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的德育意义_张方政

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的德育意义_张方政

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的德育意义_张方政
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的德育意义_张方政

 

收稿日期:2005-11-11

作者简介:张方政(1976-),男,湖北监利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教育基本理论、教育哲学研究。

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的德育意义

张方政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摘要:从道德的起源和本质来看,学校德育应该是一种交往行为。在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关照下的学校德育,应以对话作为师生交往的主要途径,德育内容应回归生活世界,培养具有主体间性的德育主体。

关键词:交往行为;生活世界;主体间性;对话

中图分类号:B51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365(2006)02-0112-03

哈贝马斯(Jurgen Habermas )是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代表人物中最著名的思想家,也是当代西方公认的有重要影响的思想

家之一。针对现代西方社会目的合理性(工具合理性)对生活世界的入侵,造成生活世界的殖民化,德性从以往在社会生活中所占据的中心位置退居到生活的边缘的情形,哈贝马斯系统提出了交往行为理论,希图用交往合理性来拯救当代人类的精神危机。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被当代西方学者视为社会哲学理论的经典,并具有范式转换的重大意义,并对我国的哲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哲学就是教育的最一般方面的理论”

〔1〕

(374),作为

时代精神的精华,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可以为当代学校德育理论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新的哲学基础。下面从四个方面谈其意义:

一、德育应是交往行为

哈贝马斯把人类的行为区分为四种类型:目的论行为,即行为者通过选择一定状况下有效益的手段并运用这种手段来实现一定的目的;规范调节行为,指受一定社会规范、准则制约的行为;戏剧性行为,指行为者通过表现自己的主观性,在自己的观众中产生一定的观点和印象;最后一种类型是交往行为,在《交往行动理论》中,哈贝马斯指出:“如果参与行为者的行为计划不是按照自我中心的成就计算,而是因相互理解而形成合作化的活动,那么,我就把这种行为称为交往行为。在交往行为中,参与者不是首先以自我的成就为取向,而是在一定的条件下追求他们个人的目的,就是说,他们能够在共同状况规定的基础上,相互协调他们的行为计划。”〔2〕

(362)也就是说,交

往行为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达成共识的或合作性的交互活动,它

强调参与行为者的非自我中心与相互理解。

以上述理论关照传统德育,它与交往行为的旨趣相去甚远。我国传统德育模式是一种灌输式的知性德育模式,德育被理解为教育者按照社会的要求有目的地以自己的活动引起学生的品德发生变化并使之符合特定要求的活动。德育过程就是教师向学生灌输大量的道德知识、规范、准则、规则,受教育者被视为一个个待“加工”、“塑造”的零部件。德育成了“控制”、“改造”、“训练”的技术操作。师生之间的联系是单向的,缺乏互动,更谈不上相互理解与形成共识。因此,这种德育模式是一种典型的目的论行为和规范调节行为,其直接后果是造成德育效果低下,造成师生人格分裂,教师明知自己的劳动是无效的,但又不得不一而再地去做无用功和说一些违心的话,教师传授的道德知识不能引起学生道德情感的共鸣,道德认识向道德意志与道德行为转化的链条中断,“德育”在于“育德”的目标落空。道德教育实效低下促使人们反思学校德育,要求人们对学校德育予以新的诠释和定位,要想从根本上走出德育的困境,必须重新审视德育理论,进行德育理论基础的置换。在哈贝马斯看来现代社会应该内蕴着两种合理性,即目的

合理性(工具合理性)与交往合理性。现代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主要问题,在于目的合理性与交往合理性的分离,而交往行为理论在于倡导目的合理性与交往合理性保持一种健康的均衡关系。这对于我们建构德育理论,提高德育实效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在德育过程中,师生的角色作用肯定不是同一的,具有各自的独特地位和差异性,活动的参与者也各自带着自己的目的,这是勿庸质疑的。在此基础上,我们需要创造的是一种德育过程中的平等对话关系,是一种“我”与“你”的关系,而不是一种“我”与“它”的关系,德育不是经验或科学意义上

2

11 第2期 NO.2 宜宾学院学报 Journal of Y ibin University Jebiuary.2006

的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控制,而是通过主体间的沟通来达到对他人和自我的认同和悦纳,在此种意义上,我们说德育应该是一种交往行为。

将德育看作交往行为,不仅仅是具有方法论的意义。大多数论者将交往看作是与“活动”并列的手段和工具,认为交往仅仅是德育及其教学的一种方法、方式或媒介,这仍然是一种工具理性的思维方式。交往理论的德育意义应该是整体的、全面的、内在的,具有本体论的价值。“自我并不是一座孤岛,自我存在于复杂的关系网络之中”,〔3〕(65)为了协调处于关系网络之中的人们的利益,产生了道德和道德教育。没有交往,就无需道德和道德教育。道德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有道德的人,有道德的人在追求一种有道德的生活的过程中调整、消弭人际纷争,实现人际关系和社会的和谐发展。道德起于人际利益的调整,止于个人高度的精神自律,在从物质到精神的升华过程中,需要人们进行商谈,达成理解与形成共识,制定共同的行为规范,以抵制“系统”对“生活世界”的入侵。

二、“主体间性”的德育主体观

自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以来,人性突破了神性的压抑与桎梏,笛卡儿以“我思故我在”宣告了主体中心理性时代的到来。“笛卡儿以来的主体中心理性,一方面代表了现代个体的觉醒,另一方面则形成了主体———客体二分思维方式”,〔4〕(327)以“主客”二分为基础的主体哲学充分彰显了人的主体性,人类在改造自然、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获得了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巨大成就,但是传统的主体性的膨胀表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却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不断遭到扭曲,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把别人当作手段。针对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困难,西方学者提出了“主体间性”思想,哈贝马斯认为主体间性是人与人在语言交往中形成的精神沟通、道德同情,主体的相互“理解”和“共识”。哈贝马斯对主体间性的系统论述标志着西方哲学实现了从主体哲学向主体间性哲学研究范式的转换。

“主体间性”不把人看作原子式的孤立的个体,而是看作与其他主体的共同存在,而作为自由的存在,也不是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和征服,而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共生共荣。“主体间性”是自我主体与对象主体间的对话、交流,它意味着主体间的权利与地位的平等、尊重、互善和多元价值的依存。

