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发现社会之旅六-传统庙会组织现代转型的思考

发现社会之旅六-传统庙会组织现代转型的思考

发现社会之旅六-传统庙会组织现代转型的思考
发现社会之旅六-传统庙会组织现代转型的思考

【发现社会之旅六】:传统庙会组织的现代转型探讨- 陕西蒲城尧山庙会

中国民间庙宇众多,俗语有"村村皆有庙,无庙不成村"之说。而且一个村子往往不止一座庙,有的村多达几十座。每座庙宇供奉不同的神灵,在村民的生活中担负不同的功能,有管生孩子的,有管治病的,有管水的,有保地方平安的。围绕生产生活的现实功用性正是民间崇拜的本质特征。以这些大大小小的庙宇为中心,形成了中国乡村独具特色的庙会文化。形形色色的各类庙会组织,曾经在乡村文化传承、乡村社会秩序的维护、地方认同的建立、自然资源的管理与分配等多个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影响。

时至今日,随着国家权力深入基层以及现代性的冲击,庙会组织逐渐退出乡村的公共生活。今天大多数地区的庙会,集体活动和文化活动已大幅度减少,而经济活动在增加,庙会变成了集市。但是,不可否认,庙会组织仍然是乡村最有地域文化的自组织,仍具有相当的凝聚力与资源动员能力,而且庙会依然是单调贫乏的乡村生活中最为热闹的节日。

文化总是在时代的变迁中不断演进和变化。那么,作为传统乡村最有地域文化的组织——庙会组织在乡村转型与发展的过程中,有着怎样的机会和可能性完成自身的转型,更好地适应新的时代,并在乡村的公共事务中找到新的角色?外部组织和政府又能够给予怎样的因势利导,使其在乡村的发展中发挥积极健康的力量?

今年6月,我们赴陕西蒲城,考察了尧山圣母庙,走访了尧山神社的几位负责人,对尧山庙会的现状进行了调研,希望对我们思考传统庙会组织的现代转型与多元共治带来某些启发。

历史沿革

尧山庙会是围绕尧山圣母崇拜而发展起来的跨乡镇的庙会活动。这一民间崇拜的历史可一直追溯到唐代。

尧山圣母庙位于蒲城县北约十五公里处。始建于唐咸通年间(860~874年),唐长庆二年(822年)由皇家敕封为灵应夫人,并大规模扩建。文革期间,庙宇遭受毁灭性摧残。上个世纪90年代之后,随着庙会活动的恢复,在各界力量的支持下,当地民众陆续重建了庙宇。由于尧山圣母庙会的传统祭祀和社火,丰富多彩且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现已被列入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此地属渭北旱塬区,水资源匮乏,地下水位过深,打井不易,每遇天旱,只有望天兴叹。因此,尧山圣母崇拜的主要功能便是祈雨赐水与道德教化,同时兼管妇女生育。传尧山求雨历来灵验,自唐宋以来,尧山碑刻多涉及到祈雨活动。尧山圣母的惩恶扬善故事更是深入民间,当地民众因此产生敬畏心理。

尧山神社:由尧山圣母崇拜而形成的自组织

自唐末至今(其中1949年至1990年中断)八百余年中,尧山圣母庙崇拜祭祀活动,由周边乡村组成十一个神社,轮流主持。形成了具有规模、组织完备、程序严谨的民间社会活动,其神社具有典型的民间自组织形态。

神社是传统民间社会中的信徒组织,接送神和举行社火活动时以社为单位举行。神社是跨村庄的组织,每个社所含村庄多少不等,多者三十几个村为一社。神社下级组织为头,头也有可能跨村设置,多个神社组成总社。

十一社分布以尧山为中心,总面积大约有100平方公里,其中分布着约120多个村庄。立于清初的(1652年)《顺治九年尧山庙碑》记录了明代与其前的尧山神社活动情况,其文

内有“前后十一社,代司香火”一句,可知十一社具有管理祭祀的功能,且其历史至少有三百五十年以上。

十一社各设社长,十一名社长成为总社(大社)成员。诸社社长有传袭,有推举。通常只有德高望重、诚实正直、办事公正、不谋私利者当之。社长如果失去威望或有其它劣迹可以撤换,总社有时会介入,对于不称职的社长可警告、罚跪香甚至开除。各社之下分别有若干不等的头,,其负责人今称为小会长。目前总头数有约七十个。

总社设一名会长,一名副会长,会长和副会长一般通过选举在十一名分社长中产生。另设保管、出纳、会计各一名。尧山大庙设主持一名,负责看管庙宇香火,归总社领导。

总社会长以及十一社社长等,均为村中德高望重者,皆为兼职。每年正月十五和八月十五,总社举行两次例会,其主要工作是协调十一社接送圣母、制定仪程与监督执行。同时负责大庙维修与集资,总社对分社不做干预。事实上,总社只具有召集性质,大庙资产由十一社轮流掌管。诸社有独立经济权力,以筹备物资,组织社火,安排社戏,集资修庙。

神社之间每年交接时有一个公文,上图就是嘉庆年间的交接簿,其中内容涉及神像的保护,活动的安排等等。从明代末期到现代,每一年的公文都保存完好,堆积如山,文革时因被群众妥善保藏起来而幸免于难。这是非常重要的文献,其中涉及到十一社的权利,今天成为他们的法律依据,如果发生纠纷,可以查底账。这是我们传统社会的契约。

这样的一个复杂的运作机制已经持续存在有800多年,除1949年至1990年中由于解放初破四旧运动和文化大革命被迫停止,在90年代又再度恢复起来。虽然在49年至90年期间停止了相关活动,但是整个的组织结构仍保存完好,所有有关运作和组织的契约文书也一同被完整保存下来。故而在90年村民开始恢复神社组织时,便可以将其资料拿出来并快速恢复组织建制。

现实功能:水资源的管理与分配

尧山神社结构的形成与当地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关系。在当地有一条很小的河流,而此水系由灵应夫人掌管。每年主持祭祀的神社将负责一年内此地区的水资源分配,并担任祈雨仪式的总负责人。十一年轮一次,从未出现过问题。在每一次的过程中都会举行相对盛大的仪式。

定夺水量每年如何分配给十一个社使用,每年祭祀时由谁来主持仪式等一切事项,使尧山庙会不仅成为一个民间崇拜活动,还与经济保持密切关系,所以进行权力的合理分配以及组织内部形成严格的结构安排显得更为重要。

这十一个社的形成并不是十分稳定,虽现存十一个社,但是历史上却曾存在过十五六个之多。有的社由于与其他社在水资源分配问题上存在矛盾,即便是通过拜神仪式后,仍觉得对此管理方式存在意见,最终便通过会议商讨对其予以开除。这样的村会自行组织一个灵应夫人神庙,举办庙会,但始终不成规模,办不起来,人们也觉得不灵验,进而使得这些被开除的村庄会在水资源分配问题上处于劣势。所以,他们便会想尽一切办法重回总社,以承认错误或是加入其他社,最终由十五六个成为现在的十一个社。

庙会的意义

通过对尧山庙会的考察,我们对传统庙会的意义有几点总结:

一、神社是民间自组织,管理有序、组织严谨、结构合理;

