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侧偏刚度

侧偏刚度

侧偏刚度
侧偏刚度

第 五 章

5.1一轿车(每个)前轮胎的侧偏刚度为-50176N /rad 、外倾刚度为-7665N /rad 。若轿车向左转弯,将使两前轮均产生正的外倾角,其大小为40。设侧偏刚度与外倾刚度均不受左、右轮载荷转移的影响.试求由外倾角引起的前轮侧偏角。 答: 由题意:F Y =k α+k γγ=0

故由外倾角引起的前轮侧偏角: α=- k γγ/k=-7665?4/-50176=0.6110

5.2 6450轻型客车在试验中发现过多转向和中性转向现象,工程师们在前悬架上加装前横向稳定杆以提高前悬架的侧倾角刚度,结果汽车的转向特性变为不足转向。试分析其理论根据(要求有必要的公式和曲线)。

答: 稳定性系数:????

??-=

12

2k b k a L m K

1k 、2k 变化,

原来K ≤0,现在K>0,即变为不足转向。

5.3汽车的稳态响应有哪几种类型?表征稳态响应的具体参数有哪些?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系如何(要求有必要的公式和曲线)? 答: 汽车稳态响应有三种类型 :中性转向、不足转向、过多转向。

几个表征稳态转向的参数: 1.前后轮侧偏角绝对值之差(α1-α2); 2. 转向半径的比R/R 0;

3.静态储备系数S.M.

彼此之间的关系见参考书公式(5-13)(5-16)(5-17)。

5.4举出三种表示汽车稳态转向特性的方法,并说明汽车重心前后位置和内、外轮负荷转移如何影响稳态转向特性?

答:方法:

1.α1-α2 >0时为不足转向,α1-α2 =0时

为中性转向,α1-α2 <0时为过多转向;

2. R/R0>1时为不足转向,R/R0=1时为中性转向,

R/R0<1时为过多转向;

3 .S.M.>0时为不足转向,S.M.=0时为中性转向,

S.M.<0时为过多转向。

汽车重心前后位置和内、外轮负荷转移使得汽车质心至前后轴距离a、b发生变化,K也发生变化。

5.5汽车转弯时车轮行驶阻力是否与直线行驶时一样?

答:否,因转弯时车轮受到的侧偏力,轮胎产生侧偏现象,行驶阻力不一样。

5.6主销内倾角和后倾角的功能有何不同?

答:主销外倾角可以产生回正力矩,保证汽车直线行驶;主销内倾角除产生回正力矩外,还有使得转向轻便的功能。

5.7横向稳定杆起什么作用?为什么有的车装在前恳架,有的装在后悬架,有的前后都装?

答:横向稳定杆用以提高悬架的侧倾角刚度。

装在前悬架是使汽车稳定性因数K 变大,装在后悬架使K 变小,前后悬架都装则使前后悬架侧倾角刚度同时增大。 5.8某种汽车的质心位置、轴距和前后轮胎的型号已定。按照二自由度操纵稳定性模型,其稳态转向特性为过多转向,试找出五种改善其转向特性的方法。

答: 即要K 变大,可在前悬架上装横向稳定杆,后悬架不变;前悬

架不变,减小后悬架侧倾角刚度;同时在前后悬架装横向稳定杆,但保证a/k2-b/k1变大;同时减小前后悬架侧倾角刚度,但保证a/k2-b/k1变大;增大汽车质量。

5.9汽车空载和满载是否具有相同的操纵稳定性?

答: 否,m 不同,空载时的汽车m 小于满载时的 m ,即满载时的

K 更大,操纵稳定性更好。

5.10试用有关计算公式说明汽车质心位置对主要描述和评价汽车操纵稳定性、稳态响应指标的影响。

答:稳定性系数公式:???

?

??-=

122k b k a L m K

汽车质心位置变化,则a 、b 变化,即K 也随之改变。 5.11二自由度轿车模型的有关参数如下: 总质量 m =1818.2kg 绕z o 轴转动惯量 2

3885z I kg m

=?

轴距 L=3.048m

质心至前轴距离 a=1.463m 质心至后轴距离 b=1.585m

前轮总侧偏刚度 162618/k N r a d

= 后轮总侧偏刚度

2110185

k =-

/N rad

转向系总传动比 i=20 试求:

1)稳定性因数K 、特征车速ch u 。 2)稳态横摆角速度增益曲线r ωδ

)s ---a u 车速u=22.35m/s 时的转向灵

敏度

r sw

ωδ。

3)静态储备系数S.M.,侧向加速度为0.4g 时的前、后轮侧偏角绝对值之差12a a -与转弯半径的比值R/R 0(R 0=15m)。

4)车速u=30.56m/s,瞬态响应的横摆角速度波动的固有(圆)频率

0ω、阻尼比?

、反应时间τ与峰值反应时间ε。

提示: 1) 稳定性系数:???

?

??-=

122k b k a L m K

特征车速K

u ch 1=

2) 转向灵敏度2

1Ku

L

u s r +=

???

δω

3)

()211αα-=

L

a K y ? 21αα-,

δ

L

R =

0?δ

,

()

21ααδ--=

L

R ?

R R

4) 固有圆频率 m c

'

=

ω

阻尼比m h '=

02ωξ

反应时间ω

τ

Φ

-

=

峰值反应时间

ω

ξωωεΦ

-=

arctg

5.12稳态响应中横摆角速度增益达到最大值时的车速称为特征车速ch u 。证明:

特征车速

ch u 益,为具有相等轴距L 中性转向汽车横摆角速度增益的一半。 答: 转向灵敏度2

1Ku

L

u s r +=

???

δω

特征车速K

u ch 1=

?

s r ???

δωL

u =,中性转向时s r ???

δωL

u =

得证。

5.13测定汽车稳态转向特性常用两种方法,一为固定转向盘转角法,并以0/R R —y

a 曲线来表示汽车的转向特性(见第五章第三

节二);另一为固定圆周法。试验时在场地上画一圆,驾驶员以低速沿圆周行驶,记录转向盘转角0sw δ,,然后驾驶员控制转向盘使汽车始终在圆周上以低速持续加速行驶。随着车速的提高,转向盘转角sw δ(一般)将随之加大。记录下sw δ角,并以0

sw y

sw a δδ-曲线来评价汽车的转向特性,试证

2

1sw sw K u

δδ=+,说明如何根据

sw y

sw a δδ-曲线来判断汽车

的转向特性。 证明:转向半径()()2

2

2

111Ku L Ku Ku

L u u u R

r

+=+=

??

?

??+=

δω0

R

?

