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八年级数学上册《命题、定理与证明》1312定理与证明学案1华东师大版

八年级数学上册《命题、定理与证明》1312定理与证明学案1华东师大版

八年级数学上册《命题、定理与证明》1312定理与证明学案1华东师大版
八年级数学上册《命题、定理与证明》1312定理与证明学案1华东师大版

13.1.2定理与证明

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分析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知道定理与证明的含义,通过演绎推理完成简单的证明,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严谨性,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

2、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初中数学华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13章全等三角形的第一部分命题、定理与证明的第二课时,是学生进一步学习证明的基础,教材通过实例引入定理的概念,通过定理与基本事实利用演绎推理来判断一个命题是否正确,为学生学习其它证明奠定基础。

3、中招考点

近5年均有考查有关定理证明的内容,考查题型一般为几何题型的解答题,其中证明三角形全等或相似出现的较多。

4、学情分析

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相交线与平行线等内容,对几何演绎推理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但对于区分定理与基本事实,由于其抽象程度较高,学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学中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二、学习目标

1.能说出定理的概念,能区分定理与基本事实,掌握命题与定理的联系与区别。

2. 了解证明的概念,会运用基本事实、定理进行简单的真命题的证明

三、评价任务

1.小组内讨论什么是基本事实、定理,能说出命题与定理的联系与区别

2.教师提问学生,对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评价

四、教学过程

学习

教学活动评价要点两类结构目标

学习目标1:

能说出定理的概念,能区分定理与基本事实,掌握命题与定理的联系与区别

自学指导一:

内容:课本P55“定理与证明”至“思考” 前

的内容

方法:自主学习,独立思考

时间:5分钟

要求:1. 什么是基本事实,什么叫做定理,

2. 如何把一个命题改成“如果……那

么……”的形式

自学检测一:

1、经过证明的真命题称为(),基本事

实是不需要()的真命题。

2、下列真命题是定理的是()

A、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B、同位角相等,两直

线平行

C、对顶角相等

D、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3、有关基本事实、定理的说法:(1)基本事

实是命题(2)定理是由基本事实、定义、已知条件

或已经证实了的真命题推出;(3)真命题是定理;

(4)命题是被证明正确的基本事实;(5)定理不

一定是由基本事实推出的。其中正确的个数()

A、2

B、3

C、4

D、5

4、下列关于“证明”的说法证明的说法正确的

是()

A“证明”是一种命题

B“证明”是一种定理

C“证明”是一种推理过程

D“证明”就是举例说明

全班

90%的学生

能准确说

出概念及

二者之间

的关系,能

判断出所

给命题是

否是定理

要点归纳1

1.基本事实:是用

来判断其他命题真假的

原始依据

2.定理:由基本事

实或其他真命题出发,

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判断

它们是正确的,并且可

以作为进一步判断其他

命题真假的依据

3.命题、基本事实、

定理三者之间的关系

学习目标2:

了解证明的概念,会运用基本事实、定理进行简单的真命题的证明

自学指导二:

内容:课本P56“思考”至“读一读” 内容

时间:5分钟

方法:自主学习,小组交流

要求:1.证明的概念

2.会证明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

3.总结证明的一般步骤

自学检测二:

1.根据条件、定义以及基本事实、定理等,经

过演绎推理,来判断一个命题是否正确,这样的推

理过程叫做。

2.完成以下证明,并在括号内填写理由。如右

图,已知AB∥CD,MN与AB、CD分别相交于E、F,

PQ与AB、CD分别相交于E、G,∠PEM=27°,

∠DGQ=63°。求证:MN⊥CD。

证明:

∵AB∥CD ()

∴=( )

又∵∠GEF=∠PEM=27°()

有60%

的学生能

掌握证明

的一般步

骤,格式规

范,能初步

归纳用演

绎推理解

决几何问

题的方法。

通过

第2题说

明证明必

须“言必

有据”,每

步推理都

要有依,

在书写证

明的过程

中把依据

要点归纳2

1.证明:推理的过

程叫做证明

2.证明的一般步

骤:

(1)根据题意画出

图形

(2)根据题设、结

论,结合图形,写出已

知求证

(3)经过分析,找

出由已知推出结论的途

径,写出证明过程A

F

E

D

C

B

G

N

P

M

课后反思:

华东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第十一章 数的开方 11.1平方根与立方根(1) 【教学目标】:以实际问题的需要出发,引出平方根的概念,理解平方根的意义,会求某些数的平方根。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平方根的概念,求某些非负数的平方根。 难点:平方根的意义 【教具应用】:老师:三角板、小黑板 学生: 【教学过程】: 一、 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问题1、要剪出一块面积为25cm 2的正方形纸片,纸片的边长应是多少? 问题2、已知圆的面积是16πcm 2,求圆的半径长。 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就来学习本节内容 二、 自学提纲: 1、 你能解决上面两个问题吗?这两个问题的实质是什么? 2、 看第2页,知道什么是一个数的平方根吗? 3、 25的平方根只有5吗?为什么? 4、 会求110的平方根吗?试一试 5、 -4有平方根吗?为什么? 6、 想一想,你是用什么运算来检验或寻找一个数的平方根? 7、 根据平方根的定义你能指出正数、0、负数的平方根的特征吗? 8、 什么叫开平方? 三、 能力、知识、提高 同学们展示自学结果,老师点拔 ① 情境中的两个问题的实质是已知某数的平方,要求这个数。 ② 概括: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 ,那么这个数叫做a 的平方根。 如52=25,(-5)2=25 ∴25的平方根有两个:5和-5 ③ 根据平方根的意义,可以利用平方来检验或寻找一个数的平方根。 ④ 任何数的平方都不等于-4,所以-4没有平方根。 ⑤ 0的平方等于0。所以0只有一个平方根为0。 ⑥ 概括:一个正数有两个平方根,它们互为相反数;0有一个平方根,它是0本身;负数没有平方根。 ⑦ 求一个数a (a ≥0)的平方根的运算,叫做开平方。 四、 知识应用 1、 求下列各数的平方根 ① 49 ②1.69 ③81 16 ④(-0.2)2 2、 将下列各数开平方 ①1 ②0.09 ③(- 5 3)2 五、 测评 1、 说出下列各数的平方根 ①81 ②0.25 ③125 4 2、 求未知数x 的值 ①(3x )2=16 ②(2x -1)2=9 六、 小结:

