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

【课后练习】

一、选择题:

1、从生态学的角度看,下列词组中,按概念由小到大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生物个体→种群→生物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B.生物个体→种群→生物群落→生物圈→生态系统

C.生物个体→生物群落→种群→生态系统→生物圈

D.生物个体→生物群落→种群→生态圈→生态系统

2、在下图所示的食物网中,鹰同时占有的消费级和营养级分别是()

A.次级、三级消费者、第二、三营养级

B.次级、四级消费者、第三、四营养级

C.三级、四级消费者、第三、五营养级

D.次级、四级消费者、第三、五营养级

鼠鹰

草蛇

虫蛙

3、在生态系统中,下列各组生物属于生产者的是()

A.光合细菌、酵母菌

B.光合细菌、硝化细菌

C.乳酸菌、酵母菌

D.硝化细菌、乳酸菌

4、下列属于生态系统食物网特征的是()

A.一种生物只能被另一种生物捕食

B.食物链的环节是无限的

C.一种生物可能属于不同的营养级

D.食物网上的生物之间都是捕食关系

5、下列食物链中正确的是()

A.阳光→植物→兔→狼

B. 草←鼠←鹰

C. 草→蛙→虫→蛇

D.草→羊→狼

6、“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此成语所隐含的食物链具有的营养级数至少为()

A.2个

B.3个

C.4个

D.5个7、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A.每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只能处在一个营养级上

B.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处于第二营养级

C.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D.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其异化作用类型有需氧型和厌氧型两类

8、一头牛的胃中,除了含有饲料外,还含有多种与牛共生的微生物以及寄生在牛胃中的微生物。这头牛的胃,在生态学上可以看成一个()

A、组织

B、器官

C、群落

D、生态系统

9、下列生物中,属于初级消费者的是()

A、菟丝子

B、蘑菇

C、狼

D、雌蚊

二、非选择题

10、如图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食物网,据图回答:(1)该食物网中的食物链共有____条,鹰占有____个营养级。

(2)图中除_____是生产者以外,其余的都是______。

(3)食物网是指在一个_____中,由许多条_____组成网络关系,它们之间是____着的。

(4)图中未标出的生态系统的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蛇鹰

草兔

【师生互动】

***学生质疑

***老师回复

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2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课后练习】

一、选择题:

1、在生态系统中,全部生产者比全部消费者所占有的能量()

A、多

B、少

C、相等

D、大约相等

2、能量在流经生态系统中各个营养级时,其变化特点是()

A、逐级递减

B、逐级递增

C、基本恒定

D、有时增有时减

3、在一般情况下,一个食物链中的营养级不超过5个的原因是()

A、自然界中不存在第五营养级这样凶猛的动物

B、流入第五营养级的总能量太低

C、第四营养级的总能量太少

D、第四营养级的动物太凶猛

4、由于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单向不循环的,则在生态系统中,下列哪类生物最少()

A、昆虫

B、食虫鸟

C、猛兽

D、植物

5、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考虑,人类的食物(除粮食外)最经济的一组是()

A、肉类、鱼类

B、肉类、禽类

C、蔬菜、豆制品

D、蔬菜、蛋类

6、人们常用金字塔来说明生态系统中哪两者之间的关系()

A、能量和营养级

B、个体大小与营养级

C、个体大小与个体数量

D、个体数量与生物类型

7、下列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可逆转的

B、食物链越短,可供最高营养级消费的能量越多

C、初级消费者越多,次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越少

D、营养级越多,散失的能量越多

8、一个食物链中,兔子不会吃狼,但狼可以吃兔子,该食物链的不可逆性说明在一个生态系统中()

A、水循环是单向的

B、氧循环是单向的

C、碳循环是单向的

D、能量流动是单向的

9、在浮游植物→小鱼→海豹→虎鲸这条食物链中,若虎鲸的体重增加1kg,至少消耗浮游植物的量为()

A、1kg

B、10kg

C、125kg

D、1000kg

10、根据研究某生物同化量中,有98%用于呼吸消耗仅有2%用于生长和繁殖,那么它可能流向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是()

A、98%

B、3.2%

C、0.2%~0.4%

D、10%~20%

11、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开始于()

A、太阳能辐射到地面

B、绿色植物开始光合作用

C、绿色植物固定太阳能之后

D、初级消费者生长发育之后

二、非选择题

12、下列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请回答:

⑴写出图中A—E所代表的名称:A_______B_______C________D______E_______。

⑵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_____ ____。

⑶在该图解中,箭头依次变细意味着____________;方块依次缩小意味着_________。

⑷图中E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 ________。

13、下图是某湖泊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定量分析图解。图中A、B、C表示3个营养级,数字为测得的数量数,单位:×106kJ。已知该系统受到太阳辐射为337744×106 kJ,但其中337522×106 kJ能量未被利用。请回答:

(1)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a为____________×106kJ,这部分能量是________所固定的太阳能。(2)能量从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________,从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传递效率为__________。

(3)次级消费者通过异化作用消耗的能量占其同化作用所得到能量的_______________。

(4)由图可知,下个营养级不能得到上个营养级的全部能量,原因是:①各营养级生物体内有大量能量被_________;②其次是上级营养级的部分能量______________;③还有少数能量被__________利用。

【师生互动】

***学生质疑

***老师回复

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课后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图是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图解中,图中甲、乙、丙各是()

A、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

B、乙是生产者,甲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

C、丙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甲是分解者

D、甲是生产者,丙是消费者,乙是分解者

2、“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中的物质是指()

A、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元素

B、组成自然界的元素

C、组成生物体的一些基本元素

D、组成生物体的蛋白质和核酸

3、从物质循环的角度看,人体内的碳元素究其根源来自()

A、食物中的碳

B、大气中的CO2中的碳

C、燃料中的碳

D、非生物环境中的碳

4、生物地化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

A、在陆地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的能量流动的复杂过程

B、在能量流经生态系统各营养级时的逐级递减的全过程

C、在组成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的生物体内的反复循环运动

D、在生物圈的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反复循环过程运动

5、在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中,最先利用空气中CO2的生物是()

A、分解者

B、消费者

C、生产者

D、杂食者

6、在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中,能使CO2进入群落,又能将其释放到大气中的生物是()

A、分解者

B、植食动物

C、肉食动物

D、绿色植物

7、在碳循环中,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相互作用的生理作用是()