2

1sw sw K u

δδ=+=

R R

5.14习题图4是滑柱连杆式独立悬架(常称为Mc Pherson strut suspnsion)示意图。试证:

1)R.C.为侧倾中心。 2)悬架的侧倾角刚度为2()s

m p K r k n

?=,式中s

k 为一个弹簧的(线)

刚度。

提示: 1)画出地面对于车厢的瞬时转动中心,即为侧倾中心R.C.

2)证明参考书P135-136

5.15试求计算稳态响应质心侧偏角增益)s

βδ

的公式,并求题

5.11中轿车在u=31.3m/s(70 mile /h)、0.4y

a

g

=时的质心侧偏角。

计算u=31.3m /s 时的瞬态响应峰值反应时间ε和轿车的汽车因数

T.B.值。

提示:将方程组(5-9)两式联立,v =0, r

ω =0,消去r ω?

)s

βδ

5.16为什么有些小轿车后轮也设计有安装前束角和外倾角? 答:因为轿车后轮安装前束角和外倾角是为提高操纵稳定性。

5.17习题图5为三种前独立悬架对车轮相对车身垂直上下位移时前束变化的影响。试问图中哪一条曲线具有侧倾过多转向效果?

答:图中点划线所表示的具有过多转向效果

5.18转向盘力特性与哪些因素有关,试分析之。

答: 转向盘力特性决定于以下因素:转向器传动比及其变化规律、

转向器效率、动力转向器的转向盘操作力特性、转向杆系传动比、转向杆系效率、由悬架导向杆系决定的主销位置、轮胎上的载荷、轮胎气压、轮胎力学特性、地面附着条件、转向盘转

动惯性、转向柱摩擦阻力及汽车整体动力学特性。

5.19地面作用于轮胎的切向反作用力是如何控制转向特性的?

提示:参考书P152-155。

结构设计之刚度比详解

第三章 刚度比 2014.7.16 一、定义: 刚度比是指结构竖向不同楼层的侧向刚度比值。 二、计算公式: ⑴规范要求: ①、②《抗震规范》第3.4.2和3.4.3条及《高规》第3.5.2条均规定:其楼层侧向刚度不宜小于上部相邻楼层侧向刚度的70%或其上相邻三层侧向刚度平均值的80%。 ③《高规》第E.0.2条规定当转换层设置在第2层以上时,按本规程式(3.5.2-1)计算的转换层与其相邻上层的侧向刚度比不应小于0.6。 ④《抗震规范》第6.1.14-2条规定:结构地上一层的侧向刚度,不宜大于相关范围地下一层侧向刚度的0.5倍;地下室周边宜有与其顶板相连的抗震墙。 ⑵计算公式: 框架:i 1i 1i i △△++=V V γ ;其他(框剪、剪…):1 i i i 1i 1i i h h +++?=△△V V γ 详见《高规》P15 ⑶应用范围: ①《抗震规范》第3.4.2和3.4.3条用来判断竖向不规则 ②《高规》第3.5.2条规定的工程刚度比计算。用来避免竖向不规则 ③《高规》第E.0.2条用来计算转换层在二层以上时的侧向刚度比 ④《抗震规范》第6.1.14条规定的工程的刚度比的计算方法1。用于判断地下室顶板能否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端。 注:SATWE 软件在进行“地震剪力与地震层间位移比”的计算时“地下室信息”中的“回填土对地下室约束相对刚度比”里的值填“0”; 2、按剪切刚度计算 ⑴规范要求: ①《高规》第E.0.1条规定:当转换层设置在1、2层时,可近似采用转换层与其相邻上层结构的等效剪切刚度比γ表示转换层上、下层结构刚度的变化,γ宜接近1,非抗震设计时γ不应小于0.4,抗震设计时γ不应小于0.5。 ②《抗震规范》第6.1.14-2条规定:结构地上一层的侧向刚度,不宜大于相关范围地下一层侧向刚度的0.5倍;地下室周边宜有与其顶板相连的抗震墙。 ⑵计算公式: 1 22211h h ?=A G A G γ 详见《高规》P177 ⑶应用范围: ①《高规》第E.0.1条用来计算转换层在一二层时的侧向刚度比 ②《抗震规范》第6.1.14条规定的工程的刚度比的计算方法2。用于判断地下室顶板能否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端。 3、按剪弯刚度计算 ⑴规范要求: ①《高规》第E.0.3条规定:当转换层设置在第二层以上时,尚宜采用图E 所示的计算模型按公式(E.0.3)计算转换层下部结构与上部结构的等效侧向刚度比γe 2。γe 2宜接近1,非抗震设计时γe 不应小于0.5,抗震设计时γe 不应小于0.8。 ⑵计算公式: 2 112H H △△=γ 详见《高规》P178

关于结构侧向刚度的计算

关于结构侧向刚度的计算 1. 关于侧向刚度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以下简称“《高规》”)有若干处出现了关于楼层侧向刚度的规定,其相应计算方法和适用范围不尽相同。 1.1 判别结构竖向布置规则性(《高规》3.5.2) 对于以剪切变形为主的框架结构(即结构中不含有剪力墙)的楼层侧向刚度比1γ的计算方法做出了规定,即: 111i i i i V V γ++?=? (《高规》3.5.2-1) 式中,1γ为楼层侧向刚度比,i+1i V V 、分别为第i 层和第i+1层的地震剪力标准值(注意,对于不同的地震作用计算方法,如分别采用底部剪力法和阵型分解反应谱法,该值的具体数值可能不同,但不影响楼层侧向刚度比1γ的计算),i+1i ??、分别为第i 层和第i+1层在地震作用标准值作用下的层间位移。 该公式的物理意义清晰明了,代表第i 层侧向刚度与第i+1层侧向刚度的比值,即: 111i i i i V V γ++= ?? 《高规》规定10.7γ≥,10.8γ'≥,1γ'的定义如下,即第i 层的侧向刚度与相 邻上部三层的侧向刚度的比值: 112312313i i i i i i i i V V V V γ++++++?'=??++ ?????? 对于其他结构形式,如框架-剪力墙结构、板柱-剪力墙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核心筒结构、筒中筒结构,侧向刚度比2γ的计算公式有所不同,要考虑层高修正(原因是这类结构其楼面体系对结构侧向刚度贡献较小,当层高变化时刚度变化不明显),即: 1211i i i i i i V h V h γ+++?=? (《高规》3.5.2-1) 《高规》要求,当11.5i i h h +≤时,20.9γ≥;当11.5i i h h +>,2 1.1γ≥。

