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幼儿心理学

幼儿心理学

幼儿心理学
幼儿心理学

《幼儿心理学》复习纲要

第一章幼儿心理学概述

一、识记

1、幼儿心理发展一般为分三个阶段:幼儿初期、幼儿中期、幼儿晚期。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日内瓦学派皮亚杰。普莱尔是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创始人,《儿童心理》被公认是第一步科学的、系统的儿童心理学著作,霍尔提出“复演说”,是美国儿童心理研究的开创者。英国的高尔顿是遗传决定论的鼻祖。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华生是环境决定论的代表。调和作用论的代表人物是德国心理学家斯特恩和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格塞尔的成熟论认为发展的本质是结构性的,认为支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两个:成熟和学习。格塞尔的观点主要来源于他著名的双生子爬梯实验。相互作用论的观点代表人物有皮亚杰、瓦龙以及苏联的社会文化历史学派。

2、口语学习的关键期是 1~3 岁,形象视觉发展的关键期是 0~4 岁,掌握数概念的关键年龄是 5 岁左右,幼年是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洛伦茨首次提出印刻概念,关键期最基本的特征是,它只发生在生命中一个固定的短暂时期。

3、心理发展的动力是幼儿在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社会与学校教育向幼儿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新需要和幼儿原有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幼儿心理发展的内因。`

4、目前,主要从两个方面来探讨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一是幼儿认知过程(智力活动)发展的年龄特征,在思维发展中,其年龄特征表现为:在幼儿初期,以直觉动作思维为主,具体形象思维开始萌芽;到了幼儿中期,具体形象思维开始占思维的主导地位;而到了幼儿晚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但抽象逻辑思维已萌芽。二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年龄特征,包括兴趣、动机、情绪、自我意识、能力、性格、人格等,自我意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其中最主要的环节。

二、名词解释

5、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学科。

6、幼儿心理学:研究幼儿期(3 岁至 6 、7 岁)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的学科。

7、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在幼儿心理发展的各个阶段中所形成的一般特征(带有普遍性)、典型特征(具有代表性)、本质特征(表示有特定的性质)。

8、关键期:指某一特定的年龄时期,儿童对某种知识或行为十分敏感,学习起来非常容易。

三、简答

9、简述幼儿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描述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2)探究个体差异与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因素;(3)揭示幼儿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

10、简述揭示幼儿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需要探讨的问题:(1)关于遗传和环境(含教育)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问题;(2)关于心理发展的外因与内因问题;(3)关于心理不断发展和发展阶段的关系问题

11、简述研究幼儿心理学的意义。

理论意义:(1)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提供科学依据;(2)充实与丰富发展心理学的内容实践意义:(1)为幼儿教育提供理论基础与实践指导;(2)为家庭教育提供相应的心理学知识;(3)为幼儿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工作提供必要的心理学知识

13、简述幼儿心理发展的基本问题:(1)心理发展的实质;(2)心理发展的基本性质;(3)心理发展的动力;(4)心理发展的基本模式

14、简述心理发展的变化(实质)表现为四个方面。

1、反映活动从混沌、未分化向分化、专门化发展;2 、反映活动从不随意性、被动性向随意性、主动性发展;3 、从认识客体的直接外部现象向认识事物的内部本质发展; 4 、对周围事物的态度从不稳定向稳定发展。

15、简述心理发展的基本性质:(1)发展是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2)发展的定向性与顺序性;( 3 )发展的不平衡性;(4)发展的个别差异性;(5)发展的关键期

16、简述幼儿心理学的任务。1、描述或揭示幼儿心理发展过程的共同特征与模式。2、描述或揭示这些共同特征与模式发展变化的时间表。3、对幼儿心理发展变化的过程进行解释、分析发展的影响因素、解释发展的实质、动力、内在机制。

第二章幼儿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识记

1、幼儿心理学的基本方法:观察法、调查法、测验法、实验法。观察法在幼儿心理学研究中应用非常广泛。观察设计一般包括三个步骤: a. 确定观察内容; b 。选择观察策略; c 。制订观察记录表。

2、目前心理发展研究主要有三种类型:纵向研究、横断研究和聚合交叉研究。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普莱尔是最早使用纵向研究法研究儿童心理

学发展的心理学家。

3、幼儿心理学常见的研究方法有六种:有意义的自然反映法、偏爱法、习惯化法、列联强化法、陌生情境研究法、皮亚杰的研究方法(临床法)。陌生情境研究法是安斯沃思创造的,这也是目前最流行、通用的测查婴儿依恋性质的方法。

二、名词解释

4、观察法是在自然情境中有计划、有目的地悼念幼儿的行为与言语,以了解幼儿心理与行为的一种方法。

5、书面调查法(问卷法),它是通过由研究者根据目的设计一系列问题(有关性别、年龄、爱好、态度、行为等)构成调查表收集资料的一种方法。

6、访谈法,是研究者根据预先拟好的问题与幼儿或熟悉幼儿的人(如父母、幼儿园教师)交谈,以一问一答的方式来收集资料的研究方法。

7、测验法是通过测验表来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一种方法即采用标准化的题目,按照规定程序,通过测量的方法来收集数据资料。

8、实验法是指在控制的条件下系统地操纵某些变量,来研究这些变量对其他变量所产生的影响,从而探讨幼儿心理发展的原因和规律的研究方法。

三、简答

9、简述对幼儿进行观察时应注意几个方面:(1)幼儿心理活动不稳定,行为表现常带有偶然性,因此要进行多次反复的观察,避免在幼儿行为评定中的主观性;(2)尽量让幼儿处在自然状态,不要使他们意识到自己已成为观察对象;(3)记录要准确、详细,研究者不仅要记录幼儿行为本身,而且要记录行为的前因后果和环境条件。`。

10、运用访谈法时,在与幼儿的谈话过程中应注意: 1、研究者事前要熟悉幼儿,并与其建立亲密关系,谈话应在愉快、信任的气氛中进行,使幼儿乐意回答研究者的问题; 2、提出的问题一定要明确,幼儿易于理解和回答,问题数量不宜太多,以免引起幼儿疲劳和厌烦;

3、谈话内容应及时记录,也可使用录音或摄像设备,便于以后的资料整理与核实。

11、用标准化的量表来对幼儿心理进行测量时(运用测验法时),应当注意的问题:(1)根据研究目的和幼儿的特点选择合适的量表;(2)应严格按照标准化的指导语和程序进行测验;(3)应严格按照测验手册进行记分、处理和解释结果。

12、对幼儿进行实验研究时,应当注意的问题(1)实验目的、材料和方法都应该与教育的原则相适应,有助于幼儿身心发展。(2)幼儿实验室的布置,应尽量与幼儿的日常生活、学习环境保持一致,使幼儿在实验条件下表现自然。(3)实验进行中应考虑到儿童的生理状态和情绪背景,尽量使儿童保持良好的生理和情绪状态。

13、幼儿心理研究中研究的特殊性有哪些表现?(1)幼儿心理随年龄的增长而发展变化;2)研究是一个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3)通过对幼儿的语言与行为的研究来考察其心理发展

14、幼儿心理研究中研究有哪些新趋势:1)研究中的生态化趋势;2)研究手段的现代化趋势;3)研究中的综合化趋势;4)研究中的跨文化趋势

第三章幼儿心理发展的理论流派

一、识记

1、1895 年,弗洛伊德和布洛伊尔合著的《癔病研究》,标志着精神分析学派的诞生。他将人格划分为意识、前意识、潜意识三部分。后来,他又从另一角度将人格划分为本我、自我、超我。本我遵循着“快乐原则”;自我活动遵循“现实原则”;超我包括自我理想和良心两个部分。弗洛伊德将儿童心理发展划分五个阶段:口唇期( 0~1 岁),肛门期( 1~3 岁)、性器期( 3~5 岁)、潜伏期( 5~12 岁左右)、生殖期( 11 或 13 岁开始)。

2、1916 年,华生开始对儿童心理进行研究,是把学习原则应用到发展领域的第一人。斯金纳的操作行为主义中儿童行为的强化控制理论强调,强化作用是塑造行为的基础。他主张,在程序教育中应把握好三个原则:①小步子前进②主动参与③及时反馈。

3、班杜拉社会认知理论包括:1、观察学习; 2、观察学习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体现;3人、环境与行为的关系。

5、维果茨基开创了以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心理学理论体系。他认为教学与发展,教学应当走在发展前面,他提出的心理发展观是最近发展区。

二、名词解释

10、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和有成人的指导下或与有较高能力的同伴合作中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

三、简答

12、简述对格塞尔的成熟论评价:(1)突出了成熟机制对于发展的重要性;(2)为研究儿童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料;(3)提供了一系列育儿观念;

13、简述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的评价:1、开拓了心理学的研究范围;2、第一次强调早年经验对个体毕生发展的重要作用,使得儿童发展中的家庭关系重要性得以凸显。14、如何评价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

1、他主张,个人(尤其是儿童)的行为是通过观察学习而获得的。

2、他十分重视榜样的作用,这对于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实际教育工作者有重要意义。我们应当给儿童树立有利于儿童身心发展的榜样,榜样必须具有代表性,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榜样必须具有典型性,特征鲜明、突出;榜样必须具有积极性,符合社会的道德规范;榜样必须具有生动性,感染力强;榜样必须具有权威性,易于接受。

3、他的理论开辟了行为主义发展的新阶段。

15、简述皮亚杰把儿童的思维发展过程划分为的四个阶段及其特征。

1、感知运动阶段(0~2 岁),

2、前运算阶段(2~6、7 岁)

3、具体运算阶段(6 或 7~11或12 岁),

4、形式运算阶段(11或 12~15 岁),16、简述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个阶段及相应发展危机和任务。

1.婴儿期:( 1~1.5 岁)信任对不信任

2.儿童早期:( 1.5~3 岁)自主对羞怯

3.学前期:( 3~6 岁主动对罪疚

4.学龄期:( 6~12 岁)勤奋对自卑5青春期:( 12~18 岁)同一性混乱,

6成年早期:( 18~25 岁)亲密对孤独7成年中期:( 25~65 岁)繁殖对停滞8成年晚期( 65 岁以后)完善对失望

四、论述

18、对维果斯基心理发展观的评价:

(1)维果斯基主张意识室高级心理机能的一种系统,意识和各种心理机能是两种不同质的反映水平,为意识的研究注入了新生命。(2)他关于教育应当走在发展前面的观点,集中体现了他的社会---文化历史发展观,在教学实践中极富指导意义。(3)他开创了以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心理学理论体系。(4)忽视心理形成中生物因素的研究。

第四章幼儿感知觉注意的发展

一、识记

1、感知过程是个体产生和成熟得最早的心理过程,蒙台梭利将3~7 岁称为“感觉敏感期”。

2、视知觉发展包括客体知觉和恒常性、空间知觉、视觉偏好。儿童视敏度发展最快的时期是在 7 岁左右。人类双眼视觉发展的关键期在前三年。

3、5 岁时才能以自我为中心的进行上下左右的辨别;6~7 岁是儿童左右方位概念发展的飞跃期。听觉的发展包括听觉的发生、辨别、定位。听知觉的发展包括语音知觉、音乐知觉。其他感知觉的发展包括触觉、嗅觉和味觉、时间知觉、跨通道知觉。

4、注意具有两个基本特征:选择性和集中性。注意的功能有选择功能、维持功能和调节监督的功能。注意的发展包括注意稳定性的发展、注意分配和注意转移的发展。

二、名词解释

5、感觉是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经过神经系统的信息加工所产生的对该刺激物的个别属性反映。

6、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整体在脑中的反映,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过程。

7、视觉集中是指通过两眼肌肉的协调,能够把视线集中在适当的位置观察物体。

8、视敏度是指精确地辨别物体在形体上最小差异的能力,俗称“视力”。

9、方位知觉是个体对自身或物体所处的位置和方向的反映,包括对其方向和同主体之间距离的信息认识。

10、时间知觉是对客观事物运动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11、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比较持久的高级知觉过程,是人对客观世界的主动认识过程。

12、观察的目的性是指在观察的过程中儿童需要在观察对象中去注意什么,寻找什么,让观察有选择性和针对性。

13、观察的精确性是指在观察过程中,根据观察目的对观察对象细节部分观察的程度

14、观察的持续性是指观察过程中稳定观察所保持的时间长短。

15、观察的逻辑性指针对观察过程来说,从事物的表象发现其相互关系的能力。

16、注意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上的时间久暂特征。

18、注意分配是指人在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现象。

三、简答

19、简述幼儿观察力的特征:1 观察的目的性;2 、观察的精确性;3 、观察的持续性; 4 、观察的逻辑性。

四、论述

20、试述促进幼儿感知觉和注意发展的策略:(一)感知觉发展的策略;1 、活动分区明确;

