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重读误尽苍生是语文

重读误尽苍生是语文

重读误尽苍生是语文
重读误尽苍生是语文

重读《误尽苍生是语文》

唐建新

15年了,我们对于当初发出“误尽天下产生是语文”的洪教授曾经是那么的不解,甚至是切齿咬牙的恨,怎么能够将全国几十万语文教育工作者一辈子甚至是几代人的辛苦都统统说成是误尽了天下苍生呢?

当时《南方周末》还是《南方日报》刊发此文时,似乎没有登载全文,好像只是在洪先生等人的文章综述中说到“高中毕业生连城市规划都不能够做”学了十二年的语文有什么用,就是凭借这一点,使得很多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很愤愤然,以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的心理,寻求自身心理的慰藉。

今天,我终于在网上找到了当时洪禹平先生的原文,阅读之后,很为十五年前的愤慨感到自责,为什么不好好读读原文呢,为什么不静下来思考语文教育的实际呢?

十五年了,我国的语文教育应该说,还是有了不少的进步,无论是教材的编写还是考试试题的命制,都在1998年之后有了一次很大的变化,尤其是大讨论引爆了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导致了各个学科的教学内容的调整以及课程目标的调整。

课程改革的十多年实践,也告诉我们,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为我们中国准备了现成的教育方案可以直接使用,全盘西化的结果多次告诉我们,是难以达到理想化的境界的,当初树旗指挥全国课改的主要人物,有的已经退隐,有的又回到了原单位了。何况,现在很多西方国家正在

努力学习我国的教学质量的检测方式,希望以此改变多数学生不大学习的现状。

今天重读洪先生的文章,使人感觉到当初的确注意到了他的激愤的态度,而忽略了他的良苦用心。再反观我们十多年来的课程改革,也是很有意思的事情:不少的内容,似乎并不按照我们良好的愿望去运行,很多时候好像需要我们回归常识回到原点,进行认真的思考和琢磨:最大的最明显的结论就是2011版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语文课程性质的表述——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虽然除了这一句之外,还是空空荡荡的口号,还缺少实实在在的具体的教学内容。

毕竟,中国的语文教育的事情,还得中国的语文教育工作者们一步一步地去走!

附洪先生1997年的原文

误尽苍生——也谈语文教育

洪禹平

案头堆满书稿、校样,本来真想两耳不离窗外事,专心干好自己的活儿。却不料有人送来一期《北京文学》(97年第11期),要我看看其中三篇有关小学、中学、大学的语文、文学教育的文章;不看则已,看后心情十分沉重。偏又收到我的一位已离休多年,埋头著述的堂兄的信,他也读过这三篇文章,说自己为之“震惊”!……

是的,像我兄弟俩这样十八九岁即投身革命又整整搞了半个世纪文字工作的人,是应该“震惊”的。如果从殷商甲骨文算起,我们这有着三千三百年持续不断、一脉相承的文字史、语文史、文化史的泱泱大国,在我辈一两代人手里竟然把语文教育搞得这么糟,我辈能熟视无睹吗?能问心无愧吗?即便像我兄弟俩这样早已“退下来”的“老革命”,至少也有大声疾呼、敦促尽快改变这种状况的责任。

为此,我想先要认真了解一下实情。我请人为我找来一些高中语文课本以及相关的“教参”、考卷。长夜孤灯,我将这些资料认真看了一遍,——不,有些“教参”和考卷。我是反来复去看了几遍才能大体上看“懂”其中的含意和思路。它们给我的总的感觉是烦琐而荒唐,试题花样层出不穷,出题考人成瘾成癖,好像学语文,只能在这种连珠炮似的考问中才能学好!就我所见的这些资料看,情况要比那三篇文章说的还严重得多。这实际上已不是误人子弟的问题,因为天下所有的语文老师都得用这种课本、“教参”教书,都要想尽办法让学生们能对付这种试题,还有天下所有当父母的,都得为这种烦琐荒唐付出财力、精力。所以我说,这是一件误尽天下苍生的大事!诚如我那位堂兄说的,要向党和国家领导人呼吁,请他们在日理万机中把这件事也当作一“机”过问一下;或者也找些课本、“教参”、考卷看看。

按常规,为了有说服力,我得将我所看过的这些资料如何烦琐荒唐作个比较详尽的分析评说。但我不能这样作,因为这样作,将不只是折磨我自己,而且也是对读者的折磨,编者也不会允许我大量浪费篇幅。于是我踌躇再三,只能试举数例,并力求要言不烦地作点说明、分析;

我要向读者保证的是,我所举的不是什么罕见的特例,而是颇有代表性的。

首先,让我们看看高中语文课本的教学要求,由此自然可以看出课本编选者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以及为达到此目的所需要的教学方法。每课书的教学要求都写在课文前的“预习提示”和课文后的“思考和练习”中。试以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11月第2版,1997年6月第二次印刷的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一单元议论文”为例来谈谈这个问题(笔者特地写明此书出版时间,由此可见其被使用时间之长,影响之大)。

这个单元共收三篇文章:一是茅盾的《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二是吴组缃的《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三是朱光潜的《读白居易和辛弃疾的词四首》。三篇都是文学评论性的短文。姑不论这三篇短文是否写得真像编选者说的那么好,让高三学生读一读这样的文章,看来是有必要的。然而,从课文前的“预习提示”到课文后的“思考和练习”所提出的要求看,这些要求便显得烦琐而荒唐。如第一课的“预习提示”是:

……《水浒》这部书,优点很多,为什么作者只谈它的人物描写和结构这两个问题呢?关于人物描写,作者分析了哪几个特点?《水浒》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思考和练习”提的问题更多,简直像连珠炮似的:

一、《水浒》中描写得成功的人物形象很多,作者只举出林冲、杨志、鲁达三个人物为例进行分析,试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为什么举这三个人物为例?换一个,例如把鲁达换成武松好不好?为什么?

2.作者通过这三个人物描写的分析得出什么结论?

3.在揭示《水浒》“善于从阶级意识去描写人物的立身行事”这一特点时,作者是怎样逐层论述的?在课文中找出每一层的关键句,看看它们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4.作者对三个人物落草的原因说得详细,而对三个人物出场的描写,都说得很简略,为什么这样处理?

5.读过作者对《水浒》人物描写的分析这一部分以后,你认识到在评论中选择和运用事例应当注意些什么?

以上还仅仅是这课书——这篇短文“思考和练习”三大项要求中的一项,其烦琐程度,我想已不待言,这里要说的是其荒唐程度。就这第一项要求来说,如果你不查阅“教参”,哪怕你是《水浒》研究专家,并且了解茅盾的文学观点以及他在1950年写作此文时的背景情况,我敢断言,你也很难回答这许多问题,更不可能回答得像“教参”所要求的一样;对什么“逐层论述”、“每一层的关键句”这些莫测高深的词语甚至可能摸不着北;对第5点提问,你一定会更加莫名其妙:从茅盾这篇短文怎么可能推导出文学评论文章“选择和运用事例应当注意些什么”!莫非写文学评论真有什么铁定的“注意”事项?