①光合作用②呼吸作用③蒸腾作用

④化能合成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8、与自然界的碳循环关系最为密切的两种细胞器是()

A、内质网和高尔基体B、叶绿体和线粒体

C、核糖体和叶绿体D、核糖体和高尔基体9、施用农药DDT的地区,虽然占陆地面积的一小部分,可是在远离施农药地区的南极动物体内也发现了DDT,这种现象说明了()

A、DDT是挥发性物质

B、DDT已加入全球性的生物地化循环

C、考察队将DDT带到了南极

D、南极动物也偶尔到施用农药的地区寻食

10、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发生在()

A、生物群落中B、生产者与消费者间

C、生产者与分解者间D、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11、在生态系统中对碳循环起决定作用的是()

A、微生物的分解作用B、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C、动物的呼吸作用D、煤和石油的燃烧

12、在一个处于平衡状态的人造封闭生态系统内,要使其中的动物能较长时间存活,必须提供()

A、氧气B、水

C、足够的有机物D、太阳能

二、非选择题

13、下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示意图,图中D为大气。请据图回答:

⑴碳元素在大气中与A、B、C之间的流动是以_______________形式进行的,在生态系统各成分中,A为_____________,B为_______________。

⑵图中D→C的过程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实现的,C→D的过程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实现的。

⑶生物群落中的一部分碳返回大气中,而第一部分则以______________形式贮藏在地层中。碳在无机环境中以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的形式存在。【师生互动】

***学生质疑

***老师回复

第四节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课后练习】

一、选择题

1、以下现象属于生态系统行为信息起作用的是()

A、蝙蝠的“回声定位”

B、萤火虫发荧光

C、蚊虫飞行时发出的声音

D、雄鸟的“求偶炫耀”

2、下列属于化学信息的是()

A、绿色植物接受光刺激

B、蛾类昆虫具有趋光性

C、狗能通过尿液找到回路

D、孔雀开屏

3、下列各项属于生态系统物理信息的是()A、信息素B、有机酸

C、孔雀开屏

D、温度

4、下列属于生态系统化学信息的是()A、太阳光B、声波

C、空气的湿度

D、昆虫的外激素

5、农民向田间施放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的目的是()

A、杀死昆虫

B、延长昆虫的发育期

C、干扰昆虫间正常的交尾

D、干扰昆虫正常的新陈代谢

6、下列不能感受物理信息的是()

A、动物的耳朵

B、植物的叶

C、细胞中的光敏色素

D、昆虫的前列腺

7.法国的昆虫学家法布尔做过以下实验: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在一所被丛林包围的屋里,把一只雌性大天蚕蛾扣在笼子里,周围撒满樟脑。尽管外面风狂雨骤,还有几十只雄蛾扑向纱笼。此现象说明()

A、昆虫间通过信息相联系,这种信息是无线电波

B、昆虫间通过信息相联系,因为昆虫都具有趋化性

C、昆虫间通过信息相联系,联系的媒介是阴雨天气

D、昆虫的雌雄个体间通过信息相联系,这种信息是化学信息——性外激素

8.“孔雀开屏”是一种()

A.物理信息B.化学信息

C.生物信息D.行为信息

9. 蝙蝠的回声定位,莴苣种子必须接受光信息才能萌发,说明()

A.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B.信息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C.信息能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D.生命活动的进行、生物种群的繁衍,都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10.利用性引诱剂扰乱动物的雌雄交配,使有害动物的繁殖力下降,利用的信息是()

A.物理信息B.化学信息

C.生物信息D.行为信息

二、非选择题

11.动物具有各种行为,这些动物的行为又可作为影响其他动物行为的信息。就你的所见所闻,从物理、化学、动物行为诸方面列举能影响其他动物行为的信息。

⑴、物理信息

⑵、化学信息

⑶、行为信息

12.有位科学家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将两只成熟的但是尚未交尾的雌性蚕蛾放在南北相距50多千米的A、B两地,然后将一只成熟的雄性蚕蛾放在A、B 两地之间连线的中点C,如图所示。

A C B

实验时候的风向是北偏西风,请预测这只雄性蚕蛾飞行的方向最可能是,

判断的理由是

,雄性蚕蛾的这种表现说明昆虫之间可以通过来传递信息。

【师生互动】

***学生质疑

***老师回复

第五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课后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生态系统中自动调节能力最大的是

A.温带落叶林

B.温带草原()

C.北方针叶林

D.热带雨林

2.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洪灾,其原因之一是

A.长江口热带风暴()

B.长江上游森林植被被破坏

C.水库泄洪过快

D.北方风沙使河库变浅

3.有什么措施能提高一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A.减少捕食者和寄生物数量()

B.使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数量保持平衡

C.增加物种数目

D.限制一个演替过程

4.一般地说,生物种类繁多的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大,当某种生物减少或灭绝,生态系统仍容易维持,其根本原因是()

A.自净化和自恢复能力强

B.负反馈调节及时

C.至顶级动物所占的食物链数目多

D.同一营养级各种生物可以相互替代

5.数百年前,我国的黄土高原有茂密的森林,后来却成了荒山秃岭,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北方寒流长期袭击

B.过度开发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C.长期干旱,赤地千里

D.地壳运动频繁

6.自然条件下,生态系统能够在一段较长时间内保持稳定性,其主要原因是()

A.具有复杂的营养结构

B.能量的收支随季节而波动

C.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能反复进行

D.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7.下列哪个生态系统破坏后恢复的能力比较低()

A.森林生态系统

B.草原生态系统

C.北极冻原生态系统

D.湖泊生态系统

8.高山松林与玉米相比()

A.较为稳定,不需要附加能量即可存活

B.较为稳定,但需要较多附加能量的投入

C.较不稳定,但自动调节能力较强,不需要附加能量

D.较不稳定,需要附加能量才能存活

9.对于一个处于平衡状态的生态系统,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物质不断循环

B.组成成分相对稳定

C.能量不断流动

D.生物个体数量不变

10.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森林生态系统的种群密度和群落结构一般能够长期处于较稳定的状态

B.草原生态系统的种群密度和群落结构常常会发生剧烈的变化

C.农田生态系统总是朝着对人有益的方向发展

D.整个地球上海洋可以看作是一个巨大的生态系统

二、非选择题

11.西部大开发必须注意改善和保护西部的生态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1)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包括生物与无机环境和生物与有机环境两大类;其中无机环境包括()

