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莱州市近40年降水变化特征分析

莱州市近40年降水变化特征分析

莱州市近40年降水变化特征分析
莱州市近40年降水变化特征分析

摘要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所产生的影响,选用莱州市1971―2010年的降水观测资料,运用线性气候倾向率方法分析莱州市近40年的降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莱州市近40年的降水整体略有增多,但由于降水时空分布十分不均,干旱依然是当地面临的主要问题,并对此提出了防御对策。

关键词降水特征;山东莱州;1971―2010年

中图分类号 p4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2-0224-02

莱州市位于山东半岛腹地,地处中纬度地区,属温带季风区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随着全球极端天气事件的不断增多,天气气候的变化已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热点[1]。通过对莱州近40年降水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实现气象服务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指导。因此,展开这方面的研究工作是很有必要的。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所用资料来源于莱州市气象局1971―2010年的降水观测资料,计算出年降水量及春(3―5月)、夏(6―8月)、秋(9―11月)、冬(12月至次年2月)季降水量的时间序列。运用线性气候倾向率方法分析莱州市近40年降水量的变化特征。

线性气候倾向率的计算方法

■(t)=a0+a1t(1)

其趋势变化率方程

d■(t)/dt=a1(2)

式(2)中,a1×10称为气候倾向率,系数a0、a1,通过最小二乘法来确定[2],即满足式(3):

■[yn-■(t)]2=min(3)

2 降水量变化特征

2.1 年降水量

莱州市近40年年平均降水量607.9 mm,年最多降水量出现在2001年,达905.9 mm,年最少降水量为313.8 mm,出现在1977年,二者相差592.1 mm,反映降水量年际变化的剧烈程度。

从图1可以看出,近40年莱州市年平均降水量以22.448 mm/10年的速率略有增多。

从年代际变化来看:若以10年为界,2001―2010年平均降水量最多为670.3 mm,1981―1990年仅有514.2 mm,从20世纪70年代、80年代、90年代、2000年代的降水量的平均值发现,2000年代降水量最多,90年代、70年代次之,80年代最少。

2.2 各季降水量

从图2~5各季节降水量可以看出,近40年莱州市秋季降水量以10.598 mm/10年的速率减少;春季、冬季降水略有增多;夏季降水则以27.642 mm/10年的速率增多,夏季降水增多幅度为最大。

莱州市降水量的 63%集中于夏季,它直接影响年降水量的多寡,并且夏季降水大多以暴雨形式出现,降水的时空分布十分不均。干旱依然是当前面临的严峻问题。

2.3 干旱对策

莱州地势南高北低,无客水供应,水资源全靠自然降水,而自然降水又短缺。随着生产的发展,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将日益尖锐。工业生产需要水、农业发展需要水、居民生活需要水,水是生命之源,是社会发展的命脉,严峻的形势要求我们立足现实,着眼未来,要尽快采取对策。

2.3.1 教育市民牢固树立“水患”意识,节约用水。要解决水资源短缺的矛盾,节水至关重要。有水当思无水之苦,要让市民主动节水、爱水,培养市民“水危机”意识,通过广

泛宣传,教育市民明白水是不可替代的有限资源,破除“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观念,在全社会形成节约用水、合理用水和科学用水的浓厚氛围[3-4]。

2.3.2 发展节水型经济。农业是用水大户,而农田又大多采取大水漫灌的方式,输水管道渗漏严重,既浪费惊人又效果欠佳,要大力推广喷灌滴灌。工业用水应采取先进技术,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工业重复用水是节水的重要措施。

2.3.3 提高水的拦蓄能力。莱州市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匀,降水年际变化大。另外,莱州市降水量主要集中在夏季,而夏季的降水又往往集中在一二场暴雨上,构成莱州市降水量的强脉冲性。只有把短时降水积蓄起来留待无雨时使用,才能满足需要。但是,莱州市拦蓄暴雨的能力相当薄弱,多数暴雨白白流失。因此,提高拦蓄暴雨的能力,最大限度地把水留住是解决水资源短缺矛盾的重要措施。

2.3.4 开发空中水资源。大气中的水汽也是一种水资源,实践证明它是一项投资少、效益大的切实可行的措施。近几年国家非常重视,投入巨资实施人工增雨作业,天旱时增雨缓解旱情,雨季增雨增加了水资源,莱州市实施该项工作17年来,多次成功实施人工增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3 结论

(1)莱州市近40年年降水量总体呈波动略增多趋势,夏季降水增多幅度为最大。

(2)降水年际变化大,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年内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6―8月)。干旱是当前面临的严峻问题,面对干旱应积极应对。

福建省降水特性分析(逐月降雨量)