在德育理论中倡导主体间性,有助于我们建立真正的“学生是德育的主体”的地位。虽然我国德育理论界实现了从“灌输德育”向“主体德育”教育模式的转换,但是,这种“主体德育”模式的哲学基础是“主———客”构型,它的致命弱点是不能解决个性与社会性、自我与他人的关系问题。主体性被规定为在认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这在本质上依然是主体对客体的占有、控制,占有式的主体性与德育的根本宗旨相悖。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主体性是一种外在的主体性,即强调主体对外部世界进行改造的能力,而缺乏对自己内部世界进行反思和改造的品质,缺乏对生活的意义进行拷问的勇气和力量,这仅仅是一种单向度的主体性。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体现出的是“主体间性”或者说是“交互主体性”,其活动结构为“主体———客体———主体”,这种德育交往模式在语言等媒介的中介作用下,活动者之间发生对称交往,它是主体与主体间的共存,并不反对个体的主体性,是在充分葆有个体主体性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的前提下,去克服交往中“我是目的,他人即手段”的人际困境,是对个体主体性的超越和升华。因此,哈贝马斯的“主体间性”理论作为德育交往行为的理论基础,在实践中更有助于维护学生本真的主体地位。

三、生活世界是德育的背景预设

哈贝马斯认为,生活世界始终是交往行为发生的背景,是交往行为构成性的,相互理解的源泉。从世界观的角度,哈贝马斯提出了三个世界的观点:作为自然事态总体的客观世界,作为社会交往关系总体的社会世界,作为情感、意志和自我表达行为构成的主观世界。〔2〕(125)同时,哈贝马斯认为,客观世界、社会世界和主观世界在生活世界中融为一个整体,而“进行交往行为的主体始终是在生活世界的视阈里相互理解的。他们的生活世界是由或多或少分散的,但总是无疑问的确定的背景构成的,这种生活世界的是用来作为确定性状态的源泉。”〔2〕(101)也就是说生活世界为交往行为主体的交往与理解提供了一个场所与背景,这个背景构成了行为与理解的前提。

道德交往行为的发生,同样产生于实际生活的需要,德育必须植根于生活世界的土壤,才会有旺盛的生命力。中国的道德,自古以来,就是一种“圣贤”道德,强调“自省”、“慎独”,追求一种“至真”、“至善”的境界,这是一个高高在上的神性的道德世界,远远脱离大众生活实际。而现代学校德育又始终把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放在首位,强调培养学生的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感情,以及崇高的思想情操,这实质上是一种为了道德而道德的教育,学生每天在生活世界之中,却没有体验到生活的丰富性和生活的乐趣,人们是为了过美好的和有意义的生活而培养个体的品德,道德始终存在于人的生活之中,没有脱离生活的道德,因此,德育必须从抽象的道德说教、政治口号、伦理规训中走出来,回归生活世界。生活世界是构成学生各种认识素材的主要来源,德育内容要来源于学生的真实生活,从生活中撷取那些真实的,能触动学生心灵的小事进行教育,那样会更容易引起学生的认同,更易于帮助儿童确立他们对生活的信念。德育回归生活世界,还要求道德教育的方法、手段是生活化的。道德教育不是要培养道德理论家,伦理学家,而是要培养有道德实践能力的人。德育教学不在于传授给学生“一袋美德知识”,而是要引导学生在实际活动中明辨是

311

2006年2期 张方政: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的德育意义

非,发展道德分析和推理能力,最终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四、对话是实现德育交往的重要途径

狄尔泰曾经说过:“自然需要认识,人则需要理解”。交往行为的最终目标是要达成交往主体之间的理解与共识,而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共识则需要通过对话来实现。哈贝马斯认为,对话是与独白相对立的一个概念,对话作为交往行为的中心概念,就是要在德育交往行为中,消解教师的话语霸权地位,师生均作为具有平等地位的言语者,实现对称性交往。只有在协商的基础上达成的共识,或者说是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道德行为主体才会觉得有义务,并且积极主动地去践行之。而一方强加给另一方的道德律令,要么引起学生的反感,抵制而不去执行,要么学生被奴化,以一种盲目的态度去应对它,“不道德”的道德教育方式只会助长学生的不道德行为。

对话作为道德交往的途径,其语言必须满足哈贝马斯所提出的四个有效性要求,即可理解性、真实性、正当性和真诚性。可理解性要求教师语言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已有的认知水平,是他们能够接受的。如果语言缺乏理解性,对话就缺乏共同的基点,交往就难以发生。真实性是与客观世界相对应的一个概念,作为道德交往行为,教师必须呈现道德客观世界的真实全貌,既要向学生展示正面的、崇高的美德,用高尚的情操鼓舞学生,同时也不要掩盖社会上客观存在的那些卑下的,缺德的不道德行为。只有让学生感受到这个世界原本就是良莠并存的,因此才更需要他们身体力行,祛恶扬善。如果在学校德育中只是单方面地要求学生去遵守某些道德规范,把真实的道德生活割裂开来,并对某些方面进行遮掩,一旦学生面对真实

的社会生活,他们就会觉得学校的道德教育是虚假的,从而增加其迷漫和痛苦。正当性与社会世界相对应。在哈贝马斯看来,社会世界是一个规范性世界,道德规范建立在经过合理的话语讨论达成的共识的基础上,而一旦建立,就应具有非个人性。因此,在学校德育中,所制定的道德规范如班规校纪应是师生双方共同协商的条件下制定,而不是一方指定另一方无条件的服从。对学生所提出的道德规范,教师也没有豁免权,应该无条件地遵守。“在道德规范的严格意义上,对于所有的有资质的行为者而言,都应是有效的。”〔5〕(209)真诚性是针对主观世界而言的。学校的道德教育必须创设一个能真诚表达主观世界的氛围。教师要善于做一名听众,让学生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允许和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并尊重学生的意见。教师本身必须出于真诚的愿望与学生交往。只有师生抱着共同的真诚的愿望与对方对话,道德交往才能进入“澄明之境”,达到“视阈融合”。

参考文献:

〔1〕〔美〕杜威,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2〕〔德〕哈贝马斯,洪佩郁,蔺青译.交往行动理论〔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4.

〔3〕〔法〕让-弗朗索瓦?利奥塔,岛子译.后现代状况———关于知识的报告〔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6.

〔4〕龚群.道德乌托邦的重构〔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5〕〔德〕哈贝马斯,M oral C onsciousness and C ommunicative Action,MIT Press,1990,p.48,转引自龚群著.道德乌托邦的重构〔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The Meanings of Moral Education on H arbermas’Communicative Behaviour Theory

ZH ANG Fang-zheng

(C ollege of Educational Science,Central China N ormal University,Wuhan430079,China)

Abstract:From the essence and origine of m oral,the m oral education in the school should be carried out as communicative be2 haviour.As the philos ophy foundation of m oral education theory,Harbermas’C ommunicative Behaviour Theory gives us s ome hints.The teaching materials should come from the real life w orld,cultivating students’intersubjective,and the dialogue is the main teaching method.