2 、课内课外互动;

3 、感知认识要多启发

(二)观察力发展的策略;1 、让儿童明白观察的目的和任务,帮助他们产生具体的方法;

2 、培养儿童的知觉敏感性,提高他们的观察技能;

3 、帮助儿童形成感觉通道的整合,提高分析能力;

4 、培养儿童用语言指导自己的观察活动;

5 、观察活动要求直观,能控制任务的难易程度;

6 、及时总结、及时反馈

(三)注意发展的策略。1 、设立良好的环境,防止幼儿分散注意;2 、选用新颖的教具,吸引幼儿注意;3 、明确活动目的,帮助幼儿发展有意注意;4 、注意个别差异,让每个幼儿都有所发展

第五章幼儿记忆的发展

一、识记

1、根据信息的加工阶段,记忆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等。感觉记忆的特点是瞬间能存储大量的信息,进入感觉器官的信息几乎都被存储。且保存的时间很短。

4、幼儿记忆策略的发展包括复述策略、组织策略、检索策略。组织策略加工方式包括:归类加工、主观加工、意义加工、心象化。

5、幼儿元记忆的发展包括:1关于主体的元记忆;2 、关于任务的元记忆;3 、关于策略的元记忆

二、名词解释

6、记忆是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再现(回忆和再认)

7、感觉记忆是外界信息进入感觉通道,并以感觉映象的形式保持的记忆。

8、情节记忆是个体的亲身经历和与特定的时间地点有关的信息。

11、记忆的回涨是第一次记忆测验以后一段时间里幼儿又回忆起了一些测验项目的现象。

12、形象记忆(表象记忆)是借助具体的形象或表象来记忆某种材料的。

13、语词记忆是利用词的标志来记忆材料的。

14、联想就是由一种经验想起另一种经验,或由想起的一种经验又想起另一种经验。

15、幼儿的元记忆是指儿童对作为记忆者的自己和他人所具有的所有能力、局限和物质所具有的认识。

三、简答

16、简述幼儿记忆发展的特点

大约一岁半以后,儿童的记忆具备了新的特点:

1,儿童再现的能力开始发展起来。2,出生后的三年,儿童的记忆基本上是无意记忆。

3~6岁儿童记忆的特点:

1,无意记忆占优势,有意记忆逐渐发展。2,机械记忆占优势,理解记忆逐渐发展。3、形象记忆占优势,语词记忆逐渐发展。

四、论述

17、试论促进幼儿记忆发展的策略(如何利用记忆规律促进幼儿记忆的发展)1、组织各种活动(游戏、学习等活动),只有在活动中,记忆才得以发展。教师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在教学活动中,应注意活动的特点,充分运用直观性原则,并在活动中适当配语词的说明,这样会提高记忆效果。2、要培养幼儿的有意记忆。如果在记忆某一事物或音讯之前,教师用语言向幼儿提出记忆的目的、任务、重要性,就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记忆的效果就好。

3、要培养幼儿在理解基础上的记忆。教师在组织幼儿的教学活动时,应力求使他们懂得所教的东西,要用幼儿易懂的语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教他们记住,从而发展他们的记忆。

第六章幼儿思维的发展

一、识记

1、间接性和概括性是思维最重要的特征。思维按所要解决的问题内容可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根据思维探索答案的方向可分为聚合思维和发展思维。根据思维的独创性可分为常规思维和假造性思维。思维发展的核心方面是思维的结构随年龄的变化而发生改变。

2、思维的结构分成六个基本成分:思维的目的、思维的心智操作、知识经验、思维的监控、思维的品质、思维的策略。

3、思维的监控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定向、控制和调节。思维的品质包含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和敏捷性。

5、幼儿最初掌握的多是具体的实物概念。幼儿数概念的形成经历四个阶段:口头数数、给物数数、按数取物、掌握数概念。其中,2~3 岁是幼儿数概念的形成关键年龄。5~6岁是幼儿数概念发展的关键年龄。

6、幼儿推理能力的发展主要是三种类型的推理:类比推理、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类比推理是从特殊到特殊的推理。归纳推理是从特殊到一般,从少数到多数的推理。演绎推理是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

7、根据产生想象时的目的意图可将想象划分为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有意想象分为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创造想象的主要特点是,它的形象新颖且开创性。幻想属于创造想象的特殊形式。

8、在幼儿的想象中,无意想象占主要地位,有意想象是在教育的影响下逐渐发展起来的。幼儿期主要以再造想象为主,创造想象在再造想象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

二、名词解释

9、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反映,是借助语言和言语提示事物本质特征和内部规律的认知活动。

10、思维的间接性是指人们能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或其他媒介来认识客观事物。

11、思维的概括性是人们能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同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形成本质的一般的规律和特征。

12、幻想是一种指向未来并与个人的愿望相联系的想象。

13、动作思维是以实际操作解决直观、具体的问题。

14、形象思维是利用物体在头脑中的具体形象来解决问题的思维。

15、聚合思维是把问题提供的所有信息聚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或最好的解决方案的思维。

16、发散思维是一种沿着不同方向去思考、去探索新的问题、追求问题多种解决方法的思维

17、常规思维是指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解决问题。

18、创造性思维是产生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具有独创性。

19、定向是使思维指向一定的任务,提高思维的自觉性和正确性。

20、控制是把握思维活动的信息量,排除思维任务外的干扰和暗示,删除思维活动中多余和错误信息,提供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

21、调节是在思维活动时及时修改思维的目的和手段或策略,提高思维活动的效率和速度。

22、思维的深刻性是指深入思考问题,抓住事物的规律和本质,预见事物的进程。

23、思维的灵活性是指从多角度、多方面、多方法思考问题。

24、思维的独创性是指个体思维具有的个性特征和新颖性。思维的批判性是指对事物进行独立的、全面的、正确的思考。

25、思维的策略是个体为了提高思维的效率和效果,有目的、有意识为思维活动制订的方案。

26、直觉行为思维是指主要利用直观的行动和动作解决问题的思维。

27、具体形象思维是利用事物的形象以及事物形象之间关系解决问题的思维。

28、抽象思维是指利用抽象的概念或词,根据事物本身的逻辑关系解决问题的思维。

29、表征或心理表征是信息或知识在心理活动中的表现和记载方式,是应用语词、艺术形式或其他物体作为某一物体的代替物。

30、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加工改选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31、无意想象指没有特定目的、不自觉的想象,是最简单的、初级的想象。

32、有意想象是带有目的性、自觉性的想象。

33、再造想象是根据言语的描述和图样的示意,在人脑中形成相应新形象的过程。

34、创造想象指的是在开创性活动中,人脑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三、简答

36、简述幼儿思维发展的特点及研究进展:1)幼儿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2)幼儿思维发展研究的新进展;3)幼儿思维具体领域的发展

37、简述幼儿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 1、直觉行动思维;2、具体形象思维;3、抽象思维的萌芽。(幼儿思维发展表现出三种方式: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幼儿最早出现的是直觉行动思维,最典型的是具体形象思维,出现最晚的是抽象逻辑思维)

38、简述幼儿出现抽象思维萌芽的表现。1,幼儿开始获得可逆性思维。2,幼儿的思维开始能够去自我中心化。3,幼儿开始能够同时将注意集中于某一物体的几个属性,并开始认识到这些属性之间的关系。4幼儿开始使用逻辑原则。

39、简述幼儿思维具体领域的发展

1、幼儿表征、分类能力的发展及概念形成; 2 幼儿的问题解决能力及思维策略的发展; 3 幼儿推理能力的发展

40、简述想象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1、想象对认识具有补充作用2、想象具有超前认识的作用。3、想象具有满足需要的作用。

41、简述幼儿想象发展的一般趋势(想象发展的特点)。

幼儿想象发展的一般趋势是从简单的自由联想向创造想象发展。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 1 )无意想象发展到有意想象;( 2 )从简单的再造想象发展到创造想象;( 3 )从极大夸张的想象发展到合乎现实的想象。

42、简述幼儿的无意想象的主要特点。(1)想象无预定目的,由外界刺激直接引起。(2)想象的主题不稳定,内容零散。(3)以想象过程为满足

43、简述幼儿再造想象的特点:1、想象依赖于成人的语言描述;2 、想象常常根据外界情境的变化而变化;3 、实际行动是幼儿想象的必要条件。

44、简述创造想象主要特点:(1)最初的创造想象是无意的自由联想,这种最初级的创造,严格说来,还只是创造想象的萌芽或雏形;(2)幼儿创造想象的形象与原型只是稍有不同,是一种典型的不完全模仿;(3)想象情节逐渐丰富,从原型发散出来的数量和种类增加。45、简述幼儿创造力主要特点:(1)是不断发展变化的;(2)是比较简单和初级的;(3)自发性强,表现相当广泛;(4)主要表现为创造想象。

四、论述

试述在幼儿园教学中,促进幼儿思维和创造力发展的活动设计原则有哪些?1 、了解幼儿的心理需要和发展水平;2 、在活动操作中培养幼儿的思维;3 、充分利用语言和非语言方式培养幼儿的思维;4 尊重幼儿的求知欲;5 、尊重幼儿的探索和创造性;6 、重视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思维

第八章幼儿言语的发展

一、识记

1、幼儿言语的分类可分成外部言语、过渡言语、内部言语。其中外部言语含对话言语、独白言语、初步的书面言语。

3、言语的发展包括语音的发展、词汇的发展、句子的发展、言语表达能力的发展。

3、幼儿期是词汇量飞跃发展的时期。幼儿一般先掌握实词,实词中最先掌握名词,其次是动词,再次是形容词和其他实词。伴随年龄的增长,他们先掌握与日常生活直接相关的词,再过渡到与日常生活距离稍远的词。

4、幼儿言语获得的理论中机械模仿说由奥尔波特提出,强化说的代表人物是斯金纳。语言的先天论者最有关联的理论家当数美国的心理语言学家乔姆斯基。以皮亚杰为代表的认知相互作用论认为语言学习的相互作用理论。

三、简答

7、简述内部言语的特点:(1)内部言语是对自己的言语;(2)内部言语突出了自觉的分析综合和自我调节功能,与思维具有不可分的联系。

8、简述幼儿语音发展的特点:1 幼儿发音的正确率与年龄的增长成正比;2 语音发展的飞跃期为 3~4 岁;3 幼儿对声母、韵母的掌握程度不同;4 语音意识逐渐发展

9、简述幼儿词汇发展的特点 1 、词汇数量逐渐增加; 2 、词类范围不断扩大; 3 、对词

义的理解逐渐加深

10、简述幼儿语法(句子)发展的特点1、句子结构的发展;2 、句子功能的发展;3 、句子的理解

11、简述幼儿句子结构的发展特点:(1)句子从简单到复杂,从不完整到完整。(2)句子从无修饰语到有修饰语,长度由短到长。

12、简述幼儿言语表达能力的发展的特点:1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1)从外部言语到内部言语;(2)从情景性言到连贯性言语的发展2、言语表达技能的发展。1)说话技能的发展;(2 听说技能的发展;(3)元沟通技能的发展

13、简述认知相互作用论的主要观点(1)幼儿是一个主动建构语言的交流者;(2)语言学习的过程是个体语言与社会规范语言辩证统一的过程;(3)语言学习和通过语言进行学习有机统一;(4)幼儿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学习完整的语言

第九章情绪与意志的发展

一、识记

1、情绪的基本状态(种类)一般有心境、激情和应激三种。

2、幼儿情绪发展的一般趋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情绪的社会化、情绪的丰富和深刻化、情绪的自我调节化。