填充墙对结构抗侧刚度的主要影响因素及节能材料探讨

填充墙对结构抗侧刚度的主要影响因素及节能材料探讨 现在主流框架结构计算方法是先建立框架结构模型,填充墙以荷载的形式输入,但实际情况与研究均证明填充墙在竖向力作用下为非受力构件,在水平力作用下填充墙实际上是一种受力构件,文章同时考虑其质量与刚度。资源缺乏已经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建设绿色节能型建筑已经成为未来建筑发展的重要方向。文章主要从建筑材料方面进行说明,以Midas gen[1]建立以蒸压粉煤灰砖、灰砂砖、混凝土空心砌块为材料的填充墙,通过层间位移、周期等方面进行比较蒸压粉煤灰砖、灰砂砖、混凝土空心砌块等材料组成的填充墙与普通烧结砖填充墙性能的差别,从理论数据方面得出普通烧结砖是可以替代的。 标签:框架填充墙结构;建筑节能;抗侧刚度;自振周期 建立5个6层一边5跨一边3跨的模型,底层高均为3.9m,其余层高为3m。框架柱距为6m,框架梁尺寸:650mm×250mm,框架柱尺寸:500mm×500mm,楼板厚度为120mm,填充墙厚度为240mm;梁、柱、板混凝土强度C30[2,3];通过分析由不同填充墻材料组成的模型1、2、3、4、5,得到不同填充墙材料对结构自振周期、层位移等特性的影响[4],得出相对经济、适用的良好代替普通烧结砖的材料。 通过上述分析得到: (1)通过对模型3~模型5与模型2进行比较得知:对于不同的填充墙材料,由于各自的计算弹性模量不同,从而使得计算模型用的刚度不同;各自的容重大小不同,从而使得填充墙体质量不同;通过两方面的影响,得到结构的不同性能的变化情况。以自振周期举例说明:对于模型3、4,其材料性能相对属于轻质,计算弹性模量为小于模型2普通烧结砖,而容重相差不是很大,但结构自振周期明显增大。对于模型5,由于混凝土空心小砌块的计算弹性模量很大,虽然此时材料的容重减小很大,但结构自振周期减小仍然很大;这进一步说明填充墙刚度对结构性能的影响。层间位移表现结果与之类似。 (2)只对模型3和模型4还有模型2进行比较,可以说明在一般设计中考虑的不周全的地方:设计时只考虑填充墙的质量而不直接考虑刚度的影响。 (3)从上面分析得出:在满足结构安全、适用的前提下,填充墙材料应优先选择蒸压粉煤灰砖和灰砂砖,它们的结构刚度相对较低,结构自振周期相对较大,地震作用也相对较小。同时,比较符合国家可持续发展政策,粘土资源越来越珍贵且不可再生,而粉煤灰和灰砂都是工业废料,经济且资源丰富。而混凝土产品产生的建筑垃圾比较难处理且其结构自振周期较小,抗侧刚度较大,从而使结构地震力较大,对结构有害,一般不采用。 结论

结构设计经验--模型调整

慢慢摸索的结构设计经验 高层结构需要控制的几个比值:轴压比、周期比、剪重比、刚度比、位移比、刚重比、层间受剪承载力之比 1.轴压比 轴压比主要是控制结构的延性,具体要求见抗规6.3.6和6.4.5,高规6.4.2和7.2.14。 轴压比过大则结构的延性要求无法保证,此时应加大截面面积或提高混凝土强度;轴压比过小,则结构的经济性不好,此时应减小截面面积。PKPM中的查看方法:

2.周期比 周期比控制的是结构侧向刚度与扭转刚度之间的相对关系,它的目的是使抗侧力构件的平面布置更合理,使结构不致于出现过大的扭转效应。一句话,周期比不是要求结构足够结实,而是要求结构承载布置合理,具体要求见高规4.3.5。刚度越大,周期越小。 抗侧力构件对结构扭转刚度的贡献与其距结构刚心的距离成正比,意思是结构外围的抗侧力构件对结构的扭转刚度贡献最大。 结构的第一、第二振型宜为平动,扭转周期宜出现在第三振型及以后。 当第一振型为扭转时,说明结构的扭转刚度相对于其两个主轴的侧移刚度过小,此时应沿两个主轴适当加强结构外围的刚度,或沿两个主轴适当削弱结构内部的刚度。 当第二振型为扭转时,说明结构沿两个主轴的侧移刚度相差较大,结构的扭转刚度相对于其中一主轴(第一振型转角方向)的侧移刚度是合理的,但对于另一主轴(第三振型转角方向)的侧移刚度过小,此时应适当削弱结构内部沿第三振型转角方向的刚度或适当加强结构外围(主要是沿第一振型转角方向)的刚度。

PKPM中的查看方法:

3.位移比 位移比是指采用刚性楼板假定下,端部最大位移(层间位移)与两端位移(层间位移)平均值的比,位移比的大小反映了结构的扭转效应,同周期比的概念一样都是为了控制建筑的扭转效应提出的控制参数。见抗规3.4.3,高规4.3.5。 位移比不满足时只能经过人工调整结构平面布置,减小结构刚心与形心的偏心距。调整方法如下: (1)由于位移比是在刚性楼板假定下计算的,最大位移比往往出如今结构的四角部位,因此应留意调整结构外围对应位置抗侧力构件的刚度; 同时在设计中,应在结构措施上对楼板的刚度予以保证。 (2)应用顺序的节点搜索功用在SATWE的“剖析结果图形和文本显示”中的“各层配筋构件编号简图”中快速找到位移最大的节点,增强该节点对应的墙、柱等构件的刚度,也可找出位移最小的节点削弱其刚度,直到位移比满足要求。 PKPM中的查看方法:

