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论东周时期战争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论东周时期战争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论东周时期战争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论东周时期战争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2011年9月中州学刊Sep.,2011第5期(总第185期)Academic Journal of Zhongzhou No.5

【历史研究】

论东周时期战争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李金玉

摘要:东周时期,战争频繁,且规模越来越大,持续时间越来越长,战争方式多种多样,对林木、水源、城池以及人们的居住环境都有多方面的影响。这些战争对当时的生态环境造成的巨大破坏,是导致生态环境发生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东周时期各国为了备战,很多防御性的军事设施以及制造兵器储备军粮等,也会对生态环境造成间接性的破坏,对此我们必须有充分的认识。因为生态环境和战争,都是事关人类存亡的重要问题。所以我们借鉴古代的教训,既要保护生态环境,更要反对战争。

关键词:东周;战争;生态环境

中图分类号:K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1)05—0180—04

东周时期频繁发生的战争不仅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也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破坏,这也是长期以来众多学者重点探讨的问题。然而对于战争给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却论者甚少,几年前曾有学者指出:“直到今天,战争对地球生态环境的破坏却很少为人所关注,而事实上战争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影响是存在并长期延续的。”①然而至今依然乏人问津。东周时期是我国生态环境急剧变化的时期,导致变化的众多原因中,战争绝对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关键因素。探讨这个问题,不仅可以使我们深切认识到战争对当时生态环境的巨大破坏,还能使我们意识到当代战争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及对人类生存的威胁,更希望能引起学界对此问题的重视,全面推进古代生态环境史的研究,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东周时期战争的特点

1.战争十分频繁。东周时期,周天子失势,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各国为了争夺土地和人口,不断发生战争。战争频率之高,历史罕见,据不完全统计,从平王东迁到秦统一的500多年,见于史载的战争就有700多次,其中春秋483次,“据鲁史《春秋》的记载———仅仅记在鲁史的列国间的军事行动,凡四百八十三次”②。战国时期则为230次③。频繁发生的战争,必然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而且使遭到破坏的生态环境很难有足够的恢复时间,只能导致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

2.兵种越来越多。随着战争的需要,东周时期的兵种呈现多元化趋势。这一时期的兵种,除了原来的车兵与舟军,还出现了步兵和骑兵,并逐渐成为主要的作战兵种。车兵是我国最古老的兵种,它“起源于夏代,流行于商周,春秋时达到鼎盛”④。春秋时期,中原各国作战以车战为主,南方诸国则以舟军为重要兵种。《越绝书》记载吴、越等国“以船为车,以楫为马”。对此,《左传》有较多记载,如襄公二十四年“楚子为舟师伐吴”。昭公二十四年“楚子为舟师以略吴疆”。而步兵则是山区国家和南方诸国主要的兵种,以步兵作为独立的作战部队开始于春秋后期,到了战国时期,步兵成为主要的作战兵种。骑兵在春秋时也开始出现,主要是受草原民族的影响而建立,最初与兵车混编,后来发展成为单独的部队,主要是配合步兵作战。兵种的增加,使战争

收稿日期:2011—04—20

作者简介:李金玉,男,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成都610065)。

081

的范围越来越大,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越来越广。

3.规模越来越大。整个东周时期,战争规模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据杨宽先生研究,春秋初期,各大国军队人数还较少,如晋国有两万多人,齐国有三万多人,楚国为一万八千人,而到了春秋后期,晋国军队人数已达15万,楚国军队人数也超过10万以上。⑤春秋初期,交战时参战军队数量最多时也才超过10万人,规模也相对较小。战国时期,各国军队人数剧增,7个强国的军队数量则从30万到100万不等,《战国策》等史籍对战国各国的军队规模都有记载:秦国有带甲(或作奋击)百万,车千乘,骑万匹;魏国有带甲30万或36万,防守边疆和辎重部队10万;赵国有带甲数10万,车千乘,骑万匹;韩国兵卒近30万;齐国:有带甲数十万;楚国有带甲(或作持戟)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燕国有带甲数十万,车七百乘,骑六千匹。有如此众多的军队,战争规模自然也越来越大,远远超过了春秋时期,如《史记·秦本纪》说:“白起攻韩、魏於伊阙,斩首二十四万,虏公孙喜,拔五城。”长平之战,“秦使武安君白起击,大破赵于长平,四十于万尽杀之”。《楚世家》也说:“十七年春,与秦战丹阳,秦大败我军,斩甲士八万。”《战国策·燕策三》则记载燕国攻打赵国“以四十万攻鄗”,“以二十万攻代”,一次就能出兵60万,战争的规模必定很大。

4.持续时间越来越长。西周时期的战争,时间都不太长,周武王灭商的战役,仅仅用了一天,对此,《韩非子·初见秦》做了记载:“战一日破纣之国。”意思是这场灭商战争仅用了一天就结束了。春秋时期较大的战役如城濮之战、鞌之战、鄢陵之战等,也都是在一两天之内就分出了胜负。但是到了战国时期,随着军队数量的增加、经济的发展及守城能力的提高,战争持续的时间越来越长。《战国策·赵策二》记赵奢语曰:“(七国)能具数十万之兵,旷日持久数岁。”《战国策·赵策三》记载“齐以二十万之众攻荆,五年乃罢。赵以二十万之众攻中山,五年乃归。”两场战争都是打了五年。《战国策·秦策一》曰:“智伯帅三国之众,以攻赵襄主于晋阳,决水灌之,三年,城且拔矣。”《吕氏春秋·不屈》篇载魏惠王“围邯郸三年而弗能取”,《应言》篇载“秦虽大胜于长平,三年然后决,士民倦”。一场战争,短则三年,长则五年,持续时间大大超过了前代。持久的战争,势必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

二、东周时期战争对生态环境的直接破坏

在古代战争中,作战的双方或者是由于战争手段的运用,或者是出于战略的考虑,都不可避免地要和自然环境发生关系,从而直接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1.砍伐、焚烧林木等生态资源。树木在古代是制作兵器、战车等作战器械的常用物质,因此,战争中双方或是为了补充装备,或是为了减少对手可资利用的资源,都会尽力夺取或者毁坏树木,使林木资源受到严重破坏。文献对此有大量记载,尤其以《左传》所记最多:僖公二十八年城濮之战,“晋侯登有莘之虚以观师,曰‘少长有礼,其可用也’。遂伐其木,以益其兵”。意思是晋侯命令士兵砍伐山上的树木,以充实军备;襄公九年,冬十月“诸侯伐郑……杞人、郳人从赵武、魏绛斩行栗”;襄公十八年,“赵武、韩起以上军围卢,弗克。十二月戊戌,及秦周,伐雍门之萩……己亥,焚雍门及西郭、南郭。刘难、士弱率诸侯之师焚申池之竹木。壬寅,焚东郭、北郭”。晋国军队在战争中把秦周的萩木都砍伐殆尽,接着把申池旁边的竹子树木都焚烧干净,还把东、南、西、北四个城门也都纵火烧毁;襄公二十五年,“陈侯会楚子伐郑,当陈隧者,井堙(塞)木刊(除)。郑人怨之”。在讨伐郑国的战役中,陈、楚军队再次对郑国的树木进行大肆砍伐,破坏了生态环境,引起了郑国人民的愤恨。同样的记载还见于《战国策·齐策五》:“(赵)袭魏之河北,烧棘蒲。”在赵攻魏的战争中,大量野生的植物被焚烧,《魏策三》:“秦十攻魏,五入国中……林木伐。”秦国十次攻打魏国,魏国的林木被砍伐殆尽,《墨子》也记载了当时战争对林木等的破坏:《非攻下》篇:“入其国家边境,芟刈其禾稼,斩其树木。”《天志下》篇:“攻罚无罪之国,入其沟境,刈其禾稼,斩其树木。”说的都是战争中为了打击敌国,将其庄稼、树木一砍而光。《淮南子·泰族训》也记载说:“阖闾伐楚,五战入郢,烧高府之粟。”吴楚战争中,楚国的粟也遭到焚烧。