第29卷第2期黑 龙 江 水 专 学 报 Vol 129,No.22002年6月 Journal of Heilongjiang Hydraulic Engineering College Jun.,2002 文章编号:1000-9833(2002)02-0024-03 福建省降水特性分析 余赛英 (福建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福州 350001) 摘 要:在统计分析了大量降水实测资料的基础上,揭示了福建省年降水量地理分布特征,降水量的年内月分配和年际变化特性。关键词:降水;特性;福建 中图分类号:P33311 文献标识码:A Analysis of precipit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Fujian Province Y U Sai_ying (Hydrology and Water Resources Investigati on Bureau of Fujian Prov.,Fuzhou 350001,China) Abstract:On stating and analyzing abundance of observed data of precipitation,the paper shows that the annual precipita -tion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the disciplinarian of annual distribution and multiyear variation of precipition in Fujian Province. Key words:precipitation;charac teristic;Fujian 收稿日期:2002-04-05 作者简介:余赛英(1968-),女,福建南平人,工程师。 福建省地处我国东南沿海,介于N23b 33c ~N28b 19c , E115b 50c ~E120b 43c ,总面积为123876k m 2 。倚山面海,境内群山耸立,低丘起伏,河谷、盆地错落其间,地势自西北向东南降低。 福建省濒临海洋,气候温暖湿润,属于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东南季风及夏秋台风是我省降水的水汽来源,降雨是我省水资源的根本来源,对于水资源数量和时空分布特征有决定性的影响。1 资料情况 采用44a(1956~1999年)完整连续的年降水观测记载的241站资料,以及降水资料系列有不同程度缺、漏,通过插补延长予以补齐的320站资料。供年降水量分析用的总站数561站,其中闽江247站,闽南区193站,闽东区66站,闽西韩江水系54站,外省周边1个站,平均每站控制面积221km 2(表1)。这是目前我省同步期最长且站数尽可能多的年降水量资料系列。经过认真审查和合理性分析,改正其中的错误,作为分析评价我省降水资源的可靠依据。 由于各种原因,有些测站的年降水资料不同程度地缺失、中断等情况,分别视不同情况采用相应的方法给予插补或延长。 (1)对于个别日期或月份缺测的,一般用自然地理条件相近的邻近测站资料相关插补。 (2)对于个别年份缺测或中断停测的,一般采用年降水量相关法加以插补。 (3)对于近几年停测的雨量,用相应年份的年降水等值线图插补。 表1 选用雨量站密度表 分区名称站 数流域面积/km 2 站网密度/km 2#(站)-1 闽 江2475992224216闽东诸河661469722217闽南诸河1933582418516闽西韩江541226322711鄱阳湖、钱塘江11170全 省 561 123876 22018 注:各流域面积均为省内面积。 为保证相关插补有一定的物理成因基础和插补延长成果的质量,慎重选择相应的参证站。主要考虑以下几种因素: (1)参证站与插补站在同一流域或相邻、距离较近,以使它们具有相同或相近的自然地理条件和气候特征。 (2)参证站资料质量较好,系列完整且较长。 (3)相关程度较高,相关系数应在0180以上且可通过置信度的0105的t -检验。 (4)在有多个参证站可供选择时,优先选用同一流域或相关程度较高的测站。2 年降水量参数统计分析 对所选用的561站年降水量系列逐站进行频率统计分析,用P ó型频率曲线适线法求得各站的年降水量统计参数[1]:多年平均值,变差系数C v 及偏态系数C s 。目估适线时,当首尾点群难以兼顾时,多考虑频率在50%以右的点群,同时C s 值根据经验和分析,统一采用2C v 值。 将各站点年降水量统计参数的均值和变差系数C v ,分别绘制了/福建省年降水量多年平均值等值线图0和/福建省年降水量变差系数等值线图0。对统计参数进行合理性分

1979~2018中国西北与西南地区降水变化特征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Letters 气候变化研究快报, 2020, 9(4), 318-327 Published Online July 2020 in Hans. https://www.wendangku.net/doc/b92446254.html,/journal/ccrl https://https://www.wendangku.net/doc/b92446254.html,/10.12677/ccrl.2020.94035 Characteristics of Precipitation Changes in Northwest and Southwest China from 1979 to 2018 Di Wang, Ruomei Zhong School of Atmospheric Sciences, Chengdu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hengdu Sichuan Received: Jul. 1st, 2020; accepted: Jul. 15th, 2020; published: Jul. 22nd, 2020 Abstract In order to further study the changes in precipitation over time and space distribution in the northwest and southwest regions of China under the influence of global warming in the past forty years, the data set of regional meteorological elements in China from January 1979 to February 2018 was selected-Yangkun Precipitation data compared the trend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an-nual precipitation in the northwest (75 - 105?E, 35 - 50?N) and southwestern regions (95 - 111?E, 20 - 35?N).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are drawn: In the past 40 years, the spring, summer, autumn, winter and annual precipitation in northwestern China showed a large fluctuation growth pattern within 40 years, with the largest fluctuation in summer and the smallest fluctuation in winter; the spring, summer, winter and all. There are fluctuation patterns in each year, the overall growth and decline trend is not obvious, the fluctuation range in summer is the largest, and the fluctuation range in winter is the smallest; in both regions, the summer precipitation is the most and the win-ter precipitation is the least. As far as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precipitation is concerned, the distribution of precipitation in the northwest region has increased from the center to the sur-roundings. The changes in the Tarim Basin, Qaidam Basin and Qinghai Lake have been more intui-tive in the past 40 years; in rainy areas, the changes in precipitation reduction in Guangxi in the past 40 years are more intuitive, and the shrinkage of the central rain area in Sichuan is more ob-vious. Keywords Northwest Region, Southwest Region, Annual Changes, Seasons, Precipitation 1979~2018中国西北与西南地区降水变化特征 王蒂,钟若嵋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四川成都

