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实验二十九 距离与单双眼对深度知觉的影响

实验二十九 距离与单双眼对深度知觉的影响

实验二十九  距离与单双眼对深度知觉的影响
实验二十九  距离与单双眼对深度知觉的影响

实验二十九距离与单双眼对深度知觉的影响

实验背景知识

深度知觉和其他感知觉一样,是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条件反射的性质。我们对周围环境的深度知觉是通过调节水晶体以及双眼辐合产生的动觉刺激与来自视网膜的视觉刺激之间形成暂时联系,通过这种联系,我们在一定范围内可以分辨物体的远近。

此外,在深度知觉中,眼部肌肉调节、双眼线索(双眼视差)、单眼线索(如对象重叠、空气透视、相对高度、纹理梯度、运动透视等)对深度知觉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测定深度知觉对交通运输工作、运动员的训练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深度知觉一般通过深度知觉仪来测定。深度知觉仪可以测量深度知觉的准确性,同时也可以测定人的深度视锐,测量和比较单、双眼深度知觉差异。深度知觉仪除了可以在教学中使用外,还可以用于航空人员、运动员、仪器仪表装配工等的选拔。

实验目的

1、探讨单双眼对视觉深度视觉的影响,学习测量视觉深度知觉的实验方法,进一步掌握实

验设计与结果分析的基本方法。

2、了解深度知觉测量在实践中的应用。

实验方法

一、被试

全班同学,双眼视觉正常或矫正视觉正常,3~5人一组。

二、仪器与材料

深度知觉仪,托额架,反应键和眼罩。

三、方法与程序

1、实验前接好电源、反应键,调试好深度知觉仪。

(1)深度知觉仪的组成:

A、三根垂直的竖棒,位于两侧固定不变的是标准刺激。位于中间的可以前后移动的为比较刺激

B、驱动中间竖棒运动的电机和调节竖棒前后运动的反应键一对。反应键的长短可以调节。

C、竖棒、照明灯等均在一个整体机箱中,在机箱的一侧有电源键、呈现刺激位置键和反应键插口,此外还有观察窗口供被试观察和调节刺激。

(2)深度知觉仪的使用方法

A、要求被试坐在距离标准刺激一定距离的位置,正好对着能看到标准刺激和比较刺激的观察窗口(窗口的挡片角度以45度为宜)

B、接通电源,打开电源开关,接好反应键。

C、被试在指定的位置,将托额架固定在桌子上,被试头部放置在托额架上,并调节托额架的高度,直至被试感觉舒适为止。

D、按照事先制作好的刺激呈现顺序表,主试呈现刺激,被试通过反应键调节比较刺激的前后位置。

E、被试调节好比较刺激位置之后,主试记录比较刺激位置和标准刺激位置的误差(cm 或mm)该误差为深度知觉的误差。

(3)本实验为2(距离为1m和2m)×2(单眼和双眼)两因素实验设计,实验可以采用组间设计、组内设计或混合设计,在实验前确定具体采用哪种实验设计。如果采用组内设计,全部被试接受所有水平的实验处理;如果是组间设计或混合设计,实验前要对被试进行合理分组,保证各组为等组被试。被试具体分配如下:

A、编号为奇数的做单眼1米和2米的实验处理。

B、编号为偶数的做双眼1米和2米的实验处理。

(4)预备实验:优势眼的确定。在正式实验前分别对左右眼深度知觉进行施测,具体做法:分别对左右两眼进行4次施测,施测时比较刺激在标准刺激前后各两次(如前后后前或后前前后)。计算左右眼的深度知觉的误差,选择误差小的一侧作为优势眼进行实验。(5)实验刺激呈现和结果记录表见表29-1

(6)正式实验

A、让被试进行单眼1m距离的实验。让被试坐在距标尺零刻度1m处观察,将下颔放在托额架上,给被试如下指导语:

“请你注意仪器窗口内的两根直棍,其中一个是固定的标准刺激,一个是可移动的比较刺激,请你按手中的两个按钮(前、后方向),调节比较刺激,使两个直棍在一个平面上,直到你感觉两根直棍在一个平面上,停止调节,并报告已调节完毕。”

按刺激呈现顺序表呈现刺激,每个被试每种实验处理做16次。

B、休息两分钟,继续单眼2m的测试。

C、双眼测试同A、B。

(7)结果记录。被试调节好比较刺激后,主试记录比较刺激距标准刺激(参照点)的位置和距离,在参照点前面(靠近被试一侧)记“—”,在参照点后面(远离被试一侧)记“+”。(8)做完一个被试后,换一个被试按上述程序继续实验。

结果与分析

1、分别计算每个人的单眼和双眼的平均误差。

答:单眼1m的平均误差为:14.3mm 2m的平均误差为:34.3mm

双眼1m的平均误差为:1.4mm 2m的平均误差为:9.7mm

2、计算全班同学单、双眼误差的平均数,并用t检验检验两者差别是否显著。

答:略

3、对实验结果做2×2的方差分析,并对方差分析的结果进行解释。

解:(1)用统计方法计算:

单48.6

11.1

59.7

fe1=15.7

48.659.7

?

=12.8 fe2=2.9 fe3=35.8 fe4=8.2 2222

12342

1234

(14.3)(1.4)(34.3)(9.7) 1.289fe fe fe fe x fe fe fe fe ----=+++=

查2x 表,df=1时 2x <2

0.05x

所以,单双眼无显著差异,即单双眼与成绩无关。 (2)

用spss 方法计算

分析——一般线性模型——单变量

② 将‘误差’带入因变量框 ‘单双眼’、‘距离’带入固定因子框

③单击右侧‘模型’,选择‘设定’,将‘单双眼’、‘距离’调入‘模型’框,类型选择主效应

④单击‘对比’,选择‘简单’,参考类型选择‘最后一个’

⑤单击‘选项’,将两变量调入右侧列表框,选择方差齐性检验

⑥单击‘两两比较’,将变量调入右侧变量框,选择‘LSD’

⑦单击确定,输出结果

由表可知,单双眼的效果均值的差值为18.75,p=0.193 >0.05,所以两者间效果无显著差异

由表可知,不同距离的效果均值的差值为-14.150,p=0.25>0.05,所以两者间效果无显著差异

所以,单双眼与成绩无关联

4、试对实验结果做2×2×2(单双眼×距离×性别)混合实验设计方差分析,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解释。

答:略

结论

从本实验结果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答:距离与单双眼对深度知觉没有显著影响。这一结果与原猜想不一致,可能的原因是实验时操作不严密,出现了较大的误差。

思考题

1、分析深度知觉的机制?

答:①对象的刺激通过眼睛水晶体的聚焦作用,在网膜上产生相应的映象,此映象随着对象远近不同而产生近大远小的变化,反应到视中枢即可初步辨别对象的远近关系。

②当两眼对准一个物体时,视轴必须完成一定的辐合运动,调节视轴辐合运动时眼肌动觉线索反应到视中枢,可帮助人们精确知觉物体的距离。

2、没有双眼线索,单眼为什么能分辨远近?

