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从语言功能的角度浅谈可译性与不可译性问题

从语言功能的角度浅谈可译性与不可译性问题

从语言功能的角度浅谈可译性与不可译性问题
从语言功能的角度浅谈可译性与不可译性问题

商务英语翻译中的不对等性及其翻译策略

Wide Angle | 广角 MODERN BUSINESS 现代商业284商务英语翻译中的不对等性及其翻译策略 宾露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 湖北武汉 430223 摘要:随着全球化进程的逐步推进和科技迅猛发展,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也日渐频繁。翻译工作在跨商务交流的过程中作用也越来越突出。翻译理论也随之不断改革创新,将人们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由于语言文化背景不同,交际语用失误和文化冲撞考虑等诸多文化因素考虑其中,以克服翻译方面的重重困难。中国的经济发展迅速,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也在逐步逐日加深,尤其是商务贸易往来日益密切,商务翻译的重要性与需求也相应增加,商务翻译的研究工作也不容小觑。然而,由于人们误解商务英语翻译较为简单直白,文化差异较小,所以其研究工作却没得到应有的重视。针对这种现象,本论文试图通过阐释英汉商务英语翻译中各种不对等现象,并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来揭示跨文化交流背景下的商务英语翻译的文化差异,从而促进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关键词:跨文化交流;商务英语翻译;文化差异;翻译不对等性 一、引言 在跨文化商务交流当中,语言对文化的传播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而文化背景在商务翻译当中越来越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美国著名翻译学家尤金.奈达提出了翻译功能对等理论对商务英语的翻译具有巨大的指导意义,但是从事跨文化商务交流中的具体实践当中,由于跨文化交流各国之间的文化背景差异,文化信息传达有误,导致翻译标准无法对等。因此,翻译人员必须把握本国与其它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性,密切关注在语际翻译中的翻译的不对等性及其文化信息的准确传递,然后找出相应的翻译策略使得这种出现的差异逐步消失,做好跨文化交流当中的商务翻译。 在大多数跨文化商务交流当中,国际商务英语翻译的不对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二、商务英语翻译中的文化不对等性 1、商标翻译及电影字幕翻译的不对等性 在商务英语翻译中,广告商标的翻译十分重要。一个享誉中外的驰名商标是消费者心中衡量该产品是否具有可靠品质的重要依据和标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在广告商标用语的翻译中,翻译人员必须注重其文化因素。在我国,许多广告商标极富文化底蕴。然而,在将其文化内涵通过翻译成其它语言却十分困难。因为在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各国之间都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译者必须熟悉两种不同语言的语用原则,具备跨文化知识,才能够设法沟通语用差异,译出的广告商标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譬如“鸳鸯牌枕头,其原来英译名是Mandarin Ducks Pillow。汉语文化中“鸳鸯”象征一对恋人,相亲相爱,而英语中Mandarin Ducks只是这种鸟的名称,并没有这么美好的比喻意义。但是,英语中Lovebi rds 的引申义与汉语中的鸳鸯相似,如果我们把”鸳鸯”牌枕头翻译成Lovebi rds Pillow,其中的比喻意义则可以传递过来,而这个比喻意义正是该商标的关键所在,这样,译文就产生了同样的社会语用意义,达到了传递原文文化内涵的效果。再如,上海生产的大白兔奶糖深受消费者的欢迎具有上乘的质量是首要 的原因,但与白兔在我们看来是一种可爱的动物不无关联。但如果把它译成“White Rabbit”并把奶糖销往澳大利亚,也许销量会不如人意。因为在澳大利亚大量野兔四处掘洞破坏草原并与牛羊争食,影响其畜牧业的发展,人们厌恶兔子这种动物。所以也不会喜欢以此为商标的商品。而宝洁公司的商标翻译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范例。宝洁公司进入中国市场之初就认真研究中国的语言文化,从而迅速打开了市场。他们将公司名称P &G( Protecter and gamble) 汉译为宝洁。“宝”喻指产品的品质;“洁”则指该公司主要经营日用品。10多年来,宝洁公司向中国市场推出9大类近20个品牌的产品,其中中国名字都是广泛的调研之后产生的。现在无论是Rejoice-飘柔、Pantene-潘婷、Head and Shoulders-海飞丝,还是Safe-guard-舒服佳、Olay-玉兰油,Crest-佳洁士、Tide-汰渍等,无不在中国享有盛誉。 其次,在全球化趋势的大背景下,影视作品作为一种重要的传媒手段,正在随着世界各国间经济文化交流的不断发展而备受关注。尤其是随着近些年全球信息化发展的日新月异, 无数优秀的外文影片,其中以英文影片居多,如潮水般地涌入中国的影视市场所以本文也将大众极关注的影视作品的英文字幕翻译列入跨文化商务交流的商务翻译当中。在这类翻译当中,译者也遇到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引发的不对等性等问题。只要更好完善英文电影的翻译工作,才能使得此电影卖座叫座,进而从另一方面来促进世界各国经济文化的交流。 如在电影国王的演讲中,中英文化的差异导致了汉英语言间很少有意义完全相对应的词语。汉语词语意思较为稳定,而英语单词多为多义词,呈现出多个意思。老国王去世后,在遗嘱中对约克这样评论道:“Bertie has more guts than the rest of his brothers...put together.”其“guts“ guts 有多种意思,“(1)内脏,肠子;(2)勇气,决心;(3)(尤指机器的)内部结构。”在此处“guts”取自释义(2),整句话应翻译为“伯蒂比他所有的兄弟加起来……都要勇敢”。2、数字翻译的不对等性 译者在商务翻译中也应当要注意处理数字的翻译,因为数

