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一般法理学读书报告

一般法理学读书报告

一般法理学读书报告
一般法理学读书报告

法律的“镜像命题”

《一般法理学》读书报告

9组郭志刚1601212548

助教:刘安东法律与社会的关系应当是怎样的?

在这个问题的讨论上,存在一种被广泛接受的理论,它的主要观点有二:一是法律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其功能在于维持社会秩序;二是法律本身与习俗(同意)、道德(理性)和实证法三者之间有着相互影响、相互反应的关系。本文将重点论述第一个命题——即法律的镜像命题,阐述西方法律思想通过该命题来主张的法律与社会的关系,以及塔玛纳哈教授对该观点的反驳。

一、法律的镜像命题以及维持社会秩序的功能

“法律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它的主要作用就是维持社会秩序”是西方法律理论发展史上对法律与社会关系理论所作出的一个共同的预设。该观点包含以下两部分内容:一是法律的镜像命题,即法律与社会的统一性,法律是社会的一种反映。“所有的法律制度都与社会上的流行观念、目标以及目的有密切的联系。法律反映着它所在的那个时代的思想、社会、经济以及政治环境”(Vago);“法律制度并不是漂浮在没有时间、没有空间、没有社会背景的文化真空之中,它们必然反映着那些发生在我们的社会中的事。从长远来看,它们的形态取决于社会的形态,就像一个手套的形态取决于一个人的手的形态一样”(Oliver Wendell Holmes);二是法律维持社会秩序的功能,即通过实施那些在社会交往中产生的规则以及解决纠纷,法律起到了维持社会秩序的作用。“哪里没有法律,哪里就没有秩序,因为秩序只不过是惯常性、或者符合规则的另一个名称罢了”(Benjamin Cardozo);“在法律与人们对秩序、常规和确定性的不懈追求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这一点是很难否认的。法律与秩序之间的这种密切的联

系,在集体生活中是显而易见的”(Edgar Bodenheimer)。

二、镜像命题理论来源及塔玛纳哈教授的反驳

塔玛纳哈教授对上述观点提出了质疑,他从理论层面削弱了镜像命题的可靠性。他分两个部分对他的观点进行了阐述:第一部分对西方理论中很流行的两种关于法律起源的“神话”提出了质疑;第二部分讨论了职业法律人垄断法律知识所造成的影响。

2.1西方理论关于法律起源的“神话”及批判

2.1.1关于西方理论中关于法律起源的“神话”理论主要有两个代表,一是“进化论”:在人类社会形成之初,主要是靠习惯和习俗维持秩序的,同时,道德、宗教或者某种神秘的信仰也发挥着一定的补充作用……后来,实证法(作为一种制度化的规范实施机制)逐渐从前政治社会的习俗秩序中产生(“法律逐渐与习俗等区分,并在功能上获得了独立”——卢曼),从而社会的发展实现了过渡阶段的社会到现代社会的转变。“进化论”将习俗到法律的演化描述为一个自上而下的自然发展的过程,认为法律和司法机构产生于社会,乃是人们合意行动的产物。实证法的规范和习俗规范是一样的,只不过法律是通过一个不同的、制度化的机制实施的。而法律的出现成为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个十分关键的环节(“法律的出现,乃是为了弥补由于传统道德秩序的崩溃而产生的不足”——Habermas)。而塔玛纳哈认为,“进化论”的出发点是一个史前的、无文字记载的阶段,对于这个时期的社会和法律状况的描述是毫无事实根据的,许多描述不过是依据罗马法的发展而作出的一些猜测:进化事实上发生过,并且进化论是对法律发展阶段的可靠描述——这样的臆测实际上已经预设了所要证明的结果。因此并没有令人信服的证据能够证明这样的“进化”是否真的存在。除此之外,许多时候法律事实并不是来源于主流的社会习俗。塔玛纳哈认为,并不存在统一的法律发展模式,法律“进化论”并不能解释世界上现有的大多数法律制度的起源。

2.1.2第二个关于法律起源的“神话”理论是社会契约论:它并不主张法律是在社会发展的过

程中自然而然的产生的,相反,社会契约论认为法律是人们在某一时刻有意识地作出的一个约定,依据此约定,他们创立了一个合法的统治权威——并且服从此权威。这一假设的前提是人们一开始是自由而平等的,在这个基础上人们联合起来并且自愿放弃了一部分自然自由,从而生活在法律之下,以便以一种有序的方式追寻各自的利益。塔玛纳哈认为,同“进化论”相似,社会契约论所假设的人的“自然状态”是否存在同样缺少事实依据。相反地,现实情况与社会契约论所描述的“人作为一个自由而平等的个体存在”恰恰相反——自我们出生的那一刻起,我们就属于某个家庭,属于某个已经存在的社区,而很少作为一个完全独立的个体存在。同时,塔玛纳哈还引用了“自然主义”对社会契约论的批评——对个人主义的否认:由于人类的自然本性,我们是生活在社会之中的,这种自然的社会是有序的,而非“一切人对一切人的战争”。将一个人与其他人,以及更大范围的社区与国家联系起来的并非是“同意”,而是语言、文化、以及社会责任等各类机构共同组成的聚合体。因此法律和国家并不是在社会之外独立存在的,也不是某个特定的时刻通过“订立契约”而产生的。对社会契约论的

2.2职业法律人垄断法律知识造成的影响

习俗和道德要变成具体的法律,就必须经过一个媒介——法律专家。就像所有的媒介都会对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一样,法律专家也不例外。法律职业群体垄断法律知识已经成为一个真实的社会现象,在“外行人”与法律职业群体之间,似乎已经形成了一个无法逾越的鸿沟。塔玛纳哈认为,这种垄断现象从三个方面对镜像命题提出了挑战:首先,一旦法律职业者们控制了国家法律机器,他们就能够利用这个机器为自己谋取利益并乐此不疲——他们就会竭力阻止法律适应时代的发展而改变——此时法律更多的代表了职业者的利益而与社会习俗道德偏离;其次,在形式理性的法律制度下,法律知识所具有的内在的逻辑和要求使得法律越来越远离人们通常的理解——这样法律知识也就离社会生活越来越远;最后,法律的发展可能脱离其自身运作的社会环境,而更多地成为各个国家的法学家们相互沟通的产物——也就