答:①物体大小②肌肉线索,如近处时眼球肌肉会收缩,远处时眼球肌肉会放松。

3、试分析深度知觉在对人们生活和适应环境中的意义?

答:在高速运动中需要有健全的深度视觉功能,如运动员;深度知觉在许多需要较高视觉注意力的职业中也是应用广泛,如汽车司机的视深度知觉与安全行车状况呈显著正相关,深度知觉对于海员具有很好的鉴别力;深度知觉在计算机中的应用已经很普遍,如人工智能,3D界面等。

参考文献:

张学民、舒华,《实验心理学纲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15-219页。

实验心理学实验讲义

3对偶比较法-制作颜色爱好顺序量表 一、实验介绍 本实验目的是学习对偶比较法和顺序量表的概念,制作颜色爱好的顺序量表。 心理量表是经典心理物理学用来测量阈上感觉的。心理量表根据其测量水平的不同,可分为四种:命名量表、顺序量表、等距量表和比例量表。其中等距量表和比例量表分别带来了心理物理学中的对数定律和幂定律。 顺序量表没有相等单位、没有绝对零点,它按某种标志将事物排成一个顺序,从中可以查出某事物在心理量表中所处的位置。制作心理顺序量表有对偶比较法和等级排列法两种方法,其中,对偶比较法是制作心理顺序量表的一种间接方法。 对偶比较法是把所有要比较的刺激配成对,然后一对一对呈现,让被试对于刺激的 某一特性进行比较并作出判断:这种特性在两个刺激中哪个更为明显。因此,若有n个 刺激,则一共可配成 n( n-1)/2 对。又因为有空间误差和时间误差,在实验中每对刺激要比较两次,互换其呈现顺序(时间误差)或位置(空间误差),所以一共要比较 n( n-1)次。 二、方法与程序: 本实验用对偶比较法制作颜色爱好顺序量表。计算机能产生不同色调的颜色,而且纯度高,适合于颜色爱好顺序量表的制作。实验共有七种颜色,它们是:红(Red)、 橙(Orange)、黄(Yellow )、绿(Green)、蓝(Blue )、青(Cyan)和白(White )。 实验顺序如下表:为抵消顺序误差,在做完21次后,应再测21次,顺序与前21次 顺序相反;为抵消空间误差,在后做的21次中左右位置应颠倒。 刺激红橙黄绿蓝青白 红—— 橙 1 —— 黄 2 3 —— 绿12 4 5 —— 蓝13 14 6 7 —— 青19 15 16 8 9 —— 白20 21 17 18 10 11 —— 实验前,主试应指导被试认真阅读指示语,并说明反应方法(按红、绿键认可,按黄键不认可),然后开始实验。 三、结果与讨论: 结果数据中有每种颜色被选择的次数,即选择分数(C)。 如果要制作等距量表,还需按如下公式计算选中比例P。 P= C/(2*( n-1))=C/12 再把P转换成Z分数,按Z分数制图即可制作成颜色爱好的等距量表。参考文献: 杨博民主编心理实验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65-82页 4信号检测论-有无法 、实验介绍

深度知觉实验报告

单双眼的深度知觉 1、引言:深度知觉又称距离知觉或立体知觉。这是个体对同一物体的凹凸或对不同物体的 远近的反映。视网膜虽然是一个两维的平面,但人不仅能感知平面的物体,而且还能产生具有深度的三维空间的知觉。这主要是通过双眼视觉实现的。有关深度知觉的线索,既有双眼视差、双眼辐合、水晶体的调节、运动视差等生理的线索,也有对象的重叠、线条透视、空气透视、对象的的纹理梯度、明暗和阴影以及熟悉物体的大小等客观线索。 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有关线索,单凭一只眼睛观察物体也可以产生深度知觉。用视觉来知觉深度,是以视觉和触摸觉在个体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联系为基础的。通过大脑的整合活动就可作出深度和距离的判断。但个体在知觉对象的空间关系时,并不完全意识到上述那些主、客观条件的作用。 2、方法 2﹒1被试 同一年龄段被试共五人参加了实验,湖南师范大学树达学院本科生,19-21岁,三女两男,随机分配实验。 2﹒2仪器与材料 霍尔·多尔曼深度仪,书本 2﹒3实验程序 2﹒3﹒1让被试用双眼观察,将深度知觉仪上固定的小棍作为标准刺激,可以运动的小棍作为变异刺激。被试坐在离仪器窗口0.5m处,双眼与窗口水平。 2﹒3﹒2然后告诉被试:“你坐在这里能看见前面仪器的窗口里有三根垂直的小棍,请你调手边的遥控器,调节中间那根棍的远近,当你用双眼观察时觉得它与左右的小棍离你同样近为止。请你按这种方法重复做,每次的要求都是一样的。” 2﹒3﹒3主试每次讲变异刺激都调到显然比标准刺激较远的位置,但各次的起点各不相同。这样共做五次。变异刺激的方位按预先的安排进行。每次记下被试的结果:变异刺激与标准刺激的距离(mm),即误差。 2﹒3﹒4让被试用优势眼(单眼)观察,按以上方法调节小棍,共做10次。 2﹒3﹒5让被试再用双眼观察,用同样的方法测定10次。 2﹒3﹒6换被试,重复做。 1、结果 被试性别双眼平均误差(mm) 单眼平均误差(mm) 1 男0.16 3.37 2 女0.2 3 1.91 3 女 2.91 2.97 4 男0.3 5 1.92 5 女0.3 1.97 1、讨论