A.阳光、温度、水、动物等

B.大气、水、土壤、植物等

C.温度、水、地形、微生物等

D.阳光、温度、水、土壤等

(2)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通过不断的_______和_______而构成的有机整体称为生态系统。

(3)当生态系统达到动态平衡时,它能通过自动调节来维护正常功能。这种调节能力有大有小,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复杂,各个营养级的______越多,自动调节能力就_______。但是,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当外来干扰超过______时,生态系统将_______,其损失是难以估计的。

12.某地有一池塘,生长着丰富的水生植物和多种鱼虾。后来,由于化工厂将大量污水排入池塘内,使水质恶化,各种水生生物先后死亡。根据题意回答下列问题。

(1)从生态平衡角度看,池塘这种变化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要使池塘恢复本来面目,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首要要恢复的生物是_________。

【师生互动】

***学生质疑

***老师回复

评价与检测

一、选择题

1、以下可以称做生态系统的是( ) A 、一个湖泊中的浮游生物和所有分解者 B 、烧杯中的取自池塘的水、泥土和浮游生物 C 、一个池塘中的所有水蚤和分解者 D 、一个鱼缸中的所有金鱼和水草

2、某些生物具有撕扯肉食的尖锐牙齿,这些生物多是生态系统成分中的( ) A 、生产者 B 、初级消费者 C 、次级消费者 D 、分解者

3、在某一片草原生态系统中,野兔和野羊被大量捕杀后,最先受害的是( ) A 、生产者 B 、初级消费者 C 、次级消费者 D 、分解者

4、在生态系统中,下列各组属于生产者的是( ) A 、光合细菌、酵母菌 B 、光合细菌、硝化细菌 C 、乳酸菌、酵母菌 D 、硝化细菌、乳酸菌

5、兔子吃草,红狐吃兔,狼吃红狐构成的食物链中,红狐所处的消费者级别及营养级分别是( ) A 、次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 B 、次级消费者,第三营养级 C 、三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 D 、三级消费者,第三营养级

6、若下图所示生态系统中的A 包含5个种群(A 1A 2A 3A 4A 5),B 包含2个种群(B 1B 2),则其营养结构实际有食物链( )

A 、5条

B 、10条

C 、15条

D 、25条 7、下列属于分解者的是( ) A 、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 B 、营寄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 C 、属于自养型的微生物 D 、属于异养型的全部微生物

8、根据生态学的原理,要使能量流经食物链的总消耗降到最低,人们应采取以下哪一种食物结构( )

A 、以淡水养殖的鱼类为主

B 、以家畜的肉类为主

C 、以谷物和植物蛋白为主

D 、以禽类的肉和蛋为主

9、描述食物链的关系也可以表示为食物金字塔,在食物金字塔中表示了个体的相对数目,又表示了每层水平上所包含能量的大小。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当达到金字塔的顶部时,个体数目减少,但是能量增加

B 、当达到金字塔顶部时,个体数目和所含的能量与其他层一样

C 、在金字塔的最底层上,个体数目和所含能量都是最多的

D 、在金字塔的最底层上,个体数目和所含能量都是最少的

10、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

A 、生态系统中所接收的全部太阳能是流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B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C 、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的、不循环的

D 、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其传递效率是10%--20% 11、大象是植食性动物骨一种蜣螂则专以象粪为

食,设一大象在某段时间内所同化的能量为107

千焦,则这部分能量中可流入蜣螂体内的约为( )

A 、几乎为0千焦

B 、106

千焦

C 、2×106千焦

D 、3×106

千焦

12、蛇捕杀一只老鼠,是把整个老鼠吞入体内,那么蛇获得了这只老鼠的( )

A 、全部物质

B 、全部能量

C 、全部物质和能量

D 、部分物质和能量 13、若用甲代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乙代表生产者,丙代表消费者,丁代表分解者。则甲、乙、丙、丁在碳循环中的关系是( ) A 、 B 、

C 、

D 、

14、大气中的碳主要通过什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 )

A 、呼吸作用

B 、光合作用

C 、扩散作用

D 、蒸腾作用

15、假如在一个由草原、鹿和狼组成的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把狼杀绝,鹿群的数量将会( ) A、迅速上升 B、缓慢上升 C、保持相对稳定 D、上升后又下降 二、非选择题

A

B C E D 甲 丙 乙 丁 甲 丙 乙 丁 丙乙

16、下图是某湖泊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定量分析图解。图中A、B、C代表3个营养级,数字均为实际测得的能量数,单位为百万千焦。已知该生态系统受到的太阳辐射为118872百万千焦,但其中118761百万千焦的能量未被利用。请回答:

(1)请将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填写在图中的方框内,这部分能量是所固定的太阳能。(2)能量从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转化效率为 %,从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转化效率为 %。

(3)次级消费者通过异化作用消耗的能量占其同化作用所得到能量的百分比是。

17、下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简明示意图,请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A过程是的作用,具体包括和两种类型。

(2)图中缺少的一个重要箭头是。(3)与A过程本质相同的有过程(用图中字母代号填写)。

(4)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以形式进行循环。碳循环始终与结合在一起进行。

(5)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是通过紧密联系在一起而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的。

18、一只猎豹悄悄接近一鹿群,其行为被一只雄性鹿发现后,引起鹿群奔跑,猎豹丢弃健壮的雄鹿而捕捉到一只体弱的小鹿。小鹿被捕食后,又引来一群鬣狗,鬣狗之间又开始了争夺。试用生物学的观点,分析上述现象中的生物关系和信息传递方式:①雄性鹿发现猎豹后“通知”鹿群逃跑,这种现象叫做。这种信息属于。

②猎豹与鹿之间的关系是。猎豹捕食小鹿的信息属于。

③鬣狗之间的争斗属于。

生态系统稳定性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学习目标: 1、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3、简述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学法指导: 重难点: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二者区别和联系及其与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关系 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梳理(课前独立完成) 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概念:生态系统所具有的或自身和相对稳定的能力叫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原因: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 2、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实例 ①河流:河流受到轻微污染时,可通过、和很快消除污 染,河流中生物种类与数量受到严重影响。 ②森林:当害虫数量增加时,食虫鸟由于食物丰富,,这样害虫 种群数量就会受到抑制。 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调节限度: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是的,当外界干扰因素的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难以恢复。 3、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的能力。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越多,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抵抗力稳定性就越。 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的能力。生态系统在受到不同的干扰(破坏)后,其与是不一样的。 4、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一方面要控制对生态系统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不应超过其; 另一方面,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 二、师生互动(小组讨论) 归纳总结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二者之间及与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关系如何?

