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硕士研究生政治期末考试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选读考试考点总结

硕士研究生政治期末考试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选读考试考点总结

硕士研究生政治期末考试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选读考试考点总结
硕士研究生政治期末考试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选读考试考点总结

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选读考试必考点

一、理解说明:

1、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16分)

答:(1)马克思这里是说他之前的旧唯物主义,其主要的缺点是脱离实践,把对象仅作为外在于人的实践的对象来理解,这实际上丢掉了人认识对象的基础和条件,只能像动物那样完全被动地来感性直观外在的对象,而不能能动地认识和改造对象。(6分)脱离实践的所谓人的感性并不是现实的人的感性,只能是动物本能的感性,而人在其实践中所形成的感性则是可以上升至抽象思维和理性认识并在实践中能动地发挥指导作用的一种认识活动。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形成他对于对象的认识并科学地理解这种认识活动。(4分)唯心主义虽然看到了意识的能动作用,但由于其根本不理解这种能动作用只有在实践中才是现实可能的,于是便脱离实践把意识抽象地理解和夸大为一种外在于人和人的实践、无所不能的能动主体或实体。这说明一切旧哲学的根本弊端都在于脱离实践、脱离实际,仅凭头脑的想象和观念来理解说明世界和认识对象。(6分)

2、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12分)答:这段话的大意是:(1)人的思维和认识是否是反映对象实际的客观真理,不能靠认识和理论自身的说明来证明,因为理论本身无法说明这个问题。从理论到理论,从观念到观念,从抽象思维到抽象思维,正是一切思辨哲学的本质特征。(6分)(2)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形成他关于世界的认识,并把这种认识与他所实践和反映的对象相对照,不断地修正和发展自己的认识,从而使认识越来越符合客观实际,并在实践中发挥其指导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动作用,体现其主客观统一、相互转化的客观现实性和巨大的精神力量。离开实践,不仅使人对世界的认识失去了现实可能性,成为子虚乌有的凭空想象,即便已有的认识也会成为毫无能动性的死的精神。(6分)

3、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2分)

答:(1)费尔巴哈认为宗教的神的世界是人的世俗世界虚幻出来的世界,并认为宗教的本质也就是人的本质,是人的心灵深处的关系和人的性爱感情诸关系被神圣化的产物,于是他对宗教和人的本质都作了抽象的、非历史的绝对化的理解。他首先把人抽象地理解为彼此孤立存在的个体生物人,然后把人理解为靠这种宗教感情纯粹自然地联系起来的“类”,以自然人的自然生物性本质或“宗教本质”来解释说明人的一切。这实际上是把人降低到非历史的一成不变的动物的层面来理解人。所以,他理解的人和人的感性世界只不过是非现实的人和非现实的世界,是没有历史的人和人的世界。(6分)但现实的人却都是在其具体的历史的社会实践中生存和发展的。在实践中人们所形成的具体的、历史的社会关系决定着人们的生存状态和人的本质。所以,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这种社会性的关系只是对其自然关系的扬弃和辩证否定,是使人与自然界区别开来的人的本质性规定。(6分)

二、论述题:

1试述黑格尔在对“现实性”问题的论述中是怎样以貌似保守的形式阐发了他的革命的辩证法思想。答:(1)黑格尔有一个著名的命题:“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现实的。”(4分)(2)在人们的日常意识中,现实和现存往往是不加区别的,黑格尔在这里正是利用人们日常意识对“现实”和“现存”这两个概念的混淆,在表面上好像是在为现存的一切辩护,为普鲁士专制制度祝福,但实际上是通过这种保守的表达形式表达了他革命的辩证法思想。因为在黑格尔看来,并非一切现存的都无条件地也是现实的,只有合乎必然性、从而合乎理性的存在才具有现实性。这意味着现实性决不是某种社会状态或政治状态在任何条件下都具有的属性。(6分)(3)根据黑格尔的意见,一切事物都是过程的集合体,是依存于一定历史条件变化发展和灭亡的,世界上没有什么一成不变的东西。事物随着它的条件的改变,原来具有必然性而作为现实的东西就会丧失其存在的必然性,成为不合理、不现实的东西而为具有必然性的新的东西所取代。一切现实的东西随着时间的推移都注定要走向其反面,成为不合理性、不现实的东西,它们从一开始就包含着不合理、不现实的东西。因此,这个命题内在的真正含义即:凡是现存的,都一定要灭亡。这显然是革命的辩证法思想。(7分)(4)按照这种思想,一切事物都只是暂时的,不存在任何最终的、绝对的、神圣的东西,所有的只是不断生成和灭亡的过程,且只有这种过程及其观念才具有绝对的意义。人类社会一切依次更替的历史状态都只是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无穷发展进程中的暂时阶段,其中每一阶段相对于它发生的那个时代和条件来说都是必然的,都有其存在的理由,但对于从它自己内部逐渐发展起来的新的、更高的条件来说,它就会逐渐成为过时的、不具有必然性、不合乎理性而走向灭亡的东西。人的思想认识也是如此,一切真理也只是具有相对的真理性,没有一成不变的绝对的永恒的真理。(8分)(5)然而,黑格尔这一革命的辩证法思想却是在其保守的形式和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中所表达的,这正说明黑格尔所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主张的动摇性和两面性,是由其阶级局限所决定的。(5分)

2试述恩格斯在《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是怎样评论费尔巴哈的道德观及其错误的。(30分)

答:(1)费尔巴哈的道德观是以抽象的人为出发点的抽象的道德观。他虽然也知道“人最初从自然界产生的时候只是一个纯粹的自然物,而不是人。人是人、文化、历史的产物。”但他根本不知道这种现实的人在他的理论中应处于什么地位,在他的道德观中,他讲的完全是抽象的人和抽象的道德。恩格斯就以费尔巴哈的道德的基本原则为例,对他的抽象的道德观展开了分析批判。(5分)(2)费尔巴哈从满足肉体的需要和欲望出发,而认为人生来就有追求幸福的欲望,但追求幸福的欲望所引起的行为要受到其自然后果的矫正和社会后果的矫正。因此,人们必须正确地估量自己行为的后果,必须承认人人都有追求幸福欲望的平等权利。由此他得出道德的基本准则:对己以合理的自我节制,对人以爱。道德的其他准则都是由此所派生的。(4分)(3)恩格斯说,人追求幸福的欲望的实现是受其特定的社会关系和物质手段所制约的,人不能没有这些条件和手段只与自己打交道,也不能总是顺利地满足实现这种欲望,而且其后果决不会对己对人都有利。追求幸福欲望的实现,对于那些没有手段和对象的人们来说是毫无意义的。(5分)(4)至于追求幸福的平等权利,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对立的社会里,那也是一句毫无实际意义的空话。别说这在资本主义之前的社会中是根本不可能的,就是在消灭了人身依附关系和等级特权的资本主义社会,平等也只是口头上和形式上的,毫无实际的内容。因为有限的物质资源和手段已经为有产者阶级所垄断,绝大多数人只能勉强维持基本生活,根本不可能与有产者拥有同等的权利。(4分)(5)如果撇开平等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不谈,根据费尔巴哈的道德论,自由平等的权利也只有在资产阶级的证券交易所里才能得到体现。但在那里也不是人人都可以实现幸福的欲望,也只是只有极少数精明的有钱人赚钱,多数散户赔钱,赔钱的总不会感觉幸福,而赚钱得到幸福的则只能是靠别人的赔钱和失败来实现自己的欲望,实际上也不存在真正平等的权利。可见在资本主义社会,只有拥有物质生产条件和资源的资产阶级才拥有这种追求幸福欲望实现的条件,费尔巴哈的道德和平等权利只是适合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和现代资产阶级。他只是资产阶级的代言人。(4分)(6)当然,费尔巴哈幻想通过抽象掉一切具体内容的爱来解决一切问题和矛盾,认为爱是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是普遍适用的道德原则,似乎爱能够解决一切冲突和纠纷,但这种不分性别、不分种族和阶级的抽象的爱早就被现实生活中的阶级对立关系和物质利益矛盾所粉碎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一切道德都是具体的、历史的,在阶级社会是有阶级性的,根本不存在所谓普世伦理或普遍的、永恒的道德原则。(4分)(7)恩格斯指出,费尔巴哈之所以陷入抽象的王国、陷入抽象的道德观而不能自拔,其根本原因在于他脱离现实生活实践。他虽然紧紧抓住感性的自然界和人,但在他脱离实践,不去考察现实的、活生生的、在历史中行动的人的情况下,他就只好抽象地议论人和自然界,而真正现实的、感性的

自然界和人,在他那里也就只能是空话。(4分)

一、理解说明:

1、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诉诸感性的直观;但是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的感性的活动。(14分)

答:(1)理论脱离实践,从抽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空洞无物,是一切思辨哲学根本的弊端。(4分)(2)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诉诸感性的直观,有其合理的一面,但他理解的感性并非人的感性实践活动。他仍然是脱离实践来理解人的感性和直观,这实际上是把人的感性降低为动物的感性本能活动,而不是在社会实践基础上上升为抽象思维和理性认识——从而有着理性指导的人的现实的感性。这种感性实际上仍然只是费尔巴哈仅凭头脑想象的观念的感性或动物式的感性。(5分)(3)动物式的感性只能外在地直观所面对的对象,而不能通过社会实践内在地认识和改造对象,是根本谈不上能动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并有效地指导实践、发挥其主观见之于客观的客观现实性力量的。这样,不仅人的思维的能动性被否定了,而且人的思维的客观真理性、现实性和其在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巨大精神力量也被统统否定了。(5分)

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14分)

答:(1)人是通过其社会生活来实现其生存并产生他对世界的认识的,而社会生活在本质上就是人们基于自己的需要而进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社会实践。(3分)(2)理论只有源于实践,从实践出发,并随着实践的深入和发展而不断地发展,才能真正揭示它所要反映的现实生活世界及客观实际,有效地服务于人的生活实践。这本身并没有什么神秘的。(3分)(3)凡是科学的理论,都是客观如实地说明人的社会实践并能通过实践而予以验证的;凡是脱离实践,仅凭人们的主观想象和观念而形成的理论,都是纯抽象思辨的产物,是不能在实践中得到验证和说明的,所以它们自然也是神秘的、不可理喻的东西。而这些神秘主义的东西一旦把它们拿到实践中来认识和理解,它们的谬误也就显而易见而不再那么神秘莫辨了。(4分)(4)马克思这段话突出强调了理论必须同实践相结合,必须同实践保持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才能合乎实际,说服群众,并为群众所掌握。(4分)

3、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2分)

答:(1)马克思这里是说旧哲学的哲学家们都脱离社会实践以不同的方式抽象地议论说明世界,但这至多只是空谈和解释世界,而不可能对人的现实世界有丝毫的改变,不可能给人类带来丝毫的益处。(4分)(2)人们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认识属于自己的现实生活世界,但认识本身并不是目的,认识的目的在于实践。理论和认识只有来自实践,又服务于实践,使认识服务于人们改造世界的实践,从而使人类更好地生活并发展自己,才能达到和实现人类认识世界的目的和宗旨。这才是人们认识问题的关键所在。(4分)(3)马克思由此使哲学的研究对象转向人的现实生活世界,坚持从实践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并为人民群众改造世界的实践服务,从而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同时也实现了哲学思维方式、哲学的根本立场和宗旨的革命变革,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传统旧哲学的根本性改造,使正在走向衰亡的哲学重新获得新生,以富有生命力的崭新的内容和形式展现于人类思想宝库。(4分)

二、论述题:

1、试述恩格斯是怎样批判施达克在评论费尔巴哈的唯心主义时背离了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客观标准。(30分)答:(1)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指出,“施达克在找费尔巴哈的唯心主义时找错了地方”,因为他违背了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客观标准,而仅是依据自己任意确定的主观标准来判定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如他认为费尔巴哈之所以是唯心主义者,是因为他相信人类进步,追求自己的理想意图,把同情、爱以及对真理和正义的热诚作为理想的力量。这是不能成立的。(6分)因为:(2)第一,他无非是把对理想目的的追求叫做唯心主义。康德的唯心主义不在于他讲道德的理想,而在于他先验唯心主义地认为人的认识有一种先验的“纯主观形式”或“前意识框架”,他关于道德的“绝对命令”之命题,也总是从抽象的人和抽象的“普世伦理”出发而表现得软弱无力,不具有现实可能性。费尔巴哈恰恰也是犯了同样的错误,他总是从抽象的观念上的人出发,但他的唯心主义也同样并不在于他追求理想。(8分)(3)第二,任何人所从事的一切活动,都是缘于他自己的需要并止于他需要的满足和实现。这其中当然有人的感觉、思想、动机和意志等等,需要有理想的意图和力量。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人都是唯心主义者,而没有唯物主义者。(5分)(4)第三,至于有无追求进步的信念,那也是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毫不相干的。如果认为凡是同情和追求进步与正义的事业并抱定这样的信念就是唯心主义者,历史上许多伟大的思想家和科学家就都成了唯心主义者,甚至连许多唯物主义者也成了唯心主义者了。(5分)(5)施达克像许多庸人那样把唯物主义理解为贪婪、穷奢极欲和贪图享受,把唯心主义理解为对美德和普遍的人类之爱的信仰,对美好世界的追求,这无非是在为唯心主义辩护,给唯物主义抹黑。而他用自己主观任意的标准来取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划分的客观标准,其用意显然是为了抹杀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的对立和区分。这正是他资产阶级庸人立场的表现。(6分)