深度知觉

深度知觉实验报告 10100330317 宋时宇摘要 本实验被试为华东师范大学大二10名学生,5男5女。实验探究了双眼和单眼(优势眼)在辨别深度中的差异,学习使用深度知觉测试仪测量深度知觉阈限的视差角。实验结果发现单眼双眼深度视觉存在显著差异,双眼明显优于单眼的深度视觉。男女性别对深度知觉没有显著影响,而被试间的个体差异显著。 关键词深度知觉单眼线索双眼线索双眼视差角 1.引言 深度知觉是指人对物体远近距离即深度的知觉。作为深度知觉的线索多种多样。主要有:1)单眼视觉线索:遮挡,线条透视,空气透视,明暗,阴影,运动级差,结构级差等。2)双眼线索:水晶体的调节和双眼视轴的辐合两种。3)双眼视觉线索的双眼视差。当人看远近不同的平面物体时,由于两眼相距约65 mm,两眼视像便不完全落到对应部位,这时左眼看物体的左边多些,右眼看物体的右边多些,它都偏向鼻侧。这样,不再同一平面上的物体在两眼视网膜上的成像就有了差异,这一差异便成为双眼视差。 深度知觉的准确性是对于深度线索的敏感程度的综合测定。以往对于深度知觉准确性的测定主要有以下两种方法:(1)三针实验。此实验是由黑姆兹设计的。以两针为标准,被试在一定距离外,调节第三根针,使之与前两针在同一平面为止。黑姆兹的实验证明像差阈限小于60角度秒。(2)霍瓦――多尔曼深度实验。1919年由霍瓦设计的深度知觉测量仪,代替三针实验。霍瓦的研究结果表明:双眼平均误差为14.4mm,单眼达285mm,单双眼误差比约为20:1。深度知觉阈限用双眼视角差来表示。本实验正是采用这种方法。 2.实验方法 2.1 被试:本实验被试为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四名大二学生,两男两女。 2.2 实验仪器:EP503 深度知觉测试仪 2.3实验程序: 2.3.1:被试坐在仪器面前,手握开关盒,眼晴与观察窗保持水平,通过观察孔进行观察。仪器内部三根立柱中两侧的立柱为标准刺激,标准刺激对应的尺度0位与被试距离为2米。以中间一根立柱为变异刺。 2.3.2指导语:这是一个深度知觉测量实验,你能从深度知觉实验仪的窗口里看到三根垂直的黑色立柱。二侧的是标准刺激立柱,中间一根是可由你操作前后移动的变异剌激柱,你的任务是用优势眼观察,即是你觉得视力好的一只眼观察(或者用你的双眼观察),操纵遥控器,调节变异剌激,使其和两侧的标准刺激离你同样的远近。按此法做多次,要求都是一样。 2.3.3中间的立柱先由主试调到某位置(起始位置每次要随机),然后由被试根据观察,自由调节到他认为三根立柱在同一平面上为止(可来回调)。主试记录误差(取绝对值)。在双眼视觉的情况下,进行20次实验,其中有10次是变异刺激(可移动立柱)在前,由近向远调整;有10次是变异刺激在后,由远向近调整,顺序及起始点随机安排,求出10次的平均结果。 2.3.4按照上述程序,再做单眼视觉实验20次,并求出平均结果。 2.3.5更换被试继续实验。

速度知觉实验报告

速度知觉 实验报告 指导老师: 班级: 姓名:学号:时间: 一、引言 速度知觉反应了每个人对速度感觉的差异,速度知觉也是各项劳动实践中和各项体育运 动中不可缺少的技术指标。驾驶员超车要估计前面车子的速度,要估计对面来车的速度,要 估计前面横越车子、行人的速度足球运动员在赛场上要对足球滚动的速度,其他运动员跑动 速度要做出敏捷快速的判断,所以准确掌握速度判断能力是很有用的。本实验是用平均误差 法来分析实验数据,从而得出不同状态下,被试者的速度知觉是否有不同。 平均差误法(method of average error)又称调整法,再造法,均等法,是最古老且 最基本的传统心理物理法之一。它最适用于测量绝对阈限和等值,也可用于测量差别阈限。 平均差误法的比较(变异)刺激大都是由被试操作或调整而产生的连续量的变化。接近 阈限时,被试可反复调整,直到其满意为止。被试调整到在感觉上相等的两个刺激值,其物 理强度之差的绝对值的平均数就是所求的阈限值。由于被试参与操作,也容易产生动作误差。 例如,从小于标准刺激调整到与标准刺激相等,和从大于标准刺激调整到与标准刺激相等, 其结果就可能不同。其计算公式如下: ae=∑∣x-s∣/n 式中,|x-s|:每次测得的绝对误差 x:被试估计时间 s:标准时间 n:实验次数 用这个方法测得的阈限值比用其它两种方法测得的要小一些,因为其差别阈限处于上下 限之间的主观相等地带之内,而绝对阈限则50%次感觉到的强度之下。由于平均差误法获得 数据的标准和计算的方法与其他方法不同,它所测得的结果可以说只是一个阈限的近似值。 因此,用此法测得的阈限不能直接与用其他方法测得的阈限进行比较。 二、实验目的 运用平均误差法分析得出在不同状态下人的速度知觉。 三、实验方法 3.1 被试 1名被试,年龄21岁左右。 3.2 仪器 名称:ep509速度知觉测试仪器 组成:仪器的正面是由知觉箱、被试反应键和活动挡板组成。 仪器的背面是由控制操作面板、反应键插座和电源插座组成。控制操作面板上有许多开 关和按钮:计时器、位置选择开关(远和近)、速度选择开关(快和慢)、启动按钮、复位按 钮、电源开关和实验/演示切换开关。 3.3 操作 1.将电源线连接到220v交流电上。 2.将反映键的插头接到知觉箱的插座上。 3.打开电 源。 4.速度选择开关有快、慢两档供主试选择(慢:4s 5.位置选择开关有近远两档,挡板与开关选择同步移动,供主试选择。 6.主试按启动按 钮,灯光自右向左移动。 7.被试按下反应键后,计时器显示结果。 8、主试按复位键为下次 操作做准备。 3.4 测试方法 1.演示 2.被试坐在仪器正前方,眼睛平视右面的光点,注意前面光电的变化。 3.主试按下仪器 操作面左下方按键,使仪器工作在演示状态下。

单双眼的视深度知觉

单双眼视深度知觉 2007年05月09日星期三 12:43 摘要本次实验使用深度知觉测量仪比较了两名女性被试单双眼在辨别远近中的差异,并学习了测量视觉深度知觉准确性的方法,探讨了单双眼对视觉深度知觉中的影响。全班被试实验结果表明,双眼和单眼辨别远近的能力有显著差异。关键词:单双眼视深度知觉辐合角差 1 前言 最早的深度知觉实验是H.von Helnholtz设计的三针实验。他将两根针垂直地固定在同一距离上,让被试移动处于它们之间但不在同一距离的另一根针,直到是他看起来刚刚和那两根针一样远为止。这跟针和那两根针的连线的垂直距离,就是深度知觉的误差。 1919年H.J.Howard设计了一个深度知觉测量仪,代替三针实验。这个测量仪上有一根固定的棒,在它的旁边还有一根可以前后移动的棒。被试在6m远处通过一个长方形窗口只能看到这两根半棒的中间部分,让他拉动一根绳子来调节可以移动的那根半的位置,直到他认为两根棒一样远为止。两根棒的距离之差,就是深度知觉的误差。Howard用恒定刺激法,取75%点作为阈限,测定了106个被试,结果发现,双眼的平均误差为14.4mm,其中误差仅5.5mm的有14人;误差有360mm的有24人。但单眼的平均误差则达到235mm,单眼和双眼平均误差值比为20:1。这足以表明双眼在深度知觉中的优势。 1934年,L.S.Woodburne用光的细缝代替棒,而光的细缝可随距离变化,使网膜像始终保持恒定。实验结果也证明深度知觉的阈限大约是2.12弧秒。 如用长度(mm)表示深度知觉的误差,就必须注明测定时的观察距离有多远。为了简便起见,深度知觉的误差常用辐合角的差来表示。辐合角是双眼视轴在注视点出现相交所形成的夹角。被判断为等远的两个物体所形成的辐合角之差,就可以作为深度知觉准确性的指标,辐合角差的计算如下: A和B是由被试判断为距离相等的两个点,它们和被试的距离分别为D和D+△D,LR为目间距,常用ɑ表示。在计算辐合角的差是要将弧度换算为角秒。辐合角差的计算公式为: 因各人的目间距不尽相同,在比较两人的辐合角差时,要用各自的目间距计算辐合角。有人用多数人目间距平均值(65mm)计算辐合角,只是为了方便罢了。杨博民用类似Howard设计的深度知觉测量仪对大学生测定的结果与Howard 的结果基本一致(见表20-1)。 本次实验探讨单双眼对视觉深度知觉中的影响,我们的实验假设是,全班被试双眼和单眼辨别远近的能力有显著差异。 2 方法 2.1 被试:两名女性大学生,身体健康,视力或者矫正视力正常。年龄均为22岁。 2.2 仪器和材料: Howard-Dolman深度知觉的测量器,遮眼勺。 2.3 实验设计: 本次实验的自变量是深度线索(单眼、双眼);因变量是被试的深度视觉误差。 2.4 实验程序: 2.4.1让被试用双眼观察。将深度知觉器上固定的直棒作为标准刺激,可以移动的直棒作为变异刺激。让被试坐在离仪器窗口0.5m处,眼睛与窗口等高;