1.森林遭到持续干旱,树木往往扩展根系的分布空间,保证获得足够水分,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这反映了森林生态系统() A.恢复力稳定性较强B.抵抗力稳定性较强 C.恢复力稳定性较弱D.抵抗力稳定性较弱 2.某池塘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由于污染物的排放遭到破坏,停止排放污染物后,逐步恢复原状,这是由于该生态系统具有() A.抵抗力稳定性B.恢复力稳定性C.抗污染能力D.抗干扰能力 3.可以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能力的简化实例是() A.食草动物数量增加,导致植物数量减少,从而引起食草动物数量增长受到抑制B.豆科植物供给根瘤菌有机养料,并从根瘤菌获得含氮养料 C.山区植被遭到破坏后造成水土流失 D.废弃耕地上杂草丛生 4.某池塘中,早期藻类大量繁殖,食藻浮游动物(水蚤)大量繁殖,藻类减少,接着又引起水蚤减少。后期排入污水,引起部分水蚤死亡,加重了污染,导致更多水蚤死亡。关于上述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早期不属于负反馈,后期属于负反馈 B.早期属于负反馈,后期不属于负反馈 C.早期、后期均属于负反馈 D.早期、后期均不属于负反馈 5.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越大,则() ①生态系统成分越复杂②生态系统的成分越简单③营养结构越复杂 ④营养结构越简单⑤恢复力稳定性越差⑥恢复力稳定性越强 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③⑥D.②④⑤ 6.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复杂,其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大的原因不包括()A.处于同一营养级的生物种类繁多 B.能量可通过其他食物链传递到顶级 C.某一营养级一些生物消失,可由该营养级的其他生物代替 D.能量流经各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的

高二生物必修三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知识点总结

高二生物必修三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 性知识点总结 一、生态系统的结构 1、定义: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 2、类型:自然生态系统:包括水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大于人工生态系统 3 生态系统的结构 (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功能结构) 特例: 寄生植物(如菟丝子)消费者; 腐食动物(如蚯蚓)分解者; 自养微生物(如硝化细菌)生产者; 寄生微生物(如肺炎双球菌)消费者。 (2)食物链和食物网(营养结构) 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食物链不包括非生物物质和能量及分解者)。 食物网:在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

接的复杂的营养关系称为食物网分析食物网时应注意: a 越复杂的生态系统,食物网中的食物链的数量就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就越强。食物链上一般不超过五个营养级。 b 生产者总是为第一营养级。在食物网中,大型肉食动物在不同的食物链中所处的营养级往往不同(占有不同的营养级)。 C 每条食物链的起点总是生产者,终点是不被其他动物所食的动物。食物链中箭头的含义:方向代表能量流动的方向,同时体现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 d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就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的。 e 在食物网中,两种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有可能出现不同概念上的重合。如蜘蛛与青蛙既是捕食关系,又是竞争关系。 二、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能量流动 a、定义:生物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b、过程:一个来源,三个去向。 c、特点:单向的、逐级递减的(不循环不可逆)。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 2、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a、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效率(如

北师大版生物八下第23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word复习教案

第23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一、复习目标 1.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理解生态系统四种组分的功能地位及相互关系,理解营养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掌握营养级的概念以及营养级与食物链的关系 2.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原因,理解破坏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及其关系,了解保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意义 二、复习提纲 1.广西爱鸟周:每年3月20一26日;爱鸟节:每年3月20日。 2.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自然区域内,所有生物及其生活的环境共同构成生态系统。 3.生态系统的类型:水域:海洋、淡水、湿地;陆地:森林、草原、荒漠、农田、城市等。生态系统有大有小,一个池塘、一块农田、一条河流也是一个生态系统,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4.生态系统的成分:非生物成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等 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为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 ——消费者(动物):直接或间接地以绿色植物为食 ——分解者(腐生性微生物):分解动植物的遗体并利用其中的有机物和能量 注:在生态系统中,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紧密联系,彼此作用,构成一个整体。其中生产者是消费者和分解者能量的源泉,也是生态系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因此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消费者的功能活动,不会影响生态系统的根本性质,所以消费者不是生态系统的必要基本成分。5.食物链: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通过吃与被吃形成了食物关系,这种不同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链条式联系。 6.食物网;许多条食物链彼此交错,形成复杂的网状联系,就称为食物网。生态系统的营养关系结构愈复杂,生态系统愈稳定。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

初二生物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知识点总结

初二生物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知识点总结 学好初中生物课,不仅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还要有勤奋的学习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针对生物科学的特点,小编为大家准备了这篇初二生物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知识点总结,希望大家认真阅读! 5、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①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②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 6、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之间的异同 不同点:在物质循环中,物质是被循环利用的;能量在流经各个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的,而且是单向流动的,而不是循环流动 联系: ①两者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②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释放,都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等过程 ③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 7、生态系统中的信息种类: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

息(孔雀开屏、蜜蜂跳舞、求偶炫耀) 8、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①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传递;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信息的传递 ②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①提高农产品和畜产品的产量②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9、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而且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10、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 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 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越高,恢复力稳定性越差 11、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方法: ①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②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生态系统结构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一节生态系统的结构(14次) 1.一棵枯木上,生有苔藓、藻类、蘑菇等生物,它们(枯木和生物)共同构成了 A .种群 B .群落C .生态系统 D .生物圈 2.在生态系统中能将太阳能转化到生物群落中的是 A. 蚯蚓 B .硅藻 C .硝化细菌 D. 酵母菌 3.如下图所示是某海洋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和海洋水深关系的曲线。以图中信息做参考,判断出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在远洋水域,从水深30米处开始,随着水深增加固定太阳能的数量逐渐减少,影响这一变化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光;生产者中,主要的生物类群是藻类 B .近海水域水深10米左右处生产者的数量最多 C .生活在水深100米以下的生物,从生态系统的成分看只有分解者 D .影响海洋生物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阳光、温度、海水盐度,这一点与陆地生态系统有区别 4.海水退潮后露出的海边岩石上有各种海藻附着,它们从上到下呈带状水平分布,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不同深度的海水 A .温度不同 B .盐度不同 C .含氧量不同 D .光谱成分不同 5 .在生态系统中,以朽木和粪便为生的蕈类、粪金龟子、蚯蚓等生物为 A .次级消费者 B .生产者 C .分解者 D .初级消费者 6.根据细菌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按营养功能来分类,应属于( ) A 生产者 B 分解者 C 消费者 D 因细菌种类不同而不同 7.下列是池塘中一些常见的生物,其食物链顺序正确的是 ( ) ①鱼类 ②藻类 ③水生甲虫 ④池边杂食动物 ⑤水蚤 A .④→①→②→③→⑤ B .②→⑤→③→①→④ C .③→②→①→⑤→④ D .②→⑤→④→③→① 8.右图是一个陆地生态系统食物网的结构模式图,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在该食物网中,共有5条食物链存在 B .在该食物网中,H 处于三个不同的营养级 C .若B 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则该种群的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明显变大 D .在该食物网中,如果C 种群的数量下降10%,则H 的数量不会发生明显变化 9.“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此成语中隐含的食物链具有的营养级数至少有( ) A 2 B 3 C 4 D 5 10.用英文字母表示不同的生物,用箭头表示食性关系,当环境发生变化时,下列哪种食物链或食物网中a 种群较为稳定 A a →b →c B C D