实际上,在这许多烦琐荒唐的要求和提问背后,编选者的目的是极为简单的,就是要教师和学生照抄“教参”上的“答案”!而这些“答案”是编选者按照他自己对课文的所谓“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结论”等

等的理解编写出来的,其烦琐荒唐比上述要求和提问更甚,恕不引录。当然,你也可以不照抄“答案”,可以真正“思考”一番,但等待着你的是决定命运的考试,吃亏的是你自己!

另外两篇课文,编选者提出的问题之多、之烦琐,与第一课差不多,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其荒唐程度且举一例即可见其大概:由于吴组缃这篇短文中提到“直到梁代萧统编《文选》,才第一个要把文学和历史区分开来。他在序中提出他的文学定义,即…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课本编选者竟然向高三学生(当然也包括教师)又提出这样一连串问题:

1.萧统下这个定义的出发点是什么?

2.这个定义的正确解释是什么?

3.这个对文学的定义,小说作为文学体裁的一种,除了具有这些普遍的特征外,还有哪些独特之处?

如果你不查阅“教参”,哪怕你是文学理论家,而且对《文选》也作过研究,我也敢断言你对这些问题的答案不可能像“教参”里说的那么简单而“正确”!我倒是从中悟出点编选者的思路特点:把一些复杂、甚至很复杂的问题都简单化,把课文中的某些说法当作金科玉律。如萧统说的“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原是一大段文章中的两句,其含义,自来学者解释不一,朱自清说:“事出于沉思的事,应当解作事义、事类的事,专指引事而言,并非泛说。”即为不同解释之一;如果将这两句看作文学的“定义”,可能更有争议。而“教参”对此“定义”的“正确解释”更简单得惊人:“文学……应该有想像与虚构,同时要有文采。”当然,编

选者是可以爱怎么说就怎么说的,反正教师不能不照本(“教参”)宣科,学生不得不照抄“答案”。

再说朱光潜的短文。此文较有深度,涉及诗词欣赏的一些微妙之处,有一些独到之见,本来是很难对它作简单化的理解的。但编选者也有本事将它简单化,同时也用一连串提问使教师和学生只能查“答案”简单地记住一些被简单化了的概念和见解,如课文中提到的“典型的情节”、“写景的诀窍”、“…明月别枝惊鹊?比…月落乌啼?更生动”等等。编选者自然不会想到,朱先生的这些看法只是从某个角度看有一定的道理,对诗词的鉴赏有一定的启发,如“月落乌啼”,只有单独抽出来分析,与“明月别枝惊鹊”作比较,朱说才有其道理,但如果从张继《枫桥夜泊》全诗来看,“月落乌啼霜满天”,表现的是一种情境、意境,是与全诗的情境、意境微妙地融化在一起的,那就与辛弃疾的“明月别枝惊鹊”没有什么可比性,朱说也就不能成立。

课文和“教参”中的种种烦琐荒唐的教学要求,在考试中更变本加厉而令人瞠目结舌。这里也只能试举二例。

在北京市某重点中学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的语文试卷中,有这么一道让人“考焦、考傻”(王丽语,见《北京文学》1997年第11期)的题目:

阅读下一段文字,完成24—28题。(笔者按:此段文字颇长,不全录。文中全部省略号为笔者所加。)

司马迁举了一系列“发愤”的著作,有的说理,有的记事,最后把《诗三百篇》都笼统归于“怨”,也作为一个例子。钟嵘单就诗歌而论,对这

个意思加以具体发挥。《诗品·序》里有一节话:“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故曰:…诗可以群,可以怨。?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矣!”说也奇怪,这一切差不多是钟嵘同时人江淹那两篇名文——《别赋》和《恨赋》——的提纲。……至于《上品》里对李陵的评语……,更明白指出了刘勰所谓“蚌病成珠”,也就是后世常说的“诗必穷而后工”。还有一点不容忽略,同一件东西,司马迁当作死人的防腐溶液,钟嵘却认为是活人的止痛药和安神剂。司马迁《报任安书》只好“舒愤”而著书作诗,目的是避免“姓名磨灭”、“文采不表于后也”,着眼于作品在作者身后起的功用,能使他死而不朽。钟嵘说“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强调了作品在作者生时起的功用……随着后世文学体裁的孳生,这个对创作动机的效果的解释也从诗歌而蔓延到小说和戏剧。例如周楫《西湖二集》卷一《吴越王再世索江山》……李渔《笠翁偶集》卷二……李渔承认他剧本里欢天喜地的“幻境”正是他生活里局天地的“真境”的反映——剧本映照了生活的反面。大家熟知弗洛伊德的有名理论:在实际生活里不能满足欲望的人,死了心作退一步想,创造出文艺来……假如说,弗洛伊德这个理论早在钟嵘的三句话中稍露端倪,更在周楫和李渔的两段话里粗见面目,那也许不是牵强拉拢,而只是请大家注意他们似曾相识了。

这段洋洋洒洒的妙文,恕我孤陋,不知其出处,考卷上也无说明,查高三第一学期语文课本也无此文,想来是出题者特别欣赏而选来考考学生们的。但我敢说一句,这种妙文是近几年流行的貌似博学、实则东拉西扯哗众取宠的学风和文风的代表作,其中对司马迁的著述动机、弗

洛伊德的学说都是抓住片言只语胡侃瞎说。拿这样一段文字来考学生,本身已极为荒唐,而从这段文字提出一连串考题更只能令人啼笑皆非了:

24.文中画横线的“这个意思”的含义是(限在30字以内作答)(3分)

2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司马迁当作死人的防腐溶液,钟嵘却认为是活人的止痛药和安神剂”要说明的共同问题是(限在10字以内作答)(2分)

26.所不同的是“司马迁当作死人的防腐溶液”侧重要说明的是(限在15字以内作答)(2分)

27.“钟嵘却……”侧重要说明的是(限在30字以内作答)(2分)

…… 对不起,我实在没耐心抄下去了。如此荒唐的考试真是对少年的摧残,对我们这些读过点书的人的侮辱。

我本来听人说,上海的语文教育和考试,比北京搞得好些,我还为此高兴过,说上海人在有些事上往往先走一步。所以这回,我特地请人找来一份上海的考卷看看。找来的是“1997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语文试卷”,但看后也大失所望。考题既多,花样也不少,仍觉烦琐,有的题也出得荒唐,如一道题中之题是: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是苏轼《水调歌头》中的一段。这位(a)“思飘云物外”的诗人,(b)早在宋代就晓得月中宫殿比大地寒冷,这真是了不起的事。现代科学表明,当平原上酷暑四十度时,珠穆朗玛峰的气温却低至摄氏零下几十度。在长空中(c)的人造卫星,其背阳面的气温低到摄氏零下几十度,果然是“高处不胜寒”!