二、轮流做主方式是中国社会传统民间公正意识的表现

三、崇拜活动中搭建起一个平等参与的公共平台,不会因为某人家里很穷就不能参加,

因此能将区域内的男女老少文人墨客贩夫走卒所有人带入一个平等共利的活动中,实现精神上认同。中国传统社会是差序格局,有着严格等级制度,直到今天这种等级制度依然存在,平等在中国这个等级制度森严的体系中是极度稀缺的。但是庙会在组织一年一度的盛大祭祀活动中,无论其精神涵义、文化涵义、娱乐涵义甚至经济管理功能,都创建了相对的平等,这是我们需要珍视的传统资源。在所有乡村民间庙会当中都是如此,所有人在信仰和崇拜这个问题上权利是平等的。神不因为你是财主或是官员就给予特殊照顾,这体现了个体的平等。十一个社轮流做主体现了社与社之间的平等,因为有的社大姓多,有钱人多,或者出过达官显贵,做过丞相做过尚书,而有的村很穷。但轮流做主就抹平了这种身份差别,谁也不比谁尊贵,实现了平等。由于这个庙会还负责十一个社村民在水的利用和分配上的公平,它保障了普通村民的权利,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人的尊严得到一定程度的尊重。

再有一个就是精神认同。十一个社共同崇拜尧山圣母就形成了对于地方文化、价值观等的认同,从而产生了地方凝聚力。

因此,尧山圣母这样一个十一社轮流做主的方式之所以能够从唐代到现在一直坚持,除了它对于水资源的管理有着良好的作用,它对于保障中国基层社会人的普遍的平等权利方面也发挥了积极作用。虽然在庙会之外是不平等的,但在庙会之内是平等的。

四、所有的庙会都具有丰富的艺术活动,有愉悦精神的强烈作用,有一定的道德规范作用,所有庙会都是如此。中国的乡村文化中无不是以伦理教化为核心展开的,无论我们的节日和私人活动,如红白喜事,我们所有的民间艺术都由伦理教化展开,民间戏曲,民间歌曲等等都是这些内容。而这些内容在庙会中最为集中。

这种作用在没有超越人性的宗教信仰的前提下是珍贵的。道德虽然不稳定,但在诸如此类的崇拜活动中能得到很好的保护和强化,就会在乡村基层秩序规范方面起到很好的作用。但是,它也带来许多副作用,这就是传统社会之中对于人性的束缚以及妇女的压迫,这已是众所周知的事。今天,这方面的作用正在慢慢削弱。现在它绝不可能继续压迫人们,因为此时的道德规范和伦理教化变成了私人问题,即个人私德。

五、乡村除了庙会,其他集体性活动几乎没有。中国大多数节日强调的都是家庭团聚。过去有宗族,在祠堂有宗族活动。当宗族组织没有或是涣散的时候,集体活动就只有庙会。因此,庙会的积极作用之一便是保留了村寨的集体活动。

六、庙会保留了当地的地方文化。通常庙会会首往往是当地最有文化的人。他对于当地的传统、历史,甚至和生产生活相关的一些知识比别人可能更清楚一些,这样的人才能当庙会的会首。

庙会的作用和影响,在乡村地区直到今天都是巨大的。

尧山庙会的现状

经历过文革的彻底摧毁之后,尧山圣母庙在上个世纪90年代虽然得以重建,庙会亦重新恢复,但由于乡村经济结构的转型,又受制于意识形态的限制,当下的尧山庙会,无论在形式上和功能上与传统的尧山庙会相比已有了许多新的变化。

庙会功能的萎缩

最直观的印象是尧山圣母庙周边环境的恶化。从蒲城到尧山这一路,灰尘漫天,沿山一带遍布大大小小的石渣厂和水泥厂,山体被挖得千疮百孔。直到尧山圣母庙所在的区域才可见到一小片清翠的植被。据我们采访的几位头社负责人说,前些年石渣厂和水泥厂对山体破坏特别大,对尧山圣母庙所在的区域也产生了威胁。由于尧山庙会已被列入陕西省非物质

文化遗产名录,理当受到保护,因此文化局出面,和他们一同去尧柏水泥厂进行过交涉。交涉的结果是,尧北水泥厂出了300万用于支持尧山圣母庙的重建,同时,文化局还给划定了采石的区域。但村民认为用处不大,因为水泥厂上面有关系,县里管不了。至于周边被破坏的环境的恢复,则更没人理睬,村民也没有能力,只能听之任之。

传统上,出于崇拜和风水的缘故,庙宇周边的森林和植被往往会受到严格的保护,禁止随意砍伐和采挖,否则会受到神灵的惩罚。虽则带有神秘的色彩,但客观上起到了生态保护的作用,而且往往对当地的生产生活有着重要意义。尧山圣母庙所在的位置,由于山体走向与地势形态利于形成夏秋季降雨,而形成了一处天然泉眼,周围环绕着丰饶的柏树林。在几乎没有任何天然地表水源的尧山地区,这一泉眼成为当地人心目中的圣地。拨开崇拜这层神秘主义的色彩,可见其内核包含着对此地生态功能和意义的模糊认识。在生态脆弱地区,这种文化对于生态的适应机制是一种朴素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随着乡村经济结构的转型,在资源丰富的地区,采石、挖矿成为获利甚丰的行业,然而一方面资源权属不清,本地居民的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护;一方面市场机制发育不充分,深受权力干扰,这使得资本更容易借助权力的力量垄断资源并进行掠夺性开采而无需承受环境代价,又兼之科学的可持续发展观念仍未能建立,生态的持续恶化、环境冲突事件频发已成为制约很多乡村地区发展的瓶颈。

由于官方意识形态对民间崇拜一直采取压制的态度,斥之为封建迷信,因此传统上民间崇拜所具有的一些的保护本地生态的功能几乎荡然无存。尧山圣母庙及其周边一圈小环境还是借助文化遗产的名义才得以幸存。

这其实反应了尧山庙会功能的萎缩。与头社的社首及几位社员的交流,进一步印证了这种印象。如今尧山庙会仅仅是因为其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而得到政府的认可,传统意义的祈雨、水资源的管理和分配等功能已完全丧失。而且在交谈中他们还一再撇清与迷信的关系,认为现在庙会是民间文化娱乐组织,上了个台阶。但即便如此,党员、政府官员、村委仍然不被准许参与管理层。这种态度阻碍了人们对庙会的功能与意义的全面认识与理解。

●庙会的道德规范作用逐渐下降

现在,庙会中集体性的活动基本以文化娱乐为主,而带有崇拜性质的活动则完全退居到个人空间,村民仍会为生育或是祈求平安等现实需求而来庙里烧香磕头。庙会中民众的普遍而自发的参与仍与民间崇拜密不可分,用村民的话说,“不搞点迷信,没人来”。

但随着集体性崇拜仪式消失而带来的一个后果则是民间崇拜所具有的道德规范作用逐渐下降,崇拜的物质性日益增强,与精神有关的内容则不断弱化。最近这些年尧山庙会在两社交接过程中的矛盾日益突出,甚至发展到流血冲突的地步,正是这一发展趋势的体现。过去,在清明庙会期间有一个盛大的神社交接仪式,现在不得不改到八月十五。因为清明节人多,香火旺,晚交接一个小时,则意味着可以多收取很多香火钱,无论收多少,只需交五万给总社,剩下都由各社自行支配。因此在交接过程中,两社之间为了交接的时间而经常发生冲突,很容易就发展成大规模群体性械斗。最后十一个社长经过多方协调,将交接时间改为香客较少的八月十五才得以避免。

