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何谓建安风骨

何谓建安风骨

何谓建安风骨
何谓建安风骨

建安时代,作家辈出,诗人秉受时代的豪气,将中国古典文学推上一个新高峰。文学史所称颂的“建安风骨”,指这个时期的文学在内容上主要反映社会的动乱和人民的苦难,抒发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寻求人生的永恒价值,在艺术风格上则体现为浑厚、刚健、质朴的特色和慷慨悲凉的情调。建安风骨后来为阮籍、左思、陶渊明、鲍照等晋宋诗人一脉相承。虽然他们所处的时代不同,建安风力又表现为不同的内容,但是以认真思考人生的意义为出发点,寻求生命不朽的人生道路和处世原则,是他们的共同特点。晋宋以后,建安之风逐渐消退,但到了唐代,又成为诗歌革新的一面旗帜,促使陈子昂、李白和盛唐诗人恢复“汉魏兴寄”的优秀传统,重振了以抒写人生意气、追求建功立业为核心的理想主义精神,使中国古典诗歌的思想艺术成就在盛唐达到了最高峰。

曹魏集团的政治需要改变了取士的标准,促进了建安学术思想的解放。由于魏武帝重视法家,魏文帝爱好老庄,士人们不再看重强调仁孝之行的儒家经典,而才与行、名与实的关系则成为建安学术的主要命题。重才轻德,讲究循名责实的思潮流行起来。所谓“天下重刑名”,刑名之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循名责实。建安文人不但宣导刑名之学的循名责实思想,同时也到原始的儒家经典中作新的发掘,以“诚”为核心的中庸学说便作为反对虚伪的理论根据,与循名责实的思想结合在一起。可见此时提倡中庸,正是出于求实用、反虚名的政治需要。中庸思想以“诚”为核心,建安文人在借以反虚伪的同时,又着重阐发强调真诚、通人情的内涵。总之,刑名学、中庸论的核心意思都被归结到去掉虚伪名声和行为,恢复人的本性,崇尚真诚自然,务求通达人情。可见当时政治的需要促进了人才标准的改变和学术思想的解放,并催生了建安文人普遍推崇真性情的思潮,这种观念反映到文学之中,就形成了建安诗歌对人生真正价值的共同追求。

在社会的急剧变动中,建安文人的人生观发生了巨大变化。战争和瘟疫随时都可能夺走人的生命,建安七子大多数都死于建安末年的大瘟疫。怀着“先朝露填沟壑,坟土未干而声名并灭”(曹植《求自试表》)的恐惧,建安文人和东汉文人同样都感到人生短暂的苦闷。但这种苦闷却是健康的与颓废有根本区别。东汉时期,对于生命短暂的忧虑已经反映在许多文学作品中。神仙方术的盛行迎合了世人希求长生的心理,但其虚妄很容易被识破。随之而来的就是关于宇宙悠久、人寿有限的感叹。当时佛教来世的观念还没有普及,所以人们对人生的考虑重在现实享受而不重精神意义。建安文人鄙视这种荡志淫游、及时行乐的人生观,积极追求人生永恒的精神价值,提出了立德、立功、立言以求不朽的人生理想。三不朽的思想贯穿于建安文人的全部诗文之中,由于时代提供了建功立业的时机,对立功的追求,成为建安诗歌中呼声最高的主题。

建安文人的文艺观也同样体现了追求人生不朽、重个性通人情的时代精神。文章可以使人不朽的观念得以确立,文章自身的价值也愈益受到重视。曹丕还认识到文章可以表现出作者不同的个性气质,并且能平等地与建安文人们谈诗论文。两汉儒生视文艺为教化工具的观念被打破,重视民间文艺,爱好悲哀动听的音乐,主张歌舞戏乐感动人心,反对禁锢天性,在乐府中设立清商乐署,多用女乐表演,采用清商乐府调写作乐府诗,都违背了提倡礼乐雅颂以节制人心的儒家文艺观。

建安年代本属于东汉,诗歌中有一部分题材到题目都是沿袭汉诗而来。汉代诗歌分乐府和文人诗两类,乐府诗很多采自民间,题材广泛,反映社会问题涉及各个方面,如流民、孤

儿、鳏夫、病妇、战士、乃至因生计无着导致铤而走险的造反者,也有赞美和讽刺地方太守的,这与乐府采诗有观察地方风俗民情、考察地方吏治的目的有关,多数以叙事为主,也有少数表现民间男女自由恋爱的情歌。除此以外,关于人生问题的探索,如人生短促的感叹、生活经验的告诫、求仙采药的幻想等等,都反映了汉人生命意识的觉醒。文人诗则主要是赠答、送别、言志类题材,其中游子思妇类占了大多数,反映了当时士子为求仕疲于奔波的生活状态和人生感慨,以抒情为主。建安诗歌在继承以上题材和艺术表现的基础上,又有了长足的发展。

建安文学中诗歌成就最高,但文和赋这两种文体也有新的特色。先秦两汉散文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第一个高峰期。西汉散文浑厚朴茂,东汉散文出现了铺陈排偶的倾向,但还不失汉文气格朴厚的本色。魏晋时期,散文变得通脱清峻、自由活泼。同时句式整齐、专讲对偶的骈文也在此时发源。这种文体最后形成于南北朝,全篇以双句(即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和声律,其中以四字六字相间定篇者,也称四六文。但建安骈文还多穿插散句。赋是一种介于诗与文之间的文体,两汉时发展到极盛。汉代盛行铺张夸饰的大赋,到魏晋时期开始出现抒情小赋,产生了一些名篇。

