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留得残荷听雨声

留得残荷听雨声

留得残荷听雨声
留得残荷听雨声

留得残荷听雨声

——浅谈李商隐的爱情诗姓名:张丽艳学号:100101010086 班级:汉语言文学专业1班

【摘要】:爱情是生活的一部分,缺少爱情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从古至今,有多少文人诗人吟唱爱情,歌唱爱情,有为爱情苦恼,也有为爱情执着。在李商隐的爱情诗中,你可以体味到何为“留得残荷听雨声”。在绝望中寻求希望,在悲剧中感悟美。于生活中执着,也于生活中追求,走进李诗的爱情的世界,你会发现独特的美之所在。

【关键词】:爱情执着追求悲剧美

李商隐一生留下了600多首诗。有“将咏怀与体物深细结合”,具“空灵超脱的象征意味”的咏物诗;有“寓慨于议”,将“抒情与理性思考融会在一起”,形成“情思兼备的沉郁风格”的咏史诗;有将写实与怨刺结合在一起的政治诗,有深婉绮艳的爱情诗。其中成就最大的是以无题诗为代表的爱情诗,常被人们与他的名字和艺术造诣联系起来,视作古典诗歌遗产中的瑰宝。“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也有“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这些爱情经典名句脍炙人口。其爱情诗多以无题命题,这是他的独创,别具特色,历来倍受关注。

在李商隐的写过不少的诗中,其中有五分之一的诗是写爱情的。具有显著代表的则是以“无题”为中心的爱情诗,这些诗在李诗中不是占多数,却是李商隐诗中写爱情的独特代表。但李商隐有些诗表面是写爱情的,实际上不是写爱情而是有所寄托的。最为重要的是,李商隐的爱情诗与齐梁时期的“宫体诗”是截然不同的,齐梁时期的“宫体诗”往往是以一种玩赏的态度来对待女子及其爱情生活,其内容多是宫廷生活及男女私情,形式上则追求词藻靡丽。而李商隐却是以一种平等的态度,从一种纯情的而不是色欲的角度来写爱情,写女性。他曾在《别令狐綯拾遗书》中对女子被深闭幽闺缺乏婚姻自主权,寄以极大的同情。他的爱情诗,是真挚的,是有深厚感情的。他的《无题》组诗便是其真实写照。

在我看来,李商隐的爱情诗大致分为三类,即(一)他年轻时恋爱中的作品,恋爱

的对象有宋真人姊妹和柳枝,这两次恋爱都失败了;(二)写他和妻子王氏相爱和王氏死后的悼亡诗;(三)不知道所写的恋爱对象是谁的诗,我认为是他概括地抒写他在恋爱中的感情变化,不一定专写他和宋真人,柳枝的恋爱或者他和王氏的爱情的。另外,把李商隐写娼妓作为一类。在这里,我主要以李商隐的“无题”为主来浅谈李诗的爱情观,以及在诗中所体现的朦胧之美,绝望之美。

在我国的封建社会里,青年男女的婚姻是不自由的,一切旧礼教的束缚使人窒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谁也不能反抗,就算反抗,最后的结局也只会化为“在天愿作比翼鸟”的美好愿望。自由恋爱被认为是违反了“男女授受不亲”的“越礼”的行为。爱情也遭到封建士大夫的非议和曲解,连《诗经》的郑卫之风也被看做是“桑间濮土,亡国之音”。在封建社会里,爱情成为一种奢望,一中奢求。

在漫漫封建长河里,也不乏为爱执着的人,但“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又有几个呢?有的是刘兰芝“举身赴清池”,焦仲卿的“自挂东南枝”;有的是祝英台的哭