是说,法律专家们可能更多的受到来自其他社会的法律专家和法律知识的影响。综上,实证法如今越来越多地代表法律专家们的利益和意见,与此同时,它也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其所在的社会环境,而不仅是反映社会的一面镜子。

三、总结

“法律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其功能在于维持社会秩序”分析该命题我们不难看出,强调法律是社会的反映,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它片面的理解了法律和社会之间的关系,认为法产生于社会,从一开始的与习俗混为一体到相对独立,社会的变革使法被动地进化,因此法只能借助一系列规则来表示社会现状,而且通过这一系列规定来强化现有的社会生活秩序,但是我们从法律史的演变以及如今的法律发展事实来看,法不再一味地、被动地反映社会生活,而是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它们利益的一种反映,法不论是从内容还是表现形式都与社会生活中的习俗相去甚远,法的功能不仅仅是维持社会秩序,更表现在利益背景下对社会秩序控制权的博弈。

人民大学法理学(法哲学)学习推荐书目

目前,在法学理论学习领域,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的江平主编《外国法律文库》,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季卫东主编《当代法学名著译丛》,苏力主持的《波斯纳文库》,皆精选域外名作,有利于拓宽同学们的知识视野,培养同学们的法学思维,提升同学们的人文素养。此外,出版谢晖教授主编并由山东出版社的《法理文库》、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当代中国中青年法学家文库》等等,均具很高水准,对大家学习法理学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不揣浅陋,列一些参考书如下: 1、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邓正来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美)罗斯科.庞德著:《普通法的精神》,法律出版社;《法律史解释》,曹玉堂等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3、(英)约翰.奥斯丁著,刘星译:《法理学范围》,中国法制出版社。 4、勒内?达维德:《当代主要法律体系》,漆竹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版。 5、勒内?达维德:《英国法和法国法》,潘华舫、高鸿钧、贺卫方译,中国政法大学印行,1984年版。 6、亨利?梅里曼:《大陆法系》,顾培东等译,西南政法学院印行,1983年。 7、罗杰?科特威尔:《法律社会学导论》,潘大松等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8、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9、亨利?莱维?布律尔:《法律社会学》,许钧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12、《列宁全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13、吕世伦主编:《现代西方法学流派》(上、下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版。 14、沈宗灵:《现代西方法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15、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6、孙国华主编:《法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7、朱景文:《比较法社会学的框架和方法——法制化、本土化和全球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8、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 19、黄建武:《法的实现--法的一种社会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20、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21、梁治平:《法律的文化解释》,三联书店1995年版。 22、康德:《法的形而上学原理》,沈叔平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 23、霍布斯:《利维坦》,黎思复、黎廷弼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24、霍尔巴赫:《自然政治论》,陈太先、睦茂译,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25、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上、下),蒋兆康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 26、费希特:《以知识学为原则的自然法权基础》,谢地坤、程志民译,载梁志学主编:《费希特著作选集》,第2卷,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27、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28、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李常山译,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 29、尼布尔:《道德的人与非道德的社会》,蒋庆等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30、张文显:《当代西方法学思潮》,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31、穗积陈重:《法律进化论》,黄尊三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经校勘的重印版。

法理学、环境法著作推荐书单

法理学著作推荐书单: 1.阿列克西:《法律论证理论》 2.奥斯丁:《法理学的范围》 3.边沁:《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 4.卡多佐:《司法过程的性质》 5.德沃金:《认真对待权利》 6.德沃金:《原则问题》 7.德沃金:《法律帝国》 8.伊利.约翰.哈特:《民主与不信任:司法审查理论》 9.菲尼斯:《自然法与自然权利》 10.弗兰克:《法与现代精神》 11.富勒:《寻求自身的法》 12.富勒:《法的道德性》 13.格林.莱斯利:《国家的权威》 14.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法与民主的商谈理论》 15.哈特:《法理学与哲学论文集》 16.哈特:《法律的概念》 17.哈耶克:《法律、立法与自由》 18.霍尔菲尔德:《司法推理中适用的基本法律概念》 19.霍姆斯:《普通法》 20.凯尔森:《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 21.凯尔森:《纯粹法学》 22.邓肯.肯尼迪:《司法裁决批判》 23.卢曼:《法:一种社会体制》 24.麦考米克:《法律推理与法律理论》 25.马默.安德烈编:《法与解释:法哲学文集》 26.诺齐克:《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 27.佩雷尔曼:《正义的理念与论证的问题》 28.波斯纳:《法的经济学分析》 29.庞德:《法哲学导论》

30.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 31.罗尔斯:《正义论》 32.拉兹:《法的权威性:关于法与道德的论文集》 33.拉兹:《法律体系的概念》 34.桑德尔:《自由主义与正义的局限》 35.卡斯.桑斯坦:《行为法学与经济学》 36.昂格尔:《现代社会的法》 37.昂格尔:《法律分析,路在何方》 环境法学著作推荐书单: 1. 吕忠梅:《环境法新视野》,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 吕忠梅:《环境法》,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3. 吕忠梅主编:《环境资源法论丛》,法律出版社; 4. 吕忠梅主持:《保守与超越——可持续发展视野下的环境法创新》,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5. 蔡守秋:《调整论——对主流法理学的反思与补充》,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6. 王曦:《美国环境法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7. 陈泉生:《可持续发展与法律变革》,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8. 《瑞典环境法》,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委员会编译,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年; 9. 加藤一郎、王家福主编:《民法和环境法诸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1995年版; 10. [法]亚历山大·基斯:《国际环境法》,张若斯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11. [美]爱蒂斯·布朗·魏伊斯:《公平地对待未来人类:国际法、共同遗产与世代间衡平》,汪劲等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12. 陈慈阳:《环境法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教育学》读书心得体会

