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血脑屏障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血脑屏障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血脑屏障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血脑屏障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血脑屏障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作者:田成林

作者单位: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内科 100853

刊名:

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

英文刊名:FOREIGN MEDICAL SCIENCES SECTION ON NEUROLOGY & NEUROSURGERY

年,卷(期):2002,29(2)

被引用次数:5次

参考文献(15条)

1.Gaillard PJ;Voorwinden LH;Nielsen JL Establishment and functional characterization of an in vitro model of the blood-brain barrier,comprising a co-culture of brain capillary endothelial cells and astrocytes 2001(03)

2.FISCHER S;Wobben M;Kleinstuck J Effect of astroglial cells on hypoxia-induced permeability in PBMEC cells 2000(04)

3.A kiyama H;Kondoh T;Kokunai T Blood-brain barrier formation of grafted 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 in athymic mouse brain 2000(01)

4.Franke H;Galla H;Beuckmann CT Primary cultures of brain microvessel endothelial cells:a valid and flexible model to study drug transport through the blood-brain barrier in vitro 2000(03)

5.Biegel D;Spender DD;Pachter JS Isolation and culture of human brain micro-vessel endothelial cells for the study of blood-brain barrier properties in vitro 1995(1-2)

6.Kuchler-Bopp S;Delaunoy JP;Artault JC Astrecytesinduce several blood-brain barrier properties in non-neural endothelial cells 1999(06)

7.Gargett CE;Bucak K;Rogers PA Isolation,characterization and long-term culture of human myometrial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 2000(02)

8.Gaillard PJ;vander Sandt IC;Voorwinden LH Atrocitiesincrease the functional expression of P-glycopretein in an in vitro model of the blood-brain barrier 2000(10)

9.Sobue K;Yamamoto N;Yoneda K Induction of bloed-brain barrier properties in immortalized bovine brain endothelial cells by astrocytic factors 1999(02)

10.Yamagata K;Tagami M;Nara Y Astrocyte-conditioned medium induces blood-brain barrier properties in endothelial cells 1997(24)

11.Hurst RD;Fritz LB Properties of an immortalized vascular endothelial/glioma cell co-culture model of the blood-brain barrier 1996(01)

12.Scism JL;Laska DA;Horn JW Evaluation of an in vitro coculture modelfortheblood-brain

barrier:comparison of 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ECV304) and rat glioma cells(C6) from two commercial sources 1999(10)

13.Tan KH;Dobbie MS;Felix RA A comparison of the induction of immortalized endothelial cell impermeability by astrocytes 2001(07)

14.Schroeter ML;MullerS;Lindenau J Astrocytes induce manganese superoxide dismutase in brain capillary endothelial cells 2001(11)

endothelial cells:a possible use of aortic endothelial cell forin vitro BBB model 1996(5-6)

相似文献(10条)

1.学位论文范祥血脑屏障体外模型的建立及冰片对其影响的研究2004

目的使用体外血脑屏障模型,观察冰片对血脑屏障的影响,探讨冰片促进其他物质透过血脑屏障的方式,阐述冰片的"开窍"机制.方法采用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星型胶质细胞共培养技术,建立血脑屏障体外模型,以跨内皮细胞间电阻、多药耐药相关基因表达等指标,观察冰片对血脑屏障体外模型的作用.同时,应用分析化学(高效液相与质谱联合应用)的方法,检测冰片对丹酚酸B通过血脑屏障的影响.结果1.成功培养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应用细胞共培养池,进行脑微血管内皮细胞与星型胶质细胞共培养,建立血脑屏障体外模型.2.星型胶质细胞与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共培养可以提高血脑屏障特异性酶--γ-谷胺酰胺转肽酶、碱性磷酸酶的表达.3.星型胶质细胞可提高脑微血管内皮细胞跨细胞间电阻,促进血脑屏障中内皮细胞紧密连接的形成.4.冰片在

60min和24h内对血脑屏障体外模型跨细胞间电阻均没有明显改变.5.冰片与丹酚酸B联合应用可显著抑制血脑屏障体外模型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多药耐药相关基因的表达,而二者分别应用时无此作用.结论1.冰片对血脑屏障紧密连接无直接的开放作用.2.冰片与丹酚酸B联合应用抑制脑微血管内皮细胞上多药耐药相关基因的表达,可能是其促进其他物质透过血脑屏障、发挥"开窍"作用的机制之一.

2.期刊论文冯洁.叶丽亚.张文健.刘杰文.娄晋宁.李成辉.FENG Jie.YE Li-ya.ZHANG Wen-jian.LIU Jie-wen.LOU

Jin-ning.LI Cheng-hui人血脑屏障体外实验模型的建立及缺氧-复氧对其通透性的影响-中国医药生物技术

2008,3(2)

目的 建立人血脑屏障体外实验模型,并探讨缺氧-复氧对血脑屏障模型通透性的影响.方法 将分离、纯化的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HB-MVEC)在细胞插入器上培养至汇合状态,以液面试漏试验确定血脑屏障模型的形成,并通过形态学检查、跨内皮细胞电阻(TEER)测定和辣根过氧化物酶(HRP)通透率对血脑屏障模型进行鉴定;以未达汇合状态的HB-MVEC及培养至汇合状态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作为对照.观察缺氧.复氧处理(缺氧2h和复氧1、2、4、8、24h)和缺氧-复氧时存在白细胞激活产物(缺氧2 h后在有白细胞激活产物存在情况下复氧1 h)对血脑屏障模型通透性的影响,以及前列腺素E、α1抗胰蛋白酶和丹参单体764-3对血脑屏障模型的保护作用.各项实验均观察3孔细胞.结果 HB-MVEC在细胞插入器培养至汇合状态后,液面试漏试验呈阳性;扫描电镜观察显示细胞间无间隙,透射电镜检查证实细胞间存在紧密连接.血脑屏障模型、未达汇合状态HB-MVEC和HUVEC的TEER分别为(46.0±1.3)、

(30.8±1.4)、(7.5±2.1)Ω/cm2;向细胞插入器内加入含HRP的培养基培养1 h后,HRP通透率分别为0.17%±0.03%、0.26%±0.04%和0.94%±0.07%;缺氧

2h和复氧1、2、4、8、24h HRP通透率分别为3.97%±0.94%、6.06%±0.75%、7.17%±0.18%、7.96%±0.47%、8.57%±0.62%、10.37%±0.78%.血脑屏障模型缺氧2 h后在有白细胞激活产物的情况下复氧1 h,其HRP通透率为8.87%±0.76%,明显高于无白细胞激活产物组(7.20%±0.87%);而前列腺素E、α1抗胰蛋白酶和丹参单体764-3能够减弱这种情况下的血脑屏障模型通透性增加,3组的HRP通透率分别为7.08%±0.89%,6.01%±0.57%和5.53%±0.62%.结论 应用HB-MVEC可以构建血脑屏障体外模型,缺氧.复氧明显增加血脑屏障模型的通透性,前列腺素E、α1抗胰蛋白酶和丹参单体764-3具有保护血脑屏障模型的作用.

3.学位论文杨钰楠微泡联合诊断超声波开放血脑屏障及促药跨膜转运的研究2008

背景与目的:

Vykhodtseva首次发现超声波能开放血脑屏障,开创了利用超声技术穿颅骨治疗的新领域,且对脑组织损伤甚微,扩大了无创性开放血脑屏障的研究前景。这一超声技术不同于以往的超声治疗领域,而是利用具有诊断作用的超声波频率和强度在一定剂量的超声造影剂作用下无创性开放辐照区的脑部血脑屏障,且这种作用为可逆性开放,达到了最低危险程度开放血脑屏障。故超声联合微泡开放血脑屏障成为近年国内外研究的热点。

血脑屏障本身的特殊解剖学结构达到了对外来物质通过的严格选择性,从而维持了脑内环境的稳定,确保脑的正常代谢和生理功能,对人体大脑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在脑部疾病的治疗方面,BBB又被认为是阻止化疗药物进入脑组织进而影响疗效的主要原因,导致抗癌等药物无论是静脉注射还是动脉灌注,都难以在脑组织达到有效浓度,不能充分发挥疗效,如原发性脑瘤或继发性脑瘤等疾病的治疗,均需要药物直接在脑部发挥作用。因此药物在脑组织的疗效不仅取决于病灶对药物的敏感性,更主要的是取决于血脑屏障对药物的通透性,从有创性鞘内或脑室穿刺直接给药产生的技术操作要求较高且感染风险的限制性应用,到对药物进行脂溶性化学修饰、改变分子量大小和电荷,设计出对BBB内皮细胞的天然载体如葡萄糖、氨基酸、肽类载体,均是具有高度亲和力的水溶性药物,无创性促进药物跨过BBB,使之在脑内能达到有效的浓度,是神经医学发展的重点。而通过超声波技术构建多功能的跨BBB药物转运系统也逐步走向新的超声治疗研究领域。

超声联合微泡辐照脑组织,是基于静脉注射用于增强血管显影的微泡造影剂后,以一定强度与频率照射脑部,通过一系列示踪手段与检测方法证实血脑屏障开放,达到无创性可逆开放血脑屏障。

以上关于超声联合微气泡开放BBB的确切机制尚不明确,还需进一步的深入研究论证,但可以肯定的是,其原理不同于高渗性溶液和其他有创性开放BBB的方法。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建立体外血脑屏障模型,探讨超声联合微泡辐照作用下,血脑屏障通透性发生改变的机理与安全性,结合动物在体实验研究,对比分析超声联合微泡对BBB的影响,为将来的临床治疗提供试验依据。

方法:

1.小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分离与传代培养:BALB/c小鼠脑组织块经0.1%胰酶消化后,筛网机械分离,最后不同密度Percoll液分层得到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在含有高浓度内皮细胞生长添加剂的内皮细胞专用培养基纯化培养后传代,得到稳定的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源;倒置显微镜常规观察细胞形态及生长规律;BMVEC接种于涂有明胶的盖玻片上,待生长呈单层后采用链霉亲和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法检测内皮细胞特有VIII因子表达,鉴定分离培养的细胞是否为内皮细胞;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胞内部结构;四甲基偶氮唑比色实验描绘细胞生长曲线。

