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育学基础 第三章

教育学基础 第三章

教育学基础 第三章
教育学基础 第三章

第三章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即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其结构层次有上下位次之分,依次为: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等。

2.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联系和区别:它们在对社会教育性质的规定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都含有“为谁(哪个阶级、哪个社针)培养人”的规定性,都是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教育在其性质和方向上不得违背的根本指导原则。区别为:一方面教育方针所含的内容比教育目的更多。教育目的一般只包含“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而教育方针除此之外,还含有“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另一方面教育目的在对人培养的质量规格方面要求较为明确,而教育方针则在“办什么样的教育”、“怎样办教育”方面显得更为突出。

3.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质的规定性: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的社会倾向和人的培养具有质的规定性,主要表现在:一是对教育活动的质的规定性,即规定教育“为谁培养人”、“为谁(哪个社会、哪个阶级)服务”。这种质的规定性在于明确教育进行人才培养的社会性质和根本方向,使其培养出与社会要求相一致的人。如果偏离了社会要求或违背了社会性质,社会必然要通过各种方式对其教育进行批评、整顿、改造,严重的甚至予以取消。二是对教育对象的质的规定,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规定了教育对象培养的社会倾向,即要使教育对象成为哪个阶级、哪个社会的人,为哪个阶级、哪个社会服务。另一方面规定了培养对象应有的基本素质,即要使教育对象在哪些方面得到发展,应养成哪些方面的素质等。正是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所具有的这种质的规定性,使它自身对各种教育活动的要求具有很强的原则性,成为社会把握教育活动及人才培养性质和方向的根本所在。坚持了所确定的教育目的,把握了它所具有的质的规定性,就能够从根本上保证教育对人的培养与社会发展要求相一致。总之,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所具有的质的规定性,说明教育目的作为培养人的总体要求,总是内在地决定着教育的社会性质和教育对象发展的素质,反映一定社会发展的需要。

4.教育目的的基本类型:从作用的特点看,有价值性和操作性之分;从要求的特点看,有终极性和民展性之分;从被实际重视的程度上看,有正式决策和非正式决策之分。

5.价值性教育目的:是指具有价值判断意义的教育目的,即含有一定价值观实现要求的教育目的,表不人才培养所具有的某种价值取向,是指导教育活动最根本的价值内核。

6.操作性教育目的:是指具有实践操作意义的教育目的,即现实要达到的具体教育目标,表达实际教育工作努力争取实现的某些具体目标,一般是由一系列短期、中期、长期的具体教育目标所组成。

7.终极性教育目的:也称理想的教育目的,是指具有终极结果的教育目的,表示各种教育及其活动在人的培养上最终要实现的结果,它蕴含着人的发展具有“完人”的性质。

8.发展性教育目的:也称现实的教育目的,是指具有连续性的教育目的,表示教育及其活动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所要实现的各种结果,表明对人培养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前后具有衔接性的各种要求。

9.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指被社会一定权力机构确定并要求所属各级各类教育都必须遵循的教育目的。它一般是由国家(或一定地区)作为主体提出,其决策的过程要经过一定的组织程序,常常体现在国家或地区重要的教育文本或有关的法令之中。

10.非正式的教育目的:指蕴含在教育思想、教育理论中的教育目的,这不是被社会一定权力机构正式确立而存在的,而是借助一定的理论主张和社会根基而存在的。

11.教育目的的功能:是指教育目的对实际教育活动所具有的作用。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其层次的多样性,使它具有多方面功能。即对教育活动的定向功能、调控功能和评价功能。

12.教育目的的选择:即对人培养目的或目标所进行的选取或抉择。

13.教育目的的确立:即以一定组织形式对教育目的进行确认和确定,是对教育目的或目标选择结果的肯定。

14.教育目的选择确立的依据:(一)社会依据。一是要根据社会关系现实和发展的需要。二是要根据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二)人的依据。从人的身心发展特点来看,它是确定名级各类教育目的(或目标)不可忽视的重要依据。如果不考虑这一点,就会导致实际教育活动脱离学生身心发展水平,难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因为,人在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其身心发展特点和水平有所不同。从人的需要来说,人的发展的需要是教育目的选择确立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之一。人的发展具有各方面的需要,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现实的和未来的、生存的和发展的需要等。

15.教育目的价值取向:即对教育目的的价值性进行选择时所具有的倾向性,是教育理论中最为复杂、最为重要的领域。16.教育目的选择确立中的基本价值取向:(一)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即把人的价值看成高于社会价值,把人作为教育目的根本所在的思想主张。其特点:重视人的价值、个性发展及其需要,把人的个性发展及需要的满足视为教育的价值所在;认为教育目的的根本在于使人的本性、本能得到自然发展,使其需要得到满足;主张应根据人的本性发展和自身完善这种“天然的需求”来选择确立教育目的,按照人的本性和发展的需要来规定教育目的。人本位的价值取向主要反映在自然主义和人文主义的教育思想之中,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思想家卢梭、瑞士的裴斯泰罗齐、德国的康德、美国的马斯洛、法国的萨特等。(二)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与人本位的价值取向相对应,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的根本价值。这种观点认为,社会是人们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培养的效果,只能以其社会功能的好坏来加以衡量,离开社会需要,教育就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因此主张,教育目的不应从人的本位出发,而应从社会需要出发,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代表人物: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的纳托普、凯兴斯泰纳、法国的孔德和涂尔干等。(三)价值取向中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确认。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和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虽各有一定的道理,但都有其方法上的僵化性和绝对性。其实,一个社会(或国家、民族)教育目的的选择,不只是价值选择确立的问题,还有价值实现的问题。不只涉及整个社会(或国家、民族)教育事业的目的问题,还涉及具体教育实践的目的问题。因此,应以动态的、层次对等的方式来认识和看待教育目的选择中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17.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一)社会价值取向应注意的问题:1、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指导。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是指以人为中心的经济—社会—自然复合系统的发展。2、适应与超越问题。适应:即指教育对现实社会当前需要的符合性,是教育基于对现实社会当前的肯定关系,在体现现实社会当前的要求、满足现实社会当前需要方面所具有的适合顺应状态,也可以理解为教育对现实社会当前要求(或需要)满足的配合性或支持性。超越:指教育对现实社会当前的超出性,是教育基于现实社会当前的发展趋势或可能,在体现现实社会未来发展要求,满足现实社会未来需要方面所具有的努力状态。3、功利价值与人文价值问题。教

