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结构洞_虚拟学习社区信息获取行为研究

结构洞_虚拟学习社区信息获取行为研究

结构洞_虚拟学习社区信息获取行为研究
结构洞_虚拟学习社区信息获取行为研究

结构洞:虚拟学习社区信息获取行为研究

谢英香,冯

(扬州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江苏扬州225009)

要:结构洞是社会结构的概念所内含的元素,用以研究人际关系网络的结构形态,分析怎样的网络结构能够给

网络行动者带来更多的利益或回报,它包含了各种社会科学理论的思想。以虚拟学习社区中学习者的信息获取行为为例,从虚拟学习社区中存在的结构洞类型以及结构洞控制力、结构等位方面探究了结构洞对信息获取的影响,总结出了结构洞位置在控制信息分享方面的优势。

关键词:结构洞;结构洞指数;弱连带;结构等位;信息获取中图分类号:TP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00(2010)08-0019-03

1

虚拟学习社区信息获取行为的表现及分析

1.1

虚拟学习社区的社群图表达法

社群图法和矩阵代数法是社会网络分析常用的两种形式

化表达方法。社群图法(Sociogram )适用于描述小型群体的关系形式,直观地表现网络的结构特征,网络节点之间的关系一目了然,现在已经在社会网络中广泛使用。而矩阵代数法则适用于表征大量行动者之间的关系结构。本研究中,虚拟学习社区中涉及到的成员较少,因此,在这里使用社群图法表征学习者之间的关系

图1

虚拟学习社区的社群图

如图1所示,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虚拟学习社区的整体结构特征与学习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虚拟学习社区中除了存在几个“孤立点”之外,还存在几个占据特殊位置的学习者。很显然,编号为25、15的学习者其点入0度很高,是该社区中的“意见领袖”。除此之外,该虚拟学习社区中还有多个学习者扮演了“意见领袖”的角色。另外,编号为7、19、15、9、26、11、22的学习

者所占据的“结构洞”位置也很特殊。当然有的学习者不仅是虚拟学习社区中的“意见领袖”,还占据着“结构洞”的位置,例如

25号学习者。而9号所占据的“齐美尔连带”位置对虚拟学习

社区的信息交流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观察可以发现:如果将占据“结构洞”位置的学习者从虚拟学习社区中删除,那么虚拟学习社区就会分裂为多个小集团,同时虚拟学习社区的整体结构特征也会发生很大变化。例如,将编号为7的学习者清除,编号为18、14、24的学习者不仅会失去与社区中其他学习者之间的联系,而且三者之间的沟通也会变得相当困难,基本上无法实现。由此可以认为,18、14、24号学习者在虚拟学习社区中的交流活动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7号学习者。换言之,编号为7的学习者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控制甚至完全控制18、14、24号学习者在虚拟学习社区中的交流与信息获取能力。因此,“处于中间位置的行动者”对其他行动者具有更大的“人际影响”。在虚拟学习社区中,占据“结构洞”位置的这类学习者往往能够起到“经纪人”、“守门人”或者“中间人”的作用。另外,此类学习者还具有沟通桥梁的作用。

1.2

“结构洞”类型

博特在《结构洞:竞争的社会结构》一书中指出,“你”的关

系网络中存在三个层次的结构洞如图2所示:①关系人A 所在的群体中的人与“你”自己的群体中的每个人之间存在的结构洞;②关系人B 所在的群体中的人与“你”自己的群体中的每个人之间存在的结构洞;③关系人A 和关系人B 之间存在的结构洞。这三种“结构洞”位置的控制能力有所不同,当然这也取决于与周围邻点之间的直接关系以及与网络中所有行动

软件导刊

Software Guide

第9卷%第8期

2010年8月Vol.9No.8Aug.2010

基金项目:江苏省2009年度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CX09S_029R )

作者简介:谢英香(1984-),女,山东烟台人,扬州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社会网络分析;冯锐(1966-),男,甘肃正宁人,博

士,扬州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网络教育、学习科学。

2010年

软件导刊者之间的关系

图2具有结构洞的网络图(来源Burt ,1992)

观察社群图发现:虚拟学习社区中同时存在着这三种类型的结构洞。例如,24号与5号学习者之间存在的结构洞,3号与9号学习者之间存在的结构洞,6号与1号学习者之间存在的结构洞。这三个结构洞就分别对应了博特所提出的三种结构洞类型。

1.3“结构洞”测量

虽然通过分析虚拟学习社区的社群图可以获知该社区中存

在着“结构洞”,同时也发现了网络中存在着三种类型的“结构洞”,但是却无从得知占据“结构洞”位置的学习者能在多大程度上控制其他学习者从虚拟学习社区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哪种类型的结构洞控制能力较强。结构洞的计算相对比较复杂,总体而言存在两类测算指标:博特本人给出的结构洞指数以及中间中心度指数。其中前者涉及到4个方面:有效规模(Effective Size )、效率(Efficiency )、约束性(Constraint )、等级度(Hierarchy ),其中第三个指标是最重要的。后者指的主要是弗里曼针对整体网络的中间中心度指标及其推广形式,以及艾弗雷特等学者给出的针对个体网络数据的个体中间度指标。在此,利用“结构洞指数”以及“中间中心性”算法测算结构洞位置的控制力。

1.3.1结构洞指数算法

在结构洞指数指标中,“有效规模”就等于该行动者网络中

的非冗余因素,也即是某个行动者的有效规模等于该行动者的个体网络规模减去网络的冗余度。行动者的个体网络规模实际上就是其邻域中所包含的行动者的数量,冗余度就等于该行动者所在的个体网络成员中其他行动者的平均度数(与该行动者相连的线不计算在内)。“效率”就等于该行动者的有效规模与实际规模之比。换句话说,也即是行动者与邻点非冗余关系的比例。个体网络的有效规模可以测算个体的整体影响力,而效率则可以测算该行动者对关系网络中的每个行动者的影响程度。没有效率的行动者可以有有效规模,同样,没有有效规模的行动者也可以是有效率的。“约束性”指的是该行动者在自己的网络中拥有的利用结构洞的能力,以行动者对其他行动者的依赖值为评价标准,数值越大,约束性越强。数值越小,行动者越能跨越结构洞接触非冗余信息源。跨越较多结构洞的行动者较之跨越较少结构洞的行动者能更多地接触到非冗余信息源,易于积累更多的社会资本。如果个体的所有可能的交易对象在邻域内都存在备份,那么个体就很容易受约束。反之,如果个体的交易对象在邻域范围内不存在备份,行动者则不容易受约束。实际上,与其他行动者有很多关系的行动者很容易失去行动自由,受关系限制。博特认为“等级度”指的是约束性在多大程度

