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电解质教案

电解质教案

电解质教案
电解质教案

第二节电解质

第一课时电解质及其电离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从一个新的角度对化合物进行分类,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对于学生来讲都是陌生的话题。最好通过实验让学生去追寻电解质溶液会导电的原因,帮助学生掌握用电离方程式来表示强电解质的电离过程。教科书只在知识点击介绍弱电解质的电离方式,离子反应要侧重于对概念和发生条件的认识以及简单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教学时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控制好难度,着重于化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二、设计思路

通过对化合物进行新的分类,引入电解质非电解质的定义,并强调概念。通过课本上溶液导电性实验(氯化氢溶液、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钠溶液的导电性实验),对比同是氯化钠但不同状态下是否导电总结出导电的原因是有自由移动的离子。最后,通过介绍氯化钠在水中溶解和电离,引出电离的概念以及氯化钠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过程

电解质教学案

高一化学学案编制:杨凯审核:战玉才 班级姓名 课题:电解质 课前预习学案 【自主预习】 一、电解质及其电离 1、电解质:的化合物是电解质。 2、非电解质:的化合物是非电解质。 区别两概念的关键是。 3、阅读课本41页回答 氯化钠晶体不能导电的原因是 ,但状态或其水溶液能够导电。 4、的过程叫电离;酸、碱、盐电离的条 件是否相同 5、电离时,的化合物称为酸; 的化合物称为碱; 的化合物称为盐;6、人们把的电解质成为强电解质; 把的电解质成为弱电解质。 区别两概念的关键是。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HCl NaOH CH 3 COOH NH 3·H 2 O

【小试牛刀】 1.下列物质中属于酸的是( );属于碱的是( );属于盐的是( ) A 、CH 3COOH B 、NaHSO 4 C 、HNO 3 D 、Cu 2(OH )2CO 3 E 、NH 4Cl F 、BaSO 4 G 、AgCl H 、NaCl I 、Cu (OH )2 J 、NaOH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能导电的物质叫电解质 B 、电解质在通电时能发生电离 C 、氯化钾晶体不导电,它是非电解质 D 、硫酸镁晶体溶于水可导电,所以硫酸镁是电解质 3、下列物质能导电的是 ( ) A 、潮湿的氯化钠晶体 B 、液态氯化氢 C 、液态汞 D 、五水硫酸铜晶体 4、下列物质中属于弱电解质的是 ( ) A 、BaSO 4 B 、HCl C 、NaCl D 、CH 3COOH 5、下列物质属于电解质的是 ( ) ①硫酸 ②氢氧化钠 ③氯化钠 ④蔗糖 ⑤铜 ⑥二氧化碳 ⑦醋酸(CH 3COOH ) A 、①②③⑦ B 、④⑤⑥ C 、①②⑤⑦ D 、①⑥⑦ 6、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的本质区别在于( ) A 、强电解质易溶于水,弱电解质难溶于水 B 、溶液的导电能力强弱 C 、水溶液中电解质能否完全电离为离子 D 、强电解质的熔点高,弱电解质的熔点低

电解质及其电离教案(打印)

第 2 节电解质(第一课时) 同安一中彭玉群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重点是电离及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概念、常见酸、碱、盐的电离方程式的书写。为了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 本节课设计突出了以下两点: 1. 遵循由实践到理论的认知规律,在教学中注重实验,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形成概念理论,运用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进一步理解概念。 如通过对导电实验的观察、分析让学生形成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概念,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设计实验判断一瓶固体化合物是否是电解质,以此深化对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概念的理解并体验自主探究的乐趣,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2. 教学方法上采用多实验,多启发,多比较,多讨论,多延伸,讲练结合。经过各种形式的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①多实验:通过实验,强化实验的功能,提高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②多启发: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其思维能力。 ③多比较:如电解质与非电解质,金属导电原因与电解质溶液导电原因等都进行对比或类比,以加深 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④多讨论:通过讨论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习变被动为 主动。 ⑤多延伸:通过身边的化学”、“布置有特色、分层次、多样化的作业”等让课堂尽可能延伸到学生的 生活,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的无穷魅力, 让学生尝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如通过Internet 网)。培养学 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⑥多训练:教学中及时安排针对性练习,以巩固和强化所学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二、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了解电离、电解质、非电解质的概念。 2、了解电解质导电的原因,会准确书写常见的酸、碱、盐的电离方程式。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电解质知识学习中,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 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2、通过“问题探究”、“归纳”等活动,提高学生分析、联想、类比、迁移以及概括的能力。 3、通过“实验探究”,了解研究物质的一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电解质知识框架中各知识点有序的衍变分析、推导,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学习中的逻辑美。 2、通过“身边的化学——电解质与细胞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其实离我们不远,它就在我们的身边,

电解池教案(第一课时)

第三节电解池教案(第一课时)