2、概述恩格斯为什么说费尔巴哈哲学在本质上仍然属于黑格尔哲学的分支。(30分)

答:(1)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指出,费尔巴哈与其他黑格尔派都没有离开抽象的思辨哲学这块土地,在这个意义上,他们都属于黑格尔哲学的分支。(4分)(2)老年黑格尔派的代表人物施特劳斯抓住黑格尔哲学的“实体即主体”概念,从抽象的精神实体出发,用这种实体的外化和对象化说明一切;青年黑格尔派的鲍威尔、施蒂纳等人抓住黑格尔哲学的“自我意识”概念,从自我意识出发,把一切都说成纯粹自我意识的创造;而费尔巴哈则从抽象的人与自然出发,把现实世界、人及其历史解释成纯感性自然的东西,他们都脱离了具体的、历史的、现实生活中的人及其实践而陷入从思维到思维的纯抽象思辨。(6分)(3)费尔巴哈还把一般唯物主义同它的各种特殊的历史形式、尤其是17、18世纪英法唯物主义的庸俗形式混为一谈,因为看到这些庸俗形式的庸俗及其明显的错误而不敢承认自己是唯物主义者,不敢把唯物主义一般世界观贯彻到底,而只在人类知识的基础——自然科学领域坚持唯物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尤其是社会历史领域,则滑向唯心主义。他虽然始终坚持从感性的人与自然出发,但真正现实的感性活动的人及现实的自然对他来说却始终是他所不能理解的。于是他只好抽象地议论感性自然的人及其世界,对人和自然及其历史都作了非历史的唯心主义的理解。(8分)(4)费尔巴哈的宗教观和道德观也是抽象的,非科学的。费尔巴哈把宗教归结为人内心深处的心灵关系、性爱关系和感情关系,抽象地议论这些关系的自然基础并把它们以宗教的形式予以神圣化;由此,他把宗教说成一切历史变迁的基础,主张用“善的——爱的宗教”取代“恶的——神的宗教”。这是把“爱的宗教”予以非历史、非现实地神圣化、绝对化和永恒化,这既歪曲了人与其宗教的本质,也歪曲了历史的本来面目,是不符合实际的。费尔巴哈把道德解释为人人拥有追求和实现幸福欲望的平等权利,把“对己以合理的自我节制,对人以爱”作为道德的基本准则,但这同样由于他没有看到道德实践的现实基础和历史条件而成为毫无意义的空谈。因而恩格斯说,他的抽象的道德和道德准则在任何时候和任何地方都是不适用的,而在现实世界面前,是和康德的“绝对命令”一样软弱无力的。他否定了道德实践的具体性、历史性和在阶级社会的阶级性,所剩下的只有爱和爱的感情,然而它们已经为人们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和对立所彻底粉碎。所以,由于上述原因,恩格斯说费尔巴哈哲学在总体上仍然属于黑格尔哲学的分支。(12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选读思考题:

一、恩格斯如何通过对黑格尔一个命题的分析揭示黑格尔哲学的真实意义和革命性质?

试述黑格尔在对“现实性”问题的论述中是怎样以貌似保守的形式阐发了他的革命的辩证法思想。

答: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对黑格尔这个命题及其意义是这样论述的:

(1)黑格尔有一个著名的命题:“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现实的。”

(2)在人们的日常意识中,现实和现存往往是不加区别的,黑格尔在这里正是利用人们日常意识对“现实”和“现存”这两个概念的混淆,在表面上好像是在为现存的一切辩护,为普鲁士专制制度祝福,但实际上是通过这种保守的表达形式表达了他革命的辩证法思想。因为在黑格尔看来,并非一切现存的都无条件地也是现实的,只有合乎必然性、从而合乎理性的存在才具有现实性。这意味着现实性决不是某种社会状态或政治状态在任何条件下都具有的属性。历史上一切现实的东西在其发展中都会丧失自己的必然性和合理性,成为不合理、不现实的东西,这时一种新的、富有生命力的现实的东西就会取代它。

(3)根据黑格尔的意见,一切事物都是过程的集合体,是依存于一定历史条件变化发展和灭亡的,世界上没有什么一成不变的东西。事物随着它的条件的改变,原来具有必然性而作为现实的东西就会丧失其存在的必然性,成为不合理、不现实的东西而为具有必然性的新的东西所取代。一切现实的东西随着时间的推移都注定要走向其反面,成为不合理性、不现实的东西,它们从一开始就包含着不合理、不现实的东西。因此,这个命题内在的真正含义即:凡是现存的,都一定要灭亡。这显然是革命的辩证法思想。

(4)按照这种思想,一切事物都只是暂时的,不存在任何最终的、绝对的、神圣的东西,所有的只是不断生成和灭亡的过程,且只有这种过程及其观念才具有绝对的意义。人类社会一切依次更替的历史状态都只是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无穷发展进程中的暂时阶段,其中每一阶段相对于它发生的那个时代和条件来说都是必然的,都有其存在的理由,但对于从它自己内部逐渐发展起来的新的、更高的条件来说,它就会逐渐成为过时的、不具有必然性、不合乎理性而走向灭亡的东西。人的思想认识也是如此,人的认识和科学是在认识从低级阶段到高级阶段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的;一切真理也只是具有相对的真理性,没有一成不变的绝对的永恒的真理。历史同认识一样,永远不会在人类的一种完美的理想状态中最终终结;完美的社会和“国家”是只有在幻想中才存在的东西。这种辩证哲学推翻了一切关于最终的绝对真理和与之相应的绝对的人类状态的观念,在它面前,不存在任何最终的、绝对的、神圣的东西,除了生成和灭亡的不断过程、无止境的上升过程,什么都不存在。只有这种无始无终发展的、革命的性质及与其相应的发展的思想才是辩证法所承认的唯一绝对的东西。

(5)然而,黑格尔这一革命的辩证法思想却是在其保守的形式和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中所表达的,这正说明黑格尔所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主张的动摇性和两面性,是由其阶级局限所决定的。恩格斯不仅指出了黑格尔辩证法思想的“合理内核”,而且指出了黑格尔辩证法思想的保守性和阶级局限性,并进一步阐述了辩证法的基本思想。他说,辩证法的基本思想有五个方面:一、从辩证法的革命性质来看,它永远结束了以为人的思想和行为的一切结果具有最终性质的看法;二、从人的认识的辩证法来看,它揭示了人类认识总是从不知到知、从浅到深、从低级到高级,通过无数相对真理的认识一步步接近绝对真理,但人类的认识和科学的发展永远也不会穷尽真理;三、从历史发展的辩证法来看,任何一种社会制度都不是永恒不变的,历史上依次更替的各种社会制度在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中既具有其存在的历史必然性,也具有其历史的暂时性,人类社会永远不会停留在某种绝对状态上;四、从哲学自身发展的辩证法来看,辩证法不承认任何最后的绝对真理和人类绝对状态的观点,它本身不过是不断发展的客观过程在思维着的头脑中的反映;五、辩证法唯一的保守的方面即承认事物在一定条件下的相对稳定性;但事物的稳定性是相对的,而事物的变动性或革命性是绝对的。

二、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是如何揭示和分析哲学基本问题的?

答:(1)恩格斯首先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在哲学史上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在远古蒙昧时代,因为人们不知道自己身体的构造,并且受梦中景象的影响,产生了灵魂不死的观念,于是便有灵魂对于其肉身和外部世界的关系思考。其实这是关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最早的思考。然而灵魂不死的观念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决不是一种来源于宗教的安慰,而是一种真正的不幸,因为人死后灵魂还要为其肉体生前的行为负责,为其罪责接受惩罚,永远不得解脱。

(2)但灵魂可以脱离肉体而不死的错误观念却很容易导致人们将自己所不能驾驭的自然力人格化而形成关于神的崇拜,于是宗教便产生了。而随着人们智力发展自然发生的抽象化过程,便在人们的头脑中由互相限制的许多神的宗教崇拜逐步发展到一神教,错综复杂、相互制约的自然联系这时也被解释为有一个最高的神来主宰。欧洲中世纪的宗教神学和经院哲学就是这种认识过程发展的一个突出成果。因此,思维对存在、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问题,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像一切宗教一样,其根源在于蒙昧时代的愚昧无知的观念。但这个问题在中世纪以尖锐极端的神创说表现出来了。所以中世纪的欧洲哲学只不过是神学的婢女。(3)资产阶级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适应其反对封建专制和宗教神学的需要,在斗争中公开向教会提出了“世界是神创造的呢,还是从来就有的”这样的问题,才使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次被十分清楚地提了出来,并获得了它的完全的意义。

(4)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第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对自然界何者为本原、何者为派生的问题。哲学家们依照他们如何回答这个问题而分成了两大阵营。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界说来是本原的,从而归根到底承认某种创始说的人,组成唯心主义阵营;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则属于唯物主义的各种学派。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这两个用语就只是在这种意义上来使用的。除此之外没有别的意思,如果给它们加上别的意义,就会造成极大的混乱。如施达克和教士们把贪图享受、追求肉欲和贪婪的人说成唯物主义者,把追求进步和有理想的人说成唯心主义者,就偏离了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这一客观标准。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所包含的第二方面的内容是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想能不能认识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世界?这样的问题也就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对此世界上绝大多数哲学家都作了肯定的回答。无论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和彻底的唯心主义者都承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都是可知论者。一切唯物主义者都坚持反映论的认识论,承认世界是可知的,至少是那些可感知、可经验的客观现象是可知的。黑格尔对这个问题的肯定回答也是不言而喻的。因为黑格尔认为我们在现实世界中所认识的,正是这个世界的思想内容,也就是那种使世界成为绝对观念的逐步实现的东西。而这个绝对观念则是从来就有的,是不依赖于世界并且先于世界而存在的;思维之所以能够认识世界,是因为它从一开始就已经是思想内容的内容,是这个现实世界在我们的认识中被重新逐步地复归于绝对的观念和精神的过程。这里我们要认识的东西(现实世界)已经默默地被包含在它存在的前提——即绝对观念之中了。其实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是经过从认识到实践和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而实现的,是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和不断发展来实现的。不过黑格尔同几乎所有的哲学家一样,他们都因此把理论简单地等同于实践、简单地等同于现实了。

(5)此外还有一部分哲学家否认人认识世界、或者至少否认人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如近代哲学家休谟和康德。休谟认为人只能认识自己的感觉,而感觉则因人而异,因此人无从知道感觉之外的世界究竟存在不存在,就是对于感觉也是需要怀疑的。康德则认为人只能认识自己所感觉到的东西,但认识所依赖的感觉和经验的东西毕竟不是那个外在于我们的客观事物,更不是这些事物的本质,客观事物仍然是作为我们认识之外的“自在之物”而存在的。所以他们都因此而走向了不可知论。恩格斯说,对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等哲学怪论最有力的驳斥是实践,即试验和工业。既然我们能够自己制造出某一自然过程,按照它的条件把它生产出来,并使它为我们的目的服务,这本身就证明了我们对这一过程的理解是正确的,康德的“自在之物”也是不存在的。并且,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在我们经验的感性的现象之外,它们就在我们感性可感知的现象和大量偶然性的总和之中,是在现象和所有偶然性的总和中表现和实现的,也是我们借助抽象思维、科学分析及逻辑的论证能够把握和理解的。

三、什么是唯物主义?什么是唯心主义?它们是根据什么问题来划分的?对“唯物主义”、“唯心主义”这两个术语存在着哪些误解?