中亚湖泊地区降水量变化特征及趋势

第30卷第6期2 0 1  2年6月水 电 能 源 科 学 Water Resources and PowerVol.30No.6 Jun.2 0 1  2文章编号:1000-7709(2012)06-0013- 04中亚湖泊地区降水量变化特征及趋势分析 陈起川1,2,夏自强1,2,郭利丹1,2,杨富程1,2,鄢 波1, 2 (1.河海大学国际河流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98;2.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学院,江苏南京210098)摘要:为了解中亚湖泊地区降水量变化特征及变化趋势,根据中亚地区不同经纬度5个湖泊代表气象站20世纪中后期及21世纪的实测逐日降水量资料,采用五年滑动平均法、距平分析法、线性倾向估计法、Mann-Kendall秩次相关分析检验法及相关的水文统计方法,对该区域的降水量特征、变化趋势及其趋势显著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里海的年降水量呈减少趋势,其他四个湖泊区域的年降水量均呈显著增加趋势。关键词:中亚地区;湖泊地区;降水量;降水分配;不均匀系数中图分类号:P339;P457.6 文献标志码:A 收稿日期:2011-10-11,修回日期:2011-11- 22基金项目:水利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基金资助项目(201001052 )作者简介:陈起川(1987-),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水资源利用及生态水文,E-mail:chenq c2010@126.com 降水量是地表水、 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降水量的变化直接影响水资源总量[1] ,分析研究降水量的变化特征和变化规律对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具有重要意义[2,3] 。中亚地区深处内陆,远离海 洋, 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河流下游水量减少、水资源利用率不断提高、荒漠绿洲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等原因,该地区的内陆河流域水资源基本全靠降水补给,但降水量变化特征的研究却极少。鉴此, 本文对中亚地区主要湖泊地区的降水量进行分析,旨在探究该地区的降水量变化情况,并为研究气候变化问题提供依据。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域概况 ①里海。是世界最大的湖,位于亚欧大陆腹地,亚洲与欧洲之间。里海北部位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带,而里海中部及南部大部分区域则位于温热带,西南部受副热带气候影响,东海岸以沙漠气候为主,从而气候多变。②咸海。是位于中亚地区的一内流咸水湖,坐落于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两国交界处,为世界第四大水体,属于沙漠大陆型气候。③巴尔喀什湖。位于哈萨克斯坦东部,是该国境内第3大水体,由于深居亚欧大陆腹地, 海洋上的气流很难流入,呈现出典型的温带大陆型气候[ 4] 。④阿拉湖。是哈萨克斯坦境内的盐湖,接近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边界,属于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地区。⑤斋桑泊。是哈萨克斯坦境 内东北部的一淡水湖,位于阿尔泰山西麓,额尔齐斯河流经此湖。 1.2 研究资料及分析方法 利用中亚地区5个湖泊气象站20世纪中后期及21世纪初的平均面降水量进行分析。所选择的5个气象站的地理坐标分别为:里海43.0°N、47.6°E,咸海46.8°N、61.7°E,巴尔喀什湖46.8°N、 75.1°E,阿拉湖46.2°N、80.9°E,斋桑泊47.5°N、 84.9°E。采用五年滑动平均法[5]、距平分析法[6] 、线性倾向估计法[7] 对各站的降水量的变化特征进 行分析,对研究数据按时间序列进行年代和季节划分来研究该地区在不同时间尺度下的变化特征;并采用Mann-K endall秩次相关分析检验法(M-K法)[8]对降水量变化趋势的显著性进行检验。 2 降水量变化特征及趋势分析 2.1 降水量特征统计 表1为各站年均降水量的统计特征。由表可看出,里海多年平均降水量相对丰沛,巴尔喀什湖年均降水最少,咸海多年平均降水量与巴尔喀什湖相近。咸海极端降水量的极值比和变差系数CV最大, 巴尔喀什湖次之,说明咸海年均降水量的年际变化程度最大,巴尔喀什湖次之;咸海与巴尔喀什湖特征很相似,阿拉湖与斋桑泊相似。2.2 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及年代际变化 对各站的年降水量进行五年滑动平均及趋势分析并绘制成过程线(图1)。由图可看出,里海的年降水量呈下降趋势,而其他四个湖泊地区的

描述与阐释降水特征的过程与方法

描述与阐释降水特征的过程与法 前言地理高考如考?考什么?怎么办? (一)如考? (二)考什么? ——《考试大纲》中的考试容 地理学科命题注重考查考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即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考核目标与要求 ●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 ●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 2.考试围 考试容主要包括《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必修地理1、地理2、地理3,以及《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有关容。 对《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选修容的考核由各省区根据具体教学情况酌定。 对所列考试容的考查程度不超过课程标准规定的要求。 (三)怎么办? 一、《考试大纲》中的“描述与阐释” 二、《课程标准》中的“降水特征与成因” (一)世界地理中的“降水特征与成因”(6) 1.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归纳世界降水分布特点。 2.运用气温、降水量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说出气温与降水量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3.举例说明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4.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某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 5.运用图标说出某地区气候的特点以及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6.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概括某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 (二)中国地理中的““降水特征与成因”(6) 1.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以及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2.在地图上指出北地区、南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 3.运用地图和气候统计图表归纳某区域的气候特征。 4.运用资料比较区域的主要地理差异。 5.运用资料说出首都北京的自然地理特征、历史文化传统和城市智能,并举例说明其城

华北降水及变化特征

第三章华北降水及变化特征 (2) 3.1 华北降水特征 (2) 3.1.1 年降水 (2) 3.1.2 降水年内分布 (3) 3.2 华北降水变化 (4) 3.2.1 年变化 (4) 3.2.2 季节变化 (5) 3.2.3 空间分布 (7) 3.3 小结与讨论 (11)