(2)电解质; (3)构成闭合回路 [学生活动]让学生独立书写电解CuCl2溶液的化学反应方程式。(能够请1—2名学生到黑板上书写,然后讲评) [板书] CuCl 2Cu+Cl 2 ↑ [过渡]下面我们再分析电解池的两个电极。 [板书]3、电解池的两极 [讲]电解池的两极是由与之相连的电源电极的极性决定的。 [板书]阴极: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电极。(发生还原反应)阳极: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电极。(发生氧化反应) [设疑]电解质溶液是如何将电路沟通的呢? [板书]4、电解池中的电子的移动方向 [学生活动]请学生讨论、总结并回答上面提出的问题。 [板书]电源负极→电解池阴极→电解液中的阳离子(被还原)电解池中阴离子(被氧化)→电解池阳极→电源正极 [讲]由上面分析可知: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过程必须有阴阳离子的参与,如果溶液中的离子不参加反应,电路就不能沟通,所以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过程就是电解质溶液的电解过程。 [板书]5、电解的本质: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过程就是电解质溶液的电解过程 [问]从上已知CuCl2溶液中存有的离子有:Cu2+、Cl-、OH-、H+为什么电解时,只有Cu2+和Cl-放电?这要涉及到离子的放电顺序问题。[板书]6、离子的放电顺序 [讲]因为各种离子得失电子的水平不同,所以,电解时离子放电难易也不同。 [板书]阳离子:Ag+>Hg2+>H+>Cu2+>Fe2+>Zn2+>H+>Al3+>Na+>K+ 阴离子:S2->I->Br->Cl->OH->含氧酸根 [讲]电解电解质溶液时,在阴阳两极上首先发生放电反应的离子分别是溶液里最容易放电的阳离子和最容易放电的阴离子。 [讲]我们还要注意的是要先看电极材料,是惰性电极还是活性电极,若阳极材料为活性电极(Fe、Cu)等金属,则阳极反应为电极材料失去电子,变成离子进入溶液;若为惰性电极材料,则根据阳离子的放电顺序,依据阳氧阴还的规律来书写电极反应式 [板书]7、电极产物的判断 (1) 阳极放电顺序:活泼阳极(金属)>无氧酸根离子>OH―>含氧酸根离子>F―

高一化学教案,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一、考点突破 1. 知道电解质和非电解质,能通过实验现象,探求电解质溶液导电的本质原因; 2. 能够从微观角度理解化学物质的存在状态,初步学会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二、重难点提示 重点:理解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 难点: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1. 概念 (1)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2)非电解质:无论在水溶液中还是在熔融状态下均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如蔗糖、酒精。 2. 电离 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 注:电离与是否通电无关。 3. 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1)电解质溶于水后,生成水合离子,但为了书写方便,常写成简单离子的形式。例如:NaOH:NaOH=Na++OH-。 (2)书写电离方程式时,要注意电荷守恒和质量守恒,原子团、离子一般不能拆开。例如:KClO3=K++ClO-3。 (3)不同酸式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形式不同。 例如:NaHSO4=Na++H++SO2-4NaHCO3=Na++HCO-3 4. 从电离的角度理解酸、碱、盐 (1)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H+的化合物。 (2)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OH-的化合物。 (3)盐:电离出金属阳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阴离子的化合物。 【随堂练习】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液态HCl、固态NaCl均不导电,所以HCl、NaCl均是非电解质 B. NH3、CO2的水溶液均能导电,所以NH3、CO2均是电解质 C. 蔗糖、酒精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时均不导电,所以它们是非电解质 D. 铜、石墨均导电,所以它们是电解质 思路分析:该题主要考查电解质、非电解质的判断标准。判断某化合物是否为电解质,应从其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否导电判断;另外从物质分类来看,酸、碱、盐均为电解质。 答案:C

电解质公开课教案

《氧化还原反应》 一、教学分析 (一)、教材分析 《氧化还原反应》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贯穿于中学化学教材的始终,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在中学化学中要学习许多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凡涉及元素价态变化的反应都是氧还原反应。而且金属的腐蚀及电化学部分是氧化还原的重要应用。只有让学生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才能使他们理解这些反应的实质。学生对本节教材掌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其以后对化学的学习。本节教材安排在这里是承前启后,它既复习了初中的基本反应类型及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的重要知识,并以此为铺垫展开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较深层次的学习,还将是今后联系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纽带。氧化和还原是一对典型矛盾,它们既是相反的,又是相依存的,通过认真引导使学生逐步理解对系统规律在自然现象中的体现,又会帮助学生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学习化学知识。 此节内容分两部分,第一是介绍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第二是了解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及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 (二)、学生分析 ⑴学生在初中化学学习中已经接触了许多反应,并已经掌握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把化学反应分为四种基本反应;从具体的反应理解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但并没认识到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特征;学习了化合价,理解了化合价的变化。但并没有了解化合价变化的实质以及化合价的变化与得失电子之间的关系。 ⑵学生在初中化学一年的学习中只对化学知识有了初步了解,有了一定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但仍有待提高。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从化合价的变化,认识并建立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2、通过对典型化学反应的分析,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转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学习,学会怎样从特殊到一般规律,再从一般规律到特殊的认识问题的科学方法; 2、通过对氧化剂和还原剂这一矛盾体的学习,具有能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分析问题的意识; 3、通过“思考与交流”、“问题探究”等活动,增强学生分析、联想、类比、迁移以及概括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演变,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科学的态度、勇于探索的品质学习化学;通过创设问题情景,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诱导 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有关概念的学习,初步形成对立统一的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使学生形成勇于创新的习惯、培养创新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电解质_教案

