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如何做到“闲笔”不“闲”

如何做到“闲笔”不“闲”

如何做到“闲笔”不“闲”
如何做到“闲笔”不“闲”

读鲁迅散文有感

在读有些文章时,偶尔会碰到几句近乎旁逸于正题之外的文字。古人谓之曰闲笔。闲者,与正事无关也。

但其实,闲笔并不闲。

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小引》中记述他在广州炎暑逼人、心目中又离奇芜杂,只好编编旧稿来解闷驱热的那种虽生犹死的生活时,插入这样一段文字:书桌上的一盆水横枝’,是我先前没有见过的:就是一段树,只要浸在水中,枝叶便青葱得可爱。这盆水横枝与作者当时的境遇和心绪并无多大关系,在这里不可能成为非记述不可的对象;作者把它写进文章里,也没有像有些抒情诗文那样赋予它某种比喻或象征意义。仅仅是随景就物,信手拈来,遣之笔端实在是再也闲不过的文字了。但这篇小引,却因此在它本是枯燥热闷的基调上增添了一丝凉爽的绿色,在低沉压抑的气氛中萌动着一股倔强的生命力,把作者当时特有的境遇和心绪反衬得生动具体,使人过目即产生强烈的感受,之后仍留下深刻的印象。

鲁迅更擅长于另一种闲笔,甚至形成了他所特有的行文风格。仍以散文集《朝花夕拾》为例:分明在讥讽旧社会庸医故弄玄虚,用蟋蟀做药引还须是原配的一对,却趁便向封建礼教投去辛辣的一笔:似乎昆虫也要贞节,续弦或再醮,连做药资格也丧失了。分明在回忆早先雷电学校里那些高年级学生趾高气扬,走路也定要把肘弯撑开,像一只螃蟹,却顺笔一转,联系到了现在:这一种螃蟹式的名公巨卿,现在都阔别得很久了,前四五年,竟在教育部的破脚躺椅上,发见了这姿势,然而这位老爷却并非雷电学堂出身的,可见螃蟹态度,在中国也颇普遍。揭露了旧中国官僚的居位自傲、愚鲁横蛮。分明在谈民间的无常戏,因弄不清无常何以没有亲儿女,便借此生出几句俏言趣语:鬼神能前知,他怕儿女一多,爱说闲话的就要旁敲侧击地锻成他拿卢布,所以不但研究,还早已实行了节育'了把诬蔑别人拿苏联卢布的反动文人置于狼狈境地。

闲笔确实可以分为两种类型的:一种是本身不具有独立性很强的思想内容,只对正文起润色作用。这犹如芳草鲜花上的露珠,本身没有什么色香,却使芳草鲜花莹莹多趣,清丽动人。一种是本身具有独立性较强的思想内容:说它对正文也起润色作用,这首先是指它以独立的思想内容扩大、丰富了正文的蕴含量。这又像俗话所说的搂草逮兔子一不但有趣,更是个捎带的外快。

虽说闲笔近乎旁逸于正题之外,而且也不过是一小景,一细节,一假想、一习俗风情,或几句议论,却又是不可任意切入正文中去的。它须在谋求好正文的基础上,见机行事,顺势为之,方能贴切自然;倘若硬意而为,无异于芳草鲜花上洒糖水,搂草时却去捕鱼,显得牵强做作,失去和谐,反倒使文章肢体离析,气脉阻绝,难以卒读。这里用得上古人一句话:等闲拈来便超然。因此,它同样要求作者思想深邃,知识丰厚,有一副机敏的头脑,对幽默、风趣的事物和事物细微的征状有特别的感受能力,还要有流转自如的笔头功夫。好的闲笔多

见于名家笔下,恐怕就是这个缘故。

在其他艺术领域,亦有闲笔的用武之地。美术家绘制作品,有时会发现,一个多余的笔触,却给作品带来理想的效果;有些书法家运笔时,还故意要旁逸出些许墨迹,使字体显得格外古朴苍劲,耐人玩味。作家孙犁曾谈到过这样一段往事:我还编了一本中外革命诗人的诗集,名叫《海燕之歌》,在县城铅印出版。厚厚的一本,紫红色的封面。因为印刷技术,留下一个螺丝钉头的花纹,意外地给阎素同志的封面设计,增加了一种有力的质感。这个审美经验是可信的,也是值得总结和研究的。

文学作品中的闲笔描写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b42559387.html, 文学作品中的闲笔描写 作者:王经军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08年第12期 “闲笔”是指在文学作品中,为切合表达的需要,而有意造成情节的断续、文笔的婉转迂徐、气氛的调节变换、节奏的张弛间歇等的一种叙事方法。“闲笔”表面看似乎是繁冗之笔,可有可无,细细品味,则独具匠心。不可或缺。我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切不可忽视“闲笔”的作用。 一、运用“闲笔”能简练交代背景,抒发感受 鲁迅在《藤野先生》的开头第一句话就是:“东京也无非是这样。”这里的“也”字用得突兀。“也”是一个表示语气的副词,它通常可以表示在已有的情景条件下,还有同等同类的人、事、物。一般地说,那个先定的条件必须出现在由“也”带出的那个句子之前。可是此处没有出现情景,东京便怎么“也”起来了呢?这个“也”字是不是繁冗之笔,应该删去呢?仔细体味一下,我们便会发现这里表达了鲁迅从国内的沉闷环境中逃出去,“逃异乡,走异地,寻找别样的人们”,来到东京后的感受:东京象在国内一样,也是一样的沉闷。这个“也”字巧妙地使人联想到国内的思想氛围,联想到鲁迅留学日本的目的以及来到日本后的感受,真是“一字千钧”。 此处鲁迅巧妙运用“也”字,似乎是繁冗之笔,实则达到了简练交代背景,引出对比,抒发感受,表达认识的作用。 二、运用“闲笔”能调节叙述节奏,扩大叙述的时间、空间。 比如《水浒传》里“血溅鸳鸯楼”一回,写武松杀张都监复仇,小说并不只一味着墨写武松去复仇的紧张气氛,而是在紧张中穿插了张都监一家缓慢闲适的生活场景,形成了节奏上的强烈对比。这种穿插,就是小说的“闲笔”。有了这些“闲笔”,小说就有张有弛,缓急互衬,既避免了叙事的单调,又增强了空间感,加强了叙事的情趣。不仅能强化作品的真实感和动感,还能增强作品的“意趣”。所以,“闲笔”不仅是一种有效的艺术表现手段,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创作者把握叙述节奏的能力。