第三章华北地区降水量及其变化特征 在讨论城市化对华北降水序列影响之前,首先对华北降水及变化特征做一详细的分析,以便下文进一步的分析。 3.1降水量特征 本节讨论降水量变化特征所采用的资料为1971—2000年累年均值。 3.1.1 年与季降水量分布 华北地区年降水量在200—1000毫米之间,平均降水量为535.8毫米。南北差异较大,各地分布不均,从华北年降水量分布可以看出,年降水量基本由西北向东南递增。华北西北部内蒙古地区为少雨区,年降水量大多在400毫米以下;华北东南部的河南、山东以及安徽和江苏北部为多雨区,年降水量大多在600毫米以上。 图3.1 华北年降水量分布图(毫米) 图3.3为华北各季节降水量分布。可以看出,各季节分布趋势与年分布相似,依然是南多北少。春季,平均季降水量为83.3mm,内蒙地区季降水量在50mm 以下,区域中部大部分地区在50-100mm,南部部分在100mm以上。夏季,平均季降水量为332.4mm,西北部内蒙地区季降水量较少,在250mm以下,华北

西部陕西、山西季降水量也相对较少,在250-300mm,华北东部季降水量多于西部,东南部季降水量最多,在400mm以上。秋季,平均季降水量为102.6mm,分布同夏季相似,但大部分地区季降水量多于春季,100m线北移。冬季,平均季降水量为17.5mm,华北北部大部分地区在10mm以下,安徽和江苏北部一带季降水量超过50mm。 春季夏季 秋季冬季 图3.3 华北各季节降水量分布 3.1.2 降水年内分配 根据华北各气象站月降水资料,利用区域平均方法建立华北地区月降水量序列。华北降水以7月最多,8月次之;1月最少,12月次之。华北主要降水时段集中在夏季三个月,降水量达332.4毫米,占全年总降水量的62%;冬季各月降

盘锦地区降水特性分析

盘锦地区降水特性分析 王冬梅, 李朋军, 侯晓磊 (辽宁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盘锦分局,辽宁盘锦 124000) 摘要:降水是水资源的补给源,降水的特性决定了水资源特性。降水量 及其时空分布取决于水汽来源、天气系统和地形等条件。水汽入流的方 向和地形等因素,对降水量在地区上的分布起着决定性作用。水汽的输 送量随着季节不同而有差异,从而形成降水量的季节变化。利用50a系 列资料从降水量的地区分布、年内分配、年际间波动及多年变化等方面 对盘锦地区降水特性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降水;地区分布;时空分布;特性 1 自然地理概况 盘锦市位于东北松辽平原南部,辽河下游。地处东经121°34′~122°29′,北纬40°41′~41°41′。辖盘山县、大洼县和兴隆台、双台子区,境内有大、中、小河流21条,总流域面积3352㎞2。地势低洼平坦,北高南低,由东北向西南逐渐倾斜,为退海冲积平原。盘锦海域为辽东湾浅海区域。海岸线从大辽河口至大凌河口,全长118㎞。 气候的主要特征是,四季分明,雨热同季,日照充分,寒暑悬殊。春季风大雨少,气候干燥;夏季高温,多雨;秋季晴朗,降温快;冬季寒冷,降雪少。 2 资料系列代表性分析 根据现有的雨量站降水资料观测年限情况[1-2],选用具有53a以上降水观测资料的站作为长系列代表站,用长系列降水主要统计参数均值和Cv值与不同系列的相应参数进行对比分析,从总体对比结果看,1956-2005年降水系列的主要参数与长系列更接近,比其他系列具有更好的代表性[3]。详见表1。 表1 盘锦地区雨量代表站不同降水量系列均值、Cv值对比

3 降水的特性分析 盘锦市降水量在地区分布上较均匀,东南部略高于西北部,从东南至西北降水量逐渐递减。纵观近50a各地降水资料,盘锦地区降水情况有以下一些特征。 3.1 降水的地区分布 从全地区的年降水量来分析[4],东南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为600~660mm,西北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90~620mm。 全市多年平均年降水量为20.41亿m3[5],折合成降水深为576.2mm。全市20%、50%、75%、95%频率的年降水量分别为24.22亿 m3、20.07亿 m3、17.09亿 m3、13.35亿m3,折合成降水深分别为683.9mm、566.4mm、482.3mm、376.8mm。 从流域分区看[6],大辽河是盘锦市降水量最高的流域,多年平均年降水深630.9mm,辽河则是盘锦市降水量最少的流域,多年平均年降水深544.4mm。年降水量超过全市平均水平的流域有大辽河、绕阳河,辽河和大凌河流域达不到全市平均水平。盘锦市流域分区降水量特征值见表2[7]。 从行政分区看,兴隆台区平均年降水量最高,为610.6mm,盘山县最低,为564.2mm,最高与最低相差46.4mm,因此说,全市各县区的多年平均降水量基本持平。各县区年降水量特征值见表3 。