育的功利性:即它自身活动所产生的社会物质生产、经济发展及物质利益满足方面的功用性和效益,这方面的意义体现教育在社会中的功利性价值。教育的人文性:即它自身活动对社会精神生活、文化发展、价值精神建构方面所产生的作用和效果,这方面的意义体现教育在社会中的人文价值。4、民族性与世界性问题。民族性:涉及对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传递、保持、敬重及维护问题。其根本在于不使自己民族失去独立和自主,从而得以凝聚和发展。世界性:涉及对世界交往与合作的各种文化、规则的认同或接受,进而使自身具有与世界各国进行交往与合作的基础。(二)人的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1、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问题。社会化:一般指个体在出生后的发展中,习得社会文化规范、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等,并借以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的过程。个性化:一般指个体在社会适应、社会参与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独特个性(即个体自身多种因素综合而表现出来的独特性)。2、人的理性和非理性。理性:即人在认识和行为方面表现出来的理性遵循(对事物发展变化的逻辑性遵循,对科学的概念、价值准则的遵循等),以及运用理性(逻辑、科学概念、价值准则等)来揭示或把握客观对象(自然、社会、人及其相互关系)的普遍性本质和规律,来看待或处理问题的特点等。非理性:即人在认识和行为方面表现出来的非理性遵循(对产生于感觉、性绪、欲望之上的直觉、直接体验或灵感、顿悟的遵循),以及运用非理性来把握或说明客观对象或事物,来看待或处理问题。3、科技素质与人文素质问题。科技素质:指与人认识、作用于自然,与人从事物质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技术方面的素养、品质及能力发展的水平,通常体现为科学文化知识、技能掌握及运用的能力,与此相关的思维品质、探索创新的意识、崇尚科学理性的精神等。人文素质:指与人认识解决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问题、与人从事社会价值建构活动密切相关的人类文化、价值方面的素养、品质及能力发展水平,通常体现为在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关切中所形成的价值理性、道德性操、精神境界及其能力等。

18.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其精神实质:(一)教育目的的历史回顾。

1957年,我国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开始了以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经济为重点的大规模建设时期,根据这一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主面发展的新要求,毛泽东在国务会议上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78年,我国的教育目的在人大会议通过的宪法中被表述为:“我国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教育目的有新的表述:“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在同年五届人大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教育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和又能红又专的人才,坚持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知识分子和工人农民相结合。”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教育要为90年代至下世纪初叶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新的能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各级各类人才。”明确指出:“所有这些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

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的建设人才奠定基础。”在这时里,首次把提高全民素质纳入教育目的。

1990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把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明确表述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各级各类学校要认真贯彻‘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针,努力使教育质量在90年代上一个新台阶。”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把教育目的表述为“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001年6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1、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2、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德:指个人对待生活和工作,对待与社会、与集体、与他人、与自然关系时所应具有的价值观念、行为品质、道德追求、人格修养、人生信念等,是对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政治观及其行为品质的总称。智:指人在生活、事业中,在认识自然、社会并作用于自然和社会中所具有的学识、才能、智慧等。体:指人在各种活动中所应具有的身体活动机能、能量、体质和体力等。美:具体指的是审美和创造美的能力。3、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4、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

19.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思想。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思想是:人的发展是与社会生产发展相一致的。2、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1)指人的生产物质生活本身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既表现为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发展,又表现为人的才能和志趣的全面发展。(2)指人的才能的全面发展。(3)指人自身的全面发展,它意味着“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均匀地发展全部的特性”。(4)指人的自由发展,包括“全部才能的自由发展”,“各种能力得到自由发展”,“个人独创的和自由的发展”,“个性的比较高度的发展”等等。(二)马克思主义全面学说对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意义。一是为我们科学地认识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新的方法论指导。二是马克思主义所指出的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必然性,为社会主义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

20.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构成: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

21.教育目的实现的策略:1、正确领会和把握全面发展。2、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3、正确认识和处理各育关系。

教育学基础311重点总结

一. 教育目的和教学目标的关系 教育目的是预期的教育结果,是国家,家长,教育机构,教师对培育什么样的人的总的要求。广义的教育目的还包括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等。教育目的是教学的总方向,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教育评价的根本标准。教学目标是在某一阶段(如一节课或一个单元)教学过程中预期达到的具体结果,是教学工作的依据和评价标准。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这是确保教学有效的基本条件,但是今年仅有具体的教学目标,没有总的教育目的作为指导,教学工作就会失去意义和方向。二.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建构主义的区别 两者都认为知识是个体对经验的建构,但是在知识的实质以及知识的建构过程方面,两人仍存在明显的理论上的差异。皮亚杰的将建构观称为认知或个体的建构主义。认知建构者认为,知识以心理结构的形势存在在学生的头脑之中,这种知识是通过同化,顺华等过程为个体所建构起来的。维果茨基的知识建构则成为社会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在得以内化之前,以各种社会化工具的形式存在于社会之中,而知识的内化则是个体与社会环境互动的结果。 三. 什么是道德体谅模式 体谅模式是英国学者麦克费尔等人创建的一种侧重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德育模式。该模式强调德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技能,引导学生学会体谅,学会关心。该模式通过使用一套包含大量社会情境问题的教材《生命线》,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进行道德学习。 四. 简要比较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的异同点 共同点:三者都是以学科为中心的综合课程 不同点:三者对学科之间的知识的综合程度不同。相关课程吧两门以上学科知识综合在一门课程中,但不打破原来的学科界限,融合课程打破了学科界限,把有着内在联系的不同学科知识合并成一门课程,广域课程将各科教材依性质归到各个领域,再将同一领域的各科教材加以组织和排列,进行系统的教学,与相关课程,融合课程相比,其综合范围更加广泛。 五. 美国进步教育运动衰落的原因 1.美国进步教育运动未能与美国社会的持续变化始终保持同步,未能较好的适应美国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2.进步教育理论和实践存在局限性,如:过分强调儿童自由,忽视社会和文化发展对教育的决定与制约作用。 3. 改造主义教育和一些保守主义教育流派的抨击与批判,加速了进步教育的衰落。 六. 参与式观察的优缺点 优:便于了解到真实的信息。便于获得较为完整的资料。便于进行多次观察 缺:易受观察者的主观影响。观察的样本数小,观察结果的代表性不强。 七. 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和影响因素 基本过程: 理解与表征阶段:将问题的情境转化为某种内部的心理结构,或者说形成某种问题空间寻求解答阶段:在问题的表征阶段,个体有可能凭借与之熟悉的问题直接提取相应的策略来解决现有的问题,若无这种经验,个体便不得不制定计划,如建立解决问题的子目标层级,或选择相应的解决策略。 执行计划或尝试某种解答阶段:在对问题作出表征并选择好某种解决方案后,个体要执行这一计划,尝试解答。 评价结果阶段:在选择并运用某种解题策略之后,个体应对这一策略运用的结果作出评价,这一过程包括检查与答案相一致或相矛盾的地方。