三曹与“建安风骨”的关系

“建安风骨”是指建安时期和魏文帝、魏明帝时期诗歌的美学特征,又称“汉魏风骨”。建安年间(公元196—219年)是天下大乱的时代,这时代造就了一批优秀的诗人。“三曹”指曹操和他的两个儿子曹丕和曹植。“建安七子”指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这七人于建安前期先后投奔曹操,形成了一个以曹操为首的文学群体,共同创造了建安文学的辉煌时期。 曹操(公元155—220年),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人。东汉末年的权臣,位至魏王,死后被儿子魏文帝曹丕追尊为魏武帝。他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也是建安文坛的领袖。现存诗歌二十多首,全为乐府。南朝梁的《诗品》说:“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曹操的诗真实地反映了汉末长期战乱所造成的凄惨景象,如《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一百个人中只剩下一个),念之断人肠。”曹操一生为天下统一而战,他的诗歌也抒发了这种理想和抱负。如《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丕(公元187—226年),字子桓,曹操次子。公元220年称帝,史称魏文帝。曹丕所著《典论·论文》篇,是中国第一篇比较完整而有系统的文学批评论文,它论述了文章体裁、作家个性与作品风格的关系,以及文学批评等问题,把文学的重要性提到了“经国(即治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程度。曹丕现存诗歌四十余首,大半是乐府诗,但多有变革。在内容上,他由反映社会问题转向抒发个人感情,擅长写离别相思之情;在诗体上,他大胆探索,创作了中国第一首七言诗《燕歌行》和长达77句的杂言歌行《大墙上蒿行》;在语言上,他由质朴自然转向清丽文雅;在风格上,他由慷慨悲凉转向委婉含蓄。他的诗歌已明显呈现文人化、个人化的趋势。 曹植(公元192—232年),字子建,曹操子,曹丕弟。他才思敏捷,很受曹操宠爱,几乎立为太子。但他任性放诞,终于失宠。曹丕称帝后,他备受猜忌和迫害,名为王侯,实同囚徒。后来封为陈王,忧愤而死,年仅四十一岁。死后谥为思,世称陈思王。南朝宋代诗人谢灵运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这话虽然有些夸张,但曹植确是继屈原之后最杰出的诗人,现存诗约九十多首,代表了建安诗歌的最高成就。慷慨悲壮的情怀,爽朗劲健的形象,凝炼秀美的语言,大量运用比兴手法,形成了“骨气奇高,辞采华茂”(钟嵘《诗品》)的独特风格。他的散文和赋也写得很好,其中《洛神赋》尤为著名。

建安文学

湘潭江声实验学校集体备课稿纸 2015 年下学期七年级语文研讨时间:月日第周星期研讨人员: 主备人:曾朝霞审核人:参与修改完善人员: 课题:建安文学 [教学目标] 1.了解关于建安文学的基本文学常识。 2.以“三曹”代表性诗歌为例了解建安文学的基本特点。 3.以其中一或两首诗为例进行诵读并鉴赏。 4.提高学生分析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建安文学的基本特点。 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不安。汉沛国谯(今毫州)人曹操组建青州兵,挟持汉献帝, 统一北方,社会有了比较安定的环境。曹操父子皆有高度的文学修养,由于他们的提倡, 一度衰微的文学有了新的生机。在当时建都的邺城铜雀台(故址在今河北省邯郸临漳县 境内),聚集了一大批文人,他们在诗、赋、文创作都有了新的突破,并掀起了我国诗 歌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个高潮。今天,我们就去看看那个时代颇具特点的文学。 二、文学常识介绍 1、建安文学的定义及代表作家 东汉末年一大批文学家,在铜雀台,用自己的笔直抒胸襟,抒发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掀起了我国诗歌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个高潮。由于其时正是汉献帝建 安年代,故后世称为建安文学。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是“三曹” (曹操、曹丕、曹 植)和“建安七子” (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蔡琰,而 以“三曹”为核心。 2、建安风骨 建安时期的作品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的动乱和人民的苦难,抒发建功立业的理想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同时也流露出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意境宏大,笔 调朗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征,其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文 学史上称之为“建安风骨”或“汉魏风骨”。 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色彩和浓郁的的悲剧色彩,就是“建安风骨”这一美学范畴的内涵。 三、以“三曹”诗歌为例,感受建安文学的特点 (一)曹操及其《蒿里行》 个性化设计:

曹操简介

【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即魏武帝。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人。 初举孝廉,任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后在镇压黄巾起义和讨伐懂卓的战争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初平三年(公元192年),为衮州牧,分化、诱降青州黄巾军的一部分,编为"青州兵"。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从此用其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河北割据势力袁绍后,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封魏王。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 他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精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善诗歌,《蒿里行》、《观沧海》等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

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著作有《魏武帝集》,已佚,有明人辑本。今有整理排印本《曹操集》。(《辞海》1989年版)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毫县)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东汉末年,以黄巾军为代表的农民革命武装,从根本上动摇了东汉王朝的腐朽统治。曹操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建立了一支地主武装,接着他又「挟天子以令诸侯」,逐个地打败了其他地方割据势力,最后统一了北方,形成了与吴、蜀相峙的三国鼎立局面,并为日后的晋朝进一步统一全国创造了条件。与此同时,他又采取了一些打击豪强、抑制兼并、广行屯田的措施,对当时中原地区的经济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曹操的一生大半是在战乱中度过的,因而他的作品也突出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动乱,表现了他统一天下的雄心,思想积极,风格慷慨悲壮。他的诗今存二十余首,都是

建安风骨代表作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人才招聘中可用到)明明如月,何时可掇(duo)?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yan),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龟虽寿》曹操 神龟虽寿,猷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学以致用:可用在老人活动中心或赠老人对联)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蒿里行》曹操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於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多思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野田黄雀行二首》曹植 一 置酒高殿上。亲友从我游。中厨办丰膳。烹羊宰肥牛。秦筝何慷慨。齐瑟和且柔。阳阿奏奇舞。京洛出名讴。乐饮过三爵。缓带倾庶羞。主称千金寿。宾奉万年酬。久要不可忘。薄终义所尤。谦谦君子德。磬折欲何求。惊风飘白日,光景驰西流。盛时不可再,百年忽我遒。生存华屋处,零落归山丘。先民谁不死,知命复何忧。二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美女篇》曹植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攘袖见素手,皓腕约金环。头上金爵钗,腰佩翠琅玕。明珠交玉体,珊瑚间木难。罗衣何飘飖,轻裾随风还。顾盻遗光采,长啸气若兰。行徒用息驾,休者以忘餐。借问女安居,乃在城南端。青楼临大路。高门结重关。容华耀朝日,谁不希令颜。媒氏何所营。玉帛不时安。佳人慕高义。求贤良独难。众人徒嗷嗷。安知彼所观。盛年处房室。中夜起长叹。《白马篇》曹植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边城多警急,胡虏数迁移。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陵鲜卑。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饮马长城窟行》陈琳 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 往谓长城吏,慎莫稽留太原卒! 官作自有程,举筑谐汝声! 男儿宁当格斗死,何能怫郁筑长城。 长城何连连,连连三千里。 边城多健少,内舍多寡妇。 作书与内舍,便嫁莫留住。