2.将BMVEC培养在具在特殊质材和孔径的Transwell小室上建立BBB体外实验模型;试漏实验初步判断BBB的形成;实时电阻测量BBB体外模型跨内皮细胞电阻;体外BBB模型HRP实时通透性实验;细胞内部结构、表面形态与分布、紧密连接蛋白-1行透射电镜、扫描电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建立体外经人颞骨标本血脑屏障细胞模型:颞骨片经福尔马林消毒后涂抹上耦合剂置于细胞小室上,模拟经颅骨超声声窗条件,供体池注入微泡后进行超声辐照。

3.超声联合微泡开放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可逆性及安全性评价:应用水听器对研究中所应用的超声探头进行声学相关参数的测定,筛选出最佳超声频率与强度,为研究超声引发相关生物学效应提供量化考查指标;探讨跨内皮细胞电阻实时测定与通透性发生改变的关系;实验后细胞再培养3 d,观察表面形态结构改变以及电镜观察超微结构的变化,以考察微泡介导下超声辐照对血脑屏障通透性影响的发生机制与安全性;免疫组化检测紧密连接ZO-1蛋白表达是否与通透性相关;酶标仪检测辣根过氧化物酶的通透量,描绘通透曲线,探讨通透性增加的规律。

4.超声联合微泡提高BBB模型通透性的机理研究:根据分组在模型中加入自制的脂膜氟烷超声造影剂,约2.0×107个左右微泡;采用经颅超声诊断仪辐照,时间10 min。分为4组,每组4个样本:(1)对照组;(2)微泡组;(3)超声组;(4)超声联合微泡组。经上述处理后,光镜和电镜观察BBB细胞膜及超微结构改变,免疫组化检测紧密连接ZO-1蛋白表达;在不同的时间点检测TEER和HRP的通透性,探讨可逆性开放BBB的机理。

5.微泡介导诊断超声波辐照促顺铂跨血脑屏障转运的实验研究:根据是否加入微泡和超声辐照,分为四组:(1)对照组;(2)超声组;(3)微泡组

;(4)超声联合微泡组。每组添加浓度为5ng/μl的生物素胶体金50μl和顺铂,顺铂达到9μg/cm2,供池定容在460μl,分别于超声辐照后再培养

48h,并于再培养不同时间点从受池中取样,待所有取样结束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检测顺铂的通透量;透射电镜观察细胞膜与细胞内超微结构的变化以及胶体金的分布;实验前后细胞小室行扫描电镜能谱分析。

6.伊文思蓝示踪实验:Sprague-Dawlty大鼠,固定麻醉消毒铺巾,去除大鼠颅骨,加载经处理后的人颞骨标本:将各组动物按分组给予相应处理

30min后开胸,插管,灌注,直至从剪开的右心房内流出的液体变澄清,开颅取出脑组织,称重,浸于含甲酰胺液体中,淬取,并用DU800紫外分光光度仪测定淬取液在EB溶液最大吸收峰处的光密度值得到EB的通透量。

7.超声联合微泡促顺铂跨血脑屏障转运的体内实验研究:同EB检测实验过程与步骤处理后,解剖开颅,冰台上取出脑组织,迅速在液氮中冷冻,称

波照射后不同时点麻醉、开胸、插管,硝酸镧灌注固定液进行灌注,灌注后快速将动物以保鲜袋包好后4℃过夜,将过夜的动物取出,组织块大小为1 mm3,随之将组织块进行相应处理包埋,半薄切片定位制成超薄切片,铀染色,铅染10s,透射电镜观察,拍照。通过体外血脑屏障模型的建议与研究

,在体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探讨超声联合微泡对BBB的影响及促药跨膜转运作用。

主要结果及结论:

1.成功建立体外血脑屏障模型:BMVEC培养至汇合后具有典型的“铺路石”样外观;扫描电镜显示细胞形成致密单层,透射电镜、ZO-1蛋白免疫组化证实细胞间形成光滑、连续、高密度的紧密连接;3H葡萄糖的通透率与实时电阻呈负相关,内皮细胞电阻随着通透性的增加而减低,建立的BBB体外模型在形态、电阻和对大分子物质通透性方面具备了BBB的基本特性,掌握好电阻与通透性变化的动态规律,能够为各类大分子物质跨BBB能力的体外研究机制提供参考价值。

2.光镜和扫描电镜显示微泡介导下超声波辐照,四组样本细胞表面无明显形态学改变和损伤,透射电镜证实超声联合微泡组细胞间紧密连接向桥粒连接过渡,超声组紧密连接减少,但没有明显细胞连接分离现象;ZO-1紧密连接蛋白免疫组化检测于超声联合微泡组局部出现减弱甚至消失,超声组无明显改变;HRP通透率检测显示超声联合微泡组BBB通透率呈波浪形递增与递减,18h后完全恢复,超声组BBB通透性增加,于30 min内恢复,随着HRP通透量的减低,TEER逐渐恢复;电镜、HRP通透率以及ZO-1蛋白表达在微泡组和对照组没有明显改变。表明:微泡联合诊断超声波介导下能通过短暂开放紧密连接,降低细胞间电阻,提高通透率,达到可逆性开放血脑屏障。

3.2MHz、0.6w/cm2、10 min的诊断超声联合微泡能够促顺铂跨体外血脑屏障模型的转运,透射电镜观察到内皮细胞胞饮小体增多,细胞内可见胶体金分布;单纯超声组细胞间隙可见少量胶体金分布,对照组和微泡组细胞内外均不能见到胶体金;扫描电镜能谱分析,各组碳和锌元素总量都没有发生改变,但在超声组和超声联合微泡组两种元素的能谱分布发生转变。经HPLC检测,顺铂通透量在超声组与超声联合微泡组高于对照组与微泡组,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表明:微泡联合诊断超声波能通过短暂开放紧密连接,促进药物顺铂跨血脑屏障的转运。

4.透射电镜观察在体硝酸镧示踪实验标本:对照组及微泡组镧颗粒仅位于血管腔中,均匀附着于毛细血管内壁,血管外间隙无硝镧颗粒沉积,紧密连接未见开放,神经纤维间亦未见有镧剂沉积;超声组在电镜下可见除血管腔有镧颗粒沉积外,毛细血管的内皮下层、基底膜、神经髓鞘间可见镧颗粒沉积,神经元形态正常,胞膜完整,胞质分布均匀,细胞器正常;超声联合微泡组能见到血管紧密连接的开放,镧剂沿着开放的紧密连接处连续渗出

,但外渗的镧剂并未在周围出现明显的聚集,而是沿整个血管断面在血管外均匀分布,神经细胞内未见镧颗粒沉积,神经元胞核轻度均质化,胞内细胞器结构基本正常。

5.顺铂在体实验检测结果:超声联合微泡组能明显增加顺铂跨血脑屏障通透性,而超声组也能促进一定量的顺铂通透性,与微泡组、空白组相比没有显著性差异,这一结果与前期体外实验结果相一致。术后不同时间点取样检测顺铂通透量结果显示2h后对顺铂通透量再次升高,并于4h后达到最高值,与其余三组有显著性差异。

4.期刊论文彭镜.尹飞.曾卫民.甘娜.张红媛.Peng Jing.Yin Fei.Zeng Wei-min.Gan Na.Zhang Hong-yuan肿瘤坏

死因子α对体外血脑屏障模型通透性的影响-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11(36)

背景:以往的研究发现,感染性脑损伤时脑组织中白细胞介素1和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明显增加,并与脑损害呈正相关关系,其能否导致血脑屏障通透性增高?目的:观察肿瘤坏死因子α对体外血脑屏障模型通透性的影响及其可能的调控机制.设计:体外细胞模型对照实验.单位: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儿科,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生化系.材料:选用20只生后7 d健康SD大鼠,雌雄不拘,清洁级,由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动物部提供;肿瘤坏死因子α购自sigma公司;DMEM液体培养基、胎牛血清购自Hyclone;Rhok的特异性拮抗剂Y-27632购自Alexis公司,兔抗人Ⅷ因子相关抗原购自Zymed公司;小鼠抗大鼠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单抗(GFAP)购自Neomarkers公司.方法:实验于2004-03/2005-04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完成.利用脑微血管内皮细胞与星型胶质细胞共培养建立体外大鼠血脑屏障模型,共培养至10 d开始干预,实验分为模型组、Y-27632对照组、肿瘤坏死因子α干预组和Y-27632预处理组.模型组仅给予血脑屏障模型制备,肿瘤坏死因子α干预组向血脑屏障模型内加入肿瘤坏死因子α 0.01 g/L干预5 h;Y-27632预处理组指向血脑屏障模型内加入Y-27632 30μmol/L预处理1 h后,再予肿瘤坏死因子α 0.01 g/L干预5 h,Y-27632对照组造模后仅加入Y-27632干预,方式同Y-27632预处理组.取分组处理后待用模型,分别于

30,60,120,240 min采用γ计数仪检测125I-牛血清白蛋白的通透量观察肿瘤坏死因子α对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影响.主要观察指标:各组干预后不同时间点体外大鼠血脑屏障模型对125I-牛血清白蛋白的通透量.结果:处理后30,60,120,240 min,肿瘤坏死因子α干预组体外血脑屏障模型125I-BSA通透量均高于其他组别(P<0.01),240 min时达高峰;处理后30,60 min,Y-27632预处理组125I-BSA通透量低于肿瘤坏死因子α干预组(P<0.01),表现出拮抗肿瘤坏死因子α的作用,自120 min后,Y-27632预处理组与Y-27632对照组比较,差异也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肿瘤坏死因子α可导致血脑屏障通透性增高,Y-27632预处理能早期逆转肿瘤坏死因子α对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影响.