教育学基础 第一章 练习题与参考答案

第一章教育学概述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世界最早得一部教育专著就是我国得( )。 A、《论语》 B、《学记》 C、《中庸》 D、《大学》 2.古罗马昆体良得教育著作就是( )。 A、《论演说家得教育》 B、《理想国》 C、《大教学论》 D、《教育论》 3.英国教育家洛克得教育著作就是( )。 A、《教育论》 B、《教育漫话》 C、《大教学论》 D、《爱弥尔》 4.《普通教育学》得作者就是( )。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卢梭 D、斯宾塞 5.《民主主义与教育》得作者就是( )。 A、杜威 B、斯宾塞 C、布鲁纳 D、克鲁普斯卡娅 6.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观点阐述教育问题得著作就是杨贤江得( )。 A、《教育学》 B、《论共产主义教育》 C、《新教育大纲》 D、《民主主义与教育》 7.提出结构教学理论与发现法得教育家就是( )。 A、赞科夫 B、布鲁纳 C、根舍因 D、杜威 8.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主编得教育学著作就是( )。 A、《教育学》 B、《论共产主义教育》 C、《普通教育学》 D、《教育论》 9.最早对课堂教学从理论上加以阐述得教育著作就是( ?)。 A、斯宾塞得《教育论》B、洛克得《教育漫话》 C、马卡连柯得《教育诗篇》D、夸美纽斯得《大教学论》 10.标志着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诞生得《教育学》专著得主编就是( )。

A、凯洛夫B、赞可夫C、马卡连科D、苏霍姆林斯基 11、以教育现象与教育规律为共同研究对象得各门教育学科总体,就是我们所称得( )。 A、教育学 B、教育科学 C、普通教育学 D、教育原 理 12、产生教育得最具基础性得条件就是( ) A、人类学会制造工具 B、人类生产劳动得进行 C、语言得形成 D、教育起源于劳动 13、在一定意义上,教育就是人类一种特殊得( ) A、生产劳动 B、家庭活动 C、交往活动 D、社会现 象 14、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得、对一定年龄儿童实施确定年限得学校教育,这就是( ) A、学校教育 B、义务教育 C、学年教育 D、基础教 育 15、孔子就是中国古代最伟大得教育家与教育思想家,她得思想集中体现在( ) A、《大学》 B、《中庸》 C、《论语》 D、《孟子》 16、《学记》反对死记硬背,主张启发式教学,其中主张得开导学生但不要牵着学生走就就是( ) A、博学于文 B、开而弗达 C、强而弗抑 D、道而弗 牵 17、注意到儿童心理发展得自然特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得第一人就是( ) A、柏拉图 B、亚里士多德 C、夸美纽斯 D、赫拉克 利特 18、最早提出教育得目得在于按照自然得法则全面地、与谐地发展儿童得一切天赋力量得教育学家就是( ) A、裴斯泰洛奇 B、康德 C、杜威 D、夸美纽斯 19、认为根据社会要求加给儿童得教育就是坏教育,让儿童在自然中顺其自然发

(完整版)第三版《教育学基础》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笔记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基础章) 第一节教育的认识 一、教育的概念(从理念上认识) (一)教育的日常用法 作为一种过程 有三类作为一种方法 作为一种社会制度 (二)教育的词源 educare “引出”的意思。 在我国,“教”与“学”是词源。1906年,学部奏请颁布“教育宗旨”。民国之后,正式改“学部”为“教育部”。此后,“教育”一词就取代传统的“教”与“学”成为我国教育学的一个基本概念,这是我国教育现代化和传统教育学范式现代转换的一个标志。 (三)教育的定义(★★★代表重点) 1、从社会的角度定义 有三个层次:广义的:教育是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所有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教育活动。 2、从个体的角度定义 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如“成功地学习知识、技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 出发点和基础是“学习”和“学习者”。 该定义侧重于教育过程中个体各种心理需要的满足及心理品质的发展。 3、二者的缺陷 社会角度:把教育看成一种外在强制过程,忽视个体内在需要和身心发展水平在教育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定义过于宽泛,失去了规定性(广义的);循环定义(狭义的)。 个体角度:忽视社会因素和社会要求在教育活动中的巨大影响;外延过于宽泛。

4、准确的定义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A、实践性 B、耦合过程 C、动力性 D、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 二、教育的要素(从系统的角度认识)★★★ (一)教育者 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活动的人。 1、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目的 2、理解其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使命 3、教育者意味着一种资格,是能够根据自己对于个体身心发展及社会发展状况或趋势的认识,来引导、促进、规范个体发展的人。 4、教育者这个概念是对其内在态度和外在行为的一种“规定” (二)学习者 1、使用“学习者”这个概念的原因。 有两个:“受教育者”将教育对象看做是被动的存在,在实践中是有害的; 跟“学生”相比,“学习者”更能概括多种教育对象。 2、学习者的特征。 有四个:不同人有着不同的学习目的; 不同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 不同人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不同; 不同人对于自身学习行为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 (三)教育影响 内容: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 教育影响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形式: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 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 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三个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缺少任何一个都不可。教育是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系统,是三个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