翻译的不可译性和可译性

翻译的不可译性和可译性 赵云龙刘慧玲 翻译中遇到不可译性的问题是常有的事。翻译是搞语言文字的转换工作,所谓可译性和不可译性也完全是针对语言文字而官的。世界各民族语言文字的共同特征形成了翻译中的可译性,而各区城民族因地理条件和文明程度等方面的迥异形成了讲言文字方面的隔腆性、冷僻性和不可理解性,也造成了翻译中的不可译性。本文从语言文化的角度谈谈翻译中的不可译性和可译性问题。 一、不可译性 在翻译过程中,原文的某些语言现象在译文中无法表达,属不可译性。不可译是语际转换中永远存在的一种现象.原因为任何语言都带有很大的实在性和局限性,它从来也没有考虑到如何翻译其他文化的问题。应该说翻译中语言本身出现不可译现象是完全正常的和客观的。 不可译性大致可分为两种。 第一种是;译入语言缺乏对等的表达形式。一种语言用某一形式表达了语义场内的某一意义,同时表达了该形式的某些特征,而另一种语言又恰好缺乏相应的形式既能表达出该意义又能表达出所要求的该形式的某些特征,不可译的问题就必然会出现.这是不可译性产生的语言学原因。翻译中的绝对不可译现象一般都是与语言文字形式相关的一些现象。如下面的两句: 1) A: What makes a road broad? B: The letter B. 2) A: Why is the letter D like a bad boy? B: Because it makes ma mad. 句中“road,broad,ma,mad”不仅起一般词形的形式作用,而且是作为内容出现的.句中“road”,“broad”和“B”都无法译成汉语.如当英语语言形式本身充当内容时.不可译现象就可能出现.此外,还有与语言父字的形式特点有关的不可译现象。这类现象大多是利用语言文字的形式特点达到某种修辞效果。属于这类现象的有韵(尤其是头韵)、文字游戏(双关语)和某些实用意义等。汉语中那些依赖语言音形义结构的修辞手法(如双关、拆词、仿词等)几乎都是不可译的。如:好容易到年末,有一日,母亲告诉我,闰土来了,我便飞跑着去看.(鲁迅《故乡》) At last the end of the year came,and one day mother told me that Runtu had come,and I flew to see him.(杨宪益、戴乃迭合译) 句中“好容易”实指“好不容易”,表示难言的渴望之情,这一修辞有习用性.是不可译的。 第二种是,译文语言缺乏应有的表达形式.就是说,原文表达的思想对译文语言来说完全是新的。一个民族运用了新的词汇表达新产生的思想,而另一个民族由于地理的或社会的原因,没有产生这种新概念、新思想,当他们需要翻译这个新的词汇时.必然会遇到不可译的问题。比如,英语的“illoetionaryaet”是个新词,既有“言外之意”又有“言语目的”的意思,还带“非言语活动”的含义。汉语中一时还没有相应的词来表达它。文化差异导致的非对应也是在语际翻译上导致难译性和不可译性的主要原因。原语中的指称对象在译语中不存在,不常见,不被注意。如“松”和“鹤”在汉语里可比喻长寿。相比之下,英语中就没有相应的隐喻。对英语接受者来说,“松”和“鹤”并不能引起与汉语接受者相同的联想.又如美国但语中称学者(如大学教授)为“egghead”,这在汉语中也找不到相应的形式和涵义。同样,中国的知识分子曾一度被污蔑为“奥老九”,如果脱离了当时的社会和文化背景,是很难理解这一称呼的含义的.这几个例子说明,语言之间存在着一些形式和内容都颇为独特,无法相互取代的符号,这使语言和文化间,出现了一些难以逾越的沟壑,严重障碍了彼此的交流.这是产生不可译的历史文化原因。 总的说来,不可译的东西并不等于没有确译的词句。众所周知,翻译就是把某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想准确而完整地用另一种语言再现出来。那么,在翻译中不可准确地再现,就是不可译性。这就是说,确译与误译在于有没有准确、完整的再现,而不可译则在于可不可能达到准确、完整。 二、可译性 在各种语言中,共性是广泛存在的。语言之间的共性构成了可译性的基础。 l、可译性的理论依据 语言是思维的各种不同的工具和外壳,但是思维的基础是现实,思维是统一的,思维的规律是一样的,

翻译中不可译性的文化阐释

翻译中不可译性的文化阐释 翻译中不可译性的文化阐释 时间:2012-03-13 15:51来源:论文网点击:次[收藏到QQ书签] [摘要] 由于语言和文化的不同和差异,我们必须承认英译汉和汉译英之间确实存在不可译现象。但是我们不 能忽略语言之间的通性和文化之间的共性。我们有必要知道不可译和可译是共同存在的。我们可以用很多的补偿 的方法来使不可译转换成可译(在本文不做过多的说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各个国家之间的障碍就越 来越小,这样整个世界变得越来越小,那么语言和文化的交流也会越来越密切,这样语言的障碍就会变得越来越小。 [关键词] 等值转换理论;翻译;不可译性 翻译的不可译性是,从本质来看,实际就是一种民族语言文化视野对另一种民族语言文化的认识能力的限定问题。诚然认识能力是相对的,变化的。不可译性随着民族语言文化视野的拓展,又将变成可译的。一、卡特福德的等值转换理论翻译的等值研究问题是20 世纪语言学派研究的中心问题。那么等值的定义是“在各自的语言中,有两个相同或者几乎相同的语篇功能的翻译单位,通过译者的翻译活动所形成的统一关系”。[1]卡特福德认为,翻译就等值来看,是将一种语言的文本转化成等值的另一种语言的文本材料。“翻译实践的中心问题在于寻去等值成分,翻译理论的中心任务在于界定等值的本质和条件”(defining the nature and condition oftranslation equivalence)[2]也就是说,确立语言之间的等值关系是翻译的本质和基础。这种等值应该建立在动态,而非静态的双语转换机制上。实际上,翻译也就是在译语语境中,寻找最大可能与原语语境重叠的等值成分。但有时会出现等值为零的对应,如The Sun Also Rise. 译成汉语是《太阳照常升起》,英语定冠词的汉语对应为零。“形式对应”是指任何译语范畴如单位、类别、结构成分等等,在译语中尽可能占有与原语范畴在原语中同样的地位。所谓范畴就是语法中的词性以及数、格、体、人称、时态、语态、情态等的各种变化。卡特福德还提出了语言的不可译性和文化不可译性观点。语言不可译性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原语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法单位或单词,共用了一个语言形式;或者目的语种没有原语中能替换的词汇和语法,只有调整词序和句子结构作为补偿。二是原语单位一词多义,而译入语没有相应的一词多义。文化不可译性产生的原因是,原语文本功能相关的语境特征在译语文化中却不存在。[3]等值翻译的两个限度是:其一,媒介之间的翻译是不可能的,及不能把一个文本的口头翻译成书面形式,反之亦然。其二,无论是 媒介层次(音位学或字符学)之间,还是语法和词汇层之间的翻译都是不可能的,语音与语法,词汇和字形是不能互换的。他提出的等值意义在于,从某