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2节离子反应(第一课时) 【课标分析】 新课标要求在学生已构建的核心概念基础上继续构建新的知识,为了加深对概念中的重点内容的理解,每一种类别的元素及其化合物都是以典型的元素及其化合物作为切入点展开,以期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在这样的一种新的教材内容编排体系下,掌握分类的方法,以类别的视角,从共性出发去学习化学就显得尤为重要。电解质是承上启下的知识点,学生可以根据老师的引导对自己的认知过程产生新的探究。 【教材分析】 对于高一新生,初中阶段纯净物,混合物及酸碱盐等的学习,其实就是物质分类方法的具体应用,但在思维上,学生正从直觉型经验思维向抽象型思维过渡,还没有把分类形成一种方法,形成化学学习的思想。本部分教学内容正好对初中化学中学习过的化学物质及反应进行总结和归纳,帮助学生掌握分类方法,形成分类观。同时电解质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它们与人类的生命活动密切相关,因此认识电解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节课要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生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法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人文精神。 【学生分析】 这一节中的概念比较抽象,我们的学生基础不是很好,这就要求教师尽量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通过小组活动和多媒体展示,从不同的方面找到科学合理的分类标准,对化学物质和反应进行分类,建构自己的分类图。这些对学过初中化学的学生来说,都是有待于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同时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可从另外一个角度对化合物进行分类,从而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视角来认识化合物。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了解电离、电解质的含义; 2、能准确书写常见的酸、碱、盐的电离方程式;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电解质(第一课时)教案

电解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课标分析】 根据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化学课堂教学应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经过各种形式的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生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法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人文精神。教学的核心目标除了使学生真正建构起化学概念外,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能力,如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抽象概括出概念的能力。 【教材分析】 物质在水溶液中的状态和行为是一个重要的认识领域,很多化学反应都是在水溶液中进行的,因此非常有必要让学生进入这个认识领域。电解质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它们与人类的生命活动密切相关,因此认识电解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学生分析】 物质在水中会发生什么变化?酸、碱、盐的水溶液为什么能够导电?酸、碱、盐有阴阳离子就一定能导电吗?这些对学过初中化学的学生来说,都是有待于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同时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可从另外一个角度对化合物进行分类,从而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视角来认识化合物。在建立电离的概念时,利用学生已经知道的酸碱盐溶液具有导电性和阴阳离子的知识。这一节中的概念比较抽象,我们的学生基础不是很好,这就要求教师尽量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使用实验、视频、图片等直观教具以及实验事实,帮助学生建立和理解概念。要注重学生的日常概念对化学概念的影响,教师要运用各种策略引发学生的已有认识,让学生有机会说出自己的想法,并让他们进行充分的讨论交流,引导学生大胆的质疑和假设,在探究体验中构建概念。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概念判断方法 2、能从电解质溶液或熔融物导电的本质原因分析,理解电离的概念 3、能从电离的角度认识酸、碱、盐并能准确书写酸、碱、盐电离方程式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提高学生分析、类比、迁移以及概括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以“联想·质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以“迁移·应用”让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感、能借助“知识点击”让学习有余力的同学感受化学学习的无穷魅力。 2、通过“身边的化学——电解质与细胞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其实离我们不远,它就在我们的身边,让学生关注化学与生命活动的联系。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知识与技能的重、难点 电离及电解质概念,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概念及判断 (二)过程与方法的重、难点 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选择解决问题的思维路径 三、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问题解决法 四、教学过程

弱电解质电离教案

弱电解质电离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教案 课题:第一节弱电解质的电离授课班级 课时1 教学目的 知识 与技能 1、能描述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平衡, 2、了解电 离平衡常数及其意义3、了解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与结构的 关系 过程 与方法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掌握推理、归纳、演绎和类比等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 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意识到整个自然界实际就是各类物 种相互依存、各种变化相互制约的复杂的平衡体系 重点弱电解质的概念和弱电解质的概念难点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知识结构与板书设计一、强弱电解质 电解质:在水溶液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强电解质:在水分子作用下,能完全电离为离子的化合物。 弱电解质:在水分子作用下,只有部分分子电离成为离子化合物。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 二、弱电解质的电离 1、CH3COOH CH3COO-+H+ 2、在一定条件(如温度、浓度)下,当电解质分子电离成离子的速率和离子重新结合生成分子的速率相等时,电离过程就达到了平衡状态,这叫电离平衡。 3、电离平衡的特征: (1) 逆--弱电解质的电离是可逆的 (2) 等--V电离=V结合≠ 0 (3) 动--电离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 (4) 定--条件不变,溶液中各分子、离子的浓度不变,溶液里既有离子又有分子 (5) 变--条件改变时,电离平衡发生移动。 4、影响因素: (1)内因:电解质本身的性质。通常电解质越弱,电离程度越小。 (2) 外因:①温度:温度升高,平衡向电离方向移动。 ②浓度:溶液稀释有利于电离 ③同离子效应:在弱电解质溶液中加入同弱电解质具有相同离子的 强电解质,使电离平衡向逆方向移动