十二校联合《教育学基础》(第3版)章节题库(第4章 教育制度——第6章 课 程)【圣才出品】

第4章教育制度 一、单项选择题 1.()于1971年制定了“使终身教育成为一项全国性的义务教育”的法案。 A.法国 B.美国 C.德国 D.中国 【答案】A 【解析】法国是最早使用“终身教育”这一术语的国家。1971年7月16日,法国国民议会通过并制定了《在终身教育的范围内有关继续职业教育组织的法律》,简称《终身职业教育法》,该法案第一条法规即“终身职业教育是国家的义务,……继续职业教育是终身教育的一部分。”因此该题选A。 2.()的颁布,是中国实行近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开始。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六三三制 D.五四学制 【答案】B 【解析】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旧历癸卯年)1月13日清政府颁布癸卯学制,它是中国近代由国家颁布的第一个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的系统学制。因此该题选B。

3.美国现行学制属于()。 A.单轨学制 B.双轨学制 C.混合学制 D.分支型学制 【答案】A 【解析】现代的学制无外乎由两种结构构成:一是纵向划分的学校系统,一是横向划分的学校阶段。不同的学制只不过是这个系统性与阶段性的不同的组合。由纵向学校系统占绝对优势的学制结构就是双轨制。例如,英国的学制。由横向划分的学校阶段占绝对优势的学制结构就是单轨制。例如,美国的学制。介于以纵向学校系统占绝对优势与横向学校阶段占绝对优势的学制结构两极之间的学制是中间型,叫分支型学制。例如,前苏联的学制。 4.新中国第一个学制颁布于()。 A.1949年 B.1950年 C.1951年 D.1952年 【答案】C 【解析】新中国成立后,于1951年颁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从此,我国学制发展开始走上了一个新纪元。这个学制包含着幼儿园到大学的完整体系,是新中国颁布的第一个学制。

《教育学基础》第七、八章

《教育学基础》第七章课堂教学 一、填空题: 1.清末著名改良主义教育家提出趣味教学思想,主张“乐知”,推行自主、自动、自治、自立的教学方法。 2.著名教育家认为:“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 3. 教学理论是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既是一门理论科学,也是一门应用科学。 4. 学习理论是的分支学科,同时也是教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和基础学科。 5. 是最早论述教学理论的专著,它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标志着我国古代教学思想发展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 6.在西方教育文献中,最早使用“教学论”一词的是德国教育家和捷克教育家。 7. 是科学化教学理论的标志,是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过程最初尝试的典范。 8.赫尔巴特及其弟子提出的著名五段教学法,即、、、、。 9. 哲学取向的教学理论源于苏格拉底和的“知识即道德”的传统。 10.哲学取向教学理论的教学目的观是。 11. 在他的著作《论演说家的教育》中,主张对儿童进行早期训练,教学要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因材施教,反对 体罚等。 二、选择题: 1.下列哪些是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ABCD ) A教育目标B教学内容C教学策略、教学媒体D教学评价 2.教学设计常用的模式有(ABC ) A系统分析模式B目标模式C过程模式D效果果模式 3.在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儿童成长过程的年龄分期,主张体育、德育、智育的和谐教育思想的人是( D ) A苏格拉底B柏拉图C卢梭 D 亚里士多德 4.关于教学理论与课程理论之间的关系,北美的观点是( B ) A大教学小课程B大课程小教学 C 胎连式关系D二者等同 5.行为主义教学理论的代表人物是(AC ) A华生B布鲁纳C斯金纳 D 罗杰斯 6.认知教学理论的代表人物是(AB ) A 奥苏贝尔B布鲁纳C斯金纳 D 罗杰斯 7.情感教学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D ) A华生B布鲁纳C斯金纳 D 罗杰斯 8.下列属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教学模式有(ABD ) A抛锚式教学B支架式教学C探源式教学 D 随机进入式教学 9.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包括(ABCD ) A教学目标设计B教学内容和时间设计C教学措施设计D 教学评价设计 10. 教学设计的常用模式有(ABC ) A系统分析模式B目标模式C过程模式D评价模式 三、辨析题:(先判断正误,后说明理由。) 1. 教育工作是学校教学的中心工作。

教育学基础考试重点

教育要素: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 学习者: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 教育者:教育者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化和社会个性化活动的人。 教育影响;即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教育内容:是基于一定的社会的生产里和科学文化发展水平之上,学校想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灌输的思想和观点,培养的习惯和行为的总和,是教育实践活动中师生共同认识的对象。教育手段是教育实践活动得以进行的基本条件, 工业社会的教育的新特征:(1)现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2)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3)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4)教育的复杂性程度和理论自觉性都越来越高,教育研究在推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信息社会的教育的主要特征;1学校将发生一系列变革。2教育的功能将得到全面的理解。3教育的国际化与教育的本土化趋势都非常明显。4教育饿终身化和全名化理念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 教育明主化向纵深发展:1教育普及化的开始,2“教育机会均等”的口号。3教育法制化的形成,4教育明主化的质量与水平不断提高。 独立形态教育学创立的标志主要有:1从对象方面而言,教育问题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2从概念和范畴方面而言,形成了专门的教育概念与范畴,3从方法方面而言,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4从结果方面而言,出现了专门的教育机构。 在教育学创立过程中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取得突出成。实用主义教育学代表人美国的杜威。 实用主义教育学基本观点:1教育即生活,教育的过程与生活的过程是合一的,而不是为将来的某种生活做准备的,2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继续不断增长,除此之外教育不应该有其他目的。3学校是一个雏形的社会,学生在其中要学习现实设会中所要求的基本态度,技能和知识,4课程组织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而不是以学习知识体系为中心5师生关系以儿童为中心,而非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只是学生成长的帮助者而非领导者,6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自己独立发现、表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当代教育学的状况:1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2教育学的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呈现多样化,3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4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 教育对个体发展的正负向功能:-: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 1教育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2教育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2教育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3教育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教育由于某种异化而不利于学生发展1过重的学习负担,是学生压力越来越大,造成学生体质下降和心理问题大量出现。2现存学校的管理模式,只能教学生学会顺从,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创造性的培养。3教育的功能性使教育丧失了对生命的关怀。) 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负向功能:当社会发展处于负向时期,教育对社会出现总体的负向功能。当社会发展处于正向时期,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功能总体上是正向的,但也是由于某种因素的影响,使得教育与社会的外部关系失调,出现局部的负向功能。 教育目的选择:即人对培养目的或目标所进行的选择或确立。 教育目的的确立:以一定组织形式对教育的目的进行确定,是对教育目的或目标选择结果的肯定。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即对教育目的的价值进行选择是所具有的倾向性,是教育理论中最为复杂、最为重要的领域。 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在对待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人本位的价值取向虽然都视人的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但是在态度上,具有对立与非对立之分,具有基金和非激进之别。 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1社会主义一直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所在。2使教育者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3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4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的