3、幼儿基本情绪的发展包括哭、笑、恐惧、依恋。

4、幼儿高级情感的发展包括道德感、美感、理智感。

5、意志品质主要包括独立性、坚持性、果断性和自制力。

6、幼儿意志的发展发展包括坚持性的发展,自制性的发展,独立性的发展。4~5 岁是坚持性发展的关键年龄,也是坚持发展最快的年龄。自制行为 5~6 岁发展较快。

7、成人帮助儿童调控情绪的方法:转移注意法、冷处理法、消退法、行为反思法、想象法。

二、名解

8、情绪是人对现实世界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任命自己需要而产生的体验。

9、心境是具有渲染性的、较微弱而又有持续作用的情绪状态。

10、激情是短时间的、猛烈爆发的情绪状态。

应激是在出乎意料的紧张与危急善下出现的情绪状态。

11、情绪的深刻化是指它指向事物的性质变化,从指向事物的表面到指向事物内在的特点

12、依恋是幼儿对某个人或某些人特别亲近而不愿离去的情绪。

13、道德感是由自己或别人的行为举止是否符合社会道德标准而引起的情感。

14、美感是人对事物审美的体验,它是根据一定的美评价而产生的。

15、理智感也是人所特有的情绪体验,这是由是否满足认识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

16、意志是人为了一定的目的,自觉地调节自己的行为,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

17、意志品质是当意志发展的水平达到一定的稳定程度时,形成个人不同的意志特征。

18、坚持性是较长时间内按照预定目的去行动。

19、独立性是指一个人的判断、意见、信念或行动不轻易受他人影响的自主程度。

20、果断性是指选择行动目标或遇到内部动机斗争中,善于迅速地明辨是非,及时坚决地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的品质。

三、简答

22、简述情绪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一)情绪对幼儿心理活动的动机作用;(二)情绪对幼儿认知发展的作用;(三)情绪对幼儿交往发展的作用;(四)情绪对幼儿个体形成的作用

23、简述儿童情绪社会化的趋势具体表现。(1)情绪中社会性交往的成分不断增加;(2)引起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不断增加;(3)情绪表达社会化

24、简述儿童情绪的自我调节化的具体表现(1)情绪的冲动性逐渐减少;(2)情绪的稳定性逐渐提高;(3)情绪控制与掩饰增加。

25、简述幼儿依恋三个特点:1 、幼儿愿意与依恋对象在一起,与其在一起时幼儿感到很愉快;2 在幼儿痛苦、不安时,依恋对象比其他人都更能抚慰幼儿;3 、依恋对象使幼儿具有安全感,当在依恋对象身旁时,幼儿较少害怕,当幼儿害怕时,总要寻找依恋对象。

26、简述幼儿意志的基本特征:(1)明确的目的性;(2)克服困难;(3)自觉调节行动28、简述幼儿良好情绪培养的方法:(一)营造良好的情绪环境;(二)成人情绪自控的示范;(三)积极鼓励和引导幼儿良好情绪的培养。1 、正面肯定和鼓励;2 、耐心倾听幼儿说话;3 、正确运用暗示和强化;4 、帮助幼儿调控情绪

29、简述培养幼儿良好情绪和意志的活动设计遵循的五大原则:1、生活性原则;2、体验性原则;3、情景性原则;4、交往性原则; 5、游戏性原则

四、论述

试述幼儿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一)根据幼儿的不同年龄特点,有意识地培养幼儿行为的目的性1 、通过提出目的培养幼儿( 4~5 岁)的目的性行为;2 、通过提示使幼儿( 5~6 岁)明确行为目的;3 、通过暗示逐步让幼儿( 7 岁左右)为自己提出行为目的。(二)有针对性地培养和提高幼儿的意志行为;1 、给幼儿提供良好的锻炼意志行为的环境; 2 、抓住幼儿意志行为的“闪光点”,因时适度地培养幼儿的坚韧性; 3 、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自觉寻找目标、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 4 、通过游戏活动培养幼儿的独立性; 5 、抑制

幼儿不合理的要求,培养幼儿的自制性。

(三)按照幼儿成长规律培养幼儿的意志力

1 、运用物质刺激手段培养幼儿的毅力;

2 、用成人自我形象去感染幼儿

第十章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识记

1、自我意识的三特点:社会性、能动性、同一性。自我意识的心理成分包含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自我认识包括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自我体验包括自尊和自信。自我监控包括自我检查、自我监督和自我控制。

2、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包括自我概念的发展;自我评价的发展。自我意识大约发展经过三个时期。一,自我中心期;二,客观化时期;三,主观化时期。自我体验发生于 4 岁;自我情绪体验发生的转折年龄在 4 岁。

学者认为自我控制转折年龄在 4~5 岁。

二、名解

3、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作为客体存在的各方面的意识。

4、自我观察是指自己对自己的感知、所思所想以及意向等内部感受的觉察,并对所观察的情况作初步分析、归纳。

5、自我分析是人把自身的思想与行为所观察到的情况加以分析、综合,在此基础上概括出自己个性品质中的本质特点,找出有别于他人的重要特点。

6、自我评价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想法、期望、品德、行为及个性特征的判断与评估。

7、自我体验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内心体验,是伴随自我认识对客观世界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

8、自尊是指一个人对自我价值的总体评价而产生的意识倾向。

9、自信是对自己能力是否适合所承担的任务而产生的自我体验。

10、自我检查是主体在头脑中将自己的活动结果与活动的目的加以比较、对照的过程,以保证活动的预定目的与计划逐步得以实现。

11、自我监督是一个人以其良心或内在的行为准则对自己的言论和行为实行监督。

12、主体我是作为了解者的自我,即主体对其自身的意识。

13、客体我是被了解的自我,是作为了解的对象自我。客体我的主要元素包括所有的物质特点(如身体、财物)、所有的社会特点(如关系、角色、人格),以及所有的精神特点(如意识、思想、心理机制)。

三、简答

14、简述自我体验的调节功能作用(1)使认识内化为个人的需要和信念;(2)引起和维持行动;(3)制止自己行为。

15、简述学前儿童不同年龄阶段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1)学前儿童的自我意识水平随年龄增长而提高,各年龄间存在明显差异,而 5 岁是自我意识明显提高的转折点;(2)自我意识各因素的发展速度与程度不同,自我评价能力略高于自我情绪体验和自我控制能力,自我评价能力和自我情绪体验的发展速度比较平稳,而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则呈明显的转折点,在 5 岁左右变化较大。

16、简述幼儿自我评价的特点:1 、轻信成人的评价到自己独立的评价;2 、从对外部行为的评价到对内心品质的评价;3 、从比较笼统的评价到比较细致的评价;4 、从带有很大主观情绪性的评价到比较客观的评价

19、简述情绪控制的发展趋势表现1、情绪的冲动性逐渐减少;2、情绪的稳定性逐渐提高;

3、情绪从外露到内隐

20、简述促进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方法:1 、在自我概念方面,应让幼儿了解自己的姓名、性别和身心发展的简单特点;2、在自我体验方面,指导幼儿将自己的现在与过去进行比较,知道自己哪些地方有进步,作出了哪些成绩,有哪些不足;3、在自我控制方面,指导幼儿学习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教幼儿学习控制自己的欲望和情感,遇到不顺心的事或挫折,能安慰自己,调节自己的心态,控制自己的行为

十一章幼儿社会交往的发展

一、识记

1、社会交往包括幼儿亲子交往、师幼交往、同伴交往的发展。

2、亲子交往的性质:亲子交往是存在于亲子之间的双边活动,它是一种相互影响的过程;由于智力水平、成熟的差异,幼儿与父母亲交往中,父母占据主导地位,具有明显的不对称性。

3、儿童早期的亲子依恋具体表现为:1渴望接近父母;2努力维持接近分离时紧张不安;3、重逢时高兴或轻松起来;4即使没有紧密接触,也喜欢朝向父母,发出注视、啼哭、微笑或声响等信息,希望引发父母的关注。依恋的实质是一种社会性的情感需要,是通过双方的交往与相互强化性形成的复杂行为系统。婴幼儿中非常普遍的分离焦虑和与之同时出现的陌生人焦虑,这是公认的依恋产生的标志

4、师幼交往类型主要可以归纳为三种类型:亲密型、紧张型、淡漠型。

5、师幼互动行为的本质是一个包括发生在多情景中、具有多种形式和多种内容、相互作用的交往行为体系

6、根据同伴关系的不同,儿童一般划分为受欢迎型、一般型、被拒绝型、被忽视型和矛盾

型五种。大多数幼儿处于一般化状态。

二、名解

8、亲子交往在广义上笼统地指家庭中父母与自己的孩子之间的交往活动。狭义上则指为以血缘和共同生活为基础,以抚养、教养、赡养为基础内容的物质关键交往和精神交往的总和。

9、师幼关系是指幼儿园教师与幼儿在保教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人际关系

10、同伴指儿童与之相处的具有相同社会认知能力的人。

11、同伴交往是指年龄相同或心理发展水平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过程。

12、社会交往技能指人在交往时所表现出来的运用口头语言、身体语言、情绪和认识等方面的技能。

三、简答

14、简述师幼关系对幼儿发展的影响:1、师幼关系状况对幼儿自身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2、师幼关系影响幼儿的入园生活;

3、师幼关系影响着幼儿的亲子关系和同伴关系,甚至可能成为影响幼儿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4、师幼关系也影响幼儿社会性发展。

15、简述师幼互动的基本特征1教育性;(2)交互性和连续性;(3)网络性;(4)组织化和非正式化相结合。

16、如何创建和谐民主的新型师幼关系1、建立新型师幼关系,就要教师打破长期固有的“师道尊严”、“严师出高高徒”等传统思想,与幼儿建立平等、民主、尊重和信任的关系。2、建立新型师幼关系,就要在师幼交往中,转变不得师幼身心发展的交往模式,面向每一个幼儿,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幼儿;牢记“一切为了幼儿,为了一切幼儿,为了幼儿的一切”;包容幼儿成长中的错误行为,耐心等待他按照自己的时间表成长。3、建立新型师幼关系,是以师爱与互动为基础的,具体表现为关心、爱护、尊重、理解、沟通、营造民主和谐、宽松愉快的氛围

17、简述同伴交往对幼儿发展的影响:1、有利于儿童发展社会认知与社会技能;2、对儿童自我概念和自我意识的发展具有独特影响;3、有利于儿童情绪社会化、获得安全感、满足归属需要。

18、简述教师对幼儿同伴交往的指导:(一)教师在幼儿同伴交往中发挥重要作用;(二)教师对幼儿同伴交往中的有效指导;(1)仔细观察;(2)及时指导;(3)积极评价

19、简述培养幼儿在社会交往技能的主要策略:(一)创设适宜的社交环境;1)时间保证;(2)空间适度;(3)鼓励交往;(4)家园合作(二)加强移情能力训练;(三)丰富角色游戏的经验;(四)巧用幼儿争执、冲突、告状等契机。

20、简述培养幼儿社会交往技能的活动设计原则1、平等尊重原则2、情感体验原则3、学习移情原则4、模拟情景原则5、渗透迁移原则。

第十二章幼儿品行的发展

识记

2、道德品质的形成都要经过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这四个心理过程。道德品德的四方面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3、道德认知的理论:(一)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二)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三)艾森伯格的亲社会道德判断理论

4、道德认知形成发展的过程,就是道德观念、道德概念、道德归因、道德评价、道德信念形成发展的过程。

5、道德认知的获得:(一)获得途径;1、从做中学;2、系统学习(二)道德判断与道德评价;1、幼儿道德判断能力和评价能力的发展;2、幼儿道德认知与判断力的关系(三)影响幼儿道德认知发展的因素1、自身认知能力;2、年龄因素;3、环境影响。环境影响包括家庭、幼儿园、同伴交往。

6幼儿行为习惯的理论包括(一)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班杜拉认为,学习者通过对榜样人物的示范行为进行观察所产生的替代性经验在观察学习中起着重要作用。(二)精神分析理论;精神分析的创始人弗洛伊德强调人类攻击和毁灭的内在倾向(三)认知发展理论。认知发展理论认为道德观念上的成熟应该能预示道德行为上的成熟

7、幼儿的行为可以分为两大类:亲社会行为和侵犯行为。

二、名解

8、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是人们关于善良与邪恶、公正与偏私的观念、原则和规范的总和

9、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一种个体心理现象,是个体依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原则和规范活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固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10、道德情感是人对道德原则、规范在情绪上的认同、共鸣,又是人对道德理想、道德建构的向往之情

11、道德意志是一个人自觉地调节行为,去克服困难,以实现一定道德目的的心理过程

12、道德行为是人在其道德意识的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对待他人和社会有道德意义的活动

13、幼儿的道德认知主要是指幼儿对是非、善恶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

14、亲社会行为又称积极的社会行为或利他行为,通常是指个体帮助或打算帮助其他个体或群体的行为及倾向

侵犯行为是指对人和事物带来有害结果的行为。

17、幼儿的行为的特点:(1)自控性差;(2)模仿性强;(3)随意性强;