最新马克笔涂色步骤.pdf

首先最好用铅笔起稿,再用钢笔把骨线勾勒出来,勾骨线的时候要放的开,不要拘谨,允许出现错误,因为马克笔可以帮你盖掉一些出现的错误,然后再上马克笔,马克笔也是要放开,要敢画,要不然画出来很小气,没有张力。颜色,最好是临摹实际的颜色,有的可以夸张, 突出主题,使画面有冲击力,吸引人。颜色不要重叠太多,会使画面脏掉的。必要的时候可 以少量重叠,以达到更丰富的色彩。太艳丽的颜色不要用太多,花啊,书本啊可以用点,不 过要求画面的个性那就可以用了,但是要注意会收拾,把画面统一起来。马克笔没有的颜色可以用彩色铅笔补充,也可用彩铅来缓和笔触的跳跃,不过还是提倡强调笔触。 麦克笔又叫马克笔。 是动漫画家常用的一种色彩鲜艳的画笔。 如何选择麦克笔? Q:选择麦克笔要注意什么? A:麦克笔分为水性跟油性,大家知道吗?油性麦克笔快干、耐水、而且耐光性相当好。 水性麦克笔则是颜亮丽青透明感。还有,用沾水的笔在上面涂抹的话,效果跟水彩一样。有些水性麦克笔干掉之后会耐水。 要去买麦克笔时,一定要知道麦克笔的属性跟画出来的感觉才行。麦克笔这个画具在设 计用品店就可以买到,而且只要打开盖子就可以画,不限纸张、各种素材都可以上色。 Q:麦克笔的颜色好多,刚开始要用什么颜色比较好? A:麦克笔就算重复上色也不会混合,所以初学者最好要有五十色。其实,麦克笔本来就是展现笔触的画材。不只是颜色、还有笔头的形状、平涂的形状、面积大小, 都可以展现不同的表现方法。为了能够自由地表现点线面,所以最好各种种类的麦克笔都能收集。有二个 笔头的麦克笔相当好用。 Q:为了让颜色看起来更艳丽,要画在什么纸上比较好呢? A:大家最好是画在麦克笔专门用纸PAD。不过要是画面很大的话,可以画在描图纸上。专家们都会将底稿影印在PAD上,然后在影印稿上色。这样一来, 即使上色失败,只要再影印一张重画就行了。 Q:在底稿影印稿上色,影印的墨线会晕开,画面看起来脏脏的,有什么好的解决方法? A:大家可以用不会晕开影印线的麦克笔,就是酒精系列的油性麦克笔。 市面产品 现在市面上有的几种: 日本MARVY 水性马克笔虽然价格便宜,但是单头,不宜叠加,效果很单薄.且很容易使线稿花掉,已逐渐被淘汰. 美国的酒精性的马克笔质量是很不错,颜色纯度高,但是价格偏贵.一般人假如买一套会比选择其它品牌的贵很多. 而韩国touch马克笔是近两年的新秀,因为他有大小两头,水量饱满,颜色未干时叠加,颜色会自然融合衔接,有水 彩的效果.而且价格便宜. 马克笔上色步骤: 铅笔起稿做到精确然后画出阴影不用的特别浓主要是分开亮面和暗面预留出高光位置接下来用马克笔平涂出阴暗面当然颜色自己掌握注意的是一次涂成反复覆盖的话叠加在一起的部分颜色较深。多次尝试可以先画一些BOX立体图找找感觉切忌的是不需要的地方尽量减少用笔简洁是指标马克笔的画法 初学者绘制这种表现图时,不妨参考以下几点方法(1)先用冷灰色或暖灰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中一处“闲笔”的审视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中一处“闲笔”的审视 作者:樊琳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上半月)》 2021年第2期 樊琳 樊琳,安徽省蒙城县第一中学教师。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是人教版必修1新课程教材的保留篇目,虽然题为记一次 演讲,似为记事,实是写人,通过描写梁任公先生的一次精彩演讲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并 表达对老师的崇敬之情。既然如此,文章开篇介绍梁启超先生时,为什么宕开一笔,连用两个 否定句来强调梁任公在近代维新变法运动中作为政治家和思想家的成就与贡献,而不是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来写他的动人演讲呢?换言之,这里突出他在政治领域的影响与形象对表现他的 成功演讲具有什么作用呢?《教师教学用书》给出的答案是:简述演讲的一些背景,为写演讲 作铺垫。从这些简略的文字中,可以得到这样的信息:梁任公在政治领域和学术领域都是能人、高师。以政治业绩为陪衬,突出其学术上的威望和影响。意味此等能人、高师演讲,必定是有 分量的。此处为下文具体描写演讲情景张目。无疑,这种解释是正确的,这里的一处“闲笔” 实则不闲,其重要作用就是丰富文章内容,丰满人物形象,为记述下文梁任公的动人演讲而提 前做的基础性描写,即如铺放一个垫子一般为后面的事情做准备的。然而,这只是问题的一个 方面;问题的另一方面、也是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我们联系梁任公演讲的全部过程和内容,不 禁质疑:此处“闲笔”仅仅就是起到一个铺垫作用吗?! 诚然,与“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不同,作为“政治 领域和学术领域都是能人、高师”的梁任公先生的演讲确实给听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除了 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然而,从文本的描述看,其演讲成功的根本原因似乎主要得力于他奇特的开场白、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形式和几近表演的 演讲氛围等一些终究属于演讲形式方面的问题——更有甚者,至今为数不少的教者在课堂上与 学生互动时也是津津乐道于此,几近定为一尊。如此,联系文章最后一小节内容:“有学问, 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我们似乎有理由生出困惑:全篇文章并无一 处写到梁先生帮助别人、乐于助人的事情,那么这篇文章中的“热心肠”如何解读?原来,通 过深入探究、深度阅读梁任公的全部演讲过程和演讲内容,我们不难看到这里的“热心肠”并 不能简单地、望文生义地理解成“帮助别人”或“乐于助人”,而是特指文章引用的、也就是 梁任公先生演讲的具体内容,也就是文章开头介绍的他的演讲题目——《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 的情感》。那么,这演讲题目里的“情感”,其具体内涵是什么呢? 首先,他开头讲一首古诗,《箜篌引》:这里说的悲剧是《古诗源》里记载的一个故事,“朝鲜津卒霍里子高,晨起划船,有一白首狂夫,披发提壶,乱流而渡。其妻随而止之, 不及,遂堕河而死。妻援箜篌而鼓之,曰:‘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其奈公何!’ 声甚凄怆,曲终,亦投河而死”。从表面看来这是一个反映至情至性爱情的悲剧故事,但实质 上却隐含了任公先生的自许:他的一生不就如那位白发狂夫般坚持自我理想吗?在明知不可为 的情况下仍执意为之,即使失去生命也在所不惜,颇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执着。 课文中说“这四句十六字,经他一朗诵,再经他一解释,活画出一出悲剧”,对此,王国维曾 评价说“这十六字构成中国诗坛最悲壮凄惨的一幕,是用血写成的”,这就生动而形象地反映 了任公先生即使经受了维新变法失败的惨痛打击但仍不畏惧退缩,仍然坚持斗争(随后策划了 云南起义等)的坚毅意志。很显然,任公先生所以选择这首诗作作为例子,其实正是一种自况,