虽然传统庙会所倡导的伦理规范已不再适应当下的生活,但这可以通过异质文化的交流来促进其演变,而这一功能的丧失则使得庙会的精神性内容彻底丧失,更趋于现实功利。

●轮流做主的民主管理机制受到挑战

从管理方面来看,尧山神社管理人员仍以老人和男性为主,年轻人和女性较少。青年

人只是在社火活动中较积极,妇女的参与主要在崇拜活动中,如烧香磕头或是在庙会中提供服务。

但是,由于庙会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于是文化局就自然成了尧山神社的主管单位,社长的人选需要得到文化局的认可。曾经出现这样的情况,总社长对某一个社长有意见,认为他有问题不能再当社长,但是文化局却认为他可以当,于是不得不让他继续当。最后这人不愿服从总社领导,拒绝向总社缴纳捐款,矛盾到现在依然没解决。

经济利益的刺激、权力的介入使得尧山神社传统的轮流做主的民主管理机制受到了挑战。权力结构的平衡被打破,头社由于人口众多经济条件较好,权力越来越大,多年来,总社长人选都出自头社的同一个家族。而且财务的公开估计有所削弱,因为善款虽仍然遵循专款专用的原则,但各社每年能收多少结余多少善款似乎已成为一个敏感的话题,大家不愿过多提及。

传统庙会组织现代转型的可能性

就尧山庙会的案例而言,尽管其功能在萎缩,自主管理机制也正经受多方面的挑战,但不可否认庙会仍对民众有着强大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庙会组织仍具有较强的资源动员和自主管理能力,只是在观念上和功能上,庙会组织尚未能有更积极主动的转型,从而更有效地适应和介入今天乡村的生产生活。这便造成庙会所具有的文化优势和组织优势未能得到有效的引导和发挥,而无法为乡村的健康转型贡献一份力量。

那么,传统庙会组织该如何转型?外部组织能够发挥怎样的引导作用?目前我们还找不到成功的案例,但尧山庙会的案例可以启发我们有一些方向性的思考。能否在庙会活动、庙宇空间中增加精神性的内容,比如乡土文化教育、民间审美教育、自然教育等?能否在庙会活动的共同参与中促进村民形成与当下生活、与新时代相符合的道德伦理?能否在庙会组织的管理团队中增加青年人和妇女的比例?能否鼓励和提升庙会组织利用庙会的盈余收入参与乡村的公益事业的能力?这种可能性无疑是存在的,只是需要有一个相对开放的空间,让外部组织与庙会组织之间有更多平等的对话和沟通,让异质多元的文化有更多交流和碰撞,在这样的过程中,很多可能性或许会自然生长出来,从而成为推动乡村健康转型的一股内生力量。

中国社会转型期基础教育问题及思考

中国社会转型期基础教育问题及思考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目前中国社会开始进入转型期。在这个同时跨越几个社会生产方式的时代,各种社会问题也凸现出来,作为关键的人才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从而引发教育的思考,而基础教育更是一个大问题。这个问题不仅仅是当前政府关注的问题,也是当前学者思考的一个问题。 关键词:社会转型期基础教育问题学者的思考 一、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概况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这是由中国特殊的国情、特殊的发展阶段和当前世界局势所决定的。社会转型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我们国家以后的发展历程。我们要吸取他国社会改革的经验和教训,认准目标,使我国的社会转型顺利完成。教育作为国家振兴的软实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社会转型的含义:社会转型就是指社会主体对社会基本要素整体上的渐进性变革。社会基本要素在社会生活中的表现为结构、制度和观念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包括:社会结构的调适,社会体制的更新,价值观的重塑。首先、社会转型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经济文化的不协调,农村与城镇的不协调等,引起了社会结构的失调,才有了转型期的很多问题,因此要进行结构的调适。在调适过程中要看到问题、解决问题,达到经济、政治、文化机构的协调发展,促进社会转型的顺利完成。其次、社会体制的更新要在不改变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前提下进行,这种更新只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具体的完善和发展,不断的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这个方面我们要吸取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教训,保证改革的方向始终沿着社会主义的方向前进。最后、转型期不然会引起价值观的重大冲击。价值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出现了新的变化,这是转型期所避免不了的。因此,价值观的重塑就成为转型期的又一重要内容。 (二)社会转型期的特征:社会转型是一项综合性、有目的、有计划的社会变革运动。当前最显著的特征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从根本上还是要靠人才,而人才的修养要靠教育。目前中国的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面临的问题是值得我们重点关注的。 二、转型时期的基础教育问题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虽然我国的教育事业已经取得很大的进步,我们要看到当前中国进一步发展面临的基础结构落后的现实。因此,经济发展中人的教育问题显得日益重要,当前教育的现实是我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基础教育的认识:1、基础教育的界定。基础教育在中国的教育体制中一直没有明确的界定。在通常情况下,我们认为基础教育为中小学教育及扫除文盲。因此,基础教育应界定为达到公民基本素质要求所应接受的教育。2、基础教育的重要性。基础教育是为一个社会发展提供后备力量的最重要的因素。当前21世纪是一个知识革命和新科技革命的时代。国家间的竞争实际是人的质量的竞争,其基础有赖于公民的基础素质,公民的基础素质归根到底是从接受的教育中提高。当前人类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如人口、资源、犯罪、战争和经济发展都与基础教育密切相关。基础教育是以塑造人的素质为目的的,应该高举这面旗帜,为解决人类的道德危机做出贡献。”首先,基础教育是提高一个人素质的关键。学校对个体的道德水平、文化修养起着巨大的作用,基础教育在

谈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文化的融合

谈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文化的融合 内容摘要:要提高我国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核心竞争力,必须重视现代企业文化的建设。建设我国现代企业文化要重点处理好三个关系,要体现民族特色、现代文明成果和个性特征。 关键词:现代企业文化民族特色现代文明个性特征 现代企业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企业文化的竞争。要提高我国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核心竞争力,必须建设好我国现代企业文化。建设我国现代企业文化要重点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 民族性和时代性的融合 我国现代企业文化,首先要体现中华民族特色。优秀的企业文化总是在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统一的基础上,吸收本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并显示出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企业文化是亚文化,必然根植于传统文化的土壤中。中华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巨大的宝库,包涵着丰富的、具有规律性的管理思想。传统文化的精髓部分不仅可以与市场经济相容,而且能够成为现代企业文化的深厚基础,更能使我们的企业显示出突出的中国特色,即中国作风、中国气派。我国传统文化,从广义上说,指我国世代相传,具有特点的物质、制度和思想文化的总和;从狭义上讲,它是包括风俗、习惯、心理、道德、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等观念形态的思想文化。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兵家和道家思想在许多方面与现代企业管理理论所倡导的经营理念、战略思想和管理原则是相符的。儒家尊仁德,法家严赏罚,兵家重谋略,道家讲无为而无不为,都可以给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借鉴。如儒家的“仁义”、“慈爱”、“忠信”、“诚敬”等思想,同现代企业发展的精神是吻合的,可以指导企业家和从业人员更好地做人做事,爱岗敬业,凝聚企业的向心力。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历史需要并将造就一批具有“国士”之风的现代企业家。现代管理学之父德鲁克先生在给北京光华德鲁克研究会的开幕词中说,“管理者不能依赖进口。即便是引进,也只是权宜之计,而且也不能大批引进。中国的管理者应该是中国自己培养的,他们深深植根于中国的文化,熟悉并了解自己的国家和人民。只有中国人才能建设中国。” 培育我国现代企业文化最深厚的根基就是我国传统民族文化。我们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养料,吸收传统文化合理内核,从六方面建设我国特色现代企业文化: 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以人为本是我国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我国现代企业制度要吸收儒家文化传统,坚持以人为本,对职工讲仁爱关怀。重视人际之间情感的交流和情感型的管理,成为企业文化民族化的突出表现。 树立合作竞争的“双赢”竞争理念。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也是协作经济,即合作竞争,实现“双赢”。“双赢”模式是我国传统“和”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实践证明,和谐与竞争的统一才是企业经营的最高境界。我国现代企业要继承和发展我国“和”文化,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树立“双赢”的竞争理念。 发扬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中华民族素来有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在古老的《周易》中就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宝贵箴言,这是对中华民族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精神的集中概括和生动写照。发扬自强不息的精神,将充分调动发挥员工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增强组织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整个组织充满活力地向前发展。 秉承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质上是一种信任经济。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文化倡导“仁、义、礼、智、信”为做人的基本准则。培育我国现代企业精神,要充分发挥和利用国人诚实守信的传统,把诚信作为企业精神和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贯穿始终。 强化敬业乐群的团队意识。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一个显著区别就是特别强调群体意识和团体主义精神。建设我国现代企业文化,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文化强调群体牺牲精神、勤劳敬业精神、整体为上的集体主义道德,强化敬业乐群的团队意识,创造出一种共同的价值观念,发挥出企业的集体主义精神。