断肝肠,梁山伯的抑郁而终,结局是凄美的,人间不能连理枝,天堂比翼飞又何尝

不是最美的归宿。

法国文学家圣·勃夫曾经说过:“最伟大的诗人是这样一种诗人:他的作品最

能够刺激读者的想象和思维,最能够鼓舞读者,使他自己去创造诗的意境。最伟人

的诗人不是创造得最好的诗人,而是启发得最多的诗人;他的作品意义不是一眼就

可以看出的,他留下许多东西让你自己去寻找。”(《缪斯的空间》)李商隐的爱情诗

令千千万万读者迷恋其中的秘诀之一,就是他的诗能够驱动读者无限的想象。

我迷恋《无题》之诗,更痴狂于诗中那绝美的境界,那种朦胧之美。在李商隐的《无题》诗中,诗人没有原由,没有时间,没有地点,没有具体主人公,却给了我

们无限的遐想空间,任由体验,创造属于个人的故事情节。

孟子说:“丈夫生而愿为之有室,女子生而愿为之有家。”对爱情、婚姻与家庭的

向往是人类心底不变的渴求。爱情素来是文学的永恒主题。唐代诗人因其自身的文

学修养,对于“爱情”这一包含着爱慕、追求、欢会、伤别、遥思等心绪意思的内

在体验,有着表达上的优势,或悲,或喜,把诗歌美学弘扬到极高的高度。恩格斯

说“痛苦中最高尚的乃是爱情的痛苦”,李商隐用痛苦的爱情种子孕育出真性真情的

神圣情感,用细腻而富于灵敏触角的思维汲取出人性之泉最源头最甘美的水,用荒凉沙漠般的心寻觅着幸福人生的丰美草原。

行走在李商隐的爱情诗中,感受诗中那若隐若现的美,那“留得残荷听雨声”的美的追忆。鲁迅说:“人必须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正因为这些爱情作品的存在,李商隐的感情才有所依附,诗中的人物形象才得丰满凸显。李商隐诗中涉及到的人物形象有引用于诗句中的人物形象,有作品直接展现的诗人自我形象,他们都是执著追求爱情的,他们的引用刻画,其实是作者自己钟情的见证。

如在《无题二首》其一: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首联“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点出时间地点,星辰是美的,亦是孤独的。不知是在“画楼西”,还是在“挂堂东”,似真似梦,无法确定,犹如诗人在满天星斗,飘忽在西于东之间,寻求梦中的她。颔联“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不需要太多的语言,不需要表明心意,只需要一个眼神,就能明了对方的心思。好象是作者在表述心志,颇有些海誓山盟的味道。“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两个场景,一繁华一冷清。繁华之处也孕育着失落与哀怨,我们可以想见诗人在灯红酒绿、歌舞喧闹的夜宴上,也许因为羞怯只能与所爱之人相视传情,也许是与所爱之人欢娱良宵而当夜阑人静之时又不免倍添惆怅。总之,应官鼓响,一夜风流随风而逝。诗人坐在马上心绪迷离,失魂落魄,象风中蓬草一样投入了一天庸常的案牍琐事。全诗场景多变,意绪纷繁,所有的文字皆是以诗人的情感变化连缀而成,于思绪中见美感。

这里便有了一种“留得残荷听雨声”的况味。

“留得残荷听雨声”是一种追忆。当人们很亲切地追忆并再现从前的景况时,那一特殊的情景对追忆者有着意义,对于一般的追忆而言,它往往也同时意味着一种面向未来的希望和规划;但残荷听雨却与此不同,那些摇曳在秋雨中的败叶枯枝,

不再意味着对叶绿花红的任何憧憬,而是它的终结。在这自觉的终结体验中,却有着对枯萎过程最为深沉的绝望和抗议。这是一种完全不同的追忆,是一种更加真切的精神体验,它对李商隐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这一首《无题》诗能使我们进一步领略这种追忆的复杂韵味。

这首诗所描述的是一段不期而遇的爱意,它发生在一个通宵达旦的宴席上,这是一个再平常不过了的官场交际活动,从“隔座送钩”、“分曹射覆”看来,那个女子是其中一个陪酒歌妓。但正是这个女子,却和李商隐在一片嘈杂之中,共同享有一份温情。我们还不能把它称为爱情,所谓“心有灵犀一点通”,只是一个两情相悦的萌发状态,也许它只表现在一个相互怜惜的眼神中。诗人可能不知道她的名字,也不一定想知道。一切都平淡如常:饮酒,行令,所有的感受都淹没在嘈嘈杂杂的喧嚣之中。没有表白,没有承诺,也没有任何约定,当应衙的鼓声响起来的时候,一切又都消逝在忙忙碌碌的走马一般的日子里。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那只是一个温馨的情境,就象已经逝去的星辰和风,只留下一种淡淡的欢喜,一种深切感动,还有挥之不去的忧伤,使诗人不能放弃。这一切都源于一个温馨的情境。

“身无彩凤双飞翼”,所悲叹的首先是现实的困顿和绝望。李商隐少有才名,得显要赏识,人生象鼓满了风的帆,锦绣前程历历在目;但一次多少有些功利色彩的联姻,使这一切都成为过眼云烟,不仅如此,李商隐还不得不背着忘恩负义和首鼠两端的罪责,艰难地前行。李商隐以自己的前途为年轻的冲动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多年的艰难的游幕生涯,使得李商隐体验了人生的无常和孤独,成为一个漂泊无根的人。一颗破碎的心灵由于对归宿的渴望,而变得多愁善感,变得多情。为了抗拒着冷漠无望的现实世界,诗人开始演绎、沉湎于一个又一个的温情体验。而“心有灵犀一点通”,既是指相互赏识、两情相悦,也是指对彼此命运的认同。由此而生发的两情相悦,正是诗人所不断寻觅的自我拯救之道。