《教育学》读书心得体会 《教育学》读书心得体会 前些天和往常一样在书桌前改作业,不觉头颈似乎有些酸痛,就抬了下头,不经意间看到书架上那本“尘封已久”的《教育学》。我清晰记得那是我从大二开始就开始翻阅的,那时没有其他想法,就准备想从事教育行业,当一名老师。看着那本陪伴我半个大学生活的《教育学》,心里自然少不了一些感慨。 当怀着另一种心情打开那本书的时候,看着当年做着的笔记,尤其是当翻到第四章“学生与教师”这一章时,感触油然而生。转眼从学生身份变成了老师,这大转变让我有些措手不及,虽然我早已在当年做好准备,但当年归当年,如今已成为一名老师,设身处地想还是不大一样的。从高中就知道了“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乃是教师的职责所在,在当初我以为教师的职责就是教书育人,现在想来稍有些幼稚,有些轻下结论。 其实教师所扮演的角色是多方面的,在《教育学》一书中有明确的阐述: ①传道者角色; ②授业、解惑者角色; ③示范者角色; ④管理者角色; ⑤朋友角色; ⑥研究者角色。

这六大角色特点无疑决定了教师职业的重大意义和重大责任,决定了对教师的高素质要求。这些阐述在直到我做了一名教师之后才 真正会心。 就拿管理者角色来说,教师管理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是学生。如何很好的管理好全班学生,细至每位学生,以激发他们的主动性,能使他们自觉接受管理,加强自我管理,并积极参与民主管理,对 我来说还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就我班学生实际情况来讲,我首 先在班里制定了一系列班规,以此来约束、端正各自的行为,以此 为戒尺,并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做到赏罚分明,然后召集班干部,做好一系列班干部会议,强调职责、义务等方面的工作,做老师的 小助手,也好让他们自己去干,有的放矢,给予他们更多的责任和 自主,让他们去管理下面的学生,当然其余学生也有一定的的权利,就是做好监督工作,即若班干部有做的不当的,有违干部身份的, 都可勇于主动指正并批评,严重的可以告知老师再做相应处理。所 以我主要给班级创造一个自主和民主的管理氛围,让他们在这样的 环境中学习生活,我想我班还是较乐观的,当然这并不是每个班级 都适用,还是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又如再拿朋友角色一讲,我班上大多数学生以好动活泼为主,无论是上、下课都比较积极活跃,但我从小就知道师道尊严,老师无 论是面对什么样的学生都是一副庄重严肃的模样,也无论是课上还 是课后。其实不然,正如《教育学》中所说,小学低年级学生倾向 于把老师看作是父母的化身,希望能把他们当做好朋友看待,能和 他们一起分享痛苦和忧伤,分享快乐和幸福。因此根据这一特点, 课后,我时常以轻松,欢乐的氛围来跟学生交谈,融入他们当中, 以便更深入了解学生,经常能和学生融洽相处,当然课上我也会掌 握相应的尺度。 其实在多年后,当上老师,再次翻阅那本《教育学》时,情绪总会有些波动,倒不是感慨自己长时间地勤学苦读没有白费,而是看 着这书中各个章节的内容,总觉自己很无知,这次只是选其中一章 的一个方面来写我的读书心得,也只是随便说说,我想更多的还是 要我去实践中摸索吧!

《封闭的循环》读书笔记

《封闭的循环》读书笔记 传统科学思想上的细分和专业化,促使人们习惯于仅仅从一个学科/一个角度去看待问题,习惯于把现实中非常复杂的关联的体系简化为单一的独立的问题。这样思考的结果,在科学上是日益严重的与现实脱离,变成了为了科学而科学;在现实中,则是问题非但没有被科学解决,反而在科学的干扰下产生了更糟糕的结果。 同样,科学上的简单化,促使我们在对自然的利用时,仅仅想到了某些个领域,甚至我们根本上就把自然给简化了,认识不到自然是一个复杂的庞大系统。人类对自然的破坏,远远不是认识不到,或者人性自私的结果,除了这些外,还与我们根本上的思维方式密切相关。现在,我们必须接受一种复杂性/系统性的思考,要认识到自然的许多方面,是非常复杂而且相互关联的,当我们对自然的每一次改变时都必须从众多的角度/从连续的环节,去思考它们的结果。 01. 我们习惯于考虑单一的事件,而生物圈却是循环的。 要了解生物圈是很难的,因为在现代人的观念中,这是一个外国的奇怪现象。我们已经变得习惯于考虑那些独特的单一的事件,每个事件都出于唯一的单个的原因。但是在生物圈里,每个结果都有一个原因:一种动物的粪便成为土壤细菌的食粮;细菌所分泌出来的东西滋养了植物;植物则养育了动物。这种生态循环是很难与技术时代的人类经验相适应的。 02. 太阳进入到了地球的生命循环系统中 地球上的各种生命系统在它最初出现的形式中都有一个固有的致命的错误:它所需要的能量从消耗一种不能再生的资源,即有机物质的地质化学贮藏物中得来的。这个错误已经不能矫正了,生命自我孕育的增长一直在消耗着地球原有的“有机浓雾”。生命一直在毁灭着它自己得以幸存的条件。 03. 我们是那样久的忽略了对复杂过程的思考。 在科学界里,我们中间很少有人准备好去处理这种程度的复杂性。我们在现代科学的熏陶下,所思考的是极其简单的。面对着复杂到像环境及其广大的活的居民群体一样复杂的形势,我们就有可能程度不一地,企图在思想上把它简化成一组个别存在的单一的事物,希望它们的总和并多少都能说明整体的形象。环境危机的存在警告我们,这种希望是渺茫的。 04. 生态学法则:每一种事物都与别的事物相关。 有很多法则对我们现在所认识的生态圈已经是很明显的了,它们可以组成一种通俗的“生态学法则”。生态学的第一条法则:每一种事物都与别的事物相关。这一切都是由于生态系统的一个简单的事实所引起的---每个事物都是与别的事物相联系的,这个体系是因其活动的自我补偿的特性而赖以稳定的。 05. 生态学法则:一切事物都必然要有其去向。 生态学的第二个法则:一切事物都必然有其去向。当然,这仅仅是对一个物理学的基本法则---物质不灭定律的有点通俗的重述。这个法则所强调的是,在自然界中是无所谓“废物”这种东西的。在自然系统中,由一种有机物所排泻出来的被当做废物的那种东西都会被另一种有机物当做食物而吸收。 06. 生态学法则:自然界所懂得的是最好的。 生态学的第三条法则:自然界所懂得的是最好的。 根据我的经验,这条原则会遇到激烈的反对,因为它与一种根深蒂固的思想相矛盾。这个思想认为人类是无以伦比的。现代技术的最普遍的特点之一,被认为是它可以按照预想去“改造自然”这些都是优越于那些人在自然中可利用的东西的。坦白地说,任何在自然系统中主要是因人为而引起的变化,对那个系统都有可能是有害的。这个原因归结于这样一个事实,即在生物体中实际发现的化学物质的多样性,要比可能有的多样性受到更为广泛的限制。

