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崔应令 - 中国社会学网-首页

崔应令 - 中国社会学网-首页

崔应令 - 中国社会学网-首页
崔应令 - 中国社会学网-首页

社会2015·2CJS第35卷

中国近代“社会”观念的生成

崔应令*作者:崔应令 武汉大学社会学系(Author:CUI Yingling,Department of Sociology

,WuhanUniversity)E-mail:y

lcui2013@163.com**本研究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

知青与民族社会互动关系的研究”(13CSH08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近代新名词与传统解构”(13JJD770021

)和武汉大学珞珈青年学者专项资金“西方近代社会观念的中国化研究”(117-

410100006)的资助。[Thisresearch was supported by 

the Youth Projects of the National Soci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The Research of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ducated Youth and the EthnicSociety”(13CSH083),Major Projects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of Key Research Base,Ministry o

f Education“The Modern New Word and Traditional Deconstruction”(13JJD770021),and Special Funds for Luojia Young 

Scholars of Wuhan University“TheResearch on Nativization of Modern Western Concept of Society

”(117-410100006).]本文是笔者在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进行历史学博士后研究时的成果,感谢合作导师冯天瑜先生的指导。《社会》匿审专家的提示和建议对本文的修改与完成有很大启发,在此表示感谢。文责自负。

摘 要:西语“society

”在近代中国经历了术语生成和观念再造的三次转变:以“会”或“民景”、“国中之民”等对译,强调社会组织和“民”、“民俗”、“民景”、“为民”的内容;以“群”为主的对译形成以“群”为基础、目的和根本的“群本”式现代化思想,倡导善群、合群和变革以强国;以“社会”为主的对译,在对理

想社会和理想国家的诉求与探索中确立了近代中国“

社会”观念普遍价值的基础。术语的生成与时代的变化同步,

观念的再造体现了近代学人积极参与现实改造的紧迫感与责任感和直面人类终极前途的理想情怀。

关键词:社会 群 “society

” 天下The Formation of Modern Chinese Notion of“Society

”CUI Yingling

Abstract:There had been three stages of concept reengineering 

and threetimes of changes after the concept of“society”entered China:At the first stag

e,foreigners in China used translational Chinese concep

t“hui”(“association”),emphasiz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ssembly 

and collection.Yan Yongjing,as a·

92·DOI:10.15992/https://www.wendangku.net/doc/b72567834.html,ki.31-1123/c.2015.02.002

representative of Chinese people,used“folk scene”and“peop

le of State”totranslate“society”,putting 

more emphasis on“people”,“folk”,“scene”and“for people”.In the second stage,the modern Chinese intellectuals p

referred“qun”(“group”)as the corresponding 

Chinese translation of“society”,whichrepresented a modern inclination to the idea of“group”r

ather than“individual”.It was composed of three aspects:Firstly,trying 

to balanceindividual rights and group 

rights,“qun”still put more emphasis on the rights ofgroup;Secondly,it advocated to become a good group by using 

the strength ofhuman nature,such as benevolence,love,and so on.And thirdly,it emp

hasizedon achieving a rich and strong nation by 

various social change and means.Thenotion of“group”represented strong tension,responsibility 

and positive socialparticipation of the intellectuals facing 

a national crisis.In the third stage,Chinese scholars mainly 

used“shehui”to translate“society”,which establishedthe basis of common values of modern Chinese concept“society

”.As the resultof exploring ideal society 

and ideal government systems,the new concept of“society”replaced“group”eventually 

due to two reasons:one was the spread ofnew thoughts,especially 

the thoughts of“socialism”and“revolution”,and theother was the scholars pursuit of ideal society 

and state.From“association”,“group”to“society”,the shift profoundly 

embodied that the Chineseintellectuals finally have returned to their own traditions:actively involving 

inthe responsibility of real social transformations and concerning 

about the idealfeelings of the Human ultimate future,namely 

the consciousness of“Tianxia”.Key

words:association,group,society,Tianxia一、问题意识

西方术语中的“society

”是一个有古英语背景并借用外来语言产生的词。它的古英语背景单词是“social”,产生于14世纪,

是中古的英语,来自拉丁语的“socialis”,从“socius companion”、“ally”

、“associate”演变而来,有结盟、伙伴之意,与群体、关系等相关。“society”真正诞

生在1531年,由法语的“société”而来,起源于拉丁语的“societat”。16

世纪中期以后,“society

”开始等同于“契约社会”或“市民社会”,专指西方市民群体组成的团体及其生活模式和交往规则,并用来强调·

03·社会·2015·2

“individual”(威廉斯,2005:447-452

)。近代西语的“society

”观念随着西方对中国的入侵而传入,对这一观念的翻译和接纳却不是简单的事情,而是经历了一个不断变化,又不断“中国化”的过程。学术界对这一过程的梳理已经有不少成果,一些

文献通过对“社会”、“社会学”、“群”、“群学”等概念的介绍,对“society

”及“sociology

”的中文翻译和概念转换予以探讨(冯天瑜,2003;孙以芳,1984,1985;郑杭生、李迎生,2000

)。一些研究从社会学视角对严复、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倡导的“群学”进行了比较。诸多学者辨析了严复的“群学”与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的“群学”的不同,认为前者是真正的社会学,而后者是组织和教

育群众、革新社会的政治言论(陈旭麓,1984;韩明谟,1996;

陈树德,1988;刘洋、周慧,2013;应星等,2006)。比如,姚纯安(2003,2006

)曾指出,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倡导的“群学”实际上是来自传统典籍中“敬业乐群,会友辅仁”的思想,中心是政治,只是用刚传入中国的社会学作为

理论支撑而已,

以群学为名,实际上是倡导合群立会的学说。而严复的“群学”实为早期的社会学,是包括政治、法学、宗教、历史等在内的人文科学总称。当然,研究者也在不同源流的“群学”的差异中看到其间的

联系或共同点,

包括认为他们是社会学发展不同阶段的代表,他们的学说代表的都是资产阶级的立场,他们的思想都是具有变革性质的,等等(丁乙,1988;王宏斌,1985;刘少杰,2007;杨雅彬,2001;宋国恺,2011

)。另一些研究对“社会”取代“群”的原因有过论述,认为与近代日本

术语、文化等对中国的影响相关。有研究指出,“社会”取代“群”的原因

包括有现代汉语往双音节词发展的方向,即“社会”在语法学层面有通

行的必然,

以及甲午战争后学习日本的风潮和“群”作为一种实体意义的共同体已经无法准确地表述进入人类文明社会后的复杂面貌;“社

会”的概念更抽象,而“群”更具体(吴建生,2012)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更为全面的是金观涛、刘青峰(2011)

,他们认为,“社会”取代“群”表示近代史上第一次出现公共空间,原因有二:一是社会组织蓝图的变化,即“戊戌变法”的失败导致对上下相通的努力失败,人们心目中理想的

社会组织形态发生了巨变,于是,“社会”(主要用其“秘密结社”的含义)

登上舞台,它们首先与“私会结党”相伴随,革命者压倒维新派,今文经学衰亡;二是绅士的公共空间的形成,即1900年以后,

绅士在城里办商·

13·中国近代“社会”观念的生成

会、学校,建立各种组织,绅士集团的结社非常普遍,形成绅士的公共空间。当然,在“戊戌变法”失败后,知识分子分成两派:提倡种族革命的

海外激进者和国内温和派,

后者希望宪政和民权不冲击到儒家纲常的基础,从而不得不将道德和家庭伦理与西方价值(政治变革)划分为两

个互不相干的领域,

这种“二元论”意识形态是推动“社会”取代“群”的另一个原因。“

社会”方便概括各式各样的“会”,而绅士是这些“会”的主导者,“社会”的流行也就顺理成章了(金观涛、刘青峰,2010)

。应该说,该文对“社会”取代“群”的原因的分析非常有建设性和启发意义。

以上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认识和了解近代中国“社会”观念如何生成,以及其内涵如何演变提供了较为翔实的资料基础。虽然目前的有

些研究已经相当深入,但它们对“society

”术语在中文语境中生成过程的梳理还不够详细,

超越学科分野而从社会思想的一般性特征来概括不同学者“群学”相通性的研究尚少,同时,对“社会”取代“群”的原因的探讨也缺少从思想史视角的审视。

本研究是在上述研究基础上的延伸探索,主要关注中文对“society

”在概念的翻译和使用上的分段与过程,重视与术语相伴随的近代学人对“

社会”观念的中国化内涵的阐述,探索中国近代“社会”观念如何形成对古典中意及西意的超越和发展,同时也试图从思想史视角对“社会”取代“群”作出原因上的分析。

二、“会”、“民景”等概念的译释

1.在中文的古典含义中,

“会”首先是会合、汇集之意,后多指“相聚而成的团体”,是一种组织形态,多具民间性,从而形成对政府的区别,有时还有政治对抗的含义。明清时期,各地方出

现很多被政府定性为“奸民相聚”的团体,如“天地会”、“哥老会”、“终南会”、“双龙会”、“伏虎

会”

、“红旗会”、“百子会”等,不胜枚举。当然,在诸多情况下,“会”只是指各个行业和领域里的组织。比如,清代的“葬会”、“丧会”常常聚会活动,同时又为丧葬之家出钱出力。此外,还

有慈善团体如“同善会”,佛教团体如“放生会”等,其他如“保婴会”、“墟集会”等也类别繁多,

明清时期兴建的各种会馆也成为同乡聚集联络之所。近代在对译西语“society

”时,多取以上这些意思。

近代早期中文中,“society

”被译为“会”。119世纪,各英汉词典开始正式对应翻译和注解。1819年,马礼逊(Robert 

Morrison)编的《华英字典》(卷四)322页对中文“会”这样注解:“to unite;to 

assemble;tomeet together;to collect;an asociation;a kind of benefit,s society

;a·

23·社会·2015·2

club;the meeting or visiting o

f persons of equal rank;thecommunicating of information to such by 

writing”。这时已经用“会”对译“society”了。1847年,麦都思(Walter Henry 

Medhurst)在《英华字典》(卷二)第1 189页中把“society”译为“会”和“结社”,还举例:“a society

for the maintenance of relig

ious services”为“主会”,“the white lotussociety

”为“白莲社”或“白莲会”。1857年出版的《六合丛谈》第1卷第11号英文目录中有这样的内容:“Notice of New Books:Transactions 

ofthe Hong Kong 

Branch of the Asiatic Society,vol.5,Translation ofHeuen Tsang’s Travels in the West,by 

Mr.Julien,正文部分的内容是:新出书籍:英京伦敦,设立公会,曰亚细亚会……”(沈国威等,2006:691-692

)。1872年,卢公明(Justus 

Doolittle)在《英华萃林韵府》(卷一)的第449页把“society”译为“签题会”,并举例:“of p

ersons who write theirnames and subscribe money

,相与聚集、会”。1879年,罗存德(WilliamLobscheid

)的《英华词典》由日本人把标题改为《英华和译字典》后出版,在卷四第1 093页把“society”

也界定为“会”和“结社”,还举例说,“apublic society”是“公会”,“to enter a society

”是“入会”。1883年,日本人井上哲次郎增订他的《增订英华字典》时对“society

”的释义相同。2.这部分的英文原文是:“This idea of a perfect society 

supposes an assemblage of freecitizens,each contributing his laboours for the benefit of the whole,and receving 

an(转下页)在1885年江南制造局编译处出版的《佐治刍言》中,傅兰雅(JohnFryer)多次将“society

”翻译为“会”。在第一章“论家室之道”,他把“有夫妇和睦之家”

作为“小会”的书写,又对“会”有解释:“凡有众人相聚成会,无论其会为大为小,必有公共之性情、公共之意见,则往来交接,彼此俱觉合宜。……是以会中人凡事皆须各让几分,以为往来准则,若能

