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大滩地区藏系羊肝片吸虫病调查

大滩地区藏系羊肝片吸虫病调查

大滩地区藏系羊肝片吸虫病调查

羊肝片吸虫病的防治措施

当代畜禽养殖业Modern Animal Husbandry 组稿\Email:nmgxmy2008@https://www.wendangku.net/doc/bc1527729.html, 羊肝片吸虫病的防治措施 徐春香天津市蓟县渔阳镇逯庄子畜牧兽医站301900 摘要:肝片吸虫病亦称肝蛭病,是一种对牛羊等反刍动物有严重危害的内寄生虫病。本文主要介绍了羊肝片吸虫病的病原、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及综合防治措施,旨在为养殖户提供参考。 关键词:反刍动物;肝片吸虫病;病原;临床症状;预防;中西医治疗 1病原 肝片吸虫体长约20~30mm,外观呈扁平叶状,其发育过程需要中间宿主。肝片吸虫寄生于羊肝脏和胆管内,其虫卵(黄褐色,呈长椭圆形)会随粪便排出体外,若在外界遇到适宜温度则形成毛蚴,毛蚴进入椎实螺体内,然后经过胞蚴-雷蚴-尾蚴发育,从螺体钻出,最终发育成囊蚴。一旦羊只采食了附着有囊蚴的水草,蚴虫便侵入羊的肝脏和胆管中,随即感染肝片吸虫病。 2临床症状 成年羊体内如果寄生极少数肝片吸虫通常不会显现出病症,然而对于羔羊而言,即便体内有少数寄生的肝片吸虫,也会有较为严重的临床病症。因此,羊只的饲养管理条件、年龄、健康状况及感染强度的不同影响着羊肝片吸虫病的临床症状。该病的临床症状有急性和慢性之分,具体情况简述如下。 (1)急性型。患病羊只初期体温升高、发热,精神欠佳,易疲劳,食欲几乎废绝,很快产生贫血,黏膜苍白,部分病羊消化不良出现腹泻症状。叩诊病羊肝区,半浊音区扩大,指压疼痛显著。急性型病例大多在1周内极度衰竭死亡。 (2)慢性型。慢性型病程发展缓慢,羊只多在1~2个月后出现体温偏高、形体消瘦之症状,腹部、胸部、眼睑等水肿明显,食欲不振,黏膜苍白,贫血,被毛杂乱无光,且容易脱落,行走缓慢,离群落后。随着病程继续发展,病羊消瘦显著,肋骨突出,水肿剧烈,若不引起重视,病羊则会衰竭而亡。 3剖检病变和诊断 病理变化。急性型病死羊剖检可见肝脏肿大变硬、充血,呈急性肝炎病变;包膜有纤维素沉积,在胆囊、胆管及肝脏内发现大量暗红色片型吸虫,呈柳树叶状;腹腔有血红色液体,呈腹膜炎病变。慢性型病死羊剖检可见呈慢性增生性肝炎与胆管炎病变。肝脏褪色,实质萎缩肿硬,小叶间结缔组织增生;胆管内壁粗糙硬实,内有盐结石沉积,如磷酸镁与磷酸钙等,且胆管内充满黑褐色稠厚粘液及大量的污浊虫体;胸膜腔和心包内积液,肌肉松软、多汁。 诊断。采集病羊粪便,以水洗沉淀方式进行检查,通过镜检检查出金黄色的肝片吸虫卵。根据病原和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以及粪便检查,可诊断为羊肝片吸虫病。 4综合防治措施 (1)预防措施。做好粪污处理及药物驱虫工作。一方面要保持羊舍干净卫生,通风换气良好,每天及时清除羊粪,做集中发酵处理以杀灭虫卵;另一方面春秋季节做好药物驱虫工作。常用药物包括蛭得净、硫双二氯酚、肝蛭净和硝氯酚等,但驱虫效果最好的是硝氯酚,空腹灌服3~5mg/kg体重,1次/天,连用3天。切断中间传播媒介。中间传播媒介主要是指该病中间宿主多种椎实螺。鉴于椎实螺喜潮湿、低洼地带,因此应避免在低洼和沼泽地带放牧,可结合草地改良,对其生活条件进行破坏,或者通过1∶50000的硫酸铜溶液喷杀中间宿主椎实螺。同时,确保羊只的饮水干净卫生,尽量避免羊只饮用水池或草塘等地带的脏水。 (2)中西医治疗措施。西医治疗可按每10kg体重皮下注射0.2mg复方长效丙硫亚砜注射液1次;分别肌肉注射肝泰乐600mg、肌苷50mg,每天1次。青霉素3万IU/kg体重、500mL10%葡萄糖注射液加0.5g维生素C,静脉注射,1次/天,连用3天,对羊肝片吸虫病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另外,鉴于肝片吸虫对红细胞具有较强的破坏力,应对成年病羊肌注5mL/只、羔羊3mL/只牲血素补血,重症病羊3 疫病防治 33 2014.11