有侧移与无侧移的判别

关于框架钢柱的计算长度可以分为有支撑和无支撑两种情况: 如果是纯框架,可以按照刚结构规范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其中又有有侧移和无侧移的区别,关于有侧移可以认为侧移大于1/1000,无侧移为小于1/1000的情况.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刚结构规范的计算方法是不完善的,有时计算出来很大,SATWE软件把这种情况简化为计算长度系数为10 如果是带支撑的,则需要判断是强支撑还是弱支撑,不过现在好多的软件还不能进行判断,比如PKPM就不能,不过现在的3D3S9.0可以进行判定了,并且和SATWE有数据借口,还算方便. 所以计算长度不能简单的相信软件,要分情况而定 如果两个方向都打了撑的话,基本上可以视为无侧移计算,楼主必须在SATWE里面有个复选框“是否考虑侧移”打上钩柱的计算长度才正常。 如果只有一个方向有撑,另外一个方向没有的话,要计算两遍,无侧移计算一遍,有侧移计算一遍,然后分别按照PKPM的计算出来的长度系数在按有侧移方向考虑的一侧手动输入。1,无支撑纯框架按照有侧移框架计算。 2,有支撑框架根据支撑强弱:强支撑按照无侧移框架计算;弱支撑框架介于无侧移、有侧移之间。 3,详细内容见钢规5.3.3条 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不管做什么设计首先要对规范运用的很熟练,长细比跟什么有关系呢?柱子的计算长度系数和回转半径,回转半径就不用说了,主要看计算长度系数,楼主说了,你弱轴方向是有支撑的,只要你把支撑截面验算够,并保证支撑与柱的可靠连接,那根据规范,此方向的计算长度应该是支撑之间的这段距离,也就是柱子侧向支撑点之间的距离,如果设置的是单支撑,那就与柱子高度等高,计算长度系数就是1,在计算时需要手动设置钢柱弱轴方向的计算长度系数.那样弱轴方向的长细比就可以满足要求了. 另:楼上的说的所谓的按有侧移计算和无侧移都计算一遍的方法,听起来貌似有点道理,其实无根据可循的,不过你按无侧移计算,柱的计算长度系数就1,所以按无侧移就算根本连算都不用算. 再:无侧移和有侧移框架的定义确实不是你自己主观臆断的,规范里也有规定的,是要根据计算公式计算确定的,主要是通过计算看你这个结构形式是强支撑框架还是弱支撑框架,也就是看抗侧翼刚度的大小,如果你这个结构的抗侧移刚度足够大,那就是无侧移了,楼主你弱轴加了足够强的支撑,那此方向就是强支撑,那就是无侧移了. 还有:楼主这种结构形式是最常见的底层钢框架上层门式刚架的做法,可以用PKPM按照三维建模计算的,不过二层门式刚架部分要将所有参与受力的构件在模型中输入,包括垂直支撑,水平支撑,抗风柱和刚性系杆,计算时要在PKPM中将风荷载体型系数分段设置,下层为1.3,上层应设置为0,此时需要在手动输入特殊风荷载,主要是钢柱的受风面风荷栽(注意角柱),作为集中力加在柱顶和钢梁风吸力和风压力,做为线荷载加在钢梁上,还有抗风柱的风荷载,做为集中力加在柱顶. 以上看法,请参见<钢结构规范> 还是计算Sb>3(1.2Nbi-Noi),进行判断即可。 一般而言,强支撑条件很容易满足。这个说法可从《钢结构理解与应用》的到。当然最好算一下Sb。 1/1000的说法来源于高层钢结构规范。

框架柱抗侧刚度D和结构基本自振周期毕业设计

框架柱抗侧刚度D和结构基本自振周期毕业设计 建筑设计 概述: 本教学楼是一个集多项功能为一体的低层教学用房,不同的使用功能要求应设计不同的构造形式与之相适应,从而方便使用,因此,在设计中,我们在建筑设计上进行了精心的设计,使之尽量满足综合大楼的各项功能,并使结构尽量做到简单。一、平面设计 首先应是底层的设计,初步拟定柱的截面尺寸为500mm×500mm,横向承重梁的尺寸为600mm*300mm。在设计中,考虑到教学楼的多项功能集一体,设计中,把它要功能分区,亦即是教室,会议室,实验教室,准备区。会议室,教室,各个区进行人员分流以及满足防火要求,各自有单独出入口,并形成对称布置。 二、剖面设计 为了很好的反映楼层的结构,在设计剖面时,剖到楼梯这个比较重要的部位,使剖面能很好的反映结构的布置,楼地面的装修以及梁柱之间的关系等。 三、排水设计 为了使雨水能很好的有组织的排走,设计中,我采用内檐沟排水,起坡坡度均为2%,设计中间处成双坡排水,两侧部分形成单侧坡度排水。 第一部分框架结构设计 1 框架结构设计任务书 1. 1 工程基本概况 建筑地点:郑州市 建筑类型:四层教学楼,结构类型为框架填充墙结构。

建筑介绍:建筑面积约3600平方米,楼盖及屋盖均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楼板厚度取120mm,填充墙采用蒸压粉煤灰加气混凝土砌块。 场地条件:场地平坦,无障碍物,周地四周为住宅区。 地质情况:该区表层为杂填土,下层为粘土,以粘土为持力层,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150Kpa,基础形式为柱下条形基础。建筑场地为二类近震场地,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按抗震进行结构设计,只做横向抗震计算。 设防烈度为7度。 柱网与层高:本教学楼中部采用柱距为6.0m的内廊式小柱网,边跨为6.0m,中间跨为3.0m,层高取3.6m。结构平面布置如下图所示: 图1-1 结构平面布置图 设计依据和地质、水文、气象材料 1.建筑物类型:乙类 2.地质条件:建筑场地类别为Ⅲ类。 3. 相对湿度:最热月平均73% 4. 主导风向:全年西南风,夏季东南风 =0.40KN/㎡ 5. 基本风压:W =0.25KN/m2 6. 基本雪压:S 1.2结构布置方案及结构选型 1.2.1结构承重方案选择 竖向荷载的传力途径:楼板的均布活载和恒载经次梁间接或直接传至主梁,再由主梁传至框架柱,最后传至地基。根据以上楼盖的平面布置及竖向荷载的传力途径,本教学楼框架的承重方案为横向框架承重方案,这可使横向框架梁的截面高度大,增加框架的横向侧移刚度。根据建筑功能要求以及建筑施工的布置图,本工程确定采用框架承重方案,框架梁、柱布置参见结构平面图。 1.2.2结构布置: 高层框架结构应设计成双向梁柱抗侧力体系,框架梁、柱中心线宜重合。结合建筑的平面、立面和剖面布置情况,本教学楼的结构平面和剖面布置分别在建施图上有说明。框架结构房屋中,柱距一般为5~10米,本建筑的柱距为6.0米和8.4米。根据

