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07级《发展经济学讲义》

2007级《发展经济学讲义》

2007级《发展经济学讲义》
2007级《发展经济学讲义》

《发展经济学》讲义

李宏伟

前言

一、课程主要内容

本课程以经济发展理论为基础,从中国经济发展的轨迹和世界经济中的中国来讲述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经济发展的一般过程与机制,用比较的眼光来探讨中国经济的发展的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从而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内容包括:

人口、劳动力、资本、政府与市场、资源与环境、产业结构调整、农业等方面的区域发展比较,也包括生产扩大,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变化,社会资本的积累,国际经济关系进步,消费需求结构的变化,制度的进步等方面的社会经济机制的探讨。

二、参考书目

1. 杰拉尔德·迈耶:《发展经济学前沿》,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2. 德布拉吉·瑞:《发展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 迈克尔·托达罗:《经济发展》,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

4. 张培刚:《新发展经济学》,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

5. 吉利斯等:《发展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三、关于重点理论的学习

1. 了解理论贡献者的基本情况;

2. 了解理论提出的背景;

3. 重点掌握理论内容,包括其假设条件、分析过程、结论、适用条件等;

4. 重点掌握对理论的评价,包括正面评价(优点、重要贡献)和负面评价(缺点)。

四、关于中国经济发展问题的学习

1. 了解其产生的历史渊源

2. 了解其现状

3. 重点掌握其产生的原因和已有的解决措施(包括措施的有效性和局限性)

4. 你的建议

五、学习发展经济学的三个误区

1. 误区一:认为经济落后只有一个单一原因(X因素)

2. 误区二:采用单一的标准评价发展绩效。

3. 误区三:发展是一个线性的过程

忽略初始条件;忽略路径依赖;忽略各国社会制度和政治结构和政策目标的状况,认为政策处方在任何国家都是适用的。

第一讲经济发展概论

一、发展的目标是什么?

(一)传统经济学的解释

国家经济能力,国家的内在经济条件已经被或多或少静止了很长一段时间,目的就是为产生和维持国民总收入(Gross national income, GNI)的年增长率达到5%-7%或者更多。考虑到国家扩大其产出的能力增长快于其人口的增长速度,一个可用的一般性经济发展指标是人均收入(income per capita)增长率。“实际”人均GNI的水平和增长率,成为衡量人口的综合经济福利——对于普通国民来讲,可获得多少实际的产品和服务。

(二)新经济学的观点

发展应该理解是一个多维的过程,包括社会结构、流行观念和国家制度方面的主要变迁,以及加速经济增长降低不平等和根除贫困等诸多方面。从其本质上说,发展,必须包含全方位的变迁,整个社会体系转而面向其体系内所有个人和社会群体的多样化的基本需求和希望的满足,远离那种被广泛认为是不满意的生活状况,朝向那种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方面都更好的生活状态。

(三)阿玛蒂亚·森的见解

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玛蒂亚2森认为:“经济增长不能够作为目的本身来看待。发展必须更加关注提高我们过去的生活和我们所享用的自由。“也即是提高人们的功能的可行能力(capability to function)”。

二、发展的核心价值

1. 生计(sustenance):满足基本需要的能力。

经济活动的基本功能是尽可能地为更多的人提供必要的手段,以克服其因缺乏食物、住所、健康和保护而导致的无望与悲惨。即消除“绝对贫困”。

2. 自尊(self-esteem):作为一个人而存在

一种不被他人作为实现其目的的手段的价值感和自尊。“发展作为一个目标是合理的,因为它非常重要,甚至也许是活的尊敬的一种不可或缺的方法。”(丹尼斯·古尔特)。

3. 自由(freedom):要能够进行选择

从物质性生活条件中解放出来,从来自自然、无知、他人、不幸制度和教条化的信念(尤其是那种认为贫困是命中注定的信念)等等的社会奴役中解放出来。“经济增长的好处,不在于财富提高了快乐,而在于它扩大了人类的选择范围”(W. 阿瑟·刘易斯)。

三、经济发展研究与发展经济学

经济发展,通过人类整个历史来看,不管是什么时代都可以说是人们经济活动的目标;但是在不同的时代,其内涵和外延有着很大的不同。

经济发展研究的课题(问题)对经济学来说是自古典经济学派以来最基本的研究课题。

总得来说,对于经济发展的研究,是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这个大学科中的一个最新、最激动人心和最富于挑战性的分支。尽管,追溯起来,亚当·斯密可以说是第一位“发展经济学家”,他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国富论》),出版于1776年,是第一部关于经济发展的论著,但是,真正对非洲、亚洲和拉美经济发展问题以及发展过程展开系统研究的时间不超过50年。

发展经济学虽然以传统经济学的原理和概念为基础,但在很大程度上,已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方法论和研究领域。四位发展经济学家,普林斯顿大学的威廉·阿瑟·刘易斯(W. Arthur Lewis)和芝加哥大学的西奥多·舒尔茨(Theodore Schultz),阿玛蒂亚·森(Amartya Sen),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分获1979年、1998年和2001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印证了发展经济学作为经济学学科中一个独立研究领域的地位。

四、发展经济学的本质

1. 传统经济学(traditional economics)首要关注的是稀缺生产性资源的高效、低耗配置,以及如何利用这些资源实现最优的增长,以生产出数量和品种范围都不断扩大的商品和服务。

2. 政治经济学(political economics)超越了传统经济学研究物物之间的关系,着眼于社会和制度过程的研究,关注的是政治和经济之间的关系。

3. 发展经济学(development economics)除了关注现有稀缺生产性资源的有效配置及长远的可持续发展之外,它还考察亚洲、非洲和拉美的生活水平迅速和大幅改进所必需的经济、社会、政治和制度机制,包括公共机制和个人机制。

第二讲发展中国家的异同与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

一、发展中国家的定义

1. “发展中国家”与“第三世界”

“第三世界”是“发展中国家”的同义语。与其他术语略有不同的是这一概念带有政治涵义。

3. 世界银行的界定方法是:

208个人口不低于30,000的经济体,按照人均国民总收入(GNI )指标的高低排序,并据此界定为低收入国家(low-income country, LIC )、中低收入国家(LMC )、中上收入国家(UMC )、高收入OECD 国家和其他高收入国家。

低收入国家是指2003年人均国民总收入765美元及以下的国家和地区;中低收入国家,人均国民总收入在766~3035美元之间;中上收入国家,人均国民总收入在3036~9385美元之间;高收入国家,人均国民总收入在9386美元及以上。

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差异

1. 国家的大小和收入水平

一个国家的国土面积、人口数量和人均国民总收入水平是决定这个国家潜质的重要因素,也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区别于另一个国家的主要因素。大国往往资源丰富、潜在市场巨大,原料和产品可自给自足,但也会带来国家管理、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不均衡等问题。

一般说来,一个国家的大小与它的人均国民总收入水平以及这些收入分配的平等与否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2. 历史及殖民背景

殖民地国家的经济结构,以及它们的教育和社会制度,通常都是效仿它们以前的殖民统治者的模式,加之各地千差万别的文化传统,形成了各国迥异的制度和社会形式。

非洲是遭受欧洲殖民统治最深的国家,例如早期的奴隶贸易。拉丁美洲(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在亚洲,印度(英属殖民地)、菲律宾(西班牙和美国共属殖民地)、印尼(荷属殖民地)、越南(法属殖民地)。

3. 自然禀赋和人力资源状况

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潜质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其自然资源(即土地、矿藏和其他原料),但是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往往遭受“资源诅咒”。

在人力资源禀赋方面,重要的不只是人口的绝对数量及其技术水平,同样重要的还有他们的文化素养、工作态度、信息资源、创新精神以及自我完善的愿望。此外,公共管理水平也非常重要。

4. 宗教状况和民族构成

发展中国家的宗教和民族构成,以及这种构成所带来的冲突或合作,对于经济发展的成败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5. 国有经济与私有经济的比重和公民社会

国有经济占主体的国家和私有经济占主体的国家,其所采取的经济政策有所不同。例如,旨在提高就业率的经济政策。在前者中,往往采取政府的直接投资和开展大规模的农业工程;而在后者中,则通过税收减免来刺激私有经济雇佣更多的工人。

2.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

发展中国家

联合国分类

OECD 分

类 最不发达国家 非石油输出国 石油输出国 低收入国家 中等收入国家

新兴工业化国家

此外,公民社会(civil society),包括处于国有经济和私有经济之外的非政府组织(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 NGO)的自主行为,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6. 产业结构

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在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都属于农业国。对发展中国家的人们来说,农业不仅仅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最大差异在于: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部门的比重。

7. 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上的对外依赖程度

除了对商品和技术的依赖之外,随着发达国家教育体制和政府管理理念、消费方式以及对生活、对工作、对自我的态度全球范围的广泛传播,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依赖是全方面的。

8. 政治结构、权力和利益集团

经济政策本身正确与否,往往不能完全决定国家处理关键性发展问题的最终结果。政治结构、既得利益和统治阶层中坚分子的忠诚往往能决定哪些战略可行以及经济和社会变革中的主要障碍何在。

三、发展中国家的共同特征

1. 生活水平低下,表现为低收入不平等、医疗水平低下以及受教育程度低

2. 劳动生产率低下

3. 人口增长率高,劳动人口赡养比例高

4. 严重依赖农产品和初级产品的出口

发展中国家的大部分人口和生产活动之所以集中在农业和其他初级生产部门,其原因是当一个国家的收入水平很低时,国民的第一需要是解决吃、穿、住的问题。而劳动生产率低不仅在于人均耕地少,而且技术原始、管理落后、物质和人力资本投入不足。

5. 普遍存在不完全市场和不完全信息

市场经济运转是否良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制度、文化和法律前提的存在。包括:

完善的法律体系,能保证契约的实施和财产权利的实现;稳健、可信的货币;发达的公路和公用基础设施;成熟的银行和保险事业;正规的信贷市场;通畅的市场信息;有利于构建长期合作关系的行为规范。

6. 国家关系的劣势地位、依附性和脆弱性

富国可以控制国际贸易的类型及其规则,可以左右发展中国家国家接受技术转移、外来援助和私人投资的条款。而且能将其价值观念、态度、制度和行为准则强加到发展中国家。其后果之一是造成发展中国家的人才流失(brain drain)。

四、现代的发展中国家与早期的发达国家的区别

1. 物质和人力资源禀赋

与发达国家最初开始现代经济增长之时相比,当代发展中国家的自然资源禀赋相对较弱。即便在自然资源相对丰富的拉美和非洲,这些发展中国家也只得牺牲对资源的实际控制权以从发达国家手中换回购买技术和设备的大量资金。

人力资源禀赋方面的差异更加明显。当今低收入国家往往国民教育水平比较低、信息闭塞、缺乏工作经验、技术熟练程度低。此外,穷国的工人在创造经济价值的理念上与发达国家发展初期相去甚远。

2. 相对人均收入和GDP水平

在发展中国家刚开始现代化进程的时候,发达国家在经济上就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因而可以利用自身的资本优势,扩大其与贫困国家的收入差距。

3. 气候差异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处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湿热的气候条件使土地质量恶化,物品损毁速度加快;同时引发农作物减产。并且严重的湿热会引起人们的不适,降低其从事紧张体力劳动的意愿。此外,疟疾及其他严重的寄生虫常集中在热带地区。

4. 人口规模、分布及增长

进入现代化经济增长阶段,欧洲和北美的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从未超过2%。相比之下,过去