2.对水资源的破坏。水是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资源,更是重要的战略物质。为了征服敌人,破坏对方的水源是经常采用的方法。《左传》襄公二十五年“陈侯会楚子伐郑,当陈隧者,井堙(塞)木刊(除)”。在战争中为了战胜敌国,水攻也被经常使

181

论东周时期战争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用,如《战国策·赵策一》记载:“三国之兵乘晋阳城,遂战。三月不能拔,因舒军而围之,决晋水而灌之。”《韩非子·初见秦》对此也做了记载:“知伯率三国之众以攻赵襄主于晋阳,决水而灌之三月。”《管子·霸形》则记载:“楚人攻宋、郑,要宋田夹塞两川,使水不得东流,东山之西,水深灭垝,四百里而后可田也。”《史记·赵世家》则记载赵国为了打击敌国,先后两次决开黄河堤岸;《秦始皇本纪》记载秦攻魏时也采用水攻的办法攻下了大梁。这些对付敌国行之有效的办法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却是巨大的,大水浇灌之下,方圆几十或者几百里难逃厄运,动物或逃或死,植物难逃厄运,城市、房屋被冲毁,一片凄凉。土壤经过长时间的浸泡之后,土质变坏,盐碱滋生,难以恢复,甚至会导致瘟疫病情的爆发,产生严重的生态灾难。《战国策·赵策一》记载晋阳被大水浇灌之后,“城中巢居而处,悬釜而炊,财食将尽,士卒病羸。”

3.对城池、房屋等居住环境的毁坏。古代战争的胜利很多时候是通过攻城略地后实现的,所以在战争中,城市经常是摧毁的目标。《管子·霸形》记载:“楚人攻宋、郑,烧焫熯焚郑地,使城坏者不得复筑也,屋之烧者不得复葺也。令其人有丧雌雄,居室如鸟鼠处穴。”不仅要破坏,而且要破坏到使敌人无法修复的地步,可见其破坏性。同样的记载还见于《战国策·齐策五》:“(赵)袭魏之河北……坠黄城。”《魏策三》:“秦十攻魏,五入国中,边城尽拔。文台堕,垂都焚……麋鹿尽,而国继以围。”战争中,魏国的边城全被攻克,甚至被烧毁。《墨子·非攻下》篇则曰:“入其国家边境……堕其城郭,以湮其沟池,攘杀其牲牷,燔溃其祖庙。”《天志下》篇:“是以差论蚤牙之士,比列其舟车之卒,以攻罚无罪之国,入其沟境……残其城郭,以御其沟池,焚烧其祖庙,攘杀其牺牷。”战争中,大量城池、楼台、房屋等建筑被摧毁,野生动物被捕杀,从而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由此可见,在激烈的战争中,生态环境遭受破坏是无法避免的,有的甚至导致严重的生态灾难。目睹了当时战争惨状的老子形象地为我们描述了战争之后的生态环境状况:“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⑥生态环境的破坏,导致人们生活极其困难,《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描写了邯郸被久围之后的惨状:“邯郸之民,炊骨易子而食,可谓急矣。”

三、东周时期战争对生态环境的间接破坏

战争中,生态环境会遭到直接的破坏,这是毫无疑问的。没有发生战争时,生态环境也会受到跟战争有关的活动之影响。

1.修造战车、兵船对树木的攫取。当时的战争以战车为主,随着争霸战争的愈演愈烈,战争规模的不断升级,各国兵车的数量也不断上升。据《左传》记载:晋国拥有的兵车,僖公二十八年城濮之战时为七百乘,成公二年鞌之战为八百乘,昭公十三年时平丘之会已经增至四千乘;楚国的兵车,庄公二十八年为六百乘,到了春秋后期竟然接近万乘;齐国的兵车,定公九年齐伐晋时“丧车五百”,哀公十一年艾陵之战丧兵车八百乘;僖公三十三年崤之战,秦国兵车仅为三百乘,昭公元年秦后子奔晋,所带兵车已达千乘,可知秦国兵车总数至少也有二、三千乘。同样,南方国家的舟军则拥有大量的战船。《越绝书·外传·记地传》说勾践伐吴的军力“死士八千人,戈船三百艘”。同篇还记载吴越两国都有专门的船厂,而建造战船所用的木料要远远多于战车。制造的兵车、战船越多,需要的木材也就越多,于是加剧了对林木资源的攫取,遭到砍伐的林木面积越来越大。再加上当时战争频繁,对木材的需要也十分迫切,于是对林木砍伐的频率也持续上升,这使得森林根本没有更新成长的机会,长此以往,必然导致森林面积减少,以至于到了春秋末期,在越国出现了林木资源极为短缺的状况,“越王乃使木工三千余人,入山伐木,一年,师无所幸”⑦。无独有偶,这样的情况在宋国也出现了,《墨子·公输》篇曰:“宋无长木。”反映的也是宋国林木资源缺乏的状况。大量的林木被砍伐,会导致生态环境的失衡,大量动物失去栖息的良好环境,从而转投它处,造成动物数量和品种的减少,并最终产生相应的种种生态问题。

2.防御性的破坏。为了防止在战争中生态资源落入敌人之手为敌人所用,或者为了交战时的便利,在战争来临之前,往往要对生态资源进行一番人为的破坏,破坏的目标包括树木、水源、城池、墙垣、动物等。《墨子》书中对此有很多记载:《备城门》篇曰:“除城场外,去池百步,墙垣树木小大俱坏伐,除去之。”《号令》篇:“去郭百步,墙垣、树木大小尽伐除之。外空井,尽窒之,无令可得汲也。外空窒尽发

281

中州学刊2011年第5期

之,木尽伐之……当遂材木不能尽内,即烧之,无令客得而用之。”《杂守》篇:“材木不能尽入者,燔之,无令寇得用之……寇至,先杀牛、羊、鸡、狗、鸟、雁……事急,卒不可远,令掘外宅木。”交战前,树木无论大小,统统砍伐殆尽,不能带走的,则烧掉,水井堵塞,动物杀掉,墙垣拆除,防止为敌人所用,这些战前的准备工作,显然也是对生态环境的毁坏。

3.对其他社会资源的耗费。还需要指出的是,战争对资源的消耗十分巨大,伍子胥说:“十万之众,奉师千里,百姓之费,国家之出,日数千金。”⑧《孙子兵法·作战第二》更是做了具体阐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十万军队能够开拔的前提条件是驰车一千辆,每辆驰车需四匹马,革车一千辆,十万套铠甲,十万人所需的粮食及胶、漆等物质,加在一起,每天的花费是千金。这些记载说明战争耗费非常巨大,所耗资源必然来自自然界,通过对自然环境的肆意攫取而获得。

巨大的军事开支也成为国家的沉重负担,孙子军事思想之一就是“兵贵胜,不贵久”《孙子兵法·作战第二》曰:“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持久战即使取得胜利了,也会消耗大量的资源,导致国用不足,百姓空虚。而东周时期战争频繁,各国对资源的需求都很大,攫取的资源消耗于战争中后,接着再去向自然夺取,最终导致自然资源的严重匮乏。