羊肝片吸虫病的防治

张栋曹振山徐淑华山东省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 肝片吸虫病又称肝蛭病,是由肝片吸虫寄生于肝脏和胆管内引起的慢性或急性肝炎和胆管炎,同时伴有全身性中毒现象和隐性症状,可导致动物消瘦,体重下降。肝片吸虫病是危害牛羊的最主要的寄生虫病之一,虫体主要寄生于黄牛、水牛、绵羊、山羊、鹿及骆驼等反刍动物的肝脏和胆管中,也寄生于猪和马属动物,人也有被寄生的报道。羊的感染率一般为30%~50%,个别严重的可高达100%;牛的感染率一般为30%~60%,个别可达90%以上。现将该病的防治措施介绍如下,供各位畜牧兽医同行参考。 1病原及流行病学 肝片吸虫外观呈扁平叶状,体长20~35mm,其虫卵呈长椭圆形,大小为(130~150)μm×(63~90)μm,黄褐色,卵的一端有小盖,卵内充满卵黄细胞,卵细胞不易看清。患病动物临床表现因感染程度、机体抵抗力、年龄、饲养管理条件等不同而异,一般羊体内约有50条虫体寄生时就会出现明显症状;幼羊轻度感染即表现症状。 该病多发生于潮湿、多雨地区;急性型多发生于夏末秋初;慢性型多在冬、春季节发生。 2临床症状

病羊均表现为食欲不振、被毛粗乱无光泽,两眼突出、流泪。病情严重者重度消瘦、贫血,可视黏膜苍白、黄染,粪便稀薄呈黄绿色,尾部因拉稀而附着污便。濒死羊沮丧、叫声尖长。肝区触诊敏感,叩诊可发现肝脏浊音区明显扩大。 羊群在短时间内遭受严重感染时常表现为急性型,初期病羊体温升高、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废绝,易疲劳;很快出现贫血、黄疸和肝脏肿大等,重症者多在数天内死亡。慢性型多见于急性型耐过羊或轻度感染的病羊,主要表现为被毛粗乱且易断,食欲减退或废绝;贫血,可视黏膜苍白,眼睑及身体下垂部位(如下颌、胸下、腹下等)发生水肿;腹泻。慢性型病程可长达1~2个月,最终衰竭死亡;部分耐过者在饲养管理条件改善后可逐步恢复。 3病理变化 剖检病羊,可见皮下水肿呈胶冻样,胸腔、腹腔及心包腔内有多量淡黄色腹水,与空气接触后即发生凝固呈胶冻样,肝脏肿大、充血、出血,表面有纤维素沉着,且与周围组织发生粘连;肝脏质地硬化,沿胆管切开肝脏,发现胆管高度扩张,管壁增厚,内有大量肝片吸虫成虫寄生。其他器官无可见病理变化。 4诊断 4.1虫卵沉淀法 取新鲜的粪便5g捣碎后,加5~10倍清水搅匀,自然沉淀约20min,去上清,再加入清水搅匀,沉淀,如此反复2~3次,直至上清液清亮为止。最后去上清液,吸取少量沉淀于载玻片上,加盖玻片镜检。结果在显微镜下可发现肝片

肝片吸虫普查

日喀则市定结县牛羊肝片吸虫病的普查与防治 拉巴次旦,吴金措姆,蔺红玲,马兴斌*, (1.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畜科所,西藏拉萨85009;2.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质标所,西藏拉萨85004;) 摘要:2013年3月~2013年5月通过对定结县牛、羊的肝片吸虫虫体的调查发现,阳性率分别为33.3%和20%,说明该病在本县的牛羊感染较广泛。本文结合肝片吸虫的生活史、致病性、流行病学、防治等方面的目前研究状况以及弥渡县当前的一些常见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法和对策,为该县牛羊肝片吸虫病的有效防制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 肝片吸虫病其病原体属片形科(Fasciolidae)片形属(Fas—ciola)的肝片形吸虫(Fasciola hepatica o肝片吸虫主要寄生于牛、羊等反刍动物的肝脏、胆管中,引起患畜慢性肝炎、胆管炎或肝硬化,并发生全身性中毒现象和营养代谢紊乱等病症的寄生虫病,危害相当严重,尤其可引起幼畜的大批死亡,对畜牧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也威胁着人类的身体健康。肝片吸虫病在我国的33个省市自治区都有发生,尤以畜牧业发达的西藏、内蒙、青海、宁夏等地区最为严重。牛羊感染率一般为30%~60%,个别可达90%以上。该病常流行于河流、山川小溪和低洼、潮湿沼泽地带,特别是在多雨季节,北方以8、9月。牛患本病后,奶、肉产量减少和质量下降,并使肝脏成为废弃物,给畜牧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笔者对定结县牛羊肝片形吸虫病流行情况和

当前防制问题进行了相关调查,旨在为本县以后的肝片吸虫病防制工作提供一些可行性方案。 1 材料与方法 1,1 动物来源定结县的5个乡7个自然村及待宰牛共3头、羊10只。1.2 调查方法 1.2.2 虫体检查法对屠宰的牛、羊剖检肝脏,可看到胆管高度扩张,切开胆管,有黑绿色粘稠的液体流出(图1),之后进行肝片吸虫的收集,放于70%的酒精溶液中保存。肝片吸虫背腹扁平,呈树叶状,棕红色,固定后变成灰白色,体表有尖锐的皮棘,有圆形的口吸盘和稍大的腹吸盘,虫体前端有一呈三角形的锥状突;睾丸有一对,呈树枝状;卵巢有一个(图2、4)。大小在长20-40mm×宽8-14mm。 图1.肝片吸虫感染后胆管高度扩张图2. 剖检后从肝脏取出的肝片吸虫 2 结果 2.在受检的宰杀牛3头、羊10只中,肝脏中有虫体的牛1头、羊10只,虫体剖检阳性率分别为33.30%和20%。见表1。

