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世界经济地理

世界经济地理

世界经济地理
世界经济地理

世界地理(经济部分)

教材与参考书目

世界地理杨青山、韩杰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世界经济地理(修订版)陈才、李文华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区域经济地理学陈才科学出版社2001年

世界地理研究中国地理学会、世界地理专业委员会主办(华东师范大学西欧北美研究所)

世界经济世界经济杂志社(复旦大学)

世界地图册

学习方法的建议

区域经济地理学与经济地理学理论的融合

区域自然地理学与区域经济地理学的综合

区域经济地理学与经济学理论和知识的融合

课本知识理论与政治经济时势发展的综合

关注世界政治经济热点地区和问题

关注多渠道信息收集和分析(报刊杂志、电视广播等媒体)

绪论

一、世界地理(经济部分)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

2研究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地域形成发展的条件、结构、类型及其地域运动规律的学科。

学科地位:

2地理科学体系中经济地理学和区域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2地理学与经济学之间的交叉学科;

2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结合十分密切的基础应用学科。

二、世界地理(经济部分)主要研究内容

(一)经济地域的形成条件

2经济地域形成发展的基础

1、形成条件

区位条件及交通信息条件

区域地理位置:数理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位置、经济地理位置、政治地理位置等

2自然条件及自然资源:

地形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

土地、气候、生物、水及矿藏资源

2人口及劳动力条件:

人口及劳动力的数量、数量变化、数量的空间分布

人口及劳动力的素质、素质结构及空间分布

2社会经济条件:

区域经济基础:规模与结构(部门结构、空间结构)

区域市场条件:规模、结构

社会条件:社会制度、国家法律法规、政府政策、文化传统

国际环境条件: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国际经济、历史、文化关系

2、条件的作用

2各项条件的特点及各项条件的地域组合形式--产业结构。

产业部门结构形成的因素

2各项条件的作用程度不同--主要条件与次要条件--经济地域类型:

经济地域形成条件与经济地域类型的关系

自然资源与资源型经济

区位交通条件与加工贸易型经济

劳动力数量条件与劳动密集型经济

劳动力素质条件与知识技术密集型经济

2社会经济发展--各项条件的作用程度及其地域组合形式不断变化--经济地域产业结构和类型变化。

(二)经济地域的结构

经济地域结构的内涵:

产业部门结构——产业空间(地域)结构:

劳动力结构、市场结构、组织结构、投资结构、政策法律结构、体质结构、消费结构、人口结构、资源结构、金融结构、流通结构、生态环境结构、教育结构、科技结构、文化结构、

经济地域的分析过程

地理学学科基本体系

1、地域部门结构:主要物质内容和基本骨架

1)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国民经济诸部门的比例关系与组合形式。

2)既受所在地域条件因素的直接影响,又受制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劳动地域分工的状况。

3)具有由低层次向高层次不断演进的特点,又有要素流动与产业转移的规律。

2、地域空间结构:主要物质内容的空间表现形式

1)经济活动的主要物质内容在地域上的相互关系及其组合形式。

2)主要是通过城镇系统、交通网络系统和城乡系统以及三者的关系而表现出来,即核心、外围、网络三者的关系。形成点、轴、点轴、网络

3)世界各国、各地区由于其所在的位置、条件、发展特点及生产力发展水平等的地区差异的共同作用,因而空间结构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三)经济地域的发展变化

1)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的条件、结构和类型的发展变化是一种社会经济现象,主要是受社会经济规律支配。

2)主要遵循:

2劳动地域分工规律

原始经济时期的劳动地域分工

农业社会时期的劳动地域分工

产业革命时期的劳动地域分工

2经济地域运动规律:东亚地区产业转移(雁行模式)

2产业链各环节的价值关系——微笑曲线

2不同的社会制度和管理体制对产业分布和经济地域的形式和特点也有重要影响。

三、世界地理(经济部分)的研究意义

1、揭示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地域系统形成发展的客观规律,研究它们经济发展条件的地域组合特点,探讨地域产业结构的类型和基本特征,分析其经济地域的组织形式和经济地域格局的发展特点,阐述三者之间的有机联系与发展趋势。

2、吸取正反两方面经验,外为中用,为合理组织我国的地域生产和布局生产力,形成合理的经济地域系统,为加快实现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服务。

3、在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全面地了解世界、进行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方面,也肩负着重要任务。

思考

1、世界地理(经济部分)与世界地理(自然部分)、中国地理(经济部分)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2、区域经济分析的主要内容与地理学其他学科的学习内容之间有什么关系?

3、怎样培养区域经济综合分析能力?

第一章全球经济活动的发展变化经济活动发展变化的标志:

1、技术进步

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新旧石器、铜器、铁器、大机器、自动化和智能化机器

生产动力的变化:人力、畜力、水力、蒸汽力、内燃力、电力、原子能及新能源

交通方式和交通工具的变化:

2、经济活动部门结构的变化

经济活动部门分工的细化:社会大分工、生产的专业化

主导经济部门的变化:原始经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后工业经济

新的经济部门的出现:种植业、畜牧业、纺织工业、钢铁工业等等

3、经济活动空间分布的变化

经济活动地域分工:点、线、面

经济活动的地域联系:封闭、地方、区域、全球化

第一节全球经济活动发展的历史回顾

思考

1、地理大发现对近代世界经济发展有什么深远影响?

2、西方的地理大发现与中国明代的郑和下西洋相比,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

一、原始经济时期

经济活动:采集、渔猎、原始种植业、原始畜牧业

生产工具:新旧石器时代

生活方式:穴居、半穴居、巢居

经济空间分布:点状散布在自然环境较好、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

二、农业经济时期

生产工具:铜器、铁器时代

三次社会大分工

畜牧业与种植业

手工业与种植业、畜牧业

商业与手工业

地域分工:

早期城市:商业与手工业集聚区

世界文明发源地:

三、封建社会经济

生产技术:灌溉农业、农田水利工程

经济空间分布:中央集权制国家,东亚、南亚、西亚、南欧、北欧、中美洲、南美洲

地域经济联系:旧大陆地区(亚、欧、非)的经济地域联系密切,新旧大陆之间基本隔绝

“丝绸之路”(陆路)(图略)

“香料之路”(海路):

地中海沿岸城市:威尼斯、佛罗伦萨、马赛、巴塞罗纳、君士坦丁堡

中国东部沿海城市:广州、泉州、宁波

东南亚、南亚、北非沿海城市:泗水、曼谷、科伦坡、蒙巴萨

四、近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

(一)地理大发现

背景:

欧洲对亚洲产品的贸易需求

东西方贸易通道的阻断

科学技术的发展:天文学、地理学及航海技术等

15世纪末、16世纪初

欧洲的西班牙、葡萄牙航海家

“新航路的发现”:欧洲经非洲到达印度

“新大陆的发现”:横渡大西洋

第一次环球航行:

地理大发现的意义:扩大了世界经济文化联系的范围,使世界联结成为统一的整体

1、世界政治格局上:形成了不平等的殖民地体系

2、世界贸易格局上:

“三角贸易”(奴隶贸易)成为可能,开辟了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资本原始积累的新来源

世界贸易航线及贸易中心发生变化:从地中海地区转移到大西洋及沿岸地区

3、世界经济格局上:

新旧大陆之间农畜产品种类的相互交流和补充,促进了全球农业的发展,并影响世界农业分布

世界经济的中心发生变化:从葡萄牙、西班牙的封建经济,到荷兰的商业经济、英国的工业经济

国际地域分工体系开始形成:英国成为“世界工厂”,殖民地国家成为原材料仓库

4、世界文化格局上:

欧洲移民向新大陆地区迁移

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迁往拉丁美洲

西欧、北欧、中欧人迁往北美洲、大洋州

欧洲文化在全球的扩张

英语在北美洲、大洋州、南亚的传播

拉丁语在南美洲的传播

基督教在全球的传播

(二)三次科技革命

1、第一次科技革命(产业革命)(1850~1870s)

蒸汽机、纺织机的发明改革、广泛使用。

现代工业部门:纺织、煤炭、冶金、机械及其他轻工业等。

蒸汽机车、汽船的发明、应用。

工场手工业被大机器生产所代替,冶金业用焦煤取代木炭。

工业生产分布突破水力局限由分散趋向集中。

现代工业城市产生与发展,城市人口迅速增加。

英国成为“世界工厂”;法、美、德、俄、日相继完成产业革命;主要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形成。

2、第二次科技革命(1870~1940s)

发电机和电动机出现,化学的工业应用,新炼钢法出现。

煤、铁资源大规模开采;石油、化工原料、有色金属等的工业应用。

大型舰船、内燃机车、汽车、飞机等现代交通工具的使用。

新的工业部门:电力、电器、化学、石油开采与加工、汽车与飞机制造等。

国际分工体系:帝国主义-世界工业生产及资本的集中地;殖民地、半殖民地-帝国主义的原料地、商品销售市场和投资场所。

德国煤化学工业及美国电力与石油工业的迅速发展。美国、德国赶上并超过英国。

两个世界性工业地带?a?a西欧与美国。

3、第三次科技革命(1950年以来)

核能、电子计算机、生物工程和空间技术应用,控制与自动化技术广泛应用,信息科技革命。

石油、天然气、有色和稀有金属以及新能源的开采与应用。

新兴工业部门:核能、电子计算机、半导体、海洋、激光、宇航、高分子合成、生物工程。

国际分工的空间扩大和深化:跨国公司出现与发展;发达国家之间竞争日益激烈,对发展中国家原料、燃料依赖更加严重;发达国家同发展中国家之间经济差距拉大。

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

世界四大工业带:北美、西欧、日本及原苏联的欧洲部分与东欧。

工业生产分布进一步集中,沿海布局的趋向加强。

第二节近现代世界经济结构分析

思考

1、怎样看待中国在改革开放前后所采取的不同发展政策: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

2、为什么调整与优化产业结构是发展区域经济的重要战略措施?

一、近现代世界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时间结构)

(一)世界经济中的长周期及其产生原因

1、康德拉季耶夫长周期---康氏长波

1920年代初俄国经济学家康德拉季耶夫

对140年间(1780~1920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统计资料的研究分析

“长周期”(longwave)循环:从18世纪末期开始,世界经济发展存在“长周期”循环模式,周期长度平均为50~60年。

用战争、自然灾害等因素解释

2、熊彼特的创新浪潮

熊彼特(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1939年《经济周期》:

康氏长波由历史上主要的创新浪潮引起。

上升期:技术创新的上升时期,技术创新,投资扩张,经济增长。

下降期:新技术成为成熟技术,成本竞争,投资锐减,世界经济增长减速甚至衰退,新的技术革命开始。

(二)世界经济长周期的演进史

1、以纺织工业为主导产业的第一个长周期:

1780~1840年,历时60年

上升期为1780~1800年。

1780年英国的蒸汽机革命。美国、法国1815年受到波及,先后发生产业革命。

衰退:1825年英国的经济危机。

2、以钢铁工业为主导产业的第二个长周期:

1840~1892年,历时52年

上升期为1840~1860年。

1840年德国钢铁技术的革命性突破,铁路革命。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

1881年,世界经济空间结构的深刻变化:美国GNP超过英国,成为新的资本主义经济中心;美国工业总产值占世界的29%,英国占27%。

衰退:1873~1875年英、法、德等爆发严重经济危机。

3、以石油重化工工业为主导产业的第三个长周期:

1892~1935年,历时43年

上升期为1892~1911年。

1892年德国电力、化学及石油等行业的一系列技术创新。

衰退:1929~1933年,波及整个世界的经济危机。

4、以汽车工业为主导产业的第四个长周期:

1935~1982年,历时47年。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创新:

汽车经济时代

电子技术和飞机引擎技术的发明与应用

高速公路、航空运输线等基础设施的发展

企业管理方式变革,“福特制”生产

世界经济空间结构的变化:“亚洲四小龙”、巴西等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工业化

衰退:1979~1982年美国及西方各国的、二战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

5、以IT产业为主导产业的第五次长周期:

1980年代初开始,1990年代末达到高潮。

以美国为核心的西方国家的创新:

计算机、微电子、激光、电讯、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发明和广泛应用

信息产业及相关的服务业和以信息高速公路为代表的新的基础

设施形成

应用信息技术进行生产和管理的新的生产组织和管理方式在逐

渐成形(柔性生产)

目前,本次长周期已经越过了它的颠峰期:

2000年美国纳斯达克股票市场新经济股票暴跌

美国经济增长减速、“9·l1” 后美国经济衰退

(三)经济长周期的演进规律

每一次长周期的需求成为诱发下一次长周期发生的前提。

1、第一次长周期:纺织工业——机器需求增加——钢铁业革命

2、第二次长周期:钢铁工业--煤炭供给紧张——以石油和重化工为主导第三次长周期

3、三次长周期后工业成为一个有机体系:工业体系集合——汽车

4、汽车经济时代:能源危机——新周期的主导产业节省能源节省原材料——信息产业

5、五次长周期以后:工业化国家丰富的物质与精神财富——生活质量根本性的变化——提高健康水平、延长有限的生命——未来长周期的主导产业以生命科学为基础的生物与制药产业

二、近现代世界经济增长的空间结构

(一)世界经济增长的空间结构

1、基本结构: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2、世界经济的“中心与外围”的格局:

3、国家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发达国家(中心)与发展中国家(外围);发达国家之间(中心中的中心);发展中国家之间

4、中心与外围相对稳定

5、中心与外围差异的实质:技术

(二)中心与外围的关系:集聚与扩散效应

1、中心:向心性的“集聚效应”

技术进步--劳动生产率提高--高收入水平与消费水平--人力资本集聚--新一轮的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更多的要素与人力资本集中

中心:世界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与增长极

2、外围:外溢性的“扩散效应”

中心国家技术创新--新产品--新产品制造技术标准化--模仿--技术转移或扩散。

外围发展中国家以低廉的劳动成本优势,模仿生产趋于标准化的产品。

扩散效应:技术、消费形式、生产结构、就业结构、权力结构、分配结构以及各种制度、思想和意识形态等扩散。

3、扩散渠道

(1)跨国公司

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FBI):公司的经营活动分解,根据每个经营环节的要素密集程度,配置在该要素成本最低的空间上。

在主观动机上;全球性套利,增加企业利润

在客观效应上:扩散,传播技术、管理经验、文化意识。

(2)大众信息传播技术

通讯和大众信息传播技术,互联网的发展。

技术扩散的周期缩短。

消费形式、文化意识的传播速度变得更快。

4、中心与外围的关系

(1)扩散效应(中心商品输出和成熟技术转移等),带动外围经济增长;

(2)增长的收益分配在中心和外围之间不均匀:

中心:主动,国际分工高位上,获得创新的垄断利润;

外围:被动,国际分工低位上,获得成本竞争下的平均利润;分工选择出错,可能不能获利。

产业链各环节的价值关系——微笑曲线(见前页)

(3)中心的转移

集聚效应大于扩散效应,中心地位稳固。

扩散效应大于集聚效应,中心有可能向外围转移;外围出现新的中心,原有的中心被边缘化。

历史上世界经济中心的转移:

从商业经济时代的地中海国家转移到工业经济时代的英国和欧

洲大陆国家;

从工业经济时代的欧洲转移到金融经济时代和高科技时代的美国。

(三)外围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

1、两种观点:

对外开放:外围发展中国家与中心发达国家合理的国际分工,获得扩散效应,实现经济增长。

闭关自守:外围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经济挂钩,会受到其剥削。独立发展,建立、健全经济体系。

2、外围国家的发展策略

(1)出口替代与进口替代工业化

出口替代:向中心国家与地区出口工业制成品,替代初级产品出口。从低位传统工业起步。

进口替代:以自己生产工业制成品替代从中心国家进口的工业制成品。从高位重化工业起步。

(2)出口替代与进口替代的利益

出口替代;主动接受中心的扩散,逐步实现工业化。

进口替代;避免要素与人力资本流向中心,限制集聚效应的膨胀。

(3)出口替代与进口替代的风险

出口替代:中心国家贸易壁垒--外围国家改用“进口替代”

进口替代:丧失接受“扩散效应”的机会。

(4)出口替代与进口替代的后果

出口替代:基于要素禀赋优势,参与合理的国际分工,经济合理性与发展活力强化,社会福利提高。

进口替代:不是基于要素禀赋优势,也不是基于市场机制的选择,损害国家经济的合理性与发展活力,整体福利水平下降。

亚洲NICs与拉丁美洲国家

第三节世界上的国家格局与经济地域格局

一、世界上主要国家的经济类型

世界银行:人均GNI指标,将世界上近200个国家分为

高收入国家:人均GNI >9361$,52 个

中收入国家:761 $ ~9360$

2中高收入国家:38 个2中低收入国家:52 个

低收入国家:?760 $ ,66个

二、世界的经济地域格局

基本格局:南方国家和北方国家

(一)北方国家地域格局

1、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24个

2、八国集团:

八国集团首脑会议(G8 Summit)也称“八国集团”,由西方七国首

脑会议演变而来,包括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加拿大、日本和俄罗斯。

1975年法国、美国、联邦德国、日本、英国、意大利等六国领导人举行首次最高级经济会议。应对1970年代的“美元冲击”、“石油冲击”和世界性经济危机。

1976年加拿大加入,形成七国集团。“西方七国首脑会议”每年一次,轮流在各成员国召开。

1994年,俄罗斯正式参加,形成“7+1”机制

1997年首次以“八国首脑会议”的名义共同发表“最后公报”。

(二)南方国家地域格局

亚太地区:东亚及太平洋地区

欧洲及中亚地区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

中东和北非

南亚

撒哈拉以南非洲

第四节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

思考

1、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各有什么优势与风险?