要求考生读这段文字后判断:“(a)(b)(c)中应填入的词最适当的一项是:A 通晓竟然漫游,B 擅长果然畅游,C 擅长居然遨游,D 善于竟然遨游”。

如果你不看卷末所附“答案”,我敢断言凡是未曾久经畸形的“应试教育”磨炼的人,不管你学问多大,你也很难看“懂”这道题到底要你干什么?我更无论如何看不“懂”,最后只好求教“答案”,一看却不禁喷饭!原来“答案”是“C”,亦即(a)处要填上“擅长”,在(b)处要填上“居然”,在(c)处要填上“遨游”!实际上,不填上这三个词儿,这段文字还算通顺(唯“长空”一词用得不妥,应改为“太空”),填上了反而画蛇添足,“擅长思飘云物外……”更变成了病句(词语搭配不当)。再说,我们的“早在宋代”的大诗人苏东坡居然“晓得月中宫殿比大地寒冷”这个“现代科学”道理,可谓奇谈!(各种天体在宇宙中所处的位置相互间只有距离远近的关系,而无所谓高低的关系,天体的温度当然也与此毫无关系。这是近代天文学上的常识,东坡先生要是活到近代,肯定懂得;要是活到现代,也肯定会知道人造卫星与地球的位置关系也只有远近而无所谓高低;地球上不同地点的高低最终是以海拔高度来衡量的。可惜现代上海这位看重科学知识的出题者对这一切都不懂!)

说来应该令人惭愧,语文教育在我国本来有其源远流长的优秀传统,其要点可概括为一句话:多读,多写,多用,有高明的师长指导、指点。而现行语文教育恰好反其道而行之。

语文,五十年代以前叫“国文”,亦即汉语书面语;从文体学角度说,亦即用汉语书面写作的各种体裁的文章(广义)。不过,由于文学作品在

书面语的发展中有其特别重要的作用(这在别的语种也是一样的),也由于中国历史上非文学类作品多有文学性,有的甚至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所以汉语语文教育与文学教育有特别密切的联系(但也有重大的区别,我上面谈论过的那本高中课本的编选思想和教学要求就根本不懂这种区别)。此外,还由于历史著作、特别是史传作品在汉语书面语发展中也有其重大作用,语文、文学还与历史著作有密切的联系,所以在中国,“文、史不分家”也就成为必然。由此可见,要学好语文,就必须多读各种体裁的好文章,重点是经过长期历史考验的公认的文、史传世名作、杰作。读过一定数量的好文章之后,还要动手多写;写时还要注意习字,字写得好不仅有实用意义、审美意义,而且会使自己学习语文的兴趣更浓,自信心更足;读过一定数量的文言文之后,还要练习写文言文,这不仅会大大加强自己读文言文的能力,而且对写好语体文也大有好处,至少可以省去许多废话。在多读多写的同时,还要多用。由于语文的内容涉及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其潜在的知识广度和深度是无限的,对于提高人的智慧、才能、文化素养、人格素养都有重大的作用,正是在此意义上,有人提出语文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核心,是很对的;但这一切都只有通过“用”才能实现,也就是说,要把自己学来的东西用于实际工作,用于人际交往,用于各种活动,用于自我修养。

但多读多写多用,还需要一个必要而且重要的条件,即高明的师长的指导、指点。在幼年、少年、青年时期,如果没有高明的师长(主要是学校里的高明的教师)的指导,首先就可能不知道多读多写的重要,

即使是生性很好学的人,也很可能多读多写而不得法,容易大走弯路,甚至走入死胡同。中年、老年,学有所成后也还常常需要高明的师友的指点,这应该说是古今学者、作家的共识,只有盲目自大自信的人才可能例外。

那么,高明的教师哪里来?这问题,我想不妨专谈中学教师,因为中学时期是打基础的最重要的时期。这问题也可以用一句话来回答,中学语文教师应从文史界、文学界来。这里所谓“界”,应从广泛的意义上来理解。换句话说,称职的高明的语文教师(至少各县、市第一流中学的语文教师)应该是文史学者、文学家,至少是对文史、文学确有一定素养的人。我这样说,在现时像是“天方夜谭”,实际上,在五十年代以前,至少在文化发达地区的第一流中学,莫不如此。我是1945年以前上中学念书的,因家境贫寒和战乱,上过三个中学,莫不如此。上初中时还受过二三十年代在上海文坛成名的散文作家、学者陈适先生的教导(顺便提一下,我上初中一年级时,我们的“博物”教师,竟是当时已名闻全国的生物学家、科普作家贾祖璋先生。这些名师以及其他高明的老师,使我们这些少年人眼界很高,偶尔碰上个无多真才实学的老师,就想罢他的课,让他早晚卷铺盖走人)。而现在呢,中学语文教育似乎与文史界,文学界绝无相干,中学语文教师只用一本教材一本“教参”就可以教一辈子的书。有真才实学者多千方百计离开中学,即便留下来的也很难有所作为。这种可悲的状况,不管解决起来有多大困难,总得设法解决;不解决,语文教育绝无好转的希望。

有了上述那样的好教师,教材、教法之类问题都可谓迎刃而解。上述那样的好教师绝不容许现时这种谬误百出的教材、“教参”存在,当然也绝不容许现时这种荒谬绝伦的“应试教育”存在。

(1997年12月29日脱稿于京华延静楼)

如何答语文阅读题

如何答语文阅读题? 第一、巧用信息整体把握 阅读过程本身就是获取信息的过程,阅读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捕捉信息的多少。 做题时可先看看文章的作者、写作时间和文后注释等内容,同时特别要浏览一下后面问了哪些问题,从题目的选项中揣度出文章大概主旨是什么。如果是小说,则要主语其人物、情节等,如果是议论文,则要着重把握论点、论据、论证等要素。了解作者的主要写作意图后再整体把握全文,对解题也就心中有数了。 第二、确定区域圈点勾画 阅读大段文章主要用精读的方法,需逐字逐句推敲揣摩,故平时练习要养成圈点勾画、多做记号的习惯,可以先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和哪些语句有关。确定某一答题区域后,再仔细弄懂这一段每一句的意思,进而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了解行文思路。有了这一习惯就有可能形成较强分析综合能力。阅读时反复琢磨题干,圈画与之相关的内容,答题时就不需要再从头至尾搜寻,

可节省不少宝贵时间。 第三、注意摘取原文 离开了原材料恐怕谁也答不准,答不全。因此,准确解答阅读题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原文中找答案。大多数题目在文章里是能够"抠"出答案的。当然,找出的语句不一定能够直接使用,还必须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加工,或摘取词语或压缩主干或抽取要点或重新组织。即使是归纳概括整段整篇文意也必须充分利用原文。 在阅读中还要注意的一点就是不少同学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较强,但迁移能力比较弱,特别是对有关字、词、句的语境义以及作用之类的题目感到为难。这里,提供十六字诀的解题方法供你参考。 1、字不离词。汉语中一词多义现象相当普遍。在理解词语中某个字的意思的时候,必须把它放到这个词语中去考察,即字不离词,这样才能准确的理解这个字的意思。如:道听途说,道,指道路;志同道合,道,指道理。 2、词不离句。在综合阅读题中,常常要求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这类要求有以下几方面情况: 一词多义。这在文言文中是常见的。如:策之