彼此交让,

则大家俱可相安矣。”在第二章“论人生职分中应得应为之事”中又这样表述:“今有若干人聚成一会,或成一国,欲其兴利除弊,诸

事完善,则必使人人俱能自主,人人俱能工作,方能十分富庶。……同

会者亦当视为兄弟,

竭吾力以助之”。“凡有若干人成会或成国,则其国内之律法章程,人人皆当恪守”。2在第六章“论驳辨争先之误”中有这

样的表述:“自古至今,尝有人欲设立一种会,将众人所有资财并做工所

得工资,

均归会中管理,而各人本身需用可向会中支领。……故此会一·

33·中国近代“社会”观念的生成

兴,国内必有大乱”(傅兰雅,2002:4、6、7、17)。而梁台根(2006)

指出,日本的福泽渝吉将西洋原著翻译为《西洋事情》,其中的“外编”(1868)

与《佐治刍言》相同。作者对三本书的章节比较显示,《佐治刍言》把

“Society 

a Competitive System”一章的标题翻译为“论国人做事宜有争先之意”,日文为“世人相厉及相竞之事”。也就是说,这里也有将

“society

”译为“国人”的意思。1887年,寓华西人在上海成立同文书会,后改为光学会,其英文名为“The Society 

for the Diffusion ofChristian and General Knowledge among 

the Chinese”。(接上页)appropriate rumuerotion,and each respecting 

those laws which have been ordainedfor the general benefit.In reality,no society is without feeble and sickly 

persons who,beingunable to support themselves,have to be beholden their neighbours for support.”“It app

earsequally reasonable to expect of every individual in society an observance of its leading 

moralrules and legal provisions.”Willam and Robert Chambers:Political Economy,Published by

William and Robert Chambers,Edinburg

h,1852,p.4/6(转引自王宪明,2009)。也有用“民景”对译“society”

,或以“国中之民”、“百姓交往的”、“众人的”、“风俗”、“闾里”等对应“social”或“society”,将“sociology”

翻译为“民景学”或“为民学”,代表人物是颜永京。1881年,

颜永京将史本守(赫伯特·斯宾塞)的《教育论》(On 

Education)第一章《什么知识最有价值》(What Knowledg

e is of Most Worth)一文翻译成“肄业要览”,先发表在《格致汇编》上,1882年由上海美华书馆出版。以王彩芹(2011:99-100、102、106-107)

对斯宾塞的英文原文和颜永京的翻译对照的考证为例,可以更清晰、更具体地看到颜永京的翻译用法:

对“sociology

”的翻译:1.Each man who is immediately or remotely 

implicated in anyform of industry,(and few are not)has in some way 

to deal with themathematical,physical,and chemical properties of things;perhap

s,also,has a direct intel,est biology;and certainly 

has in sociology.译文:其所习之业皆与算学、化学、力学相关,虽于动物学植物学或

相关较少,

然于民景学确大有关涉。2.Equally 

at present and in the remotest future,must it be ofincaculable importance for the reg

ulation of their conduct,that menshould understand the science of life,phy

sical,mental,and social;andthat they should understand all other science as a key 

to the science of life.·

43·社会·2015·2

译文:凡目前之人,或潜在以后,若欲行作有所准绳,终不得不参究生之诸学。曰骸体学,曰新兴学,曰为民学,更不得不读各项格致学,因格致是度生学之启步也。

与“social

”相关的翻译对照如下:1.This lies in the fact that,from the far p

ast down even to thep

resent,social needs have subordinated individual needs,and that thesocial need has been the control of 

individuals.译文:往古时候,不论何国皆是蛮夷,而部领,人民彼此不投,后有才能者兴,将众人管束,始得彼此安居乐业,连成一国。所以一国所不可少者是有位有权之人能治理众民者也.

2.And this it is which determines the character of our 

education.Not what knowledg

e is of most real worth,is the consideration;butwhat will bring 

most applause,honour,respect———what will mostconduce to social position and influence———what will be m

ostimposing

.译文:人心如此,其心所拟肄业之法自必一致。故其设肄业之初心,只计读之者可致人称美,得人恭敬,邀人遵奉,能于众人中居高位,巍巍然以资观感于人,而竟不计其实益否也。

3.Only i

n propotion as men draw certain rude,empiricalinferences respecting human nature,are they 

enabled to underatandeven the simp

lest facts of social life.译文:人欲明悉百姓彼此平常相交之梗概,必须知夫人性若何。4.…those activities which are involved in the maintenance ofproper social and p

olitical relations.译文:与闾里国家相关之举。

直接对“society

”的翻译如下:1.But because society 

considers them parts of a good education.译文:乃因风俗谓为学士所不可少者。

2.Thus:—society is made up 

of individuals;all that is done insociety is done by 

the combined actions of individuals;and therefore,inindividual actions only 

can be found the solutions of social phenomena.译文:国中之民原合众类以成,凡国民之所作,即其众类同心所作,

·

53·中国近代“社会”观念的生成

所以欲知国民作事之所以然,须知民众一一之心思举动。

在1894年以前,

西方入华人士在编辑语汇或翻译时都直接将“society

”翻译成“会”,而从其基本含义看,多数情况取“会”的中国古典意,

即主要指各种组织团体,强调其结社的意义,重视的是社会的组织团体的内涵。而以颜永京为代表的中国人在翻译时则活泼很多,既有“国中之民”、“国人”,也有“众人”、“风俗”、“交际”等翻译,特别是他将“sociology

”翻译为“民景学”或“为民学”,这一独特翻译强调民的视角和民的权利。结合其“风俗”和“国中之民”的翻译,可以看到颜永京等

对传统意义上的百姓或民风习俗的强调,与中国古意中的“社”

3倒是不谋而合了。

3.古典中文的“

社”最初是与土地神及其相关祭祀活动相关,也指古代与居住有关的组织单位或乡村基层地理单位,后来引申为兴趣相投或信仰一致的人结合起来的群体组织。

4.“

群”在中国古语中泛指多数、众多、众人,或者聚集的团体,多指集体。总的来说,这一时期中文对译“society

”基本在中国古典的“会”和“社”间游走,从现有资料看,似乎来华的外国人更重视其集会、汇集的组织活动、组织形态的特征,而国人则更看重其与民相关的习俗、交往,

或说民之权和民之主体———当然,这还是在古典意义上叙述,而不像后

来从西方学说借来的民权思想。

三、“群”的使用

用“群”4对译“society

”早在1865年就已经出现。在京师同文馆丁韪良翻译的《万国公法》的第二章《论邦国自治自主之权》中,界定国际

公法的研究范围时说:“人成群立国,而邦国交际有事,此公法之所论

也”(惠顿,2003:25)。此话在惠顿的原书中的表达是:“The subj

ects ofinternational law are separate political societies of men living 

independentlyof each other,and especially 

those called sovereign states.”(Wheaton,1836:62,转引自王宪明,2009)此处的“群”与“p

olitical societies”直接对应。可见,早在严复用“群”对译“society

”以前,“会”与“群”就已经是西语“society

”的中文对应词汇了(王宪明,2009),只是严复的“群”论将它的影响力扩大而已。

1895年,

严复在《直报》上发表的文章已经开始用“群”翻译西语的·

63·社会·2015·2

“society

”了。比如,1895年2月,严复在《论世变之亟》一文中提出,中西社会的不同与其对待自由的不同是一致的,“自由既异,于是群异丛

然以生”。同年3月,在《直报》发表的《原强》中,他介绍了达尔文的“物

竞天择”观,“其始也,种与种争,及其成群成国,则群与群争,国与国争。

而弱者当为强肉,愚者当为智役焉”,继续用“群”指代“社会”

。在同年3月底的《

原强修改稿》中,他继续阐释此概念:“盖群者人之积也,而人者官品之魁也。……且一群之成其体用功能,无异于生物之一体,小大

虽异,官治相准。知吾身之所生,则知群之所以立矣”(严复,1986:3、5、

17

)。此时,他对“群”的应用直接和当时西方的“有机体社会说”内在一致了。斯宾塞在其The Study of 

Sociology一书中经常是“sociology”、“social science”、“science of sociology”、“the morphology a

ndphysiology 

of society”、“science of society”并用或混用。在《群学肄言》的翻译中,严复基本上全部将这些术语译为“群”和“群学”

,其内涵包括政治、经济、历史等诸多方面。就“群学”本身显示的内涵来看,不

仅是“

用科学之律令,察民群之变端”,而更有他所谓的“学问之事,以群学为要归。唯群学明而后知治乱兴衰之故,而能有修齐治平之功。呜

呼!此真大人之学也!”(严复,1986:18

)也就是严格学问的追求和治乱兴衰的策论同时兼有。

康有为1891年在广州长兴里万木草堂讲学时就已经使用“

群”的概念。梁启超所记的长兴学社教学大纲分为学纲、

学科、课外学科三类,学科又分为义理、考据、经世和文章四种,而在经世之学名目里,“群

学”列在其中,与政治原理学、政治应用学等平齐。当然,也有研究认为,虽然“群学”被列入万木草堂的科目,但实际上,康有为当时讲述的

还是传统典籍中的“

敬业乐群,会友辅仁”主张,后来才发展为合群立会的政治思想(姚纯安,2006:33-34)

。在《上海强学会·序》中,康有为(2007b:92

)说:“天下之变,岌岌哉!夫挽世变在人才,成人才在学术,讲学术在合群,累合什百之群,不如累合千万之群,其成就尤速,转移尤

巨也。”在《上海强学会·后序》中,康有为(2007b:97

)进一步阐发了“合群”的意思,他说:“夫物单则弱,兼则强,至累重什百千万亿兆京陔之,

则益强。荀子言物不能群,人能群,象马牛驼不能群,故人得制焉。如使能群,则至微之蝗,群飞蔽天,天下畏焉,况莫大之象焉,而能群乎?故一人独学,不如群人共学,群人共学,不如合什百亿兆人共学。学则

·

73·中国近代“社会”观念的生成

强,群则强,累万亿兆人智,人则强莫与京。吾中国地合欧洲民众倍之,可谓庞大魁巨矣。而吞割于日本。盖散而不群,愚而不学之过也。今

者思自保之,在学、群之”。他在追述强学会成立的原因时也说,“中国

风气,向来散漫,士大夫戒于明世社会之禁,不敢相聚讲求,故转移极

难。思开风气,

开知识,非合大群不可,且必合大群而力厚也。合群非开会不可”(康有为,1992:29

)。可见,康有为的“群”是“众人”或组织众人一起的“会”的意思,“合群”也即汇集众人的智和力。1896年,

《强学报》

第一号刊载了康有为的《论会即荀子群学之义》,他将荀子的“人贵能群”的思想称为“群学”,认为“群学”的含义就是合群立会,政治变革

含义非常明显(康有为,2007b

)。而谭嗣同也较早使用“群”和“群学”的概念,并常和“会”互通而用。

在《仁学》自序中,谭嗣同(1998a:68、71)

写道:“网络重重,与虚空而无极。初当冲决利禄之网罗,次冲决俗学若考据、词章之网罗,次冲决全球群学之网罗,次冲决君主之网罗,次冲决伦常之网罗,次冲决天之网

罗,

次冲决全球群教之网罗,次冲决佛法之网罗。”印永清在注释里注明:“群学———社会学的旧译”,但李培林等(2001:16

)认为,谭嗣同在此所说的“群学”既非“孔德、斯宾塞意义上的社会学,也不是严复意译的

群学,

更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社会学,而是‘各门学科’或‘各种学术’的意思”。他在“仁学界说”里有“社会学”名目:“凡为仁学者,于佛书当通《华严》及心宗、相宗之书,于西书当通《新约》及算学、格致、社会学之书;于中国当通易、春秋公羊传、论语、礼记、孟子、庄子、墨子、史记及