几十年发展中国家的年人口增长率均超过了2.5%,有些国家现在的增长率甚至更快。人口规模的庞大,分布的集中使得这些国家的人口土地比率较欧洲国家增长初期要高。

5. 国际移民的历史作用

19世纪和20世纪初期,国际移民成为乡村剩余人口的重要出口,国际移民现象普遍,人口大规模流动。这对缺乏劳动力和人口过剩的国家都带来了极大好处。而当前各国都加强了对移民的控制,大规模的国际移民已不太可能。

6. 国际贸易增长的促进因素

国际自由贸易在19世纪及20世纪早期推动了发达国家经济的发展。当今,除了少数成功的东亚国家(地区)外,非石油国的发展中国家处境艰难。一方面源于其主要出口产品为缺乏竞价能力的初级产品,另一方面则由于不平等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

7. 基础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能力

时至今日,从基础研究到产品研究的各个阶段中,科技进步仍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世界上90%以上的研究费用(R&D)来自这些国家。穷国倾向于制造一些生产简单、设计简单、节约资本,使用大量劳动力而市场狭小的产品,但穷国没有资金和技术承担实现长期经济利益的研发工作。

8. 政治和社会制度的稳定性与灵活性

发达国家在工业革命前是一个独立统一的国家,可以在对现代化意见一致的基础上制定国家政策。但对于大部分刚脱离殖民统治的发展中国家来说,社会结构不仅是分化的,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是冲突的。

另一方面,随着全球化的到来,国际资金流动能够迅速影响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经济气候,如1994年始于墨西哥的拉美金融危机,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此外,由于政权的不稳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也波动不定。

9. 国内经济制度的效率

发展中国家的制度往往不同于发达国家的制度,但一般而言,发达国家的制度可保护更多人的财产权,提供成本更低、效率更高、速度更快的争端解决机制。并且这些国家的制度往往更透明:发达国家的公司治理、管理章程和税收在更大程度上保证了有效和公平,政府管理活动更民主。

五、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

(一)经济发展主要是指:生产扩大,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变化,社会资本的积累,国际经济关系进步,消费需求结构的变化,制度的进步,价值观的变化以及发展成果的共享等。(二)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主要是通过生产扩大,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变化等使一个国家从低水平经济走向高水平经济,从“不发达”状态走向“发达”状态的过程。

1. 生产扩大:是经济进步的一个中心的现象。常用GDP、GNP和人均GDP来衡量的。

2. 技术进步:技术进步的最大特点是由大规模生产和分工带来的生产效率提高。

3. 产业结构变化:产业结构变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侧面,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的历史都是经济结构变化的历史,新产业的兴起,旧产业的衰退。

4. 资本的积累:把产出的一部分不用来消费,而用来储蓄,再重新投入到生产领域。资本积累带来技术进步以及产业结构变化,由此而使得生产进一步扩大。

5. 国际经济关系的进步

国际经济关系的进步是生产和收入增加的一个重要条件,所有的国家通过贸易、投资以及经济合作而呈现紧密的相互依赖关系。近年来,随着各国市场的扩大,投资环境的改善,贸易的扩大等形成了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趋势。

6. 消费需求结构的变化

人们的需求随着收入的增加,不仅是量的扩大也是多样化和品质向上的结果。(消费需求结构的变化是生产技术和产业结构变化的原因,也是它们的结果)

7. 制度的进步,价值观的变化

8. 发展成果的共享

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使参与经济发展过程的大多数人共享发展成果。这不仅体现在大多数人的物质生活的显著提高,还包括公共设施的共享、社会分配的公正,以及政治的民主和社会权利的拥有。

(三)经济发展、经济增长和经济波动

1. 经济增长:一般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的产品和提供的劳务总量的扩大。表现为GDP或人均GDP 的增长。

2. 经济波动:经济在长期的运行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高峰、低谷现象

经济增长和经济波动在广泛的意义上是经济发展现象的一部分,在现实的经济运营过程中和经济理论中也是把这三个现象进行区别的。经济增长是一个量的概念。经济波动代表短期内的经济增长的周期,是经济增长的伴随性特征,而经济发展是更详细、更广泛、更体系化地来综合衡量经济主体,是“全部社会体系的向上运动”(缪尔达尔)。

第三讲经济发展的一般过程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轨迹

一、经济发展的一般过程

(一)现代经济增长的发端

?现代经济增长迄今不过2个世纪。18世纪后期英国的工业革命带来了经济的变革。19世纪中叶,欧洲北美开始了类似的转变。19世纪后期,非欧民族的日本开始了工业化。

两次世界大战和经济大萧条放慢了经济进步向全球其他地区扩张的步伐。20世纪中叶从殖民地独立的各国开始了工业化。而这一过程在世界的某些地区才刚刚起步。

(二)持续增长的起飞(take of into sustained growth)

?低水平经济(贫困):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出发→初始条件(生产力水平和消费水平都很低;死亡率和出生率都很高,发达国家人均GNP在200-500美元之间,日本为74美元,中国为50美元)

?经济持续增长的起飞(人均国民收入的大幅度的持续增长的开始;随着工业化的兴起,产业组织形成了大规模生产和分工),经过100—200年的时间人均增长率超过1—2%)→高水平经济(人均收入达到高水平,实现了工业化和城市化)

二、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轨迹

?中国经济发展的轨迹是一个传统与现代相剋的过程,它反映在中国的市场形成与资源配置这两个侧面。

(一)建国前的中国经济的机制特征

1. 前现代社会(pre-modern)制约经济发展的因素

(1)自然因素

第一,中国的城市在中国各个地域不是一个单一的被统合的城市组织,而是形成了几个区域组织,它不过是与它的邻近组织存在着一种漠然结合的关系。中国的农村涵盖传统的适合于由中国人能进行居住农业的王朝所有地域,界限的设定是由人文地理决定。这意味着中国的城市和农村的市场以及社会结构是割裂的。

第二,王朝末期区域差距的原因有五个主要原因:人口密度;地区职业的专业化;技术的应用问题;商业化和区域内交易;与区域外的关系。

其结果是在中国,由于地域地形的影响,各地域之间存在着相对的经济自立性,这是在没有机械化交通工具下的东亚大陆农业社会的典型。

第三,中国的市场受地形的制约,只形成了一个限定的市场圈,其特征是自我完善的封闭的市场单位。定义为标准市场圈:Y=ax+b+c/x

Y 是市场圈的规模;x 是人口密度;a 是平均运输效率;b 是地形的非平坦度;c 是家族的自给量,或市场的依存度。

所以,经济资源的配置是限制在一个区域市场里面。

(2)社会组织因素

在中国不管是王朝还是政府都具有一个独自的社会基础,与长期政治变动相比,经济社会

一直持续处于一种稳定的静态循环状态。

第一,从经济现象来看,中国经济规模是巨大的,但是经济结构本身具有极端的以农业为中心的生产结构和以最终消费为中心的消费结构的特征,因而中国经济整体形成了单调而直接的经济结构。这意味着中国经济不是质的经济,而是量的经济。

第二,从人口分布和人口移动来看,在古老的农业国的中国,农业人口实质上是从人口密度高的地区走向低的地区,同时也是从土地的生产率低的地区走向高的地区,这种移动是长时期进行的。看上去,它是在向某一局部地区移动,而实际上它的人口分布几乎对所有的区域尽可能的给予一个均等的压力。其结果是中国的农业人口分布不得不说是非常合理的。

第三,从经济行为来讲,构成中国经济的各个经济主体在计划、生产和消费之间自成一体。换一句话说,官僚、农民、手工业者以及商人的活动展开是在一种特定的自成一体的生存秩序中进行的。所谓特定的秩序被制约于私人之间的保证范围,而必须由个人关系来决定。

由此得出的结论是,以传统农业为中心的中国社会组织的基调,从经济现象来看,它是稳定而停滞的经济结构,作为经济行为来看,尽管存在以最终消费为目的的商业活动,但是它从属于个人关系。

因而,中国经济最大的特征是由于缺乏一个全国统一市场,以及农业人口的均等分布阻碍了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给中国转向现代市场经济的过程中造成了极大的困难。

(3)人口因素

清朝的鼎盛时期,1700年到1850年约150年间,由于国内的稳定和经济的繁荣,人口增加了近四倍以上,农业社会为中心的中国,劳动力就是资本,如果它的农业剩余不能还原为其它的物质利益的话,只能用于养活庞大的人口。

(二)中国经济发展——计划经济时代

1. 1949-1978年的中国经济

(1)经济发展的机制包括:

第一,农业与工业间的不等价交换→价格的剪刀差

第二,强储蓄机制→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发展机制

统购统销

(2)小结:计划经济时代的中国经济特征

从贫穷的农业国起步,在自力更生的条件下,形成了以重工业发展为中心的强储蓄机制和特有的城乡二元结构。高投入低效率使得人均增长处于低水平状态;加之大跃进的失误和文革的破坏,国家最终未能脱离贫穷状态。但是,与此同时,中国社会朝着现代化的方向得到了进一步的整合。这一阶段也因之可称为中国现代经济发展的准备阶段。

(三)中国的经济发展——改革开放时代

1.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2. 中国改革开放时代的经济发展

第四讲论证经济发展问题的基本思路

一、发展经济学的思想渊源

(一)古典学派理论对发展经济学的深刻影响

1. 古典学派

(1)威廉.配第与“配第-克拉克命题”(1691,1940):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从事农业的人数比从事工业的人数相对地减少,从事工业的人数比起从事服务业的人数又将相对地减少。其原因在于收入弹性和投资报酬(技术进步)的差异。

(2)亚当2斯密的经济发展的基本课题是各个国家的国民财富是如何增加的,也就是如何脱离贫困的问题;

(3)马尔萨斯所追求的基本问题是人口增加的规律与收入增加是什么样的关系,也就是如何脱离人口压力的问题;

(4)李嘉图基于比较优势理论解释了国际贸易将给各国带来什么样的利益;

以上这三个课题至今仍旧是发展理论的最基本的命题,也就是财富的增加,人口压力的减少,以及协调国际经济关系。

亚当2斯密把劳动作为唯一的价值基准,劳动的价值的产生是由土地和资本的同时投入带来的,即土地、劳动和资本是价值的源泉。亚当.斯密的经济发展的中心概念是财富。

马尔萨斯的贫困均衡论指出人口增长是制约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使其陷入贫困陷阱的

根源。

李嘉图的国际贸易理论认为是由于天然资源的禀赋差异必须要通过比较优势来展开国际贸易。

(二)论证经济发展问题的基本思路

1. 经济发展的结构主义思路

(1)代表人物

主要有罗森斯坦-罗丹、纳克斯、刘易斯、辛格和缪尔达尔等,是西方最早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问题的一批学者。

(2)主要观点

①既反对以新古典主义经济学也反对凯恩斯主义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

他们认为,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核心是通过价格-市场机制的运行调节国民经济,而在发展中国家,商品经济不发达,价格体系还处于萌芽状态,市场分散而不完整。因而发展中国家缺乏进行所边际、增量调节的基础,而是需要结构方面的调整。

而凯恩斯经济学是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条件上出发,把萧条时期的失业和资本闲置归因于储蓄过多,而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和失业却是储蓄不足。

而且,凯恩斯的分析是一种静态分析,这与经济发展的长期和动态性不相适应。

②强调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非均衡状态

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结构刚性,价格机制对资源重新配置的推动作用有限,市场不能达到均衡。而且,各地区与部门之间的差异较大,而经济效率的差异还会加剧这种差异。

③提出了发展战略和政策建议

实施工业化

重视资本积累

强调计划化

主张平衡发展战略

重视收入分配调节

实行进口替代外贸战略

(3)主要理论

①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正式提出了二元结构论,后经过拉尼斯、费景汉的补充与乔根森的发展。他们研究的中心问题是,不发达国家利用什么样的经济机制才能使国民经济结构从以仅能糊口的传统农业为主的社会转变为现代化、城市化、多样化的以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经济。 “刘易斯-费-拉尼斯模型”