华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学案:定理与证明

定理与证明 教学目标 1. 知道命题的组成,能够分清命题的题设和结论.会把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2. 能判断命题的真假,通过举反例的方法来判断一个命题是假命题,了解任何事物都是正反两方面的对立统一体. 3. 了解公理、定理的含义;理解证明的必要性. 教学重难点 1.找出命题的条件(题设)和结论; 2. 知道什么是公理,什么是定理,理解证明的必要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电影《流浪者》中,法官和流浪者有这样一段对话,法官说:“贼的儿子永远是贼,因为你是贼的儿子,所以你也是贼.”同学们,法官这个推理对吗?显然,这是个荒谬的结论,这个事例说明:推理要有根据,没有根据的推理,得出的结论也不一定是正确的.(板书课题) 二、推进新课 新知探究 问题1: 试判断下列句子是否正确: ①同位角相等;②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相等;③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④菱形的对角线相互垂直. 分析:根据已有的知识可以判断出句子③④正确,句子①②错误. 问题2: 写出下列语句的条件和结论: (1)对顶角相等;(2)如果a> b,b> c,那么a=c;(3)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4)全等三角形的面积相等. 分析:(1)条件: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结论:那么这两个角相等.(2)条件:如果a> b,b> c;结论:那么a=c.(3)条件:如果一个四边形是菱形;结论:那么这个四边形的四条边相等.(4)条件:如果两个三角形全等;结论:那么它们的面积相等. 观察、概括

(1)什么叫命题?什么叫真命题?什么叫假命题? 【判断一件事情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句子叫做命题,正确的命题称为真命题,错误的命题称为假命题.】 (2)一个命题是由哪两部分构成?可以写成什么形式? 【命题是由题设(或已知条件)、结论两部分组成的.题设是已知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这样的命题常可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用“如果”开始的部分就是题设,而用“那么”开始的部分就是结论.】 问题3: 如果a=b,那么a2=b2.由此我们猜想:当a> b时,a2> b2。这个命题是真命题吗? 分析:不正确,因为3> -5,但3 2 <(-5)2. 我们用观察、验证、归纳、类比等方法,发现的结论有时不具有一般性,也就是说,由这些方法得到的命题可能是真命题,也可能是假命题. 观察、概括 (1)什么叫公理? 【数学中有些命题的正确性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并把它们作为判断其他命题真假的原始依据,这样的真命题叫做公理.】 (2)什么叫定理? 【有些命题可以从公理或其他真命题出发,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判断它们是正确的,并且可以进一步作为判断其他命题真假的依据,这样的真命题叫做定理.】 特别注意: 命题是带有肯定或否定语气完整的陈述语句,其它形式的句子,如:疑问句、感叹句、祈使句等都不是命题. 例题讲解: 例1 把命题“在一个三角形中,等角对等边”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并分别指出命题的题设与结论. 分析:这个命题可以写成:“如果在一个三角形中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这里的题设是“在一个三角形中有两个角相等”,结论 是“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 解: 例2 已知:如图在Rt△ABC中∠C=90°

勾股定理导学案学案

课题名称:勾股定理 (1 ) 学习目标: 1 ?了解勾股定理的发现过程,掌握勾股定理的内容,会用面积法证明勾股定理。 2. 培养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总结规律的意识和能力。了解我国古代在勾股定 理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学习目标:经历观察与发现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的过程,感受勾股定理的应用意识。学习重点:勾股定理的内容及证明。学习难点:勾股定理的证明。 自助探究 1. 1、2002年北京召开了被誉为数学界“奥运会”的国际数学家大会,这就是当 时采用的会徽.你知道这个图案的名字吗?你知道它的背景吗?你知道为什么会 用它作为会徽吗? 量关系.请同学们也观察一 下, 2、相传2500年前,古希腊的数学家毕达哥/ 么? 拉斯在朋友家做客时,发现朋友家用地砖铺' 成的地面中反映了直角三角形三边的某种数 (1) 引导学生观察三个正方形之间的面积的关系; (2) 引导学生把面积的关系转化为边的关系. 结论:等腰直角三角形三边的特殊关系:斜边的平方等于两直角边的平方和 3、等腰直角三角形有上述性质, 其它直角三角形也有这个性质吗?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猜想:命题1 自助提升 1、定理证明 (1) 赵爽利用弦图证明。 显然4个_________ 的面积+中间小正方形的面积二该图案的面积. 1 22 即4 X X _______ +〔〕= c ,化简后得到___________ . ________ 2 (2) 其他证明方法:教材72页思考讨论完成 2、在Rt△ ABC中,/ C=90°,AB=17,BC=8,求AC 的长 3、Rt△ ABC和以AB为边的正方形ABEF,/ ACB=90° AC=12,BC=5,则正方形的面积是________ . 4、(1)已知Rt△ ABC 中,/ C=90 ° BC=6,AC=8,求AB. (2) 已知Rt△ ABC 中,/ A=90 ° AB=5,BC=6,求AC. (3) 已知Rt△ ABC 中,/ B=90 ° a,b,c 分别是/ A,/ B, / C的对 A F i片i C B

