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王永炎星蒌承气汤钩玄

王永炎星蒌承气汤钩玄

王永炎星蒌承气汤钩玄
王永炎星蒌承气汤钩玄

王永炎星蒌承气汤钩玄

●对“上病下治”中“上”、“下”的理解不可拘泥于病变部位的上下,病居高位为上,直折其上逆之势亦为上;病居低位为下,通腑沉降亦为下。“上病下治”总属中医“治病求本”之法,临床应以谨守病机为前提,辨证论治,整体调解。

●星蒌承气汤总属于承气类方药,是中风病“上病下治”的代表方剂,药效学研究和临床研究都证实其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临床上可加减化裁使用。但要严格明确其应用指征,中病即止,不可尽剂,更不可长期服用,必要时可参考现代理化检查等指标,防止矫枉过正。

●以通里攻下,化痰通腑为代表的“上病下治”法治疗中风病有一定的普适性,它为临床提供了一种执简驭繁的治疗方法,早期应用可以降低致残率和病死率。

星蒌承气汤是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永炎教授创制的治疗中风病的方剂。由全瓜蒌、胆南星、生大黄、芒硝组成。功能化痰通腑,适用于中风病痰热腑实证,临床证实对于改善病人意识状态、缓解病情加重的趋势和减轻偏瘫的病损程度具有显著效果。本文就星蒌承气汤的处方用药思路和对临床的启迪借鉴作用探讨如下。

病生于下,伏其所主先其因

中风病病位在脑髓血脉,涉及心、肝、脾、肾等多个脏腑,临床虽有中脏腑、中经络之分,表现为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等诸多症状之异,但治疗仍当遵《内经》“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之训,从下治之。此即《内经评文》:“前叙病源,是叙其所由生;下叙病机,是叙其所由成”之意。

中风病病因多端,总以因劳倦内伤、忧思恼怒、嗜食厚味及烟酒为诱因。《素问·通评虚实论》:“凡治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肥贵人则高梁之疾也。”此外,文中还有“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之论。其所言之“仆击、偏枯、厥”以及“九窍不利”的窍闭神昏证,部分相当于西医所谓之脑卒中,其临床表现也与中风病的临床表现高度一致。

因此,“病在上,取之下”,上病下治,从恣食肥甘,偏嗜醇烟,脾胃受损,调理脾胃入手进行治疗,有其理论依据,此即《素问·至真要大论》“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之意,体现了治病求本。

病势向上,降其冲逆求其属

《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言的“求其属”,是为了探求证候与治法的联系以剖析病机,辨别证候属性以确定治法。

中风病是在气血内虚的基础上,因劳倦内伤、忧思恼怒、嗜食膏粱厚味及烟酒诱因,引起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直冲犯脑,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病,求其病机所属,为“气满发逆”无疑,急当折冲降逆。

《素问·调经论》:“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之“大厥”;《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汩汩乎不可止”之“煎厥”,皆因于气血鸱张亢奋,冲逆向上而不得沉降所致,其导致的“暴死”、“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等昏厥之症与中风病同。因此,上病下治,折其冲逆之势,“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乃针对病机之治。王冰注:“疏其壅塞,令上下无碍,血气通调,则寒热自和,阴阳调达。”详之矣。

本虚标实,釜底抽薪治其急

中风病乃本虚标实,以气血内虚为本,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为标,即《本草经疏·治法纲》“五虚为本,五邪为标”,其证候病机为“徇蒙招尤,目冥耳聋,下实上虚”(《素问》)。更因其猝然发病,六腑不通,浊毒聚积,胃肠壅实,普遍存在腑气不通问题。

为降低致死率,减少致残率,依《素问·标本病传论》“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是谓妄行”之论,当“急则治标”,釜底抽薪,上病下治,通里攻下,通其腑气,降气

泻火,导热下行。如此则腑气得通,浊毒得泻,气血得以敷布,气血逆乱得以纠正,其燎原之势断绝,不能上冲犯脑扰神,血不外溢而脑络通畅,痹阻解除,腑气通而神志清。

年长求腑,因人制宜归其类

中风病依据不同年龄人的气血状态、发病特点有所差异,治疗亦应因人制宜。以故《素问·示从容论》倡言:“年长则求之于腑”。《类经》也有:“夫年长者每多口味,六腑所以受物,故当求之于腑以察其过”之论。

中风病多发于中老年患者,为“膏粱之疾”,“肠胃之所生”。《素问·通评虚实论》曰:“五脏不平,六腑闭塞之所生也”。中风病虽病在脑髓血脉,但病变涉及心、肝、脾、肾等多个脏腑,“五脏不平”,“六腑闭塞”是其病变特征之一。且脑为奇恒之腑,六腑以通为用,腑病以通为补,故“上病下治”察其过,调理肠胃“求之于腑”,对中老年患者尤其适宜。此处之“求腑”可理解为调理肠胃传导运化,当是防治中风病的重要手段。

星蒌承气,承顺胃气通病络

“急性中风后常有内生瘀毒、热毒、瘀热互结,毒邪损伤脑络,浸淫脑髓,这些毒性病理产物,继发成为重要的致病因素”(王永炎《名老中医学术思想源流》)。“毒损脑络”理论的提出,是对中风病发病机制的深入认识,脏腑虚损为本,气血逆乱,痰、瘀、火毒蕴结,营卫失和,化毒损络为核心病理机转。“毒邪是风火痰瘀由量变到质变的结果”。所以,浊毒损伤脑络,治疗重在“通”、“调”,通络解毒,辨证以施治(王永炎《中风病防治要览》)。