传统文化为何与现代社会发生冲突及其表现

专业好文档为您整理~~谢谢使用~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本站 传统文化为何与现代社会发生冲突及其表现 摘要:经济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发展,现代的中国已经与国际接轨,但是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的还有很多,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就不时发生冲突。 关键词:传统文化社会精华经济 任何事物都需要不断发展进步,这样才会长期存在下去,不被淘汰。在当代经济环境下,社会稳定,而且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好。周围的一切事物都要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文化也需要不断更新发展,融入新的元素。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不断发生冲突,传统的思想及其文化也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时代脚步稳准,吸收现代思想,与时代同时更新进步,与其相适应。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传统文化也是中华民族一代代积淀下来的。但是传统文化有精髓也有糟粕,需要随着时间的向前发展,不断吸收精华,剔除糟粕。时代进步了,环境变了,人的思想也随着时代进步发展,虽然不一定完全向好的方向发展,但是会跟上时代的步伐。这是环境决定的。周围的一起事物都变,如果还是固执的遵守老的观念与习惯,自然会和现代社会发生冲突。 以前清明节上坟,家人或者亲戚上坟都会烧纸,但是烧纸不仅污染空气环境,还浪费纸张资源。不利于环境的发展与资源的合理利用。出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人文精神的撞击,但是现代社会也有些地方需要遵守以前的生活习惯,现在大家买东西都经常用塑料袋,但是这却不符合现代环境的保护。以前,如果买菜,没有塑料袋,因此,大家都用菜篮子,非常环保。 现代社会虽然进步了,但是传统文化中有的是精华,这是应该保留,并大力宣传提倡的。有的是糟粕,需要剔除,引进符合现代社会的文化精神与思想。其实,任何事物都要经历一个过程。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撞击是必然的,但是,这并不是理所当然的,需要社会大众及其国家进行思想与文化上的更新。 专业好文档为您整理~~谢谢使用~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本站

浅谈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浅谈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现代的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又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是社会的灵魂,她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只有现代先进的文化才能使我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有大发展,才会使社会全现代的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又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精神动面的进步。是否拥有现代先进文化,是否代表现代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体现着一个政党、国家和民族的素质,并决定其兴衰成败。先进的文化作用于整个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强大内驱力,主要显示为以理想、信念、道德、价值观为主体的精神力量和经科技教育为主体的知识力量。就是要为新的时代建立新的社会价值体系与行为方式,并使之成为全体社会成员普遍认同的价值取向与行为准则,从而为新时代的到来提供源源不 断的强大动力。 1、现代先进文化是建设现代社会的内在需要未来的中国,将不仅是一个更加丰足的物质世界,也是一个更加繁荣的文化家园。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表述里,“小康”是仅次于“大同”的人类文明进程,表达了先民们美好的社会理想。如果说在物质贫困的时代,解决肌渴是人的第一需要的话,那么进入此后的社会发展阶段,享受文化生活与物质生活对于人民群众来说是同等的重要,一个文化生活贫乏的社会是不可想象的。只有健康、优质、丰富的文化产品,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满足他们在人格建设上全面发展的需 要。而人民群众充分地享受文化成果,广泛地参与文化活动,其正成为文化的实践主体和创造主体,也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 2、现代先进文化是建设现代社会的精神基石,先进的文化对于现代社会,乃是阳光,是空气,是朝代命脉和精神基石。现代先进的文化建设有其特是的内涵和形式:就是我们党提出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培养“四有”新人为目标;引导人民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鼓励支持一切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思想道德,一切有利于追求真善美,抵制假恶丑,弘扬正气的思想道德,一切有利于履行公民权利与义务,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道德。提倡学科学文化知识树立科学精神,掌握科学方法,消除愚昧,反对封建迷信,全面提高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3、先进的文化具有对中华民族凝聚力进行有效整合的功能,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就不可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根。全面建设现代社会的中国,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一个极为重要任务来抓。把它纳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纳入精神 文明建设的全过程。 传统文化是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劳动群众的文化创造结晶,是群众文体的很需要组成部分,具有民族性、民间性等显著的特点。对于传统的文化建设,融地方特色,民族风格的现代群众文化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传统的文化在中国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直接的反映是那些经历了千万年遗承的民间传统节日,中国戏曲和其他至今保留在民间的古老艺术内容和形式。这些曾

闽南民俗文化

闽南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系指闽南人共同创造、享用和传承的民 间文化事象(事物和现象)的泛称。其内涵十分广 泛,其中包括生产习俗、生活习俗、生命礼俗、信 仰习俗、文艺风俗、娱乐风俗、社会组织风俗等等, 而这些风俗中除与中华民族传统风俗中大同小异 外,最富地方特色的有文艺风俗中民间文学(民谣、 童谣);娱乐风俗中的民间舞蹈(“拍胸舞”)、“骑竹 马”、舞龙、舞狮、“车鼓弄”、“赛龙舟”(端午节)、 “搏饼”(中秋节)在节庆日中尤为活跃。 1. 普渡与祭祖 闽南据史料载,历史上泉州于元代开始将所管辖范围划分为东、南、西三“隅”;明代沿元制。至清代增设城北隅,并在四隅下设三十六“铺”,每铺下又分若干“境”。这就是今日在泉州常常听到的“铺境”、“三十六铺”一语的初始。据一些后世的文字资料以及老人们的口头讲述,轮流普渡乃起自清朝,因为祭祀行为集中、祭品的需求也集中,七月半市场供求紧张。人们常为买东西打架。清乾隆年间,由地方乡绅出面呈请由抽签决定城厢三十六铺的轮流普渡日期,而七月半节依旧家家祭祀祖先。从那时起,鲤城区以及相关联的部分乡村都以铺境为单位轮流做普渡。而现在的泉州,在整个旧七月里,几乎每一天都会有几个角落轮到做普渡,但任何角落的住户在七月十五这天都不做普渡而要祭祖先无论哪个铺境、角落,普渡的基本结构主要有三部曲——竖旗?竖灯、普渡、重普,此外还有“结尾缘”。第一仪式从旧历六月开始。最终仪式则在旧历八月至十月之间。近水的铺境和住在水边的人们还要做“水普”。泉州郊区有个渔村,旧历七月十五“七月半”要去祖厝“敬公妈”,七月二十七“普祀?普渡”。普渡时在门口摆酒菜、点香、烧金、放鞭炮。菜肴类里注意不能有带锋利边缘贝壳的海鲜,有则要剥去贝壳再煮菜。摆好祭品后要卜问,卜问普渡公之后才可以烧金、放炮送普渡公走。渔村的各家则是普渡日上午去家庙烧香、供奉酒菜、“烧金”。下午在家门口供酒菜、烧金祭普渡公。 闽南城区旧式住房的普渡和乡村类似,都是在天井或靠大门的里面或大门外面摆桌子、放酒菜祭品、烧金。随着高层多户杂居式楼房的增加,产生了一个 普渡祭祀地点的问题。从个案看到的楼房住户的普渡方 式现有三种: ●在自家大门内面向楼道摆祭,到楼外面烧金; ●在楼道内自家大门外摆祭,到楼外面烧金; ●下到一楼露天处摆祭并烧金。 这是居民们在新的居住方式与传统祭祀行为之间调节的 结果。三种类型做法里,烧金行为都要在楼房外面做,这 不单单是出于安全或通风的考虑,而是人们对传统意识的 承袭。祭祀仪式一般在下午四五点开始。无论城区还是乡村,左邻右舍总要前后呼应式地开始做普渡仪式,理由是怕一家一户的酒、菜“供不应求”引得普渡公生气对自己家人不利。 祭祀后邀亲唤友来“吃普渡”也是泉州城乡共同的特点,祭祀仪式结束后的晚饭,除亲戚外还广邀朋友来喝酒,人们常常吃了这家又赶到那家去吃,这里刚吃着,那里的催促电话就打来了。不拘城乡,热闹的“吃普渡”成为泉州地区普渡全过程的一个高峰。有人说,各家各户请很多客人是为了显示自己,也有人说是怕普渡公吃完祭不走,叫来很多人壮胆,可以吓走普渡公。我想,后者的理由也许是比较原始的,前者则是派生出来的一种客观效果。事实上“吃普渡”表现出今日的普渡活动兼有很大的社交功能。由于轮流做普渡,使人们有更多互访机会以及参加“吃普渡”的自由度高,普渡时节的社交圈大于春节,这是普渡的