2、中国为什么需要积极参与到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去?

一、经济全球化

(一)全球化的动因

三种推动力量:

宏观上,各国经济体制的趋同;

微观上,跨国公司的全球套利活动;

技术上,互联网。

1、宏观上的经济体制的趋同

(1)计划经济国家的体制转型;

中国1978年开始的经济体制改革;

1990年代以来苏东各国社会政治经济体制的转轨。

(2)发展中国家的对外开放

(3)发达国家经济体制的进一步自由化

2、微观上的跨国公司全球套利活动

区位优势:商品与要素价格在世界不同地区间存在差价。

区位优势——对外投资、技术转让,企业生产过程的分解与全球配置。

世界范围内套利活动中的主角跨国公司。

目前,跨国公司在全球贸易中的比重接近50%,跨国公司在全球FBI中的比重接近万亿美元。

3、信息技术进步

信息技术进步——企业远距离控制成本下降和交易费用下降——企业的活动半径扩大——经济全球化

(二)经济全球化的特征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跨国商品与服务贸易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得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

1、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1)作为一个过程,表现为贸易全球化、生产全球化、金融全球化层层递进又互为补充的三个方面。

(2)作为一种规律,经济全球化不可抗拒。

2、经济全球化带来全球福利的普遍增进

宏观上,实现稀缺的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最优配置。

中观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利益分配:

经济全球化-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加速流动-弥补国内资源不足

东亚地区产业转移(雁行模式)见上图

3、经济全球化的风险

经济全球化的本质:自发的市场机制作用的过程。

经济全球化的风险:市场竞争

经济全球化的核心和主体:追求收益最大化的个人与企业。

经济全球化是通过企业的跨国投资与全球性套利来实现的。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

20世纪80年代以来,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全球经济的鲜明特征:90年代后期,世界上大约有一百个区域性协定,除了日本、中国、中国香港和韩国以外,世界贸易组织的其余成员均正式参加了一个以上的区域协定。

1、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概念

在客观的国际经济联系及结合的基础上,地域相邻近的两个以上国家和地区为谋求共同利益或解决矛盾,通过条约、协议、谈判等实现的经济联合。相互采取比区域外国家更为开放、更为自由的政策,通过商品、资本、技术、劳务等的流动而实现的相互开放、相互融合。

主体:国家

方式:谈判、协商

目的:内部贸易自由化

2、区域经济一体化产生的原因

市场不完全;商品和要素的流动不可能是完全自由流动的。

不平等的贸易关系:中心与外围的分工结构

空间距离:国与国的空间距离——运输成本——市场分割——世界经济中的自然的经济区域。

区域经济可以一体化,

世界经济无法一体化,只能全球化。

3、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意义

促进贸易

扩大市场规模和空间

提高劳动生产率

促成各成员国研发与生产的结合

加强和扩大成员国集体对外经济合作力量。

增强有关国家的地区感和归宿感,形成合力,共同维护地区经济与政治安全。

三、经济全球化与经济一体化(如,雁行模式)

观点一:经济全球化与经济一体化是同一进程中的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即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全球化的低级发展阶段,而经济全球化则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高级阶段。

观点二;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发生机制和作用过程是相互替代的。

1、关税同盟(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一种形式)与全球化的自由贸易

关税同盟在伙伴国之间实行自由贸易,对伙伴国以外的第三国实行贸易保护。

自由贸易+保护主义=“贸易创造”+“贸易转移”。

全球化的自由贸易

2、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核心要素是主权国家:通过国家间的谈判,公平分配一体化的成本与收益来实现经济一体化。

经济全球化的核心和主体:追求收益最大化的个人与企业。

3、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风险主要是缔约国的违约风险,也就是所谓的道德风险。

经济全球化的风险是市场经济的风险。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相对优势

(1)各国政府通过谈判与协商实现,“效益大于成本”,即一体化的进程能够控制,一体化的成本支出比较公平;

(2)开拓的市场空间小于经济全球化,但市场风险小得多;

(3)能够增强各成员个体和群体抵御外部市场力量的冲击能力。

中国的世界地位

2008年GDP4.42万亿$,经济总量世界第三(美国13.98万亿$,日本5.29万亿$),经济增长率9%

人均GDP约3041$(与泰国相当),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1%(2006年全球人均GDP7439$),相当于美国人均GDP44970$的6.7%

2008年进出口总额2.56万亿$,增长17.8%,占GDP57.9%,外贸依存度相当高,外向型工业经济。其中,出口1.43万亿$,进口1.13万亿$,贸易顺差2955亿$。

新兴市场经济体的代表之一——“金砖四国” (BRICs)

新兴市场经济体

“金砖四国(BRICs),指巴西(Brazil)、俄罗斯(Russia)、印度(India)和中国(China)

高盛证券公司:

《全球需要更好的经济之砖》(The World Needs Better Economic BRICs)(2001)。

《与BRICs一起梦想:通往2050 年的道路》(Dreaming with BRICs:The Path to 2050)(2003)。

中国和印度分别将成为世界上最主要的制成品和服务提供者;

巴西和俄罗斯将成为世界上最主要的原材料提供者:巴西盛产大豆和铁矿石,俄罗斯有极为丰富石油和天然气资源。

“金砖四国”有能力组成强大经济集团:巴西和俄罗斯可以为中国和印度提供所需的原材料,取代现在八国集团的地位。

预言:BRICs将于2050年统领世界经济风骚

巴西2025年取代意大利,2031年超越法国;

俄罗斯2027年超过英国,2028年超越德国;

中国可能在2041年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

印度可能在2032年超过日本;

BRICs的GDP可能在2041年超过西方6大工业国(G7中除去加拿大)。

2050 年全球新的六大经济体:中国、美国、印度、日本、巴西和俄罗斯。

“金砖四国”现状(2007):

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0%。

“中国速度”的发展举世瞩目

印度经济发展十几年来平均年增长率一直保持在6~7%左右,2007年高达8.9%。

中、印已成为全世界投资最具吸引力的三个国家中的两个(另一个是美国)。

俄罗斯经济近7年来也保持了高速发展,平均年增长率达到

7.8%,黄金外汇储备达4048亿$,重新跨入了世界十大经济体行列。

巴西发展相对缓慢,2007年经济增长也达4.4%

“新钻11国” ”(Next-11):2006年高盛公司。根据劳动力成长、资本存量与技术成长三项指标推估出GDP增长率,包括墨西哥、印尼、尼日利亚、韩国、越南、土耳其、菲律宾、埃及、巴基斯坦、伊朗和孟加拉,统称为“新钻11国”,在经济发展潜力上仅次于“金砖四国”

拥有较为丰富劳动力资源和能源。

预测“金砖四国”(BRICs)+“新钻11国”(Next-11)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到2035年将超越七大工业国家

到2050年,“新钻11国”的GDP总和相当于一个美国

中国经济现状一些特征和问题

1、投资驱动型经济增长

在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拉动的经济增长中,9%的经济增长中有5.2个百分点来自投资,3.2个百分点来自消费,0.6个百分点来自出口。

经济投资增长是来自GDP转换——上年GDP转换为国民收入→国民收入转换为储蓄→储蓄转换为投资→投资转换为今年GDP,2008年经济增长中有36.3%来自这种GDP转换。

扣除过度投资转换形成的GDP(1.6万亿$),2008年实际GDP 大约是2.8万亿$。

2、出口增长下降。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出口增长大幅度下降(2008年17.2% ,比上年的25.7%增长速度下降8.5个百分点),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已经大大减弱。

消费比重下降。2008年消费占总量GDP的36%,比2007年下降了0.1个百分点。

(美国消费驱动型经济:消费占GDP的比重在72%左右,金融危机后持续下降,预计将降至65%以下)

3、工业经济结构没有根本改变: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 的比重为11.3%,48.6%,40.1%。

4、经济膨胀转向经济紧缩

5、社会就业问题短期凸显

6、社会贫富差距继续扩大:中国基尼系数已经从1998年的40.3增加到2008年46.9(基尼系数中,0最公平,100最不公平),已经远远超过美国基尼系数40.8的指标水平。

7、资源环境矛盾

第二章世界人口

第一节人口发展的地域格局

思考:

1、世界人口增长的时空分布有什么特点?

2、怎样综合分析人口数量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3、世界人口空间分布有何规律?

4、近现代以来世界人口迁移有什么特点?

一、世界人口的增长

(一)世界人口增长的时间分析

前工业社会时期:缓慢而波动增长

工业社会以来:急剧增长

(二)世界人口增长的空间分析

世界人口增长的空间不平衡

各大洲之间

各国之间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

原因分析:

经济发展水平与类型的差异

文化传统的差异

社会制度的差异

自然环境的差异

二、世界人口的分布

(一)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不平衡

海陆分布

数理地理位置的分布

洲际分布

区际分布

人口稠密区:自然环境优越、历史悠久、经济发达

人口稀疏区:自然环境恶劣

(二)世界的城市化:城乡分布

城市化的概念

城市化的空间差异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

城市化与国家经济类型

三、世界人口移动

(一)近代世界人口的大规模移动

(二)现代世界的人口移动

1)永久性国际移民

2)暂时性国际移民(劳务输出)

3)国际政治难民国际生态难民

全球难民潮

联合国难民署:全世界2200多万难民由于战争、饥荒或其他灾难被迫离开自己的家园。其中:

6.6万名斯里兰卡人、1.5万名不丹人以及其他种族人为逃避政治和宗教迫害在印度避难。

近30万华裔难民逃离越南前往中国。

南斯拉夫有近50万难民和国内的流离失所者。

德国接纳了将近100万难民,多数来自南斯拉夫、土耳其、伊朗和伊拉克。

150多万非洲人流离失所。

约250万阿富汗难民居住在伊朗和巴基斯坦。

约360万巴勒斯坦难民在全球各地居住了50年。

第二节人类文化活动的地域格局

思考:

1、怎样正确认识区域种族与民族构成与区域政治经济发展的关系?

2、如何从协调区域民族矛盾和构建国家安全的角度认识和理解“西部大开发”的区域发展战略?

一、世界上的种族

种族的概念

种族的类型:生理特征与空间分布

二、世界上的民族

1、民族的概念

2、世界上民族的空间分布

民族与国家:

单一民族国家:民族国家

两大民族并立的国家

多民族国家

3、同一民族分布在不同的国家:民族国家集团、民族独立运动

僧加罗族:74%,佛教,经济较发达,西部和西南部沿海和中部山区,主导地位;

泰米尔族:18%,印度教,贾夫纳半岛和东部沿海地区,19世纪中英国种植园主从印度南部招来的工人,政治地位低。

英国殖民统治的150余年中,分而治之,对少数民族实行优惠政策,两族结下积怨。

1948年独立后,国内政策偏差:僧加罗语为唯一官方语言;大学招生实行标准分。

1976年泰米尔人组成联合解放阵线,要求地区自治,泰米尔伊拉姆猛虎解放组织。

1983年猛虎组织引发持续多年的内战,6万多人丧生,180多万人流离失所,国家的基础设施遭到严重破坏,巨额军费开支严重影响了整个斯里兰卡的经济发展。

魁北克省(Quebec),面积154万km2/1/5,人口占1/4。82%讲法语,9%讲英语。

加拿大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人均收入在OECD中居13位,人均GDP在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里列16位。

文化背景不同及历史原因--英裔与法裔矛盾--魁北克的法

裔试图脱离加拿大,成立独立国家。

第一次魁北克统独公民投票:1980年,赞成40.44%,反对59.56% 第二次魁北克统独公民投票:1992年,赞成43.32%,反对56.68%。

第三次魁北克统独公民投票:1995年,赞成49.42%,反对50.55%

第三章亚洲

1、面积最大:4400万km2/ 29.4%

自然环境复杂:海拔8848— -396m

自然资源丰富

2、人口众多、历史悠久:32亿/60%

种族、民族复杂:黄种人60%,东亚、东南亚、西亚土耳其;白种人30%,南亚、西亚;其他10%。1000多个民族

宗教文化多样化:三大宗教发源地

3、经济比较落后:GDP占18%

古代人类文明发源地

中世纪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领先

近代几乎全部成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战后大部分国家政治独立,49个国家

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亚太地区

4、地区差异显著

中心国家:日本

发达国家与地区:以色列、韩国、新加坡及香港、台湾、澳门等波斯湾石油生产国:8个

东盟国家:10个

独联体国家:8个

发展中大国:中国、印度

欠发达国家和地区

第一节发达的工业化国家——日本

思考:

日本的产业结构有何特点?为什么?

日本的产业布局有何特点?为什么?

日本为什么会形成加工贸易型经济?

海洋在日本经济发展中有什么影响?