陶渊明、周茂叔、张横渠、陆子静、王阳明、王船山、黄黎洲之书”(谭嗣同,

1998a:75

)。后他又说,“格致即不精,而不可不知天文、地舆、全体、心灵四学,盖群学群教之门径在是矣”(谭嗣同,1998b:75)

。李培林(2001:16

)认为,这里的“社会学”是“各门学科或西方各门社会科学学科的意思,与严复阐述的群学相去甚远”;孙以芳(1984)

则认为,当时康有为、梁启超和谭嗣同都没有以社会学专指社会科学。在《壮飞楼治

事十篇·治事篇第九·群学》中,谭嗣同(1998a:444)

将“群学”解释为各种合群入会之说,最后还以“大哉学会乎!”作结。1898年,

在《群萌学会叙》中,他倡导“联群通力、发愤自强”,“万事万物,莫不以群而强,

以孤而败,类有然也”(谭嗣同,1998b:430-431)

。他在《群萌学会章程》中说:“本会以群萌为名,盖因群学可由此而萌也,他日合群既广,即

·

83·社会·2015·2

竞称为群学会”(谭嗣同,1998b:430-431)

。这里的“群学”当然不是“社会学”之意,而是团结民众的学问。

梁启超将“群”分成很多类,大到国家,小到社团和各种行业团体。

1896年,

梁启超在《时务报》发表的《论学会》明确指出,“群心智者为上”

,而西方人对此很擅长,他们的“国群曰议院,商群曰公司,士群曰学会。而议院公司,其识论业艺,罔不由学,故学会者,又二者之母也。学校振之于上,学会成之于下,欧洲之人,以心智雄于天下,自百年以来

也”(梁启超,1999a:27)。而梁启超(1999a:93)在1897年发表在《

时务报》的《<说群>序》

中说:“抑吾闻之,有国群,有天下群。泰西之治,其以施之国群则至矣,

其以施之天下群则犹未也。”在《说群一群理一》中梁启超(1999a:94

)又说:“欲灭人之家者,灭其家之群可矣。……欲灭人之国者,灭其国之群可矣。”可见,国家也不过是一个大的社团而已。

梁启超(1999a:109

)起草的《湖南时务学堂学约十章》规定:“七曰乐群。荀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以其能群也。易曰:君子以朋友讲习。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直谅多闻,善相劝,过相规,友朋之意,视师长有加焉。他日合天下而讲之,是谓大群,今日合一堂而讲之,是谓小群。杜工部曰:小心事友生。但相爱,毋相妒,但相敬,毋相慢,

集众思,广众益,学有缉熙于光明。”这里的群是“会”、“学会”的意思,其

含义是古典意义上的“敬业乐群、会友辅仁”(姚纯安,2006:27

)。在《论学术之势力左右世界》一文里,梁启超(1999b:559)

列出的影响巨大的大思想家除了歌德、培根、孟德斯鸠、卢梭、富兰克林、斯密、伯伦知理和达尔文外,还有孔德和斯宾塞,并说他们都是群学和人群主义的倡导者。在思想观念上,梁启超的“群学说”和康有为的基本一致,都是“合

群保种”

、“合群立会”的意思。可见,在概念的使用上,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较早就使用了“群”,但他们重在阐述其政治学说和主张时使用,和严复在阐述西方政

治、经济、历史和社会学等学说的直接对译“society

”所处的学术环境不完全相同。不过,他们的“群”都不仅包括“小群”,如各种行业协会,也

包括“大群”,如“强国会”或其他全国性团体,还包括国群或国家,真正

体现了严复所说的“群有数等”的理念。以“群”为主对应西语“society

”一直持续到1903年左右,

之后这一词逐渐被“社会”取代。·

93·中国近代“社会”观念的生成

四、“社会”的生成

在“群”一词广泛对译“society

”时,近代意义的“社会”一词也已经开始使用,很多学人不断交替使用“社会”和“群”,其含义也基本一样。

金观涛、刘青峰(2010:205-206)认为,自1902年起,

“社会”的使用次数开始增加,且与“群”混用明显;1903年,

“社会”的使用次数开始比“群”多了;1904年,

虽然“群”一词还在使用,却已经有被“社会”一词取代的趋势;

在此之后,“社会”一词高度普及,“群”的使用逐渐淡化,甚至消失。

用“社会”一词对译“society

”并产生新内涵和普及使用,有一个转引自日本的过程。最早用“

社会”对译西语中“结社团体”的名词(如荷兰文“kloofters

”)始于日本江户时代兰学家青地林宗的译作《舆地志略》(1826年写本)

,其含义与中国古典的“社会”近似。最早用“社会”对译“society

”的人是日本的政论家福地樱痴,在1875年1月他执笔的《东京日日新闻》的社说里有“受完全教育的高上社会”等语,其“社会”已接近现代的涵义。同年,西村茂树在《文明开化解》中交替使用“仲

间”和“社会”,表述了今天的“社会”的含义。这种“社会”、“仲间”、“世

间”并用的现象在日本持续了一段时间(冯天瑜,2003

)。根据日本学者福武直(1982:228)

的论述,日本最早介绍斯宾塞著作的人是外国教师芬诺洛萨(1853-1908),1878年开始讲授,1881年以“

世态学”为名成为正式课程。1886年,

东京大学的课程确立“社会学”学科的名称。作者也介绍说,在明治初期,“society

”一词曾被译为“同事”、“交际”、“公司”和“世态”等。

在日本使用的近代意义的“社会”一词经由一些去日本考察、旅行的官员或学者的记录带入中国。当然,这些词一开始还是在中国古义

的意义上使用。比如,1887年,黄遵宪(2001:393)

在《日本国志》卷三十七中有“社会”一词的专门解说和记载:“社会者,合众人之才力,众人

之名望,众人之记忆,众人之声气,以期遂其志也。其关于政治者曰自由会(作者按:自由者,不为人所拘束之意也,其意谓人各有身,身各自

由为上者不能压抑之束缚之也。),曰共和党,曰立宪党,曰改进党(皆主

改革政体为君民共主者)。……其大概也有开于学术者,曰天文会,曰

地理会,曰斯文会(按:汉学家之会)。”这里的“社会”虽然和古义的“会”

·

04·社会·2015·2

有很多相近的意思,但已经加上了政党的内容。

1897年左右,康有为(2007c:335)

在《日本书目志》里对“社会”有专门介绍。他在第五卷“政治门”的社会学类图书的按语中说:“大地

上,一大会而已。会大群,谓之国;会小群,谓之公司,谓之社会。”又说:

“天文、化、电、光、重、声、汽学,皆有会、制造、农业、商务、女工,皆有会。……日人之骤强也,亦由听民开社会讲求之故。”这里的社会,有时指公

司,有时指社团,有时指国,但多指各种行业,与中国古义的“会”、“社”

含义相同。他在《外衅危迫分割洊至急宜及时发愤大誓臣工开制度新

政局折》里倡导十二新政局,特别在“十一”里写了“社会局”

。他对此解释称:

“泰西政艺精新,不在于官,而在于会,以官人寡而会人多,官事多而会事暇也。故皆有学校会、

农桑会、商学会、防病会、天文会、地舆会、大道会、大工会、医学会、各国文字会、律法会、剖解会、植物会、动物会、要术会、书画会、雕刻会、博览会、亲睦会、布施会,宜劝令人民立会讲

求,将会例、人名报局考察。”(康有为,2007d:15)

他在《日本变政考序》中说,日本由弱变强在于其变革,其中包括“开社会以合人才,立议院以

尽舆论”(康有为,2007d:103

)。“社会”一词,在这里是各种组织、团体之意。严复在《群学肄言》的《译余赘语》中解释“社会”时说:“西学社会之

界说曰:

民聚而有所布勒(东学称组织),祈向者,曰社会。”他认为,这与中国古义的“社会”是一致的。他又辨析了“群”与“社会”:“群有数等,

社会者,有法之群也。社会,商工政学莫不有之,而最重之义,极于成

国。”(严复,1986:125

)严复认为,它只是群的一种类型,而社会更强调组织和政治含义。

“社会”一词在甲午战争以后开始逐步被广泛使用,其含义也逐渐

呈现多样化,不再等同于以往国人心目中“结社”、“团体”的含义。1897

年,《时务报》刊登日本人古城贞吉的文章《论社会》,文中不仅仅频繁使

用“

社会”一词,还有专文论述:“野蛮之地,无社会者焉。及文明渐开,微笑露萌叶,久之遂成一社会。”(转引自方维规,1999

)显然,这里的“社会”与文化相关,与人与人之间的联合相关。1898年,梁启超(1999a

:168)在《<清议报>叙例》

中写道:“挽近百余年间,世界社会,日进文明,有不可抑遏之势。”这里的“社会”已经是西语“society”

的含义了。1902年,

杨度也曾在文章里记述:“其言教育也亦然。以为人性皆善,其恶者必由丑恶之社会而来,教育者,所以防社会之丑恶,而发育其善

·

14·中国近代“社会”观念的生成

性,使之任放于自然也。”在针对日本高等师范学校校长嘉纳治五郎在

中国曾说清朝北边教育如黑暗之地狱,南边尚有一线之光时,杨度说“呜呼,其黑暗也,其仅有一线光也,皆由社会之丑恶故也”和“是所服从

者,必非法律而丑恶社会之习惯也”(张枬、王忍之,1960:250)

。“社会之恶习”

、“丑恶社会”等用法已与今天的“社会”含义相同。5.参见:《辞源:增修(“午”部)》,150页,台北: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采纳日本近代对译西语“society

”转换后的含义后,“社会”不再是古典中语的内涵。近代意义上“社会”一词的广泛使用促使一些字典开始专门予以注解,比如,汪荣宝与叶澜(1903:63、65、68、71)

编写的《新尔雅》中不断出现“群”与“社会”同义的情况,在“群”的后面常常用“亦

谓之社会”。在《英华大字典》(卷三)中,颜惠庆(1908:932)对“society

”这样注解:“1,the relationship 

of men to one another when associatedin any 

way.交际,交接,应酬;companionship,周旋,友伴;fellowship往来,通往来。2,a number of persons associated for mutual or j

ointusefulness,pleasure,or p

rofit,社,互助会,辅仁会,同谋公益之公会,公社,谋求公益之会社;as a literary 

society:文学会。3,the persons,collectively considered,who live in any region or any 

period,社会;居民;邑民。4,Those who mutually g

ive and receive formalenterainments

,互相应酬之绅士,上流社会,绅家……”。在同页,颜惠庆把“social”解释为“社会的、五伦的、社会上的”。1916年,

《官话》把“society

”注解为“社会,又人群、会、会社”。后来,《辞源》(增修)把“社会”的注释分为两种含义,一种是人际关系的结合体,另一种是中国古

义中的社火、社民。

5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社会”在表述过程中常常同“下等”、“劳动”等

捆绑使用,或与“社会主义”、“平民”和“社会党”混用或互相指意。

比如,1903年,

《游学译编》刊载根据日本高材世雄的言说编写的《民族主义之教育》一文,内有记叙:“必以下等社会为根据地,而以中国社会为运动场。是故下等社会者,革命事业之中坚也,中等社会者,革命事业之前列也。故今日言革命教育者,必在两等社会。此两等社会之教育事业,不在家庭教育,不在学校教育,而在社会教育。是故言革

命教育者,惟有社会教育之可言也。”(张枬、王忍之,1960:408-409

)作·

24·社会·2015·2

者在文中用了“秘密社会”、“劳动社会”、“军人社会”等词。1903年,

《浙江潮》有专门的文章《新社会之理论》,其中不仅广泛使用近代意义的“社会”概念,还对新社会的内涵做了广泛说明。此文从原始的母系社会开始论述,讲到有农业组织的农业社会、有工业组织的工业社会和