尽管东周时期频繁发生的战争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但是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及其他因素的影响,战争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并没有受到古代社会的足够重视,周代之后2000多年的中国古代社会,战争依然频繁发生,生态环境依然在遭受着不同程度的破坏。但是战争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并没有得到整个社会的足够重视,“当人们论及环境污染以及环境破坏的时候,只是更多地关注到了工业企业等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而忽视了战争对环境的巨大破坏作用”⑨。中国古代的先贤们已经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理论依据,对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必须继承和发扬,从而做到以史为鉴,古为今用,今古结合。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态环境保护,对于和平局面的维护,对于人类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注释

①贾珺、梅雪芹:《从历史的视角看现代高科技战争的生态环境灾难》,《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②范文澜:《中国通史》第1册,人民出版社,1978年,第130页。③《中国军事史》编写组:《中国军事史》(附卷历代战争年表),解放军出版社,1985年。④顾德融、朱顺龙:《春秋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316页。⑤杨宽:《战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55年,第285页。⑥高明:《帛书老子校注》,中华书局,1996年,第381页。⑦⑧赵晔:《吴越春秋》,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140、72页。⑨俞栋等:《论现代战争与环境污染》,《云南环境科学》2004年第1期。

责任编辑:何参

381

论东周时期战争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自然资源被破坏的事例一

自然资源被破坏的事例一:森林面积减少 森林被誉为“地球之肺”、“大自然的总调度室”,对环境具有重大的调节功能。因发达国家广泛进口和发展中国家开荒、采伐、放牧,使得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据绿色和平组织估计,100年来,全世界的原始森林有80%遭到破坏。另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最新报告显示,如果用陆地总面积来算,地球的森林覆盖率仅为26.6%。森林减少导致土壤流失、水灾频繁、全球变暖、物种消失等。一味向地球索取的人类,已将生存的地球推到了一个十分危险的境地。 自然资源被破坏的事例二:臭氧层破坏和损耗 自1985年南极上空出现臭氧层空洞以来,地球上空臭氧层被损耗的现象一直有增无减。到1994年,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破坏面积已达2400万平方公里。现在在美国、加拿大、西欧、前苏联、中国、日本等国的上空,臭氧层都开始变薄。在对消耗臭氧层物质(ODS)实行控制之前(1996年以前),全世界向大气排放的ODS已达到了2000万吨。由于ODS相当稳定,可以存在50-100年,所以被排放的大部分ODS目前仍留在大气层中。在它们陆续升向平流层时,就会与那里的臭氧层发生反应,分解臭氧分子。因此,即使全世界完全停止排放ODS,也要再过20年,人类才能看到臭氧层恢复的迹象。 自然资源被破坏的事例三:罗布泊消失了 塔里木河全长1321公里,是中国第一、世界第二大内陆河。据《西域水道记》记载,20世纪20年代前,塔里木河下游河水丰盈,碧波荡漾,岸边胡杨丛生,林木茁壮。1925年至1927年,国民党政府一声令下,塔里木河改道向北流入孔雀河汇入罗布泊,导致塔里木河下游干旱缺水,3个村庄的310户村民逃离家园,耕地废弃,沙化扩展。解放后的1952年,塔里木河中游因修筑轮台大坝,又将塔里木河河道改了过求。塔里木河下游生态环境得以好转,胡杨枝重吐绿叶,原来废弃的耕地长出了青草,这里变成牧场。

我国目前的生态环境状况及其解决措施---中特考试

我国目前的生态环境状况 及解决措施 摘要: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同时,我国也面 临着越来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本文详细介绍了我 国目前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深入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给出了解决这些问 题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生态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解决措施 0前言 生态环境是指以特定生物体(包括人类)为中心,多元复合生态系统各要素和生态关系的总和,强调生态系统的整体性、连续性、稳定性和协同进化性,以及在此基础上对主体提供的环境功能。当系统的整体性、连续性、稳定性和协同进化性遭到破坏,导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严重失调,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时,就变成了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问题一般可以分成两类:(一)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所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二)城市化和工农业高度发展而引起的“三废”(废水、废气、废渣)污染、噪声污染、农药污染等环境污染。 1 我国目前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 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息息相关,良好的生态环境系统既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也是人类发展的源泉。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同时,我国也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在我国当前的生态问题突出表现在: (1)空气污染,空气中有害物质以及颗粒粉尘不断增加,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特别是北方地区,大面积出现雾霾情况。 (2)森林资源匮乏,林草覆盖率低。近年来,我国森林面积大幅减少,森里采伐量远远超过森里生长量,滥砍乱伐、毁林开荒现象十分严重,森林赤字明显,当代人已经过早地消耗了后代人应享用的森林资源。 (3)水土流失面广量大,土地荒漠化速度加快。 (4)水资源严重短缺,且地区分布不均,河流断流日趋严重,湖泊退化愈演愈烈。

谈我国当前面临的重大生态问题及其危害和原因

谈我国当前面临的重大生态问题及其危害和原因 由于人们对于经济效益的热衷和对金钱的崇拜,世界范围内自然生态平衡逐渐被打破,以破坏环境来换取表面上的经济增长的现象随处可见。我国面临的生态问题对于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我国当前面临的生态问题及其危害与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耕地面积急剧减少 我国国土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但是可耕地资源十分有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耕地面积急剧减少。耕地面积减少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建筑占地最为严重,包括住房、工厂等的修建。在很多农村地区,出现了荒村或者是“村中荒”现象。荒村现象大多是由于整村迁移导致的。“村中荒”则是由于宅基地外要导致的,村子面积不断扩大,但村中间的老宅或倒塌、或用来放置废弃物品。这些都体现了农村建设规划的不科学、不合理。其次是铁路、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占地。 二、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 我国目前有沙漠化土地约7.1×105km2,占国土面积的7.4%;戈壁面积5.7×105km2,占国土面积的 5.9%。更为严重的是,我国沙漠化土地每年正以 2.1×103km 的速度扩展。土地沙漠化现象在我国西北地区尤为突出,这些地区原本就处于干旱和半干旱的脆弱生态环境之下;加上人类的过度开发,如伐木毁林,破坏了生态平衡,从而导致土地肥力下降、质量退化,最终变成沙漠。 三、森林资源缺乏且急剧减少 我国森林资源极度缺乏,是世界森林资源最少的国家之一。森林资源的缺乏给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同时也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森林资源缺乏、林地面积急剧减少是由于人类过度的伐木开垦、毁林造田,以及火灾、病虫害等原因引起的。 四、水土流失日益加重 水土流失是我国土地资源遭到破坏的最常见的地质灾害,以黄土高原地区最为严重。我国是世界水土流失十分严重的国家之一。造成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是:从自然方面来看,主要有多山,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易冲刷;降水集中,多暴雨,冲刷力强;植被稀少,对地面的保护性差,易造成水土流失。从人为方面来看,主要有乱砍滥伐,植被破坏严重;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及其他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等。 五、淡水资源严重缺乏 我国是一个淡水资源奇缺的国家。虽然我国的淡水资源总量为28 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名列世界第四位,但是我国拥有十三亿多人口,若按人均计,约为世界人均水量的1/4。我国淡水资源奇缺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自然因素,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衡,这导致有些地区水灾频发,有些地区又极度干旱。二是人为因素,我国国民惜水、节水意识薄弱,节水措施不到位,这导致水资源浪费现象随处可见。 六、生物多样性不断减少,大量物种面临灭绝 我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然而,近年来我国生物多样性成骤减趋势,且大量物种面临灭绝的威胁。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同时也使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我国生物多样性骤减的原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物种生存环境的改变与破坏,人类掠夺式的开发与利用,环境污染,外来物种的入侵或不合理的引种等,此外人类非法收集、采挖、走私等行为也会造成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七、各种污染严重 各种污染日趋严重,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光污染、噪音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等。其中,水污染和大气污染尤为严重。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把经济建设作为一切工作的中心和重心,为了追求经济增长,大肆发展第二产业,人们长期只片面的注重经济效益而