第一,理论假设前提:

(1)不发达经济分为两个部门,即以城市中以制造业为中心的现代化部门和农村中以农业、手工业为主的传统部门。城市的工业部门资本积累增加能吸收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

(2)劳动无限供给;落后的农业部门存在大量隐蔽的失业人口,保证了城市工业扩大所需的劳动力。

(3)工资水平不变。工资受供求关系及农村低劳动生产力所形成的,低平均收入的影响而保持低水平,这就使城市现代化工业部门获得高利润。而这些高利润再投资,又能从农村的“隐蔽失业人口”中吸收更多的劳动力。

②“中心-外围”论(普雷维什-辛格命题)

由普雷维什和辛格提出,从分析贸易条件入手,发展中国家出口初级产品,进口制造品,贸易条件Px/PE恶化。普雷维什认为初级产品和制造品因生产率提高而得到的利益在穷国与富国的分配上是不平等的。普雷维什提出了“中心”和“外围”命题,“中心”是指发达国家,“外围”是指发展中国家。(曾任拉丁美洲经济委员会执行书记,他的理论对这些国家实行进口替代政策有重要影响)

辛格认为: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国家进行的是“飞地”式投资,所获得利润和利息都汇回本国,一般不会转化为追加投资,从而发展中国家的溢出效应很小。发展中国家因出口增长需要的机

器设备,因无法在国内生产而只好从发达国家购买。而在这过程中,发展中国家由于没有讨价还价的能力,使得贸易条件不利于发展中国家。

2. 经济发展的新古典主义思想

(1) 主要代表人物

这一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代表人物主要有:西奥多?舒尔茨,P?鲍尔,哈里?约翰逊,哈伯勒,H?明特和贝拉?巴拉沙。

(2) 理论的主要内容

①认为经济发展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连续的过程。

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创始人马歇尔吸取了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把经济看成具有进化的、有机性质的体系。同时,他又接受了数学中的微分观念,认为经济因素的变化是微量或增量的变化(边际)。

经济发展过程是一个和谐的、无冲突的过程,经济发展的结果是所有阶层都自然而然地均沾利益。长期来看,经济可以达到充分就业的均衡,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将使劳动阶层和非劳动阶层的收入都会不断提高,各阶层不存在利益的冲突,经济能够持续发展,达到帕累托最优。

②市场-价格机制能够起配置资源的均衡的作用,主张发挥市场机制的作为调节经济的基本手段。

(3)政策主张

①保护个人利益和私有产权;

②反对国家干预,校正价格扭曲,倡导自由竞争和自由放任;政府干预受到信息和交易成本的制约而造成整个经济的扭曲,而且一种扭曲会造成另一个扭曲,造成整个经济关系的全面扭曲。不完善的市场要胜过不完善的计划。

③主张自由贸易;认为根据各国占优势要素禀赋条件进行国际贸易对各国都有好处。持静态的比较优势观。

④金融自由化;斯坦福大学的麦金农和肖主张应该以金融自由化代替金融抑制,以金融深化替代金融浅化。

3. 经济发展的新古典政治经济学思路

(1)代表人物:德姆塞茨、阿尔钦等。

(2)主要观点:

①认为制度并不是外生变量,只有推动制度变迁才能促进经济发展。

②认为存在交易成本。

③认为信息不完全导致经济体系是一个稳定均衡体系;权力引出的寻租、贪污腐败使纯经济分析失效,主张引入制度分析方法。

4. 经济发展的激进主义思路(新马克思主义)

(1)理论产生的背景及代表人物

背景:1959年古巴人民革命的胜利,使许多拉美青年思想出现激进思想倾向,他们完全接受“中心-外围”的概念,并将其推向极端,主张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地发展,应该同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脱钩。

主要代表人物:埃及的萨米尔.阿明

(2)主要观点

①彻底批判新古典经济学;

②比结构主义更进一步,提出了“依附论”;

③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思想;

④认为经济不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在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中存在着控制的中心和受控制的外围关系和不平等关系。

(3)主要代表性理论

①弗兰克的理论

在国际关系中,发达国家具有强大的支配力量,它们控制了先进技术,垄断了发展研究,是

国际贸易、投资和技术的主要受益者。

外围现有的经济、社会和政治条件是由国际的历史过程形成的。

全球体系是一种牺牲一部分利益而让另一部分发展起来的体系。即不发达的国家依附先进国家,导致的一种社会经济结构的特殊形式。

②阿明的理论

世界资本主义由中心和外围两个部分组成。

外围地区的经济没有任何“自我的内部动力”,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资产阶级的支配下,外围国家不过是中心国家的附庸。中心的发展造成了外围的不发展,并使外围依附于中心。

(4)政策主张

改变内部生产结构,改变制度和秩序。

革命和社会主义是发展的必要条件。

外围实行区域经济一体化,订立国际商品协定,发展本国技术可以减低中心的不利影响。

与现有国际关系“脱钩”。

二、按时间顺序划分的

(一)第一阶段:线性阶段模式(20世纪40年代末-60年代初期)

1. 主要代表人物:罗斯托、哈罗德、罗森斯坦-罗丹等。

2. 罗斯托理论的主要观点

(1)强调物质资本积累的重要性

特别强调资本的重要性,因为发展中国家劳动力充足,而自然资源也不是决定因素。(2)强调工业化的重要性

提高人民生活,摆脱约束的途径,也是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缩小城乡差距的途径。(3)强调计划的重要性

3. 主要理论

拉格那2.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哈罗德-多马模型

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

保罗.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论”

(二)第二阶段:结构变动模式(60年代期-70年代末期)

1. 代表人物: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

2. 结构变动模式主要特点

(1)注意发挥政府和市场的协调作用;

(2)在发展工业的同时,开始重视农业的发展;

(3)开始转变进口替代工业化政策,向出口导向发展,重视对外贸易的作用。

3. 主要理论

刘易斯的“二元结构劳动剩余”理论及霍利斯.钱纳里的经验分析模式。

他们研究的中心问题是,不发达国家利用什么样的经济机制才能使国民经济结构从以仅能糊口的传统农业为主的社会转变为现代化、城市化、多样化的以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经济。(三)第三阶段:80年代至今

1. 代表人物:速水佑次郎、奥尔森等

2. 理论发展的主要特点

(1)开始重视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2)超越纯经济分析理论,开始从其他视野分析经济发展,如政治的决策等。重视政治、法律、历史等因素的影响,多做经验分析,如库兹涅茨、钱纳里等。

(3)发展了寻租理论。发展中国家由于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更易出现寻租(即“看不见的脚”)行为,强调政府管制经济的适度。

三、发展经济学理论演变的特点

1. 由纯理论的研究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研究,并逐渐向应用性和可操作性的方向发展;

2. 在继承古典和新古典经济学派理论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发展和创新自己的理论学派;

3. 从研究解释发展中国家不发达的现状和原因,到提出摆脱落后的解决方案;

4. 从照搬发达国家和别国的经验,到结合发展中国家个案的实际进行研究;

5. 从总结发展中国家的实践经验,找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发展模式和战略,在扬弃中发展新的发展理论;

6. 发展中国家自身研究队伍的建立和扩大,极大地丰富了发展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加快了民族经济的发展进程。

第四、五讲经济增长理论

一、经济增长概述

(一)经济增长概念

经济增长(economic growth)是指一国潜在的GDP或国民产出的增加(一段较长时期内一国国民生产总值不断增加)的现象。(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的产出(商品)与劳务(服务)的增加,通常以GDP、GNP及人均GDP、人均GNP来衡量。)可表示为:G= Yt-Yt-1/Yt-1

(二)经济增长的表现

生产可能线边界(PPF)向外移动,即人均产出增长率——每人每小时产出的增长率。

(三)经济增长的意义

经济增长理论的任务是找出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然后建立经济增长与这些因素的函数关系,从而决定什么样的增长是理想的、合意的。

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内容;是经济发展其他内容的前提条件;也是发展中国家改革的前提;

(四)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

1. 影响经济增长的直接因素:一是资源,即生产要素,通常包括资本、自然资源和劳动力等;二

是资源的使用效率,可以用两个指标衡量:部分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

2. 影响经济增长的间接因素

间接因素是指那些既影响资源的数量也影响资源的使用效率的各种因素。这些因素中有些是经济因素,有些是非经济因素,另外一些则兼有二者的性质。在间接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有两类:一是技术,二是制度。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经济发展的根源在于二者的相互作用。

(五)经济增长研究的主要问题

主要有:

●经济增长的阶段;

●经济增长中的结构变化;

●均衡增长的条件;

●经济增长的源泉。

其他方面还有:

●经济增长能否持续;(自然资源和环境的限制)

●资本深化(capital deeping)(指人均资本拥有量随时间而增长的进程)与经济增长;

●技术进步的作用。

二、经济增长理论的分类

(一)从理论上考察研究经济增长

●哈罗德—多马增长模型

●新古典增长模型

●新剑桥增长模型

●内生增长模型

(二)从经验上考察经济增长

●库兹涅茨经济增长的统计分析

●丹尼森(Denison)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三)从经济史的角度考察经济增长

1、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其代表作:《经济增长的阶段》

2、诺斯,福格尔的新经济史学

(四)从系统动态的角度研究经济增长

麦多斯(E.Meadows)受罗马俱乐部的委托研究经济增长,后写出研究报告《经济增长的极限》。在报告中,麦多斯等人根据当时经济增长的方式,提出经济增长到最后会面临许多问题,最终人类将走向毁灭。

三、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回顾

(一)亚当?斯密对经济增长的论述

亚当2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中最早论述资本积累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他认为,财富的增长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通过分工提高劳动生产率;二是增加生产性劳动者的人数。分工引致了机器的使用,劳动者人数的增加需要资本作配合,然而,无论是机器的引进还是生产性劳动数量的增多都需要大量的资本投资,因此,资本积累就成为决定财富生产的最关键的因素。

(二)其他经济学家对经济增长理论的论述

●马尔萨斯描绘了经济增长的悲观图景,因而托马斯2卡莱尔(Thomas Carlyle)称经济学为“沉闷的科学”。

●大卫2李嘉图在1817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中提出,随着资本积累和生产力的发展,人口相应增加;随着对谷物需求的增加,耕地将日益趋于贫瘠,假设没有生产技术的进步抵消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利润率最终会下降,资本家积累资本的动因消失,经济陷入停滞不前的状态。

●马歇尔认为资本家把一部分收入储蓄起来进行资本积累,延迟当前消费,导致生产率的提高和资本主义社会财富的增长。

●约瑟夫2熊彼特在1912年德文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了“创新”理论,认为创新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内在动力,具体包括:采用新的生产技术,创制新的产品,开拓新的市场,发现和利用新的原料以及改变企业的组织形式。

●总之,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可归纳为资本积累论。十九世纪50年代到二十世纪50年代经济增长理论被漠视(静态的插曲)。

四、哈罗德——多马增长理论(也称为资本积累论)

(一)理论简介

20世纪40年代末期,英国的哈罗德和美国的多马,差不多在同时,根据凯恩斯的收入决定论的思想,把凯恩斯理论动态化和长期化,推演出一种增长理论,人们称它为哈罗德-多马模式。

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以凯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为基础,考察一个国家在长时期内的国民收入和就业的稳定均衡增长所需条件的理论。