华东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知识点 第11章 数的平方 11.1平方根与立方根 一、平方根的概念 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 ,那么这个数叫做a 的平方根。 二、平方根的性质 1. 一个正数有两个平方根,它们互为相反数。 2. 0有一个平方根,就是它本身。 3. 负数没有平方根。 三、算术平方根 正数a 的正的平方根,叫做a 的算术平方根,记作,读作“根号a ”;另一个平方根是它的相反数,即-。因此,正数a 的平方根可以记作±,其中a 称为被开方数。 0的算术平方根是0,负数没有算术平方根。 四、平方根与算术平方根的区别与联系 1. 概念不同; 2. 表示方法不同; 3. 个数及取值不同。 五、开平方 求一个非负数的平方根的运算,叫做开平方。 六、立方根 1. 概念:如果一个数的立方等于a ,那么这个数叫做a 的立方根。 2. 性质:任何数(正数、负数和0)的立方根只有一个。 3. 表示:数a 的立方根,记作,读作“三次根号a ”。其中a 称为被开方数,3是根指 数。 4. 一个正数只有一个正的立方根,一个负数只有一个负的立方根,0的立方根是0。 七、开立方 求一个数的立方根的运算,叫做开立方。 11.2实数 一、无理数 1. 无线不循环小数叫做无理数。 2. 无理数与有理数的区别 (1)有理数是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数,而无理数是无限不循环小数。 (2)所有的有理数都能写成分数的形式(整数可以看成分母是1的分数),而无理数不能写成分数的形式。 二、实数及其分类 1. 实数的概念 有理数和无理数统称为实数,即实数包括有理数和无理数。 a a a 3a

2. 实数的分类 (1)按概念分类 正整数 整数 0 有理数 负整数 正分数 分数 实数 负分数 正有理数 无理数 负有理数 (2)按正负分类 正整数 正有理数 正实数 正分数 正无理数 实数 0 负整数 负有理数 负实数 负分数 负无理数 三、实数与数轴上点的关系 实数与数轴上的点意义对应。 四、实数的有关概念 1.一个正实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实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 ?? ???<-=>=0,0,00,a a a a a a 2.一个数的绝对值是非负数,即a≥0,因此,在实数范围内,绝对值最小的数是零.两个相反数的绝对值相等. 第12章 整式的乘除 12.1幂的运算 12.1.1同底数幂的乘法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导学案

使用人 班级 姓名 3.6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会“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及其简单应用; (2)对比过去折纸等探索过程,体会数学思维实验和符号化的理性作用; (3)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初步体会思维的多向性,引导思维的个性化发展。 【课前预习】: 一、知识链接: 1、一个平角的度数是 ; 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 。 3、证明一个命题的过程一般包括以下四个步骤: (1) ;(2) ; (3) ;(4) 。 4、“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0”,这个命题的条件是 ,结论是 。 二、多动手,勤动脑: 【课内探究】: 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以前我们已经用量、折、拼的方法知道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还记得是怎样拼的吗?把你准备的三角形纸片拿出来,把纸板剪开动手拼一拼吧!并在下图补充完整。 环节二:自主学习,交流提升 我们已经用“拼接”的方法知道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这些方法可 A C B B A C

靠吗?要验证这一结论的真实性,必须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加以证明,怎样证明呢?试一试: 已知: 求证: 证明: 归纳: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数学思想方法”是 。 环节三:定理运用 填空: 1、在△ABC 中,∠A=35°,∠ B=43°,则∠C= 。 2、在△ABC 中, ∠A=40°,∠A=2∠B ,则∠C = 。 3、已知: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之比为1:3:5,则这三个内角的度数分别 是 、 、 。 例1 已知:如图,四边形ABCD 是一个任意四边形。 求证:∠A+∠B+ ∠C+ ∠D =3600 证明: 三、跟踪练习: A B C A B C D

最新华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华师大版数学(下) 第16章分式 §16.1分式及基本性质 一、分式的概念 A 1、分式的定义:如果A、B表示两个整式,并且B中含有字母,那么式子 B 叫做分式。 3、分式有意义、无意义的条件 (1)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式的分母不等于0; (2)分式无意义的条件:分式的分母等于0。 4、分式的值为0的条件: A=0的条当分式的分子等于0,而分母不等于0时,分式的值为0。即,使 B 件是:A=0,B≠0。 二、分式的基本性质 通分: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质,使分子和分母都乘以适当的整式,不改变分式的值,把几个异分母分式化成同分母的分式,这样的分式变形叫做分式的通分。 通分的关键是:确定几个分式的最简公分母。确定最简公分母的一般方法是:(1)如果各分母都是单项式,那么最简公分母就是各系数的最小公倍数、相同字母的最高次幂、所有不同字母及指数的积。(2)如果各分母中有多项式,就先把分母是多项式的分解因式,再参照单项式求最简公分母的方法,从系数、相同因式、不同因式三个方面去确定。 约分:根据分式的基本性质,约去分式的分子和分母的公因式,不改变分式的值,这样的分式变形叫做分式的约分。 在约分时要注意:(1)如果分子、分母都是单项式,那么可直接约去分子、分母的公因式,即约去分子、分母系数的最大公约数,相同字母的最低次幂;(2)如果分子、分母中至少有一个多项式就应先分解因式,然后找出它们的公因式再

