernest Burgess)及其它城市社会学家所建立。二十年代帕克和伯吉斯指出五种经常在城市发展中出现的同心圆区域,当中包括被视为最易爆发危机或分崩离析的“转变中区域”。在四十年代,亨利·麦凯(Henry McKay)和Clifford R. Shaw 聚焦于少年越轨行为(Juvenile Delinqency),发现他们都

城市社会学题

1.判断远古城市产生的标志、城市产生的原因 判断远古城市产生的标志: 1.是否有超凡于氏族村落之上的权利组织形式和纪念性的仪典中心存在,即城市 首先是一个永久性的聚会地点。 2.是否有大大超过村落文化的创造力和创造物,比如金字塔、超大型墓葬、大型 水利工程、巨大的城墙等。 3.是否存在的明确的劳动分工,一定数量的非农业人口,明显的社会等级或阶级。 4.文字发明。 城市产生的原因: 定居生活方式的出现(人口的聚集);生产力的发展与生产方式的变化;宗教仪式中心的形成;人口聚集带来的社会结构的变化。 最早的城市所以发源于这些大河流域,主要是因为文明以农业文明为基础的,而大河流域是最适合农业与畜牧业发展的地方。农业文明必然导致固定的村庄出现,而村庄的出现和进一步发展,超越村庄的组织形式和聚合中心的出现,则最终导致城市的产生。 2.古代东西方城市的差异 文化宗教的差异,导致城市布局的不同 与希腊城邦和罗马城布局不同,中国城市中心既不是神社,也不是神人共居的综合性广场,而是由宫殿和宗庙构成。因为王权神化是从国家产生到汉王朝最终形成的一种独特政治理论。 它既不同于希腊的一城奉一神的多神宗教,也不同于罗马最终统一于一神的基督国教。在中国,最高的神莫过于天,王权受命于天,是上帝之子,即天子。 “王者,天之所予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也;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所以,中国城市没有出现人神共治的局面,却出现尊崇祖先,祖庙与王宫同为城市中心的基本格局。中国古代都城以王宫和祖庙为中心,并非指城市位置上的中心,而是指其权力上的中心。 3.西方:自治城市与新兴资产阶级 西欧中世纪的头几个世纪里(公元5世纪---公元10世纪),由于战争导致政治上四分五裂,经济全面后退,城市出现了一个衰落时期。 公元10世纪以后,城市开始重建,它们大多是由从封建庄园中逃出来的手工业者,聚集在一些交通方便的地方或城堡周围,形成了一批新的城市。

社会学第三套作业及答案

目前,在社区研究中常见的研究方法具体包括:(ABC)。 A: 人类生态学方法 B: 人类学方法 C: 社会体系方法 D: 人类系统学方法 (B)是指由网络衍生出来的、因众多网民在电子网络空间上进行频繁的社会互动所形成的具有的文化认同感的共同体及其活动场所。 A: 城市社区 B: 虚拟社区 C: 农村社区 D: 实在社区 农村社区的特征包括:(ABCD)。 A: 居民生活自给性强 B: 居民生活简朴 C: 居民观念比较保守 D: 居民的同质性高 对社区发展理论和方法作了比较详细概述和总结的是美国社会学家(CD)。 A: F·法林顿 B: J·斯坦纳 C: 桑德斯 D: 波尔斯 虚拟社区与实在社区最大的区别表现在:(C)。 A: 超时空性 B: 身份自由选择 C: 地域空间的界定 D: 话语权利平等 虚拟社区与实在社区的联系在于:(ABCD)。 A: 虚拟社区是对实在社区的反映和重构 B: 实在社区中的生活方式和观念会影响到虚拟社区的建构 C: 虚拟社区会反作用于实在社区 D: 虚拟社区和实在社区在功能上具有互补性 (D)认为,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物质文化总是先于非物质文化而发展,之后非物质文化会发生适应性变化,二者的变化在时间上是有差距的。 A: 汤恩比 B: 索罗金 C: 熊彼特 D: 奥格本