这一模式认为,要使经济得到增长,必须有增加的投资(抵补前一阶段损耗的余额)(体现为资本品的增加)。总资本存量的多少和GDP的大小之间存在着由技术水平决定的某种直接经济关系,这一关系被称为资本—产出比例(capital-output ratio),它表示1货币单位的产出需要增加多少货币单位资本的投入。而新增的资本来自国民收入的储蓄部分。因此,要谋求产出的增长,必须得到一定国民收入水平和一定储蓄率的保证。因此,增长的快慢和收水平、储蓄率和资本—产出比例密切相关。

(二)哈罗德—多马模型的基本假设

●全社会只生产一种产品,这种产品既可以用于消费又可以用于生产。

●只有两种生产要素:劳动和资本,两者比例固定不变。

●规模报酬不变(或称为规模收益不变),也就是说单位产品成本不随生产规模的变化而变化。

●储蓄只与收入有关。

●不存在技术进步。

(三)哈罗德—多马模型的基本内容

●哈罗德集中考察了三个变量:

第一个变量是储蓄率M,M=S/Y(S为储蓄量,Y为国民收入);第二个变量是资本-产出比率V,V=K/Y(K为资本存量);第三个变量是有保证的增长率,即在s和k为已知时,为了使储蓄全部转化为投资所需要的产量增长率。为了实现稳定状态的经济增长,要求M、V和Gw这三个变量具备以下条件Gw=M/V;

●此模型认为在M和V固定不变的情况下,只有储蓄全部转化为投资,产量(Y)、资本存量(K)和投资(I)才能按增长率Gw年复一年地增长下去。

●投资具有双重效应。不仅能增加总需求,而且也能增加总供给,要使逐年的新投资所不断扩大的生产能力始终得到充分利用,则产量(或收入)应按固定不变的增长率逐年增长,哈罗德称这种增长率Gw为有保证的增长率,又称之为均衡增长率。

●一个国家任何一年里实际上实现的增长率,哈罗德称之为实际增长率G。为了使社会经济实际上能够均衡地增长,要求G=Gw=M/V。但在现实经济中,由于储蓄不一定全部转化为投资,或总需求与总供给不一定相等,所以G和Gw的完全一致仅是偶然的巧合,一旦实际增长率和有保证的增长率不一致时,在继后的时期里,将出现累积性的经济扩张(G>Gw)或经济收缩(G

●哈罗德还论述了人口(劳动力)增长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与经济增长的关。提出了“自然增长率”这个概念。自然增长率是人口变动和技术变动条件下一个国家所能实现的最大的增长率。

●假定一个国家劳动力的增长率为Gn1,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为Gn2,则自然增长率Gn=Gn1+Gn2+Gn1xGn2。考虑到劳动力的增长这个因素时,要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就不仅要求通过社会总产品的供求平衡,即G=Gw=S/V来保持均衡状态。而且还要求G=Gn,以避免失业的存在。因此,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增长的条件是Gn=M/V。由于Gn、S和V都是由各不相同的因素决定的,因而充分就业的均衡增长难以实现。

●哈罗德认为,自然增长率Gn和均衡增长率Gw的背离将使一个社会处于长期停滞或长期高涨的状况。当Gw>Gn,这表明储蓄和投资的增长率(从而资本存量的增长率)超过了劳动力的增长率。在这种场合下,资本家将进一步缩减其投资,以致实际增长率G还小于有保证的增长率Gw,将处于长期的经济萧条状态。当Gw

(四)结论

GNP的增长率是由国民储蓄和国民资本—产出比例共同决定的。GNP的增长与储蓄率成正比,一定水平的GNP中储蓄率越高,GNP的增长率就越大。GNP的增长率与资本—产出比例成反比,资本—产出比例越高,GNP的增长率就越低。

(五)对哈罗德—多马模型的评价

1.哈罗德—多马模型的意义

(1)模型发展了凯恩斯理论。它在凯恩斯理论的基础上,将这一理论动态化、长期化,开创了新的动态的经济理论——现代经济增长理论。

(2)模型强调了“资本积累”在经济增长中的决定作用。从而为经济增长找到一种似乎是合理的持久动力和源泉。

(3)模型为强调政府干预提供了理论依据。为了消除周期性波动,进行永久性的政府干预。(4)模型更适合于发展中国家。因为模型不仅说明了资本匮乏阻碍了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增长,更指明只要有持续的资本形成,就会有持续的经济增长。

2.哈罗德—多马模型的局限性

(1)开放经济条件下,储蓄的并加不一定形成资本,可能流出;

(2)资本的形成不一定形成生产能力;

(3)即使生产能力提高了,也并一定会增加产出,还可能闲置;

(4)过分强调投资的作用;实际上生产过程除了资本外还需要其他投入要素的配合。在发达国家,这种配合比较容易;

(5)假定技术中性,忽视技术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作用;

(6)此模型以资本—产出不变,技术中性为前提,因而经济增长率决定于储蓄率。当满意的储蓄率既定时,有保证的增长率只有一个唯一值,这就使经济增长途径处于“刃锋”状态。

五、新古典增长模型

(一)新古典增长理论的产生、发展

针对“哈—多”模型的局限性,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 索洛(Solow,R.)和英国经济学家斯旺(Swan,T.W.)等人对哈多模型作了修正和补充,把它发展成为一个“新古典模型”,即新古典综合派的经济增长模型。后来被英国经济学家米德(Mead J.E.)系统表述并加以完善,称为“索洛—斯旺模型”。

(二)新古典增长理论的假定

●经济中只有劳动和资本两种生产要素,两种要素可以互相替代;

●生产函数是规模报酬不变的;

●要素的边际产量随着要素使用量的增加而下降;

●劳动力增长率、技术进步率和储蓄率都分别是外生给定的常数,只有资本是可以任意变动的。(三)新古典增长理论的主要内容

与哈罗德—多马模式相反,新古典增长理论认为投入要素具有互相替代性。如果劳动的供给超过资本的供给,工资率比起利息率将相对地下降,如果资本的供给超过劳动的供给,工资率比起利息将相对地上升。因而劳动与资本之间是可以相互替代的。这种替代可以减少经济增长的不稳定性。

根据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Y=ALαKβ

其中:Y表示产出量,L表示劳动投入量,A、α和β为常数。α和β之和为1。α和β表示各个投入要素在产出增长中所起的不同份额的作用,也可叫做各个投入要素的产出弹性,它由各投入要素的边际生产力决定。

但是,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不含技术进步影响产出的因素。因此,新古典经济学家把这个生产函数发展为:

Y=F(K,L,R,t)

其中,K、L和R各自表示资本、劳动及自然资源,t为时间(表现为技术不断改进趋势的因素),F表示函数关系。

R固定不变,L和K增加,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有(技术进步是指科学技术和组织管理的改进,导致劳动生产力和资本效率的提高):

△Y=v△K+w△L+△Y’

v表示资本边际生产力;w表示劳动边际生产力。△Y’表示技术进步引起的产出增长量。

则增长率为:△Y/Y=v2(△K/Y)+w2(△L/Y)+ △Y’/Y

(四)索洛模型的内容

1. 总量生产函数

Y=F(K,L)→y= f (k),其中y=Y/L ,k=K/L , f(k)=F(k,1)

2. 资本积累

(1)资本存量变动方程:资本存量的变动=投资-折旧

投资=储蓄→ i=S= s? f (k)

设为折旧率δ,相应折旧量为δk

则人均资本存量变动方程为:△k=i-δk =s 2f(k)-δk

(2)稳态:当投资与折旧正好平衡,资本存量将不发生变化,这一资本存量水平被称为稳态水平。稳态代表了经济的长期均衡。

投资、折旧和稳态

(3)储蓄率变化对经济的影响:

储蓄率是稳态资本存量水平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如果储蓄率高,经济将有较大的资本存量和较高的产量水平。但储蓄率的增长只影响收入水平和短期内的经济增长率,对长期内的经济增长率没有影响。

图6-2 储蓄率变化的影响

(4)黄金律稳态:

政策制定者可以选择储蓄率和稳态。在选择稳态时,政策的制定者的目标是使社会各成员的经济福利最大化,他们关心的是能够消费的产品和服务数量。有最高消费水平的稳态称为资i ,δk

O

y

O 图6-1 投资、折旧和稳态 i*=δk*

本积累的黄金律水平,表示为k**。黄金律稳态的条件是:

MPK =δ(由国民收入核算恒等式 y=c+i 推出)

图6-3 稳态产量与稳态折旧量 3. 人口增长

人口增长导致人均资本量减少。令人口以固定增长率n 增长。人均资本的增量可以表示为:△k = s 2f(k) -(δ+n )k

(1)人口增长的影响:

(1)在稳态时, △k=0, i* =(δ+n )k*,所以人均总资本量和人均总产量不变,但由于劳动力按照n 速度增加,因此总资本量和总产量按照n 速度增长。

(2)有较高人口增长率的国家将有较低的人均国民收入水平和人均资本水平。

(3)黄金律稳态的条件是: MPK =δ+n

k *)

O f (k *)

δk *

图6-4 人口增长的影响

4. 技术进步

引入技术进步以后,生产函数变为:Y =F ( K , AL )

A 是劳动效率,取决于劳动力的健康、教育、技能和知识。AL 是以效率单位计算的劳动量(效率劳动)。令劳动效率的增长速度为λ,则人均资本存量水平为 :△k = s 2f(k) -(δ+n +λ)k

(1)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经济进入稳态以后,由于k 是常数,因此y=f (k) 也是常数。但人均产出量以λ的速度增长,总产量以n+λ的速度增长。人均产量的增长率只决定于技术进步的速度。

如果各国经济都采用相同的技术,各国生产率的增长速度将趋于一致。它是索洛模型的一个重要推断。

六、 新剑桥经济增长模型

(一)新剑桥经济增长模型的假设

新剑桥经济增长模型是由英国的琼2罗宾逊,卡尔多和意大利的帕森奈蒂提出来的。 他们认为资本-比例”在短期内是刚性的,因此,新古典模型希望通过调整“资本-产出”比例来解决经济增长的“刃锋”状态时是不现实的。而且技术进步是与投资的增加相关的,因此新古典模型将技术进步作为经济增长的独立因素来考察也是不合理的。 该模型的基本假设有:

1. 资本―产出比率保持不变,即常数;

2. 均衡条件为I=S ;

3. 社会成员分为工资收入者(工人)和利润收入者(资本家),两者的储蓄率都是固定的,而且利润收入者的储蓄率大于工资收入者的储蓄率。

(二)新剑桥经济增长模型的内容

以P 代表资本利润,W 代表工资,Y 代表国民收入,则:Y=P+W 或 W=Y-P

以sp 代表利润收入者的储蓄率,sw 代表工资收入者的储蓄率,s 代表总储蓄率,则有: s=P/Y ?sp + W/Y ?sw =P/Y ?sp +(1-P/Y)?sw

=P/Y ?sp + sw -P/Y ?sw =P/ Y (sp -sw ) + sw (1)

(δ+n 1)k

(δ+n 2)k

f

O f (k )

δk

2

1

又知 k=K/Y (2)

将式(1),(2)代表哈罗德―多马模型G=s/k中,得到:

G=[P/Y (sp-sw) +sw]?1/k =P/K (sp-sw) +sw /k (3)

P/K即利润率,以π为代表,则G=π (sp-sw) + sw/k (4)

上式即是新剑桥经济增长模型。该模型的含义是:在既定的技术水平下,经济增长率决定于利润率的高低以及资本家和工人两个阶级的储蓄倾向。

(三)新剑桥经济增长模型的特点

1. 模型是哈罗德―多马模型的延伸,和后者一样,其基本观点是增长率决定于储蓄率或投资率,而资本―产出比例是固定不变的。

2. 模型把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结合起来,说明经济增长过程中收入分配的变化趋势以及收入分配关系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3. 模型认为:在社会分化为两个阶级“资本家和工人”的条件下,经济增长加剧了收入分配比例失调,收入分配比例失调反过来又影响经济增长。要解决这一问题,重要的不是简单地谋求经济快速增长而是消除收入分配比例失调的状况。