答:(1)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恩格斯说,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界说来是本原的,从而归根到底承认某种创世说的人,组成唯心主义阵营。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则属于唯物主义的各种学派。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内容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对自然界何者为本原、何者为派生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依据和客观标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只是根据它们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何者为派生的问题的回答不同而划分的,正是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对物质和精神特定关系理解的不同,决定着这两个基本的哲学派别根本对立的基本的哲学思想和哲学发展方向。唯物主义认为精神只是人的意识或精神,它根源于人们的物质生活基础和现实物质存在,自然界对于精神具有本原性和根本的决定作用,意识只是人脑对于其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必须有现实的物质基础和客观对象。所以一切唯物主义者在认识事物和客观世界时强调尊重事实和规律。唯心主义则认为现实世界是为某种精神所规定和制约的,精神对于自然界具有本原性和决定性。所以一切唯心主义者在认识和说明事物与世界时,总是从头脑的想象和已有的观念出发,总是从抽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观念地来说明和解释世界。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也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形态,它们对于这个关系问题的回答会有不同的历史特点。而不管怎样,我们都只能依据上述标准来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而不能依据其他的标准来说明什么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3)有的人在这个标准之外来讲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比如有的以旧唯物主义的感性直观性、机械性、非历史性和庸俗片面性缺陷为据,把唯物主义歪曲为物欲主义、利己主义或实用主义,把唯心主义说成是理想主义、意志主义或个人英雄主义;有的以脱离实践的实体主义抽象的物质观来界定与说明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实际上把唯物主义混同于观念决定精神的同义反复,最终导致了唯心主义;还有的否认这个标准和划分依据,抹杀物质和精神、思维和存在、主观和客观的区分与对立,以所谓抽象人本主义的人的立场和抽象的实践的立场来抹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宣扬其既不唯物、也不唯心的折衷主义立场等等,所有这些,都是没有很好地理解恩格斯这里讲的从物质和精神特定关系意义上来回答它们关系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真正含义。而这些误解必然导致理论和实践上的许多混乱。四、恩格斯认为,“上一世纪”即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有哪些主要缺陷?

答: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指出,18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肤浅的、庸俗化了的形式之一,它具有的缺陷主要有:

(1)机械性。它把一切运动都简单地归结为机械运动,企图用机械力学的原理来解释世界的一切现象。如拉美特里模仿笛卡尔动物是机器的观点把人也说成是机器。这主要是由于当时自然科学中只有力学而且是固体力学达到某种较完善的程度,化学、生物学和动植物学都还只处于刚刚起步非常幼稚的阶段。所以那时的自然哲学只是用观念的、幻想的联系代替尚未知道的现实的联系,用想象和纯粹的臆想来填充人们所不了解的现实的空白。(2)形而上学的非历史性。它不能把世界理解为一个过程,一个处于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认为物质运动只是简单地循环和重复,只会围绕一个圆圈旋转而始终不会前进。这也是同当时自然科学的状况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反辩证法的思维方法相适应的。当时康德的星云学说还只是刚刚提出,而没有为人们所接受,地球发展史还不为人所知,生物进化论还未被科学地提出。因此,产生对自然界的非历史的观点是难免的。在这里甚至连辩证法大师黑格尔也持有这种观点,他认为自然界在时间上不能发展,只能在空间上扩展自己的多样性,认为自然界是把自己所包含的一切发展阶段的多样性同时地、并列地一下子展示出来,并且注定永远都是重复这同一个过程。黑格尔是在地质学、胚胎学、植物和动物生理学以及有机化学都已经建立起来,歌德和拉马克等人都已经对后来的生物进化论进行天才预想的时候,将这种谬论强加于自然界,他是为了迎合其追求的绝对真理体系的需要而走向形而上学的非历史性看问题,因而他之前的法国唯物主义者显然也就很难避免这一错误。恩格斯还指出当时反对中世纪残余势力的斗争也限制了人们的视野,人们把漫长的中世纪历史看作千年普遍野蛮状态造成的历史中断,而对中世纪所取得的技术、文化和民族方面的巨大历史进步都没有看到。这样,人们也就看不到其中伟大的历史联系了。

(3)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由于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在反对中世纪封建专制和宗教神学的斗争中对中世纪历史作了全盘否定,关于历史发展有其内在联系和客观规律的辩证法思想就不可能产生,在这种情况下,决定着它在社会历史领域必然要从形而上学出发,最后走向历史唯心主义,使它只看到人的动机和精神层面的实用主义的东西,而看不到现实历史事变中的内在联系。19世纪50年代,德国的毕希纳?福格特和荷兰的摩莱肖特,不仅没有超出18世纪唯物主义的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唯心主义历史观,而且还把唯物主义庸俗化,所以恩格斯说“费尔巴哈拒绝为这种唯物主义负责是完全对的。”但是,费尔巴哈也没有克服18世纪唯物主义的缺陷,仍然是不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并且他错误地把18世纪唯物主义这种特殊的形式同一般唯物主义世界观混为一谈,连承认自己是个唯物主义者都没有勇气。

五、费尔巴哈的唯心主义观点主要表现在哪些地方?

答:(1)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指出,由于费尔巴哈把唯物主义的一般世界观混同于它所表现的各种特殊形式,划不清唯物主义基本原则同庸俗唯物主义的原则界限,所以他因不同意18、19世纪庸俗唯物主义的一些观点,就否定一般唯物主义的世界观,甚至拒绝唯物主义这个称号,这表明他不懂得唯物主义必然随着自然科学和历史的发展而不断改变自己的形态或形式,他不是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他只是脱离人的社会实践尤其是人的生产抽象地谈论人的感性和感性的自然界,并把它们作为自己的理论出发点,这实际上是把人和人的感性及自然界,把人们感知的物质世界抽象化地理解了,是从这种抽象的物质出发来谈论人的思维和意识的基础,是一种隐性的唯心主义,所以他再前进一步,而且一进入社会历史领域,就立刻表现出其明显的唯心主义。比如我们一接触到费尔巴哈的宗教哲学和伦理学,他的真正的唯心主义就显露出来了。

(2)费尔巴哈虽然无情地批判过宗教尤其是基督教,但他决不主张废除宗教,而是希望完善宗教,并认为哲学应当融化在宗教中。他的宗教观有两个基本观点:第一,他认为宗教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同情、友谊、性爱等感情关系,而且认为这种关系是人生来就有的存在于人们内心深处的感情关系,宗教就是人与人之间感情的、心灵的关系,心灵是宗教的本质。过去人们在旧宗教中是在虚幻的神那里寻找自己的真理,而现在在新宗教中是直接地在我和你之间的爱中寻找自己的真理,性爱即使不是新宗教借以实现的最高形式,也是最高形式之一。第二,他认为宗教的变迁决定人类社会历史的变迁,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从这两个基本观点出发,费尔巴哈把宗教分成两种,一种是旧的、有神的、有上帝的宗教,他认为这是虚幻的、应该加以废除的宗教;另一种是新的、无神的、无上帝的“爱的宗教”,他认为这是合理的、应该加以提倡的宗教。恩格斯指出费尔巴哈的宗教观是完全错误的。首先,他把宗教和人的感情混为一谈,实际上这两者并不是一回事。人的感情关系尤其是两性之间的感情关系是自从有人类以来就有的与人类共存亡的永恒的关系,而宗教只是在私有制和阶级出现以后才产生并发展起来的。人类任何时候都非常注重相互间的感情和欲望的实现,最近800年来,性爱几乎成了一切诗歌的主题,但现存的宗教却一直提倡禁欲主义,这同人的感情是相悖的。法国大革命雅各宾专政时期在一个月之内封闭了全国的教堂和修道院,几乎摧毁一切教会势力,但当时没有人想到要用费尔巴哈的新宗教去代替旧宗教。由此可见宗教不是永恒的,也不是人们之间的感情关系。现存的宗教只限于使国家对性爱的管理即婚姻立法神圣化,但这些宗教也许明天就会完全消失。费尔巴哈感情宗教观的唯心主义实质在于他不是从人们的社会经济基础来理解人们的感情,而是主观地把它抬到宗教地位,似乎只有当人们的感情关系是一种同情、友谊、相互爱慕的关系时,人类才组成社会。其实人类之所以组成社会,并不是由于人们之间的同情、友谊、相互爱慕的性爱,而是人们要进行生产。费尔巴哈在这里还玩弄了唯心主义所惯用的一个语源学上的把戏,就是借口“宗教”一词的原意是“联系”,于是把两人之

间的任何联系都说成宗教。其次,费尔巴哈关于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决定力量的观点也是完全错误的。历史恰恰表明不是宗教的变迁决定社会历史的变迁,而是社会的发展决定宗教的变迁,宗教的变迁是由一定社会经济条件和历史条件决定的。历史上伟大转折点有宗教变迁相伴随的只限于世界三大宗教,即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一些原始自发产生的部落宗教和民族宗教只在狭小的范围内存在,而且它们也已随着这些部落和民族的衰落而衰落和消失了,根本谈不上什么变迁。另一方面,在以阶级对立和阶级统治为基础的社会里,人们之间的关系表现为剥削与被剥削、压迫与被压迫、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阶级斗争的状况十分明朗,费尔巴哈这时还把人们之间的感情关系抬高到宗教地位,把人类社会发展史说成是宗教变迁史,在客观上就起了掩盖和抹杀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十分反动的作用。

(3)费尔巴哈唯心主义的道德观是以抽象的人为出发点的。费尔巴哈虽然看到人不是纯自然物,“人是人、文化、历史的产物”,而且他认为神只是人按照自己的形象虚幻地臆造出来的,主张应从人和人的关系出发来探讨道德的基本原则,但他的上述正确观点是“根本不结果实的”,他所讲的人仍然是属于任何时代、任何社会、任何阶级的纯抽象的人。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费尔巴哈有两个公式:即“人对人是狼”和“人对人是上帝”。前者是不道德、不足取的;后者才是合乎道德并应在社会生活中占优势的。首先,这里费尔巴哈把人与人复杂的经济、政治、思想和道德等多方面的关系仅仅归结为善的或恶的宗教感情关系和道德关系,把善与恶绝对对立起来,只看到善的、爱的关系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连想也没想到恶在历史上的作用,而且脱离具体的社会政治经济等历史条件来谈论人和人的作用,甚至在道德观上连男女的差别也看不到了,在这一点上他与黑格尔相比是极其肤浅的。黑格尔看到了恶是历史发展的动力的表现形式:一方面,每一种新的进步都表现为对某一神圣事物的亵渎和叛逆,另一方面,自从阶级对立产生以来,正是人的恶劣的情欲、贪欲和权势欲成了历史发展的杠杆。关于这一点,费尔巴哈根本没有看到。

其次,费尔巴哈基于上述的认识,认为人追求幸福的欲望是人生而就有的欲望,因而它应成为一切道德的基础。但考虑到追求幸福欲望的行为后果有自然的和社会的双重限制,比如醉酒导致头疼,放荡产生疾病,不尊重他人追求幸福的欲望会遭到他们反抗。所以,人就必须“对己以合理的自我节制,对人以爱(永远是爱!)”。而这也就是费尔巴哈所提倡的道德的基本准则。恩格斯指出费尔巴哈的道德准则不过是贫瘠而空洞的说教。其一,这个准则对于穷人来说是根本不能实现的。任何人追求幸福的欲望得到满足,就需要与外部世界来往,需要解决基本的生活需求,但这在生产不发达的社会,消费品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需要。所以,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社会,广大劳动人民受尽剥削和压迫,他们根本谈不上有追求幸福的平等权利,费尔巴哈的这个准则对于饥寒交迫的人们来说等于一句空话。其二,这个准则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按照费尔巴哈的道德准则,资本主义的证券交易所就成了最高的道德殿堂。某资本家带着追求幸福的欲望到证券交易所进行投机活动,按照人人追求幸福的平等权利进行交易,如果获胜,就执行了费尔巴哈的道德准则,如果他输了,就证明他没有正确估计到自己行为活动的后果,离开了费尔巴哈的道德准则,是不道德的。在证券交易所,每一个人都靠别人来满足自己追求幸福的欲望,只要执行费尔巴哈的道德准则,人人都可能获胜成为富翁,而且充满了“对人以爱”的原则。但这里事实上富翁们的“道德”赚钱是建立在对大多数穷人的欺诈和剥夺而使他们遭受“不道德”的损失基础上的。可见不管费尔巴哈的主观愿望如何,他的道德准则是完全符合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弱肉强食原则的。其三,这个准则是宣扬超阶级的爱。费尔巴哈企图从抽象的人出发用超阶级的爱来调和阶级矛盾、抹杀阶级斗争,因而客观上起着非常反动的作用。这样一来,费尔巴哈哲学中最后一点革命性也没有了。最后,恩格斯指出费尔巴哈的道德观实质上是一种超历史的道德观,因而它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任何民族都是不适用的。一切道德原则都是具体的、历史的,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变化发展的,在阶级社会是有阶级性的,每一个阶级甚至每一个行业都有自己的道德;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社会,超阶级的人类之爱是不存在的。费尔巴哈要以超阶级的爱作为自己全部道德的基础是十分荒谬的。

(4)费尔巴哈从唯物主义自然观走向唯心主义历史观,有主客观两方面原因。在主观上主要是因为:一、他把抽象的人作为自己哲学的出发点和基础,并因此把自己的哲学叫做人本主义哲学,他不了解人的社会本质和社会关系,找不到从理性王国通向现实世界的道路;二、他不了解社会实践的意义,脱离社会实践和社会关系来研究人,实际上脱离了现实的人和人的现实的本质,必然陷入唯心史观。在客观上,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同当时的德国社会状况分不开,费尔巴哈遭到反动政府的迫害,长期过着隐居生活,脱离火热的政治斗争,不了解1848年资产阶级革命,使自己的世界观没有得到根本的改造。

六、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是什么关系?