5.学位论文李曼霞NE在离体血脑屏障缺血性损伤中的作用研究2007

目的:研究NE对缺血再灌注状态下离体星形胶质细胞的作用及NE抑制剂西维来司钠的保护作用。明确NE是否有通过损伤血脑屏障等机制加重缺血/再灌注后的脑损伤,NE能否成为脑血管疾病治疗一个新的作用靶点。研究NE抑制剂西维来司钠对缺血再灌注造成的血脑屏障损伤是否有保护作用,能否作为一种新型的神经保护剂用于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治疗。

方法:取生后2天的wistar大鼠的大脑皮层进行离体星形胶质细胞原代纯化培养,随机分为7组:正常对照组、缺血/再灌注模型组;模型+中性粒细胞损伤组;模型+中性粒细胞损伤+西维来司钠组;模型+中性粒细胞损伤+依达拉奉组。其中西维来司纳药物干预组又根据药物浓度的不同再分为低、中、高浓度三个亚组。建立星形胶质细胞对缺血再灌注的细胞实验模型。借助相差倒置显微镜和免疫细胞化学的方法对星形胶质细胞的形态学影响。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比色法,乳酸脱氢酶活性(LDH)测定评价细胞活力,并通过免疫细胞化学的图像分析等方法研究星形胶质细胞在缺血再灌注状态下的AQP4蛋白表达的变化。利用成功传代培养的大鼠星形胶质细胞和微血管内皮细胞,配合coming公司的transwell细胞培养板实现两种细胞在PET膜两侧的共培养,建立起离体血脑屏障模型。同时建立起氧糖剥夺/复氧及中性粒细胞损伤模型。实验分组同前。采用ELISA定量测定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的表达,用辣根过氧化物酶为标志物进行血脑屏障通透性检测,用扫描及透射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

结果:

(1)经形态学、免疫细胞化学鉴定所培养的细胞为大鼠星形胶质细胞。与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一起共培养搭建的离体血脑屏障,经辣根化物酶通透性试漏试验及扫描电子显微镜证实具备在体血脑屏障相似的功能;

(2)确定氧糖剥夺4小时,复氧复糖24h为离体血脑屏障缺血性损伤的适宜时间点;

(3)ELISA定量测定NE显示:缺血/再灌注损伤后,NE的分泌量增加,NA+PMN组与I/R+PMN组之间比较亦有统计学差异(p<0.05);西维来司钠干预组的NE的分泌量减少,I/R+PMN 组与I/R+PMN+SIR组比较亦有统计学差异(p<0.05);

(4)MTT、LDH检测显示:I/R组、I/R+PMN组与正常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I/R组与I/R+PMN组之间比较亦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I/R+PMN组相比较,I/R+PMN+SIR<,低>组、I/I+PMN+SIR<,中>组、I/R+PMN+SIR<,高>组和I/R+PMN+EDA有统计学差异(p<0.05); I/I+PMN+SIR<,低>组、

I/R+PMN+SIR<,中>组、I/R+PMN+SIR<,高>组三组间相比较亦有统计学差异(P<0.05),I/R+PMN+SIR<,高>组与I/R+PMN+DEA组之间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5)AQP4蛋白定性的表达、血脑屏障通透性检测、扫描及透射电镜检测均表明,在缺血/再灌注损伤后,AQP4蛋白的表达、血脑屏障对大分子物质的通透性均增加,I/R组与I/R+PMN组之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西维来司钠干预组的AQP4蛋白表达减少,I/R+PMN组与I/R+PMN+SIR组比较亦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NE可能通过损伤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从而造成血脑屏障的完整性受损,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进而进一步加重了炎症因子对缺血/再灌注后的脑损伤。因而NE将可能成为脑血管疾病治疗一个新的作用靶点,NE抑制剂西维来司钠也可能将成为一种新型的神经保护剂用于脑血管疾病的治疗。

6.期刊论文彭镜.尹飞.甘娜.张红媛.Jing PENG.Fei YIN.Na GAN.Hong-Yuan ZHANG体外血脑屏障模型的建立-中

国当代儿科杂志2005,7(6)

目的建立一种相对简单可靠、接近在体状态的SD大鼠体外血脑屏障模型.方法原代分离、纯化培养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和星型胶质细胞,将两种细胞共培养建立体外血脑屏障模型.Ⅷ因子、GFAP免疫组化鉴定细胞类型,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透射电镜观察内皮细胞超微结构及紧密连接,γ计数

,血脑屏障模型组在限制大分子量物质的能力上优于其他各组,与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单独培养组及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利用同种属脑微血管内皮细胞与星型胶质细胞共培养,建立了一种简便可行、与在体血脑屏障结构类似,并具有在体血脑屏障的限制物质通透能力的SD大鼠体外血脑屏障模型.

7.期刊论文杨钰楠.高云华.娄晋宁.刘平.付赤学.YANG Yu-nan.GAO Yun-hua.LOU Jin-ning.LIU Ping.FU Chi-xue

体外血脑屏障模型的建立与鉴定-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8,30(22)

目的 应用原代分离培养BALB/c小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rain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 BMVEC)建立体外血脑屏障模型,探讨跨血脑屏障(blood brain barrier,BBB)电阻与屏障渗透功能的动态关系以及最佳构建条件.方法 用酶消化、机械分离结合密度离心的方法得到原代BALB/c小鼠脑血管内皮细胞,通过培养在具有特殊质材和孔径的Transwell小室上建立BBB体外实验模型,采用倒置显微镜、电镜观察细胞形态结构和生长规律,紧密连接ZO-1蛋白免疫组化检测,比较血脑屏障形成前后膜两侧电阻动态变化与3H葡萄糖通透性的关系等方法,探讨血脑屏障模型的建立及生长特性.结果 BMVEC培养至汇合后具有典型的"铺路石"样外观;扫描电镜显示细胞形成致密单层,透射电镜、ZO-1蛋白免疫组化证实细胞间形成光滑、连续、高密度的紧密连接;3H葡萄糖的通透量与实时电阻呈负相关,内皮细胞电阻随着通透性的增加而降低,通透率最低时跨细胞电阻为(346±10)Ω/cm2. 结论建立的BBB体外模型在形态学、电阻和通透性方面具备了BBB的基本特性.

8.期刊论文王卫东.黄虹.邹浩元.钟锋.谢彦鹏体外血脑屏障模型的建立-医学理论与实践2008,21(1)

目的:利用自发转化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系ECV304和分离纯化的大鼠星形胶质细胞共培养试图建立一种具有重复性好、细胞纯度高、培养操作简便、接近在体状态的体外血脑屏障模型.方法:分3步:(1)分离纯化培养大鼠星形胶质细胞;(2)建立体外血脑屏障BBB模型(内皮细胞系/星形胶质细胞非接触共培养);(3)模型鉴定.结果:利用ECV304与原代培养的星形胶质细胞共培养建立的血脑屏障模型无论是在形态学、屏障功能上还是内皮细胞的特异性标志物的表达水平上都与在体血脑屏障的特性相似.结论:可以利用ECV304与原代培养的星形胶质细胞共培养建立体外血脑屏障模型.

9.学位论文毛玲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大鼠模型血脑屏障改变与MMP-9表达的实验研究2007

本研究分为二部分:第一部分: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大鼠模型血脑屏障的改变与MMP-9表达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慢性脑低灌注大鼠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模型血脑屏障改变与MMP-9表达,并探讨它们在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形成中的作用。

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2组(模型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鼠行双侧颈总动脉分期永久结扎制备慢性脑低灌注大鼠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模型

,正常对照组鼠分离出颈总动脉后不予结扎即缝合皮肤。分别采用HE染色法、银染色法、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染色法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各个时间点(3 h、24 h、48 h、3 d、1 w和2 w)海马区锥体细胞、神经纤维、血脑屏障的变化及脑组织MMP-9的表达。

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鼠从制模3 h起即开始出现HRP的反应产物和MMP-9的表达,随着脑低灌注时间的延长,其表达量逐渐增加,至第3 d时表达最明显,1 w时开始下降;海马区锥体细胞从3 h 起即开始变性、固缩、坏死,随着脑低灌注时间的延长,海马区完整的细胞逐渐减少;海马区的神经纤维在脑缺血1w时大多数轴突断裂,2 w时轴突基本消失。

结论:慢性脑低灌注大鼠模型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的过程中,血脑屏障破坏,海马区锥体细胞和神经纤维受损,与MMP-9表达增高有关。

第二部分:MMP-9在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大鼠模型血脑屏障的损坏中的作用

目的:进一步确定慢性脑低灌注大鼠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模型血脑屏障的损坏与MMP-9的关系,及MMP-9在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形成中的作用。
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3组(模型组,抑制剂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鼠行双侧颈总动脉分期永久结扎制备慢性脑低灌注大鼠模型,抑制剂组鼠在行双侧颈总动脉分期永久结扎前一天起每日腹腔注射MMPs抑制剂巴马司他(BB-94),正常对照组鼠分离出颈总动脉后不予结扎即缝合皮肤。采用HE染色法、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染色法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模型组、抑制剂组及正常对照组鼠手术3天后海马区锥体细胞、血脑屏障的变化及脑组织MMP-9的表达。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观察各组鼠手术1月后认知功能的改变。

结果:与模型组相比,抑制剂组鼠HRP反应产物和海马区锥体细胞受损明显减少,学习记忆功能明显改善(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抑制剂组鼠HRP反应产物、海马区锥体细胞及学习记忆功能无明显差异(P>0.05)。

结论:慢性脑低灌注大鼠模型认知功能障碍形成的过程中,MMP-9表达增高,通过破坏血脑屏障,促进海马区锥体细胞及神经纤维的损害,从而促进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早期使用MMPs抑制剂,可以保护血脑屏障,阻止认知功能障碍的发展。

10.学位论文周华电针对急性脑梗死家兔血脑屏障影响的实验研究2004

目的电针治疗急性脑梗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该课题通过脑组织动态CT分析和超微结构的观察,了解针刺后急性脑梗死家兔血脑屏障的改变,进一步探讨针灸治疗急性期脑梗死的机理.方法1分组:将40只日本大白兔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正常组不作任何处理;假手术组于颈部切开,分离颈总动脉后缝合;模型组于颈部切口,穿线结扎,注栓,不针刺;模型电针组,造模后针刺.2治疗方法:模型电针组每隔12h治疗1次,每次30min.3指标检测:假手术组和模型组与手术后1h、6h、24h、48h各检测1次,用CT记录各组动物头部大脑中动脉供血区CT值,描绘时间-密度曲线.模型电针组于手术后1h、6h、24h、48h各检测1次,检测前先电针治疗0.5h.正常组检测不拘时间,记录方法同上.4电镜观察:取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电针组家兔各1只,手术12h后取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组织,观察血脑屏障超微结构,并摄像.结果1在各个时相,模型组动态曲线峰值的波幅差与假手术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模型电针组与模型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2在各个时相,模型组动态曲线到达峰值的时间差与假手术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模型电针组与模型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3电镜下假手术组血脑屏障无破坏,模型组血脑屏障破坏严重,模型电针组血脑屏障破坏程度较模型组明显减轻.结论电针对急性脑梗死家兔血脑屏障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为针刺能有效改善脑灌流,改变脑组织缺血缺氧的状况,减少脑梗死发作后引起的脑水肿,从而减少对血脑屏障的破坏作用.