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教案(亲们

《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初步学会书写电离方程式。 2、过程与方法 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运用观察、实验、交流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激发学生积极自主学习的热情,赞赏化学科学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 (2)培养学生观察、全面思考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 (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2)电解质的电离。 三、教学重点 电解质的判断及其电离方程式的正确书写。 四、教学难点 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区分。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绎法情境教学自主学习法 六、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导入】同学们,我们每天喝汤、喝饮料,这些小动作,其实是在无形地补充我们人体内的电解质。电解质与我们的生命息息相关,我们剧烈运动或天气炎热会引起大量出汗,出汗流失了大量的电解质,比如Na+、K+、Cl-等,因此,特别是在高温环境中工作或从事剧烈运动的人们,一定要及时补充水分和盐分,以维持体内的水、电解质平衡。 【讲述】电解质与物质的导电能力有关。在初中我们学过很多化合物可以溶解于水中,形成溶液。这些溶液有的能够导电,有的不可以导电。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溶液的导电实验这个视频。请同学们,边看边找出哪些物质可以导电,哪些物质不可以导电。 【播放视频】溶液的导电实验 【讲解】通过视频我们知道稀盐酸、稀硫酸、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钙溶液能够导电,蒸馏水、乙醇不能够导电。 【设问】那么,同学们,为什么有些物质可以导电,有些物质不可以导电呢?【思考回答】可能会回答:导电是因为产生了自由移动的离子。 【讲述】溶液可以导电是因为溶液中自由移动存在的离子.稀盐酸、稀硫酸、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钙溶液溶于水之后,在水分子作用下能够产生自由移动

3.1弱电解质的电离教案(人教选修4)

第三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 第一节弱电解质的电离 教学目标: 1.能描述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平衡,了解酸碱电离理论。 2.使学生了解电离平衡常数及其意义。 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掌握推理、归纳、演绎和类比等科学方法。 教学重点:电离平衡的建立与电离平衡的移动,从化学平衡的建立和化学平衡的移动理论认识电离平衡的建立与电离平衡的移动。 教学难点:外界条件对电离平衡的影响。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实验、分析、讨论和总结归纳。 教学过程: [提问]什么是电解质?什么是非电解质? [回答]在水溶液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 [投影]请大家根据电解质的概念,讨论以下几种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原因。 1.石墨能导电,所以是电解质。 2.由于BaSO4不溶于水,所以不是电解质。 3.盐酸能导电,所以盐酸是电解质。 4.SO2、NH3、Na2O溶于水可导电,所以均为电解质。 [学与问]酸、碱、盐都是电解质,在水中都能电离出离子,不同的电解质电离程度是否有区别? [回答]有区别,电解质有强弱之分。 [板书] 第三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 第一节弱电解质的电离 [思考]盐酸与醋酸是生活中常用的酸,盐酸常用于卫生洁具的清洁和去除水垢,为什么不用盐酸代替醋酸呢? [回答]醋酸腐蚀性比盐酸小,酸性弱。 [追问]醋酸的去水垢能力不如盐酸强,除浓度之外是否还有其它因素? [实验]3-1:体积相同,氢离子浓度相同的盐酸和醋酸与等量镁条反应,并测量溶液的pH值。

1mol/LHCl 1mol/LCH3COOH 与镁条反应现象 溶液的pH值 [实验结果] 开始1mol/LHCl与镁条反应剧烈,pH值盐酸为1,醋酸小于1 [小组探讨]反应现象及pH值不同的原因? [汇报]探讨结果:开始1mol/LHCl与镁条反应剧烈,说明1mol/LHCl中氢离子浓度大,即氢离子浓度为1mol/L,说明HCl完全电离;而开始1mol/LCH3COOH与镁条反应较慢,说明其氢离子浓度较盐酸小,即小于1mol/L,说明醋酸在水中部分电离。HCl是强电解质,CH3COOH是弱电解质。 [投影] [提问]什么叫强电解质?什么叫弱电解质? [板书]一、电解质有强弱之分 在水溶液里全部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叫强电解质;如强酸、强碱、绝大多数盐。 只有一部分分子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叫弱电解质。如弱酸、弱减、水。 [过渡]勒沙特列原理不仅可用来判断化学平衡的移动方向,而且适用于一切动态平衡,当然也适用于电离平衡,像我们刚才提到的体积相同,氢离子浓度相同的盐酸和醋酸分别与足量的镁条反应,最后醋酸放出氢气多,就与醋酸存在电离平衡有关,请同学们想一想如何从电离平衡的移动去解释? [板书]二、弱电解质的电离过程是可逆的 [回答]因为HCl不存在电离平衡,CH3COOH存在电离平衡,随着H+的消耗,CH3COOH 的电离平衡发生移动,使H+得到补充,所以CH3COOH溶液中H+浓度降低得比HCl中慢,所以CH3COOH在反应过程中速率较快。 [提问]请大家再回答一个问题:CH3COO-和H+在溶液中能否大量共存? [回答]不能。