羊肝片吸虫病的诊断与防治

羊肝片吸虫病的诊断与防治 摘要:通常我们所称之为的羊肝片吸虫病也叫做羊肝蛭病,它主要是由于肝片 吸虫而造成的一种比较典型的羊寄生虫病。肝片吸虫身体呈现出扁平状,长度大 约在2~3cm,宽大约为1cm,整个身体呈现出淡红色,它主要是在羊的胆管和 肝脏中寄生的,对于羊的身体健康和长势造成十分严重的负面影响。针对这样的 情况,本文重点以某地羊肝片吸血虫发生情况为具体的案例,探讨和分析羊肝片 吸虫病的诊断与防治策略等相关内容。 关键词:羊肝片吸虫病;诊断;预防;治疗 引言 肝片吸虫病是牛、羊等反刍动物中最常见的一种寄生虫病,通常情况下呈现出地方性流 行的趋势,这种疾病主要是一种扁形动物门,属于吸虫纲,双盘类,片形科。它的身体前端 有口吸盘和腹吸盘,口吸盘要比腹吸盘稍微小一些,这种寄生虫是比较典型的雌雄同体的情况,因此具备两套生殖系统,通常情况下是在比较多雨潮湿的季节而出现的,或者羊的养殖 人员并没有进行科学合理的饲养,有可能使该病的感染几率呈现出上升的趋势。 一、案例介绍 在2019年5月上旬,南方某地某养殖专业合作社所饲养的200只山羊,都出现了比较 明显的萎靡不振,腹泻,采食量减少以及消瘦等相关问题,在放牧的过程中,这些羊经常容 易掉队,其临床症状比较典型,其中有10只已经出现死亡的症状。针对这样的情况,技术 人员赶到该养殖场,发现在羊的肛门附近有比较稀疏的排泄物,而且羊舍十分潮湿,同时羊 粪堆积,并没有对其进行及时有效的清理,羊的生长环境和卫生条件比较差。养殖户认为这 类疾病主要是细菌滋生而导致的一种肠炎,所以一直在用阿莫西林、恩诺沙星、头孢噻呋钠 等相关抗生素对氧进行治疗,但是病情状况并没有得到任何的好转,反而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因此养殖户焦急万分,羊的状况也十分不理想。因此急需针对该病症进行切实有效的判 断和诊治,从而对症下药,提供更为良好的治疗方法,以此使其及早恢复健康。 二、具体分析该病的临床症状 在案例中所涉及的患羊,多数都表现出比较典型的精神不振、食欲减退、日渐消瘦、体 毛粗乱无光泽、异嗜等相关情况。对其进行严格细致的检查,可以发现,其黏膜苍白,颌下、眼睑、胸前及腹下等相关部位都出现比较明显的水肿的现象,对其进行触诊,可发现它呈现 出面团的形状,没有热痛的感觉。肝区触诊的过程中,羊有比较明显的疼痛的感觉,对其进 行叩诊的时候,有半浊音区扩大的症状,有着比较高的敏感性,腹泻与便秘症状呈现出交替 出现的情况,在对其进行放牧的时候,患病羊特别容易掉队。有很多患病比较严重的羊出现 了死亡的情况,很多羊是急性发作的,体温急剧升高,没有精神,因为有大量的幼虫进入到 羊的肝脏内部,所以导致其出现十分严重的创伤性出血性肝炎。 三、病理剖检 在羊群中精选一只体格相对来讲比较消瘦,而且濒临死亡的羊,对其进行剖检,可以很 明显地看出,其病变部位主要是在羊的肝脏上,肝脏呈现出比较明显的肿大、变硬的情况, 而且在表面分布了特别多的颗粒状突起。在羊的胸腔内部布满积液,腹腔内部有很多腹水, 肠管出现比较严重的黏连的情况,然而其他的脏器并没有特别典型的病变情况,用到把肝脏

