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

都市家教 268

经 验 交 流

现代思维科学认为,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学会自主探究是解决数学问题最有效的途径,任何思维过程是指向某一具体问题的。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出于教学目的的需要,依据一定的教学内容,运用一定的教学手段,创造出师生情感、欲望、求知探索精神的高度统一、融洽和步调一致的情绪氛围,它对于数学课堂教学起着很重要的影响作用。

一、引导自主探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创设问题情景是引导学生学会自主探究的最好途径,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能打开思维的闸门,能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

“主动性”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特征。它具体表现为有较强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能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有不达目的势不罢休的气势。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要靠

教师的激发及引导。创设情境就是要创设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协调,师生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进入学习的角色,创设情境,就是要创设一种能提出问题、探索问题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创设情境,唤起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动机。二、鼓励学生质疑,

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方法托尔斯泰说过:成

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知识虽然单调枯燥,但蕴含着丰富的可激发学生兴趣

的因素。因此,在新课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因素,将数学知

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把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到数学课堂教学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求知成为一种内动力。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紧密联系生活“源头性”的数学问题既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更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而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教师首先要关注社会,关注学生生活,这样才能为学生提供各种有效的生活情景,供学生观察、解释、探究。

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创设条件给学生大胆猜测想象,并给予引导。对学生提出或回答的问题,不管正确与否,都要给予鼓励和肯定,对不完整甚至是错误的问题也不能简单的否定,更不能责怪,这对于学生养成敢想、敢说、敢问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主动探究科学真理的内在素质非常重要。如:“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过去我们常为学生设计相

同的学习方式并要求学生按照教师设计的流程展开学习。这样的课堂教学看上去效果好[1]。

三、创设操作情景,激发学生自主探索,增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

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键是动手操作,在操作实践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新知识,使学生自觉地投入到主动学习状态中去,使课堂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的有序状态。

教学实践证明:教学情景的创设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有效手段。因此,创设各种各样的教学情景,将课堂还给学生,将探索的空间还给学生,把自主还给学生,使课堂教学与学生的情感、体验、思维、创新水乳交融。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著名教育家波利亚曾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的,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因为,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主动地根据先前的认知结构有选择性的知觉外在信息,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并纳入认知结构中。

四、及时激励评价,体验探究乐趣《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关注学习结果,又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既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又关注他们在数学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因此,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而且要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因为只有让学生获得成功,才会保持足够的探究热情,产生强大的内部动力,以争取新的更大的成功。在教学中,教师应不断给每一位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对学生探究过程中的点滴成绩,给予及时的表扬鼓励,要正视学生之间的差异,实施分层评价,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探究成功的喜悦,从而获得更强烈更主动的学习欲望。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所以自主探究实践是学好数学的关键。因此,面对新知识,我们要让学生独立探究,使学生有兴趣地投入到学习的情境中,通过自己的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获取成功,使其探究意识不断增强[2]。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的权力还给学生,把“想”的时间交给学生,把“做”的过程留给学生,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长根.构建自主探究平台促进学生有效学习[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5,(13):290-290,272.

[2]毛岷峰.自主探究:文本阅读教学的永恒追求[J].考试周刊,2011,(36):42-43.

543200

 

岑溪市第

二小学 广

西 

岑溪 覃永正自

主探究 追求策略

【摘 要】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这一教学的目标要求,是以“问题解决”为核心,以“自主探索”问题意识为策略,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活动过程。只要教师积极地以问题为先导、以学生为中心,就能够促进学生掌握方法、学会思维、积累经验、探索创新。

【关键词】创设情境;发现;日常生活教育部20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称《标准》),将“解决问题”转变为“问题解决”。我自己认为“问题解决”首先取决于学生首先的学会提出问题。而提出问题是要求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进而进行解决,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是这样做的。

一、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发现问题

在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设立实践活动的情境,创造参与实践活动情境的条件,并让学生能够融入到实践活动的情境之中接近数学,从而发现数学问题。我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指导学生的仔细观察现实生活,从现实生活中寻找学习的素材,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问题的无处不在,在活动过程中发现问题,形成数学问题解决的意识。

例如我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上《统计的可能性》时是这样设计的,我把学生每

四人分为一组进行。每个袋子里有2个黄球和2个白球,让学生在袋子里摸球游戏,老师规定一次游戏摸球的次数。当一个同学在摸的时候,另外安排一个学生记录。每

个学生对这个游戏非常感兴趣,经过几次这样的游戏后学生发现,如果一次游戏老师规定摸得次数越多,摸出黄球和白球的次数就越接近,进而有的同学在一边摸的过程中有一边思考,为什么设计游戏时老师让学生也越摸的次数越多摸出黄球和白球的概率就越接近?让学生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是我设计这个游戏的目的。有如再讲图形面积计算时,我让学生给自己家的房屋装修设计图纸,通过设计图计算出铺设地砖的面积,通过面积计算进一步计算需要的地砖数量。这样将书本上的例题转化成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在自己设计图纸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实际距离和图上距离的比例问题,图上面积和实际面积如何换算等等问题并提出来进行解决。

以致我在后面的教学过程是老师和同学每个人都带着这些问题进人探讨和教学,在课堂的整个教学过程中特别是每个学生是带着自己的问题进入学习和讨论,激发了学生的求知和解决问题的动力,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这样老师再引导学生如何一步一步解决碰到的问题。不管是课堂的教学和讨论老师都是起到引导和启发的作用,使学生在小组学习和讨论中自己提出的问题,并自己解决,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

太原

大学子弟

学 田林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