人类破坏自然环境造成生态灾难的具体事例

人类破坏自然环境造成生态灾难的具体事例 2000年8月6日,国家主席江泽民在北戴河会见诺贝尔奖获得者时,谈到了科技伦理问题。他指出,科学技术极大地提高了人类控制自然和人自身的能力。但是,科学技术在运用于社会时所遇到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工业的发展带来水体和空气的污染,大规模的开垦和过度放牧造成森林与草原的生态破坏。信息科学和生命科学的发展,提出了涉及人自身尊严、健康、遗传以及生态安全和环境保护等伦理问题,也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 在我国2000年底颁布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中,明确提出了“维护国家生态环境安全”的目标,将“国家生态环境安全”提到了战略的高度。生活中,许多人对“国家生态环境安全”的概念都感到陌生。那么,何为“国家生态安全”?我国的生态安全形势如何?生态对国家安全到底有何影响?如何筑牢“生态长城”?面对新世纪的环境挑战,这些话题备受关注。 所谓“国家生态安全”,是指一国的生存和发展所处的环境不受或少受因生态失衡而导致破坏或威胁的状况。它从根本上关系到国家、民族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是其他领域安全的基础和载体,深刻影响到国家各领域安全的维护与保障。其在国家安全大局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使其与军事安全、政治安全、经济安全、科技安全一样,成为国家安全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世纪的第一天,北京出现浮尘天气,此后几个月内,我国北方多次遭受沙尘暴的袭击;今年的三月,两会刚刚结束,几十年罕见的

沙尘暴来得更有点让人措手不及。大自然再次以这种独特方式警示人们:必须把维护生态安全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然而,时至今日,谈起维护生态安全的话题,依旧有人不以为然——怎么生态也会有安全之说,难道生态也会影响国家的安全吗?事实的确如此。 因为生态问题而危及国家安全的例子古已有之。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的楼兰古国,在我国汉代时是一个水草丰美、经济繁荣的文明之邦,也是丝绸之路上商贾云集的一颗璀璨明珠。但是,随着塔里木河上、中游人口的增多,区域开发活动的加强,楼兰人赖以生存的塔里木河水量急剧减少,甚至经常出现断流,结果导致楼兰地区的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最终被沙漠所吞噬而亡国。如今,人们只能在漫漫黄沙中探寻古楼兰的文明残迹。 水体、土壤、生物、空气等组成的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是维系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人类每一次进步和发展,都离不开生态环境各要素的“综合支持”。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活动严重影响着生态环境,全球气候变暖、资源匮乏、物种灭绝、环境污染、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沙尘暴……全球生态问题的日益突出,不仅对国家的经济、社会生活形成了挑战,而且对国家的安全稳定构成了严重威胁。正是在此背景下,“国家生态安全”的概念渐渐浮出水面。从20 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世界上许多科学家已经着手深入研究生态环境问题与国家安全之间的关系。一些专家、学者指出,“土壤侵蚀、地球基本生物系统的退化和石油储量的枯竭,目前正在威胁着每个国家的安全”。

中国人破坏生态环境的恶果

要来揭揭自己的伤疤了。其实中国人可以写《丑陋的中国人》,而旁边的那个邻居呢估计写了书名作家就要被暗杀了,当然啦这是题外话。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下面我们来聊聊关于中国人破坏生态环境的恶果。 1空气污染。举个例子前阵子比较火的pm2.5(其实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因为某帝国主义国家驻华使馆发布北京pm2.5数值而在国内引起热议。不管他的目的如何,我们自己是不是应该反思:如果不是空气质量让人感到不舒服,我们会去追捧paper tiger大使馆发布的数据吗?其实在很多地方,尤其是农村,经常能见到一排排的烟囱在排放未达标的废气。其中的粉尘、有毒颗粒物、重金属等都被排放到了大气当中,城市中汽车尾气的排放尤为严重,在坐的各位或许都有在大街上被黑烟洗礼过的经历吧? 由此带来的酸雨及呼吸道疾病、皮肤病、甚至肺癌的高发我想很值得我们反思。2水污染。我生在河南郑州,居住的地方有一条金水河,10年前有人在那里钓鱼嬉戏,可是现在却因为城市污水排放变成了一条臭水沟。我的老家在河南巩义,就是农村,同样在10年前我9岁还在小河沟里摸螃蟹,可现在却因为一家印染厂河水能在一天当中变化赤橙黄绿青蓝紫甚至更多颜色。我现在身在大山大水的大武汉,长江就在我们身边,可是就拿江豚、中华鲟来说,他们——还剩下多少?很痛心,我不想再说下去了,可是如果我们不去正视我们所犯的错误,儿时摸螃蟹的经历和可爱的江豚会成为我们永远的回忆 3.固体污染。通俗来讲,废弃的建筑材料、塑料等固状物都可以称作固体废物。而这些垃圾的不当处理会造成很大的危害。固体废物如果露天堆放,其散发出的各种有毒有害气体会直接进入大气,污染空气。经雨水冲洗后,垃圾中的有害物质又会随着水渗透到地下,造成土壤、地下水的污染。对地表的污染就更不用说了。我不知道在做的当中有没有去过垃圾厂的。如果有去过而且你不是在那里工作的话,此类经历真的会令人终身难忘。真的是令人作呕的气味不断向你侵袭,目及所示全部都是一座座的垃圾山,我甚至找不出一个合适的词汇来形容我所看到的场景。就是这样的垃圾场在每座城市的周围,也就是说在我们的身边存在着。其实关于中国人破坏生态的环境的恶果还有很多,我简单列一些数据 1 .由于气温的不断升高,喜马拉雅山部分冰山将在今后4 0年内消失。千湖之省———湖北省水质堪忧,一半中小河流、湖泊受污染; 2 .“沙龙”每年吞噬我国国土 2 4 6 0平方公里,相当于一个中等县的面积。尤以“三北”(华北、西北、东北)沙化最为严重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播主1201 曹文琦未完稿

人类破坏自然环境的例子复习进程

人类破坏自然环境的例子 触目惊心的环境污染随处可见:天空昏暗、空气污浊、污水横流、垃圾围城……,连远在冰天雪地的南极企鹅体内也发现DDT等农药残余,珠穆朗玛峰遍地狼藉?蓝天碧水已经成为许多人儿时的记忆和遥不可及的梦想。 南极臭氧空洞,是因为过去氟利昂用量过多,排放到空气中造成的,会有大量紫外线照射地球,皮肤癌等发率升高,地球温度升高;许多水域会发生赤潮等是因为生活工业废水进入水域,这些水富含氮,磷,使水富营养化造成的,会导致鱼虾死亡,也会通过生物富集作用损害人们的健康;美国的原始森林遭破坏,是人为的,有很多树木都是被砍伐的。造成很多动物流离失所,甚至有些物种灭亡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就是说,罗布泊本是非常美丽的湖泊,如今消逝了,成了荒漠。这是生态环境遭受人为破坏的悲剧。这篇报告文学以强烈的呼声,警醒世人,要树立全民环保意识,搞好生态保护 砍伐树木 挖掘河沙 杀伤动物, 环境污染的原因主要是人为的因素所造成。平时人们在生产、生活中排放的大量“三废”和某些工业、生活设施的突发意外事故,以及医院未经处理的废弃物等均可造成环境污染,严重时可引起危害。战时由于大量使用各种武器对居民的杀伤和对居民区的破坏,更能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 例如城市的空气污染造成空气污浊,人们的发病率上升等等;水污染使水环境质量恶化,

