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夏商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_讲义

夏商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_讲义

夏商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_讲义
夏商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_讲义

三、夏商西周:

夏朝的考古发掘和文化遗址

夏禹是颛顼的后代,姒姓。夏朝(约前21世纪-前16世纪)

,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自禹至桀共17君14世。夏的中心

在今晋南豫西地区。夏代的文献记载不多,我们知道的夏代的历史主

要有启代益位,启伐有扈氏,太康失国、少康中兴和夏桀亡国等几件

事。

由于夏的文献记载不足,考古学的夏文化研究就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可以看作夏文化的遗址主要有:郑州洛达庙,偃师二里头、登封

王城岗等。

二里头文化是夏文化的主要对象。二里头文化中,开始有青铜器,爵、戈等。发现了大型宫殿的遗址。

夏朝的巩固和发展

禹死后,按照禅让制传位于益,但是启取而代之,益干启位而启杀之。启即位后,有扈氏反对,结果启讨伐有扈氏。(知义而不知宜)启死子太康继立,兄弟五人内讧,群众乘机而起,东方夷人后羿有

穷氏“因夏民以代夏政”。但后羿同样残暴,不久被手下伯明氏的寒浞

杀死。寒浞仍不得民心,太康弟仲康之孙少康招纳夏众,灭寒浞及有穷国。史称“少康中兴”。

少康中兴带来了一段和平发展期。到帝孔甲时,“好方鬼神,事淫乱,夏后氏德衰,诸侯叛之”。至桀“不务德而武伤百姓,百姓弗堪”。

夏桀竟还荒谬地自比太阳,群众诅咒说:“时日曷丧?予与汝偕亡!”商汤乘机起兵,夏亡。

商族的兴起

贤君汤的故事:统治合法性中德的因素。

汤出,见野张网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网。”汤曰:“嘻

,尽之矣!”乃去其三面,祝曰:“欲左,左;欲右,右。不用命,乃入

吾网。”诸侯闻之,曰:“汤德至矣,及禽兽。”——《史记?殷本纪》商为诸夏中有悠久历史的古老部族,原活动于孟诸一带(今河南商丘北),夏末乘乱翦灭夏的诸多属国,建都于亳(今河南商丘),进而伐夏

,鸣条之战夏军败绩,夏桀逃死于巢(今安徽巢湖北岸),夏亡。

从盘庚迁殷到武丁中兴

商代多次迁都,原因尚待探讨。盘庚迁殷(今河南安阳)后相对稳定,其后250多年,商代社会发展较稳定。

武丁(公元前1250年-1192年在位59年)时商王朝达于鼎盛。据传武丁曾居民间,即位后“修政行德,天下咸欢”。经济发展较快,中原

与周边交往频繁,武丁顺势拓边,取得较大成效。《易经》“高宗伐鬼

方,三年克之”;《诗?商颂》“奋伐荆楚,深入其阻”,“邦畿千里,

维民所止,肇域彼四海”。武丁妻妇好也在军事上取利重大成就,被誉

为中国最早的女性统帅。

商王自称“余一人”,下有冢宰或称师尹,次有卿士如司徒、司空

、司寇、司马等。卿士各有僚佐,总称“多尹”或“百僚”;

多尹之政则有分掌庶务的“多宰”或“小臣”。他们构成等级阶梯,职位通常世袭。

军队和刑法,在商代都有加强。卜辞有“王作三师,右、中、左”的记载,说明已有规模可观的军队;《荀子?正名》“刑名从商”,反映商奴隶制法典更为健全。

甲骨文、青铜器

周族的兴起和灭商

夏商周三代关系:

夏商周……彼此之间的横的关系,才是了解三代关系与三代发展的关键。……不仅是前仆后继的朝代继承关系,而且一直是同时的列国之间的关系。

夏商周在文化上是一系的,亦即都是中国文化,但彼此之间有地域性的差异。

——张光直在夏商周时代被认为是正统的国家只有一个。

——谢维扬周本为商的方国,活动于陕甘一带,文王时建都丰邑,号称“西伯”,引起商人戒惧,曾一度拘之于羑里。武王九年大会诸侯于孟津(今河南孟津),两年后兴兵伐商,牧野之战商军倒戈,商亡。

灭商后武王回镐,正式建立周王朝。又二年武王病死,监守殷民的管、蔡、霍三叔在纣子武庚的挑唆下发动叛乱,周公东征,杀武庚、管叔,流蔡、霍,三年始定。

周初封建

周公……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焉。周之子孙苟不狂惑者,莫不为天下之显诸侯。——《荀子?儒效》

周朝典制

井田制宗法制国野制礼乐文化

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殷周间之大变革,自其表言之,不过一姓一家之兴亡与都邑之移转;自其里言之,则旧制度废而新制度兴,旧文化废而新文化兴。又自其表言之,则古圣人所以取天下及所以守之者,若无以异于后世之帝王;而自其里言之,则其制度文物与立制之本意,乃出于万世治安之大计,其心术与规摹,迥非后世帝王所能梦见也。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井田制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孟子?滕文公上》乃经土地而井牧其田野。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四丘为甸,四甸为县,四县为都,以任地事而令贡赋。

——《周礼?地官?小司徒》赵光贤:《西周井田制争议述评》(《人文杂志》第二辑,1984)

与井田制相应的赋税制度:贡、助、彻;

《孟子》: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

宗法制的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简单地说,就是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庶子分封。原则“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宗法制使族权政权合一,“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

西周宗法制在其实行之初,曾起到维护国家统一、安定社会秩序的积极作用;但随着年代之推移,所谓“君子之泽,十世而斩”,维系统治的宗法纽带渐趋松懈,礼崩乐坏也就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说文解字》:“国,邦也。”“野,郊外也。”

《周礼》郑玄注:“国中,城郭中也。”“野,谓远郊之外也。”

粗略观察夏、商、西周的国家形态及其发展,我们已明显感到有一种点和面的区分。……西周的点有丰镐、成周及各诸侯国所在的大邑等。点与点之间存在着广大的面。……点就是国,面就是野。……点与面之间的对立,点对面的控制和奴役,则主要通过部落征服来实现。

——赵世超《周代国野制度研究》工商食官制度:商周时期,手工业和商业都有官府控制

周代政体

周王有三公,太师、太傅、太保,太宰,司马、司徒、司空

周代的官制是世袭的

西周的衰亡

西周中晚期,社会各种矛盾趋于激化,统治集团也开始腐化堕落。

民众不堪重负,逃亡现象加剧,《诗?魏风?硕鼠》抨击不劳而获的贵族,希望“适彼乐土”。大量奴隶平民逃到荒野垦辟田土,动摇了以“公田”为基础的西周王朝社会经济。

周厉王时,爆发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城市平民暴动-国人暴动。国人原属各级贵族之疏族,其中包括一些旧贵族和士,在政治上原有一定的能量,对于“国人谤王”现象,厉王不思悛改,反施高压政策,终被国人赶走。周公、召公临时主政,号“共和行政”(一说共伯和行政),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是我国现存史料中有确切纪年的开端。

厉王死后宣王立四十六年,号称中兴,但民族矛盾更为加剧,

三十九年千亩(山西介休县南)之战大败于姜戎。加之公田荒废,

宣王连耤田仪式也不再举行,“不耤千亩”;又为搜捕逃奴而“料

民于太原”,激起更大反抗。幽王立,关中地震,“岐山崩,三川

(泾渭洛)竭”,“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幽王宠褒姒,废嫡立

庶,申后父申侯联合犬戎攻周,杀幽王,西周亡。

四、春秋战国

从公元前770 年-前476年,经平王东迁至田氏代齐,社会经

历了明显的变革且相对自成体系,又与孔子《春秋》年代(前722-

前481)大致相当,我国史学界通常定为春秋时期。

春秋战国直至秦代,“国”的基本含义是国都,也可指代国都所在

的诸侯封邑;而更正规的诸侯封邑称谓则另有“邦”字。由于西汉刘向

为避汉高祖刘邦讳,编订《战国策》,后人遂统称“战国”时期。这一

时期上接春秋,下至秦统一;据郭沫若战国封建说,这一时期从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政体由相对松散的分封制到高度集权的郡县

制发展过渡的重要历史时期;其中春秋时期可以看作为战国变法运动积

聚能量、为统一之势创造条件的社会变革过渡期。

特征:

东周时期,王室领地受戎狄侵夺和诸侯蚕食,日见缩小,只剩成

周方圆一二百里地(河南西部一隅),经济、政治和军事实力也日见

削弱,周天子的共主地位动摇了,华夏族的政治中心衰微了。

从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到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春秋的242年中,各国之间的聘问盟会450次,而鲁君朝王才3次,大夫聘周才4次。

霸政的口号:尊王攘夷。

五霸诸说:齐桓公、秦穆公、楚庄王、晋文公、宋襄公、吴王、

越王。

公元前685年,齐桓公即位,任管仲为相改革内政,促进封建生

产关系的发展,国力大增。

继而成功领导了“攘夷”斗争,拯救了一些小国,保护了中原地区

较高的经济文化,也促进了统一趋势的发展。孔子言:“微管仲,吾其

被发左衽矣!”