法学经典书目推荐(从入门到专业)

法学经典书目推荐(从入门到专业) 学一年级可读书目: 1.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制度是如何形成的》、《阅读秩序》、《送法下乡》] [点介] 本书最大的价值当在法学“启蒙”。它会告诉你我们在观察法律现象是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视野和方法,应该如何培养我们的学习和研究进路,以及,如何揭示常识、挑战既有的知识和观念。对于大学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读完此书,会感觉法律原来不像我们所想象的那么枯燥。后面的《送法下乡》一书可以说是第一本书的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具体运用,更加充实和饱满,虽然我还是觉得其《本土资源》一书最为重要。 2.俞吾金:《问题域外的问题》 [点介] 作为一本哲学知识和流派介绍的通俗读本,该书不仅可以把读者引入一片新的哲学天地,更重要的是,该书在开辟和拓宽学生的问题域上,特别在怎样形成自己的问题意识上,有着相当的帮助。如何提问、提什么样的问题,这是大学期间一直要注意训练的能力,它在很多时候比具体的知识要重要得多。 3.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江村经济》] [点介] 今天我们离费先生写作此书的年代已经相去六七十年,但费先生于书中所做的对中国现状的分析对今天的中国仍然是那样的切中肯綮;费先生所具有的问题意识和文章风骨,我们今天仍然还差之甚远。每一个法律人都应该反思:法学的知识贡献在哪里? 4.吴思:《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 [点介] 透视中国社会实际运行的游戏规则。为什么在我们的正式

制度外,还会有一套更为适用的潜在的规则?作者从历史中的故事投射到当今的现实。我们可以从中反思:法律在生活中真正起作用的条件上什么?法律的道德善恶与实际的利害格局存在什么样的关系?我们是在自我欺骗的冰山上生存,还是在苦涩的反省中奋起? 5.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黄金时代》] [点介]这是一本清醒的书、理性的书、幽默的书和智慧的书。它带给我们的不仅是对人生和社会的洞察,更重要的是告诉我们什么是独立思考和判断的精神;什么是真正的人文关怀。作为法律人,也许此书给予我们的最大启迪是:缺乏对“沉默大多数”的关怀、缺乏某种“精神家园”的法律,是没有生命的法律。但是各位一定要记住:王小波的小说,特别是《黄金时代》,读起来更加让人回味。 6.安徒生:《安徒生童话全集》 [点介] 我们缺乏的正是一个安徒生笔下的童话世界,这个世界是一个真实的世界,是一个有着幸福与苦难、欢笑与泪水的世界。学习法律的人最怕的就是丧失一颗童心。对于那些没有读过安徒生的故事的人,我要告诉你们:走进这个世界吧,现在还来得及,它会使你们获得更健全一些。 7.伯尔曼:《法律与宗教》 [点介] 写得精彩,译得也精彩。探索法律背后的精神,支撑法律的东西。“没有信仰,法律它将形同虚设”。在中国既有的法律传统被打破的同时,我们应该如何寻找新的在法律下生活的传统?当然,读此书时,不要片面追求其中精彩的语句,更要注重起分析的思路和线索。 8.冯向:《木腿正义》

法律推荐阅读书目

一、西方理论法学和历史法学(共30种,精读3种,通读3种) 1.柏拉图著:《法律篇》 2.孟德斯鸠著:《论法的精神》☆ 3.梅因著:《古代法》 4.格罗索著:《罗马法史》 5.彭梵得著:《罗马法教科书》 6.达维德著:《当代主要法律体系》 7.梅利曼著:《大陆法系》 8.霍姆斯著:《普通法》√ 9.卢埃林著:《普通法传统》 10.凯尔森著:《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 11.哈特著:《法律的概念》 12.贝勒斯著:《法律的原则》 13.伯尔曼著:《法律与宗教》 14.伯尔曼著:《法律与革命》 15.韦伯著:《论经济与社会中的法律》 16.昂格尔著:《现代社会中的法律》 17.诺纳特等著:《转变中的法律与社会》 18.麦考密克著:《制度法论》 19.萨维尼著:《论立法与法学的当代使命》 20.米尔恩著:《人的权利与人的多样性》 21.德沃金著:《认真地对待权利》

22.德沃金著:《法律帝国》 23.庞德著:《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法律的任务》☆ 24.卡多佐著:《法律的成长??法律科学的悖论》 25.卡多佐著:《司法过程的性质》√ 26.博登海默著:《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 27.波斯纳著:《法理学问题》 28.波斯纳著:《超越法律》 29.波斯纳著:《法律的经济分析》√ 30.考特、尤伦著:《法和经济学》 二、中国理论法学和历史法学(共30种,精读3种,通读3种) 31.瞿同祖著:《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 32.张晋藩著:《中华法制文明的演进》 33.张晋藩著:《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 34.梁治平著:《寻求自然秩序中的和谐——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研究》 35.梁治平编:《法律的文化解释》 36.范忠信著:《中国法律传统的基本精神》☆ 37.曹漫之主编:《唐律疏议译注》 38.孔庆明著:《中国民法史》 39.艾永明著:《清朝文官制度》 40.邱远猷著:《中华民国开国法制史——辛亥革命法律制度研究》 41.许章润著:《书生事业无限江山——关于近世中国五代法学家及其志业的一个学术史研究》