有商业组织的商业社会。文章还论说:

“准乎是,则知社会者,本有共和政之性质,而决不含帝政、王政、贵族政之元素;准乎是,则知政治者,本可以社会机关之力溶解之,而置政治于社会问题之内。是故健全之国

家,

必无萎败之社会;而萎败之社会,决不能造健全之国家。此其大则也”(张枬、王忍之,1960:509)

,其含义是,社会本身就带有民主共和性质,

与君主、贵族专制等不同,政治机关本身可以被社会机关消解。一个健全的国家,

社会力量是很强大的,如果社会力量很弱,是无法造就健全的国家。这样的言论同我们今天理解的公民社会如出一辙。

“社会”一词常和“社会主义”混用,如梁启超曾在1901年《

清议报》上论说:“美国之统领之被刺与南美之争乱也,由贫富两极太相悬绝,而

社会党之人从而乘之也,

此事将为二十世纪第一大事,而我中国人蒙其影响,将有甚重者”(张枬、王忍之,1960:51)

。社会党,是指社会主义党。同年的《国民报》的《说国民》一文讲:“若者外国工人,有立会、演

说、

开报馆、倡社会之说者,我国有之乎?曰无有。”(张枬、王忍之,1960:75

)在《中国灭亡论》一文里,作者倡导建立党派:“而欲如法之民主党、

德之社会党、俄之虚无党,可以与政府相持不下者,已渺不可复得,其宗旨诚不不外标榜名称,表吾高尚之迹云耳。故曰我中国自开辟

以来无党。”(张枬、王忍之,1960:83)

这里指出的德国社会党和社会主义党极有可能是同一个。

“社会”一词也被作为“平民”的代表词。如1903年,

庄游在《国民新灵魂》一文中阐述中国需要新灵魂出现才行,新灵魂包括五大原质:山海魂、军人魂、游侠魂、社会魂和魔鬼魂。作者对“社会魂”这样解释:“社会者何也?乃平民之代表词也。……我国个人经济主义太发达,故不能具有政治思想;而下等社会之困难于经济,类皆受伤、中等社会之压制,故共产均贫富之说,乃个人所欢欣崇拜,香花祝而神明奉者也。……社会党者,欧洲今日之神圣发团也,求平等博爱而未得,故以流血

为之先”(张枬、王忍之,1960:574-575)

。这里的“社会”有上等社会、中等社会、下等社会之说,也有社会主义之意,如社会党者。但作者却

·

34·中国近代“社会”观念的生成

在开篇指出“社会”也是“平民”的等同语。

马克思主义学者对“社会”的定义无疑是唯物史观下的界定。以

李达1926年出版的《

现代社会学》为例,他把“社会”定义为:“人类间立于社会关系上之结合,谓之社会”(李达,2007:17

)。他又解释说社会的构造包括基础关系(

即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和上层建筑,这些都是深受唯物历史观影响。1950年,

《新名词综合大词典》中对“社会”有专门定义:“Society社会,

简单地说,就是因为生产而互相结合起来的一群人的总体,这种体制是生产关系的综合,是历史上特定的生产

关系体系”(龚敏等,1950:E一)

,词典又对“历史上各个不同社会的区别”做了专门说明,指出各种不同社会不是截然分开的,不同的生产关系可能同时存在于同一社会等,又对社会物质生活诸条件、社会现象、社会革命、社会规范等有专门解说。

“社会”的逐渐普及与社会主义的传播和革命思想的进入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为同一历史过程,其含义也在指涉西语的“society”和“socialism”

等之间转换,显示了这一观念中国化过程中的特殊历史境遇。总之,西语中的“society

”概念在中文世界的翻译经历了“会”和“民景”

、“群”,再到“社会”的三个阶段。然而,其关涉的不仅是词语的使用,更重要的是包含了不同的“社会”理念和见解。接下来我们将专门探讨与术语生成相伴随的观念的再造。由于第一个阶段主要还是从中

国古典意义上择取重点对译且以外国词典为多,

我们因此对第一个阶段的“

社会”观念不做专门阐述,而主要从近代严复、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的“群”论和“社会”主张去看其背后的思想,进而探讨近代中国“社会”观念如何在西语及古典原意的基础上进行再造。

五、群本主义的社会变革思想:“社会”观念的核心内容之一

近代中国“社会“观念的核心内容之一是群本主义的社会变革思想,这一思想系统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民权与群权—

——辩证对待与偏重后者首先,他们都强调民权的重要性,认为这是群权得以可能的基础,民权之说又发展成对个人权利的重视。严复(1986:33)

在《辟韩》(1895

)一文里说,孟子的“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是“古今之通义也”。在《群学肄言》的《译余赘语》中,他继续阐述需要重视个人的思·

44·社会·2015·2

想,批判中国偏于国家而不顾个人权利的传统,认为正是个人构成了国

家与社会的基础,社会的所有变化都基于个人的品质:“或谓箇人名义

不经见。可知中国言治之偏於国家。而不恤人人之私利。此其言似矣。然仆观太史公言小雅讥小己之得失。其流及上。所谓小己。即箇

人也。……社会之变象无穷。而一一基於小己之品质。”(严复,1986:

126)康有为(1981:237-238)在京师保国会第一次集会的演说(1898)

中就倡导要赋权于民:“泰西以民为兵,吾则以兵为民,何以敌之!”他又

说:

“夫人主之为治,以为民耳。以民所乐举乐选者,使之议国政,治人民,其事至公,其理至顺。”(康有为,2007d:170)

他倡导各种享乐,其中包括性爱的享乐和各种自由,

如恋爱、婚姻等自由:“公法于父母不得责子女以孝,子女不得责父母以慈,人有自主之权焉。”(康有为,2007a

:151

)这些都是对人的权利的积极倡导。当然,他后来在《大同书》中对个人权利的强调更为全面清楚。谭嗣同(1986b:270)

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贵君轻”、“民本君末”的思想及西方的天赋人权论批判了“君

为臣纲”

说,强调兴民权与兴民智的理念:“盖方今急务在于兴民权,欲兴民权在开民智。”他旗帜鲜明地提倡“民本君末”。梁启超(1999a

:309)在《论近世国民竞争之大势及中国前途》(1899)

一文中说:“国民者,

以国为人民公产之称也。国者积民而成,舍民之外,则无有国。”在《新民说》的“论自由”一节里,他明确提出四民平等,人有参政权、属地

自治权、

信仰自由权和民族建国权等自由。这些都是对民权重视和强调的表现。

但他们也都强调个人权利与群权(他人之权)的辩证关系和二者的平衡。严复认为,群体构成的社会是个人权利的边界,这也是他将穆勒

的《

论自由》翻译成《群己权界论》的原因:“自入群而后,我自由者人亦自由,使无限制约束,便如强权世界,而相冲突。故曰人得自由,而以

他人之自由为界”(严复语,转引自穆勒,1981:7

),即个人与个人之间应该互相尊重。在《群己权界论·译凡例》中,他特别指出,人一旦进入群体中,就会与他人相关,绝对的个人权利不复存在,这正是君子能平天

下的最大道理:“自入群后,我自繇者人亦自繇,使无限制约束,便入强

权世界,而相冲突。故曰人得自繇,而必以他人之自繇为界,此则《大

学》絜矩之道,君子所恃以平天下者矣。”(严复语,转引自马勇,1993a

:47-48

)他也曾提出,要在动态的辩证中看待个人和群的关系:如果时·

54·中国近代“社会”观念的生成

代很乱,受制于外辱,此时应该强调社会整体的利益;而如果时代本身安稳,则应该尊重个人权利。严复在翻译《天演论》时,曾将赫胥黎强调

个体为整体的利益而工作改为“相养”,即互相提供生活条件,互相帮助

之意,又将赫胥黎说“蜜蜂是没有任何权利的”改为“未尝争其权利之所

应享”等(俞政,2003:27

)。可见,严复是在动态的历史中看待社会与个人的关系,而不是将二者看成静止的、非此即彼的对立。孟德斯鸠(1981:219

)在《论法的精神》中写道:“在一个有法律的社会里,自由仅仅是:一个人能够做他应该做的事情,而不被强迫去做他不应该做

的事情”,或者说,“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

。严复把这段话译成文言文后,特加按语:“

此章孟氏诠释国群自由之义最为精审……学者玩之,庶几于自由要义不至坠落野狐禅也。

”(丁文江、赵丰田,1983:238

)显然,这样的“自由”已经是向社会做出妥协后的有限的“自由”

。康有为在爱他人和爱自己之间不仅设置了边界,而且希望二者是

同时达成,

而非顾此失彼:“故圣人之仁以爱人类为主,孝子不匮,永锡尔类,锡及人类也。盖圣人之仁,虽极广博,而亦有界限也。界限者,义

也,不得已而立者也”。“所以治人与我者,仁与义也。以仁安人,以义

正我,

故仁之为言人也,义之为言我也,言名以别矣。……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仁谓往,义谓来。仁大

远,义大近”(康有为,2007b:383、390)

。这表明,他是在各种关系中来谈权利。他更多的是重视平等权,是共享的权利,而不是独专的霸权。

谭嗣同(1998b:91

)的“仁”观与之相似,认为没有彼此就没有世界:“人与人不相偶,尚安有世界?不相人偶,见我切也,不仁矣,亦以不人。”个

人与社会是平等而无差等的,

平等则生万化“平等者,致一之谓也。一则通矣,通则仁矣”(谭嗣同,1998b:74

)。梁启超认为,利己心和爱他心是一而非二,

个人之权与群之权不能分开。他认为,个人与群是共生的,无群则无个人,“凡人不能以一身而独立于世界也,于是乎有群;其

处于一群之中,而与俦侣共营生存也,势不能独享利益,而不管俦侣之

有害与否,苟或尔尔,则己之利未见而害先睹矣”(梁启超,1999a:431)

。在谈及自由时,他专门指出,制裁与自由相伴存在。那些最自由的民族也常常是最富制裁性的民族,原因正是自由有边界。而其群的义理中最核心的观点却是以群为重的群本主义思想,或者说他们的叙述自觉不·

64·社会·2015·2

自觉的走向了偏重群的价值上去了。

严复(1986:1388-1389

)在《天演论》中将赫胥黎嘲笑“损己利群”的句子删除,又将斯宾塞阐述的“animal-ethics”、“sub-human j

ustice”和“human j

ustice”糅合在一起,主张应该“己轻群重”、“损己益群”,甚至“

舍己为群”。他指出,群道是一种集体主义的精神,这一观点与荀子说的“道存则国存,道亡则国亡”6一致。在《天演论·导言十七(善

群)》的按语中,严复(1986:1357

)说:“其(斯宾塞)《群谊篇》立进种大例三:一曰民既成丁,功食相准;二曰民各有畔,不相侵欺;三曰两害相权,

己轻群重。”在《天演论·论十五》的按语中,他重复了此段话后,进一步

指出:“道在无扰而持公道。其为公之界说曰:‘各得自由,而以他人之

自由为域。’其立保种三大例曰:一,民未成丁,功食为反比例率;二,民

已成丁,功食为正比例率;三,群己并重,则舍己为群。用三例者群昌,

反三例者群灭”。“个人必屈其所欲为,以为社会之公益,所谓舍己为群

是也。”他在《天演论·导论十三制私》中表达了私与公的对立,即群道

与绝对的个人主义、

自私自利的格格不入。他指出,群道就是让与爱,约束个人自由和不争:“自营甚者必侈于自由,自由侈则侵,侵则争,争

则群涣,群涣则人道所恃以为存者去。故曰自营大行,群道息而人种灭

也”。“天良者,保群之主,所以制自营之私,不使过用以败群者也。”他

不仅在思想上倡导“

己轻群重”、“舍己为群”的理念,甚至在“遗嘱”中也明确写道:“事与群己对待之时,须念己轻群重,更切勿造孽。”(严复,

1986:360、1279、1346-1347、1393)