继齐桓公称霸的是晋文公。公元前635年,流亡在外19年、较了解社会动态和各国政局的公子重耳回国继位,任用一班有经验的老臣,改革

内政,国力渐强。他先助襄王平叔带之乱,博得“尊王”美名;续于公

元前632年城濮之战中以退避三舍策略击败楚军,夺得霸主地位。接着又两次大会诸侯,加强了各国间的交往,继续促进了统一趋势的发展。

楚国在春秋早期,还被中原诸侯视为“南夷”,楚王也自称“我蛮

夷也”。

但与中原交往也逐渐频繁。楚庄王时,励精图治,一鸣惊人,公元

前597年在邲(今河南郑州北)战胜晋军,夺得霸主地位。争霸战争加

深了楚与华夏诸国的联系,春秋后期,楚君又自称“抚有蛮夷,奄征四海,以属诸夏”了。

弭兵之会与吴越争霸

争霸战争也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痛苦。而争霸期间列强为争取与国,

信使纷纭,甚至有可能不战而屈人之兵。一些有识之士便顺应民情,展

开“弭兵”活动。

公元前579年,深受争霸之害的宋国华元约晋楚于宋会盟;前546年,向戌又约十四国于宋都商丘(今商丘南)召开弭兵大会,晋楚平分霸权。弭兵之会以和平手段促进了统一的继续发展。

弭兵之会后中原战争明显减少,各国和平交往频繁。这时,长江中下游的吴越兴起,搭上了争霸战争的末班车。

公元前515年,吴王阖闾立,重用楚叛将伍员改革内政,于前506年大举攻楚,五战五捷入郢都。前496年,越于槜李(今浙江嘉兴)败吴并杀阖闾;夫差矢志报仇,两年后破残越国。但夫差信谗杀伍员并许越降,转而北上争霸,两败齐军,公元前482年于黄池大会诸侯,晋因内乱退让,吴夺得霸权。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最终灭吴。又步夫

差后尘北上大会诸侯于徐州,号称霸主。

大国争霸虽然给人民带来了灾难,但客观上有利于历史前进。首先,加快了统一步伐,各国交往频繁了,最后形成几个大国,实现了区域性统一,为全国统一起了奠基作用。其次,加速了新旧制度的更替进程,为了争霸,各国都进行了改革,促进了封建生产关系的发展。第三,争霸战争也促进了民族交往与融合。

春秋时期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是铁器和牛耕的推广。

随着经济体制的客观变革,各国统治集团为了维持和增加收入,不得不对赋税制度进行改革。公元前685年,齐国首先对鄙野出现的大量私田“相地而衰征”,实际上承认了私田的合法存在。公元前594年,鲁国“初税亩”,同样承认了私田的合法存在。

战国时期

政治形势的变化:割据、兼并、统一

仲尼既没之后,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

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

——刘向《战国策书录》春秋时犹尊礼重信,而七国则绝不言礼与信矣。春秋时犹尊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无其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邦无定交,士无定主,……不待始皇之并天下,而文、武之道尽矣。

——《日知录》卷13《周末风俗》经过春秋时期的大国争霸,到战国时代形成齐、楚、燕、韩、赵、魏、秦争雄局面,史称“战国七雄”。实际上当时的国不限此数。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继续发展,各地区经济文化联系进一步加强,统一趋势日益明显。各国新兴阶级夺权后,为确保自身利益,也为顺应历史趋势,纷纷开展变法运动,一方面为了巩固地主阶级专政,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富国强兵,完成统一大业。最著名的有李悝、吴起、商鞅三次变法;其他各国成效相对较小,如赵烈侯、韩昭侯、齐威王、燕王哙等在位时均有变法活动。

李悝变法是战国时期最早的变法

魏文侯时(公元前445-396年)施行,主要内容:

一、废除世卿世禄,“食有劳而禄有功”,为新兴阶级登上政治舞

台作出了入仕保证。

二、推行“尽地力之教”,鼓励发展农业,要求农民“治田勤谨”

。又作“平籴法”,防止农民饥饿流散,稳定小农经济,巩固封建制经

济基础。

三、《法经》六篇:盗、贼、囚、捕、杂、具。李悝因此被称为战

国法家的始祖。

李悝变法确保了新兴阶级在魏国的统治,魏国迅速成为战国七雄之首。然好景不常,文侯死后,变法中沮。

吴起变法

楚悼王时(公元前382年)任吴起为令尹,主持变法。由于楚国旧族势盛,吴起先令:“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废公族疏远者”。同

时精简官职,训练战士。变法加速了楚国封建化进程。但一年后悼王病死,旧贵族疯狂反扑,吴起被乱箭射杀于悼王尸旁;肃王即位,以“加兵于王尸者罪及三族”之法,沉重打击了旧贵族。

商鞅变法

秦社会经济发展迟缓,旧族势力仍很强大。秦孝公深感落后,重金求贤,卫人公孙鞅慕名前来,主持变法。因后封商君,史又称商鞅。变法在公元前356年、350年实施两次。

《史记?商君列传》载,推行新法前,为取信于民,商鞅在咸阳都市南门立了一根木头,出告示宣称“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百姓都以为

是开玩笑,喧闹半日无人应募;商鞅再加至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

予五十金,以明不欺”。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一、废井田,“开阡陌封疆”。把土地授给农民,允许买卖。从法

律上维护了土地私有制。

二、奖励军功。斩首一颗给爵一级、田一顷、宅九亩、庶子一人;上不封顶。宗室无军功者无特权。一方面打击了旧族势力,一方面又造就一大批军功阶级。

三、重农抑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弃家经商“以避农战”者增多,不利政府的赋税和兵源。

四、离散家族。女子及笄必须出嫁,男子成年必须分居,以保障

政权拥有众多的编户齐民。

五、推行县制。全国建31(一说41)县,每县设令、丞,取消贵

族对地方政权的垄断。并建什伍连坐制牢固控制基层民众,也加强了

中央集权。

六、统一度量衡。

商鞅变法是战国变法中最彻底的一次。落后的秦国一跃而为群雄

之首。变法曾遭旧族反抗,商鞅用残暴手段镇压;孝公死后商鞅被残

酷杀害。但新法已行18年,深入人心,鞅死而“秦法未败”。

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实际上是一场以法家思想位指导的社会改革,是法家政治学说的具体实践。它从根本上改变了秦国的面貌,使之后来居上,成为战国七雄之首。战国兼并终归秦,其间带有偶然性。至迟从战国中期来看,秦的国力并非最强,然最终由秦统一中国,这与商鞅变法有密切关系。

秦代实行的许多制度是在商鞅变法时创建的,而汉承秦制,商鞅变法对中国古代各项制度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经济发展工商业都很发达,城市经济繁荣。

战国时期兴修水利成风,著名如魏鸿沟、秦都江堰和郑国渠等。鸿沟将黄河贯通济、颍、淮、泗,既可通航,又可溉田。

都江堰则兼有灌溉、防洪、航运多项功能,使成都平原号为“天府之国”。郑国渠又使关中成为沃野。

兼并战争

合纵:合众弱以攻一强,连横:事一强以攻众弱

苏秦、张仪

士阶层的崛起与百家争鸣

士阶层的来源:文化贵族之没落者+平民之拥有才艺者

钱穆《先秦诸子系年》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

亚斯贝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

“轴心期”理论是雅斯贝斯的独创,他认为,公元前800—200年发生的精神过程标志着人类历史正处于一个轴心时期,公元前500年是它的高峰期。

“最不平常的事件集中在这一时期。在中国,孔子和老子非常活跃,中国所有的哲学流派,包括墨子、庄子、列子和诸子百家,都出现了。像中国一样,印度出现了《奥义书》(Upanishads)和佛陀(Buddha) ……在巴勒斯坦……先知们纷纷涌现。希腊圣哲如云……在这数世纪内,这些名字所包含的一切,几乎同时在中国、印度和西方这三个互不知晓的地区发展起来。……这个时代产生了直至今天仍是我们思考范围的基本范畴,创立了人类仍赖以存活的世界宗教之源端。无论在何种意义上,人类都已迈出了走向普遍性的步伐。”

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道术将为天下裂!——庄子

礼崩乐坏、官学衰败、私学兴起。

儒家——孔子、孟子、荀子

孔丘……基本上拥护周礼而又自以为他有一个比周礼更高的“道”。他一生的斗争,就是要推行他的“道”。

他对于夏、商、周这三个大时代的历史、文化作了反思。……不是一种对策,而是一种反思。由反思中得出一些理论。这些理论就成为他的“道”的内容,也就是他的哲学的内容。

“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总的特点。……孔丘讲“仁”是对人的反思。这种反思是人类精神的自觉。可能只是初步的自觉,但有自觉和没有自觉,有很大的差别。——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为政以德

仁: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教育贡献

孔子之后,儒分为八。孟荀是其代表。

孟荀之不同:性恶与善

强调民心向背是治国平天下的基本依据,而民心向背又取决于统治者的道德。

《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史记?孔子世家》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

——《朱子语类》卷九三盖闻先孔子而圣者,非孔子无以明;后孔子而圣者,非孔子无以法。所谓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仪范百王,师表万世者也。

——元《加封孔子制》墨家:

兼爱、尚贤、尚同、天志明鬼大量的科技知识

法家:前有商鞅,后有韩非子,反对法古思想,政治反对德治,强调“不务德而务法”。迷信权力与威势,单纯依靠严刑峻法。

道家:与儒法墨不同,避世,消极地逃避。

名家:惠施合同异,公孙龙离坚白。

阴阳家:五行说,邹衍

兵家、农家;

稷下学宫

各家的政治理想和社会改革的主张不相同,但他们并不执着于一

姓一王的盛衰。

各家思想的融合趋势《吕氏春秋》

新出的土简帛文献与思想

如果仅仅从研究生入学考试来说,本章的内容可能的考核方式就是选择题、名词解释和简答题,史料分析题的可能性不大。从重点内容来说,个人以为,西周的制度、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和变法运动,以及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是本章重点内容,也是考试重点内容。

005夏商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003-

李悝变法是战国时期最早的变法

魏文侯时(公元前445-396年)施行,主要内容:

一、废除世卿世禄,“食有劳而禄有功”,为新兴阶级登上政治舞

台作出了入仕保证。

二、推行“尽地力之教”,鼓励发展农业,要求农民“治田勤谨”

。又作“平籴法”,防止农民饥饿流散,稳定小农经济,巩固封建制经

济基础。

三、《法经》六篇:盗、贼、囚、捕、杂、具。李悝因此被称为战

国法家的始祖。

李悝变法确保了新兴阶级在魏国的统治,魏国迅速成为战国七雄之首。然好景不常,文侯死后,变法中沮。

吴起变法

楚悼王时(公元前382年)任吴起为令尹,主持变法。由于楚国旧族势盛,吴起先令:“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废公族疏远者”。同

时精简官职,训练战士。变法加速了楚国封建化进程。但一年后悼王病死,旧贵族疯狂反扑,吴起被乱箭射杀于悼王尸旁;肃王即位,以“加兵于王尸者罪及三族”之法,沉重打击了旧贵族。

商鞅变法

秦社会经济发展迟缓,旧族势力仍很强大。秦孝公深感落后,重金求贤,卫人公孙鞅慕名前来,主持变法。因后封商君,史又称商鞅。变法在公元前356年、350年实施两次。

《史记?商君列传》载,推行新法前,为取信于民,商鞅在咸阳都市南门立了一根木头,出告示宣称“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百姓都以为

是开玩笑,喧闹半日无人应募;商鞅再加至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

予五十金,以明不欺”。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一、废井田,“开阡陌封疆”。把土地授给农民,允许买卖。从法

律上维护了土地私有制。

二、奖励军功。斩首一颗给爵一级、田一顷、宅九亩、庶子一人;上不封顶。宗室无军功者无特权。一方面打击了旧族势力,一方面又造就一大批军功阶级。

三、重农抑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弃家经商“以避农战”者增多,不利政府的赋税和兵源。

四、离散家族。女子及笄必须出嫁,男子成年必须分居,以保障

政权拥有众多的编户齐民。

五、推行县制。全国建31(一说41)县,每县设令、丞,取消贵

族对地方政权的垄断。并建什伍连坐制牢固控制基层民众,也加强了

中央集权。

六、统一度量衡。

商鞅变法是战国变法中最彻底的一次。落后的秦国一跃而为群雄

之首。变法曾遭旧族反抗,商鞅用残暴手段镇压;孝公死后商鞅被残

酷杀害。但新法已行18年,深入人心,鞅死而“秦法未败”。

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实际上是一场以法家思想位指导的社会改革,是法家政治学说的具体实践。它从根本上改变了秦国的面貌,使之后来居上,成为战国七雄之首。战国兼并终归秦,其间带有偶然性。至迟从战国中期来看,秦的国力并非最强,然最终由秦统一中国,这与商鞅变法有密切关系。

秦代实行的许多制度是在商鞅变法时创建的,而汉承秦制,商鞅变法对中国古代各项制度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经济发展工商业都很发达,城市经济繁荣。

战国时期兴修水利成风,著名如魏鸿沟、秦都江堰和郑国渠等。鸿沟将黄河贯通济、颍、淮、泗,既可通航,又可溉田。

都江堰则兼有灌溉、防洪、航运多项功能,使成都平原号为“天府之国”。郑国渠又使关中成为沃野。

兼并战争

合纵:合众弱以攻一强,连横:事一强以攻众弱

苏秦、张仪

士阶层的崛起与百家争鸣

士阶层的来源:文化贵族之没落者+平民之拥有才艺者

钱穆《先秦诸子系年》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

亚斯贝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

“轴心期”理论是雅斯贝斯的独创,他认为,公元前800—200年发

生的精神过程标志着人类历史正处于一个轴心时期,公元前500年是它的高峰期。

“最不平常的事件集中在这一时期。在中国,孔子和老子非常活跃,中国所有的哲学流派,包括墨子、庄子、列子和诸子百家,都出现了。像中国一样,印度出现了《奥义书》(Upanishads)和佛陀(Buddha) ……在巴勒斯坦……先知们纷纷涌现。希腊圣哲如云……在这数世纪内,这些名字所包含的一切,几乎同时在中国、印度和西方这三个互不知晓的地区发展起来。……这个时代产生了直至今天仍是我们思考范围的基本范畴,创立了人类仍赖以存活的世界宗教之源端。无论在何种意义上,人类都已迈出了走向普遍性的步伐。”

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道术将为天下裂!——庄子

礼崩乐坏、官学衰败、私学兴起。

儒家——孔子、孟子、荀子

孔丘……基本上拥护周礼而又自以为他有一个比周礼更高的“道”。他一生的斗争,就是要推行他的“道”。

他对于夏、商、周这三个大时代的历史、文化作了反思。……不是一种对策,而是一种反思。由反思中得出一些理论。这些理论就成为他的“道”的内容,也就是他的哲学的内容。

“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总的特点。……孔丘讲“仁”是对人的反思。这种反思是人类精神的自觉。可能只是初步的自觉,但有自觉和没有自觉,有很大的差别。——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为政以德

仁: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教育贡献

孔子之后,儒分为八。孟荀是其代表。

孟荀之不同:性恶与善

强调民心向背是治国平天下的基本依据,而民心向背又取决于统治者的道德。

《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史记?孔子世家》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

——《朱子语类》卷九三盖闻先孔子而圣者,非孔子无以明;后孔子而圣者,非孔子无以法。所谓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仪范百王,师表万世者也。

——元《加封孔子制》墨家:

兼爱、尚贤、尚同、天志明鬼大量的科技知识

法家:前有商鞅,后有韩非子,反对法古思想,政治反对德治,强调“不务德而务法”。迷信权力与威势,单纯依靠严刑峻法。

道家:与儒法墨不同,避世,消极地逃避。

名家:惠施合同异,公孙龙离坚白。

阴阳家:五行说,邹衍

兵家、农家;

稷下学宫

各家的政治理想和社会改革的主张不相同,但他们并不执着于一姓一王的盛衰。

各家思想的融合趋势《吕氏春秋》

新出的土简帛文献与思想

如果仅仅从研究生入学考试来说,本章的内容可能的考核方式就是选择题、名词解释和简答题,史料分析题的可能性不大。从重点内容来说,个人以为,西周的制度、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和变法运动,以及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是本章重点内容,也是考试重点内容。

夏商西周春秋战国历史知识点

夏商西周春秋战国历史知识点 有关夏商西周春秋战国历史知识点 1、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P15 2、汤灭夏,建立商朝,盘庚迁殷后,商朝统治稳定。P21 3、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经牧野之战灭商,建立周朝,定都镐。P23 4、西周实行分封制,加强了对各地的统治。P23—24 5、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P24 6、商朝的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湖南宁乡 出土了造型奇特的四羊方尊P26 7、“三星堆”文化遗址出土的青铜面具、大型青铜立人像、青 铜神树等引起了中外人士的瞩目。P27 8、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形成了我国夏、商西 周灿烂的青铜文明。P27 9、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 秋和战国两个时期。P30 10、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夫差、越王勾践。P30—32 11、齐桓公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P31 12、决定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的战役是城濮之战。P32 13、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战国形势图》 P33

14、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发生了长平之战,赵军大败,从此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P34 15、春秋时期,我国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P36—37 16、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P37 17、春秋后期,我国发明生铁冶炼技术,比欧洲早1900多年, 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早在商朝就有制造。P27、 P36 18、战国时期,李冰主持修筑了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P37 19、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意义。P38—39 20、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 P41 21、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P41 22、商周的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叫做“金文”,也称“铭文”。P41 23、对日食,月食的记载及二十四节气P43 24、扁鹊是春秋战国之际的名医,他总结出中医望、闻、问、切“四诊法”。P43 26、战国时期的“整套编钟”出土于湖北随州。P44 27、孔子在思想教育和文化方面的`重要贡献P46—P47 28、道家学派创始人春秋晚期的老子,他的学说记录在《道德经》里;战国时期,墨家的创始人是墨子, P47—P49