如何答语文阅读理解题中的含义类的题

如何答语文阅读理解题中的含义类的题 理解,是阅读文章的第一步,理解句子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基础.理解句子是现代文阅读的基本要求之一,也是中考现代文阅读题中的必考题型.如何准确理解句子,正确解答这类试题呢?下面分别从试题题型和解答方法两方面作以探析. 理解句子类题型 一、理解句子含义.所谓理解句子含义,指的是既要说出句子的表层意思,又要说出句子的深层意思. 问题的主要形式有: 上文中画线句子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揣摩下列各句,说说你对句子的理解;揣摩文中画线句子,回答问题. 二、理解句子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任何一篇文章都要表达作者对生活的看法或情感,作者是通过文章中的词语、句子来表达基本意思和情感的. 三、谈谈自己的体会.这类句子多是文章的论点、观点、议论句、抒情句、主旨句等,多以主观题出现. 四、指出句子在文中的表达作用.这类句子多是在文章结构中起着关键作用,比如过渡衔接、前后照应、揭示主旨、升华主题等. 问题的主要形式有:文中画线句子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请从第x段摘抄与第y 段中画线部分照应的文字. 五、指出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及作用.《考纲》要求初中生识别:比喻、拟人、夸张、设问、反问、引用、对比等八种修辞方法.考生对这八种修辞方法的特点和形式掌握不好,是无法解答这种题的. 问题的主要形式有:请指出语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请分析它们的表达作用.根据理解句子题目所考查方面多少的不同,可分为单一题型和综合题型两大种,在解答时要具体区分,分别对待. 理解句子解答法 对文章中具体句子含义的理解必须把句子放在文章具体语境中来辨析,通过对具体句子前后句含义的分析,来弄清所问语句的含义.一般来说,对所要解释的具体句子,答案就在前面的句子或后面的句子中,或者是原句,或者需要考生稍微变通一下即可. 例如:《哈尔威船长》中有这样一个句子:“面对死亡,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从字面上看,这个句子很简单,没有难懂的词.我们在分析这个句子所在的语段后,就辨析出:哈尔威船长是一位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英雄.当然,这样的理解还是不到位的,因为忽略了“又一次”这一关键点.通过对上文的阅读,明白了句子的深层含义:哈尔威船长一生都严格要求自己,履行做人之道.在灾难突然到来的时候,他选择了以身殉职,再一次体现了他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伟大精神.

2019年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行知天下第一组答案 (I)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行知天下第一组答案 开心练习 词语大盘点 一、聚拢荡漾增添演奏裁剪莲蓬衣裳舞蹈蜻蜓宝藏 二、泳(游泳)仿(仿佛)裁(裁剪)稻(稻草) 咏(咏柳)拂(吹拂)载(装载)蹈(舞蹈) 三、hé(荷花)quān (圆圈) 荷圈 hè(重荷)juàn(羊圈) 四、苍翠欲滴皓月当空崇山峻岭夕阳西下旭日东升悬崖峭壁 群芳吐艳喷薄欲出郁郁葱葱 五、(动)——静(始)——终(进)——退(攻)——守 是——(非)吞——(吐)呼——(吸)(爱)——憎六、一本羽毛一座明月 一身钢琴一条葡萄一架日记一串青山一眼清泉一轮大河七、左右L 扌8 ② 句子训练营 一、1、√2、×3、×4、√5、× 二、1、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2、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三、1、雪花(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 星星(不住地)眨着眼睛。 2、把荷叶比作大圆盘十五的月亮,像一个大圆盘一样挂在天空。 3、把蜻蜓当作人来写。小鸟在树上唱歌。 四、3 1 4 2 5 勇闯积累关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阅读欣赏 荷花(节选) 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ái āi√)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gǔ gū√)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1、 2、挨挨挤挤风风火火高高兴兴欢欢乐乐 3、刚开: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 全开: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 未开: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4、 5、“冒”可用“长、伸、涌”等字代替。从“冒”更能感受到白荷花的艳丽夺目、卓尔不群。 6、大扫除开始了,同学们有的用扫帚扫,有的用铲子铲,有的往垃圾桶里倒,不一会儿校园里就被打扫得干干净净。 2、湖水映衬出柳姑娘的身影十分秀美。 3、碧绿嫩绿红黄蓝 4、湖水树木草地小花小桥 5、C√ 6、 7、附送: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行知天下第一组答案 开心练习 词语大盘点 三、聚拢荡漾增添演奏裁剪莲蓬衣裳舞蹈蜻蜓宝藏 四、泳(游泳)仿(仿佛)裁(裁剪)稻(稻草)

【最新】小学语文四年级语文下册阅读训练题目及答案_(11篇)

四年级下册阅读训练题 (一)一块625欧元的树皮 德国里特堡的高中生克雷斯蒂在驾车旅行时,发生了一起车祸。为了避让一辆迎面而来的运货卡车,克雷斯蒂紧急转舵,结果撞到了公路边的一棵槭树上。 这是一棵有20年树龄的大树,很粗壮,所以,克雷斯蒂的小汽车当场就撞报废了,而克雷斯蒂本人也撞成了严重脑震荡,幸亏被巡警及时送到医院抢救,才脱离了生命危险。 克雷斯蒂还没有痊愈出院,一张由当地林业部门开出的付费信函已经邮寄到了他的家里。付费账单上写着:克雷斯蒂先生,由于您肇事撞破了路边槭树的树皮,所以请您到银行支付625欧元费用。下面,还附了一份应付款项明细。 第一项,树皮伤害费。被撞槭树树围长度为89厘米,虽然事后依然郁郁葱葱,挺拔如初,但树皮受损部分长33厘米。按照规定,肇事者应赔偿槭树价值980欧元的55%,539欧元。 第二项,受损树皮清理费。事故发生后,护树人员花了三小时清理受损树皮,应付劳务费79.5欧元。 第三项,见习费。一名实习生在清理现场帮忙0.25小时,按规定付费1.5欧元。 第四项,医药费。树干伤口处被涂上了5欧元的药膏,应由肇事者支付。 “不就是擦伤一块树皮吗?何必这样兴师动众?”相信很多人看了这张罚单后都会这样认为。而在大家的印象里,林业部份也不应该多管这样鸡毛蒜皮的小事。如果真遇上了,我们一定会说:“没事做了,无聊。” 但德国的林业部门却郑重其事,他们有一套令人匪夷所思的理论:树也是