上集中于某一个行动者身上。如果邻域中对行动者的所有约束

性都集中于网络中的某一个行动者,则等级度指数就很大。如果邻域中每个行动者的约束性相当,则等级度指数就很小。

图3

结构洞指数测量结果(部分)

如图3所示,上半部分表示的是任意两点之间的约束性大小,从图中可以看出,行动者之间的约束性或者说是依赖性各不相同,其中,行动者15对6的约束性达到了百分之百,这就意味着在虚拟学习社区中行动者6完全受制于行动者15,行动者6的信息获取、传播等行为必须通过行动者15来完成。同样的情况还存在于行动者22和3以及26和13等行动者之间。图的下半部分给出了每个行动者的有效规模、效率、在整体网络中的总约束性以及等级度。可以看出,不同行动者的四个指数各不相同。行动者15、25的有效规模较大,接近9,这也就从另一方面印证了社群图中所呈现出来的两行动者在虚拟社区中居于核心地位的现象。这两个行动者受到约束性较小,均不足0.3,这是因为其有效规模较大。从等级度来看,行动者3、

6和13的等级度最高,均为1,这就说明这三者处于在线学习

社区中的最高等级。若根据行动者在网络中扮演的角色将所有行动者分为4类:领袖、居间者、边缘者、孤立者,那么以上三者就是虚拟社区中的领袖级人物,但不是“意见领袖”,他们是信息的发出者。那些等级指数很小的行动者就是虚拟学习社区中的边缘者甚至是孤立者。实际上,等级指数是判别行动者在网络中所处的位置以及由位置而形成的角色的指标之一。

1.3.2中间中心性算法

在算法的有效性方面,结构约束算法能够判别网络中具有

结构洞的程度,但是在结构约束值相同的情况下,无法判断出哪个网络结构位置更为有利。中间中心性则能够较为明确地计算个体的中间中心性指数,发现有优势地位的个体。另外,大量研究指出,结构约束算法与中间中心性算法计算出的数值高度负相关,即中间中心性越大,结构约束系数越小,占据的结构洞越多。综合考虑以上原因以及网络中结构洞位置的多样性,有必要在本研究中补充用“中间中心性”(Betweenness Centrality )这个概念来测量“结构洞”位置的控制能力。

“中间中心性”算法不同于“结构约束性算法”。在博特的“结构约束性算法”中使用网络约束系数(Network Constraint

index )对网络的闭合性和结构洞进行测算,这个系数描述的是

网络中的某个节点与其他节点直接或间接联系的紧密程度。系数值越大,结构洞就越少。而中间中心性刻画的是一个点控制网络中其他行动者之间的交往的能力,它依赖于行动者与网络中的所有行动者之间的关系,而不仅仅是与邻点之间的直接关系。由直觉可知,如果一个行动者处于很多关系路径上,则可以

20··

第8期谢英香,冯锐:结构洞:虚拟学习社区信息获取行为研究

认为此行动者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因为他具有控制其他两个人

之间联系的能力。弗里曼认为“处于这种位置的个人可以控制

或者曲解信息的传递而影响群体”。实际上,中间中心性表示一

个点在多大程度上是图中其他点的“中介”。该值越大,说明该

行动者占据的位置越重要,控制信息传播的能力越大。

表1虚拟学习社区内学习者的中间中心性指标表(部分)

学习者Between-

ness

nBetween-

ness学习者

Between-

ness

nBetween-

ness

25136.88319.4991138.000 5.413

993.30013.2911537.417 5.330

1950.8337.2411722.000 3.134

442.167 6.0072621.000 2.991

739.000 5.5562221.000 2.991

如表1所示,使用弗里曼中间中心性计算程序测算中的结果,在此列出了中间中心性从高至低的10位学习者。可见,25号、9号学习者的中间中心性很高,在虚拟学习社区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控制社区中的交流。这也就意味着,该虚拟学习社区的学习者之间的交流活动需要依赖于这两者所占据的“结构洞”位置所带来的控制能力。如果将占据“结构洞”位置的学习者从虚拟学习社区中删除,那么社区中的交流活动就会变得很难实现,而且由于社区学习者之间的联系大量减少,互动程度降低,网络密度也会因此大大降低。虚拟学习社区中的信息流通速率、效率就会非常低,虚拟学习社区也就无法发挥其交流思想、共享知识、合作解决问题的功能。

1.3.3结构等位测量

仅从关系缺失的角度并不能完全说明结构洞,还需要从等位性方面判断结构洞。等位性的含义将“自我”与其网络成员之间的间接关系考虑在内。如果两个行动者拥有一样的关系人,他们在结构上就处于相同位置。他们之间可能没有之间的联系,但是每个人的关系网络可能是一样的。这就意味着在结构上等位的行动者在任何结构属性上都相同,它们拥有相同的度数、相同的中心度等。实际上,所谓“结构等位”是极少完全等位的,行动者只是或多或少地在结构上等位而已,因此通常只是考察结构等位的程度,也即是两个行动者在多大程度上相似,而不是研究完全等位是否存在。本研究中,利用结构等位性指数测算虚拟社区中的行动者在多大程度上可以互相替代,也就是虚拟社区中行动者之间的相似性是多大。行动者之间的相似性越高,说明行动者扮演的角色越相似,他们在信息获取、传播等行为方面越雷同

图4结构等位测量树形图(部分)

我们使用“截面相似性”算法测试了虚拟学习社区的学习者之间的相似性,并将测算结果以树形图的形式形象的表示出来。如图4所示,在树形图中,行动者之间的相似性从左至右呈逐渐降低状态,结构等位的行动者以连线连接。从图中可以清楚看出,各学习者之间的结构等位程度并不相同。有的行动者之间的结构等位性较高,有的几乎不存在结构等位性。最为明显的是,社群图中所显示出来的孤立点23、16、12、28号四位学习者之间的等位程度为1,这也就意味着四者之间是可以互相替代的。类似的情况还在于以下几位学习者之间:1、8号两位学习者以及18、14、24号三位学习者之间。对于本社区中的大部分学习者而言,他们之间并不是可以完全替代的。例如,对在本社区中占据“结构洞”位置、发挥重要作用的15、25号两位学习者而言,其结构等位程度虽然较高,达到了0.743,但是这两者之间仍然不可以互相替代。因此,可以认为本社区中除了那些结构等位程度为1的行动者之间可以互相替代之外,其他行动者都不可以互相替代。所以,虽然本社区中有很多学习者占据了“结构洞”位置,但这不意味着所有的“结构洞”可以互相替代。