电解质教学设计

高一化学必修1 第2章元素与物质的分类 第2节电解质 第1课时 【教材分析与教法说明】 物质在水溶液中的状态和行为是一个重要的认识领域,很多化学反应都是在水溶液中进行的,因此有必要让学生进入这个认识领域。 物质进入水中会发生什么变化?酸、碱、盐的水溶液为什么能够导电?这些对学过初中化学的学生来说,都是有待于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同时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对化合物进行分类,从而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视角来认识化合物。 根据课题内容,用到教学方法:1、实验教学法2、问题式教学法。3、启发式教学法。4、比较式教学法。这节课涉及较多基本概念,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在教法上以设疑、引导、总结、归纳为主,并通过使用演示实验、多媒体动画模拟等教学辅助手段,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帮助学生建立和理解概念。在学法上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围绕着观察—发现问题—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主线,结合已有知识和经验,在熟悉的内容或现象中发现新问题,建立新认识,让学生充分参与概念的建立过程,真正理解和掌握概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从电解质溶液或熔融物导电的本质原因分析、理解电离的概念。 2、能从电离的角度认识酸、碱、盐并能准确书写酸、碱、盐电离方程式。 3、能运用电解质的知识分析并关注身边中的化学问题。 过程与方法: 1、学会从个别到一般,又从一般到个别的认识事物的方法。 2、学会化学知识的综合运用,培养和锻炼自己通过实验现象分析、探究化学反应实质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体验科学的内涵和本质,培养务实求真、尊重科学、相信科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与对策】 1、能从电解质溶液或熔融物导电的本质原因分析、理解电离的概念。 2、能从电离的角度认识酸、碱、盐并能准确书写酸、碱、盐电离方程式。 【教学难点与对策】 能从电解质溶液或熔融物导电的本质原因分析、理解电离的概念。 【教学过程设计】

“电解质及其电离”教学设计csh

“电解质及其电离”教学设计 陈素华厦门市松柏中学 一、概述 电解质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1(鲁科版)第2章第2节内容。本节内容分为“电解质及其电离”、“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反应”两部分,共安排三课时。本节课完成第一部分为第一课时,主要包括电解质、非电解质、酸、碱、盐、电离等概念,物质的导电性,电离方程式的书写等内容。 本节课从溶液导电性实验提出化合物还可分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并指出溶液导电的实质是电解质溶于水或受热熔化时离解成能够自由移动的离子。从电离的角度还可将电解质分为酸、碱、盐,用电离方程式来表示电解质的电离过程。本节课的重点是电解质、非电解质的概念及判断,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电解质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它们与人类的生命活动密切相关,因此认识电解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学习电解质、非电解质的概念,学生能够体会到它也是化合物的另一种重要的分类方法。学好这一对概念对《选修4》弱电解质电离的学习将奠定重要的知识基础。《化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要能通过实验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同时离子反应又是重要的化学用语,在中学化学中要学习许多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都可能涉及离子反应及其方程式的书写。学好本节课,必将为离子反应、化学必修课程乃至整个高中阶段化学的学习起到奠基性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分析 (一)、学习此内容之前学生已在初中学习了酸、碱、盐的相关知识,并且刚刚学习了物质的分类。学习电解质、非电解质的概念,学生能够体会到它也是化合物的另一种重要的分类方法。本节课主要包括电解质、非电解质、酸、碱、盐、电离等概念,物质的导电性,电离方程式的书写等内容。故确定本节课的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了解电离、电解质、非电解质的概念。 2、了解电解质导电的原因,会书写电离方程式。 (二)、在初中化学中,学生已做过溶液导电性实验。在此基础上,做几组对比实验,引出电解质的电离及电解质与非电解质概念。然后,通过介绍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和电离,引出氯化钠的电离方程式的书写;从HCl、NaOH、NaCl等的电离方程式中归纳出酸、碱、盐的定义。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观察、猜想、分析和归纳的能力,但是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不是很强。故确定本节课的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实验探究电解质导电的原因。 2、在电解质知识学习中,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电解质-教学设计

课题:必修一第二单元第二节离子反应第一课时电解质 【知识与技能】: 1.掌握电解质、非电解质、电离的概念。 2. 区分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3.掌握强电解质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学习,引导学生构建概念。 2.借助翻转课堂和“四重表征”学会知识的探究与归纳。 3.通过对电解质的电离和电离方程式的学习,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概念的探究学习,了解手持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小组合作学习,体验探究过程。 【教学重点】: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划分;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难点】: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划分 【教学方法】:微课和翻转、实验探究、手持技术辅助 【实验准备】:食盐固体,食盐溶液,盐酸,氢氧化钠溶液,酒精,水,电极,电源、灯泡,传感器等【教学过程】: 1.第一环节:课堂答疑、实验探究、总结知识框架 2.展示:微课统计截图 ppt 疑问总结知识框架 3.课前收到一些疑问,经老师整理概括,大致有这些疑问。 4.疑问1;氯化钠水溶液导电,为什么氯化钠就是电解质? 5.疑问2:酸分子为什么能变成离子,是化学变化吗? 6.疑问3:酒精的水溶液为什么不导电? 7.疑问4:金属、石墨也能导电,导电原因是什么?