教育学第七章教学练习题

第七章教学<上.>练习题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以下关于教学的正确论述应该是( D ) A、教学就是传授知识 B、教学就是上课 C、教学就是智育 D、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组成 2、“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思想的提出者是( D ) A、孔子 B、杜威 C、昆体良 D、思孟学派 3、“最近发展区”的含义是( C )。 A、很快要达到的水平 B、明天要达到的水平 C、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水平 D、理想永远达不到的水平 4、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A ) A、认识活动 B、教师教的活动 C、学生学的活动 D、课堂活动 5、在杜威看来,教学过程的实质在于( B ) A、将教材上的学科知识内化为儿童的认知结构 B、从儿童现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儿童的现有经验向着教材所包含的逻辑经验不断前进和发展 C、将掌握知识、发展能力与培养品格统一起来 D、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矛盾运动 6、主张“一切知识都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教育家是(D ) A、赫尔纽斯 B、杜威 C、凯洛夫 D、夸美纽斯 7、作为特殊认识过程的教学过程,其间接性主要是指( B ) A、间接地获得知识 B、获得间接经验 C、在教师帮助下获得知识 D、在同学帮助下获得知识 8、教学过程的结构指的是教学进程的( D ) A、基本部分 B、基本内容 C、基本途径 D、基本阶段 9、在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中,居于中心环节的是( B ) A、引起学习动机 B、领会知识 C、巩固知识 D、运用知识 10、领会知识包括感知教材和( D ) A、熟悉教材 B、分析教材 C、巩知识 D、理解教材 11、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 D ) A、获得直接经验 B、进行科学实验 C、进行社会实践 D、学习间接经验 12、“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说明教学中应重视(B ) A、知识的传授 B、发展学生的能力 C、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 D、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13、取得教学成功的内因是( D ) A、教师的主导作用 B、学科的管理作用 C、教材的媒体作用 D、学生的主体作用 14、实质教育论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是( C ) A、发展智力 B、培养思想品德 C、传授知识 D、发展个性 15、教学的首要任务是( A ) A、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B、发展智力、体力和创造力才能 C、培养品德和审美情趣 D、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16、形式教育论的倡导者是( C ) A、卢梭 B、洛克 C、赫尔巴特 D、斯宾塞 17、关于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说法错误的是(C ) A、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 B、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

教育学基础重点

《教育学基础》考核知识点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教育: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①实践性②耦合过程③动力性④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 2、教育要素: ①、教育者: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活动的人。因此, 一个真正的教育者必须有明确的教育意图或教育目的,理解她/他在实践活动中说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任务或使命。 ②、学习者:学习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活动。 ③、教育影响:即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 也包括了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势与内容的统一。 3、农业社会的教育的特征: ①、古代学校的出现与发展; ②、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和强化; ③、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4、工业社会的教育的特征: ①、现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 ②、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 ③、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 ④、教育的复杂性程度和理论自觉性都越来越高,教育研究在推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越 来越大。 5、信息社会的教育的特征: ①、学校将发生一系列变革; ②、教育的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全面理解; ③、教育的国际化与教育的本土化趋势都非常明显; ④、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化理念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 6、教育学产生与发展过程中具有标志性的人物、代表作及其基本观点: ①、中国古代无名氏的《学记》,它是我国古代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 学作品; ②、英国培根,是“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提出了归纳法,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 科学提出; ③、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标志着教育学的独立; ④、赫尔巴特,是康德哲学教席的继承者,“现在教育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他的《普通教育学》使教育成为科学; ⑤、英国哲学家洛克,他的《教育漫话》,提出了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体系,对后世有 较大的影响; ⑥、法国思想家卢梭出版了享誉全球的《爱弥儿》 7、教育学流派: ①、实验教育学; ②、文化教育学; ③、实用主义教育学; ④、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⑤、批判教育学。

教育学第七章课程(附答案)

第七章课程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选项中,关于课程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课程”一词含有学习的范围和进程的意思 B.课程与教材、学科的涵义相同 C.课程随社会的发展而演变,反映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要求 D.狭义的课程概念是指某一门学科,如数学课程,历史课程 2.课程论研究的是()的问题。 A.为谁教 B.怎样教 C.教什么 D.教给谁 3.真正全面而系统地从理论上论证活动课程的特点和价值的是()。 A.克伯屈 B.杜威 C.卢梭 D.福禄培尔 4.课程论与心理学的联系,最早可以追溯到()。 A.柏拉图 B.毕达哥拉斯 C.苏格拉底 D.亚里士多德 5.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地产生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及教科书等系统化活动的过程是()。 A.课程分类 B.课程评价 C.课程实施 D.课程设计 6.最早提出“隐性课程”的学者是()。 A.杜威 B.叶圣陶 C.贾克森 D.苏格拉底 7.教育史上,课程类型的两大主要对立流派是()。 A.学科中心课程与活动中心课程 B.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C.核心课程和广域课程 D.接受课程和发现课程 8.综合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A.怀特海 B.杜威 C.布鲁纳