生命,交通肇事者,要为伤及到的任何生命负责,所以,那棵被撞伤的槭树也不能例外。 1.克雷斯蒂交通事故造成哪些损失? ① ② ③ 2 德国林业部门为什么这样郑重其事地对待一棵被擦伤的大树? 3 付费帐单一共有哪几项?你看出了德国林业部门工作什么特点? ① ② 4.下面对几个词语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郁郁葱葱”形容这棵受伤的树依然长得苍翠茂盛。 ②“鸡毛蒜皮”形容事情小而多,实在忙不过来。 ③“匪夷所思”形容德国树也是生命的理论不是一般人所能想象的。 5 读完短文,你有什么感想? (二)王元用数学知识买瓜 中关村每到盛夏,八十二楼门口总有个大号的西瓜摊,摊主是个歪脖子大兴人,姓魏,挑西瓜不用敲,用耳朵贴上听,十拿九稳。因为这个绝活儿,这位在中关村的小摊贩里位列八大怪。

部编三年级下册语文《行知天下》第一单元答案

部编三年级下册语文《行知天下》第一单元答案 词语大盘点 一、剪刀、洒落、聚拢、偶尔、赶紧、莲蓬、保障、破裂、姿势、舞蹈 二、佛祖、吹拂、花瓣、辫子、凑合、演奏、疲倦、卷起 三、似的、相似、转动、转身、圈套、羊圈、吹拂、佛祖、 行走、银行、好的、爱好 四、烂漫无比、伶俐可爱、光彩夺目、旷亮五比、挨挨挤挤、 翩翩起舞、闻(随)风而动、顺顺溜溜、严丝合缝 五、一本日记、一身羽毛、一架钢琴、一眼清泉; 一座青山、一条大河、一串葡萄、一轮明月 六、1、左右、L、lve、扌、8;2、2 七、赞叹、赞歌、称赞 句子训练厅 一、√、×、√、√、× 二、1、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2、蒌蒿遍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三、1、把它套上一辆泥制的小车,拉着就走。它被套上一辆泥制的小车,拉着就走。 2、因为我小时候也画过不少,所以它的形态好掌握,很好画。 3、轻风吹拂着。 四、3、1、4、2、5 五、1.阳光透过玻璃照在…… 2.我们步行走到英雄广场向英雄纪念碑敬献花篮。 3.你是中队长,要严格要求自己。 3.演员们为我们表演了许多精彩的节目。 积累运用营 1.乌黑、轻快有力、剪刀似的、可爱的活泼的、燕子的尾巴、剪刀 2.答案见课本 3.唐、杜甫(诗句见课本) 4.春江水暖鸭先知、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题画诗 5.白居易、春来江水绿如蓝。 快乐阅读岛 1.2、2 2.明明白白、清清楚楚、整整齐齐 3、(1)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 (2)有的花瓣儿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 (3)有的还是花骨朵儿…… 4、荷叶挨挨挤挤的,想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5、“探”“钻”、更能感受到白荷花那充满勃勃生机的顽强生命力及作者对它 的喜爱。6、略 老槐树 1.巨大的树冠、和蔼的老人、灰褐色的树干、茂密的树叶、 绿色的大伞、快乐的玩耍 2.高大、茂密、粗壮、和蔼、快乐 3.略 4.第一段第一句。 5.……活像一把绿色的大伞。;老槐树就像一位和蔼的老人……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题及答案解析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题及答案解析《微笑》 飞机起飞前,一位乘客请求空姐给他倒一杯水吃药。空姐很有礼貌地说:“先生,为了您的安全,请稍等片刻,等飞机进入平稳飞行后,我会立刻把水给您送过来,好吗?” 15分钟后,飞机早已进入了平稳飞行状态。突然,乘客服务铃急促地响了起来,空姐猛然意识到:糟了,由于太忙,她忘记给那位乘客倒水了!空姐连忙来到客舱,小心翼翼地把水送到那位乘客跟前,面带微笑地说:“先生,实在对不起,由于我的疏忽,延误了您吃药的时间,我感到非常抱歉。”这位乘客抬起左手,指着手表说道:“怎么回事,有你这样服务的吗,你看看,都过了多久了?”空姐手里端着水,心里感到很委屈。但是,无论她怎么解释,这位挑剔的乘客都不肯原谅她的疏忽。 接下来的飞行途中,为了补偿自己的过失,空姐每次去客舱给乘客服务时,空姐都会特意走到那位乘客面前,面带微笑地询问他是否需要水,或者别的什么帮助。然而,那位乘客余怒未消,摆出一副不合作的样子,并不理会空姐。 临到目的地时,那位乘客要求空姐把留言本给他送过去,很显然,他要投诉这名空姐。此时,空姐心里虽然很委屈,但是仍然不失职业道德,显得非常有礼貌,而且面带微笑地说道:“先生,请允许我再次向您表示真诚的歉意,()您提出什么意见,我()将欣然接受您的批评!”那位乘客脸色一紧,嘴巴准备说什么,可是却没有开口,他接过留言本,开始在本子上写了起来。 飞机安全降落。所有的乘客陆续离开后,空姐打开留言本,惊奇地发现,那位乘客在本子上写下的并不是投诉信,相反,是一封给她的热情洋溢的表扬信。信中有这样一段话:“在整个过程中,你表现出的真诚的歉意,特别是你的十二次微笑,深深地打动了我,使我最终决定将投诉信写成表扬信!你的服务质量很高,下次如果有机会,我还将乘坐你们的这趟航班!” 阅读训练 一、 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真诚——()理会——()特意——() 二、 根据意思写出四个带有“续”字的词语。 1、接连不断。() 2、一个接着一个。() 3、停止后隔一段时间接着进行。() 4、已经停止后又有所补充。

人教版语文上册《行知天下》文字高清版标准答案

人教版语文上册《行知天下》文字高清版答案

————————————————————————————————作者:————————————————————————————————日期:

《行知》6上 第一组基础原地 考验一:生字大擂台 1、静谧邀俯首瀑布侠客陡峭韵底蕴 2、121211 考验二:词语大闯关 1、D 2、(1)深深轻轻 考验三:句子连连看 1、A C B 2、每于寒尽觉春生。(张维屏) 虫声新透绿窗纱。(刘方平) 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 3、比喻拟人对偶反问 考验四:课文梳理园 1、雨前、雨中、雨后、声音和色彩喜爱 2、一只孤零零地在草丛中爬行的小虫、草虫居住的洞穴、草虫走的道路、花色斑斓的小圆虫、草茎、振动翅膀的甲虫 3、老桥、鸟儿、露珠、树、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雀、落花、落叶等;在作者的眼里,这里的一花一树,一鸟一石,一草一木都成了有生命的人,它们能我们说话,能跟我们交流,它们成了我们的朋友。 考验五:理解与感悟 1、蕴藏秘密粗糙长久 2、略