引证文献(5条)

1.肖莹莹.张艺.张静.邓种中药透血脑屏障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中药药理与临床 2007(5)

2.张红琳.杨利国.王诚猪血脑屏障内皮细胞微囊的制备与鉴定[期刊论文]-中国兽医学报 2004(6)

3.张红琳血脑屏障内皮细胞微囊对卵泡抑制素转运研究及其受体分析[学位论文]博士 2004

4.张红琳血脑屏障内皮细胞微囊对卵泡抑制素转运研究及其受体分析[学位论文]博士 2004

5.张红琳血脑屏障内皮细胞微囊对卵泡抑制素转运研究及其受体分析[学位论文]博士 2004

本文链接:https://www.wendangku.net/doc/bd2238128.html,/Periodical_gwyx-sjbxsjwkxfc200202001.aspx

授权使用:烟台大学(ytdxtsg),授权号:2b962b77-c133-4ce8-b5a3-9f0700992e9f

下载时间:2011年6月19日

血脑屏障的研究进展

血脑屏障的研究进展 朱明启综述,赵宝东审校 (锦州医学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辽宁锦州121001) =中图分类号>R329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5161(2005)01-0053-04 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的概念是1913年由E1E1Goldman正式提出的[1]。直止20世纪60年代,应用电子显微镜才揭示了BBB的解剖学基础:BBB是一层连续覆盖在99%脑毛细血管腔表面的内皮细胞膜,细胞之间有紧密连接(tight junction,T J)[2],并认为T J是BBB的最主要的结构[3]。近年的研究显示:BBB是一个复杂的细胞系统,它主要由内皮细胞(endothelial cell, EC)、EC的TJ、星形细胞(astrocyte)、周皮细胞(pericyte)和血管周围的小胶质细胞(perivascular microglia)以及基膜(basement membrane)等结构构成并维持了BBB的特殊功能,保持了中枢神经系统(CNS)内环境的稳定。随着细胞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深入,对BBB的结构和功能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下面就人的BBB研究现状加以综述。 1紧密连接的分子构成和信号调节 111紧密连接的分子构成 人的BBB的紧密连接主要由跨膜蛋白和胞质附着蛋白两种成分组成,细胞骨架也是组成TJ的重要组成部分。 11111跨膜蛋白 1993年,Furuse等[4]分离出第一个T J跨膜蛋白,称为occluding。序列分析发现occluding是一个分子量为60kD的蛋白质,其氨基端和C端均位于细胞内,细胞外部分跨膜四次,形成两个环状结构,每个环由45个氨基酸构成,第一个环状结构主要由甘氨酸和酪氨酸组成,是细胞间形成T J的主要部位。occluding直接参与了脑微血管内皮细胞上的T J形成。1998年Furuse等[5]又发现了两个新的完整的TJ跨膜分子:Clauding-1,Claud2ing-2。Clauding是一个多基因家族,至今已发现超过20个成员。Clauding在成纤维细胞上异位表达也诱导出类TJ结构,说明Clauding参与了TJ 的形成,但与TJ的器官特异性无关[6]。与occlud2 ing相似,Clauding也具有两个环状结构,但其组成至今仍不清楚。Clauding与occluding以二聚体形式存在,与相邻细胞的同型蛋白结合形成/绑鞋带0样结构,组成对合的封闭链,封闭细胞间隙。 1998年Martin-Padura等[7]发现了另一个跨膜蛋白)))连接粘附分子(J AM),属于免疫球蛋白家族成员。几乎所有上皮、内皮细胞表面均有J AM,J AM高表达的细胞所形成的TJ并不表现出对可溶性示踪剂的扩散阻力增加,说明其功能主要是参与TJ渗透性的调节。 11112胞质附着蛋白 胞质附着蛋白是TJ支持结构的基础。TJ蛋白ZO(zonula occludens prteins)是第一个被证实的TJ附着蛋白,属于MAGUK(membrane-associ2 ated guanylate kinase-like proteins)家族,主要包括ZO-1,ZO-2和ZO-3三个亚型,这一家族在胞质内有多个结合位点,ZO与occludin的C端及clauding相互作用,将跨膜蛋白和细胞骨架连接在一起,并能识别TJ位置及传递各类信号。另一个胞质附着蛋白是扣带蛋白,是一种存在于TJ上的双股类肌球蛋白,形态类似豆芽,头端与跨膜蛋白相连接,尾端连接ZO蛋白,为附着蛋白和跨膜蛋白的连接提供支架[8]。T J胞质附着蛋白还包括AF6,7H6等成分,TJ上的7H6抗原磷酸化蛋白对金属及大分子不通透,而且7H6对TJ的能量状态很敏感:ATP缺乏7H6能可逆的与TJ分离,而细胞间的ZO仍保持连接,细胞间通透性增高[9]。 11113细胞骨架蛋白 53 锦州医学院学报 J Jinzhou Med College2005F eb1,26(1) 1作者简介2朱明启(1970-),男,山东省菏泽市人,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神经解剖学。

通过血脑屏障的抗生素

青霉素钠难于透过血脑屏障,在无炎症脑脊液中的浓度仅为血药浓度的1%-3%,在有炎症的脑脊液中浓度可达血药浓度匠5-30%。 氨苄西林透过正常脑膜能力低,但在脑膜发炎时则透过脑膜的量明显增加,细菌性脑膜炎病人每日按体重ivgtt. 150mg/kg,前3天脑脊液浓度可达2.9ug/ml,以后浓度将随炎症减轻而降低。 舒巴坦-氨苄西林:可通过有炎症的脑脊髓膜。 哌拉西林:静脉用药后,脑脊液浓度与血清浓度比为0.36-3.65 。阿莫西林:静脉用药2g后1.5小时脑脊液浓度达2.0-40.0 ug/ml,为血清浓度的8-93%。 头孢唑啉:难于透过血脑屏障,在有炎症的脑脊液中也都不能测出药物浓度。 头孢拉定:在脑组织中含量较少,仅为血药浓度的5-10%;脑脊液中浓度更低,静脉滴注2-.4g, 脑脊液浓度仅有 1.2-1.5ug/ml,甚至不能检测到。 头孢克洛:在脑组织中的浓度较低。 头孢呋辛:能透过所有组织包括有炎症的脑膜,组织内药物浓度低于血药浓度但高于敏感致病菌的最低抑菌浓度。 头孢噻肟钠:脑脊液浓度与脑膜炎症程度和脑脊液中细胞数有关。 头孢他啶:难以通过正常的血脑屏障,当脑膜受损或发炎时,可透过受损脑膜进入脑脊液中。 头孢曲松钠:能透过血脑屏障,不论脑膜有无炎症,脑脊液均能达到抑制大多数阴性细菌的有效抑菌浓度(约为2mg/ml) 。 头孢哌酮钠:对血脑屏障的渗透性较差,脑膜无炎症病人的脑脊液中不能测到药物,化脓性脑膜炎病人静注2g后的脑脊液浓度为0.95-7.2ug/ml,为血药浓度的1-4%,以头孢哌酮钠100 mg/kg,的剂量治疗细菌性脑膜炎儿童,20分钟静滴结束后,1.5-2.5小时的脑脊

『干细胞篇』血脑屏障相关

『干细胞篇』血脑屏障相关 订阅号APExBIO 01 亨廷顿氏病iPSC衍生的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显示WNT介导的血管生成和血脑屏障缺陷 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MECs)是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BBB功能障碍存在于包括亨廷顿氏病(Huntington’s Disease,HD)在内的神经障碍中,但BMECs本身是否功能受损进而导致BBB功能障碍尚不清楚。而且,鉴于利用小鼠模型和死后组织以识别初级缺陷的局限性,BBB功能障碍的机制仍然未知。作者Lim等对来自HD患者或对照组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衍生的BMECs(iBMEC)进行了转录组和功能分析。结果发现HD iBMEC具有受损的血管生成和屏障性质。WNT/β-Catenin通路在人HD脑组织中被激活,WNT被抑制后,血管生成缺陷得到拯救。从临床角度来看,治疗药物输送到脑中需要了解神经变性疾病中BBB功能的状态,以便开发有效的治疗方法。iBMEC模型可用于评估药物的中枢神经系统渗透,并指导HD和其他神经障碍患者的治疗。

Huntington's Disease iPSC-Derived Brain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 Reveal WNT-Mediated Angiogenic and Blood-Brain Barrier Deficits. Cell Rep. 2017 May 16;19(7):1365-1377. DOI: 10.1016/j.celrep.2017.04.021 02 基于患者iPSC的建模确定脑神经元紊乱的起源是跨越血脑屏障的甲状腺激素转运缺陷,而不是神经元本身 甲状腺激素(TH)转运蛋白单羧酸转运蛋白8(MCT8)的失活突变引起儿童严重的精神运动迟滞。动物模型无法反映人类疾病的生物学。作者Vatine等利用患者特异性诱导的多能干细胞(iPSCs),衍生出MCT8缺陷型神经细胞。该神经细胞显示正常的生长速率,分化特性,还显示TH吸收减少,但是显示正常的TH依赖性神经元成熟。这表明是神经细胞降低的TH可利用性而不是MCT8转运蛋白的缺乏决定患病表型。血脑屏障(BBB)调控TH进入大脑,iPSC衍生的脑微血管内皮细胞(iBMECs)也用于模拟MCT8缺陷患者的BBB。MCT8缺陷型脑内皮细胞显示TH转运缺陷。MCT8缺陷患者iBMEC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平台,用于评估TH类似物和新治疗药物跨越MCT8缺陷患者BBB的能力。总之,这项研究提供了首个基于iPSC的人类BBB疾病模型,患病的BBB可能是TH运输到大脑的主要障碍,为未来药物筛选提供了新工具。