《灵枢·百病始生篇》“阳络伤则血外溢,阴络伤则血内溢”的论述和中风病的病理机制相同;《素问·调经论》“病在脉,调之血;病在血,调之络”,以及“上实下虚,切而从之;索其结络脉,刺其出血,以见通之”,为中风病“以通为治”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王永炎教授所创星蒌承气汤,依《内经》理论制方,由全瓜篓、胆南星、生大黄、芒硝组成,功能化痰通腑,适用于中风病痰热腑实证,对于改善病人意识状态、缓解病情加重的趋势和减轻偏瘫的病损程度,具有显著效果。

现代研究发现,化痰通腑能改善新陈代谢,稳定血压,排除毒素,增加胃肠蠕动,调节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缓解机体应激状态,降低颅内压,缓解中风急性期脑水肿,改善脑循环等。临床上常因腑气得通而神志转清,偏瘫症状相应得到好转。此法在中风急性期脑水肿中如能运用得当,往往成为病情转归的决定性因素(许顺权《浅谈中风急性期脑水肿的中医治疗方法》)。

泻下浊毒,截断扭转拔病根

中风病发作如疾风之速,中人迅捷如矢石之猛,起病急,变化多,发展快,危害重,治疗必当兵贵神速,直捣病巢,拔除病根,阻止恶化,争取治疗时间,与防治疫病同理。《温疫论》:“知邪之所在,早拔去病根为要。”《松峰说疫》:“真知其邪在某经……单刀直入,批隙导窾。”,都强调治疗疫病要早期治疗,单刀直入,直捣病所。《说文解字》:“疫,民皆病也”。晋·吕忱《字林》:“疫,病流行也”。

中风病发在颅内(上),治在胃肠(下),也属早期治疗,拔除病根的截断扭转治法。截断,切断,打断,阻其燎原之势;扭转,纠正或改变其发展方向,逆流挽舟,化险为夷。姜春华先生的“重用清热解毒,早用苦寒泄下,及时凉血破瘀”,对中风病治疗有借鉴意义。

中风病气血乖逆,升降失调,风火相煽,毒邪弥漫扰窍,毒邪上逆,毒损脑络,治疗当泻下通腑,驱逐毒邪,调畅气机,此为切中病机之举。

临床研究发现,通过泻腑热,降浊毒能够提高中风病的治疗效果,改善中风患者的意识障碍,防止病情加重和降低病损程度。其作用机制一是使腑气通畅,气血得以敷布,以通痹达络,促进半身不遂等症的好转;二是可使阻于胃肠的痰热积滞得以清除,使邪有出路,浊邪不得上逆心神,阻断气血逆乱,以防内闭;三可急下存阴,以防阴劫于内,阳脱于外,发生抽搐、戴阳等变证。(王永炎《名老中医学术思想源流》)上病下治,通里攻下,泻下浊毒,

截断扭转,拔除病根确是中风病治疗的重要方法。

善其应用,通泻之药亦无陨

星蒌承气汤由全瓜蒌、胆南星、生大黄、芒硝组成,泻下作用猛烈。瓜蒌味甘微苦,性寒。功能清热涤痰,宽胸散结,润燥滑肠,用于肺热咳嗽,痰浊黄稠,胸痹心痛,结胸痞满,乳痈,肺痈,肠痈肿痛,大便秘结。胆南星苦微辛凉,功能清热化痰,熄风定惊。用于痰热咳嗽,咯痰黄稠,中风痰迷,癫狂惊痫。大黄苦寒,功能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用于大便燥结,热结便秘、壮热苔黄以及火热亢盛、迫血上溢等症。芒硝咸苦寒,功能泻热通便,润燥软坚,清火消肿,用于实热便秘,大便燥结。

诸药共用,承顺失降胃气,以恢复其主降的功能;清化热痰浊毒,防止痰热化风,风痰上扰,窍闭神昏诸证。其泻下作用虽然猛烈,但由于方证相应,善其应用,标本相得,邪气乃伏。

从本质上来看,星蒌承气汤总属于承气类方药,因而临床应用有严格的应用指征和适应症、禁忌症。但对于中风病患者而言,凡见痰热腑实之证,不问症状出现的早晚,也不论临床表现的轻重,急投之或可保无虞。

调胃承气汤医方解释

调胃承气汤医方解释 功能:胃实缓攻 出典:伤寒论 组成:大黄(酒浸) (检核-85-2,86-1)、芒硝、甘草。(3) 主治:(1)治伤寒阳明证,不恶寒反恶热,口渴,便閟,谵语,腹满,中焦燥实。 (伤寒,阳明篇。) (2)及伤寒吐后腹胀满者[1]。(伤寒,阳明篇。) (3)阳明病不吐不下而心烦者。(伤寒,阳明篇) [2] (4)亦治渴证中消善食而溲。(杂病,消渴) 制服法:少少温服。 方义:此足太阳阳明药[3]。(86-2) (1)大黄:苦寒,除热荡实。 (2)芒硝:咸寒,润燥软坚。 (3)二物下行甚速,故用甘草甘平以缓之,不致伤胃,故曰调胃承气。 (4)去枳朴者,不欲其犯上焦气分也[4]。 加减方:(1)当归承气汤:加当归、姜、枣煎(检核-85-2)。治里热火郁,或皮肤枯燥,或咽喉鼻干,或便溺秘结, 或瘀血发狂[5]。 (2)大黄甘草汤:除芒硝。金匮用治食已即吐,外台用治吐水[6]。