2结束语

通过对虚拟学习社区中信息获取行为的信息以及控制问题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虚拟学习社区中学习者获取信息的途径。学习者除了通过直接联系获取信息之外,还大量通过间接关系获取社区中的信息。其中,通过“结构洞”获取信息是利用间接关系获取信息的主要表现形式。信息获取活动中形成的关系网络使占据“结构洞”位置的学习者获利,他们不仅能够相对容易地获取信息,更能够控制其他学习者的信息以及学习者之间的交流能力。研究发现,并非所有占据“结构洞”位置的控制能力都相同,那些中间中心性指数较高、有效规模较大的网络位置更具备优势。另外,“结构洞”优势的发挥还需具备一定的外部条件,对社区学习者之间的互动频率、密度要求较高。在一个几乎不存在互动活动、网络密度较低的学习者社区中,“结构洞”位置几乎不占据优势。

对于虚拟学习社区的管理者而言,要使虚拟学习社区更好地发挥交流思想、共享知识、合作解决问题的功能,促进社区学习者的学习,需要注意结构洞在网络中的积极与消极作用,在占据“结构洞”位置的学习者发挥消极作用的时候,需要采取必要措施,尽量减少负面影响。结构洞的数量会随着网络规模的扩大而增加,而这些洞是控制信息的要塞,因此优化网络,减少结构洞或者削弱结构洞的控制力应该是最实用、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刘军.社会网络分析导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2]林聚仁.社会网络分析:理论、方法与应用[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罗纳德·博特.结构洞:竞争的社会结构[M].任敏,李璐,林虹,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格致出版社,2008.

[4]B URT,R S.Structural Holes:T he Social Structure of Competition [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2.

(责任编辑:周晓辉)

21

··

最新版自考组织行为学第八章章节真题及答案

第八章 、单项选择题 (201504)25、价值观得到组织成员的广泛而深刻的认同的组织文化是( C )8 A、主文化 B、亚文化 C、强文化 D、弱文化(201510)25、组织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是( C )8 A、组织作风 B 、共同的价值观 C 、组织目标 D 、组织规范 (201604)24、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把组织成员结合在一起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和道德 规范的总和称为(D )8 A、k 织理念 B、组织伦理 C 、组织规范 D 、组织文化(201604)25、组织非常重视资历、年龄和经验,要求其成员具有极强的适应性和忠诚感,这类组织文化是(B )8 A、学院型 B 、倶乐部型 C 、棒球队型 D 、堡垒型 (201610)16、组织文化最重要的特征是( A )8 A、独特性 B 、个体性 C 、间断性 D 、控制性201610 )17、在组织文化的维系过程中,起着特别重要作用的因素是甄选过程、社会化和B )8 A、市场化 B 、高层管理人员 C 、结构化 D 、人际关系 (201704)16、组织文化向组织成员展示的是信念和( D )8 A、情感 B、气质 C、能力 D、态度 (201704)17、7S 管理模式是一种(A )8 A、组织文化理论 B、领导理论 C、个性理论 D、团队理论 (201704)18、双环学习经常发生在(D )8 A、组织成立初期 B、组织衰退期 C、组织成熟期 D、组织的渐进或根本性创新时期 (201710)16、组织文化向组织成员展示的是态度和( D )8 A、情感 B、气质 C、能力 D、信念 (201710)17、在组织文化因素理论中,迪尔和肯尼迪认为形成企业文化唯一的而且是最大的影响因素是(D )8 A、价值观 B、英雄人物 C、文化网络 D、企业环境 、多项选择题 (201604)30、组织文化的积极作用有(ABD )8 A、目标导向功能 B 、激励功能 C 、效率功能 D凝聚功能 E 、创新功能 (201610)29、组织文化的特征有(ABCD )8 A、继承性 B 、整体性 C 、连续性 D创新性 E 、科学性 、名词解释 201504)(201610)35、组织文化8 答:组织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倾向,其实质是一个组织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把组织成员结合在

组织行为学经典案例(5个)

组织行为学案例(5个) 案例1 沃尔沃的工作再设计 汽车制造业是瑞典工业中一个重要领域,而沃尔沃(Volvo)汽车公司又是其中的佼佼者。按全世界标准,它算不上大公司。从60年代中期起,它的汽车出口翻了一番,占它全部销售额的70%,虽仅占世界汽车市场的2.5%,却已占瑞典全年出口总额的8%以上,可称举足轻重了。该公司的管理本来也是一直沿用传统方法,重技术、重效率、重监控。直到1969年,工人的劳动态度问题已变得十分尖锐,使该公司不得不考虑改革管理方法了。 沃尔沃公司领导分析了传统汽车制造工作设计,认为它最大的问题是将人变成机器的附庸。所谓装配线不过是一条传送带穿过一座充满零部件和材料的大仓库罢了。这套生产系统的着眼点是那些零部件,而不是人。人分别站在各自的装配点上,被动地跟在工作件后面,疲于奔命地去照样画葫芦而已。这套制度的另一个问题,是形成了一种反社交接触的气氛。工人们被分别隔置在分离的岗位上,每个岗位的作业周期又那样短(一般为30至60秒),哪容他们偷闲片刻去交往谈话? 沃尔沃先是设法用自动机器来取代较繁重艰苦的工作,不能自动化的岗位则使那里的工作丰富化一些,又下些本钱,将厂房环境装饰得整洁美观。目的是想向工人表明,公司是尊重人的。但随即发现这些办法治标未治本。公司觉得在工作方面要治本,必须进行彻底的再设计。他们在当时正在兴建的卡尔玛新轿车厂,进行了一次著名的试验。 卡尔玛轿车厂总的设计原则,希望体现以人而不是以物为主的精神,因而取消了传统的装配传送带。以人为中心来布置工作,就是要使人能在行动中互相合作、讨论,自己确定如何来组织。管理要从激励着眼,而不是从限制入手。只有对孩子才需要限制,对成熟而自主的成人则宜用勉励而不是监控。所以,该厂工人都自愿组成15至25人的作业组,每组分管一定的工作,如车门安装、电器接线、车内装潢等。组内可以彼此换工,也允许自行跳组。小组可自行决定工作节奏,只要跟上总的生产进程,何时暂歇、何时加快可以自定。每组各设有进、出车体缓冲存放区。 这个厂的建筑也颇独特,由三栋两层及一栋单层的六边形厂房拼凑成十字形。建筑的窗户特别大,分隔成明亮、安静而有相对独立性的小车间。 没有了传送带,底盘和车身是由专门的电动车传送来的。这种车沿地面敷设的导电铜带运动,由计算机按既定程序控制。不过当发现问题时,工人可以手工操作,使他离开主传送流程。例如见油漆上有一道划痕,工人便可把它转回喷漆作业组,修复后再重返主流程,仍归计算机制导。车身在电动车上可作90度滚动,以消除传统作业中因姿势长期固定而引起的疲劳。