答:(1)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第四章,着重通过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同黑格尔学派的关系,论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既有联系又有着本质的区别。

(2)恩格斯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批判黑格尔哲学的过程里唯一一个从黑格尔哲学中分离出来的科学的哲学派别。黑格尔哲学的内在矛盾注定了它的解体,黑格尔学派分裂为老年黑格尔派和青年黑格尔派。不用说保守的老年黑格尔派,就是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激进的青年黑格尔派,也没有批判地克服黑格尔哲学而走上彻底的唯物主义道路,他们在哲学的“立足地”或出发点上都没有离开旧哲学,都是从抽象的观念或者理性出发的,而且都是唯心史观,所以他们“都是黑格尔哲学的支脉”。施特劳斯、鲍威尔、施蒂纳等人并没有突破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体系,唯有费尔巴哈通过对神学的批判从一个黑格尔主义者走向了唯物主义,他写了《黑格尔哲学批判》和《宗教的本质》这两部著作,终于认识到黑格尔的“绝对观念”在先、“逻辑先行”,不外是对世界之外的造物主的信仰的虚幻残余,“绝对观念”是上帝的化身;我们所感知的物质的世界是唯一现实的,而我们的意识无论它看起来多么地超感觉,它总是物质的、肉体的器官即人脑的产物;物质不是精神的产物,而精神本身只是物质的最高产物。但他的唯物主义也只是仅此而已。费尔巴哈哲学存在着严重的缺陷:一、他和以往的哲学家一样,把自己的哲学说成是凌驾于一切具体科学之上并包括一切具体科学的“科学的科学”;二、他的唯物主义不彻底,下半截是唯物主义,上半截是唯心主义的;三、他对黑格尔哲学采取简单否定、全盘抛弃的态度;四、他的哲学内容极其贫乏,除了他爱的宗教和抽象的道德外,再也拿不出积极的东西与黑格尔哲学体系相抗衡。在黑格尔学派解体过程中,产生了一个唯一科学的哲学派别,这就是以马克思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和恩格斯既不像施特劳斯、鲍威尔、施蒂纳等人那样停留在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基地上绕圈子,也不像费尔巴哈那样在批判黑格尔唯心主义时连同他的辩证法也一起抛掉了;而是对黑格尔哲学进行扬弃,批判它的唯心主义方法和体系,吸收它的辩证法合理内核,将辩证法与唯物论结合起来,创立了立足于人类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3)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扬弃以黑格尔哲学为代表德国古典哲学的过程里具备了自己的理论特质,与德国古典哲学有着本质的区别,它有三个要点:

首先,它既同一切唯心主义哲学根本对立,也同旧唯物主义根本不同。它坚决主张按照现实世界的本来面目去了解和解释世界,反对唯心主义哲学家根据主观想象去了解和解释世界;它坚决主张从事物本身的联系中去把握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反对从幻想的联系去说明事物的联系和发展。“除此之外,唯物主义根本没有更多的意义”。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又不同于一切旧唯物主义,它第一次对唯物主义世界观采取了真正严肃的态度,并把这个世界观彻底运用到所研究的一切领域,尤其是运用到人类社会历史领域,唯物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使之成为彻底的、完备的唯物主义。

其次,它批判地克服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唯心主义性质,创造了科学的唯物辩证法。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头足倒置的、颠倒概念和现实关系的辩证法,在他那里,绝对观念才是全部现存世界的活的灵魂,现实世界只不过是绝对观念的产物。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要改造黑格尔的辩证法,关键是要理顺概念和现实的关系,把人们头脑中的概念看作现实世界的反映,“这样,辩证法就归结为关于外部世界和人类思维的运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外部世界的运动和人类思维的运动是两个不同的系列,有不同的规律。外部世界的规律是不自觉的,以必然性的形式通过无穷的表面的偶然性表现出来;人类思维的规律是人的头脑可以有目的地、自觉

地应用的。但这两个系列的规律在本质上又是同一的,因为人类思维的规律是外部世界的规律的反映。

再次,它精辟地论述了唯物辩证法的伟大基本思想,即认为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任何事物都有发生、发展、灭亡的过程。作为具体事物的过程都是有限的,但一个过程的结束就是另一过程的开始,整个世界包含着相互联系的无限的过程,其中各个似乎稳定的事物以及它们在我们头脑中的思想映象即概念,都处在发生、发展和灭亡的不断变化中。这个伟大的基本思想可以概括为如下四点:一、客观世界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二、人的思想是客观世界在人的头脑中的反映,它也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三、客观世界和人类思想的前进、发展有其内在的必然性,不以任何表面的偶然性为转移;

四、尽管会出现暂时的倒退和曲折,但历史的发展终究会为自己开辟前进的道路。这个伟大的基本思想,人们在口头上都承认它,但未必都能把它具体运用到每一研究领域。它要求我们始终都必须认识到人类认识由于受到所处环境和历史条件的限制而永远都不能穷尽真理,也不能像形而上学那样把真理和谬误、善和恶、同一和差别、必然和偶然等绝对地对立起来,而必须把它们辩证地、历史地统一结合起来看问题,具体地、历史地分析认识它们的辩证关系。

七、什么是恩格斯所说的“意识形态”?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国家、道德、法、宗教等的现实基础或现实根源是什么?答:(1)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第四章,主要是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来剖析说明哲学、宗教、道德、国家、政治和法律等诸种意识形态的现实基础和性质,并通过这些分析说明来阐述历史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及各种唯心史观的根本区别。

(2)恩格斯以旧唯物主义和黑格尔的历史哲学为例,说明了意识形态对社会历史本来关系颠倒的反映构成了唯心史观的认识论根源。哲学、宗教、道德、国家、政治和法律等,它们作为意识形态已经不再属于一般的意识形式,而是属于占统治地位的统治阶级的自觉的社会意识形式,在本质上它们从属于历史上一定的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在这种关系中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经济利益需要。但在表面上,这些意识形态却表现为对于任何人都具有决定作用的精神因素,甚至以被神圣化的形式被理解为体现公众利益、影响制约每个人一切行动的根本的精神动因,这就导致旧唯物主义以人们的动机来解释说明历史的发展动力。各种历史哲学,尤其是黑格尔的历史哲学虽然认为历史人物的动机决不是历史事变的最终原因,而认为这些动机后面还有应当加以探究的别的动力,但它也不是在历史本身中来寻找这种动力,而是从哲学的意识形态把这种动力输入历史。所以,作为意识形态的社会意识形式,是被统治阶级思想家神圣化而隐藏着它的真实关系和历史本身内在联系的一种社会意识形式,它们所直接表现出来的关系,恰恰是事实和历史本来的现实关系一种颠倒的关系。其实,构成历史的真正的最后的动力的动力,往往是不自觉的广大人民群众的行动,并且决定这种不自觉的意识或动机的最终的原因不是个别人物(包括非常杰出的人物)的动机,而是使广大群众、使整个整个的民族和整个阶级行动起来、引起重大历史变迁的各种历史因素,按照这种思路来探索历史变迁的原因,才是我们探索历史中起支配作用的历史规律的唯一正确途径。虽然使人们行动起来的一切都必须经过他们的头脑,但这些影响人们行动的动机在人们的头脑中采取什么形式,是由社会的经济状况、阶级状况,归根到底是由人们的生产方式的状况所决定并随着生产方式的变化而变化的。

(3)现代历史已经证明,一切政治斗争都是阶级斗争,而一切争取解放的阶级斗争,尽管必然地具有政治的形式,表现为政治斗争,但归根到底都是围绕着经济解放进行的。这表明国家及其政治制度只是从属的东西,而市民社会和经济关系才是决定性的因素。但传统的观念却把国家、政治制度及其意识形态作为解释历史现象的决定因素。诚然,在形式上,单个人的行动一定要通过他的头脑或他的意志的动机来进行,市民社会的一切要求也一定要通过国家的意志和法律的形式才具有普遍的效力,但如果我们进一步追究其内容为什么人们所期望和要求的正是这个而不是别的呢?这时我们就会发现,国家的意志总的说来是由市民社会的不断变化的需要,是由某个阶级的优势地位,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决定的。国家不是一个独立发展的独立领域,它的存在和发展归根到底都应该从社会的经济生活条件中得到解释。国家总的说来还只是以集中的形式反映了支配着生产的阶级的经济需要,国家和国家的法律,无论是公法还是私法,民法还是刑法,都只不过是由其经济基础所决定,并在确认其经济关系在一定情况下的合理、合法性和正常性,同时赋予这些貌似公正的国家意志和法律形式以具体的阶级内容。在资产阶级大革命之后,无论什么样的道德说教,都不能抹杀以罗马法为基础而制定的像法兰西民法典这样典型的、法律的资产阶级性质。(4)国家是作为第一个支配人的意识形态力量呈现出来的。社会创立一个机关来保护自己的共同利益,免遭内部和外部的侵犯。这种机关就是国家政权。它一产生,对社会来说就是独立的,而且它越是成为某个阶级的机关直接地实现这一阶级的统治和意志,它就越被说成是独立于经济基础、独立于社会和各个阶级之外的纯社会管理机关。被压迫阶级反对统治阶级的斗争,必然要变成首先是反对这一阶级统治的政治斗争,这样,这种政治斗争同它的经济基础的联系也就日益模糊起来,并且会完全消失。于是国家成了对社会来说是独立的力量,成了在政治家和法学家那里与经济事实完全没有联系的意识形态。所以,现在法律形式就是一切,而经济内容什么也不是。

(5)更高的即远离物质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则采取了哲学和宗教的形式。这里,尤其是在宗教这里,观念同自己的物质存在条件的联系则更远、更复杂,因而也越来越被一些中间环节弄模糊了,好像它们同人们的物质生活最不相干。但宗教是在最原始的时代从人们关于他们本身和周围的外部自然界的错误的、最原始的观念中产生的意识形态。它一经产生,就同现有的观念材料相结合而发展起来,并对这些材料作进一步的加工,而被当作仅仅服从自身规律、独立存在和发展的思想来对待了。实际上,人们头脑中发生的这一思想过程,归根到底仍然是由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只不过把这仅看作思想过程的人们没有意识到这一事实罢了。比较神话学已证实了民族神伴随着民族的存在而存在,伴随着民族的灭亡而灭亡。新的世界宗教,如基督教这种已经普遍化了的东方神学,在同庸俗化了的希腊哲学,特别是斯多亚派哲学的混合中产生,并同当时的社会生活与社会制度的发展演变相适应。它演变发展到中世纪与封建等级制度相适应的宗教,就把其他一切意识形式——哲学、政治、法学等,都合并到神学中,使得当时任何社会运动和政治运动都不得不采取神学的形式,让群众的切身利益都披上宗教的外衣。市民阶级(即资产阶级)在反对宗教神学和封建专制的斗争中一开始就给自己制造了一个由城市平民、短工和各种仆役组成的、不属于封建社会任何等级的无产阶级的前身——平民革命派,自己则作为宗教异端的市民温和派。而新教异端的不可根绝正是同正在兴起的市民阶级的不可战胜相适应的;当这个市民阶级已经充分强大的时候,他们从前同封建贵族进行的主要是地方性的斗争便开始采取全国性的规模了。正是异教徒的宗教革命(德国路德和法国加尔文的宗教改革)的逐步发展与接连失败逐渐揭示出它资产阶级利益的真正的宗教外衣,使宗教演变为资产阶级的国教,并最终迫使资产阶级撕去宗教的外衣,由宗教革命演变为纯粹资产阶级政治形式的革命,使基督教越来越成为统治阶级专有的统治下层阶级的统治手段。容克地主以天主教的耶稣会派或新教的正统派自居,自由的和激进的资产阶级则利用理性主义。由以可见,宗教的产生与原始时代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分不开,后来宗教的发展和变革也是由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和阶级斗争的需要而引起的。15世纪中叶欧洲的文艺复兴,名义上是“复兴古典文化”,实际上是从古希腊罗马文化中寻找反对封建的思想武器。文艺复兴时期的政治、文艺思想本质上只是新兴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6)上述历史事实说明,意识形态是包含某些传统的思想材料并作为人们一种习惯势力被模式化而支配人们头脑的一种巨大的保守力量。它的相对独立性使其在发挥作用的形式上表现为一种纯思想对于人们行动的支配过程,而实际上这种形式掩盖着它的产生基础和历史根源,也掩盖着它的阶级性和历史性内容,是一种本来的历史内在的联系颠倒的反映。而实际上构成意识形态的那些思想材料及其变化的根本原因,归根到底是由人们的阶级关系即经济关系。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哲学主张从事实和历史本身的联系来说明事物和世界历史的本质,而不是从头脑中想象出联系,并从已有的观念和所谓抽象的理性出发来说明事实和世界。它的诞生,宣告了一切传统的思辨哲学的终结,而开辟了实证科学的哲学崭新的发展道路。这样,非实证的哲学就只在纯