法硕联考:夏商西周春秋法律制度

法硕联考:夏商西周春秋法律制度 (一)夏商法律制度: (1)禹刑,是夏朝法律的总称或代称。《左传·昭公六年》记载:“夏有乱政,而作禹刑”。 (2)汤刑,是商代法律的总称,泛指商王朝的所有法律、法规和制度。《左传·昭公六年》记载:“夏有乱政,而作汤刑”。 (3)奴隶制五刑:墨、劓、剕、宫、大辟。 (4)天罚与神判:夏、商两朝(特别是商朝)将宗教意识与神判精神相结合,形成了“天罚”与“神判”制度,这是夏、商诉讼制度的根本特征和基本面貌。 (5)监狱:中国奴隶制时代的监狱大多称为“圜土”,商代因袭夏朝,监狱仍然称为“圜土”,同时另外还设专门关押要犯的监狱,称为“囹圄”。 (二)西周法律制度: (1)明德慎罚:西周将天与德、德与刑巧妙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以德配天”原则指导下的“明德慎罚”、“刑兹无赦”和“刑罚世轻世重”的法律思想。 (2)吕刑:“吕刑”也称“甫刑”,记载了穆王命周王朝司寇吕侯进行法律改革的大致情况,是西周中期具有代表性的法典。 (3)九刑:一是指周朝的刑书,另一种含义是指西周刑罚,即墨、劓、剕、宫、大辟五刑加上赎、鞭、扑、流等刑罚,合起来称“九刑”。 (4)礼刑关系:1.礼与刑是西周法律体系中不可分割的两个组成部分,共同构成了当时完整的法律体系。其中,礼是一种积极的规范,而刑则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二者相辅相成。2.“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此一法律原则始于西周。礼不下庶人是指庶人不可能按贵族的的礼仪行事。而“刑不上大夫”则指大夫以上贵族犯罪,可以获得某些宽宥,在适用刑罚时享有某些特权。但并不是说士大夫就可以不受刑罚制裁。

(5)刑事立法: A.刑罚适用原则:1.老幼减免刑罚原则:三赦——老、幼、蠢。2.区分故意与过失、惯犯与偶犯:三宥——过失、不知、遗忘;过失——生;故意——非生;惯犯——惟终;偶犯——非终。3.罪疑从轻、罪疑从重原则。4.宽严适中原则。 B.主要罪名:1.政治性犯罪:违抗王命罪;贼(破坏礼法);芷(隐匿贼)。2.破坏社会秩序、侵犯人身、财产罪:冠攘奸尻罪(聚众抢劫罪);盗(窃取财物);奸(盗用国家宝器)。3.渎职罪:惟官(畏权势)、惟反(徇私枉法)、惟内(为亲属徇私枉法)、惟货(贪赃枉法)、惟来(受人请托枉法——斡旋受贿罪)。 (6)民事立法: A.契约:西周时有专门的官职管理契约事宜,称“司约”,并设 有“质人”作为具体的市场管理人员;质剂,适用于买卖关系的契约形式;傅别,借贷关系的契约形式。 B.婚姻:三大原则——一夫一妻制;同姓不婚;父母之命;“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七出”——不顺父母、无子、淫、妒、恶疾、多言、盗窃;“三不去”——有所娶无所归;与更三年丧;前贫贱后富贵。 C.宗法继承:嫡长子继承制。(商朝前期: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商朝后期:嫡长子继承制牢牢确立。) (7)司法制度: A.大司寇:西周时期,中央常设最高司法官为大司寇,“掌建邦之三典,以佐王刑邦国,诰四方”,实际负责辅助周王掌管全国司法工作。 B.狱、讼:审理民事案件称为“听讼”,审理刑事案件称为“断狱”。 C.五听:一是“辞听”,二是“色听”,三是“气听”,四是“耳听”,五是“目听”,即运用察言观色进行审讯以判断当事人陈述真伪的方式。 (三)春秋法律制度:

中西音乐史题目

中音史 1.我国音乐文化约有8000年可考历史,依据是什么?远古、夏商时期的乐器有哪些? 2.西周时期代表性乐舞的有哪些? 3.什么叫八音 4.我国西周宫廷音乐机构始于何时?如何进行? 5.什么是十二律、旋宫、三分损益法、隔八相生法? 6.曾侯乙墓编钟的出土有何重大意义?有何音乐特点? 7.春秋战国时期儒、墨、道三家的代表人物是谁?他们各自的音乐思想有哪些? 8.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最重要的音乐美学思想著作是哪一部?其主要内容有哪些? 9.乐府的产生、任务及意义是什么? 10.什么是清商乐、吴歌和西曲? 11.《声无哀乐论》的主要音乐思想是怎样的? 12.什么是歌舞戏?其代表性剧目有哪些? 13.什么是大曲和法曲?他们各自有什么特点? 14.唐代有哪些音乐机构?他们担负着什么样的职能? 15.唐代民间俗乐中,曲子和变文是怎么的两种音乐形式? 16.曲子在宋代的发展如何?流传至今的宋代歌曲集是哪一部,作者是谁? 17.为什么说宋元说唱音乐已由发展走向成熟? 18.宋杂剧与元杂剧有何区别?南戏与杂剧有什么区别? 19.宋元时期主要的乐器有哪些? 20.唐、宋、元各时期主要的音乐论著有哪些? 21.明清戏曲发展中代表性声腔和剧种有哪些? 22.明清时期说唱音乐的形式与流行情况如何? 23.明清时期有哪些珍贵和有价值的曲谱流传至今? 24.全国而系统地论述古琴表演艺术的美学理论《奚谷山琴况》是由谁撰写的? 25.中国古代主要有哪几种记谱法? 26.在近代京剧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哪几位重要的西曲艺术家?他们对当时的西曲发展产 生过什么影响? 27.在近代说唱音乐发展中,苏州弹词为什么能发展得那样迅速? 28.广东音乐史怎样产生发展的?在她的发展过程中有那几位民间艺术家做出了突出的贡 献? 29.新音乐一词的含义,所指,发展脉络,特点。 30.学堂乐歌的产生,其内容和创作方法。出现在中国音乐史上的意义,代表性的音乐家 和乐歌作品。 31.我国第一所专业音乐学院创建的时间地点,谁为她的创建做出的贡献? 32.在我国专业音乐建立之初,有那几位音乐家各自在什么领域做出了贡献?各有哪些作品 及著作? 33.二胡是怎样从一件普通的民间乐器走向舞台的?谁为此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34.《教我如何不想他》的作者、作品,他的艺术风格是怎样的 35.20北伐战争、工农运动和革命根据地都产生了哪些著名的革命歌曲?这些歌曲的创作 方式又是怎样的? 36.30年代有一位著名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对当时的专业音乐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他 是谁?他在中国近代音乐史上做出了哪些功绩?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课时训练题: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一、单选题 1.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认为“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立子立嫡”之制……”由此,下列观点或事实符合题意的是 A. 周公之继武王而摄政称王也 B. 纣母生纣兄尚为妾,已而为妻而生纣,故立纣 C. 文王之舍伯邑考(武王同母长兄)而立武王也 D. 周公制礼,立嫡之制始也 【答案】D 【解析】要注意准确理解嫡长子继承制的概念:一是“嫡”,二是“长子”;是否是“嫡”是由母亲决定的,正房所生为“嫡”,“嫡”子中的“长子”为大宗。 2.公元前781年,周幽王即位,宠幸褒姒。“褒姒不好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这段材料表明( ) A.周幽王荒淫无道,诸侯联合起兵反叛 B.分封制下,小宗有随时朝贡大宗的义务 C.分封制下,各诸侯对周王承担军事义务 D.西周末年诸侯势力强大,大国间争霸战争频繁 【答案】C 【解析】据材料信息“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可知,诸侯有随从周天子作战的义务,C项符合题意。 3.费孝通先生曾将中国古代的某一制度描述为“差序格局”,即“以己为中心,按照……有差等的次序形成的关系网络。”这种差序格局的结构方式普遍存在于中国传统社会之中。其中,父子、兄弟关系是最基本的层次,是“差序格局”的模板,其他各个层次都从这里获得其构造原则,如同乡关系、师徒关系、君臣关系。据此可知,“差序格局”() A. 产生于儒家三纲五常思想 B. 使先秦血缘政治得以延续 C. 可能阻滞社会结构的更新 D. 成为社会等级的表现形式 【答案】C 【解析】据材料“有差等的次序形成的关系网络……普遍存在于中国传统社会……父子、兄弟关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宗法等级制度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影响深远,这种制

春秋战国各主要诸侯国历代国君

春秋战国周及各主要诸侯国年表 周历代天子年表 西周 周武王发前1046年—前1043年 4 周成王诵前1042年—前1021年 22 周康王钊前1020年—前996年 25 周昭王瑕前995年—前977年 19 周穆王满前976年—前922年 55 周共王繄扈前922年—前900年 23 周懿王囏前899年—前892年 8 周孝王辟方前891年—前886年 6 周夷王燮前885年—前878年 8 周厉王胡前877年—前841年 37 (共伯和) 和前841年—前828年 14 周宣王静前827年—前782年 46 周幽王宫涅前781年—前771年 11 春秋时期(14位): 周平王姬宜臼前770年至前720年 周携王姬余臣前770年至前750年 周桓王姬林前719年至前697年 周庄王姬佗前696年至前682年 周釐王姬胡齐前681年至前677年 周惠王姬阆前676年至前652年 周前废王(王子颓)姬颓前675年至前673年 周襄王姬郑前651年至前619年 周中废王(王子带)姬带前635年? 周顷王姬壬臣前618年至前613年 周匡王姬班前612年至前607年 周定王姬瑜前606年至前586年 周简王姬夷前585年至572年 周灵王姬泄心前571年至前545年 周景王姬贵前544年至前521年 周悼王姬猛前520年 周敬王姬丐前520年至前477年 周后废王(王子朝)姬朝前520年至前516年 战国时期(12位): 周元王姬仁前476年至前469年 周贞定王姬介前468年至前441年 周哀王姬去疾前441年 周思王姬叔前441年 周考王姬嵬前441年至前426年 周威烈王姬午前425年至前402年 周安王姬骄前401年至前376年