(3)破棺丹:本方用大黄二两半,芒硝、甘草各二两。治多汗、大渴、便秘 、谵语,阳结之证,及诸疮肿热。 口诀:(1)调胃承气汤-治伤寒阳明证;伤寒吐后腹满者;阳明病不吐不下而心烦 者;及渴证,中消善食而溲。 (2)调位──大忙吵 注:(1)邪在表,则身热汗出而恶寒。邪已入里,则表证罢,故不恶寒身热汗出 而反恶热也。汗多亡津,热又入里,故口渴便閟。无水以制火,内有燥 屎,故妄见妄言而谵语。吐后不解,腹胀满者,热入胃也。然满而不痛 ,不宜急下,少与调胃和之。 (2)吐后烦为内烦。下后烦为虚烦。不吐不下心烦者,胃有郁热也。 (3)东垣曰:「正阳阳明药。」 (4)准绳曰:「阳明一证,分为太阳、正阳、少阳三等。按:本草大黄酒浸 入太阳经,酒洗入阳明经,浸久于洗,故能引于至高之分。仲景以调胃 承气,收入太阳门,而大黄注曰:「酒浸。」汤后曰:

承气汤类方

承气汤类方 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酒洗),厚朴半斤(炙,去皮)枳实五枚(炙)芒硝三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 更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伤寒论》对应条文 ■第208条;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 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鞭也,大承气汤主之。 ■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 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 勿令大泄下。 ■第209条:阳明病,潮热,大便微鞭者,可与大承气汤;不鞭者,不可与之。 ■三阳统于阳明,三阴统于太阴; ■阳明之燥热永不敌太阴之寒湿。 ■第212条: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哺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津液),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

汤主之,若一服利,則止后服。 ■第215条: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鞭耳;宜大承气汤下之。 ■第217条;汗出谵语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为风也, 须下之,过经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语言必乱,以表虚 里实故也;下之愈,宜大承气汤。 ■第220条;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摯摯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第238条;阳明病,下之,心中懊憹而烦,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腹微满,初头鞭,后必溏,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气汤。 ■第240条;病人煩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哺发热者,属阳明病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 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 ■第241条;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气汤。 ■第242条: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能卧者,有燥屎者,宜大承气汤。 ■第251条:得病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煩躁, 心下鞭;至四五日,虽能食,以小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 令小安;至六日,与承气汤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 便少者,虽不受食,但初头鞭,后必溏,未定成鞭,攻

承气汤的功效与作用

承气汤的功效与作用 众所周知,承气汤是一种对很多病症都有治疗效果的中药方剂,中医很早就有关于承气汤的相关描述。现代医学也证明了承气汤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那么你知道它应该如何食用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 【处方】 厚朴4两(去皮),姜2两(同捣烂,焙干),大黄2两,枳实半两(麸炒去瓤),芒消1两半。 【制法】 上除芒消外,并为粗末。 【功能主治】 刚痉,大便不通10数日。 【用法用量】 每服10钱,水2盏,煎1盏半,去滓,入芒消半钱匕,搅匀,再煎2-3沸,微热服。 【摘录】

《普济方》卷九十六 【处方】 枳实5枚,大黄4两,芒消半升,甘草2两。 【功能主治】 少阴病得之2-3日,口燥咽干者。少阴病得之6-7日,腹满不大便者。下血。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以水5升,煮取3升,适寒温分3服,如人行5里1服。取下利为度,若不得利尽服之。 【各家论述】 《千金方衍义》:变大承气为调胃承气,专取甘草通调之力以缓消、黄之急也。更加枳实于调胃承气方中,较大承气中厚朴,虽辛温、辛苦不同,而泄满之功则一。 【摘录】 《千金》卷九 【处方】

大黄、朴消、豆豉、枳实、厚朴各等分。 【功能主治】 发汗,泻下,去脏毒。主 【用法用量】 上用水2钟,煎至8分,空心温服。 【摘录】 《摄生众妙方》卷四 【处方】 前胡1两,枳实1两,桂心1两,大黄1两,寒水石1两,知母1两,甘草1两,消石2两,石膏2两,栝楼根2两。 【功能主治】 气结胸中,热在胃管,饮食呕逆,渴者。 【用法用量】 《千金翼》有栀子,无枳实。 【各家论述】

《千金方衍义》:承气者,承制逆上之气也。此方虽借承气之名,实取《金匮》大黄甘草汤之制,以治胸中客热,加前胡、枳实以下气,知母、石膏、寒水、栝楼以化热,消石、桂心为伏热之开导也。 【摘录】 《千金》卷十六 【处方】 茯神1两,麦门冬1两(去心),人参1两(去芦头),青竹茹半两。 【制法】 上为散。 【功能主治】 中毒吐却恶毒物后,觉胸心安稳。宜服此。 【用法用量】 每服5钱,以水1大盏,加大枣3枚,煎至5分,去滓温服,1日3次。

脾胃病100个方剂

中医医院脾胃病科常用方剂目录 1.八珍汤(《正体类要》) 组成:人参白术白茯苓当归川芎白芍药熟地黄炙甘草生大枣 功用:益气补血。 主治:气血两虚证。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目眩,四肢倦怠,气短懒言,心悸怔忡,饮食减少,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或虚大无力。 2.八正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瞿麦木通扁蓄车前子滑石山栀大黄炙甘草灯心 功用: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主治:湿热淋证。尿频尿急,溺时涩痛,淋沥不畅,尿色浑赤,甚则癃闭不通,小腹急满,口燥咽干,舌苔黄腻,脉滑数。 3.白头翁汤(《伤寒论》) 组成:白头翁黄柏黄连皮 功用:清热燥湿,行气化滞。 主治:热毒痢疾。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下利脓血,赤多白少,渴欲饮水,舌红苔黄,脉弦数。 4.半夏白术天麻汤(《医学心悟》) 组成:半夏天麻茯苓橘红白术甘草生大枣 功用:燥湿化痰,平肝熄风。 主治:风痰上扰证。眩晕头痛,胸闷呕恶,舌苔白腻,脉弦滑等。 5.半夏厚朴汤 (《金匮要略》)