速度知觉实验报告

速度知觉实验报告 篇一:速度知觉实验报告- 速度知觉实验报告 研部:贾月娥 实验目的:学习速度知觉的测量方法,测定速度知觉的准确性。 1.引言 1.1 简介: 速度知觉是运动知觉的一种,与时间知觉也有一定关系。能否正确估计物体的运动速度,在人的实践活动中有重要意义。速度知觉的准确性可以作为职业测评的一个指标。 本实验以亮点实际运动到某处所用时间与被试估计时间之差来评定速度知觉准确性。2.实验对象与方法 1.2 方法与程序:本实验有两种运动速度(40点/秒和100点/秒),三种运动类型(水平、垂直和平面运动)。为克服方向带来的误差,每种运动类型又有两种相反方向(左右、上下和里外),这样就组合成12种任务,每种任务测两次,共24次。各类测定随机呈现。老师指导被试阅读指示语,说明反应方法(认为时间到了即按反应键),然后开始测定。每次测定之后都有反馈,被试可以对照调整自己以后的估计。时间估计精确到毫秒级。 1.3 结果与讨论:结果分数中列出了平均估计误差(相

对误差),由所有24次估计的误差的绝对值平均而来,代表被试的平均估计准确性,越小表示估计越准确。并列出了各种运动方向和速度下的平均估计误差。 详细结果分六列:第一列为运动速度;第二列为运动方向;第三列为实际运动时间;第四列为估计运动时间;第五列为估计绝对误差(正表示估计太迟,误差为负表示估计太早),三四五列均以毫秒为单位;第六列为估计相对误差,即:(估计时间-实际时间)/实际时间。 请统计检验运动速度、运动类型以及练习对速度知觉准确性的影响。 2.研究方法 2.1被试 XX级沈阳体育学院研究生部运动训练7班学生、女、23岁,。 2.2器材 计算机及PsyTech心理实验系统,选择速度知觉实验用按键器进行操作。 2.3步骤 1)被试进入实验室选择一台电脑坐下,打开实验操作系统,选择实验; 2)在组长的指导下打开速度知觉实验,认真阅读实验指导语,并点击开始进行实验;

深度知觉实验

认知风格对重量差别感觉阈限的影响 摘要:本次实验旨在研究认知方式对重量差别感受阈限的影响。以34名大学本科生作为被试,首先使用EP705棒框仪对其认知风格进行测试,而后采用恒定刺激法测定重量差别感觉阈限。这些被试中有女生30名,男生4名。分析后结果表明由于一些因素的影响,所测出认知方式对重量差别阈限的影响未达到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性水平。 关键词:认知方式;重量差别感觉阈限;棒框实验;恒定刺激法 1前言 本实验是教学实验,旨在锻炼同学们运用EP705 棒框仪进行对认知风格的测试能力和将心理统计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的能力。 认知风格( cognitive sty le)的最早研究源于瑟斯顿( L. L. Thourstone), 其后, Allport认为它是个人典型或习惯性地解决问题、思考、知觉、记忆等的模式, Tennant认为它是“个体的特征和一贯性的组织和加工信息方式”。现在心理学通用的定义是个体通过感知、记忆和思维等智能因素对信息和经验进行积极加工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心理倾向。从20世纪40年代早期到80年代, 是认知风格研究发展的黄金时期, 已存在的命名认知风格类型就多达三十多种。Riding等人1991年通过系统地分析人们对于认知风格的描述、对它们的测量方法和它们对人们行为的影响以及有关模型间的相关性,将其综合为两个重要的认知风格维度, 即整体-分析(Wholist- Analytic)维度和言语-表象( Verbal 2实验 2.1 被试 本研究所用被试均从南师大教科院应用心理专业2009级学生中选取,其中包括9名男生和46名女生,其视力均正常或矫正正常,无色盲,但是不排除裸视具有“散光”特征的被试。 2.2 实验仪器 对于深度知觉的测定采用EP503深度知觉测试仪。 2.3实验设计

深度知觉测试仪实验报告

深度知觉实验报告 摘要本实验研究的是单、双眼线索对深度知觉准确性的影响。实验使用深度知觉测试仪进行实验,分别测量被试用单眼和用双眼观察的深度知觉,并用平均差无法处理实验数据。实验结果:通过比较双眼线索和单眼线索的深度知觉,验证了单、双眼视觉线索对深度知觉准确性有影响,并且单眼的深度知觉准确性差于双眼。 关键词深度知觉双眼线索单眼线索 一、引言 深度知觉是指人对物体远近距离即深度的知觉,它的准确性是对于深度线索的敏感程度的综合测定。在外界对象离眼一定距离时,人眼能感受到的深度知觉是受刺激差异程度影响的。其线索多种多样,主要有三种。(1)单眼视觉线索,包括遮挡、线条透视、空气透视、明暗和阴影、运动极差、结构极差等。(2)双眼线索,包括水晶体的调节和双眼视轴的辐合两种。(3)双眼视觉线索的双眼视差。深度知觉的准确性是对于深度线索的敏感程度的综合测定。单、双眼观察时深度知觉准确性因视觉线索不同而不同。 最早的深度知觉实验是Hvon Helmholtz于1866年设计的三针实验。后来H.J.Howard于1919年设计了一个深度知觉测量器。他测定了106个被试,结果发现,双眼的平均误差为14.4mm,其中误差仅5.5mm的有14人;误差有3.6mm 的有24人。但单眼的平均误差则达到285mm,单眼和双眼平均误差之比为20:l。这足以表明双眼在深度知觉中的优势。 本实验做出以下假设:单、双眼视觉线索对深度知觉准确性有影响,且单眼的深度知觉准确性差于双眼。 二、方法 2.1被试 10应用心理班学生1名,女,身体健康 2.2仪器 深度知觉测试仪 2.3程序: (1)被试坐在距离仪器两米处,与观察窗保持水平,通过观察孔进行观察,以