2016尔雅传统文化与现代经营管理章节测验答案

化与现代经营管理 传统文化概述(一) 1 中华文化的繁荣时期是在()时期。 A、春秋战国时期 B、夏朝 C、两汉 D、唐朝 正确答案:A 2 夏商周以及秦朝时期所使用过的文字不包括()。 A、甲骨文 B、篆字 C、草书 D、金石文字 正确答案:C 3 企业的实力包括企业有形资产和()两种。 A、靠谱的老板 B、企业文化 C、优秀人才 D、过硬的人脉关系 正确答案:B 4 中华民族最早是从长江流域发展起来的。()正确答案:×5 企业无形资产往往决定企业未来。()正确答案:√ 儒家学派(一) 1 《诗经》中属于宗庙祭祀舞曲歌辞的一类乐调是()。 A、风 B、雅 C、颂 D、大雅 正确答案:C 2 下列选项中不是《离骚》一文特点的是()。 A、明快清丽 B、想象丰富 C、情感炽烈 D、语言瑰丽 正确答案:A 3 《易经》中“易”的含义为()。

A、卦象 B、和悦 C、容易 D、变化 正确答案:D 4 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为法家思想。() 正确答案:× 5 汉代将《春秋》列为五经之首。() 正确答案:× 儒家学派(二) 1 下列科举的不同阶段中由礼部负责主考的阶段是()。 A、院试 B、殿试 C、乡试 D、会试 正确答案:D 2 下列选项中做考试用的宫殿是()。 A、太和殿 B、保和殿 C、中和殿 D、养心殿 正确答案:B 3 ()是儒家思想最终走向自己反面的强有力的实例。 A、后期推行的科举制度 B、坚持自己的天命观 C、尊重妇女 D、持“君权神授”观点 正确答案:A 4 孔子的天命观是对鬼神的绝对迷信。() 正确答案:× 5 “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个枕头抱着走”一句形象的道出了儒家思想的弊端。()正确答案:√ 道家学派(一) 1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以()的视角,观察社会与自然。 A、客观冷静 B、主观推断

中外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的历史

中外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的历史 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一个个精彩片段。它往往诱发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多方面的变革和革命,成为我们认识和把握历史的关键。 ★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 一、春秋战国(公元前5~3世纪) 总体特征:中国社会经历着大变革。 具体而言:1、从国家政局看:国家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2、从社会性质看:井田制的瓦解、土地私有制的兴起预示着中国社会由奴隶社会逐步向封建社会过渡。3、从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看: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表明生产力的显著提高,中国历史由青铜时代进入铁器时代;耕作动力由人力转向畜力;耕作方式由商周时期的大规模简单协作转向以户为单位,以男耕女织为特点的家庭个体经营。4、从民族关系看:诸侯争葫和兼并战争直接推动了中原华夏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往,我国历史出现了第一次民族融合。5、从思想文化看,呈现出繁荣景象: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其中儒家的“以德治民”,法家的“以法治国”,道家的“无为而治”,墨家的“兼爱”、“尚贤”等思想主张,不仅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而且对当今构建和谐社会也具有重大的现实借鉴意义。 春秋战国时期,正值西方(欧洲)古典文化(古代希腊、罗马奴隶制繁荣)时代。古典文化倡导的“人文思想”,为14~16世纪“文艺复兴”的兴起提供了最为直接的思想武器。 二、明末清初(17~18世纪) 总体特征: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和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 具体而言:1.政治领域:中央集权空前强化,充分暴露了封建统治的腐败。2.经济领域: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但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3.民族关系领域:明清大大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定型。4.对外关系出现新现象:一方面西方殖民者开始侵略中国,中国开始了反殖民侵略的斗争;另一方面,对外政策由开放逐步走向闭关。5.思想文化领域呈现的特征——承古萌新。“承古”的具体表现:一方面集大成的科技著作问世;另一方面古典文化进入总结时期,官方组织编纂大型图书成就突出(类书——《永乐大典》、《占今图书集成》;丛书——《四库全书》)。“萌新”的具体表现:一方面带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另一方面“西学东渐”,西方一些科学技术和自然科学知识开始传人中国。 这一时期,欧美国家处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阶段。中西对比,中国已明显落后于西方。

中国社会文化传统与现代社会制度框架

〔收稿日期〕2000-09-06 〔作者简介〕孙燕(1964-),女,辽宁锦州人,讲师,主要从事国际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研究。  【社会学研究】 中国社会文化传统与现代社会制度框架 孙 燕 (锦州师范学院社科部,辽宁锦州121000) 〔关键词〕文化传统;现代社会制度;现代化 〔摘 要〕中国社会文化传统与现代社会制度框架的确立是传统与现代化不断冲突与矛盾的过程。传统与现代性是现代化过程中不能割断的“连续体”。只有正确处理好其他国家、民族的现代化经验与我国的社会文化传统,才能确立起适合本民族发展的现代社会制度的框架。 〔中图分类号〕G 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198(2000)06-0025-03 一、正确对待中西民族文化传统 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来说,丰厚的历史遗产既可能成为积极的因素,也可能成为消极的因素,一切取决于对待历史传统采取什么态度。美国于1776年建国,是在以英国为首的欧洲文明的基础上起步的,只用了100多年的时间就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工业技术、社会文明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可以说是得益于中国传统的文明及“欧风美雨”的浸润。 一个世纪之久的“中西”之争,使许多人对于传统文化的看法采取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科学态度。对精华而言:一是传统 文化中某种思想学说,在它产生时体现了 当时时代精神的精华,但对现代来说,则不一定是精华;二是既是当时时代的精华,也是现时代的精华;三是虽不是当时时代精神的精华,但经现代的抉择而成为精华。对糟粕而言:一是传统文化中某些东西,是当时时代的精华,在现代却是糟粕;二是当时时代精神的糟粕,经改造、转化为现代的精华;三是既为当时时代精神的糟粕,也是现代的糟粕。一个民族的发展和强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民族是否具有自我变革的精神和能力。而惟有正确认识、检讨、反省我们文化传统的个中因素,才能真正具备这种自我变革的精神与能力。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迫切和重要的工作是持续地 — 25—中国社会文化传统与现代社会制度框架