组成:半夏厚朴茯苓生叶 功用:行气散结,降逆化痰。 主治:梅核气。咽中如有物阻,咯吐不出,吞咽不下,胸膈满闷,或咳或呕,舌苔白润或白腻,脉弦缓或弦滑。 6.半夏泻心汤(《伤寒论》) 组成:半夏黄芩黄连干人参炙甘草大枣 功用:养血健脾,疏肝清热。 主治:寒热互结之痞证。心下痞,但满而不痛,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腻而微黄。 7.保和丸(《丹溪心法》) 组成:山楂神曲半夏茯苓皮连翘莱菔子 功用:解毒消痈,化痰散结,活血祛瘀。 主治:食积。脘腹痞满胀痛,嗳腐吞酸,恶食呕吐,或大便泄泻,舌苔厚腻,脉滑等。 8.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 组成:黄芪当归尾赤芍地龙川芎红花桃仁 功用:补气,活血,通络。 主治:中风之气虚血瘀证。半身不遂,口眼喎斜,语言骞涩,口角流涎,小便频数或遗尿失禁,舌暗淡,苔白,脉缓无力。 9.补中益气汤(《脾胃论》) 组成:黄芪炙甘草人参当归皮升麻柴胡白术 功用:益气健脾,和胃渗湿,消食理气。

加味调胃承气汤灌肠治疗癌痛患者应用阿片类药物所致中重度便秘疗效观察

CJCM 中医临床研究 2017年第9卷第19期 -47- 贴剂止痛的效果观察[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5):467-468. [8]熊晖,孙宁,姚运红,等.CK、Tubulin-β和PCNA在鼻咽癌放疗后复发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J].肿瘤防治研究,2012,39(2):161-165. [9]吕东来,陆林,胡宗涛,等.双石汤治疗急性放射性口腔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实用医学杂志,2012,28(1):148-149. [10]沈红梅,黄杰,贾立群,等.加味养阴清肺汤防治急性放射性口腔炎的疗效及对细胞因子的影响[J].重庆医学,2012,41(24):2469-2471. [11]辛延,王京华,李晓云,等.冷光紫外线照射治疗口腔黏膜炎疗效分析[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2012,46(4):411-412. [12]薛菊兰,王向荣,李立华,等.嚼含冰苦瓜片预防放射性口腔黏膜反应[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10):945-946. [13]杨常清.中医药综合疗法治疗放射性口腔黏膜炎46例临床观察[J].海南医学,2011,22(6):56-57. [14]史建军,邵汛帆,邓敬锋,等.同期放化疗加巩固化疗治疗Ⅲ~Ⅳa期鼻咽癌的临床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12,28(20):3367-3369. [15]汪志美,汪春雨.系统化护理干预对鼻咽癌放疗患者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的影响[J].激光杂志,2013(5):109-110. [16]徐璇丽,叶晨,张霖,等.“新净界漱口水”对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的防治效果观察[J].上海口腔医学,2014,23(6):727-730. [17]龚芸,张丽,冯泽会,等.口炎清颗粒防治鼻咽癌患者放射性口腔炎的疗效观察[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16(1):37-40. 基金项目: 红豆利咽汤治疗急性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的临床研究,广东省中医药局科研项目课题编号20152092。 编辑:段苏婷编号:EA-4170216100(修回:2017-07-02) 加味调胃承气汤灌肠治疗癌痛患者应用阿片类药物所致中重度便秘疗效观察 Clinical observation on therapeutic effects of the Chengqi decoction on opioid-induced severe constipation in cancer pain patients 吕保阶 (广东省汕尾市人民医院,广东汕尾,516600) 中图分类号:R256.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860(2017)19-0047-03 【摘要】目的:观察加味调胃承气汤灌肠治疗癌痛患者应用阿片类药物所致中重度便秘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7年4月我院无痛病房收治的200例因癌痛应用阿片类药物所致中重度便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意愿及随机分配原则,将参与灌肠治疗患者分为研究组,口服乳果糖治疗患者分为对照组,对两组治疗后便秘症状变化情况(BFI量表:Bowel Function Index)、辅助止痛疗效(NRS数字评估法)及药物继发不良反应进行观察比较。结果:两组治疗后BFI量表评分分别均较治疗前显著减小,治疗后仅研究组辅助止痛疗效NRS评分、不良反应评分较治疗前显著减小,且治疗后研究组BFI量表评分、辅助止痛疗效NRS评分、不良反应评分均较对照组减小显著,均差异显著(P<0.05)。结论:加味调胃承气汤灌肠对癌痛患者应用阿片类药物所致中重度便秘疗效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便秘症状,并对患者有较显著的辅助止痛疗效,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关键词】便秘;阿片类药物;加味调胃承气汤;灌肠;疗效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curative effects of the Chengqi decoction on opioid-induced severe constipation. Methods: 200 cases were divided into the study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lactulose; the study group took enema. Results: After treatment, the NRS score, the NRS score and the BFI scale in the study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P<0.05. Conclusion: The Tiaowei Chengqi decoction has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severe constipation in patients with cancer pain. 【Keywords】 Constipation; Opioids; The Tiaowei Chengqi decoction; Enema; Efficacy doi:10.3969/j.issn.1674-7860.2017.19.020 目前,癌痛已成为引发中晚期肿瘤患者最为关键的痛苦原因之一,对患者躯体、精神心理及社会人际等方面产生不同程度影响,严重威胁患者生存质量[1]。虽阿片类药物在癌痛治疗中具有较确切的临床疗效,但该类药物易与胃肠道内阿片受体μ结合导致以便秘为主要症状的胃肠功能紊乱,发生率高达90%~100%;且这类便秘在阿片镇痛治疗的全过程中持续存在,其不仅给癌症患者带来额外的痛苦,亦是限制阿片类药物广泛推广的关键因素[2]。如对癌痛患者应用阿片类药物所致中重度便秘处理不当会导致患者出现恶心呕吐,不良情绪,重则发生麻痹性肠梗阻,威胁患者生命,可