高三生物教案:第5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一、教学目标 1.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3.简述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4.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 5.认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性,关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教学难点 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概念。 三、教学方法 探究法、对比法、讲述法 四、教学课时 1 五、教学过程 〖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回答老师提示。 〖提示〗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板书〗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一、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 〖讲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 第一,是同种生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控,这是在有限空间内比较普遍存在的种群变化规律; 第二,是异种生物种群之间的数量调控,多出现于植物与动物或动物与动物之间,常有食物链关系; 第三,是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调控。 生态系统总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并与周围的环境有着很密切的关系。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以内部生物群落为核心的,有着一定的承载力,因此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范围的。 〖旁栏思考题〗学生思考回答老师提示。 〖提示〗如果草原上的食草动物因为迁入而增加,植物就会因为受到过度啃食而减少;而植物数量减少以后,反过来就会抑制动物的数量,从而保证了草原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平衡。 〖讲述〗在生态系统中关于正反馈的例子不多,例如,有一个湖泊受到了污染,鱼类的数量就会因为死亡而减少,鱼类死亡的尸体腐烂,又会进一步加重污染,引起更多的鱼类的死亡。 不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不同的。一个生态系统的物种组成越复杂,结构越稳定,功能越健全,生产能力越高,它的自我调节能力也就越高。因为物种的减少往往使生态系统的生产效率下降,抵抗自然灾害、外来物种入侵和其他干扰的能力下降。而在物种多样性高的生态系统中,拥有着生态功能相似而对环境反应不同的物种,

5.5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第三册[人教版] 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一、知识结构 抵抗力稳定性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恢复力稳定性 二、教学目标 1、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3、简述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4、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 5、认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性,关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1、教学重点及解决方法 [教学重点] 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解决方法] 以具体的实例来说明生物群落内部负反馈调节的存在,进而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教学难点及解决方法 [教学难点] 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概念。 [解决方法] 通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的教学,已为学生理解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概念打下了伏笔,再借实例说明之。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方法 讲解法。 六、教具准备 图片、动画。 七、学生活动 1、问题探讨、思考与讨论。 2、设计并制作生态缸。 八、教学程序 (一)明确目标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第1课时 导入:[问题探讨]教材P109,引导学生从群落的种间关系,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讨论生态系统具有稳定性;再设问:“人类能否在生物圈之外建造一个适于人类长期生活的生态系统呢?”引出“生物圈2号”实验,引导学生思考生物圈2号失败的原因。上述正反两个实例,可以说明自然界中生态具有相对稳定性,稳定的生态系统对于生物生存至关重要。那

么,什么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呢? 学生阅读教材P109相关内容。教师指出:只有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它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大功能类群齐全,能量的输入保持稳定,物质的输入和输出相对平衡时才表现出来。稳定性表现在结构相对稳定和功能相对稳定上。例如,原始森林生态系统是经过千百年来形成的,尽管其中的生物生生死死,迁入迁出,无机环境也不断变化,但从某一阶段来看,该系统内各种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总是大体相同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指的是生态系统的一种能力或特性,而不是一种状态。它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两个方面。 设问:为什么生态系统具有稳定性? 学生阅读教材P109——110相关内容,动画模拟演示兔种群与植物种群之间的负反馈示意图。设置下列问题: 1、草原中生活着野兔和狼,由于狼的捕食,野兔数量减少,分析草、野兔、狼的种群数量是如何逐步达到稳定的? 2、为什么森林中害虫数量不会持续大幅度增长? 3、适度捕捞后,池塘中鱼的种群数量为什么不会减少? 4、森林局部大火过后,为什么植株能较快生长? 5、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无限的吗? 教师总结归纳。 学生阅读教材P110——111相关内容,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2、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核心分别是什么? 3、草原、北极苔原、森林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谁强谁弱?恢复力稳定性谁高谁低? 4、抵抗力稳定性与生态系统自身的组分和营养结构关系如何?恢复力稳定性呢? 5、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关系如何? 教师总结归纳:“抵抗力稳定性”要强调其核心是“抵抗干扰,保持原状”。“干扰”是指破坏稳定状态的外界因素;“保持”是指与干扰同时表现的系统内在的自动调节能力。“恢复力稳定性”要强调其核心是“遭到破坏,恢复原状”。“破坏”是指受外界因素影响使生态系统较远地偏离了原来的稳定范围;“恢复”是指外界因素消除了,生态系统重新建立稳定状态。 1、自动调节能力取决于生态系统自身的净化作用和完善的营养结构。净化作用包括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和微生物的分解三个方面,它是河流生态系统抵抗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 完善的营养结构使生态系统具有一种反馈调节机制,进而抵抗外界干扰,维持自身稳定。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的基础,如在森林中,当害虫数量增加时,食虫鸟类由于食物丰富,数量也会增加,害虫种群数量增加时,食虫鸟类由于食物丰富,数量也会增加,害虫种群的增长就会受到抑制。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主要依靠群落内种间关系(主要是捕食)和种群内的种内斗争而实现的。 2、自动调节能力与生态系统成分和营养结构的关系 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与其自身的成分和营养结构成正比。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小,反之就越大。 3、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与抵抗力稳定性的关系 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的强弱取决于自动调节能力的大小,它们之间呈正相关,即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与其自身的成分和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成正比关系。 4、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与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 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当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一限度时,生态系统原有的稳定性遭到破坏,抵抗力稳定性不能发挥作用于,恢复力稳定性得以充分体现,最终使其恢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知识点知识分享