8.疑问5:NaHCO3属于酸式盐,为什么不能电离出H+? ………. 总结知识框架、设问:如何判断是否导电? 第一部分:疑问1 答疑 环节1创设实验情境→宏观表征 [实验]试验物质的导电性。 (1)把碳棒插入盛有氯化钠固体的烧杯中,观察现象; (2)把碳棒插入盛有纯水的烧杯中,观察现象; (3)往纯水中慢慢加入氯化钠固体,观察现象。 学生活动:(P-预测)实验现象:(1)、(2)灯泡不亮;(3)灯泡变亮。 教师活动:完成实验。 学生活动:(O-观察)描述实验现象,并尝试解析产生该现象的原因: (1)氯化钠固体,灯泡不亮; (2)纯水,灯泡也不亮; (3)随着氯化钠固体的加入,灯泡逐渐变亮,继续加入氯化钠固体,灯泡越来越亮。 (E-解释):这实验说明氯化钠固体、纯水不导电,但氯化钠溶液导电,浓度越高,导电能力越强。 环节2:宏观表征→符号表征→微观表征 教师活动:(设问)如何从微观的角度解释上述实验? 学生活动:(P-预测)NaCl在水中溶解后解离出能够自由移动的Na+和Cl—能够导电。 教师活动:NaCl =Na+ +Cl— 学生活动:(O-观察)阅读微观示意图解析实验现象。 导电原因:存在自由移动的带电粒子(离子、电子…) 教师活动:(E-解释)NaCl加入到水中,在水分子的作用下,NaCl溶解并发生了解离,钠离子和氯离子脱离晶体表面,进入水中,与水分子形成能够自由移动的水合钠离子和水合氯离子。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自由离子发生了定向移动,溶液便能导电。 设问:此导电性实验通过灯泡是否发亮来判断导电与否,有何不妥?

弱电解质的电离教案(公开课)

弱电解质的电离(二)教案 教学目标:1、能正确书写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 2、理解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及影响因素; 3、了解电离常数的概念。 重点、难点:1、明确强弱电解质的本质区别,注意弱电解质电离方程式的正确书写; 2、从化学平衡角度分析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及影响因素。 复习导入 强弱电解质的概念及相应物质类别 强调 (1)两类电解质电离程度的不同 (2)电解质的强弱只与电离程度有关,与溶解度无关 (3)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只与离子浓度和离子所带电荷有关,与电解质的强弱无关。 自主学习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填写学案 总结交流 三、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思考1:弱电解质达到电离平衡后,还会继续电离吗? 四、强弱电解质电离方程式的书写规则 思考2:强酸的酸式盐和弱酸的酸式盐溶于水在书写电离方程式时有何异同?如硫酸氢钠、硫氢化钠该如何书写?熔融的硫酸氢钠又该如何书写? 五、电离常数 思考3:两种酸HA和HB的电离常数为K1和K2,若K1

电解质及其电离教案(打印)

第2节电解质(第一课时) 同安一中彭玉群 一、设计意图 本节课的重点是电离及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概念、常见酸、碱、盐的电离方程式的书写。为了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 本节课设计突出了以下两点: 1.遵循由实践到理论的认知规律,在教学中注重实验,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形成概念理论,运用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进一步理解概念。 如通过对导电实验的观察、分析让学生形成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概念,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设计实验判断一瓶固体化合物是否是电解质,以此深化对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概念的理解并体验自主探究的乐趣,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2.教学方法上采用多实验,多启发,多比较,多讨论,多延伸,讲练结合。经过各种形式的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①多实验:通过实验,强化实验的功能,提高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②多启发: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其思维能力。 ③多比较:如电解质与非电解质,金属导电原因与电解质溶液导电原因等都进行对比或类比,以加深 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④多讨论:通过讨论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习变被动为 主动。 ⑤多延伸:通过“身边的化学”、“布置有特色、分层次、多样化的作业”等让课堂尽可能延伸到学生的 生活,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的无穷魅力,让学生尝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如通过Internet网)。 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⑥多训练:教学中及时安排针对性练习,以巩固和强化所学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二、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了解电离、电解质、非电解质的概念。 2、了解电解质导电的原因,会准确书写常见的酸、碱、盐的电离方程式。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电解质知识学习中,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2、通过“问题探究”、“归纳”等活动,提高学生分析、联想、类比、迁移以及概括的能力。 3、通过“实验探究”,了解研究物质的一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电解质知识框架中各知识点有序的衍变分析、推导,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学习中的逻辑美。 2、通过“身边的化学——电解质与细胞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其实离我们不远,它就在我们的身边,