调胃承气汤

调胃承气汤 作者:王付发布时间:2012-02-24 新闻来源:浏览次数:72 【学用导读】运用调胃承气汤主治病证,一要重视因病变部位不同而调整服药方法如病在胃可频服泻热,在大肠可顿服通下,二要重视随证加味用药。 【中医辨证】阳明热结缓证:腹胀满或疼痛,按之则痛,心烦,蒸蒸发热,或呕吐,舌红,苔黄,脉沉。 用方思路:正确使用调胃承气汤,以主治阳明热结缓证为基础方,以主治阳明胃热证为临床扩大应用。 病变证机:邪热侵袭阳明而内结,壅滞气机,以此而演变为阳明热结病理病证。 审证要点:根据大便不调,胃脘灼热,舌质红,苔黄厚或燥,脉实为用方审证要点。 【西医辨病】急、慢性肠胃炎,急、慢性胆囊炎,急、慢性胰腺炎,细菌性痢疾,结肠炎,痔疮等。 【衷中参西】合理运用调胃承气汤指导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无论是治疗消化疾病,还是治疗其他疾病等,都必须符合调胃承气汤主治病变证机与审证要点,以此才能取得治疗效果。临证选用调胃承气汤治疗西医疾病还可用于:糖尿病,乙型脑炎,荨麻疹等。 【中医治法】泻热和胃,顺达气机。 【方药西用】具有保护胃黏膜、促进肠运动、抗炎、抗菌、改善血液循环等作用。 【处方用药】大黄酒洗,四两(12g)芒硝半升(12g)甘草炙,二两(6g) 随证加减用药:若心烦者,加黄连、竹叶,以清热除烦;若腹胀者,加厚朴、枳实,以行气消胀;若腹痛者,加白芍、郁金,以活血缓急止痛等。 【煎服方法】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温服之(编者注:此用法是伤寒论第29条所言)。温顿服之(此四字是伤寒论第207条所言)。 【方证研究】阳明浊热内结,浊气壅滞不行,则腹胀满,或疼痛,按之则痛;浊热上扰于心,则心烦;浊热逆乱于外,则蒸蒸发热;浊热上冲,胃气不降,则呕吐;舌红,苔黄,脉沉均为阳明热结之征。其治当泻热和胃,顺达气机。 方中大黄泻热去实,推陈致新。芒硝润燥软坚,泻热通便。甘草益气和胃,防止苦寒伤胃。 【使用禁忌】脾胃虚弱证,脾胃阴虚证,慎用本方。

承气汤条文

94.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一作微),必先振栗,汗出而解;但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阴脉微(一作尺脉实)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 105.伤寒十三日,过经,谵语者,以有热也,当以汤下之。若小便利者,大便当硬,而反下利,脉调和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若自下利者,脉当微厥;今反和者,此为内实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106.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207.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 208.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出,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 大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苦寒,酒洗)厚朴半斤(苦温,炙,去皮)枳实五枚(苦寒,炙)芒硝三合(咸寒) 右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小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厚朴二两(炙,去皮)枳实三枚(大者,炙) 以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初服汤,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209.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可与大承气汤;不硬者,不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矢气者,此有燥屎,乃可攻之;若不转矢气者,此但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欲饮水者,与水则哕。其后发热者,必大便复硬而少也,以小承气汤和之。不转矢气者,慎不可攻也。 212.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则止后服。 213.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若一服谵语止者,更莫复服。 214.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因与承气汤一升,腹中转气者,更服一升。若不转气者,勿更与之;明日又不大便,脉反微涩者,里虚也,为难治,不可更与承气汤也。 215.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硬耳,宜大承气汤下之。 217.汗出谵语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为风也。须下者,过经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语言必乱,以表虚里实故也。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220.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絷絷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238.阳明病,下之,心中懊憾而烦,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腹微满,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气汤。 239.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绕脐痛,烦躁,发作有时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 241.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气汤。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调胃承气汤》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调胃承气汤》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调胃承气汤》一、阳明燥实罗谦甫医案:李某长子,1 9岁。四月病伤寒九日,医作阴证治之,与附子理中丸数服,其证增剧。更医又作阳证,议论差互,不敢服药,决疑于罗。坐有数人,罗不欲直言其证,但细为分解,使自度之。凡阳证者,身须大热而手足不厥,卧则坦然,起则有力,不恶寒,反恶热,不呕不泻,渴而饮水,烦躁不得卧,能食而多语,其脉浮而数者,阳证也。凡阴证者,身不热而手足厥冷,恶寒躇卧,恶闻人声,或自引衣盖,不烦渴,不饮食,小便自利,大便反快,其脉沉细而迟者,阴也。今诊其脉沉数,得六七至,夜叫呼不绝,全不睡,又喜饮冷冰水,阳证悉具。三日不见大便,宜急下。乃以:酒煨大黄18克,炙甘草6克,芒硝15克,煎服。至夕,下数行,燥屎二十余块,是夜大汗出。明日又往视之,身凉脉静矣。 按语:本案辨证甚详,审因甚精,用药得法,堪为后世之楷范也。二、呕吐王常勇医案:万某某,女,23岁。因长期低热,胸痛咳嗽而入本院肺科,诊断:肺结核,经临床治疗病情好转。但于五天前始出现呕吐,逐渐加重,一日数次,食入即吐,食水难进,经用西药镇静、止吐等均