约分;(3)约分一定要把公因式约完。 三、分式的符号法则: (1)-a b = a -b =-a b ;(2)-a -b =a b ;(3)- -a -b =a b §16.2分式的运算 一、分式的乘除法 应用法则时要注意:(1)分式中的符号法则与有理数乘除法中的符号法则相同,即“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多个负号出现看个数,奇负偶正”;(2)当分子分母是多项式时,应先进行因式分解,以便约分;(3)分式乘除法的结果要化简到最简的形式。 二、分式的加减法 (一)同分母分式的加减法 1、 用式子表示: 2、注意事项:(1)“分子相加减”是所有的“分子的整体”相加减,各个分子都应有括号;当分子是单项式时括号可以省略,但分母是多项式时,括号不能省略;(2)分式加减运算的结果必须化成最简分式或整式。 (二)异分母分式的加减法 1、法则:异分母分式相加减,先通分,转化为同分母分式后,再加减。用式子表示: bd bc ad bd bc bd ad d c b a ±=±=±。 2、注意事项:(1)在异分母分式加减法中,要先通分,这是关键,把异分母分式的加减法变成同分母分式的加减法。(2)若分式加减运算中含有整式,应视其分母为1,然后进行通分。(3)当分子的次数高于或等于分母的次数时,应将其分离为整式与真分式之和的形式参与运算,可使运算简便。 四、分式的混合运算 注意事项:(1)有理数的运算顺序和运算规律对分式运算同样适用,要灵活运用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2)分式运算结果必须化到最简,能约分的要约b c a b c b a ±=±

(完整版)华东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全册教案

第17章 分式 §17.1.1 分式的概念 教学目标: 1、经历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从中认识分式,并能概括分式 2、使学生能正确地判断一个代数式是否是分式 3、能通过回忆分数的意义,类比地探索分式的意义及分式的值如某一特定情况的条件,渗透数学中的类比,分类等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 探索分式的意义及分式的值为某一特定情况的条件。 教学难点: 能通过回忆分数的意义,探索分式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做一做 (1)面积为2平方米的长方形一边长3米,则它的另一边长为_____米; (2)面积为S 平方米的长方形一边长a 米,则它的另一边长为________米; (3)一箱苹果售价p 元,总重m 千克,箱重n 千克,则每千克苹果的售价是___元; 二、概括: 形如 B A (A 、B 是整式,且B 中含有字母,B ≠0)的式子,叫做分式.其中 A 叫做分式的分子,B 叫做分式的分母. 整式和分式统称有理式, 即有理式 整式,分式. 三、例题: 例1 下列各有理式中,哪些是整式?哪些是分式? (1) x 1; (2)2 x ; (3)y x xy +2; (4)33y x -. 解:属于整式的有:(2)、(4);属于分式的有:(1)、(3). 注意:在分式中,分母的值不能是零.如果分母的值是零,则分式没有意义.例如,在分式a S 中,a ≠0;在分式n m -9中,m ≠n. 例2 当x 取什么值时,下列分式有意义? (1) 11-x ; (2)3 22 +-x x . 分析 要使分式有意义,必须且只须分母不等于零. 解 (1)分母1-x ≠0,即x ≠1. 所以,当x ≠1时,分式 1 1 -x 有意义. (2)分母23+x ≠0,即x ≠-2 3 . 所以,当x ≠-23时,分式3 22 +-x x 有意义. 四、练习: P5习题17.1第3题(1)(3) 1.判断下列各式哪些是整式,哪些是分式? 9x+4, x 7 , 209y +, 54-m , 2 38y y -,91-x 2. 当x 取何值时,下列分式有意义? (1) (2) (3) 4522--x x x x 235-+2 3+x

最新正弦定理导学案

§1.1.1 正弦定理(一)导学案 学习目标: 1、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长和角度关系的探索,掌握正弦定理的内容 及其证明方法; 2、会运用正弦定理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斜三角形的两类基本问题; 3、通过正弦定理的探究学习,培养学生探索数学规律的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 热情。 教学重点:正弦定理的证明及基本运用。 教学难点:正弦定理的探索和证明及灵活应用。 一、预习案: “我学习,我主动,我参与,我收获!” 1、预习教材P45---48 2、基础知识梳理: (1)正弦定理 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_______________的比相 等,即在ABC ?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R. , (其中2R 为外接圆直径) (2)由正弦定理 2sin sin sin a b c R A B C ===可以得到哪些变形公式?

(3)三角形常用面积公式: 对于任意ABC ?,若a ,b ,c 为三角形的三边,且A,B,C 为三 边的对角,则三角形的面积为: ①1_____(2ABC a a S h h ?=表示a 边上的高). ②11sin sin ____________22 ABC S ab C ac B ?===. 3、预习自测: (1)有关正弦定理的叙述: ①正弦定理只适用于锐角三角形; ②正弦定理不适用于直角三角形; ③在某一确定的三角形中,各边与它的对角的正弦的比是定值; ④在ABC ?中,sin :sin :sin ::A B C a b c =。 其中正确的个数是( ) A 、1 B 、2 C 、3 D 、4 (2)在ABC ?中,一定成立的等式是( ). A . a sin A = b sin B B . a cos A = b cos B C . a sin B = b sin A D . a cos B = b cos A (3)在ABC ?中,sin sin A C =,则ABC ?是( ) A 、直角三角形 B 、等腰三角形 C 、锐角三角形 D 、钝角三角形 (4) 在ABC ?中,三个内角A,B,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已知 A:B:C=1:2:3,则a :b :c=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疑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探究案: “我探究,我分析,我思考,我提高!”