蔡邕书法笔论译文

蔡邕书法笔论、九势译文 笔论 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兔豪,不能佳也。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彩,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 书法是疏散情怀之事,作字前先要放松心情,无所拘束,然后再写。如果是迫于事务而书写,即使有中山兔毫这样的好笔,也写不出好字。作字时,先要静坐下来,心气平和,不与人交谈,神情专注有如面对至尊,这样就不可能写不好字。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 所写之字,要尽可能表现出字的意象,像坐像走,像飞像舞,像往像来,像卧像起,像愁像喜,像虫吃树叶,像利剑长矛,像强弓硬矢,像水火,像云雾,像日月。不论纵横都能表现出可象征的意象,才可称之为书法。 九势 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矣,阴阳既生,形势出矣。藏头护尾,力在其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 文字产生于自然,自然既然被创造,阴阳随之产生,阴阳产生后,文字也就出现了。写字时起笔要藏锋,收笔要回锋,使笔力蕴含在笔画之中,书写时笔力要强,笔画才会有立体感,如美女肌肤一样丰满美丽。所以说:势来不可阻止,势去也不可遏制,只有笔毫柔软才会产生这样奇异的现象。 凡落笔结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 凡下笔要注意字的结构,上部要覆盖下部,下部要承接上部,使字的间架结构能彼此照应关联,不相背离。 转笔,宜左右回顾,无使节目孤露。 转笔应使笔画左右相互呼应,不要使间断处孤立地显露出来。 藏锋,点画出入之迹,欲左先右,至回左亦尔。 藏锋表现在笔画的起笔和收笔上,笔画向左(应为向下或左下的代称)则先向右行笔,到笔画写到左端时,又要向右回锋收笔。即强调笔锋要起笔逆入,收笔逆回。 藏头,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 藏头是笔毫逆入藏锋后顺势按在纸上,使笔心(即笔锋尖端)常在笔画运行轨迹中间运行,即中锋运笔。 护尾,画点势尽,力收之。 护尾是笔画写到最后时,须回锋收笔。 疾势,出于啄磔之中,又在竖笔紧趯之内。 疾势出现在点、短撇、向右下方的捺笔波画,又可出现在竖画之后的上挑钩。疾即速度快,可使点画得力,笔力劲健。

闲笔蕴千钧袁无情胜有情——《小石潭记》结尾探幽

闲笔蕴千钧袁无情胜有情——《小石潭记》结尾探幽

————————————————————————————————作者:————————————————————————————————日期:

闲笔蕴千钧袁无情胜有情——《小石潭记》结尾探幽-中学 语文论文 闲笔蕴千钧袁无情胜有情——《小石潭记》结尾探幽 ■ 陈治勇 《小石潭记》借被遗弃于荒远之地的小石潭,寄寓了作者柳宗元的不幸遭遇,倾注了其怨愤抑郁、凄凉悲苦的心情。对于“前人之述备矣”处,本文不再详叙,仅就备课所见,略谈感受,以就教于方家。 一、结尾突兀且矛盾乎 迄今为止,未见有相关资料探讨过《小石潭记》的尾句“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但笔者在备课时,觉得这个结尾大有深意,值得琢磨。 在人教版课文《小石潭记》前四段中,作者按照“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离别小潭”的顺序,“巧妙”地传达出其由“乐”至“凄”之情。融情于景,浑然一体。 如此一来,文章结尾“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似乎就很有“狗尾续貂”之嫌了。 理由如下: 就文章结构而言:从发现小石潭到因小石潭环境凄清,“不可久居”而离开,其间经历了一个“寻景──赏景──离景”的过程,结构上是相当圆融的。加上这一结尾反而使文章结构臃肿,如骨鲠在喉,极不痛快。 就文章情感而言:《小石潭记》是一篇散文,散文贵在有“我”,目的在于抒发自身情感。作者欲抒之情在前文已得以充分地流露:在前四段文字里,“寂

寥”,“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等语所抒情感不可谓不凄,描写小石潭的石头之形,青树翠蔓之景和潭中游鱼之神的文字所流露出来的情感不可谓不喜,“我”之情感不可谓不显。而最后“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这段文字,只是客观叙述,其间不含什么情感,对于文章的抒情似乎无什么价值。 这就使得这一千古文章出现了突兀之处,但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岂能犯如此低级的错误?作为一篇自唐至今的经典散文,其末段如若真是“狗尾”,岂能沿续至今而不被“斧正”呢?要知道,中国文学史上对文章的删改可不是稀有之事。仅此一点,这个看似多余的结尾,也需推敲一番。 有人会说:这是柳宗元为证明这次游小石潭之事是真实存在的,所以记下了旁人以证文章之不虚。但问题是我们纵观“永州八记”,其文章都未曾有类似的结尾,设若这个理由成立,那么柳宗元就不怕其余“七记”被人怀疑其真实性吗?再说,散文是抒写性情的,文学允许适当的“创造”,有必要向旁人证明所记之事是真是假吗?如若依人之所言,那么,“春江水暖鸭先知”,“千里莺啼绿映红”岂不均成了贻笑大方之谬言了? 那真正的原因何在?沈从文说过:凡是作者想表达的意图,他在文中都已经表述清楚了。今天的文学理论亦主张,文本细读,从矛盾处入手,才能揭开文章密码。所以从文本入手,是解决此处疑难最直接、最恰当的办法。 细读文本,我们发现一处矛盾,原文第三段有“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之语,可文末却出现“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同游人竟达5人之多。这一破绽何其明显!可细细品味,看似自相矛盾,实乃天衣无缝。

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原文译文

羲之笔势论 原文译文 告汝子敬:吾察汝书性过人,仍未闲规矩。 我告诉你,子敬,我察觉你学书法的悟性超 父不亲教,自古有之。今述《笔势论》一篇, 过 常人,但还没有娴熟于规矩。父亲不亲自教儿 之踪,难为体制;扬波腾气之势,足可迷人。故 这 方面的错误,摘出它最重要、最实际的东西, 辨其所所由,堪愈膏肓之疾。今书《乐毅论》 记录在这里方便适用。可能遇到一幅字中多处变 本及《笔势论》一篇,贻尔藏之,勿播于外,缄 体,但 很少能触及书法的根本;因转角笔的地方 之秘 之,不可示知诸友。穷研篆籀,功省而易 屡见,而 没有认识到笔法的来源。悬针垂露的笔 成,纂集精专,形彰而势显。存意学者,两月可 迹, 难以成为一种体制;而波浪翻空,云气蒸腾 见其功;无灵性者,百日亦知其本。此之笔论, 的势 态,又足以使人迷惑,所以我要辨明书法的 可谓家宝家珍,学而秘之,世有名誉。笔削久矣, 原由, 能够治愈那些病入膏肓的俗书。 现在我写 罕有奇者,始克有成,研精覃思,考诸规矩,存 《乐毅论》一本和《笔势论》一篇,留给你藏好, 其要略,以为斯论。初成之时,同学张伯英欲求 不要传 播给外人,秘密地封存收藏,不要给朋友 见之,吾诈云失矣,盖自秘之甚,不苟传也。 们看。深入地研究篆籀 zhcu ,可以省些功夫而 容易成功,编辑各家精品专长,可以让字形更清 晰,体势 更显著。留心学习的人,两个月就可以 见到他的灵感成功;没有灵感和悟性的人,一百 篇, 幵汝之悟。 子,自古就有此说法。现在我著述《笔势论》 楷, 多, 凡斯字势,犹有十二章,章有指归,定其模 详其舛谬,撮其要实,录此便宜。或变体处 罕臻其本;转笔处众,莫识其源。悬针垂露 篇,来启发你的悟性。 这里论到的字势,总起来有十二章,每一章 都有它的意旨,定下它的标准、楷模,详细指出