血脑屏障体外模型的研究进展(综述)

·91·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年18卷第5期 ◇医学基础与药学研究◇血脑屏障体外模型的研究进展(综述) 徐?麟?胡凯莉 【中图分类号】 R9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8054(2019)05-0091-04 【摘?要】 血脑屏障(BBB)是位于中枢神经系统(CNS)和中枢系统环境间的一层生理保护屏障。对于治疗脑部疾病的药物来说,需要先通过BBB才能起效。BBB体外模型则是研究药物的BBB透过性或评价脑靶向纳米粒的脑部递药特 性的有效工具。近年来,体外BBB模型的应用日趋广泛并在脑部疾病相关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该文综述了国 内外体外血脑屏障模型的发展现状及其在应用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 【关键词】 血脑屏障 体外血脑屏障模型 纳米粒 中枢神经系统 该文综述了国内外体外血脑屏障模型的发展 现状及其在应用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 1?血脑屏障及其结构 血脑屏障(Blood-Brain?Barrier,BBB)是由 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周细胞以及星形胶质细胞 足突形成的结构(见图1)[1~3]。脑微血管内皮细 胞(BMECs)是内皮细胞的一种,与其他器官中内 皮细胞相比,脑中的内皮细胞质厚度均匀、没有窗 孔,低胞饮活性和连续的基底膜,并具有大量的线 粒体数量,为酶分解化合物提供能量[4]。其能限制 大部分外来物质进入脑部的同时,还通过各种选 择性运输系统将营养素和其他化合物主动进出入 大脑,维持正常的生理代谢功能[5]。 星形胶质细胞 血管腔 周细胞 内皮细胞 紧密连接 神经 基膜 图1?血脑屏障的结构 2?体外BBB模型 体外BBB模型作为现今研究神经系统疾病 的主要体外模型,具有不同的结构及特征[6]。体外 BBB模型能较为准确地预测出药物在体内BBB的 渗透率,其中常见的主要有单细胞模型、共培养模 型(接触模型、非接触模型)以及3D模型三大类。 因此,本文主要介绍常见的三大类型的体外BBB 模型及应用,并对各个模型优缺点进行分析。 2.1?单细胞模型?体外BBB单细胞模型(见图 2)指的是在Transwell膜上培养单一种类的内皮细 胞,常用的细胞有犬肾细胞,小鼠脑血管内皮细胞 (bEnd3)以及永生化人脑内皮细胞(hCMEC/D3) 等。体外BBB单层细胞模型的优点是模型简单,允 许以适中的成本进行相对较高的筛选。此模型还 具有细胞存活时间长、细胞间连接紧密的一系列 优点。但是,由于细胞缺乏邻近细胞信号传导(星 形胶质细胞和周细胞)和机械刺激(如剪应力)所 提供的屏障性调节刺激,容易出现细胞加速去分 化、细胞间形成的紧密连接不完整、细胞黏着不 规则、细胞旁扩散等缺陷。通过大量研究证明[3,7], BBB的性质主要是由大脑中的微环境决定的,而 不是内皮细胞自身的性质决定,因此单层模型与 体内实际情况并不一致。 图2?体外血脑屏障单细胞模型 王利民等[8]通过采用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 和星形胶质细胞分别建立了两种体外BBB单细胞 模型,研究高温下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对 BBB微血管内皮细胞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1) 的影响。结果得知,高温可导致体外BBB模型 claudin-1表达下降,BBB通透性增加。外源性添 加MMP-9能进一步加剧该损伤,提示高温可通过 MMP-9加重BBB破坏。Ping?Wang等[9]采用hCMEC/ D3细胞株建立体外BBB单细胞模型,研究白喉毒 素的无毒突变体—交叉反应物质197(CRM197) 潜在的作用和机制。结果表明,CRM197表现出 更倾向于顶端的细胞转移,而不是基底的细胞转 移,这涉及到细胞穴样内陷介导的内吞途径。 Caveolin-1的上调和磷酸化-FOXO1A转录因 子的下调可能是由CRM197通过PI3K/Akt依赖 作者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201203? 通信作者:胡凯莉,女,教授 2019-07-09收稿,2019-08-27修回

透过血脑屏障的抗生素

能够透过血脑屏障的抗生素 青霉素钠——难于透过血脑屏障,在无炎症脑脊液中的浓度仅为血药浓度的1%-3%,在有炎症的脑脊液中浓度可达血药浓度匠5-30%。 氨苄西林——透过正常脑膜能力低,但在脑膜发炎时则透过脑膜的量明显增加,细菌性脑膜炎病人每日按体重ivgtt. 150mg/kg,前3天脑脊液浓度可达2.9ug/ml,以后浓度将随炎症减轻而降低。 舒巴坦-氨苄西林——可通过有炎症的脑脊髓膜。 哌拉西林——静脉用药后,脑脊液浓度与血清浓度比为0.36-3.65 。 阿莫西林——静脉用药2g后1.5小时脑脊液浓度达2.0-40.0 ug/ml,为血清浓度的8-93%。 头孢唑啉——难于透过血脑屏障,在有炎症的脑脊液中也都不能测出药物浓度。 头孢拉定——在脑组织中含量较少,仅为血药浓度的5-10%;脑脊液中浓度更低,静脉滴注2-.4g, 脑脊液浓度仅有1.2-1.5ug/ml,甚至不能检测到。 头孢克洛——在脑组织中的浓度较低。 头孢呋辛——能透过所有组织包括有炎症的脑膜,组织内药物浓度低于血药浓度但高于敏感致病菌的最低抑菌浓度。 头孢噻肟钠——脑脊液浓度与脑膜炎症程度和脑脊液中细胞数有关。 头孢他啶——难以通过正常的血脑屏障,当脑膜受损或发炎时,可透过受损脑膜进入脑脊液中。 头孢曲松钠——能透过血脑屏障,不论脑膜有无炎症,脑脊液均能达到抑制大多数阴性细菌的有效抑菌浓度(约为2mg/ml) 。 头孢哌酮钠——对血脑屏障的渗透性较差,脑膜无炎症病人的脑脊液中不能测到药物,化脓性脑膜炎病人静注2g后的脑脊液浓度为0.95-7.2ug/ml,为血药浓度的1-4%,以头孢哌酮钠100 mg/kg,的 剂量治疗细菌性脑膜炎儿童,20分钟静滴结束后,1.5-2.5小时的脑脊液浓度为1.4-19.2 ug/ml,脑脊液中头孢哌酮浓度随脑脊液蛋白含量增高而增高,与脑脊液中细胞数无关。头孢吡肟——可通过炎性血脑屏障。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泰能) ——难于透过血脑屏障,在脑脊液的浓度甚低。 美罗培南(美平) ——可透过血脑屏障。 硫酸阿米卡星——不易透过血脑屏障,但正常婴儿脑脊液中浓度可达同时期血药浓度的10-20%,当脑膜有炎症时,则可达同期血药浓度的50%。 林可霉素、红霉素——不易透过血脑屏障。

各类抗菌药物的血脑屏障通透率

各类抗菌药物的血脑屏障通透率[1] 血脑屏障通透率(%) 类别药物正常状态脑膜炎症状态 青霉素类青霉素G 7.8 氨苄西林 5 39±49 羧苄西林15 19 甲氧西林0.8~5 3.0~12 哌拉西林 1.8~12.4(3.4) 萘夫西林5~27 普卡西林0.3~23.5(4.3) 头孢菌素类头孢噻肟12 7~69.7(27.7)头孢吡肟10~15 头孢曲松7~11 5~15 头孢他啶 2.7~12.3(5.4)14~45 头孢呋辛 6.4~10 拉氧头孢11~50(30)头孢哌酮 2.9~5.9

碳青霉烯类 美罗培南 4.7±2.2 10.7~21 亚胺培南(抽搐33%)7.3 10.6~41 磺胺类 磺胺甲恶唑20~36 24~34 磺胺噻唑15~40 磺胺嘧啶40~80 甲氧苄啶23~53 42~51 磺胺二甲嘧啶30~90 咪唑类 甲硝唑(口服)43 甲硝基酰咪唑(口服)88 氨基糖苷类庆大霉素≈0 4.6~6.6 卡那霉素0.20 20~40 奈替米星7.4~29.1(24) 阿米卡星81~94 大环内酯类克拉霉素15~18 红霉素≈0 10 喹诺酮类 芦氟沙星72~84 培氟沙星52~58 左氧氟沙星47 23~42 氧氟沙星59~81 28~87 环丙沙星21.3~31.5 莫西沙星23

糖肽类 万古霉素18±5 48±22 奥利万星(动物实验)1~5 替考拉宁(动物实验) 2.31 单环β内酰胺类氨曲南 5.3~22.9 14.2~18.4 菌丝霉素 1.1 33 林可霉素≈0 6.3 利奈唑胺70 66 氯霉素30~50 50 利福平13~42(22) 多粘菌素25 磷霉素23±7 第一类无论脑膜是否有炎症均易透过血脑屏障(均具有较高的脂溶性):磺胺类、氯霉素、硝咪唑类、喹诺酮类以及异烟肼等(如磺胺类、氯霉素、硝咪唑类以及异烟肼等);由于耐药性或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等原因在神经外科中并不常用第二类脑膜炎症时,药物血脑屏障通透性明显增加并产生明显的抗菌效果:青霉素类、头孢呋辛、第三、四代头孢菌素类,单环β-内酰胺类、碳青霉烯类以及糖肽类抗菌药物等;有较高的安全性而广泛用于临床(β-内酰胺及酶抑制剂、第三代头孢菌素和万古霉素在神经外科使用频率较高) 第三类即使脑膜发生炎症时,药物仍不易透过血脑屏障或不能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第一、二代头孢菌素类(除头孢呋辛)、林可霉素、克林霉素、多数氨基糖苷类和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 [1]黄佳,等抗菌药物血脑屏障通透能力概述[J]. 药品评价,2012,9(35):32-36