对satwe总信息中的侧向刚度和刚度比的理解

对satwe总信息中的侧向刚度和刚度比的理解 (2013-02-21 09:40:51) 转载▼ 分类:建筑结构 标签: 杂谈 对satwe总信息中的侧向刚度和刚度比的理解: 1. Ratx,Raty: X,Y 方向本层塔侧移刚度与下一层相应塔侧移刚度的比值(剪切刚度) 理解:根据《抗规》6.1.14的规定,以及《高规》5.3.7的规定,当首层的Ratx和Raty 小于0.5时,地下室可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端。Ratx=Ki/Ki-1 (剪切刚度之比) 2. Ratx1,Raty1 : X,Y 方向本层塔侧移刚度与上一层相应塔侧移刚度70%的比值或上三层平均侧移刚度80%的比值中之较小者。 理解:根据《高规》3.5.2的规定,Ratx1,Raty1的值只对框架结构有意义,对其他结构没有意义。只有当Ratx1,Raty1都大于1时,才说明框架结构在两个方向的侧向刚度变化连续。Ratx1= Ki/Ki+1 (抗侧刚度) 3. Ratx2,Raty2 : X,Y 方向本层塔侧移刚度与上一层相应塔侧移刚度90%、110%或者150%比值(110%指当本层层高大于相邻上层层高1.5倍时,150%指嵌固层)理解:根据《高规》3.5.2的规定,Ratx2,Raty2的值只对框-剪、板柱-剪、剪力墙结构、框筒、筒中筒结构有意义。只有当Ratx2,Raty2都大于1时,说明结构侧向刚度变化连续. Ratx2= Ki*hi/(Ki+1*hi+1) (抗侧刚度) 对150%的理解,规范指的意思是,嵌固楼层与上一楼层之比应大于1.5的要求。比如,当地下室顶板作为嵌固端时,则首层(嵌固楼层)与二层的抗推刚度大于1.5。 注:RJX1,RJY1,RJZ1: 结构总体坐标系中塔的侧移刚度和扭转刚度(剪切刚度) 剪切刚度:高规附录E0.1建议的方法:Ki=Gi*Ai/hi。 RJX3,RJY3,RJZ3: 结构总体坐标系中塔的侧移刚度和扭转刚度(地震剪力与地震层间位移的比) 即为《高规》建议的方法:Ki=Vi/Δui 所以,总信息中RJX3,RJY3,RJZ3的值是没有考虑层高的修正的值总结:在pkpm计算结果中,Ratx1和Ratx2都是采用RJX3来进行计算的,(一般结构我们都采用RJX3侧向刚度来衡量)且Ratx1是根据《高规》3.5.2条1款进行计算,不考虑层高修正,只对框架结构有意义;Ratx2是根据《高规》3.5.2条2款进行计算,需要考虑层高修正Ratx2= Ki*hi/(Ki+1*hi+1) (注意层高修正的顺序)。

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框架侧移验算和内力计算

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框架侧移验算和内力计算 5.1 水平地震作用下框架结构的侧移验算 5.1.1抗震计算单元 计算单元:选取6号轴线横向三跨的一榀框架作为计算单元。 5.1.2横向框架侧移刚度计算 1、梁的线刚度: b /l I E i b c b = (5-1) 式中:E c —混凝土弹性模量s I b —梁截面惯性矩 l b —梁的计算跨度 I 0—梁矩形部分的截面惯性矩 根据《多层及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释疑》,在框架结构中有现浇层的楼面可以作为梁的有效翼缘,增大梁的有效侧移刚度,减少框架侧移,为考虑这一有利因素,梁截面惯性矩按下列规定取,对于现浇楼面,中框架梁Ib=2.0Io,,边框架梁Ib=1.5Io ,具体规定是:现浇楼板每侧翼缘的有效宽度取板厚的6倍。 2、柱的线刚度: c c c c h I E i /= (5-2) 式中:Ic —柱截面惯性矩 hc —柱计算高度 一品框架计算简图: 3、横向框架柱侧移刚度D 值计算: 212c c c h i D α= (5-3) 式中:c α—柱抗侧移刚度修正系数 K K c += 2α(一般层);K K c ++=25.0α(底层) K —梁柱线刚度比,c b K K K 2∑= (一般层);c b K K K ∑=(底层)

① 底层柱的侧移刚度: 边柱侧移刚度: A 、E 轴柱:68.010 5.61045.41010=??==∑c b i i K 中柱侧移刚度: C 、 D 轴柱:18.1105.6102.345.410 10 =??+== ∑)(c b i i K ② 标准层的侧移刚度 边柱的侧移刚度: A 、E 轴柱:51.010 72.821045.4221010=????==∑c b i i K 中柱侧移刚度: C 、 D 轴柱:88.010 72.82102.345.42210 10 =???+?== ∑)(c b i i K 因为 7.08.070172 55960 5 21 >== ∑∑-D D ,所以满足条件。 5.1.3 框架自振周期 采用能量法计算基本周期。

框架柱抗侧移刚度验算 Microsoft Word 文档

1.水平荷载作用下框架结构的变形验算 前面已经得到该框架结构各层梁柱的线刚度。 1.1首先进行风载作用下的水平位移变形验算。 对于框架各层层间的位移: (1)首层:Δu 1 =( P 1+P 2+P 3+P 4+P 5)/K 1=(14.818+15.70+14.36+13.385+14.929)/46383.75=73.192/46383.175 Δu 1/H 1 =0.001577985/4.8=,经验算符合要求。 用同样的验算方法可得到其他各层也符合抗侧移要求。 (2)最上层顶点位移验算: U =Δu 1 +Δu 2 +Δu 3+Δu 4 +Δu 5 = 0.001577985+0.000540884+0.000399402+0.000257919+0.000116437= 0.003296798 m U/H = 0.003296798/(4.8 + 3.9×4) =697001<6501,经验算也符合要求。 1.1然后进行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水平位移变形验算。 (1)首层:Δu 1=F Ek1/K 1 = 229.259/46383.175 = 0.004942718m Δu 1/H 1 =0.004942718/4.8=,经验算符合要求。 用同样的验算方法可得到其他各层也符合抗侧移要求。 (2)最上层顶点位移验算: U =Δu 1 +Δu 2 +Δu 3+Δu 4 +Δu 5 =0.004942718+0.0042618+0.003659396+0.002798763= 0.022709826 m U/H = 0.022709826 /(4.8 + 3.9×4) = 8361<6501,经验算也符合要求。 验算完毕。

轮胎侧偏特性(教案)

第四章 汽车操纵稳定性第二节 轮胎侧偏特性和车辆转向运动学 轮胎侧偏特性是研究汽车操纵稳定性的理论基础。 图5-40为车轮坐标系,其中车轮前进方向为X轴的正方向,向下为Z轴的正方向,在X轴正方向的右侧为Y轴的正方向。 车轮平面,垂直于车轮旋转轴线的轮胎中分平面。 车轮中心,车轮旋转轴线与车轮平面的交点。 轮胎接地中心,车轮旋转轴线在地平面(即XOY平面)上的投影(即Y轴)与车轮平面的交点,也就是坐标原点。 M,地面作用于轮胎上的力绕X轴的力矩,图示方向为正。 翻转力矩X M,地面作用于轮胎上的力绕Y轴的力矩,图示方向为正。 滚动阻力矩 Y M,地面作用于轮胎上的力绕Z轴的力矩,图示方向为正。 回正力矩Z 侧偏角a,轮胎接地中心位移方向(即车轮行驶方向)与X轴的夹角,图示方向为正。 外倾角g,XOZ平面与车轮平面的夹角,图示方向为正。