一、自然地理特点

(一)狭长的东亚岛国

1、岛国环境

1)日本列岛:四大岛及3900多个岛屿

2)海岸线漫长、曲折:

世界上海岸线最长的国家之一,3万km

海岸曲折,优良不冻港,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

各地距海<100km

3)海洋的天然屏障,军事安全

不同历史时期岛国地理位置的意义不同

海洋性经济——产业部门和空间结构

2、狭长的国土形态

1)日本列岛东北-西南走向,弧形延伸

2)国土南北狭长,与经纬线斜交,所跨经纬度大

2自然环境多样性

2加强海洋的影响

3、东亚国家

1)历史上,经济、文化深受中国影响

2)近代,孤立于落后国家中的先进岛国

(二)地势崎岖,多火山地震

1、山地丘陵71%,平原面积狭小

1)经济、人口高度集中沿海及河流下游

2)森林资源丰富:森林面积2526万ha/66.6%

3)水力资源丰富:水能蕴藏量5000多万kw,水力发电量约占总发电量的12%。

4)内河航运薄弱

2、地处西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经济建设、发展成本增加

地热资源丰富:温泉旅游

(三)多样化的季风气候

1、冬季温和、夏季凉爽

2、年降水丰富1000—2500mm

3、地区差异显著:

北部多雪地带

南部亚热带

里日本冬雨型

表日本夏雨型

4、季风型水田农业

日本北部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南部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其季风气候具有海洋性特征。

(四)矿产资源贫乏,分布零散,开采条件差

日本森林资源丰富,其国土的森林覆盖率达70%,名列前茅,赢得了“绿色王国”的美誉。

日本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岛屿面积小,山间河流很急,水力资源丰富。

但日本矿产资源贫乏。

二、人口地理特点

(一)人口众多,分布极不平衡

1、人口1.27亿

2、人口密度340人/km2

3、人口分布

人口密集区:>680人/km2,太平洋沿岸三湾一海的三大城市圈人口集中区:340-680人/km2,大城市附近

人口稀疏区:<340人/km2,南北两端及内陆、里日本

(二)高度城市化

城市人口:78%

百万人口以上城市:11个

东海道巨型城市带(太平洋沿岸城市带)

(三)民族构成单一

主要民族为大和族(99.4%),北海道地区约有2.4万阿伊努族人。

通用日语,北海道地区有少量阿伊努语。

主要宗教为神道教和佛教,信仰人口分别占宗教人口的49.6%和44.8%。

(四)人口素质优良

1、重视教育

2、重视人口控制

3、重视优生与医疗卫生保健

人口自然增长率:2001年2‰、2002年1 ‰、2003年0 ‰。

按当前的出生率计算,2006年将人口达到最高峰,为1.278亿,到2050年将下降到1.05亿。

人口平均期望寿命81.6岁

人口老化问题严重

三、历史发展特点:后起的封建性军事帝国

1、历史发展后进

2公元3世纪,奴隶社会

2公元7世纪,封建社会

2公元19世纪,改良资本主义社会

外来资本主义进入日本:

1853年,美国柏利舰队抵日,威胁幕府,签订《日美亲和条约》、《日美友好通商条约》;

俄、荷、英、法迫使日本缔结不平等条约。

1868年,明治维新

明治维新: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

经济上,引进西方技术,统一币制,扶植私人企业,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政治上,消灭封建割据,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

教育上:实行强迫教育,强调实业技术教育和师范教育。

形成以天皇为首的地主资产阶级联合专政。

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2、封建性色彩:

政治上,天皇制度的保留

经济上,长期城市与农村、工业与农业的二元结构

3、军事性帝国

1)长期军国主义路线,对外侵略扩张,发动一系列战争

1874年,琉球事件,占领琉球群岛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占领朝鲜、台湾和澎湖列岛

1900年,参加八国联军

1904年,日俄战争,占领辽东半岛,吞并朝鲜

1931年,九一八事变,占领中国东北

1937年,卢沟桥事变,全面侵华战争

1941年,珍珠港事件,太平洋战争

2)原因:

历史后进,与老牌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

生态压力:国土面积狭小、资源贫乏、人口众多,加强对外侵略掠夺人力、资金、资源

3)作用

弥补资本主义工业资本的原始积累

弥补资本主义工业资源的匮乏

近代战争日本从中国掠夺的财产

1874年,琉球事件,占领琉球群岛,赔款65万元银元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占领台湾和澎湖列岛,

赔款6.1040亿银元

1900年,参加八国联军,赔款1.1831亿银元

(实际支付9154万元)

合计约7.0259亿银元,占近代中国对外支付战争赔款

(21.052亿银元)的33.37%

4、世界政治、经济大国,潜在的军事强国

1)世界第二经济大国:2008年GDP5.3万亿美元,面积37.78万Km2,人均41500美元

2)八国集团成员(G8)

3)谋求联合国常任理事国

4)修宪:“永远放弃把利用国家权力发动战争、武力威胁或行使武力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手段,为达此目的,日本不保持陆、海、空军及其他战争力量,不承认国家的交战权”。

5)国民自卫队的性质、对海外派兵及海外驻军

6)增加军费开支

四、经济基本特征

(一)经济从高速增长向低速稳定增长过度

1、经济恢复期(1945-1954):1955年经济总量居世界第八位。

2、经济高速增长期(1955-1975):年均10%的速度,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强国。1964年参加OECD,1966年超过英国、1967年超过法国、1968年超过德国。

3、经济低速稳定增长(1975-1990):年均5%,跨入世界先进国家行列,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1984年超过苏联)。

4、经济衰退调整期(1990-)

1990年泡沫经济、引发金融危机

1992年经济增长0.4%,1993年0.5%,1994年0.6%;1995年和1996年分别增长3%和3.6%,经济出现短暂恢复;1997年负增长0.1%;1998年负增长1.9%;2003年增长2.7%。

2泡沫经济:一种或一系列资产在经历一个连续的涨价过程后,其市场价格远远高于实际价值的经济现象。

2泡沫经济的过程:价格上升→继续涨价预期→吸引新买主→通过价格的变让牟取利润,不关心资产本身的状况和盈利能力→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社会资产的账面价值高于其实际价值→“泡沫经济”。

日本的泡沫经济:

1)1985年日元升值→股票升值?地价上涨

1986年日经股票指数13000点;1989年39000点,东京证券交易所上市股票市值达600万亿日元,为日本当时的名义GDP的1.5倍。

1985年日本土地资产额176万亿日元,1989年521万亿日元,4年价格上升近2倍。

日本6大城市中,住宅、商业和工业用地价格,从1970年6千$/m2,涨至1991年6.2万$/m2 ,上涨10倍,创世界记录。而纽约市区土地价格的高点,仅1200 $ /m2 。

日本最大的150家商业银行,1985年房地产贷款额为17万亿日元,1995年增至57万亿日元(5700亿美元)。

1985--1992年,日本投资者购买了价值720亿$的美国房地产

2)投资重点:从生产和工业领域转向“后工业社会”的服务行业。

1965年以前,日本150家最大银行的贷款中,65%投向国民经济的生产领域,仅6%在非生产领域(指金融、保险、房地产和服务行业)。

1985年生产领域的贷款下降为38%,但仍高于非生产领域的贷款(26%)。

1990年,生产领域的贷款下降为25%,非生产领域的贷款上升为37%。

3)1989年日本中央银行紧缩信贷,遏制泡沫投机

4)1990年股价与1991年地价双双大幅滑落,泡沫经济破裂。在股票市场方面,日经指数跌幅达63%,创历史性最高跌幅记录。

战后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

1、国际政治经济环境

国际原料、燃料、农产品供给充足、廉价

国际工业品市场需求旺盛

美国亚洲战场的军事需求及其对日政策的调整

2、国内条件及其变化

紧缩军费开支

引进技术和设备与技术模仿和改造相结合

低成本、高素质劳动力优势

区位和海洋优势

战后经济高速发展的成效

1、国家经济实力增强

2、工业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

许多工业制成品产量居世界前列

工业生产规模、生产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工业体系完整

3、国际贸易迅猛发展:世界第四大贸易国,常年贸易顺差,世界最大的债权国(约8000亿美元)

4、人民生活水平的根本性变化

1970年代以来增长乏力及发展危机的原因

1、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

1)石油危机等原料、燃料、农产品价格上升

2)国际工业品市场竞争激烈

3)国际金融市场的变化:1985年日元升值

2、国内条件的变化

1)技术创新乏力:美国与信息技术相关的产业比重在制造业中>30%,日本只有10%。

2)政府主导型经济的问题:政府干预市场经济活动→对某些产业行政保护→限制市场机制→经济成本很高,竞争能力削弱,经济结构、金融体系、经济制度等弊端丛生。

3)国内市场增长乏力

4)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不力

(二)资本的集中与高度垄断

2国家资本的集中:

战前十大财阀:家族制

战后六大财团:股份制。三菱、住友、三井、富士、第一、三和2行业高度垄断:

汽车:丰田、三菱

家用电器:东芝、索尼、松下

(三)原料、燃料、市场严重对外依赖:外向型经济、加工贸易型经济、外需主导型经济

1、主要资源依赖进口的程度:煤95.2%,石油99.7%,天然气96.4%,铁矿石100%,铜99.8%,铝矾土100%,铅矿石94.9%,镍矿石100%,磷矿石100%,锌矿石85.2%,木材55.1%(世界上进口木材最多的国家)。

2、经济的脆弱性、不稳定性

3、发挥区位、海洋优势

4、减少采掘业的经济成本、生态成本

5、选用优质、优价原料、燃料,降低生产成本

(四)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

1、产值结构: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

1950年26、32、42(工业农业国)

1970年6、47、47(工业化国家)

1980年5、40、55(进入后工业化时期)

2000年1.5、32.3、66.2

2、就业比重:

1998年工业就业人口占就业人口的31.4%。

1999年农林牧渔业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4.75%。耕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3.5%,主要种植水稻、小麦、大豆等。

(五)经济空间结构的差异

1、生产密度不断增加

2、经济地域差异更加显著

本州岛

表日本

三湾一海

五、发达的工业

(一)工业部门结构的调整

1、1945-1954年经济恢复时期:军事工业→为农业服务的工业

以钢铁、煤炭为重点带动电力工业和化肥工业发展

2、1955-1969年:以重化工业为主

钢铁、金属加工、机械工业

炼油、石化

3、1970年以来:技术立国,发展技术密集型工业

电子工业及其耐用消费品生产:1986年电子工业产值超过汽车业成为日本第一大产业。

(二)工业地域结构的形成

1、临海型工业布局:工业主要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地区,京滨、阪神、中京、北九州为四大传统工业地带,1970年代后出现北关东、千叶、濑户内海及骏河湾等新兴工业地带

2太平洋沿岸工业地带

填海造陆、建厂建港合二为一

2、水岛:濑户内海沿岸,总面积43km2。1955-1973年三菱财团的三菱石化、三菱汽车、川崎制铁合作填海面积36km2。约有80个大型工厂,包括水岛钢铁(1200万吨/年)、水岛炼油(2500万吨/年)、水岛石化(86万吨乙烯/年)等。港口水深20m,可停泊20万吨级大型船只,吞吐量8000万吨/年。

3、鹿岛:东京湾沿岸。1963-1975年由佳友财团建设。挖入型“Y”字港池,中央航道长2400m、宽600m、水深20m。主要有鹿岛钢铁(1150万吨/年,世界第四)、鹿岛炼油(800万吨/年)、鹿岛石化(33

万吨乙烯/年)、鹿岛火电(4403万kw,世界第一)

4、临海型工业布局的形成原因

1)以港口和巨型船舶为原料、燃料的来源和产品海外市场,布局合理

2)沿海人口、城市、经济高度集中,是最大的国内市场

3)充分发挥海洋优势:港口和廉价的海运

4)填海造陆、节约用地

5)共同利用公共基础设施,节约建设投资

2宏观上,工业高度集中

2微观上,企业内部合理布局,经济效益高

5、分散化布局趋向

从原有工业地域向外围延伸

开发边远地区

对外投资

(三)工业企业大型化、联合化与专业化结合发展

1、大型化:企业大型化、设备大型化。

1)以钢铁工业为例

21个企业占产能的80%

14个大型企业产量>500万吨/年

4个特大型企业产量> 1000万吨/年,福山1600万吨/年(世界第一)、水岛1200万吨/年(世界第三)、鹿岛1150万吨/年(世界第四)、君津

>4000m3的巨型高炉,全球25座,一半在日本,其中大分2号5070m3(世界第一)、鹿岛1号5050m3(世界第二)

2)以造船工业为例

1958年建造世界第一只10万吨级船舶

1966年建造世界第一只20万吨级船舶

1971年建造世界第一只50万吨级船舶

1981年建造世界第一只56万吨级船舶

2、联合化

3、专业化

专业化产品:特种钢、特种车辆、特种船只

专业化企业:汽车、电子工业的生产分包

第二节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NICs)——“四小龙”

1、四小龙:中国台湾、香港和韩国、新加坡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

2、1979年经合组织(OECD)将四小龙等10几个国家和地区列为新兴工业国。主要特征:

2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均GDP从低收入跃入中收入,与发达国家差距趋于缩小;

2产业结构明显变化:制造业比重迅速上升, 制造业占GDP25%以上,其制成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50%以上。

思考:亚洲“四小龙”经济的起飞对中国当前和今后的对外开放有何借鉴意义?

一、“四小龙”经济现状

1、经济实力:2000年7997万人/1.31%;土地面积13.70万km2/0.10%;GDP10356亿美元/3.29%;年出口总额6940亿美元

/12.56%。

2、改变了世界工业地带的分布格局:

1)工业化突破了长期局限在近代世界的?°中心?±的局面,向落后的?°外围?±国家发展

2)工业化国家由原来集中于西欧北美地区扩散到了东亚等地区3)在西太平洋地区形成北起韩国往南经日本、台湾、香港、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的离岸工业带。

3、经济的对外依赖性和不稳定性

朝鲜与韩国人均GDP的对比

1960年:朝鲜253---韩国82。韩国不足朝鲜的1/3

1970年:朝鲜400---韩国410。韩国追过朝鲜。

1980年:朝鲜700---韩国1592。韩国是朝鲜的2倍多

1990年:朝鲜980---韩国6482。韩国是朝鲜的6.5倍;

2007年:朝鲜957----韩国19624。韩国是朝鲜的20倍;

二、“四小龙”经济崛起的原因

(一)地理条件

1、土地面积狭小。韩国9.9万km2,台湾3.6万km

2、香港1069 km2 ,新加坡646 km2。

2、资源贫乏。韩国和台湾有一些矿产,香港和新加坡只有有限的土地,几乎没有任何矿产。

3、人口众多。经济起飞前1960年的人口密度:香港2877人、新加坡2653人、台湾298人、韩国254人。

4、共同的地理优势:均属海岛型或半岛型国家或地区, 拥有较长的海岸线和较多的港湾,都处在海上的交通要冲。新加坡位于马六甲海峡的入口处,是两大洋之间的航运枢纽,世界第三大港;香港港的维多利亚港,是世界著名的天然良港。台湾和韩国拥有高雄、基隆、釜山、仁川等不少著名港口。

具有交通方便、可与世界各国建立经济联系的有利条件

面临人口就业和内部市场狭小等压力

(二)历史原因:殖民地的物质基础。

新加坡和香港:长期为英国自由港,从事东南亚之间、与世界各地之间转口贸易。商业、服务业和金融业较长的发展历史,配套完善的基础设施。

韩国和台湾:1945年以前在日本的殖民统治下,建立了一些工业基础设施。

台湾:1949年国民党带入大批资金、设备和技术人员。1949年初国库的40万两黄金运往台湾。台湾现有的100家大企业集团中,属内地资本的有20多家,占资产总值的1/3左右。

香港:制造业支柱之一的轻纺工业,是5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其资金、技术、设备主要来自上海。

(三)国际因素:1960-1970年代

1、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

2优良的地理位置、一定的工业基础、较好的基础设施、素质较高的廉价劳动力、相对稳定的政局和特殊优惠的政策等条件,成为西方跨国公司理想的投资场所。

2、发达国家贸易壁垒较少,国际贸易规模空前扩大

21948~1973年, 世界贸易增长速度7.6%

2与西方特殊的历史关系得到特殊的贸易照顾

3、战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GATT等国际组织促进世界贸易发

展, 为发展中国家带来有利条件。

2主要工业国家在1960-1970年代初对70%的应税进口商品(不含谷物、肉类和乳制品)实行减税;

2工业品的关税降低了35%。GATT各工业化成员国的工业品进口的平均关税从10.9%下降到了6.2%。

2“四小龙” 借机实现从进口替代向出口导向的根本转变。

4、美越战争

2刺激了“四小龙” 经济、贸易和旅游业的发展。

5、美国全球战略调整:在东亚地区扶植台湾和韩国。除军事援助外,还直接和间接地提供了大量经济援助和贷款。

21949-1980年,美国等西方国家对台湾的经援、贷款和FBI总额120多亿美元,其中美国约90多亿美元(不包括军事贷款);

21945-1970年代末,美国和其它西方国家以及国际机构对韩国提供的援助、贷款和投资的总额在260亿美元左右。

(四)发展政策:出口导向的工业化

(五)技术活力:

1、吸收、消化引进技术,缩短模仿时间,并加以发展。

2、提高生产效率,本地的生产能力取代了作为最初技术转让的外国生产能力。

2技术的发展比工资低的优势更加重要:“四小龙” 现在在某些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工业方面比发达国家占优势,以及当初在劳动密集型工业方面比其他工业国家占优势,都是因为善于利用外国技术。

(六)较好的人口素质和较高的积累率

1、丰富的廉价劳动力。发展初期优先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

2、重视中等教育和职业训练。

2亚洲除日本外,“四小龙”劳动人口识字率最高

21950年代迄今,教育投入在亚太地区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3、连续保持较高投资率与储蓄率,弥补资金缺口,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资金基础,

21970年代末期,其储蓄率?25%,投资率?30%,同期拉美和西欧各国的储蓄率只有20%。

三、“四小龙”的经济发展战略

(一)进口替代战略阶段:1950年代,保护政策下的替代进口工业品与狭隘的国内市场

1、以本国生产的工业制成品取代进口产品,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促进民族经济的发展,逐步实现工业化。

2前期:工业消费品的进口替代,包括日用消费品和耐用消费品2后期:资本货物或生产资料的进口替代

2、通过关税壁垒或非关税壁垒限制外国产品进口,刺激国内或地区内工业的发展。。

3、进口替代战略的结果

2以轻工业等劳动力密集型产品为主的制造业有了很大的发展。

2内部市场狭小与迅速发展的劳动密集型加工业矛盾。

2向国际市场寻求出路成为发展方向。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转向资本密集型工业,其国内对劳动力密集型消费品的需求有一部分由进口来解决。

(二)出口导向战略阶段:1960-70年代,面向出口的工业化。经济起飞,奇迹般的高速增长。

1、发展面向出口的加工工业,出口贸易成为经济增长的动力

前期:加工贸易型的轻纺出口工业

后期:重化工业品的出口扩张,贸易、运输、金融、旅游等发展迅速,形成多元化经济结构

2、对新工业活动保护,采取双重政策。

2公司进口生产出口品所需的物品不受任何限制、对它们生产出口品使用的任何投入物和对它们的出口销售也实行免税。

2银行业改革,保证面向出口的生产得到周转资金和投资资金。

2政府提供出口补贴。

(三)国际化、自由化、科技化战略阶段:1980年代以后

1、科技升级和工业结构高级化

2、经济结构多元化

3、经济的国际化和自由化

4、自然资源、资金、技术最终都不是制约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

5、面对本国、本地区的禀赋特点制定正确的、开放型的、适合国际经济发展趋势和本国本地区特点的政策与方针,才是有效的、扬长避短的发展道路。

第三节发展中的东南亚

思考:东南亚地区形成两大地域单元经济发展差异的地理原因是什么?