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一、生态系统的结构 1、生态系统的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______________。 3、生态系统类型:(了解) 可分为水域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水域生态系统主要包括海洋生态系统和淡水生态系统。陆地生态系统有冻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等自然生态系统,以及农业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人工生态系统。 4、生态系统的结构 (1)成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主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还有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主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还有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主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还有_______________ 通过_______________,把_________________转化成____________________ 生产者 通过_______________,把_________________转化成____________________ 判断:生产者一定是绿色植物;植物都是生产者;生产者都是自养型生物; 自养型生物都是生产者;动物一定是消费者;病毒都是消费者; 微生物一定是分解者;分解者一定是原核生物。 (2)营养结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一种生物在不同食物链中,可以占有_________的营养级。 同一营养级上,可以有______________的生物。 ●植物(生产者)总是第_________营养级; ●植食性动物(即初级消费者)为第_______营养级; ●肉食性动物和杂食性动物所处的营养级不是一成不变的,如猫头鹰捕食鼠时,则处于第三营养级; 当猫头鹰捕食吃虫的小鸟时,则处于第四营养级。 5、各种组分之间的关系: 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 ①生态系统中各组分之间紧密联系,才能使生态系统成为一个统一整体。 ②联系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成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构成一个简单的生态系统的必需成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食物链:主要为捕食关系,只有_____________无________,其起点:_______ 6、分析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的各种生物的数量关系: 植物昆虫青蛙蛇鹰 ①如果生产者减少或增多,则整条食物链的所有生物都________或_________。 ②如果蛇减少,植物,昆虫,青蛙,鹰。 7、_______和________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的主渠道,也是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结构。 二、生态系统的功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过程 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的相关习题: (1)A、B、C的同化量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即相应方框前面箭头上的数字。 注意:摄入量=_________+_________; (2)生产者能量的来源:____________________;消费者能量来源:__________________; 分解者能量的来源:____________________;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指: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起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流 入到消费者体内的能量是指:被消费者______________的能量。 (3)每个营养级同化量得去向: 1、____________________ :(即图中的b1、b 2、b3); 2、____________________ : ①被下一营养级捕食,流入到下一营养级(即图中的 ____________ ②生产者的枯枝败叶、消费者的粪便以及他们的遗体被分解者利 用,能量就流向分解者(即图中的________) 3、未利用(仅限于某生态系统有时间限制的情况) 通过下面这道题要深刻理解以上内容: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案.doc

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一、知识结构 抵抗力稳定性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恢复力稳定性 二、教学目标 1、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3、简述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4、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 5、认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性,关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1、教学重点及解决方法 [教学重点] 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解决方法] 以具体的实例来说明生物群落内部负反馈调节的存在,进而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教学难点及解决方法 [教学难点] 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概念。 [解决方法] 通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的教学,已为学生理解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概念打下了伏笔,再借实例说明之。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方法 讲解法。 六、教具准备 图片、动画。 七、学生活动 1、问题探讨、思考与讨论。 2、设计并制作生态缸。 八、教学程序 (一)明确目标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第1课时 导入:[问题探讨]教材P109,引导学生从群落的种间关系,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讨论生态系统具有稳定性;再设问:“人类能否在生物圈之外建造一个适于人类长期生活的生态系统呢?”引出“生物圈2号”实验,引导学生思考生物圈2号失败的原因。上述正反两个实例,可以说明自然界中生态具有相对稳定性,稳定的生态系统对于生物生存至关重要。那么,什么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呢?