藏民族的传统生态观

藏民族的传统生态观 藏族人的神山圣湖崇拜,保护大自然的承诺有效解决生态恶化与资源匮乏的问题,是全人类面临的一件大事,也是一个棘手问题。围绕这一热门话题,智者见智,仁者见仁,提出不少新的观点和理论。在这里,我们不妨了解一下藏民族的传统生态观与生态保护实践,但愿对今人有所启示。 谈到藏民族的传统生态观与生态保护实践,我们不能不提到青藏高原。青藏高原是藏民族的诞生地,也是迄今为止藏人居住最多的地方。从地理角度看,青藏高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其原始生态环境在全球占有特殊的地位,对亚洲乃至世界的气候环境产生着重要影响。因此,构筑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问题,已成为全世界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 青藏高原是一个资源富集的高原。青藏高原在我国境内面积为250万平方公里,占我国陆地面积的四分之一强。这里有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和唐古拉山等巨大山脉;有大面积的湿地和上千个湖泊,仅西藏地区的平均天然水能蕴藏量约在2亿千瓦;地表水资源总量约3548亿立方米;冰川占我国现代冰川总面积的80%。黄河、长江、澜沧江、怒江、雅鲁藏布江和印度河等大水系都源自青藏高原。统计显示,我国陆地五分之一的淡水来自青藏高原,可谓名副其实的“中华水塔”。青藏高原大部分地方的年日照时间在3200-3500小时。这里还有丰富的矿藏资源和种类繁多的动植物,仅高等植物就有5000多种,藏羚羊、野牦牛和野驴等野生动物属世界稀有动物。 青藏高原又是一个自然条件严酷的高原。青藏高原的平均海拔为4500米,而最高处达8848米,是这个星球上最高的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又称“地球的第三级”。青藏高原约86%的土地分布在海拔3000米以上地带。这里极高而寒冷,常年积雪覆盖,无绝对无霜期,干旱氧气,且年太阳辐射值高达160-200千卡/平方厘米。这里地广人稀,还有大片无人区,而有些地方则视为“生命禁区”。总的看,青藏高原的自然条件极为严酷,生态环境脆弱。 人与自然的问题、人与社会的问题是人类所面临的两大基本问题。对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藏民族来说,首先要解决的是人与自然的问题,也就是自身的生存问题。围绕这一问题,人们不禁要思考人在自然界中到底处于怎样的地位,如何处理人与诸多生物的关系等等。随着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思考与不断实践,逐渐形成了藏民族的宇宙观、自然观等,我们也称其

藏民族的饮食文化

藏民族的饮食文化 藏族饮食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早在公元一世纪前后西藏就已经开发灌溉农田,并开始将牧地和农田合为一片,这些农田和牧地为王室和平民提供了丰富的糌粑和酥油。此后湖盐的发现和茶叶、瓷碗从中原的引进,更是丰富了藏族的饮食文化。 在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是藏族人民世代居住、生活的地方。青藏高原独特的自然景观和藏族人民的勤劳与智慧,孕育出了独具风格的餐饮文化。藏民族在独特的居住环境和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与周边地区、国家和民族的交往中积累了丰富的饮食知识,形成了独特的烹饪技术。无论是从种类上,还是从营养价值上都为世人瞩目。 大部分藏族日食三餐,但在农忙或劳动强度较大时有日食四餐、五餐、六餐的习惯。绝大部分藏族以糌粑(汉语:炒面)为主食,即把青稞炒熟磨成细粉。特别是在牧区,除糌粑外,很少食用其他粮食制品。食用糌粑时,要拌上浓茶或奶茶、酥油、奶渣、糖等一起食用;糌粑既便于储藏又便于携带,食用时也很方便。在藏族地区,随时可见身上带有羊皮糌粑口袋的人,饿了随时皆可食用。 藏族过去很少食用蔬菜,副食以牛、羊肉为主,猪肉次之。四川、云南等地的藏族多将猪肉用来制成猪膘,便于保存。肉类的储存多用风干法。一般在入冬后宰杀的牛、羊肉一时食用不了,多切成条块,挂在通风之处,使其风干。冬季制作风干肉既可防腐,又可使肉中的血水冻附,能保持风干肉的新鲜色味。 最常见的是从牛、羊奶中提炼的酥油,除饭菜都用酥油外,还大

量用于制作酥油茶。酸奶、奶酪、奶疙瘩和奶渣等也是经常制作的奶制品,作为小吃或其他食品搭配食用。 在藏族民间,无论男女老幼,都把酥油茶当作必须的饮料,此外也饮奶。酥油茶和奶茶都用茯茶熬制。茯茶含有维生素和茶碱,可以补充由于食蔬菜少而引起的维生素不足,帮助消化。藏族普遍喜欢饮用青稞制成的青稞酒。在节日或喜庆的日子尤甚。 藏族的炊餐灶具自成一体。在藏族地区,家家都备有酥油茶筒、奶茶壶。大部分地区的藏族都以干牛粪为燃料,以铁三角架为灶。云南藏族茶具、酒具、餐具喜用铜制。牧区的藏族都要随身配带一把精制的藏刀,主要用来切割食物,还用于宰羊、剥皮、削帐房厥子等劳动,藏刀的制作历史悠久,工艺精湛。 典型食品:藏族的典型食品除糌粑、青稞酒、酥油茶外,还有很多,例如:足玛米饭,藏族传统宴席食品,用足玛、大米、酥油等煮制而成。血肠,藏族传统菜肴,用牛(羊)血为主要原料制成。奶酪,藏族传统菜肴,用牛、羊奶发酵后制成。酥油茶是藏族群众每日不离的饮料。一般藏族群众早上定要喝上几杯酥油茶,才去劳动或工作。到藏族群众家中作客,一般都会得到酥油茶的款待。 藏族喝酥油茶,还有一套规矩。一般是边喝边添,不一口喝完,但对客人的茶杯总要添满;假如你不想喝,就不要动它;假如喝了一半,再喝不下了,主人把杯里的茶添满,客人就摆着,告辞时再一饮而尽,这是藏族的饮食习惯。