一、重要的地理位置

1、区域范围:南洋,中南半岛(印支半岛、中印半岛)与马来群岛(南洋群岛),11个国家

2、两大洲之间的桥梁

3、两大洋之间的桥梁

4、重要的地理通道

马六甲海峡:东方十字路口

龙目海峡—望加锡海峡:新兴国际深水通道

克拉地峡:宽40-48km,分水岭海拔75m

二、突出的第一产业

(一)传统种植业

1、多种农业经济类型

1)迁移农业:山区及落后岛屿,粗放经营,自然经济,多种作物

2)水田农业:半岛的河流三角洲平原、爪哇岛,封建小农经济,精耕细作,水稻及杂粮生产

3)大种植园农业: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泰国等,资本主义大规模商品经济,技术先进,热带经济作物生产(橡胶、油棕等)

2、具有世界意义的农业产品

1)发展条件

2)区域格局

3)世界意义

2水稻

缅甸、泰国、越南

2热带经济作物

橡胶:80%,泰国南部、苏门答腊、马来亚

油棕:马来西亚50%、印尼

椰子:70%,菲律宾、印尼

2圆木:印尼、马来西亚、泰国、缅甸

(二)采矿业

1、锡矿开采:马来西亚马来半岛

2、石油开采: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文莱

区位优势

芳香原油

生产成本(海上油田1/2,油田规模小)

三、显著的地域差异

两大地理区,以克拉地峡为界。

2北部半岛地区,5个国家

2南部群岛地区,6个国家

(一)自然地理环境

半岛:稳定的地块构造;山川并列,四大河流及三角洲平原;热带季风气候,干湿季节分明

群岛:新构造运动强烈,多火山地震;典型的海洋环境(世界最大的群岛,2万个岛屿);热带雨林、热带海洋气候,常年高温多雨(二)人文地理环境

半岛:汉藏和南亚语系,佛教国家(小乘佛教),汉文化与印度文化的影响

群岛:马来-玻利尼西亚语系,伊斯兰教国家(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东帝汶)、基督教国家(菲律宾),汉文化与印度文化的影响,华人众多

(三)经济发展

半岛: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落后;水田农业,水稻种植,封建制小农经济;采矿业薄弱

群岛:工业化水平、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热带经济作物生产具有世界意义,大种植园农业,粮食不能自给;采矿业发达(石油、天然气和锡)

四、主要经济地域

(一)四大三角洲平原

1、红河三角洲平原

2、湄公河三角洲平原

3、湄南河三角洲平原

4、伊洛瓦底江三角洲平原

(二)胶锡地带:

1、马来西亚马来半岛西侧山麓(海拔50-600m),宽80km

2、橡胶与锡矿开采

3、集中马来西亚80%人口、90%的种植园和工矿企业

4、吉隆坡、怡保等

5、近年来,向制造业带转化

(三)爪哇岛

1、印尼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面积12.6万km2 。

2、多火山、地震频繁的岛屿。岛中轴火山带,外侧丘陵、高原和山间盆地。北部沿海冲积平原。

3、农林:土壤肥沃,自然条件良好,土地垦殖率70%。稻米、茶叶、木棉、金鸡纳、椰子、橡胶、咖啡、油棕等。森林覆盖率23%,人工柚木林。

4、工业:炼油、造船、机械、冶金、橡胶、纺织、化工、造纸等。

5、雅加达、泗水、万隆、三宝垅等

(四)吕宋岛

1、菲律宾群岛北部,菲律宾最大岛屿。面积10.5万km2 /35%。人口占1/2。

2、地形复杂,2/3以上为山地、丘陵。终年炎热多雨。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雨林。

3、全国经济活动最重要的地区。稻米、椰子、甘蔗、烟草、蕉麻等。马尼拉以北的中央平原为全国最大的平原,也是全国重要的粮食产区;集中全国一半以上的工业。矿产有金、铬、铜、锰、锌、煤、硫磺等。

4、位于马尼拉湾畔的首都马尼拉是最大港口。

五、东南亚国家联盟

1967年,印尼、新、泰、菲、马成立东盟(ASEAN)。文莱(1984年)、缅和老(1997年)、越和柬(1999年)加入。

东盟总面积450万km2 ,人口约5.3亿

以经济合作为基础的政治、经济、安全一体化合作组织,建立一系列合作机制。

东盟自由贸易区2002年启动:实现区域内贸易的零关税。文、印尼、马、菲、新和泰2002年的产品关税降至0-5%。越、老、缅和柬4国将于2015年实现。

2001年东盟与中国(10+1)会议:10年内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将形成拥有17亿人口、GDP达2万亿、贸易总额达1.2万亿美元的大市场。成为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最大的自由贸易区。

第四节欠发达的南亚国家

南亚概况:

区域范围

自然地理环境:南亚次大陆

人文地理环境

1、共同的历史背景:

1)文明古国:2000年B.C印度河文明。

2)统一的奴隶制国家:325年B.C孔雀王朝、4-5世纪芨多王朝3)统一的伊斯兰教国家:13-16世纪德里苏丹、16-18世纪莫卧儿王朝,是当时世界强国之一。

4)近代殖民地历史:16世纪欧洲殖民者侵入,1600年英国成立东印度公司,从事商业贸易并在印度沿海建立据点。1757年英属印度,1849年全境被英国占领。

5)1947年英国“蒙巴顿”方案,实行印、巴分治。同年,印度独立。1950年成立印度共和国,英联邦成员国。

2、共同的社会文化环境

1)人口众多: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区

2)多种族、多民族杂居、混居

3)多种宗教并存

3、相近的经济发展水平

1)经济发展缓慢

2)经济结构以农业为主

3)人均收入低:2006年人均GNI印度530$、巴基斯坦470 $、孟加拉400 $、斯里兰卡930 $,不丹660$。

思考:

为什么一直以来印度经济发展缓慢?

为什么说印度是一个极具发展潜力的发展中大国?

中国与印度的发展比较:

21970年代,中国与印度的人均GDP基本处在同一水平

22005年,中国为1703美元,印度则是723美元

2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发表的“人类发展指数”(《人类发展报告》,2006年),人均GDP(PPP换算)平均寿命、教育水平等综合,2004年作为对象的177个国家中,中国第81位,印度126位,以人类发展指数为基准进行比较的话,印度甚至比不上地区间存在巨大差异的中国人均收入最低的贵州省。

22004年印度的发展阶段大体上与1986年的中国相仿,两国间的差距有近18年。

与世界经济的联系

22005年中国商品贸易规模为1.42万亿$(出口7620亿$、进口6600亿§),超过了日本,仅次于美国与德国居世界第三位。印度出口951亿$(世界排名第29位),进口1348亿$(世界排名第17位)。工业产品出口,印度是698亿$,规模不过是中国(7003亿$)的一成。

22005年中国与印度直接投资的流入,中国724亿$(包括对金融机构的投资等),印度66亿$,两者之间相差了10倍还多。

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

2中国:经典式的制造业发展的道路。1990-2003年,工业在GDP 中的比重从41.6%上升到52.3%。工业增长占13年经济累积增长的54%;服务业在GDP中从31.3%缓慢上升到33.1%,服务业的增长仅占经济累积增长的33%。

2印度:以服务业为基础的发展道路。1990-2003年,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从40.6%上升到50.8%。服务业的增长占了13年经济累积增长的62%。制造业在GDP中所占的份额一直徘徊在27.2%左右。

2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优势: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大量外资,以及廉价、肯干的劳动力……(存在隐患)

2印度服务业主要集中在电话服务、医疗、金融咨询等方面。基础:健全的法治、信息的自由流动、良好的英语训练、对外来文化的熟悉……

22006年印度外贸总额4370亿$,占全球外贸比重1.5%。

2其中:

对外货物贸易额2940亿$,占全球比重1.2%。其中出口额为1200亿$,占全球比重为1%;进口额为1740亿$,占全球比重为1.4%。

对外服务贸易额1430亿$,占全球比重2.7%。

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培养不同的社会文化力量

2中国:制造业的工人为外国的消费者生产产品。低薪、辛苦……在经济上开放,在文化上并不开放。文化上对经济开放的反叛。

2印度:服务业职员为美国人提供服务。印度社会高薪、高消费阶层。在个人层面和美国文化的直接碰撞,影响其价值观念和生活习惯,成为印度社会中的文化新生代,改变了古老的印度社会的价值。

一、自然地理环境分析

(一)优越性

1、土地资源优势:

1)北部喜马拉雅山南麓的高山地区,海拔>7000米

2)中部平原区:东部恒河和布拉马普特拉河冲积平原,西部印度河平原的一部分,主要是以沙质荒漠为主的印度沙漠区,平均海拔100—200米

3)南部高原区:德干高原构成印度半岛的主体,西高东低,平均海拔600米。东、西高止山脉分列两侧,沿海有狭窄平原。

4)面积297万km2 (约为中国1/3),垦殖面积比中国多1/3,居亚洲之首。

2、气候资源优势

1)大部分地区属热带季风气候

2)西北部属山地气候

3)印度河平原属亚热带草原、沙漠气候

4)印度半岛西南属热带雨林气候。

5)年平均降水量各地差别很大,东北部年降水量>4 000mm,西部印度沙漠200mm。

3、矿产资源优势:

2主要矿藏:煤、铁、铜、铝矾土、铅、锰、铬、镍、黄金、石灰石、磷酸盐等。

2铝土储量居世界的前列。

2核能原料有单晶矿、绿柱石、钍和铀。

(二)局限性

2降水的不稳定性,自然灾害频繁

2基础性矿产资源,尤其是石油的缺乏

二、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一)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

2多种种族:白种人、黄种人、黑种人及混血人种并存

2多种民族,多种语言文化并存:

10个大民族和几十个小民族。

主要民族:印度斯坦族(46.3%)、泰鲁固族(8.6%)、孟加拉族(7.7%)、马拉地族(7.6%)、泰米尔族(7.4%)、古吉拉特族(4.6%)、坎拿达族(3.9%)、马拉雅拉姆族(3.9%)、奥里雅族(3.8%)、旁遮普族(2.3%)等。

15种宪法语言,印地语和英语同为官方语言。

2多种宗教文化并存:七大宗教,印度教(83%)、伊斯兰教(11%)、基督教(2%)、锡克教(2%)、佛教(1%)和耆那教(1%)等。

2森严的种姓制度:社会等级制度。3000多个种姓、30000多个亚种姓

高等种姓:僧侣、贵族、武士、平民

低等种姓:奴隶

贱民:不可接触者,约1亿人

各等级之间禁止通婚

(二)严重的人口问题

1、人口高速增长:世界上每年出生人口、死亡人口自然增长人口最多的国家。

人口自然增长率15‰,平均生育率2.9

人口11亿多,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国。

2、人口问题:

2人均收入低:人均GDP830$ (世界第102位)。人口增长

率>10‰,新增资本1/4用于新生人口、3/4用于提高收入;>20‰,新增资本2/3用于新生人口、1/3用于提高收入

2贫困人口不断增加

2生产发展缓慢:资金短缺

2失业问题严重

2粮食短缺

2人口经济结构变化缓慢:农业人口长期>70%

3、原因:

2经济落后:小农经济刺激生育愿望

2文化传统:

宗教:印度教、伊斯兰教鼓励生育

风俗习惯:早婚早育。平均女性初婚年龄18岁、平均生育率2.9 种姓制度:鼓励内部通婚、生育,增加集团利益

2政府政策:人口控制政策实施不力

(三)动荡的社会政治环境

1、国内矛盾:不同种族、民族、宗教派别、种姓集团之间的矛盾

2、国际矛盾:

2印巴之间:宗教矛盾、民族矛盾、克什米尔问题

2印度与孟加拉国之间

2印度与中国之间

2印度与斯里兰卡之间

2印度与喜马拉雅山区国家之间

谋求地区霸权和地区大国地位

强大的军备:庞大的军费开支

克什米尔问题

2二战前克什米尔为英属印度的一个土邦。

21947年印、巴分治,其归属未明,成为印巴纠纷的主要根源。

2据《蒙巴顿方案》,各王公土邦自己决定加入印或巴,或保持独立。克什米尔600万人口中,77%为穆斯林,倾向巴基斯坦;20%信仰印度教,统治者为印度教徒,倾向印度。

2印巴1947年发生武装冲突

21948年联合国划定停火线,印控制克什米尔约3/5地区和3/4的人口,巴基斯坦控制约2/5地区和1/4人口。

2两国在实际控制线时有武装摩擦发生。印度在其控制区成立了邦联政府,巴基斯坦在其控制区内成立了自由克什米尔政府

三、经济发展分析

1、经济实力:发展中大国

1)经济总量:2008年,GDP9280亿$ (中国33700)。居发展中国家第3位、世界第13位。

2)完善而庞大的工业体系:轻工业45%、重工业55%

3)巨大的资金和人才潜力:

2科研力量较强,拥有世界第2位的科技人员队伍1990年代,每10万人中大学生556人(中国190)

2拥有世界第3位的股票持有人队伍,仅次于美、加

2经济增长平稳;经济增长率近年来7%(中国8-9%)

2、混合经济体制: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2国有经济:50%,重化工业部门、水利、电力、交通通讯、金融等重要部门

2私有经济:40%,轻工业、商业

2外资:10%

2封建经济:农业

3、农业-工业国

2产业结构:农村人口长期70%以上,农业比重长期偏高

21950年三次产业59:11:30

21970 年三次产业45:22:33(中国34:38:28)

21998 年三次产业29:25:46(中国19:48:33,世界5:34:61 )

22003年,三次产业23:26:51

4、对外贸易规模有限

2“半管制经济”:严格的政府管理和全面的经济干预

2高关税和进口管制:

强大的工业体系

抑制市场竞争:经济增长的效率低和速度缓慢

22006年外贸总额4370亿$,占全球外贸比重1.5%。

四、农业地理分析

1、生产规模:农业大国,耕地面积1.6亿公顷,占可耕地面积的87%,有一半国土已开垦为耕地;近70%的人口从事农业生产。

2、生产水平:“绿色革命”。1960年代为解决粮食生产问题:扩大耕种面积,实行集约化生产,改善灌溉条件,推广优良品种,提供肥料和农药。极大地提高了粮食产量。

3、部门结构:农作物主要是水稻、小麦、豆类、油料、棉花、黄麻、甘蔗、茶叶等,世界产棉大国;畜牧业在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饲养牛、羊、猪等牲畜,养牛头数位居世界第一;渔业资源丰富,年捕鱼量位居世界前列。

4、区域结构

五、工业地理分析

(一)基本特点

1、平稳发展

2、体系完善:传统工业有采矿、纺织、钢铁、石油、电力、化工、黄麻、茶叶等部门。电子、计算机、航空和空间等高科技产业发展迅速。

3、自给自足

(二)存在问题

1、市场规模

2、体制弊端

3、资源缺口

4、资金及技术限制

5、运输瓶颈:

公路运输:世界最大公路网之一。总长330多万km,承担全国80%的客运量和60%的货运量。

铁路运输:路长63 000km,其中电气化铁路约占铁路总长的22.4%。但存在轨距差别。

水运限制

(三)主要工业部门和工业区

2棉麻纺织工业

2钢铁工业

2机械工业

2高新技术产业

世界上核技术比较发达的国家之一。共建有5个原子核反应堆,

利用核能发电。发展有若干类型的中短程导弹。

全球少数几个掌握卫星发射技术的国家之一,航天技术达到世界较先进水平。

世界第二软件大国,软件出口量仅次于美国。软件产业的发展有政府相关政策保障,注重人才培养和产品质量。目标是建成?°世界超级信息大国?±。

2五大工业区:

胡格利河区:加尔各答为中心,沿胡格利河带状分布。恒河下游平原的中央,附近是世界上最大的黄麻和茶叶的产地,人口极端稠密,水陆交通方便。历史悠久,是最早形成的工业区,近几十年略有衰退。现工业产值仅占全国的1/10。麻纺和机械两大工业部门。

孟买-浦那区:西海岸中部,附近是重要的棉花产区。工业产值占全国1/6,显著领先于其他工业区。棉纺工业长期居优势地位,占全国30%。此外,机械、化工、炼油,已成为多部门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艾哈迈达巴德-巴罗达区:西海岸的北部,艾哈迈达巴德为核心,周围是主要的棉花和油料产地。近年发展迅速,规模胡格利河区相当,以传统工业为主,棉纺织业和油脂工业在国内居首位,水泥、化工两部门地位突出。

焦达讷格布尔高原区:印度半岛东北部,东邻胡格利河区。包括北侧的达莫德尔河谷地,是1950年代发展起来的重工业区,区内分布着印度最主要的煤田,铁、锰、铝土、云母等也很丰富,矿冶工业的条件优越,有?°印度的鲁尔区?±之称。现煤炭和钢铁产量占全国70%,电力、重型机械、化工等地位也很突出。主要工业城市有兰契、波卡罗等。

马德拉斯-班加罗尔-哥印拜陀区:印度半岛南部,以马德拉斯为核心。区内人口稠密,附近是重要的农业和矿产分布区。发展最快的工业区,规模已接近于胡格利河区。集中了电力、飞机制造、造船、炼油等工业部门,以及航空、电子、电机等一系列新兴工业部门。

2工业区形成的必备条件:重要的地理位置,方便的水陆交通(一般都有大港口作为门户),邻近大的商品性农业基地或矿产地。

2资源条件的不同直接影响着工业区的部门结构。

第五节动荡的西亚

思考

为什么一直以来西亚都是世界政治经济关注的热点地区?

中国未来的能源发展战略应该如何选择?

一、重要的地理位置

1、区域范围

2中东:17个国家和地区

2西亚:面积737万km2,20个国家和地区,即

波斯湾沿岸8国

外高加索3国

地中海沿岸7国

其他2国:阿富汗、也门

2、三洲五海之地

2亚、欧、非三大洲之间

2南、西、北三面临海:阿拉伯海、红海、地中海、黑海、里海2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

2重要的战略要地

霍尔木兹海峡:石油海峡,波斯湾的出口。主航道1.8km。波斯湾石油总出口量的90-95%、世界石油总消费量的1/3、世界石油总贸易量1/2。高峰时,每天石油运量400万吨、油船300余只。

红海和曼德海峡:连接印度洋与大西洋的通道,海峡主航道宽

3km

黑海海峡(土耳其海峡):长361km,亚欧界线,沟通地中海与黑海,许多东欧、南欧国家的出海口

苏伊士运河:1859-1869年建成,长161km、宽300-360m、深20m,可通行满载25万吨或空载50万吨巨轮,最大通行能力80艘/天,通过时间24小时(包括等候)。埃及每年运河通行费收入80亿$ 西奈半岛:扼守苏伊士运河。1948年埃以军事对峙前线;1967年被以色列占领,苏伊士运河关闭;1982年归还。

塞浦路斯:地中海上“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99km2英国保有主权的军事基地。

二、复杂的政治文化环境

(一)民族与民族国家构成复杂:历史上人口迁移频繁,民族构成复杂,空间上混居

阿拉伯人与阿拉伯国家联盟:30%

波斯人:伊朗

土耳其人(西突厥人):土耳其(87%)、塞浦路斯(18%)

库尔德人:土耳其、伊朗、伊拉克

犹太人:以色列(81%)

俄罗斯人:外高加索国家

希腊人:塞浦路斯(80%)

普什图人:阿富汗(40%)、巴基斯坦

塔吉克人:阿富汗(30%)

俾路支人:伊朗、巴基斯坦

(二)宗教构成复杂

犹太教:世界最早的一神教,起源于2000年B.C;300年B.C

摩西在西奈半岛创立。以耶路撒冷为圣地。分布在以色列,占全区人口的2%

基督教:公元前后形成于巴勒斯坦地区。以耶路撒冷为圣地。分布在黎巴嫩(46%)、塞浦路斯(80%),占全区人口的3% 伊斯兰教:分布广泛,派别众多。以耶路撒冷、麦加等为圣地。占全区人口的94%

(三)历史进程复杂:遗留历史矛盾、历史问题

人类文明发祥地之一,灿烂的古代文明:古巴比伦王国、波斯帝国、土耳其-奥斯曼帝国

近代殖民统治:英国、俄国、法国、德国等

动荡的西亚

1、民族矛盾?地区冲突,甚至国际冲突

2、宗教之间的矛盾冲突,甚至国际冲突

3、宗教内部各派别之间的矛盾冲突,甚至国际冲突

1)巴勒斯坦问题:巴以及阿以之间。1947年联合国巴以分治,以面积1.49万km2(现2.8万km2)。1948年、1956年苏伊士运河战争、1967年六日战争、1973年十月战争、1982年等五次中东战争,土地问题、水资源问题、难民问题等。

2)耶路撒冷问题: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三种宗教的圣地,极高的象征意义。圣地集中在旧城一个由四公里城墙围起来的相对狭小的区域内。旧城(东耶路撒冷)有四个区(犹太人区、穆斯林区、基督教徒区和亚美尼亚人区)。1948-1967年约旦人统治。1967年以

来由以色列人统管。哭墙分隔出代表三种不同宗教的部分:圣墓大教堂—耶稣墓地;岩石圆顶寺,建于7世纪;哭墙—所罗门圣殿遗址。

3)塞浦路斯统一问题

4)外高加索国家民族矛盾

5)部分民族独立运动:库尔德人、俾路支人

6)伊拉克与阿拉伯国家之间

两伊战争:什叶派(38%)-伊朗、逊尼派(61%)-伊拉克

伊拉克的国内矛盾

黎巴嫩的和平问题:基督教马龙派(55%)、东正教派(11%)、天主教派(11%)、亚美尼亚教派(11%)

“塞浦路斯”在希腊语中意为“产铜之岛”

2面积:9251平方千米。

2民族:希腊族约占总人口的80%,土耳其族占18%。

2宗教:希腊族信奉东正教,土耳其族信奉伊斯兰教。

2语言:希腊族讲希腊语,土耳其族讲土耳其语,通用英语。

2历史:

1960年独立,成立塞浦路斯共和国,希腊和土耳其两族组成联合政府。

1963年两族发生武装冲突。

1964年联合国维和部队进驻塞岛。

1967年土族另立“行政当局”。

1974年希腊军人集团在塞策动政变,土耳其以“保证国”名义出兵,占领北部37%的领土,并将土族居民全部北移。战争中希族18万人南迁,出现难民问题及失踪人员问题。自此长期处于南北分裂状态。

1975年土族宣布成立“塞浦路斯土族邦”

1983年成立“北塞浦路斯土耳其共和国”,除土耳其一国外,未获其他国家承认。

2库尔德人:西亚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中东仅次于阿拉伯、突厥和波斯的第四大民族,总人口约3000万。信仰伊斯兰教,多属逊尼派,讲库尔德语。

2主要分布在土耳其、伊朗、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其中伊拉克境内的库尔德人占伊人口的1/5,是伊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

2强烈的民族独立愿望。1958年伊拉克共和国成立后,与伊政府进行过多次谈判。后遭政府军队的镇压。

2为保护库尔德人安全,1991年美、英、法三国在伊拉克北纬36度线以北设立“安全区”,由上述三国组成的联军负责执行空中巡逻任务。

三、贫乏的水资源

(一)干燥的气候

2以里海-地中海为界

2南部热带大陆性气候:降水量<250mm,沙漠广布,

2北部地中海式气候:冬雨型,降水量250-500mm

(二)陆域径流较少,多国际性河流

1、约旦河:流域面积1.15万km2,分属约旦、黎巴嫩、叙利亚、以色列、巴勒斯坦5国

2、两河流域:

总面积784500 km2 (一半以上属于幼发拉底河流域),其中的45.3%在伊拉克境内,构成了伊拉克国土面积的83%。

2幼发拉底河:土耳其流域面积占28%、径流量占89%

2底格里斯河:土耳其流域面积占12%、径流量占51%

2土耳其1983年开始阿纳托利亚大工程,耗资210亿$,计划在其境内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上修建22个水坝和19个水力发电站

2“水资源本该是土耳其的,石油才是他们的,我们不与他们分享石油,他们也别想和我们共享水资源。”

(三)影响

1、农业生产

2重要缺粮区,谷物平均自给率70%,波斯湾国家<5%

2农业部门结构:畜牧业比重突出30-40%,养羊为主;灌溉农业高度发达,小麦及干鲜果品生产。以色列的滴灌技术发展高经济价值的园艺业和花卉生产

2农业地域结构:以里海-地中海为界

南部游牧业与绿洲灌溉农业区

北部地中海式农业与灌溉农业区

2、潜在的地区不稳定因素

土耳其与伊拉克

以色列与约旦、黎巴嫩、叙利亚、巴勒斯坦

四、丰富的石油资源

(一)世界石油宝库

1、资源优势

1)目前世界上石油储量最大,生产和输出石油最多的地区。

2)以波斯湾为中心巨大的石油带,占世界总储量的1/2,号称“世界油极”。石油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1/4以上。石油出口量占世界的45%。

3)波斯湾沿岸的沙特阿拉伯、伊拉克、阿联酋、科威特和伊朗在各国中居前五位。在已探明石油储量中,沙特占近25%,伊拉克占近10%,海湾其他国家占另外的25%,其他欧佩克国家占15%左右,俄罗斯占5%,世界其他地区(包括所有发达国家和崛起的工业化国家)只拥有不到20%。

4)按照目前的开采速度波斯湾地区石油尚可开采90余年,而其他地区仅能开采21年左右。

2、政治优势:OPEC与OAPEC

1)1960年成立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欧佩克)。

目前12个成员:阿尔及利亚、安哥拉、厄瓜多尔、利比亚、尼日利亚、伊朗、伊拉克、科威特、卡塔尔、沙特、阿联酋和委内瑞拉。

占世界石油储量70%、石油产量的40%、贸易量的60%。

石油生产配额制:为防止油价飚升,增加石油产量;为阻止油价下滑,减少石油产量。

2004年4月生产配额2350万桶/日,其中伊朗345万桶、科威特188.6万桶、卡塔尔60.9万桶、沙特763.8万桶、阿联酋205.1万桶、阿尔及利亚75万桶、利比亚125.8万桶、尼日利亚193.6万桶、委内瑞拉270.4万桶。

1968年科威特、利比亚和沙特创建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OAPEC),总部科威特城。

11个成员:阿尔及利亚、利比亚、巴林、埃及、伊拉克、科威特、卡塔尔、沙特、叙利亚、突尼斯、阿联酋。

原则:不干涉和不违背OPEC权威性机构讨论决定的石油政策。

拥有世界石油储量的62%,天然气储量的21%。

3、世界意义

世界石油生产及贸易

世界石油生产:90多个国家,产油区—波斯湾、北非、北亚(俄罗斯)、西非几内亚湾、拉美(加勒比海)、北美(美加)、东南亚、西欧(北海)

世界石油贸易(石油供给链条):

2输出国:21个左右,欧佩克成员,俄罗斯,其他非欧佩克国家(挪威、瑞典、马来西亚、文莱、叙利亚、墨西哥、加拿大);

2输入国:最大的石油进口国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工业国家,以及中国、印度为代表的新兴石油消费大国……。

西亚石油与世界经济的关系

(1)世界石油供应具有极大的脆弱性:依赖西亚石油,而西亚又是最大的火药桶。

2长远看,世界石油供应依赖西亚的趋势仍将进一步强化。

2发达国家大力节能:以提高在石油价格上对西亚的相对依赖,来降低对石油供应的绝对依赖。

(2)油价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石油输出国。

2免于发达国家的政治压力而获利。大多数产油国经济,基本上单纯依赖石油。

2油价低,许多石油资源因开采成本高而不被利用。如深海低质油田、需要提炼的油页岩等。

2油价高,许多石油资源会因为利润而被开发;增加节能技术的利润;促进新能源的开发。

石油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1)中国单位GDP耗油,比发达国家高:2003年美国1$产值,消耗3kw能量,比30年前下降46%。日本目前GDP比中国大3倍,石油消耗和中国大体相当。

2)中国石油需求的增长速度,已超过发达国家。国际能源机构:油价每桶涨10$,世界GDP下降0.5%,经合组织国家仅下降0.4%,亚洲国家下降0.8%,南撒哈拉地区国家下降1.6%。

3)中国:降低单位GDP的耗油量,降低对西亚石油的依赖(石油进口的多元化)。

(二)石油生产

1、生产规模优势突出

1)油田规模大。油田数量不多,仅160余个(海上油田50个),平均储量?5亿吨,是其他产油大国的几十倍,比美国更超过千倍。巨型油田27个(储量?608亿吨),占全区储量的75%

2)产油率高。平均每个单井产量高达12万吨,是世界其他地区的48倍。

2、地质开采条件好。

1)石油埋藏浅,分布集中,便于开采

2)水驱型或气驱型油田,自喷井比率高(平均83%,科威特、卡塔尔、沙特100%),伴生天然气

全球最大的10大油田

1-沙特阿拉伯加瓦尔油田,发现于1948年,1951年投产,储量750-830亿桶,高峰产油为2005年,目前产量为500万桶/日,每年以8%的速度下降;

2-科威特的布尔甘油田,发现于1938年,1948年投产,储量660-720亿桶,高峰产油为2005年,目前产量为170万桶/日,每年以14%的速度下降;

3-伊朗的Ferdows/Mound/Zagheh油田,发现于2003年,储量380亿桶,未投产;

4-巴西的Sugar Loaf油田,发现于2007年,储量250-400亿桶,未开发;

5-墨西哥Cantarell油田,1976年,1981年投产,储量350亿桶,探明可采储量180亿桶,高峰产油为2004年,目前产量为180万桶/日;

6-委内瑞拉的Bolivar Coastal油田,发现于1917年,储量300-320亿桶,产量260-300万桶/日;

7-伊朗的Azadegan油田,发现于2004年,储量260亿桶;

8-巴西的Tupi油田,2007年发现,储量50-80亿桶;

9-沙特阿拉伯中立区的Safaniya-Khafji油田,1951年发现,储量300亿桶;

10-伊朗的Esfandiar油田,石油储量300亿桶。

3、开采区地理环境条件好

区位便利:波斯湾沿岸,距油港100km

陆域地形平坦,便于开采和运输

海域浅平,罕见风暴

气候干燥,便于野外作业

4、油质好:巨大的石油经济利益:产量大、投资少、成本低、效益高

5、石油勘探、开发综合成本($/T):

(三)石油输出

1、西亚是世界输出石油最多的地区,其年产石油的90%出口

2、本地区运输石油主要采取输油管和大油轮运输。

2陆路+海路:利用输油管将石油输送至红海、地中海,然后油轮输出;

2海路:由波斯湾直接油轮输出。

3、海运路线:东行线路和西行线路,主要输往日本、美国及西欧

东行线路:波斯湾-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太平洋-日本

西行线路:

2波斯湾-非洲南端好望角-大西洋-西欧、北美

是西欧、北美地区主要供油运输线,主要由载重在25万吨以上超级油轮运营,是世界上最主要的海上石油运输线,年运输量最高达6亿吨。

2波斯湾-红海-苏伊士运河-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大西洋-西欧

路程较短,比绕道好望角缩短8000-10000km。但只能通过25万吨以下的油轮。

(四)石油对西亚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1、产油国:

2单一化的石油经济结构。产业链:采油—石油运输—炼油。经济脆弱。

2丰厚的石油美元,高收入国家

2、非石油生产国

发展中国家,中等收入水平

经济依赖于产油国的石油经济:劳务输出、商品(农产品)输出、石油运输等

第四章欧洲

欧洲自然地理环境有何特点?