速度知觉实验报告-

速度知觉实验报告 研部:贾月娥 实验目的:学习速度知觉的测量方法,测定速度知觉的准确性。 1.引言 1.1 简介: 速度知觉是运动知觉的一种,与时间知觉也有一定关系。能否正确估计物体的运动速度,在人的实践活动中有重要意义。速度知觉的准确性可以作为职业测评的一个指标。 本实验以亮点实际运动到某处所用时间与被试估计时间之差来评定速度知觉准确性。2.实验对象与方法 1.2 方法与程序:本实验有两种运动速度(40点/秒和100点/秒),三种运动类型(水平、垂直和平面运动)。为克服方向带来的误差,每种运动类型又有两种相反方向(左右、上下和里外),这样就组合成12种任务,每种任务测两次,共24次。各类测定随机呈现。 老师指导被试阅读指示语,说明反应方法(认为时间到了即按反应键),然后开始测定。每次测定之后都有反馈,被试可以对照调整自己以后的估计。时间估计精确到毫秒级。 1.3 结果与讨论:结果分数中列出了平均估计误差(相对误差),由所有24次估计的误差的绝对值平均而来,代表被试的平均估计准确性,越小表示估计越准确。并列出了各种运动方向和速度下的平均估计误差。 详细结果分六列:第一列为运动速度;第二列为运动方向;第三列为实际运动时间;第四列为估计运动时间;第五列为估计绝对误差(正表示估计太迟,误差为负表示估计太早),三四五列均以毫秒为单位;第六列为估计相对误差,即:(估计时间-实际时间)/实际时间。 请统计检验运动速度、运动类型以及练习对速度知觉准确性的影响。 2.研究方法 2.1被试 2015级沈阳体育学院研究生部运动训练7班学生、女、23岁,。 2.2器材 计算机及PsyTech心理实验系统,选择速度知觉实验用按键器进行操作。 2.3步骤 1)被试进入实验室选择一台电脑坐下,打开实验操作系统,选择实验; 2)在组长的指导下打开速度知觉实验,认真阅读实验指导语,并点击开始进行实验; 3)屏幕上将出现运动的小点,被试用按键器对运动的小点进行速度估计。 2.4 数据处理 系统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对这组数据进行一系列描述性分析、假设检验、方差分析以及相关分析,得出个人结果、小组结果、总体结果及小组结果与总体结果的差异。 2.4 变量情况

单眼和双眼的深度知觉的差异及其个体差异

单眼和双眼的深度知觉的差异及其个体差异 摘要研究了几名被试在单眼和双眼两种不同的条件下对深度知觉的准确性,以及深度知觉是否存在个体差异。被试为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本科生三名。实验中运用深度知觉仪,用黑姆霍兹三针实验分别测量被试用单眼(优势眼)和双眼观察的深度知觉的敏感程度。结果表明:双眼产生的深度知觉的能力显著优于单眼的能力,并且运用不同个体之间的单、双眼深度知觉具有显著差异。 关键词深度知觉视差角单眼线索双眼线索 1引言 近年来,不少学者对机动车驾驶员立体视功能与行车安全的关系做了调查研究。对2 104名机动车驾驶员的立体视觉检查发现,总肇事率为16.73%,其中立体视异常人员事故率明显增高达38.14%[1]。对9 250名机动车驾驶员的立体视测量结果显示,立体视异常的机动车驾驶员事故发生率高于立体视觉正常者[2]。有研究表明,车辆事故与立体视锐度不良有关[3]。还有研究表明,球类运动对提高大学生的深度知觉有显著效果。[4] 深度知觉也称为立体知觉、距离知觉,是人将远近物体判断或识别为立体的视知觉。个体通过深度知觉来判断自己与环境中各种客体之间的关系,因此它对人的生存与发展有重要意义。深度知觉的形成,必须借助各种主客观条件,即深度知觉线索,它包括视觉的生理线索和客观线索。视觉的生理线索包括双眼视差、双眼辐合、水晶体调节、运动视差等。客观线索包括物体重叠、线条透视、空气透视、对象纹理梯度、明暗和阴影等。 深度知觉阈限是用双眼视角差来表示的。公式为: 视差角=206265*b△D/ [D(D+△D](单位:弧秒)。 b:目间距65mm。D:观察距离。本实验为2m(被试与仪器标尺零点距离,非观察窗口距离)。△D:视差距离,即判断误差(绝对值平均数),单位为mm。 深度知觉线索由可分为单眼知觉线索和双眼知觉线索。双眼知觉线索包括水晶体调节、双眼视轴辐合和双眼视差。而单眼知觉线索主要是线条透视、遮挡、纹理梯度、空气透视、明暗和阴影、相对大小、相对位置、运动视差与运动透视等。在本实验中,被试只能根据二侧的是标准剌激立柱来判断中间一根立柱的位置,由于被试不能看到三根立柱的高度,所以相对大小的影响也被排除在外。所以被试能用到的主要单眼线索是空气透视和明暗。 由于被试的双眼深度知觉也可以用到单眼知觉线索,所以本实验假设:双眼产生深度知觉的能力显著优于单眼的能力。 2方法 2.1被试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本科生三名,女,18—20岁。矫正视力正常。 2.2材料和仪器 仪器:EP503深度知觉测试仪 2.3实验步骤 (1)被试坐在仪器面前,手握开关盒,眼晴与观察窗保持水平,通过观察孔进行观察。仪器内部三根立柱中两侧的立柱为标准刺激,标准刺激对应的尺度0位与被试距离为2米。以中间一根立柱为变异刺激,先由主试调到某位置,然后由被试根据观察,自由调节到他认为三根立柱在同一平面上为止(按同一方向调)。主试记录误差。 (2)实验指导语:这是一个深度知觉测量实验,你能从深度知觉实验仪的窗口里看到