如何应对翻译中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

如何应对翻译中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 发表时间:2009-09-23T14:56:09.263Z 来源:《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09年第3期供稿作者:张连亮 [导读] 翻译是两种语言的互相转换,它对传播一个民族的文化起到重要作用 (焦作大学外语系河南焦作 454003) 【摘要】翻译是两种语言的互相转换,它对传播一个民族的文化起到重要作用。但是,可译性只是相对的,而不可译性却是绝对的。翻译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引起源语信息的流失。我们不能把翻译的功能看得过高,同时也要不断加强文字能力去努力呈现原文的风貌. 【关键词】翻译;可译性;不可译性 【中图分类号】 H 315.9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1-1270(2009)3-0004-02 一、翻译中的可译性 翻译中的“可读性”是针对译文而言的,而“可译性”是针对原文而言的。“可译性”是“可读性”的存在的前提。如果翻译能够进行的话,那么源语(source language)与目的语(target language)之间至少是存在着一定的可译性的。应该说,这一定的“可译性”在大部分时候是存在的,因为人类表达概念和思维时存在着广泛的同一性。比如说近义与反义的概念。高(high)的反义是低(low),安静(quiet)的近义是沉默(silent)····例子不胜枚举。正是因为在内涵、情景、逻辑三个范畴间的同一性,任何两种不同的语言之间才具有了翻译的可能。如果说英国人没有把“high”与“low”看成是一对反义词的话,那么英语里的“低”或“高”就应该是另有其词,否则英汉之间就不存在可译性了。因为这样英语就违背了以上三个范畴之间同一性。不管这两种语言的语言符号有多么的不一样,两者之间至少在这一点上是一致的。应该说,这与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Universal Grammar)有类似之处。普遍语法的一个主要的涵义是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之间有很多的共性,尽管两者也有很多的不同之处。正是因为这种共性的存在,使得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之前头脑中就有了所有语言共同的本质的东西,而这些东西是不需要去学的,是天生的。他的学习重点应该是在参数(parameter)即两种语言在语法上的不一致之处。 二、翻译中的不可译性但是,任何两种语言之间的可译性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因为,这两种语言在结构、语法、词汇、发展状况、文化背景乃至所暗含的心理因素、民族情感等方面有着太多的不同之处。这就使得可译性是一个相对的东西。即使是反复雕琢出来的佳作,它也不可免的在语言的转换过程中流失了很多的东西。如果说“He is a student”这句话算得上是百分之百的可译的话,那么这种情况在英语与汉语两种语言的转换之间又有多少呢?下面,我们从几个小的例子来看一看这两者之间的不可译性的一些主要表现。 (一)词汇的不可译性 英语是以字母为载体的符号系统,而汉语是以汉字为载体的。两种不同的系统之间有很多的地方是不能够——对应的。比如说,英语里的助动词是非常丰富,这一点是汉语所没有的。那么在英汉翻译当中,有时英语中的几个不同的单词翻译成汉语都可能是一个意思。“is, am, are, were, was”这几上词都可以译成“是”,但他们却有不同的用法,用于不同的时态与人称。这个时候我们往往没有办法通过汉语来传递出英文单词之间内涵的微妙差异。同样,英汉的称呼很多时候不可译。英语中的uncle 在汉语中的等值成分有“叔父”、“伯父”、“舅父”、“姨父”及对一般长辈的尊称,若无特定的语境,uncle是不可译的。 (二)情态、语气的不可译性 英语的情态变化也较汉语复杂,这样就为表达意思的微妙差异提供了可能。而汉语译文相对来说就不能很好的体现这种差异。试比较下面两句话。 a) We should not tell falsehoods. b) We ought not to tell falsehoods. Should 与ought to在这两句话中都可以翻译成“应该”,然而前者强调的是说话人在主观上觉得对方应做某事,后者突出的是客观上的要求。如果我们仅仅看汉语翻译的话,是不能够体会出这种差异的。同样,英语里的语气也有丰富的变化。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英语虚拟语气的变化。它的语气强弱或者时态的不同,我们都很难通过译文看得出来。 (三)修辞的不可译性 在I Swear这首歌里,有这么一句歌词:As the time turns the page, my love won’t age。这里用到了英文的押尾韵和修辞方法。而我们在翻译时,可能也最多只能传递出意思,而无法去兼顾尾韵。再比如,在万圣节(Halloween)里有“treat or trick”这一说法。这里面有两个谐音词。而谐音、押韵不管在什么语言当中出现,一般来说都是不可译的。我们只好将其散文化(prosaim)。毕竟这涉及到了两种不同的符号系统。同样,一些有汉语特色的修辞方式也很难译成英语。这在汉语的歇后语中可见一斑。比如说“小葱拌豆腐——清(青)二白”,“孔夫子搬家——尽是输(书)”。这都是汉语所独有的,若想翻译成英语,我们最多也只能是把意思传达到就不错了。一个不懂汉语的人是不会知道其中的味道的。而汉语中的双关、回文、拆字、对偶、顶真等待修辞手法以及诗歌、词等都天然的是属于汉语的独有的,这些东西一旦离开了它的载体,那我们就无从谈起它们的独有的内在魅力了。 三、如何面对不可译性 既然英汉是两种不同的语言,那么不可译性则是不可避免的。翻译不是万能的,它仅仅只是一种信息传递的介质而已。那么,我们该怎么样去面对不可译性呢? 我们以中国的古诗为例。柳宗元的《江雪》中写道“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它在语音、词汇、句子和篇章等方面所体现的言内意义都是汉语所特有的。当翻译遭遇“民族特色”时,做好译文是一件相当麻烦的事。但是许渊冲将之译成“From hill to hill no bird in flight, From path to path no man in sight”。在原文中,“绝”和“灭”押韵,在译文中,flight 和sight押韵,再现了词语在语音方面的关系。同时,译文中的两句话在结构上也是完全对应的,可以说已经基本上还原了原文意境。译者能够做到这一步已经相当的不容易了。同样,翻译汉语里的歇后语时,对于大多数喻义歇后语,由于比喻部分生动形象,喻义部分逻辑推理合乎情理,通常采用直译法,既传达源语的内容,又维持源语的形象。然而,一旦涉及到了双关或谐音,那就难翻译了。“拿锄头刨黄连——挖苦”有人把他翻成“To dig Coptis with a hoe——dig”。我们知道,汉语里的“挖苦”有两层意思,同样,dig既表示挖苦,同时在口语里也可指挖苦。 总之,翻译是一门非常深奥的学问,一篇好的译文十分考验译者的文字功力。一方面,一种广泛使用的语言是另一种语言所不能替代的。很多属于本民族、本语言的特征是不能完全通过翻译去传递给说不同语言的人。另一方面,我们要不断提高对文字的把握能力,加强