第一节概述

思考:

欧洲的地理环境与欧洲一体化的产生和发展有什么关系?

一、欧洲人文地理特点

(一)人口地理特点

2人口增长缓慢,人口老化,劳动力不足

2人口密度较大,分布不均

2世界人口迁移史上最重要的人口迁出洲:迁出总数约6000万,在新大陆地区形成许多欧洲移民国家,影响世界政治、经济、文化2人口社会经济构成:发达国家典型特征。高度城市化-城市人口>70%;第一产业就业人口低、第三产业就业人口高

(二)种族和民族构成

种族构成相对单一:显著区别于其他大洲。单一白色人种(欧罗巴)?以白色人种为主(99%,印欧语系),多种族并存

民族构成复杂:

三大族系:

拉丁族系:南欧地中海沿岸两大半岛地区,拉丁语系

斯拉夫族系:南欧巴尔干半岛及东欧地区,斯拉夫语系

日尔曼族系:西欧及北欧地区,条顿语系

其他族系:乌拉尔族系-匈牙利人、芬兰人;高加索族系等,分布在欧洲边缘地区

外来移民:人种和民族构成复杂化,社会问题

(三)宗教构成

1、基督教:3.6亿人/占世界1/3,其中罗马天主教1.8亿人、东正教0.6亿人、新教1.2亿人

分布:

天主教:南欧地中海沿岸两大半岛、西欧、中欧

新教:北欧、英国

东正教:东欧、巴尔干半岛

2、伊斯兰教:14-17世纪,随奥斯曼帝国进入巴尔干半岛和西班牙南部

2基督教对欧洲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

宗教矛盾:不同宗教、不同教派

二、欧洲的世界地位

资本主义的发源地:最早发生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中产阶级政权和资本主义制度,成为世界政治中心

产业革命的策源地:西欧、北欧,第一次和第二次科技革命,生产力水平长期领先,成为世界经济中心

社会主义的诞生地: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政权、社会主义国家(1871年巴黎公社、1917年十月革命)

世界大战的策源地和主要战场

当今世界经济多元化格局中重要的一极

三、欧洲政治地图的变化

(一)奴隶社会时期

古希腊文明:1600年BC-200年BC,迈锡尼时代、荷马时代、马其顿时代

古罗马:罗马帝国,27年BC-395年AC

东罗马帝国:395-1453年

西罗马帝国:395-476 年

(二)封建社会时期

法兰克王国(高卢):6世纪,814年分裂成东、西法兰克王国和意大利

意大利:文艺复兴(14-15世纪)

法国:“英法百年战争”(1337-1453),统一的国家

德国:查理帝国、日耳曼帝国、松散的城市诸侯国(15-16世纪)不列颠:5世纪

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国:

基辅罗斯:882年建立,11世纪解体;15世莫斯科公国、沙皇俄国

(三)资本主义时期

1、资产阶级革命

英国:1640-1688,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

法国:1789-1794年资产阶级大革命

沙皇俄国:1861年废除农奴制

2、第一次世界大战前

英国:1870年工业占世界2/3,铁、煤炭占1/2、外贸占25%;1914年殖民地面积3350万km2 、人口3.9亿。

法国:第二大工业国,1914年殖民地面积1060万km2 ,人口0.5亿

沙皇俄国:领土东扩,1914年面积新增1740万km2,达2280

万km2

德国统一:1871年,普鲁士

奥匈帝国

意大利统一

3、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年)

同盟国:德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土耳其)

协约国:英国、法国、俄罗斯

政治地图的变化:德国丧失全部海外殖民地、领土缩小;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解体;波兰恢复统一;匈牙利、捷克、南斯拉夫、芬兰、波罗的海沿岸三国独立;俄国十月革命,苏联成立;英法衰落。

4、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年)

1)轴心国:德国、意大利、日本

2)同盟国:美国、英国、法国、苏联、中国

3)政治地图的变化: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建立,部分欧洲国家领土变化(德国分裂、波兰、罗马尼亚、苏联),亚非拉殖民体系瓦解,东西方冷战对峙

1989年11月9日民主德国决定拆除柏林墙

5、战后的欧洲

2冷战时期的欧洲(1945-1990年)

2两大政治集团对峙

2两大军事集团对峙

2两大经济集团对峙

*以苏联为核心的东方集团:社会主义国家(东欧8个国家),华约(1955-1991),经互会(1949-1991,10个成员国-7个欧洲国家,

任建兰个人简介

任建兰,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1月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地理系,1988年获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系人文 地理专业硕士学位。现任山东师范大学人口.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人文地理学硕士点学术带头人,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博士点导师。兼教育部高等学校地理科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地理学会理事;世界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第五届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山东地理学会理事长;山东省发展循环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 长期从事人文地理和区域经济专业的教学与科研工作,自1996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和区域经济学,具体研究领域主要有:区域可持续发展、贸易与区域经济发展、全球化与区域经济等。长期从事着人文地理和区域经济学专业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先后为研究生、本科生、地理教育硕士开设过世界经济地理、世界地理、人文地理、山东经济地理、区域经济学、可持续发展导论、国际经贸地理、贸易与区域经济发展、客源国概况、中学地理与可持续发展、全球化与区域经济等多门课程。 长期的教学科研工作积累,公开发表和出版了一系列的论文和著作,先后发表论文50余篇,主编和参编著作20多部,主持或参与国家、省级科研项目14项,获得各种奖励38奖次。

编辑本段主要的论著 [1]任建兰.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方法[M].山东地图出版社,1998.6.主编. [2]任建兰.基于全球化背景下的:贸易与环境[M].商务印书馆,2003.5.主编. [3]任建兰.山东省可持续发展战略[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12.副主编. [4]任建兰.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研究[M].山东地图出版社,1999.5.副主编. [5]任建兰.绿色工程——可持续发展的千秋伟业[M].山东人民出版社.参编. [6]任建兰.工业增长与可持续发展的互动及其约束研究——以山东为例[J].经济地理,1998.2 . [7]任建兰.传统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的反思与对比[J].地理科学进展,1998.3 . [8]任建兰.建设生态示范区——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模式[J].人文地理学,1999.2 . [9]任建兰.全球贸易与环境保护走势和我国的对策[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 境,1999.9 . [10]任建兰.县域生态经济区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山东莘县为例[J].经济地理,2000.1. [11]任建兰.山东省重化工业结构演进与区域可持续发展[J].人文地理,2001.1. [12]任建兰.21世纪协调贸易与环境的基本原则和出路[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2.5. [13]任建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不同的贸易地位引发的贸易与环境问题分析[J].人文地理,2003.2. [14]任建兰.环境管制措施对区域环境与贸易的约束效应[J].人文地理,2003.2. [15]任建兰.山东省产业结构生态评价与循环经济模式构建思路[J].地理科 学,2004.6. [16]任建兰.山东经济---环境互动压力下地域分异探讨[J].地域研究与开 发,2004.12. [17]任建兰.山东省发展轨迹比较与反思[J].地理科学,2005.5. 编辑本段近期主要的科研项目

经济地理学复习题参考答案

经济地理学各单元复习题 第一章 1、何谓经济地理学。 答:经济地理学就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2、试述20世纪经济地理学发展的特点。 答:特点一就是研究方法与思维方式的演变;特点二就是研究区域尺度变化、企业组织变化与思维方式变化。 3、试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答:1、经济活动的内容;2、经济活动区位;3、经济活动空间组织;4、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4、简述经济地理学的学科体系。 答:1、通论经济地理学;2、区域经济地理学;3、部门经济地理学--农业地理学、工业地理学、交通运输地理学、商业地理学与信息业经济地理学;4、公司(企业)地理学。 第二章 1、区位:主要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含义。 2、区位主体:区位中占有场所的事物。 3、区位理论:就是关于区位即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它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 4、区位条件:区位(场所)所特有的属性或资质。 5、区位因子: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6、交通网:一般由基本的点与线组成相互联系的网络。 7、交通网的密度:指在某一区域内单位面积的运输线路的总长度。必须考虑运输线路的类型以及总通过能力的差异。 8、通达性:就是衡量网络中点之间移动的难易程度的指标。用通达指数与分散指数来衡量。 9、连接度:表示交通网络的发达程度。用贝塔指数衡量。 10、可进入性: 11、地理可进入性:指场所对外交往的地理方便程度,它主要决定于地理位置与距离。 12、经济可进入性:指场所的对外交往成本高低,它取决于运费、通信费。费用越低,对外通达性越好,反之则相反。 13、制度可进入性:指由制度因素决定的场所对外生产要素与商品交往的方便程度。 14、社会可进入性:指由社会因素(包括语言、文化等)所决定的场所对外交往的便利程度。 15、简述古典区位理论与现代区位理论的区别。 答:(1) 古典区位理论在区位主体上仅考虑一个生产地,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考虑到企业内外的多个生产地。(2)古典区位理论仅考虑区位主体中的单一部分(如工厂部分),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考虑到区位主体中的研究、开发、设计,零部件加工,部件组装,最终组装,检验修理,培训、流通、办公等。(3)在区位目标上,古典区位理论仅考虑利润(或成本),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还考虑到非金钱上的收益以及满足。4)古典区位理论缺乏或轻视区位选择的具体目标,而现代区位理论则有市场占有率、吸引与稳定人才、形象、名声、市场测试、回避汇率风险、收集信息、避免贸易摩擦等具体目标。(5)古典区位理论的区位选择基准就是成本最小,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考虑前述具体目标中的风险及不确定性。(6)古典区位理论中产品、规模、销售价格、市场、劳动力、设备、土地、运费等都就是事先给定或认为就是固定的,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考虑产品的新、成熟、标准化、差别化、多角化、多样化等,考虑规模的大小,也考虑销售价格的高低,更考虑到市场的地方性、区域性、全国性以及国际性,还考虑到短期、长期、

经济地理学试题库

经济地理学试题库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生产的三要素是:、和。 2.考虑综合运费(站场费+线路运行费),可得出公路适合运输,铁路适合运输,而水路则适合运输。 3.定价制度一般有、、和。4.依据杜能的农业区位论,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的同心圆结构依次为、、、、和。5.企业增长的原因主要有、、和四大类。 二、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区位: 2.主导产业: 3.运输: 4.区域经济发展:

5.世界经济一体化: 三、简述下列理论内容(每题10分,共20分)1.产品周期理论: 2.佩蒂-克拉克定理:

四、简答题(共24分) 1.区位论发展过程和发展方向特征是什么?2.跨国公司有哪些特征?

3.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特征是什么? 五、论述题(共21分) 试述韦伯的运费指向论的基本原理。并结合实际,说明运费指向论的应用。

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劳动、自然和资本。2.短途,中途,长途。 3.距离比例定价、区段定价、远距离递减定价和均一定价。 4.自由式农业圈、林业圈、轮作式式农业圈、谷草式农业圈、三圃式农业圈和畜牧业圈。 5.实现规模效益、实现交易内部化、技术优势的发挥和来自竞争的压力。 二、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区位:区位的主要含义是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2.主导产业: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 3.运输:是指人类为了生产、工作、学习等目的,借助交通工具促使人或货物沿着交通线路移动的过程。 4.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发展是指区域经济总量的增长和结构的演进。 5.世界经济一体化:世界各国通过一定协议、规则使其经济活动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整体。 三、简述下列理论内容(每题10分,共20分) 1、产品周期理论:弗农把产品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新产品阶段:新产品的开发和生产需要较高的科学技术水平(保证新产品开发)、良好的通讯接触条件(联络消费者与生产者)以及较高的消费水平(提出对新产品的需求)。这些条件要求,使得新产品的发明和生产出现在主要发达工业国(如美国)的都市中心。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生产在主要工业国增长的同时,也开始在其它发达国家进行。但生产仍集中于主要工业国,产品通过出口供应它国市场。成熟产品阶段:产品的设计和生产已经实现部分标准化,无需进行较大变化。这使得使用已有的技术从事长期生产成为可能。企业开始更多地关注生产成本,会在出口和投资它国生产之间进行利润权衡。当出口商品的边际生产成本加上运输成本大于在当地直接生产的平均生产成本时,企业便会选择直接投资。由于在该阶段产品的市场主要在发达国家,其直接投资的对象以发达国家为主。标准化产品阶段:产品完全定型,生产技术标准化,生产区位的选择便以生产成本最低点为准则。而此时产品的市场也扩延至发展中国家。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会趋于把生产和装配业务转移到劳动力成本很低的发展中国家,并在这些国家进行专业化生产。产品生产区位转移的结果,使得初始发明此产品的国家变为该产品的进口国。 2.佩蒂-克拉克定理:随着经济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相应提高,于是,劳动力就开始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就会向第三产业转移。结果,社会劳动力在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是,第一产业劳动力减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将增加。 四、简答题(共24分) 1.区位论发展过程和发展方向特征是什么? ⑴由农业、工业向商业、城市、区域研究方面转化 ⑵由微观的特殊区位转向宏观的一般区位 ⑶由静态研究转向动态研究 ⑷由纯数量方法转向非数量方法的制度研究,包括心理、行为、职业、政策。 2.跨国公司有哪些特征? ⑴国际企业至少在两个以上的国家和地区之间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并设有分支机构或子公司⑵规模庞大⑶具有寡头独占性⑷实行全球经营战略⑸实行高度的内部分工。 3.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特征是什么? ⑴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但城市化进程逐步减缓 ⑵第三产业已成为推动城市化的主导动力