第二章 中国文化的形成--夏商西周春秋时期

第二章中国文化的形成——夏商西周春秋时期 夏、商、西周、春秋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贫富分化和阶级的产生,社会文明也在大踏步前进:比较成熟的文字业已形成;尊王、大一统思想等观念文化的创建活动十分活跃;随着国家机器的建立,以礼乐制、宗法制、分封制为主要内容的制度文化迅速地形成;社会风俗文化也应运而生。这些影响了中国社会文化面貌数千年之久,流风余韵至今犹存的巨大文化建树,标志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 第一节社会生活条件的改善 一饮食 夏、商、西周、春秋时期,先民不仅开辟了比原始时代更多的饮食来源,更多的饮食器具和烹饪方法,而且给饮食生活注入“礼”的内容:“夫礼之初,始诸饮食”,1“以饮食之礼,亲宗族兄弟”。2这就奠定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基调。 ㈠食料当时的食物结构,包括粮食、肉类、蔬菜、水果、饮料,粗具了后世所有的各大门类。 由原始先民培育成的稷、黍、梁、麦、稻和麻类作物,扩大了种植范围,是这一时期南北方人们的主要食物。其中稷有耐旱、生长期短等特点,是黄河流域的主要粮食作物。武王克商,“乃命南官忽振鹿台之钱,散钜桥之粟”。3说明商代以粟为主要的粮食储备。《诗·周颂·良耜》云:“荼蓼朽之,黍稷茂之。”可见当时人已知沤施绿肥了。《诗·大雅·生民》有“恒之糜芑,是任是负”。糜,深色小米,芑,淡色小米,可知稷的品种也增多了。商周以 1《礼记·礼运》。 2《周礼·春官·大宗伯》。 3 杨育彬:《郑州商城初探》,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下同),第22页。

来,人们把稷与社联称,作为国家的象征。《白虎通义·社稷》云:“稷,五谷之长,故立稷而祭之也”。由此也见稷在当时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黍也是当时黄河流域种植最为普遍的作物,但比粟更贵重。商代卜辞中有很多商王命属下“种黍”、“省黍”、求神佑黍的记载。《诗经》中常将黍、稷联称。如《王风·黍离》云:“彼黍离离,彼稷之苗”。《小雅·信南山》:“黍稷彧彧”,《小雅·甫田》“黍稷嶷嶷”等。其时黍还出现了新品种:“诞降嘉种,维秬(音jù)维秠(音pī)”。秬是深色黍,秠为双穗黍。 麦在甲骨文和《诗经》中也常出现。甲骨文称小麦为“来”。《诗·周颂·思文》中有“贻我来麰,帝命率育”,就是指小麦和大麦而言,可知麦也是当时主要的农作物。 稻在原始时代的大溪文化、良渚文化时代已在南方种植了,而且籼稻、粳稻品种齐全。进入夏代,中原地区也开始种稻。郑州商城白家庄遗址发现有稻壳遗存,1《诗·小雅·白华》云:“滮(音biāo)池北流,浸彼稻田”。《唐风·鸨羽》云:“王事靡盬(音gǔ),不能艺稻梁”,以“稻梁”代表农业,说明稻在当时北方农业中已与梁(优质稷)并列了。 此外,人们继续种植麻类作物,并取麻籽以作食物。 夏、商、西周、春秋时期,渔猎养殖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仍占重要地位。当时肉食的野生动物主要有野鹿、野猪、野牛、羚羊、狐狸、刺猬、野兔、獾、青鱼、河蚌、蜗牛等。甲骨文反映商周统治者在大型狩猎中捕获的动物,有象、兕(音sì)、虎、豹、嫠、犀牛、熊罴、麝、糜、鹿、獐、貉等。作为家畜驯养的动物,则主要是猪、狗、鸡、牛、羊等。但总的来看,肉食的获得比粮食更困难,只有统治者才能经常吃到肉食,春秋鲁庄公十年(前684),齐伐鲁,曹刿欲请见庄公,陈破敌之策,其乡人曰:“肉食者谋,又何间焉!” 1 同上。

第一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第一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朝代歌) (一)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 王位世袭制 标志:启夺取王位,并传给自己的后代。 影响:a、传子b、家天下c、生产力d、后世 特点:王权与神权相结合,具有神秘的色彩。 结果:建立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政治制度。 中央:相、卿士 地方;侯、伯 (二)西周的政治制度 A、分封制 1、目的:拱卫王室 2、前提:西周实行井田制(周王控制全国土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3、内容:土地和人民 4、方法: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层层分封 5、对象:三个 6书本 7、影响 ①积极的: 形成了贵族统治阶层内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森严等级; 确立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使国家政权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 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使西周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成为了强国; ②消极的: 诸侯独立性大,不利于中央权力巩固和国家统一; ; 8、破坏: (第二课开头) 破坏时间:西周后期——春秋战国时期遭到破坏; Q:是不是以后就没有分封制了呢?(七国之乱的国,朱棣是燕王,平西王吴三桂)只是没有这个制度,但是还是有这个形式。 9、原因:铁器牛耕出现推广(生产力发展); 井田制瓦解; 王室衰微、王权衰弱; 诸侯势力增强,地方权力大; Eg:楚王问鼎楚强盛后,庄王曾率军至周都洛邑郊外示威,向周王的代表询问鼎之大小轻重,史称“楚王问鼎”。鼎是王位的象征,说明楚庄王有替代周王号令天下的野心。 10、破坏的表现:诸侯争霸、兼并战争; B、宗法制(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巩固父系家长在宗族中的地位和子孙传承和财产政权继承制度。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导语:分封制说统治者对权力的分配,但是没能解决贵族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

古代音乐史(原始----春秋战国)

原始----春秋战国 1根据考古发现,我国目前所见最早的乐器是(骨笛骨哨),距今已有8000年。 2 据文献记载,著名原始乐舞作品有《弹歌》《葛天氏之乐》《伊耆氏之乐》《朱襄氏之乐》。 3 《吴越春秋》中记载有一古来的民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它是描写先民们 的狩猎活动的。 4 河南舞阳县出土的骨笛其制作材料是(鹤骨),能演奏(七声音阶)。 5 目前我国考古中发掘最早的一件乐器是(骨笛),它迄今约有(8000年)的历史,它是 鹤骨制作的,其骨笛有(22.2)厘米,有(七个音阶)。 6 在《尚书·尧典》一书中载有(击石拊fǔ石)一词,说的是乐器(磐)。 7“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八阙说的是(八首民歌),是(葛天氏)时代的音乐作品8《吕氏春秋》中记载了(朱襄氏)时期的以为音乐家,他叫(士达),制作了一件乐器叫(五弦琴)。有人认为是(七弦琴)的前身。 9 据资料记载,最为古老的情歌是(大禹)时期的,其歌词是(侯人兮猗)。 10 远古时期的乐舞形式是(歌、舞、乐)三位一体的艺术形式。 11 我国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马家窑一古墓出土了一件内壁绘有乐舞蹈图案的(陶盆),是 我国(新石器时期)后期的作品,陶盆中绘有一幅乐舞图,共有(15)人歌舞,每(5)人一组,共有(3)组。 12 1973年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中出土了160多件能吹奏的骨哨,它们全都是用鸟 禽的(肢骨)制作的。 13 传说中的远古乐舞《箫韶》,也叫《九歌》《九辨》。 14 《云门》是(黄帝)时期的乐舞,它被记载在《周礼》一书中。 15 尧时期的一位大音乐家叫(质),这一记载于《吕氏春秋》书中。 16 《大夏》这一乐舞所歌颂的领袖人物是(大禹)。其表现的内容是(三过家门而不入)的 英雄形象。 17 根据文献记载,(侈乐)最早出现在(夏代),夏代的一种大型乐舞叫(侈乐)。 18 据史料记载我国最早出土的一枚铜钟是(夏代)的。 19 据史料记载,夏启大量使用侈乐,在他的宫中每天早晨为其歌舞的女乐多至(3万)人。 20 尧帝时期的的乐舞叫《咸池》。 21 成汤时期的乐舞叫《大濩》。 22 六代之乐是指(周)时代以前的六部大型乐舞。 23 六代之乐是指《云门》《咸池》《大韶》《大濩》《大武》《大夏》。 24 六代乐舞有(文舞)(武舞)两种乐舞形式。 25 六代之乐舞主要是用于(祭祀天地)和(山川祖宗),其特点是(规模宏大)(音调平淡) (缓慢肃穆)。 26 在商时期代表奴隶主阶级利益,并领导音乐与乐舞等艺术活动的代表人物是(巫)。 27 为商纣王创作靡靡之音的乐师叫(师延)。 28 六代乐舞在当时最受统治者重视,这种乐舞有(大司乐)亲自掌教。 29 商纣王使用音乐形式主要是(淫乐)。 30 在周代繁琐的礼仪中,乐队的使用是非常严格的,(王宫县)是指(四面)用的乐队; (大夫判县)是指(两面)用的乐队。 31 在周代繁琐的礼仪中,天子使用的乐队的排列是东西南北四面的,这种排列叫(宫县), 诸侯使用的乐队排列是东西北三面的,这种排列叫(轩县),卿、大夫使用的乐队是两面的,叫(判县),士使用的乐队排列是一面的,叫(特县)。 32 周天子用乐舞人数(64),诸侯用乐舞人数是(36),卿大夫用乐舞人数是(16),士用