教育学之读书笔记十篇

一、《陶行知教育名著教师读本》读书笔记 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我们逐渐意识到所进行的教育探索,有不少地方是和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理念相吻合的。从本学期开始,我们明确提出要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践行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的理念”。要践行这一教育理念,首先要对这一理念有正确地认识,不能“挂羊头卖狗肉”,这就要求我认真研读有关陶行知的教育理论。《陶行知教育名著教师读本》就是我选择研读的第一本书。 这本书重点阐释了陶行知先生对与生活教育的三大原理,有着很重要的影响。 原理之一:“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其主要精神有:第一,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是满足人生需要,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服务的。第二,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第三,教育的意义是生活的变化,因而生活教育的内容是伴随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发展的。第四,生活教育是一种终身的与人生相始终的教育。 原理之二:“社会即学校” 陶行知认为,“不运用社会的力量,便是无能教育;不了解社会的需要,便是盲目的教育。” 他指出,传统教育在“学校与社会中间造了一道高墙”,学校好比是一个“大鸟笼”。提倡“社会即学校”,就是要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高墙”,冲破鸟笼式的学校束缚,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任其自由翱翔,把学校中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中去。 原理之三:“教学做合一” 按照陶行知的解释,教学做合一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又是一种生活之三个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 “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么做就怎么学,怎么学就怎么教。” 陶行知对教学做合一的效用作了归纳阐释:要想营利人类全体的经验必须教学做合一方为最有效力;生活教育就是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不但不忽视精神上的自动,而且因为有了在劳力上劳心,脚踏实地的“做”为它的中心,精神便随“做”而愈加奋发。 除此之外,陶先生在《传统教育与生活教育有什么区别》一文中,非常精辟地对传统教育和生活教育进行了比较。 传统教育以文化为中心,偏重传授文化知识,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而生活教育重在运用、发明、创造,提倡活读书、读活书、读书活;传统教育使学校与社会脱节,生活教育则要求把整个的社会当作学校;传统教育只讲“天理”与“礼教”不讲“人欲”和“自由”,而生活教育却追求“天理”与“人欲”“打成一片”;传统教育是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而生活教育却主张以儿童为中心,以儿童的生活为中心;传统教育坚持的维持性教育,而生活教育提倡的却是开放、发展、创造的教育…… 读这本书,反思今天的教育,不难发现,尽管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生活教育理念已经有70多年的历史,尽管我们的教育改革已经推进了那么多年,但我们真实的课堂教学还是那样像陶先生所描述的“传统教育”,离他倡导的“生活教育”还差的很远! 二、《探究式科学教育教学指导》作者:韦钰 读了一书。我认为,《探究式科学教育教学指导》一书,无论是促进我的课题研究还是提升我对科学教育的理解都有很大的作用,因此,我摘录了书中的一些观点。

法学专业本科生必读书目

法学专业本科生必读书目(分年级) 一年级 1.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制度是如何形成的》、《阅读秩序》、《送法下乡》] [点介] 本书最大的价值当在法学“启蒙”。它会告诉你我们在观察法律现象是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视野和方法,应该如何培养我们的学习和研究进路,以及,如何揭示常识、挑战既有的知识和观念。对于大学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读完此书,会感觉法律原来不像我们所想象的那么枯燥。后面的《送法下乡》一书可以说是第一本书的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具体运用,更加充实和饱满,虽然我还是觉得其《本土资源》一书最为重要。 2.俞吾金:《问题域外的问题》 [点介] 作为一本哲学知识和流派介绍的通俗读本,该书不仅可以把读者引入一片新的哲学天地,更重要的是,该书在开辟和拓宽学生的问题域上,特别在怎样形成自己的问题意识上,有着相当的帮助。如何提问、提什么样的问题,这是大学期间一直要注意训练的能力,它在很多时候比具体的知识要重要得多。 3.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江村经济》] [点介] 今天我们离费先生写作此书的年代已经相去六七十年,但费先生于书中所做的对中国现状的分析对今天的中国仍然是那样的切中肯綮;费先生所具有的问题意识和文章风骨,我们今天仍然还差之甚远。每一个法律人都应该反思:法学的知识贡献在哪里? 4.吴思:《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 [点介] 透视中国社会实际运行的游戏规则。为什么在我们的正式制度外,还会有一套更为适用的潜在的规则?作者从历史中的故事投射到当今的现实。我们可以从中反思:法律在生活中真正起作用的条件上什么?法律的道德善恶与实际的利害格局存在什么样的关系?我们是在自我欺骗的冰山上生存,还是在苦涩的反省中奋起? 5.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黄金时代》] [点介]这是一本清醒的书、理性的书、幽默的书和智慧的书。它带给我们的不仅是对人生和社会的洞察,更重要的是告诉我们什么是独立思考和判断的精神;什么是真正的人文关怀。作为法律人,也许此书给予我们的最大启迪是:缺乏对“沉默大多数”的关怀、缺乏某种“精神家园”的法律,是没有生命的法律。但是各位一定要记住:王小波的小说,特别是《黄金时代》,读起来更加让人回味。 6.安徒生:《安徒生童话全集》 [点介] 我们缺乏的正是一个安徒生笔下的童话世界,这个世界是一个真实的世界,是一个有着幸福与苦难、欢笑与泪水的世界。学习法律的人最怕的就是丧失一颗童心。对于那些没有读过安徒生的故事的人,我要告诉你们:走进这个世界吧,现在还来得及,它会使你们获得更健全一些。 7.伯尔曼:《法律与宗教》 [点介] 写得精彩,译得也精彩。探索法律背后的精神,支撑法律的东西。“没有信仰,法律它将形同虚设”。在中国既有的法律传统被打破的同时,我们应该如何寻找新的在法律下生活的传统?当然,读此书时,不要片面追求其中精彩的语句,更要注重起分析的思路和线索。 8.冯向:《木腿正义》