18、影响幼儿行为习惯的因素:1、道德认知水平;2、榜样的示范作用;3、自我控制的能力;4、生理机能的成熟程度;5、家庭教养方式的影响

19、侵犯行为发展的一般特点和趋势:(1)侵犯行为的起因。(2)侵犯方式。(3)侵犯类型。(4)攻击行为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20、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原则:(一)集体教育;(二)尊重幼儿、相信幼儿;(三)爱和严格要求相结合;(四)目标和行为一致;(五)个别对待;(六)表扬与惩罚相结合

21、学前儿童道德教育的基本任务包括培养幼儿的道德感、良好的行为习惯、道德观念和行为动机。具体是要培养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爱科学的情感,培养诚实、自信、好问、友爱、勇敢、爱护公物、克服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和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等。

22、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方法与途径:(一)榜样示范;(二)文学和艺术作品;(三)游戏;角色扮演和移情训练是两种重要和常见的方法:1、角色扮演;2、移情训练(四)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在实践活动中积累道德体验;还可以通过委派任务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

十三章幼儿性别角色的获得与发展

一、识记

1、性别的影响主要有两方面。一,性别差异对孩子发育有直接影响;二,性别对孩子成长的间接影响来自周围环境。幼儿性别角色的获得与发展对其社会化、价值观、身心发展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2、性别认同出现的年龄最早,大致在1.5~2岁;然后是性别稳定性,大致在3~4岁;最后则是性别恒常性,大致在6~7岁。

3、影响幼儿性别角色获得的因素(1)生物因素;(2)家庭环境;(3)大众媒体的强化;(4)教学环境;(5)模仿与扮演游戏

4、幼儿性别角色的差异表现:一、身体机能差异;二、认知发展差异;三、个性和社会性差异

二、名解

6、性别角色是社会按照人的性别而分配给人的社会行为模式(是指特定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社会成员所期待的适当行为的总和)

7、性别恒常性指儿童对一个人不管外表发生什么变化,而其性别保持不变8、性别角色知识指个体关于男性和女性各自适宜的行为方式和活动的认识。

三、简答

10、简述儿童性别概念与性别稳定性、恒常性之间的特征:(1)性别认同的产生早于性别稳定性;(2)性别恒常性出现最晚,儿童所处的生活环境对其性别恒常性的发展影响不大;(3)大约在九岁,儿童开始能够用语言解释性别的稳定性和恒常性

11、简述儿童个性和社会性差异:(1)玩具偏好的差异;(2)游戏中同伴选择的差异;(3)攻击性的差异;(4)亲子关系的差异;(5)抚育方面的差异;(6)社会交往方面的差异第十四章幼儿的游戏

一、识记

1、幼儿期的主导活动是游戏。游戏对儿童的认知情感以及个性的发展都起着重要作用。游戏是幼儿早期阶段的主要学习方式,是幼儿获得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2、游戏的理论:(一)经典游戏理论;1、剩余能量说(席勒、斯宾塞);2、松驰说(休闲论拉扎鲁斯);

3、生活准备说(练习论格罗斯);

4、成熟说(博伊千介克);

5、复演说(霍尔)(二)现代游戏理论1、精神分析理论;2、认知动力理论;3、苏联的游戏理论;4、萨顿·史密斯的游戏理论;5、布鲁纳的游戏理论。苏联的一些心理学家从活动的角度来解释游戏,主要观点:(1)强调游戏是学前儿童的主导活动;(2)强调游戏的社会性本质,反对本能论;(3)强调成人的教育影响,强调成人与教育影响在游戏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

3、对幼儿的游戏,可以进行不同的划分:(1)按认知水平分类;儿童的游戏分为四类:1、练习性游戏,(0~2岁)2、象征性游戏,(2~7岁);3、有规则游戏,(7~11岁)它包括四个要素,即游戏的目的、玩法、规则、结果。其中规则是核心。

4、创造性游戏,发生在形式运算阶段。

三、简答(11~18岁)

8、简述幼儿游戏发展的趋势:一、游戏内容的发展;二、游戏形式的发展;三、其他因素的发展

9、简述游戏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一、促进幼儿的认知发展;二、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三、丰富和调节幼儿的情感,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

10、简述幼儿游戏课程的设计需要注意的问题:一、学习和游戏融合,确定游戏在幼儿流动中的主导地位;二、以间接指导为主,使幼儿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人;三、创造适合的条件,为幼儿游戏的展开做好充分准备。1、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2、提供充足的游戏时间、适当的游戏场所和适宜的游戏材料

第十五章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1、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准:(一)智力发展正常,有求知欲;(二)情绪健康;(三)意志健全;(四)行为协调;(五)人际融洽;(六)反应适度。

2、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四个因素:(一)生理因素;1)遗传因素;(2)病菌或病毒感染;(3)大脑损伤(二)家庭因素;(三)幼儿园因素;(四)社会环境因素

3、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1、故事熏陶法;2、榜样示范法;3、实践磨炼法;

4、行为矫正法;

5、情境表演法

6、游戏矫治法

4、建立幼儿心理档案的步骤:1、准备工作;2、确定指标与内容;3、收集并录入基本信息;

4、观察并记录;

5、初步建档;

6、补充修改

二、名解

5、幼儿心理健康是幼儿在与环境、他人的交互活动中,逐渐形成的与环境、人际以及自我的积极良好的适应状态。

6、幼儿心理档案是以促进每个幼儿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为目标,由幼儿教师、父母与幼儿本人参与的对幼儿心理发展中各项指标与内容进行记录、整理运用的动态档案。

7、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组织与设计: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以幼儿为主体,以幼儿主动探索、自我感知为主线,以丰富的活动为主要形式,以认知发展辅导、人格发展辅导、生活与适应辅导为基本内容,以促进幼儿学会学习、学会适应、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全面发展为目标的课程。

三、简答

8、简述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幼儿园因素:一,陈旧教育观念与缺乏科学性的教育方法会直接促使幼儿心理问题的产生;二,师幼关系也直接影响着幼儿的心理健康;三,同伴交往不仅是幼儿社会化的基本途径,更是影响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四,幼儿园的物质与精神环境对幼儿的心理健康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五,规范合理、完善具体的教育活动制度、生活膳食制度、适当的防病措施与安全制度等也与幼儿的心理健康有密切的关系

10、简述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维护和促进幼儿情绪健康,培养幼儿较强意志品质,提高幼儿良好的适应能力,使幼儿学会求知、学会创造、学会处理、学会关心、学会合作、学会交往。具体可分为以下两方面的目标:(一)维护与调适目标;(二)发展与培养目标11、简述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六大原则。主要有主体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活动性原则、正反结合原则、尊重与矫正相结合原则、多元化与个性化相结合原则。

12、简述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1、认知发展的辅导;2、情感的教育;3、意志品质与挫折耐受力的教育;4、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5、伙伴关系的辅导

13、简述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途径:1、在日常教育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2、在环境创设中潜移默化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3、在游戏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4、在家庭教育中贯彻心理教育教育;5、心理辅导、感觉统合专项训练

14、如何在日常教育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1、可在幼儿班集体的建设与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2、教师应在日常教育中,注意引导、鼓励和帮助幼儿参加各种活动,并随时肯定、表扬他们的积极性和良好表现,激励他们的主动精神;3、教师应当注意以幼儿在活动过程中发生的实际问题为素材,及时组织他们思考、讨论:让幼儿获得正确应对意外事件或冲突的解决方法,提高幼儿的适应能力;4、对于有某种心理障碍倾向的幼儿可以在日常活动中实施巧妙的干预手段,以产生矫治的效果

15、如何在游戏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一,通过游戏发展幼儿智能;二,通过游戏调整幼儿的消极情绪;三,通过游戏锻炼幼儿的意志品质;四,通过游戏培养幼儿的人际交往技能;五,通过游戏促进幼儿形成良好的性格

16、如何在家庭教育中贯彻心理健康教育:1,努力创建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2,树立科学的育子观念;3,使用科学的育子方法;4,学当孩子的心理医生

17、简述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应注意的问题:(一)树立科学的教育观;(二)提升幼教工作者的素质;(三)家园协同进行;(四)避免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化的问题;(五)避免走向两个误区。一是完全活动化;二是简单医学化。

18、简述建立幼儿心理档案的意义:1、建立幼儿心理档案可以丰富教育资源;2、建立幼儿心理档案可为教师了解和掌握幼儿发展善提供重要依据;3、建立幼儿心理档案是幼儿自我发展的重要途径;4、建立幼儿心理档案可促进家园协作;5、幼儿心理档案是对幼儿评价的有益资料;6、建立幼儿心理档案可以提高教师素质

19、简述幼儿心理档案的内容:1、基本概况(包括幼儿姓名、性别、年龄、身长、体重、视力、家庭简介等方面的指数;)2、认知发展的材料(包括材料化和非标准化两类材料);3、操作能力的材料;4、幼儿语言发展的材料;5、情绪和意志发展的材料;6、社会交往方面的材料;7、其他方面的材料。

20、简述使用幼儿心理档案要注意的问题:1、辩证地使用,避免出现偏差;2、发展地使用,充分体现幼儿心理档案的功能;3、开放地使用,避免档案神秘化,增加幼儿心理压力21、简述“幼心课”的设计步骤:1,确定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调和目标;2,拟订计划;3,确定课程的执行措施与保障条件;4,课程试用;5,课程修改、调整与补充.

22、简述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的设计:1、确定主题目标;2、选择方法;3、确定活动时空、形式与内容;4、确定活动步骤;5、准备活动器材;6、明确反馈与调节措施;7、指明活动效果的检验与评价

第十六章幼儿期的问题行为及其矫治

一、识记

1、幼儿常见的问题行为:1、语言发展障碍;

2、智力障碍;

3、学习障碍

2、智力落后分为轻度(IQ处于50~70)、中度(IQ处于25~50)、重度(IQ在25以下)

3、常见的问题行为包括一)说谎;(二)拒绝上幼儿园;(三)侵犯行为;(四)偷窃行为;(五)固执违拗和过度任性行为。

4、常见的综合性的发展障碍的问题行为主要有多动症、自闭症、焦虑症以及恐怖症。

二、名解

10、侵犯行为包括对人的侵犯和对物的侵犯,具体有攻击行为、破坏性行为和欺负行为。

11、综合性发展障碍:也称为广泛性发育障碍,是指在幼儿心理发展过程中,由于认知和社会性等多方面综合因素所引起的综合性的发展障碍。

三、简答

15、简述拒绝上幼儿园的表现、原因及矫治

表现:当家长把孩子送到幼儿园时,孩子又哭又闹,不肯离开父母。这种情况心理学上称做“入托(或入园)分离性焦虑。

原因:(1)幼儿自身因素;(2)家庭因素

矫治:(1)良好的家庭教育;(2)家长做好入托前的准备;(3)教师多熟悉孩子;(4)药物治疗

16、简述攻击行为的表现、原因、矫治。

1)表现一般以躯体攻击为主,言语攻击为辅,有时还会虐待小动物;

2)原因(①人格因素,②家庭因素,③强化因素);

3)矫治要让家长明白,不能把进取性和攻击性混淆在一起。矫治严重的攻击行为可采取:一是榜样法,二是阳性强化法,三是消退法,四是暂时隔离法。不可采用体罚的方法)17、简述破坏性行为的表现、原因及矫治。

1)表现(儿童经常恶作剧,故意损坏幼儿园或别人家的财物,以此为乐);

2)原因及其矫治(①不良情绪的发泄,②对他人的报复,③显示自己“能干”

18、简述欺负行为的表现、原因及矫治

表现:具有三个特征:未受激惹性(有意性),重复发生性,欺负者和被欺负者之间力量的不均衡性。直接欺负(如打、踢和直接言语欺负如辱骂、起外号)和间接欺负(如背后说人坏话、群体排斥)

矫治:教师要注意监督儿童的行为,并且对欺负要坚决制止,对欺负者要给予适当惩罚,同时要让儿童明白欺负别人是不对的,并不能显示自己的强大,反而会被别人瞧不起。教导儿童形成友爱和谐的集体关系

19、简述偷窃的表现、原因及矫治。

表现:为未经过他人同意或他人不在时拿走他人的钱财或物品,一般开始的偷窃对象是父母或其他亲人

原因:(1)家教不严;(2)家教过严;(3)缺乏关注;(4)报复行为;(5)冒险心理

矫治:首先要弄清产生这种行为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及早纠正。一,父母要对孩子进行教育,让孩子明白偷窃是错误行为。二,父母应充分理解孩子的心理状况,适当满足孩子的要求,`对一些不恰当的要求应耐心给孩子解释与劝说,并明确告诉孩子,任何人都不可能得到一切想得到的东西。三,对那些有冒险愿望的孩子,要引导他们多参加体育运动和健康的游戏。四,利用惩罚法与阳性强化法相结合进行矫治,特别要注意集体气氛和环境的影响作用