K ey w ords:C ommunicative Behaviour;Real Life W orld;Intersubjective;Dialogue

411 宜宾学院学报 2006年2期

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鸡西教育局专家报告会有感 密山市当壁镇中心学校 张文阁 2013年3月9日鸡西市教育局举办了专家报告会,聆听了北京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专家陆教授对我国当前德育教育形式的剖析,和德育教育重要性紧迫感。体会颇深。 科教兴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我国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倡素质教育,而发展教育的希望在少年,他们是初升的太阳,充满朝气和活力,孕育着无限希望。教育的根本不是成绩,人的成长进步才是最重要的。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分析智伯而亡时写道:“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这就突出了德的重要性。所谓“少年若天成,习惯成自然”,可见“德”的培养,更应该从小抓起。小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和思想品德逐步形成的时期,由于年龄小、知识少、阅历浅和缺乏社会经验,是非观念模糊,对人对事缺乏明辨能力,具有很强的模仿力,容易接受外界的各种影响,同时又具有极大的可塑性,俗话说得好:嫩枝易弯也易直。因此思想基础打得好坏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以至今后一生都有极大的影响,品德教育不仅对学生自身同时对社会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品德教育必须从小学生抓起,使其在增长知识中培养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懂道理,会做人。 但是,我国德育现状令人堪忧,很多小学并没有开设思想品德课,或即便开设也被当做“副”科对待,代课老师不予重视,敷衍学生。其他代课老师也常以讲题、补课为由任意占用思想品德课,使本该重要的一门课程完全缺失。而有些学校开设了思想品德课,也有进行道德教育的主题班会等,但这些以直接进行道德教育为目的的学科课程或活动课程,毕竟时间有限,内容上也不足以完成德育工作,这就导致学生德育的不完善。 当前应试教育体系,重视学生知识的积累却忽视品德的培养。现有的教育模式必须尽快改变,素质教育不能空喊口号。韩愈在《师说》中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把“传道”放在了首位。可是我们的学校教育以学生分数论成败,学生以成绩排名次,教师以分数订优劣。学生的学习负担日益加重,学生成了被动学习的机器,没有独立性、思考性、自主性,更别说学生的思想品德受到熏陶感染了。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成绩

德育及其意义

教育及其意义 一、“德育”概念界定 一般说来,德育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的德育仅指道德品质教育;广义的德育则泛指依据特定社会要求和德育规律,对受教育者实施有目的、有计划地影响,培养他们特定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柜。广义的德育相对于体育、智育而言,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总称,而不是道德教育的简称或正组织教育的代名词。德育包括家庭德育、学习德育、社会德育等形式。 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社会思想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者品德内部矛盾运动,以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待的品德的活动。 二、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 德育过程的结构式指德育过程中不同质的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它有一定数量的要素(或成分、组成部分);各要素之间有质的区别;他们在德育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各不相同,彼此以一定方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有组织的系统。通常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 教育者是德育过程的组织者、领导者,是一定社会德育要求和思想道德的体现者,在德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教育者包括直接的和间接的个体教育者和群体教育者。

受教育者包括受教育者个体和群体,他们都是德育的对象。在德育过程中,受教育者既是德育的客体,又是德育的主体。当他作为德育对象时,他是德育的客体,当他接受德育影响进行自我品德教育和对其他德育对象产生影响时,他成为德育主体。 德育内容是用以形成受教育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是受教育者学习、修养和内在化的客体。学校德育基本内容是根据学校德育目标和学生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确定的,它具有一定范围和层次。 德育方法是教育者施教传道和受教育者受教修养的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它凭借一定的手段进行。教育者借助一定的德育方法将德育内容作用于受教育者,受教育者借助一定的德育方法来学习、修养、内化德育内容而将其转化为自己的品德。 德育过程中的各要素,通过教育者施教传道和受教育者受教实践的活动而发生一定的联系和相互作用,并在这种矛盾运动中推动教育者的品德发生预期变化。由于这一矛盾的不断产生和解决,才不断将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转化未受教育者个体的品德,从而实现德育内容,达到德育目标。这是一定社会思想道德个体化过程和受教育者在思想道德方面社会化或再社会化过程,是社会思想品德继承和创新相统一的过程。 三、德育的意义 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2、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德育的重要性

教育学生的方法 1.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校起着关键的作用 我们的中小学对一个人素质的形成,特别是做人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指出:“学校教育尤其是现代学校教育……要既教书又育人,而且以育人为本……在当前情况下,必须把育人看作是头等重要的事情。因为一个人学业上的缺陷并不一定会影响他的一生;而道德、人格上的缺陷却可能贻害他一辈子。”南宋著名教育家朱熹提出了学校必须把坚持德育放在首位的思想。他说:“致知之要,当知善之所在,如父止于慈,子止于孝之类。若不务此,而徒欲泛然以观物之理,则吾恐其如大军之游骑,出太远而无所归也。”也就是说,学校必须将德育放在优先地位,学生有了较高的道德修养,学得的知识才能发挥正当的作用。如果不是这样,学生单纯追求知识,就像脱缰的野马,会越来越远地偏离方向,直至迷失方向。 然而,透过今天青少年做人的状况,我们却无法乐观。我们从生活的现实和种种相关的调查报告中看到:不少学生爱国意识淡薄,缺乏责任感,爱心淡漠,自私,缺少起码的文明礼貌,缺乏集体主义精神,缺乏宽容,专横,骄逸。这些缺陷像附着于“太阳”身上的“黑斑”,正在侵蚀、污染着青少年的健康心灵。这些现象应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因为教育思想、方针的贯彻,一代新人的培养,归根结底是依靠广大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教育的对象是人,教师对学生要做到

教会做人,教会求知,教会办事,教会健体。 2、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家庭教育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孩子独立行走于世之前,孩子有大半多的时间是同家长一起生活的,父母是子女天然的、不可选择、不可任意更换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言传身教、一言一行,对孩子有耳濡目染的熏陶作用,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家庭德育的基本方式,它比学校德育、社会德育要强烈、深刻得多。孩子的发展,父母是责无旁贷的。父母是孩子最坚强的依靠,他们对亲情的付出与对孩子的爱,将可能深刻影响孩子日后的人格。因此家长应努力形成良好的家风,形成诸如追求理想、积极向上、团结和睦、民主平等、勤奋好学、勤劳节俭、爱好健美、讲究卫生等良好作风。良好的家风能使家庭德育发挥更大效能。家长教育孩子应严爱结合,要求统一。严格不是简单的限制、命令,更不是严厉、专制、打骂、体罚,严格中包含着说理、引导和启发,严格要求应与尊重、信任、关心、热爱孩子相结合,做到严中有爱,爱中有严,严爱结合,刚柔相济,要让“理”制约“情”并成为情的基础,教其学会做人的道理,把他们培养成才。真正的家庭教育应该是寓理于情,情理结合,在亲子感情的伴随下进行品德教育,教他学会做人,把其培养成人。护短、溺爱、娇纵、不管、不教,或滥用亲子骨肉之情和家长的权威,要求过高,责之过严,甚至打骂孩子,都违背家庭德育的规律和特点。类似于夏斐、刘玲、陶鑫、周源等恶性事件的发生,都是家长“望子成龙”心切而走极端的结果。所以家长应该明白:你的孩子并不是你,你可以给他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思想,因为他有他的思想;