西周东周与春秋战国地关系

西周东周与春秋战国的关系 西周: 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是由周文王之子周武王姬发灭商后所建立,定都于镐京和丰京(今省市西南),成王五年营建东都成周洛邑。历史上将东迁之前那一时期的周朝称为西周。西周共传12王,历时275年左右。从西周开始,进行境各个民族与部落不断融合的过程,在这期间,华夏族逐步形成,成为现代汉民族的前身。从周朝开始,进行境各个民族与部落不断融合的过程,在这期间,华夏族逐步形成,成为现代汉民族的前身,其它还有夷、蛮、越、戎狄、肃慎、东等诸多少数民族。 西周,从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朝起至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申侯和犬戎所杀为止,共经历11代12王,大约历经276年。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中国历史进入了周王朝时代,周朝是中国远古社会的鼎盛时期。从周朝开始,进行境各个民族与部落不断融合的过程,在这期间,华夏族的逐步形成,成为现代汉民族的前身,其它还有夷、蛮、越、戎狄、肃慎、东等诸多少数民族。 西周后期社会矛盾包括统治集团部矛盾日趋激化,对土地以及政权的争夺,加速了西周的灭亡。国人暴动动摇了西周统治的基础,前771年,周幽王被犬戎杀死,西周灭亡了。 周原是商王朝统治下的一个方国,传说是帝喾的后裔,属于姬姓之族。到虞夏之际,其祖先弃定居在邰。周弃在这里,继承和发展了种植“百谷百蔬”的经验,对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被称为“后稷”。 围: 周武王灭众多小国建立较大的侯国,强迫封建制的小邦国接受周朝的分封制,周分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它是按照诸侯与周王室的亲疏关系而划分的。周王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采取了“众建诸侯、裂土为民”的分封制。 东征结束后,周公按原来的计划,在东方修建洛邑,以加强对东方的监督。又在洛邑以西修建王城,以军队八师驻守,作为朝会东方诸侯的东都。 于是,西起岐阳,东到圃田,所有渭、泾、河、洛地带,都成为周的王畿。关中的镐京被称为“宗周”;东都王城被称为“成周”。 周公为了加强对全国广大地区的统治,便实行大分封,以作为王室的屏藩。首先,对于殷都旧地,以朝歌为中心,封给武王弟康叔,建立卫国。 东方以为中心的商代宗邑,分封给旧殷贵族中反对纣王的微子启,称为宋公,使他保持商人的宗祀。 周公自己受封以今天曲阜为中心的鲁国,命长子伯禽前往。受封时,又分有“祝、宗、卜、史,备物典策,官司彝器”,具备有周王室的各种文物制度。鲁国成为代表王室镇抚东方的大国。 在海、岱之间的薄姑故地,由师尚父受封,在营丘建立齐国。对于违抗王室

(完整版)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

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 在社会阶级化和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分离的基础上,产生了教育分化 司徒主管教化,有国都,地方学校 教育的目的:”武人’’专政,把本阶级的成员及其后代培养成能射善战的武士夏代的教育 1.军事训练 教育内容 2.宗教训练 3.人伦道德教育 商代有成熟的文字可作教育手段 王都有大小学,地方也有学校 商代的教育 1.思想政治教育 商代的教育 2.军事教育 3.礼乐教育 4.书数教育 1.层次性 夏商教育的特点 2.等级性 3.系统性:行政区域----有乡学和国学之分 1.唯官有书,而民无书 西周的教育 2.唯官有器,而民无器 3.唯官有学,而民无学 1.政治上;分封制与宗法制 学在官府的原因 2.经济上:井田制 3.思想上: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 (一)世袭制度造成贵族不重教育 一.官学衰废(二)王权衰落导致学校荒废 (三)战争动乱打破旧的文化垄断 春秋时期教育的变革 经济上;私田的开垦冲击了井田制 二.私学兴起政治上:新兴地主阶级的产生 文化上:士阶层的兴起,武士----文士 私学的兴起,发端于春秋中叶的历史新潮流,到春秋末叶发展到初步繁荣的阶段

孔丘的教育思想(孔丘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一、20弱冠,30而立,40不惑,50知天命,60花甲,70、80耄耋之年. 二、政治主张:富庶民 三、教育目标: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学而优则仕 四、教育内容: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 (一)学思行结合 (二)启发诱导 五、教育方法:(三)因材施教 1.要有好学、乐学的态度 (四)好学与实事求是的态度 2.要有不耻下问的态度 3.要有事实求是的态度 六、德育原则(主张自觉修养德行):立志、克己、力行、中庸、内省、改过 七、树立教师的典范:学而不厌、温故知新、诲人不倦、以身作则、爱护学生、教学相长 八、孔丘的贡献:①首先提出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重视教育;②他创办规模较大的私学,开私人讲学之风,改变学在官府的局面,成为百家争鸣的先驱;③实行有教无类的方针,扩大受教育的范围,使文化教育下移到平民;④培养从政君子,提倡学而优则仕,为封建官僚制的政治改革准备条件;⑤重视古代文化的继承与整理,编撰诗书礼乐易春秋作为教材,保存中国古代文化;⑥总结教育实践经验,对教学方法有新的创造,强调学思行结合的教学理论;⑦提倡启发式教学,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实行因材施教,发展个人专长,造就各类人才;⑧重视道德教育,以仁为最高的道德准则,鼓励人们提高道德水平;⑨提高道德修养应遵循的重要原则,重视立志,明确人生的前进方向;⑩力求走在中庸之道上,自觉进行思想检查,改过迁善;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身作则。

综合课-中国法制史夏商西周春秋法律制度、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法律制度(一)

综合课-中国法制史夏商西周春秋法律制度、战国秦汉三国两晋 南北朝法律制度(一) 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33,分数:66.00) 1.西周关于婚姻的“六礼”制度中,把男家卜得凶吉通知女家订婚称为______。 A.纳采 B.纳吉√ C.纳征 D.问名 西周时期,“六礼”是婚姻成立的必要条件,为后世历代所继承。六礼内容是:(1)“纳采”,即男家请媒人向女家送礼品提亲;(2)“问名”,即男家在女家答应议婚后,请媒人问女方的生年日月时辰,并卜于祖庙以定吉凶;(3)“纳吉”,即男家卜得凶吉通知女家,决定订婚;(4)“纳征”,又称为“纳币”,即男家送聘礼给女家;(5)“请期”,即男家择定吉日为婚期,商请女家择定婚期;(6)“亲迎”,即男子赴女家迎女方,举行结婚仪式。 2.西周时期,在审理案件过程中判断当事人陈述真伪的五种方式被称为______。 A.五听√ B.五刑 C.五过 D.五罚 五听为辞听、色听、气听、耳听和目听。五听为西周时期审判案件时判断当事人陈述真伪的五种方式。五过为西周时期官吏渎职犯罪的五种情形。五刑为墨、劓、剕、宫、大辟(奴隶制五刑)和笞、杖、徒、流、死(封建制五刑)。五罚属于“五过之疵”的情形。 3.据《左传·昭公六年》记载:“夏有乱政,而作______”。 A.禹刑√ B.汤刑 C.九刑 D.五刑 据《左传·昭公六年》记载:“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商有乱政,而作汤刑”,“周有乱政,而作九刑”。五刑为墨、劓、剕、宫、大辟(奴隶制五刑)和笞、杖、徒、流、死(封建制五刑)。 4.西周时期明确对惯犯和偶犯作出了区分,西周把惯犯称为______。 A..眚 B.非眚 C.非终 D.惟终√ 西周将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区分为非眚和眚,将偶犯和惯犯区分为非终和惟终。 5.我国的赎刑制度最早起源于______。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春秋 我国的赎刑制度最早起源于夏朝。 6.奴隶制五刑体系中,把砍去犯人膝盖骨的刑罚称为______。 A.劓刑 B.刖刑 C.剕刑 D.膑刑√