速度知觉实验报告

速度知觉实验报告 (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311010 ) 摘要:速度知觉是运动知觉的一种,是能否正确估计物体的运动速度的能力。实验中通过让被试对碰撞时间进行估计,通过测量估计误差从而测量被试速度知觉准确性。碰撞时 间( TTC, Time to collision 或Time to Contact)是指运动物体到达某一特定点所需要的 时间。对TTC的估计与速度,运动方向,视觉变量等多种因素有关,本实验旨在利用 遮挡法,通过对被试估计误差的测量,研究物体运动的速度和方向类型对速度知觉的影 响,结果发现物体运动速度和方向类型对时间的估计都有着显著的影响。同时对速度知 觉以及实验本身设计改善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速度知觉碰撞时间(TTC)运动速度运动方向类型 1 引言 知觉在认知心理学中被看作是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也即获得连续阶段的信息加工过程,它依赖于过去的知识和经验。速度知觉是运动知觉的一种,是能否正确估计物体的运动速度的能力。实验中通过让被试对碰撞时间进行估计,通过测量对碰撞时间的估计误差来测量被试速度知觉准确性。 碰撞时间( TTC, Time to collision 或Time to Contact)是指运动物体到达某一特定点所需要的时间。例如司机估计从当前位置运动到障碍物的碰撞时间,从而在合适的时间进行刹车作业,避免碰撞的产生。 对TTC的估计要考虑到运动物体当时的速度、距离以及运行轨迹。人对TTC的估计因素大致分为以下几类:(一)视觉变量(相对扩张率倒数τ):Lee 在1976年提出, 对运动物体的TTC知觉是由视觉变量决定的, 即: 物体光学影像相对扩张率( relative rate of optical expansion) 的倒数τ决定了人们对其TTC 的判断。1983年Mclead 和Ross 与驾驶相关的TTC 实验研究结果也支持了直接知觉法, 表明TTC直接由光阵(optic array) 决定。尽管很多此类实验支持了τ在完成TTC任务中的作用, 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表明TTC 判断还受限制于场景、阈限因素和认知操作, 而且是以多种信息源为基础的。在物体的辐射运动( radial motion) 中, τ变量是主要的时间线索。 (二)物理信息(运动速度,距离等): 在物体的横向运动(transverse motion)中, 由于物体视觉影像扩张率不变, 视觉变化近似于线性, 观察者使用不同的信息源进行TTC判断。物体进行横向运动时, 不存在视觉扩张信息, 仅存在视觉边界的收缩信息。因此, 影响其TTC估计的因素除了视觉信息之外, 还有物理信息。刘瑞光和黄希庭(1999) 在研究中使用正方形图形作为运动对象, 采用遮挡范式, 考察了物体大小、运动速度、运动距离和加速度等因素对TTC 估计的影响。结果表明, TTC 知觉线索是视觉信息和物理信息( 速度、距离) 的统合。而郭秀艳等(2000) 使用知觉测试仪在遮挡范式下考察了运动速度和距离对碰撞时间估计的影响, 也发现速度的提高会导致TTC估计的准确性提高。 (三)概念信息(运动物体的概念特征):Kiefer等(2006)以及黄端等(2008)使用不同类别的交通工具(汽车和三轮车)的图片为运动物体, 针对职业驾驶员被试开展了遮挡范式下的TTC估计实验,发现驾驶员对不同概念物体的TTC 估计存在显著差异——对两种不同交通工具( 小轿车和三轮车) 图片的TTC估计存在显著差异,即便是当这两个物体具有相同视觉边界收缩信息和运动速度时, TTC 估计的差异仍然存在——表明除了视觉信息和物理信息以外, 概念信息也对驾驶员的TTC 知觉产生了一定影响。

人因工程实验报告修订版23p

人因工程实验报告 吉林化工学院工业工程专业人因工程实验报告 一、 实验目的: 测试双眼对距离或深度的视觉误差的最小阀限。 二、 实验设备: EP503A 深度知觉观测仪 三、 实验步骤: 1 被测试者坐到测试仪的窗口前面,使双目或单目与观察口成水平位置,观察比较刺激的前后移动。 2 记录数据者接通电源,被测试者预作几次,然后开始实验。 3 被测试者操纵遥控键,使比较刺激与标准刺激三点一线。 4 记录者第一次提醒测试者大致的误差,第二次提醒精确误差。测试者按键,然后记录者根据标尺记录误差值。 四、 实验数据: 深 度 知 觉 测 量 实 验 数 据 记 录 表 格 人因工程实验报告修订版 【最新资料,WORD 文档,可编辑修改】

五、思考题: 1.对测试人的深度知觉能力做一个定性的描述; 测试人对物体远近距离的知觉,同时能够反映出人对于精确提示后误差减下。 2.分析不同的信息提示方式对测量误差的影响。 对于精准与模糊的提示方法,精准的提示方式有助于减少误差。 3.试列举从事哪些职业或工种的人员需要做此测试 飞行员炮手驾驶员

吉林化工学院工业工程专业人因工程实验报告 实验者: 王德超成绩: 班级: 工程1103 同组者: 党博凯 指导教师: 刘彦辰 实验名称:动觉方位辨别实验 实验环境: 天气: 晴气温: 14¢场地: 机电实验楼308 一、实验目的: 1 学习并使用动觉方位辨别仪,考察动觉感受性的个体差异。 2 理解左右臂在空间位移的动觉感受性。 二、实验设备: EP 207动觉方位辨别仪 三、实验步骤: 1 被测者先熟悉下仪器的使用方法,先取几个角度做实验。 2 记录者取一个角度,让测试者做几次,大致的记一下所摆动的角度。 3 测试者根据记忆的角度摆动,记录者记下角度,然后提醒测试者大致相差范围,记下数据。 4 若要还存在偏差,记录者在提醒一个精确的范围,记录数据。 四、实验数据: 动觉方位辨别测量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深度知觉实验报告

单眼线索、双眼线索对深度知觉准确性的影响 摘要 本实验使用EP503 深度知觉测试仪,对六名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09级本科生(三男三女)进行了单双眼深度知觉准确性的测试。目的在于探讨双眼和单眼(优势眼)在辨别深度中的差异;学习使用深度知觉测试仪测量深度知觉阈限的视差角;以及性别差异对于单双眼深度知觉准确性的影响。数据使用spss相关分析得到结论:单双眼深度知觉辨别能力存在显著差异,双眼深度知觉准确性明显高于单眼;性别差异对于深度知觉的影响不明显。 关键词深度知觉单眼线索双眼线索双眼视差角 1 引言 深度知觉是指人对物体远近距离即深度的知觉。作为深度知觉的线索多种多样。主要有:1)单眼视觉线索:遮挡(superposition),线条透视(linear perspective),空气透视,明暗,阴影(shadow),运动级差,结构级差等。2)双眼线索:水晶体的调节和双眼视轴的辐合(vergence)两种。3)双眼视觉线索(binocular cues)的双眼视差(binocular disparity)。当人看远近不同的平面物体时,由于两眼相距约65 mm,两眼视像便不完全落到对应部位,这时左眼看物体的左边多些,右眼看物体的右边多些,它都偏向鼻侧。这样,不再同一平面上的物体在两眼视网膜上的成像就有了差异,这一差异便成为双眼视差。 深度知觉的准确性是对于深度线索的敏感程度的综合测定。以往对于深度知觉准确性的测定主要有以下两种方法:(1)三针实验。此实验是由黑姆兹设计的。以两针为标准,被试在一定距离外,调节第三根针,使之与前两针在同一平面为止。黑姆兹的实验证明像差阈限小于60角度秒。(2)霍瓦――多尔曼深度实验。1919年由霍瓦设计的深度知觉测量仪,代替三针实验。本实验正是采用这种方法。 深度知觉阈限是用双眼视角差来表示的。用a代表双眼间的距离,F代表相应的变异刺激,F′代表两根标准刺激中的一根。R代表与双眼轴垂直相交的至F的距离。δ代表在F与F′间垂直相交的距离差。θ2代表左眼视线至两个对象的视角,θ1代表右眼视线至两个对象的视角。由此可知,θ2—θ1即为视角差,即相应于两眼对两个对象的视线。θ2—θ1在理想情况下是以角单位表示的两个对象间的网膜上距离的标尺。 在弧度计算时,若计算到弧秒就应该乘上206 265这一转换系数。公式为: 视差角η=206265aX/[D(D+X)](单位:弧秒) a:目间距65mm D:观察距离。本实验为2000mm(被试与仪器标尺零点距离,非观察窗口距离)X:视差距离,即判断误差(平均数)。霍瓦的研究结果表明:双眼平均误差为14.4mm,单眼达285mm,单双眼误差比约为20:1。 通过本实验,探讨双眼和单眼(优势眼)在辨别深度中的差异;学习使用深度知觉测试仪测量深度知觉阈限的视差角。 根据以往资料和生活实际,做出假设:1)双眼比单眼有更多的深度线索可以参照,准确性也高于单眼。2)性别差异对深度知觉准确性的影响不显著。