闽南民俗文化

闽南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系指闽南人共同创造、享用和传承的民 间文化事象(事物和现象)的泛称。其内涵十分广 泛,其中包括生产习俗、生活习俗、生命礼俗、信 仰习俗、文艺风俗、娱乐风俗、社会组织风俗等等, 而这些风俗中除与中华民族传统风俗中大同小异 外,最富地方特色的有文艺风俗中民间文学(民谣、 童谣);娱乐风俗中的民间舞蹈(“拍胸舞”)、“骑竹 马”、舞龙、舞狮、“车鼓弄”、“赛龙舟”(端午节)、 “搏饼”(中秋节)在节庆日中尤为活跃。 1. 普渡与祭祖 闽南据史料载,历史上泉州于元代开始将所管辖范围划分为东、南、西三“隅”;明代沿元制。至清代增设城北隅,并在四隅下设三十六“铺”,每铺下又分若干“境”。这就是今日在泉州常常听到的“铺境”、“三十六铺”一语的初始。据一些后世的文字资料以及老人们的口头讲述,轮流普渡乃起自清朝,因为祭祀行为集中、祭品的需求也集中,七月半市场供求紧张。人们常为买东西打架。清乾隆年间,由地方乡绅出面呈请由抽签决定城厢三十六铺的轮流普渡日期,而七月半节依旧家家祭祀祖先。从那时起,鲤城区以及相关联的部分乡村都以铺境为单位轮流做普渡。而现在的泉州,在整个旧七月里,几乎每一天都会有几个角落轮到做普渡,但任何角落的住户在七月十五这天都不做普渡而要祭祖先无论哪个铺境、角落,普渡的基本结构主要有三部曲——竖旗?竖灯、普渡、重普,此外还有“结尾缘”。第一仪式从旧历六月开始。最终仪式则在旧历八月至十月之间。近水的铺境和住在水边的人们还要做“水普”。泉州郊区有个渔村,旧历七月十五“七月半”要去祖厝“敬公妈”,七月二十七“普祀?普渡”。普渡时在门口摆酒菜、点香、烧金、放鞭炮。菜肴类里注意不能有带锋利边缘贝壳的海鲜,有则要剥去贝壳再煮菜。摆好祭品后要卜问,卜问普渡公之后才可以烧金、放炮送普渡公走。渔村的各家则是普渡日上午去家庙烧香、供奉酒菜、“烧金”。下午在家门口供酒菜、烧金祭普渡公。 闽南城区旧式住房的普渡和乡村类似,都是在天井或靠大门的里面或大门外面摆桌子、放酒菜祭品、烧金。随着高层多户杂居式楼房的增加,产生了一个 普渡祭祀地点的问题。从个案看到的楼房住户的普渡方 式现有三种: ●在自家大门内面向楼道摆祭,到楼外面烧金; ●在楼道内自家大门外摆祭,到楼外面烧金; ●下到一楼露天处摆祭并烧金。 这是居民们在新的居住方式与传统祭祀行为之间调节的 结果。三种类型做法里,烧金行为都要在楼房外面做,这 不单单是出于安全或通风的考虑,而是人们对传统意识的 承袭。祭祀仪式一般在下午四五点开始。无论城区还是乡村,左邻右舍总要前后呼应式地开始做普渡仪式,理由是怕一家一户的酒、菜“供不应求”引得普渡公生气对自己家人不利。 祭祀后邀亲唤友来“吃普渡”也是泉州城乡共同的特点,祭祀仪式结束后的晚饭,除亲戚外还广邀朋友来喝酒,人们常常吃了这家又赶到那家去吃,这里刚吃着,那里的催促电话就打来了。不拘城乡,热闹的“吃普渡”成为泉州地区普渡全过程的一个高峰。有人说,各家各户请很多客人是为了显示自己,也有人说是怕普渡公吃完祭不走,叫来很多人壮胆,可以吓走普渡公。我想,后者的理由也许是比较原始的,前者则是派生出来的一种客观效果。事实上“吃普渡”表现出今日的普渡活动兼有很大的社交功能。由于轮流做普渡,使人们有更多互访机会以及参加“吃普渡”的自由度高,普渡时节的社交圈大于春节,这是普渡的一大特点。

转型时期的社会道德问题

转型时期的社会道德问题 姓名:刘畅班级:会计C102 学号:106540 内容提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步入转型期,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伴随着一系列社会问题的产生,其中社会道德水平的下降尤其突出。道德滑坡有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原因,所以使社会道德提升,也要从多方面努力。 关键字:转型时期社会道德道德滑坡公正合理 二十多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一方面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巨大发展,另一方面也带来了社会生活中人们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特别是对包括伦理道德在内的社会心理领域的影响尤为突出。以至于在转型期部分社会成员中的道德水平下降和道德冲突上升。这将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生活健康有序发展起到反作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政治生活环境的稳定。 最近几年出现的一系列违反基本道德的事件,“我爸是李刚”“郭美美事件”“彭宇案”等都刺痛了大众的神经,社会道德也成为了讨论的热点。几千年来,中国文化都没有把“老人跌倒,要不要扶”作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只有今天,当我们可以邀游太空,可以享受丰裕生活的时候,道德突然成为了说不清的问题。值得我们思考的并不是这个问题的答案,而是它怎么成为了问题。从彭宇案到许云鹤案,一桩桩案例让人不寒而栗。如果扶起摔倒老人要面临如此巨大的风险,那么举手之劳的善举便成为了义无反顾的冒险。谁来保护我们行善?谁来鼓励我们与道德同行?在这些问题的背后却隐藏着一个巨大的问题:我们社会的道德怎么了?今天,我们的经济在快速发展,人民的物质文明得到了极大提升,但传统的道德文明却在商品经济社会的冲击下,显得摇摇欲坠。我们拥有的数千年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不知从何时起,竟沦落到这样一个令人唏嘘的地步。 转型期间的道德滑坡,原因是多方面的。 在政治上,一些党员干部脱离群众,背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自己由“人民的公仆”变为“利益的获得者”当前党内腐败现象被大量纰漏后,人们开始对道德普遍失去信心,道德情感迅速淡化。而当前分配机制的不健全,公平合理的分配机制尚未形成,使得社会的物质资源和政治资源在社会范围内不能得到合理分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两极分化日益严重,人们的社会心理必然失衡,进而产生对是和会道德的质疑,甚至作出不道德的行为。 在经济上,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还只是初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这种不成熟的市场经济在给社会带来生机和活力的同时,却在各种体制不配套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以及市场经济规律所决定的经济主体的趋利性的条件下,使得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倒退性道德信仰危机滋生。特别是经济成分的多样化尤其是私营经济、个体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日益扩大,由此产生的对道德观念的负面影响日益突出。可以说,不健全的社会主义市场机制,是导致人们道德价值混乱的根本原因。 在文化上,传统的道德规范体系显然无法满足当前新的历史条件对价值观的需求,它的主导地位已逐渐消退。而目前社会结构正在发生巨大变化的转型时期,社会并存着多元化的价值观。 在现实中,德行与幸福不能达到统一。一个公正合理的社会,应当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社会,应当是一个德福统一的社会;一个具有伦理权威的社会,