羊肝片吸虫病的诊断及防治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bc1527729.html, 羊肝片吸虫病的诊断及防治 作者:刘勤辉 来源:《农家致富顾问·下半月》2020年第01期 摘要肝片吸虫属于扁形动物门吸虫片形科片形属的害虫,成虫主要集中在牛羊等反刍动物的肝脏和胆管组织当中,是一种人畜共患病,经常会导致牛羊等反刍动物出现肝脏炎症和胆管炎症。该种疾病危害性巨大,会严重阻碍羊养殖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分析了羊肝片吸虫病的诊断和防治过程,现将具体研究内容介绍如下。 关键词羊肝片吸虫病;诊断;防治;宝藏镇 肝片吸虫属于典型的体内寄生虫,该种寄生虫主要寄生在羊的胆管和肝脏组织当中,因此被称为肝片吸虫病。羊肝片吸虫病会严重影响到羊群的正常生长发育,同时也是一种人畜共患病,常常呈地方流行或散发流行,是羊养殖过程中的常见病高发病。肝片吸虫侵入羊机体之后会造成羊对各种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率下降,寄生虫和羊争夺营养物质,造成羊身体消瘦,危害严重时还会引发死亡,给养殖户带来不可挽回的经济损失。由于宝藏镇山高路远、村寨分散、饲养方式落后,造成防疫困难。虽然疫情没有暴发流行,但周边地区疫情形势复杂,疫病传染的可能性越来越大,防疫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任务十分艰巨。 1 流行特点 在放牧地区羊肝片吸虫病不仅具有很高的感染力,而且会造成巨大的危害,给养殖户带来巨大经济损失。感染羊的肝片吸虫主要包括了大片形吸虫和肝片吸虫。通常情况下,放牧养殖的羊群更容易感染该种疾病。肝片吸虫的传播流行往往需要中间传播媒介淡水螺,同时还应该有充足的温度和湿度。夏秋季节由于温度湿度适宜,再加上降雨量充沛,十分有利于肝片吸虫中间传播媒介淡水螺的繁殖生长。经过雨水冲刷之后,残余在土壤当中的虫卵或者孵化出来的毛蚴进入水体当中,感染淡水螺。新的雨水又具有刺激侵染性尾蚴大量出螺的作用,因此在降雨过后,往往在水草和水体当中携带有大量的囊蚴。在放牧养殖过程中,养殖户不注重控制放牧地的卫生环境,到低洼地带放牧,羊群饮用死水,通过吞食饮用了含有囊蚴的饮用水。夏秋季节牧草丰茂,牧草营养价值较高,羊群的膘情较好,感染寄生虫初期不容易被察觉。进入冬春季节之后,气候寒冷,牧草枯萎,牲畜的身体素质逐渐下降,身体抵抗能力变差,此时肝片吸虫病就会表现出明显的致病性。肝片吸虫幼虫发育成具有侵染性的成虫需要3-4个月的时间,成虫能够存活3-5年[1]。 2 临床症状 根据患病羊年龄不同以及羊品种不同,感染肝片吸虫病后所表现出来的临床症状存在一定差异性,主要分为了急性型,慢性型两种。急性型主要发生在夏秋季节,主要是因为幼虫感染

深入学习藏民族文化的调研报告

藏族传统法律文化与依法治国 --深入学习藏民族语言和文化的调研报告 藏族传统法律文化是藏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藏族建设现代法律文化的重要因素,是构筑法治社会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历史上藏族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孕育着藏族的法律文化,本质上属于传统法律文化范畴。藏族传统法律文化虽然在维护社会政治稳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它在整体上无法创生现代法治,许多方面甚至成为现代法治的反向力量。近年来,民族分裂主义势力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一股新的浪潮,已经对我国的安全和政治稳定构成威胁.要实现藏区法律文化的现代化,必须摒弃传统法律文化中的某些阻滞因素,同时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逐步使传统法律文化为藏族的建设和发展服务。 一、藏族传统法律文化的特点 任何形态的文化,首先是民族性的文化,它是适应民族生存的特点而形成的,是在民族身上体现出来的民族化的精神依托和力量,它往往凝聚着民族特有的国民性格和社会心理意识,同时又通过具体的活生生的个体生命的存在得以凸现,并时时刻刻影响人、改造人。藏族传统法律文化是藏族藏民族特有的,以藏传佛教思想文化为基线的,涵括其他各种不同法律思想文化内容的有机的构成体。藏族传统法律文化的这些内容不同程度地渗透、影响着民族心理素质、风俗习惯乃至人们的思维、行为、生活方式等。从而影响着现代法律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每个民族都有构成本民族精神凝聚力的文化传统。此文化传统是多层面构成的系统,在文化系统运行过程中,逐渐形成与此系统相契合的价值判断关系。价值判断系统往往对整个文化系统的发展轨迹和方向起着调控、制约的作用。价值判断的这种调控制约性,称之为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性。藏族封闭的地理位置、落后的生产方式和人们对藏传佛教的虔诚信仰,使得藏族的传统法律文化有着自身的价值取向性,从而形成藏族传统法律文化自身独有的特征: (一)藏族传统法律文化的宗教性 以宗教思想为立法的基本指导思想,宗教的教义、教规贯穿在法律条文中,这是藏族阶级社会制定法律的一个重要特征。吐蕃时期,随着佛教的传入,佛教庞大而多彩的体系已如潮水般荡涤着藏人的意识形态领域。统治者们开始以佛教为指导思想来制定自己的法律,尤其是佛教戒律,成为非常重要的法律内容而加以吸收,并贯穿于传统的制度法、习惯法、习俗法的始终。如吐蕃时期在制定法律时对佛教十善律的吸收,就是把佛教思想作为指导思想贯穿在当时法律始终的具体体现。《吐蕃王统世系明鉴》中说:松赞干布时,从东方汉地、木雅输入工艺、历算从南方印度翻译佛经,从西方索波、尼泊尔获取饮食珍宝,从北方胡人和回纥地方引进法律及职事制度,并仿效佛教的“十善法”制定吐蕃法律。“立十善之法,对善者予以奖励,对恶人加以惩处,对豪强大族用法律压抑,对贫弱