速度知觉实验报告

速度知觉实验报告 指导老师: 班级: 姓名: 学号: 时间:

一、引言 速度知觉反应了每个人对速度感觉的差异,速度知觉也是各项劳动实践中和各项体育运动中不可缺少的技术指标。驾驶员超车要估计前面车子的速度,要估计对面来车的速度,要估计前面横越车子、行人的速度足球运动员在赛场上要对足球滚动的速度,其他运动员跑动速度要做出敏捷快速的判断,所以准确掌握速度判断能力是很有用的。本实验是用平均误差法来分析实验数据,从而得出不同状态下,被试者的速度知觉是否有不同。 平均差误法(method of average error)又称调整法,再造法,均等法,是最古老且最基本的传统心理物理法之一。它最适用于测量绝对阈限和等值,也可用于测量差别阈限。 平均差误法的比较(变异)刺激大都是由被试操作或调整而产生的连续量的变化。接近阈限时,被试可反复调整,直到其满意为止。被试调整到在感觉上相等的两个刺激值,其物理强度之差的绝对值的平均数就是所求的阈限值。由于被试参与操作,也容易产生动作误差。例如,从小于标准刺激调整到与标准刺激相等,和从大于标准刺激调整到与标准刺激相等,其结果就可能不同。 其计算公式如下: AE=∑∣X-S∣/N 式中,|x-s|:每次测得的绝对误差 X:被试估计时间 S:标准时间 N:实验次数 用这个方法测得的阈限值比用其它两种方法测得的要小一些,因为其差别阈限处于上下限之间的主观相等地带之内,而绝对阈限则50%次感觉到的强度之下。由于平均差误法获得数据的标准和计算的方法与其他方法不同,它所测得的结果可以说只是一个阈限的近似值。因此,用此法测得的阈限不能直接与用其他方法测得的阈限进行比较。 二、实验目的 运用平均误差法分析得出在不同状态下人的速度知觉。 三、实验方法 3.1 被试 1名被试,年龄21岁左右。 3.2 仪器 名称:EP509速度知觉测试仪器

安全人机工程学实验报告书程洁2

安全人机工程学 实验报 告书 姓名:_________________ 程洁 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安工1101 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 201107420105 _________ 时间:2013 年12月31日 目录 实验一手指灵活性测试实验 (1) 实验二动作稳定性实验 (3) 实验三双手协调能力测试 (8)

实验四暗适应实验 (10) 实验五速度知觉测试实验 (13) 实验六明度实验 (17) 实验七反应时运动时测定实验 (18) 实验八深度知觉测定实验 (21) 实验九亮点闪烁仪实验 (25)

计时器 手指灵活插板 实验一手指灵活性测试实验 一、实验目的 手指灵活性测试是测定手指尖、手、手腕、手臂的灵活性,也可测定手和眼 的协调能力。 本实验的要求为: 1. 学习和熟悉手指灵活性测试仪的用法; 2. 了解人的手指灵活性及其个体差异性。 实验仪器 EP707A 手指灵活性测试仪 (一)主要技术指标 1. 手指灵活性测试100孔(直径1.6mm ),各孔中心距20mm ; 2. 指尖灵活性测试M6、M5、M4、M3螺钉各25个 3. 计时范围0?9999.99秒 4. 电源电压 AC220V/50HZ (二)仪器 1. 结构图 电源插座 附件盒 图1手指灵活性测试仪 M6*25 M5*25 M4'25 M3* 25 01.6 *100

2. 记时器:1ms?9999 S, 4位数字显示,内藏式整体结构 3. 金属插棒:直径1.5mm,长度20mm, 110个 4. 实验用镊子:1把 三、实验步骤 1. 手指灵活性测试(插孔插板) 接上电源,打开电源开关,此时计时器显示为0000.00,然后插上手指灵活 性插板,按复位键被试即可进行测试,当被试用镊子钳住?1.5mm插针插入起点时,计时器开始计时,然后依次用镊子(从左到右,从上到下)钳住?1.5mm插针插满100个孔至终点时计时器停止计时,此时计时器显示时间为被试做完这一实验所用总时间。 当测试第二次实验时只要按下复位键计时器全部复位,即可反复测试。 2. 手指尖灵活性测试(螺栓插板) 接上电源打开电源开关,此时计时器显示为0000.00,然后插上指尖灵活性插板(装有M6、M5、M4、M3螺栓各25个),按复位键被试即可进行测试,当被试放入起始点第一个M6垫圈起,计时器开始计时,然后拧上螺母,依次操作至终点最后一个M3垫圈时,计时器停止计时时,然后拧上螺母,此时计时器显示时间为被试做完这一实验所用总时间。 当测试第二次实验时只要按下复位键计时器全部复位,即可反复测试。 四、实验数据及报告 1. 2.数据分析 比较从左到右和从右到左这两种情况手指或手指尖的灵活性。

深度知觉实验报告

深度知觉实验报告 指导老师: 班级: 姓名: 学号: 时间:

一、引言 人类视觉系统是一个功能完善的高级信息处理系统。外部世界的视觉信息,通过眼睛光学系统成象于视网膜,由网膜将随空间与时间明暗变化的光流分布转换成生物电信号, 经过多输入的视觉神经网络的并行加工,实时地抽取目标的空间形状,颜色及运动信息, 最终产生各种视知觉。但是人眼还有一个特殊功能就是有深度知觉。 深度知觉是人对物体远近的知觉。人眼能够在只有上下、左右的二维光学映象的基础上看出物体的深度, 这主要是双眼视差和单眼线索的作用,单眼线索包括遮挡、线条透视、空气透视、明暗和阴影、运动极差、结构极差等。双眼线索有水晶体的调节和双眼视轴的辐合等。但研究表明在缺乏其它客观线索估计对象距离的时候更主要的是双眼视差。 本实验主要运用黑姆赫兹的三针实验并通过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主要进行单双眼的不同控制条件下被试者的深度知觉的差异,通过判断不同条件下被试者的深度知觉阈限来得出深度知觉的差异。 本实验提出的假设是:在单双眼的不同控制条件下被试的深度知觉有显著差异。 二、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以及SPSS软件分析,得出单双眼不同条件控制下被试者的深度知觉是否有差异。 三、实验方法 3.1 被试 1名被试,年龄20岁左右,无视觉障碍。 3.2 仪器 名称:EP503A深度知觉测试仪 组成:结构图如下 比较刺激是左边竖着的小木棍,标准刺激是轨道旁边竖着的两根小木棍,移动比较刺激,使之与标准刺激三点成一直线,在实验过程中,可测出被试者视觉在深度上的差异特性。