中国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特点比较

中国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特点比较前言: 当代中国人际关系是在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积淀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社会转型期人际关系日趋多元化、复杂化,对两者进行比较研究,揭示人际关系的变迁,对于把握社会转型期的特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另外,作为个人我们有必要对自身的人际关系重新进行判断和选择,以建立和发展适应转型社会需要的新型人际关系。 关键词: 社会转型;传统社会;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特点以农业文明为基石的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使得中华文化表现出鲜明的特征,即以群体为本位,以家庭为中心,人际关系重伦理,心理风习重情谊。 与这一文化特征相适合的社会结构,则是以家庭为中心,由小及大、由近及远、由亲及疏、延伸拓展成社会人际关系网络。 这个人际关系网络的形成背景是以亲缘、地缘、业缘、趣缘、神缘、物缘为基础的。 在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它起到了协调内部和整合社会的功能。 进入现代社会后,现代人不十分重视以“六缘”为纽带而限制自己的交际圈,而是采取其它各种方法去建立自己的人际关系网络,由此形成了当代人际关系的特点。 下面笔者对中国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人际关系进行比较,总体说来有以下几点: 第一: 现代社会相对传统社会在人际关系方面更加个性化、平民化。 相对于传统社会的人际关系,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相当强调尊重他人的隐私,即便是在最亲密的关系之间亦是如此。 夫妻之间、父母和子女之间都有保留个人秘密的权利。

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强化了以个人为中心的并且是具有选择性的价值观念,他们希望拥有自己独立的空间,在同事面前保留自己的尊严和隐私,保持自己生活、工作的计划性、条理性,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和生活方式的愿望。 第二: 现代社会相对传统社会在人际关系方面更加表面化、淡漠化传统社会人们在生产上互济、生活上守望相助,对晚辈的社会化等多方面的社会功能。 作为惟一的政治、经济、生活共同体的农村,这些职能即使社会担负得更多也不能在农村完全丧失。 由于现代社会分工比较发达,人口的流动性大,异质性强,人们之间的接触带有短暂性、表面性和匿名性,人与人之间往往只是见面礼仪型,彼此并不深交。 这就导致利益关系的间断性,人们之间一般并不存在直接的利益冲突,彼此的匿名也为人际交往卸下了后顾之忧。 但是高节奏的工作生活使他们缺乏交流和相互信任,人们的地域观念、邻里观念淡薄,居民相对于彼此来说都是“陌生人”,就算有交往大多不太持久,另外,间接交往的中介手段如电话、手机、网络等的介入,给人们的交际设立了无形的隔阂,弱化了人们感情的稳定性,这些都会使人们会产生陌生感,形成人际关系的表面化、淡漠化。 第三: 现代社会相对传统社会在人际关系方面更加复杂化和多样化在传统社会,由于人口流动性不强,人们具有同质性,另外收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人际关系主要是建立在血缘和地缘的基础上。 而在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相对复杂化、多样化,除了建立在传统的血缘和地缘基础上,业缘和趣缘群体大大的增加。 所谓业缘群体是指社会成员基于劳动和职业的联系通过互动和交往而形成的群体,是同质相聚性的一种具体形式。

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

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 英国学者泰勒认为,文化具有非强制性的影响力,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中所获得的一切能力与习惯。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承载着引导社会进步与提升文明程度的重要功能。 科学技术是人类关于自然、社会、思维的知识体系及其实践。科学技术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极大地推动了人类进步。 文化与科技作为人化自然取得的最具影响和成效的成果,人类文明的共有结晶,二者相伴始终,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领域,成为影响社会发展演变重要而关键的力量。文化与科技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包含着不同的内容,经历了同生共长、互相影响、休戚与共的漫长发展演变过程。(1)在古代,科技与文化具有初级人类文明的共同特点,还保留着朴素、直观、简单等特性,自身发展还不完善,还没有具体的分化与显著的界限。文字的发明与广泛使用,是古代科技对于文化发展最具有直接意义和最具决定性的明证。(2)在近代,科技的发展得益于思想的解放、文化的繁荣。文艺复兴作为人类进入近代社会的标志,不仅代表着古典文化的复兴,也意味着近代科技的兴起。自18 世纪以来,科技成为影响文化的重要因素,一系列的近代产业革命风暴不断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领域产生着重要影响,彰显了科技在近代社会进程中的主导地位。(3)在现代,科技迅速超越文化成为社会的主导力量

。从最初马克思论证的“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到邓小平指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最后成为江泽民强调的“现代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充分说明科技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最具影响力和支配力的根本力量。 科技与文化作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伟大力量,二者不仅紧密联系、相互依存,而且还彼此交融、相需互动。(1)科技成为推动现代文化建设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作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成果与工具,不仅为现代文化建设提供重要的思维模式与技术手段,而且还充实了现代文化的内涵,不断创造着新的文化形式,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推动着文化产业的发展与进步,成为推动现代文化建设发展的第一动力。(2)文化使科技更具人性。文化是科技进步的引导因素,为科技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文化的发展为科技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与氛围,是科技进步创新的思想基础,成为主导科学家的价值取向、激发他们创新力、提高他们思维水平的关键力量。尽管任何一项科技在其开发过程本身只是一个科技问题,但在其开发的背景、目的和过程背后,又是与“文化”密不可分的。实际上,“高技术”更需要靠“高文化”来支撑。“高技术”人才必须通过“高文化”凝聚起来才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科技与文化是相互联系与辩证统一的,不仅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科学技术与文化的关系,而且要驾驭它们实现结合并在结合中发挥各自积极作用。文化与科技融合不断创造出新的文化传播载体,增强文化的现代传播力与表现力。文化与科技融合的程度,体现着一个国家的