4. 模型否定了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思路,即持续稳定增长取决于投入要素比例的变化和技术进步,而认为要实现持续稳定增长必须靠国家政策对分配比例失调进行干预。

(四)新剑桥经济增长模型的意义

1. 新剑桥增长模型旨在说明资本主义社会结构的症结在于国民收入分配的失衡,因而解决资本主义社会问题的途径不在于加速经济增长,而是实现收入分配的均等化,这种改良主义的观点和主张,使其博得“凯恩斯左派”的称号。

2. 新剑桥学派的基本特征是以历史的、收入分配的结构分析为凯恩斯宏观经济分析的理论基础。其分配理论是经济增长理论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动态分析方式,力图以劳动价值论的为理论基础,抛弃了新古典学派的在分配理论上的辩护性,不回避分配问题上所蕴藏的阶级结构。它无非是用数学语言说出马克思早已道出的一个历史现象,即利润收入者所得恰好是工资收入者所失。

七、内生经济增长理论(Endogenous Growth Theory)(新增长理论)

(一)内生变量与外生变量

●内生变量,又叫非政策性变量。它是指在经济机制内部由纯粹的经济因素所决定的变量,不为政策所左右。内生变量是“一种理论内所要解释的变量”。

●在经济模型中,内生变量是指该模型所要决定的变量。外生变量指由模型以外的因素所决定的已知变量,它是模型据以建立的外部条件。

●内生变量可以在模型体系内得到说明,外生变量决定内生变量,而外生变量本身不能在模型体系中得到说明。参数通常是由模型以外的因素决定的,因此也往往被看成外生变量。

补充知识:内生变量与外生变量

(二)理论的产生、发展

1.代表人物

罗默(Paul Romer )——收益递增的经济增长模式;

卢卡斯(Robert Lucas)——专业化的人力资本积累增长模式;

斯科特(M.F.G.Scott)——资本投资决定技术进步的增长模式

麦迪逊(A.Maddison)、赫斯顿(Heston, A.)、萨默斯(Summers, R)、埃尔赫南.赫尔普曼(Elhanan Helpman)等经济学家、

2.理论提出背景

新古典增长理论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合,主要表现在:

●生产率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长期趋势是递增的而非递减的;

●各国人均收入水平的差异在扩大而非缩小;

●储蓄率变化的相关性较大而非较小;

●资本并非从富国流向穷国,有时还出现反流动现象。

(三)理论的主要内容

1.内容

罗默(Paul Romer)把知识作为一个独立的生产要素,强调知识作为生产要素的重要性。知识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一个企业的知识资本的增加不仅会使本企业产量增加,也会使别的企业产量增加;同时知识具有非竞争性。

罗默把知识分解为一般知识和专业化的知识,认为一般知识可以产生“外在经济效应”,使全社会都能获得规模经济效应;专业化知识可以产生“内在经济效应”,给个别厂商带来垄断利润,垄断利润又形成个别厂商用于开发新产品的研究与开发的资金来源。他认为,特殊的知识和专业化的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知识和人力资本不仅能自身形成递增的收益,而且能使资本和劳动等要素投入也产生递增收益,从而整个经济的规模收益是递增的。递增的收益保证着经济的长期增长。

卢卡斯认为,人力资本和知识一样,在生产过程中有正的外部作用。但人力资本并不像知识那样必须以物质资本为载体,而主要通过学习和教育获得,附着在活生生的人身上,因此,人力资本具有竞争性。在不同的国家,由于所积累的人力资本不同,对相同知识的使用可以产生完全不同的收益,进而导致经济增长率和人均产出的不同。卢卡斯把舒尔茨的人力资本产生的是人力资本的“内在效应”,而“边干边学”(Learning by Doing,由K.J.Arrowd 60年代提出)所产生的是人力资本的外在效应。

把技术内生化,把知识和技术看作是除劳动和资本外的第三个决定经济增长的要素,而且这一要素可以提高投资的收益,使边际生产率递增。

创新源于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进行有意识的R&D投资,投资刺激知识的积累,知识积累反过来又促进投资,形成良性循环,从而说明了发达国家何以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以及穷国与富国之间增长率趋异而并非趋同的情况。

主张对外开放和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因为这将产生“外溢效应”(spill-over effect);强调劳动分工和专业化在促进经济增长中的重大作用。

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国际贸易为技术转移提供了新的渠道;

●国际竞争促使每个国家的企业追求世界范围的创新,从而减少了重复研究和资源浪费;一方面可以通过引进技术来提高穷国的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技术引进节约了穷国的研究与开发费用,如果将节约的资金用于新投资,就可以从技术进步和资本投资两方面推动穷国的经济以比富国更快的速度增长。

●国际贸易扩大了企业面对的市场规模,这一方面增加了给定市场份额的销售和利润量,另一方面使得企业不得不面对更多的竞争者;

●不相似国家之间的国际贸易会引起国内资源在研究部门和生产部门、以及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重新配置,从而对贸易模式、创新和增长产生重要影响。

2.内生增长理论强调

●经济增长不是外部力量(如外生技术变化),而是经济体系的内部力量(如内生技术变化)作用的产物。

●知识、人力资本等内生技术变化因素的引入,其结果是资本收益率可以不变或递增,人均产出可以无限增长,并且增长率在长期可能单调递增。

●这一理论十分重视知识外溢、人力资本投资、研究与开发、收益递增、劳动分工和专业化、边干边学、开放经济和垄断化等新问题的研究。

●新经济增长理论重新阐明了经济增长率和人均收入的广泛的跨国差异,而且这种差异有可能进一步扩大,这一结论严厉地批驳了新古典增长理论所持的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增长率趋同的观点,为长期经济增长提供了一幅全新的图景。

(三)对内生增长理论的评价

1.内生增长理论的贡献:突破了新古典增长理论的局限

(1)强调以思想为基础

本科毕业论文格式(软件工程-样例).

中文题目:物流管理系统 外文题目:LOGISTICS MANAGEMENT SYSTEM 毕业设计(论文)共××页(其中:外文文献及译文××页)图纸共 0张完成日期20××年×月答辩日期20××年×月

摘要 本物流管理系统应用于物流公司管理物流信息,主要使用了JSP、Struts、JDBC技术。控制层由Action控制流程,并调用业务层的相应方法进行不同的业务处理管理员端主要包括货物信息管理、物流信息管理、车辆信息管理、企业信息管理、客户订单管理、客户信息管理以及个人管理,管理员能对客户和货物、物流、车辆等进行增、删、查、改的操作,还能修改自己的基本信息并且在订单签订时操作员能自动提取目前登陆的用户名。客户端能查看货物车辆物流公司概况等基本信息,以及根据物流编号对物流信息进行查询,修改个人信息等操作。能更高效的提高物流公司的管理。 关键词:物流;JSP;Struts;管理

ABSTRACT The logistics management system used in logistics company management logistics information, The main use the JSP, Struts, JDBC technology. the administrator mainly includes cargo information management, logistics information management, vehicl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enterpris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management of customer orders, customer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personal management, the administrator can to client and goods, logistics, vehicles and so on them, delete, check, change of operation, also can modify your basic information and signed in order when the operator can automatically extracted at present on the user name. The client can check goods vehicle logistics company profile and other basic information, and according to the logistics Numbers in logistics information query, modify the personal information and other operational. Can more efficient logistics to improve the management of the company. Keywords: logistics, JSP, Struts, management,

人教版物理课程标准

(一)物质的形态和变化 1.内容标准 (1)能用语言、文字或图表描述常见物质的物理特征。能从生活和社会应用的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 (2)有评估某些物质对人和环境的积极和消极影响的意识。尝试与同学交流对当地环境资源利用的意见。 (3)能区别固、液和气三种物态。能描述这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 观察周围的物质,根据形状和体积的稳定性和流动性,说明固体、液体、气体的不同特征。列举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不同状态的物质。 (4)能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测量温度。尝试对环境温度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调查生活中常见的温度计,了解这些温度计的工作原理,解释为什么液体温度计中的液体会有不同。 尝试对温室效应、热岛效应等发表自己的见解。 (5)通过实验探究物态变化过程。尝试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物质的熔点或沸点联系起来。 运用物态变化的知识,了解高压锅的原理。 (6)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有节约用水的意识。 (二)物质的属性 1.内容标准 (1)能描述物质的一些属性。尝试将这些属性与日常生活中物质的用途联系起来。 (2)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3)(4)了解物质的属性对科技进步的影响。 通过实验理解密度的概念。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三)物质的结构与物体的尺度 1.内容标准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 (2)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了解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并认识这种探索将不断深入。 (3)大致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的历程,并认识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将不断深入。 (4)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的了解。 (四)新材料及其应用

细胞生物学题库 含答案

《细胞生物学》习题及解答 第一章绪论 本章要点:本章重点阐述细胞生物学的形成、发展及目前的现状和前景展望。要求重点掌握细胞生物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当前的研究热点或重点研究领域,重点掌握细胞生物学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重大事件及代表人物,了解细胞生物学发展过程的不同阶段及其特点。 二、填空题 1、细胞生物学是研究细胞基本规律的科学,是在、和三个不同层次上,以研究细胞的、、、和等为主要内容的一门科学。1、生命活动,显微水平,亚显微水平,分子水平,细胞结构与功能,细胞增殖、分化、衰老与凋亡,细胞信号传递,真核细胞基因表达与调控,细胞起源与进化。 2、年英国学者第一次观察到细胞并命名为cell;后来第一次真正观察到活细胞有机体的科学家是。2、1665,Robert Hooke,Leeuwen Hoek。 3、1838—1839年,和共同提出:一切植物、动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的。3、Schleiden、Schwann,基本单位。 4、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是、和。4、细胞学说,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达尔文的进化论。 5、1858年德国病理学家魏尔肖提出的观点,通常被认为是对细胞学说的一个重要补充。5、细胞来自细胞。 6、人们通常将1838—1839年和确立的;1859年确立的;1866年确立的,称为现代生物学的三大基石。

6、Schleiden、Schwann,细胞学说,达尔文,进化论,孟德尔,遗传学。 7、细胞生物学的发展历史大致可分为、、、和分子细胞生物学几个时期。7、细胞的发现,细胞学说的建立,细胞学经典时期,实验细胞学时期。 三、选择题 1、第一个观察到活细胞有机体的是()。 a、Robert Hooke b、Leeuwen Hoek c、Grew d、Virchow 2、细胞学说是由()提出来的。 a、Robert Hooke和Leeuwen Hoek b、Crick和Watson c、Schleiden和Schwann d、Sichold和Virchow 3、细胞学的经典时期是指()。 a、1665年以后的25年 b、1838—1858细胞学说的建立 c、19世纪的最后25年 d、20世纪50年代电子显微镜的发明 4、()技术为细胞生物学学科早期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a、组织培养 b、高速离心 c、光学显微镜 d、电子显微镜 四、判断题 1、细胞生物学是研究细胞基本结构的科学。( x) 2、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是指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结构。( x) 3、细胞是生命体的结构和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y) 4、英国学者Robert Hooke第一次观察到活细胞有机体。( x)

细胞生物学习题(有答案)