《电解质》教学设计

《电解质》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本节课的内容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在教学方法上以设疑、引导、总结、归纳为主,并通过使用演示实验、多媒体动画模拟等教学辅助手段,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帮助学生建立和理解概念。在学习方法上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围绕着观察—发现—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主线,结合已有知识和经验,在熟悉的内容或现象中发现新问题,建立新认识,让学生充分参与概念的建立过程,真正理解和掌握概念。 二、【教材分析】 1.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选自鲁科版《化学必修I》第二章《元素与物质世界》中的第二节。整个第二章是在学习初中知识及第一章对化学物质研究的方法和程序、物质的量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化学中重要基础理论的一章,而这一节内容是在刚学习了物质的分类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学习对化合物的另一种分类方法——电解质与非电解质以及相关的知识点,本节课是第一课时。 本节课以概念的构建为主,在学生初步学习了酸、碱、盐的已有经验上,以化合物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否导电的角度引出电解质与非电解质以及电离的概念,为后面进一步学习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反应作好准备,同时也为高中阶段化学反应的深化奠定基础。 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电离、电解质、非电解质的含义,学会书写电离方程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通过让学生参与概念的建立过程,在探究体验中构建概念,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的能力。 ②、在电解质知识学习中,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以“联想·质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以“迁移·应用”让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感、能通过“交流·研讨”活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能借助“知识点击”让学习有余力的同学感受化学学习的无穷魅力。 3.教学重点、难点:电离、电解质、非电解质等概念的形成和理解。 三、【学情分析】 这节课的概念比较多,而且比较抽象,学生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通过上一节课物质的分类的学习引入今天的学习,通过做实验使学生更加直观的理解这些抽

电解质教学设计

电解质教学设计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物质导电的基本原理 2、掌握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 发生电离 3、学会对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进行区分 4、学会书写强弱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与视频的展示,引导学生了解并掌握物质导电的原 因、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本质区别,强弱电解质的判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 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前后对比,归纳分析等知识的综合运用,训练学生的科 学思维方法,加深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2、培养学生进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物质导电的原理、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判断、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难点:强弱电解质的判断、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五、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用图片“潮湿的手触摸正在工作的电器,可能会发生触电事故”引出本节 课的教学内容——电解质 【板书】电解质 【设问】同学们思考一下,除了电解质溶液能导电,还有什么能导电?—金属、石墨。 那他们的导电原理相同吗? 【学生回答】金属能导电的原因:,溶液能导电的原因: 【叙述】下面我们就通过几个小实验来探究物质的导电性。 【板书】一、物质的导电性 【活动与探究1】物质的导电性实验 实验1:对盐酸、NaOH溶液、NaCl溶液进行导电性实验 结论:盐酸、NaOH溶液、NaCl溶液导电,原因: 实验2:对NaOH固体、NaCl固体进行导电性实验 结论:NaOH晶体、NaCl晶体导电,原因: 实验3 :对蔗糖固体及其溶液、酒精和酒精溶液进行导电性实验 结论:蔗糖固体及其溶液、酒精和酒精溶液导电,原因: 【教师活动】通过实验的现象,及多媒体动画分析,引导学生对导电的原理有更深层 次的了解,如有无离子,离子能否自由移动。

电解质的教案

电解质的教案 电解质的教案 第1课时 学习目标1.能从电解质溶液或熔融物导电的本质原因分析,理解电离的概念 2.能从电离的角度认识酸、碱、盐并能准确书写酸、碱、盐电离方程式 3..能运用电解质的知识分析并关注身边中的化学问题 教学重点目标1、目标2 教学难点目标1 教学过程 在物质的分类中,我们将纯净物分为单质及化合物,而化合物又可分为氧化物、酸、碱、盐等(板书或投影,边板书边讲解)单质 纯净物氧化物 化合物酸 碱 盐 而化合物还有另外一种分类方法,即根据在水溶液或熔融下能否导电,又可以将化合物分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将学习有关电解质的知识。

一、电解质的电离 盐酸、NaOH溶液、NaCl溶液的导电性实验 为什么上述物质的溶液具有导电性? (教师首先提供问题探究所必需的金属导电的知识背景金属原子最外层电子数较少,受原子核的引力作用较小,容易失去而成为自由移动的带负电的电子,当金属导线接上电源以后,在电场的作用下,金属内部中带负电的电子由自由移动改为定向移动,电流便形成了,电流从正极流向负极。金属能够导电除了外加电场的外部因素外,其金属自身的内部因素是有带负电的自由移动的.电子。而后进行问题的情景迁移根据金属的导电原理,请分析盐酸、NaOH溶液、NaCl溶液在导电时除了外加电场的外部因素外,溶液自身内部还有哪些因素) 2分钟左右 (在教师的引导下沿着以下路径分析归纳)金属能导电→金属内部有自由移动的带负电的电子→盐酸、NaOH溶液、NaCl溶液能导电→溶液中也有自由移动的带电微粒→猜测溶液中有自由移动的分别带负电和正电的阴、阳离子 物质中有阴阳离子就能导电吗? 教师演示或模拟NaCl晶体、熔融NaCl的导电性实验,以澄清对电解质溶液或熔融电解质导电原理的模糊认识。 为什么都含有Na+、Cl-的NaCl晶体和NaCl溶液一个导电,另一个不导电?