血脑屏障的结构与功能研究进展

血脑屏障的结构与功能研究进展 王顺蓉,张 英综述,李著华审校(泸州医学院病理生理教研室,泸州 646000) 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为了有效地执行其功能,需要一个超稳定的内环境,这一内环境稳定性的维持,依赖于血脑屏障(Blood Brain barrier,BBB)。BBB是由无窗孔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及细胞间紧密连接、基膜、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足突和极狭小的细胞外隙共同组成的一个细胞复合体,是存在于脑和脊髓内的毛细血管与神经组织之间的一个动态的调节界面。研究认为这个界面不单纯是被动保护性屏障,还能选择性地将脑内有害或过剩物质泵出脑外,保持脑的内环境稳定。BBB中的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Brain Microvascular Endothilial Cells, BMECs)具有与机体其它部位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不同的特殊结构与功能。目前已证实:BBB的屏障作用的主要由覆盖在脑毛细血管腔面的BMECs及其细胞间紧密连接完成。星形胶质细胞仅参与诱导和维持BBB的特性。 1 血脑屏障的屏障功能 血脑屏障功能由机械性作用、载体、受体介导的运送系统及酶等共同参与构成。 1.1 机械的屏障功能 BMECs之间几乎没有间隙,近管腔面为紧密连接(环绕成带),胞内吞饮小泡数目极少、细胞内收缩蛋白少,细胞不易皱缩及高阻抗(限制离子通过)的存在,形成BBB的机械屏障;内皮细胞之间有紧密连接使内皮层形成一个完整的屏障界面,胶质细胞产生的可溶性分子促进紧密连接的形成,从而限制BBB的通透性;内皮细胞外存在带负电的基底膜,主要对内皮细胞起支撑作用,防止由于静脉压改变导致的毛细血管变形。特殊的结构使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更具上皮细胞的特点,使血液中的溶质只能由内皮细胞的特异性转运系统进入脑,而不能像机体其它部位那样,可以经由内皮细胞裂隙,细胞内孔道或吞饮作用通过血管,但脑的毛细血管并非全部为“紧密结合”的内皮细胞层,少数区域结合疏松,呈网络状。其特点为血窦多,窦外无胶质突,仅有嗜银网状纤维包裹,毛细血管内皮有小孔,基膜不连续并与邻近胶质突分开,有较大的通透性。含有这种特点的毛细血管的脑区称之为“脑的特殊区”。它包括延脑极后区、下丘脑正中隆起、松果体、后联合下器官垂体后叶、脉络丛等。在这些特殊区域可允许某些大分子化合物,如激素和一些毒物少量进入,具有着特殊的生物学意义。例如,在血中毒物浓度增高时,可影响延脑极后区附近的呕吐中枢和催吐化学感受区,在必要时可以呕吐的方式排出毒物。 星形胶质细胞伸出它们的终足牢固地围绕着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在脑实质细胞中,其与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关系最为密切。正常情况下,这种足突不参与BBB的屏障功能的执行,不过对于诱导和维持BBB许多特性具有重要作用。星形细胞参与BBB完整性的诱导维持,主要是通过分泌活性物、基因的转录和蛋白质的合成、内皮细胞内cAMP浓度增高的协同作用而参与的,其次还必须有微血管周围的基质辅助参与,其中IV 型胶原尤为重要。此外,星形细胞还介导脑内皮细胞表达一种特别定位于脑内皮细胞的γ2谷氨转肽酶,介导相邻内皮细胞间形成紧密连接复合体。因此,星形胶质细胞与脑毛细血管间存在复杂的联系。最近有离体实验研究认为,内皮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间的钙离子波介导细胞间的双向的钙信号转导。有学者用成年鼠和未成年鼠研究发现,脑毛细血管周围的星形胶质细胞上免疫反应性营养不良素的表达和BBB的发育是一致的,由此认为免疫反应性营养不良素有促成BBB形成的作用。1.2 载体、受体的屏障功能 载体介导的转达运系统(CM T)包括有机阴离子转运体、P2gp、多药耐药蛋白1~7、核苷转运体和大分子氨基酸转运体。受体介导的转运系统(RM T)包括转铁蛋白1.2受体和清道夫受体SB2AI和SB2BI。 1.2.1 有机阴离子转运体(OAT) OAT(organic anion trans2 porter)有三种异构体,OAT1、OAT2、OAT3。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分析显示,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上仅有适度的OAT3表达,并由蛋白印迹法确认。OAT3是位于毛细血管近腔面的重要载体,其功能是将脑内神经递质代谢产物、硫酸吲哚酚及药物运出到血液循环,维持脑内环境的稳定,该作用可被尿毒症毒素抑制,由此在尿毒症发生时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 1.2.2 P蛋白(P2gp) P2gp是一个跨膜糖蛋白,首先发现于肿瘤细胞,它参与了肿瘤细胞的多药耐药,近年发现P2gp也在正常组织表达,尤其在BBB内皮细胞膜腔面高水平表达,是许多结构不相关的异生物的脂溶性化合物的一个能量依赖性的主动外排泵。P2gp作用的一个特点是对底物的特异性低,缺乏选择性,广谱的底物亲和力使P2gp能够有效保护脑,拮抗一系列疏水性化合物(毒性物质)对脑的损害,体内外大量研究已证明此作用。另一个特点是两个底物生产性与P2gp结合,抑制了P2 gp对底物的外排作用,故P2gp底物同时也是它的抑制剂。有关P2gp在多重耐药性方面的作用已研究多年了,然而,对这个蛋白正常生理作用的研究才刚刚开始。用基因缺失鼠研究表明,P2gp是血脑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能防止很多药物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如用钾盐镁矾诱导的癫痫发作鼠的脑内皮细胞呈现P2gp短暂的过度表达,致抗癫痫药对BBB的通透性低,不能有效作用。而缺失这个蛋白可提高脑内属于P2gp底物的药物浓度,或给予有效的逆转剂阻断或抑制P2gp可产生相似的结果,并已开始应用到临床,有效地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的疾病(如癫痫、肿瘤等)。然而,目前的逆转剂不能有效地抑制BBB上的P2gp(与基因缺失鼠研究结果相比),且在增加脑内药物浓度的同时,增加了许多药物的神经毒性。鼠实验还发现P2gp对底物具有保和性,饱和后,底物在脑内呈非线性增加,同时也增加神经毒性的危险。目前认为要排除药物的毒性,可能需要在联合应用P2gp抑制时,使用机体已能适应的药物剂量。另有研究认为P2gp参与了脑炎症时淋巴细胞诱导的脑内皮细胞死亡和屏障功能障碍,但机制不清。 1.2.3 转铁蛋白受体(Tf R) Tf R存在于一些细胞表面,参与转运机体不可缺少的金属离子铁到细胞内。很多研究表明在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管腔面存在Tf R。转铁蛋白(Tf)存在于血浆和细胞外液,其与铁结合后与内皮细胞上的Tf R专一性结合将脑外的铁转送入脑。脑对铁的摄取的可能机制是:血清Tf运送铁至BBB,然后与BBB内皮细胞上的Tf R结合,通过Tf R介 88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05;27(2)

人体五类屏障简述

人体五类屏障简述 人体中存在着一些屏障,在人体的免疫系统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将在下文简要论述人体中血脑屏障,皮肤屏障,气血屏障,胎盘屏障,以及血-睾丸屏障的生理结构和功能,以期了解各屏障对用药的影响,并对用药做出指导。 血脑屏障 血脑屏障是指脑毛细血管在大脑内以连续不断的阵列环节将神经元逐个包绕其中,由于构成脑毛细血管壁的内皮细胞本身无孔,而且较其他部位排列更加紧密,所以只有极少量的细胞,小分子物质可以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因此血脑屏障有助于在维持脑组织正常生理活动的同时防止有害物质侵害脑神经,维持脑内环境相对稳定。, 物质透过血脑屏障主要有四条途径:1小分子经细胞间隙扩散。2脂溶性分子融膜扩散。3特异受体介导的吞饮。4特异载体通道和酶系统的激活。然而这只能允许极少数脂溶性小分子药物通过,为了达到使更多的药物通过血脑屏障的目的,我们可以:1直接鞘内/脑室内注射给药获得极高的药物浓度,但是这样造成感染的可能性增大了。2鼻腔给药,这要可以通过几条入血通道绕过血脑屏障,但因为鼻粘膜的存在,该途径只允许高脂溶性,小分子量药物通过,而且对粘膜损伤大。3通过高渗溶液的方式促进屏障暂时性开放,不过这样的开放为非选择性开放,有并发症的风险。4利用载运蛋白介导。5抑制外排系统。 皮肤屏障 皮肤屏障由皮脂膜、角质层角蛋白、脂质三层共同组成。被形象的成为“砖墙”结构或“三明治”皮肤屏障可以阻止水分向外扩散,并具有一定的抵御炎症的作用。

角质层内角质细胞细胞膜通过γ谷氨酰交叉连接相互交联,细胞与细胞间脂质形成致密的一层的非水溶性薄膜。可抵御蛋白酶水解作用,是人体一良好渗透屏障。 由于皮肤结构和功能的特殊性,皮肤对大多数药物来讲是一道难以逾越的屏障。理想的经皮吸收药物分子量大小一般小于400da。常用一些方法提高药物经皮吸收率。例如: 1.渗透促进剂如果和药物复合使用可以破坏角质层脂质的排列、与细胞内蛋白质相互作用以破坏皮肤屏障从而改善药物的分配。常见的如细胞穿膜肽,其与脂类间存在相互作用,可以增加细胞间隙,使药物更易渗透。 2.离子导入技术和电制孔技术可以利用皮肤上的孔道促使不电离的药物进入人体局部组织或血液循环. 3.因为皮肤屏障主要成分就是脂质,所以现在出现了一种用脂质包裹药物经皮给药的给药方式。该方法刺激小,能够达到药物缓释的目的,甚至可以一定程度营养皮肤。 气血屏障 气血屏障是肺内让氧气与血液携二氧化碳交换的场所。其由肺泡表面液体层,I型肺泡细胞与基膜,薄层结缔组织,毛细血管基膜与内皮组成,既保证了内环境不与外界直接接触,又保证了人体必要的气体交换的进行。肺泡表面液体层,I型肺泡细胞与基膜,薄层结缔组织,毛细血管基膜与内皮。 血睾屏障 血睾屏障是由毛细血管腔和曲细精管腔之间的毛细血管、淋巴管的内皮细胞和基底膜、肌样细胞、曲细精管基底膜和支持细胞等构成。该屏障能够阻挡大分子物质通过曲细精管上皮细胞间隙进入管腔。血睾屏障的存在形成了免疫屏障。阻止机体产生针对精子的抗体,避免自身免疫反应。同时防止了有害物质对精子发生发育的干扰,保证了精子发育的正常微环境。