1、第一个观察到活细胞有机体的是()。 A、Robert Hooke B、Leeuwen Hoek C、Grew D、Virchow 2、细胞学说是由()提出来的。 A、Robert Hooke和Leeuwen Hoek B、Crick和Watson C、Schleiden和Schwann D、Sichold和Virchow 1、大肠杆菌的核糖体的沉降系数为() A、80S B、70S C、 60S D、50S 2、下列没有细胞壁的细胞是() A、支原体 B、细菌 C、蓝藻 D、植物细胞 3、植物细胞特有的细胞器是() A、线粒体 B、叶绿体 C、高尔基体 D、核糖体 4、蓝藻的遗传物质相当于细菌的核区称为() A、中心体 B、中心质 C、中体 D、中心球 5、在病毒与细胞起源的关系上,下面的()观战越来越有说服力。 A、生物大分子→病毒→细胞 B、生物大分子→细胞和病毒 C、生物大分子→细胞→病毒 D、都不对 6、动物细胞特有的细胞器是() A、细胞核 B、线粒体 C、中心粒 D、质体 7、目前认为支原体是最小的细胞,其直径约为() A、0.01μm B、0.1~0.3μm C、1~3μm D、10μm 8、在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中共同存在的细胞器是() A、中心粒 B、叶绿体 C、溶酶体 D、核糖体 9、SARS病毒是()。 A、DNA病毒 B、RNA病毒 C、类病毒 D、朊病毒 10、原核细胞的呼吸酶定位在()。 A、细胞质中 B、质膜上 C、线粒体内膜上 D、类核区内 11、在英国引起疯牛病的病原体是()。 A、朊病毒(prion) B、病毒(Virus) C、立克次体 D、支原体 12、逆转录病毒是一种()。 A、双链DNA病毒 B、单链DNA病毒 C、双链RNA病毒 D、单链RNA病毒 1、由小鼠骨髓瘤细胞与某一B细胞融合后形成的细胞克隆所产生的抗体称()。 A、单克隆抗体 B、多克隆抗体 C、单链抗体 D、嵌合抗体 2、要观察肝组织中的细胞类型及排列,应先制备该组织的() A、滴片 B、切片 C、涂片 D、印片 3、提高普通光学显微镜的分辨能力,常用的方法有() A、利用高折射率的介质(如香柏油) B、调节聚光镜,加红色滤光片 C、用荧光抗体示踪 D、将标本染色 4、适于观察培养瓶中活细胞的显微镜是() A、荧光显微镜 B、相差显微镜 C、倒置显微镜 D、扫描电镜 5、观察血细胞的种类和形态一般制备成血液() A、滴片 B、切片 C、涂片 D、印片 6、冰冻蚀刻技术主要用于() A、电子显微镜 B、光学显微镜 C、微分干涉显微镜 D、扫描隧道显微镜 7、分离细胞内不同细胞器的主要技术是()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撰写基本规范-2007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撰写基本规范(试行) 中南大教字[2007]5号 为了进一步规范我校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的撰写工作,提高论文撰写质量与规范化水平,现根据《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办法》的要求,参照中国国家标准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所发布的《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GB/T7713-1987)和《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T7714-2005)等标准,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署和中国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等机构发布的相关规则,结合我校学科结构上的特点,特制定本规范。 一、毕业论文(设计)内容及要求 毕业论文(设计)应包括以下项目:(1)封面;(2)作者声明;(3)论文(设计)题目及署名;(4)中外(英)文摘要及关键词;(5)目录;(6)正文;(7)注释;(8)主要参考文献;(9)附录(非必选项);(10)后记(非必选项)。以上各项目的基本内容与要求如下: (一)封面 封面信息。封面信息包括学校名称与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的全称、毕业论文标题(含毕业设计,以下简称论文)、学生个人信息、指导老师信息,以及论文完成(提交答辩)时间等。 封面格式。封面格式由学校统一设计、印制后发放。封面上的题目、姓名、学号、班级、年级、专业、院系、指导教师姓名及职称等内容,以及论文完成时间。封面最好是打印填列,所有项目填列的内容均须排列整齐、美观。 (二)作者声明 声明内容。作者声明是论文的著作权人对论文形成的知识产权与使用的知识产权,以及可能产生的相应法律责任所做的公开表述和承诺,其内容包括声明文本和作者个人信息(专业、学号、姓名、时间)等。作者声明的内容由学校统一拟定。 声明格式。作者声明应另起页,“作者声明”字样占一行,二号宋体,加粗,居中,段前段后各空一行(提倡用word软件下“格式”——“段落”——“间距”——“段前和段后”定义,不宜用空行回车方式,下同),结尾处无标点符号。作者声明的内容由学校统一拟定,四号宋体。 声明生效。须由论文作者在作者签名处用中文手写签字,声明方才有效。时间最好手写。 (三)论文(设计)题目及署名 题名排列。毕业论文(设计)题目、署名与完成时间接“作者声明”页后单设一页。 题目要求。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字数不得超过20个汉字,题目过长时可加设副

大学生毕业论文范文大全

大学生毕业论文范文大全

图书分 类号: 密 级: 毕业论文企业财务风险分析与防范 班级08财务管理1班学号 学生姓名陶禹竹 学院名称管理学院 专业名称财务管理 指导教师李佰阳

徐州工程学院毕业论文 2011年12月1日

徐州工程学院毕业论文 徐州工程学院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或参考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或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注。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 徐州工程学院学位论文版权协议书 本人完全了解徐州工程学院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本校学生在学习期间所完成的学位论文的知识产权归徐州工程学院所拥有。徐州工程学院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的纸本复印件和电子文档拷贝,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徐州工程学院可以公布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提交至各类数据库进行发布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论文作者签名:导师签名: 日期:年月日日期:年月日

徐州工程学院毕业论文 摘要 随着时代进入21世纪,企业面临的风险随着新经济环境的变化向更广范围、更深层次的方向发展,在企业发展的同时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愈来愈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问题。财务风险是企业面临的一种风险,而财务风险的控制就是企业在识别、评估和分析的基础上,充分预见、有效控制财务风险,通过对财务风险的风险研究,找出风险成因,从而采取相应的预防策略或建立预警体系,用最经济的方法把财务风险可能导致的不利后果减少到最低限度的管理方法。本文针对加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进行论述,在系统分析财务风险的本质及我国企业财务风险成因的基础上,建立我国企业的财务预警指标,进行适当的财务风险决策,以期为财务风险管理及防范提供参考。 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建立,市场环境瞬息万变,各种不确定性影响因素日益增多,企业财务风险问题显得越来越复杂多变。因此,加强财务风险管理已经成为各层次管理者密切关注的问题。资企业财务风险预测研究的需求日益迫切。急需建立有效的财务预警系统来预测、预控和处理财务风险。以期降低风险,提高效益,实现预期财务收益。 关键词财务风险;风险分析;风险防范;财务危机。

恩施市职校2011年春季学期教务处工作计划

恩施市职校2011年秋季学期教务处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为核心,以技能为重点”的办学理念,进一步明确工作目标,不断提升教学管理水平,追求科学、高效和精细、时效管理方式;把职高升学、中专专业技能过关工作作为长期的工作重心,加大教学常规管理、教学质量监测及考核奖惩力度,增强教师的质量意识、服务意识的,建立健全教师业绩考核方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深化课程、课堂教学、实训模式和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高度重视各专业教学活动,充分发挥职高各教研组、中专各专业组的作用,努力使学校教学工作的各项目标上台阶。 二、重点工作 1、切实加强我校《教学常规管理方案》落实工作,对教育教学做到有章可循,既严格规范管理,又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深入贯彻落实《恩施市职校关于开展高效课堂活动的实施方案》,强化过程管理,实行随堂听课制度,加强教学环节过程管理,尽心尽力提高教学质量。 2、注重师资队伍的培养。采取集中培训与分散学习相结合的方式,继续加强对全体在岗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在职高部进行试点,逐步探索实行以电子教案为核心的集体备课工作,通过交流把老教师的教育教学经验和年轻教师的操作技能有机结合,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3、抓好高三年级2011年高考备考工作,本科上线人数力争超过10人,开好四次复习备考会(高三两次,高一、高二各一次)。 4、精心组织好各年级的常规质量检测工作,大力推行《恩施市职校职高、中专教师业绩考核试行方案》。 5、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实践教学为中心,按照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和行业、企业用人标准合理制定专业技能训练及检测标准,建立和完善实训考核制度,做好中专专业课程的技能达标检测和技能考证工作,办好校内校外各种竞赛活动,认真落实中专各专业实习、实训、第二课堂活动工作计划,全面提高学生职业技能水平。 6、根据中专各专业特色,进一步发挥专业组的作用,发挥专业组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加快品牌专业建设及发展工作。 7、进一步完善中专课程实施性教学计划,使各课程有统一的教学进度,清晰的教学内容,明确的学习目标,可行的技能达标方案。 8、密切配合各部门的工作,共同组织好各种校内外活动。 三、实施办法 1、提高思想认识,规范教学行为。 (1)进一步加强学习,增强责任意识。 增强教师责任意识,强化教学环节的规范化管理,维护课表、作息时间表的

细胞生物学题库参考答案

《细胞生物学》题库参考答案 第四章细胞膜与细胞表面 一、名词解释 1. 脂质体——脂质体是根据磷脂分子可在水相中形成稳定的脂双层膜的趋势而制备的人工膜,脂质体中可以裹入不同的药物或酶等具有特殊功能的生物大分子。 2. 流体镶嵌模型——主要强调:1.膜的流动性,膜脂和膜蛋白均可侧向运动2.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 3. 细胞膜——又称质膜,是指围绕在细胞最外层,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的生物膜。 4. 去垢剂——是一端亲水一端疏水的两性小分子,是分离与研究膜蛋白的常用试剂。 5. 膜内在蛋白——又称整合蛋白,多数为跨膜蛋白,与膜紧密结合。 6. 细胞外被——又称糖萼,曾用来指细胞膜外表面覆盖的一层粘多糖基质,实际上细胞外被中的糖与细胞膜的蛋白分子或脂质分子是共价结合的,形成糖蛋白和糖脂,所以,细胞外被应是细胞膜的正常结构组分,它不仅对膜蛋白起保护作用,而且在细胞识别中起重要作用。 7. 细胞外基质——是指分布于细胞外空间,由细胞分泌的蛋白和多糖所构成的网络结构。细胞外基质将细胞粘连在一起构成组织,同时,提供一个细胞外网架,在组织中或组织之间起支持作用。 8. 透明质酸——是一种重要的糖胺聚糖,是增殖细胞和迁移细胞胞外基质的主要成分,尤其在胚胎组织中。 9. 细胞连接——是多细胞有机体中相邻细胞之间通过细胞质膜相互联系,协同作用的重要组织方式。 10. 细胞粘着——在细胞识别的基础上,同类细胞发生聚集,形成细胞团或组织的过程。 11. 整联蛋白家族——细胞膜上能够识别并结合各种能够含RGD三肽顺序的受体称整联蛋白家族。 12. 连接子——构成间隙连接的基本单位。 13. 免疫球蛋白超家族的CAM——分子结构中具有与免疫球蛋白类似的结构域的CAM超家族。 二、选择题 1.D 2.A 3.B 4.D 5.A 6.C 7.A 8.C 9.C 10. B 11.C 12.C 13.B 14.D 15.A 16.B 17.B 18.D 19.C 20.D 21.B 22.C 三、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四、填空题 1. 流动性、不对称性 2.α螺旋 3.运输、识别、酶活性、细胞连接、信号转导 4.去垢剂 5. 糖脂 6. 脂肪酸长度、脂肪酸饱和度、温度、胆固醇含量 7. 胶原、30% 8. 水不溶性 9. 原胶原10. 氨基己糖、糖醛酸11. 透明质酸、4-硫酸软骨素、硫酸皮肤素、硫酸乙酰肝素12. 层粘连蛋白13. 整联蛋白14. 1/4、平行15. 封闭连接、锚定连接、通讯连接;锚定16. 高等植物17. 可兴奋细胞18. 间隙连接、胞间连丝、化学突触19. 封闭蛋白(occludin)、claudins 20. 连接子21. RGD;Arg、Gly、Asp 五、问答题 1. ㈠荧光抗体免疫标记实验是分别用抗鼠细胞膜蛋白的荧光抗体和抗人细胞膜蛋白的荧光抗体标记小鼠和人的细胞表面,使这两种细胞融合,观察不同颜色的荧光在融合细胞表面的