世界经济地理知识点

1. 经济全球化的实质:一场以发达国家为主导,以跨国公司为主要推动力的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 2. 经济全球化的支撑 a.基础—国际贸易自由化 b.催化剂—国际投资一体化 c.载体—跨国公司 d.技术保障—信息技术全球化 e.助推器—国际金融信息化 f.智囊库—人才流动国际化 3. “金砖四国”: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 4. 当今科技革命的特点: a.技术群落成为主导 b.生产要素发生质变 c.科学、技术和社会相互融合 d.可持续发展 5. 创新地理学:不是指地理学的创新,是从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出发而构建的一门新的地理分支学科。 研究内容:a.创新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机制研究 b.创新活动对区域产业的影响 c.创新活动对城市与区域的影响 d.创新体系空间格局及创新的空间扩散与转移 e.创新活动与创新环境 6. 产业结构:产业间的关系结构,反映一个国家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及其变化趋势。 7. 世界产业结构演变规律:循序渐进规律、演变加速规律、优化升级规律 8. 科技进步或技术创新是导致产业结构更替的源泉。 9. 产业结构演进理论 (1)佩蒂-克拉克定理:随着经济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相应提高,劳动力就开始从一产向二产转移,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就向三产转移。结果,社会劳动力在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是,一产劳动力减少,二三产劳动力增加。因为在经济发展中各产业间存在着收入相对差异,而劳动力总是倾向于流向高收入的产业。 (2)雁行形态说(日本赤松)具体表现:第一只雁是国外产品大量进口引起的进口浪潮,第二只雁是进口刺激国内市场所引发的国内生产浪潮,第三只雁是国内生产发展所促进的出口浪潮。 10.(1)世界经济重心:一定时期内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具有核心地位和带动作用的地区,资源、资金、技术、产业和文化等高度密集,在世界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世界经济增长重心:经济增长最快、经济动力最强、经济潜能最大、经济发展最具活力、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份额最大的区域,也是最终需求和外贸出口增长最快、引进技术与吸纳国际资本最多的地区。 11. 科技革命是世界经济增长重心转移的根本动因。 12. 古典国际分工理论:核心是比较利益(优势)理论 (1)相对技术差异论(大卫李嘉图):即使一国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较之另一国无绝对优势,仍有可能有互利贸易。 (2)要素禀赋论(瑞典赫克歇尔&俄林):相对要素丰裕和相对要素价格之间的差异是导致两国进行贸易之前相对商品价格不同的原因。这种相对要素价格和相对商品价格之间的差异可以

经济地理论文

课程论文 课程世界经济地理 论文题目武汉新港物流发展续写武汉水运辉煌 姓名刘娟 学号 1210911407 专业 12级经管创新1班 任课教师肖子拾 日期2013 年12 月

武汉新港物流发展续写武汉水运辉煌 摘要:港口物流是特殊形态下的综合物流体系,是作为物流过程中的一个不可替代的重要节点,完成整个供应链物流系统中的基本的物流服务和衍生的增值服务。港口物流服务涉及国民经济的多个方面,是一个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综合性产业,具有强大的经济渗透力。发展港口物流业可以帮助港口企业最终实现规模经济。港口物流已经成为中国经济新的经济增长极之一。因此,港口物流业的发展,势必对周边地区的相关产业和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带动作用。 关键词:阳逻港物流业港口建设发展思路 阳逻港(位于新洲西部)是武汉新港核心港区,武汉新港的建设给阳逻港带来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要突出特色,发挥优势,在产业方面,重点围绕阳逻核心港区建设,发展物流等现代服务业,打造工业集群,同时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农业,推动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从而实现新一轮跨越式发展。 阳逻的特色是港口,优势是区位得“中”独厚、天然深水良港和口岸通关便利。阳逻港位于武汉市东大门,江宽水深,岸线稳定,是长江中游深水良港。阳逻段江宽平均1450米,港前水位最深的有32米,最浅有12.5米,枯水期也可停靠5000吨级船舶,涨水季节可以停泊万吨巨轮。阳逻陆路交通发达,有3条公路直达武汉,106、318两条国道直通鄂东、皖西、豫南。正在建设的武汉绕城公路也从阳逻过境,通过绕城公路可直上京珠、沪蓉高速公路。阳逻铁路与京九、京广线相通,天河国际机场距阳逻只有30公里。水陆交通条件如此得天独厚,非常适宜建港口。因此,阳逻是华中地区发展现代物流产业的理想选址地。只有利用阳逻的特色和优势发展物流产业,才能带动临港产业和其他产业协调发展,促进新洲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一、阳逻港区具有发展物流产业的独特优势 阳逻港作为武汉新港的核心港区,具有发展物流产业的独特优势。一是国家战略机遇优势,主要有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建设“两型社会”、“武

经济地理学复习题

20世纪前经济地理学的相关研究,大致可分为史志描述、商业地理和经济地理学三个阶段。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经济活动的内容、经济活动区位、经济活动空间组织、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区位: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区位条件:人类进行活动的区位(场所)所持有的属性或资质。 区位因子: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土地一般以两种基本方式参与经济活动:劳动对象、作为作业的空间或活动场所。 劳动力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劳动力的数量、劳动力质量、劳动力成本、劳动移动。 区域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市场环境、产业环境、政策环境。 产业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首先是产业间紧密合作的可能 其次是“互补产品”的“需求拉动”作用 第三,有利于专门化服务设施和机构的发展 第四,相关行业企业密集可以改善信息环境 交通网可以用密度与结构来表述,结构由连接度和通达度来表述。 看图说明杜能圈形成的机制及空间配置原理。 形成机制:由市场点(运费为零)到耕作极限点的地租收入数值连接曲线被称为地租曲线。每种作物都有一条地租曲线,其斜率大小有运费率决定,杜能对所有农业生产方式的土地利用进行计算,得出各种方式的地租曲线的高度以及斜率,由于农产品的生产活动以追求地租收入为最大的合理活动,因此理性市场必然会选择地租收入最大的农作物进行生产,从而形成了农业土地利用的杜能圈结构。 空间配置原理: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一般在城市近处种植相对于其价格而言笨重而体积大的作物,或者是生产易于腐烂或必须在新鲜时消费的产品。而随着距城市距离的增加,则种植相对于农产品的价格而言运费小的作物。在城市的周围,将形成在某一圈层以某一种农作物为主的同心圆结构。随着种植作物的不同,农业的全部形态随之变化,将能在各圈层中观察到各种各样的农业组织形式。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畜牧业这样的同心圆结构。 读下面两幅图,比较它们的差别,并说出杜能圈的形成机制和现实局限性。 答:上面一幅图为杜能圈,下边一幅为逆杜能圈; 形成机制:由市场点(运费为零)到耕作极限点的地租收入数值连接曲线被称为地租曲线。每种作物都有一条地租曲线,其斜率大小有运费率决定,杜能对所有农业生产方式的土地利用进行计算,得出各种方式的地租曲线的高度以及斜率,由于农产品的生产活动以追求地租收入为最大的合理活动,因此理性市场必然会选择地租收入最大的农作物进行生产,从而形成了农业土地利用的杜能圈结构。 现实局限性:首先某些自然条件的现实与理论差异很大,如河流干扰因素,谷物价格变动和土质存在差异时等等,另外杜能圈建立在商品农业的基础上,农场以追求最大地租收入为前提,而现实中,农业生产中相当大的部分并非商品性经营,而是自给经营这种自给型经营以产量为目标而并非利润,并且不强调单一品种专业化生产而强调多品种多样化生产。另

世界经济地理试题

世界经济地理第四章亚洲(试卷及答案) 1、下列由于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而被称为“东方十字路口”的是() A、苏伊士运河 B、新加坡 C、台湾海峡 D、马六甲海峡 2、世界上最大的佛教国家() A、印度 B、泰国 C、中国 D、柬埔寨 3、由于产油率高、收益多而快,而被称为世界油王的经济作物是() A、咖啡 B、橡胶 C、椰子 D、油棕 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日本是世界上生产密度最大的国家 B、产业结构调整日趋高层次化 C、日本分为表日本和里日本,里日本为日本人口产业的密集地带 D、经济日趋走向国际化,由出口主导型向内需主导型过渡

5、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的发源地() A、亚洲 B、非洲 C、欧洲 D、美洲 6、下列关于日本地理环境说法错误的是() A、领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国和九州岛及其附近3900多个岛屿组成 B、地表崎岖,多火山、地震,山脉纵横 C、平原狭小,分布零散 D、气候为温带季风气候 7、些列不属于东南亚第一产业的特点的是() A、多种农业经济类型并存 B、以种植业为主,畜牧业十分薄弱 C、稻谷、橡胶等主导作物地位突出,但生产结构单一 D、林业生产具有世界意义 8、印度自然环境的特点不包括() A、地势低平,土壤肥沃,有利于开发利用 B、热量丰富,降水虽多但不稳定 C、矿产品种齐全 D、部分矿产储量很大 9、下列不属于印度人口高速增长的原因的是()

A、人口出生率持续偏高 B、宗教的影响 C、死亡率有所下降 D、生产水平高 10、西亚地区具有世界意义的战略要地不包括() A、霍尔木兹海峡 B、马六甲海峡 C、黑海海峡 D、曼德海峡 名词解释 新兴工业化国家 上合组织 亚洲四小龙 东盟 简答题 1、西亚波斯湾地区石油区位优势及其对石油工业的发展的影响? 2、简述印度的农业生产及其地域类型。 论述题 1、论述亚洲四小龙

区域经济地理学课程作业

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区域经济地理学课程心得 课程名称区域经济地理学 姓名郭付友学号2013200345 专业人文地理学年级 2013 院、所地理科学学院年月日2013年11月25 研究生课程论文评价标准 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制

区域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地域及其系统的学科,也可以说,区域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地域及其系统的发展机制、条件要素、结构网络、构造类型、系统调控及其运动规律的科学。区域经济地理学是一门既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区域经济地理学是地理学与经济学两者的交叉学科。区域经济地理学是用地理学的传统,采用地域综合性的思想,以区域为研究核心,以地域性与差异性为研究思路,以经济地域与经济地域系统为研究对象,以结构功能为主要研究内容,以系统类型为表现形式,以区域关系与协调为最终目的,遵循条件环境—结构功能—系统类型—区域关系与协调的研究路线。 学习《区域经济地理学》首先使我更深入的明晰区域经济地理学的两大基础理论,即劳动地域分工理论与经济地域运动理论。劳动地域分工是指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按地域进行的分工,即各个地域依据各自的条件(自然、经济、社会诸条件)与优势,着重发展有利的产业部门,以其产品与外区交换,又从其他地区进口其所需要产品。劳动地域分工的形成首先是建立在区域差异基础上的,正是由于各人类经济活动区域在自然条件、资源优势、劳动力状况和历史基础及经济发展程度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才为劳动地域分工提供了前提条件。离开了这个前提,劳动地域分工也就无从谈起,而且劳动地域分工的结果也必然表现在一定地域上。劳动地域分工理论充分揭示了区域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形成发展的内在规律性,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成为学科的一条理论主线,全面而深刻地联系和完善了区域经济学的相关诸理论,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因而成为区域经济地理学的基础理论。 经济地域运动是指经济地域系统的成分(物质成分与非物质成分)、结构(部门结构与空间结构)、功能规模(经济实力与地域范围)、等级(经济发展水平和空间结构演变的层次)性质等在不可逆时间序列中有机的空间演变过程。经济地域运动理论是对地域运动机制和规律的认识,它通过对经济运行的基础要素,地域运动的载体和轨迹,物资流动和组合,企业和部门组合,地域运动和空间结构等方面的研究,揭示地域之间的物质运动、地域的分化与组合和地域系统整体运动的机制和规律。经济地域运动理论是区域经济地理学者、区域经济学者、城市规划学者以及经济学者等分析和解决区域问题的重要理论武器,在实际工作实践中将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其次使我知道了条件论,并且可以运用条件论分析区情。经济地域的形成发展离不开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具体而言,包括自然、经济和社会人文三个方面。确切来说,包括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人口与劳动力和科技条件、位置与交通信息条件、经济条件和社会条件五个方面。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是经济地域形成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任何经济地域的形成发展都离不开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对产业部门门类、规模、形式,对区域的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乃至区域的发展方向等,均有直接影响;人口劳动力和科技条件是经济地域形成发展的劳动力保障与动力源泉,也是区域消费的主体,任何一个经济地

经济地理学试卷

学院学期末试卷(A卷) 一、概念题(20分,每题4分) 1.经济地理学的学科体系; 2.区位条件; 3.区域经济结构; 4.关联产业; 5.区际联系。 二、简答题(40分,每题lO分) 1.简述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一般影响。 2.简述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的基本要点及理论意义。 3.简述区域空间结构的主要模式及演变规律。 4.简述罗斯托经济增长阶段理论的阶段划分及其特征。 三、论述题(40分,每题20分) 1.试述经济活动全球化的主要影响因子及其作用机制。 2.以你所熟悉的区域为例,试述区域经济发展中城市与所依托区域的相互关系。

参考答案及评分要点(A卷) 一、概念题(20分,每题4分) 1、经济地理学的学科体系:经济地理学根据对象的不同,具有以下的分支学科:通论经济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理论层次最高的一个分支;在实证研究中,又分为 区域、公司、部门经济地理学,其中部门经济地理学下还包括农业、工业、交通 运输、商业、信息业经济地理学等。 2、区位条件:区位(场所)所持有的属性或资质,其相对于区域主体而言,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3、区域经济结构:一个区域内各经济单位之间的内在经济、技术、制度及组织联系和数量关系,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决定了区域资源配臵的基 本模式。 4、关联产业:直接与主导产业在产品的投入产出、技术等方面有联系,为主导产业发展进行配套、协作的产业。 5、区际联系:相关区域之间在商品、劳务、资金、技术和信息方面的交流,及在此基础上发生的关联性和参与性行为。 二、简答题(40分,每题lO分) 1、简述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一般影响。 要素投入是生产活动得以存在的基础。其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土地因子(1分):任何经济活动都以一定的空间作为依托。土地的自身特性以及所处的经济区位都对经济活动区位有重要的影响(1分)。 原材料因子(1分):它是经济活动尤其是生产活动所加工的对象,主要通过运费大小、可运性、可替代性,以及价值尤其是在产品成本中的构成状况对经济活动 区位施以影响(1分)。 能源因子(1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大量、稳定的能源供给尤其是二次能源中的电力供应对产业活动的发展尤其重要,其次能源还影响了产业经 营成本、效率、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公众对企业发展的态度等(1分)。 资本因子(1分):包括金融资本,厂房、设备等固定资本。厂房、设备等固定资

世界经济地理论文

中国能源安全问题研究 詹慧敏电商Q1241 12150048 摘要:能源问题关系国家的发展建设,人民的生产生活,解决好我国能源安全问题意义重大。现在国际局势紧张加剧,中国与周边国家像菲律宾,俄罗斯等国都存在关于能源问题的摩擦,能源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政治稳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诸多方面,保证能源安全逐渐成为一项关系到国家安全的重要工作,涉及外交、军事、国家安全及能源等层面。本文以能源分布,能源的开采、加工、生产、消费、贸易,能源消费结构,能源进口渠道与运输,能源安全问题表现五个维度为出发点,分析了世界能源现状与我国能源现状问题,然后针对我国能源安全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写出了一些自己的对解决我国能源安全问题措施的见解。 关键词:能源开采加工消费结构 一、世界能源的分布与我国能源资源的分布 在常规能源中,石油主要分布于两大弧形地带:东半球的北非中东波斯湾-里海-俄罗斯中北部;西半球的委内瑞拉—墨西哥湾西部-美国中部-加拿大西部-阿拉斯加北部。中东北非也是主要的石油产地。煤炭储量分布呈现出“北半球多于南半球,东半球多于西半球”的特点。且在北纬30°~70°形成了一个世界最丰富的含煤带,这个地带东起我国东北、华北地区,向西经陕西、宁夏、新疆、哈萨克斯坦、俄罗斯、乌克兰、波兰、德国、法国、英国的英格兰地区到达北美中部。其中,储量最丰富的国家是美国、中国和独联体。世界上天然气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为俄罗斯的远东地区,其次是波斯湾地区,拉美地区的天然气储量也相当可观。世界水利资源主要分布在一些大江大河流域,但是发达国家对水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时远胜于发展中国家的,瑞士、法国、奥地利、西班牙、英国、美国、意大利、日本等。这些国家的水能开发利用程度均在50%以上。在非常规能源中由于技术资金原因,发达国家的开发程度也较发展中国家高。 我国石油资源集中分布在渤海湾、松辽、塔里木、鄂尔多斯、准噶尔、珠江口、柴达木和东海陆架八大盆地,其可采资源量172亿吨,占全国的81.13%;天然气资源集中分布在塔里木、四川、鄂尔多斯、东海陆架、柴达木、松辽、莺歌海、琼东南和渤海湾九大盆地,其可采资源量18.4万亿立方米,占全国的83.64%。我国的煤炭资源相对比较丰富,主要分布在华北、西北地区,集中在昆仑上—大别山—秦岭以北的北方地区,以山西、陕西、内蒙古的储量最为丰富。费常规能源中,像拉萨等地的太阳能、内蒙古等地的风能、沿海地区的潮汐能、核能,虽都有涉及但因技术等的限制开发利用程度也不高。 二、世界能源的开采、加工、生产、消费、贸易 世界能源的开采、加工、生产由于需要很大的技术和资金支持,而能源的分布国可能由于缺乏技术资金实力,所以就会出现能源跨区域跨国际合作的机制。发达国家或有实力的发展中国家通过收购别国的能源公司的股份而获得该国的油气资源。或者是提供技术、资金给该国在当地进行开发,为当地带来经济利益,同时也为自己国家建立能源贸易往来。 当然在购进能源后也需要对其进行加工生产,加工生产技术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能源利用率的高低,在这一方面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能源的利用率很高。而中国在这方面还有所欠缺,导致了资源的浪费,这也是一笔很大的经济损失。 世界原油生产集中于储藏地,油品生产集中于消费地,世界石油消费与生产的地理分布不平衡相当突出。经合组织成员国消费的石油约占世界的60%,而它所生产的石油只占世界的30%;美国的石油产量占世界的12%,却消费了世界石油的25%强;而中东地区生产