图5-40 车轮坐标系图5-41 刚性车轮受力示意图 如果车轮是刚性的,在车轮中心上作用有侧向力Y F (垂直于车轮平面)时,则这时地面 反力的合力F (见图5-41)为 F =而F max =?p F Z ,又F X =?x F Z ,所以,可得 max Y Z F F =Y y Z F F ?=式中:y ?—侧向附着率。 这样,得到 y ?车轮匀速行驶在平整的硬路面上时,x ?值与p ?相比是很小的,因而max p y ???。车辆处

于制动过程中,则x ?相当大。紧急制动时,x ?很快达到p ?,max 0y ??。这时,车轮在侧向 力Y F 的作用下将与地面间发生横向滑移。也就是说,对于刚性车轮,当地面反向的合力达 到附着极限时才会产生横向滑移,其行驶方向才会偏离车轮平面方向。 实际车轮上装有弹性轮胎,在作用于车轮中心的侧向力作用下,轮胎将产生侧向变形 (图5-42)。 这样,即使地面反力的合力没有达到附着极限,车轮亦将偏离车轮平面方向沿着X v 和Y v 的合成速度方向滚动。这就是车轮侧偏现象。 图5-42 车轮带侧偏滚动简图 下面将简要地解释侧偏现象的物理本质。 如果车轮不滚动,并在其中心作用一个侧向力Y F ,则轮辋就相对于轮胎接地印迹有一 侧向位移。 假设接地印迹是矩形的,其上铅垂方向压力是均匀分布的。并且仅仅是与印迹相关部

轮胎稳态侧偏特性基础试验方法

ICS 32.020 T40 团体标准 T/CSAE XX-2018 轮胎稳态侧偏特性基础试验方法 Basic tire testing method for steady state lateral slip property (报批稿) 在提交反馈意见时,请将您知道的该标准所涉必要专利信息连同支持性文件一并附上。 2018-XX-XX发布2018-XX-XX实施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发布

T/CSAEXX-2018 目次 前言............................................................................................................................................................................... II 引言.............................................................................................................................................................................. III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1) 3.1 车轮几何和轮胎坐标系wheel geometry and tire axis system (1) 3.2 轮胎的滚动和滑移特性tire rolling characteristics and tire slip (3) 3.3 轮胎的力和力矩tire force and moment (4) 3.4 力和力矩系数coefficients of force and moment (5) 3.5 稳态steady state (6) 3.6 充气压力inflation pressure (6) 4试验设备 (7) 4.1 总则 (7) 4.2 加载及定位系统要求 (7) 4.3 试验路面要求 (7) 4.4 传感测量系统要求 (7) 4.5 数据采集系统要求 (7) 4.6 其他要求 (7) 5试验方法 (7) 5.1 环境温度要求 (7) 5.2 试验准备 (8) 5.3 试验 (8) 6试验数据 (9) 6.1 记录的试验数据 (9) 6.2 试验数据处理要求 (10) 6.3 指标计算 (10)

框架侧移刚度的计算

第三章框架侧移刚度的计算3.1横梁线刚度i b的计算: 表3-1横梁线刚度ib 类别Ec (N/ mm2) b×h (mm × mm) I0(mm4)L(m) EcI0/l (N·mm) 1.5EcI0/l (N·mm) 2EcI0/l (N·mm) AB跨CD 跨30000 300× 600 5.4×109 6 2.7×1010 4.05×1010 5.4×1010 BC跨30000 250× 500 2.6×109 2.1 3.71×1010 5.57×1010 7.43×1010 3.2柱线刚度计算表3—2柱线刚度ic 层次hc(mm)Ec(N/mm2)b×h (mm× mm) Ic (mm4) EcIc/hc (N·mm) 1 4550 3.0×104 600×600 1.08×1010 7.12×1010 2--6 3600 3.0×104 600×600 1.08×1010 9×1010 1.底层 A,D: K=5.4/7.12=0.758

αc=(0.5+K)/(2+K)=0.456 Di6=αc×12×i c/h2 =0.456×12×7.12×1010/45502 =18819.3 B,C: K=(7.3+5.4)/7.12=1.8 αc=(0.5+K)/(2+K)=0.61 Di6=αc×12×i c/h2 =0.61×12×7.12×1010/45502 =24979.4 ∑D1=18819.3×2+24979.4×2=87597.4 2、第二~六层: A,D: K=5.4×2/(9×2)=0.6 αc=K/(2+K)=0.23 Di1=αc×12×i c/h2 =0.23×12×9×1010/36002 =19230.77 B,C: K=(5.4+7.43)/9=1.425 αc=K/(2+K)=0.416 Di6=αc×12×i c/h2 =0.416×12×9×1010/36002 =34685

汽车轮胎侧偏特性影响因素的试验研究概要

2004166 汽车轮胎侧偏特性影响因素的试验研究 3 彭旭东 1郭孔辉 2单国玲 3 (1石油大学机电学院 , 东营 257061; 2 吉林大学 , 实验室 , 长春 130025; 3 , [摘要 ]应用轮胎静力学特性试验机 , 3, 主要分析了胎面花纹、。结果表明 :轮胎的 Fy -α关系曲线形状与胎面花纹形式、 , -, 却与轮胎负荷和气压有关 ; 。 叙词 :, An 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Factors Affecting Tire Cornering Characteristics Peng Xudong 1, G uo K onghui 2&Shan G uoling 3 1 School of Mechat ronic Engi neeri ng , U niversity of Pet roleum , Dongyi ng 257061; 2Jili n U niversity , S tate Key L aboratory of A utomobile Dynamics Si m ulation , Changchun 130025; 3 T riangle Tyre Co 1, L t d 1, Weihai 264200 [Abstract] The influence of tire tread patterns ,tire load and tire inflation pressure on the cornering char 2acteristics of a pneumatic tire is investigated on a tire static mechanics tester 1Three pieces of radial tires with the same size and the same tread compounds but different tread patterns are used in the test 1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elation between cornering force and slip angle is not affected by tire tread pattern ,tire