粹思想的领域保留一块自己的领地,它即“关于思维过程本身规律的学说,即逻辑学和辩证法”。

八、如何正确理解“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答:(1)德国古典哲学,自康德哲学、费希特哲学至黑格尔哲学,发展到它的最高阶段。黑格尔哲学是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而在黑格尔哲学之后,由于黑格尔哲学的内在矛盾和它历史的、阶级的局限性,它就面临着分崩离析的解体过程了。黑格尔哲学首先分裂为以兴里克斯、格布勒为首的、保守的老年黑格尔派和以鲍威尔、施特劳斯、施蒂纳、卢格等人为代表的青年黑格尔派,亦称激进的左翼黑格尔派。老年黑格尔派重视黑格尔的哲学体系和客观的绝对精神,抹杀黑格尔哲学的辩证法因素,在宗教和政治领域都是相当保守的。青年黑格尔派大多强调黑格尔的个人自我意识和辩证法,力图从黑格尔哲学中作出无神论和革命的结论,在政治上维护资产阶级激进派的利益,反对专制制度和现存国家。其次,就是在青年黑格尔派内部,也存在着在宗教等问题上的巨大分歧和争论。争论的一方以施特劳斯为代表,另一方以鲍威尔为代表。争论从《福音》发生说开始,扩展到关于世界历史发展中的决定力量是“实体”还是“自我意识”的哲学问题。施特劳斯认为耶稣的神话和传说是很多人集体无意识创造的结果,认为世界的决定力量是一种精神“实体”。鲍威尔认为耶稣的神话和传说是《福音》作者的虚构,认为世界历史的决定力量是“自我意识”,具有批判思维能力的杰出人物才是世界历史的决定因素。在黑格尔哲学解体的过程里,最有意义的是青年黑格尔派中有一大批人在反对宗教神学和封建专制的斗争中而走向了唯物主义的道路,费尔巴哈就是其中的代表。马克思和恩格斯也是从青年黑格尔派走向了费尔巴哈哲学,最后他们又从费尔巴哈哲学走向了历史唯物主义,并创立了科学共产主义的学说,从而宣告了德国古典哲学的最终终结,同时也宣告了整个传统哲学的终结。

(2)黑格尔哲学所包含的深刻的内在矛盾是它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和其辩证法之间的矛盾。按照黑格尔的辩证法,世界上没有什么绝对神圣的一成不变的东西,一切都在发展运动的过程之中,但由于他从“绝对观念”出发,只承认“绝对观念”的发展,而且认为“绝对观念”是最高的绝对理性,这就导致他否认现实事物的实际发展,并把自己的哲学视为绝对真理的体系。辩证法认为矛盾是发展的源泉和基础,但在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中矛盾却被他最终调和了。他不仅认为“绝对观念”有一个顶点,人类社会历史也有一个顶点,这就是普鲁士王国。这实际上是把辩证法的革命的思想完全窒息在其保守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之中了,是与人们的现实生活和历史的真实面目完全不符的。不过黑格尔的辩证法已经不自觉地给哲学的发展指出了一条走出“迷宫”的发展道路,它实际上通过自身的矛盾并提示着这种矛盾的解决必然要使哲学转向现实,转向根据现有条件和认识可能而达到对事实和历史内在联系的相对真理的认识,并通过相对真理而达及绝对真理这样一条正确的哲学发展道路。

(3)恩格斯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批判黑格尔哲学的过程里唯一一个从黑格尔哲学中分离出来的科学的哲学派别。黑格尔哲学的内在矛盾注定了它的解体,黑格尔学派分裂为老年黑格尔派和青年黑格尔派。不用说保守的老年黑格尔派,就是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激进的青年黑格尔派,也没有批判地克服黑格尔哲学而走上彻底的唯物主义道路,他们在哲学的“立足地”或出发点上都没有离开旧哲学,都是从抽象的观念或者理性出发的,而且都是唯心史观,所以他们“都是黑格尔哲学的支脉”。施特劳斯、鲍威尔、施蒂纳等人并没有突破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体系,唯有费尔巴哈通过对神学的批判从一个黑格尔主义者走向了唯物主义,他写了《黑格尔哲学批判》和《宗教的本质》这两部著作,终于认识到黑格尔的“绝对观念”在先、“逻辑先行”,不外是对世界之外的造物主的信仰的虚幻残余,“绝对观念”只是上帝的化身;我们所感知的物质的世界是唯一现实的,而我们的意识无论它看起来多么地超感觉,它总是物质的、肉体的器官即人脑的产物;物质不是精神的产物,而精神本身只是物质的最高产物。但他的唯物主义也只是仅此而已。费尔巴哈哲学存在着严重的缺陷:一、他和以往的哲学家一样,把自己的哲学说成是凌驾于一切具体科学之上并包括一切具体科学的“科学的科学”;二、他的唯物主义不彻底,下半截是唯物主义,上半截是唯心主义的;三、他对黑格尔哲学采取简单否定、全盘抛弃的态度;四、他的哲学内容极其贫乏,除了他爱的宗教和抽象的道德外,再也拿不出积极的东西与黑格尔哲学体系相抗衡。在黑格尔学派解体过程中,产生了一个唯一科学的哲学派别,这就是以马克思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和恩格斯既不像施特劳斯、鲍威尔、施蒂纳等人那样停留在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基地上绕圈子,也不像费尔巴哈那样在批判黑格尔唯心主义时连同他的辩证法也一起抛掉了;而是对黑格尔哲学进行扬弃,批判它的唯心主义方法和体系,吸收它的辩证法合理内核,将辩证法与唯物论结合起来,创立了立足于人类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九、恩格斯如何对人的活动的目的性作出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答:(1)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第四章,是通过旧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和黑格尔的历史哲学,对人的活动的目的性作出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的。他说,旧唯物主义的历史观本质上是实用主义的,它按照行动的动机来判断一切,它把历史的动力归结于少数历史人物的动机,并把历史人物分为受骗的君子和得胜的小人,他们的行动取决于他们是趋于义还是趋于利的精神动机。各种历史哲学,尤其是黑格尔的历史哲学虽然认为历史人物的动机决不是历史事变的最终原因,而认为这些动机后面还有应当加以探究的别的动力,但它也不是在历史本身中来寻找这种动力,而是从哲学的意识形态把这种动力输入历史。

(2)恩格斯指出了意识形态对社会历史本来关系颠倒的反映形式构成了唯心史观的认识论根源。哲学、宗教、道德、国家、政治和法律等,它们作为意识形态已经不再属于一般的意识形式,而是属于占统治地位的统治阶级的自觉的社会意识形式,在本质上它们从属于历史上一定的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在这种关系中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经济利益需要。但在表面上,这些意识形态却表现为对于任何人都具有决定作用的精神因素,甚至以被神圣化的形式、被理解为体现公众利益、影响制约每个人一切行动的根本的精神动因,这就导致旧唯物主义和历史哲学以人们的动机来解释说明历史的发展动力。所以,作为意识形态的社会意识形式,是被统治阶级思想家神圣化而隐藏着它的真实关系和历史本身内在联系的一种社会意识形式,它们所直接表现出来的关系,恰恰是事实和历史本来的现实关系一种颠倒的关系。其实,构成历史的真正的最后的动力的动力,往往是不自觉的广大人民群众的行动,并且决定这种不自觉的意识或动机的最终的原因不是个别人物(包括非常杰出的人物)的动机,而是使广大群众、使整个整个的民族和整个阶级行动起来、引起重大历史变迁的各种历史因素,是广大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社会实践的合力。按照这种思路来探索历史变迁的原因,才是我们探索历史中起支配作用的历史规律的唯一正确途径。恩格斯说,虽然使人们行动起来的一切都必须经过他们的头脑,但这些影响人们行动的动机在人们的头脑中采取什么形式,是由社会的经济状况、阶级状况,归根到底是由人们的生产方式的状况所决定并随着生产方式的变化而变化的。

(3)现代历史已经证明,一切政治斗争都是阶级斗争,而一切争取解放的阶级斗争,尽管必然地具有政治的形式,表现为政治斗争,但归根到底都是围绕着经济解放进行的。这表明国家及其政治制度只是从属的东西,而市民社会和经济关系才是决定性的因素。但传统的观念却把国家、政治制度及其意识形态作为解释历史现象的决定因素。诚然,在形式上,单个人的行动一定要通过他的头脑或他的意志的动机来进行,市民社会的一切要求也一定要通过国家的意志和法律的形式才具有普遍的效力,但如果我们进一步追究其内容为什么人们所期望和要求的正是这个而不是别的呢?这时我们就会发现,国家的意志总的说来是由市民社会的不断变化的需要,是由某个阶级的优势地位,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决定的。国家不是一个独立发展的独立领域,它的存在和发展归根到底都应该从社会的经济生活条件中得到解释。国家总的说来还只是以集中的形式反映了支配着生产的阶级的经济需要,国家和国家的法律,无论是公法还是私法,民法还是刑法,都只不过是由其经济基础所决定,并在确认其经济关系在一定情况下的合理、合法性和正常性,同时赋予这些貌似公正的国家意志和法律形式以具体的阶级内容。在资产阶级大革命之后,无论什么样的道德说教,都不能抹杀以罗马法为基础而制定的像法兰西民法典这样典型的、法律的资产阶级性质。国家、政治、哲学、宗教和艺术等思想意识形态也是如此,它们最

终都是根源于一定的生产方式,一定的阶级利益关系和经济关系而产生和发展演变的。

(4)总之,恩格斯通过动机和人的行动的相互关系、动机与构成动机原因的分析,通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形式相互关系的分析,深刻揭示了唯物史观一系列基本的思想和理论。

十、怎样理解“德国工人运动是德国古典哲学的继承者”?