建安风骨

建安风骨( 汉魏风骨) :是指建安作家的作品内容和风格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时代特色。建安时期的主要作家,以曹氏父子为首,包括“七子”和蔡琰,除孔融之外,政治上都倾向曹操。这些作家大都饱经忧患,对动乱的社会现实有直接的感受。他们都拥护曹操的一系列改革政策,有着渴望为国家实现统一而建功立业的理想和壮志。因此,反映社会的动乱和人民的疾苦,表现统一天下的抱负,便成为他们诗歌创作的主要内容,梗概多气、悲凉慷慨、刚健遒劲,便是他们作品的共同风格特征。而这种内容和风格,既有着汉乐府民歌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又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建安文学的这种特色,被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后来唐代陈子昂所说的“汉魏风骨”,也是指此而言 太康体:是指晋武帝太康时期所出现的一种诗风。代表作家有潘岳、陆机等。这类诗歌内容贫乏,大都注重炼字析句,追求词藻的华美,渐流于轻绮靡丽,是形式主义的作品。(见南宋严羽《沧浪诗话》 左思风力:左思志高才雄,胸怀旷迈,富有反抗精神,其诗情调高昂,气势充沛,具有积极浪漫主义特色。他的代表作咏史诗虽云咏史,实则借咏史来抒发他对现实的不满,因而在内容和风格上都是对“建安风骨”的继承和发扬。左思诗歌创作的这种基本精神,后被钟嵘《诗品》称为“左思风力”。 上官体为唐初宫廷诗人上官为代表的一种诗体。其诗多为奉和应诏之作,绮靡浮艳,是齐梁宫体诗的余风。《旧唐书·上官仪传》:“(上官仪)工于五言诗,好以绮错婉媚为本。仪既贵显,故当时多有学其体者,时人谓为上官体。”这类诗在形式上,更加追求工偶精对,将诗的对偶,归纳为六种对仗的方法。这虽为制作宫廷诗服务,但对律诗形式的发展也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新乐府运动,是由唐代诗人白居易、元稹等所倡导的一个诗歌革新运动。“新乐府”一名,是白居易相对汉乐府而提出的,其含义就是以自创的新的乐府题目咏写时事,故又名“新题乐府”。这类诗的特点是:自创新题,咏写时事,体现汉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白居易而外,元稹、张籍(766?-830?)、王建(766?-830?)是这一运动中的重要作家。白居易的《新乐府》五十首、《秦中吟》十首,元稹的《田家词》、《织妇词》,张籍的《野老歌》、王建的《水夫谣》,并为新乐府运动中的优秀作品 元和体,是指唐代诗人白居易、元稹在唐宪宗元和年间(806-819)所形成的诗风。《新唐书·元稹传》:“元稹尤长于诗,与居易名相埒,天下传讽,号元和体。往往播乐府。”后来模仿元白风格所写的作品,元稹在《上令狐相公诗启》一文中,对此表示不满。又因元稹编有《元氏长庆集》,白居易编有《白氏长庆集》,后人也称之为“长庆体”。 古文运动,是唐代中期由韩愈、柳宗元所倡导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所谓“古文”,是与六朝以来重辞藻,讲音律的骈俪文相对而方,指汉以前的散体文。其特点是奇句单行,长短不拘,抒写自由,便于表达现实生活的内容,提倡古文,反对骈文,是古文运动的内容;而学习古文,借以宣传儒道,则是古文运动的目的。韩、柳所倡导的古文运动,在当时推运了文学的革新,对于反对六朝以来的浮靡文风有积极作用;在其后,经过其门人的努力,古文愈益发展。至北宋,又得欧阳修等人的再次提倡,韩柳古文便形成一种新的散文传统,对我国散文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曹操的简介

1、曹操的简介 曹操(155~220),即魏武帝。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小名阿瞒,谯(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起义军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占据兖州,分化、诱降青州黄巾军的一部份,编为“青州兵”。建安元年(196年)迎汉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东)。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军阀袁绍后,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后来被封为魏王。子曹丕称帝,追尊为魏武帝。 曹操堪称一个时代的文豪。他行文惜墨如金,率真老辣,直抒胸臆。鲁迅赞赏其文风,称之为“清峻”、“通脱”、“简约严明”。比如,在《抑兼并令》中,他说:“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这两句话,成了中国的千古名言。在此文中,他还评论说:“袁氏之治也,使豪强擅恣,亲戚兼并,下民贫弱。”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天下不宁的根源。而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中,他除了反击政敌攻击他有“不逊之志”外,又坦言自己身为宰相,决不能退隐:“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定然还会大乱不止。所以鲁迅说,曹操是“想写的便写出来”,“是一个改造文章的祖师”。曹操大半生征战不止,“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他同儿子曹丕、曹植都工于赋诗,同时团结了一批才士,开创了中国诗坛的“建安风骨”,备受后世推崇。曹操作诗,继承汉代乐府民歌的传统,大胆创新,前无古人。其显著特色有三:——积极进取。诗如其人。曹操一生百折不回,奋斗不已,因而他的诗歌也是积极进取的。仅举《龟虽寿》为例,它以长寿的神龟、腾蛇作铺垫,突出自强不息、老当益壮、养怡延年的积极进取的人生观。“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四句,更被人千载传诵,有极大的鼓舞作用。 气象宏大。曹操作为一代雄杰,具有平定天下的志量,下笔写诗,亦有吐纳星辰,驾驭雷电的宏大气象。《观沧海》由“以观沧海”引领,写海岛景物及大海波涛,融入作者的想象与艺术夸张,气势极为壮阔。——慷慨悲壮。曹操是一代霸主兼文豪,下笔高妙,善于把写景、叙事、说理和抒情熔于一炉,形成慷慨悲壮的诗风。其《蒿里行》反映了群雄争夺、百姓受难的残酷现实。诗尾四句,写白骨满野,生民百不存一,读来令人泣下。它历来被称为优秀史诗,“汉末纪实”。文如其人、诗如其骨。曹的政治功绩是周旋于东汉末年的剿除动乱、维护安定;曹的文学功绩则是开创、领率了一代建安文学。对其人格的具体描述,则有《资治通鉴》中操的谋士荀域、郭嘉关于曹操与袁绍的一番对比式分析评价,说曹有十胜,袁有十败,从中可见一般。这十项是“道、义、治、度、谋、德、仁、明、文、武”。其中的“道”即方法,言操的处事不计排场、不肆铺张,法于自然、求其实用。“义”即规范。此处讲君臣规范。“治”即法纪,操令厉法严,且能以身率之,传曾因坐骑踏青苗而割发代首以自警。“度”即器度,操选人唯才是举、唯能是用,不拘出身、不务虚名、不妒才。“谋”即计谋,操以重谋士、喜变通、善决断著称,是三国时的智谋之才。“德”即诚信。操多以正直诚信待人,当时的智能之士多离袁绍而趋曹操。“仁”即爱心,操关心、爱护所用之人多在大处、隐处,细枝末节的小事小情通常不大在意,这种关心往往给人以意外。 秋胡行 晨上散关山。此道当何难。晨上散关山。此道当何难。牛顿不起。车堕谷间。坐盘石之上。弹五弦之琴。作清角韵。意中迷烦。歌以言志。晨上散关山。有何三老公。卒来在我傍。有何三老公。卒来在我傍。负揜被裘.似非恒人。谓卿云何。困苦以自怨。徨徨所欲。来到此间。歌以言志。有何三老公。我居昆仑山。所谓者真人。我居昆仑山。所谓者真人。道深有可得。名山历观。遨游八极。枕石漱流。饮泉沉吟不决。遂上升天。歌以言志,我居