《组织行为学》模拟试题

《组织行为学》模拟试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著作《科学管理原理》的作者是(D) A、亚当·斯密 B、查尔斯·巴比奇 C、罗伯特·欧文 D、弗雷德里克·泰勒 2、心理学家霍兰德认为,影响个人职业选择的重要决定因素是(B) A、能力类型 B、人格类型 C、气质类型 D、外貌类型 3、把性格划分为外倾型和内倾型,是依据下列哪类划分标准(C) A、按何种心理机能占优势 B、按思想行为的独立性 C、按心理活动的某种倾向性 D、按人的行为模式 4、情境领导理论认为,当下属(或群体)的工作成熟度发展到高水平时,领导者应采取的领导方式是(D) A、命令型领导 B、推销型领导 C、参与型领导 D、授权型领导 5、属于领导权变理论的是(B) A、领导作风理论 B、途径-目标理论 C、管理方格论 D、交易型与变革型领导理论 6、气质类型中粘液质的主要行为特征是(C) A、敏捷活泼 B、小心迟疑 C、缓慢稳定 D、迅猛急躁 7、常言道:“一俊遮百丑”,这是指人知觉偏差中的(B) A、投射 B、晕轮效应 C、首因效应 D、刻板印象 8、下列哪种行为体现了员工以主动和建设性的方式表达不满(B) A、离职 B、进谏 C、忽略 D、忠诚 9、强化可以分为正强化、负强化、惩罚和(C) A、奖励 B、倒退 C、消退 D、激励 10、目标理论认为对目标的合适程度可以从三个角度加以分析,即目标的具体性、目标的难易度和(A) A、目标的可接受性 B、目标的实践性 C、目标的合理性 D、目标的科学性 11、领导行为连续统一体模式理论是(B)提出的。 A、勒温 B、坦南鲍姆和施米特 C、利克特 D、豪斯和沙特尔 12、在团队发展的(C)阶段,团队内的人际关系由敌对走向合作, 合作态度明显;程序和行为规范得以建立和实施;沟通频繁,工作效率提高。 A、初创期 B、初见成效期 C、持续发展期 D、成熟期 13、下面哪一项是领导者(而不是管理者)的特征(B) A、信赖控制 B、创新 C、正确地做事 D、关注效率和方法 14、下列属于正式沟通网络的是(D) A、偶然式 B、流言式 C、集束式 D、全通道式

组织行为学重点整理

组织行为学 第一章组织行为学概述 1、影响组织有效性的因素: ①环境因素(组织外部因素):可预测性、复杂性、敌对性; ②组织因素:结构、技术、规模、年限; ③管理政策和实践因素:战略、控制、领导、报酬、沟通、决策; ④员工因素:目标、技能、动机、态度、价值观。 2、20世纪60年代中叶之后,行为科学的又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是对组织行为的研究,主要论述企业性组织中人和群体的行为。 3、1911年泰勒《科学管理原理》的面世标志着科学管理从此诞生。 4、霍桑实验:1924-1932年在美国西方电气公司所属霍桑工厂进行的一系列实验。 ①霍桑实验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照明实验、福利实验、访谈实验、观察实验。 ②霍桑实验的一个重大贡献在于,它不同意泰勒把人只看成是“会说话的机器”或人的活动只是受金钱的驱使,认为人是“社会人”。 另一个重大的贡献是,它发现并证实了“非正式群体”的存在,这种“非正式群体”有其特殊的规范、感情和倾向,控制着每个成员的行为,甚至影响整个正式群体的活动。 ③经梅奥归纳、总结,整理成《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一书,于1933年正式出版,由此形成了著名的人群关系学说。 5、组织行为学的学科基础:组织行为学是在心理学、生理学、生物学、人类学、社会学、伦理学和政治学等多种学科相交叉的边缘形成的新学科。 6、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有:①自然实验法;②行为观察法;③心理测验法;

④现场调查法。 第二章个人行为基础 7、社会知觉的范围:①对他人的知觉;②人际知觉;③自我知觉。 8、自我概念:就是自己对自己的看法,莱米认为,自我概念是综合现在及过去对自己观察而获得的有关自己的知觉组织,是对自己的一种看法与想法。 9、归因:是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 10、归因理论:有凯利的归因理论,维纳的三维归因理论。 维纳的三维归因理论:人们对自己的成功和失败主要归因于四个因素:努力、能力、任务难度和机遇。 维纳的归因模式: 11、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 ①认知失调理论的假说:认知元素之间的矛盾或失调,使个体心理上的不快感和压迫感加剧,这时人们就设法减轻或消除不协调关系,从而促使个人的态度发生改变。 ②认知失调主要有两种来源:一是个人的决策行为,即需要在多个有同等价值的

《组织行为学》第一、二、三、五次形考

姓名:魏方木学号:1 专业:10春教管(本科) “组织行为学”作业1 案例分析一:《王安电脑公司》 问题: 1、根据西方人性假设理论,王安的人性观属于哪一种? 答:根据西方人性假设理论,王安的人性观属于“自我实现人性的假设”。此假设认为: ⑴工作可以成为满意的源泉; ⑵人们在实现他们所承诺的目标任务时,会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 ⑶对目标、任务的承诺取决于实现这些目标、任务后能得到的报偿的大小; ⑷在适当条件下,一般的人不但懂得接受,而且懂得去寻求负有职责的工作; ⑸在解决组织问题时,大多数人具有运用相对而言的高度想象力、机智和创造性的能力。 2、如果用M(积极性的高低)=E(期望值)*V(效价)业表示王安激励员工的过程,那么请你指出这个模型中什么是目标、变量和关系。 答:如果用M(积极性的高低)=E(期望值)* V(效价)来表示王安激励员工的过程,这个模型中的目标是:以最大努力发挥公司里每一个人的积极性。