教育学书籍读书笔记

教育学书籍读书笔记 多读书、乐读书、会读书、读好书,感受文字之美,尽享读书之乐。与经典同行,为生命阅读,下面给大家分享教育学书籍的,欢迎参考! 《家庭教育》这本书,看过后,我明白了家长在很多方面都应该较正自己,给孩子做个好榜样,也教会了我怎样更好的与孩子沟通,怎样才能更好的教育好孩子。 一、在各个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给孩子做个好榜样。早睡早起多运动、多看书,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尤其要注意时常保持健康、快乐、自信的状态,让孩子处在和谐融洽、开心向上的家庭氛围里。 二、端正的学习目标 首先,学习是一件要伴随人一生的事情,而不仅仅是在学校里才需要完成的任务。也许对我们成年人来说,可以很轻易地理解这个道理,因为不管我们拿到硕士还是博士学位,在我们工作的时候,依然会遇到棘手的问题和挑战,不学习不突破,就永远不会有进步和发展。因此,我们要让孩子也理解这一点:学习不是为了拿好成绩,也不是为了考好大学,学习的目的是让你们掌握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为了让你们能在未来的社会中承担起责任,是为了改变这个还有很多缺陷和问题的世界。 在学校里,孩子们学习的不只是知识,更重要的还有做人的道理。第一次走进东升一小的校园时,美丽的校园不仅让人心旷神怡,操场边上那句“做有中国灵魂知礼明礼受礼的现代人”更让人深思和感动。当学校能把“德行”和“礼”作为办学的宗旨,是一种何等的高瞻远瞩的姿态。教育本身的目的是育才,唯有

德能兼备才能称之为“才”。在这个略显浮躁的社会中,我们要清楚地看到,中国的未来仰仗的不是经济增长或者GDP排名,只有和谐的社会才能更具有可持续性,而这就需要更多有德行的人来承担责任。因此,我们不能把孩子教育成读书机器或者考试达人,而是要教他们如何做一个有完整人格的人,懂得如何与人相处,如何爱护环境和保护弱者等等。简短的说,我们和学校的一致目标是要让孩子们将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三、因材施教 看过后,我意识到,孩子和小树一样,有不同的个性和特点,也需要有不同的培育策略,要不断修枝剪叶,让她经历风雨,才能让她长成一棵有担当、有能力福荫社会的参天大树。 我的孩子是一个懂事、乖巧、善良而且会替别人着想的好孩子,比如说:今天碰到某某同学的妈妈,说你很可爱哦。慢慢地,孩子从开始抗拒上学,变得喜欢去上学了,从开始总是在课间时坐在教室里,到后来开始去操场、图书馆“探索”她的新天地。这一点一滴的进步对别的孩子来说也许不算什么,但却让我很欣喜地看到她逐渐开朗和勇敢的迹象。书中那一句“仔细诊断,对症下药”的确是非常管用。上学路漫漫,将来孩子的路还很长,一定还会遇到更多的问题,并不厚,但却很全面地针对很多问题提出了解决办法,希望在今后的日子里还会继续帮助我们克服困难。 最后,因为非常喜欢龙应台说过的一段话,所以借来这里跟诸位分享:“孩子,我要去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力,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

环境心理学-读书笔记

《环境心理学》读书笔记 班级:建筑学08 姓名:吴帅学号:214080227 摘要:环境心理学是今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兴交叉领域。环境心理学是研究环境与人的心理和行为之间关系的一个应用社会心理学领域。又称人类生态学或生态心理学。它着重从心理学和行为的角度,探讨人与环境的最优化。这里所说的环境虽然也包括社会环境,但主要是指物理环境,包括噪音、拥挤、空气质量、温度、建筑设计、个人空间等等。 关键词:感觉知觉环境认知环境行为关系理论噪音拥挤个人空间私密性 通过这学期对《环境心理学》的学习,我对环境心理学有了初步的认识。 一、感觉、知觉与环境认知,环境认知 1、感觉 感觉是人脑对食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感觉提供内外环境的信息,保证机体与环境信息平衡,信息超载或不足,都会破坏信息的平衡,给机体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例如,信息超载容易让人产生冷漠感,而信息不足会让人产生焦虑,象感觉剥夺实验,感觉还是其他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的基础。感觉虽然是一种极简单的心理过程,可是它在我们的生活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有了感觉,我们就可以分辨外界各种失误的属性,因此才能分辨颜色,声音,软硬,气味等,有了感觉,我们才能了解自身各部分的位置,活动,姿势,心跳。有了感觉,我们才能进行其他复杂的认知过程。失去感觉,就不能分辨客观失误的属性和自身状态。因此,我们说,感觉是各种复杂的心理过程的基础,就这个意义来说,感觉是人关于世界的一切知识的源泉。 1.1 感觉的分类 根据刺激物的性质以及它所作用的感官的性质,将感觉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外部感觉收到外部世界的刺激。例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内部感觉接触机体内部的刺激,例如运动觉,平衡觉,内脏觉等。 1.2 刺激的分类 感觉是由内外部刺激影响感觉器官而产生的。德国心理学家考夫卡将刺激分成远刺激和近刺激,远刺激是来自物体本身的刺激,是属于物体自身的,因而不会有很大变化;而近刺激是直接作用与感觉器官的刺激,每时每刻都在变化。 1.3 感觉阙限和感受性 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绝对感觉阙限;而人的感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叫绝对感受性。两者在数值上成反比例。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叫差别阙限,对这一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叫差别感受性,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阙限在数值上成反比。 人对客观食物的认识是从感觉开始的,它是最简单的认识形式。例如当菠萝作用于我们的感觉器官时,我们通过视觉可以反映它的颜色;通过味觉可以反映它粗糙的凸起。人类是通过对客观事物的各种感觉认识到事物的各种属性。感觉不仅反映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而且也反映我们身体各部分的运动和状态。例如,我们可以感觉到双手在举起,感觉到身体的倾斜,以及感觉到肠胃的剧烈收缩等等。

史上最全面的法律类推荐书目

史上最全面的法律类推荐书目 2013-02-22法律读库 一、西方理论法学和历史法学(共30种,精读3种,通读3种) 1.柏拉图著:《法律篇》 2.孟德斯鸠著:《论法的精神》☆ 3.梅因著:《古代法》 4.格罗索著:《罗马法史》 5.彭梵得著:《罗马法教科书》 6.达维德著:《当代主要法律体系》 7.梅利曼著:《大陆法系》 8.霍姆斯著:《普通法》√ 9.卢埃林著:《普通法传统》 10.凯尔森著:《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 11.哈特著:《法律的概念》 12.贝勒斯著:《法律的原则》 13.伯尔曼著:《法律与宗教》 14.伯尔曼著:《法律与革命》 15.韦伯著:《论经济与社会中的法律》 16.昂格尔著:《现代社会中的法律》