饮用水源的质量普遍下降,威胁人的身体健康,引起胎儿早产或畸形等等。严重的污染事件不仅带来健康问题,也造成社会问题。随着污染的加剧和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由于污染引起的人群纠纷和冲突逐年增加。 港大发现花面狸(俗称果子狸)身上的冠状病毒,与引起人类SARS有关。在此之前,马来西亚的「立百病毒」、纽约的「西尼罗病毒」,甚至本港的「禽流感H5N1病毒」,源头都来自动物,而且与环境受破坏、全球暖化及人与动物距离太近的因素密不可分。 除了维持家居清洁外,要预防传染病出现及扩散,还须把眼光放远,保护环境。 SARS在香港造成的影响,近年少见。虽然1997年爆发过「禽流感」,但因杀鸡及时,加上维持至今的街市清洁日,及为鸡只注射疫苗等措施,当年这个传染病带来的冲击,在港人心中已逐渐淡去。但是放眼四周,传染病的威胁一直未停过,只是不在香港发生,港人没有留意。 生态异变病毒辗转传人 先进国家如美国,自1999年开始,爆发「西尼罗病毒」(West Nile Virus)。据美国疾病控制及预防中心(CDC)的网页指出,这种病毒本身早已存在于雀鸟身上(换言之,雀鸟是西尼罗病毒的宿主,host),蚊子叮过带病毒的雀鸟后,病毒会留在它们的唾液腺,藉叮咬其它雀鸟及人而把病毒传开去。 香港医学会会长劳永乐指出,环境与人的疾病是息息相关的。另一种与动物有关的传染病是由「立百病毒」(Nipah Virus)引起。自1998年起,个案陆续在马来西亚及新加坡出现。它本身存在于森林中的蝙蝠身上,后来传给猪,再由猪传给人。追本溯源,一切源自森林大火。原本栖息在东马来西亚沙巴的蝙蝠因森林大火而逃离出来,从东马飞到西马的马来西亚半岛,感染了猪场里的猪及人。若没有该次东马的大火,该不会因而感染了猪。 他称,这次大火与当年天气非常干燥有关,而反常的天气则受厄尔尼诺影响。由此可见,传染病确与大环境及生态息息相关。而且,全球温度上升,有利蚊子繁殖,于是也有利登革热的传播;海水温度上升,促使水中的浮游生物生长,依附它们的霍乱菌,因?海产吃浮游生物而转到这些海产上,人们未好好煮熟而吃的话,便患上霍乱。本港数年前爆发的霍乱,原因就在此。 至于令人闻之色变的「伊波拉病毒」(Ebola Virus),劳永乐称,则由于人们砍伐树木,破坏了原本在森林居住的猿猴的家,迫使它们与人类接触而起。 捕杀动物、破坏栖息地病毒传播

绿色污染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危害

6.何为“绿色污染”?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绿色污染”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危害(20分) 绿色污染是指某种入侵生物大量繁殖,损害了土著生物的生存环境,从而导致的物种减少,生态环境毁坏的现象。引起绿色污染的植物都是外来物种,它们通过人类有意或无意的活动进入到污染发生区,经过一段默默无闻的潜伏期后,突然爆发出来,给人类带来巨大麻烦。由于绿色污染带来的损害之大,又难以治理,犹如一场战祸,故我们常常把引起绿色污染的外来植物称作“入侵植物”。 对生态环境的危害: 1)会造成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生物污染。大部分外来物种成功入侵后大 爆发,生长难以控制,造成严重的生物污染,对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比如,凤眼莲又名水葫芦,原产于南美洲,1901年作为花卉引入我国,五、六十年代作为猪饲料在推广。特是现在已遍布华北、华东、华中、华南的河湖水塘,疯长成灾,严重破坏水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导致大量水生动植物的死亡,阻塞航道。 我国每年因打捞水葫芦的费用就多达5—10亿元,由于水葫芦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也接近100亿元;空心莲子草又名水花生,原产于南美洲。1892年在上海附近岛屿出现,50年代作猪饲料推广栽培,现在几乎遍及我国黄河流域以南地区.成为草灾,主要表现在:(1)堵塞航道,影响水上交通; (2)排挤其他植物,使群落物种单一化;(3)覆盖水面,影响鱼类生长和捕捞; (4)在农田危害作物,使产量受损; (5)田间沟渠大量繁殖,影响农田排灌; (6)入侵湿地,草坪,破坏景观; (7)滋生蚊蝇,危害人类健康。 2)绿色污染物种通过压制或排挤本地物种,形成单优势种群,危极本 地物种的生态,最终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1980年地处闽东沿海的福建省宁德市从美国引进了草本植物大米草。然而,大米草引进后的迅速蔓延和疯长,不仅蚕食了闽东沿海的滩涂,造成海洋环境污染,而且导致沿海滩涂物种大量减少。大米草种植的结果与原来引进的目的恰恰相反,并未给宁德农民带

环境污染及例子

环境污染及相关例子 环境污染是指由于对生态系统有害的物质进入环境后对生态系统造成的干扰和损害的现象,简称污染。具体来说就是,有害物质或有害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发生扩散、迁移、转化,并跟生态体统的诸要素发生作用,使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以及其它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环境污染有各种分类: 按环境要素分: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 按人类活动分:工业环境污染、城市环境污染、农业环境污染。 按造成环境污染的性质、来源分:化学污染、生物污染、物理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电磁波)固体废物污染、能源污染。 环境污染导致全球10大环境问题 第一、气候变暖 首先导致炎热。全球温度增长实际测量表明,全球总体温度的增长趋势十分明显。近年来,气温在持续地激烈上 升。热浪已经开始出现,科学家们认 为,如果全球变暖问题没有得到处 理,此类热浪将更为常见。2003年夏 天,欧洲遭受了一股强大的热浪, 35000人因此丧生。 其次气候变暖会导致冰川消融, 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冰川都在融化,其 中很多融化得特别快。坦桑尼亚的乞 力扎罗山,过去白雪皑皑,冰川覆盖, 久负盛名,现在积雪融化,冰河退缩 严重。 还导致生物锐减。世界上许多物种如今正受到气候变化的威胁,其中有一部分已经灭绝。

气候变暖还导致洪水、干旱、飓风等极端天气。例如今年泰国的洪水,美国的飓风,都导致大量的人物和财产的损失。 第二、臭氧层破坏 臭氧层是地球的保护伞,它阻挡了太阳99%的紫外线辐射,保护地球上的生灵万物。臭氧层浓度每减少1%,太阳紫外线辐射增加2%,皮肤癌就会增加7%,白内障增加0。6%。现在全世界每年死于皮肤癌症的有几十万,患白内障的病更多。紫外线辐射还能破坏植物光合作用和授粉能力。最终降低农业产量。现在科学家考察发现,在北美洲,欧洲,新西兰上空,保护地球的臭氧层正在变薄,南极上空的臭氧层已经出现了一个"空洞",科学家真的要"补天"了。 第三、生物多样性减少 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生态功 能。由于环境污染,导致生态环境 严重破坏,从而导致生物多样性减 少。据科学家统计,现代生活中物 种以100~1000倍的自然速率消 失,这是从6500万年前白圣纪末期 恐龙绝迹以来,动植物最大量灭绝 的时期。物种灭绝的根本原因是人 类导致了动植物生存自然环境的恶 化。导致畸形 第四、酸雨蔓延 酸雨危害是多方面的,包括对人体健康、生态系统和建筑设施都有直接和潜在的危害。酸雨可使儿童免疫功能下降,慢性咽炎、支气管哮喘发病率增加,同时可使老人眼部、呼吸道患病率增加。酸雨还可使农作物大幅度减产,特别是小麦,在酸雨影响下,可减产 13% 至 34%。大豆、蔬菜也容易受酸雨危害,导致蛋白质含量和产量下降。酸雨对森林 和其他植物危害也较大,常使森林和 其他植物叶子枯黄、病虫害加重,最 终造成大面积死亡。 例如,在德国西部,估计近10 年来已有12%的森林受害;瑞典每年 由酸雨造成的木材损失达460万立方 米。 还有30多年来,瑞典1/5左右 的湖泊严重酸化,湖水PH值降至5。 0以下,鱼卵多已不能正常孵化