20、简述固执违拗和过度任性行为的表现、原因及矫治:

固执违拗的表现:这类儿童通常有对立违抗性行为,亦即对象教师或家长提出的要求明显地不服从、违抗或挑衅的行为,多见于10岁以下儿童。

原因有:(1)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都很强;(2)成人与幼儿缺乏感情沟通,经常讽刺、挖苦或体罚幼儿;(3)家长强行要求幼儿学习,不顾及幼儿的爱好和意愿;(4)家长对幼儿过分迁就

矫治:(1)掌握孩子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尊重、信任孩子;(2)分析孩子出现问题行为的具体原因,有针对地进行教育;(3)可利用孩子争强好胜的心理来激发他们

过度任性行为的表现:儿童任性是个性偏执、意志薄弱和缺乏自我约束能力,

矫治:(1)了解幼儿任性行为的原因,讲清道理;(2)转移幼儿注意力;(3)可以利用消退法;(4)和家长沟通,告诉家长任性的危害,让其明白不能溺爱孩子。

22、简述自闭症(孤独症)的表现、原因及治疗。

表现:社会交往方面的严重障碍,沟通交往方面的严重障碍,行为兴趣和活动方面的狭窄、刻板和重复性质。(1)社会交往方面的严重障碍;(2)语言交往方面的障碍;(3)兴趣和活动方面的狭窄、刻板和复生性质

原因:(1)遗传的因素;(2)怀孕期间的病毒感染;(3)新陈代谢疾病;(4)脑伤

矫治:

家庭治疗:一,舒缓家庭压力;二,创造合适的学习环境;三,反复练习;四,安排多样化

23、简述儿童焦虑症的表现、原因及矫治。

表现:儿童在微小事情和无明显原因下发生的发作性紧张、莫名恐惧、担心害怕、烦躁不安,常伴有差错、头痛、心慌、呼吸急促、口干、多汗、尿频、尿急、乏力等植物神经系统功能异常的表现

原因:(1)心理环境因素;(①家长或教师对孩子过于苛求或干涉过多,经常或强烈的惩罚都会使孩子整天处于紧张状态;②有的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使孩子不能正确地估计自己;

③父母把子女当做自己的“知心人”,向孩子倾诉自己生活中遇到的烦恼)

(2)遗传因素;(3)生理因素

矫治:(1)家长和教师要正确对待孩子,注意循循善诱;(2)培养孩子健康的人格培养,培养坚强的意志及开朗的性格;(3)对于症状较轻的儿童,主要是教育方法及心理支持的问题;(4)对于症状较明显的儿童,应采用心理和药物的综合性治疗措施

《学前心理学》期末试卷A卷

《学前心理学》期末考试A卷 姓名:专业:学前教育 学号:学习中心: 成绩: 一、简答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 1、简述学前儿童动作发展规律。 答:儿童动作发展的一般规律为:从上至下儿童最早发展的动作是头部动作,其次是躯干动作,最后是脚的动作。任何一个儿童的动作总是沿着抬头一翻身一坐一爬一站一行走的顺序发展的。?由近及远儿童动作发展从身体中部开始,越接近躯干的部位动作发展越早,而远离身体中心的肢端动作发展较迟。如上肢动作的发展顺序是:肩头和上臂一肘、腕、手一手指。?由粗到细?即由大肌肉大幅度的粗动作发展到小肌肉的精细动作。如儿童手的动作发展由无目的地乱“抓”,发展到有目的地“抓”,进一步又发展到由拇指、食指合作的“拿”。这是一个徐徐渐进的过程,一下完成不了那么多的神经协调,虽然细节上有差别,但是总是上就是这个情况,一般越早的能够玩成上面的那些步骤的孩子生长发育是比较快得,智力也一般比较高。 2、简述学前儿童无意想象的特点。 答:(1)、儿童无意想象无预定目的,由外界刺激直接引起。想象主题不稳定。(2)、想象的内容零散,缺乏系统性。(3)、想象活动只需过程,不在意结果。(4)、想象收情绪和兴趣的影响。 3、简述幼儿自我评价的特点。 答(1)往往依赖于成人对他们的评价,到了幼儿晚期,开始出现了独立的评价(2)自我评价常常带有主观情绪性,幼儿的自我评价会逐渐客观,自我评价具有笼统性,片面性和表面性,这与幼儿的认识水平低有关

二、论述题(共25分) 。 试论述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趋势。 答:1.从简单到复杂?儿童最初的心理活动,只是非常简单的反射活动,以后越来越复杂化。 (1)从不齐全到齐全。头几个月的孩子不会认人,1岁半之后才开始真正掌握语言,与此同时,逐渐出现想象和思维。各种心理过程出现和形成的次序,服从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规律。? (2)从笼统到分化。?幼小的婴儿只能分辨颜色的鲜明和灰暗,3岁左右才能辨别各种基本颜色。?又如:最初婴儿的情绪只有笼统的喜怒之别,以后几年才逐渐分化出愉快和喜爱、惊奇、厌恶以至妒忌等各种各样的情绪。? 2.从具体到抽象?他认为儿子总是小孩,他不理解“长了胡子的叔叔”怎么能是儿子呢成人典型的思维方式——抽象逻辑思维在学前末期才开始萌芽发展。? 3.从被动到主动?儿童心理活动最初是被动的,心理活动的主动性后来才发展起来,并逐渐提高,直到成人所具有的极大的主观能动性。儿童心理发展的这种趋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从无意向有意发展。?新生儿会紧紧抓住放在他手心的物体,这种抓握动作完全是无意识的,是一种本能活动。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逐渐开始出现了自己能意识到的、有明确目的的心理活动,然后发展到不仅意识到活动目的,还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心理活动进行的情况和过程。如,大班幼儿不仅能知道自己要记住什么,而且知道自己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的。这就是有意记忆。 (2)从主要受生理制约发展到自己主动调节。三岁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主要是由于生理上不成熟所致,随着生理的成熟,心理活动的主动性逐渐增长。四五岁的孩子在有的活动中注意力集中,而在有的活动中注意力却很容易分散,表现出个体主动的选择与调节。 , 4.从零乱到成体系?幼小儿童一会儿哭,一会儿笑,一会儿说东,一会儿说西,都是心理活动没有形成体系的表现。正因为不成体系,心理活动非常容易变

幼儿教育心理学―幼儿学习方式和动机

1.幼儿学习方式有哪些? 这次主要是看了小小班和小班的幼儿,感觉上幼儿的学习方式都是比较类似的, 小小班和小班幼儿的主要学习方式有以下几种: 1.经典条件作用 (1)就好像中午睡觉的时候,要把等关了,而且把窗帘拉上,营造一个睡觉的环境,而当要起床的时候,就把灯开了,幼儿们通过感受这种亮度的变化就知道什么时候该睡觉,什么时候该起床了 (2)又好像在吃饭之前要放故事,或者是像东方红那样子,有一首歌是结束活动的,幼儿都很熟,每当响起时,幼儿们就开始忙碌收拾玩具起来,这都是非常经典的条件发射作用,什么音乐应该对应做什么。 (3)就好像老师说: “小朋友看哪里,小朋友看这里,小朋友看哪里,小朋友看老师”我觉得这些形式的话语也相当于经典条件反射了,一说这句,大多幼儿就会看着老师。 2.操作条件作用 操作性条件作用以奖励某种行为作为重点,而在幼儿年龄增长过程中,起更多作用的是操作性条件作用,而在幼儿园中,教师用的操作性条件强化物,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下面就从物质和精神这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操作性物质条件 ①在小小班的时候,每天下午将近放学的时候,老师就会进行一天生活的反思,哪里做得不好,她会先说出现象然后慢慢地引导小朋友,叫小朋友自己说出自己哪里做的不好,而这些是包括一天的行为教育,安全,礼仪等方面, 而且老师会表扬一些做得好的同学,因为也是小小班和小班的孩子,对行为的控制能力也比较弱,通常要通过外在的一些条件来帮助他们行为的养成,就好像奖励小贴纸,尤其是年龄越小的幼儿,他们对待小红花,小贴纸,小礼

物等这些物质的奖励是很在乎的,而且看到别人有奖励了,大部分的幼儿都能积极地遵守规则,做出好的行为,而被奖励的幼儿则作为一个榜样作用,激励其他的小朋友,这是很好的。 ②而我观察到了有一些不好的操作性条件作用 在幼儿园里面,尤其是小小班,我观察到了一些现象,有一些小朋友很快就不吃饭了,我看到一个简直是只吃两口他就不吃了,但是只要别人喂他吃饭,他就很快就能吃完饭了,我觉得这种可能是一种不好的操作性条件作用,可能在家里的时候,他不喜欢自己吃,然后不吃了,引起家里的人看到后就喂他吃饭,久而久之,当他不想自己吃饭的时候,他可能就不吃,然后等待别人来喂饭,我觉得这是因为行程了不好的操作性条件作用,像这样的还有幼儿不喜欢自己做事情,养成懒的行为,有可能与这个大人强化了幼儿不恰当的行为而导致的。 因此,大人应该根据教育的要求,从幼儿类似的主动行为中辨别出来,哪些行为需要予以强化,哪些行为不应该去强化,才能从小形成良好习惯。 3.观察模仿学习 观察是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幼儿主要通过感官直接接触,即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等,即广义的观察来学习。而幼儿的观察学习常常与模仿相联系,而年幼的孩子主要模仿一些表面现象,就好像我在小班时候,观察到了有一个小孩子老师说一句话,他在下面就要说一句话,有时候是学老师有时候是自己再说,但是我有发现,这个孩子的语言能力很强,在其他大部分的孩子只会说话不连续的时候,他却可以说一些很复杂的词句,语言发展能力比其他一些小朋友强,我觉得这可能与他平时喜欢模仿成人说话有关。而有时候有一些成人,在孩子学习模仿自己说话的时候,他可能会很生气地呵斥孩子,但其实这样是不利于他们的语言的发展的。 而在建构区的时候,老师都是在纠正孩子的建构的东西的基础上,在旁边自己建起一个建筑,然后问小朋友们好不好看,这样的话,可以让幼儿模仿老师的建筑来去加一步去建构,但却是有结构基础的。而且有时候老师会称赞有一些小朋友行为表现得好,例如有些小朋友走路比较好,背挺得比较直,吃饭

幼儿心理学期末考试

《幼儿心理学》期末考试试题 (总分100分,时间为60分钟) 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分数:_________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20小题,共40分) 答题卡 1、在同学聚会上,大家讨论起一个老同学,你在头脑中呈现出这个同学的样子,这种心理现象叫做()。 A、再认 B、回忆 C、记忆恢复 D、识记 2、依赖事物的形象或表象以及它们的彼此联系而进行的思维是()。 A、发散思维 B、具体形象思维 C、直觉行动思维 D、抽象逻辑思维 3、看小说时产生的心理活动是()。 A、无意想象 B、表象 C、创造想象 D、再造想象 4、向幼儿提供具体的、形象的、明确的提示,有助于幼儿利用线索,这是幼儿在运用()记忆策略。 A、提取策略 B、视觉复述策略 C、特征定位策略 D、组织性策略 5、自己喜欢,就以为别人也喜欢;自己不喜欢,就以为别人也不喜欢。这就是()。 A、自我中心 B、自私自利 C、自说自话 D、自以为是 6、幼儿常有脸上挂着泪水又笑起来的情况,即破涕为笑,主要是因为()。 A、幼儿的情绪易冲动 B、幼儿的情绪不稳定 C、幼儿的情绪易外露 D、幼儿的情绪还是由生理需要控制着 7、儿童思维发生在()。 A、0~1岁 B、1~1、5岁 C、1、5~2岁 D、2~3岁 8、引起无意注意的客观条件不包括()。A、运动的刺激物 B、情绪状态 C、有对比的刺激物 D、新异的刺激 9、以下关于幼儿再造想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幼儿的想象中,再造想象是非常少的。 B、幼儿的再造想象常常依赖于成人的语言描述或图形符号的描绘。 C、幼儿的再造想象中的形象是生活中没有见过的。 D、幼儿的创造想象常常根据外界情景的变化而变化。 10、3岁前儿童的记忆一般不能永久保持,这种现象称为()。 A、短时记忆 B、感觉记忆 C、婴儿期记忆缺失 D、记忆容量不足 11、幼儿看见图画里的人穿着棉袄,带着手套,就知道“这是冬天,天气很冷”。这种认知属于()。 A、直觉 B、感觉 C、思维 D、记忆 12、幼儿园里最常用、最实用的研究方法是()。 A、问卷法 B、作品分析法 C、调查法 D、观察法 13、梦是()的一种极端形式。 A、有意想象 B、创造想象 C、无意想象 D、再造想象 14、幼儿思维的主要形式是具体形象思维,其借助的思维工具是()。 A、表情 B、动作 C、表象 D、语词 1、15、新生儿的原始情绪是()。 A、怕怒爱 B、喜怕爱 C、怕笑爱 D、怒怕笑 16、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 A、主观被动的 B、能动主动的 C、能动主动的 D、消极客观的 17、一系列有目标指向性的认知操作过程被称为()。 A、问题解决 B、发散性性思维 C、抽象思维 D、思考 18、幼儿利用掰手指来数数,动作停止,他们的思维也就停止了。幼儿这种依赖实际动作的思维被称为()。