德育教育在小学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

德育教育在小学教育教学 中的重要性 The final revision was on November 23, 2020

浅谈德育教育在小学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 旅游学院 空中乘务 12级8班 郭婉青

【摘要】实施素质教育是迎接21世纪挑战,提高国民素质,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战略举措。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教育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学校育人要先从德育开始,教师是落实育人目标的关键。培养学生成人,思想道德素养尤为重要。“学习不好是次品,身体不好是废品,心理不好是危险品,思想不好是危害品”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在育人工作中都应铭记的治教指南。针对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谈四个方面:一、德育工作在小学教育中的实效性;二、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意义;三、小学各学科教育中对德育教育的渗透;四、在小学教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举措。 【关键词】小学;教师;学生;德育教育;小学;教育教学 on the importance of moral education in primary school education in the teaching of li yuxiu 【abstract】the implementation of quality education is to meet the challenges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improves the national quality, cultivate strategic cross-century talents. general secretary hu jintao stressed that “education should be people-oriented, moral education first.” the school education should start from the start of moral education, the teacher is the key to implement the goal of education. adult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moral qualities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learning is not good is defective, the body is not good is a waste, the psychology is not good is dangerous goods, thought

小学德育教育的作用

小学德育教育的作用 中国教育家严九章说:“教育工作要做得成功,要做到事半功倍,其实也不难,重教人不重教书,重教育不重教授,这是成功之道,这是成功的为师之道”,这里的“教人”,“教育”就是指德育教育。可谓德育教育教学是否成功,是学生是否成才的关键环节。德育工作必需是常抓不懈,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交织着进行,它渗透在教学工作,家庭教育的各个方面。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变“他律”为“自律”。使学生养成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世界观。德育教育是教育者把一定的社会行为准则和日常行为规范转化为学生个体品质的教育过程,这个教育过程依赖与学校,社会,家庭,其中学校教育起主导作用,它通过舆论、批评、奖励等手段来促进学生努力进步,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称为“他律”,培养学生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通过是非感来自我反省,自我强制,自我管理,从而上升到具有“自律”的精神,使学生不仅懂得怎样做,而且还懂得为什么这样做,从而达到象教育家陶行知所说的那样:“对于公共幸福可养成主动的兴味,对于公共事业可养成负担的能力,对于公共是非可养成明了的判断。自治可养成我们对于公共事业上的愿力,智力,动力”这就是德育教育的目的。现代教育学认为:任何一位青少年的成长,都离不开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三者关系密不可分,缺一不可。

1注意家庭社会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 促学生成长学生的教育工作是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三者密不可分,缺一不可。家庭教育又尤其重要,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启蒙老师,家庭教育是学生成长的基石。在解放前,学校教育不普及,家庭教育占主导地位。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的美德,通过家庭教育得以承前启后,代代相传。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随着学校教育对国民的不断普及,家庭教育慢慢地退居次要的位置。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社会进步的速度加快,我们处在一个知识爆炸的年代,教育事业以惊人的速度发展。随着交通工具、媒体技术的不断进步,国际的交往越来越频繁,电视、电脑与因特网的普及应用,信息传播迅速,地球变得越来越小,我们已处在一个和古代截然不同的社会。随着开放改革的深入,国际间的文化经济交流,国外的一些思想观念闯入国门,冲击着我们的传统观念,人们的思想越来越开放。新的观念,新的社会现象冲击着我们传统的民族文化和道德观念,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行为,社会产生了一些

德育及其意义

一、“德育”概念界定 一般说来,德育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的德育仅指道德品质教育;广义的德育则泛指依据特定社会要求和德育规律,对受教育者实施有目的、有计划地影响,培养他们特定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柜。广义的德育相对于体育、智育而言,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总称,而不是道德教育的简称或正组织教育的代名词。德育包括家庭德育、学习德育、社会德育等形式。 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社会思想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者品德内部矛盾运动,以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待的品德的活动。 二、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 德育过程的结构式指德育过程中不同质的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它有一定数量的要素(或成分、组成部分);各要素之间有质的区别;他们在德育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各不相同,彼此以一定方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有组织的系统。通常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 教育者是德育过程的组织者、领导者,是一定社会德育要求和思想道德的体现者,在德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教育者包括直接的和间接的个体教育者和群体教育者。 受教育者包括受教育者个体和群体,他们都是德育的对象。在德育过程中,受教育者既是德育的客体,又是德育的主体。当他作为德

育对象时,他是德育的客体,当他接受德育影响进行自我品德教育和对其他德育对象产生影响时,他成为德育主体。 德育内容是用以形成受教育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是受教育者学习、修养和内在化的客体。学校德育基本内容是根据学校德育目标和学生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确定的,它具有一定范围和层次。 德育方法是教育者施教传道和受教育者受教修养的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它凭借一定的手段进行。教育者借助一定的德育方法将德育内容作用于受教育者,受教育者借助一定的德育方法来学习、修养、内化德育内容而将其转化为自己的品德。 德育过程中的各要素,通过教育者施教传道和受教育者受教实践的活动而发生一定的联系和相互作用,并在这种矛盾运动中推动教育者的品德发生预期变化。由于这一矛盾的不断产生和解决,才不断将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转化未受教育者个体的品德,从而实现德育内容,达到德育目标。这是一定社会思想道德个体化过程和受教育者在思想道德方面社会化或再社会化过程,是社会思想品德继承和创新相统一的过程。 三、德育的意义 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2、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3、德育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保证。