藏文化的起源

身边的遗产——滕王阁 专业:[城市规划] 学生姓名:[张凌浩] 学号:[U201114723] 完成时间:2015年5月11日

藏文化的起源——雍布拉康 山南是藏民族的摇篮和文化发祥地,西藏历史上的众多杰出人物都诞生在这里,有聂赤赞普等。山南有众多的文物古籍和十分丰富的旅游资源,境内有众多西藏人民信仰的神山、圣湖以及西藏第一宫、第一殿、第一寺等,而今天我要介绍的就是驻扎在地区中心的西藏第一座宫殿雍布拉康。 。雍布拉康位于泽当11公里的扎西次日山上。距今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雍布”意为“母鹿”,因扎西次山形似母鹿而得名,“拉康”意为“神殿”。合在一起解释,便是“母鹿后腿上的宫殿”的意思。给人一种温柔安详的感觉。雍布拉康是西藏历史上第一座宫殿。据史书记载始建于公元前二世纪。松赞干布暑期由宫殿改作寺庙。文成公主初来西藏时每到夏季都会和松赞干布来这里居住。至五世达赖时又在原碉楼式建筑基础上修了四角攒尖式金顶,并将其改为黄教寺院。雍布拉康,藏语意为“母子宫”,是西藏历史上第一座宫殿,也是西藏最早的建筑之一,位于山南地区泽当镇东南,高耸于雅砻河东岸扎西次日山顶。相传是雍仲本教徒于公元前2世纪为第一代藏王聂赤赞普建造,后来成为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在山南的夏宫,五世达赖时改为黄教寺院。雍布拉康主要供奉释迦牟尼佛像。宫殿内的壁画上生动地描绘了西藏的第一位国王,第一座建筑,第一块耕地的历史故事。雍布拉康分为两部分,前部是一幢多层建筑,后部是一座方形高层碉堡望楼,与前部相连。公元5世纪,藏王托托念赞时期,传说一本佛经从天而降,正好跌在雍布拉康宫顶,当时无人能识。有圣人断言,到了公元7-8世纪就有人能解读此书。所以这本书被很好地保留在雍布拉康。 雍布拉康分为两部分,前部是一幢多层建筑,后部是一座方形高层碉堡望楼,与前部相连。一层门厅,面积33平方米,门厅外是一个带檐的小平台。后半部是古代藏王殿,殿中间是一尊佛像,佛像的左边是藏王聂赤赞普像,右边是藏王松赞干布像。沿左墙排列依次是:松赞干布的得力大臣桑布扎、藏王赤松德赞、藏王托托念赞。沿右墙排列的是藏王赤热巴巾、乌宋、松赞干布的另一大臣嘎·东赞。上楼是一座非常漂亮、精致的经堂,主供佛是观音和释迦牟尼。观音像是雍布拉康的古老之物,据说与布达拉宫帕巴拉康的主供观音是同时代的。四周墙上绘着精美的壁画,讲述着西藏的早期历史,其中最著名的要数靠左边的一幅第一代藏王聂赤赞普的故事。雍布拉康的最高处是一座塔楼,据传文成公主入藏的第一个夏天曾在此居住。站在塔楼凭高远望,四野雅砻河谷风景俱在脚下,一派诱人的田园风光尽收眼底,令人赏心悦目。 碉楼式建筑位于整个建筑东端正中,即传说中聂赤赞普所建的最早建筑。高11米,南北长4.6米,东西宽3.5米,上小下大。外观似为五层,内部实为三层。第一层为1.2米高,0.6米宽的通道通往一层殿堂的须弥座后,二层有小门通二层大殿顶部,第三层原有五世达赖时的所加金顶。这座建筑墙壁厚重,内部狭小,一层仅2.28平方米,二、三层也不过4.18平方米,不可能作为三十余代赞普延续使用的宫殿,早期还应有较大面积的宫殿建筑。这座碉楼式建筑作为晚期宫殿建筑的一部分遗迹被保留下来,倒是极有可能的。 殿堂-传为松赞干布所建,原有三层,现修复为两层。一层前半部为门厅,大门外有带遮檐的小平台,接折阶十数级。门厅南北6.3米,东西5.2米,原来的四根柱子,现修复为两柱。厅内远无佛像和其它陈设。再进为佛堂,南北6.3米,东西9.3米,八根柱子。东半