论诗歌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_饶卫民.pdf

第14卷第6期 安顺学院学报 Vol.14 No.6 2012年12月 JOURNALOFANSHUNUNIVERSITY Dec.2012 论诗歌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 饶卫民 (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福州350003) 摘 要:文章通过分析诗歌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探讨了诗歌可译与不可译的关系,指 出在二者具有相对性的前提下,译者应不断丰富诗歌翻译的方法和策略,降低不可译性,更 好地进行诗歌翻译。 关键词:诗歌翻译;可译性;不可译性;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507 (2012) 06-0027-03 诗歌翻译是常见的文学翻译类别之一,诗歌翻 译的 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也一直是译界讨论的热点话 题。有鉴于此,本文拟从剖析诗歌翻译的可译性因 素与不可译性因素入手,对诗歌翻译的可译性与不 可译性进行探讨,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以期为诗 歌翻译提供适当的策略和支持。 1、诗歌翻译的可译性 翻译理论认为诗歌作品可以翻译,具有可译性 的 原因主要有:人类不同民族的生活和文化等各个 方面都存在着共通之处,于是不同民族的语言和文 化交流具备了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就成为了可译性 的基础。诗歌是人们托物言志、抒发情感、高度凝 练的文学作品形式,人类思想的共通性决定了诗歌 中的思想感情是可以通过不同语言的交流来引起共 鸣的。因此,诗歌翻译中思想、情感内容是可以传 递的,具有可译性。 一般文本的翻译,不仅要译出字面的意义,还 要译出字里行间隐含的文化内涵或具有民族文化特 色的内容。诗歌翻译更具有难度的是,在传递原文 意义的同时,还要兼顾形式之美。 形式不仅包括拼写形式,大小写、书面的排列 方式,有时还是信息的载体,形式本身也是诗歌的 内容之一。形、神、韵兼具的翻译对译者的知识素 养和语言运用能力有很高的要求,实际翻译出的作 品也和译者的综合素质有很大的关系。对于同一首 诗歌来说,不同的译者给出的译文不同,下面以拜 伦的 《哀希腊》中的一节译诗为例: “ The isles of Greece,the isles of Greece ! 收稿日期: 2012-06-18 When burning Sappho loved and sung, Where grew the arts of war and peace, Where Delos rose, and Phoebus sprung! Eternal summer gilds them yet, But all, except their sun, is set. 梁启超的译文是: “哎!希腊啊!希腊啊…… 你本是和平时代的爱娇, 你本是战争时代的天骄。 撒芷波歌声高,女诗人热情好。 更有那德罗士、菲波士 (两神名)荣光 常照。 此地是艺术旧垒,技术中潮。 即今在否?算除却太阳光线, 万般没了。 马君武的译文是: “希腊岛,希腊岛, 诗人沙孚安在哉?爱国之诗传最早。 战争平和万千术,其术皆自希腊出。 德娄飞布两英雄,渊源皆是希腊族。 吁嗟乎!漫说年年夏日长,万般消歇剩 斜阳。 胡适的译文是: “嗟汝希腊之群岛兮, 实文教武术之所肇始。 诗媛沙浮尝咏歌于斯兮, 亦羲和、素娥之故里。 今惟长夏之骄阳兮, 作者简介:饶卫民 (1969~),女,福建建瓯人,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与英语翻译。 ·27·