答:(1)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的结束语中,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不仅使哲学的性质和研究对象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科学,而且分析了1848年革命后德国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对理论的不同态度,论述了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恩格斯说,自1848年革命后,随着资产阶级革命的逐渐完成,德国资产阶级逐步丧失了理论的兴趣,由追求真理转向谋取私利。资产阶级官方的思想代表都变成了折衷主义的玄想家和幻得幻失、怀着卑劣的心态向上爬的投机家,而且与工人阶级公开为敌。“德国人的理论兴趣,现在只是在工人阶级中还没有衰退,继续存在着”。这是因为工人阶级没有对地位、利益的任何顾忌,没有乞求上司庇护的念头。而工人阶级所需要的正是科学的真理和全人类的解放,所以“科学愈是毫无顾忌和大公无私,它就愈加符合于工人阶级的利益和愿望。”

(2)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在劳动发展史中找到了理解全部社会史的锁钥的新学派”,就是充分体现了工人阶级利益和愿望的哲学,它一开始就是面向工人阶级的,并且得到了工人阶级的同情和拥护。马克思说:“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地,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5页)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恩格斯说“德国的工人运动是德国古典哲学的继承者”。作为工人运动指导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在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全新的工人阶级自己的哲学。

高一上期中考试政治基本知识点总结

高一政治经济生活一至六课基本知识点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1、什么是商品(重点) 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什么是货币(重点) 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商品和货币不是一对孪生兄弟,货币晚于商品出现,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货币的本质(重点):一般等价物 3、商品的基本属性(重点) 使用价值和价值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二者缺一不可。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基本职能)(重点) ·价值尺度:货币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观念上的货币。如:一件衣服标价100元。·流通手段: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现实的货币。如:用100元买了一件衣服。 ※价格: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 5、商品流通 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公式:商品——货币——商品。 6、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公式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量×价格水平 货币流通速度 8、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是导致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之一。 9、信用工具都有哪些

信用卡和支票 ·信用卡:具有消费、转账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电子支付卡。集存款、取款、消费、结算、查询为一体。 ·支票:活期存款的凭证,是出票人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见票时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受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 10、什么是外汇 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外汇≠外币 11、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表现和意义 表现: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 意义:使人民生活安定,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对世界金融的稳定、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课多变的价格 1、影响价格的因素(重点) 供求影响价格、价值决定价格 ·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价值决定价格,价格反映价值。 2、卖方市场与买方市场 对谁有利,即是谁的市场 3、价值量的决定因素(重重点)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一般情况下,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 4、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处于有利地位;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处于不利地位;作为生产者,就要努力缩短自己的个别劳动时间,提高劳动生产率。 5、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重重点)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等价交换:存在于商品交换的平均数之中 6、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重重点) 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高一政治 期末考试质量分析

高一政治期末考试质量分析 期末考试已经结束了,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改进教学方法,我对期末考试学生学习情况和试卷难易程度作出一个整体的分析。 一、基本情况分析 分析学生:高一学生,进入高中阶段的学习,一部分学生学习动机,学习态度都很好,学习非常主动,比如各班的政治课代表、学习委员。但也有部分学生对政治学科的重视度不够。在平时的授课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比较散漫,缺乏对知识的渴望,对学习的坚持,学习没有目标。也有个别学生学习的方法有待改善,学习效率不高。 分析试卷: 试卷结构分为I、II两卷(I卷为客观题共72分、II卷为主观题共28分),包括选择题、主观题,总共26道题,命题范围覆盖高中政治必修一的全部内容,试卷重视基础知识的考察,又进一步突出了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的考查。试卷的选择题阅读量不大,而且题目的指向明确,能较好地检测出学生对核心知识和基本原理的实际掌握情况。主观题设问明确,立足于考察学生对基本原理的全面理解和灵活运用,因此,试卷的区分度较强。分值合理,区分度较明显。总体来说客观题相对简单,学生基本都能按要求作答。

主观题答题情况不太好。25题、26题都失分较多,许多同学对规范市场秩序这个知识点掌握得不好,25题第一问,总分9分,多数同学得分是2分、3分,6分以上的很少。25题第二问,总分8分,多数同学拿了两分,这道题学生普遍不会答,基本上都是抄的材料,“四个最严”。从这一道题可以看出,学生还是不善于思考和总结。 26题第一问,很多学生拿0分。“新发展理念”是新加入教材的,新发展理念是我们要长期坚持和贯彻的,没有过时,需要同学们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只要是认真学习的、细心的同学,就会发现老师在发给大家的资料当中就有“新发展理念”的相关知识。但是从试卷的答题可以看出同学们还是没有掌握,这说明同学们对它不够重视,也从侧面反映出同学们的学习态度,确实还是很有问题。 个别学生只做了选择题,大题一道也没有做,这样的学生,老师希望你自己好好反省一下,你是一个学生你的任务就是学习,你学习不是为了老师,也不是为了你父母,你是为了你自己更好的未来读书的,请你端正你的学习态度。 26题第二问,这道题的难度要高一些,主要考察的是“共享发展”。学生不会分析,得分也不高。 分析成绩:本次考试应考人数834人,实考人数821人。年级平均分47.06分,最高分91分,最低分9分。

初中政治教师期末工作总结

初中政治教师期末工作 总结 LEKIBM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5AB- LEKIBMK08- LEKIBM2C】

2010初中政治教师期末工作总结 县教育局XX年工作总结会刚开完,2010年元旦就到了,校长传达了县教育工作总结会议精神。我们学校被评为县教育工作先进单位。 其中中考一块成绩较为突出。 我所任的初三政治,年年参加中考,满分为30。 XX年我校两个教学班约70个学生,去了辍学的学生,最后参加中考的实有学生42人。42个学生中38人取得了满分(30分),另四名学生一名分,其他三名均29分(陈昭、张利等学生)。 县教育部门每年年底都要按中考升学率、学科成绩,把各乡镇中学、各学科的任教老师排出名次(县城外乡镇30所中学在一起排名)。我们学校在全县排第五名,各学科名次分别为:物理第三名,化学第四名,数学、语文、政治、体育排名第五,外语全县排第六名(学科总分除以学生在籍数),学校几十元不等奖励了我们。学校又用“学科总分除以学生的参考数”的方法排了一下名次,我的政治学科在全县排名第二。学校又给了我几十元的奖励(奖励前五名,我是唯一受奖者)。学校小,财政紧张,其实给不给“奖金”并不重要,关键是作为一名老教师没有“职业倦怠”、没有不前不后“随大流”,打发日子,混到退休最为重要。我多年来的中考政治成绩在全县一直名列前茅,有付出就会有回报。老教师无心于年轻教师争持(先、优、模几乎与我们无缘),只是证明自己“廉颇老矣,尚能用饭”罢了。 除了“教书”,我没有忘记“育人”。教育学生“怎样做人”一直是我最为关注和探讨的……“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为了发展学生的一切。”是我教育教学中时刻恪守的崇高理念。我把它看成是隐性教学目标每每加以落实和渗透。例如,早在几年前,我就曾对学生说:无农不稳,无工不强,无商不富。教育学生努力学习,但如果我们尽力了,确实有哪科真的没能学好,也不要自卑。我们可以务农,当一个现代农民,在农村这个广阔天地里,从事种、养职业;我们可以掌握一门技术进入工厂做工;我们也可以在商场上大显身手,创造财富……“不求每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帮助学生树立“人人能成才”的正确思想和信念。我认为创业虽艰难,但充满机遇和挑战,令人振奋。有个学生说,老师,寒暑假,我想练练摊,行吗?我说,也未偿不可。我就把这方面的体验和经历简单介绍给学生,激发学生充分发掘自己的潜能。我和当老师的妻子在寒假里的每年春节前卖对联,如今已经有十多年的“历史”了。(今年——o8年,我和妻子在小镇上卖了十天半“对联”,净挣2770元)当然作买卖,哪怕是这小买卖,学问也不少,也需要不断学习和探索。

高一上学期政治期末考试试题

高二上学期政治期末考试试题 说明:1、本卷分一、二卷。第一卷为选择题,共27题,占60分;第二卷为非选择题,共6题,占40分。全卷满分为100分,时间为90分钟。 2、考生必须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别、学号等填写在答卷密封线左侧横线上。 3、考试结束时,将答卷交回。 第一卷 一、下列各题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前面的字母填在答题卡内。多选、错选均不给分。(每小题2分,共42分) 1、下列属于物质的是: A、生产力、生产关系 B、思想、理论 C、感受、知觉. D、计划 2、下列属于意识的是: A.、阶级、生产力B、文章、图画 C、引力、细菌. D、国情 3、物质和意识的根本区别是: A、是否具有客观实在性 B、是否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C、是否具有可知性 D、是否具有实体性 4、下列属于唯心主义观点的是: A、先有物质后有意识 B、客观决定主观 C、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D、宗教观念 5、物质的根本属性是: A、客观实在性 B、运动 C、可知性 D、不可知性 6、世界的本质是: A、客观 B、主观 C、物质 D、意识 7、下列属于规律的是: A.、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B.、白天黑夜紧紧相连,春夏秋冬四季更替 C、.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D.、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8、从本质上说,宗教观念是: A、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B、人脑的产物,是人脑主观自生的 C、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虚幻的、歪曲的反映 D、信则有,不信则无 9、“坐井观天”错在: A、把部分当整体 B、把原因当结果 C、把偶然当必然 D、把现象当本质 10、“守株待兔”错在: A、把部分当整体 B、把原因当结果 C、把偶然当必然 D、把现象当本质11、我们要正确认识事物,必须遵循的认识秩序是: A、由局部到整体,再由整体到局部 B、由量变到质变,再由质变到量变 C、由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 D、由静止到运动,再由运动到静止 12、能源的紧缺和交通通讯落后,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这表明: A、事物内部诸要素间是相互影响的 B、事物矛盾双方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C、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D、我国经济建设的中心问题是解决能源和交通问题 13、“花开花落各有时”这句话包含的哲理主要是: A、事物是运动的 B、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C、规律是客观的 D、人们可以认识规律、利用规律 14、联系是指: A、事物之间的一种关系 B、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C、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孤立存在 D、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15、“揠苗助长”错在: A、没有从实际出发 B、没有按规律办事 C、没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D、没有解放思想 16、世界上诸种事物所以千差万别的根本原因是: A、事物内部的特殊矛盾 B、事物处于不断运动、变化、发展过程 C、每一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受到周围其他事物的影响 D、人们在不断地改造世界 17、判断新旧事物的标准是: A、出现时间的先后,后出现的是新事物 B、力量的强弱、发展的速度的快慢,是否成熟和完善 C、事物的名称、旗号,是否有最新颖的表现形式 D、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是否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 18、“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话从哲学上主要说明: A、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必须以物质决定意识为前提 B、意识不能对物质起反作用 C、世界上没有巧妇 D、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19、我们之所以要自觉参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抵御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腐朽 思想的侵蚀,是因为: A、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同等重要,不可偏废 B、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C、精神文明是物质文明的前提和基础

小学期末考试总结表彰大会

小学期末考试总结表彰 大会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MG129]

小学期末考试总结表彰大会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下午好: 本学期在朱校长的正确领导下,在各位老师辛勤工作下,2016-2017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已顺利结束。在这次考试中有许多同学,许多科目,许多班级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其实,期末考试是对每位同学本学期学习情况的检查和总结。也是对各位同学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效果、学习方法和学习经验的检查和总结。通过这次期末考试绝大部同学考到了好成绩,达到了预期效果。但也有部分同学与自己人所定的目标还存在一定差距。这次期末考试能取得较好的成绩与我们全体教师辛勤教育,严谨教学是分不开的,与大部份同学勤奋刻苦分不开的,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在这次考试中,每个班级都涌现出成绩优秀、学习进步的学生。下面对这些在考试中取得优秀成绩的同学提出表扬,他们是一年级的许梦洁、许玉双、姚顺菲、许彦宁、郑耀祖;二年级的许子越、宁艺萌、贾盈盈、潘瑜嫣;三年级的郭天保、许家欢、李嘉怡、许天浩、谢家祥、许嘉欣;四年级的杜宇莹、郭宝玉、李明格、苏俊鑫、潘梦阳、杨玉峰;五年级的陈静、李岳子升、王照琪、李怡晴、许梦婷、王幸梅、许金晖、王怡柯、许雅洁、李雪阳同学分别荣获班级前3名。 以上同学之所以能达到预期目标,是因为这些同学平时学习刻苦、方法正确、态度端正。同时与我们班主任、科任教师的辛勤劳动是分不开的。有许多班主任、课任教师利用课余时间找同学们谈话交流,耐心启发诱导,帮助同学们树立信心。如李皓洁、马洁老师等,这些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做得很扎实,讲实效,所教学科,考试成绩优秀或成绩大幅度提高。这些优秀教师、同学值

(完整版)【推荐】高一政治必修二必背考试重点知识点总结

思想政治必修2 <政治生活> 第一课: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一)我国的国家性质——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1.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对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人实行专政。 ★2.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人民当家作主。这是我国的国体(解答依据和为什么) ★3.人民民主的特点: (1)人民民主的广泛性: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民主主体的广泛性。 (2)人民民主的真实性: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的保障;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广大人民的利益得到日益充分的实现。 ★★(二)公民的政治权利与义务 1.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治自由;监督权。 2.我国公民必须履行的政治性义务: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遵守宪法和法律。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3.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1)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2)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3)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4.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 公民平等的享受权利,平等的履行义务,平等的适用法律。 ①任何公民都平等的享有宪法、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平等的履行宪法、法律规定的义务。②任何公民的合法权利都受到保护。 ③任何公民的违法犯罪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5.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1)是什么? 在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二者不可分离。权力和义务在法律关系上是相对应而存在的,权利和义务都是实现人民利益的手段和途径公民在法律上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权力的实现需要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确保权利的实现。 (2)怎样坚持? ①要树立权利意识,珍惜公民权利。既要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又要尊重他人的权利。②要树立义务意识,自觉履行公民义务。 ★6.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⑴为什么? 在我国,国家与公民个人的利益在根本上一致的。⑵怎样坚持? 国家尊重和保障公民个人的合法权益。公民在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时,要把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结合起来。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产生矛盾时,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利益,是公民爱国的表现。 ★★第二课: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 (一)民主选举 1.四种选举方式比较2.影响选举方式、选举制度的因素 3.我国的选举制度及其影响因素 4.公民应珍惜自己的选举权 ⑴为什么选民要珍惜自己的选举权利? ①选民参与民主选举的素养,即参加选举的态度和能力,是影响选举效果的重要因素。②是否积极参加选举、认真行使这一权利,是衡量公民参与感、责任感的重要尺度。 ③怎样行使选举权,如何投出自己神圣的一票,是公民政治参与能力的体现,也是表明公民政治素养高低的重要标志。 ⑵选民应怎样行使选举权? ①要不断提高自己参与民主选举的素养,端正参加选举的态度,出于公心,以人民利益为重,选出切实能代表人民利益的人。 ②要增强主人翁责任感和公民参与意识,积极参加选举,认真行使自己的选举权。③要不断提高政治参与能力,在周全考虑、理性判断基础上,郑重投出自己的一票 ★★(二)民主决策 1、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1)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参与民主决策。(2)通过专家咨询制度参与民主决策。(3)通过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参与民主决策。(4)通过社会听证制度参与民主决策。(注:每种方式的重要性或意义) 2.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的重大意义? 公民通过各种渠道、采用不同方式直接参与决策过程,是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重要环节。有助于决策充分反映民意,体现决策的民主性;有利于决策广泛集中民智,增强决策的科学性;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推动决策的实施; 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答民主参与意义必须用) ★★(三)民主管理 1.发展基层民主的重要性 村委会(居委会)是村民(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不是政府) 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