试论学校德育的必要性

试论学校德育的必要性 德育的概念与意义 (1)德育的概念 德育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德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在受教育者身上培养所期望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法律素质等,以促使他们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它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 狭义的德育专指道德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的道德要求和个体的品德心理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在受教育者身上培养所期望的道德素质,使他们具有正确的道德观念、丰富的道德情感、坚强的道德意志、热切的道德观念和较高的道德实践能力,不断提升他们的道德境界的教育过程。它是与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律教育相对而言的。 其中所谓思想教育即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政治教育即引导学生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逐步形成爱憎分明的态度和立场。 道德教育即引导学生逐步掌握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和道德义务,以形成高尚的品德。 法律教育即传递法律知识,提高遵纪守法的能力,使学生执法、守法,并能正确地运用法律。 (2)德育的意义 第一,德育工作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相辅相成,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提供了道德支持和道德保障。德育是社会道德建设的 主渠道和主阵地,德育工作的效果直接影响社会的道德状况。 第二,德育工作是青少年一代健康成长的需要。 对于青少年来说,道德需要与理智需要、审美需要一样,是他们的人生基本需要。道德需要能否得到满足及满足的方式和类型,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他们成年后的道德素质和道德素养,决定了他们的社会性发展程度和社会性接纳程度,决定了他们发展空间的大小和发展方向的正确与否。良好的德育工作能够满足、引导和提升他们的道德需要,为他们的道德发展以及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使他们拥有一个充实的、有意义的、有尊严 的和幸福的人生。 第三,德育是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德育与智育、美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德育与其它各育相互渗透,相辅相成,并为其他各育提供精神动力和价值方向,它们共同服务于教育目的,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和丰富个性的形成。

浅谈小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浅谈小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梨树县郭家店镇第四小学黄旭 小学正处于道德教育的关键时期,必须认真抓好。在教育内容上应反对抽象空洞的说教,强调德育与日常生活相结合,以养成基本的道德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伦理道德。下面,我想从以下几点浅谈我对小学教育中德育教育重要性的看法: 第一,家长的导向作用不容忽视家长是青少年的启蒙教师,也是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家庭教育的方式可以直接透视出青少年在未来成长道路上的成功与否,重视德育教育光喊口号不行,光靠教师在学校的教育更是不行,家长应该积极行动,积极配合学校和教师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关注孩子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从小事抓起,良好的思想品质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形成的,应从平时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做起,进行道德教育只让孩子背那些条条框框是不行的,只让孩子停留在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的表象认识上也不行。孩子从入学开始就应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家长和教师的教育使孩子能够真正认识到为什么是对、为什么是错,而且付诸以行动中才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此外,对于现在的教师也还存有另外一种困惑,那就是小学生在学校上课期间在老师的教育下、在学校的监督下养成了较好的习惯,能够较好的按照行为规范要求自己,但到了假期在家长们溺爱的强攻下逐渐迷失方向“重操旧业”,开学以后教师还得从头再来,如此周而复始的教育虽然

耗尽了教师的大量心血但收效甚微。 第二,学校教育应是教育的主导青少年的德育教育离不开诸多环境和因素,但学校教育对儿童的影响起主导作用。加强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首要任务。小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和思想品德逐步形成的时期。由于年龄小、知识少、阅历浅和缺乏社会生活经验,是非观念模糊,对人对事缺乏明辨能力,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很大的模仿性,同时又有很大的可塑性,容易接受外界的各种影响,正如俗话说得:嫩枝易弯也易直。 因此思想基础打得好坏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以至今后一生都有极大的影响,所以必须从小学生抓起,加强对小学生心理健康和道德品质教育,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抵制不健康的消极思想对学生的侵蚀,使他们能够健康成长。如果学校只是知识注重学生“智”的发展而忽略了“德”的重要性,我们培养出来的将会是一批废品,而当今片面地追求升学率,繁重的课业负担,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学校只为应试,一天到晚有讲不完的课,写不完的作业。只重知识,不重德育,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只是高分低能。上了大学因心理不健康而走向犯罪的例子屡见不鲜。 此外,学校不能简单地以学生学习成绩的优或差来界定学生的好与坏,在评价学生方面仍然要用辩证的方法来综合地衡定。把学习成绩作为一个参考,把智力、情感、态度以及目前提倡的自信、乐观、向上等诸方面因素考虑其中,形成一个综合界定的标准。素质教育提倡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用欣赏的眼光对待学生,学校要用赏识的态度来对待

学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中学是人才的摇篮,是祖国的希望,是民族的未来,肩负着祖国人民的重托和历史赋予的使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 智为人才素质之基础,体为人才素质之条件,美为人才素质之重要内容,而德乃人才素质之灵魂。思想道德素质作为人的一种基本素质,集中体现着人们协调各种关系、处理各种问题时所表现出的是非判断能力和行为选择能力。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与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与党的事业能否后继有人,与社会主义事业是否兴旺发达,与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息息相关。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为当代中学生展示才华、实现理想提供了崭新而宽阔的历史舞台,同时也对当代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德育的基础就是要教学生学会做人,所以诸如公平、正直、诚实、勇敢、仁爱、热爱劳动、艰苦朴素等应当成为中小学德育的奠基。而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的培育是德育的最高目标,同时也是德育的基础工作。只有确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美好理想,学生才可能有健康、自觉的价值生活,才能有真正合乎道德的行为,形成真正的文明行为习惯。龇德育教育一直是学校教育的工作重点,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能独立思考的、尊重社会公德的劳动者。90后中学生道德教育的问题分析 德育是指有意识地实现社会思想道德的个体内化,或者说有目的促进个体思想品德的社会化。进入21世纪,我们教育的受众也随着时代的变化逐渐成为我们教育的主体。90后中学生的德育出现了诸多问题,诸如: 1. 90后中学生德育内容中道德知识与社会实际的缺失。 德育内容来自生活世界,德育内容应是现实的、生动的。学生很难从自身的结构和需要中找到与之相一致的契合点,无法内化为信念,外化为行为。\"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 学生仅表现为一个学习知识的人,而不是一个有完整的精神世界和独立个性的生活着的人。 2. 90后中学生德育方式上自主建构与主体意识的缺失。 德育是提高学生思想认识的活动,目的是使学生获得一定的道德信念,以便规范他们日常生活行为。信念的建立,绝非单纯的说教就能实现,而是要学生自己理解,通过悟性将德育要求内化为自己的德育信念。中学生当前的德育主要是灌输说教,缺乏对学生主体性的正确认识,忽视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没有学生的主体意识。这种德育,不能触及道德结构的核心--道德信念,极易造成学生道德行为的刻板和不稳定。 3. 90后中学生德育过程中师生对话与自我顿悟的缺失。 德育是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的教育实践活动,它涉及到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平等、互动关系。然而,我国中学生德育是教师和学生不平等对话。学生常常被视为客体、被动的。教育者忽视了学生是一个具有能动、反思的主体,他们依靠自己的权力或权威,迫使学生接受德育内容,忽视了学生理解与否。因此造成师生之间形式上的交往、思想上的断层,造成你讲我听、我行我素的局面。 4. 90后中学生德育评价时动态化与多元化的缺失。 在应试教育思潮的控制下,学校德育对\"人"的关注日趋弱化。"人的教育”从教育的\"中心\"退却为教育的\"边缘\",德育变成了一项可有可无的软任务。当我们面对学生们惨淡的德育,作为教师,为之心痛。仅凭学生的分数,怎能断言他的道德高低?正如尼采强调:\"最大的恶属于最大的善,当我们称某些行为与思想为善或恶时,不应该考虑它们过去被称为什么。过去被称为恶的东西,现在完全可以称为善,反之亦然。 \"以人为本,注重学生的身心发展