正如哈茨在给史华兹《寻求富强:严复与西方》一书的序言里所写:“严复站在尚未经历近代化变化的中

国文化的立场上,一下子就发现并抓住了这些欧洲著作中阐述的‘集体

的能力’这一主题。”(史华兹,2005:1

)6.参见:

《荀子·君道篇》。康有为在对“义”和“仁”的强调中表达了他对群体而非个人的重视。他坚持认为,义比利重要,爱一切的“大仁”比爱局部的“小仁”重

要:“夫人有义者,虽贫能自乐也。而大无义者,虽富莫能自存。”(康有为,2007b:392

)谭嗣同的学说中最为核心的“仁”的理念也是类似的表达,他对平等的提倡超越了具体关系,涵盖到一切关系中,从而在事实上达成对群而非个人的强调。在个人有差等的时候,必然是要对个人有所

·

74·中国近代“社会”观念的生成

抑制。梁启超(1999a:26-27)在《变法通议》(1896

)一文的“论学会”中说:“道莫善于群,莫不善于独。独故塞,塞故愚,愚故弱;群故通,通故智,

智故强。星地相吸而成世界,质点相切而成形体。数人群而成家,千百人群而成族,亿万人群而成国,兆京陔秭壤人群而成天下。无群

焉,

曰鳏寡孤独,是谓无告之民。”在这里,他强调了群比独善和重要。梁启超(1999a:93)在《说群·序》(1896

)中说:“以群术治群,群乃成;以独术治群,

群乃败。……何谓独术?人人皆知有己,而不知有天下。……所常行之事,使其群合而不离,萃而不涣,夫是之谓群术。”在这里,他继续强调群比个人重要。梁启超虽然给予个人自由重要地位,指出自由与奴隶相对立,但也特别强调团体自由,认为团体(群体)自由才是文明时代的标志。他试图要找到公与私,也即社会与个人之间的平衡

点,

所以他说人人自主,各尽所能,各得所利,这可以算是最大的公,只有这样,天下才能安定。而私德与公德是并行不悖的,个人要为社会努

力,社会也应该为个人尽责。但梁启超(1999b:660-662

)又认为,社会之于个人及国家之于国民,其恩如同父母之于孩子,没有社会和国家,个人的性命财产就无所依托,智慧能力就无所依附,个人也就不可能立足于天地间。

据此,陈新华(2009

)指出,梁启超“群学”思想的核心是“以群为本”和“以变为用”的群本主义,主干是以“合群”为原则的社会整合思想。

李培林(2008:38-39

)也曾撰文指出,严复、梁启超等人以“天演人变”为基础的“群学”思想,是“由‘群本’、‘保群’、‘合群’、‘善群’、‘群德’

、‘群术’、‘群治’等一系列概念构成的体系”,认为其核心是群本主义的社会整合思想。

当然,正如上文指出的,他们的“群”思想或“群本”思想是建立在辩证对待民权及个人权利基础上的,包含更为丰富的近代化思想,绝非传

统意义上的“治群”

。(二)人性之变和新民—

——如何才能善群?既然“群道”如此重要,“合群”如此根本,那么,如何才能真正达成

“群”利和个人之利的目的呢?近代学人几乎都从人性出发去寻找“善群”之道,倡导要新民。

在《天演论·导论十三·制私》的按语中,严复对赫胥黎认为群道是由人心善相感而立提出了不同的意见,认为二者因果颠倒了。正是·

84·社会·2015·2

关于当代中国社会学中家庭社会学浅谈

关于当代中国社会学中家庭社会学的浅谈 张成博 (上海交通大学电院5090309407) 家庭社会学是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借鉴文化人类学、社会心理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成果,研究家庭个体关系和家庭与社会关系的变化规律的一门社会学的分支学科。从本人一学期的社会学通识课的理解上来看,就是从微观角度研究宏观现象的学科,社会是家庭的宏观体现,而家庭则是社会的微观本质,这种相辅相成的关系也促成了社会学研究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可以说,这是一门在我看来意义重大的社会学分支。 下面就从家庭社会学的概况、热点研究课题和解决方向两个角度阐释我对该问题的初步理解。 家庭社会学的概况 (一)家庭的本质 关于家庭的本质理解,是在邓伟志所著的《家庭问题种种》一书中首先引起的,该书对家庭定义的表述是:按血缘和姻缘关系建立起来的经济组织,简而言之就是:血缘+经济=家庭。他认为,在血缘和经济两大因素中,经济的关系更为重要。在阶级社会中,不仅姻缘要服从经济,就是血缘关系的亲疏,也要受到经济关系的制约。因此,他认为,家庭的本质,归根结底是一种经济关系。我对这种观点持部分肯定的态度。首先,经济基础确实可以决定家庭中每个个体的社会地位、生活质量乃至幸福指数,但血缘和亲情的重要性同样不可忽视。我们可以在网上屡屡见到某位明星富翁因家庭问题产生心理疾病乃至自杀、犯罪等,而一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百姓,虽然贫穷却生活的很快乐很满足。所以,对于家庭本质的理解我认为是结合了人口生产关系、情感关系和社会关系等诸多因素,在经济基础和文化基础的要素下构成的一个社会的基本单元。

(二)家庭职能的概念 在《社会科学争鸣大系——社会学卷》中阐述道:家庭职能是指家庭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所能发挥的作用。一般来讲,这样的职能有三大类:第一类是生育职能,这个是自从存在家庭以来,在任何社会形态都具有的职能;第二类是消费,这保证了家庭基本生活需要和精神需求;第三类就是派生职能,如宗教,这不是每个家庭必须具备的。首先就生育职能来讲,这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传承的保证,同时也应该是家庭生活得以和睦美满的一个必要的条件。从这个职能中引申出的诸如“丁克”家庭、婚外生育等一些社会敏感问题,同样是印证了微观家庭可以对宏观社会产生影响的观点,这也将在后面的热点问题中加以细究。而消费则更是如此,从个人家庭的消费可以影响到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控和利益的分配问题,当然,这也是间接反映一个家庭经济基础的一个体现。如果一个家庭的消费仅仅停留在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层面上,那这个家庭的经济基础必然是不高的。在看最后一个职能,这个从我个人的角度觉得中国的情况没有外国那么复杂,可能基于我国对宗教信教的管理的问题,以及一些历史考究的缘故,当然这个仅仅是个人的主观臆断。 针对家庭职能未来的发展趋势也是学者研究的方向。同样从本书中参考相关信息,有些学者认为家庭经营终究是一种小生产方式,只适用于落后的生产力水平,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家庭的这种生产职能也将随之消失。关于生育职能,在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文中提出的关于人类两种生产的论断:“历史中的决定因素,归根结底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生产本身又又两种,一方面为生活资料,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所以,家庭生育职能作为最基本的一项职能将一直保留。我个人感觉,未来人类科技和文明的高速发展必将影响到家庭职能的转变。一部分职能被弱化,如生产职能;一部分职能将得到加强,如教育职能;而一部分职能将维持,如生育职能。总之,这样一种职能的转变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多种文化相互冲击融合的结果。当然,不同的职能我觉得并不存在高低贵贱之分,所以其加强和削弱也不能直接或间接反映家庭在社会中地位的加强或者削弱,正如生物进化的道理,所谓优胜劣汰的原理在这里同样适用。 (三)家庭结构概述

中国社会学改革开放发展历程

中国社会学改革开放30年发展历程 1960年代,除了美国的米尔斯,还有欧洲法兰克福学派马尔库塞等人在1964年召开的纪念韦伯诞辰100周年大会上发动的关于“价值中立”的论战;在1970-1980年代,继古尔德纳之后,曾任美国社会学会会长的m.英格在《论反文化》一书的前言中直截了当地申明,他“不能‘放逐价值’,在作出自己的分析和评论时,也不佯装骑墙。”到1990年代,对“价值中立”不仅没有减弱,反而扩展到相邻学科。一些权威人士,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缪尔达尔指出:“研究的客观性不能仅仅通过试图排除价值观念来解决。相反,社会问题的每项研究,无论范围多么有限,都是且一定是由价值观念决定的。‘无偏见的’社会科学从来就不存在将来也不会有。努力逃避价值观念是错误的,并且注定是徒劳的和破坏性的,价值观念和我们在一起,即使把它打入地下,它们仍然指导我们的工作。”社会政策的资深学者蒂特姆斯也指出:“以中立的价值立场讨论社会政策是没有意义的事情。” 由于受到持续的批判,“价值中立”的影响在国外受到不小的削弱,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的:“事实上,近20年来,从事社会科学理论或哲学研究的学者,很少会再认同实证论的观点了。社会研究必然会有价值介入这个论点几乎成为他们的共识。”中国社会学在“价值中立“问题上的成熟度的提高,总的来说,与国际社会学界的趋势是一致的。 2、社会学与意识形态性 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的一个消极后果是,人们由于厌恶那时的过度政治化和极端意识形态化,而导致较为普遍地对一切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厌烦和远离。

西方社会学的“价值中立”正好给了这种较为普遍的情绪以学理的支撑。这是“价值中立”1980年代在中国社会学界以及其他学界盛行的社会原因。 其结果是人们“有学理根据”地把社会学与政治、与意识形态分离开来,甚至对立起来,形成了这样一种影响广泛的“惯性思维定势”:似乎一涉及政治、一涉及意识形态,就不再是社会学,不再是学术。所以,“这不过是政治”,“这不过是意识形态”,成为杀伤力很大的话语,用来否定不合自己口味的观点和理论,用来认同符合自己口味的东西,甚至用来判定谁是真正的社会学家,用来造成一种排他性的不正常学术氛围,名之为“社会认可”。这种惯性思维定势、这种充满贬义的话语,至今还影响着一些教师和青年学子。 但是,事实一再表明,主张价值中立的的人,价值性往往是非常强的,字里行间时时露出他自己坚决反对和深恶痛绝所谓种种价值,给我们提供了提倡价值中立的人价值并不中立、甚至很不中立的例子。 为什么这样?道理并不复杂。这是因为,一个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人,不可能摆脱一切价值、一切政治,一切意识形态。因此,结果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在选择、奉行符合自己胃口的价值、政治、意识形态。这里选择是一种价值,不选择也是一种价值。声称没有价值似乎显得很“清高”,很有“良心”,实际上,清高就是一种价值,良心同样是一种价值。所以主张摆脱一切价值、一切政治,一切意识形态的人,一定要在逻辑上、在实践上陷入悖论或自相矛盾。逻辑上的矛盾是主张摆脱一切价值,却选择某种价值,结论与前提矛盾;实践上的矛盾是主张价值中立,实际价值并不中立,言行矛盾。 吉登斯20xx年底中国广州讲学之行,应该给那些认为社会学能够摆脱价值、摆脱政治、摆脱意识形态的人一些启发。据网上报道,吉登斯自称经历过学术上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读书笔记

机电工程学院 读书笔记 站在时代前列的祖 学号: XXX 专业:机械工程学生姓 名: xxx 2012 年11 月 站在时代前列的祖国 XXX 2012年11月8日党的十八大正式召开,站在这个时间去看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的讲话,会让人就得振奋、感激、感慨。从一个灾难深重的旧中国到一个