学生阅读教材P109相关内容。教师指出:只有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它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大功能类群齐全,能量的输入保持稳定,物质的输入和输出相对平衡时才表现出来。稳定性表现在结构相对稳定和功能相对稳定上。例如,原始森林生态系统是经过千百年来形成的,尽管其中的生物生生死死,迁入迁出,无机环境也不断变化,但从某一阶段来看,该系统内各种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总是大体相同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指的是生态系统的一种能力或特性,而不是一种状态。它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两个方面。 设问:为什么生态系统具有稳定性? 学生阅读教材P109——110相关内容,动画模拟演示兔种群与植物种群之间的负反馈示意图。设置下列问题: 1、草原中生活着野兔和狼,由于狼的捕食,野兔数量减少,分析草、野兔、狼的种群数量是如何逐步达到稳定的? 2、为什么森林中害虫数量不会持续大幅度增长? 3、适度捕捞后,池塘中鱼的种群数量为什么不会减少? 4、森林局部大火过后,为什么植株能较快生长? 5、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无限的吗? 教师总结归纳。 学生阅读教材P110——111相关内容,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2、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核心分别是什么? 3、草原、北极苔原、森林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谁强谁弱?恢复力稳定性谁高谁低? 4、抵抗力稳定性与生态系统自身的组分和营养结构关系如何?恢复力稳定性呢? 5、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关系如何? 教师总结归纳:“抵抗力稳定性”要强调其核心是“抵抗干扰,保持原状”。“干扰”是指破坏稳定状态的外界因素;“保持”是指与干扰同时表现的系统内在的自动调节能力。“恢复力稳定性”要强调其核心是“遭到破坏,恢复原状”。“破坏”是指受外界因素影响使生态系统较远地偏离了原来的稳定范围;“恢复”是指外界因素消除了,生态系统重新建立稳定状态。 1、自动调节能力取决于生态系统自身的净化作用和完善的营养结构。净化作用包括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和微生物的分解三个方面,它是河流生态系统抵抗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 完善的营养结构使生态系统具有一种反馈调节机制,进而抵抗外界干扰,维持自身稳定。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的基础,如在森林中,当害虫数量增加时,食虫鸟类由于食物丰富,数量也会增加,害虫种群数量增加时,食虫鸟类由于食物丰富,数量也会增加,害虫种群的增长就会受到抑制。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主要依靠群落内种间关系(主要是捕食)和种群内的种内斗争而实现的。 2、自动调节能力与生态系统成分和营养结构的关系 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与其自身的成分和营养结构成正比。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小,反之就越大。 3、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与抵抗力稳定性的关系 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的强弱取决于自动调节能力的大小,它们之间呈正相关,即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与其自身的成分和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成正比关系。 4、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与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 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当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一限度时,生态系统原有的稳定性遭到破坏,抵抗力稳定性不能发挥作用于,恢复力稳定性得以充分体现,最终使其恢复接近原状或代之以另一全新的生态系统,并且重新具备抵抗力稳定性,又表现出自动调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学设计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是人教出版社高中生物必修3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内容,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具有一种维持和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实质是一种适应能力,生态系统的结构是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的载体。在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的内容中包含重要概念——负反馈调节。本节内容既涉及前面所学的生态系统相关部分的知识,又是对教材始终贯穿的精神——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终结诠释。目的在于培养人们尊重自然发展规律,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途径。 二、学情分析 1.学生是农村中学高二的学生,知识技能水平、合作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普遍较差,全班学生的理解能力、基础知识差异极大。 2.学生在学习本节之前已学习了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生态系统的结构以及物质、能量的运行规律,信息的传递等内容,对生态系统、稳定性有一定的认识,本节深入地从生态系统方面来认识其稳定性。 3.高二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进一步提高。 4.部分学生具有思维活跃、善于观察、敢于提问等特点,对现实生活中的自然现象较为了解。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识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 2.了解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3.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4.简述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片、照片、课件使学生形象地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通过构建模型,清晰地理解负反馈调节和自我调节能力。 3.通过对不同生态系统的分析,清楚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性,关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培养学生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通过对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关系的学习,确立辩证统一思想。 四、教学重点 ?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五、教学难点 ?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概念。 六、教学策略 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观察法、比较法、问题解决式 利用多媒体课件,引用一些直观的图片,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指导学生分析实例,总结规律,得出结论,并运用于实践。 七、教学资源 利用PPT进行教学。 八、教学过程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必修三第五章第五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课时重难点 【重点】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难点】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概念。 典型例题 例1.一个发育成熟的生态系统,在较长时间内表现出的功能特征是() A.物种成分和数量比例相对稳定B.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维持平衡 C.呈现周期性的起伏波动D.对外界干扰有一定的抵抗力 例2.某池塘中,早期藻类大量繁殖,食藻浮游动物水蚤大量繁殖,藻类减少,接着又引起水蚤减少。后期排入污水,引起部分水蚤死亡,加重了污染,导致更多水蚤死亡。关于上述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早期不属于负反馈,后期属于负反馈B.早期属于负反馈,后期不属于负反馈 C.早期、后期均属于负反馈D.早期、后期均不属于负反馈 例 3.下列曲线表示四个不同的自然生态系统在受到同等程度的外来干扰后,初级消费者数量的变化情况。其中抵抗力稳定性最高的生态系统是( ),恢复力稳定性最高的是() 例4.采取下列哪项措施,能提高一个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 A.减少捕食者和寄生者的数量B.使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数量保持一样 C.增加适宜的物种种类D.限制某一个演替过程 例5.(天津理综卷,5)如图表示气候变化对甲、乙生态系统中种群类型数量的影响。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甲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一定较乙生态系统强 ②甲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的营养关系一定较乙复杂 ③乙生态系统在S点后一定有新的物种产生④乙生态系统在S点后一定经历次生演替过程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例6.如图中,两条虚线之间的部分表示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正常范围:y表示一个外来干扰使之偏离这一范围的大小;x表示恢复到原状态所需的时间。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生态系统结构复杂,各组分间通过________和________紧 (2)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是____________。若要保持一个封闭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必须从外界源源不断的输入________。 (3)对a、b两个生态系统施加相同强度的干扰,若y a>y b,则这两个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的关系为 a________b(>、<或=);对同一生态系统来说,x和y的关系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环境污染是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之一。研究环境污染物对生物的影响,可用于生态风险评估。进行生态风险评估时,要计算出一个风险商数(RQ),若RQ<1显示污染物对生物的健康只构成低风险,RQ≥1则显示污染物可能对生物有害。请根据表中的RQ值预测污染物对4种生物生存和该生态系统稳态 的影响。 例7.甲、乙、丙、丁4个密闭、透明的生态瓶,各瓶内的组成和条件见下表。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和观 注“+”表示有;“-”表示无。 A.乙瓶中藻类的种群密度逐渐增大 B.由于丙瓶中没有小鱼,所以比甲瓶积累的有机物多 C.丁瓶与甲瓶相比,氧气含量少 D.本实验说明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是构成生态系统必不可少的四种成分 授课过程 问题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概念 生态系统所具有的的能力。 微思考1:稳定性的表现?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其原因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其原因 马桥中学龚娟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本节课是教材第5章《生态系统》第3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中“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其原因”。本课中主要解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特征”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自我调节”两个内容。 2.教材地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第五章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之一。本节内容既涉及前面所学的生态系统相关部分的知识,又是对教材始终贯穿的精神——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终结诠释。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能让学生对生态系统稳定性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从整体和系统的角度去关注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懂得保护自然环境稳定性的重要性。 二、学情分析 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生态系统的概念、结构和功能、生态系统的种类等一些知识,为本节授课提供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但本课中的知识点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比较抽象,需要学生进行知识迁移和综合分析,因此在知识的掌握上还存在很大的难度。 三、设计思路 本节课先利用同学们在小学的时候学习过的古诗《草》,引导学生说出草原生态系统具 有一定的稳定性,引入本课主题。在教学中,首先利用幻灯片图片展示出岩石从从裸露状态 演变为有多种生物生存的各个阶段,帮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一个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建立过 程,并以此例引出阶段性的特征;相对性通过讨论:“少量砍伐森林中的树木,森林的结构 功能会被破坏吗?为什么?”得出。在讲授动态性特征时,利用山猫和野兔的捕食关系,通 过山猫与野兔的数量之间的动态平衡图进行讲解;自我调节能力着重利用食物链图解,帮助 学生理解。最后简单提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有一定限度的,为教材后面的内容“人类活动 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打下伏笔。 四、教学目标 1、能说出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2、通过对简单的草原生态系统中兔子和草的数量变化的分析,知道生态系统可以通过自我 调节来达到稳定。 3、通过对动态平衡曲线的分析,感悟科学研究是需要长期坚持、相互合作的。 4、认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初步建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唯物主义 世界观。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特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自我调节。 2、教学难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自我调节。 六、教学准备 PPT课件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学设 计 Final revision on November 26, 2020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学设计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是人教出版社高中生物必修3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内容,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具有一种维持和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实质是一种适应能力,生态系统的结构是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的载体。在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的内容中包含重要概念——负反馈调节。本节内容既涉及前面所学的生态系统相关部分的知识,又是对教材始终贯穿的精神——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终结诠释。目的在于培养人们尊重自然发展规律,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途径。二、学情分析 1.学生是农村中学高二的学生,知识技能水平、合作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普遍较差,全班学生的理解能力、基础知识差异极大。 2.学生在学习本节之前已学习了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生态系统的结构以及物质、能量的运行规律,信息的传递等内容,对生态系统、稳定性有一定的认识,本节深入地从生态系统方面来认识其稳定性。 3.高二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进一步提高。 4.部分学生具有思维活跃、善于观察、敢于提问等特点,对现实生活中的自然现象较为了解。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识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 2.了解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3.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4.简述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片、照片、课件使学生形象地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通过构建模型,清晰地理解负反馈调节和自我调节能力。