学前儿童德育的意义

学前儿童德育的意义:1、学前儿童德育是全球化时代的需要。 2、学前儿童德育是实施各育的方向和动力保证。 3、学前儿童德育是独生子女健康成长的特殊需求。 学前儿童德育的原则:1、热爱、尊重和严格要求儿童的原则。 2、坚持正面教育的原则。 3、教育影响的一贯性和一致性原则。 4、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学前儿童品德教育的内容与任务包括发展学前儿童的社会性的教育与发展学前儿童个性的教育两方面。 实施德育的途径:1、日常生活是实施学前儿童德育最基本的途径。 2、专门的德育活动是实施学前儿童德育的有效手段。 3、游戏活动是实施学前儿童德育的有力措施。 德育的方法:说服、范例、练习、评价 学前儿童美感发展过程的特点表现:最初是对美的现象无意识的反应。 逐渐能够模仿周围的人表现美感。 再发展到有意识的感受美、表现美。 美感的特点:情绪性、表面性、行动性。 学前儿童美育的意义:1、学前儿童美育是整个社会审美化的需要。 2、学前儿童美育是符合儿童思维特点的教育活动。 3、学前儿童美育是实施各育的催化剂。 美育的任务:培养学前儿童对美的感受力、对美的想象力和对美的表现力。 美育实施的途径:1、大自然是实施美育的丰富源泉。 2、日常生活是实施美育的广阔天地。 3、艺术教育活动是实施美育的有力手段。 4、游戏活动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 5、节日、娱乐活动是实施美育的特殊渠道。 幼儿园的生活活动的意义:1、培养儿童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 2、促进学前儿童智力的发展。 3、实施品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幼儿园生活活动的组织原则:1、主动性原则;2、渗透性原则;3、一致性和灵活性原则;教养结合性原则;5、实践性原则。 幼儿园生活活动的组织策略:1、生活时间与空间的安排策略 2、生活活动的指导策略(1、要求儿童生活自理与学会独立。2、帮助儿童遵守生活活动常规。 3、全面关注儿童的需要,促进儿童情感的发展。 4、在生活活动中掌握好教育时机。) 教学活动的类型 组织形式分:集体教学、分组教学和个别教学 多或单领域分:综合教学与分科教学 参与形式分:体验性教学和表现性教学 幼儿园教学活动的基本原则:思想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灵活性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趣味性原则 教学计划包括:学期计划和活动方案 课堂教学活动评定的标准:1、课堂教学活动目的具体明确,教材内容深浅恰当。 2、正确贯彻教学原则,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3、教师与儿童双方积极活动,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4、培养儿童良好的学习习惯。 游戏的特点:社会性、虚构性、兴趣性和愉悦性、具体性、自主性 游戏的意义:1、游戏能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 2、游戏有助于儿童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 3、游戏能促进儿童创造力的发展。 4、游戏有助于儿童的语言发展。 5、游戏能提高儿童的社会认知。 游戏按教育作用分:创造性游戏和有规则的游戏 创造性游戏包括(角色游戏、结构游戏、表演游戏) 有规则的游戏包括(智力游戏、体育游戏、音乐游戏) 游戏条件的创设包括:1、提供充分的游戏时间。 2、创设必要的游戏场所。 3、提供充足的游戏材料和玩具。

浅议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浅议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德育教育重要性的看法: 一、家长的导向作用不容忽视家长是青少年的启蒙教师,也是影响青少年 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家庭教育的方式能够直接透视出青少年在未来成长道路上的成功与否,重视德育教育光喊口号不行,光靠教师在学校的教育更是不行,家长应该积极行动,积极配合学校和教师共同注重孩子的成长,注重孩子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从小事抓起,良好的思想品质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形成的,应从平时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做起,实行道德教育只让孩子背那些条条框框是不行的,只让孩子停留在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的表象理解上也不行。孩子从入学开始就应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家长和教师的教育使孩子能够真正认识到为什么是对、为什么是错,而且付诸以行动中才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此外,对于现在的教师也还存有另外一种困惑,那就是孩子(特指小学生)在学校上课期间在老师的教育下、在学校的监督下养成了较好的习惯,能够较好的按照行为规范要求自己,但到了假期(寒、暑假,尤其是春节)在家长们溺爱的强攻下逐间迷失方向“重操旧业”,开学以后教师还得从头再来,如 此周而复始的教育虽然耗尽了教师的大量心血但收效甚微。教育论文网专业提供代写教学论文服务,并提供大量幼儿教育论文资料,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谢谢! 二、学校教育应是教育的主导青少年的德育教育离不开诸多环境和因素,但学校教育对儿童的影响起主导作用。增强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首要任务。小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和思想品德逐步形成的时期。因为年龄小、知识少、阅历浅和缺乏社会生活经验

,是非观点模糊,对人对事缺乏明辨水平,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很大的模仿性 ,同时又有很大的可塑性,容易接受外界的各种影响,正如俗话说得:嫩枝易 弯也易直。 所以思想基础打得好坏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以至今后一生都有极大的影响,所以必须从小学生抓起,增强对小学生心理健康和道德品质教育,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水平。抵制不健康的消极思想对学生的侵蚀,使他们能够健康成长。如果学校仅仅知识注重学生“智”的发展而忽略了“德”的重要性,我们 培养出来的将会是一批废品,而当今片面地追求升学率,繁重的课业负担,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学校只为应试,一天到晚有讲不完的课,写不完的作业。只重知识,不重德育,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也仅仅高分低能。上了大学因心理 不健康而走向犯罪的例子屡见不鲜。 此外,学校不能简单地以学生学习成绩的优或差来界定学生的好与坏,在评价学生方面仍然要用辩证的方法来综合地衡定。把学习成绩作为一个参考,把智力、情感、态度以及当前提倡的自信、乐观、向上等诸方面因素考虑其中,形成一个综合界定的标准。素质教育提倡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用欣赏的眼光对待学生,学校要用赏识的态度来对待学生的成长与进步,并且即时地捕捉学生的任何闪光点,多方面、多渠道、多视角的获取信息,且不失时机地予以表扬或奖励,伟大的导师列宁同志以前说过:“任何改正都是进步。”我们 不怕学生出错,只要学生能够准确地理解错误并且改正错误,我们都应该视为诚实、勇敢、有错就改的积极表现。同时,因为学生的个体差异,学校能够筹措资金营造氛围,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以满足学生的求胜心和满足欲。三、教师是学生德育教育的组织者和倡导者教师不但是知识的传播者、智慧的启迪者、人格的塑造者,同时还是道德的实践者和示范者。“执教品先