王安认为,公司是人组成的,能不能把每个员工的积极性发挥出来,将关系到公司的成败。 这个模型中的变量是:公司对人的尊重、理解和信赖程度。 这个模型中的王安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⑴与公司高层领导和下面经理人员的关系。要做到对他们的充分信任,王安认为信赖是对部下的信条,是公司得以生存的基础。他把权力和责任越来越多地交给下面的经理人员,努力发挥他们的才干。平日里,王安从不插手一个具体项目的日常管理工作,只是在他认为非要他管不可的时候,他才露面。 ⑵与公司有创造性的技术人员的关系。王安在具体工作中,能够根据员工的不同类型、特点、技术专长和生活需要,实行不同的管理方式,给与充分的尊重和理解。他把设计和研制产品的工程师和科学家看成公司的灵魂,给他们特殊的礼遇以示尊重,甚至在用词上都特别讲究,从不用“雇佣”之类的词,只用“聘用”,以完全平等的态度对待他们,尊重他们。而对一个有创造性的技术人才,即使他有令人难以容忍的错误和缺点,或是骄横自负,或是两个工程师相互对立,王安都能和他们搞好关系,并努力维护他们的自尊心,从而使他们明白公司最高领导人最了解和懂得他们的贡献。 ⑶与公司的员工的关系。对公司的员工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关怀,认真听取公司每一个员工的意见,王安公司有一条热线电话,不管是谁,凡是自认为有好主意的人,都可以通过热线和王安直接交谈。公司在发展过程中,还有一套越级联系制度,使员工们能与他们相隔一级以上的其他负责人保持联系。另外,

(完整word版)组织行为学考试题及答案

组织行为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1.着重对人的个别差异研究的学科是【】 A.普通心理学B.社会心理学C.人事心理学D.劳动心理学 2.行为的理论模式用函数关系式表达为【】 A.B=f(s·p) B.B=f(p·E) C.B=f(s·E) D.B=f(p·M) 3.组织行为学家西拉杰和华莱士,把研究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的系统过程归纳为【】A.四个步骤B.五个步骤C.六个步骤D.七个步骤 4.人们较容易注意观察能满足需要的事物,而对于满足需要无关的事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是【】A.知觉防御B.晕轮效应C.投射效应D.首因效应 5.激发人的行为并给行为以方向性的心理因素是【】 A.需要B.动机C.态度D.信念 6.最早提出归因理论的美国心理学家是【】 A.麦克里兰B.史布兰格C.海德D.特尔曼 7.创造性行为的主要特点是【】 A.系统性B.有用性C.社会性D.差异性 8.对个人今后所要从事的职业、要去的工作组织、要担负的工作职务和工作职位的发展 道路,作出设想和计划的过程是【】 A.事业生涯开发B.事业生涯设计C.事业生涯决策D.事业生涯管理 9.在满足成员的社会需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的群体是【】 A.正式群体B.非正式群体C.命令群体D.任务群体 10.影响群体有效性的因素是群体任务的复杂性和【】 A.群体结构B.群体规范C.性格特点D.相互依赖性 11.最能集中体现民主或参与管理的沟通网络形式是【】 A.轮式B.全方位式C.链式D.Y式 12.小道消息传播的方式主要是【】 A.流言式B.偶然式C.单线式D.集束式 13.最早提出社会测量理论的学者是【】 A.莫里诺B.霍曼斯C.韦伯D.阿西 14.最简单、花费最低的管理群体间互动的方法是【】 A.运用层次等级B.设立特别工作组C.构建规则与程序D.成立工作团队 15.对组织人力、财力、物力等资源的分配权称为领导的【】 A.奖罚权B.专长权C.资源控制权D.决策权 16.衡量领导有效性的最重要的指标是【】 A.工作绩效B.工作计划C.德才兼备D.工作目标 17.影响领导有效性的最重要的权变因素是【】 A.领导者自身的特点B.被领导者的特点C.领导的情景D.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互动关系

关于组织行为学模拟试题(5)

组织行为学模拟试题(5) 一、单选题:10分,每题01分 1、管理系统理论是由()提出的。 A: 菲德勒 B: 豪斯 C: 利克特 D: 布莱克 2、当群体目标和组织目标协调一致时,凝聚力与生产率就会出现如下关系( )。 A: 高凝聚力高生产率 B: 高凝聚力低生产率 C: 高生产率低凝聚力 D: 低凝聚力低生产率 3、具有高水平的专长,善于在活动中进行创造性思维,引发灵感,活动成果突出而优异的人属于: A: 能力低下 B: 一般能力 C: 天才 D: 才能 4、工作要求与控制能力的关系形成四种格局,其中压力最大的一种是: A: 高要求低控制 B: 高要求高控制 C: 低要求低控制 D: 低要求高控制 5、经常表扬、奖励员工,让他们参与管理,给他们提供培训机会,能满足员工的()。A: 尊重需要 B: 交往需要 C: 安全需要 D: 生理需要 6、组织行为学是综合运用与人有关的各种知识,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人的行为规律的一门科学。 A: 所有组织中 B: 一定组织中 C: 社会组织中 D: 管理组织中 7、任务角色多而维护角色少的群体属于() A: 人际群体 B: 团队集体 C: 团队集体 D: 任务群体 8、当某种行为出现后,给予某种带有强制性、威胁性的不利后果,以期减少这种行为出现的可能性或消除该行为,这种强化方式是() A: 惩罚 B: 正强化

C: 自然消退 D: 消极强化 9、一个人经常出现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性和非倾向性特征的总和是:A: 气质 B: 个性 C: 能力 D: 性格 10、任务角色和维护角色都多的群体属于() A: 人际群体 B: 团队集体 C: 无序群体 D: 无序群体 二、多选题:10分,每题02分 11、人际关系的发展趋势是() A : 社会性增强,自然性减弱 B : 自主性增强,依附性减弱 C : 平等性增强,等级性减弱 D : 开放性增强,封闭性减弱 E : 合作性增强,分散性减弱 12、影响人的行为的因素有( )。 A : 个人主观内在因素 B : 心理因素 C : 客观外在环境因素 D : 生理因素 E : 人群团体因素 13、下列制度中属于采用固定间隔强化方法的有()。 A : 计件工资 B : 计时工资 C : 计件超产奖 D : 月度奖 E : 年终分红 14、过程型激励理论主要有哪几种?() A : 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B : 弗罗姆的期望理论 C : 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 D : 亚当斯的公平理论 E :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15、做好领导工作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 A : 权责利一致的原则 B : 民主公开的原则 C : 统一领导的原则 D : 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原则 E : 能级相符的原则