法律硕士综合课中国法制史(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法律制度)模拟试卷1

法律硕士综合课中国法制史(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法律制度)模拟 试卷1 (总分:62.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单选题(总题数:16,分数:32.00) 1.单项选择题第1-45小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字母涂黑。(分数: 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2.西周关于婚姻的“六礼”制度中,把男家卜得凶吉通知女家订婚称为( )。 (分数:2.00) A.纳采 B.纳吉√ C.纳征 D.问名 解析:解析:西周时期,“六礼”是婚姻成立的必要条件,为后世历代所继承。六礼内容是:(1)“纳采”,即男家请媒人向女家送礼品提亲;(2)“问名”,即男家在女家答应议婚后,请媒人问女方的生年日月时辰,并卜于祖庙以定吉凶;(3)“纳吉”,即男家将卜婚的吉兆通知女家,决定订婚;(4)“纳征”,又称为“纳币”,即男家送聘礼给女家;(5)“请期”,即男家择定吉日为婚期,商请女家择定婚期;(6)“亲迎”,即男子赴女家迎女方,举行结婚仪式。 3.西周时期,在审理案件过程中判断当事人陈述真伪的五种方式被称为( )。 (分数:2.00) A.五听√ B.五刑 C.五过 D.五罚 解析:解析:五听为辞听、色听、气听、耳听和目听。五听为西周时期审判案件时判断当事人陈述真伪的五种方式。五过为西周时期官吏渎职犯罪的五种情形。五刑为墨、劓、剕、宫、大辟(奴隶制五刑)和笞、杖、徒、流、死(封建制五刑)。五罚属于“五过之疵”的情形。 4.据《左传·昭公六年》记载:“夏有乱政,而作( )”。 (分数:2.00) A.禹刑√ B.汤刑 C.九刑 D.五刑 解析:解析:据《左传·昭公六年》记载:“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商有乱政,而作汤刑”,“周有乱政,而作九刑”。五刑为墨、劓、剕、宫、大辟(奴隶制五刑)和笞、杖、徒、流、死(封建制五刑)。5.西周时期明确对惯犯和偶犯作出了区分,西周把惯犯称为( )。 (分数:2.00) A.眚 B.非眚 C.非终 D.惟终√ 解析:解析:西周将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区分为非眚和眚,将偶犯和惯犯区分为非终和惟终。 6.我国的赎刑制度最早起源于( )。 (分数:2.00)

1 西周春秋战国音乐

西周春秋战国音乐 ●雅乐的来源 所谓雅乐,是我国古代祭祀天地、神灵、祖先等典礼中表演的乐舞和演奏的音乐,其名称的由来当取其歌辞“典雅纯正”之意。它用于郊社、宗庙、宫廷礼乐、乡射和军事大典等各个方面,这就是周代在我国历史上建立起来的第一个明确的宫廷雅乐体系。原因在于周人汲取了商朝灭亡的历史教训,认为“殷鉴不远”。商民族的音乐属于巫文化体系,是一种“恒舞于宫,酣歌于室”带有狂热的宗教意识、漫无节制的音乐。周人认为,商人之所以灭亡和商朝统治者“嗜酒”“好色”“淫乐”有关,所以把商朝音乐称为“亡国之音”。周朝建立后,他们提倡一种有节制、适度的音乐,这就是“雅乐”。 ●礼乐制度 礼乐制度是指古代为维护君臣上下等级秩序而建立一套文化典章制度,以求达到尊卑有序远近有合的统治目的。 周朝礼乐制度就是以礼仪和音乐等级化为核心的一种文化制度。礼仪包括礼节和仪式。音乐的等级化则体现在“佾”和“月悬”制度两个方面。 “佾”值乐舞行列,一般指8人为一列“天子用八(8x8=64)诸侯用六,大夫四,士二。”“乐悬”为悬挂钟磬多寡的规格。天子四面,诸侯三面,大夫两面,士一面。“乐县”制度由森严的宗法制度所决定。周公的“制礼作乐” 这种制度为西周近300年的社会统治秩序的稳定,曾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春秋时期,奴隶社会在转型的过程中,社会的大动乱和大变革,彻底打败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秩序,音乐的等级制度也失去了约束力。实际上是以季恒公为代表的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他们的意识形态观念冲破了奴隶主贵族礼乐等级制度的束缚,也就是经济基础的破坏导致了上层建筑的瓦解,当时叫作“乐坏礼崩”实质上从西周初年周公的“制礼作乐”到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其实是我国奴隶社会从鼎盛时期的高度繁荣之后逐渐趋于衰弱,最后崩溃瓦解、为封建制度所取代这样一个历史过程在礼乐方面反映。

夏商西周春秋法律制度

夏商西周春秋法律制度 下面按朝代对每一个时期的法律制度做一个总结: (一)夏商法律制度: (1)禹刑,是夏朝法律的总称或代称。《左传·昭公六年》记载:“夏有乱政,而作禹刑”。 (2)汤刑,是商代法律的总称,泛指商王朝的所有法律、法规和制度。《左传·昭公六年》记载:“夏有乱政,而作汤刑”。 (3)奴隶制五刑:墨、劓[yì]、剕[fèi]、宫、大辟。(剕,古代把脚砍掉的酷刑。大辟拼音:夏商五刑之一,是死刑的总称其执行方法主要是斩首,又称杀罪。) (4)天罚与神判:夏、商两朝(特别是商朝)将宗教意识与神判精神相结合,形成了“天罚”与“神判”制度,这是夏、商诉讼制度的根本特征和基本面貌。 (5)监狱:中国奴隶制时代的监狱大多称为“圜土”,商代因袭夏朝,监狱仍然称为“圜土”,同时另外还设专门关押要犯的监狱,称为“囹圄”。[líng yǔ] (二)西周法律制度: (1)明德慎罚:西周将天与德、德与刑巧妙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以德配天”原则指导下的“明德慎罚”、“刑兹无赦”和“刑罚世轻世重”的法律思想。 (2)吕刑:“吕刑”也称“甫刑”,记载了穆王命周王朝司寇吕侯进行法律改革的大致情况,是西周中期具有代表性的法典。 (3)九刑:一是指周朝的刑书,另一种含义是指西周刑罚,即墨、劓、剕、宫、大辟五刑加上赎、鞭、扑、流等刑罚,合起来称“九刑”。 (4)礼刑关系:1.礼与刑是西周法律体系中不可分割的两个组成部分,共同构成了当时完整的法律体系。其中,礼是一种积极的规范,而刑则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二者相辅相成。2.“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此一法律原则始于西周。礼不下庶人是指庶人不可能按贵族的的礼仪行事。而“刑不上大夫”则指大夫以上贵族犯罪,可以获得某些宽宥,在适用刑罚时享有某些特权。但并不是说士大夫就可以不受刑罚制裁。 (5)刑事立法: A.刑罚适用原则:1.老幼减免刑罚原则:三赦——老、幼、蠢。2.区分故意与过失、惯犯与偶犯:三宥——过失、不知、遗忘;过失——生;故意——非生;惯犯——惟终;偶犯——非终。3.罪疑从轻、罪疑从重原则。4.宽严适中原则。 B.主要罪名:1.政治性犯罪:违抗王命罪;贼(破坏礼法);芷(隐匿贼)。2.破坏社会秩序、侵犯人身、财产罪:冠攘奸尻kāo罪(聚众抢劫罪);盗(窃取财物);奸(盗用国家宝器)。3.渎职罪:惟官(畏权势)、惟反(徇私枉法)、惟内(为亲属徇私枉法)、惟货(贪赃枉法)、惟来(受人请托枉法——斡旋受贿罪)。 (6)民事立法: A.契约:西周时有专门的官职管理契约事宜,称“司约”,并设有“质人”作为具体的市场管理人员;质剂,适用于买卖关系的契约形式;傅别,借贷关系的契约形式。 B.婚姻:三大原则——一夫一妻制;同姓不婚;父母之命;“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七出”——不顺父母、无子、淫、妒、恶疾、多言、盗窃;“三不去”——有所娶无所归;与更三年丧;前贫贱后富贵。 C.宗法继承:嫡长子继承制。(商朝前期: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商朝后期:嫡长子继承制牢牢确立。) (7)司法制度: A.大司寇:西周时期,中央常设最高司法官为大司寇,“掌建邦之三典,以佐王刑邦国,诰四方”,实际负责辅助周王掌管全国司法工作。 B.狱、讼:审理民事案件称为“听讼”,审理刑事案件称为“断狱”。