论三曹文学与建安风骨

(2013)届本科生学科论文题目论三曹文学与建安风骨 专业汉语言文学 院系文学与对外汉语学院 学号 xxx 姓名 xx 指导教师xxx 副教授 成绩 2013年5月

论三曹文学与建安风骨 学生:xxx 指导老师:xxx 中文摘要: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七子”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 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称为建安风骨。建安风骨所体现的文学内涵包括强烈的现实主义,浓郁的悲剧色彩,突出的个性表现,并高扬政治理想。曹操、曹丕、曹植并称为“三曹”,他们整体上君临天下的霸气和建功立业的豪气,成为建安风骨现实主义的核心和精髓。其中曹操雄才大略,政治军事上十分成功,而在文坛上也是雄踞天下,文学创作慷慨悲凉;曹丕继承了其父曹操的政治才能,文学上便娟婉约;而曹植可谓是“才高八斗”,文学作品骨气奇高,辞采华茂、富艳,但政途萎靡,致使他抑郁寡欢。曹氏父子的文学创作,为建安文学奠定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建安风骨三曹建安文学

目录 中文摘要 (1) 英文摘要 (2) 目录 (3) 前言 (4) 一、建安文学的背景 (5) 二、什么是“建安风骨” (5) 三、“三曹”与建安风骨 (5) (一)曹操与建安风骨 (5) (二)曹丕与建安风骨 (6) (三)曹植与建安风骨 (7) 结语 (8) 参考文献 (9) 致谢 (10)

前言 建安文学乃是指东汉末年至三国曹魏年间的文学作品,这一时期的作品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现实主义精神,有所谓“风”“骨”的风格特色,也在某程度上受到汉朝乐府诗的影响。三曹的作品对建安文学的影响与贡献很大,三曹都生活在汉末战乱连年的时代,又参与逐鹿中原鏖战,是重要军事政治集团曹魏集团的主要扮演者,特别是曹操戎马倥偬,却又在诗文创作中有如此之高的成绩,的确了不起。而且,三曹并存,相互辉映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奇迹。 三曹对后代文学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特别是曹植,在历史上名气很大,历代许多著名作家、评论家都对他极为崇拜。

不朽的建安风骨-2019年文档

不朽的建安风骨 一、忧患意识的表现 (一)对自然的忧患意识――忧时 人生在世,本来就很短促,而汉末连绵不绝的战乱、瘟疫、灾荒更是加快了人衰老死亡的速度。触目惊心的人间惨况,短暂无常的人生命数,使建安文人常有“忧时”的慨叹。 只要去翻阅魏晋时期的诗文,就会发现感叹生命短促的句子俯首可拾。曹操慨叹“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短歌行》);“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龟虽寿》)。曹丕有“人亦有言,忧令人老,嗟我白发,生一何早”(《短歌行》),曹植有“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赠白马王彪》)。其他人也正视这一现实,徐干说“人生一世间,忽若暮春草。时不可再得,何为自愁恼”(《室思诗》)等等,不胜枚举。 他们唱出的都是同一哀调,同一感叹,可见这种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实际已成了魏晋时期典型的时代音调,是当时社会的普通心理。这种深刻的忧时意识,表面上是对人生无常的感慨,隐藏的却是对建功立业未成或受挫的嗟叹。 (二)对个人的忧患意识――忧愤 对个人的忧患意识,集中表现在对个人前途和命运的担忧,而根源在于统治的黑暗和政局的险恶,由此引发强烈的忧愤。这

一点在曹植身上体现地最为贴切。 曹植前期仕途得意、意气风发,其诗歌或描写公子生活的放纵浮华,或抒写他建功立业的理想抱负,诗情昂扬慷慨,辞采华茂;后期,曹植因争立太子失败而被打压,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生存之忧让他悲怀更深沉委曲。此时的作品因政治遭遇的影响而表现出了深深的忧患意识――对自己前途命运的担忧和对骨 肉相残的忧愤。 例如以《赠白马王彪》、《野田黄雀行》等为代表的悲愤诗,直接抒发怨愤,揭露曹丕的残忍阴毒。政治理想的失落,现实环境的残酷,骨肉相煎的无情使曹植的创作日趋成熟起来,其作品风骨凛立,力透纸背。朱自清曾说过“曹植在曹丕做了皇帝之后,颇受猜忌,忧患的情感,时时流露在他的作品里,诗中有了 ‘我’,所以独成大家”。 (三)对社会的忧患意识――忧生 汉末社会处于动荡不安的多事之秋,自黄巾起义之后,各地军阀割据一方,相互混战,民不聊生;兵祸之外,更有天灾。建安二十二年、二十三年大疫,其状之惨烈空前,“家家有强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举族而丧。”(《后汉书?五行志五》)。建安时代的文人们,亲历亲闻这些惨状,将内心的震撼化为沉痛的诗行: 洛阳何寂寞,宫室尽烧焚。 垣墙皆顿擗,荆棘上参天,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