八年级数学华东师大版上学期期末试卷及复习资料

初二(上)数学期末测试题(华东师大版) (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100分钟) 一、细心选一选(本题有10个小题,每小题3分, 满分30分,下面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 1. 以下四家银行行标中,不是旋转对称图形的有 ( ) 2. 如图1所给的4个正方形网格图形中,黑色部分只用..平移可以得到的有( ).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3. 64的平方根是( ) A. 4 B. 4± C. 8 D. 8± 4. 8a 可以写成( ) A. 44a a + B. a 4·a 2 C. 62 ()a - D. (-a)7·(-a) 5. 下列计算正确的是( ). A. ()()2555a a a +-=- B. () 2222x x x x +÷=+ C. ()2 222a b a ab b +=-+ D. ()()2 2 a b b a b a ---=- 6. 若2 6(3)(2)x kx x x +-=+-,则k 的值为( ) A. 2 B. –2 C. 1 D. –1 7. 下列四边形中,两条对角线不一定相等的是( ) A. 正方形 B. 矩形 C. 菱形 D. 等腰梯形 8. 已知ΔABC 的三边分别是3,4,5cm cm cm ,则ΔABC 的面积是( )2 cm A. 6 B. 7.5 C. 10 D. 12 9. 如图2,在菱形ABCD 中,6cm,8cm AC BD ==,则菱形AB 边上的高CE 的长是( ) A. 24 5 cm B. 48 5 cm C. 5cm D. 10cm

华师大七年级上命题定理与证明练习

华师大七年级上命题定理与证明练习 1、判定下列语句是不是命题 (1)延长线段AB ( ) (2)两条直线相交,只有一交点( ) (3)画线段AB 的中点( ) (4)若|x|=2,则x=2( ) (5)角平分线是一条射线( ) 2、选择题 (1)下列语句不是命题的是( ) A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B 、不平行的两条直线有一个交点 C 、x 与y 的和等于0吗? D 、对顶角不相等。 (2)下列命题中真命题是( ) A 、两个锐角之和为钝角 B 、两个锐角之和为锐角 C 、钝角大于它的补角 D 、锐角小于它的余角 (3)命题:①对顶角相等;②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③相等的角是对顶角;④同位角相等。其中假命题有( )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3、分别指出下列各命题的题设和结论。 (1)假如a ∥b ,b ∥c ,那么a ∥c (2)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4、分别把下列命题写成“假如……,那么……”的形式。 (1)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2)等角的补角相等; (3)内错角相等。 5、已知:如图AB ⊥BC ,BC ⊥CD 且∠1=∠2,求证:BE ∥CF 证明:∵AB ⊥BC ,BC ⊥CD (已知) ∴ = =90°( ) ∵∠1=∠2(已知) ∴ = (等式性质) ∴BE ∥CF ( ) 6、已知:如图,AC ⊥BC ,垂足为C ,∠BCD 是∠B 的余角。 求证:∠ACD=∠B 。 证明:∵AC ⊥BC (已知) ∴∠ACB=90°( ) ∴∠BCD 是∠DCA 的余角 ∵∠BCD 是∠B 的余角(已知) ∴∠ACD=∠B ( ) 7、已知,如图,BCE 、AFE 是直线,AB ∥CD ,∠1=∠2,∠3=∠4。 C A B D E F 1 2 B D A C

新版华师大版八年级下数学教案全册

第十六章分式 16.1分式 16.1.1从分数到分式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分式、有理式的概念. 2.理解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能熟练地求出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 二、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 2.难点:能熟练地求出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 三、课堂引入 1.让学生填写P4[思考],学生自己依次填出:,,,. 2.学生看P3的问题:一艘轮船在静水中的最大航速为20千米/时,它沿江以最大航速顺流航行100千米所用实践,与以最大航速逆流航行60千米所用时间相等,江水的流速为多少? 请同学们跟着教师一起设未知数,列方程. 设江水的流速为x千米/时. 轮船顺流航行100千米所用的时间为小时,逆流航行60千米所用时间 小时,所以=. 3. 以上的式子,,,,有什么共同点?它们与分数有什么相同点 和不同点? 五、例题讲解 P5例1. 当x为何值时,分式有意义. [分析]已知分式有意义,就可以知道分式的分母不为零,进一步解 出字母x的取值范围. [提问]如果题目为:当x为何值时,分式无意义.你知道怎么解题吗?这样可以使学生一题二用,也可以让学生更全面地感受到分式及有关概念. (补充)例2. 当m为何值时,分式的值为0? (1)(2) (3) [分析] 分式的值为0时,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1分母不能为零;○2分子为零,这样求出的m的解集中的公共部分,就是这类题目的解. [答案] (1)m=0 (2)m=2 (3)m=1

六、随堂练习 1.判断下列各式哪些是整式,哪些是分式? 9x+4, , , , , 2. 当x取何值时,下列分式有意义? (1)(2)(3) 3. 当x为何值时,分式的值为0? (1)(2) (3) 七、课后练习 1.列代数式表示下列数量关系,并指出哪些是正是?哪些是分式? (1)甲每小时做x个零件,则他8小时做零件个,做80个零件需小时. (2)轮船在静水中每小时走a千米,水流的速度是b千米/时,轮船的顺流速度是千米/时,轮船的逆流速度是千米/时. (3)x与y的差于4的商是 . 2.当x取何值时,分式无意义? 3. 当x为何值时,分式的值为0? 八、答案: 六、1.整式:9x+4, , 分式: , , 2.(1)x≠-2 (2)x≠ (3)x≠±2 3.(1)x=-7 (2)x=0 (3)x=-1 七、1.18x, ,a+b, ,; 整式:8x, a+b, ; 分式:, 2. X = 3. x=-1 课后反思:

初中数学-命题、定理、证明导学案

初中数学-命题、定理、证明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对命题、真命题、假命题等概念有所理解. 2.理解几何命题的组成,能够区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两部分,并能将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3.会判断一些命题的真假. 4.通过学习讨论与教师的讲解,明确命题及其含义,正确区分真假命题. 自主探索 一、设计问题,创设情境 1.让学生随意说一句完整的话,每个小组可以派一名同学说. 2.找出哪些是判断某一件事情的句子? 二、学生探究,明确概念 (一)命题的概念 下列语句在表述形式上,哪些是对事情作了判断?哪些没有对事情作出判断? 1.对顶角相等; 2.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3.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4.a,b两条直线平行吗? 5.温柔的李明明; 6.玫瑰花是动物;

7.若a2=4,求a的值; 8.若a2=b2,则a=b. (二)命题的组成: 指出下列各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并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1.对顶角相等; 2.内错角相等; 3.两平线被第三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4.3<2; 5.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直线平行; 6.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7.等角的补角相等; 8.正数与负数的和为0. (三)命题的分类 下列句子哪些是命题?是命题的,指出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 1.猪有四只脚; 2.内错角相等; 3.画一条直线; 4.四边形是正方形; 5.你的作业做完了吗? 6.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7.对顶角相等; 8.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直线平行; 9.过点P画线段MN的垂线; 10.x>2. (四)公理与定理 公理举例: 1.直线公理: 2.线段公理: 3.平行公理: 定理举例: 1.补角的性质: 2.余角的性质: 3.对顶角的性质: 4.垂线的性质: 5.平行公理的推论: 6.平行线的判定定理: 7.平行线的性质定理: 达标检测 (1)指出下列语句中的命题. ①学习几何不难.②奇数不能被2整除.

华东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华东师大版八年级数学 上册全册教案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第十一章 数的开方 平方根与立方根(1) 【教学目标】:以实际问题的需要出发,引出平方根的概念,理解平方根的意义,会求某些数的平方根。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平方根的概念,求某些非负数的平方根。 难点:平方根的意义 【教具应用】:老师:三角板、小黑板 学生: 【教学过程】: 一、 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问题1、要剪出一块面积为25cm2的正方形纸片,纸片的边长应是多少? 问题2、已知圆的面积是16πcm2,求圆的半径长。 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就来学习本节内容 二、 自学提纲: 1、 你能解决上面两个问题吗这两个问题的实质是什么 2、 3、 看第2页,知道什么是一个数的平方根吗? 4、 5、 25的平方根只有5吗为什么 6、 7、 会求110的平方根吗?试一试 8、 9、 -4有平方根吗为什么 10、 11、想一想,你是用什么运算来检验或寻找一个数的平方根? 12、根据平方根的定义你能指出正数、0、负数的平方根的特征吗? 13、 14、什么叫开平方? 三、 能力、知识、提高 同学们展示自学结果,老师点拔 ① 情境中的两个问题的实质是已知某数的平方,要求这个数。 ② 概括: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 ,那么这个数叫做a 的平方根。 如52=25,(-5)2=25 ∴25的平方根有两个:5和-5 ③ 根据平方根的意义,可以利用平方来检验或寻找一个数的平方根。 ④ 任何数的平方都不等于-4,所以-4没有平方根。 ⑤ 0的平方等于0。所以0只有一个平方根为0。 ⑥ 概括:一个正数有两个平方根,它们互为相反数;0有一个平方根,它是0本身;负数没有平方根。 ⑦ 求一个数a (a ≥0)的平方根的运算,叫做开平方。 四、 知识应用 1、 求下列各数的平方根 ① 49 ② ③81 16 ④(-)2 2、 将下列各数开平方 ①1 ② ③(- 5 3)2

最新华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数学上册复习提纲 第11章数的开方 §11.1平方根与立方根 一、平方根 1、平方根的定义: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叫做a的平方根。(也叫做二次方根) 即:若x2=a,则x叫做a的平方根。 2、平方根的性质:(1)一个正数有两个平方根。它们互为相反数;(2)零的平方根是零;(3)负数没有平方根。 二、算术平方根 1、算术平方根的定义:正数a的正的平方根,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 2、算术平方根的性质:(1)一个正数的算术平方根只有一个且为正;(2)零的算术平方根是零;(3)负数没有算术平方根;(4)算术平方根的非负性:a ≥0。 三、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是记号:平方根±a(读作:正负根号a);算术平方根a(读作根号a) 即:“±a”表示a的平方根,或者表示求a的平方根;“a”表示a的算术平方根,或者表示求a的算术平方根。 其中a叫做被开方数。∵负数没有平方根,∴被开方数a必须为非负数,即:a≥0。 四、开平方:求一个非负数的平方根的运算,叫做开平方。其实质就是:已知指数和二次幂求底数的运算。 五、立方根 1、立方根的定义:如果一个数的立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叫做a的立方根。(也叫做三次方根) 即:若x3=a,则x叫做a的立方根。 2、立方根的性质:(1)一个正数的立方根为正;(2)一个负数的立方根为负;(3)零的立方根是零。 3、立方根的记号:3a(读作:三次根号a),a称为被开方数,“3”称为根指数。 3a中的被开方数a的取值范围是:a为全体实数。 六、开立方:求一个数的立方根的运算,叫做开立方。其实质就是:已知指数和三次幂求底数的运算。 七、注意事项: 1、“±a”、“a”、“3a”的实质意义:“±a”→问:哪个数的平方是a;“a”→问:哪个非负数的平方是a;“3a”→问:哪个数的立方是a。 2、注意a和3a中的a的取值范围的应用。 如:若3 x有意义,则x取值范围是。(∵x-3≥0,∴x≥3)