细胞生物学复习题与详细答案

第一章绪论 六、论述题 1、什么叫细胞生物学?试论述细胞生物学研究的主要容。 答:细胞生物学是研究细胞基本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它是在三个水平(显微、亚显微与分子水平)上,以研究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细胞增殖、细胞分化、细胞衰老与凋亡、细胞信号传递、真核细胞基因表达与调控、细胞起源与进化等为主要容的一门科学。 细胞生物学的主要研究容主要包括两个大方面:细胞结构与功能、细胞重要生命活动。涵盖九个方面的容:⑴细胞核、染色体以及基因表达的研究;⑵生物膜与细胞器的研究;⑶细胞骨架体系的研究;⑷细胞增殖及其调控;⑸细胞分化及其调控;⑹细胞的衰老与凋亡;⑺细胞的起源与进化;⑻细胞工程;⑼细胞信号转导。 第二章细胞的统一性与多样性 一、名词解释 1、细胞;由膜转围成的、能进行独立繁殖的最小原生质团,是生物体电基本的开矿结构和生理功能单位。其基本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拟核)。 2、原核细胞;没有由膜围成的明确的细胞核、体积小、结构简单、进化地位原始的细胞。 8、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核糖体的沉降系数分别为70S和 80S 。 9、细菌细胞表面主要是指细胞壁和细胞膜及其特化结构间体,荚膜和 鞭毛等。 10、真核细胞亚显微水平的三大基本结构体系是生物膜结构系统、遗传信息表达系统,和细胞骨架系统。 三、选择题 1、大肠杆菌的核糖体的沉降系数为( B ) A、80S B、70S C、 60S D、50S 3、在病毒与细胞起源的关系上,下面的( C )观战越来越有说服力。 A、生物大分子→病毒→细胞 B、生物大分子→细胞和病毒 C、生物大分子→细胞→病毒 D、都不对 8、原核细胞的呼吸酶定位在( B )。 A、细胞质中 B、质膜上 C、线粒体膜上 D、类核区 7、细菌核糖体的沉降系数为70S,由50S大亚基和30S小亚基组成。(√) 五、简答题 1、为什么说支原体是目前发现的最小、最简单的能独立生活的细胞生物? 答:支原体的的结构和机能极为简单:细胞膜、遗传信息载体DNA与RNA、进行蛋白质合成的一定数量的核糖体以及催化主要酶促反应所需要的酶。这些结构及其功能活动所需空间

同济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工作的若干规定

同济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工作的若干规定 (同教[2007]20号) 为了进一步规范我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全面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特制定本规定。 一、毕业设计(论文)目的与要求 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具备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得到从事实际工作所必需的基本训练和进行科学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毕业设计(论文)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次较为系统的训练,应注重以下几方面能力的培养: 1.调查研究、查阅和应用中外文献及采撷网络信息的能力; 2.理论分析、制定设计或试验方案的能力; 3.设计、计算及制图的能力; 4.实验研究及数据处理的能力; 5.综合分析、凝练创新、编制设计说明书或撰写论文、调研报告的能力; 6.外语、计算机应用的能力。 二、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原则 选题恰当是做好毕业设计(论文)的前提,指导教师在选择毕业设计(论文)课题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课题的选择应符合专业培养目标,达到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 2.课题的选择应体现教学与生产、科研、文化和经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即选题在符合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要求的前提下,应尽量结合生产实际、科学研究、现代文化、经济建设的任务进行,以利于增强学生面对实际的意识,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 3.课题的选择应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使学生的特长或潜能有更好的发挥,并鼓励学生有所创新。 4.选题的范围和深度应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并尽可能多地反映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提倡不同专业(学科)互相结合,扩大专业面,开阔学生视野,实现学科之间的互相渗透。 5.毕业设计(论文)按不同学科类型分别有所侧重: (1)工科类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结合工程实践性课题的比例应不低于70%,首先应保证基本工程训练,在此基础上做一些提高性的、拓展性的专题研究; (2)理科类专业毕业设计(论文)要结合当前的科技发展,让学生走向学科前沿,论文要有一定的学术水平; (3)经管、人文、法学、外语、艺术类专业毕业论文(设计)要有新颖性,要结合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中的现实问题、让学生接触社会,论文要有一定的新意或创见。 6.毕业设计(论文)课题应遵循“一人一题”的原则。课题经院(系)领导审定后,学生可在教师指导下,采取自选与分配相结合的办法,确定毕业设计(论文)课题。可以几名学生共同完成一个大课题,但必须做到分工明确,工作量适当,并根据各自独立完成的任务,给出课题名称或分别在原课题名称后加副标题以示区别。学生除了在导师提出的课题中选择毕业设计(论文)课题外,也可以根据专业特点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目作为毕业设计(论文)课题,但必须经指导教师审定。 三、审题工作程序及要求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XX大学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题目: JSP网上书店售书系统 学院:系 专业: 班级: 学号: 姓名: 指导教师: 填表日期:年月日

一、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网上购书的优势在于选择面大、价格便宜、交易方便、节省时间和精力等。整个图书市场一片繁荣,在这种情况下,网上书店的加入无疑将使得竞争更加激烈,但从另一个方面看,只有在这种激烈的竞争下,网上书店的优势才能得以体现。在中国,网上书店有发展的必要,也有发展的基础,发展网上书店的各方面条件也日趋成熟,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只有把问题解决好了,才能保证网上书店的蓬勃发展, 《网上书店购物系统》,是以当前商务的网络化、快速化实际需求为背景,实现图书购买的方便、快捷、送货上门等服务为前提综合信息服务系统的设计;实现通过Internet互联网对图书购买的相关信息进行发布及图书查询、图书介绍、图书内容浏览等功能。消费者通过《网上书店购物系统》进行图书的网上购物和网上支付等活动,这样即方便了消费者,又减少了企业成本。倡导“用户是伙伴,多为用户着想”的新型客户服务理念。因此,在《网上书店购物系统》实现显示其它用户购买情况和浏览产品情况。这些新型客户服务,具有与众不同的优势和特点,将成为和用户沟通、联系、发展的有效的方法。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含文献综述):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崛起,计算机日渐深刻的在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而互联网已日益成为收集提供信息的最佳渠道,并逐步进入传统的流通领域。于是电子商务开始流行起来,越来越多的商家在网上建起在线商店,向消费者展示出一种新颖的购物理念。作为新型的销售产业,网上商店的许多优点已经被我们大多数人接受。网上购物是一种具有交互功能的商业信息系统。它向用户提供静态和动态两类信息资源。所谓静态信息是指那些比经常变动或更新的资源,如公司简介、管理规范和公司制度等等;动态信息是指随时变化的信息,如商品报价,会议安排和培训信息等。网上购物系统具有强大的交互功能,可使商家和用户方便的传递信息,完成电子贸易或EDI交易。这种全新的交易方式实现了公司间文档与资金的无纸化交换。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网上购物的不断成熟,网上购物将会呈现两种不同的发展趋势,一种是走低价格路线,像超市一样,有物美价廉的商品;另一种是销售高档消费商品。网上购物作为一种新兴的商业模式,正在获得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如今,互联网无时无刻不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相联系着,从原来发电子邮件、上网游览新闻,到现在购买衣服、日用品,越来越多的时尚男女,开始在网上寻找一种生活方式。人们对于新鲜的事物总是抱着先尝尝看的态度,如果有甜头给自己带来了另外一种生活上的新鲜感,那么,这就是成功的。互联网的下一浪,也许正是因为改变人们的生活而越发受到关注。正因为如此,网上购物的浪潮被彻底激活。网上购物拥有的优势在于:网上购物送货上门较方便、价格便宜、买到本地所缺的商品、节省体力和时间、商品品种较多、感觉好奇希望尝试、比传统购物效率高。

新课标三级(下)册

新课标三级(下)册期末考试 听力部分(30分) 一、听录音,选单词(10分) ()1、A、energy B、enough C、exercise ()2、A、skin B、suddenly C、secret ()3、A、dumplings B、date C、decide ()4、A、nearby B、nose C、nobody ()5、A、shout B、shake C、shine ()6、A、praise B、plate C、pity ()7、A、mile B、meeting C、make ()8、A、lift B、lake C、less ()9、A、both B、business C、burn ()10、A、chop B、cheap C、choose 二、选择与所听句子意思相同或相近的选项(10分) ()1、A、Jenny cleaned her room. B、Jenny washed her clothes. C、Jenny didn’t clean the window. ()2、A、Only English is spoken ub Australia. B、Only Chinese is spoken ub Australia. C、Both English and Chinese are spoken in Hong Kong. ()3、A、Students must be careful. B、Students must finish their homework. C、Students needn’t do their homework. ()4、A、Because he did’t like cake. B、Because he was full. C、Because he was busy. ()5、A、You want to see Bill’s father. B、Bill wants to see you. C、Bill’s father wants to see you. 三、听录音,根据根据问题选答语。(10分) ()1、A、They are mine. B、They are made in Shanghai C、They are blue ()2、A、His wallet was stolen. B、It is cold today. C、I am sad. ()3、A、From the south. B、10 minutes. C、About 320. ()4、A、I am a teacher. B、She is a writer. C、He is a worker.

细胞生物学题库(含答案)

1、胡克所发现的细胞是植物的活细胞。X 2、细胞质是细胞内除细胞核以外的原生质。√ 3、细胞核及线粒体被双层膜包围着。√ 一、选择题 1、原核细胞的遗传物质集中在细胞的一个或几个区域中,密度低,与周围的细胞质无明确的界限,称作(B) A、核质 B拟核 C核液 D核孔 2、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最主要的差别是(A) A、原核生物无定形的细胞核,真核生物则有 B、原核生物的DNA是环状,真核生物的DNA是线状 C、原核生物的基因转录和翻译是耦联的,真核生物则是分开的 D、原核生物没有细胞骨架,真核生物则有 3、最小的原核细胞是(C) A、细菌 B、类病毒 C、支原体 D、病毒 4、哪一项不属于细胞学说的内容(B) A、所有生物都是由一个或多个细胞构成 B、细胞是生命的最简单的形式 C、细胞是生命的结构单元 D、细胞从初始细胞分裂而来 5、下列哪一项不是原核生物所具有的特征(C) A、固氮作用 B、光合作用 C、有性繁殖 D、运动 6、下列关于病毒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 A、病毒可完全在体外培养生长 B、所有病毒必须在细胞内寄生 C、所有病毒具有DNA或RNA作为遗传物质 D、病毒可能来源于细胞染色体的一段 7、关于核酸,下列哪项叙述有误(B) A、是DNA和RNA分子的基本结构单位 B、DNA和RNA分子中所含核苷酸种类相同 C、由碱基、戊糖和磷酸等三种分子构成 D、核苷酸分子中的碱基为含氮的杂环化合物 E、核苷酸之间可以磷酸二酯键相连 8、维持核酸的多核苷酸链的化学键主要是(C) A、酯键 B、糖苷键 C、磷酸二酯键 D、肽键 E、离子键 9、下列哪些酸碱对在生命体系中作为天然缓冲液?D A、H2CO3/HCO3- B、H2PO4-/HPO42- C、His+/His D、所有上述各项 10、下列哪些结构在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中均有存在?BCE A、细胞核 B、质膜 C、核糖体 D、线粒体 E、细胞壁 11、细胞的度量单位是根据观察工具和被观察物体的不同而不同,如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病毒,计量单位是(C) A、毫米 B、微米 C、纳米 D、埃 四、简答题 1、简述细胞学说的主要内容