弱电解质的电离教学教案

第一节《弱电解质的电离》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章是上一章化学平衡理论的延伸和扩展。第一节弱电解质的电离的课标要求主要是认识电解质的强弱和能用化学平衡理论描述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平衡。本节理论性较强,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节,掌握方法是学好本节知识的关键。在具体的学习中,注意与初中和高中必修内容的衔接,增强知识的逻辑性,以化学平衡理论为指导,引出一系列新知识点;同时通过实验加强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学习,加强能力和技能培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强、弱电解质的概念;掌握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的判断。 2. 掌握弱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3.了解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以及浓度等条件对电离平衡的影响 ` 过程与方法目标: 1.从结构和组成上理解强、弱电解质的概念和判断; 2.从化学平衡移动的角度理解电离平衡和电离平衡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意识到整个自然界实际就是各类物种相互依存、各种变化相互制约的复杂的平衡体系 教学重点: 强、弱电解质的概念和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教学难点: ) 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教学方法: 实验法、比较法,归纳法等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1、电解质: 非电解质: 2.练习:下列物质中 . ①NaCl溶液②NaOH ③H2SO4④Cu ⑤CH3COOH ⑥NH3·H2O⑦SO2⑧乙醇⑨水⑩CaO ____________ 是电解质__________ 是非电解质_________ 两者都不是 强调:①电解质和非电解质都是对化合物来说。混合物、单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②电解质本身不一定能导电 [教师]学与问:酸、碱、盐都是电解质,在水中都能电离出离子。不同电解质的电离程度是否有区别你能否举出生活中的例子证实你的想法 提示学生从生活情景题思考: 1).盐酸与醋酸是生活中经常用到的酸,是用哪一种酸除铁钉的铁锈

电解质溶液图像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

微专题 中和滴定曲线拓展应用 题型一 一元强酸(碱)与一元弱碱(酸)滴定曲线 例题1 25 ℃时,将0.1 mol ·L -1 NaOH 溶液加入20 mL 0.1 mol ·L -1 CH 3COOH 溶液中,所加入溶液的体积(V )和混合液的pH 的关系曲线如图所示。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①点时,c (CH 3COO -)+c (CH 3COOH)=c (Na + ) B.对曲线上①、②、③任何一点,溶液中都有:c (Na + )+c (H + )=c (OH -) +c (CH 3COO -) C.③点时,醋酸恰好反应完,溶液中有:c (CH 3COO -)=c (Na + )>c (H + )=c (OH -) D.滴定过程中可能出现:c (H +)>c (Na +)>c (CH 3COO –)>c (OH –) 【解题技巧】 【拓展一】(2018届河北省承德市联校高三上学期期末)25 ℃时,用0.10 mol·L -1的盐酸分别滴定体积相同且浓度均为0.10 mol·L -1的三种一元碱XOH 、YOH 及ZOH ,滴定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YOH 是强碱 B. V(盐酸)/V(碱)=0.5 时,c(Z +)>c(Y + )>c(X +) C. X ++H 2O XOH+H + 的平衡常数K=10-4 D. 滴定XOH 时可用酚酞作指示剂 【变式二】(2017四川省宜宾市第二次诊断)25℃时, 将浓度均为0.1 mol/L 、体积分别为V a 和V b 的HA 溶液与BOH 溶液按不同体积比混合,保持V a +V b =100mL ,V a 、V b 与混合液的pH 的关系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K a (HA)的值与 K b (BOH) 的值不相等 B. b 点时, 水电离出的 c(H +)=10- 7mol/L C. c 点时, c(A - ) > c(B +) D. a→c 过程中( ) ( )() c A c O H c H A - - ?不变 【记录天地】 题型二 一元强碱滴定二元弱酸 例题2 (2018北京四中.12)已知:p K a =-lg K a ,25 ℃ 时,H 2A 的p K a1=1.85,p K a2=7.19。常温下,用0.1 mol·L -1 NaOH 溶液滴定20 mL 0.1 mol·L -1 H 2A 溶液的滴定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A 点所得溶液中: V 0=10 mL B.B 点所得溶液中: c (H 2A)+c (H +)=c (HA -)+c (OH -) C .C 点所得溶液中: c (A 2-)=c (HA -) D .D 点所得溶液中A 2-水解平衡常数K h1=10-7.19 【记录天地】 构建思维导图------滴定曲线图像解题策略】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