2020年七年级数学下册 5.3.2 命题、定理、证明导学案1 新人教版.doc

2020年七年级数学下册 5.3.2 命题、定理、证明导学案1 新人教版 学习目标: 1、了解命题、真命题、假命题、定理、证明的含义. 2、能区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会把一些简单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3、初步掌握证明的方法及格式,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学习重点:命题、定理的概念;区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 学习难点:会把一些简单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初步掌握证明的方法及格式。 学习环节学习过程即 时笔记 自主学习一、情景引入 歌德是18世纪德国的一位著名文艺大师,一天,他与一位批评家“独路相逢”,这位文艺批评家生性古怪,遇到歌德走来,不仅没有相让,反而卖弄聪明,边走边大声说道:“我从来不给傻子让路!”而对如此的尴尬的局面,歌德笑容可掏,谦恭的闪在一旁,有礼貌地回答道“呵呵,我可恰相反”,结果故作聪明的批评家,反倒自讨没趣.你知道为什么吗? 二、预习新知 1、请先阅读课本第20—22页,将“命题”、“真命题”、“假命题”、“定理”和“证明”用红色笔划出来,并用着重点或线标注好关键的条件。 2、下列语句,哪些是命题?哪些不是? (1)过直线AB外一点P,作AB的平行线. (2)过直线AB外一点P,可以作一条直线与AB平行吗? (3)经过直线AB外一点P, 可以作一条直线与AB平行. 3、许多命题都由和两部分组成. 是已知事项, 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 4、命题常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这时,"如果"后接的部分 ... .....是 ,"那么"后.接的的 部分 ..是 . 真命题:。 命题的分类(定理:的真命题。) 假命题:。 5.证明:。 合作探究一、命题的题设和结论 1、指出下列命题的题设和结论: (1)如果两个数互为相反数,这两个数的商为-1; (2)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3)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4)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结果仍是等式; (5)绝对值相等的两个数相等. (6)如果AB⊥CD,垂足是O,那么∠AOC=90°

华东师大八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八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学生:63人,其中男生39人,女生:24人。上期末数学考试最高分120分,最低分15分,平均分103,110分以上30人.总体上看,学生的数学成绩较差,及格的同学仅93.5%;在学生的数学知识上看,基本概念,基本计算,以及基本的空间与图形知识都极其欠缺;数学的思维混乱;不能独立思考,大部分学生对数学兴趣低落,多数学生对数学严重丧失信心,谈数学而色变。 二、教材分析: 1、体系结构: (1)数学内容的引入,采取从实际问题情景境入手的方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择具有现实背景的素材,建立数学模型,使学生通过问题解决的过程,获得数学概念,掌握解决数学问题的技能和方法。 (2)教材内容的呈现,努力创设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情况和机会,适当编排应用性、探索性和开放性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自主探索、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教材内容的编写,把握课程标准,同时又具有弹性,编入一些选学内容,以适应较高程度学生学习的需要,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得到发展。 (4)教材内容的叙述、行当介绍数学内容的背景知识与数学史料等,将背景材料与数学内容融为一体,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体会数学的文化价值。 (5)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在教材中占有适当地位,有利于学生理解概念、自主探索、实践体验。 2、教材体例。 (1)教材的正文中,根据教材内容的实际需要,适当设置了一些相应的栏目。如“观察”、“思考”、“实验”、“想一想”、“试一试”、“做一做”等,给学生适当的思考空间,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获得体验和感受,掌握必要的知识。 (2)结合教材各块内容,安排一些有关的阅读材料,涉及数学史料、数学家故事、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数学趣题、知识背景等,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对数学的兴趣,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人文主义精神教育。 (3)控制习题总量,降低难度,增加探索、开放、实践类型的习题,按照不同的要求,

华东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第11章数的开方 11.1平方根与立方根(1) 【教学目标】:以实际问题的需要出发,引出平方根的概念,理解平方根的意义,会求某些数的平方根。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平方根的概念,求某些非负数的平方根。 难点:平方根的意义 【教具应用】:老师:三角板、小黑板 学生: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问题1、要剪出一块面积为25cm2的正方形纸片,纸片的边长应是多少? 问题2、已知圆的面积是16πcm2,求圆的半径长。 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就来学习本节内容 二、自学提纲: 1、你能解决上面两个问题吗?这两个问题的实质是什么? 2、看第2页,知道什么是一个数的平方根吗? 3、25的平方根只有5吗?为什么? 4、会求110的平方根吗?试一试 5、-4有平方根吗?为什么? 6、想一想,你是用什么运算来检验或寻找一个数的平方根? 7、根据平方根的定义你能指出正数、0、负数的平方根的特征吗? 8、什么叫开平方? 三、能力、知识、提高

同学们展示自学结果,老师点拔 ① 情境中的两个问题的实质是已知某数的平方,要求这个数。 ② 概括: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 ,那么这个数叫做a 的平方根。 如52=25,(-5)2=25 ∴25的平方根有两个:5和-5 ③ 根据平方根的意义,可以利用平方来检验或寻找一个数的平方根。 ④ 任何数的平方都不等于-4,所以-4没有平方根。 ⑤ 0的平方等于0。所以0只有一个平方根为0。 ⑥ 概括:一个正数有两个平方根,它们互为相反数;0有一个平方根,它是0本身;负数没有平方根。 ⑦ 求一个数a (a ≥0)的平方根的运算,叫做开平方。 四、 知识应用 1、求下列各数的平方根 ① 49 ②1.69 ③81 16 ④(-0.2)2 2、将下列各数开平方 ①1 ②0.09 ③(-5 3 )2 五、 测评 1、说出下列各数的平方根 ①81 ②0.25 ③125 4 2、求未知数x 的值 ①(3x )2=16 ②(2x -1)2=9 六、 小结: 1、什么叫做平方根? 2、一个正数的平方根有几个?零的平根有几个?负数的平方根呢?