初中政治老师教育教学工作总结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服务,优质的文档,谢谢阅读/双击去除 初中政治老师教育教学工作总结 初中政治老师教育教学工作总结 本学期,本人担任八年级一个班九年级两个班的政治科任。一学期来,本人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 作为科任教师,能认真制定计划,注重研究中学教学理论,认真备课和教学,积极参加科组活动和备课组活动,上好公开课和平衡课,并能经常听各老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的业务水平。每节课都以最佳的精神状态站在教坛,以和蔼、轻松、认真的形象去面对学生。按照《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进行施教,让学生掌握好科学知识。还注意以德为本,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层层善诱,多方面、多角度去培养现实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教育是爱心事业,为培养高素质的下一代,我时刻从现实身心健康,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去点拔引导,对于个别差生,利用课间多次倾谈,鼓励其确立正确的学习态度,积极面对人生,而对优生,教育其戒骄戒

躁努力向上,再接再厉,再创佳绩。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典范,让学生树立自觉地从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去发展自己的观念,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在工作中,我主要作好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认真备课 教学就是教与学,两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教者就必然有学者。学生是被教的主体。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曾有一位前辈对我说:“备课备不好,倒不如不上课,否则就是白费心机。”我明白到备课的重要性,因此,每天我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之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不满意就不收工。虽然辛苦,但事实证明是值得的。 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做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的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 一堂准备充分的课,会令学生和老师都获益不浅。备课充分,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课效果就好。但同时又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

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政治试卷(含答案)

高一上学期质量检查 政治试卷 考试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 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意的。每小题2分,共25小题。本题计50分.)1。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11年10月8日宣布,从10月9日零时起下调成品油最高零售价格,汽柴油均每吨下调300元,每升大约分别降0.22元、0.26元,这是成品油价格16个月来首次下降。汽柴油的价格( ) A。由市场决定??B。由供求关系决定 C.是国家发改委制定的?D。上涨一年多时间后必然下跌 2。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使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引入科学的管理,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这是因为( ) A。产品技术含量的高低决定了价格的高低 B.减少个别劳动时间有利于形成价格优势 C.运用先进的技术管理能提高产品质量和价值量 ?D。企业降低劳动消耗可以减少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3。2012年度中央国家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公务员招考网上报名统计,有46个招录职位报考比例超过1000:1,国家民委民族政策研究室科研管理处主任科员的职位报考比例最高,为4124:1,而海关、国税、气象、海事、民航、铁路公安等直属机构西部和艰苦边远地区的职位,报考比例相对较低。面对这种情况,考生要实现就业应该( ) ①树立职业平等观??②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就业 ③拓宽劳动力市场就业的信息④扩大公务员的就业规模 A。①② B.②③?C.①④D。②④ 4.根据右图得出的合理结论有() ①农副产品在M、N、Q点需求弹性均不大 ②单个交换过程看,Q点处于等价交换,M 、N点处于涨落状态,但不能无限涨落 ③如果高档耐用品在N点,呈现买方市场,其替代产品需求量增加 ④如果生活必需品在M点,呈现卖方市场,其互补产品需求量增加 ?A.①③B.③④?C.①②D。②④ 5。越来越多的人抛开了“买不起才租”的旧观念,过起了“租生活".“租生活”不仅能花最少的钱享受最大的快乐,而且使过去的“买-—用——扔”单线型消费变为现在的“租—-用——还”循环型消费。这里的“租生活”( ) ①提高了商品的价值②是钱货两清的消费 ③体现求实消费心理④符合绿色消费原则

小学期末考试总结12篇 -精编

《小学期末考试总结》 小学期末考试总结(一): xxxx年秋季学期已经结束,xxxx年1月5日、1月6日两天,按照相关要求,我校组织了期末考试,在学校领导的指导下,在广大教师的努力下,这次考试顺利完成。现将考试工作总结如下: 一、成绩分析 成绩统计: 从成绩统计看,六一班语文考得较好,其它年级的语文考得都很不理想,个性是一年级语文的平均分只有56.07分,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及六二班数学考得较好,而其它年级都考得不好,英语科五年级考得较好,其它年级考得很不理想,如六二班英语及格率只有10%,无优生,平均分只有35.25分。能够看出,本次考试总体都不太理想,个性是英语学科考得较差,针对出现的问题,下学期需要学校加强管理,需要老师多下工夫加以补救。 二、改善办法 这些问题的存在学校要高度重视,认真总结,发现问题,及时整改。针对以上存在的状况,我想我们在gkstk.end#级语文96.96分,二年级语文95.42分,一年级数学94.88分,而年级数学93.17分,六年级数学92.89分,六年级英语92.67分,镇平均成绩在90分以下的有13个学科,分别是:三年级语文89.40分,四年级语文86.91分,五年级语文87.36分,三年级数学88.99分,四年级数学89.96分,五年级数学88.28分,三年级英语85.84分,四年级英语85.21分,五年级英语86.29分,三年级科学82.83分,四年级科学76.67分,五年级科学81.66分,六年级科学学科84.54分,其中成绩最高的是一年级语文96.96分,最低的是四年级科学76.67分。 4、学校内部学生成绩也存在必须差距 在这一点表此刻两个方面上:同一班级不同学科的成绩存在必须差距,同一教师任教的不同班级的成绩存在必须差距。比如说,汤溪小学某班,除了语文学科成绩位列全镇第二外,这个般的英语、数学成绩处在全镇末尾,科学成绩处在倒数第二;再比如汤溪小学的某年级为同一老师任教英语,但成绩最高的一个班级为91.87分,而成绩最差的一个班级成绩为78.01分,整整相差了13.86分。 二、一些做法 这些问题的存在学校要高度重视,认真总结,发现问题,及时整改。针对以上存在的状况,我想我们在上看到考上清华的一个学生谈自己的学习体会时说的话,他说:优秀学生在学习上大多注意做到三先三后、三戒三倡。这三先三后的学习方法是:先预习后听课;先复习后做作业;先独立思考后请教别人。这说法,同学们并不陌生,可不少同学就是不愿意老老实实去实践,嘴巴喊难,行动懒惰,不去尝试,当然没有收获。其实,实行三先三后的学习方法,突出表现为我们学生对自学潜力、独立思考潜力和解决问题潜力的自我培养。这种自学潜力一旦构成,学习的被动局面就有可能改变,学习成绩就有可能上升。

高一年级政治老师期末工作总结(最新篇)

高一年级政治老师期末工作总结 高一年级政治老师期末工作总结 本学期担任高一年段1--6六个班的政治学科教学任务。 一学期以来,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在教学中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得。同时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也不断提高,顺利地完成了教育教学任务。现将一学期以来的具体情况总结如下: 一、主要工作和成绩 我始终注意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中,虚心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切实做好一切教学常规工作。作为科任教师的我不敢懈怠,一开始就认真制定教学计划,注重研究中学教学理论,认真备课和教学,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和备课组活动。经常听各老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的业务水平。每节课都以最佳的精神状态站在教坛上,以和蔼、轻松、认真的形象去面对学生。在实施教育教学中,我始终坚持按照《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进行施教,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培养学生的自觉性、创造性。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让学生有自己的学习时间。重视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健全人格品质的形成、创新、实践能力和个性的发展。为了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我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层层善诱、多方面、多角度去培养,创造条件使学生创造力和潜能得以开发,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

教育是爱心事业,为培养高素质的下一代,本人从学生身心健康出发,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去点拔引导。对于个别差生,利用课间多次倾谈,鼓励其确立正确的学习态度,积极面对人生;而对优生,教育其戒骄戒躁努力向上、再接再厉、再创佳绩。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典范,让学生树立自觉地从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去发展自己的观念,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 在教育教学中,我始终把教育教学当成一种事业来追求,把每一堂课看成是发挥自己创造力,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看成是发展自己的一个机会,把上好一堂课看成是实现自己价值的体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始终以自己的良好形象、人格品质、作学生的表率。多读书、读好书,丰富自己的头脑,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看新闻看报纸,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脉搏。因为我相信,教师的成功不仅取决于具有正确的教育思想,高超的教学水平,教学艺术,更需要的是具有高尚人格和师德品质。作为为人师表的教师我时刻注意修养自己的人格-------师德。 作为教高一政治课的老师,我明白自己任务重要性,故在课前做到认真备课,多方面去搜集相关进行资料。为提高每节课的教学效果、教学质量,本人除注重研究教材,把握好基础、重点难点外,还广泛搜集材料以多种多样形式授课,努力提高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按时完成教学任务。 本学期,我在自学、自修反思的基础上,进行了探究式教学的尝试,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学生的自学能力大大提高了。在工作中,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优秀教师学习,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

政治教师期末工作总结初中

政治教师期末工作总结初中 政治教师期末工作总结初中不经意间,一学年很快就过去了。开学时面对这届初二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到学校的高要求,我感到肩上的担子特别沉重。现在终于结束了,后面还有个不长不短的暑假,可以喘一口气,停下来写一个工作小结。 因为自己身上的问题很多,所以一直不敢做自我小结。其实这是非常错误的,我们本该经常批评和自我批评,这样人才能进步。我先指出我自己最大的问题是明明内心知道这件事不对,却还是去说去做了,我想这大概就是普通人和能够取得一些成绩的人之间最大的区别吧。还有个致命的毛病是不会装糊涂,什么事情总要搞得很清楚,其实有些事情是永远不可能搞清楚也不可能完全公平正义。 当然,我在各方面也有相当的进步,除了上面认识上的进步之外,我特别注重自己平时的言行,不该说的话,不该说的对象,我放在心里面。同时,我知道一个人在工作上不可以马虎,我严格无条件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这一年没有一次迟到早退现象,这是做人的本分。教书育人是我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中心工作,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遭到什么挫折,哪怕是别人的冷嘲热讽,还有周围同志的误会,总之,我挺过来了,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初三政治中考成绩获得历史性突破,我虽然只是配角,但也尽了自己的一份力。 下面我具体谈谈我的教学工作,这学期我着重教学的每一个基本环节,钻研教材,认真备课,以学生为主体精心设计每一堂课,激发

学生学习兴趣,创设轻松活跃的学习氛围,合理并创造性地运用教学方法,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精讲精练,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反对题海战术。加强培优补差,对于政治知识基础较好的学生,经常补充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并设计相应的问题,增强他们的分析威尔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则侧重于基础知识点的掌握,有步骤有计划地加强课外辅导,善于发现这些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让他们也能学好政治,从而使整个班级政治成绩逐步上升。 成绩只能代表过去。教学恰似旅行,一年一处风景,我会效仿玄奘西行,誓取真经而返。 政治教师期末工作总结初中本学期,担任初一年级x、x两个班的政治学科教学任务。一学期以来,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在教学中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得;同时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也不断提高,顺利地完成了教育教学任务。现将一学期以来的具体情况总结如下: 一、主要工作和成绩 作为科任教师的我,不敢懈怠,一开始就认真制定教学计划,注重研究中学教学理论,认真备课和教学,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和备课组活动,经常听各老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的业务水平。每节课都以最佳的精神状态站在教坛上,以和蔼、轻松、认真的形象去面对学生。在实施教育教学中,我始终坚持按照