无效,而要求中医诊治。1 984年4月28日诊察,证见:精神不振,消瘦乏力,面色潮红,发热,不思饮食,频发呕恶,食入即吐。自述从呕吐始,至今六七日大便未解,查舌质红,苔微黄而腻,脉弦细数。此为久病体虚,内热伤阴,中焦热结,腑气不通,胃气不降,浊气上逆所致。治宜通腑降逆,投方调胃承气汤加当归:大黄1 O克(后下),芒硝1 O克(冲服),甘草1 5克,当归1 5克,一剂,水煎频服,每次少量。患者于睡前服完,服药间未见呕吐,一夜较安,次日清晨,解较稀软便一次,自觉胃脘舒适,身热亦退,口干微渴,早饭进稀饭半 碗,饮水少量,此后一直未再呕吐。按语:本案呕吐缘于腑气不通,胃气上逆,“六腑以通为用”,故采用通下之法,所谓“病在上而取之下”也。又虑患者久病阴虚之 体,虽有中焦津亏热结,犹不可大下,故以调胃承气汤加当归,补阴养血扶正,润肠缓下去邪。嘱其少量频服,以利胃气恢复,循序渐进,从而达到热随下而除,气随通而降,逆停呕止之效果。三、呃逆王金州医案:严某,男,5 O岁,198 6年1O月25日诊。患者3天前中饮酒饱食后,胃脘胀闷不舒,继之呃呃连声,不能自制。自用多种单方治疗未愈,服西药颠茄类及镇静药不见好转。到某乡卫生院诊治,医给予丁香柿蒂汤加半夏、旋复花等2剂,服后呃逆愈频而求余诊治。闻其呃声接连不断,甚是痛苦。询问知其3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必背歌诀:承气汤类方歌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必背歌诀:承气汤类方歌 一、调胃承气汤: 调胃承气用大黄,芒硝甘草三药偿。胃气不和心烦热,便燥谵语舌苔黄。 二、小承气汤: 小承气汤朴枳黄,便硬谵语腹胀详。识得燥结分轻重,脉滑不紧用此方。 三、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用硝黄,厚朴枳实四药强。潮热蒸蒸氵戢氵戢汗,腹满硬痛峻攻良。 四、麻子仁丸: 麻子仁丸效果好,大便秘结津液少。枳朴大黄泻胃强,麻杏芍药滋脾约。 五、蜜煎导方: (方歌见下) 六、猪胆汁灌方: 蜜煎熟后样如饴,稍冷搓挺四寸余。温纳肛门润肠燥,古法导便叹惊奇。津亏有热便不出,猪胆一枚方相宜。胆汁调醋灌肠内,虚家便秘见效奇。 泻心汤类方歌(六首) 一、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芩连姜,人参草枣合成方。心下痞满兼呕吐,去渣重煎调胃肠。 二、大黄黄连泻心汤: 大黄黄连泻心汤,黄芩黄连和大黄。清热泻痞沸汤渍,擅治烦躁吐衄殃。三、附子泻心汤: 附子泻心芩连黄,恶寒汗出痞为殃。专煎轻渍须记住,泻热之中又扶阳。 四、生姜泻心汤: 生姜泻心是良方,胃中和不痞为殃。噫气下利芩连草,参枣半夏与二姜。 五、甘草泻心汤: 甘草泻心用芩连,干姜半夏参枣全。心下痞硬下利甚,更治狐惑心热烦。 六、旋复代赭汤: 旋复代赭痞在中,噫气不除饮气冲。参草姜枣半夏予,赭轻姜重方奏功。 甘草汤类方歌(四首) 一、甘草汤: 甘草名汤咽痛求,生用一两不多收。莫道此是中焦药,清解少阴效最优。 二、炙甘草汤:

炙甘草汤少阴虚,心悸脉结证无疑。麦地麻胶桂姜枣,清酒与水煎法奇。 三、甘草附子汤: 甘草附子汤四味,桂枝白术药方备。骨节掣痛不可近,恶风短气阳虚最。 四、甘草干姜汤: 甘草干姜二药齐,温肺运脾暖四肢。金匮用以治肺痿,咳嗽多涎尿也遗。 柴胡汤类方歌(七首) 一、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解少阳,胸满胁痛呕吐详。口苦咽乾目眩是,柴芩参草枣半姜。 二、大柴胡汤: 大柴胡汤大黄枳,柴芩姜夏芍枣宜。少明合病气火郁,呕吐口苦心下急。 三、柴胡加芒硝汤: 小柴加硝两解方,芒硝后煎入药良。日晡潮热胸胁满,调和胃胆利少阳。 四、柴胡桂枝汤: 柴胡桂枝两方合,善治太少两经疴。心下支结关节痛,初期肝硬亦能和。 五、柴胡桂枝干姜汤