翻译中不可译性的文化阐释

翻译中不可译性的文化阐释

如单位、类别、结构成分等等,在译语中尽可能占有与原语范畴在原语中同样的地位。所谓范畴就是语法中的词性以及数、格、体、人称、时态、语态、情态等的各种变化。卡特福德还提出了语言的不可译性和文化不可译性观点。语言不可译性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原语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法单位或单词,共用了一个语言形式;或者目的语种没有原语中能替换的词汇和语法,只有调整词序和句子结构作为补偿。二是原语单位一词多义,而译入语没有相应的一词多义。文化不可译性产生的原因是,原语文本功能相关的语境特征在译语文化中却不存在。[3]等值翻译的两个限度是:其一,媒介之间的翻译是不可能的,及不能把一个文本的口头翻译成书面形式,反之亦然。其二,无论是 媒介层次(音位学或字符学)之间,还是语法和词汇层之间的翻译都是不可能的,语音与语法,词汇和字形是不能互换的。他提出的等值意义在于,从某一侧面反映翻译的本质在于等值关系的确立,对翻译学的双语转换机制的建立有借鉴作用。二、语言层面上的不可译性语言层面上的不可译性大致可以分为语音层面上的不可译性、字形层面上的不可译性、修辞层面上的不可译性三种。语音层面上的不可译性是指每种语言都有其特有的音位结构,这种特点不可能被其他语言所代替。英语和汉语有太多的不同,在语音方面无论是英语还是汉语很难在另一种语言上面找到与之相对应的语音。将汉语译成英文时,汉字的语音无法保留,因此原语语音上的特点无法在译语上面体现出来。另一个由于汉语语音特点导致不可译性的现象就是古典小说的翻译。在古典小说的章节中有很多谐音部分,这些谐音部分虽说有游戏的成分,但是谐音在古典小说中却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有的时候可能涉及到整部作品的主旨或是思想。汉语中有很多谐音现象,如“他是典型的气管炎(妻管严)!”在翻译的过程中如果直接翻译成“tracheitis”并不能达意,但如果意译也翻译不出谐音的成分,就失去了语音的效果。字形层面上的不可译性(Untranslatabilityin CharacterStructure)汉语是由有意义的字符组成的,而英语是由没有意义的字母组成。汉语翻译成英文时,等于将汉语转成拼音汉字。因此,由汉语字形构成的语言现象,在拼音汉字中也表达不出来。《三国演义》第一百零四回写魏延夜作一梦,梦见头上忽生二角,醒来甚是疑异。次日行军司马赵直至,延请入内问曰“:久知足下深明《易》理。吾夜梦头生二角,不知主何吉凶? 烦足下为我决之。赵直想了半晌,答曰“:此大吉之兆:麒麟头上有角,苍龙头上有角,乃变化飞腾之象也。”其实赵直心中知道“:角之字形,乃‘刀’下‘用’也。今头上用刀,其凶甚矣 [摘要] 由于语言和文化的不同和差异,我们必须承认英译汉和汉译英之间确实存在不可译现象。但是我们不 能忽略语言之间的通性和文化之间的共性。我们有必要知道不可译和可译是共同存在

浅谈翻译中的不对等性

浅谈翻译中的不对等性 摘要: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翻译研究的传统思路受到了冲击,取而代之的是新的研究范式。在回顾翻译研究传统思路的基础之上,本文对翻译中的不对等性的问题作出了简要的阐述。 关键词:翻译;不对等性;文化差异 翻译是指在准确通顺的基础上,把一种语言信息转变成另一种语言信息的行为。翻译是将一种相对陌生的表达方式,转换成相对熟悉的表达方式的过程。其内容有语言、文字、图形、符号的翻译。事实上,翻译是一件实践性很强的事情,它绝对不是简单、机械地把一种语言换成另外一种语言的过程。因为在这个过程当中译者会遇到很多想象不到的实际困难。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它对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从事翻译工作的人必须了解掌握本国与异国的民族文化差异,并设法使这些差异在传译过程中消失,同时在译入语中找到准确的词语,使异国文化在译入语中再现。本文就翻译中词的不对等现象进行探讨并提出几点解决方法。 一、对事物认识的文化差异 在西方神话传说中,dragon不是中国人心中的吉祥动物,而是表示邪恶的怪物。在中世纪,dragon 是罪恶的象征,圣经故事中恶魔撒旦(Satan) 就被认为是the great dragon。另外,dragon 还有“泼妇’的意思,由此可知,dragon 在英语国家人中所引起的联想与中国人的“龙”完全不同,所以,翻译时就要特别小心。东亚韩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和新加坡四个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被西方人称为“亚洲四小龙”,将其翻译成英语Four Asian Dragons 恐怕不太妥当。有人建议翻译成Four Asian Tigers,这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文化信息的对等,因为tiger 在西方人心中是一种强悍的动物,至少不会让人联想到某种可怕的动物。所以说,将“亚洲四小龙’翻译成Four Asian Tigers 在文化信息方面基本达到了对等。再如,我国著名的“白象”牌电池,翻译成英语White Elephant,语义信息对等虽然不错,但从文化信息对等来看却是糟糕的翻译,因为white elephant 在西方国家中意思是“没有用反而累赘的东西”。由此可知,英语国家的人恐怕不会买牌子为White Elephant的电池,因为消费者不愿买“没有用反而累赘的东西”。那么。“白象”牌电池应该怎样翻译呢? 我们可以考虑用一种西方人心中象征着强大、有力量的动物lion来代替,将“白象”译成Brown Lion。如果买来的电池威力无比,顾客何乐而不为呢? 二、颜色的文化差异 不同文化的人对颜色的认识尽管有相似之处,但他们对各种颜色的感觉有可能不同,甚至截然相反,其原因在于国家所处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背景和风俗习不。例如,蓝色在英语国家有忧郁的含义,美国有“蓝色星期一”(blue Monday),指心情不好的星期一。blue sky 在英语中意思是“没有价值”,所以,把“蓝天”牌台灯翻译成Blue sky Lamp,意思便是“没有用的台灯”,这样的台灯怎能销得出去呢? 另外,埃及人和比利时人视蓝色为倒霉的颜色。蓝色在中国人心中一般不会引起“忧郁”或“倒霉”的联想。尽管如此,世界知名品牌“蓝鸟”汽车并不是“伤心的鸟”的汽车,否则怎么会用Blue Bird 作为汽车商标呢? blue bird 是产于北美的蓝色鸣鸟,其文化含义是“幸福”,所以,英语国家人驾驶Blue Bird 牌的汽车,心中的文化取向是“幸福”。但是,驾驶Blue Bird 牌汽车的中国人恐怕不知道身在“福”中,而只感到驾驶世界名牌汽车是一种身