3.3 实验方法 1、被测试者坐于离标准刺激2m处,使双目或单目与观察窗成水平位置,可观察比较刺激的前后移动。 2、主试者接通电源,打开照明灯。此时比较刺激自动离开标准刺激最远处停下。若测试过程中,电源开关始终处于开启状态,则主试者可按一下复位键亦可使比较刺激处于初始位置,即停于离标准刺激最远处。 3、由被试者操作遥控键,使比较刺激与标准刺激三点成一直线。 4、主试者从标尺读数中观察被测试者的测定误差。 四、实验结果 1.实验结果的原始记录数据 (1)表一原始数据单位(厘米) 单眼双眼 形式 次数 1-4.6 1.5 2 6.2-0.9 3-4.4 2.3 49.2-0.4 580.5 6 3.1 2.6 7 4.5-0.8 88.6 1.1 9 1.7 3.1 10-5.81 2.对原始实验数据的处理。 计算表示深度阈限的视差角。公式为: 视差角=206265×b△D/[D(D+△D] (单位:弧秒) 其中b为目间距65mm D为观察距离 2000mm △D为视差距离,即判断误差(绝对值平均数),单位㎜ 将测定的数据(表一),计算判断误差,得到的数据如下,单位(厘米)表二 形式单眼双眼

视崖实验

视崖实验 人类深度知觉能力是天生的吗?为弄清这个问题,吉布森和沃克发明了“视崖”装置。他们把婴儿或小动物放在视崖上,观察他们是否能知觉这种悬崖并进行躲避。 吉布森和沃克持有“先天论”的观点,他们相信深度知觉和避免从高处跌落的能力是自动生成的,是我们生理机制的一部分,而不是经验的产物。经验主义者持相反的观点,认为这种能力是在学习中得到的。吉布森和沃克的视崖允许他们提出这样的问题:人或动物在发展的哪个阶段才能对深度和高度刺激作出有效的反应?对不同种类和生存环境不同的动物,这种反应出现的时间是否相同? 视崖装置的组成:一张1.2米高的桌子,顶部是一块透明的厚玻璃,桌子的一半(浅滩)是用红白格图案组成的结实桌面。另一半是同样的图案,但它在桌面下面的地板上(深渊)。在浅滩边上,图案垂直降到地面,虽然从上面看是直落到地的,但实际上有玻璃贯穿整个桌面。在浅滩和深渊的中间是一块0.3米宽的中间板。使用这种装置对婴儿施测的过程十分简单。 这项研究的被试是36名年龄在1-6个月之间的婴儿。这些婴儿的母亲也参加了实验。每个婴儿都被放在视崖的中间板上,先

让母亲在深的一侧呼唤自己的孩子,然后再在浅的一侧呼唤自己的孩子。 为了比较人类与小动物的深度知觉能力,对其他种类的动物也进行了视崖实验(当然没有母亲的招手吸引)。这些动物被放在视崖中间“地带”,观察它们是否能区别浅滩和深渊,以避免摔下“悬崖”。你可以想象一下,将许多种小动物汇集到康奈尔大学的心理实验室做实验,是一个多么独特而有趣的情景。这些动物包括小鸡、小海龟、小老鼠、小绵羊、小山羊、小猪、小猫和小狗。有人可能会问:“这些动物是否是同一天接受测试的?” 请注意,这项研究的目的是检测深度知觉是后天习得的还是天生的。这个实验方法之所以巧妙,是因为可以回答或至少开始回答这个问题。毕竟,我们无法向婴儿或小动物询问他们是否知觉到深度,而且,就像上面提到过的那样,他们也不能在真正的悬崖上进行试验。心理学上很多问题是由于新的实验方法的进步而得到答案的。吉布森和沃克早期研究的结果在这方面给我们节一个很好的案例。 结果,9名婴儿拒绝离开中间板。虽然研究者没有解释这个问题,但这可能是因为婴儿太过固执。当另外27位母亲在浅的一侧呼唤她们的孩子时,所有的孩子都爬下中央板并穿过玻璃。然而当母亲在深的一侧呼唤他们时,只有3名婴儿极为犹豫地爬过视崖的边缘。当母亲从视崖的深渊呼唤孩子时,大部分婴儿拒绝穿过视崖,他们远离母亲爬向浅的一侧;或因不能够到母亲那儿而大哭起来。婴儿已经意识到视崖深度的存在,这一点几乎是毫无疑问的。

深度知觉

深度知觉

深度知觉实验报告 【摘要】本次实验主要是通过测定几名被试在单眼和双眼两种不同的条件下对深度知觉的准确性,验证双眼产生的深度知觉的能力显著优于单眼的能力,并且运用发差分析检验不同个体之间的单、双眼深度知觉具有显著差异。 【关键词】深度知觉视差角单眼线索双眼线索 【引言】深度知觉是空间知觉的一种基本类型,又称“距离知觉”或立体知觉,是指人对物体远近距离即深度的知觉。人们可以自动利用多种线索形成对深度的知觉,三维空间中的物体结构、相对关系和敏感程度以及双眼的生理变化都是主要的信息来源。总的来说,深度知觉的视觉线索主要可分为肌肉线索、单眼线索和双眼线索。 根据以往资料和生活实际,均可得到单眼的深度知觉准确性差于双眼的结论,认为双眼视差是深度知觉的主要线索。作为深度知觉的线索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三种。(1)单眼线索指的是一只眼睛就能获得的线索,主要包括遮挡、线条透视、空气透视、明暗和阴影、相对高度、结构级差、运动视差和运动透视等。(2)双眼线索,包括水晶体的调节和双眼视轴的辐合两种。(3)双眼视觉线索的双眼视差,当人看远近不同的平面物体时,由于两眼相距约65mm,两眼视像便不完全落到对应部位,这时左眼看物体的左边多些,右眼看物体的右边多些,他都偏向鼻侧。这样,不在同一平面上的物体在两眼视网膜上的成像就有了差异,这一差异便称为双眼视差,是最主要的深度知觉线索。这样看来,相对于双眼线索,单眼线索提供的距离信息是有限的,因为只有双眼条件才能利用双眼视差判断空间距离。 深度知觉阈限是用双眼视角差来表示的。公式为: 视差角=206265*b△D/[D(D+△D](单位:弧秒) b:目间距65mm D:观察距离。本实验为2m(被试与仪器标尺零点距离,非观察窗口距离)△D:视差距离,即判断误差(绝对值平均数),单位为mm 最早的深度知觉实验是黑姆霍兹于1866年设计的三针实验。后来H.J.Howard于1919年设计了一个深度知觉测量器。他测定了106个被试,结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