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祖国。这个巨大变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一个历史奇迹,是每一个中国人为之骄傲的所在。放眼回顾几十年的奋斗历程,我们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 每次的回顾,会让每个人的心中都如同窒息般的疼痛,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现在的中国,经历了刻骨铭心的磨难,也有着惊天动地的奋斗。鸦片战争以后, 列强的侵入使祖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随着封建统治日益腐败,祖国山河 破碎、战乱不已,人民饥寒交迫、备受奴役,才鼓起亿万人民改变中华民族的命运的勇气,才有了千辛万苦的探索和不屈不挠的斗争(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到社会变革,都是在寻找适合中国的道路,一次次的失败与教训奠定了我们重要翻身的基础,我们对新的社会力量的渴望,对建设新社会的寻求,迫使我们找到新的发展方向一一中国共产党。它的诞生,使中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从此,中国革命有了正确前进方向,中国人民有了强大精神力量,中国命运有了光明发展前景 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再到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的奋斗发展是有目共睹的,这三件大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增强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更加证明中国共产党不愧为伟大、光荣、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愧为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的核心力量。 我们这一代人只能通过历史去感知祖国的伟大,但我们的成长也见证了祖国的发展,祖国的进步,在我们内心中国是世界中的一个奇迹,我们时刻充满着骄傲与自豪。我眼中的祖国是如何? 一、回顾波澜壮阔的历史,我们始终坚信的道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此道路上接着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制度。它们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 始终坚持、不断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

全国2018年4月自考真题社会学概论试题与答案

绝密★考试结束前 全国 2018 年 4 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社会学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 :00034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 , 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 , 用 2B 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 用橡皮擦干净后 , 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一、单项选择题 ( 本大题共 30 小题 , 每小题 1 分, 共 30 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冶的 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涂尔干提出社会学的特殊对象是 A. 社会现象 B.社会问题 C. 社会事实 D.社会行为 2.马克思·韦伯提出的是 A. 理解社会学 B.历史社会学 C. 解释社会学 D.科学社会学 3.帕森斯的结构功能理论的重要内容是 A. 理想类型 B.社会交换 C.社会冲突 D.AGIL 功能分析图式 4.创立现象学社会学的是 A. 米歇尔·福柯 B.艾尔弗雷德·舒茨 C.安东尼·吉登斯 D.皮埃尔·布迪厄 5.在社会学传入中国之时 , 首次提出“社会学冶之名的是 A. 谭嗣同 B.康有为 C.严复 D.章太炎 6.李达的代表性著作之一是 A.《大众哲学》 B. 《中国社会学》 C. 《唯心主义的破产 D.《社会学大纲》 7.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 A.个人与个人的关系 B.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C. 群体与群体的关系 D.个人与群体的关系 8.在社会学研究方法论中 , 被称为反实证主义方法论的是 A.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方法论 B.后现代主义方法论 C. 诠释方法论 D. 人文主义方法论 9. 非介入性研究法又称为 A. 实验法 B.个案法 C.文献法 D.统计法 10.人们交互作用中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 , 被称为 11.我国明确地采用社会建设概念 , 是在中国共产党的 A. 十五届三中全会 B. 十六届三中全会 C.十六届四中全会 D. 十七届四中全会 12.文化交流开始于 A. 文化传播 B.文化冲突 C.文化采借 D.文化融合 13.人在成年以后的社会化 , 被称为 A. 重新社会化 B.再社会化 C. 继续社会化 D.基本社会化 14.根据角色追求的目标 , 可以将社会角色划分为 A. 规定性角色与开放性角色 B.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 C. 群体角色与个人角色 D. 功利性角色与表现性角色

社会学与中国社会期末答案

社会学与中国社会期末答案 一、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1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发展研究课题组发布的《以利益表达制度化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认为,解决不稳定问题的治本之道还是要靠()。(1.0分)1.0 分 A、政府 B、社会 C、法治 D、群众 我的答案:C 2中国新生代农民工具有的社会群体特征不包括()。(1.0分)1.0 分 A、有将近一半人接受过中高等教育 B、更为彻底地接受了都市生活方式 C、社会关系逐渐由同学同事网络转向亲属老乡网络 D、自身的发展定位主要放置在城市 我的答案:C 3社会学导入中国的标志性事件是严复译介了以下那本书()(1.0分)1.0 分 A、《群学肄言》 B、《社会学导论》 C、《共同体与社会》 D、《社会学研究》 我的答案:D 4中国农村的主要问题不包括()。(1.0分)1.0 分 A、政治层面的农村治理体制与治理结构的问题

B、经济层面的农村发展问题,包括贫困问题的解决 C、制度层面的以农民为本位的问题 D、社会层面的人口与劳动问题 我的答案:C 5与农村社区相比,都市生活的特点不包括()。(1.0分)1.0 分 A、生活更加丰富和复杂 B、陌生人的社会,事本主义 C、文化更为异质化 D、个人主义、个体自主性更弱 我的答案:D 6泰坦尼克号上,二等舱乘客的幸存率是三等舱乘客的()。(1.0分)1.0 分 A、0.5倍 B、0.8倍 C、1.4倍 D、1.7倍 我的答案:D 7一般来说,公司内部的个体之间的一定具有的关系是()。(1.0分)1.0 分 A、强关系 B、弱关系 C、正式关系 D、非正式关系 我的答案:C

共识_分歧与趋势_中国社会学史研究三十年

2009年1月 河北学刊 Jan.,2009第29卷第1期 Hebei Acade m ic Journal Vol.29 No.1 共识、分歧与趋势:中国社会学史研究三十年 陈劲松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北京100872) [摘 要]随着1979年社会学在中国的恢复和重建,中国社会学史的研究也陆续开展起来。经过差不多三十年的发展,中国社会学史的研究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丰硕的成果,既取得了很多共识,也存在一些重要分歧。 [关键词]中国社会学史;共识;分歧;趋势 [作者简介]陈劲松(1967—),男,安徽省怀宁县人,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社会学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C91-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071(2009)01-0088-05 [收稿日期]2008-09-25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由于社会学被取消,中国社会学史的研究也被迫中断。直到1979年社会学在中国恢复、重建以后,中国社会学史的研究才又陆续开展起来。本文拟对1979年以来近三十年中国社会学史研究取得的成果作比较全面、概括的梳理和评述,并对中国社会学史研究的未来趋势作初步的展望。 一、中国社会学史研究三十年的三个阶段 中国社会学史是作为社会学的一门学科,适应中国社会的需要,传入中国,在中国立足、发展,不断与中国的实际结合,并在中国社会发挥自身作用的历史[1](P1)。根据笔者的研究,1979年至今中国社会学史研究三十年的进程,可以初略地分为三个阶段:1979年至1989年为起步阶段,1990年至1999年为争鸣阶段, 2000年至今为深化阶段。 众所周知,1979年随着社会学的恢复与重建,有一个问题迫切需要回答,即社会学研究在中国的历史状况曾经是怎样的?对于社会学的专业领域来说,对建国初期的早期社会学的引进、发展的回顾总结是社会学重建的重要动力。而对于非专业领域来说,则存在着社会学知识普及化的需求。总之,社会学的恢复与重建之初的现实决定着中国社会学史研究的现实即处于起步阶段。在起步阶段,中国社会学史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其中最具代表意义的就是1987年出版的两部中国社会学史研究专著,一部是杨雅彬的《中国社会学史》,一部是韩明谟的《中国社会学史》。 之所以将1990年至1999年称之为中国社会学史研究的争鸣阶段,主要是社会学史学界因为围绕着第一阶段的研究问题展开了富有意义的争论,其中主要围绕中国社会学史研究的上下限、分歧、范围、发展迟缓的原因等问题展开讨论,并取得了部分共识。这个阶段的重要象征就是围绕韩明谟在《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3期发表的《中国社会学社会应用的历史传统》而引发的争论。争论主要在韩明谟与陈树德之间展开,至1994年韩明谟在《社会学研究》第4期发表《中国社会学史不等于西方社会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史———三与陈树德同志商榷》一文,共进行了三轮,持续时间达八年之久,为社会学界所瞩目。 2000年至今是中国社会学史研究的深化阶段。这一阶段虽然在一些问题上仍然存在着争论,但并不妨碍中国社会学史研究的继续前行。在经历了起步和争鸣阶段之后,中国社会学史研究似乎更为成熟,并取得了更为喜人的成果。这一阶段的主要象征性成果是郑杭生、李迎生所著《中国社会学史新编》,杨雅彬专著《近代中国社会学》,闫明专著《一个学科与一个时代:社会学在中国》,韩明谟专著《中国社会学名家》,郑杭生、刘少杰主编《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史》,刘少杰专著《中国社会学的发端与扩展》。 二、中国社会学史研究中的共识 随着中国社会学史研究的不断展开和争鸣,在一些问题上逐步取得了共识: 其一,在中国社会学史研究的意义上取得了共识。研究者普遍认为,中国社会学史是中国社会学学科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学史开展相关研究,是中国社会学趋向成熟的重要标志。虽然在有关中国社会学史的分期问题上仍然存在极大的分歧,但 88

古代社会摩尔根的读书笔记

古代社会摩尔根的读书笔记 篇一:《古代社会》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法学1101班刘春竹 学号1111040111 《古代社会》 路易期?亨利?摩尔根,是美国著明的人类学家和历史学家。据了解,摩尔根是历史上少见的在东西方世界都广受尊重的科学家之一。他曾于1856年当选为美国科学进步委员会会员并于1875年入选美国科学院。关于《古代社会》这本书,也是社会学和历史学领域中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摩尔根的研究主要来源于他对印第安人的实地考察、对从朋友手中获得的资料的整理及对一些历史典籍的阅读。摩尔根的艰辛研究为后人研究古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例如

恩格斯就是在摩尔根的研究基础上写下了著名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文的。 《古代社会》的第一编是《各种发明和发现所体现的智力发展》,作者认为:“发明、发现是互相建立在累进的关系之中的,各种制度则是立于展开的关系之中的”,并且指出:“政府的一切形式都可以归纳于两个一般行的方案之内:第一个方案是一个人为基础,是纯粹一人的关系为基础的东西,组织单位为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民族;第二个方案是一领土及财产为基础的,可以区别的一种国家。”作者在后来的论述中也是延续着这种思想来论证人类文明的进程的,从第一方案过渡到第二方案是一个巨大的飞跃,人类社会也从低级阶段发展到高级阶段。摩尔根把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划分为七个阶段,即低级蒙昧社会,中级蒙昧社会,高级蒙昧社会,低级野蛮社会,中级野蛮社会,高级野蛮社会,文明社会。从而体现出

人类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体现出作者的进化论观点。在《生存的技术》一章中,摩尔根提出了人类食物的五种类型:在有限的住地上以果实草根为为食物的自然生活——天然食物;鱼类生活(最早的人工食物)——鱼类食物;借栽培而来的淀粉性食物生活——淀粉食物;肉类及乳食的生活——肉类和乳类食物;由农业而发生的无限制的食物之生活——通过田野农业而获得无穷食物。 第二编为《政治观念的发展》,在此张摩尔根真的是煞费苦心。本章的主要研究方法:1、田野调查。对易洛魁部落联盟进行考察,收集了许多可靠、翔实、丰富的资料。因为摩尔根曾为塞内卡部落与白人地产投机公司打官司,维护了该部落的土地权利,从而赢得了印第安人的信任,并被该部落的鹰氏族认作义子,赐予“裂缝间的桥”的名字。这就便利了他对印第安人社会组织、文化生活、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婚姻家庭的研究。