什么是不可译性

最初框架: 不可译性,分为语言不可译性和文化不可译性(汉英民族思维和心理差异)。 英汉互译文化的不可译性在动植物名词的不同联想意义上也有所体现。 补救:直译法,意译法,音译法,注释法,代换法, 诗歌的不可译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各民族交流加深,文化差异缩小,不可译性的限度缩小,当文化交流达到某种程度时,不可译性有可能转化为可译性。因此不存在完全的不可译现象,任何语言现象是基本可议的,即可译性是绝对的,不可译性是相对的。 由文化差异引起的文化不可译性的四种因素: 1、历史文化差异引起的文化不可译性, 2、地域文化差异引起的文化不可译性, 3、习俗文化差异、、、 4、宗教文化差异、、、 文化不可译性的具体表现: 1、修辞不可译 2、习语不可译 3、文化负载词不可译 得出文化差异和文化不可译性是翻译中不可避免的现象 Cause of cultural untranslatability Different history background: 不同国家的人有不同的典故,成语和历史文化背景下的表达,有明显的文化特征(三个臭皮匠,john) Different living environment and geographic position: 中国人以右为尊,以南为尊,西方国家由于地理位置不同,说法与中国相反。英格兰岛国,由此产生相关说法,中国是农业大国,有很多农业相关的成语。 Different religious beliefs: 宗教是文化的一部分,宗教的历史和发展比语言的长,语言的变化源于宗教思想的变化(举例)。外国人说god,中国人说天,用以表示震惊。宗教对中国人的影响和对外国人影响是不同的,中国天父地母,翻译中中国人翻译god用中国的词,外国人翻译天用god(例子,成事在人谋事在天)。天和神是两种不同的事物,基督教神是真理,good,beautiful。中国人不像外国人一样尊敬天,而是埋怨天。Devil基督教里是丑陋的,坏的,中国的ghost鬼不一定是坏的(例子)。龙在中外也有不同含义,(例子)。 文化不可译性研究及其解决方法

可译性论文不可译性论文:对翻译可译性及不可译性的探讨

可译性论文不可译性论文:对翻译可译性及不可译性的探讨摘要:翻译的可译性简单来说是指一种语言转换为另一种语言的可能程度,它开创性地将语言学与哲学结合,对翻译中遇到的语言现象进行分析研究,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可译性;不可译性;翻译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是交流的工具。随着跨文化交流的展开,语言之间的转换活动更加频繁。翻译在世界各国文化交流活动中日益增长的地位促使人们投入到对翻译的研究与讨论当中,由此翻译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理论化的专业学科。各种翻译理论相继诞生,既顺应了时代的潮流,又对翻译实践发挥着导向作用。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便是翻译理论发展过程中颇有争议的观点之一,长久以来翻译家们对此争执不休,对它的研究从未停止。本文将从可译性及不可译性的主要内容、理论依据及理解价值方面进行探讨。 一、可译性及不可译性 语言的可译性及不可译性并不是绝对的泛指两种语言之间能否相互传译的问题,简单来说它是指一种语言转换为另一种语言的可能程度。可译性及不可译性涉及的问题很多,如思维认识论、语义系统同构原理、思维形式问题以及可译性限度等。 18世纪末,德国著名语言学家威廉·洪堡特首次提出了

可译性及不可译性的概念,拉开了这一理论的讨论大门。他认为各种语音在精神实质上是独一无二的,在结构上也是独特的。这些结构上的特殊性不能抹杀,因而翻译在原作上是不可能的。但同时他也认为,翻译是一种做解释的过程,包括所谓的原始语言在内的一切语言都有一种可从多方面发展的表达能力。随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加入可译性和不可译性的讨论当中。尤金·奈达在他的《对等的原则》一文中说:“即便是同一语言内,语言交际中的绝对等同形式也是不可能存在的。”这指出了语言的不可译性。而卡特·福特不但认同语音具有不可译性,而且根据不可译性的内容将不可译性分为“语言上的不可译性”和“文化上的不可译性”,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上进行探讨。 二、理论依据 从语言学角度来说,语际之间存在着基本的、广泛的意义转换条件和手段,使语际转换变得可能,但这种条件并不时刻存在,又使可译性具有一定的限度。洪堡特既是语言学家又是哲学家,他所提出的可译性及不可译性理论与哲学结合,因此具有一定的哲学基础。下面我们从哲学角度分析该理论的理论依据。 1.同类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具有相似性 世界是客观的,语言描述的对象便是这客观的物质世界,不管语言形式如何,所反映的对象都是一致共通的,这