三、文学自觉性的表现: 鲁迅在其著名的《魏晋风度及文章和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称魏晋是“文学的自觉时代”,又说:“这时代的文学的确有点异彩。” 1、文学学科的独立。 2、文学体裁的探索和丰富。 骈文、骈赋、小说、七古、乐府歌行 3、对文学的审美特性的自觉追求。 文学的抒情性更为突出;发掘了新的文学题材;开拓了语言的表现力;绚丽多彩文学风格成为人们的自觉追求。 4、文学理论水平大为提高。 曹丕《典论论文》、陆机《文赋》 刘勰《文心雕龙》、钟嵘《诗品》 文笔之辩、文体之分、风骨说等 四、魏晋南北朝文学进程: 1、诗歌:创作主流 建安:第一次文人诗的创作高潮 西晋:分为正始、太康、永嘉三阶段 东晋:陶渊明的田园诗 南朝:山水诗、宫体诗;永明体 北朝:庾信 南北朝民歌:柔媚婉转和质朴刚健 2、文:骈文的兴盛 3、小说: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 曹魏文学:建安文学/正始文学 西晋文学:太康文学\永嘉文学 东晋文学陶渊明 南北朝文学:南朝文学北朝文学 第一章建安诗歌 第一节建安文学概说 1、三曹:曹操、曹丕、曹植 2、建安七子: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评述当世文人,特别标举了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瑒、刘桢,称为“七子”。除孔融外其余六人都依附于曹操。 3、蔡琰(生卒不详,蔡邕之女) 三、建安文学的基本特点: “建安风骨”美学典范的提出 1、在内容上,真实地反映现实的动乱和人民的苦难,抒发建功立业的理想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同时也流露出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的悲凉伤感情调。 2、在艺术精神上继承汉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带有鲜明的民歌风调,形成了慷慨激昂、刚健有力的诗歌风格。 第二节曹氏父子 一、曹操 1、诗歌的主要内容: 以乐府古题写时事,反映汉末社会动乱和民生疾苦,如《蒿里行》。 表现作者理想抱负和进取精神,如《短歌行》《步出夏门行》。 游仙诗。 3、散文创作: 鲁迅称之为“改造文章的祖师”。

汉魏风骨

也称建安风骨,是指东汉末年建安时代曹操父子与建安七子创作的优秀诗歌所具有的明朗刚健的特色。 《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风骨本指人的精神风貌,在古代文艺中用来指作品的刚健质朴风格。 中所描绘的“风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就是建安风骨的特色。建安时代,曹操在众作家中具有代表性,他被钟嵘称“曹公古直,颇有悲凉之句”,敖陶孙说:“魏武帝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概括了曹操诗歌沉雄、悲凉的诗风。章培恒在《三曹集.序》中曾对曹操诗作过深刻概括:“(曹诗)最能打动人的植基于强烈主体意识的高昂或悲凉的感情,那是作为主体的个人在与客体英勇搏斗中的命定败北与悲哀、顽强,而作为它的对手的客体,则不但有社会,更有自然。”别林斯基:“艺术是现实的复制;从而,艺术的任务不是修改、不是美化生活,而是显示生活的实际存在的样子。”忠实反映汉末动乱和民生疾苦,是曹操诗歌的重要内容,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体现出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在这些诗中,诗人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精神,毫不掩饰正视现实,结合大动荡时代的自身经历抒写时事,既有对重大题材的着力描写,也有对日常困苦生活片段的撷取。诗人忧时悯世,关心国运和民瘼,表现了对乱世不治的忧虑,对动乱中人民苦难的同情,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现实。可以说,这些诗是汉末乱世的一面镜子。 《薤露行》和《蒿里行》均是以末战乱为题材的。《薤露行》中作者沉痛地追述了汉末大将军何进谋诛宦官,召四方军阀为助,导致董卓作乱京师的事。“此诗浩气奋迈,古直悲凉,音节词旨,雄姿真朴。一起雄直高大,收悲痛哀远,”(方东树《昭昧詹言》卷二)内容与此相联系的《蒿里行》,从关东群雄兴兵讨董写起,接写各路军阀“军力合不齐”,各争势利,互结兵祸,掀起了新的大规模混战,而实力最强的袁氏兄弟,一个在淮南称帝,一个在淮北刻玺,都企图攫取最高位权位而自相残杀,造成百姓的大量死亡和生产力的极大破坏。最后六句诗概括地写出了军阀混战所造成的惨象,苍凉激楚,形象鲜明。诗人为百姓的死亡而悲伤肠断,流露了诗人人道主义的感情。这两首诗,以极简约的文字真实地描写了汉末的重大史实,被后人誉为“汉末实录,真史诗史也”(钟惺《古诗归》)。曹操的这类诗,流风所及,在唐代大诗人杜甫的笔下有着广泛而深刻的抒写。 曹植的创作风格,钟嵘《诗品》这样评论:“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沈德潜《古诗源》中说曹丕:“子桓诗有文士气,一变乃父悲壮之习矣。要其便娟婉约,能移人情”, 元好问《论诗绝句》:“曹刘坐啸虎生风,四海无人角两雄”、“邺下风流在晋多,壮怀犹见缺壶歌”(晋王敦酒后辄咏曹操《乐府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铁如意击唾壶为节﹐壶边尽缺。见《晋书.王敦传》。后因用"缺壶歌"为发抒壮怀之典实)。唐代诗人陈子昂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说:“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陈子昂倡风骨,就是要恢复和发扬建安文学的优良传统,是为了反对晋宋梁齐的诗歌“采丽竞繁,而兴寄都绝”的形式主义倾向。他以东方左史虬的《咏孤桐篇》作为具有汉魏风骨的代表作,提倡“风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的作品。