社会学与中国社会尔雅答案分

。。。。。。。。。。。。。。。。。。。。。。。。。。。。。。。。。。。。。。。。。。。。。。。。。。。。。。。。。。。。。。。。。。。。。。。。。。。。。。。。。。。。。。。。。。。。。。。。。。。。。。。。。。。。。。。。。。。。。。。。。。。。。。。。。。。。。。。。。。。。。。。。。。。。。。。。。。 我们都就是社会性动物 1 以下说法不正确得就是(D) A、人类社会具有一种超越其各个部分之与得整体系统性质,这就是社会学从总体上研究社会得客观依据。 B、社会学就是一门从社会结构得视角出发,来研究社会行动、社会生活与社会变化得学科。 C、社会学可以帮助我们做一个现代公民,为我们自身得幸福与社会得进步提供方法。 D、社会学就是资产阶级学科,与社会主义不相容。 2 下列观点就是卡西尔提出得就是(A) A、我们应当把人定义为符号得动物来取代将人定义为理性得动物。 B、人应被定义为“社会动物”,社会性就是人得本质属性。 C、人就是一个对理性问题能给予理性回答得存在物。 D、人就是“有责任得”存在物,就是一种道德主体。 3 以下关于社会学得说法正确就是(AC) A、社会学中并不存在一种单一得、占统治地位得理论观点。 B、社会学不研究经济问题。

C、学习社会学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社会生活中得现象。 D、社会学就是一门科学,因此只要掌握好社会学得研究方法就行了。 4 社会学概念就是法国社会学家奥古斯特·孔德在《实证哲学教程》一书中正式提出得。(√) 5 与心理学相比,社会学更侧重于研究人与人交往过程中得心理变 化问题。(×) 命运多舛明证其力量所在 1 曾经在清华社会学系任教得社会学家有(ABC) A、费孝通 B、潘光旦 C、陈达 D、吴文藻 2 以下有关中国社会学得历史不正确得就是(BC) A、教会学校对中国设立社会学系贡献巨大。

中国社会学史中国社会学史考试卷模拟考试题.docx

《中国社会学史》 考试时间:120分钟 考试总分:100分 遵守考场纪律,维护知识尊严,杜绝违纪行为,确保考试结果公正。 1、《当代中国社会学》一书的作者是?()( ) A.费孝通 B.吴文藻 C.李达 D.孙本文 2、对建国前中国早期社会学作系统总结的中国社会学史著作是?()( ) A.杨雅彬的《中国社会学史》 B.韩明谟的《中国社会学史》 C.孙本文的《当代中国社会学》 D.郑杭生、李迎生的《中国社会学史新编》 3、下列哪本著作是孙本文先生于建国前出版的有关中国社会学史的著作?()( ) A.《社会学原理》 B.《社会学发凡》 C.《当代中国社会学》 D.《社会学ABC 》 4、中国社会学恢复重建以来的第一部专史是?()( ) A.杨雅彬的《中国社会学史》 B.韩明谟的《中国社会学史》 C.孙本文的《当代中国社会学》 D.张琢的《现代中国社会学》(1979-1989) 姓名: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 --------------------密----------------------------------封 ----------------------------------------------线---------------------- ---

5、社会学界于下列哪一年出版了两部中国社会学史同名专著?()() A.1984年 B.1987年 C.1998年 D.1990年 6、将中国社会学史划分为“发轫期、萌芽期、幼苗期、成长期与改革期”的是下列哪位学者?()() A.李剑华 B.蔡毓骢 C.杨堃 D.韩明谟 7、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下完成的中国社会学史著作是?()() A.杨雅彬的《中国社会学史》 B.韩明谟的《中国社会学史》 C.孙本文的《当代中国社会学》 D.张琢的《现代中国社会学》(1979-1989) 8、群学”概念来源于我国古代哪一位思想家?()() A.庄子 B.孟子 C.老子 D.荀子 9、国人始用“社会学”正式译名翻译出版的第一部外国社会学著作是?()() A.斯宾塞的《社会学原理》 B.岸本能武太的《社会学》 C.季廷史的《社会学提纲》 D.有贺长雄的《族制进化论》 10、西方社会学著作直接传入中国的开端是?()()

13《社会学的想象力》读书笔记

《社会学的想象力》 一、作者简介 C·赖特·米尔斯(1916~1962),美国社会学家,文化批判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生前任教于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系。米尔斯在知识社会学和美国社会阶层研究这两个方面都有杰出的成绩,代表作有《白领:美国中产阶级》(1953)、《权力精英》(1956)和《社会学的想像力》(1959)等。50年代初他以《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一举成名,而《社会学的想象力》是他生前的最后一部作品,也是他最重要的代表作。二、全书概述 《社会学的想象力》全书共分为十章,在第一章米尔斯简述了本书的核心观 点:什么是社会学的想象力,以及社会学家应该如何想象。在第二到六章,米尔斯考察了社会科学久而成习的一些偏向,展开了对社会科学研究的批判,主要涉 及宏大理论、抽象经验主义与科层制。在评述了社会科学发展的趋势后,在第七到十章,米尔斯提出了自己对未来社会学发展的展望,认为社会科学研究应该注 重人的多样性、对历史的运用、理性与自由,以及应该保持独立自主的政治角色。 这本书的写作背景是两次世界大战之后,社会学的中心从欧洲移向了美国,芝加哥学派在美国独树一帜。在米尔斯所处的时代,美国经济快速发展,美国社会科学得到了极大繁荣,同时许多社会学家跻身政府名门。米尔斯表示,写作此书的目的是“要界定社会科学对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使命所具有的意义。具体确定有哪些努力在背后推动着社会学的想象力的发展,点明这种想象力对于文化生活以及政治生活的连带意涵,或许还要就社会学的想象力的必备条件给出一些 建议。通过这些方面来揭示今日社会科学的性质与用途,并点到即止地谈谈它们 在美国当前的境况。” 总的来说,米尔斯认为,任何社会研究都应该探讨人生、历史以及两者在社会中的相互关联,他反对将社会科学当作一套科层技术,靠方法论上的矫揉造作来禁止社会探究,以晦涩玄虚的概念来充塞这类研究,或者只操心脱离具有公共相关性的议题的枝节问题,把研究搞得琐碎不堪。他认为,“可以被称为经典社夏 日之阳新闻传播广 告 考研

全国2020年自学考试社会学概论试卷(供参考)

全国2018年4月自学考试社会学概论试卷 课程代码:00034 注:题干后标注的页码为《社会学概论》官方指定教材2012年版的页码。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涂尔干提出社会学的特殊对象是(C)。【P40】 A.社会现象 B.社会问题 C.社会事实 D.社会行为 2.马克思?韦伯提出的是(A)。【P42】 A.理解社会学 B.历史社会学 C.解释社会学 D.科学社会学 3.帕森斯的结构功能理论的重要内容是(D)。【P44】 A.理想类型 B.社会交换 C.社会冲突 D.AGIL功能分析图式 4.创立现象学社会学的是(B)。【P46】 A.米歇尔?福柯 B.艾尔弗雷德?舒茨 C.安东尼?吉登斯 D.皮埃尔?布迪厄 5.在社会学传入中国之时,首次提出“社会学”之名的是(A)。【P48】 A.谭嗣同 B.康有为 C.严复 D.章太炎 6.李达的代表性著作之一是(D)。【P50】

A.《大众哲学》 B.《中国社会学》 C.《唯心主义的破产》 D.《社会学大纲》 7.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B)。【P58】 A.个人与个人的关系 B.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C.群体与群体的关系 D.个人与群体的关系 8.在社会学研究方法论中,被称为反实证主义方法论的是(D)。【P64】 A.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方法论 B.后现代主义方法论 C.诠释方法论 D.人文主义方法论 9.非介入性研究法又称为(C)。【P71】 A.实验法 B.个案法 C.文献法 D.统计法 10.人们交互作用中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被称为(A)。【P76】 A.社会 B.人口 C.环境 D.社会结构 11.我国明确地采用社会建设概念,是在中国共产党的(C)。【P79】 A.十五届三中全会 B.十六届三中全会 C.十六届四中全会 D.十七届四中全会 12.文化交流开始于(A)。【P89】

中国社会未来的发展

中国社会未来的发展 21世纪是一个“文明大转换”的世纪。21世纪的中国社会在变革:社会成分日益复杂,社会结构再度调整,社会利益重新分配,社会生活急剧变化。在社会职能不断转变与完善的过程中,社会工作是现代社会里涉及到在包括物质领域和精神领域的生活、医疗、教育、服务、调节等广泛领域中去实现人与社会和谐一致,促进社会进步的专业与实践。社会工作研究与实践者,面对社会变革带来的新情况、新变化、新问题,必须去了解、去适应、去解决。 中国社会未来在社会工作政策研究上的新发展,要在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社会保障、教育、保健、服务、行政等社会工作政策上不断完善和发展。随着社会各层面的深度改革,稳定、和平、公平、效率等成为全体社会成员包括弱势人群追求,这促使社会稳定机制的必然完善,更意味着作为有效机制的社会工作新政策、新制度的必然安排。根据社会工作的鲜明的自身特点和发展规律,针对我国社会工作现状远远不能满足客观需求的事实,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模式和政策研究水平,21世纪,中国社会工作在政策上必将有一新发展。 中国社会未来在工作地域研究上的新扩大,一是城市社会工作新生长点、新领域、新天地研究。21世纪,作为城市基本细胞之社区,随着其功能的完善,人们对社区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无论采取诸如“新老楼区结合”、“现代化小区”、“高层建筑”、“企业封闭小区”等模式,社区都离不开地域条件,因地理环境(自然的、文化的、经济的)、

人员结构的差异而各不相同,社区工作要正常化、健康化、持久化。这是社会工作新的生长点、新领域、新天地。二是农村(包括海岛、山区、水乡)区域社会工作新生长点、新领域、新天地研究。为大多数人谋求利益的社会活动必须在各地方得以实践,像健全农村保障制度的建立,切实保障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者的合法权益,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社会服务等农村区域社会工作模式的探究等,都将是社会研究的重要内容。 中国社会未来社会化研究的新趋势,一是加强社会工作对象社会化研究。在人社会化的过程中,社会工作针对上述特点,针对人们在教育、生活、就业、成才、社交等方面的需求,应使“多数人为少数人服务”与“少数人为多数人服务”相结合,遵循个人目标与组织相一致的原则。如社区工作的开展采取联合体、联络站、联谊会等多种形式,不仅仅从管理性、保护性上服务,更从发展性服务着手。二是强调社会工作的社会化工作程度。社会工作主动参与性与社会化工作程度有待提高。如作为21世纪文明标志的环保问题,其关键是建立公众参与的社会环境与社会机制。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不仅是一种有效的社会监督,更是一种有效的自我教育与社会教育。社会工作的社会化理论,重要一个方面是意欲寻找社会工作的主动参与的准确契合点,以提高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中国社会未来国防科技研究趋势,国防科技工业要紧紧抓住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四个坚持”的要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2020智慧树,知到《中国社会学史》章节测试完整答案

2020智慧树,知到《中国社会学史》章节 测试完整答案 第一章单元测试 1、单选题: 康有为在广州兴办了( ),其教学计划列有群学课程。 选项: A:自强学堂 B:万木草堂 C:长兴学舍 D:时务学堂 答案: 【长兴学舍】 2、单选题: 本课程所指的中国社会学发轫时期是( ) 选项: A:1898-1910 B:1891-1910 C:1900-1911 D:1898-1911 答案: 【1891-1910】 3、单选题: 严复所译的《群学肄言》出版于( )。 选项:

B:1903年 C:1899年 D:1902年 答案: 【1903年】 4、单选题: 李剑华明确表示中国社会学开端的标志是( )。 选项: A:天演论 B:群己权界论 C:盛世危言 D:群学肄言 答案: 【群学肄言】 5、判断题: 中国社会学史的学习可以成为公民教育的过程。 选项: A:错 B:对 答案: 【对】 6、单选题: 最早讨论中国社会学的发展历史的学者是( )。 选项:

B:严复 C:蔡玉骢 D:阎明 答案: 【李剑华】 7、判断题: 西方社会学是对当时市民社会所出现的深刻危机的不同回答的产物。 选项: A:错 B:对 答案: 【对】 8、判断题: 卢卡奇和葛兰西是功能学派的代表人物。 选项: A:错 B:对 答案: 【错】 9、判断题: 柯林伍德说一切历史都是思想的历史时,意思是说历史进程中的种种物质基础不重要。 选项:

A:对 B:错 答案: 【错】 10、判断题: 传统绝不是一种来自过去的僵死的遗产,而是被看作一种“超越时间而共有相同问题和关怀的思想共同体”。 选项: A:错 B:对 答案: 【对】 第二章单元测试 1、单选题: 冯桂芬的代表作是( )。 选项: A:盛世危言 B:大同书 C:校邠庐抗议 D:天演论 答案: 【校邠庐抗议】 2、单选题: 郑观应的代表作是( )。 选项:

街角社会读书笔记

街角社会读书笔记 街角社会读书笔记范文威廉·富特·怀特是美国芝加哥学派社会学家。在哈佛大学青年研究员基金的资助下,1936 至1940 年间怀特通过对“科纳维尔”进行实地研究,撰写了《街角社会》一书。该书是对这一观察过程、所获资料及结论的翔实而生动的记述。《街角社会》是怀特最重要的一部著作也是他的成名作。 一、关于研究方法的体会 《街角社会》是从科纳维尔的街角帮写起的。怀特以街角帮一员的身份,置身于观察对象的环境和生活中,首次将参与观察法引入城市社区的研究。怀特对街角青年的生活状况、非正式组织的内部结构及活动方式,以及他们与周围社会——主要是非法团伙成员和政治组织——的关系加以观察,并及时作出记录和分析,最后从中引出关于该社区社会结构及相互作用方式的重要结论。 1、新方法的尝试 怀特在附录中提到,通过颇有兴趣的阅读林德夫妇的《中城》和卡罗琳·韦尔的《格林威治村》,怀特很有收益。但是随着他研究的深入,却意识到他所从事的社区研究并不是按照上述书中的研究路子。“当时能读到的其他许多社会学文献往往是从社会问题方面来看待社区,所以根本不存在作为一个有组织的社会系统的社区》。”之后,怀特通过阅读

社会人类学方面的文献——马林诺夫斯基关于原始部落的研究——发现虽然研究内容和领域不同,但是其中的研究方法是值得借鉴并可以实施的。 通过参与观察的方法,怀特得以真正的“进入”社区,并将这种方法从人类学领域扩大到了社会学领域。这对社会研究方法的发展有很重要的意义。如果说以往的研究是一张社区整体状况的照片,那怀特的街角就是一部社区动态历程的电影。正所谓管中窥豹,可见一斑。怀特重视对科纳维尔特定人和特定群体的研究,通过特定人和特定群体的生活状况、互动模式以及规则等内容分析整个社区社会结构,而不是整体的描述街区概况。怀特这种研究方法的尝试对我也很有启发。社会研究的方法仅限于书本上介绍的内容吗?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同样可以引用到社会学的研究中。在面对具体研究对象时,要灵活的选取方法。 2、研究设计小处着眼 愿望总是美好的,而现实却往往残酷。怀特在最开始想要自己的研究同时涉及到科纳维尔的历史、经济、政治、政治、教育和娱乐模式、教会、公共卫生保健,以及——尤其是——社会态度。然而,这显然不是一个人可以完成的工作。当怀特拿着这份计划书去寻求建议的时候,有人泼了一盆很好的冷水。“我这部巨作刚开始就被亨德森泼了冷水。他对我说,我在这个领域中几乎还什么也没做过,所以不应该只

全国2018年4自考真题社会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绝密★考试结束前 全国201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社会学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00034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冶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涂尔干提出社会学的特殊对象是 A.社会现象 B.社会问题 C.社会事实 D.社会行为 2.马克思·韦伯提出的是 A.理解社会学 B.历史社会学 C.解释社会学 D.科学社会学 3.帕森斯的结构功能理论的重要内容是 A.理想类型 B.社会交换 C.社会冲突功能分析图式 4.创立现象学社会学的是 A.米歇尔·福柯 B.艾尔弗雷德·舒茨 C.安东尼·吉登斯 D.皮埃尔·布迪厄 5.在社会学传入中国之时,首次提出“社会学冶之名的是 A.谭嗣同 B.康有为 C.严复 D.章太炎 6.李达的代表性著作之一是 A.《大众哲学》 B.《中国社会学》 C.《唯心主义的破产 D.《社会学大纲》 7.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 A.个人与个人的关系 B.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C.群体与群体的关系 D.个人与群体的关系

8.在社会学研究方法论中,被称为反实证主义方法论的是 A.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方法论 B.后现代主义方法论 C.诠释方法论 D.人文主义方法论 9.非介入性研究法又称为 A.实验法 B.个案法 C.文献法 D.统计法 10.人们交互作用中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被称为 A.社会 B.人口 C.环境 D.社会结构 11.我国明确地采用社会建设概念,是在中国共产党的 A.十五届三中全会 B.十六届三中全会 C.十六届四中全会 D.十七届四中全会 12.文化交流开始于 A.文化传播 B.文化冲突 C.文化采借 D.文化融合 13.人在成年以后的社会化,被称为 A.重新社会化 B.再社会化 C.继续社会化 D.基本社会化 14.根据角色追求的目标,可以将社会角色划分为 A.规定性角色与开放性角色 B.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 C.群体角色与个人角色 D.功利性角色与表现性角色 15.在一些农业地区逐步形成大家一起收获庄稼的合作习惯,属于 A.契约式合作 B.制度化的传统合作 C. 自发性合作 D.指导性合作 16.霍尔提出,社会存在不同的个人空间有 A.两种 B.三种 C.四种 D.五种 17.以个人和社会网络的连接的紧密程度不同来区分,社会网络的形态可以分为 A.稳固形态和松散形态 B.互利形态和互补形态 C.强势形态和弱势形态 D.封闭形态和开放形态 18.由一对夫妇与父母和未婚子女聚居生活的家庭,被称为 A.联合家庭 B.核心家庭 C.组合家庭 D.主干家庭

2018年社会学与中国社会答案

第一节社会学的学科性质 1.1 我们都是社会性动物成绩:100.0分 1【单选题】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人类社会具有一种超越其各个部分之和的整体系统性质,这是社会学从总体上研究社会的客观依据。 B、社会学是一门从社会结构的视角出发,来研究社会行动、社会生活和社会变化的学科。 C、社会学可以帮助我们做一个现代公民,为我们自身的幸福和社会的进步提供方法。 D、社会学是资产阶级学科,与社会主义不相容。 我的答案:D 得分:25.0分 2【单选题】下列观点是卡西尔提出的是() A、我们应当把人定义为符号的动物来取代将人定义为理性的动物。 B、人应被定义为“社会动物”,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C、人是一个对理性问题能给予理性回答的存在物。 D、人是“有责任的”存在物,是一种道德主体。 我的答案:A 得分:25.0分 3【判断题】社会学概念是法国社会学家奥古斯特·孔德在《实证哲学教程》一书中正式提出的。()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4【判断题】与心理学相比,社会学更侧重于研究人与人交往过程中的心理变化问题。()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1.2 命运多舛明证其力量所在成绩:100.0分 1【多选题】曾经在清华社会学系任教的社会学家有() A、费孝通 B、潘光旦 C、陈达 D、吴文藻 我的答案:ABC 得分:33.3分 2【判断题】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于2000年重建,距被取缔的1952年相隔已48年。 我的答案:√得分:33.3分 3【判断题】1950年3月,潘光旦在《社会学系怎样改造》一文中提出主动改造的建议,以期社会学系继续存在。() 我的答案:×得分:33.4分 4【多选题】下有关中国社会学的历史不正确的是() A、教会学校对中国设立社会学系贡献巨大。 B、费孝通写《社会学系怎样改造》一文,提议将社会学系的任务明确定位为培养“政府及其他有关部门所需干部“。 C、1952年6月院系调整后仅存的两个社会学系是北大社会学系和清华社会学系。 D、不少社会学家被划为右派分子 我的答案:BC 【单选题】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是有思想、会选择、能行动的主体,因此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比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更不易研究。 B、社会学的想象力这一概念是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奥古斯特·孔德在1838年10月出版的《实证哲学教程》第4卷中正式提出的。 C、社会科学并不拥有像自然科学那样一般的、有力的理论。

社会学专业未来发展前景

在职考研的专业很重要,这关系到日后所想从事的就业和发展,社会学专业是最受欢迎的专业之一,究竟是什么吸引考生报考以及社会学专业的就业前景,让我们来一一探究。 社会学是一门“时代脉搏”的学科,研究领域涉及到我们身边的家庭、学校、企业到国家乃至国际社会。社会学还自己一套专门的研究方法,比如通过观察、采访、舆论调查来搜集资料,并运用统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进行资料分析,需要敏锐的洞察力和一定的数学、统计学知识和相应的计算机技能。可见,国家开设社会学的主要的目的是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社会学专业人才,能够把社会学的高深理论,运用于社会实践中,为我们的社会解决实践难题。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与国际社会日益深入的交流,当今我国的社会热点问题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社会学作为一门紧密联系社会脉搏的学科,也逐渐朝着“微社会”结构发展。种族、社会阶级、性别及家庭、青少年犯罪问题、失业问题、环保问题、同性恋问题等等层出不穷,这也推动着社会学的发展,并以社会学的独特视角予以解答,从而设计到更广阔的研究领域,带来更多的就业方向。譬如城乡经济分析,对发达工业社会的组织运行方式的研究,文化传统、宗教、法律与社会变迁的关系研究,审视当代中国社会与文化、宗教、法律等层面的互动关系等等。 社会学专业作为在职考研的人们专业,选择具有深厚底蕴的高等学府进行学习是关键。根据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中国科教评价网和中国教育质量评价中心共同完成的2014-2015年中国社会学类专业大学竞争力排行榜,中国人民大学排名第一,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多所高校也纷纷上榜。 2014-2015年中国社会学类专业大学竞争力排行榜

而今,社会学经过一个半世纪的演变,不仅在现代科学知识体系中占据独特的地位,而且在全球范围内发展成为一门包含众多分支、具有独立知识结构的社会科学。社会学跟社会心理学有关系,前者关心社会结构,后者关心社会行为。有人可能有这样的疑惑,社会学专业性不强,没有特别对口的职业,对于有美国留学意愿的人来说,这也就成为觉得这个专业比较“虚”的原因。但既然存在这个专业,那么肯定有它存在的必要性。以下是社会学专业就业方向分析 1、专业的调查公司。包括媒体调查公司和市场调查公司,例如央视零点调查公司。这类是主流的社会学就业对口渠道。因为社会学专业系统学习了“社会调查与研究方法”及“社会统计学和数据分析技术”,和SPSS等课程,可以很好的胜任此类工作。 2、文秘和咨询方面的工作。目前咨询公司很多,需要社会学方面的人才。社会学专业毕业生完全可以胜任公关策划和公共形象设计等文秘相关职位的。人事或人力资源,和猎头公司职员。因为社会学专业包括“社会心理学”、“劳动社会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和“公共关系”等课程。 3、杂志,电台、电视台等传媒方面的记者、编辑和策划的工作。社会学专业主要目的之一是培养对社会时事和社会生活有独特视角人才,其写出的新闻报道或社会评论才会有深度。这方面的工作比较适于文笔好、文科功底好的同学。 4、应聘国内外的NPO、NGO组织。目前国外此类组织越来越多地在中国设立分支机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