蔡邕《笔论》《九势》

笔论--------------------------------------------------------- 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兔豪不能佳也。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采,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为书之体,须人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 [评点] 书家精神的好坏,对其书法创作的效果关系极大。迫于事势。情绪不好,就是有最好的毛笔,字也不会写的好,只有胸怀潇散随意,精神集中,如果工具也好,写出的字就会佳妙。 九势--------------------------------------------------------- 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 凡落笔结宇,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 转笔,宜左右回顾,无使节目孤露。 藏锋,点画出入之迹,欲左先右,至回左亦尔。 藏头,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 护尾,画点势尽,力收之。 疾势,出于啄磔之中,又在竖笔紧趯之内。 掠笔,在于趱锋峻趯用之。 涩势,在于紧駃战行之法。 横鳞,竖勒之规。 此名九势,得之虽无师授,亦能妙合古人,须翰墨功多,即造妙境耳。 [评点]笔势与笔法是有区别的。笔势指的是一种单行规则,指不同点划须用不同的方法;笔法则是必须共同遵守的基本方法,任何一种点划都不能违背它。所谓“九势”,就是关于笔势的九种方法、法则。只要学书者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又能勤学苦练,即使没有名师的指导,也是可以达到书法的“妙境”的。

《左传的“闲笔”》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左传的“闲笔” “闲笔”不是游离于叙事主题之外对无关紧要情节的描述,而是叙事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左传》开启的一种独特的文学笔法。从《左传》中大量的细笔、趣笔、奇笔、偶笔的运用上看,“闲笔”已经是春秋时期历史文学的历史转向,标志着一种自然轻松充满趣味的文学笔法的成熟。 《左传》叙事往往愈是紧张处,愈使用“闲笔”,以缓解惊心动魄的历史故事带来的某些精神压力,从而制造一种紧张与悠闲参差错落的美学效果。《左传》叙事常常在宏大处用“闲笔”,由细琐的世俗生活,显现恢宏的政治主题,从而组成巨细映衬、大小对比的叙事单元,表达一种小事件推动大历史的历史观念。 春秋人对优游闲暇从容不迫的审美精神有特别的喜爱。襄公二十四年晋楚棘泽之役,晋人张骼、辅跞向楚军挑战,二人毫无畏惧,坐在战车上一面弹琴,一面冲入楚军阵营。这种从容镇定的悠闲,不仅表现在战场上的从容不迫,也转化为春秋文学的精神品格。“闲笔”写出了春秋人的精神世界,也表现了春秋文学的艺术品格。 “闲笔”往往描写的是看似无关紧要的小事件,却具有叙事结构与主题的双重意义。从结构上说,历史的发展过程总是起伏跌宕的,“闲笔”的加入更能揭示历史的真实,“闲笔”往往是“正笔”的有机构成,没有了“闲笔”,“正笔”也显得呆板僵滞,失去了生命的活力。而从主题上说,“闲笔”常常通过小事件、小情趣显示历史的大主题、大格局。彻底说来,“闲笔”比“正笔”更突显了《左传》在文学史上的思想跨越和艺术进步。 《左传》常常在风云激荡处宕开笔墨,写出一两件小事件、小情节,以小事件显示大历史发生的具体情景,以细微处展示大人物真实的心理动态。《左传》定公十年,宋景公宠爱向魋,将公子地的四匹白马转送给向魋,引起公子地的不满,向魋准备逃亡,宋景公伤心欲绝,竟然“目尽肿”,一个细节写出了景公内心的无限悲伤,这是中国叙事文学第一次写出一个人双泪长流两目红肿的动人细节。 钱钟书《管锥编》有“一饭之恩仇”的论述,他指出,一饮一饭,分配不均,看似小事却往往引发政治的连环报复,甚至造成激烈的流血冲突、朝野动荡。《左传》中有很多这样的事件记载。宣公四年,郑国大夫子宋、子家一起朝见,子宋以其“食指动”,预言此日“必尝异味”,而恰逢郑灵公烹制楚人送来的大鼋,两人相视而笑。郑灵公故意召见子宋而不分给他大鼋,子宋染指而出,两人最终杀死了郑灵公。襄公二十八年记齐国“公膳日双鸡”,而饔人却将鸡更换成鸭子,御者又换掉鸭肉只送上肉汁残汤,这让子雅、子尾愤怒异常,从而导致齐国庆氏集团被逐事件的发生,而这场宫廷流血事件又恰恰改变了齐国的政治走向,致使陈氏家族在崔、庆之乱中渔翁得利,篡取了齐国的政权。 “细笔”不细,“闲笔”不闲,《左传》的眼光是独到的,宏大的历史往往从细微处走来,大历史常常是由一连串小事件构成的。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7年12月25日第13版)1.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左传》中“闲笔”涉及的小事件、小情节常在风云激荡处出现,看似无关紧要,却具有叙事结构与主题上的双重意义。 B.“正笔”的生命活力离不开“闲笔”,《左传》也正是借助“闲笔”才显示出其在文学史上的思想跨越和艺术进步。 C.“闲笔”往往是叙事愈紧张出现的频率愈高,它的出现能使历史故事的叙述张弛有度,制造出一种参差错落的美学效果。 D.“闲笔”既是一种文学笔法,也是春秋文学艺术品格的体现,某些叙述还能从小处体现春秋人的精神世界、审美偏好。

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原文-译文

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原文-译文

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原文译文 原文译文 告汝子敬:吾察汝书性过人,仍未闲规矩。父不亲教,自古有之。今述《笔势论》一篇,一篇,开汝之悟。 凡斯字势,犹有十二章,章有指归,定其模楷,详其舛谬,撮其要实,录此便宜。或变体处多,罕臻其本;转笔处众,莫识其源。悬针垂露之踪,难为体制;扬波腾气之势,足可迷人。故辨其所所由,堪愈膏肓之疾。今书《乐毅论》一本及《笔势论》一篇,贻尔藏之,勿播于外,缄之秘之,不可示知诸友。穷研篆籀,功省而易成,纂集精专,形彰而势显。存意学者,两月可见其功;无我告诉你,子敬,我察觉你 学书法的悟性超过常人,但还没有娴熟于规矩。父亲不亲自教儿子,自古就有此说法。现在我著述《笔势论》一篇,来启发你的悟性。 这里论到的字势,总起来有十二章,每一章都有它的意旨,定下它的标准、楷模,详细指出这方面的错误,摘出它最重要、最实际的东西,记录在这里方便适用。可能遇到一幅字中多处变体,但很少能触及书法的根本;因转角笔的地方屡见,而没有认识到笔法的来源。悬针垂露的笔迹,难以成为一种体制;而波浪翻空,云气蒸