中国的生态环境危机

中国的生态环境危机 一、上的生态环境破坏据研究, 4000 年前,黄河流域是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西周时,黄土高原拥有森林 4.8 亿亩,森林覆盖率为53%(而现在的全国森林覆盖率仅 为 13% ,航拍和专家分析的结果仅为8.9%);及至春秋战国, 狼烟四起,烽火连天,人的生存环境开始遭受巨大的破坏。 后来,秦始皇一统天下,折腾百姓,继续毁灭生态,大兴土 木,大伐森林,史书中就称“蜀山兀,阿房出”。汉时,中国人口剧增,统治者的思想又都是崇本抑末,以粮为本,单 一的粮食种植业,砍掉林、牧、副、渔、商,结果,重农反 而误农,粮食产量反而上不去。因为重农贵粟,必然毁林开 荒,造成水土流失,生态破坏,地力下降,从而导致农业劳 动生产率每况愈下。 而且,中国人的饮食结构不像游牧民族或者欧洲人是牧 农产品并重、以肉类奶类为主的,中国人饮食几乎等同于吃 植物性的粮食,所以,为了解决吃饭问题,我们的祖先只好 大规模地毁林开荒。还有,中国古代有着庞大的专制官僚机 构和军队,而军队又以步兵为主,它不像游牧民族、西方民 族以骑兵为主之补给容易,饿了吃马肉渴了喝马奶就行,可 以就地解决,中国人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粮食总是军事家们考虑的头等重大的问题;由于粮食保存的时间比肉

类、奶类长久,所以,中国的家、军事家总是追求庞大的粮 食储备,以应付不测。 为了解决政府、军队的巨大供给问题,中国人也只好开 荒。西汉开荒8 亿亩,东汉开荒7 亿亩,至此黄河流域的森 林全部倒地。三国时期,中国人口从东汉时的 5648 万,减至 767 万,民族差点毁灭,生态也就再所难保,火烧赤壁、 火烧连营八百里,也不知烧掉了多少森林。南北朝时,兵燹 战乱频仍,中国人开始大规模南迁,长江流域的生态也就面 临着威胁。 隋时隋炀帝大兴土木,唐时开发东南,开荒14 亿多亩,“高山绝壑,耒耜亦满” 。加上隋唐征战、五代动乱,后来, 又经过宋辽金元争霸天下,元末、明末、清末、民国的战乱 破坏,中国人的生态资源被破坏殆尽。 可见,王朝循环不仅常常使得中华民族的人口减少过半 (中国历史上有10 次战争造成了人口减半),人民蒙受着巨大的痛苦,而且使得子孙后代继续生存下去的环境遭受了灭 顶之灾。二、生态环境的现状新中国成立之后,我们长时期内仍然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大跃进”全 民炼钢,大规模砍伐森林;“文化大革命”时“以粮为纲”、“农业学大寨” ,梯田修到山顶上,引起了严重的水土流失; 改革开放之后,政府虽然开始重视环境问题,但由于体制、 制度的原因,环境恶化的状况一时还难以扭转过来——高消

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处理办法修订稿

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处 理办法 WEIHUA system office room 【WEIHUA 16H-WEIHUA WEIHUA8Q8-

南昌公路桥梁工程有限公司 巷三公路LM—9项目经理部 环境污染和 生态破坏处理办法 编制: 审核: 批准: 南昌公路桥梁工程有限公司 二0一五年三月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处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本项目境监督管理,及时依法妥善地处理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根据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是指由于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行为,以及因意外因素的影响或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等原因致使环境受到污染或生态遭到破坏,人体健康受到危害,社会经济与人民财产受到损失,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突发性事件。 第三条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根据类型分为水污染事故、海洋污染事故、大气污染事故、噪声与振动危害事故、固体废物污染事故、农药与有毒化学品污染事故、放射性污染事故、生态破坏事故等。 第四条根据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的程度分为四级: (一)一般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凡符合下列情形者为一般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由于污染或破坏行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在伍千元以上,两万元以下(含两万元)且对环境造成影响的。 (二)较大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者,为较大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 1、由于污染或破坏行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在两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含五万元)的; 2、人员发生中毒症状; 3、因环境污染引起厂群冲突; 4、对环境造成一定危害。

(三)重大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者,为重大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 1、由于污染或破坏行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在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含十万元)的; 2、人员发生明显中毒症状、辐射伤害或可能导致伤残后果; 3、人群发生中毒症状; 4、因环境污染使社会安定受到影响; 5、对环境造成较大危害; 6、捕杀、砍伐国家二类、三类保护的野生动植物。 (四)特大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者,为特大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 1、由于污染或破坏行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在十万元以上; 2、人群发生明显中毒症状或辐射伤害; 3、人员中毒死亡; 4、因环境污染使当地经济、社会的正常活动受到严重影响; 5、对环境造成严重危害; 6、捕杀、砍伐国家一类保护的野生动植物。 第五条项目环境保护成立“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处理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事故处理领导小组”)对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的报告与处理实施统一领导。针对具体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项目部组成由相应的业务科室牵头的临时“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调查处理小组(以下简称“事故调查处理小组”)负责调查处理的具体工作。 第二章管辖

十大环保典型案例

最高法发布10起环境侵权典型案例支持环境资源保护 2015-12-29 10:25:00 来源:央广网 最高人民法院今天发布10起环境侵权典型案例 央广网北京12月29日消息(记者孙莹)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最高人民法院今天上午10点发布10起环境侵权典型案例。 最高人民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庭副庭长王旭光介绍,今年1月至11月,全国各级法院受理一审环境资源民事案件50331件,其中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案件2595件。今年1月1日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施行以来,贵州、山东、江苏、福建等13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法院共受理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45件。 最高法今天发布的十起典型案例中,有三起是环保组织提起的民事公益诉讼,包括新环境保护法实施后全国首例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北京市朝阳区自然之友环境研究所、福建省绿家园环境友好中心诉谢知锦等四人破坏林地民事公益