区域地理 亚洲知识点归纳

亚洲 第一节亚洲概述 一、地理位置(半球、濒临大陆大洋、跨经纬度) 1、半球:北半球、东半球 2、濒临大陆(欧、非、大洋、北美);濒临大洋(印度洋、太平洋、 北冰洋) 3、跨经纬度(26°E—169°W,10°S—80°N) 二、第一大洲 1、面积最大 2、跨纬度最广 3、东西距离最大 4、海岸线最长 5、大陆架面积最宽广 6、海峡半岛数量世界首位 三、地形特征 1、地形:复杂多样,以高原山地为主 地势:中高周低,起伏大

2、基本知识: ①世界最平坦的平原平原, ②世界上最高的高原高原, ③世界上最高的山脉山脉, ④世界上最高的山峰峰, ⑤世界上最低的盆地盆地 ⑥世界陆地的最低处 四、河流湖泊 1、特点:大河多源于中部高原山地,呈放射状分布,流向四周 内流区面积大 2、世界第三大河, 亚洲流经国家最多的国际性河流 世界上最深的湖 世界上最大的湖 世界上湖面海拔最低、含盐度很高的湖泊 一半咸水一半淡水的湖泊

五、气候特点 气候复杂多样 季风气候显着 大陆性气候分布广 六、人口特征 数量多 增长快 分布不均 七、地域文化 八、国家与分区 第二节东亚(△日本) 一、位置与范围 1.位置: 海陆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纬度位置:20°N-50°N 经度位置:80°E—140°E

2.范围: 临海国:中国(首都北京) 内陆国:蒙古(首都乌兰巴托) 半岛国:朝鲜(首都平壤),韩国(首都首尔) 岛国:日本(首都东京) 3.特点:海岸线曲折,多半岛和岛屿 二、地形与河流 1、地势——西高东低 地形——多种多样:西部内陆多高原、山地;东部沿海多平原、丘陵;半岛岛屿多山地、丘陵 2、对河流影响: 许多大河自西向东注入太平洋 半岛、岛屿:河流短促 三、气候 1、东部沿海地区季风气候显着 (成因?特点?) 气候有海洋性、过渡性、大陆性

知到全套答案世界经济地理之一带一路参考答案公众号.docx

知到全套答案世界经济地理之一带一路参 考答案公众号 问:下列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正确的是() 答: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科学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人民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实践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 问:水晶项链与铅玻璃项链最容易的区分方法是用()。 答:偏光镜 问:剩余劳动 答:是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 体现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 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 问:死亡指生命活动不可逆的终止,包括心死亡和脑死亡。 答:对 问:“葫芦僧乱判葫芦案”的主角是?

答:贾雨村 问:下列哪部影片属于韩国的纯情片。 答:八月照相馆 问:王元化和张可一起度过了艰难的生活,其中王元化一共有两次心因性精神病爆发,第二次是在()期间。 答:文革爆发 问:对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进行总体解释的学者有梁启超。() 答:× 问:The speaker talks mainly about what's going on in the brains of adults. 答:× 问:中国在历史上的不同称谓反映了当时的国力、民族、文化的影响。() 答:√ 问:照明灯开关应接到灯的 答:相线 问:照明电网的铺设应该归功于爱因斯坦。 答:错误 问:照片中的光线由( )、灰度、正常、明度四部分组成。

答:第一空:暗度 问:照片中没有具体的人物。它只有一个或者几个在人类经过劳动创造出来的物体,通过它反映了人类生存的某一种方式,我们依然可以把它称为()摄影。 答:人文 问:照射杨氏双缝是扩展光源,它的宽度为b,可以把它视为许多平行于双缝的细线光源的非相干叠加。() 答:正确 问:堆藏地点要在地势较低、坑洼且排水不好的地方 答:错 问:堆垛起重机是可以在自动化仓库的高层货架之间或高层码垛货场完成取送、堆垛、分拣作业的起重机。 答:对 问:堆积单位的代名词是()。 答:层位 问:堆积单位在堆积先后次序中的特定位置叫做层位。() 答:正确 问:堆积的厚度随着遗迹的不同一般是不同的。 答:正确 问:The average life expectancy rate for women is higher than the rate for men. 答:√ 问:在云南省的这些优良品种中,有 5 个国家级良种,其中 3 个有性系为() 答:勐库大叶茶勐海大叶茶凤庆大叶茶 问:“意境”最早是由谁提出?()

世界经济贸易地理试卷

《世界经济地理》考试试卷 课程号 考试时间 100 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5题,共15分) 1、下列是电子信息产品的第一消费大国的是( ) A 、美国 B 、日本 C 、中国 D 、德国 2、下全世界分布范围最广、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贸易额最多的粮食作物是( ) A 、小麦 B 、高粱 C 、稻谷 D 、玉米 3、国际贸易运输方式按照运量大、成本低顺序排位,应该选择( ) A 、海水上运输、铁路运输、航空运输 B 、海上运输、航空运输、铁路运输 C 、铁路运输、水上运输、航空运输 D 、管道运输、铁路运输、水上运输 4、下列被称为“石油海峡”的是 A 、马六甲海峡 适用专业年级(方向): 国际贸易2010级 考试方式及要求: 闭卷考试

B、霍尔木兹海峡 C、曼德海峡 D、直布罗陀海峡 5、下列航区海运航线货物吞吐量居首位的是 A、太平洋航区 B、大西洋 C、印度洋 D、北冰洋 6、下列属于世界上最繁忙的航道 A、波斯湾-----苏伊士运河-----地中海------西欧,北美运输线 B、西北欧、北美东海岸-----地中海,苏伊士运河------亚太航线 C、西北欧、北美东海----好望角,远东航线 D、南美东海------好望角------远东航线 7、全球最大的煤炭进口国是 A、韩国 B、日本 C、中国 D、德国 8、我国首要的原油进口来源地 A、中东地区 B、非洲地区 C、亚太地区 D、俄罗斯 9、下列经济组织的总部不在华盛顿的是 A、IMF B、NAFTA C、IBRD D、WTO 10、下列不属于世界主要飞机生产国 A、美国, B、德国, C、俄罗斯 D、韩国 11、东盟最大的经济体是 A、马来西亚 B、印度尼西亚 C、菲律宾 D、新加坡 12、下列不属于欧元区的国家是() A、法国 B、德国 C、意大利 D、英国 13、下列城市属于世界重要的证券交易中心的是 A、苏黎世 B、新加坡 C、芝加哥

高二区域地理-亚洲导学案

高二世界地理第三章亚洲概述 使用时间:2014年 10 月 13 日编写人:李刚使用:高二(11.12)班 一、学习目标 1. 识记亚洲的位置、分区及主要国家。 2. 掌握亚洲的自然地理特征,结合气候因子分析亚洲气候特点及分布。 3. 知道亚洲人口、文化及经济发展的差异 二、重难点 1. 亚洲的自然地理特征 2. 亚洲人口、文化及经济发展的差异 三、课前预习案 (一)亚洲的位置和分区 1. 半球位置:主要位于南北半球的, 东西半球的。 2. 海陆位置:东临、北临、 南临,西侧通过黑海、与 大西洋相通。 3. 纬度位置:地处10°S~80°N之间,南北跨纬 度90°,是跨纬度最多的大洲。自北往南 被、、三条特 殊纬线穿过,所以亚洲跨越带、带、 带。 4. 经度位置:地处30°E~180°之间,是世界上 东西距离最长的大洲 5. 相对位置:东北以与北美洲为界,西北以、、里海、、黑海、土耳其海峡与为界,西南以、红海、与为界。 6. 亚洲的分区: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面积4400万平方千米。按地理方位,分为、东南亚、、西亚、和北亚6个地区。各个地区和国家如下表所示: 地区国家 中国、蒙古、朝鲜、韩国、日本等 东南亚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越南、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文莱等 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不丹、孟加拉国、斯里兰卡、马尔代夫等西亚土耳其、以色列、约旦、沙特阿拉伯、伊拉克、伊朗、阿富汗、科威特等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 北亚俄罗斯的亚洲部分

(二)亚洲的自然环境 1. 地形 (1)特征:地形复杂,地势中部 、四周 。中部地形以 、 为主,平原分布于河流的中下游。大陆的边缘多 和 。 (2)主要的地形区:G 山脉,H 山脉,I 山脉,J 山脉,K 山脉,D 高原,E 高原,F 高原, B 高原,A 高原。 2. 气候 (1)特征:复杂多样、 显著,大陆性气候分布面积广。 (2)主要的气候类型:A 处 气候,B 处 气候,E 处 气候,X 处 气候,Q 处 气候, W 处 气候。 3. 河流 (1)特征:多发源于中部山地、高原。呈 状流向周边海洋,水能资源丰富;内流区面积广大。 (2)主要的河流:L ,M ,N ,O ,P ,Q ,R ,S ,T 。 (三)亚洲的人文环境 1. 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 2009年亚洲人口约40亿,占世界人口的61%。世界人口超过一亿的国家中,亚洲有 、 、 、 、 、 6个国家。 2.经济发展差异: 亚洲除 、 外,都属于发展中国家。东南亚国家,如 、 、马来西亚等,经济发展较快。西亚波斯湾沿岸的国家,因大量出口 ,而成为比较富裕的国家。 服饰 舞蹈 礼仪 亚洲图 X W 众多的民族 不同的自然环境 经济技术的差异 不同的文化 多样的 地域文 化 华夏文化、印度河流域文化、阿 拉伯文化

世界经济地理论文

华东交通大学理工学院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East China Jiaotong University 世界经济地理课程论文The world economic geography(Thesis) (2011年9月—11月) 题目:法国的优劣势产业分析 分院:经管分院 专业:08国贸 班级:三班 学号:20080510610329 学生姓名:陈华东 指导教师:方丽 起讫日期:2011年9月—11月

摘要 法国是世界第六大经济体、第五大贸易国、第四大对外援助国、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2006年有38家企业入围财富世界500强,是我在欧洲第四大贸易伙伴、第三大投资来源国和第二大技术引进国。 关键词:法国、经济体、贸易国、投资、资源、技术 一、法国的优势产业 (一)、航空 法国航空工业领域技术非常系统和全面,主要包括大型民用客机、运输机、军用战机、军用直升机等整机系统以及包括飞机发动机在内的关键零部件。 其中,民用航空领域的空中客车公司虽系法、德、英、西联合体,但是在原法国飞机公司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法国占据主导地位。除了整机设计、制造和集成组装外,关键环节技术方面的复杂电子系统和关键部件的飞机发动机均由法国制造或集成制造。 成立于1992年的欧洲直升机公司,是世界上负载较重直升机制造商,目前以占据世界市场的50%而位居全球第一。 达索(DASSAULT)飞机制造公司曾以生产幻影战斗机闻名遐迩,目前是欧洲唯一的小型喷气式商务客机制造商,在业内分得世界市场的半壁江山。 法国赛峰集团旗下的斯奈克玛(SNECMA)公司为发动机专业制造商,产品包括民用发动机、军用发动机以及航天发动机。民用发动机系列中包括供给波音737和空客A320、A340的CFM56;专供波音777的GE90;供给波音 747和A330的CF6以及专门供给A380的新型GP7200等。在民用飞机发动机领域,赛峰集团居世界第一,是空客、波音等公司的主要供应商,约占空客70%和波音50%的发动机市场。 (二)、航天 法国航天工业发展一方面融合于欧洲空间局,另一方面则保持着自己的独立

经济地理学第一章作业

【第一章作业题】 ●题型 ◆不定项选择题(选做) ◆填空题(选做) ◆简答题(选做) ◆判图题(必做) ◆实练题(必做) ●布置作业时间:09月19日,统一上交作业时间:09月30日晚24时。 ●交作业模式:所有同学均采用电子版,直接做到每题要求的合适位置上。最 后交作业的WORD文档标题为:某某班+第一章作业+学号+姓名+时间。 一、不定项选择题 1.极具价值的中国最早的经济地理名著是( A )。 A.《尚书·禹贡》 B.《史记·货殖列传》 C.《汉书·地理》 D.《山海经》 2.中国史书中首次出现以“地理”命名的专著是( )。 A.《尚书》 B.《史记》 C.《汉书》 D.《山海经》 3.首次提出“经济地理学”这一科学名词的是( E )。 A.(德)戈策 B.(中)司马迁 C.(中)班固 D.(俄)罗蒙诺索夫 E.(古罗马)斯特拉波 4.经济地理从地理学分化、独立出来后,首先是以( A )之名出现于世。 A.农业地理 B.工业地理 C.商业地理 D.旅游地理 5.在近代地理学中,对于“生产力分布为何有如此明显的地区差异”命题解释分为(D) A.宇宙派 B.地志派 C.环境论派 D.区位论派 6.经济地理学的根本特性是( B )。 A.阶级性 B.地域性 C.综合性 D.实用性 7.下列属于通论的经济地理学分支的是( ABCDE )。 A.旅游地理学 B.工业地理学 C.城市地理学 D.商业地理学 E.农业 地理学

8.下列关于地理比较法,说法错误的是( C )。 A.经地学比较方法按其比较内容可分为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 B.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是分析问题两个不同侧面 C.运用比较法时,要注意对象属性的不同,在相似属性的对象比较科学意义不大 D.运用比较时,要注意数据资料的统计范围、时间 9.下列属于系统的特征的有 ( ABCD )。 A.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之和 B.子系统目标服从高层次系统的目标 C.系统的结构性表现为内部各要素相互关联的方式或秩序 D.为了维持系统内部的平衡,需要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10.关于抽样考察与典型考察,说法错误的是 ( B )。 A.二者都是非全面的考察方式 B.抽样考察对考察对象是有意识的,典型考察对象却是任意的 C.典型考察是通过典型数据推论分析总体,抽样考察是从数量上推算总体 D.二者都可克服全面考察工作量大的缺点,轻便灵活,节约人财物 二.填空题 1.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的一门科学。 2.经济地理学的科学性质是介于、和的一门边缘科学。 3.在近代地理学中,对于“生产力分布为何有如此明显的地区差异”命题解释分为泒和泒。 4.1760年,俄国学者首次提出“经济地理学”学科名词,1882年,德国地理学家发表《经济地理学的任务》一文,论述了经济地理学本质及其构成,标志着经济地理学科的形成。 5.经济地理学的地域性,核心问题是 6.经地学科体系包括的经济地理学和的经济地理学。前者又叫 或普通经济地理学,后者又叫经济地理学。 7.交通运输两重性表现为:既是工农业生产的,又是一个的部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