汽车轮胎稳态侧偏特性试验方法

汽车轮胎稳态侧偏特性试验方法 (本实验方法解读于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团体标准,仅供相关人员学习参考。) 1、定义 1.1车轮几何和轮胎坐标系wheel Geometry and tire axis syste 1.1.1车轮中心平面wheel plane 与车轮轮辋的两侧内边缘等距的平面,其法线为车轮的回转中心线。(见图1) 1.1.2 车轮中心wheel center 车轮中心平面与车轮回转中心线的交点。(见图1) 1.1.3 轮胎接地中心center of tire contact 车轮中心平面与地面的交线和车轮回转中心线在地面上的投影的交点。(见图1) 1.1.4 轮胎坐标系(X,Y,Z)tire axis system (X,Y,Z) 以轮胎接地中心为原点的右手直角坐标系。X轴为车轮中心平面和道路平面的交线,以车轮中心平面的行进方向为正;Z轴为道路平面的法线,向上为正;Y轴在道路平面内,方向按照右手法则确定。(见图1) 图1轮胎坐标系 1.1.5 负荷半径(加载半径)loaded radius R l 车轮中心到轮胎接地中心之间的距离。 静态轮胎在垂直负荷作用下的加载半径,为静负荷半径(static loaded radius)。

1.1.6侧偏角slip angle α 轮胎接地中心的行进方向与轮胎坐标系X轴之间的夹角。 在轮胎坐标系中,从X轴转到轮胎接地中心的行进方向,按右手法则来判断其正负符号。(见图1) 1.1.7 侧倾角(外倾角)inclination angle(camber angle) γ 轮胎坐标系的X-Z平面与车轮中心平面之间的夹角。 在轮胎坐标系下,从X-Z平面转向车轮中心平面,按照右手法则确定其正负符号。(见图1) 1.2 轮胎的滚动和滑移特性Tire rolling characteristics and tire slip 1.2.1 自由滚动车轮free rolling wheel 有垂直载荷,但没有驱动力矩或制动力矩作用的滚动车轮。 它即适用于沿直线自由滚动的车轮,称之为直线自由滚动车轮(straight free rolling tire),也适用于有侧偏角或者有外倾角作用下非直线运动的车轮。 1.2.2 车轮自由滚动角速度wheel rotation speed of free-rolling wheel 自由滚动车轮的转动角速度。 当车轮直线自由滚动时,称为直线车轮自由滚动角速度(wheel rotation speed of straight free-rolling wheel) 1.2.3 滚动半径rolling radius 在规定试验条件下,轮胎滚动一周轮胎接地中心移动的距离,为滚动周长(rolling circumference)。轮胎滚动周长除以2π所得的数值称为滚动半径。 1.2.3 轮胎行驶速度tire trajectory velocity 轮胎的接地中心相对于参考路面的运动速度。 它在轮胎坐标系X方向的分量称为轮胎纵向速度(tire longitudinal velocity),它在轮胎坐标系Y方向的分量称为轮胎侧向速度(tire lateral velocity)。 1.2.4 轮胎纵向滑移速度tire longitudinal slip angular velocity 驱动或制动条件下的车轮滚动角速度与车轮自由滚动角速度之差。 注:车轮滚动角速度与车轮自由滚动角速度应在保持轮胎纵向速度相同的条件下测得。 1.2.5 轮胎纵向滑移率tire longitudinal slip ratio S x 轮胎纵向滑移速度与车轮自由滚动角速度的比值。

层刚度计算的三种计算方法

层刚度计算的三种计算方法?层刚度比的含义是什么? (一)地震力与地震层间位移比的理解与应用 ⑴规范要求:《抗震规范》第3.4.2和3.4.3条及《高规》第4.4.2条均规定:其楼层侧向刚度不宜小于上部相邻楼层侧向刚度的70%或其上相邻三层侧向刚度平均值的80%。 ⑵计算公式:Ki=Vi/Δui ⑶应用范围: ①可用于执行《抗震规范》第3.4.2和3.4.3条及《高规》第4.4.2条规定的工程刚度比计算。 ②可用于判断地下室顶板能否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端。 (二)剪切刚度的理解与应用 ⑴规范要求: ①《高规》第E.0.1条规定:底部大空间为一层时,可近似采用转换层上、下层结构等效剪切刚度比γ表示转换层上、下层结构刚度的变化,γ宜接近1,非抗震设计时γ不应大于3,抗震设计时γ不应大于2.计算公式见《高规》151页。 ②《抗震规范》第6.1.14条规定:当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时,地下室结构的侧向刚度与上部结构的侧向刚度之比不宜小于2.其侧向刚度的计算方法按照条文说明可以采用剪切刚度。计算公式见《抗震规范》253页。 ⑵SATWE软件所提供的计算方法为《抗震规范》提供的方法。 ⑶应用范围:可用于执行《高规》第E.0.1条和《抗震规范》第6.1.14条规定的工程的刚度比的计算。 (三)剪弯刚度的理解与应用 ⑴规范要求: ①《高规》第E.0.2条规定:底部大空间大于一层时,其转换层上部与下部结构等效侧向刚度比γe可采用图E所示的计算模型按公式(E.0.2)计算。γe宜接近1,非抗震设计时γe不应大于2,抗震设计时γe不应大于1.3.计算公式见《高规》151页。

②《高规》第E.0.2条还规定:当转换层设置在3层及3层以上时,其楼层侧向刚度比不应小于相邻上部楼层的60%。 ⑵SATWE软件所采用的计算方法:高位侧移刚度的简化计算 ⑶应用范围:可用于执行《高规》第E.0.2条规定的工程的刚度比的计算。 (四)《上海规程》对刚度比的规定 《上海规程》中关于刚度比的适用范围与国家规范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 ⑴《上海规程》第6.1.19条规定:地下室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端时,地下室的楼层侧向刚度不宜小于上部楼层刚度的1.5倍。 ⑵《上海规程》已将三种刚度比统一为采用剪切刚度比计算。 (五)工程算例: ⑴工程概况:某工程为框支剪力墙结构,共27层(包括二层地下室),第六层为框支转换层。结构三维轴测图、第六层及第七层平面图如图1所示(图略)。该工程的地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加速度为0.3g. ⑵1~13层X向刚度比的计算结果: 由于列表困难,下面每行数字的意义如下:以“/”分开三种刚度的计算方法,第一段为地震剪力与地震层间位移比的算法,第二段为剪切刚度,第三段为剪弯刚度。具体数据依次为:层号,RJX,Ratx1,薄弱层/RJX,Ratx1,薄弱层/RJX,Ratx1,薄弱层。 其中RJX是结构总体坐标系中塔的侧移刚度(应乘以10的7次方);Ratx1为本层塔侧移刚度与上一层相应塔侧移刚度70%的比值或上三层平均刚度80%的比值中的较小者。具体数据如下: 1,7.8225,2.3367,否/13.204,1.6408,否/11.694,1.9251,否 2,4.7283,3.9602,否/11.444,1.5127,否/8.6776,1.6336,否 3,1.7251,1.6527,否/9.0995,1.2496,否/6.0967,1.2598,否 4,1.3407,1.2595,否/9.6348,1.0726,否/6.9007,1.1557,否 5,1.2304,1.2556,否/9.6348,0.9018,是/6.9221,0.9716,是