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 我们已经表明了人际技能的重要性。但是,无论是这本书,还是本书所涉及到的其他学科,都没有用人际技能这个概念,广泛地用来描述这个学科的术语是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以 便应用这些知识来改善组织的有效性。组织行为是一个具有大量普通知识的独立的技能领域。它研究什么呢?它研究组织中行为的决定因素:个体、群体和结构。另外,组织行为学把研究个体、群体和结构对行为的影响所获得的知识用到实际中,使组织的运作更有效。 总之,组织行为学关心人们在组织中做什么,这种行为如何影响组织的绩效。因为组 织行为学特别关注与就业有关的情境,所以毫不奇怪,你将会发现这一领域强调的是与工作岗位、缺勤、员工流动、生产率、绩效和管理有关的行为。人们对于构成组织行为学主题领域的成分或题目的看法越来越趋于一致。虽然还有孰轻孰重的大量争论,但人们对于组织行为学研究的核心题目基本上达成了共识,这些题目包括激励、领导行为和权威、人际沟通、群体结构与过程、学习、态度形成与知觉、变革过程、冲突、工作设计、工作压力。 一、个体行为的基础 传记特点。对管理者来说传记特点非常易于得到。大部分情况下,每个人的人事档案 中都有这些资料。在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得到的最重要的结论是:年龄似乎与生产率不存在关系;员工年龄越大,任职时间越长,则流动的可能性越低;已婚员工相比未婚员工缺勤率更低,流动率更低,对工作的满意度更高。 能力。能力通过能力--工作的适应性直接影响到员工绩效水平和满意度水平。如果管理者希望在二者之间进行合理匹配,该如何来做呢? 第一,有效的选拔程序能提高这种适应性。工作分析可以提供两方面的信息:该工作 目前在做些什么以及个体需要具备什么能力以充分完成工作。然后,通过测验、面试和评估方式了解申请者在所需能力方面的水平如何。第二,组织中在职者的晋升和调职决策应该反映出候选人的能力。应与新员工一样,评估任职者在具体工作中应具备什么关键能力,并将这些要求与组织中的人力资源相匹配。第三,通过对工作进行微小调整使其与在职者的能力更为匹配而改善这种适应性。这种调节常常是在对工作的基本活动方面不造成明显影响的条件下进行的改变,以更好地适应在职者的工作潜力。这方面的例子有:在员工群体中,改变所使用的设备、重新安排任务等。这种方法可以用于新员工中,也可应用于现任的在职者中。对于后者,还可以采取培训方式,使其在时间和条件变化时,依然有足够充分的技术水平和工作能力。 人格。对人格文献的考察为有效的工作绩效提供了总体的指导方针,以此为根据可以 提高聘用、调职和晋升决策的有效性。由于一个人的人格特点限制了他的行为,它为我们提供了预测行为的框架。比如,在社会情境中,害羞、内向、不自然的个体可能不适于做推销人员;一个具有服从、循规蹈矩人格特点的人可能在广告策划方面不会有太大的作为。

《组织行为学》考试试题(模拟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行为的理论模式用函数关系式表达为() A.B=f(S·P) B.B=f(P·E) C.B=f(S·E) D.B=f(P·M) 2.组织行为学的多层次相交切性主要表现为() A.三层 B.四层 C.五层 D.六层 3.组织行为学家西拉杰和华莱士,把研究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的系统过程归纳为() A.四个步骤 B.五个步骤 C.六个步骤 D.七个步骤 4.指导人们行为的准则是() A.世界观 B.人生观 C.价值观 D.态度5.激发行为并给它以方向性的心理因素是()A.需要 B.动机 C.态度 D.信念 6.泰勒的科学管理的理论基础是() A.X理论 B.Y理论 C.Z理论 D.超Y理论7.创造性行为的特点是() A.系统性 B.有用性 C.社会性 D.管理性8.事业生涯的组成部 分之一是() A.意识 B.价值观 C.行为 D.知觉 9.在组织中,通过满足成员的社会需要而发挥着重要作用的群体是()A.正式群体 B.任务群体 C.命令群体 D.非正式群体 10.从个体的角度看,群体规范意味着在某种情况下群体对一个人的行为方式的() A.规定 B.看法 C.期望 D.依赖 11.对处理日常性事务的工作,最适合的沟通网络形式是()A.轮式 B.Y 式 C.链式 D.全方位式 12.一个人的活动由于有他人同时参加或在场旁观,活动效率就会提高,这种现象叫() A.社会惰化效应 B.群体促进作用 C.协同效应 D. 从众效应13.最早提出社会测量理论的学者是() A.韦伯 B.霍曼 斯 C.莫里诺 D.阿西 14.舒兹认为,每个人都有人际关系的需要,这些需要一般可以分为()A.二种 B.三种 C.四种 D.五种15.员工的出勤率与满意度之间的关系是一种() A.正相关关系 B.负相关关系 C.非线性关系 D.正比关系 16.成功的群体间工作绩效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 A.竞争 B.协作 C.人际关系 D.个性差异17.在领导有 效性中,最重要的权变因素是() A.领导者自身的特点 B.被领导者的特点 C.领导的情景 D.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互动关系18.在决策理论中,决策者被看作为一个() A.经济