小二沟地区近54年降水量变化特征分析

收稿日期:2012-10-221小二沟地区地理自然概况 小二沟地区(现名诺敏镇)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东南部,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半农半林地区,辖区面积7825km 2,其中林地面积3167km 2,草场面积2650km 2,耕地面积134km 2, 平均海拔高度为286.1m ,气候属于寒温带温凉半湿润大陆性季 风气候。四面环山,具有寒冷、风大、干旱等典型山地气候特点。 近年来,随着气候异常事件的增多,各种气象灾害频繁发生,严 重影响了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小二沟地区降水 变化特征对本地农业生产、森林草原防火具有重要意义。 2统计资料及方法 利用小二沟建站以来1957-2010年降水资料,求出年降水 的距平,再将一年划分为春、夏、秋、冬四季,分别求各季的降水 距平:3月、4月、5月为春季;6月、7月、8月为夏季;9月、10月 为秋季;11月、12月、1月、2月为冬季。计算年降水距平及各季 降水距平的3年滑动平均值,系统分析了小二沟地区近54年的 降水变化情况。3降水的年变化 小二沟地区54年来的年最大降水量出现在1998年,为 998.6mm ,年最少降水量出现在1976年,为290.9mm 。从图1中 年降水距平的3年滑动平均曲线可以看出,60年代中期至80 年代年降水趋于减少,而从80年代至2000年降水量增加。进入 2000年以后,降水的年变化呈现明显下降趋势,表现为负距平。 4 降水的季节变化4.1春季降水变化 小二沟地区54年来的春季最大降水量出现在1988年,为 149.9mm ,最少降水量出现在2003年,为10.9mm 。从图2中春 季降水距平的3年滑动平均曲线可以看出,春季降水始终是波 小二沟地区近54年降水量变化特征分析 张胜利,孙晓慧,郝占宇 (呼伦贝尔市小二沟气象局,内蒙古诺敏镇 165474)摘要:水分条件是农业发展最重要的物质基础和限制性因素,降水量的多少且年内分配均匀与否,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当地的种植结构以及农业类型。文章通过对小二沟地区1957-2010年54年来降水量的统计分析,探讨了小二沟地区降水量的变化趋势。 关键词:小二沟地区;降水量;变化趋势 中图分类号:S161.6文献标识码:A 10.3969/j.jssn.1007-0907.2012.06.049文章编号:1007-0907(2012)06-0092-02 The Small Ditch Region Nearly 54Years Precipitation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Analysis Z HANG Sheng -li (Hulunbuir Small Ditch Meteorological Bureau,Hulunbuir 165474,China) Abstract :the water condition is th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s the most important material base and restrictive factors,rainfall and annual distribution of uniform or not,to a certain extent will affect the local planting structure and the types of agriculture.This article through to the small ditch area 1957-2010year 54years precipitation statistical analysis,discusses the small ditch precipitation change trend. Key words :Small ditch region;Precipitation;Change trend 图1 年降水变化趋势 图2 春季降水变化趋势距平值(m m )距平值(m m )内蒙古农业科技2012(6):92~93 Inner Mongolia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山西省降水变化特征分析

山西省降水变化特征分析 发表时间:2019-04-23T10:39:45.550Z 来源:《科技研究》2019年1期作者:靳泽辉1 卫玮2 杨飞鸿1 [导读] 本文选用山西省38个台站1958~2013年逐月降水量资料,对山西省降水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靳泽辉1 卫玮2 杨飞鸿1 (1山西省五台山气象站山西太原 030000 2陕西省气象台陕西西安 710014)摘要:本文选用山西省38个台站1958~2013年逐月降水量资料,对山西省降水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56年山西省四季降水量和年降水量变化趋势一致,均呈现出逐年减少的趋势,气候倾向率却有很大的差异;山西主要有三个多雨区,分别位于晋东南太行山区和中条山区、吕梁山区、五台山区。阳城年平均降水量最大,大同年平均降水量最小,两地之间的降水量相差40%左右;春季降水分 布同年平均降水量类似,夏季降水量具有明显的经向分布,东西部降水量较大,中部降水量小,秋季平均降水量从北到南逐渐增加,季降水量从北到南逐渐增加,分布特征基本与春季降水量类似。 关键词:山西省;降水量;变化特征 1、研究资料和方法 本文主要选用山西省境内38个台站1958~2013年逐月降水量数据,选用线性倾向估计发,对山西近56年的降水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利用T检验对降水信度检验。季节划分主要采用常规划分标准:春季3~5月,夏季6~8月,秋季为9~11月,冬季为12到次年2月份。 2、山西省降水时间分布特征 2.1四季降水量变化 如图1所示为山西省1958~2013年春、夏、秋、冬四季逐年降水量变化趋势图,从图中可以看出: 1958~2013年山西省春季降水量在28.0~158.5mm之间,其中年最大降水量出现在1964年,最小降水量出现在1962年,最大降水量将近是最小降水量的5.7倍,说明山西省春季降水量年际变化波动幅度较大。近56年山西省春季降水量呈现出逐年减少的趋势,气候倾向率为-1.1mm/10a,但是并未通过0.0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结合多项式拟合结果,山西省春季降水量年代际变化呈现出波动见效的趋势,其中20世纪60年代降水量偏多,进入到70年代逐渐减少,80年代的降水量偏多,90年代偏少,在21世纪之前山西省春季降水量有明显的增加趋势,而从21世纪往后降水量则逐渐下降。 1958~2013年山西省夏季降水量在153.3~425.6mm之间,其中夏季降水量最多的年份为1964年,最少年份为1962年,夏季最大降水量将近是最小降水量的2.8倍,说明夏季降水量年际变化波动幅度较大。近56年山西省夏季降水量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气候倾向率为-9.8mm/10a,通过了0.0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结合多项式拟合结果,在20世纪60年代山西省夏季降水量呈现出剧烈波动变化,从70年代往后一直到21世纪之前,夏季降水量呈现出平稳的下降趋势,而从21世纪往后则呈现出明显的增加趋势。 1958~2013年山西省秋季降水量在40.9~211.9mm之间,降水量变化波动较为剧烈。近56年山西省秋季降水量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气候倾向率为-3.4mm/10a,未通过0.05的显著性检验;结合多项式拟合结果,在20世纪60年和21世纪初,山西省秋季的降水量波动变化较为剧烈,从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降水量则呈现出平稳的下降趋势。 1958~2013年山西省冬季降水量在1.1~28.3mm之间,其中冬季降水量最大值出现在1990年,最小值则出现在1999年,冬季最大降水量是最小降水量的24.7倍,波动变化十分剧烈。近56年山西省冬季降水量呈现出小幅度增加的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092mm/10a,未通过0.0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结合多项式拟合检验结果,山西省冬季降水量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其中20世纪60年代冬季的降水量偏少,70-80年代降水量明显增加,90年代降水量减少,由此不难看出在21世纪之前,山西省冬季降水量总体呈现出偏多的趋势,而从21世纪往后冬季降水量则逐渐减少。 2.2年降水量变化 1958~2013年山西省年平均降水量在382.8~637.1mm之间(图2),其中降水量最多的年份出现在1958年,降水量最少的年份则出现在1986年,两者之间相差254.3mm。近56年山西省年平均降水量呈现出逐年减少的趋势,气候倾向率为-12.6mm/10a,通过了0.0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结合多项式拟合结果,20世纪60年代前后山西省降水量下降趋势较为明显,从70年代往后一直到90年代降水量则呈现出平缓的下降趋势,而进入到21世纪以来,山西省降水量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 图1 山西省1958~2013年春、夏、秋、冬四季逐年降水量变化趋势图