【精编范文】小学期末考试总结-范文word版 (3页)

【精编范文】小学期末考试总结-范文word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予以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随意编辑修改! == 小学期末考试总结 【导语】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一篇关于小学期末考试总结,欢迎大家阅读! 在院党委的高度重视下,在党政办、学工部、等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下, 教务处认真组织安排,各系部积极配合,20xx-20xx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在 树立良好的考风考纪、促进教风和学风建设、加强诚信教育等方面取得了较好 的成绩。 一、基本情况 根据我院20xx-20xx学年第一学期的教学安排,本次期末考试于201X年1 月2日至5日进行。其中考试科目490门次,共设置579个考场,参考学生11934人。 二、组织实施情况 1.成立考试巡视领导机构 组长:李久昌 副组长:马旭东雷建卢 成员:苑玉洁万平曲扬雷旭峰黄世谋刘学文王静宇张栓刚马建明邢爱英张 志民郭卫东胡三宁牛翠萍 为确保考试顺利进行,一是学院四个巡考小组每天对所有考场进行不间断 巡视;二是各系部巡视小组在系部范围内进行巡视。对巡视中发现的问题在第 一时间予以通报,并及时解决。 2.认真组织,抓好落实 为了加强考试管理,严肃考风考纪,20xx年12月16日,学院召开了考风 考纪会议,党政办、教务处、学工部等有关职能部门;各系部党政领导、教学 秘书、学生秘书、教研室主任参加了会议。教务处就期末考试考场布置及监考、阅卷工作程序和职责;命题、制卷过程中出现问题及注意事项;成绩录入;阅 卷工作的重要性和试卷分析的填写方法等环节进行了部署安排,强化了全体监 考和考务人员工作责任意识,为圆满完成期末考试各项工作奠定了基础。党委

高一政治考试总结与反思

高一政治考试总结与反思 总结就是把一个时间段的工作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检查、总评价、总分析、总研究,并分析成绩的不足,从而得出引以为戒的经验,学习政治需要进行总结与反思。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高一政治考试总结与反思,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一:高一政治考试总结与反思本次考试依据考试大纲考查了《经济生活》和《生活与哲学》两个模块,试题难度与上次月考相比较有所增加。努力体现新课改精神,追踪高考命题方向,主要检测考生阅读材料获取信息、调动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应试能力。考查能力时侧重对教材知识的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试卷有如下特征: 1、综合考查主干知识,知识与能力考查巧妙结合。试题涉及“喜羊羊”饰品、社会道德、住房改革、家电下乡、财政和货币政策等。 2、试题既贴近生活又突出当前热点,体现时代精神和人为精神。试题以鲜活的时政为背景,关注了青海玉树地震、中美关系与经济发展、庆祝建国60周年等现实问题。 3、试题图文并茂,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考查。 4、答案编写简练有逻辑性、层次性。交给学生一般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能够很好的检测学习的效果。 5、格式规范,分值分布合理。 本次试题存在问题:25个选择题答案A、B、C、D分布

没有注意均衡性,给学生心理上造成了压力,不敢相信自己的选项。 主观题共50分,70%的学生分值在30~36分,20%的学生分值在30分以下,10%的学生分值在40左右。全年级及格96人,最高74分,最低12分。其中26题关与社会价值和人生价值一题答的很差。客观题答得不好,分值不高。 1、基本概念不清楚 2、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不足,提炼整理信息的能力太差。 3、答题缺乏专业术语,信口开河,下笔千言万语离题万里。 4、组织答案没有逻辑性和层次性,书写极不工整、答题很不规范。 5、心理素质不好。 1、探究心理调适的方法,让学生可以认识自我、自我调节在考试中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 2、培养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3、基础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必须到位、精准,要关心时政热点、国家大事,让学生多读报纸、看新闻积累时政,拓宽视野。 4平时答题要规范语言,既要全面思考还要书写工整、条理清晰。做到语言专业化。

期末政治教师教学总结

期末政治教师教学总结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范本,欢迎您借鉴参考阅读和下载,侵删。您的努力学习是为了更美好的未来! 期末政治教师教学总结篇一县教育局XX年工作总结会刚开完,20XX年元旦就到了,校长传达了县教育工作总结会议精神。我们学校被评为县教育工作先进单位。 其中中考一块成绩较为突出。 我所任的初三政治,年年参加中考,满分为30。 XX年我校两个教学班约70个学生,去了辍学的学生,最后参加中考的实有学生42人。42个学生中38人取得了满分(30分),另四名学生一名29.5分,其他三名均29分(陈昭、张利等学生)。 县教育部门每年年底都要按中考升学率、学科成绩,把各乡镇中学、各学科的任教老师排出名次(县城外乡镇30所中学在一起排名)。我们学校在全县排第五名,各学科名次分别为:物理第三名,化学第四名,数学、语文、政治、体育排名第五,外语全县排第六名(学科总分除以学生在籍数),学校几十元不等奖励了我们。学校又用“学科总分除以学生的参考数”的方法排了一下名次,我的政治学科在全县排名第二。学校又给了我几十元的奖励(奖励前五名,我是唯一受奖者)。学校小,财政紧张,其实给不给“奖金”并不重要,关键是作为一名老教师没有“职业倦怠”、没有不前不后“随大流”,打发日子,混到退休最为重要。我多年来的中考政治成绩在全县一直名列前茅,有付出就会有回报。老教师无心于年轻教师争持(先、优、模几乎与我们无缘),只是证明自己“廉颇老矣,尚能用饭”罢了。 除了“教书”,我没有忘记“育人”。教育学生“怎样做人”一直是我最为关注和探讨的......“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为了发展学生的一切。”是我教育教学中时刻恪守的崇高理念。我把它看成是隐性教学目标每每加以落实和渗透。例如,早在几年前,我就曾对学生说:无农不稳,无工不强,无商不富。教育学生努力学习,但如果我们尽力了,确实有哪科真的没能学好,也不要自卑。我们可以务农,当一个现代农民,在农村这个广阔天地里,从

北京市清华附中2013-2014学年高一政治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新人教版

清华附中分校高一政治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本试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请将选择题答案填写在第5页表格中一.单项选择题(从下列各题中选出一个最佳选项,每小题2分,共计60分) 如今,被称为“换客”一族的消费方式正在网上悄然风靡。有小电风扇想换随身听,多余的MP3换手机.闲置的电动自行车换洗衣机……只要在相关的网站上发布自己有哪些闲置物品,再写出想交换的物品,然后静等有兴趣的网友前来交换。上海易物网成立仅仅两个多月。就吸引了4万多名“换客”,并成功实现交换1万多次。据此回答1—2题。 1.“换客”交易方式属于 ①物物交换②商品流通③相互赠予④商品交换 A.① B.②④ C.③ D.①④ 2.“换客”认为用不着的东西与其闲置,不如换件自己需要的东西来用。这说明 A.所交换物品要等价 B.交换双方需要对方的商品 C.交换物品是高档产品 D.交换双方有亲密的关系 2007年5月24日中国金融网载文分析和探讨货币本质及职能时指出,各种货币理论对于货币职能的认识是相对统一的。马克思为货币归纳了五项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据此回答3—4题。 3.货币能充当价值尺度职能的根本原因是 A.货币是商品,具有价值 B.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C.货币能够表现商品的价值 D.货币是财富的象征 4.下列属于货币的流通手段的职能是 A.一件衣服标价200元 B.把200元存起来 C.工厂给工人200元工资 D.200元买一台彩电 5.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对我国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作了有力补充。下列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是 ①劳动者在外资企业中获得的工资收入②小张在银行储蓄存款获得的存款利息 ③小王把自己设计的广告作品出售获得10万元报酬 ④某国企职工每月1500元的工资收入⑤某贫困家庭每月领取的240元最低生活保障金A.①②③⑤ B.②③⑤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⑤ 6.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将“嫦娥一号”卫星成功送入太空。“嫦娥一号”是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它的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实施绕月探测工程迈出重要一步,是我国航天技术发展上的第三个里程碑。这表明: A.我国在航天技术领域已处于世界首位 B.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能够实行更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C.我国的宏观调控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D.我国市场对资源调节已不再起基础性作用 某地一国有企业改组为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原来的国有资本2亿元全部入股,又吸引了社会公众、集体所有制企业和外商股份2亿元。在增资的基础上,对原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开发适销对路的新产品,从而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益。据此回答7-8题。 7.改组后的企业从所有制性质上看属于: A.混合所有制经济 B.单纯的国有经济 C.集体经济 D.合作经济

小学考试期末考试总结范文3篇

小学考试期末考试总结范文3篇 期末考试作为一种对学期教学工作总结的形式,是对师生一学期的教学效果进行的检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考试期末考试总结范文,仅供参考。 小学考试期末考试总结范文篇一: xx—20xx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已经结束,我校圆满地完成了此次任务。在考试期间,我校严格按照考试要求,布置考场,严肃考场纪律,取得了圆满成功,达到了预期目的。考试后的质量不仅显示了学生知识掌握应用的情况,还反射出教师在教学中的得与失,现将我校的考试情况做如下分析汇报: 一、试卷****及试卷评价: 本次考试是县教研室统一命题,纵观整个试卷,内容覆盖面广,重点突出,有一定的代表性,试卷题量适中,难易适度,有一定的层次性,分值分配合理,既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考查,又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能较全面的检查学生对本学期所学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二、考前动员:

为了迎接期末考试,1月11日上午学校利用周一升旗时间对学生进行了期末考试总动员,在会上,赵校长讲了这次考试的意义,目的和要求。要求同学们端正学习态度,正确对待考试,遵守考试纪律,诚信应考,杜绝作弊,号召同学们全身心的投入到复习中去,争取在考试中发挥最佳水平,考出优异成绩。 三、精心组织考试,确保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本次考试在中心校的统一组织下实施,考试期间组织严密,严格按照中心校的要求安排考务,完全按照中心校要求组织实施。改卷采 取分年级安排教师,确保教师不改本年级的学科试卷。考试、评卷期间,我校老师能做到提前到岗,认真负责,善始善终,没有出现任何失误或违纪现象。 四、考试成绩: 从考试总的情况来看,绝大多数教师教学工作积极上进,认真钻研教材,关心爱护学生,特别进入期末考试前,相当多的教师利用休息时间为学生补差,从而使用教学成绩进步明显,教学质量提高很大。 五、今后改进措施: (1)抓好薄弱年级教学质量的提高,对期末考试成绩较差的,查找原因,制定措施。

政治考试后总结与反思

政治考试后总结与反思 政治考试后总结与反思一高一期中考试虽已过去有一段时间了,但它留给我们更多的思考与启迪,现将其总结如下: 此次期中考试之后因为要召开家长会,所以我校高一政治考试试题采用的是高一政治备课组自主命题的试题。试题满分为100分,分为客观题和主观题。客观题共30题,60分;主观题为3题共40分。 试题的特点: 1、试题形式多样:有时政背景材料、名人格言、漫画等各种形式命题,灵活多样。 2、试题关注时事:试题的背景材料涉及到的背景材料有:诸如XX年我国成功举办了第29届奥运会、XX年网络大案“熊猫烧香病毒”的破获、中国人民银行上调存款储备金、XX年广东省高考实行了“阳光工程”、XX年6月湖南省开通了政府热线投诉热线等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材料。 3、试题以能力立意为主,凸显近年来高考命题的新方向,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价值观的考查,与高考接轨。 4、试题考查的内容做到了基础知识、重点知识为主与覆盖考点全面的统一。其中考题涉及到政治生

活第一课和第二课的知识点共16个(这两课知识点共22个),重点考查人民当家做主的本质、公民的权利就和义务、民主选举与监督、政府的职能及责任、政府如何行使好权力、监督政府的内外机构有哪些等。 5、当然试题的客观试题的数量过多,主观题设置量及分值较少,这是本卷一个不合理之处。 本次考试满分为100分,参加考试学生1590人,学生最高分为89分,及格人数614人(以60分为标准),特优班及格率%,实验班及格率34%,普通班%,基本上达到了期望值。 我们的学生已明显有成绩分化的迹象,而且是阶梯式的分化,高低成绩差异很大,且文理分化很严重,打算将来学理科的同学在政治课堂和平时考试复习过程中明显对自己有所放松。同时差距明显,但亦说明学生的努力的程度的不同,以及现在的学生怕吃苦懒惰使得该记的没有记下,这也是造成成绩差距的一个重要原因。 通过阅卷和数据统计,我发现了学生在前一个阶段出现的问题: 1 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出现对知识理解不深的情况。 2 学生的能力有待提高,如审题能力、语言表述能力、分析能力等等。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