对目前中国社会现实若干重大问题的思考

对目前中国社会现实若干重大问题的思考 前言 在目前环境下,xx网是一个比较让人振奋的地方,有许多志同道合的网友,但我也发现我和一些博友有很多理念上的重大分歧,因此我把有关中国目前一些现实问题我的看法和观点大概谈一谈,供大家交流和讨论,认同对方的看法观点或者保留自己的看法和观点都没有什么,我希望能够和而不同,而不是同而不和,也就是有些网友提到的团结的问题,我觉得草根网目前的环境很像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及之前的处境,既要在党外同国民党以及美苏等国际势力的周旋,又要在党内同左或者右的路线进行周旋,还要处理好国内社会各不同阶层之间的关系,对党内外任何一种力量的关系处理,能够团结到大多数都是最高目标,但不是无原则的团结,投降主义不行,错误的东西也不行,同时对每一不同群体的力量,都有一个斗争或者团结的选择,有些斗争是为团结,从团结的愿望出发,通过批评或者斗争达到更好的团结的目的,当然,人各有志,万一团结不了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但分清是非、辨明对错在任何时候,我想都是应该的。 以下就是一些关于目前中国社会现实的重大问题我个人的认识和理念。 1、如何评价毛泽东个人 提纲: A、必须客观、公正的评价毛泽东个人。 B、对一段时期以来,对毛泽东个人有抹黑、歪曲、诋毁、污蔑嫌疑的部分评毛观点进行的总结和具体事例列举。 2、如何认识毛泽东思想 提纲: A、这几十年社会对毛泽东思想提的比较少,不少对毛泽东思想严厉批评甚至绝对负面评价的声音也不少,客观、公正的评价毛泽东思想就显得非常重要。 B、毛泽东思想做为一类社会科学知识、社会科学规律,可以做为我们认识事物、认识社会、解决问题的文化知识,也需要在时代发展后根据不同的社会具体情形,做以与时俱进的应用,一方面决不能全盘死搬硬套,有些已经不适应新的形式的思想,不能说不正确,但不宜再照搬续用,比如阶级斗争理论,特别是你死活我的武装斗争理论,对我国以后的社会发展,不要动不动就用这个东西;另一方面毛泽东思想不能代替我国的政治体制建设,也不要上升为我们国家的社会意识形态。 3、如何认识欧美民主政体和我国社会主义特色政治体制 提纲: A、欧美国家今日的民主政治体制是欧美西方几千年来一代又一代思想家之思想精华的累积在历史演变过程中优胜劣汰中不断优化而最后选择的结果,不是哪一人哪一个集团哪一个国家操纵或者阴谋的结果,可以说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历史截至目前为止对人类社会政治活动和政治现象最深刻的认识后总结出来的一套规律体系,因此盲目否认这套体系乃至于企图全盘推翻这套体系都是徒劳的,因为这套理论体系的最根本源泉是来自于人性,人的一切活动都是人性的体现,这套民主政治科学理论体系是正确的社会科学知识,是毋庸置疑的,也不必花费精力去推翻甚至全盘推翻的。 当然这套体系也有其自身的高级悖论,在通过程序上的形式民主尽最大可能的所有国民的政治权利保障所有国民的政治权利的同时,但在这种基本公平公正的政治模式下,在一定的社会现实中,存在事实上很多国家大事不体现民众意愿不经过民众同意而由某些居高位的政治家或政治领袖或具有一定实力的强势阶层私自以国家的名义实施的情况。 B、我国的社会主义特色政治模式,从我国现有的正式的政治体制结构来说,完全是非常科学的民主体制政治架构,但这套政治体制架构的功能没有被完全发挥出来,有很多功能是闲置的。 新中国一代代的开国先烈们终生奋斗的就是为民为国的民主政治体制国家,还有许多网友把当初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的《新华日报》言论以及毛主席当初的言论翻出来,证明共产党和毛主席当时是如何痛心疾首的严厉抨击独裁如何赞声不绝的歌颂民主,新中国当初选择社会主义道路也完全是为了实现全心全意的为人民服务的民主政治体制社会,但之所以在新中国前30年虽然建立了理论上完全构建的民主政治体制,却在程序形式上没有完全到位,由于新中国建立后一者新中国没有完全解放,国民党虽退居台湾,

谈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文化的融合_董升

191《商场现代化》2009年2月(上旬刊)总第565期 现代企业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企业文化的竞争。要提高我国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核心竞争力,必须建设好我国现代企业文化。建设我国现代企业文化要重点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 一、民族性和时代性的融合 我国现代企业文化,首先要体现中华民族特色。优秀的企业文化总是在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统一的基础上,吸收本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并显示出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企业文化是亚文化,必然根植于传统文化的土壤中。中华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巨大的宝库,包含着丰富的、具有规律性的管理思想。传统文化的精髓部分不仅可以与市场经济相容,而且能够成为现代企业文化的深厚基础,更能使我们的企业显示出突出的中国特色,即中国作风、中国气派。我国传统文化,从广义上说,指我国世代相传,具有特点的物质、制度和思想文化的总和;从狭义上讲,它是包括风俗、习惯、心理、道德、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等观念形态的思想文化。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兵家和道家思想在许多方面与现代企业管理理论所倡导的经营理念、战略思想和管理原则是相符的。儒家尊仁德,法家严赏罚,兵家重谋略,道家讲无为而无不为,都可以给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借鉴。如儒家的“仁义”、“慈爱”、“忠信”、“诚敬”等思想,同现代企业发展的精神是吻合的,可以指导企业家和从业人员更好地做人做事,爱岗敬业,凝聚企业的向心力。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历史需要并将造就一批具有“国士”之风的现代企业家。现代管理学之父德鲁克先生在给北京光华德鲁克研究会的开幕词中说,“管理者不能依赖进口。即便是引进,也只是权宜之计,而且也不能大批引进。中国的管理者应该是中国自己培养的,他们深深植根于中国的文化,熟悉并了解自己的国家和人民。只有中国人才能建设中国。” 培育我国现代企业文化最深厚的根基就是我国传统民族文化。我们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养料,吸收传统文化合理内核,从六方面建设我国特色现代企业文化: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以人为本是我国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我国现代企业制度要吸收儒家文化传统,坚持以人为本,对职工讲仁爱关怀。重视人与人之间情感的交流和情感型的管理,成为企业文化民族化的突出表现。 树立合作竞争的“双赢”竞争理念。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也是协作经济,即合作竞争,实现“双赢”。“双赢”模式是我国传统“和”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实践证明,和谐与竞争的统一才是企业经营的最高境界。我国现代企业要继承和发展我国“和”文化,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树立“双赢”的竞争理念。 发扬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中华民族素来有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在古老的《周易》中就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宝贵箴言,这是对中华民族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精神的集中概括和生动写照。发扬自强不息的精神,将充分调动发挥员工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增强组织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整个组织充满活力地向前发展。 秉承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质上是一种信任经济。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文化倡导“仁、义、礼、智、信”为做人的基本准则。培育我国现代企业精神,要充分发挥和利用国人诚实守信的传统,把诚信作为企业精神和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贯穿始终。 强化敬业乐群的团队意识。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一个显著区别就是特别强调群体意识和团体主义精神。建设我国现代企业文化,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文化强调群体牺牲精神、勤劳敬业精神、整体为上的集体主义道德,强化敬业乐群的团队意识,创造出一种共同的价值观念,发挥出企业的集体主义精神。 胸怀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要发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我国知识分子的传统美德,把发展现代企业同振兴中华民族联系起来。 二、历史性和现代性的统一 对于中华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一定要融入现代意识,要融入市场经济意识。我国现代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学习与借鉴西方先进的企业文化,体现现代文明的成果。企业文化本身就是20世纪80年代初在西方国家出现的管理新潮,是一种新的管理科学理论。学习和借鉴西方先进企业文化成为培育我国企业文化的重要途径。西方现代企业文化所包含的人本精神、科学理性精神、民主精神、自由、平等、人权、法治、市场经济等等,这些都是全人类共同的基本价值和最重要的基本观念,是社会进步和现代化最重要的标志和保障。我们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对西方企业文化中优秀的东西大胆拿来,为我所用,并要将其“本土化”。同时,西方每个国家的企业文化也各有特色,如美国企业重视的是创新精神,日本企业强调的是团队精神。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个人创新精神是知识经济的迫切需要,而团队精神是企业作为有效率的科层组织的内在要求。我们要综采众家之长,把个人创新精神和团队精神结合起来。建设企业文化,实质上是一个文化选择、文化组合和文化重构的创造性过程。由于东西方文化背景不同,在企业的经营管理哲学方面,存在一些差别。比如,英美国家的企业比较强调“理性”管理,注重规章制度、管理组织结构、契约、个人 谈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文化的融合 [摘 要] 要提高我国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核心竞争力,必须重视现代企业文化的建设。建设我国现代企业文化要重点处理好三个关系,要体现民族特色、现代文明成果和个性特征。 [关键词] 现代企业文化 民族特色 现代文明 个性特征董   于红霞 青岛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