最新幼儿心理学案例分析题资料

1、一个幼儿能够正确回答这样一个问题:"这里有六个苹果,我们两个人分,两个人要一样多,每个人可以分到几个苹果"。但是他不会回答:"3+3等于几"这样的问题。家长感到很奇怪。在大人看来,前者属于除法题,后者是加法,为什么幼儿会回答前者而不会回答后者?请你分析一下原因。 2、幼儿教师在幼儿园教学中要使用大量直观形象的教具,以帮助幼儿理解教学内容,在给孩子讲故事时,讲到“大象用鼻子把狼卷起来”时,总是用手做出“卷”的动作,说到“大象把狼扔到河里去”,又用手做出扔的样子,孩子们也学着老师的样子做出相应的动作,脸上会露出会议的笑容。分析案例中现象回答如下问题: (1)此案例体现了儿童思维发展中的什么特点?(2)根据该特点,教师该如何有针对性的教学? 答:1)案例体现了幼儿的思维发展具有具体形象性的特点。思维的内容是具体的,依靠头脑中的具体形象和动作来思维。 2) 3)老师在教学中应该适合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特点,多采用具体形象的教具、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动作等来进行教学。也可以让儿童根据老师的语言描述作出相应的动作,一边做动作一遍思考想像,

帮助儿童理解领会教学内容。 3、儿童在2、3岁的时候经常说"我的",开始不让人家动他的东西。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孩子逐渐会用"我"这个词来表达自己的愿望。请你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1、答:1)这种现象表明了幼儿的思维具有具体形象的特点。 2)他不是通过算术公式来解决问题的,他之所以能回答前面的问题,是因为这个问题在他心中形成了直观的形象,而后一个题目仅仅是抽象的公式。 2、答:1)案例体现了幼儿的思维发展具有具体形象性的特点。思维的内容是具体的,依靠头脑中的具体形象和动作来思维。 5) 6)老师在教学中应该适合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特点,多采用具体形象的教具、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动作等来进行教学。也可以让儿童根据老师的语言描述作出相应的动作,一边做动作一遍思考想像,帮助儿童理解领会教学内容。

最新幼儿心理学试题

幼儿心理学期末考试试卷 (总分100分,时间:60分钟) 班级:__ ______姓名:____________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小题,总分60分)。 1、人最早出现的认知过程是()。 A、感觉和视觉 B、感觉和记忆 C、知觉和记忆 D、记忆和想象2、新生儿的第一声啼哭具有重要的()价值。 A、报到 B、社会 C、心理 D、生理 3、“视崖实验”可以测查婴儿的()。 A、方位知觉 B、深度知觉 C、大小知觉 D、形状知觉4、看小说时产生的心理活动是()。 A、表象 B、创造想象 C、再造想象 D、无意想象 5、人的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统称为()。 A、个性心理 B、心理现象 C、心理过程 D、个性倾向性 6、3岁儿童已经能正确辨别上下方位,4岁儿童能正确辨别前后,部分5岁儿童开始能以()为中心辨别左右。 A、他人 B、同伴 C、自身 D、父母 7、思维的基本特点是概括性、间接性和()。 A、涵括性 B、组织性 C、集中性 D、指向性 8、幼儿常有脸上挂着泪水又笑起来的情况,即破涕为笑,主要是因为()。 A、幼儿的情绪还是由生理需要控制着 B、幼儿的情绪易冲动

C、幼儿的情绪不稳定 D、幼儿的情绪易外露 9、引起无意注意的客观条件不包括()。 A、新异的刺激 B、运动的刺激物 C、有对比的刺激物 D、情绪状态10、向幼儿提供具体的、形象的、明确的提示,有助于幼儿利用线索,这是幼儿在运用()记忆策略。 A、特征定位策略 B、组织性策略 C、提取策略 D、视觉复述策略 11、当刺激多次重复出现时,婴儿好像已经认识了它,对它的反应强度减弱,这种现象称作()。 A、记忆的潜伏期 B、客体永久性 C、回忆 D、习惯化 12、人在头脑中创造新形象的基本材料是()。 A、想象 B、表象 C、感知 D、记忆 13、幼儿的主要思维方式是()。 A、具体形象思维 B、抽象逻辑思维 C、自我中心性思维 D、直觉行动思维 14、在方位知觉的发展中,儿童在()能够正确辨别前后。 A、3岁 B、4岁 C、5岁 D、6岁 15、幼儿看见图画里的人穿着棉袄,戴着手套,就知道“这是冬天,天气很冷”。 这种认识属于()。 A、感知 B、记忆 C、想象 D、思维 16、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是()。 A概念B思维C动作D语言 17、人脑中所保持的有关事物的形象是指()。

学前心理学案例分析答案

第二章 、岁左右的儿童常常表现出各种反抗行为或执拗现象,不再象以前那样听话了,一有机会便要采取独立的行动。比如,儿童往往要求自己穿衣、吃饭;爱说“不”或不让动手偏用手去摸,不知什么叫危险,什么叫不行。如果受到成人预 先限制或强行制止,儿童就会表现出情绪烦躁或反抗。这个案例说明此时儿童心理发展处于什么阶段?其主要的心理 特征是什么? 答:)案例中这个孩子正处于幼儿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和危机期。())其主要的心理特征是:①容易产生 强烈的情绪表现;②出现对成人的反抗行为或各种不符合社会行为准则的表现,独立性和自我意识产生。)正确做法: 成人不能够对儿童预先限制或强行制止,注意教育技巧,防止形成对立。否则儿童就会表现出情绪烦躁或反抗,容易 使儿童形成执拗性格;要么形成懒惰、依赖,无独立愿望的人格。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发展其独立性,并指导其学 会正确的方法。 () 、最近,小华的母亲非常着急岁的小华出现了口吃的现象,尽管母亲多方矫正,甚至取笑打骂都无济于事.请分析一下小 华出现口吃的原因,以及矫正儿童口吃应该遵循的主要原则。 答:)、岁是儿童口吃的常见阶段,口吃的原因有些是生理原因,但是更多的是心理原因所致。心理原因之一是说话 时过于急噪、激动和紧张。、岁的儿童急于想表达自己的思想时,容易出现言语流节奏的障碍。原因之二是出于模仿。 儿童期是好模仿期,对他人口吃出于好奇,就模仿口吃。 )矫正口吃的重要原则是解除紧张。小华母亲采取取笑甚至打骂的方法是错误的。这不但不能矫正口吃,反而会加剧 儿童紧张心理,导致儿童不愿说话甚至形成孤僻等不良个性。 成人在掌握了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及时加以正确引导,孩子可以在和成人的对话中学会慢慢地说话,用手势 辅助语言来表达,问题就能够解决。() 第三章 运用幼儿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发展特点,分析幼儿的心理现象,老师如何组织教学。(教材) 、无意注意为主:)——刺激物的特点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注意的选择性 )利用:①采用符合儿童注意特点的教学组织方式(教具、语言、活动方式);②内容安排符合儿童注意特点和兴趣 和需要。要多样化。③活动时间安排不宜过长。())防止无关因素的干扰。 、有意注意初步发展,依赖成人的组织和指导。(明确目的,语言组织和引导)把注意对象变成儿童活动的对象。组织游戏活动,增加儿童注意的稳定性,防止无关因素的干扰。 第四章 要求幼儿辨别三角形和正方形时,教师往往让幼儿边看边用手沿着三角形和正形的边缘摸它们的轮廓,同时每 次摸到拐角处的时候,要求说出角的数量,如一个角、二个角等,这样的活动安排,效果往往比较好.请分析这样做的理由 .答:这样做是合理的。视觉、听觉、动觉等相协同活动有助于儿童对物体的空间知觉.特别是在视觉、手的触觉、动觉 的协同活动中儿童对几何图形的知觉效果是最好的,可以多角度地认识物体。单一地用视觉或触觉会造成儿童知觉错误 率的提高。 (教材) 第五章 我们经常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幼儿教师花大力气教幼儿记住某首儿歌,有时候孩子们不能完全记牢,但他们偶尔听到的某个童谣,看到的某个电视广告,只需一两次他们就对广告词熟记心中,结合幼儿记忆的这一现象,请你分析一下 影响幼儿无意识记忆的因素。 答:)在整个学前期,幼儿的无意记忆占优势,影响幼儿无意识记忆的因素有: 客观事物的性质;客观事物与幼儿主体的关系;幼儿认知活动的主要对象或活动所追求的事物;活动中感官参加的数 量以及活动的动机等。 )幼儿对看到的某个电视广告的广告词记忆效果较好是因为对广告词的记忆是一种无意记忆,电视画面具有具体生动、 形象的特点,给予幼儿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刺激。童谣、广告词的简明的语言,符合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很容易成 为儿童无意记忆的对象,而教师要求记忆的任务属于有意记忆。 第六章 案例分析(根据学前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对所给的例子进行剖析,共分) ()。某幼儿特别喜欢听古典音乐,他也很崇拜音乐家。有一天,他跟妈妈说:“今天,肖邦叔叔到我们幼儿园 来了,还给我们弹钢琴呢!”妈妈听了吓了一跳,以为孩子在说谎。 请根据幼儿想象的有关原理,对此例加以分析。() 答:)幼儿想像具有夸张性的特点,表现在:①夸大事物的某个部分或某种特征;②混淆假想与真实。 )原因:①认知水平的限制;②情绪的影响;③幼儿想象表象能力的局限。