3、嗅看听嗅觉视觉听觉 考验六:思考与表达 1、①孙悟空号称齐天大圣,闹天官,斗如来,降妖伏魔,历尽艰险,保护唐僧西天取经。堪称英雄! ②猪八戒云栈洞大战悟空,对唐僧、悟空的话言听计从,忠心耿耿,为唐僧西天取经立下汗马功劳。何为蠢猪? ③沙和尚武艺高强,不畏强敌,保护唐僧西天取经,一路上任劳任怨,忠心不二。哪是忍者? 语文乐园 关卡一:动物趣事 1、哀鸿遍野管中窥豹噤若寒蝉蝇头小利 泥牛入海爱屋及乌鱼目混珠门可罗雀 黔驴技穷一箭双雕 2、替罪羔羊独眼龙纸老虎寄生虫 3、鸟的住处——巢, 狗的住处——洞、窦,蛇的住处——窿, 羊的住处——牢,兔的住处——窝、窟, 牛的住处——栏,猪的住处——圈, 马的住处——厩,虎的住处——穴, 鸡的住处——埘、笼,蚕的住处——架, 蜜蜂的住处——箱,蜘蛛的住处——网, 人的住处——房、屋。

小学语文阅读题的回答技巧

阅读题的回答技巧 一、给文章加标题 我们经常把题目称之为文章的题眼,题目应该是文章主线的关键所在。一个小技巧:读完一篇文章后,你发现出现频率最高的基本就 再联系文中答“本文指年轻人见到老人是盲人后,惊呆了。” 所以“木然”最合适的解释为:形容人受到惊吓发呆、不知所措的样子。本文指年轻人见到老人是盲人后,惊呆了。 需要解释的词=本意+文中意思 四、理解、品味词句题

1、问指示代词“这、那”所指内容:多从代词前面文字中找答案。 2、问某词能否去掉,或者调换另一词题型解题模式: A、回答可以还是不可以;(一般情况不可以,特别是书上的原文时)。 B、不用或调换后,语境有何变化(不用,不能体现语言的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或与事实不符或太绝对,用了,体现语言的准确、生 /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五、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 公式:1、分析所写景物的特色。2、……描写了……,为下文写……打下了伏笔。 “赏析优美语句”题型(主要有两种题型) A、“××”词好在哪里? ★答题方式: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

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B、“××”词能不能删掉? ★答题方式:①不能,用了“××”词,生动地说明了……,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去掉就没有这种效果。 ②不能,删掉“××”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太绝 C、照应文章标题 D、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E、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2)此段在文中,作用:A、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B、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推动情节发展

初中语文阅读题答题技巧(整理版)

初中语文阅读题答题技巧 1、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埋下伏笔。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 2、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3、概括文章主旨。 对于这种题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通过……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4、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看到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首先要看一看这一句用了那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特别是描写中又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带综合性的场面描写。而人物描写还可细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描写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动、形象、感人。抒情的运用,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果文中有一些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以及自然界当中的神奇景象的描述,它的作用是增加了所写内容的神秘色彩,引起读者的兴趣。 5、文中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有很多,常用的有8种,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其中考得最多的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比喻的作用有三:一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帮人加深体味;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叫人便于接受;三是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拟人的作用是可以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运用拟人表现喜爱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亲切自然;表现憎恨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丑态毕露,给人以强烈的厌恶感。夸张的作用是可以深刻地表现作者对事物的鲜明的感情态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通过对事物的形象渲染,可以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排比的作用在于能突出文章的中心,表达强烈奔放的情感,增强语言的气势;是提高表达效果的重要环节。还有叠词、短句使用,使文章富有节奏感,具有音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一种修辞用的比较多的就是引用,有时阅读理解中会有引用的诗句、名人故事、还有名人语言或名人著作中的有关内容,问题会有“文章中引用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这种题目回答时要注意答到这样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衬托了记述对象的品质,突出了主人公的某种精神”。 对以上类型的问题必须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 6、文中某句话有什么含义?或告诉我们什么深刻的道理?请说说你的理解。 问题的回答不是简单地从文中寻找现成的句子就可以解决的,这需要我们的同学平时多读多看多积累,多看并记住一些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警句,这样才能真正地理解文章的意思,丰富回答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准确地表达出来。 7、比较阅读理解。

语文阅读理解如何回答才能得高分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七) 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诗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夸张、排比、对偶、比喻、借代、比拟、设问、反问、反复等。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复习时要系统归纳各种表达技巧,储备相关知识。首先要弄清这些表达技巧的特点和作用,再结合具体诗歌进行仔细体味、辨析。

最新整理九上语文行知天下答案九下语文行知天下答案内容.docx

最新整理[九上语文行知天下答案]九下语文行知天下答案内容九下语文行知天下答案九下语文行知天下答案 一、基础知识(43分) 1.根据文段中的汉语拼音写出汉字。(4分) 诗歌是文学殿堂里xuàn()丽灿烂的明珠。它引领我们jí()取智者的思想,体悟人生的真dì()。徜徉其间,我们的思想将在孜孜以求中变得深suì()。 【答案】绚汲谛邃 【解析】 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A。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识记A。 2.书写有错的一项是()(3分) A.嘶哑蓬蒿憔悴干瘪 B.灰烬锦嶂疲惫慰籍 C.晨曦镶嵌笑涡富饶 D.驱逐蝼蚁喉咙坟墓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错别字,主要是因音同或形似而错,掌握这个易错点,根据汉字的特点,结合词义字义辨析判断。用反选排除法,有错就排除。 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识记A。 3.下列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3分) A. 中国。xxx项目成果交易会于6月20日在xxx圆满结束。 B.记者在xxx小汤山医院亲眼目睹了医务人员在抗击非典战斗中感人的工

作场面。 C.有关部门高度重视防汛工作,加大宣传力度,将暴雨警报广而告之,做到家喻户晓。 D.神舟发射基地的广大官兵,个个身怀绝技,却因工作的机密鲜为人知。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先要分析词本身的意思,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根据语境判断。B句中“目睹”一词含义“亲眼”的意义,无须再用“亲眼”。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通过中华美食的多个侧面,使大家了解了中华饮食文化的精致和源远流长。 B.生活中,我们只有经历了挫折,才能懂得怎样面对挫折,才能战胜一个又一个挫折。 C.坐佛荷兰持有者是一名中国早期艺术品的狂热收藏者,从事收藏近30余年。 D.开齐开足课程,广泛开展校园朗诵节、艺术节、文化节等,培养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用反选排除法,A句“通过......”“使......”两个介宾短语连用,使句了缺少主语;C句有歧义,有“中国早期艺术品”和“中国狂热