魏晋少年风度之真性情

魏晋少年风度之真性情 【执教者简介】 韩一嘉,文学硕士,重庆市第一中学校中学一级语文教师。主要从事中学语文教育及现当代文学研究,多篇论文发表于学科核心期刊。其公开课在全国第四届“初中群文阅读教学现场课大赛”中获得特等奖。 “文以载道”,道也可指时代精神。我们这个时代的少年人需要什么样的精神?韩一嘉老师以魏晋时代为镜,指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品读、对比、讨论,感悟文本里人物呈现的精神世界,探究“真性情”的内涵。 【群文篇目】 文本一、二、三:《世说新语》中陈元方、谢道韫、孔融之子的故事; 文本四、五:《美的历程·魏晋风度》 【教学目标】 1.品读文本,感受人物的品格——魏晋风度之真性情; 2.细读文本,探究“真性情”的内涵,感悟人物呈现的精神世界; 3.精研文本,培养学生整合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 感悟人物呈现的精神世界,探究“真性情”的内涵。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熟读文本一、二、三,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2.借助文本下面的注释,疏通文本一、二、三的文意。 二、教学过程 教师讲述王子猷《雪夜访戴》的故事。

老师老师【明确:陈元方——入门不顾——率真,坦率,真诚等; 谢道韫——展示才华——自信,骄傲,率真等。 孔融之子——临危不惧——不受外界干扰,遵从自己内心等。】 老师【明确:真,真实,率真。】 (板书:真)老师从黄巾起义前后起,整个社会日渐动荡,接着便是战祸不已,疾疫流行,死亡枕藉,连大批的上层贵族也在所不免……人必然要死才是真的,只有短促的人生中总充满那么多的生离死别哀伤不幸才是真的。既然如此,那为什么不抓紧生活,尽情享受呢?为什么不珍重自己生命呢?所以(他们)……说得干脆、坦率、直接和不加掩饰。 这就是王子猷的时代,在那个时代,有一群像他一样真性情的人, 任性,自由,率真,旷达。不仅是成人,少年也是时代的一面镜子。 今天我们就通过《世说新语》中三个少年的故事,来感受那一个时 代特有的风度。 请同学们拿起导学案,齐读文本一,二,三。边读边思考:文 中几个少年与王子猷在性情上有何相似之处? 同学们,我们有没有发现,这三个魏晋少年身上有着共 同的一种性情? 刚才我们看到三个少年的真性情,其实,《世说新语》中记载了 近百个少年的故事,他们都具有这样的真性情。为什么会出现这 样的现象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文本四中著名哲学家李泽厚的 文本节选。

建安风骨

1建安文学 汉献帝建安年间至于魏黄初年间乃至魏明帝时期,在曹魏集团的北方形成一个文学中心,其文学创作,习惯上就称为“建安文学”,建安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转变时期。 1。由于政治权威思想权威已经不复存在,在士人中兴起一股思想解放和重视个体价值的思潮,从而使文学表现出作家从自身立场出发的对社会与人生的思考,对美与理想的追求。 2。而当时的社会,经历了长期的战乱和接连不断的饥荒、瘟疫,到处是破败景象,在作家的心中打下了深刻的烙印,作家对历史社会现实有了深刻的体察。 3。由于传统价值观念的动摇,个人的存在失去了外在的精神支柱,因此,人们在感时伤乱的同时,也更强烈地感受到人生短暂的悲哀。 4。以曹操为首的建安文学作家,多是注重实际的政治家,他们有着力挽狂澜的雄心和自信,并且把建立不朽的功业视为短暂生命的延续。这种感情也在他们的创作中充分表现出来。 忧时伤乱、悲叹人生短暂、渴望不朽的功业,都是非常强烈、十分浓重的感情,这些感情结合在一起,就使得建安文学具有异乎寻常的感染力。前人称建安文学“悲凉慷慨”,刘勰《文心雕龙》也说: “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用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 文人创作的中心,从辞赋转移到五言诗歌,形成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文人诗歌的创作高潮,并从此奠定了诗歌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主导地位。 2建安风骨 东汉末年的动乱,即使建安文人饱受乱离之苦,也激起他们的政治热情,建功立业、扬名后世,成为他们共同的追求。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以天下为己任,其政治理想最具代表性,对同时代的文人有很大影响。曹丕博通经史

百家,又善骑射,好击剑,颇有“救民涂炭”之志。曹植怀抱“戮力上国,流惠下民”的壮志,而不甘以文士自居。王粲、陈琳、徐干、阮瑀、刘桢等人,都有卓荦不凡的气质。王粲的《从军诗》自抒壮志云: “服身事干戈,岂得念所私。”“被羽在先登,甘心除国疾。”陈琳《诗》云: “建功不及时,钟鼎何所铭。”“庶几及君在,立德垂功名。”刘桢《赠从弟》其三则曰: “何时当来仪,将须圣明君。”建安文人政治热情的普遍高扬,造成了当时诗歌“雅好慷慨”、“志深笔长”、“梗概多气”(《文心雕龙·时序》)的特点。“慷慨”一词,为建安诗人所习用,如曹操《短歌行》: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曹丕《于谯作诗》: “慷慨时激扬。”xx《诗》: “慷慨咏坟经。”xx《思慕诗》: “慷慨自俛仰,庶几烈丈夫。”曹植《薤露行》: “慷慨独不群”;《野田黄雀行》: “xxxx慷慨”;《赠xx》: “慷慨有悲心,兴文自成篇”;《情诗》: “慷慨对嘉宾,凄怆内伤悲”;《弃妇诗》: “慷慨有馀音,要妙悲且清”等。还有“悲风”这个意象,在建安诗歌中也常出现,如曹操《苦寒行》: “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阮瑀《诗》: “临川多悲风。”曹丕《燕歌行》二首其二: “悲风凄厉秋气寒。”曹植《野田黄雀行》: “高树多悲风”;《杂诗》:

建安风骨和曹植诗歌的艺术特征

建安风骨 汉末建安时期 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王粲、陈琳、徐干、阮瑀、应、刘桢)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无论是“曹氏父子”还是“建安七子”,都长期生活在河洛大地,这种骏爽刚健的风格是同河洛文化密切相关的。 风骨一词最早大量应用于魏、晋、南朝的人物评论,后引用到书画理论和文学评论之中。至于文学评论,当以南唐刘勰的《文心雕龙·风骨》最为精到:“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沉吟铺辞,莫先于骨。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生焉。”意思是端直的言辞结合骏爽的意气,形成格调劲健和艺术感染力强的“风骨”。风,就是文章的生命力和内在的感染力,而骨是指文章的表现力。 汉献帝最后的年号为“建安”(公元196年~220年),文学史上的建安时期,是指建安至魏初的一段时间。这一时代的作家,逐步摆脱了儒家思想的束缚,注重作品本身的抒情性,加上当时处于战乱动荡的年代,思想感情常常表现得更为慷慨激昂,他们创作了一大批文学巨著,形成了文学作品内容充实、感情丰富的特点,即人们常说的“建安风骨”。 建安文学的特征: 首先是现实性。如曹操在《薤露行》中写道:“惟汉廿二世,所任诚不良,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疆。”“贼臣持国炳,杀主灭宇京。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痛斥了何进误国,董卓殃民。《蒿里行》则叙述了群雄私争,自相残戕,致使兵祸连绵,民不聊生。诗歌形象描绘兵祸惨状:“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曹植在《送应氏》中具体描写了当时洛阳毁败的情景也令人惨不忍睹:“垣墙皆顿擗,荆棘上参天。”“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在这破败的景象中,传达出一种悲凉感,在时直抒作者的惨伤,悲愤情绪:“念我平常居,气结不能言。”后世评价曹操前两首诗是“汉末实录”,称为“诗史”。 其次是抒情性。从辞赋看,建安以前辞赋的内容以颂扬鉴戒为主,到建安时代便由颂扬鉴戒而抒情化。从乐府诗歌发展看,汉乐府民歌本以叙事为主,到建安作家手里便由叙事而抒情化。曹操“颇有悲凉之句”曹植历年“雅好慷慨”,后则有“忧生之嗟”。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表现丧乱时代中“人生无常” 的苦闷。但这种人生短促感是建立在时不我待要及时建功立业,招揽

建安风骨简介

【建安风骨简介】建安(汉献帝年号)时期,以曹操三父子为代表的创作反映了社会的动乱和民生的疾苦的同时,又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具有“ 慷慨悲凉” 的独特风格,这种杰出成就被称为“ 建安风骨” ,也叫“ 魏晋风骨” 。魏国统治者曹氏父子都爱好和奖励文学,招揽文士,在他们周围聚集了众多作家。他们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掀起一个诗歌高潮。 【建安风骨】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诗文的俊爽刚健风格。 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无论是“曹氏父子”还是“建安七子”,都长期生活在河洛大地,这种骏爽刚健的风格是同河洛文化密切相关的。 风骨一词最早大量应用于魏、晋、南朝的人物评论,后引用到书画理论和文学评论之中。至于文学评论,当以南唐刘勰的《文心雕龙·风骨》最为精到:“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沉吟铺辞,莫先于骨。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生焉。”意思是端直的言辞结合骏爽的意气,形成格调劲健和艺术感染力强的“风骨”。风,就是文章的生命力和内在的感染力,而骨是指文章的表现力。 汉献帝最后的年号为“建安”(公元196年~220年),文学史上的建安时期,是指建安至魏初的一段时间。这一时代的作家,逐步摆脱了儒家思想的束缚,注重作品本身的抒情性,加上当时处于战乱动荡的年代,思想感情常常表现得更为慷慨激昂,他们创作了一大批文学巨著,形成了文学作品内容充实、感情丰富的特点,即人们常说的“建安风骨”。 建安时期的文学作品,尤以诗歌最为突出,建安诗歌是从汉乐府和“古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些著作表现了时代精神。“曹氏父子”是建安文坛的领军人物,曹操的诗文,深沉慷慨、气势雄浑;曹丕与文士相处极欢洽。王粲死时,他率众文士送葬,说:“王粲生前喜欢听驴叫,我们都叫一声送他。”于是墓前响起一片驴叫声。曹植的文学成就最高,他文才富艳,辞藻华丽,善用比喻,因而具有“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的艺术风格。他的《洛神赋》是千古名篇,以精炼的语言及淳厚的感情,描绘出洛神绝世之美及纯洁无瑕的形象。“七子”中成就最高的是王粲,其代表作《七哀诗》是汉末战乱动荡的真实写照。 建安文学的辉煌成就,对后来文学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南唐刘勰和钟嵘反复推崇建安时期的文风;唐陈子昂盛赞“汉魏风骨”,李白有“蓬莱文章建安骨”的诗句;当代鲁迅先生赞誉:建安是文学的自觉时代,从这个时候起,人们开始认识到文学有它自身的价值和独立的地位。曹丕的《典论·论文》是现存最早的文学批评论文,是建安时代文学自觉的标志。曹丕的《燕歌行》是现存最早的纯粹的七言诗。

浅论建安风骨

浅论建安风骨 20091141222 王庆明09中文二班 “建安风骨”是研究中国诗歌无论如何也绕不开的话题,上承强汉,下启盛唐。对于“建安风骨”,李白有诗云:“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陈子昂也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这样评价“建安风骨”:“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类似的对评价与赞誉数不胜数,真可谓古诗风气至此为之一变。 要论述“建安风骨”,首先必须明了其内涵。所谓“建安”,顾名思义,是指东汉末年汉献帝的年号。准确来说,建安时期是指公元189年至264年这75年时间。是时,中原诸侯混战,民不聊生,北方曹氏集团完成统一,因而建安文学也主要是指在曹氏政权下的文学形态,南方的文学则无法与之媲美。 “建安”代表一个时期,这点毫无疑义,最重要的是要理解“风骨”的内涵。一般认为,“风骨”是刚健有力之意,即建安时期文学,尤其是诗歌,形成一种风骨遒劲、慷慨悲凉的风格。我以前也是这样泛泛地认知,但是既然要研究,就需要严谨,就要追根溯源。 “风骨”一词,最早由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的《风骨篇》全面阐释:“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沈吟铺辞,莫先于骨。”这应当是我们研究的重点。不难看出,在刘勰看来,“风骨”应有两层意思,一是“述情”,即“风”;二是“铺辞”,即“骨”。 这是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所谓“风骨”,并非是指诗歌刚健有力,曹丕与曹植写了许多闺怨之诗而依旧可称“风骨”,就是一个反例,说明仅用刚健有力来形容至少是不全面的。实际上,“风骨”在内容上,是要求诗歌要有抒情性,而不能空泛言志。即,诗缘情大过诗言志。在形式上,要求语言精于锤炼,反对华靡,提倡质朴,这是针对汉赋奢靡而言的。 当然,刘勰所谓“风骨”并非是特指“建安风骨”,因此,在刘勰的论断之上,“建安风骨”有更宽泛的含义。首先,反映社会现实是其一大特点,在这一点上,主要是在曹操和建安七子的部分诗歌中体现出来,例如王粲的《七哀》和曹操的《蒿里行》;其次,是高扬政治理想,曹操是此中代表,尤其是他的《短歌行》和《观沧海》。值得一提的是,在畅论政治理想时,建安诗歌往往是与抒情相结合,而非空泛言志。 总而言之,“风骨”要求诗要以述情为基础,语言精练,用词朗健,须言之有物。这一点,前代没有做到,而南北朝时期也是文风奢靡。一直到唐代才又走上这条诗歌的正确道路,这里就不详细论述了。