社会学从(ABC)等角度来解释越轨行为何以发生。 A: 社会结构 B: 社会文化 C: 社会变迁 D: 个人特性 关于社会控制的论述正确的是:(ABCD)。 A: 社会控制主要表现为外在社会力量的施加 B: 社会控制建立在既定的社会规范基础上 C: 社会控制不排除个人内在约束力的发挥 D: 社会控制是运用社会力量对人们的行为实行制约和限制 “社会政策”一词最先源于(D)。 A: 中国 B: 美国 C: 法国 D: 德国 谋财害命属于哪种越轨行为(BD)。 A: 正向越轨 B: 负向越轨 C: 违纪行为 D: 犯罪行为 (C)是指国家或政府为解决社会问题、改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公正与社会进步而采取的各种原则或方针。 A: 社会制度 B: 社会控制 C: 社会政策 D: 社会规范 (D)从社会结构中寻找越轨的原因,强调社会越轨的相对性。 A: 社会失范论 B: 文化冲突理论 C: 亚文化群理论 D: 标签理论 下列论述错误的是:(B)。 A: 组织控制手段与制度控制手段颁布的名义不同 B: 组织控制手段与制度控制手段的控制范围相同 C: 政权的实施借助于军队等国家专政工具 D: 法律具有权威性和有效性 撤职属于(BC)。

城市社会学复习

第一章 1、城市社会学研究的主要课题城市发展研究、城市空间结构研究、城市生态与生态城市研究、城市社会结构研究、城市化研究、城市文化研究、城市社会问题研究、城市规划研究、城市管理研究 2、城市社会学理论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两个占有主导地位的理论流派:人类生态学派、社区学派。 3、城市社会学研究方法的三个层次:一是城市社会学方法论;二是社会学研究的具体方法与技术;三是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城市社会学研究方法体系。 第二章 1、定义城市的不同学派有:防御说、私有制说、集市说、地利学说。 2、中世纪东西方城市发展有哪些不同点?答:a、从城市发展的进程来看,中国城市持续发展,而欧洲城市发展经历了一个由衰亡到复兴的历史。B、从城市的地位与作用来看,中国城市是政治中心,主要承担军事、行政职能,而欧洲的城市主要承担经济职能。C、城市内部矛盾不同,中国中世纪的城市内部主要矛盾是封建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矛盾,而西欧的城市内部矛盾则是工商业者、自由民与封建主之间的矛盾。D、城乡关系不同,中国封建社会城市与农村的关系特点不同。欧洲中世纪的城市是通过垄断价格、商品交换不等价实现对农村的剥削;中国城市是作为政治中心出现的,不仅在经济上剥削农村,而且在政治上控制农村。 第三章 1、试模仿沃思论述的“城市人格”及其成因方法,分析“乡村人格”及其成因。答:第一个因素:人口规模。农村人口减少,个性化与多样化的机会减少。随着农村人口减少,原先的竞争、理性的关系被初级程度降低,社会互动呈现实名制的特点。第二个因素:人口密度。一方面,密度减少,人与人之间的压力变小,是人与人之间的态度变得友善;另一方面,密度减少导致城乡之间的距离缩小。第三个要素:人口同质性。同质性构成了阶段和种族的界限。同质性越高,社会分化减弱。公共生活实名性和个人性程度提高。 2、根据新城市主义的观点,空间尺度与社会交往是怎样的关系? 答:新城市主义是建筑与规划之间中主张复兴传统社区空间格局的运动。 城市环境的设计要满足一下要求:a、尺度要小,所有场所都可步行抵达;b、要有适当尺度的公共场所,以便人们有机会参与更大范围内的公共性活动或表达和维护他们的社群利益;c、社区的格局是混合型的,以便满足居民的购物、娱乐、学习、交往、接受公共服务等多方面的需要;d、居民与工作机会应该保持合理比例,原则上愿意工作的居民可得到的工作岗位在比例上是平衡的;e、创造有利于人们直接交往的人文环境;f、要有鲜明的街区建筑。所有的设计理念都指向促进日常际遇、人际交往、社群互动的目标,指向有助于培育和发挥社会沟通网络和社区归属感。 第四章 1、城市地域结构是城市功能组织在地域空间上的配置,是城市功能地域结构的表现。 2、城市区位优势指:a、交通的便利性b、经济腹地c、沿海通商条件d、原料产地 3、工业布局理论奠基人是韦伯 4、库利在货运中转理论中发现,城市可以成为服务周围地区的中心集散点。 5、传统的城市地域结构理论:同心圆模型、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城市域模型。 6、都市带指有许多都市区连绵而成的巨大的、多核心的城市密集地域结构系统,它是城市发展经历了以集聚为主的城市化和聚集与扩散并行的两阶段之后形成的一种布局,是伴随社会生产技术水平的迅猛发展,作为城市化的新阶段在地域形态上的反映。 7、城市地域运动的两个特性:结节性和均质性,从而呈现两种地域运动:结节运动和均质运动。 8、简述同心圆理论、扇形理论、多核心理论的异同。 答:它们是传统城市地域结构理论。 同心圆理论: 是伯吉斯通过对美国芝加哥的研究总结出城市社会人口流动对城市分异的五种作用力:向心、专门化、分离、离心、向心型离心。城市内部各个功能区是按同心圆状配置的,围绕城市中心,形成许多环带。这些环带是:中心商业区,位于城市中y,是城市商业、社会活动、是民生活和公共活动的集中点,是城市的中枢;过渡带,围绕城市商业区形成城市的过渡带;工人住宅区,居住环境优于第二层中产阶级住宅带,居住环境十分优越,具有一流的旅馆和公寓,并且出现地方性的商业中心;通勤带,沿高速交通线路建设的高级住宅区。 扇形理论: 是美国社会学家霍伊特与1939年提出的是以房租指标研究城市地域运动,交通干线从城市中心向外辐射,功能地域沿交通路线扩展,是城市呈扇形向外发展。 该模型是在同心圆模式的基础上强调交通线路作用,因此可以说是同心圆模式的变种。 多核心模式: 1945年,美国社会学家哈里斯和乌尔曼提出多核心模式与同心圆模式和扇形模式相比,多核心模式不仅强调城市地域分化到一定程度之后会产生离心作用,城市的生长是围绕多个核心进行的;多核心模型强调郊区的存在;强调生态环境对城市地域分化的重要影响,强调交通条件对城市地域分化的影响,最开始是分割继而导致离心化。 9、简述地域分化的结果。