5.3.2 命题、定理、证明(导学案)

5.3平行线的性质 5.3.2命题、定理、证明 一、新课导入 1.导入课题: 歌德是18世纪德国的一位著名文艺大师,一天,他与一位批评家“狭路相逢”,这位文艺批评家生性古怪,遇到歌德走来,不仅没有相让,反而卖弄聪明,边走边大声说道:“我从来不给傻子让路!”面对如此尴尬的局面,歌德笑容可鞠,谦恭的闪在一旁,有礼貌地回答道:“呵呵,我可恰恰相反!”结果故作聪明的批评家,反倒自讨没趣,你知道歌德用的是什么语言技巧吗?你知道其中的数学道理吗?这涉及到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中的一个概念.(板书课题) 2.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命题,会把一个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从而能正确分清它的题设和结论. (2)知道什么是真命题和假命题;能区分一些简单命题的真假. 3.学习重、难点: 重点:知道什么是命题;能正确区分它的题设和结论. 难点:改写命题,会填写一些证明的关键步骤和理由. 二、分层学习 1.自学指导: (1)自学范围:课本P20至P21练习前的内容. (2)自学时间:6分钟. (3)自学要求:认真阅读课本,重要的地方做好圈点,遇到疑难相互研讨. (4)自学参考提纲: ①什么叫命题?什么叫真命题?什么叫假命题? ②每个命题都由题设和结论两部分组成,题设是已知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 ③数学中的命题常可以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如果”后接的部分是题设,“那么”后接的部分是结论.

④把课本中命题(2)、(4)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并指出它的题设和结论分别是什么. 2.自学:同学们可结合自学指导进行自学. 3.助学: (1)师助生: ①明了学情:教师巡视课堂,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 ②差异指导:根据学情进行相应指导. (2)生助生:小组内同学相互交流研讨,纠错. 4.强化: (1)命题的概念与结构. (2)真、假命题的概念 (3)练习: ①语句“画线段AB=CD”是命题吗?不是 ②指出下列命题的题设和结论: a.如果AB⊥CD,垂足为O,那么∠AOC=90° 题设:如果AB⊥CD,垂足为O,结论:∠AOC=90°. b.如果∠1=∠2,∠2=∠3,那么∠1=∠3. 题设:如果∠1=∠2,∠2=∠3,结论:∠1=∠3. c.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题设:如果两条直线平行,结论:同位角相等. d.同角的余角相等. 题设:已知两个角是同一个角的余角,结论:这两个角相等. 1.自学指导: (1)自学范围:课本P21“练习”之后至P22“练习”之前的内容. (2)自学时间:8分钟. (3)自学要求:认真阅读课文,在重要和有疑问的地方做好圈点、标记,知道如何判断命题的真假,如何给证明批注理由. (4)自学参考提纲: ①什么叫定理?定理和命题有什么关系?

华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定理与证明》名师教案

13.1 命题、定理与证明 第二课时定理与证明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命题、公理、定理的含义;理解证明的必要性. 2.过程与方法:结合实例让学生意识到证明的必要性,培养学生说理有据,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想法的良好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感受公理化方法对数学发展和人类文明的价值. 重点与难点 1.重点:知道什么是公理,什么是定理 2.难点:理解证明的必要性.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教师讲解:前一节课我们讲过,要证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只要举出一个反例就行了.这节课,我们将探究怎样证明一个命题是真命题. 二、探究新知 (一)公理教师讲解:数学中有些命题的正确性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并把它们作为判断其他命题真假的原始依据,这样的真命题叫做公理. 我们已经知道下列命题是真命题: 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在本书中我们将这些真命题均作为公理. (二)定理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举反例来说明下面两题中归纳出的结论是错误的.从而说明证明的重要性. 1、教师讲解:请大家看下面的例子: 当n=1时,(n2-5n+5)2=1; 当n=2时,(n2-5n+5)2=1;

当n=3时,(n2-5n+5)2=1. 我们能不能就此下这样的结论:对于任意的正整数(n2-5n+5)2的值都是1呢? 实际上我们的猜测是错误的,因为当n=5时,(n2-5n+5)2=25. 2、教师再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回答:如果a=b,那么a2=b2.由此我们猜想:当a>b时,a2>b2.这个命题是真命题吗? [答案:不正确,因为3>-5,但3 2<(-5)2] 教师总结: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我们用观察、验证、归纳、类比等方法,发现了很多几何图形的性质.但由前面两题我们又知道,这些方法得到的结论有时不具有一般性.也就是说,由这些方法得到的命题可能是真命题,也可能是假命题. 教师讲解:数学中有些命题可以从公理出发用逻辑推理的方法证明它们是正确的,并且可以进一步作为推断其他命题真假的依据,这样的真命题叫做定理. (三)例题与证明 例如,有了“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这条定理后,我们还可以证明刻画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之间的数量关系的命题: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教师板书证明过程. 教师讲解:此命题可以用来作为判断其他命题真假的依据,因此我们把它也作为定理. 定理的作用不仅在于它揭示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而且可以作为进一步确认其他命题真假的依据. 三、随堂练习 课本P58练习第1、2题. 四、课时总结 1、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为真命题的命题叫做公理. 2、用逻辑推理的方法证明它们是正确的命题叫做定理 五、布置作业 课本P58 习题13.1 3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