中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中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在孩子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要求和预期目标上家庭、社会和学校的做法不尽一致。有的教师甚至慨叹??苦口婆心八小时抵不住一个坏镜头??”分组审议时这位人大代表的无奈引起了强烈共鸣。 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深入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推进和谐文化建设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培育文明社会风尚特别要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代表们认为德育渗透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教书育人首要的是关注文明习惯、行为规范、诚实守信等思想品德的培养—— 德育不能围着课本转 近年来中小学德育日益得到重视学校在德育上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但江苏代表团的易昕代表认为整体教育效果仍不够理想。 易昕分析原因有几个方面第一考试制度不变德育就难从根本上提高。小学虽无升学压力但智育仍是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学校把大部分精力放在智育上。教师整天围着“备课→上课→改作业”转学生整天围着“上课→作业→考试”转“德育为首”几成空话其次德育重校内轻校外。在思想观念、教育方法、要求及预期目标方面家庭、社会和学校的做法不尽一致。有的教师甚至慨叹“苦口婆心八小时抵不住一个坏镜头”。第三中小学德育方法陈旧比如脱离实际、内容空洞与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道德生活需求不相吻合缺乏感召力以及重灌输说教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和差异性形式主义严重甚至出现以罚代教的现象等等。 为切实解决德育实效性问题易昕建议首先必须坚持德育为首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形成职责明确、齐抓共管、覆盖全社会的青少年德育机制。其次要不断完善德育内容体系中小学德育不能仅局限于共产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更应有文明习惯、行为规范、诚实守信等个人品德的培养。要不断改进方法遵循中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把德育从单纯的说教中解放出来渗透到学生生活的细节中。同时要健全多级德育评价体系尤其是学生个人德育成长评价档案作为学生升学、就业考核的重要指标。再次要创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文艺、出版、广播、影视等部门应多出教育性强、格调高尚、适合青少年需要的精神文化产品适合青少年的各类文化设施应向中小学生优惠开放等等。

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青春期是生活中良好品格形成的关键时期,是决定生命价值和品格 素质的特殊阶段。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是民族复兴伟大事业的肩膀, 是中华文明的继承者和继承者。没有道德,没有道德,没有道德。因此, 要做好未成年人的德育教育,可以说,优点是无限的,人民是生活的利益,国家是和谐发展的希望。 一是青年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在应试教育的压制下,家庭和学校教育几乎是一体化的,道德教育 是如此明智。很多人都觉得,今天的青少年是一代被毁,一代人不堪重负。美德和人才的优点是重而轻,市场上有这样的词:美德是真的,美 德是劣质产品,美德是浪费,人才是危险品。如果追溯到早在北宋时期, 司马光就给出了最精辟的结论:人才,德国首都也;德国人,才华横溢的 帅哥;自古以来,国家的混乱,家庭的失败,只有于德不够。 近年来,由于未成年人犯罪率不断上升,更多的家长和教师忽视了 德育的培养,使学生即使在最好的教学时代也能过早地品味生活的苦涩。卡住。在遭受失去脚和痛苦的同时,它对家庭和社会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可以看出,青少年道德教育的质量不仅与个人未来的成长有关,而且间

接影响着整个民族的素质,甚至间接影响着国家整体文明的优势和劣势以及延续。 二是学校生活的道德教育 不言而喻,道德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年轻人的道德理解,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在学生心灵的深处,培养良好人性和社会道德的种子,规范行为,使学生成为有利于他人,造福社会的人。校园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最重要场所。道德教育的培养应该贯穿始终,不会丢失。就整体环境而言,整个校园应该表现出和谐,温馨,快乐和振奋精神,而不是简单的景观。例如,在娱乐室的墙壁上,添加了各民族的图片和与歌曲一起跳舞的学生,增添了团结友谊的校园氛围,渗透了民族平等的人文理念,使学生无意识地感受到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关系。让它更好地融入集体,与他人相处,互相帮助。 在走廊墙上突出显示神舟空间形象,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走向知识的海洋,也可以促进空间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并在学生的心中传播爱国主义。敦促探索知识,并渴望成为一个成年人并为国家服务。门徒在图书馆以书法装饰的形式刻。当学生感受到传统书法的魅力时,他们会在不知不觉中被行为准则和行间方式所感染。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将逐渐成为一个符合社会道德的人,一个具有高尚情操的人。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活动,接近现实生活进行道德教育,甚至学习单词和计数的简单事物也可以渗透到道德教育中。在教学