英美文学作品翻译中的不对等性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b214545752.html, 英美文学作品翻译中的不对等性 作者:王志雄张春艳 来源:《求知导刊》2016年第05期 摘要:由于英美文化的差异,因此在翻译英美文学作品时,存在很多不等对性,这使得 学生在学习英美文学作品时存在一定的理解难度,从而需要深刻领悟文化内涵,体验英美文学作品中独特的文化意识。本文首先分析了英美文学翻译过程中存在的差异性;其次结合这些差异性,通过与实践中翻译模式的融合,探讨了英美文学作品翻译的基本策略;最后进行相关总结。 关键词:英美文学;作品翻译;不对等性;翻译策略 英美文化作品主要是以西方文化为背景逐渐发展形成的,不过从读者的角度来进行分析,能够从中感受到较深的东西方文化差异。正是这种差异性的存在,导致我们在对西方文学作品进行解读时存在一定的难度和障碍。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英美文学作品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其难度也有所提升。对此,对作品进行翻译前必须充分感悟到其中的文化内涵,这样才能够使促进全球文化的融合和发展。 一、英美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存在的差异性 1.英美文学作品中多以古希腊罗马神话为主 西方文化中主要受两条文化分支的影响:一是古希腊文化,二是古罗马文化。西方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带有明显的神话宗教色彩,因此在对英美作品进行翻译时,翻译人员需要对西方的文化体系有充分的了解,甚至融入相关的神话故事,从而将作品的内蕴充分展现出来。 2.英美文学作品受基督教的影响 西方最著名的经典著作非《圣经》莫属,它在西方文化中的地位最为卓越,很多作品都借鉴了其中的内容,因此需要翻译者掌握其基本内容,在翻译西方文学作品过程时,为了降低东西方文化差异性,翻译人员要对《圣经》中的基本思想进行全面的理解和掌握,确保作品中原有的宗教色彩在翻译后得以保留!对作品的文化内涵加以放大,能够更加真实地将作品创作时代的社会现实反映出来。因此,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必然要对《圣经》文化拥有比较全面的认识,从而使读者也能够深入作品中,捕捉和放大其作品中的闪光点,进而更加全面地对作品进行鉴赏。 二、英美文学作品翻译的基本策略 1.以读者为对象,降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性

英美文学作品翻译中的不对等性

英美文学作品翻译中的不对等性 由于英美文化的差异,因此在翻译英美文学作品时,存在很多不等对性,这使得学生在学习英美文学作品时存在一定的理解难度,从而需要深刻领悟文化内涵,体验英美文学作品中独特的文化意识。本文首先分析了英美文学翻译过程中存在的差异性;其次结合这些差异性,通过与实践中翻译模式的融合,探讨了英美文学作品翻译的基本策略;最后进行相关总结。 标签:英美文学;作品翻译;不对等性;翻译策略 英美文化作品主要是以西方文化为背景逐渐发展形成的,不过从读者的角度来进行分析,能够从中感受到较深的东西方文化差异。正是这种差异性的存在,导致我们在对西方文学作品进行解读时存在一定的难度和障碍。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英美文学作品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其难度也有所提升。对此,对作品进行翻译前必须充分感悟到其中的文化内涵,这样才能够使促进全球文化的融合和发展。 一、英美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存在的差异性 1.英美文学作品中多以古希腊罗马神话为主 西方文化中主要受两条文化分支的影响:一是古希腊文化,二是古罗马文化。西方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带有明显的神话宗教色彩,因此在对英美作品进行翻译时,翻译人员需要对西方的文化体系有充分的了解,甚至融入相关的神话故事,从而将作品的内蕴充分展现出来。 2.英美文学作品受基督教的影响 西方最著名的经典著作非《圣经》莫属,它在西方文化中的地位最为卓越,很多作品都借鉴了其中的内容,因此需要翻译者掌握其基本内容,在翻译西方文学作品过程时,为了降低东西方文化差异性,翻译人员要对《圣经》中的基本思想进行全面的理解和掌握,确保作品中原有的宗教色彩在翻译后得以保留!对作品的文化内涵加以放大,能够更加真实地将作品创作时代的社会现实反映出来。因此,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必然要对《圣经》文化拥有比较全面的认识,从而使读者也能够深入作品中,捕捉和放大其作品中的闪光点,进而更加全面地对作品进行鉴赏。 二、英美文学作品翻译的基本策略 1.以读者为对象,降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性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所形成的文学作品,存在对这些作品进行翻译时,正是由于这种差异性的存在,导致在翻译的过程中存在难度和障碍。不过,在实际工

英汉互译中的不可译性研究

英汉互译中的不可译性研究 摘要:英汉互译中存在着语言层面和文化层面上的不可译问题,影响了交际沟通。本文主要从语言本身及文化差异的角度对不可译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两种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不可译性;语言;文化 Study on the Untranslatability of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s Abstract: There exists a problem of untranslatability in the scope of both language and culture in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s. It accounts for the fails in communication. This thesis studied on the reasons that cause untranslatability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language itself and cultural difference. And two ways to solving untranslatability problems are presented. Keywords: Untranslatability; language; culture 一、不可译性 在各种类型文本的英汉互译过程中,译者常常遇到不可译的问题,即很难在目标语(Target Language)中找到与源语(Source Language)语句表达的意思完全匹配的对等语,这就造成一定程度上意义的损失,包括导致译文的读者不能百分之百地理解原文的意思,或者能够理解意思,但无法体会到原文表达方式在源语语境中所包含的种种引申义,幽默意味等等,使得译文的质量大打折扣。 中西交流的过程中,文化交流和经济交流都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两者的成功实现都离不开高素质的译者和高品质的翻译作品。由于中西方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相当数量的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本身就决定了其不可能被很好地翻译出来,例如,在中国文化中,“红”象征着昌盛、喜庆、春意盎然,而在英语读者眼中,具有相应喻意的色彩却是“green”,红色则使人联想到危险、暴力和极端,因而Hawkes在翻译《红楼梦》书名时,干脆避“红”而译为The Story of the Stone, 并将书中“怡红院”译为“green lights”, 而贾宝玉这位“怡红公子”相应译为“green boy”。虽然这种翻译方式避免了使