D.克伯屈 9.下列选项中,与现代课程改革的总趋势不一致的一项是()。 A.重视课程内容的功能化、分科化 B.强调知识的系统化、结构化 C.重视智力开发与学习能力的培养 D.重视个别差异 10.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具备的以“三基”为中心的基础教养。“三基”指的是()。 A.读、写、画 B.读、画、算 C.画、写、算 D.读、写、算 11.以下关于活动课程主要属性的描述中不正确是()。 A.以儿童为中心,依据儿童当前的兴趣和需要来设置课程 B.打破学科界限,按活动主题来组织学习经验 C.课程组织心理学化,要求按儿童心理发展的顺序和特点来组织课程 D.活动课程即是通常所讲的课外活动 12.根据课程制定者的不同,可将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 A.分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学校课程 D.综合课程 13.从课程的任务来看,可把课程分为基础型课程、研究型课程和()。 A.社会中心课程 B.技能性课程 C.拓展型课程 D.地方课程 14.下列属于一级课程的是()。 A.国家课程 B.地方课程 C.学校课程 D.基础型课程 15.注重培养学生基础学力的课程是()。 A.基础型课程 B.拓展型课程 C.研究型课程 D.发展型课程 16.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 A.课程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 B.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学大纲 C.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科书 D.课程计划、教学计划、教学大纲 17.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是()。 A.教学计划(课程计划)

(完整版)教育学第一章练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所给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答错、不答或多答均不得分) 1.教育的生物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是 ( ) A.达尔文 B.布厄迪尔 C.勒图尔诺 D.孟禄【精析】C 由教育理论可知,勒图尔诺(利托尔诺)是教育的生物起源说的代表人物。 2.为了更好地选用天下人才,隋唐后建立了 ( ) A.聘任制度 B.科举制 C.录用制 D.任免制【精析】B隋唐建立科举制。 3.国际上理解教育实质是在教育中贯穿 ( ) A.主体教育观 B.精英主义价值观 C.知识主义价值观 D.多元主义价值观【精析】D 国际理解教育实质是在教育中贯穿多元主义价值观。 4.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关于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的主张,称为 ( ) A.白板说 B.做中学 C.儿童中心主义 D.实质教育派【精析】C杜威主张儿童是教学过程的中心。 5.在教育史上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家是 ( ) A.孔子 B.孟子 C.墨翟 D.荀子【精析】A孔子是启发式教学原则的提出者,题干中的话反映的正是这一教育思想。 6.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下列哪部教育论著 ( ) A.《学记》 B.《普通教育学》 C.《大教学论》

D.《教育论》【精析】C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7.现代的学校教育不再为少数剥削阶级所垄断,而是日益走向 ( ) A.社会化 B.民主化 C.大众化 D.自由化【精析】C教育大众化表明有更多的人接受到学校教育。 8.古代中国的教学学思想中主张“道法自然”的是 ( ) A.道家 B.发家 C.墨家 D.儒家【精析】A道家主张“道法自然”。道家主张回归自然,“复归”人的自然本性,一切顺其自然,便是最好的教育。 9.明确提出“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的口号,为近代教育学的创立作出贡献的是( ) A.康德 B.裴斯秦洛齐 C.洛克 D.夸美纽斯【精析】B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明确提出了“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的口号。 二、填空题(在下列各题的空格中填入正确的内容) 1.瑞士教育家__________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按照自然的法则全面地、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力量。裴斯泰洛齐 2.主张让儿童顺其自然,甚至摆脱社会影响而发展的教育家是法国的 __________。卢梭 3.古代印度宗教权威至高无上,教育控制在__________和佛教手中。婆罗门教 4.制度化教育或正规教育形成的主要标志是近代__________教育。学校教育 5.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又称__________教育。制度化 6. __________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是教育民主化的根本保证,是国家干预和管理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教育立法 7.提出构建学习化社会的理想是__________教育的重要体现。非制度化 8.《教育漫画》是英国近代教育家__________的代表作。洛克 三、简答题 1.古代学校教育具体体现为哪些特征?

教育学基础 第一章 练习答案

1.结合从事教育工作或接受教育的实际,谈一谈对“教育”概念的理解 在教育学界,关于“教育”的定义多种多样,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教育的定义始终围绕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这一核心,将教育的范围扩大或者缩小,从不同的聚焦度形成了教育的不同概念。 (1)从社会角度定义教育 从社会的角度来定义教育,将教育看作是外在客体对个体产生的影响,无论这种影响是显性的,还是潜在的,以外在的因素促进了个体内在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广义的教育是指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将其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更狭义的教育是指思想教育活动,强调社会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把教育看成是整个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承担着一定的社会功能。(2)从个体角度定义教育 从个体角度定义教育,将教育看作是个体内在的发展历程,看重个体的能动性和主动性。把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教育是指成功地学习知识、技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学习方式一般应使学习者能通过所学的知识表现自己的个性,并将所学的知识灵活地应用到学习时自己从未考虑过的境遇和问题中去。定义的出发点和基础是“学习”和“学习者”,而不是社会的一般要求,侧重于教育过程中个体各种心理需要的满足及心理品质的发展。 (3)对教育的综合定义 从社会角度和个体角度对教育的定义出发,将教育的个体化和社会化结合在一起,提出了综合性的定义,认为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将教育看作是某一类型的实践活动,而不是纯粹的理念或在某种理念支配下的一套规则。教育是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之间的耦合过程,教育活动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促进或加速的作用。同时还强调教育与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条件之间的联系,体现出教育的社会性特征。 总之,教育的定义是和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发展结合在一起的。社会的发展进步,对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教育的内涵和外延得到进一步的扩展,更能顺应新时代的要求。因此,教育的定义是不断发展的,应该和教育实际情况结合在一起。 1.2.结合实际,谈谈对教育三要素时代内涵的认识。 作为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教育是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子系统。这个子系统包括三个基本要素: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 (1)教育者,即从事教育活动的人。一个真正的教育者必须有明确的教育意图或教育目的,理解他/她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任务或使命。教育者意味着一种资格,是能够根据自己对于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状况或趋势的认识,来引导、促进、规范个体发展的人。教育者不仅仅是对从事教育职业的人的总称,更是对他们内在态度和外在行为的一种规定。 (2)学习者,即教育的对象。学习者有其自身的特征: 第一,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目的,即使两个人在学习目的的表述方面相同,也未必有着同样的理解和同样的理由;