但一切都会改变。在“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中,有一种不同寻常的失落感正被诗人酝酿着,使我们隐约闻到一种悲伤的气息。诗人在第一句重复了两个“昨夜”,它提醒我们这只不过是一种追忆。据“走马兰台”一句推测,这一追忆发生在次日的官衙中。追忆是个人的事情,当诗人进入追忆之中的时候,它摒

斥了外在现实世界,将“走马兰台”的无奈弃之一旁,回归到属于自己的绝对真实之中,所以,它首先是对现实世界的逃避。此外,在一个感情波澜之后,诗人选择追忆,而不是谋划和憧憬,它还表明了诗人就这一件情事本身,已经做出了一个了断,那就是自觉的放弃。正是这放弃的选择使我们感到震撼和失落,那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决断。

对这一段温情的放弃是令人难以接受的。当诗人在自己的脑海里象慢镜回放一样,重新体味着昨天晚上的一切,体味那已然消逝的星光和微风,体味永远伫立在那里的画楼和桂堂时,一切是如此的亲切,每一个细节都不会被遗漏,因为每一个细节都有过深深的感动,这其中更有无限的惋惜和依恋。这是真正的追忆,它不包含有任何希望,这里有生命深处的大绝望。春酒已经饮尽,也许永远不会再有;蜡灯已经熄灭,也许永远不会再次点亮,但那种温润和暖意,将永远留在诗人的心中。追忆,使一切嘈杂都隐去,只剩下星光闪烁、微风轻拂,只剩下温暖的酒和摇曳的灯。就象无声电影一样,追忆虚化了昨晚的一切,只有温情,没有情节,因此无法谋划,只能回味。我们只能说,李商隐所希望得到的只是一种虚幻的感受,他自觉地放弃了现实的可能性。但昨夜毕竟美好,令人深情留恋,那么,李商隐如何会心甘情愿做出放弃的选择呢?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现实仕途的绝望,人生信念的毁灭,可以通过感性世界来拯救。但在情感世界中,人就一定能把握住自己的命运吗?李商隐在自己的漂泊生涯中,有过多次爱情体验,恋爱的对象多不可考,有指为女冠、宫女、官妓,甚至主官的妻妾。无论如何,每一次爱情体验,对于李商隐来说,都是一次生命激情的燃烧,“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每一个难熬的朝朝夕夕,既意味着对时光的珍惜,也意味着对时光的恐惧。所有的爱情都不会有结果,只留下深深的伤害和痛苦,留下一个个忧伤的追忆。那些毫无希望的爱情,还值得再次去追求吗?但追求中那些温馨的生命体验,又怎能轻易舍弃呢?一次次身心俱疲的失败,使得李商隐选择了追忆。追忆是一种退缩,是一种绝望的追求,也是最后的守护。“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枉然”,因为结局的“枉然”,所以只能追忆;因为不让任何情节发生,所以只留下追忆,但在追忆中,温情却得到

最小心翼翼的守护。对于李商隐来说,追忆已经成为一种最真实的生存状态。因为现实朝夕变幻,即使艳若娇荷,即使激情如火,也终将枯萎消逝,艳丽和激情是一种虚假,而虚假背后的悲哀才真实,所以,李商隐只能把人生虚拟为一个情境,在这个情境中为自己保留下最值得珍惜的东西。“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语时”,是将当下刻意演绎为一种追忆;而“留得残荷听雨声”则是一种对既往的追忆。对此在生命的真切感受,使得诗人深情地迷恋那没落于深秋残荷上淅淅沥沥的雨声。