灵性者,百日亦知其本。此之笔论,可谓家宝家珍,学而秘之,世有名誉。笔削久矣,罕有奇者,始克有成,研精覃思,考诸规矩,存其要略,以为斯论。初成之时,同学张伯英欲求见之,吾诈云失矣,盖自秘之甚,不苟传也。 腾的势态,又足以使人迷惑,所以我要辨明书法的原由,能够治愈那些病入膏肓的俗书。现在我写《乐毅论》一本和《笔势论》一篇,留给你藏好,不要传播给外人,秘密地封存收藏,不要给朋友们看。深入地研究篆籀zh òu ,可以省些功夫而容易成功,编辑各家精品专长,可以让字形更清晰,体势更显著。留心学习的人,两个月就可以见到他的灵感成功;没有灵感和悟性的人,一百天也能知道书法的根本。这个笔论,可以说是家宝家珍,学习它还要秘藏它,会在世间享有名誉的。笔使用太久了,写成的字就少有奇绝的,刚刚能有所成就,又精心研究,深入思考,验证了各方面的规矩,保留它最简要的梗概,作成这篇《笔势论》。刚完成的时候,同学

《左传的“闲笔”》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左传的“闲笔” “闲笔”不是游离于叙事主题之外对无关紧要情节的描述,而是叙事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左传》开启的一种独特的文学笔法。从《左传》中大量的细笔、趣笔、奇笔、偶笔的运用上看,“闲笔”已经是春秋时期历史文学的历史转向,标志着一种自然轻松充满趣味的文学笔法的成熟。 《左传》叙事往往愈是紧张处,愈使用“闲笔”,以缓解惊心动魄的历史故事带来的某些精神压力,从而制造一种紧张与悠闲参差错落的美学效果。《左传》叙事常常在宏大处用“闲笔”,由细琐的世俗生活,显现恢宏的政治主题,从而组成巨细映衬、大小对比的叙事单元,表达一种小事件推动大历史的历观念。 春秋人对优游闲暇从容不迫的审美精神有特别的喜爱。襄公二十四年晋楚棘泽之役,晋人张骼、辅跞向楚军挑战,二人毫无畏惧,坐在战车上一面弹琴,一面冲入楚军阵营。这种从容镇定的悠闲,不仅表现在战场上的从容不迫,也转化为春秋文学的精神品格。“闲笔”写出了春秋人的精神世界,也表现了春秋文学的艺术品格。 “闲笔”往往描写的是看似无关紧要的小事件,却具有叙事结构与主题的双重意义。从结构上说,历史的发展过程总是起伏跌宕的,“闲笔”的加入更能揭示历史的真实,“闲笔”往往是“正笔”的有机构成,没有了“闲笔”,“正笔”也显得呆板僵滞,失去了生命的活力。而从主题上说,“闲笔”常常通过小事件、小情趣显示历史的

大主题、大格局。彻底说来,“闲笔”比“正笔”更突显了《左传》在文学史上的思想跨越和艺术进步。 《左传》常常在风云激荡处宕开笔墨,写出一两件小事件、小情节,以小事件显示大历史发生的具体情景,以细微处展示大人物真实的心理动态。《左传》定公十年,宋景公宠爱向魋,将公子地的四匹白马转送给向魋,引起公子地的不满,向魋准备逃亡,宋景公伤心欲绝,竟然“目尽肿”一个细节写出了景公内心的无限悲伤,这是:中国叙事文学第一次写出一个人双泪长流两目红肿的动人细节。 钱钟书《管锥编》有“一饭之恩仇”的论述,他指出,一饮一饭,分配不均,看似小事却往往引发政治的连环报复,甚至造成激烈的流血冲突、朝野动荡。《左传》中有很多这样的事件记载。宣公四年,郑国大夫子宋、子家一起朝见,子宋以其“食指动”预言此日“必尝异味”而恰逢郑灵公烹制楚人送来的大鼋,两人相视而笑。郑灵公:故意召见子宋而不分给他大鼋,子宋染指而出,两人最终杀死了郑灵公。襄公二十八年记齐国“公膳日双鸡”,而饔人却将鸡更换成鸭子,御者又换掉鸭肉只送上肉汁残汤,这让子雅、子尾愤怒异常,从而导致齐国庆氏集团被逐事件的发生,而这场宫廷流血事件又恰恰改变了齐国的政治走向,致使陈氏家族在崔、庆之乱中渔翁得利,篡取了齐国的政权。 “细笔”不细,“闲笔”不闲,《左传》的眼光是独到的,宏大的历史往往从细微处走来,大历史常常是由一连串小事件构成的。 (摘编自《光明日报》)

用笔法及笔法术语

一用笔法及笔法术语 第一节用笔法 一、笔法 笔法就是使用毛笔的方法和技巧,古人亦称用笔或运笔,即笔毫在纸上的运行方式。毛笔在纸上究竟应该处于怎么样的状态来书写比较理想?这是毛笔字技法的关键,也是笔画写得好坏的最基本的法则规律。 笔法是我国书法理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据传早在东汉时期,蔡邕(yong)就著有《笔诀》传世,并一直被书家视为至宝引用至今。古代文人将笔法当作秘诀,他们都很保守,绝不轻意告诉人。据传有位叫韦诞的书法家,是蔡邕的学生,藏有蔡邕的《笔诀》,另一位书家钟繇想借《笔诀》看一下,但遭到拒绝。钟繇为了表示诚意,竟用力捶胸到吐血昏死过去,然而终究没能看到《笔诀》韦诞死时,把《笔诀》作陪葬品埋入墓中。钟繇派兵丁挖墓得到了蔡邕的《笔诀》,书艺大进。传说虽不足信,但足以证明笔法理论的重要性。 那么蔡邕的《笔诀》(《九势》、《笔论》)究竟有什么奥秘呢?涉及到书法技法、书家的情怀以及与外在物象的关系等多方面的内容,最关键的一句话是“圆笔底纸,命笔心常在点画中行”。这就是历来被书家一再引用,并视为毛笔字技法的重要法宝:中锋运笔。 二、中锋运笔 中锋运笔是毛笔书写时的主要运行方式。蔡邕说的“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中的“笔心”指笔锋、笔尖。“常在点画中行”,是指经常在笔画的中间运行。由于毛笔是圆锥状态的,因此中间的笔毫要比两边的厚一些,墨汁多一些,所以写出来的笔画呈圆润浑厚的立体感觉,显得很饱满。这就叫“中锋运笔”。但有时候虽然笔锋在笔画的中间,但是毛笔不是处于圆锥状态,而是像油画笔那样呈扁平状态,这时候写出来的笔画质感会显得扁平薄怯,因此蔡邕要在前面冠上“圆笔属纸”四个字。如果书写过程中出现‘扁笔”,一种方法可以将毛笔在砚池边上掭一下,使它回复到圆锥状态;另一种方法以执笔的手指将笔杆转动一下,使落笔时扁笔交圆;还有一种方法是在书写过程中用调节笔锋的方法使其变圆。不过,“今笔心常在点画中行”这种解释中锋运笔的方法,仍然令人觉得难以领会,因为具体书写时,笔锋已分布在笔画的中间和两侧,是很难找到所谓的笔心来的。因此应该用另一种更精确、科学的方法来进行诠释。毛笔在纸上运行时,笔腹处于运行的前方,笔锋紧随其后,笔锋始终重复在笔腹所形成的墨迹之上,为中锋运笔(见图6)。中锋运笔时,笔锋到笔腹的方向与毛笔的运行方向一致。 用中锋运笔写出来的笔画由于书写力度、速度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质感。大致分为两类:一类笔画边线光洁平整,如刀切的一样,古称‘古钗脚”;另一类笔画边缘毛涩不平,如万年相藤,古称“屋漏痕”,或称之谓“金石气”。前者书写速度略快,用力平均,显示出刚健挺拔、富有朝气的美。后者书写速度略慢,比较用力,手指路有