儿童心理学案例分析

儿童心理学案例分析:当犟儿子遇上倔爸爸 改掉一个不良习惯,远比养成一个好习惯困难得多。在帮助孩子克服不良习惯的过程中,家长需要适时的把握好爱的尺度,应该多从情感上靠近,心灵上沟通,方法上变通。 习惯成自然,习惯一旦养成往往很难再改变,在帮助孩子克服不良习惯的过程中,家长需注意方法的运用。只有运用正确科学的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下面我们来看一个儿童心理学案例。 儿童心理学案例: 今年上一年级的小华不但做事拖拉、粗心,而且特别犟,不管怎么教导他就是屡教不改。更令人苦恼的是,犟儿子遇上了倔爸爸。小华的爸爸整天都紧盯着孩子的这些问题不放,不失时机地训斥。最近,家里的矛盾开始升级了,这父子俩都有点“掐”上了:儿子很反感爸爸说他,只要爸爸一开口,儿子索性就捂上耳朵,还说“不喜欢爸爸”。 儿童心理学案例分析: 这是一起比较典型的因教育方式不当而引起幼儿逆反情绪的案例。结果导致父子矛盾升级——孩子跟爸爸较上劲儿了。从心理学的角度上说,人的个性是可以遗传的,在这对父子身上,我们可以看到相似的个性特点。 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之后,孩子的自我意识不断发展,主观能动性逐渐增强,对成人的一些要求有了自己的判断,他们不再是一味地顺从于他人,有点儿“我行我素”。家长如果不了解孩子的这些心理特点,一味训斥,甚至打骂,就容易使孩子在个性发展上走向两个极端:或遇事唯唯诺诺,谨小慎微,胆小怯懦;或执拗任性,胆大妄为,目中无人。 教育孩子必须遵循教育规律,了解儿童心理。在本案例中,孩子被爸爸无休止的、“马拉松”式的说教所包围,以至于产生逆反心理,抵触爸爸的教育。 面对孩子的逆反表现,这位爸爸应该好好反思一下:我的孩子为什么烦我?我的教育方式妥当吗?我了解孩子多少?我的孩子为什么不听我的话?什么样的教育才是孩子所乐意接受的呢?……想明白了这些问题,自然就有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 应对措施: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期末复习总结指导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期末复习指导 重点提示: 1.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0至6岁学前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2.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任务:阐明儿童心理的特征和各种心理过程的发展趋势;揭 示儿童心理发展变化的机制。 3.关于个体心理发展的基本观点及其每个观点的含义。 4.关于关键期概念的正确理解和慎重使用。 5.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法和理论研究法两大类。 6.实证研究法是指研究者必须通过一定的控制手段,观察、测量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 的相应变化,最后,从这些变化中找出规律来。 7.在心理学中通常把实验的研究者称为主试,把被研究者称为被试。 8.任何研究都有一个时间上的取向,据此又把研究分为横向和纵向两个类型。横向研 究和纵向研究的概念以及它们各自的优点和缺点。 9.纵向和横向的研究取向可以具体体现为以下三种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每种方法的含义、分类和运用。 10.理论研究法的价值。 重要点提示: 1.遗传现象。所谓遗传,就是父母(亲代)通过生育过程把遗传物质(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基因)传递给子女(子代),使后代表现出同亲代相似的特征,比如体态、相貌、气质、音容等。 2.遗传的作用。遗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前提。 3.大脑的结构和机能。 结构:大脑两半球的构造;大脑重量的增加,即6、7岁时儿童的脑重约1280克,已基本接近成人脑重的90%。12岁达1400克(即成人脑的平均重量)。 机能:新生儿不仅出现无条件反射,而且也能在一定的条件下形成条件反射;皮层抑制机能的发展;第一、第二信号系统的发展。 4.影响胎内环境的因素:母亲的生育年龄、母亲的营养、药物、辐射、孕妇的健康状况、RH因子、母亲的情绪和态度。 一、学前儿童的感知觉发展 1.感觉和知觉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近40年来心理学对儿童知觉学习的研究有许多惊人的发现。 2.触觉的敏感性有助于推动婴儿对环境的反应。到一岁左右,婴儿的触觉、味觉和嗅觉能力已经和成人的相应能力大体相当。 3.视敏度就是视觉辨别的精细程度,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视力。颜色视觉方面的一个重要缺陷是色盲。 4.新生儿出生后就能听到声音,以后听觉敏感性不断提高。听觉偏好有助于婴儿发展 自己的情感、智力和社会性。复发性中耳炎是导致儿童听力损伤的普遍原因。尽力减少环境中的噪音,也是保护儿童听力的重要保障。 5.通道知觉主要指视觉——听觉、视觉——触觉、视觉——动觉之间的联合。 6.美国心理学家范茨专门用视觉偏好的方法研究了婴儿对形状的辨别和偏好。研究发 现,婴儿对人脸图最感兴趣,这对他们的生命是有现实意义的。 7.美国心理学家吉布森设计的视崖装置用来研究婴儿的深度知觉。婴儿的深度知觉能 力与早期的运动经验有关,与婴儿爬行的经验有关。 8.研究表明儿童方位知觉的发展顺序为先上下,再前后,然后是左右。儿童左右概念 的发展是和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相符合的。 9.知觉恒常性包括大小恒常性和形状恒常性。 二、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 1.传统的记忆理论和信息加工理论对记忆的研究;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认知心理学对记忆的研究。 2.婴儿的记忆主要是再认。 3.在态度上,幼儿的记忆以无意识记为主,有意识记在不断发展。在方法上,幼儿较多运用机械识记,一旦运用意义识记,效果则好。

幼儿心理学期末考试题

2016—2017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幼儿心理学)班级姓名座位号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儿童心理学中的“儿童”是广义的,其年龄阶段一般是指() A、0-3岁 B、3-6岁 C、6-12岁 D、0-18岁 2、心理是人脑对() A、客观现实像镜子一样的反映 B、客观现实被动的反映 C、客观现实能动的反映 D、客观现实原原本本的反映 3、反映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是() A、方位知觉 B、大小知觉 C、时间知觉 D、距离知觉 4、注意使儿童对环境中的各种刺激反应不一,总是舍弃一些信息、这是注意的( )功能 A、调节 B、整合 C、维持 D、选择 5、儿童在绘画时常常顾此失彼,说明儿童注意的( )较差 A、广度 B、稳定性 C、分配能力 D、范围 6、识记过的事物重新出现时感到熟悉,确知是以前感知过或经历过的,这种现象属于( ) A、再认 B、再现 C、习惯化 D、条件反射 7、小朋友听老师讲《西游记》的故事,仿佛看见了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情景,这是()。 A、逻辑思维 B、创造想象 C、综合想象 D、再造想象

8、心理学家布鲁姆通过研究发现,生后头4年儿童的智力发展最快,已经发展了()。 A、70% B、60% C、65% D、50% 9、自尊心、自信心和羞愧感等是()的成分。 A、自我评价 B、自我体验 C、自我控制 D、自我觉醒 10、一般不会影响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因素是() A、社会生活环境 B、儿童日常的生活环境 C、移情 D、遗传基因 二、填空题(每题1分,共10分) 1.依恋的类型()()() 2.儿童社会化的前提() 3.儿童攻击性的两种表现()() 4.个性的特征()()()() 三、名词解释(每个2分,一共10分) 1.社会化 2.亲社会行为 3.个性

幼儿心理学案例分析

幼儿心理学案例分析心理学, 幼儿 案例一:某幼儿入睡不久,突然哭喊出声,坐起两眼直视,表情恐惧,叫他不理睬,醒后完全遗忘。请回答,1,该小儿发生了哪一种睡眠障碍?2,分析其发生的原因?3/应怎样预防? 1.夜惊 夜惊是指睡眠中突然惊醒,两眼直视,表情紧张恐惧,呼吸急促,心率增快,伴有大声喊叫、骚动不安,发作历时1~2分,发作后又复入睡,晨醒后对发作不能回忆。夜惊又称睡惊。患者睡眠中突然坐起,一声尖叫,伴有植物神经征象,如心跳、呼吸加快、大汗淋漓。有强烈的恐惧、焦虑感和窒息感,偶然有幻觉,如见鬼一般。每次发作约1-2分钟,早上醒后一般无所记忆。这一点和梦魇不同。儿童多见,大多数在长大后自愈。成人患病者常有焦虑症,或可能存在未查明的内脏疾病。治疗可用心理辅导与药物安定 2.病因: 一、不正确的睡眠姿势。如蒙头睡觉、俯卧睡觉、趴着睡觉,或者两手压着前胸,这几种睡姿都会影响孩子的睡眠,容易引起夜惊。 二、白天或临睡前过度兴奋。如白天休息少,在户外奔跑玩耍或受到惊吓、责骂或睡前看过分紧张、刺激的影视而引起大脑过度兴奋,晚上睡觉时就容易发生夜惊。

三、癫痫。极少数的癫痫患儿发作在睡眠时,除全身肌肉抽搐外,还有胡言乱语、哭叫吵闹等表现。 3.虽然夜惊的诱因很大程度上是生理发育的因素,但父母们还是能够科学地帮助孩子尽量避免出现夜惊症的: * 睡眠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孩子身体和大脑的发育。良好的作息习惯和睡眠卫生(包括睡觉时不要开着灯,室内空气流通,睡姿正确,睡前不要吃过多的东西,等等),能够促进大脑正常发育并得到充分的休息。 * 帮孩子放宽心。排除了生理和身体上的因素,父母们就要尽量避免那些可能引发夜惊症的事情发生,从客观上解除孩子心里的压力。同时,以讲故事、做游戏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让他们解除焦虑、放松身心,培养他坚强的意志,开朗的性格。在上床后,家人亲切地陪孩子说说话,或共同听一段轻松的音乐,也往往能让孩子心情愉快地入睡,这是避免夜惊的好方法。 * 白天适度增加孩子的运动量,不仅可以增强体质,还能促进脑神经递质的平衡。而且孩子白天的活动多了、累了,晚上也容易睡得深,提高睡眠质量。 少年儿童在音乐欣赏中的情感联觉 音乐欣赏, 少年儿童, 情感 情感,是人对现实的对象和现象是否适合人的需要和社会需求而产生的体验。 音乐欣赏中的情感联觉是最常见的视听联觉,即在声音刺激下产生的视觉形象,通过审美的听觉活动,对审美对象产生或是愉悦、或是痛苦、哀伤、恐惧等心理反应。

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题及答案

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题及答案. 《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题及答案 一、填空: (3)1、(2)乳儿期,1)新生儿期,参照国内外现行的年龄阶段划分方式,我们将儿童心理发展分为((7)青年早期。(5)童年中期,(6)童年晚期或少年期,婴儿期,(4)童年早期或幼儿期, 信息加工理论认为信息加工经历这几个阶段:感觉登录、注意、知觉、短时记忆、长时记忆。2、

帮助儿童克服害怕的心理治疗方法有:对抗性条件作用、系统脱敏法、模特塑造法、认知疗法。3、在有关人格发展阶段的理论阐释中,弗洛伊德强调本能的作用,自我是伊底和超我的奴仆;埃里克森4、更强调自我的作用,相信超我能引导心理性欲向着社会所规定的方向发展。(4)(3)创造性游戏,(2)教学游戏,5、按照进行的目的性分类,幼儿的游戏分为:(1)建筑性游戏,活动性游戏等几类。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是通过外部强化、替代性强化和观察与模仿范性获得6、 的。儿童获得道德认识上的发展必须摆脱自我中心和实在论,理解到别人有着与自己不同的看法,从而发7、 展自己与别人不同的自我概念。 二、选择: 1、我国最早讲授儿童心理学的是儿童心理学家(2)。 (1)肖孝嵘(2)陈鹤琴(3)黄翼 2、(3)是具有特定遗传功能最小单位,是储存特定遗传信息的功能单位。 (1)染色体(2)DNA (3)基因 3、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阶段中,3—7岁儿童处于(3)阶段。

(1)口唇期(2)肛门期(3)性器期(4)潜伏期(5)生殖器 4、(1)是儿童个性实现社会化的重要场所。 (1)家庭(2)幼儿园(3)儿童游乐场所 5、(3)可以帮助儿童克服冲动与攻击性行为,还有助利他行为的实践。 (1)观点或角色的采择(2)交往技能的训练(3)角色扮演 三、判断: (√)1、儿童的先天素质不是单纯由遗传基因决定的,儿童的先天素质是遗传基因和胎儿发育的环境因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2、儿童大脑各区的成熟程序是由前往后分别进行的,其程序是枕叶、颞叶、顶叶、额叶。 (×)3、后天环境的优劣将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速度、水平和特点。 (√)4、情绪作为一种适应能力是通过后天的学习获得的。 (√)5、儿童的个性,从一开始就带着自身已有的特点在于周围的人、周围的环境发生相互作用中发展起来。 (×)6、男女两性认知差异的年龄倾向反映了男女儿童在认知差异上的不平衡性。 (√)7、儿童与同伴交往的能力和水平是衡量个性和社会性成熟的重要标志。 (√)8、游戏是一种现实与想象相结合的,为了满足认识和身体需要的轻松自由的学习活动。 (×)9、儿童社会化的内容就是使儿童了解社会,成为一个适应社会的人。 (√)10、道德情感的发展是一个从外部控制向内部控制转移的、不断内化的过程,有了良心和羞愧感,就有可能使儿童自觉地克制不良行为。 四、概念解释: 1、元认知:儿童对自己认知功能的认识和控制力。 2、智力:是适应环境的能力,是学习的能力;是抽象思维能力,是问题解决和决策能力。 3、性别角色:是被社会认可的男性和女性在社会上的一种地位,也是社会对男性和女性在行为方式和态度上期望的总称。 4、移情:指儿童在觉察他人情绪反映时所体验到的与他人共有的情绪反映,是理解和共享其他人的感情的能力。