藏族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

藏族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藏族的传统绘画艺术—唐卡(喀),它真实地记录和弘扬了藏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唐卡是藏语音译,意为布画,源于壁画。松赞干布将佛教引入西藏,并对之大力扶持和发展,它是宗教生活的需要,也催生和发展了唐卡这种绘画艺术。有学者认为:唐卡是一种宗教艺术。 唐卡的起源和发展兴衰与藏传佛教息息相关。这门绘画艺术的兴起和发展正暗合了印度佛教传入西藏,这绝非偶然和巧合。佛教的传入,宗教生活的需要,就必须要广建寺庙,寺庙中所谓佛、法、僧“三宝”,缺一不可。这催生了寺庙壁画艺术的产生和发展。但在当时藏区,游牧生活还是许多地区的主要生产方式,仅靠固定的寺庙,无法满足众多迁徙不定的信徒宗教生活需要的。于是唐卡这种主要以卷轴画形式出现的艺术,满足了信徒的宗教生活需要,成为他们可以随身携带的崇拜物。唐卡这门绘画艺术因此应运而生蓬勃发展起来。有人又针对唐卡便于携带的特点,把它称之为“可以流动的壁画”。最终形成“藏族寺院是佛画艺术的殿堂”这种局面。唐卡的繁荣有赖于藏传佛教的兴盛。 从唐卡内容上讲,主要反映的是宗教内容,除此之外,它反映的内容还包括了藏族传说中世界的形成、藏族的起源、量理学、工巧明、医学、天文、历算、文学、诗歌、戏剧、美术、民间传说故事等等。以画言史,以画叙事,是它的突出特点。从这方面讲唐卡又是藏族的一部百科全书。即便如此唐卡在反映别的内容和题材时也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从唐卡的使用功能上讲,这种艺术形式,也主要是服务于宗教生活的。唐卡和壁画这两大藏族绘画艺术,它的发展和兴衰如前所述,与藏传佛教密不可分。它的主要宗旨,也是服务于宗教的。寺院是藏族宗教文化的中心,多数的唐卡,特别是一些名品佳作,主要聚积在寺院。它主要的功能是悬挂后供信徒顶礼膜拜,满足他们的宗教生活需要。民间留存的唐卡,也主要用于佛教教徒布臵自己的经堂、佛龛。而作为一种美术装饰作品的功用,并不主要和明显。 从唐卡的创作人员来看,绝大多数为宗教人士,他们大都不愿将绘画技艺传授给世俗之人。在许多地区唐卡绘画的学徒规矩,是从先学画释迦牟尼佛像开始,其中的一层含义就是表示皈依师

丹巴县嘉绒藏族民俗文化

丹巴县嘉绒藏族民俗文化 西藏百科;https://www.wendangku.net/doc/bc1527729.html,/ 丹巴地区古称嘉莫·查瓦绒,简称“嘉绒”,意为藏区四大峡谷之一的东女国气候温和河谷农区的人,习称嘉绒娃,是藏族重要的组成部分。丹巴县历史悠久,民俗风情古朴动人,能歌善舞、热情好客的嘉绒藏族,独具特色的嘉绒藏寨民居、形式多样的丹巴锅庄、具有典型民族特色的嘉绒服饰以及饮食文化、宗教文化、婚嫁习俗、传统节日、礼仪、丧葬习俗等民俗文化,构成了丹巴县丰富多彩、特色突出的民俗风情旅游资源,这里也是开展嘉绒藏族民 俗风情旅游的最佳去处。 一、嘉绒藏寨民居 丹巴县的嘉绒藏寨民居多少年来一直保持着传统的建筑风格和特色,尤其以甲居、布料、中路、梭坡、巴底等地最为集中,特色也最为明显。从远处看去,一个有几十户甚至百余户人家的村寨,外形美观、风格一致的民居错落有致地分布田野和绿树掩映之中,与周围茂密的森林、清澈的小溪以及银白色的雪山一起构成一幅神秘醉人的自然风景画。藏寨四季景色各不相同,特别是当麦子成熟时,那金蓼色的田野、翡翠般的绿草树木相嵌合,加上那密林深 处的藏寨民居,真是美不可言喻。 嘉绒藏寨在《后汉书》中即有记载,称之为“众依山居址,累石为室”。嘉绒藏寨民居的建筑风格采用的古老的片石砌墙技术,这种奇特的建筑技术和各种装饰,文化内涵丰富,有着 很高的科考价值和观赏价值。 房屋建筑(亦称碉楼式寨房),为石木结构,系以家碉为脊修筑而成,一般为三层,也有四层、五层的。房屋底层为畜圈,二层为厨房、锅庄室和储藏室,也有的设客厅;三、四层为厢房、经堂及客厅;二、三楼分别有天井和露台。楼梯也多采用颇具特色的圆木式梯,上下楼梯时特别讲究技巧。二楼客厅内有用石料精心雕琢而成的三脚锅庄,其中一只脚的脊背上有一突起的小石窝,是人们用来祭祀的地方。室内家具和内、外板墙上都绘有五颜六色的花卉与鸟兽图案,多数藏家在客厅地板上铺有藏式藏毯,让人感觉到华丽温馨和浓烈的民族文化氛围。民居的设计充分体现了美观适用、宗教崇拜以及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的生态居所特 色。 锅庄室具有多种功能—厨房和饭厅、冬季烤火取暖、举办家庭歌舞(锅庄)活动。