看山阁集闲笔 淸 黄图珌

看山阁集闲笔淸黄图珌 看山閣集閒筆 淸·黃圖珌著[1] 本文承蒙福州陳漢資先生及其天勤工作室根據《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第七冊(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年12月版)所收黃圖珌《看山閣集閒筆》錄入並初校,謹此致謝! 網友如欲轉載本文,務請保留以上文字,謝謝。 林巧復校,如舸齋三校。如有錄入錯誤或其他問題,竭誠歡迎指教。 看山閣集閒筆提要 《看山閣集閒筆》十六卷,淸黃圖珌著。圖珌字容之,別號蕉窗居士、守眞子,江蘇松江人。生於一七〇〇年(淸康熙三十九年),雍正間官杭州、衢州同知,乾隆中卒。所著有《看山閣集》,及傳奇《雷峯塔》、《棲雲石》、《夢釵緣》、《解金貂》、《梅花箋》、《溫柔鄉》等六種。 《看山閣集閒筆》,共分人品、文學、仕宦、技藝、制作、淸玩、芳香、游戲八部。文學部又分文章、詩賦、詞曲、詩書、法書、圖畫六章。現在本編僅摘取卷三中的《文學部·詞曲》一章。 《文學部·詞曲》一章,又分詞采、詞旨、詞音、詞氣、詞情、詞調、曲調宜高、有情有景、詞宜化俗、贈字、犯調、曲有合情、南北宜別、情不斷等十四條。他對於作詞製曲的主要見解,在他的後識中曾自加說明:“毋失古法,而不為古法所拘;欲求古法,而不期古法自備。” 《看山閣閒筆》,祗有《看山閣集》本。《看山閣集》,祗有一七四五年(乾隆十年)刻本。* *第137頁 看山閣集閒筆淸·黃圖珌著文學部 詞曲 宋尚以詞,元尚以曲,春蘭、秋菊,各茂一時。其有所不同者:曲貴乎口頭言語,化俗為雅;詞難於景外生情,出人意表。字字淸新,筆筆芳韻,方為絕妙好辭,其聲諧、法嚴處,不過取平、仄二聲;較曲而有平、上、去、入,有開、發、收、閉,有陰、陽、淸、濁,有呼、吸、吐、茹,審五音之精微,協六律於調暢,務在窮工辯別,刻意探求,稍有錯誤,致不叶調,如玉茗之《牡丹亭》,調雖靈化,而調甚不工,令歌者低眉蹙目,有礙於喉舌間也。蓋曲之難,實有與詞倍焉。因錄數則,以博知音者一哂云爾。* *第139頁

蔡邕笔论分析

蔡邕《笔论》管窥 内容提要:本文对《笔论》的解读提出了四个主要观点,即《笔论》并非谈论今天的工具之?笔?,而是论说?写之动作?之?笔?,其含义相当于?书?;蔡邕?书者散也?所提出的是一个关于?书法心态?的观点,而非?书法艺术本质?的论断;蔡邕所指的?象?实质应该是一种?象势?,即象的趋势、姿势、形势、局势、声势、阵势、情势等等,书法的结体、点画或线条与人间万象的相通,主要不在于?象形?而在于?象势?;《笔论》的文本应该是?两则?而非?一篇?。 关键词:词义变化书法心态象势文本 一、《笔论》之?笔? 初读《笔论》,颇感疑惑。因正文中,除?中山兔毫?四字外,其余几乎与?笔?毫不相干。然东汉迄今1700多年,似乎都不曾有人对此提出疑问。个中缘由何在?原来是古今词义变化,给今人带来的障碍。 我们不妨看看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他将?聿、笔、拭、书?列为一组注明?文三、重三?,并分别解释为?聿,所以书也。楚谓之不律,燕谓之弗,秦谓之笔??笔,从聿竹??拭,聿饰也。从聿从彡。俗语以书好为拭??书,箸也。从聿者声?1。清人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对所谓?文某重某?的解释是:?此盖许所记也。

每部记之,以得其凡若干字也。凡部之先后,以形之相近为次;凡每部中字之先后,以义之相引为次。?2可见,?聿?乃本字,?笔、拭、书?均为?聿?之衍生,?聿——笔——书?具有?义之相引?的关系。《辞源》谓?聿,笔的本字?,?笔?亦有?书写,记载?之义,并引《史记〃孔子世家》?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为证3。《辞海》释?聿?引《太玄〃饰》?舌聿之利,利见知人也?,解为?舌谓讲话,聿谓用笔写文章?4。段氏注?书?谓?箸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箸于竹帛,非笔末由也?5。可见,?聿——笔?是一义两体,其义一为物名、一为写之动作,而?书?则由其?写之动作?衍生而来。 故《笔论》并非谈论今天的工具之?笔?,而是论说?写之动作?之?笔?,其含义相当于?书?。《笔论》者,实可谓《书论》也。 二、看蔡邕论?散? 蔡邕论?散?共用63个字,可谓字字珠玑。其文曰: 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兔毫不能佳也。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采,如对至尊,则无不善也。 这段文字,以今天的视角看,不是严密的论证,而是铺陈了几个相互关联的观点。?书者散也?是?欲书??夫书?的前提,?欲书??夫书?是?书者散也?合乎逻辑的延伸。因为?书者散也?,所以?欲书先散怀抱?;因为?书者散也?,所以?夫书?要?随意所适?。 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有论者认为?‘书者,散也’的著