17.诺纳特等著:《转变中的法律与社会》 18.麦考密克著:《制度法论》 19.萨维尼著:《论立法与法学的当代使命》 20.米尔恩著:《人的权利与人的多样性》 21.德沃金著:《认真地对待权利》 22.德沃金著:《法律帝国》 23.庞德著:《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法律的任务》☆ 24.卡多佐著:《法律的成长????法律科学的悖论》 25.卡多佐著:《司法过程的性质》√ 26.博登海默著:《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 27.波斯纳著:《法理学问题》 28.波斯纳著:《超越法律》 29.波斯纳著:《法律的经济分析》√ 30.考特、尤伦著:《法和经济学》 二、中国理论法学和历史法学(共30种,精读3种,通读3种) 31.瞿同祖著:《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 32.张晋藩著:《中华法制文明的演进》 33.张晋藩著:《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 34.梁治平著:《寻求自然秩序中的和谐——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研究》 35.梁治平编:《法律的文化解释》 36.范忠信著:《中国法律传统的基本精神》☆ 37.曹漫之主编:《唐律疏议译注》 38.孔庆明著:《中国民法史》 39.艾永明著:《清朝文官制度》 40.邱远猷著:《中华民国开国法制史——辛亥革命法律制度研究》 41.许章润著:《书生事业无限江山——关于近世中国五代法学家及其志业的一个学术史研究》 42.夏勇著:《人权概念起源》 43.张文显著:《法哲学范畴研究》√ 44.倪正茂著:《法哲学经纬》 45.卓泽渊著:《法的价值论》 46.郭道晖著:《法的时代精神》 47.王人博、程燎原著:《法治论》√ 48.程燎原、王人博著:《赢得神圣——权利及其救济通论》 49.谢晖著:《价值重建与规范选择》 50.季卫东著:《法治秩序的建构》 51.朱苏力著:《法治及其本土资源》☆ 52.朱苏力著:《道路通向城市》 53.朱苏力著:《也许正在发生》 54.高鸿均、贺卫方编:《美国学者论中国法律传统》

教育学专著读书笔记

教育学专著读书笔记 教育学专著读书笔记:《育人三部曲》我们认为,一项重要的教育任务是让孩子的周围不光有自然世界,而且也有劳动、创造、建设的世界,因为人的美在劳动中显示得最为鲜明。 典案例3:审美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一般在审美教育中,尤其在音乐教育中,心理目标是很重要的。教育者在让儿童接触美的世界时就要掌握这个目标。我所定的目标是培养饱含情感地对待美的那种能力和获得美学性的印象的那种需求。 经“快乐学校”很重视听音乐,听音乐作品和自然的音乐。这里提出的首要任务是引起对旋律的情绪反应,尔后使儿童确信,音乐美的源泉在于周围世界的美;音乐旋律好像在召唤人:你停下来,听听大自然的音乐,欣赏欣赏世界上的美,要爱护这种美,增添这种美。如果在很早的童年能使他从内心感受到音乐作品的美,如果孩子能从乐声中领略到人在情感上的多种多样的细微变化,他就会提高到用任何其他手段都不可能达到的文化修养水平。对音乐旋律美的感受会向孩子揭示他自身的美——小小的人会意识到自己的长处。音乐教育——这不是培养音乐家,而首先是培养人。 初秋,当清澈的大气中能清晰地听到每一种声响时,一到傍晚时刻我就和孩子们坐在碧绿的草地上,我让他们听了

歌剧《苏丹王的故事》中的“雄蜂飞舞”的旋律。音乐引起孩子们情感上的反响。他们说:“雄蜂一会儿近了,一会儿又远了。还能听见小鸟在叫……”我们又听了一遍旋律,然后去正在开花的含羞草地。孩子们听到蜜蜂的竖琴在演奏,雄蜂嗡嗡地叫个不停。瞧,这就是那个毛茸茸的大熊蜂,时而在花上飞舞,时而落在花上。孩子听了很高兴:这差不多就是录在唱片上的那个旋律,但是音乐作品里有一种特殊的美,这是作曲家从大自然中听来而又表现给我们听的。孩子们还想再听一听唱片上的旋律。 过了一天,我们清早又到繁花似锦的蜜源地段去。孩子们倾听蜜蜂的竖琴声,试图捕捉到雄蜂的嗡鸣。在此之前他们觉得很平常的东西,现在显示出美来——这就是音乐的魅力。 教育学专著读书笔记:《给教师的建议》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 教师跟所有的人一样,他也要作家务,也要教育自己的孩子,因此就需要时间。 那么,总的来说,能不能使教师的工作中有一些空闲时间呢?怎样解决这个时间问题呢?这个问题也像学生的智力发展问题一样,是涉及整个学校生活的综合性问题之一,它是完全取决于学校的全部活动是怎么安排的。

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书笔记

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书笔记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读书笔记专业课程:·藻类学、真菌学、植物地理学·人类学·生物工程和生物信息学·生物工程、生物技术和生物经济学·生物有机化学·生物物理学·高等植物的植物学和生态学·细胞生物学和组织学·发育生物学与胚胎学·生态学(所有的课程授课语言都是英语)·昆虫学·进化生物学·基础和应用生物学·普通生物化学·遗传学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写于1857年8月下旬,它是马克思为出版《政治经济学批判》即《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又陈《资本论》的初稿)而撰写的一篇导言。《导言》在马克思生前没有发表,直到1902年才在他的遗稿中被发现。1903年考茨基把这一手稿用德文发表在《新时代》杂志上。 一、写作背景 1857年爆发了席卷欧美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当时马克思在给恩格斯的信中说:“我现在发疯似的通宵总结我们的经济研究,为的是在洪水之前至少把一些基本问题搞清楚。”《导言》的写作目的:一是为了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原因和实质;二是为了批判当时国民政治经济学和庸俗经济学,还有巴师夏、凯里等庸俗经济学。他们一方面把物质生产看