我国降水量及特征原因

中国降水—— 1引言: 大家在被北京也待了一段时间了,应该可以很明显的感受到,这是一个夏秋降水多,而冬春降水少的城市。 今天,我们就通过读图的方法,让大家了解中国的降水特征。 2空间分配: A.首先来看这张图——《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它显示的是中国各地年平均降水量的情况 B.我们先来看一下图例——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降水量范围——如这种颜色表示。。。 C.然后看图,一眼看去,很明显,从东南向西北,颜色整体上是由蓝向绿过渡,那么可以看出降水量的一个分布规律——我国年降水量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不断减少。 原因——主要是受海陆位置影响,东南距海近,受夏季风带来的水汽影响,降水多。 西北距海远,受夏季风影响小,降水少。 D.我们再看,图中有两个极值—— 一个位于台湾的火烧寮:它的年降水量达到8408mm,是我国年降水量最多的地方 另一个位于我国的南疆托克逊,年降水量仅达5.9mm,是我国年降水量最少的地方 E. 最后,我们来看一看几条比较重要的等降水量线—— 首先是中间的这条,表示的是800mm的等降水量线,那么,结合我们已有的知识,可以发现,这条线大致通过秦岭-淮河一线,这条等降水量线和很多自然要素界限吻合。

再来看看稍北的400mm等降水量线,它从大兴安岭西坡,经过阴山、吕梁山、巴颜喀拉山、唐古拉山、冈底斯山,终止于雅鲁藏布江河谷。 这条线东南气候湿润,适宜森林生长,是我国主要农耕地带; 此线西北气候干旱,为草原地带,是我国主要牧区。 而200mm的这条则是沿着阴山、贺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到冈底斯山一线。是草原 和荒漠的大致分界线。 B.在时间上: 1.年内变化 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越往北部集中性越强。雨季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北方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此外,降水量的年际变化 大。 年内降水不均,主要集中在夏季(下图所示) (原因): a.降水的季节变化与夏季风的进退迟早有关。 b.降水的年际变化与夏季风进退规律反常有关。 影响降水的因素: a.纬度位置:南北跨纬度50度,来自太平洋、印度洋的水汽难以深入内陆; b.海陆位置:中纬度地区离海远近不同,降水差异大;

(完整版)降水特征

一天里,什么时候最爱下雨 原韦华 新闻背景 随着夏天的到来,雨水逐渐增多,北京的汛期也到了。 那么,在我国的不同地区,一天中什么时间最有可能降雨?不同时段的降雨又往往具有什么样的特征?细心的读者可能都有自己的生活体验,而科学工作者则给出了详细的统计和分析。 ()最早被提及的降水日变化现象是“巴山夜雨” 很多读者都有这样的体会,降水在一天之内不是均匀分布的,有些时间段特别容易下雨,而有些时间段很少有降雨,这就是降水的日变化。 最早被提及的降水日变化现象当属“巴山夜雨”,这早在唐朝的诗歌中就得到体现。最著名的恐怕要算是李商隐《夜雨寄北》中“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描述的浪漫意境;白居易的《长恨歌》中也有叙述,“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此外李白、王维以及其他朝代的诗句中也多有提及蜀中的夜雨特点。基于现代化的观测数据也证实,四川盆地乃至我国西南诸多地区均存在夜雨的降水特征,可见蜀中的夜雨自古已然,并不是现今才有的现象。 ()为何“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此前由于观测资料的限制,对于降水日变化的研究相对较少。近年来,中国气象局的宇如聪研究员和他的研究团队全面揭示了我国大陆地区夏季降水的日变化特征,结果显示,在长江上游地区,夏季降水的日峰值通常出现在凌晨0时前后;长江中游地区,降水峰值则在清晨6点左右;长江下游地区,夏季降水的主峰值则集中在下午时段;整个长江流域的夏季降水峰值呈现自西向东滞后的现象。 华南和东北地区主要为午后的降水峰值。陆地上夏季的午后降水峰值较为常见,这通常是由于太阳辐射加热的日变化,致使午后温度较高,暖空气上升造成不稳定,导致降水的发生。陆地上的夜间降水峰值的成因较为复杂,目前还没有定论,可能有局地的山谷风的作用、低层风场的作用以及云层的辐射效应等等。 然而,在冬季,无论是我国的西部还是东部,雨、雪则常常在夜间降落,正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诗句中描绘的那样。