先秦时期的儒家音乐思想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b24460463.html, 先秦时期的儒家音乐思想 作者:郭燕 来源:《黄河之声》2018年第06期 摘要: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动荡,各大学派的思想家纷纷从各自所代表的的阶级利 益出发,提出不同的政治观点,学术理论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音乐作为政治文化艺术形态的一部分,也成为了诸子百家学术争鸣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简单辩证地介绍了先秦时期孔子的音乐思想以及《乐记》和荀子《乐论》中的音乐思想,使我们对先秦儒家音乐思想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 关键词:儒家音乐思想;孔子;荀子;《乐记》;《乐论》 回望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我国传统文化中所讲的“乐”与我们当今的音乐文化具有不同的意义,二者是不可简单等同的,特别是在先秦时期,“乐”是作为一种制度性的政治文化艺术形态而存在的。我国的古典音乐美学起源于先秦时期的儒家音乐思想,先秦儒家思想作为我国音乐思想的主体,在两千余年的发展中不仅深深影响着我国古代音乐文化,且仍潜移默化地在当今音乐文化生活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儒家音乐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思想大解放的时期。随着西周的灭亡、奴隶制的瓦解,“礼崩乐坏”,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各个学派的思想家由于阶级立场的不同持有不同的政治观点,并纷纷提出了各自的政治思想和学术观点。各大流派互相争论,各种理论互相影响,形成了学术思想极为活跃的“百家争鸣”的局面。而“乐”作为一种制度性的政治文化艺术形态,也成为了当时诸子百家学术争鸣的一部分内容,在理论上亦得到进一步阐述。在“百家争鸣”的大背景下,以孔子为首的儒家学派中也相应地出现了儒家音乐思想并不断取得发展。 二、孔子的音乐思想 孔子,儒家音乐思想的创始人和奠基人,其与“乐”相关的思想及言论,主要记录在《论语》、《礼记》、以及先秦的一些其它文献中。他的音乐思想虽然没有形成完整系统的体系,但却是后世儒家音乐思想产生建立的基础。 在中国历史上,音乐一直都与政治挂钩,成为了政治的附属品,服务于政治。孔子出生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他始终代表的是统治阶级的利益。儒家音乐思想起源于孔子的礼乐思想,而他的礼乐思想,又是为其政治观点服务的,所以儒家的音乐思想从一开始就突出了音乐在日常生活、情感、道德伦理,特别是政治观念中的作用与功能。 在音乐方面,孔子有着相当丰富的理论知识和深刻的实践。他能够唱歌、弹琴、击磬、鼓瑟、吹笙,熟悉且了解乐曲结构,并能对其规律进行概括。此外,我国历史历史上第一部歌辞

18 19 第1单元 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一、从禅让到王位世袭 1.背景: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中国出 现早期国家政治制度。 2.王位世袭制 (1)夏朝:从夏启开始,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2)商朝:王位有时父子相传,有时兄终弟及。 3.行政管理制度 (1)中央:商朝中央设相、卿士等,掌管政务。 (2)地方:封侯和伯,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 4.特点:奴隶制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课中思考]阅读教材P“学思之窗”,思考:从这段记载,你能看出商朝5的相权有多大吗? 【提示】相是商朝中央最高官吏,相权很大,包括参与制定政制、主持政务、辅佐商王等,甚至有时可有废立商王等权力。 二、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1.背景: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 2.目的:进行有效的统治,巩固国家政权。 3.内容 对象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页 1 第 诸侯—4.结果:经过层层分封,形成了贵族统治阶层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士”。卿大夫——影响5.积极(1)西周成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

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为延续数百年的强国。②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国家政权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消极:受封的诸侯在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到西周后期,随着王(2) 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三、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目的1.继承上的矛盾。: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含义2.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具有政治性质。内容3.(1)周王是天下的大宗,也是政治上的最高领袖,王位由嫡长子继承。(2)大宗可以命令和约束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3)作用4.(1)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2)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知识精要教师用书独具知识网络(页 2 第 宗法制的突出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3.大宗和小宗既是家族血缘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宗法制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以及4.以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构成了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征。] 难·攻重探[合作究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正妻所生之子称嫡子,其他妻室所生之子为庶子。周王的嫡长[史料一]子、嫡长孙一系有继

中国法制史-夏商时的法律制度练习题

第一章夏、商的法律制度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4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政确的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30分) 1. 传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法官是()。 A. 蚩尤 B. 皋陶 C. 共工 D. 黄帝 2. 中国古代法制的雏形形成于( )。 A. 夏 B. 商 C. 周 D. 秦 3. 夏朝法律的总称是()。 A. 肉刑 B. 夏政 C. 禹刑 D. 五刑 4. 夏朝中央最高司法官叫()。 A. 蒙士 B. 大理 C. 大司寇 D. 小司寇 5. 夏启夺取政权后将所征服的地域划分为()。 A. 九牧 B. 九州 C. 九鼎 D. 九洲 6. 最早出现的军法出现在()。 A.《礼记.王制》 B.《左传》 C.《尚书.甘誓》 D.《尚书.汤誓》 7.夏启作为夏朝第一个帝王,打破了传统的禅让制,确立了()。 A. 王位世袭制 B. 皇帝世袭制 C. 爵位世袭制 D. 总通世袭制 8. 我国首次制定赎刑是在()。 A. 夏 B. 商 C. 西周 D. 秦朝 9.“禹刑”最先见于()。 A.《史记》 B.《左传》 C.《尚书》 D.《竹书记年》 10. 夏朝的“五刑”有墨、劓、膑、宫和()。 A.罚金B.杀C.鞭刑D.徒刑 11. 夏朝中央监狱的名称是()。 A.圜土B.夏台C.畿内D.社 12.夏朝法的主要形式是假借天意发布的()。 A.王命B.天命C.禹刑D.礼仪 13.《五刑》又称为()。 A. 汤刑 B. 甫刑 C. 赎刑 D. 正刑 14.关于《五刑》的起源,最早见于()。 A.《尚书.大传》 B. 《尚书.尧典》 C.《尚书.甘誓》 D.《尚书.汤誓》 15.“威侮五行,怠弃三正”是夏启讨伐有扈式时发布的()。 A. 习惯 B. 战争动员令 C. 祭祀 D. 礼仪 16.炮烙之刑出现于()。 A. 夏朝 B. 西周 C. 春秋 D. 商朝 17.商朝假托天意断罪、具有一定司法权的人是()。

人教版必修一第一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教案)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序言 阅读单元导言,思考: 1、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和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2、了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确立、发展和顶峰的概况并归纳出发展趋势? (1)过程: 形成:秦巩固:汉完善:隋唐加强:宋元强化:明清结束:1912年2月 (2)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消失;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导入新课】 大禹治水:尧在位的时候,黄河流域发生了很大的水灾,尧派鲧(gǔn大禹之父)去治理水患。鲧用堵截的办法治水,花了九年时间没有把洪水制服,最后被处死。舜派禹治水,禹改变了他父亲的做法,采用疏导的方法。他带领群众凿开了龙门(山),挖通了九条河,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终于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为了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妻病,妻孕,产子)。 禹继舜位:因治水有功,禹在天下的威望达到顶点。万民称颂说:“如果没有禹,我们早就变成鱼和鳖了。”帝舜称赞禹,说:“禹啊禹!你是我的胳膊、大腿、耳朵和眼睛。……你发扬了我的圣德,功劳太大了!”后人称他为大禹,也就是伟大的禹的意思。舜年老以后,也像尧一样,物色继承人。因为禹治水有功,大家都推选禹。到舜一死,禹就继任了部落联盟首领。禹继舜位这种传位给贤能人的制度叫做什么?禅让制。禹的威望,为他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夏王朝和王位世袭制奠定了基础。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讲授新课】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从禅让到王位世袭 1、禹建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禹正式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王朝----夏。因此,后人也称他为夏禹 设问:此时的夏朝已经不是一个部落而是一个国家。为什么? 部落是按血缘结合在一起的;国家按地区来管理的,禹治水成功后,就把天下分为九州,派“九牧”去管理,这表明夏已具有国家的职能,而不是靠氏族的血缘关系来维系。 2、启确立王位世袭制。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大禹死后,王位传给了谁? 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在解决温饱之余,劳动产品有了富余,这样就出现了私有财产。禹在治水的过程中,逐渐的壮大自己部落的实力。其他部落无法与之抗衡。在禹晚年的时候,禹虽然按照传统的禅让制推举伯益为部落联盟首领的继承人,却不给实权。相反,禹把实权给了自己的儿子启。禹自己也转化为夏国王。请同学们观看教科书第4页的插图“戴冠冕的夏禹”,这是已经做了夏国王的大禹。观察一下他的装束、神态,冕是古代帝王专戴的礼帽,此时这衣着华丽,头戴冠冕的大禹再也不是最初那个破衣烂衫,粗茶淡饭,兢兢业业为民造福的大禹了,俨然一副帝王模样。禹死之后,由他的儿子启以世袭制而不是“禅让制”的形式继承了王位。 大禹死了以后,虽推举伯益为首领,但启凭借实力夺取了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从而结束了禅让制,确立了王位世袭制。 那么王位世袭制是按怎样的规则来继承王位?它通过“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形式,保持着王位在家族内部的承继,“家天下”的局面从此确立,国家便成了君主(国王)一家一姓的私产。 3、王权带有神权色彩。 目的:巩固自己统治地位。 表现:(1)把自己的行为说成天的意志。帝禹在位第十年南巡。过江时,一条黄龙游来,拱起大船,船上的人很害怕。帝禹仰天叹息道:“我受命于天。活着靠上天的佐助,死了要回到天上去。你们何必为这一条龙担忧?”龙听到这一席话,摇摇尾巴,低下头就不见了。 (2)国家大事通过占卜的方式来决定。参看课本殷墟出土的刻有卜辞的牛骨。 4、中央到地方的行政制度。 师:请同学们归纳一下教材,夏商时期的中央官制是怎样的?设置了哪些职官? 最高统治者为王,中央有尹、相、卿士,地方封侯、伯。比如课本小字提到的相伊尹,被商王封为“西伯”的周文王。 指导学生看第五页小字,思考商朝的相权有多大?相是商朝中央最高官吏,相权很大,包括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