常见诗人风格简介

常见诗人风格简介 1.屈原诗歌充满追求进步的生活热情和深厚的爱国感情,表现了他憎恶黑暗、坚持正义的高洁人格。想象丰富,辞藻绚烂,常用大胆幻想和夸张的手法,融化神话传说与历史故事,构成雄奇壮丽的境界,富于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大纲选其《离骚》(节选)和《湘夫人》2首。关键词:爱国主义浪漫主义楚辞体 2. 曹操其诗或反映汉末动乱现实,或抒发个人宏大抱负。情感深沉,慷慨悲凉。大纲选其《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3首。关键词:思想积极质朴刚健(建安风骨) 3. 曹植其诗前期大都表现游乐生活和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后期作品则充满愤激情绪,有的还能反映人民疾苦。笔力雄健,词采华茂,在学习乐府民歌的基础上,讲究形式美,对五言诗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大纲选其《七步诗》《白马篇》(白马饰金羁……视死忽如归)2首。关键词:建功愤激笔力雄健词采华茂 4. 陶渊明其大量田园诗描绘农村风光和劳动情景,流露出对污浊社会的憎恶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风格平淡自然,韵味隽永。语言简洁含蓄,深厚而富有意境。大纲选其《归园田居》(其一)《归园田居》(其三)《饮酒》(其五)3首。关键词:田园生活平淡自然简洁含蓄 5. 骆宾王初唐四杰之一。其诗题材丰富,感情真挚。大纲选其《咏鹅》1首。 6. 王勃其诗于清丽婉畅之中带有宏放浑厚的气象。大纲选其《送杜少府之任蜀州》1首。 7. 贺知章写景之诗,较清新通俗。大纲选其《咏柳》《回乡偶书》(少小……) 8. 王之涣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其诗雄奇豪放,音乐性强,脍炙人口。大纲选其《登鹳雀楼》《凉州词》2首。 9. 孟浩然其诗多写隐居闲适生活和羁旅愁思。诗风清淡自然,以五言见长。大纲选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春晓》《宿建德江》3首。 10.王昌龄其诗多写边塞军旅生活,也有闺怨、宫怨、送别之作,于七绝用力最专,常以精炼的语言表现丰富的情致,意味浑厚深长,有“七绝圣手”之誉。大纲选其《出塞》(其一)《从军行》《芙蓉楼送辛渐》3首。关键词:气势雄浑格调高昂 11.王维其诗前期多写边塞生活,后期多写山水诗。绘影绘形,有写意传神、形神兼备之妙。苏轼评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大纲选其《使至塞上》《鹿柴》《竹里馆》《山居秋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送元二使安西》6首。 12.李白其诗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风格雄奇奔放,前无古人,想象丰富奇特,语言清新自然,音律和谐多变,达到了古代积极浪漫主义的艺术高峰。大纲选其《古朗月行》《静夜思》《秋浦歌》《望庐山瀑布》《赠汪伦》《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早发白帝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渡荆门送别》《独坐敬亭山》《望天门山》《行路难》《将进酒》《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梦游天姥吟留别》《越中览古》《蜀道难》17首。关键词:雄奇奔放清新自然浪漫主义 13.崔颢早期多写闺情,流于浮艳;后体验边塞生活,诗风变为雄浑奔放。大纲选其《黄鹤楼》1首。

2017年高考语文必背知识点:建安风骨特点及代表人物

2017年高考语文必背知识点:建安风骨特点及代表人物 语文网的小编给各位考生整理了2017年高考语文必背知识点:建安风骨特点及代表人物,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的资讯请持续关注语文网。 ★2017年高考语文必背知识点:建安风骨特点 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诗文的慷慨悲凉的诗文风格。汉献帝最后的年号为“建安”(公元196年~220年),所以这一时期的诗文风格就被成为“建安风骨”。这一时代的作家,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应?、刘桢)为代表,逐步摆脱了儒家思想的束缚,注重作品本身的抒情性,加上当时处于战乱动荡的年代,思想感情常常表现得更为慷慨激昂,他们创作了一大批文学巨著,形成了文学作品内容充实、感情丰富的特点,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即人们常说的“建安风骨”。建安时期的文学作品,尤以诗歌最为突出,建安诗歌是从汉乐府和“古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曹氏父子”是建安文坛的领军人物,曹操的诗文,深沉慷慨、气势雄浑;曹丕诗文婉约;曹植的文学成就最高,他文才富艳,辞藻华丽,善用比喻,因而具有“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的艺术风格。他的《洛神赋》是千古名篇,以精炼的语言及淳厚的感情,描绘出洛神绝世之美及纯洁无瑕的形象。“七子”中成就最高的是王粲,其代表作《七哀诗》是汉末战乱动荡的真实写照。 建安文学的辉煌成就,对后来文学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南北朝刘勰和钟嵘反复推崇建安时期的文风;唐陈子昂盛赞“汉魏风骨”,李白有“蓬莱文章建安骨”的诗句。 ★2017年高考语文必背知识点:建安风骨代表人物 建安为汉献帝年号,以曹操三父子为代表的创作反映了社会的动乱和民生的疾苦的同时,又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浓郁的悲剧色彩、这些特点构成了“建安风骨”这一时代风格。魏国统治者曹氏父子都爱好和奖励文学,招揽文士,在他们周围聚集了众多作家。他们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掀起一个诗歌高潮。 ★2017年高考语文必背知识点:建安风骨代表作品 曹操:《蒿里行》、《短歌行》 曹丕:《燕歌行》 曹植:《白马篇》、《丹霞蔽日行》 陈琳:《饮马长城窟行》 王粲:《从军诗》 孔融:《杂诗》 刘桢:《赠从弟》其二 小编提示:以上内容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17年高考语文必背知识点:建安风骨特点及代表人物》,更多学习相关材料,敬请关注语文网,小编随时为大家更新更多有效的复读材料及方法!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