周至县降水变化特征分析

周至县降水变化特征分析 发表时间:2018-08-31T13:03:20.520Z 来源:《防护工程》2018年第8期作者:王红艳 [导读] 非汛期及各月降水量的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以及平均值的线性变化趋势及暴雨发生规律。为今后该区域的降水量分析,防汛抗旱以及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借鉴作用。 王红艳 陕西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陕西周至 710400 摘要:本文通过对周至县黑峪口站62年的降水资料分析,得出了汛期,非汛期及各月降水量的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以及平均值的线性变化趋势及暴雨发生规律。为今后该区域的降水量分析,防汛抗旱以及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降水量;趋势;特征 1 研究区概况 周至县地处关中西部。距西安市区68公里,地理坐标为东经107°39′-108°37′,北纬33°42′-34°14′;域内西南高,东北低,山区占76.4%。在全国气候区划中,周至县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气候寒冷干燥,气温低,降水少。春季暖气团渐强,气温上升,降水增加。夏季天气炎热,暖湿气团凝云致雨,多雷暴,间有冰雹。秋季连阴多雨。本文分析周至县黑峪口站62年降水变化特征,以进一步认识该区域降水规律,为防灾减灾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2 数据与方法 2.1站点选择与数据来源 周至县共设有雨量站12个,各雨量站降水资料起始年份多集中在20世纪50年代和70年代之后,因考虑到其他站雨量资料系列不够或缺测时间较长,所以本文在分析中选用1956-2017年系列长度较好、且具有代表性的黑峪口站降水观测资料。对于黑峪口站在1956-2017年缺测年份,采用水文学中常应用的客观插值方法对这些资料进行插补。 2.2研究方法 四季时段按气象部门的标准划分,即春季3月-5月,夏季6月-8月,秋季9月-11月,冬季12次年2月。定义日降水量≥50mm为一个暴雨日数;暴雨量/暴雨日数为暴雨强度,年暴雨量占年总降水量百分比为暴雨贡献率。本文采用滑动平均法、累积距平法、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分析降水量变化趋势。 3 结果与分析 3.1 降水量的年际和年内变化 3.1.1降水年际变化 黑峪口站多年平均降水量为801mm,降水最多的年份是2011年,降水量1269.0mm;最少年份1995年,降水量为340.6,最大值和最小值相差928.4mm。其他多雨年份分别为1983年1242.6mm、1958年1210.1mm;少雨年份为1997年481.5mm、1977年497.5mm。降水量负距平值在-460.4-- -1.0之间,正距平值在11.3-468.0之间。在61年中有31年的降水量大于平均值,30年的降水量小于平均值。年降水量最大值为平均值的1.6倍,最大值为最小值的3.7倍,这些数据均反映了周至县降水年际变化大。 图1 黑峪口站年降水量变化趋势1956年--2017年 图2 黑峪口年降水量累积距平曲线1956年-2017年 从图1可以看出,1956-2017年黑峪口站年降水量存在明显的波动变化,呈现“增加一减少一增加一减少”的波动形态,在Mann-kendall趋势检验中,M=1.34,绝对值小于1.96,表明周至县在60年来的降水中呈现出不显著的下降趋势,下降的速率约为7mm/10a。60年代平均降水量为850.7mm,大于多年平均降水量;70年代平均降水量为745.6mm,小于多年平均降水量;到了80年代降水量显著增加,平均降水量为835.6mm,大于多年平均值;90年代降水量呈现下降趋势,平均降水量675.5mm,再次小于多年平均降水量;进入新世纪以来,降水量有所

湖北谷城近49a降水变化特征分析(论文)

湖北谷城近49a降水变化特征分析 杨诗定 (谷城县气象局,谷城 441700) 摘要:利用谷城县1959~2007年降水观测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累积距平、移动平滑等方法对近49a 降水变化特征及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得出近49a谷城年降水量呈缓慢增多趋势(4.3mm/10a),且有23a、21a 的周期变化。夏季降水量增多明显(30.6mm/10a),秋季降水量却呈减少趋势(-21.8mm/10a)。年降水量的增长主要源于夏季降水增长的贡献。同时,年降水增多、雨日减少、暴雨日增多,表明谷城地区强降水的危害有增多的趋势。 关键词:谷城;气候变化;降水 引言 气候变化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气象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相对于全球性的持续变暖趋势,降水量变化特征有更大的不确定性和区域特征,因此研究不同区域降水量的变化特征是当前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IPPC第三次评估报告指出20世纪半球亚热带陆地地区每10年减少约0.3%,而大部分中高纬地区降水量每10年增加0.5~1.0%[1]。很多学者对我国和湖北省降水变化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大量研究成果。如王英等[2]基于1951~2002年中国约730个气象台站观测数据对我国降水近50年变化进行研究表明,全国平均年降水量从60年代到90年代呈明显下降趋势,但在90年代后期出现回升,其中夏季和冬季降水量已达到50年代和60年代的水平。陈隆勋和翟盘茂等[3-4]对近40~50年我国降水研究指出:全国平均年降水量呈减少趋势,但西部降水量增长趋势明显,其中以西北地区为最,而西南一些地区有减少趋势。郑祚芳等[5]对湖北省近50年气候变化的研究结论是,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差异明显,年降水量有弱的增多趋势。冯明[6]对全省72 个台站来的降水资料进行分析后发现, 全省降水差异较大, 分布不均, 1980 年以来东部地区降水偏多, 西部地区则相反。覃军王海军[7]对湖北省1961年以来降水变化趋势分析,指出年降水量有增加趋势,其分布格局是东增西减,南增北减。 谷城县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山区,1959~2007年年平均降水量932毫米,降水变化对当地经济社会和人们生活影响巨大,降水的不均匀性(干旱、暴雨)造成的损失巨大。因此对降水变化的研究,揭示其变化特征,对于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增强防灾减灾主动性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将对该地区49年来降水变化进行分析,揭示其基本气候特征和变化趋势。 1 资料及分析方法 1.1 资料 本文选取谷城站(站址未迁移过)1959~2007 年人工观测降水资料,按年(1~12月)、汛期(5~9月)、春季(3~5 月)、夏季(6~8 月)、秋季(9~11 月)、冬季(12~次年2 月)组成序列。 1.2 方法 1.21 气候倾向率 降水的气候率采用一次线性方程表示,即: R i=a0+bt i,i=1,2,…,n。(1)式中R i为降水量,t i为时间,b×10为气候倾向率,表示降水量每10年的趋势变化率。