诉讼案;还包括中华环保联合会诉德州晶华集团振华有限公司大气污染民事公益诉讼案;常州市环境公益协会诉储卫清、常州博世尔物资再生利用有限公司等土壤污染民事公益诉讼案。 其余七起是公民诉环境污染企业环境侵权案,涉及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和粉尘污染。 典型案例包括对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主体资格的判断、生态服务功能损失的确定、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受理和审理等问题,还包括在普通环境侵权诉讼中界定环境侵权案件范围、适用环境侵权的归责原则、把握环境侵权举证责任分配和证明标准、合理准确界定数人侵权的责任分担以及专业技术问题的判断方法等问题,通过法院对案件的审理,正确认定侵权责任,运用科学手段固定证据,及时保障受害人的合法权益,解决了实践中环境侵权案件的审判误区。 典型案例显示,2008年7月29日,谢知锦等四人未经行政主管部门审批,擅自扩大采矿范围,采取从山顶往下剥山皮、将采矿产生的弃石往山下倾倒、在矿山塘口下方兴建工棚的方式,严重毁坏了28.33亩林地植被。2014年7月28日,谢知锦等人因犯非法占用农用地罪分别被判处刑罚。2015年1月1日,北京市朝阳区自然之友环境研究所、福建省绿家园环境友好中心提起诉讼,请求判令四被告承担在一定期限内恢复林地植被的责任,赔偿生态环境服务功能损失134万元;如不能在一定期限内恢复林地植被,则应赔偿生态环境修复费用110万余元;共同偿付原告为诉讼支出的评估费、律师费及其他合理费用。 福建省南平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认为,谢知锦等四人为采矿占用林地,不仅严重破坏了28.33亩林地的原有植被,还造成了林地植被受损至恢复原状期间生态服务功能的损失,依法应共同承担恢复林地植被、赔偿生态功能损失的侵权责任。遂判令谢知锦等四人在判决生效之日起五个月内恢复被破坏的28.33亩林地功能,在该林地上补种林木并抚育管护三年,如不能在指定期限内恢复林地植被,则共同赔偿生态环境修复费用110万余元;共同赔偿生态环境服务功能损失127

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教学目标1举例说出主要的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2、读图说出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 3、增强学生的生态环境意识以及养成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习惯 4、培养的学生的环境观和资源观 教学重点 1、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2、我国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的分布 教学难点 生态环境问题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意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复习导入,我们学过环境问题可以分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今天我们学习一下生态破坏的知识。 自主学习:同学们根据自己预习的情况,做题目化导学。 讲授新课 首先我们看一下探索,多米诺骨牌效应,思考说明了生态系统有什么特征。 承接,但是20世界5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人口的不多增多,出现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 一、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一)生物物种减少 读图2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1、世界物种灭绝呈现出什么变化趋势? 2、人口的增加对物种的灭绝有那些影响? 教师讲解得出结论生物物种减少的现状:生物多样性遭破坏的速度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快。 教师提问物种减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教师讲解举例说明什么叫外来物种入侵,及其严重的影响。

(二)森林资源破坏 教师讲解世界森林的分布状况,让学生自学完成。 教师提问森林破坏的现状,原因? 教师讲解分析图5和图6得出结论人类的开发是导致雨林被毁的直接原因。让学生讨论亚马逊地区森林破坏严重对世界环境有什么影响?联系旧知识,加深对生态环境的理解生物多样性、全球气候变暖、水循环水平衡 (三)湿地减少 教师讲解湿地的概念和作用 引导学生分析图9,得出湿地破坏的现状。 让学生回答湿地减少的原因后教师讲解 联系实际“北京颐和园湖底防渗”工程。 承转以上我们主要分析的世界上的生态环境问题那么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如何呢? 二、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老师提问读图10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读图分析我国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有那些? 2、这些生态环境问题各分布在那些地区? 3、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有那些特征?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我国由于地域广阔,地形高低起伏,且受季风的影响形成许多生态系统。由于自然和人为原因,在不同区域产生不同的生态环境问题。表现为生态环境问题的区域性。但是近几十年来由于人为原因的影响,我国生态环境问题不断恶化,几乎所有地区均呈现不同的问题,表现为生态环境问题的广泛性。 教学总结 课堂练习 板书设计 一、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分析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

分析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 学习导引 切记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地球是生命诞生的摇篮和生活的乐土。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包括人类不恰当的开发和利用),地球正在逐渐向着“失乐园”发展,它不断向人类出示“黄牌”警告: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大面积破坏,全球森林面积锐减,酸雨快速蔓延,土地日益荒漠化,大气污染、水域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日趋严重,生物多样性锐减,土壤污染与退化、耕地减少。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我们不是继承父辈的地球,而是借用了儿孙的地球。同学们,为了我们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为了子孙后代的幸福和安宁,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吧! 知识闯关 1.人类活动已使许多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请你完成下图,总结环境污染的主要类型: 2.虽然人们只曾经在陆地上一小部分地区施用过农药DDT,但是,远在南极的企鹅体内也发现了DDT。这种现象说明: A. DDT的挥发性极强; B.这些南极企鹅可能是从施药地区迁去的; C.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有许多是全球性的; D.考察队把DDT带到南极。答:[ ]

3.下列诗句描述的自然景观中,生态环境最差的是: A.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B.探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C.风劲百草折,沙埋树梢平; D.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答:[ ] 4.列举你知道的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填在下图中。 5.“让残酷的现实不要成为未来”是你我共同的心愿。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公民,你打算用怎样的行动保护身边的环境呢? 探究乐园 1.在今天被人们称作“千里无人烟,干燥无水源”的罗布泊地区,历史上曾经有一个自然条件优越、农业发达、史学家誉为丝绸之路上的璀璨明珠的文明国度——楼兰古国。而今,楼兰古国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人们只有用歌曲寄托哀思,不断呼喊“楼兰姑娘你在何方?” (1)请你推测楼兰古国消失的原因。 (2)谈一谈这一实例对你有何启示。 2.请你认真观察下列漫画,回答问题: (1)从生物学的角度分析,该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对生物圈可能产生的影响有哪些? (2)请分别为上面的漫画拟一个主题。 (3)大自然是人类的朋友,有人认为大自然与人类的关系犹如我们与自己影子的关系,请你就该比喻发表自己的看法。

从我国生态安全现状谈起

从我国生态安全现状谈起 ——生态安全案例分析一.基本概念说明 生态安全是指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完整情况。是人类在生产,生活和健康等方面不受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等影响的保障程度,包括饮用水与食物安全,空气质量与绿色环境等基本要素。健康的生态系统是稳定的和可持续的,在时间上能够维持它的组织结构和自治,以及保持对胁迫的恢复力。反之,不健康的生态系统,是功能不完全或不正常的生态系统,其安全状况则处于受威胁之中。 生态安全强调保障生态安全的生态系统应该包括自然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和自然——人工复合生态系统。从范围大小也可分成全球生态系统,区域生态系统和微观生态系统等若干层次。从生态学观点出发,一个安全的生态系统在一定的时间尺度内能够维持它的组织结构,也能够维持对胁迫的恢复能力,即它不仅能够满足人类发展对资源环境的需求,而且在生态意义上也是健康的。其本质是要求自然资源在人口,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三个约束条件下稳定,协调,有序和永续利用。 生态安全的概念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被提出,但是由于生态安全内涵的丰富和复杂性,以及人们对生态安全的研究尚不够深入,因而一直也未能形成统一并普遍接受的定义。 狭义的生态安全概念是指自然和半自然生态系统的安全,即生态系统完整性和健康的整体水平反映。健康系统是稳定的和可持续的,