华中师大《城市社会学》练习测试题库及答案

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城市社会学》练习测试题库及答案 (加粗红色字体为2013下新增题目) 一、填空题 1.芝加哥学派认为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 。 2.美国社会学家路易斯·沃斯认为城市是一种 。 3.城市社会学是一门实证科学,它建立在 和 的基础上。 4.滕尼斯认为的城市社会是 。 5.齐美尔指出:个人必须学会 。 6.帕克建立了美国第一个 。 7.城市起源学说主要有 、 、 、 、 。 8.传说中我国最早的城市是 。 9.中世纪欧洲城市社会结构发现了变化,内部出现了 。 10.唐朝时期, 是全国最大的商业中心。 11.美国学者吉斯特和费瓦说工业革命使 主宰了世界。 12. 是指城市坐落在地球表面的位置以及实际范围。 13.货运中转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学家 提出的。 14. 是由德国学者韦伯提出的,它侧重于解释工业活动的布局。 15.霍伊特根据 变化,提出 ,用于解释城市地域结构变迁。 16.马克思运用社会结构理论对社会进行宏观分层,确立了 、 、 三层次的格局。 17.宏观结构主义的代表人物有 、 、 和 。 18.城市社会结构的主要特点是 、 、 、 、 。 19.消费资料工业净产值与生产资料资料工业净产值之比叫 。 20.根据城市化的方向可以把城市化分为 城市化和 城市化。 21.城市化过程大致要经历 、 和 。 22.卫星城市发展一般会经历三个阶段即 、 、 。 23.城市人口流动的类型主要有 、 、 、 。 24.影响城市住宅问题社会因素主要包括 、 、 、 。