陇南近五十年气温和降水变化特征分析及影响

陇南近五十年气温和降水变化特征分析及影响 摘要: 利用1959~2008年陇南气温降水资料,利用直线回归方程、图表,分析陇南50年来的气温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年平均气温和春、夏、秋、冬四季气温变化均呈上升趋势;各季节变化幅度不同,冬季上升幅度最大,夏季最小;以80年代后期为界分为冷暖两个阶段。降水变化明显,全球气候变暖趋势越来越明显,随之而来的气象灾害增多,从而产生一系列社会和经济问题。陇南是农业地区,气候变化直接影响到农业生产和粮果安全,因此,研究气温降水变化趋势,对指导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陇南气温降水变化影响 现在讨论气候变化已经成了人们的热点问题,在全球气温变暖趋势越来越明显的大背景下,而在小地区也已经凸显。气温和降水的变化,将会影响到人类的生产生活,从而产生一系列的社会和经济问题。陇南是一个资源丰富,气候怡人的山区,主要以种植业为主,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影响很大。因此,研究气温降水变化特征,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1.陇南气温变化特征 全区气候在横向分布上分北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三大类型,在纵向分布上,由于受山脉的走向、山势的高度、山坡的坡度和坡向等地形因素的影响,光、热、水、气和生物资源等农业诸要素,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特点,耕作区垂直高差一般在50一120米左右。特别是气象条件的垂直差异极为明显,俗话说:“山上积雪皑皑,山下春暖花开”,“一眼看四季,十里不同天”。利用1959~2008年陇南气象站的资料,对陇南、四季季平均最高、最低气温变化趋势的空间分布状况和时间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50年来,我国平均最高气温的变化特征呈现北方增暖明显,年平均最低气温全国各地基本一致,呈明显的变暖趋势;无论是春季还是冬季,平均最低气温的增暖幅度明显大于平均最高气温的增幅;平均日较差多呈下降趋势,并在陇南东南部方地区尤为明显,各季平均日较差亦均呈下降趋势,并以冬季的下降幅度为最大;年平均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变化在年代际变化上基本呈现较为一致的步伐,即50年来主要的变暖均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均在90年代。 据统计2010年1月,陇南市各县(区)平均气温普遍偏高2-3℃,是陇南市有气

咸阳市降水变化特征分析

咸阳市降水变化特征分析 【摘要】在企业配电系统中,变配电所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变配电所设计是企业工程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其规范性和技术性都很强,许多方面涉及到国家强制性条文的贯彻落实。本文将变配电所设计时经常出现的问题整理出来,并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低压配电系统;变电所;配电所 在企业配电系统中,变配电所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变配电所设计是企业工程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其规范性和技术性都很强,许多方面涉及到国家强制性条文的贯彻落实。要做好变配电所设计既要执行国家现行的有关规范和规程,又要满足当地供电部门的具体要求,还要紧密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否则会出现种种问题,影响设计质量和工程进度,给企业的发展带来损失。为了做好变配电所的设计,现将本人在变配电所设计图纸时发现一些问题整理出来,进行简要的分析,与大家相互交流,共同学习。 一、变电所、配电所的具体概念 在具体项目的设计文件中不宜笼统使用“变配电所”这一名称。“变配电所”是变电所和配电所的统称,仅用于泛指。具体谈到某种类别或某一个体时,应分别称为“变电所”或“配电所”。在GB50053-94《1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中,“变电所”的解释是“10kV及以下交流电源经电力变压器变压后对用电设备供电”;“配电所”的解释是“所内只有起开闭和分配电能作用的高压配电装置,母线上无主变压器”。由此可以看出,所内是否有以变电为主要作用的电力变压器是区分变配电所的主要因素。 在企业供电系统整体设计时,经常将变电所的10KV配电部分统一布置在一起,方便管理;为保证变压器能够深入负荷中心,将变压器和低压配电部分布置在生产车间内部,这样能够最大限度的利用资源、节省资金。 二、低压系统接地型式和带动导体系统型式的关系 配电系统的型式有两个特征,即带电导体系统的型式(如三相四线制)和系统接地的型式(如TN-C系统)。在正式文件中不得把三相四线制的TN-S系统称为“三相五线制”。在GB50054-95《低压配电设计规范》附录“名词解释”中已明确指出,“三相四线制是带电导体配电系统的型式之一,三相指L1、L2、L3三相,四线指通过正常工作电流的三根相线和一根N线,不包括不通过正常工作电流的PE线。本章所规定的TN-C、TN-C-S、TN-S、TT等接地型式的配电系统均属三相四线制”。在我国低压配电电压主要采用220V/380V。带电导体系统的型式宜采用单相二线制、两相三线制、三相三线制和三相四线制。 在设计和审图的过程中,发现不少设计人员对TN-S与TN-C-S接地型式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