血脑屏障

bloodbrainbarrier;血脑屏障是指脑毛细血管壁与神经胶质细胞形成的血浆与脑细胞之间的屏障和由脉络丛形成的血浆和脑脊液之间的屏障,这些屏障能够阻止某些物质(多半是有害的)由血液进入脑组织。血液中多种溶质从脑毛细血管进入脑组织,有难有易;有些很快通过,有些较慢,有些则完全不能通过,这种有选择性的通透现象使人们设想可能有限制溶质透过的某种结构存在,这种结构可使脑组织少受甚至不受循环血液中有害物质的损害,从而保持脑组织内环境的基本稳定,对维持中枢神经系统正常生理状态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介于血液和脑组织之间的对物质通过有选择性阻碍作用的动态界面,由脑的连续毛细血管内皮及其细胞间的紧密连接、完整的基膜、周细胞以及星形胶质细胞脚板围成的神经胶质膜构成,其中内皮是血脑屏障的主要结构。 血脑屏障是血-脑、血-脑脊液和脑脊液-脑三种屏障的总称。 与其他组织器官的毛细血管相比,脑毛细血管及其邻近地区在结构上确有一些明显的特点(正常情况下): ①脑毛细血管缺少一般毛细血管所具有的孔,或者这些孔既少且小。内皮细胞彼此重叠覆盖,而且连接紧密,能有效地阻止大分子物质从内皮细胞连接处通过。 ②内皮细胞还被一层连续不断的基膜包围着。 ③基膜之外更有许多星形胶质细胞的血管周足(终足)把脑毛细血管约85%的表面包围起来。这就形成了脑毛细血管的多层膜性结构,构成了脑组织的防护性屏障。在病理情况下,如血管性脑水肿时,内

皮细胞间的紧密粘合处开放,由于内皮细胞肿胀重叠部分消失,很多大分子物质可随血浆滤液渗出毛细血管,这会破坏脑组织内环境的稳定,造成严重后果。 20世纪初发现,给动物静脉注射苯丙胺后,此药可以分布到全身的组织器官,唯独脑组织没有它的踪迹。注射台盼蓝(锥虫蓝)涂料以后,全身组织都着色,而脑和脊髓则不着色。以后陆续发现很多药物和染料注入动物体后,都有类似的分布情况。这些事实都启示人们想到有保护脑组织的“屏障”存在。向鸡胚注入谷氨酸后,发现谷氨酸能迅速进入鸡胚的脑组织,但在成年鸡脑中则很难进入。初生儿脑毛细血管的通透性远较成年人为高,得重症黄疸后,胆汁色素很快透入中枢神经系统,并破坏基底神经节形成核黄疸。而在成人黄疸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则不受胆汁色素的污染。以上事实说明血脑屏障结构功能的完善,是随动物个体发育的完善而形成的。 血脑屏障的显微结构已如上述,包括无孔或少孔的内皮细胞、连续的基底膜和有疏松连结的星形胶质细胞血管周足组成的断续膜,它们构成血脑屏障控制血浆各种溶质选择性的通透,有的学者把它叫关门或安全瓣,把有害物质拒之脑组织之外使它不能逸出脑毛细血管,比较形象地说明了血脑屏障的正常功能。但是三种成分在完成正常功能时哪个起主要作用则有不同观点。日本药理学家中井健五认为:“屏障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星形胶质细胞,内皮细胞在一定程度上也起重要作用”。按显微结构来看,脑毛细血管周足包围血管面积不过85%左右,还有相当大裸露部分可供有害物质的渗出,显然这种说法是有缺

体外血脑屏障模型构建

四 川大学Sichuan University 硕士学位论文Master ’s Degree Thesis 题目:两种含铜宫内节育器(题目:两种含铜宫内节育器(IUD IUD IUD)铜离子初期体外释放规 )铜离子初期体外释放规律及细胞毒性的研究 Topic Topic: :Study on cytotoxicity and the in vitro copper release of TCu220c and TCu380A 作者:张川川 指导教师:蒋学华,奚廷斐 Author Author: :Chuan-chuan Zhang Director Director: :Prof.Xue-hua Jiang,Ting-fei Xi

摘要 IUD)铜离子初期体外释放规 律及细胞毒性的研究 药剂学专业 研究生:张川川指导教师:蒋学华,奚廷斐 含铜宫内节育器(intrauterine device,IUD)是一种安全、高效和长效的避孕措施,也是我国主要的女用避孕措施,全国约有1亿以上孕龄妇女使用,占各种避孕措施的45%以上。目前临床上使用较多的含铜宫内节育器为T-型含铜宫内节育器,如TCu380A和TCu220c。关于含铜宫内节育器的避孕机理,目前并没有全面的报道。然而,普遍认为Cu-IUD放置于子宫内后,会引起子宫内膜局部的炎症反应,并且会引起组织中的细胞和宫腔液的成分的变化;从Cu-IUD中释放的活性物质,能抑制或杀灭精子,同时对孕卵形成、卵泡着床等各环节起抗生育作用,而大大提高避孕效果。 本课题以TCu220c和TCu380A为研究对象,以体外模拟方法研究其初期铜离子的释放规律。采用火焰原子吸收法(FAAS)测定模拟宫腔液(simulated uterine solution,SUS)中TCu220c和TCu380A释放60天的铜离子浓度,并以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能谱仪(EDX)观察试样腐蚀的形态学及腐蚀产物组成成分的表征。实验结果表明,TCu220c和TCu380A在pH值为 5.8,7.2和8.0的SUS液中释放60天后,TCu220c最大铜离子释放速率(~38μg/d ay)为第三天pH值 5.8时取得,TCu380A最大铜离子释放速率(~450μg/day)为第一天pH值 5.8时。TCu380A最高铜离子释放速率为TCu220c的10余倍。铜离子的释放与SUS的pH值、含铜面积及铜的成型过程有关。铜离子

人体屏障(血脑屏障、胎盘屏障、血气屏障等)

血-脑屏障是指脑毛细血管壁与神经胶质细胞形成的血浆与脑细胞之间的屏障,是由无窗孔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及细胞间紧密连接、基底膜、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足突和极狭小的细胞外隙共同组成的一个细胞复合体,是存在于脑和脊髓内的毛细血管与神经组织之间的对物质通过有选择性阻碍作用的一个动态的调节界面。结构特点为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间相互连接紧密,缺少一般毛细血管所具有的孔;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被连续的基底膜所包围;毛细血管壁外表面积的85%都被神经胶质细胞的终足所包绕。功能是:避免脑受到化学传导物质的影响;阻止某些物质(多半是有害的)由血液进入脑组织;使脑不受到病菌的感染;将脑内神经递质代谢产物、硫酸吲哚酚及药物运出到血液循环,维持脑内环境的稳定。 胎盘屏障是胎盘绒毛组织与子宫血窦间的屏障。早期胎盘膜由合体滋养层、细胞滋养层和基膜、薄层绒毛结缔组织及毛细血管内皮和基膜组成。妊娠4个月后,由于细胞滋养层在许多部位消失以及合体滋养层在一些部位仅为一薄层胞质,故胎盘膜变薄,胎血与母血间仅隔以绒毛毛细血管内皮和薄层合体滋养层及两者的基膜,更有利于胎血与母血间的物质交换。胎盘屏障可以使正常妊娠期间母血与子血分开,互不干扰,阻止母体血中的某些有害物质进入胎儿血液循环,同时又保证胎儿所需营养物质的转运和代谢产物的排出。 气-血屏障是肺泡与血液之间进行气体交换所通过的结构,包括肺泡表面液体层、Ⅰ型肺泡细胞及其基膜、薄层结缔组织、毛细血管基膜及内皮。气-血屏障很薄,有利于气体交换,防止血管内大分子物质和细胞随意逸出血管;减少组织液进入血管,防止肺水肿的发生。 皮肤屏障广义包括物理屏障、色素屏障、神经屏障、免疫屏障等。狭义主要指物理性屏障。物理屏障主要由角化包膜和脂质膜、中间丝聚合蛋白、角蛋自、角化桥粒、板层小体和角质层角质形成细胞间质、紧密连接等组成。功能是对外抵抗抗原物质、微生物、日光等的侵袭,对内防止体内营养物质、水分的丢失.使皮肤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预防某些皮肤病的发生。 血-睾丸屏障是由相邻的支持细胞的浆膜互相交织融合成一层紧密连接,形成一个不能让血循环内的物质任意渗透到曲细精管内的保护带,由生精小管基底膜相邻的支持细胞以特殊结构连接,及与相距较远的睾丸间质小血管内皮细胞之间的紧密连接构成,是所有血组织屏障中最紧密的连接方式。血睾屏障可以阻止血液中的大分子物质透过生精上皮间隙进入近管腔室;能阻止近管腔室内的雄激素结合蛋白外逸;由于血睾屏障的存在,把生精上皮近管心部分的抗原物质与机体的循环系统分隔开,从而防止了自身免疫反应的发生;还具有调控生精细胞分裂和分化、维持曲细精管内有利于精子发生和成熟排放的特殊微环境等作用。 对用药的影响: (1)药物透过血-脑屏障的能力通常与药物本身的相对分子质量、脂溶性、荷电性、同血浆蛋白的结合能力以及特定的载体或受体转运系统有关。亲水性的、分子量大的药物难以通过,一些亲脂性的、分子量适宜的药物虽能透过血脑屏障,但易被血脑屏障上的外排泵转运出来,致脑内有效药物浓度低且作用时间短。 (2)肺部具有较大的吸收表面积,肺泡表皮薄,血流丰富,气血屏障小,肺泡与周围毛细血管衔接紧密;肺部的生物活性代谢酶活性相对较低,无肝首过效应,有利于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肺部给药是一种很好的给药方式,尤其是可以高效传递分子量较大的蛋白质和多肽类药物。 (3)一些弱酸或弱碱性药物、脂溶性的、分子量较小的能够通过胎盘屏障;随着妊娠时间延长,绒毛表面积增加,膜厚度下降,药的通透性也可增加。因此许多药物都可能通过胎盘屏障进入胎儿体内从而对胎儿的发育产生影响。但进人胎儿体内的药,大部分要经过肝脏的