西藏文化 少数民族 藏族 饮食文化

一.读书报告: 用纸:标准A4纸,页面设置:上2.5cm ,下2.5 cm,左2.5 cm,右2.5 cm; 字间距:标准;行间距:单倍行距 字数:5000字左右 内容:题目(中英文),学号,姓名(中英文),导师(中英文),学科(中英文),摘要(中英文),正文及参考文献 二.摘要: 内容:中英文题目,中英文关键词,中文摘要(300字左右),英文摘要(约150个单词),主要内容简介和参考文献. 格式:标准A4纸,页面设置同读书报告. 三.版面设计如下: 标题(小三黑体居中) 硕士生姓名及学号(四号楷体居中) 专业导师(指导教师)(四号楷体居中) (浙江大学软件学院)(五号宋体居中) 摘要(五号黑体) 内容××××××××××××××××××××××××(五号宋体) 关键词(五号黑体) 内容×××××××××××××××××××××××(五号宋体) 小标题(四号黑体) ××××××××正文(小四宋体) 参考文献(小四黑体居中) 《藏族饮食文化研究》读书报告 将牛奶煮沸,倒入大木桶,加少量的旧酸奶以发酵,制成的酸奶像嫩豆腐一样。色泽光亮,表面覆盖有一层金黄色的油脂奶皮,并有一种芳香的气味。这是我在电视上看到的酸奶制作过程。作为具有地方特色的小吃,酸奶引起了我对藏族饮食文化的极大兴趣。于是,我读了藏族饮食文化的相关书籍,试图对藏族饮食文化进行解读。 一、民族概况 特定地域的饮食文化受到人们长期以来所处的地理环境条件的影响和制约,经过历史的沉积逐渐形成和发展为该民族社会活动中具有符号性和象征意义的物质文化。解读藏族饮食文化,不得不谈藏族人民所生长的环境。 藏族人民居住在海拔高、空气稀薄、降水量少、日照充足、风速大的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形成了藏族人民独特的饮食习惯。大部分地区的海拔很高,平均在4000米以上,在高原上空气是十分稀薄的,而且气压又低,空气中的含氧量是很少的,但是那里的日照时间比较长,太阳辐射也比较强,风的速度又很大,于是特殊的饮食文化在这种条件下成长了。 二、藏餐的主食 藏餐是西藏的传统饮食,也是中国餐饮系列中的流派之一,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品种繁多。五十年代后期是藏餐的基本形成时期,独特的中华民族特色让人想探究,它主要的特色是分为了主食、菜肴还有汤三大类。 糌粑曾是藏族的主食,形似内地的炒面,原料以青棵为主。做法是选好青稞或豌豆、燕麦后淘净,晾干,炒熟,磨成面粉,磨好后称为糌粑面,磨得越细越好。吃糌粑时,根据各

肝片吸虫病

肝片吸虫病 2006-6-20 15:26:00 本病是由肝片吸虫寄生于动物肝脏胆管所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寄生虫病。本病为世界性分布,多见于反刍动物,兔也可被寄生,特别是以青饲料为主的兔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可造成严重的危害。 一、病原及生活史 肝片吸虫为大型吸虫,长20—35 毫米,宽5—13毫米,柳叶状,腹背扁平。 成虫在肝脏的胆管中产卵,随胆汁进入肠道并随粪便排出体外,在水中孵化出毛蚴,毛蚴钻入中间宿主—椎实螺体内,经胞蚴、母雷蚴、子雷蚴,最后发育成尾蚴,尾蚴从螺体逸出,附着在水草上形成感染性囊蚴。兔吃了带有感染性囊蚴的草而被感染。童虫在小肠内脱囊而出,穿过肠壁进入腹腔,然后穿过肝包膜、肝实质进胆管发育为成虫。自感染到发育为成虫约需3—4个月。成虫可寄生3—5年。 二、流行病学特点 本病多发生于低洼和沼泽地区和多雨的年份。兔的发病主要是饲喂了在水边生长的含有囊蚴的青草所致。囊蚴圆形、极小、直径0.8毫米,肉眼不易见到,主要附着在各种水草叶茎上,以水面附近最多。囊蚴在潮湿的干草和水内能存活3—5个月以上,在干燥及直射阳光下3—4周死亡。 三、致病作用与症状 肝片吸虫的童虫在肝组织内移行,可造成肝脏出血和急性炎症;寄生在胆管可造成胆管壁粗糙增厚,呈绳索样凸出于肝脏表面,影响胆汁的分泌和消化功能;与宿主争夺营养,造成消瘦、贫血;分泌毒素加重慢性胆囊炎和慢性肝炎以及贫血症状。 临床表现可分为急性期和慢性期,急性期开始有体温升高,病兔突然发病,精神沉郁,贫血、腹痛、腹泻、黄疸,很快死亡。慢性期主要是消化紊乱,便秘腹泻交替,进行性

消瘦,严重贫血,颌下、眼睑、胸下水肿明显,经1—2个月死于恶病质。 四、诊断 根据进行性消瘦、贫血、水肿、消化紊乱等症状结合流行病学调查,可初步怀疑本病。粪检查到虫卵或剖检在肝脏胆管中查到多量的虫体可以确诊。 五、防治 最好的预防办法是不用沟塘、河边的水草、青草喂兔,如不得已需要喂,最好的消毒办法是青贮发酵后喂。也可药物定期驱虫来预防,可一年2次。 治疗和预防的驱虫药物为:①蛭得净(溴酚磷)对童虫、成虫均有效。按10—15毫克/千克体重给药,1次口服。②丙硫咪唑,对成虫有效,童虫作用较差,按15—20毫克/千克体重,1次口服。③碘醚柳胺,对童虫和成虫均有效,用量参照药品说明书。④硝氯酚,按3—5毫克/千克体重口服。 肝表面有条索状突起,为扩张的胆管(固定标本)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