_闲笔_不_闲_李锐_银城故事_中的盐文化蕴藉简论_赵修翠

2014 .4 李锐的长篇小说《银城故事》一直以来颇受批评家的关注,且批评的焦点多集中于小说对于1910年秋天同盟会银城暴动未果的一段历史的讲述上,形成了“历史”“革命” “叙事” “生存困境”与“寓言性”等几个批评元 素。不过,笔者认为, 《银城故事》明线虽然讲述了一个 革命暴动的故事,但仅有一半的篇幅在讲革命暴动,另有一半的篇幅讲述的是关于银城人的银城文化。正如李锐在《〈银城故事访谈〉———代后记》中回答钟红明采访时所说的那样: “我的闲笔不少吧,比如所有关于牛和竹子的描 写,比如汤锅铺的父子俩,比如刘姑婆母女艰辛的凡俗生活,比如牛屎客旺财,比如松山别墅,甚至山川景物,等等,那都是暴动起义之外的。”而仔细阅读《银城故事》便不难发现,李锐所谓的这些“闲笔”中恰恰透射出银城人的文化根性来。 具言之,作者在小说中始终围绕着银城人所创造的衣食住行的盐文化写作,既有关于银城的盐业活动,也有关于银城的山水风景、美食佳肴、风俗习惯以及方言土语等。李锐自己在《后记》中也坦言,银城虽为虚构,但并不是凭空虚构,虚构是以故乡自贡———盐都作为背影。银城文化虚构的基础有三:一是父辈对于自贡的讲述(李锐籍贯在自贡,但出生在北京,没有在自贡的实际生活经历);二是实地考查(作者在1985年曾回到自贡一次,应该是在创作该小说前);三是查阅当地的文史资料(小说后记中有言)。因此,我们从小说对于银城文化的叙述中品出盐味道也就并不奇怪了。 一 众所周知,盐乃百味之祖,有盐就有美食。小说写到的银城美食主要有三种:火边子牛肉、退秋鲜鱼(堪称银城一绝)与豆瓣酱(银城家家都做)。三种中有两种与盐密切相关。知道自贡富顺豆花的食客,都知道豆花有名,味道却源于蘸水。而蘸水的主料就是豆瓣,豆瓣的制作离不开盐。有名的火边子牛肉,也一样与盐有关。没有制盐需要的大量动力,也就没有牛,也就没有想方设法对牛的价值的充分利用。对于这些美食,小说中作者不惜笔墨,详尽描述,有源起,有工序,有成品的色香味。从声名, 到精挑细选、精工细作,再到餐桌上的色香味俱佳,立体的讲述,让人耳目一新。 小说还经常用到银城方言,特别是写到下层人的对话时,用起“啷个”“晓得” “回转来喽” “硬是” “很呐” “留起” “龟儿子” “砍脑壳” “啥子”等一些方言词汇 与表达句式,真实、流畅而自然。 最有趣的是小说的取名———银城故事。知道自贡方言特色的读者,联想到“银”的蕴意,一定是三层:一是“银子”,显示盐业兴旺带来的富裕;二是“银色”,白花花的盐像银子一样;三就应该是纪念这饶有趣味的乡音了。自贡荣县方言,没有yan 韵,只有yin 韵,把“盐”读成“银”,因此“盐城”在自贡荣县人的口中就叫“银城”。 银城的美景也是李锐在小说中着意铺写的。因为在历史上,银城得天独厚的盐业让财富迅速聚集,富甲一方的名门望族便随之产生。而有钱才有闲消受自然美景,这些望族理所应当地成为当地追求神情享受的一个阶层,银城的美景由此被发现。小说主要写到的银城美景有:夜半听鱼、桐岭横烟、月照飞泉等,这些美景,有时作为小说人物欣赏的对象,有时作为人物生存的环境。 小说还写到银城的美艺:灯艺与竹艺。灯艺与竹艺也与盐业息息相关。盐业兴盛之时,日夜作业,需要照明,灯艺发展起来,自贡至今也一直享受着南国灯城的美誉;因为盐的开采与制作,许多工具都需要用到竹,竹艺也发展起来,用竹篾制作的龚扇(贡扇)至今也堪称绝妙。 小说还写了一些不入流的行业:牛屎客、丐帮等。在小说中作者都给了他们特定的存在地位,不惜笔墨讲述了他们的生存方式与生活境遇,有速写、有素描、有写意。 二 借小说中鹰野寅藏的话, “在中国任何一个县、一个 州、一个省,都有自己的‘志’,在这本‘志’里记载着沿革、地理、物产、风俗、历史大事,和所有的这些‘景’”。这就是我们可以叫做文化或者历史的东西,存在于博物馆与资料室,有条有理,却冷冰冰。除了研究者有目的的查看,它的存在不过表明曾经这些在现实生活中存在过,然 “闲笔”不“闲” —— —李锐《银城故事》中的盐文化蕴藉简论赵修翠 王益 055

马克笔上色步骤

马克笔上色步骤: 铅笔起稿做到精确然后画出阴影不用的特别浓主要是分开亮面和暗面预留出高光位置接下来用马克笔平涂出阴暗面当然颜色自己掌握注意的是一次涂成反复覆盖的话叠加在一起的部分颜色较深。多次尝试可以先画一些BOX立体图找找感觉切忌的是不需要的地方尽量减少用笔简洁是指标 马克笔的画法 初学者绘制这种表现图时,不妨参考以下几点方法(1)先用冷灰色或暖灰色的马克笔将图中基本的明暗调子画出来.(2)在运笔过程中,用笔的遍数不宜过多。在第一遍颜色干透后,再进行第二遍上色,而且要准确、快速。否则色彩会渗出而形成混浊之状,而没有了马克笔透明和干净的特点。(3)用马克笔表现时,笔触大多以排线为主,所以有规律地组织线条的方向和疏密,有利于形成统一的画面风格。可运用排笔、点笔、跳笔、晕化、留白等方法,需要灵活使用。(4)马克笔不具有较强的覆盖性,淡色无法覆盖深色。所以,在给效果图上色的过程中,应该先上浅色而后覆盖较深重的颜色。并且在要注意色彩之间的相互和谐,忌用过于鲜亮的颜色,应以中性色调为宜。(5)单纯的运用马克笔,难免会留下不足。所以,应与彩铅、水彩等工具结合使用。有时用酒精作再次调和,画面上会出现神奇的效果。 马克笔应用技巧 1.同类色叠加的技巧 马克笔中,冷色与暖色系列按排序都有相对比较接近的颜色,编号也是比较靠近的,画受光物体的亮面色彩时,先选同类颜色中稍浅一点的颜色画,在物体受光边缘处留白,然后再用同类稍重一点的颜色画,一部分叠加在浅色上,这样,物体同一个受光面会出现三个层次.用笔有规律,同一个方向基本成平行排列状态;物体背光处,用稍有对比的同类重色画,方法同上.物体投影明暗交界处,可用同类重色叠加重复几笔.物体投影可根据投影面的颜色选择同类的重色画物体的投影关系.(切记用同类色叠加,不能用对比色作叠加). 2.物体暗部和投影处选择中性灰系列 暗部和投影处先画,要使用灰色系列,有利于控制画面物体的结构关系和整体画面的空间透视关系,在没上色之前,画面整体素描的关系先强调出来,给进一步着色提供充分考虑的时间和条件.如何选择冷灰或暖灰色,相反,冷色调的画面,暗部和投影则用冷灰系列.暗部的画法同样用叠加法,画出层次.3.物体亮部留白,暗部色彩要单纯统一 马克笔颜色较纯,画面必须留有一定空间的白色作协调色彩,调解画面气氛,同时又能起到空间光感和物体质感表现的作用.切记,必须留白,否则画面将过闷或过艳,而不生动.