谈到李商隐的爱情诗,读到李商隐的《无题四首》其二,读到“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我的内心是颤抖的,这是怎样的一种思念,又是这样的一种失意。让我想起了甄氏和曹植的爱情悲剧,在这首诗中,无疑是对其最好的说明。据说,甄氏明明属意曹植,却不能和他双宿双飞,反而成了曹丕的侧室“宓妃”,由于才貌双全受到郭后的嫉妒陷害,被迫溺洛水而死,让我对“红颜薄命”有了深层体会;曹植是一个风度翩翩,感情真挚的人,他在邂逅钟情于甄氏后,多方努力,希冀能和爱人相知相守,可命运捉弄,甄氏被父亲曹操赐给了兄长曹丕,成了自己的嫂子,愿望落空了,这段感情至此已是走到绝路了,但曹植并没有如蝶恋他花般的移情别恋,而是将感情深埋心中,在绝望中等待,在回忆中咀嚼体味,后甄氏生命的终结预示他希望的终结,已经无戏可唱了,但故事并没有就此落下帷幕。素有悲天悯人情怀的中国文人,在传诵时给故事抹上一层神话色彩——让甄氏死后成为洛神,如愿以尝的以梦境的方式,将对有八斗才情的陈王的仰羡之情倾诉出来,并告知曹植,他在曹丕戏弄嘲讽下接过的金带枕是自己生前最爱用之物,生前不能和他同枕共眠,死后以枕荐君。曹植深感欣慰,拥枕自勉,梦醒后疾书而作《洛神赋》,将对甄氏的满腔热情倾洒文中,为我们描摹出一个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皎如朝霞,灼若芙蓉,神情自若,凌波微步的洛神形象。宓妃的留枕,陈王的深情之作《洛神赋》都是他们对感情执著的见证。和他们一样,鄂君、湘妃、刘晨等每个人都有自己感人的爱情经历,而且结果都是悲剧性的,但他们都依旧在执著的期待,期待奇迹的出现,诗人引用他们是为了表现一定情感的,下面我们以具体的诗为例: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无题四首》其二

首联“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描绘环境气氛:飒飒东风,飘来蒙蒙细雨;芙蓉塘外,传来阵阵轻雷。既隐隐传达了生命萌动的春天气息,又带有一些凄迷黯淡的色调,烘托出女主人公春心萌动和难以名状的迷惘苦闷。东风细雨,容易令人联想起“梦雨”的典故;芙蓉塘即莲塘,在南朝乐府和唐人诗作中,常常代指男女相悦传情之地;“轻雷”则又暗用司马相如《长门赋》:“雷殷殷而响起兮,声象君之车音。”这一系列与爱情密切相关的词语,所给予读者的暗示和联想是很丰富的。纪昀说:“起二句妙有远神,可以意会。”所谓“远神,是指这种富于暗示性的诗歌语言所构筑的渺远的艺术意境,一种难以言传的朦胧美。

颔联“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写女子居处的幽寂。金蟾是一种蟾状香炉;“锁”指香炉的鼻钮,可以开启放入香料;玉虎,是用玉石装饰的虎状辘轳,“丝”指井索。室内户外,所见者惟闭锁的香炉,汲井的辘轳,它们衬托出女子幽处孤寂的情景和长日无聊、深锁春光的惆怅。香炉和辘轳,在诗词中也常和男女欢爱联系在一起,它们同时又是牵动女主人公相思之情的东西,这从两句分别用“香”、“丝”谐音“相”、“思”可以见出。总之,这一联兼用赋、比,既表现女主人公深闭幽闺的孤寞,又暗示她内心时时被牵动的情丝。

颈联出句“贾氏窥帘韩掾少”使用贾充女与韩寿的爱情故事。见《世说新语》载:晋韩寿貌美,大臣贾充辟他为掾(僚属)。一次充女在帘后窥见韩寿,私相慕悦,遂私通。女以皇帝赐充之西域异香赠寿。被充所发觉,遂以女妻寿。对句“宓妃留枕魏王才”使用甄后与曹植的爱情故事。活着的时候不能与之比翼飞,死后每晚枕着甑氏生前的最爱,睹物思人本应该是痛苦的,而在曹植看来,能够拥有甑氏的最爱的遗物,那是一件莫大的幸福,也是莫大的安慰。可以见之,不管是身为曹丕之妻的甑氏,还是身为其弟的曹植,明知那是不可越之的事情,却还是要固执的爱,固执的坚持与执着。

末联“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突然转折,向往美好爱情的心愿切莫和春花争荣竞发,因为寸寸相思都化成了灰烬!这是深锁幽闺、渴望爱情的女主人公相思无望的痛苦呼喊。热情转化成幻灭的悲哀和强烈的激愤。以“春心”喻爱情的向往,是平常的比喻;但把“春心”与“花争发”联系起来,不仅赋予“春心”以美好的形象,而且显示了它的自然合理性。“相思”本是抽象的概念,诗人由香销成灰联想出“一寸相思一寸灰”的奇句,化抽象为具象,用强烈对照的方式显示了美好事物之毁灭,使这首诗具有一种动人心弦的悲剧美

读着李商隐的无题之诗,尽管他的爱情诗都是失意的,是绝望的,不管是“蜡炬成灰泪始干”,还是“只是当时已惘然”;不管是“心有灵犀一点通”,还是“更隔蓬山一万重”。诗是悲凉的,是绝望的,可是在绝望中又充满着希望,那是一种希冀,更是一种洒脱。“留得残荷听雨声”的况味,是一种美,一种追忆。独爱李商隐的无题,更独爱其中给人以带来的领悟。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