五年级下册行知天下答案汇总

能力PK大舞台(一)答案 听力部分: 一、听句子,选出你所听到的单词。 A C B A B 二、听句子,给下列图片排序。 3 1 5 2 4 三、听短文,给句子排序。 3 4 1 5 2 四、听短文,根据所听内容在老奶奶能做或拥有的事情前面划“√”,不能做的事情或不能拥有的事情前面的括号中划“X”。 XX√ √ X 五、给你所听到的英语句子选出合适的答语。 A B A B B 六、听短文,将你所听到的单词填在对应的横线上。 1.night 2.ago 3.worked 4.or 5.write 笔试部分 三、找出下列问句的答语并连线。 E A B D C 七、写作练习(仅供参考) Three years ago, I was 8 years old, but now I am 11 years old. Three years ago, I lived in a village, but now I live in a big house in the city. Three years ago, I went to school by bike, now I go to school by car. 能力PK大舞台(二)答案 听力部分: 一、选出句子中听到的单词。 B A C C B 二、听句子,给图片排序。 2 4 1 5 3

三、听短文,给句子排序。 2 5 1 4 3 四、听对话,判断对错。 √ √√×√ 五、听问句,选答语。 A B A A A 六、听音,填单词。 wrote learning ago studied was pupil lots of teacher teaching 笔试部分保留不变 能力PK大舞台(三)答案 听力部分: 一、听句子,选出你听到的单词,将对应单词的序号填入题前括号中。 A A B C A 二、听一听小伙伴们昨天都吃了哪一些食物,根据你所听到的录音顺序给下面的图片排序。 5 4 2 3 1 三、听短文,给下面句子排序。 5 2 4 1 3 四. 听音判断。在玲玲这一天吃过得食物前面的括号中划“√”,没有吃的食物前面括号中划“×”。 ×√ √ ×√ 五、听问句,选答语。 A A B A A 六、听短文填单词。 English breakfast lunch gave had

五年级语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免费

___________________ 新春佳节之际,妈妈买来了一幅画。我粗粗一看,这幅画并没有什么特别吸引人的地方。我心想:书店里有那么多色彩鲜艳的年画,妈妈为什么要买这幅呢?我一边琢磨,一边细细欣赏起来。 这是一幅国画,画的背景是巍峨挺拔的高山,被淡淡的烟云笼罩着,使群山若隐若现,令人格外神往。山坡下横插过来一株苍劲的松树,松树下是一对飞奔的骏马。奔在前头的是一匹枣红马,它浑身火红,仰天长嘶,红色的鬃毛高高飘起,全身的肌肉结实得像拳击场上的运动员,一块一块地凸出来,显得十分健美有力。枣红马腾空而起,柔软而漂亮的马尾巴甩得很起劲。紧挨着枣红马旁边是一匹白马,从头到尾一片洁白。连一根杂毛也没有,像一团白云轻轻飘来,显得那么洒脱矫健,分明是一匹千里马。 我越看越着迷,似乎听到了它们“得得”的马蹄声,看到了他们身后卷起的阵阵尘土,仿佛看见它们自由自在地飞驰在广阔的原野上。 这时,我猛然想起刚才的疑问,便跑去问妈妈。妈妈神秘地笑了,反问我:“你属什么呀?”我恍然大悟,抢着说:“知道了,知道了,我属马,这年画上的马象征着我。您希望我努力学习,不怕挫折,永远向前飞奔,对吗?”妈妈满意地点点头。 啊!马儿,你知道这是妈妈对我殷切的期望,我决心要让它变成现实。 1.填空。 (1)这幅国画画的是()、()、()、(),主要画的是()。 (2)妈妈买这幅画的目的是()。 2.用横线画出写“我”观画时联想的句子。 3.用‖把文章分成3段,用简洁的语句写出文章的叙述顺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给短文加标题。 (二)深山含笑 我以前见过的含笑花都是庭院种植的,叶细花小,象牙色的花蕊吐着幽香,有一种水果般的甜沁。含笑不(以、已)艳丽著称,妙的是一缕沁香。 在井冈山深处,我被另一种含笑花(佩、折)服!几株两三丈高的乔木体如游龙,散发出弥

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方法总结

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方法总结 导读:导语:语文考试内容所占比例在整个过程中越来越大,那么如何让语文考试锦上添花呢?总结语文知识点是很有必要的网频道为大家准备的《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方法》供大家学习,并祝各位同学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 一、题型:段意、主要内容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二、选择或概括文章的中心(有很多的问答题都是根据中心解答的) 例如:谈谈你的收获;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你有什么启发 有些文章可以直接在文中找到中心句。 写人的,主要是赞美主人公的某些优秀品质; 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方法 写景主要赞美景的美丽可爱。 写物比较复杂一点,单纯写物,就是表达对物的喜欢; 借物喻人和借物喻理的文章,在此类文章的结尾部分,仔细地揣

摩,看它那些带有议论性的话,如果有写人的成分,那就是借物喻人;如果有说理的意思,那么一定就是借物喻理。 三、理解句子的含义 所谓的含义就是蕴含在文章里面的意思,不是一下子就能看出来的,要通过我们仔细的揣摩,采取一找二写的'方法来完成。句子的意思有明暗两种。 明的就是在文章结束那些议论性的话,你把它拿过来,稍加整理,也能回答。 暗的难度大一点,必须在通晓全文的基础之上,把文章中一些重要的事件所反映的思想感情等的关键词摘录出来,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方法总结】 1.语文万能答题公式总结 2.高考语文古诗鉴赏答题方法 3.说明文阅读理解答题方法 4.语文答题技巧和方法:文言文实词推断方法 5.初中思品试题的答题方法 6.说明文的答题方法 7.小说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8.散文阅读的方法及答题方法

行知天下答案

第四单元 乔山人善琴 字词: ①鹘(gǔ):一种凶猛的鸟.②郢楚:即楚郢,古地名,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都城.③媪(ǎo):老妇人.④阕:止息,终了.⑤款扉:款,敲;扉,门⑥扣:问,询问⑦鼓:弹琴。 译文 在开国的时候,有个乔山人善于弹琴.他曾经得到过杰出的琴师传授,弹琴的指法很精湛.每当他在山野林间弹琴时,一遍又一遍,连飞鸟和凶猛的鹘都为之悲鸣.一次他游历到楚郢,在旅店弹奏洞庭曲.隔壁的一位老妇人听了琴音,非常感动,不禁感叹惋惜.曲子弹奏完了,乔山人叹息道:“我弹琴大半辈子,终于在这里遇见了知音!”一会有人敲门,老妇人进来说道:“我的老伴活着的时候,是弹棉花的.今天听见你在这里弹琴,太像我老伴弹棉花的声音了!" 答案: 9、(2分)A.觉:睡醒. B.走:逃跑.C.叩:问.D.鼓:弹奏. 10、(2分)D 11、(2分)里面(中间)夹杂着噼里啪啦的房屋倒塌声. 12、(3分)第一个场面:一家四口由睡而醒; 第二个场面:一家四口由醒而睡;