17-承气汤系列

承气汤系列 作者:张步桃 【出处】 《伤寒论·阳明病篇》全篇 【组成】 (一)大承气汤:大黄四两酒洗、厚朴八两、枳实五枚、芒硝三合。 (二)小承气汤:大黄四两不炮制、厚朴二两、枳实三枚。 (三)调胃承气汤:大黄四两酒洗、甘草二两、芒硝半升。 概说 承气汤系列出自〈阳明病篇〉全篇。煎煮很讲究,大承气汤分三阶段煎煮:先煮厚朴、枳实,次煮大黄,沸后再放芒硝。如不照此法煎煮,往往不能发挥药效。我就有过体认,有一王女士是我同事,毕业于师范大学艺术系,与大导演白景瑞先生同学。由于生活作息非常不正常,从早上匆匆忙忙赶交通车进办公室,看完报纸已十点多才吃早点。中午十二时是午餐时间,老大姐用来补眠。午睡后办公,四点多才吃午餐,五点多下班开始打牌到晚上十点吃晚餐。周而复始,经年累月,造成肠胃系统紊乱,因此大便失常、便秘。 我生平第一次用此方就是用在王女士身上,但她服后竟然没反应,当时我怀疑这位大姐是铁胃,再查考大承气汤煎服法才恍然大悟。所以现在病患要用饮片(煎煮),我会坦白告诉患者:“你未必会煎药,除非医师告诉你煎煮的程序、步骤。”经多年经验,我发觉用科学浓缩中药,也有同样效果。用煎煮法,一是浪费时间,二是不小心熬焦酿成火灾,得不偿失。 阳明分经病、腑病,经病症状是“身热,烦渴,目痛,鼻乾不得眠,不恶寒反恶热”;阳明腑病则是“谵语,潮热,手足腋下濈然汗出,腹满痛,大便鞭”。但因症状有轻重之分才有大小承气、调胃承气之分。

后代温病学家,干脆将三种加在一起用,变成三一承气汤。《伤寒来苏集》作者柯琴先生很不以为然,故在〈伤寒论翼制方大法〉一文中明确区分,调胃承气汤为胃之下药,小承气汤为小肠之下药,大承气汤则是大肠之下药。所以别看组戌仅一味不同,临床运用对象、部位效果就不同。 谈到承气汤类,我想起清末明初伤寒大家曹颖甫先生,又名家达、拙庐。他一辈子善用承气汤,别人于是称他为“曹承气”。他常一帖药就让症状减缓,因此又称“曹一帖”。台北有位罗明宇医师是台大生化研究所研究生,考上中医特考,近年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班进修,指导教授是傅延龄教授,研究主题“曹颖甫生平及学术思想”内容充实,态度严谨,资料搜集完备,难能可贵。 我个人认为既要从医,就要对中国医学深入研究并发扬光大,才能造福人类。可惜政府执政党近年全力“去中国化”,我担心日后,老祖宗济世救人的宝贵资产会随“去中国化”而散失。所幸像罗明宇医师这样积极学习的人不在少数,否则继绝学者日渐稀少,就是遗憾又遗憾的事。 反观现在日本、韩国正大力提倡学中文、学习汉医,并多方广泛引用汉方治疗,尤有甚者,还将古方视为他们自己的发现或创制,据”为自己的智慧财产。中国大陆有鉴于此并有警觉,而将“中国传统医学”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请“人类文化遗产保护”,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更努力保存与发扬光大的祖先宝贵资源。(站长补充:中医既然申请为“人类文化遗产”,而不是申请为“中国的文化遗产”,其意义就在于中医的成果是要分享给所有的人类,特别是弥补西医之不足。其实这些名相之争,都是面子之争,只会造成各自藏私,妨碍交流而已。医者的心,不论中医西医,都是不分国界、不分种族的。) 主治病症 1.便秘 所谓痞满燥实“坚”,坚即燥屎排不出,用芒硝软坚,厚朴、枳实推动,大黄刺激肠管,达到通便效果。由于伤寒发烧消耗体液造成神昏--意识紊乱;谵语--胡言乱语;捻衣摸床--视觉模糊,找不到方向,又常将衣服穿反;不别亲疏--分不清亲人或陌生人。类似现代医学的脑膜炎,不立即处理可能造成严重后遗症。故老祖先就用急下存阴之法的大承气汤治疗,

泻下方之调胃承气汤

调胃承气汤 【方源】:《伤寒论》 【组成】:大黄12克,炙甘草6克,芒硝12克。 【用法】:上三味,以水三升,煮二物至一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煮令沸,少少温服之。现代用法:按原方比例,水煎服。 【功效】:缓下热结。 【主治】:阳明病胃肠燥热,蒸蒸发热,口渴心烦,腹满而痛,大便不通,甚或谵语,舌苔正黄,脉滑数;肠胃热盛而致发斑吐血,口齿咽喉肿痛,口舌生疮,口臭,中消,疮疡等。 【方解】:本方中大黄苦寒,荡涤肠胃,泻热通便,为君药;芒硝咸寒,软坚润燥,助大黄泻热通便,为臣药;甘草甘缓和中,益气养胃,以缓硝、黄之峻,使药力缓缓下行,为佐药。诸药配伍,可以软坚通便,泻热和胃。燥热得解,胃气自和,故名“调胃承气汤”。 【按语】:本方以大便不通,腹满而痛、发热心烦为辨证要点。主治燥实为主,痞满不甚之阳明腑症。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性胰腺炎、流行性乙型脑炎、肺炎、肠梗阻、胆系感染、不明原因高热、牙周炎、便秘、鼻衄、糖尿病、妊娠黄疸、流行性结膜炎、稻田皮炎、湿疹、传染性软疣等。如里热炽盛,加石膏、知母;胸隔烦热,加黄芩、山栀、连翘;腹胀