芳香开窍中药对血脑屏障通透性的调节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描述:血脑屏障的天然屏障作用,在保护脑组织的同时也限制了众多药物的入脑转运。芳香开窍类中药能够开窍醒脑、调节血脑屏障通透性,体现出引药上行和脑保护的特性。该文以常见芳香开窍中药冰片、麝香、苏合香、安息香和... [摘要]血脑屏障的天然屏障作用,在保护脑组织的同时也限制了众多药物的入脑转运。芳香开窍类中药能够开窍醒脑、调节血脑屏障通透性,体现出引药上行和脑保护的特性。该文以常见芳香开窍中药冰片、麝香、苏合香、安息香和石菖蒲为代表,综述了近年来芳香开窍中药对血脑屏障通透性调节作用的研究进展,并对其调节机制进行了探讨。此外,结合近年来芳香开窍中药在现代制剂中的应用,笔者认为后续研究应拓宽此类中药的应用,将其芳香开窍的特性与现代药剂学的新剂型、新技术相结合,为脑部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是血液与脑组织之间的一道天然屏障,是机体保持脑内环境稳定的重要结构基础和生理机制。BBB可以通过调节血液和脑组织之间的物质交换阻止有害物质入脑,但同时也限制了许多药物的脑内转运,使药物在脑内难以达到适宜的浓度而不能满足脑部疾病治疗的要求。 中医学认为:“心藏神、主神明、主血脉”,“心窍通则神明有主,神志清醒”。凡以开窍醒神为主要功效,常用于治疗闭证神昏的药物,称开窍药,又因其大多具有芳香、辛香之气,故称为芳香开窍药。该类药:“芳香之性走窜”,易透过BBB;引药上行,能促进药物跨过BBB入脑,增加药物在脑内的浓度;且具有脑保护功能。本文以常见芳香开窍中药冰片、麝香、苏合香、安息香和石菖蒲为代表,综述了近年来芳香开窍中药对BBB通透性的调节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 1 芳香开窍中药对BBB通透性的影响 1.1 冰片 冰片(borneol)是龙脑香科植物龙脑香Dipterocarpus tubinatus Gaertn.f. 的树脂和挥发油加工品提取获得的结晶。冰片最早见于《名医别录》,称为龙脑香,其别称有龙脑、冰片脑、梅花脑、天然冰片、梅片等,属芳香开窍类药物,其性微寒、味辛苦,归心、肺、脾经。中医谓其作用特点为“独行则势弱,佐使则有功”。《本草纲目》记载冰片能“通诸窍,散郁火”。 1.1.1 本身易透过BBB 冰片相对分子质量为154.24,是一种小分子脂溶性单萜类物质。梁美荣等发现大鼠在灌服冰片5 min后,脑内冰片的浓度即与血清中相同,质量分数达到10 μg·g-1。李伟荣等给小鼠灌胃天然冰片5 min后即在脑内测得冰片,60 min后浓度达到峰值。证实冰片极易

能通过血脑屏障的抗生素

能通过血脑屏障的抗生素 Final revision on November 26, 2020

能够透过血脑屏障的抗生素 青霉素钠难于透过血脑屏障,在无炎症脑脊液 中的浓度仅为血药浓度的1%-3%,在有炎症的脑脊液中浓度可达血药浓度匠5-30%。 氨苄西林透过正常脑膜能力低,但在脑膜发炎 时则透过脑膜的量明显增加,细菌性脑膜炎病人每日按体重ivgtt. 150mg/kg,前3天脑脊液浓度可达ml,以后浓度将随炎症减轻而降低。 舒巴坦-氨苄西林可通过有炎症的脑脊髓膜。 哌拉西林静脉用药后,脑脊液浓度与血清浓度 比为。 阿莫西林静脉用药2g后小时脑脊液浓度达 ug/ml,为血清浓度的8-93%。 头孢唑啉难于透过血脑屏障,在有炎症的脑脊液中也都不能测出药物浓度。 头孢拉定在脑组织中含量较少,仅为血药浓度的5-10%;脑脊液中浓度更低,静脉滴注, 脑脊液浓度仅有甚至不能检测到。 头孢克洛在脑组织中的浓度较低。 头孢呋辛能透过所有组织包括有炎症的脑膜,组织内药物浓度低于血药浓度但高于敏感致病菌的最低抑菌浓度。 头孢噻肟钠脑脊液浓度与脑膜炎症程度和脑脊 液中细胞数有关。 头孢他啶难以通过正常的血脑屏障,当脑膜受损或发炎时,可透过受损脑膜进入脑脊液中。 头孢曲松钠能透过血脑屏障,不论脑膜有无炎症,脑脊液均能达到抑制大多数阴性细菌的有效抑菌浓度(约为2mg/ml) 。 头孢哌酮钠对血脑屏障的渗透性较差,脑膜无炎 症病人的脑脊液中不能测到药物,化脓性脑膜炎病人静注2g后的脑脊液浓度为为血药浓度的1-4%,以头孢哌酮钠100 mg/kg,的剂量治疗细菌性脑膜炎儿童,20

分钟静滴结束后,小时的脑脊液浓度为 ug/ml,脑脊液中头孢哌酮浓度随脑脊液蛋白含量增高而增高,与脑脊液中细胞数无关。 头孢吡肟可通过炎性血脑屏障。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泰能)难于透过血脑屏障,在脑脊液的浓度甚低。 美罗培南(美平)可透过血脑屏障。 硫酸阿米卡星不易透过血脑屏障,但正常婴儿脑 脊液中浓度可达同时期血药浓度的10-20%,当脑膜有炎症时,则可达同期血药浓度的50%。 林可霉素、红霉素不易透过血脑屏障。 克林霉素不能透过正常的脑膜,当脑膜发炎时,可渗入脑脊液,并能进入脑脓肿的脓液中。 盐酸万古霉素、盐酸去甲万古霉素不能迅速穿过正常血脑屏障进入脑脊液中,但脑膜发炎时可渗入脑脊液中并达有效抑菌浓度。 阿昔洛韦脑脊液浓度约为血中的浓度的一半。 更昔洛韦在每8小时或每12小时接受更昔洛韦kg,静滴后,在用药小时测得脑脊液浓度范围从代表相应血药浓度的24-70%。 利巴韦林长期用药后脑脊液内药浓度可达同时 期血浓度的67%。 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利福喷汀均可透 过血脑屏障,利福平在脑膜有炎症时脑脊液内药浓度增加,乙胺丁醇不易透过血脑屏障,但脑膜炎时脑脊液中的浓度约为血药浓度的15-40%。 甲硝唑在脑脊液中的药浓度为同期血药浓度的43%,少数脑脓肿患者,脓液的药浓度高于同期的血药浓度。 以上总结: 较易透过血脑屏障的抗生素: 哌拉西阿莫西林头孢曲松钠甲硝唑利巴韦林 阿昔洛韦更昔洛韦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利福喷汀

4、血脑屏障

blood brain barrier;血脑屏障是指脑毛细血管壁与神经胶质细胞形成的血浆与脑细胞之间的屏障和由脉络丛形成的血浆和脑脊液之间的屏障,这些屏障能够阻止某些物质(多半是有害的)由血液进入脑组织。血液中多种溶质从脑毛细血管进入脑组织,有难有易;有些很快通过,有些较慢,有些则完全不能通过,这种有选择性的通透现象使人们设想可能有限制溶质透过的某种结构存在,这种结构可使脑组织少受甚至不受循环血液中有害物质的损害,从而保持脑组织内环境的基本稳定,对维持中枢神经系统正常生理状态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 介于血液和脑组织之间的对物质通过有选择性阻碍作用的动态界面,由脑的连续毛细血管内皮及其细胞间的紧密连接、完整的基膜、周细胞以及星形胶质细胞脚板围成的神经胶质膜构成,其中内皮是血脑屏障的主要结构。 血脑屏障是血-脑、血-脑脊液和脑脊液-脑三种屏障的总称。 与其他组织器官的毛细血管相比,脑毛细血管及其邻近地区在结构上

确有一些明显的特点(正常情况下): ①脑毛细血管缺少一般毛细血管所具有的孔,或者这些孔既少且小。内皮细胞彼此重叠覆盖,而且连接紧密,能有效地阻止大分子物质从内皮细胞连接处通过。 ②内皮细胞还被一层连续不断的基膜包围着。 ③基膜之外更有许多星形胶质细胞的血管周足(终足)把脑毛细血管约85%的表面包围起来。这就形成了脑毛细血管的多层膜性结构,构成了脑组织的防护性屏障。在病理情况下,如血管性脑水肿时,内皮细胞间的紧密粘合处开放,由于内皮细胞肿胀重叠部分消失,很多大分子物质可随血浆滤液渗出毛细血管,这会破坏脑组织内环境的稳定,造成严重后果。 20世纪初发现,给动物静脉注射苯丙胺后,此药可以分布到全身的组织器官,唯独脑组织没有它的踪迹。注射台盼蓝(锥虫蓝)涂料以后,全身组织都着色,而脑和脊髓则不着色。以后陆续发现很多药物和染料注入动物体后,都有类似的分布情况。这些事实都启示人们想到有保护脑组织的“屏障”存在。向鸡胚注入谷氨酸后,发现谷氨酸能迅速进入鸡胚的脑组织,但在成年鸡脑中则很难进入。初生儿脑毛细血管的通透性远较成年人为高,得重症黄疸后,胆汁色素很快透入中枢神经系统,并破坏基底神经节形成核黄疸。而在成人黄疸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则不受胆汁色素的污染。以上事实说明血脑屏障结构功能的完善,是随动物个体发育的完善而形成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