组织行为学罗宾斯简介

组织行为学(罗宾斯)[推荐] Tag:组织罗宾斯 行为学派 (美)斯蒂芬·P·罗宾斯 组织行为学 我们已经表明了人际技能的重要性。但是,无论是这本书,还是本书所涉及到的其他学科,都没有用人际技能这个概念,广泛地用来描述这个学科的术语是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以便应用这些知识来改善组织的有效性。组织行为是一个具有大量普通知识的独立的技能领域。它研究什么呢?它研究组织中行为的决定因素:个体、群体和结构。另外,组织行为学把研究个体、群体和结构对行为的影响所获得的知识用到实际中,使组织的运作更有效。 总之,组织行为学关心人们在组织中做什么,这种行为如何影响组织的绩效。因为组织行为学特别关注与就业有关的情境,所以毫不奇怪,你将会发现这一领域强调的是与工作岗位、缺勤、员工流动、生产率、绩效和管理有关的行为。人们对于构成组织行为学主题领域的成分或题目的看法越来越趋于一致。虽然还有孰轻孰重的大量争论,但人们对于组织行为学研究的核心题目基本上达成了共识,这些题目包括激励、领导行为和权威、人际沟通、群体结构与过程、学习、态度形成与知觉、变革过程、冲突、工作设计、工作压力。 一、个体行为的基础 传记特点。对管理者来说传记特点非常易于得到。大部分情况下,每个人的人事档案中都有这些资料。在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得到的最重要的结论是:年龄似乎与生产率不存在关系;员工年龄越大,任职时间越长,则流动的可能性越低;已婚员工相比未婚员工缺勤率更低,流动率更低,对工作的满意度更高。 能力。能力通过能力--工作的适应性直接影响到员工绩效水平和满意度水平。如果管理者希望在二者之间进行合理匹配,该如何来做呢? 第一,有效的选拔程序能提高这种适应性。工作分析可以提供两方面的信息:该工作目前在做些什么以及个体需要具备什么能力以充分完成工作。然后,通过测验、面试和评估方式了解申请者在所需能力方面的水平如何。第二,组织中在职者的晋升和调职决策应该反映出候选人的能力。应与新员工一样,评估任职者在具体工作中应具备什么关键能力,并将这些要求与组织中的人力资源相匹配。第三,通过对工作进行微小调整使其与在职者的能力更为匹配而改善这种适应性。这种调节常常是在对工作的基本活动方面不造成明显影响的条件下进行的改变,以更好地适应在职者的工作潜力。这方面的例子有:在员工群体中,改变所使用的设备、重新安排任务等。这种方法可以用于新员工中,也可应用于现任的在职者中。对于后者,还可以采取培训方式,使其在时间和条件变化时,依然有足够充分的技术水平和工作能力。 人格。对人格文献的考察为有效的工作绩效提供了总体的指导方针,以此为根据可以提高聘用、调职和晋升决策的有效性。由于一个人的人格特点限制了他的行为,它为我们提供了预测行为的框架。比如,在社会情境中,害羞、内向、不自然的个体可能不适于做推销人员;一个具有服从、循规蹈矩人格特点的人可能在广告策划方面不会有太大的作为。

组织行为学读书笔记-第五章

第五章 人格与价值观 读书笔记 姓名:行永乐 学号:0247 专业: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商学院 任课老师:刘洪伟

一、脉络框架图 二、内容梗概 人格 人格的定义 人格:人格视为个体对他人的反应方式和交往方式的总和,它常常通过个体表现出来的可以测量的人格特质进行描述。 测量人格:自我报告—个人就一系列因素进行自我评估;观察者评定测量法—由以为同事或者另一名观察者进行评定。 人格的决定要素:人格是遗传和环境因素的产物;而研究已经倾向于支持遗传的重要性超过环境。 迈尔斯-布里格斯类型指标(MBTI) 根据个体区分:外向的或内向的(E/I)、领悟的或直觉的(S或N)、思维的或情感的(T/F)、判断的或感知的(J/P)。 这一方法最大的优点就是能够提高人们的自我意识,并且能够提供职业指导。但是,MBTI的结果似乎与工作绩效无关,可能并不适合管理者把它作为员工选拔的工具。 大五模型 “大五”人格模型的五个基本维度是其他维度的基础,并且它们包含了人格特质中最重要的变量:外倾性、随和性、责任性、情绪稳定性、经验开放性。 责任心对于管理者来说与一线员工同等重要,在责任心上得分较高的个体,在工作相关知识方面水平也更高;在情绪稳定性上得分高的人比得分低的人幸福;在经验的开放性维度上得分高的个体在科学和艺术方面要比得分低的个体更有创造性。 其他人格特质对组织行为的影响 核心自我评价:拥有积极核心自我评价的人喜欢自己,认为自己是有效能和能力的,能够控制周围的环境。

马基雅维利主义:高马基雅维利主义的个体讲求实效,保持情感的距离,相信结果能替手段辩护。 自恋:指一个人具有极度自我重要的感觉,希望获得更多的称赞,有权利意识,并且自大。自恋的人会被评为更差的领导者,自恋的人会被老板评价为工作低效。 自我监控:指的是个体根据外部情境因素调整自己行为的能力。高自我监控者低自我监控者更密切关注别的行动,适应能力更强。他们的绩效评估得分更高,更容易成为领导者,得到更多的晋升机会。 冒险性:研究表明,与管理小型公司的成长导向型企业家相比,大型组织的管理人员更容易选择规避风险。但是最新研究发现,大型组织中的管理人员实际上更乐意采取冒险行为。根据工作具体要求考虑冒险倾向性更有意义。 A型人格:“总是不断地驱动自己要在最短的时间里干最多的事,并对阻碍自己工作的其他人或者事进行攻击”,重视数量而不是质量。 主动性人格:识别机会、具有主动性、采取行动并且会坚持不懈,一直到出现有意义的变化。 价值观 价值观:“从个人或者社会的角度来看,某种具体的行为模式或存在的最终状态比与之相反的行为模式或存在状态更取。” 价值观包括内容和强度两种属性。内容属性指的是某种行为模式或者存在状态是重要的;强度属性界定的是它有多重要。价值观是相对稳定和持久的。 价值观的重要性 价值观是了解员工态度和动机的基础,同时,它也影响到我们对人对事的知觉和判断。 终极价值观与工具价值观 罗克奇价值观调查:罗克奇编制了罗克奇价值观调查问卷,该问卷包括两种价值观类型—第一种类型称为终极价值观,指理想的终极存在状态;第二种类型称为工具价值观,指的是个体更偏好的行为模式或实现终极价值观的手段。 代际价值观 根据员工进入劳动力队伍的年代而分成几个群体,不同群体或不同时代的群体,拥有属于该时代的独特价值观。 人格、价值观与工作场所 人格-工作的匹配 人格—工作适应性理论:霍兰德提出六种人格类型(现实型、研究性、传统型、社会型、企业型、艺术型),员工对工作的满意度和流动意向,取决于个体的人格特点与职业环境的匹配度。 该理论指出,当人格类型与职业相匹配时,会产生最高的满意度和最低的流动率。该模型的关键在于:(1)不同个体在人格方面存在本质的差异(2)工作具有不同的类型(3)当工作环境与人格类型相互协调时,会产生更高的工作满意度和更低的离职意向。 个体-组织的匹配 组织面临着动态而变化的环境,它要求员工随时做好准备改变既定的工作任务、在不同的工作团队间轻松变动。 当个体的人格特点与组织不匹配时,他们会离开工作岗位;在招聘员工时遵循一定的原则,可以使遴选的新员工与组织文化更为匹配,反过来,又会带来更