水平作用下框架结构侧移计算

一、横向水平地震作用下框架结构侧移验算 1.横向框架梁的线刚度 在框架结构中,现浇楼面可以作为梁的有效翼缘,增大梁的有效线刚度,减小框架侧移。为考虑这一有利作用,,在计算梁的截面惯性矩时,对现浇楼面的边框架梁取05.1I I b =(0I 为梁的截面惯性矩);对中框架梁取00.2I I b =,计算结果如下表所示: 2.柱的侧移刚度(D 值法) 柱线刚度计算结果如下表:

横向框架柱侧移刚度(D值)计算如下表所示:

3.横向框架自振周期 结构自振周期按顶点位移法计算,将各楼层面处的重力荷载代表值i G 作为水平荷载作用在各楼层标高处,按弹性方法求得结构顶点的假想侧移,并考虑填充墙对框架的影响取折减系数r ψ=0.7,计算结果如下表 s T T T 65.03038.07.07.17.11=??==μ? 4.横向水平地震作用及楼层地震剪力计算 本结构重量和刚度沿高度方向分布比较均匀,高度不超过40m ,变形以剪切变形为主,故水平地震作用采用底部剪力法计算。 底部剪力法是先计算出作用于结构的总水平地震作用,也就是作用于结构底部的剪力,然后将此总水平地震作用按照一定的规则再分配给各个质点。 本设计为洛南县公安局办公楼位于洛南县内,根据设计条件,设防烈度为7,二类场地,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查表得,g T =0.35s ,max α=0.08。 特征周期值 (单位:s )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max α 注:括号中数值分别用于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 和0.30g 的地区。 (1)结构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EK F 因为 1T =0.65s > g T =0.35s 所以 α=max 21αηγ ??? ? ??T T g =08.00.165.035.09 .0???? ? ??=0.0458 537516323785.01 =?==∑=n i i eq G c G KN 2462537510458.0=?==eq EK G F α KN (2)顶部附加地震作用n F ? 因为1T =0.65s >35.04.1?=0.495s,所以应考虑附加水平地震作用。顶部附加地震作用系数122.007.065.008.007.008.016 =+?=+=T δ。顶部附加水 平地震作用6F ?按下式计算: 4.3002462122.066 =?==?EK F F δ KN (3)各楼层质点的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按下式计算: ) 1(66 1 δ-= ∑=EK j j j i i i F H G H G F (4)各楼层水平地震剪力按下式计算: ∑=?+=6 1 6i j i F F V 计算结果如下表所示

抗侧力体系

目录 摘要┄┄┄┄┄┄┄┄┄┄┄┄┄┄┄┄┄┄┄┄┄┄┄┄┄┄┄┄┄1 1.纯钢框架结构体系┄┄┄┄┄┄┄┄┄┄┄┄┄┄┄┄┄┄┄┄┄┄1 1.1纯钢框架结构体系概述┄┄┄┄┄┄┄┄┄┄┄┄┄┄┄┄┄┄┄ 1 1.2纯钢框架结构体系的设计要求┄┄┄┄┄┄┄┄┄┄┄┄┄┄┄┄ 1 1.3纯钢框架结构体系的优缺点┄┄┄┄┄┄┄┄┄┄┄┄┄┄┄┄┄ 2 2.钢框架体系—支撑体系┄┄┄┄┄┄┄┄┄┄┄┄┄┄┄┄┄┄┄2 2.1中心支撑框架体系┄┄┄┄┄┄┄┄┄┄┄┄┄┄┄┄┄┄┄┄┄ 5 2.1.1中心支撑框架体系概述┄┄┄┄┄┄┄┄┄┄┄┄┄┄┄┄┄5 2.1.2设计原则┄┄┄┄┄┄┄┄┄┄┄┄┄┄┄┄┄┄┄┄┄┄┄ 5 2.1.3中心支撑钢框架的支撑杆件设计分析┄┄┄┄┄┄┄┄┄┄┄ 6 2.2偏心支撑框架体系┄┄┄┄┄┄┄┄┄┄┄┄┄┄┄┄┄┄┄┄┄7 2.2.1偏心支撑框架体系概述┄┄┄┄┄┄┄┄┄┄┄┄┄┄┄┄┄7 2.2.2偏心支撑钢框架的支撑杆件设计分析┄┄┄┄┄┄┄┄┄┄┄┄8 2.3钢框架—支撑结构体系的优缺点┄┄┄┄┄┄┄┄┄┄┄┄┄┄┄8 3.钢框架—剪力墙体系┄┄┄┄┄┄┄┄┄┄┄┄┄┄┄┄┄┄┄┄9 3.1钢框架—剪力墙体系概述┄┄┄┄┄┄┄┄┄┄┄┄┄┄┄┄┄9 3.1.1钢框架—混凝土剪力墙体系┄┄┄┄┄┄┄┄┄┄┄┄┄┄┄9 3.1.2钢框架—带缝混凝土剪力墙体系┄┄┄┄┄┄┄┄┄┄┄┄┄9 3.1.3钢框架—钢板剪力墙体系┄┄┄┄┄┄┄┄┄┄┄┄┄┄┄┄9 3.2简化分析方法┄┄┄┄┄┄┄┄┄┄┄┄┄┄┄┄┄┄┄┄┄┄10 3.2.1不设加劲肋钢板剪力墙的设计分析┄┄┄┄┄┄┄┄┄┄┄┄10 3.2.2设有纵向和横向加劲肋钢板剪力墙的设计分析┄┄┄┄┄┄┄10 3.2.3内藏钢板支撑剪力墙的简化分析方法┄┄┄┄┄┄┄┄┄┄┄11 3.2.4带竖缝混凝土剪力墙的设计分析┄┄┄┄┄┄┄┄┄┄┄┄┄12 3.3钢框架—剪力墙体系的优缺点┄┄┄┄┄┄┄┄┄┄┄┄┄┄┄13 4.钢框架—混凝土筒体(剪力墙)的混合结构体系┄┄┄┄┄┄┄┄13 5.错列桁架结构体系┄┄┄┄┄┄┄┄┄┄┄┄┄┄┄┄┄┄┄┄┄┄14 6.轻钢龙骨结构体系┄┄┄┄┄┄┄┄┄┄┄┄┄┄┄┄┄┄┄┄┄┄15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