如何做到“闲笔”不“闲”

读鲁迅散文有感 在读有些文章时,偶尔会碰到几句近乎旁逸于正题之外的文字。古人谓之曰闲笔。闲者,与正事无关也。 但其实,闲笔并不闲。 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小引》中记述他在广州炎暑逼人、心目中又离奇芜杂,只好编编旧稿来解闷驱热的那种虽生犹死的生活时,插入这样一段文字:书桌上的一盆水横枝’,是我先前没有见过的:就是一段树,只要浸在水中,枝叶便青葱得可爱。这盆水横枝与作者当时的境遇和心绪并无多大关系,在这里不可能成为非记述不可的对象;作者把它写进文章里,也没有像有些抒情诗文那样赋予它某种比喻或象征意义。仅仅是随景就物,信手拈来,遣之笔端实在是再也闲不过的文字了。但这篇小引,却因此在它本是枯燥热闷的基调上增添了一丝凉爽的绿色,在低沉压抑的气氛中萌动着一股倔强的生命力,把作者当时特有的境遇和心绪反衬得生动具体,使人过目即产生强烈的感受,之后仍留下深刻的印象。 鲁迅更擅长于另一种闲笔,甚至形成了他所特有的行文风格。仍以散文集《朝花夕拾》为例:分明在讥讽旧社会庸医故弄玄虚,用蟋蟀做药引还须是原配的一对,却趁便向封建礼教投去辛辣的一笔:似乎昆虫也要贞节,续弦或再醮,连做药资格也丧失了。分明在回忆早先雷电学校里那些高年级学生趾高气扬,走路也定要把肘弯撑开,像一只螃蟹,却顺笔一转,联系到了现在:这一种螃蟹式的名公巨卿,现在都阔别得很久了,前四五年,竟在教育部的破脚躺椅上,发见了这姿势,然而这位老爷却并非雷电学堂出身的,可见螃蟹态度,在中国也颇普遍。揭露了旧中国官僚的居位自傲、愚鲁横蛮。分明在谈民间的无常戏,因弄不清无常何以没有亲儿女,便借此生出几句俏言趣语:鬼神能前知,他怕儿女一多,爱说闲话的就要旁敲侧击地锻成他拿卢布,所以不但研究,还早已实行了节育'了把诬蔑别人拿苏联卢布的反动文人置于狼狈境地。 闲笔确实可以分为两种类型的:一种是本身不具有独立性很强的思想内容,只对正文起润色作用。这犹如芳草鲜花上的露珠,本身没有什么色香,却使芳草鲜花莹莹多趣,清丽动人。一种是本身具有独立性较强的思想内容:说它对正文也起润色作用,这首先是指它以独立的思想内容扩大、丰富了正文的蕴含量。这又像俗话所说的搂草逮兔子一不但有趣,更是个捎带的外快。 虽说闲笔近乎旁逸于正题之外,而且也不过是一小景,一细节,一假想、一习俗风情,或几句议论,却又是不可任意切入正文中去的。它须在谋求好正文的基础上,见机行事,顺势为之,方能贴切自然;倘若硬意而为,无异于芳草鲜花上洒糖水,搂草时却去捕鱼,显得牵强做作,失去和谐,反倒使文章肢体离析,气脉阻绝,难以卒读。这里用得上古人一句话:等闲拈来便超然。因此,它同样要求作者思想深邃,知识丰厚,有一副机敏的头脑,对幽默、风趣的事物和事物细微的征状有特别的感受能力,还要有流转自如的笔头功夫。好的闲笔多

美术绘画中各种画笔的表现技法

美术绘画中各种画笔的表现技法 一、常用制图用品 1、绘图铅笔 它是画底稿,描深图线的一种用品。(笔芯的软硬,斑竹教程已有)一般画底稿宜用H~3H,描图宜用B~HB。(建议:2B,这样不用老换笔了) 2、图纸 图纸有白图纸和描图纸两种,要求质地坚硬,纸面平整洁白,橡皮擦拭不宜起毛。 3、透明胶 用来固定图纸的。避免在作图过程中,因图纸移位而影响图线的准确和美观。 4、橡皮擦 擦铅笔时应用软橡皮。(建议:4B,常用绘图橡皮) 小贴士:铅笔应从没有标志的一端开始用,以保留标志。(这样,可以知道笔的软硬度)笔芯不宜太尖,这样可以保持线型的均匀。画线时持笔要自然,用力要均匀,一气呵成。作画时怕弄脏纸,手中放一块小毛巾就可以了。手法比较重的人,可以用HB(代表中等硬度)。 图纸的保存要注意平整,不要折叠压皱,尤其要注意防潮。 二、彩色铅笔表现手法 1、特点:携带方便,色彩丰富,表现手段快速,简洁 彩铅分为水溶性与蜡质两种。其中,水溶性彩铅较常用,它具有溶于水的特点,与水混合具有浸润感,也可用手指擦抹出柔和的效果。 2、基础技法(1)平涂排线法 运用彩色铅笔均匀排列出铅笔线条,达到色彩一致的效果。(2)叠彩法 运用彩色铅笔排列出不同色彩的铅笔线条,色彩可重叠使用,变化较丰富。(3)水溶退晕法 利用水溶性彩铅溶于水的特点,将彩铅线条与水融合,达到退晕的效果。 3、绘制方法 彩色铅笔不宜大面积单色使用,否则画面会显得呆板,平淡。

在实际绘制过程中,彩色铅笔往往与其他工具配合使用,如与钢笔线条结合,利用钢笔线条勾画空间轮廓,物体轮廓,运用彩色铅笔着色;与马克笔结合,运用马克笔铺设画面大色调,再用彩铅叠彩法深入刻画;与水彩结合,体现色彩退晕效果等。 彩色铅笔有其特有的笔触,用笔轻快,线条感强,可徒手绘制,也有靠尺排线。绘制时注重虚实关系的处理和线条美感的体现。小贴士:彩铅技法是快速表现技法之一。快速表现技法还有钢笔画,马克笔,钢笔淡彩。(以后会慢慢介绍的) 整幅图最好不要超过三种颜色,多了会觉得很乱!(可以用相近的色彩来弥补。) 水溶性与蜡质彩铅结合会有不一样的效果哦! 用平涂排线法画大眼睛,可以使眼睛不呆滞,可以使其有神,不会很乱的样子! 三、水彩表现技法 水彩具有透明性好,色彩淡雅细腻,色调明快的特点。水彩技法着色一般有浅到深,亮部和高光需预先留出,绘制时要注意笔端含水量的控制。水分太多,会使画面水迹斑驳,色彩灰色;水分太少,色彩枯涩,透明感降低,影响画面清晰,明快的感觉。 此外,画笔笔触的体现也是丰富画面的关键。运用提,按,拖,扫,摆,点等多种手法,可使画面笔触效果趣味横生。 渲染是水彩表现的基本技法,包括: 平涂法:调配同种色水彩颜料,大面积均匀着色的技法。要点:注意水分的控制,运笔速度快慢一致,用力均匀。 叠加法:在平涂的基础上按照明暗光影的变化规律,重叠不同种类色彩的技法。要点:水彩的叠加要待前一遍颜色干透再叠加上去。 退晕法:通过在水彩颜料调配时对水分的控制,达到色彩渐变效果的技法。要点:体现出色彩的渐变层次,不留下明显的笔痕。绘制方法: 要充分发挥水彩透明,淡雅的特点,使画面润泽而有生气。上色水彩画在作图过程中必须注意控制好物体的边界线,不能让颜色出界,以免影响形体结构。留白的地方先计划好,按照由浅入深,由薄到厚的方法上色,先湿画后干画,先虚后实,始终保持画面的清洁。色彩重叠的次数不要过多,否则色彩将失去透明感和润泽感而变得模糊不清。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