在时间上能够维持它的组织结构和自治,以及保持对胁迫的恢复力。 广义生态安全包括两层基本含义:一是环境,生态保护上的含义。即防止由于生态环境的退化对经济发展的环境基础构成威胁,主要指环境质量状况低劣和自然资源的减少和退化削弱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支撑能力;二是外交,军事上的范畴。即防止由于环境破坏和自然资源短缺引起经济的衰退,影响人们的生活条件,特别是环境难民的大量产生,从而导致国家的动荡。 二.事件简单回放 目前,我国的生态安全现状很不乐观。就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来看,虽然我国可耕地面积,水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能源等在总量上居世界前列,但人均占有量很少,人均可耕地占有量为世界人均拥有量的50%,水资源为32%,矿产资源为47%,能源资源为39%,森林面积为14%。而且,还会随着中国人口基数的扩大进一步减少。这与中国快速发展经济需要巨大的资源与能源供求有较大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制约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就生态环境状况来看,我国面临着十分严重的环境污染。不仅空气污染,水污染,海洋污染,危险废物污染等仍然存在,还出现了酸雨污染。气候变异等问题,直接影响了人民的身体健康和工农业生产。就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来讲,我国已遭受到外来物种的严重入侵。外来生物进入我国,由于没有天敌,会快速繁殖而形成种群,打破我国本地生态系统的平衡,对本地物种的生存造成威胁。外来生物入侵我国,已得到政府有关部门的明确承认。目前我国大约已有37 种外来入侵动物,100 多

破坏生态环境的后果

破坏生态环境的后果 环境破坏是指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兴建工程项目而引起的生态环境的退化及由此而衍生的有关环境效应,从而对人类的生存环境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那么,破坏生态环境的后果有哪些呢? 环境破坏造成的后果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恢复,有些甚至是不可逆的。 人类的许多活动都向大气、水体、土壤等自然和人工环境排放有害物质,造成环境污染;自然界的一些变化也影响环境的质量。 当前,我国是世界上惟一以煤炭为基本能源的大国。在一次性能源消费中,煤炭占75% 能源对人类发展的巨大贡献是显而易见的,但也并不仅仅如此。它也已经和正在给人类带来许多麻烦。这主要是由于能源(主要是占总量80%的化石能源)的利用所造成的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

在人类利用能源的初期,能源的使用量及范围有限,加上当时科学技术和经济不发达,对环境的损害较小。又由于环境的恶化是积累性的,只有较长时间的积累,才能察觉到它的明显变化。在这个过程中环境的改变并没有引起人类的特别注意,因此环境保护意识不强。然而随着工业的迅猛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能源的消耗量越来越大。由于能源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致使环境污染也日趋严重。目前全世界每年向大气中排放几十亿吨甚至几百亿吨的CO2粉尘及其他有害气体。这些排放物都主要与能源的利用有关。它给人类带来的后果是:由于CO 2等所产生的“温室效应”使地球变暖,全球性气候异常,海平面上升,自然灾害增多;随着SO2等排放量增加,酸雨越来越严重,使生态遭破坏,农业减产;氯氟烃类化合物的排放使大气臭氧层遭破坏,加之大量粉尘的排放,使癌症发病率增加,严重威胁人类健康。 必须指出,目前全球性的环境恶化,主要是发达国家在其实现工业化的道路上,利用当时世界上廉价的资源(包括能源),不顾后果地向环境疯狂索取,并排放大量污染物积累的结果。直到现在,发达国家仍然是世界上有限资源的主要消费者和CO 2等有害气体的主要排放者,其排放量占全球排放总量的3/4,他们对世界环境的恶化应负主要责任。

浅谈当前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产生原因及其解决方法

浅谈当前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产生原因及 其解决方法 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浅谈我国当前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产生原因及其解决方法 由于人们对于经济效益的热衷和对金钱的崇拜,世界范围内自然生态平衡逐渐被打破,以破坏环境来换取表面上的经济增长的现象随处可见。这一现象在中国尤为严重,我国的环境形势不容乐观。研究我国当前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原因,对于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经调查研究,目前我国存在的生态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耕地面积急剧减少 我国土地广袤、幅原辽阔,国土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但是可耕地资源十分有限。当前,我国人均耕地面积约为778平方米,不及世界人均耕地的三分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耕地面积急剧减少。实施《土地管理法》之后,耕地减少速度趋缓,但仍为减少趋势。 耕地面积减少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建筑占地最为严重,包括住房、工厂等的修建。在很多农村地区,出现了荒村或者是“村中荒”现象。荒村现象大多是由于整村迁移导致的。“村中荒”则是由于宅基地外要导致的,村子面积不断扩大,但村中间的老宅或倒塌、或用来放置废弃物品。这些都体现了农村建设规划的不科学、不合理。其次是铁路、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占地。例如青藏铁路的修建,不可避免的占用了部分耕地资源。 二、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

我国目前有沙漠化土地约×105km2,占国土面积的%;戈壁面积×105km2,占国土面积的%。更为严重的是,我国沙漠化土地每年正以×103km2的速度扩展,相当于每年减少两个香港的土地。政府虽然实施了相关政策,如退耕还林,但效果微乎其微。 土地沙漠化现象在我国西北地区尤为突出,这些地区原本就处于干旱和半干旱的脆弱生态环境之下,由于缺水,动植物多样性不像其他地区那么丰富。再加上人类的过度开发,如伐木毁林,破坏了生态平衡,从而导致土地肥力下降、质量退化,最终变成沙漠。可以说我国土地沙漠化主要是由于过度的人类活动引起的。 三、森林资源缺乏且急剧减少 经统计,在世界160个国家或地区中,我国森林覆盖率位居第120位,人均占有林地面积位居第128位。可见,我国森林资源极度缺乏,是世界森林资源最少的国家之一。森林资源的缺乏给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同时也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森林资源缺乏、林地面积急剧减少是由于人类过度的伐木开垦、毁林造田,以及火灾、病虫害等原因引起的。森林面积的减少同时也加剧了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灾害。 四、水土流失日益加重 水土流失是我国土地资源遭到破坏的最常见的地质灾害,以黄土高原地区最为严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达150万平方公里,每年流入江河的泥沙量约为50亿吨,属于世界水土流失十分严重的国家之一。 造成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有两个方面,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从自然方面来看,主要有多山,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易冲刷;降水集中,多暴雨,冲刷力强;植被稀

人类破坏自然的例子

人类破坏自然的例子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分析人类活动破坏环境的实例教案(9) 第一节分析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教学设计 一、简介 本节课的主题: 自从人类在地球上出现以后,其生存和发展一直与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紧紧相依。人类对环境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自身的生命活动,还包括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并以后两者的影响更大。据调查,有些影响已经涉及到整个生物

圈了。本节课的设置,正是引导学生从身边的生活出发,去发现和思考人类对生物圈的正负面影响,其中许多负面影响已经对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迫使人们不得不高度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问题。 关键信息: 1、本节课的设计依据教材的环保思想为主线,教师大胆的脱离了教材的容,依据《生物课程标准》进行教学创新,加强了生物教育和当地学生实际的联系,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和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品德教育,是一次历时1个半月的学生研究性学习。 2、整个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学生

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大胆收集身边的生活素材,使资料的收集和发布成了学生的一种经常化的学习活动,并贯穿于课堂教学过程中,这样既发扬了学生的主动性和信息搜集、整理、应用的能力,又自然地用到课堂教学之中。 3、多媒体课件中音像资料的使用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串起了学生的情感线,在整个教学设计中起到主导作用。 二、学习者分析 初中阶段是科学启蒙教育的最重要阶段。初一阶段的学生,一方面有小学的知识基础,能够独立的阅读文章和进行简单的探究;另一方面该年龄段的学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大,对各种知识

现象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兴趣是他们学习的原动力。在这一阶段中,教师如果能够有效的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兴趣,最容易形成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科学的情感和志趣,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这将能极好地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部动机,为他们毕生投入科学技术事业奠定基础。 三、教学、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知识目标 1、利用报刊、书籍、互联网等媒体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举例说明人对生物圈多方面的影响。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