《教育学基础》期末重点知识整理复习资料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 教育的含义 广义的教育,是指有目的、有意识地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和首要的目标的社会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 级)的要求以及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2. 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3. 教育的基本形式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家庭教育特点:(1)启蒙性与长期性(2)全面性与渗透性(3)针对性和权威性 学校教育的特点:(1)职能的专门性(2)组织的严密性(3)内容的系统性 社会教育的特点:(1)对象的开放性(2)内容的多样性(3)媒介的多元化 4. 教育理念的含义及作用含义:所谓教育理念,就是人们在理性思考和亲身体验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事物本身及其价值和价值实现途径的根本性判

断与看法,是教育主体在教育教学实践及教育思维活动中形成的对“教育应然” 的理性认识和主观要求。 作用:(1)反思与概括作用(2)导向与激励作用(3)创新作用 5. 当代主要的教育理念 (1)终身教育理念【特征:终身性、整合性、民主性、灵活性】 (2)全民教育理念【特征:差别平等、普及化】 (3)素质教育理念【特征:全体性、全面性、基础性、发展性、主体性】6. 教育学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简答或论述) (1)教育学知识是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2)教育学有助于教育工作者教育自觉性的提升 (3)教育学为反思性、研究性教师的成长奠定了基础 第二章教育功能(上) 1. 教育功能的分类 (1)个体功能与社会功能 个体功能:是指教育对个体生存与发展的作用 社会功能:是指教育对于维系社会运行,促进社会变革与发展的作用。 (2)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

教育学第六章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第六章 一.选择题 1.C2.A3.C4.B5.B6.C 二..填空题 1.1681年; 2.教育教学职责 3.学科教育学; 4.发展期,创造期 5.教学能力;研究能力 6.独立;创造。 7.因材施教 8.道德关系;心理关系。 9.民主平等;教学相长。 10.客体;主体 三.简答题 1.答: (1)教师有专业功能和伦理。 (2)教师要具有专业性的知识和技能。 (3)教师的培养要经过比较长时间的专业训练,教师要接受专业训练并取得从事专业工作的资格。专业训练和专业资格的认定是它的一个基本特征。 (4)教师对自己专业范围内的事情有比较大的自主权,能够根据专业的标准进行恰当的处理。 (5)教师有自己的专业团体。 (6)教师根据其专业贡献和作用,在社会和经济等方面,享有专业的地位和待遇。2.答: (1)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掌握该学科的知识结构体系以及相关的知识 (3)了解学科发展的脉络 (4)掌握学科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5)具备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 3.答: (1)基本的教育科学知识; (2)先进的教育理念; (3)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 (4)较高的老师专业能力。 4.答: (1)指导者(2)知识的传授者(3)诊断者(4)管理者(5)研究者 (6)协调员(7)评价者 5.为什么要做好指导者: (1)当今社会学生获取的信息多样化; (2)当今社会对学生自主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帮助学生学会学习;(3)现代社会学生学习压力大,需要教师正确的指导和帮助。 如何做好指导: (1)了解学生发展的知识;

(2)要有与学生平等交流的态度; (3)要懂得思想指导、行为指导、心理指导的方法和知识,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4)建立学习、生活和心理辅导机制; (5)教师要善于自主学习、保持心理健康和身心快乐。 6.答: (1)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有不成熟性。 (2)学生有巨大的多方面的潜能,有接受教育的良好的基础或“种子”,要相信学生。 (3)学生有共性,更有个性和差异。 (4)学生是发展的主题,具有主观能动性。 (5)学生是权利主体,享有生存、受教育、受尊重、安全等权利。 7.答: (1)尊师爱生; (2)民主平等; (3)教学相长: 8.答: (1)师生互动:A、关注师生交往和相互影响过程,只有对过程分析,改进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B、教师层面要尊重学生、对学生积极期待,关注学生全体;C、学生层面学生积极主动,理解教师。 (2)师生对话:A、需要各方放弃权威的地位,相互持平等的态度;B、思想的交流,通过讨论和往返使思想趋向正确,决策趋向合理。

教育学 第七章 教学(上)

第一节教学工作的意义和任务 1.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2.教学是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它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它包括有: (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各方面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 (2)教学由教与学两个方面活动组成;(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同性与多样性的统一。3.(教学的意义)教学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不仅是智育的主要途径,也是德育、体育、美育等的基本途径,在学校整个教育系统内居于中心地位。 4.教学的主要作用:(1)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2)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3)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体部分,教学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径。 5.学校工作应坚持以教学为主。 6.教学任务的决定,要受教育目的、学生年龄特征、学科的特性、教学的时空条件等因素的制约。 7.教学的一般任务有:(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4)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8.一般来说,知识的掌握是形成技能、技巧的基础,而技能、技巧的形成又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知识。 9.智力是人们的认识的能力,即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能力。是人们在认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那些稳定的心理特征。 10智力主要包括:注意力、想像力、记忆力、思维力、观察力等,其中思维力是核心。

第一节教学工作的意义和任务 1. 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2.教学是的基本途径,它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它包括有:(1); (2);(3)。 3.(教学的意义)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不仅是智育的主要途径,也是德育、体育、美育等的基本途径,在学校整个教育系统内居于中心地位。 4.教学的主要作用:(1); (2); (3)。 5.学校工作应坚持以为主。 6.教学任务的决定,要受、、、等因素的制约。 7.教学的一般任务有: (1);(2);(3);(4)。 8.一般来说,的掌握是形成技能、技巧的基础,而技能、技巧的形成又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9.智力是: 10智力主要包括:、、、、等,其中是核心。