专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专题53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基础回顾】 考点内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要求:Ⅱ 考纲解读: 1.知道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原因 2.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类型和区分 3.知道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4.理解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 考点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概念: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2.原因: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3.调节基础:负反馈调节。 4.特点:调节能力有一定的限度。 考点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种类 1.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 2.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 考点三、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措施 1.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 【技能方法】 1.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具体表现 (1)由下面的图示可得出生态系统在结构上相对稳定。 (2)生物群落的能量输入与输出相对平衡,物质的输入与输出保持相对平衡,可得出生态系统在功能上相对稳定。

2.森林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实例 由以上图示看出: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 3.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 4.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与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关系 5.生态系统稳定性易错点 (1)对于极地苔原(冻原),由于物种组分单一、结构简单,它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较低。 (2)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主要与生物种类有关,还要考虑生物的个体数量。 (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不是恒定不变的,因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具有一定的限度。 (4)负反馈调节并非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而是使最初发生的那种变化向相反方向发展,使生态系统达到并保持相对稳定。 6.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和总稳定性的关系

生物八年级下册《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第4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教学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北师大版《生物学》第8单元《生物与环境》第23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4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内容。本章以生态系统为框架,研究了生物与生物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本节内容讲述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这二方面内容,是本章主题的一个核心概念,既是对前面有关生态系统内容的一个总结,又是对相关内容的一个提升,诠释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精神。通过对事例的讨论交流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原理,再让学生联想其他的实例彼此分享,来提高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价值观。因此,本节内容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 【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节课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等生态学的基本知识,也知道了各种生物的数量是不断变化的,但并不理解这种变化对生态系统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另外,学生对图表的分析能力还有限,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引导他们对图表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并最终得出有关结论。而且,生态系统的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等比较抽象,需要学生进行知识迁移和综合分析,因此在知识的掌握上还存在难度。八年级的学生喜欢接受新鲜的事物,本节课应从学生的主体性出发,创造充分机会让学生拥有成功的喜悦,在和谐的氛围中讨论、探究,让学生主动学习,学有所获。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生态瓶的制作及分析凯巴森林被破坏的原因的活动,描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通过分析生态瓶、凯巴森林、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理解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3.简述生态系统破坏的原因。

【教学重点】 1.生态系统维持稳定性的原因 2.破坏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 【教学难点】 生态系统维持稳定性的原因。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PPT课件、视频、图片。 2.学生准备:课前预习,自制生态瓶。 【教学内容】 一、情景提问,进入新课 教师活动:实物投影展示制作好的生态瓶,讲述现在同学们看到的是老师在几天前制作好的生态瓶。提问:你能结合已有的知识,尝试分析一下这个生态瓶中含有哪些成分吗?它们彼此间存在着什么样的联系? 学生回答: 在这个密封的小型生态瓶中,有生产者水草,消费者小鱼,还有分解者真菌和细菌,它们之间相生相克、相辅相成,构成了完整和谐的物质循环:水草通过光合作用为自身和小鱼提供了营养物质,也提供了呼吸作用所需的氧。水草、小鱼呼吸放出的二氧化碳以及它们的残落物被微生物分解,产生的二氧化碳又被植物利用。(学生上讲台结合投影画面,进行讲解) 教师引入:在这个小小的生态瓶中也同样进行着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但是,人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差,如果我们不加以呵护,它最终会因为某种成分的不适应而打破生态平衡,使生态系统毁灭。设疑问:我们的自然生态系统也会遭受这样的厄运吗?今天我们开始学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一、教学目标 1、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3、阐述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4、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 5、认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性,关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重点: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难点: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概念。 二、知识结构 概念: 抵抗力稳定性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原因类型: 恢复力稳定性 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措施 三、自主学习

四、合作探究 【例1】有什么措施能提高一个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 A.减少捕食者和寄生生物数量 B.使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数量保持平衡 C.适当增加物种的数目 D.限制一个演替过程 【分析】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与物种数目的多少呈正比关系,即物种数目越多,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高,这是因为物种数目越多,生态系统中的能流路径和物质循环的渠道就越多,每个物种所起的作用就越小,部分物种的消失或绝灭对整个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冲击就越小,也就是生态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就越强。 【例2】下列生态系统中,最容易退化的是( ) A.农田生态系统B.湖泊生态系统C.草原生态系统D.淡水生态系统 【分析】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A这种人工生态系统生物种类单一,营养结构简单,

自动调节能力弱,稳定性差,所以最容易退化。 【例3】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恢复力稳定性和抵抗力稳定性成负相关 B.并不是所有生态系统都具有恢复力稳定性 C.外界干扰刚产生时,主要是抵抗力稳定性起作用 D.生态系统中,生物个体数目的多少并不能说明其稳定性大小 【分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两个方面:恢复力稳定性和抵抗力稳定性;二者成负相关关系;抵抗力稳定性是指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恢复力稳定性是指破坏后重建的能力;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主要决定于生物的种类多少。 五、评价反馈 1.农业生态系统比自然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高的原因是() A.人为的作用非常突出 B.需要不断地播种、施肥、灌溉、田间管理等人类劳动 C.种植的植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 D.其产品运输到系统以外 2.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是。() A.抵抗力稳定性较低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就较低 B.自动调节能力较大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就较高 C.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之间往往存在着相反的关系 D.无法确定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