幼儿心理学(已整理)汇总

幼儿心理学 1、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学前期(0-6、7岁)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的科学。P1(定义) 2、一般认为,在幼儿主题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社会和学校教育向幼儿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新的需要和幼儿原有的心理水平之间的矛盾,是其心理发展的动力。游戏活动就是其心理发展的最重要基础。P4(填空) 3、在教育过程中,过高或过低的要求都不利于幼儿心理的发展,只有那些高于幼儿原有水平,经过教师指导和幼儿主观努力后可以达到的要求,才是最适合的要求,才能有效促进幼儿心理的发展。P5(辨析) 4、简答:遗传、环境和教育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条件是什么?) 1.遗传是幼儿心理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P5-10 2.环境在一定条件下对幼儿心理发展起决定作用。环境决定了儿童心理发展的内容、方向和水平。 3.教育是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对幼儿心理发展起主导作用。 5、简答:教育为什么对幼儿心理发展起主导作用?P10 第一,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对幼儿施加影响的过程。 第二,教育可以根据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因此更能充分发挥遗传和环境中的有利因素,克服其不利因素,促使幼儿心理更好地发展。 第三,幼儿进入幼儿园后,大部分时间在集体中接受教育。 6、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在儿童发展的各个不同年龄阶段中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各个阶段间既是互相连续的,又是有区别的。P12(填空) 7、简答:为什么儿童的心理年龄特征是稳定性与可变性的统一?P13 一般说来,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1.儿童发展阶段的顺序,每一阶段的变化过程和速度,大体上都是稳定的、共同的。 2.由于社会和教育条件在每个儿童身上起作用的程度不尽相同,因此儿童心理发展过程和速度,彼此之间可能会有一定的差距,这就是所谓的可变性。 8、儿童心理发展的最佳年龄期(关键期或敏感期)是指某一特定的年龄时期,儿童对某种知识或行为十分敏感,学习起来非常容易。错过了这个时期,学习起来就会发生困难,甚至影响终身。 9、简答: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原则中,客观性原则包括哪两方面的含义:P16 第一,必须考虑到幼儿生活的客观条件。 第二,任何结论都要以充分的事实材料为依据。 10、纵向研究是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对一个或几个幼儿的心理发展进行有系统的定期的研究,也叫做追踪研究。横向研究是在同一时间内,对某一个或几个年龄阶段的幼儿的心理发展进行测查并加以比较。P17(定义) 11、观察法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幼儿的言语和行为,从而了解其心理活动的研究方法。P18 12、幼儿期语言发展的特点主要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口语表达能力及语用技能的发展。 13、3-4岁为语音发展的飞跃期,4岁以上幼儿一般能够掌握本民族语言的全部语音。P74掌握词的类型不断扩大,由少至多,体现了一定的顺序,一般先掌握实词,再次是形容词和其他实词。 14、凡是儿童能够正确理解又能正确使用的词称为积极词汇。有时幼儿虽然说出一些词,但并不理解,或虽然有些理解却不能正确使用的词称为消极词汇。P82 15、内部语言,是指不出声的语言,是语言的一种特殊形式,其特点是出声的自言自语,这是一种介于有声的外部言语和无声的内部言语的过渡形式。它既有外部言语的特点——说出声,又有内部言语的特点——对自己说。有两种形式:游戏语言和问题语言。P92(填空)

儿童发展心理学2017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许昌学院 2017级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批次专业:2017年春季-初等教育(高起专)课程:儿童发展心理学(高起 专) 1. ( 单选题) 下列特征中,( )不是前运算思维的特征。(本题4.0分) A、思维不可逆性 B、思维缺乏同一性 C、思维缺乏互补性 D、思维的可逆性 学生答案:D 标准答案:D 解析: 得分:4 2. ( 单选题) ()认为儿童是“高尚的野蛮人”,因为他们有许多与生俱来的高尚的观念和品性。(本题4.0分) A、霍尔 B、格塞尔 C、卢梭 D、洛克 学生答案:C 标准答案:C 解析: 得分:4 3. ( 单选题) 皮亚杰主要从儿童的( )中来研究道德认知发展。(本题 4.0分)

A、道德判断 B、道德体验 C、法律观念 D、道德行为 学生答案:A 标准答案:A 解析: 得分:4 4. ( 单选题) 在_(1)_,儿童的再现记忆开始发展起来(本题4.0分) A、新生儿期 B、婴儿期 C、前幼儿期 D、幼儿期 学生答案:D 标准答案:B 解析: 得分:0 5. ( 单选题) 在产前发展过程中,对各种危险因素的影响最敏感的阶段是_(1)_。(本题4.0分) A、合子阶段 B、胎儿阶段 C、胚胎阶段 D、围产期 学生答案:C 标准答案:C 解析: 得分:4

6. ( 单选题) 在( )期间,婴儿对陌生人的出现表露出不安、怯生。(本题4.0分) A、1-2岁 B、2-4月 C、7-9月 D、5岁 学生答案:B 标准答案:B 解析: 得分:4 7. ( 单选题) 弗洛伊德将人格发展的潜伏阶段的儿童的年龄为( )。(本题4.0分) A、1-3岁 B、6-12岁 C、3-6岁 D、2-12岁 学生答案:B 标准答案:B 解析: 得分:4 8. ( 单选题) 在()期间,婴儿对陌生人的出现表露出不安——怯生。(本题4.0分) A、1—2岁 B、2—4月

幼儿心理学经典案例分析题及解析

《幼儿心理学经典案例分析题及解析》 【案例一】一个14个月大的孩子被成人抱着是,着急地往柜子的方向挣扎,嘴里叫“ta、ta (音)。成人先给他拿出奶糕粉,他有摇头又摆手,说:”xi、xi“。成人于是给他拿糖罐,问:”是这个吗?“他用力喊:”xi、xi“。成人拿一块糖放在他嘴里,他脸上露出了笑容。分析案例中的现象回答如下问题: (1)此案例反映出儿童言语发展中掌握语法的什么特点? (2)老师和家长在教育过程中应注意什么? 【答案】案例中的儿童言语发展处于单词句阶段,特点是表达不够清晰明确,语音不够清晰。必须辅以表情和动作。教师和家长不能笑话儿童,应教孩子正确的发音和完整的语句。 【案例二】幼儿教师在幼儿园教学中要使用大量直观形象教具,以帮助幼儿理解教学内容;在给孩子讲故事时,讲到“大象用鼻子把狼卷起来”,总是用手做出“扔”的样子。孩子们也会学着老师的样子做出相应的动作,脸上会露出会意的笑容。分析案例中现象回答如下问题:(1)此案例体现了儿童思维发展中的什么特点? (3)根据该特点,教师应如何有针对性地教学? 【答案】幼儿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特点。教师应大量使用直观教具和丰富的体态语言组织教学活动,以帮助儿童理解教学内容。 【案例三】3岁左右的儿童常常表现出各种反抗行为或执拗现象,不再像以前那样听话了,一有机会便要采取独立的行为,比如:儿童往往要求自己穿衣、吃饭;爱说“不”或不让动手偏用手去摸;不知什么叫危险,什么叫不行,如果受到成人预先限制或强行制止,儿童就会表现出情绪烦躁或反抗。 这个案例说明此时儿童心理发展处于什么阶段?其主要的心理特点是什么?正确的做法是什么? 【答案】案例中这个孩子正处于幼儿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和危机期; 其主要的心理特点是(1)容易产生强烈的情绪表现;(2)出现对成人的反抗行为或各种不符合社会行为准则的表现,独立性和自我意识产生。 正确做法:成人不能够对儿童预先限制或强行制止。注意教育技巧,防止形成对立。否则儿童就会表现出情绪烦躁或反抗,容易使儿童形成执拗性格;要么形成懒惰、依赖、无独立愿望的人格。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发展其独立性,并指导其学会正确的做法。 【幼儿心理学资料】 学前儿童心里发展是有阶段性的,这里涉及几个重要概念,即关键期、转折期、危机期、最近发展区等。 1.关键期(敏感期、最佳期) 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某种特征的形成,或者某种能力的发展,在某一个时期容易出现,过了这个时期,就难以产生。这个容易形成某种心理特征的时期,称为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例如,有人认为0~2岁时亲子依恋关键期;6个月是婴儿学习咀嚼的关键期;8个月是分别

幼儿教育心理学培训心得体会

幼儿教育心理学培训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凭着对学生心理教育的关注和热爱,我参加了黔东南州教育局举办的幼儿教育心理学培训,受益匪浅,感想颇多。幼儿教育心理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学校教育面临的新任务和新要求。在现今的学校里,如何开展学生幼儿教育心理呢?我想就此问题谈谈自己从这次培训中获得的体会。 幼儿教育心理学没有严格的界限,由于内外因素的影响,使人的心理功能受到阻碍的情况是经常发生的,所以对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有可能出现某些不够健康的心理状态。许多天才人物或多或少地具有心理不健康症状。例如荷兰画家凡高生前是一个画坛无名小卒,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孤独中生活,是一个躁狂症患者,曾割下自己的耳朵作为礼物送给自己钟爱的女人,最后不能忍受贫困和疾病的折磨,开枪自杀;苏联著名诗人马雅柯夫斯基具有癔病性人格,情感多变,易激动,感情用事,好幻想,缺乏理智,缺乏自制力,由于他的恋人急着要去上班,没有听从他的意愿留下来陪他谈话而开枪自杀;美国作家海明威晚年患有躁郁症,由于不堪忍受疾病和心理上的重压也是开枪自杀的。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这充分说明常态心理与变态心理之间没有绝对的鸿沟。每一个人都会或多或少具有一些心理障碍,只是严重程度和影响学习生活的程度不同而己。教师也不例外。尤其是现代高速发展的充满竞争的社会,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给教师带来更大的心理压力,更可能产生不健康的心理状态。 教师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确理解学生的行为,更无法巧妙地处理学生问题,轻则影响师生关系,重则可能伤害学生心灵。因此,为了

更好地教育学生,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 教师的心理健康从根本上说还得由教师自己维护。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能够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系--既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也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优秀的教师在需要的时候能承受巨大的压力,但他绝不应让自己一直处于压力之中以至于身心俱损,影响工作和生活的正常进行。身为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尽快适应新的教学观念,掌握新的教学方法,达到新的教学要求,才能寻求新的发展,也才能真正拥有心理上的安全感。教师不断地接受新知识,开拓自己的视野,也能使自己站在更高的角度看问题,以更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和工作中不尽人意之处,更少地体验到焦虑和挫折,对维护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 一个尽职的教师是非常辛苦的,需要休息和放松。充当"无所不能"的教育者形象的确使人精疲力尽。因此,教师可以试着在假期给自己充电,例如:学习做旅行家,用胶片记录生活中的美景美事;学习做美食家,在品评佳肴的同时自己也做一次大厨。新的工作体验不仅能使教师得到放松,而且可以开阔教师的视野,增加教师的知识面。教师可以把从其他工作体验中获得的经验、积极情绪带到教育工作中来,更好的促进教育工作。

儿童行为心理学分析 (1)

儿童行为心理学分析 (来源:幼儿教案网https://www.wendangku.net/doc/ba2723562.html,) 人是一个处在与周围环境经常相互作用中的积极的活体,不仅是行动的客体,也是行动的主体。 孩子有很多表情:哭;撒娇;害羞等,每个表情后面都有和大人不太一样的原因,让我们解开所有的密码。 表情一打人、咬人 孩子总喜欢打人、咬人是有一定的原因的! 原因1:可能孩子对小朋友的安全感建立得不好。所以一有小朋友到身边去,他就会觉得受到威胁,然后主动进攻。 办法:妈妈应多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多帮孩子交些好朋友。那段时间我一直在反思,然后就开始行动了。如做了冰淇淋、煮了毛豆、花生,有了水果等都分成几份,带着孩子送到小朋友家,有好吃的也叫到家里一起吃,或拿到别人家吃。礼尚往来,别人也会有好吃的想着我们。 这样关系越走越近,孩子的感觉也越来越好。 变化:不打人了,每次出去,都要去敲人家的门,想见见小朋友。有好吃的分享,还说:他是我的好朋友。 原因2:打是排除的意思。 有时他想按自己的想法做事,可小朋友们总是做些他不喜欢的事情,他想把这个事实排除掉。如:他拿个小碗,用土来做饭。小朋友过来就往他的碗里放土,但他不想这样,因为破坏了他原有的计划和目标。他对小朋友嚷,但人家不听,他嚷了几次,发现不管用,就会动手打人了。他的想法本没有错误,只是不想被打扰。但他的举动是不好的。有时想吃冰棒或做其它一些事情,家长不让做,他也会用打的方式来解决,只是想把家长不让他做事的这个事实排除掉。所以我觉得更多时候,孩子打人是排除的意思。包括大人也一样,乐爸总不听我的,我也会打他。说不过就打吧。反思一下,其实大人和孩子都差不多。 办法:加强用语言来解决问题的能力。教他用语言来和别人表达思想。如人家往他碗里放土打人这件事,妈妈可以告诉他:“如果你不喜欢人家这么做,你可以直接教他对别人说…不喜欢你往碗里放土,我正在做饭!?”然后告诉他,打人无法解决问题,打人是不好的行为。他就明白了。当然要达到完全用语言表达还需要一个过程,妈妈要耐心等待他心智成长到这个程度。 原因3:家人可能有打人(或以轻打屁股来逗着孩子玩)的行为。孩子会把所以的待遇反加到别人身上。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