《教育学基础》(第3版)课后习题答案_第一章

《教育学基础》(第3版)课后习题答案_第一章 1、结合从事教育工作或接受教育的实际,谈一谈对“教育”概念解。 答:在教育学界,关于“教育”的定义多种多样。对教育的定义始终围绕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这一核心,将教育的范围扩大或者缩小,从不同的聚焦角度形成了教育的不同概念。 (1)社会:从社会的角度来定义教育,将教育看作是外在客体对个体产生的影响。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①广义的教育是指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 动; ②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将其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③更狭义的教育是指思想教育活动,强调社会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把教育看成是整个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承担着一定的社会功能。 (2)个体:从个体角度定义教育,将教育看作是个体内在的发展历程,看重个体的能动性和主动性。把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教育是指成功地学习知识、技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 (3)综合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强调教育与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条件之间的联系,体现出教育的社会性特征。总之,教育的定义是不断发展的,和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发展结合在一起的。 2、结合实际,谈谈对教育三要素时代内涵的认识。 答:教育是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子系统,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教育这个系统应该包括三种基本要素,即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 (1)教育者 ①从广义上说,教育者就是从事教育活动的人; ②从教育综合性的定义出发,教育者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 体社化和社会个性化的人。 (2)学习者学习者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以其接受教育影响后发生合乎目的的变化来体现教育过程的完成。不同的学习者的学习目的、学习背景或基础、在学习过程中所遭遇的问题与困难、对于自身学习行为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均不同。 (3)教育影响教育影响即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从内容上说,主要是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从形式上说,主要是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这三个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缺一不可。教育是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系统,是上述三个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

幼儿教育学基础知识点[]

幼儿教育学基础知识点 第一章幼儿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节幼儿教育的概念和意义 一、广义的教育(概念15页):这里的教育包括了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范围很广,一般称为广的教育。 二、学校的独特结构和功能,使其成为近代以来教育 活动中的核心部分,在各种教育中起着(示范)和(主导)的作用。 三、幼儿教育(概念):对3-6岁年龄阶段的幼儿所实施的教育就称为幼儿教育。从广义上说,凡是能够影响幼儿身体成长和认知、情感、性格等心理各方面发展的活动都是幼儿教育,而狭义的幼儿教育则指幼儿园教育。幼儿教育学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它专门研究3-6岁幼儿的教育,探索其特点和规律。 四、幼儿教育的意义:(简答和论述)(一)促进生长发育,提高身体素质;(二)开发大脑潜力,促进智力发展;(三)发展个性,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四)培育美感,促进想象力、创造性的发展;总而言之,幼儿教育担负着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重任。

五、敏感期(概念)幼儿期是语言、形状知觉、音感等发展的敏感期。我们把这个阶段称为敏感期。 第二节幼儿教育事业的产生和发展 一、幼儿教育机构的产生 1、学校诞生时间:幼儿教育机构首先在欧洲诞生,最值得一提的是由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于1816年创办的幼儿学校,最初出现的幼儿教育机构多由一些慈善家、工业家举办,实质上不过的慈善性质的社会福利机构而已。 2、德国幼儿教育家福禄培尔被世界誉为“幼儿之父”,是他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个幼儿园。(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幼儿通过他特制的玩具-——(“恩物”)来学习。 3、我国幼儿教育机构:我国自己创办的第一所幼儿教育机构,是1903年湖北武昌创办的湖北幼稚园。当时的这些幼儿教育机构完全抄袭日本,显示出半封建半殖民地教育的特点。 4、幼儿园如着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尖锐抨击的三种大病:一是外国病,二是花钱病,三是富贵病。 5、1989年8月,国家教委制定发布了《幼儿园管理条例》,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经国务院批准颁发的第一个幼儿教育法规。1989年6月制定颁发了《幼儿园工作规程》,1996年6月正式施行。

教育学基础 整理 第一章

1.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2.异:如果片面强调个体社会化一面,强调个体发展需要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无条件一致,忽视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培养,就会出现机械的灌输 日常家庭生活中的抚养养育行为多是在自然状态下发生的,在个体和社会的关系方面起不到一种引导促进和加速的作用 教育虽然包含着学习但不是所有的学习都是教育例如完全独立自主的自学就很难说是教育同:以上概念的基本要素都是以青少年及幼儿为主体,都是个体社会化实践活动。 3.教育的三要素: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 教育者是指能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人。一个真正的教育者(1)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目的,理解其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使命(2)能够根据自己对个体身心发展及社会发展状况或趋势的认识来引导,促进规范个体发展。因此,教育者这个概念是对其内在的态度和外在的行为的一种规定。 学习者,使用学习者这个概念的原因,(1)受教育者将教育对象看做是被动的存在,在实践中是有害的;跟“学生”比学习者更能概括多种教育对象。 学习者的特征:(1)不同的学习者有不同的学习目的;不同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不同人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不同(这是提出因材施教或个性化教学原则的一个重要基础);不同的人对于自身学习行为的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 教育影响: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和内容的同一。 从内容上说,主要是教育内容、教育材料和教科书;从形式上说,主要是教育收到、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 三者关系: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实践系统。没有教育者,教育活动就不能展开,学习者也不可能得到有效的指导;没有学习者,教育活动就失去了对象,无的放矢;没有教育影响,教育活动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再好的教育意图再好的发展目标也就无法实现。 三要素当代的新特征:(1)越来越多的师范类院校,培养出越来越多的具有专业性质的教育者;时代的进步对教育者也不断有新的要求,促进教育者不断更新知识,时刻关注个人及社会发展需求。(2)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知识社会和终身教育时代的来临,教育对象已经从青少年扩大到成人乃至所有社会公民,学习者的年龄扩大逐渐增大;学习者对教育者职业技能的要求也在不断细化和提高。(3)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等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使得教育手段、教学方法、教育组织形式有了巨大的改变,使得教育影响更加多样化 4.教育形态的划分:(1)按教育系统自身的标准:可分为非制度化教育与制度化教育(2)根据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的场所或空间标准,可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3)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的时间标准,可分为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与信息社会的教育。 非制度化教育是指那些没有能够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的教育。人类学校产生以前的教育就属于这种非制度化教育。 制度化教育是指由专门的教育人员、机构及其运行制度所构成的教育形态。具有组织化、制度化和仪式化的特点。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