浅谈教师德育的重要性

浅谈教师德育的重要性 教师被人们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要塑造学生的灵魂,首先要塑造自己的灵魂。教师教育学生既要言传,又要身教,而身教重于言传,所以教师必须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应具有优良的品德和高尚的情操。下面,谈谈师德师风失范的原因和建立健全师德师风管理制度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师德师风失范的原因: 1、受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事业的不断进步,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改革的主流是好的,但改革也不免泥沙俱下,负面的、消极的社会沉渣泛起,在一些领域中道德失范、诚信丧失、假冒伪劣、欺骗欺诈问题也日益突出;封建迷信、邪教、黄赌毒、卖淫嫖娼等社会丑恶现象卷土重来;一些人价值观念发生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膨胀,西方没落腐朽的生活方式通过网络、碟片、电影等各种途径对我国公民进行思想文化渗透。在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下,少数教师免疫力差,导致自己精神空虚,欲念扩? 2、学校管理出现盲区,其具体表现为四个方面: 一是重智轻德。有的学校仍然只重教学质量,轻思想道德建设;只重考试成绩,轻素质教育。忽视了师德师风管理工作,少数学校对这项工作认识不够,管理不到位,存在热一阵冷一阵的问题,造成管理环节不衔接,监控过程出现疏漏,甚至出现盲点,导致师德失范的苗头有滋生的土壤。 二是不能坚持师德师风管理制度。学校的管理制度,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教师什么样的行为是违规行为,没有经常性地公示给学生、家长和社会,学生缺乏对教师行为的有效监督,有的学校学生被教师体罚或变相体罚,教师习以为常,学生也习以为常了,从而滋长了少部分师德败坏的教师。各校购置的师德师风举报箱,有的锁都锈死了,劳命伤财,根本没有很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三是对违纪教师姑息迁就。有的学校明知个别教师存在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等问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一而再、再而三的迁就教师,不及时批评教育,不严格按师德师风管理制度进行处罚,这种作法实际上是对违纪教师的一种放纵,是对学校教育的极大不负责任。 四是师德评议弄虚作假。个别学校对教师的职业道德进行评议时,不一针见血,不真枪实弹,你好我好大家都好,人人满意,个个满分。不深入学生、家长、社会中详细调查,胡编乱造,以假当真。 3、教职工忽视了学习、反思、修身。有些教师鼠目寸光,以为自己的水平和能力十分了得,先进学不进,后进不改正,看不清教育发展形势,思想信仰开始动摇,教育教学行为开始滑坡,甚至出现师德失范的违法违纪法规的人和事。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心理失衡。由于缺乏学习,抵制不住市场经济带来的不良因素的诱惑,整天心术不正,恨天怨命。看到自己的同龄人当了大官,发了横财,盖了洋楼,就按奈不住教师职业的清贫、寂寞,心理上出现了严重扭曲和失衡,价值观和事业观被抛得九霄云外。 二是小视小节。有的教师存在说得多、做得少,计划多、落实少,讲客观困难多、谈主观原因少,讲宏观问题多、谈具体细节少等现象。片面地认为课堂上接打手机、酒后上课、课外打打麻将等等,都是生活小节,不损形象,无伤大雅。这样必然会导致少部分教师仪表不整,举止不文明,出言不逊或肮脏,与为人师表的要求相差甚远。 三是工作不敬业。有的教师“身在学校心在商”,搞第二职业时全身心投入,干教育工作时马马虎虎,无精打采;有的教师学新教材、新教法、新课程标准一再畏缩,学歪门邪道跃跃欲试;有的老师知识贫乏,教法陈旧,教学成绩年年倒数,误人子弟。四是法律意识淡

小学德育论文-谈谈家庭劳动教育对形成孩子优良品德的意义通用版

小学德育论文-谈谈家庭劳动教育对形成孩子优良品德的意义通用版 一、忽视劳动教育带来的不良后果 近几年来,我国青少年的劳动“答卷”一直令人担忧。各种传媒不断报道有关当代青少年劳动意识淡薄,劳动能力差的现象。如近些年上海某著名大学录取的新生中,有60%以上的人不会自己挂帐子,许多大学生在入学前没有亲手洗过一件衣服。 某县妇联对该县一所重点中学初一年级的学生作过一次调查测试,结果表明,从没有洗过一件衬衫的占79 %,不能煮好一锅白米饭的占84%,不会和不敢使用电饭锅、液化汽炉的占67%。 据北京市家教会对某小学一个班的调查,该班44名学生中,家长每天给整理书包的占39%,家长给洗手绢的占66%,家长给洗脚的占52.3%;家长给穿衣服的占59%。 看了三份大、中、小学生的劳动“答卷”,使我们不得不忧虑,劳动这种人类生存的最基本素质,中华民族最为优良的品质正遭到某些因素的削弱与侵蚀。结果,许多青少年即使跨入成年人的行列,依然连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也比较欠缺。从种种调查报告和现实分析研究中可以看到,青少年的劳动观念正日趋淡薄,对青少年的教育已陷入一些误区。问题出在孩子身上,责任应在家长身上。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我们的家庭教育,是由于家长思想上的偏差,忽视了劳动教育而产生的严重后果。 可悲的是,忽视劳动教育,致使孩子与劳动人民的感情上发生扭曲,不尊重劳动人民,甚至形成看不起体力劳动者的坏思想。某小学校的一个孩子课间不慎将眼镜掉入便坑中,急得没办法。一位工友用手从便坑中帮她掏出来,还给了她。没想到她转身就走了,连个谢字也没有。同学问她,你怎么不好好谢谢人家?她居然说:“谢什么,她就是干这个的。” 没有经历过劳动磨炼的孩子,往往不懂得劳动成果来之不易,他们不知道我们的幸福生活,是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创造出来的。他们不爱惜劳动成果,不知道这些劳动成果凝聚着劳动人民的血汗。目前,有不少孩子花钱大手大脚,

幼儿德育教育的重要意义

幼儿德育教育的重要意义 二十一世纪的社会是知识竞争的社会,二十一世纪的教育是创新的教育。现代社会,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是家中的小皇帝。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几乎成了所有父母最大的心愿,在这种心态的驱使下,人们对教育的关注视线也正在转移,越来越注重基础教育——幼儿教育已成为被关注的焦点,抓好幼儿时期教育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俗话说:“要想学会做事,首先学会做人!”多年的幼教实践告诉我,要想教有所获、学有所成,关键的基础和前提是要抓好幼儿期的德育教育。 当今社会独生子女的自私、粗暴、无礼任性等行为随处可见,特别是在家庭中这种现象表现得更为严重。如在幼儿园中争抢玩具,这种行为大部分与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关,样样事情依着自己的孩子,犯了错也是心疼,不去批评指正,但现在的幼儿是二十一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任何社会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对自己的下一代提出道德方面的要求,社会的发展对人道德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当现代社会已经进入到人才、人力资本决定一切的阶段,人的素质,国民受教育的程度,人的道德水准和文明程度,将直接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前途。所以许多国家把调整教育目标作为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对策。而在培养目标中,又将培养年轻一代良好的思想品德放在首位,从而大大提高国民的素质,增强国势。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习惯,因此我们应抓住幼儿养成教育的关键期,培养幼儿良好的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使幼儿终身受益。那么作为家长和幼儿园的教师该做些什么?如何去做? 一、纠错误方法,树正确观念 现今独生子女普遍,家长应正确对待孩子的行为,纠正错误的教养方式,树立正确的观念,不能抱有“他打你一拳,你也还他一拳”的错误心理。幼儿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家庭对幼儿个体的身心发展的影响是通过家长的教养行为来实现的。因为父母在家庭生活中的表现一般是最坦率而无掩饰的。幼儿模仿性强,辨别力差,家长一些不良的、错误的言行对幼儿的发展有很大的消极影响。如,家庭中父母“过度关心、过度替代、过度教育、过度要求”等错误的教育方式,结果使一部分幼儿成为依赖性强,缺乏最起码的生活自理能力,缺乏道德约束力,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胆怯、粗暴。因此家长必须在孩子面前以身作则,树立榜样,使他健康成长,避免出现心理畸形。 二、家园联动,经验共享 由于幼儿园、家庭密切联系,使原来的家庭配合幼儿园教育变成为家园同步教育、共同教育。这不但对幼儿的德育发展水平有明显的提高,而且对改变家长的教育方式也有积极的影响作用。孩子与家长在共同的生活中,互相学习;家长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