作是与社会性质无关的一种永恒的自然关系下的生产;另一方面有割裂了生产与分配等关系,把分配说成是随心所欲的事情。马克思在《导言》中,批判了资产阶级经济学的错误观点,认为物质生产总是在一定社会性质(生产关系)下的生产,生产、消费、分配、交换是物质生产的四个环节,生产是这四个环节的起点,并以生产为出发点论述了生产与消费、分配与交换的一般关系。《导言》对政治经济学的方法还作了专题论述。 二、内容提要 这是一篇没有写完的导言,主要由四个部分构成:1、生产;2生产与分配、交换、消费的一般关系;3、政治经济学方法;4、生产。生产资料和生产关系。国家形式和意识形式同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关系。法的关系。家庭的关系。这里节选前三部分: (一)生产 这一节的中心是批判了国民经济学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看成是一种永恒的自然关系的错误观点,论述了物质生产社会性质,主要阐述了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对象和本题。 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是什么? 1、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是一定社会性质的物质生产 政治经济学研究物质生产,就必须研究物质生产的社会性质(生产关系),研究生产交换中的个人,就不能脱离社会

法学本科生必读书目推荐

法学本科生必读书目推荐 A:引介性书目(导入法律之门,调动学习兴趣,培养法学素养的法学书目推介) 外国部分: 1、[美]约翰·麦·赞恩:《法律的故事》,刘昕、胡凝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2、[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 3、[美]博西格诺等著,邓子滨译:《法律之门》,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中国部分: 4、刘星:《法律是什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5、费孝通:《乡土中国》,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年版。 B:基础性书目(掌握法学范畴,通晓法史演进,探究法的价值的法学书目推介) 外国部分: 6、[英]哈特著:《法律的概念》,张文显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 7、[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 8、[美]E&S226;博登海默著,邓正来译:《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9、[法]勒内&S226;达维德:《当代主要法律体系》,漆竹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版。 10、[英]梅因:《古代法》,沈景一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中国部分: 11、谢晖:《法学范畴的矛盾辨思》,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C:拓展性书目(明晰分权学说,把握法治理论,关注当下问题的法学书目推介) 外国部分: 12、[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13、[美]汉密尔顿等:《联邦党人文集》,商务印书馆1980版。 14、[英]霍布斯:《利维坦》,黎思复、黎廷弼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中国部分: 15、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6、谢晖:《法治讲演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2005年版。 D:部门法经典书目推介: 17、[意]贝卡里亚著:《论犯罪与刑罚》,黄风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 18、周枬:《罗马法原论》,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E:法典推介 19、《法国民法典》(拿破仑民法典),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20、《唐律疏议》,中华书局1983年版。 法理学、宪法、民法、经济法、诉讼法、国际经济法、国际私法、劳动法、合同法、海商法、知识产权法等。 中国大学法学学生大学期间必读书籍(一〕 大学一年级可读书目: 1.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制度是如何形成的》、《阅读秩序》、《送法下乡》] [点介] 本书最大的价值当在法学"启蒙"。它会告诉你我们在观察法律现象是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视野和方法,应该如何培养我们的学习和研究进路,以及,如何揭示常识、挑战既有的知识和观念。对于大学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读完此书,会感觉法律原来不像我们所想象的那么枯燥。后面的《送法下乡》一书可以说是第一本书的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具体运用,更加充实和饱满,虽然我还是觉得其《本土资源》一书最为重要。 2.俞吾金:《问题域外的问题》

教育学读书笔记

《当代教育学》读书笔记 摘抄: 1、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教育是人类特有社会现象,与人类几乎是同时产生的,在有较完善的文字形态时,就出现了学校。教育为社会发展、人的发展提供保证,同时,社会和人的发展又不断向教育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他们发生某种变化的活动。 2、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等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功能是古代教育的基 本特征;文艺复兴运动对欧洲教育的人文化、世俗化和增加新学科教育内容,以及扩大受教育的范围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19世纪以后的近代教育,发展的主要特点是: 教育国家化、初等教育义务化、教育世俗化和法制化。 二战后的教育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大众 化和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用于国际交流。这些变化既是生产力发展、政治力量变化、科学技术进步的结果,也是人类的社会理想、人生态度更新的结果。 3、教育学的思想来源 (1)、孔子的教育思想。A,孔子主张有教无类。B,孔子的最高的教育目的是道德教育。“礼”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C,教育内容上孔子主张“六艺”。D,孔子倡导启发试的教育 方法。(2)、《学记》的教育思想。《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精华。A,《学记》高度重视教育的地位和作用。B,《学记》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教育制度。C,《学记》提出了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D,《学记》同样重视启发性教学。 4、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从一门规范学科的建立、从独立的教育学诞生的角度来说,通常以赫尔巴特及他的《普 通教育学》、杜威及他的《民本主义与教育》作为代表人们和作品。赫尔巴特与他的《普通教育学》:他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认为应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赫的贡献在于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的基础上,奠定了科学教育的基础。 《普通教育学》共分三篇:第一篇阐述“教育的一般目的”,论述了儿童管理的目的和方法,教学应以发展多方面的兴趣为目的。第二篇论述多方面兴趣的对象、教学的过程等,他把哲学中的统觉观念借用过来,强调教学必须使学生在接受新教材的时间,唤起心中已有的观念,认为学生应该学习的应该是统一体的,提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形式阶段。第三篇讨论道理性格的形成及其通过教育形成儿童性格的理论。强调儿童的兴趣是教育的出发点,强调教师、教授、教材的主导作用,强调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良好的国家公民,强调道德教育,纪律和管理是教育的主要手段。赫的教育思想对19世纪以后的教育实践和 教育思想的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被看作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 心得: 最近通过阅读《当代教育学》后,让我受到了一些启发,下面我就总结一下我自己的感受。我认为老师要想把认真准备的课在讲课中得到完全的实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有几个方面要满足:一是要目标明确。就是指上课时老师明白这堂课要让学生掌握些什么知识和技能,要养成些什么行为方式和品格,要有怎样的态度,要学会什么方法,等等,也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