南京邮电大学-本科-毕业论文-格式模板范文

南京邮电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 南京邮电大学 毕业论文 题目 专业 学业姓名 班级学号 指导教师 指导单位 日期:年月日

摘要 本论文主要内容是基于本高校的论文格式要求,利用论文排版机器人PaperYes 的人工智能引擎排版出来的论文模板。各位同学可以通过此模板撰写论文,只需将自己撰写的论文内容填充到相应的标题下面就可以了,帮助同学们解决论文排版的困扰。如果有的同学不会用此模板编辑论文,可以选择PaperYes论文排版,根据您所在高校的格式要求,自动生成目录和页眉页脚,解决奇偶页难题,智能编排标题、图、表和公式,适配字体字号和段落等,10秒搞定,安全高效。 关键词:论文排版;机器人;PaperYes;论文模板

ABSTRACT The main content of 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e requirement of paper format in our university, using th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engine of PaperYes, a paper typesetting robot, to compose the paper template. Students can use this template to write papers, just fill the content of the papers under the corresponding headings, to help students solve the problem of paper typesetting. If some students do not use this template to edit papers, you can choose PaperYes paper typesetting. According to the format requirements of your university, automatically generate directories and headers and footers, solve the odd and even page problems, intelligently arrange titles, graphs, tables and formulas, and adapt font size and paragraph, etc., 10 seconds to complete, safe and efficient. Key words:PaperYes;Layout Technology;AIrtificial Intelligence; Research; Based on;

护理专业《中医护理学》课程标准

护理专业 《中医护理学》课程标准 1.课程定位和设计思路 1.1 课程定位 《中医护理学》是护理学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专业课程,同时也是高职护理专业必修课程。中医护理学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研究中医护理理论和护理技术为主的一门学科通过本门课的学习使学生在理解中医学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运用中医护理理论和基本技能对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进行中医护理奠定基础;同时为培养有中医护理理论和基本技能的高端技能型护理人才奠定基础。 表1.1 -1 课程定位表 本课程是高职护理专业必修课课程,考试课课程。 2. 课程教学目标

培养系统掌握中医护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术;通过任务驱动、服务驱动来展开知识、技能的教学活动,突出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的高职办学特色;使学生全面掌握或理解藏象、辨证、诊法、经络、腧穴等内容,能适应县级以上、城镇社区和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预防保健及康复护理的高素质、实用性技能型人才。本课程贯穿着职业素质教育,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操作技能训练;以期达到课程教学目标。 2.1知识目标 1.能正确解释中医的名词术语。 2.能解释中医护理学的基本特点。 3.能区分中西医脏器的异同,熟悉理解中医各脏腑的功能,正常与异常的表现。 4.能解释理解人体的必需物质气血津液的概念、生成、运行、功能、关系。 5.能解释经络的概念、组成、十二经的分布规律;腧穴的含义、分类、作用。 6.能解释中药的四气五味概念和作用。 7.能用八纲进行辨证 2.2 能力目标 1.能正确的使用舌诊、脉诊诊病的方法。按照中医的问诊内容进行问诊。 2.学会中药的煎服方法 3.能熟练的用针灸、推拿、刮痧、火罐等中医方法护理疾病。 4.能正确运用各种取穴方法。在身上准确地找出常用的骨度折量寸。 5.能在身上找准40个以上的常用穴位,并能对常见病组方治疗。 2.3素质目标 1.培养自学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2.能用互联网、参考书收集信息。 3.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 4.注重实践能力的锻炼。 3.参考学时及学分 3.1参考学时 总学时36学时,其中理论课24学时,实训课12学时。 3.2课程学分 课程修完,考试合格给予课程学分分。 4.课程内容及教学要求

最新细胞生物学复习题-(含答案)

1.简述细胞生物学的基本概念,以及细胞生物学发展的主要阶段。 以细胞为研究对象,经历了从显微水平到亚显微和分子水平的发展过程,研究细胞结构与功能从而探索细胞生长发育繁殖遗传变异代谢衰老及进化等各种生命现象的规律的科学;主要阶段:①细胞的发现与细胞学说的创立②光学显微镜下的细胞学研究③实验细胞学研究 ④亚显微结构与分子水平的细胞生物学。 2.简述细胞学说的主要内容。 施莱登和施旺提出一切生物,从单细胞生物到高等动物和植物均有细胞组成,细胞是生物形态结构和功能活动的基本单位。魏尔肖后来对细胞学说作了补充,强调细胞只能来自原来的细胞。 3.简述原核细胞的结构特点。 1). 结构简单 DNA为裸露的环状分子,无膜包裹,形成拟核。 细胞质中无膜性细胞器,含有核糖体。 2). 体积小直径约为1到数个微米。 ① DNA分子由两条相互平行而方向相反的多核苷酸链组成。②两条链围绕着同一个中心轴 以右手方向盘绕成双螺旋结构。③螺旋的主链由位于外侧的间隔相连的脱氧核糖和磷酸组

成,内侧为碱基构成。④两条多核苷酸链之间依据碱基互补原则相连螺旋内每一对碱基均位于同一平面上并且垂直于螺旋纵轴,相邻碱基对之间距离为0.34nm,双螺旋螺距为3.4nm。 6.蛋白质的结构特点。 以独特的三维构象形式存在,蛋白质三维构象的形成主要由其氨基酸的顺序决定,是氨基酸组分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一级结构是指蛋白质分子氨基酸的排列顺序,氨基酸排列顺序的差异使蛋白质折叠成不同的高级结构。二级结构是由主链内氨基酸残基之间氢键形成,有两种主要的折叠方式a-螺旋和β-片层。在二级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折叠形成三级结构,不同侧键间互相作用方式有氢键,离子键和疏水键,具有三级结构既表现出了生物活性。三级结构的多肽链亚单位通过氢键等非共价键可形成更复杂的四级结构。 7.生物膜的主要化学组成成分是什么? 膜脂(磷脂,胆固醇,糖脂),膜蛋白,膜糖 8.什么是双亲性分子(兼性分子)?举例说明。 既含有亲水头部又含有疏水的尾部的分子,如磷脂一端为亲水的磷酸基团,另一端为疏水的脂肪链尾。 9.膜蛋白的三种类型。 膜内在蛋白(整合蛋白),膜外在蛋白,脂锚定蛋白 10.细胞膜的主要特性是什么?膜脂和膜蛋白的运动方式分别有哪些? 细胞膜的主要特性:膜的不对称性和流动性;膜脂翻转运动,旋转运动,侧向扩散,弯曲运动,伸缩和振荡运动。膜蛋白旋转运动和侧向扩散。 11.影响膜脂流动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①脂肪酸链的饱和程度,不饱和脂肪酸越多,相变温度越低其流动性也越大。 ②脂肪酸链的长短,脂肪酸链短的相变温度低,流动性大。 ③胆固醇的双重调节,当温度在相变温度以上时限制膜的流动性起稳定质膜的作用,在相变 温度以下时防止脂肪酸链相互凝聚,干扰晶态形成。 ④卵磷脂与鞘磷脂的比例,比值越大流动性越大。 ⑤膜蛋白的影响,嵌入膜蛋白越多,膜脂流动性越小 ⑥膜脂的极性基团、环境温度、pH值、离子强度及金属离子等均可对膜脂的流动性产生一 定的影响。 12.简述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主要内容及其优缺点。 膜中脂双层构成膜的连贯主体,他们具有晶体分子排列的有序性,又有液体的流动性,膜中蛋白质以不同的方式与脂双层结合。优点,强调了膜的流动性和不对称性。缺点,但不能说明具有流动性性的质膜在变化过程中怎样保持完整性和稳定性,忽视了膜的各部分流动性的不均匀性。 13.小分子物质的跨膜运输方式有哪几种? 被动运输:简单扩散,易化扩散,离子通道扩散。主动运输:ATP直接供能,ATP间接供能。 14.简述被动运输与主动运输的区别。 被动运输不消耗细胞能量,顺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主动运输逆电化学梯度运输,需要消耗能量,都有载体蛋白介导。 15.大分子和颗粒物质的跨膜运输方式有哪几种? 胞吞作用(吞噬作用,胞饮作用,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胞吐作用(连续性分泌作用,受调性分泌作用) 16.简述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的过程。 小肠上皮细胞顶端质膜中的Na+/葡萄糖协同运输蛋白,运输2个Na+的同时转运1个葡萄糖分子,使胞质内产生高葡萄糖浓度;质膜基底面和侧面的葡萄糖易化扩散运输蛋白,转运葡

细胞生物学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细胞生物学概述 一、填空 1.细胞生物学对细胞的研究包括3个层次,分别是:显微水平(细胞整体水平)、 亚微水平、分子水平。 2. (J.) Janssen 发明了第一台复式显微镜,(R.) Hooke 发现了细胞, (M.J.)Schleiden 和(T.)Schwann 创立了细胞学说。 3.支原体是迄今发现的最小、最简单的细胞;病毒是迄今发现的最小、最简 单的生命体。 第五章细胞膜的分子结构和特性 一、名词解释: 单位膜:在电镜下,生物膜显示为“两暗一明”的结构,内外两层电子密度高,中间层电子密度低,该三层共同构成一个单位,称为单位膜。 二、判断题 1.真核细胞的结构分为膜相结构和非膜相结构。T 2.膜结构将某一功能有关的酶系统集中于一定区域中,使其发挥作用的现象称为细胞 内膜相结构的区域化作用。T 3.跨膜蛋白的多肽链只横穿膜一次。 F 4.目前为大多数学者所接受的生物膜模型是单位膜模型。F 5.生物膜的两个显著特性是不对称性和流动性。 T 6.在生物膜中,膜蛋白、膜脂及糖均呈不对称性。T 7.膜结构的不对称性保证了膜两侧在功能上具有方向性。T 三、单选题 1.生物膜的主要化学成分是:C A.糖蛋白 B.糖脂 C.蛋白质和类脂 D.酶 E.脂肪 2.为什么细胞内有许多膜构成的部分:B A.有助于细胞分裂 B.防止细胞质中的生化反应相互干涉 C.促进细胞质特化 D.增加细胞器的面积3.类脂分子是细胞膜的"骨架",其亲水端 和疏水端在脂质双分子层中的排列位 置是:A A.所有的亲水端均朝向双分子层的内 外表面 B.所有的亲水端都朝向细胞的内表面 C.所有的疏水端均在双分子层的外侧 D.所有的疏水端均在双分子层的表面 E.所有的亲水端均朝向双分子层的内 表面 五、问答题: 试述液态镶嵌模型。 答:S. J. Singer和G. Nicolson通过总结当时有关的膜结构模型和新技术研究成果,在1972年提出了膜的液体镶嵌模型。液体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是: 流动的脂质双分子层构成细胞膜的骨架;各种球形蛋白质不同程度镶嵌在脂双层中;糖类分子以糖蛋白或糖脂形式存在,糖链向膜外侧伸展; 该模型强调了蛋白质和脂类的镶嵌关系,并认为膜具有流动性和不对称性,对膜功能的复杂性提供了物质基础。 第七章细胞膜与物质转运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