较重,加莱菔子、厚朴、枳实;淤血,加桃仁、赤芍;牙龈肿痛,加黄莲、玄参、石膏;黄疸,加茵陈、山栀;血热妄行,加白茅根、侧柏叶、大蓟;热结阴亏,加生地、玄参、麦冬。 凡产妇、孕妇,年老体弱,脾胃虚寒,血虚津亏者,不宜使用本方。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本方具有促进胃肠蠕动,改善胃肠道血液循环,抗菌消炎等作用。 【附方】: 1、导赤承气汤(《温病条辨》),本方去炙甘草,加赤芍、生地、黄柏、黄莲构成。功能清热小肠热结,攻下阳明腑实。主治阳明温病,身热烦渴,下之不通,腹满痛拒按,小便短赤而痛,舌苔黄燥,脉左尺牢坚。 2、当归承气汤(《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本方加生姜、当归、大枣构成。功能泻热和胃,和血养血。主治阳狂,奔走骂詈,不避亲疏;里热火郁,或咽燥鼻干,或皮肤枯燥,或便秘秘结,或淤血发狂。 3、驱蛔承气汤貳号(《急腹症方药新解》),本方去炙甘草,加槟榔、苦参、木香、川楝子、乌梅、川椒构成。功能安蛔驱蛔,通里攻下。主治蛔虫性肠梗阻。

_温病条辨_对_伤寒论_承气汤的运用和发展

温病条辨 对 伤寒论 承气汤的运用和发展 邹雯 (中国中医研究院2004级硕士研究生 北京100700) 关键词: 温病条辨 ;承气汤;应用和发展 中图分类号:R289 3 文献标识码:B 三承气汤皆出自张仲景 伤寒论 。吴瑭云: 承气者,承顺胃气也。 即承顺其失降的胃气,以恢复其主降的功能。 故承气汤通胃结、救胃阴乃系承胃腑本来下降之气。因其能攻下腑实、泄热救阴、承顺胃气,使塞者通、闭者畅而得名。 承气三方在 伤寒论 中的原意为治阳明腑实证见痞、满、燥、实者,药少而力专,可谓经方中之典范。吴鞠通参仲景立法之机,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立足继承,重在发扬,根据温病伤阴的病理特点,运用承气三方攻下中焦胃腑实热燥结,泄热存阴,挽救阴液,并举一反三,对其发挥变通,结合温邪所袭脏腑部位的差异经过加减化裁,使其适应证扩大, 分工 更为明确,更因腑实兼证之不同,加以发展变化,创立了宣白承气汤、导赤承气汤、牛黄承气汤、增液承气汤、护胃承气汤等承气汤,大大扩大了承气法的治疗范围,同时极大地丰富了下法的治疗内容,使之更适应于温热病的治疗。 1 伤寒论 中三承气汤的应用 伤寒论 承气三方通腑泻热,急下存阴,为治阳明腑实证而设,主治阳明病痞、满、燥、实之证。主要症状为潮热、腹满拒按、便秘、昏谵、苔黄燥、脉沉实等。然而三方各有特点:大承气汤主治阳明腑实重证,为三承气汤中峻下之剂,即痞、满、燥、实证悉具。吴氏云: 曰大承气者,合四药而观之,可谓无坚不破,无微不入,故曰大也。非真正实热蔽痼,气血俱结者,不可用也。 大黄通利实秘,芒硝化燥软坚,枳实行气消痞,厚朴宽中除满,可见方中的四味药即针对四大主证而设。小承气汤主治阳明腑实轻症,为三承气汤中的轻下之剂,即痞、满、实症具备。调胃承气汤主治燥、实较甚,痞、满不显之阳明腑实证,为三承气中缓下之剂。 2 温病条辨 对三承气汤的应用 温病条辨 对三承气汤的应用较为合理。 温病条辨 中焦篇 第1条用大承气汤,从所列症状看,并非四证俱全。吴瑭主要以证之轻重区别大、小承 气汤,指出 阳明温病,诸证悉有而微,脉不浮者,小 承气汤微和之 。而当出现严重腑实症状,就用大承 气汤,当然还要根据正气强弱而定。调胃承气汤的 主证是热结旁流,中焦篇第七条说: 阳明温病,纯利 稀水之粪者,谓之热结旁流,调胃承气汤主之。 热结 旁流何以不用大承气而用调胃承气呢?吴氏自注指 出: 热结旁流,非气之不通,不用枳、朴,独取芒硝入 阴以解热结,反以甘草缓芒硝急趋之性,使之留中解 结,不然,结不下而水独行,徒使药性伤人也。 其中 提到甘草有使攻下药留中解结,即延续药物在肠中 保留时间的作用,是有道理的。 吴鞠通还指出,脉体反小而实者,可用大承气, 而脉浮洪躁者,只可用白虎汤。 脉体反小而实 是 对 伤寒论 阳明腑实证 脉沉迟 的很好说明,提示 病纯在里,已成热结,治疗应下夺为主,用大承气汤 苦寒泄热,这点与 伤寒论 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伤寒论 很少论及舌苔,只在原文六条提到四种舌 象。 金匮 腹满篇 虽有 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 的记载,但其亦不详。 温病条辨 中焦篇对舌苔辨 析甚详。温病用下,则必验之于舌,舌苔黄燥或焦黑 是腑实的共同征象,也是辨证选方用药的特有标志。 虽然吴氏告诫我们 承气非可轻尝之品 , 舌苔老 黄,甚则黑有芒刺,脉体沉实的系燥结痞满,方可用 之。 但又不可拘泥,临证当舌脉合参。 吴氏用承气,不强调痞满,而强调燥实,在病人 痞满时很少用承气。另如中焦篇第10、第16都提 到不可再用承气。可见吴氏用承气汤方也很小心。 再如第38条 见面赤,身热,渴欲凉快,大便闭 等, 似有可下之证,但又见 苔黄滑,胸下痛 ,故断为 水 结在胸 ,既有无形邪热,又有有形痰湿,故不用承 气,而用小陷胸加枳实汤。第39条见 阳明暑湿,脉 滑数,不食不饥不便,浊痰凝聚,心下痞者。 因其浊 痰凝聚,湿热互结而阻中焦气分,故亦不用承气,而 江西中医药2006年1月第1期总37卷第277期 学 术 探 讨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