文学翻译不可译性

文学翻译不可译性 一、引言 从文化角度来讲,由于各个国家的文化不同于差异,导致在交流中翻译就成为了必须,可是到底有多少人认真考虑过什么文化,什么是翻译呢? 二、文化的定义 什么是文化?“《现代汉语词典》上的解释为: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广义的文化包括四个层次:“一是物态文化层,由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可感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二是制度文化层,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构成。包括社会经济制度婚姻制度、家族制度、政治法律制度、家族、民族、国家、经济、政治、宗教社团、教育、科技、艺术组织等。三是行为文化层,以民风民俗形态出现,见之于

日常起居动作之中,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四是心态文化层,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经过长期孕育而形成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是文化的核心部分”。 三、翻译的定义 什么是翻译呢?简单来说,就是将一种文字转换成另外一种文字,更精确些就“是将一种语言文化承载的意义转换到另一种 语言文化中的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而其真正难度在于历来中外各类学者给它 定了许多的准则使其成为人类最复杂、最困难的活动之一。早在清末时期严复就明确提出了翻译的三大标准:信、达、雅。后来傅雷在总结前人的经验之后提出:重神似而不重形似;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钱钟书则指出:“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 ‘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国外关于翻译标准最常引用的有和。提出了三条翻译基本理论:

不可译性.doc

英语属于印欧语系,而汉语属于汉藏语系,其语音系统,文字结构和修辞方法都完全不同,这些绝大多数都无法在另一语言中找到对等语。如果在英汉互译中,有时无法将原语或源语(source language)翻译成译入语或目的语(target language)而造成一定程度上意义的损失,即称为“不可译性”。它包括“语言上的不可译(linguistic untranslatability )”和“文化上的不可译(cultural untranslatability)”。 语言上的不可译性 linguistic untranslatability 英语属印欧语系,而汉语属汉藏语。在这两种非亲属语言之间进行转换时,结构上的语言手段显然不存在信息相通的渠道。正如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Eugene Nida)所说, “当某一信息的表达形式是该信息所含意思的实质性成分时,需把这种意思从一种语言译成另一种语言就很困难,通常这种类型的意思是不可译的。”语言上的不可译性主要体现在语音、字形及语言修辞等方面。 1、语音的不可译性 从语音角度看:首先,汉语是单音节语言;而英语却是集单音节、双音节和多音节为一体。其次,汉语是多声调语言,讲究平仄;而英语无声调,只有语调的升降之分。正因为如此,将汉语中对仗工整的诗或对联译成英文,既要追求其意美、形美,又苛求其音美,实在是不可能。现举翻译家翁显良的译作《春晓》来说明。原诗是这样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翁先生将此诗译为:“Late! ThisspringmorningasI awake Iknow, / All aroundmethebirdsarecry2ing, crying. / The stormlast night , I senseditsfury, / Howmany, I wonder, are fallen, poordearflowers. ”原诗主要写的是一点惜春的情绪,从翁老的译文来看,也确实传达了这种为花木担忧的惜春惜花之情,特别是后两句的翻译把原诗作者经风雨而替花愁的惜春情绪真实地传达出来。然而译者只注重了传达原诗的意象,忽略了其音韵美。原诗为五言绝句,韵脚美妙,对仗整齐,节奏明快,吟诵起来朗朗上口;而译文却无法达到这种效果。 7 days without water make one weak (week). 该句利用weak 和week 同音, 制造了一个双关语。如果听到这句话, 将其译成“7天没水使人虚弱”, 如何能表达出“7天没水就是一周没水”的谐指呢? There were soldiers outside Buckingham Palace in their bear (bare) skins. 将此句译成“白金汉宫外有身着熊皮装的士兵”自然无可非议, 但若是将其译成“白金汉宫外有光着身子的士兵”这样的诙谐语又有何不可? Time flies like an arrow, fruit flies like a banana. 这句话乍一看,好象是说:时光像箭一样飞逝,水果像香蕉一样飞逝。其实这句话后半部分的真正意思是:果蝇喜欢吃香蕉,也就是fruit flies/like/a banana。 A bicycle can’t stand on its own because it is two-tyred. 这句话的表面意思是:自行车自己站不起来,因为它只有两个轮胎(two-tyred)。而这句话的另外一个意思是:这辆自行车被它的主人骑了很长时间,它现在太累了(too tired) 中国菜名语音层面的不可译性 中国菜名一般音节整齐,讲究平仄,说出来声音高低错落,抑扬起伏,具备其他语言不可替代的音韵美银牙盖被,金钩凤尾,麒麟冬瓜,踏雪寻梅,掌上明珠···· 在语音层面,中国菜名的可译性程度极差,具有极强的不可译性。如“连年有余” 这道菜巧妙地利用“连”与“莲”, “余”与“鱼”同音,而译成Cubed Fish And Lotus Roots 不仅失去了原汉语菜名的音韵美,汉语的文化内涵也丧失殆尽。“五谷丰登Abundant Harvest of All Food Crops” (丰登”为叠韵)。 鸳鸯火锅Doubled-flavored Hot pot (“鸳鸯”为双声, “火锅”为叠韵) 霸王别姬Stewed Soft-shelled Turtle and Chicken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