第三个场面:失火、救火. (意对即可) 13、侧面烘托。(2分)例子:凄禽寒鹘,相和悲鸣.好处:有力地烘托了乔山人弹琴技艺的精湛 鼓人 14、恶劣的生存环境。作用:鼓村人在这样的环境下倔强地一代一代地生活着,表现了鼓村人顽强的生命力和不屈不挠的斗志。为下文写他们扬起鼓威走出家张本。 15、反复。强调了鼓村人心中坚守着信念,要靠坚实的行动征服别人;表明鼓村人憋着一股劲,要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展示自我的价值。 16、见原文。 17、第9段是从鼓村人经济变化,鼓村人生活水平大大改善与提高来写他们的变化。第10段从鼓村人思想观念的变化来写他们的变化。 18.(1)语句简短有力,富有气势,与文章内容一致,给人视觉上的冲击,读起来酣畅淋漓。(2)多用修辞方法,如排比、反复、夸张、对偶等,把鼓村人写活了。(3)富有乡土气息和时代气息。 19、表面上写小院,实际上写母亲。 20、对母亲的爱和怀念。 21、清洁的特点。勤劳,热爱生活的品质。 22、第3段。母亲的关爱和教育。

小学阶段语文阅读题答题技巧

小学阶段语文阅读题答题技巧 在小学语文的学习,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特别是在语文考试试卷中,阅读题占了很大一部分比重。因此,掌握阅读答题的方法对学生来说至关重要。本人结合多年的语文阅读教学经验,谈谈小学语文考试中阅读题的一些答题技巧。 在小学语文考试阅读题中,基本可分为以下几种题型: 1、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 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 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 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 2、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 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3、概括文章主旨。 对于这种题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通过……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 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4、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看到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首先要看一看这一句用了那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特别是描写中又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带综合性的场面描写。 而人物描写还可细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描写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动、形象、感人。抒情的运用,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 如果文中有一些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以及自然界当中的神奇景象的描述,它的作用是增加了所写内容的神秘色彩,引起读者的兴趣。 5、文中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修辞有很多,常用的有8种,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 其中考得最多的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 比喻的作用有三:一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帮人加深体味;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叫人便于接受;三是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 拟人的作用是可以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运用拟人表现喜爱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亲切自然;表现憎恨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丑态毕露,给人以强烈的厌恶感。 夸张的作用是可以深刻地表现作者对事物的鲜明的感情态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通过对事物的形象渲染,可以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 排比的作用在于能突出文章的中心,表达强烈奔放的情感,增强语言的气势;是提高

2019-2020年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行知天下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行知天下》第五组答案 75页 1、有十只羊,有九只蹲在羊圈里,一只蹲在猪圈里,打一成语 抑扬顿挫(一羊蹲错) 九寸加一寸等—尺.猜一个成语 得寸进尺 世界上最小的邮筒(打一成语) 难以置信 2、字冰洗然 3、一心一意——意气风发——发扬光大——大有作为 78页 1、金碧辉煌葱郁朱红姿态不一古老长长 2、朱红黄的绿的金碧辉煌葱郁 3、昆明湖的宁静之美 4、长廊、万寿山、承上启下 5、天鹅湖静得像一面镜子 79页 1、【要求、哀求】【辛苦、苦闷】【安静、平静】【安静、平静】 2、“什么问题?”“爸,你一个小时可以赚到多少钱?”“这与你无关,你为什么问这个问题?”父亲生气地问。“我只是想知道,请告诉我,你一个小时赚多少钱?”小孩哀求。“假如你一定要知道的话,我一小时赚20美金。”

3、儿子的请求 4、因为爸爸误解了,不知道儿子要钱干什么,以为儿子借钱去买玩具,觉得儿子自私,不理解自己工作的辛苦。 5、向爸爸买—个小时的时间,让爸爸早点回家,一起共进晚餐。 6、爸爸可不可以抽点时间陪陪我。 82页 一、几(jī)乎画舫(fǎng) 堤(dī)岸数(shǔ)不清 二、姿态不一南征北战崇山峻岭绝无仅有举世无双 三、Z T 智慧明智戈 6 14 士 四、气魄灵魂提出堤岸间隔融洽栽树载重 五、1、②③①2、③②①3、③① 六、长城:连绵的群山,是他的根基;葱郁的林木,是他的守卫。绵延万里,书写一曲荡气回肠的浩气之歌,这就是长城,中国的骄傲!颐和园:昨日皇家园林,近日百姓乐土;欢迎来到颐和园,相信大家一定不会白来一趟,因为这里有著名的长廊,平静的昆明湖和佛香阁等... 秦兵马俑:昔日秦皇风云,今天世界奇迹;观秦兵马俑,品中华古韵,看古今文化,享世界韵味。 85页 二、1、我们高兴地观看精彩的球赛。 2、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3、陈明的眼镜被我不小心摔坏了。

人教版语文(上册)《行知天下》文字高清版答案

《行知》6上 第一组基础原地 考验一:生字大擂台 1、静谧邀俯首瀑布侠客陡峭韵底蕴 2、121211 考验二:词语大闯关 1、D 2、(1)深深轻轻 考验三:句子连连看 1、A C B 2、每于寒尽觉春生。(张维屏) 虫声新透绿窗纱。(刘方平) 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 3、比喻拟人对偶反问 考验四:课文梳理园 1、雨前、雨中、雨后、声音和色彩喜爱 2、一只孤零零地在草丛中爬行的小虫、草虫居住的洞穴、草虫走的道路、花色斑斓的小圆虫、草茎、振动翅膀的甲虫 3、老桥、鸟儿、露珠、树、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雀、落花、落叶等;在作者的眼里,这里的一花一树,一鸟一石,一草一木都成了有生命的人,它们能我们说话,能跟我们交流,它们成了我们的朋友。 考验五:理解与感悟 1、蕴藏秘密粗糙长久 2、略

3、嗅看听嗅觉视觉听觉 考验六:思考与表达 1、①孙悟空号称齐天大圣,闹天官,斗如来,降妖伏魔,历尽艰险,保护唐僧西天取经。堪称英雄! ②猪八戒云栈洞大战悟空,对唐僧、悟空的话言听计从,忠心耿耿,为唐僧西天取经立下汗马功劳。何为蠢猪? ③沙和尚武艺高强,不畏强敌,保护唐僧西天取经,一路上任劳任怨,忠心不二。哪是忍者? 语文乐园 关卡一:动物趣事 1、哀鸿遍野管中窥豹噤若寒蝉蝇头小利 泥牛入海爱屋及乌鱼目混珠门可罗雀 黔驴技穷一箭双雕 2、替罪羔羊独眼龙纸老虎寄生虫 3、鸟的住处——巢, 狗的住处——洞、窦,蛇的住处——窿, 羊的住处——牢,兔的住处——窝、窟, 牛的住处——栏,猪的住处——圈, 马的住处——厩,虎的住处——穴, 鸡的住处——埘、笼,蚕的住处——架, 蜜蜂的住处——箱,蜘蛛的住处——网, 人的住处——房、屋。

答语文阅读题的方法

答语文阅读题的方法(公式),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