25.城市规划的主要特点是 、 、 、 。 26.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制定了一个城市规划大纲叫 。 27.社会文化论认为环境包括 、 、 。 28.城市管理既是对 的管理,也是对 的管理。 29.现在世界各国采用的行政体制主要有 、 、 。 30.城市经济管理的主要手段是 、 和 。 31.均质运动是城市地域在职能分化中 、 的过程中,是城地域形成 一种结构性的职能地域体系。 32.城市生态系统主要有 、 、 、 等四项基本功能。 33.与传统城市相比,生态城市有以下特点: 、 、 、 、 。 34.德国社会学家韦伯提出可以从三个维度: 、 、 划分社会分 层。 35.代内流动研究的是社会成员个人一生中的 变化情况。 36.集中型城市化是城市化 的主要趋势,扩散型城市化则是城市化 的主要形式。 二、 简答题: 1.城市社会学的主要研究课题是什么? 2.当代西方城市社会学有哪些流派? 3.早期城市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4.我国封建社会城市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5.现在城市发展的规律有哪些? 6.简述城市社会结构对城市发展的制约机制。 7.我国城市在业人口的职业结构特点是什么? 8.如何理解城市化的含义。 9.发达城市国家的特点是什么? 10.世界城市化的一般特点是什么? 11.什么是郊区化?郊区化有哪些类型? 12.建国后我国城市化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 13.为什么说中国城市化是政府发动型?

社会学概论作业

《社会学概论》课程形成性考核册 学校名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

平时作业一 一、填空题(10分) 1、中国社会学起始于1903年严复翻译出版斯宾塞的《》一书。 2、是人的行为动力,是人们活动的积极的动力源泉。 3、库利的理论认为,人们是通过与他人交往并借助他人的反映来认识自己。 4、社会环境就是人所生活着的具体社会,包括社会结构、以及社会关系与活动诸要素。 5、初级社会群体一般包括家庭、和儿童游戏群体三种主要形式。 6、社会组织利益受到社会利益及组织成员的影响。 7、竟争和成为古典人文区学分析社区的两个重要概念。 8、是社会分化的一个最重要形式。 9、官僚主义是封建社会的一种官制,社会学中称为。 10、社会舆论有,自下而上两种形成方式。 11、人文环境失调包括社会关系失调、失调。 12、我国面临的就业问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新增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和 的问题。 13、社会工作方法主要包括个案工作、团体工作和。 14、关于社会变迁的几种理论中,我国战国时期的邹衍提出说。 二、选择题 1、“工作安定”属于那种需要()。 A. 生理的需要 B. 安全的需要 C. 归属的需要 D. 自尊的需要 2、以下那种活动属于社会交往()。 A. 朋友谈心 B. 观众看电影 C. 顾客的摩肩擦背 D. 乘客之间前拥后挤 3、“社会”一词源于()。 A. 中国 B. 美国 C. 英国 D. 德国 4、文化是指()。 A. 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 B. 人类学到的科学知识 C. 人类遵循的行为规范 D. 人类创造的所有财富

城市社会学第3阶段测试题

第三阶段测试卷 考试科目:《城市社会学》第九章至第十二章(总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学习中心(教学点)批次:层次: 专业:学号:身份证号: 姓名: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城市社会问题在不同时间、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特征,体现了城市社会问题的() A、普通性 B、特殊性 C、爆发性 D、复合性 2、在城市社会问题的综合治理中,把城市看作一个整体,体现的是()。 A、整体性原则 B、协调性原则 C、特殊性原则 D、互动性原则 3、下列关于城市流动人口描述不正确的是()。 A、数量大 B、从事经济活动为主 C、短期停留 D、增长速度快 4、工人不愿意结构现有的报酬或劳动条件,自愿放弃失业,是()。 A、自愿性失业 B、非自愿性失业 C、结构性失业 D、非结构性失业 5、劳动者暂时退出工作岗位,等待新的就业机会,反映的是()。 A、隐性就业问题 B、结构性就业问题 C、间断劳动就业问题 D、显性就业问题 6、功能主义者看来,贫困的原因是()。 A、生产资料占有的不平等 B、利益争夺 C、社会快速变迁的结果 D、失业 7、城市发展指标体系应有利于进行国内各地区的对比,反映的是指标编制的()。 A、主体性原则 B、科学性原则 C、可比性原则 D、动态性原则 8、下列关于城市发展模式描述错误的是()。 A、城市发展模式是一个复杂的整体模式 B、城市发展模式具有多样性 C、城市发展模式各国有统一的模式 D、城市发展模式具有阶段性和动态性 9、从城市的经济增长模式看,城市发展模式可分为() A、外延粗放型发展模式与内涵集约型发展模式 B、“外溢”式发展模式与“跨越”式发展模式 C、可持续发展模式与不可持续发展模式 D、要素自发式模式与制度先导模式 10、关于生态经济城市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