组织行为学-在线作业-5满分答案

组织行为学_在线作业_5 一、单选题 1. (5分) ? A. 彼得·圣吉 ? B. 莫里诺 ? C. 彼得·德鲁克 ? D. 马斯洛 纠错 得分:5 知识点:5.2 领导行为理论展开解析 答案B 解析 2. (5分) ? A. 关心人、体贴人、致力于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 ? B. 采用集体奖励,鼓励交流与沟通 美国心理学家()曾经首创了小型群体中个人与其他成员关系的方法——社会测量法。 “经济人”假设认为多数人天生是懒惰的,他们工作是为了满足其生理与安全需要,他们尽量逃避工作,不愿承担责任,甘心情愿听人指导,所追求的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总是相矛盾的。因此认为相应的管理方法应该是()。

? C. 帮助人们克服自我实现过程中遇到的障碍 ? D. 必须用强制办法迫使其为组织目标去工作,用金钱和地位刺激他们 纠错 得分:5 知识点:2.1 个性假设理论展开解析 答案D 解析 3. (5分) ? A. 人们的政治法律观念 ? B. 人们的宗教道德观念 ? C. 人们的直接血缘关系 ? D. 人们的直接感情相互作用 纠错 得分:5 知识点:4.1 人际关系概述展开解析 答案D 解析 4. (5分) ? A. 情感 人际心理关系形成的基础是()。不属于态度的构成要素的是()。

? B. 意向 ? C. 认知 ? D. 动机 纠错 得分:5 知识点:3.2 群体动力展开解析 答案D 解析 5. (5分) ? A. 生存需要 ? B. 相互关系需要 ? C. 成长需要 ? D. 发展需要 纠错 得分:5 知识点:7.2 组织文化 展开解析 答案D 解析 6. (5分) 不属于美国耶鲁大学奥德弗提出的ERG理论的内容是()。

_组织行为学模拟试题一

模拟试题(一) 一、选择题(在本题的每一小题的备选答案中,请把你认为正确答案的题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少选、多选不给分。每题3分,共15 分) 1.美国心理学家梅奥自20世纪20年代起领导了著名的“霍桑实验”,在此基础上创立了( D ),为组织行为学的诞生开辟了道路。 A. 权变理论 B. 需要层次理论 C. 双因素理论 D. 人群关系和社会人的理论 2.组织行为学对态度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以下几种态度上(ABC )。 A. 工作满意度 B. 工作参与 C. 组织承诺 D. 组织归属 3.活泼好动,动作敏捷,兴趣广泛,外向,喜爱交际,情感丰富,但转移快的气质特征,属于( A )。 A. 多血质 B. 胆汁质 C. 粘液质 D. 抑郁质 4.麦克利兰认为,( C )的高低对一个人、一个企业、一个国家的发展和成长,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A. 权力需要 B. 友谊需要 C. 成就需要 D. 尊重需要 5.体行为目标具有多种特性,其中对个体行为积极性影响最突出的(D )。 A目标的效价 B. 目标实现的概率 C.目标的远近 D. 目标的清晰度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组织行为学的基本任务是揭示一定组织中(心理和行为规律)。通过组织管理的实践,提高(预测)、引导、(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 2.美国管理学家麦格雷戈从对立的两个极端的观点出发,提出了关于人的两种假设,即(X理论)与(Y理论)。 3.观察者根据一个人某个方面的特征来推断他的所有特征的现象,称为(晕轮效应)。 4.个性就是个体独特而稳定地表现出来的(个性倾向性)与(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 5.按照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勒温的理论,人类行为是(环境)与(个体)相互作用的函数。 6.期望理论是研究需要与目标之间规律的理论,其基本观点可以用一个公式表示(M=V×E )。 7.现代素质理论与传统素质理论的差别典型地表现在它不否认(先天遗传)的可能

《组织行为学》课后习题答案完整版-第五章激励理论及其应用

第五章激励理论及其应用 一、简答题 1.什么是双因素激励理论?如何将保健因素转化为激励因素? 答:双因素激励理论的基本观点: (1)传统理论认为,“满意”的对立面是“不满意”,但双因素理论认为“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满意”,“不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不满意”。 (2)那些使员工对工作感到不满意的因素主要是与工作环境相联系的保健因素。保健因素主要起预防作用。保健因素包括工作本身、认可、成就和责任、进步、晋升等。在工作激励中,保健因素的满足主要是避免员工的不满意。 (3)那些使员工感到满意的因素主要是与工作内容相联系的激励因素。激励因素包括公司政策和管理、监督、薪水、工作条件、安全以及人际关系等。只有对激励因素的满足才能真正达到激励员工的目的。 将保健因素转化为激励因素的措施有:(1)精神激励是最长久,通过有效的领导、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个人参与、多元化价值观等事业留人、也可通过绩效管理、行业发展、职业的优越感、绩效激励等情感留人;(2)个人目标和公司目标结合;(3)帮助员工做好职业规划;(4)制定较为灵活的薪酬策略,与工作发展前途对应等 2.内容型激励理论主要包括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奥尔德弗的ERG理论、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和麦克利兰

的成就需要理论,试对它们进行比较。 答:ERG理论是在需要层次论基础上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是建立在满足——上升的基础上的。也就是说一旦较低层次需要已经得到满足,人们将进到更高一级的需要上去;而ERG 论不仅体现满足——上升的方面,而且也提出了遇挫折——倒退这一方面。挫折——倒退说明较高的需要未满足或受到挫折的情况下,更着重或把更强烈的欲望放在一个较低层次的需要上。 (2)需要层次论认为,每一个时期只有一种突出的需要;而ERG 论指出在任何一个时间内可以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需要发生作用。 (3)需要层次论认为,人的需要是严格地按由低到高逐级上升的, 不存在越级,也不存在由高到低的下降;而ERG论则指出,人的需要并不一定严格按由低到高发展的顺序,而是可以越级的。 (4)需要层次论认为,人类有五种需要,它们是生来就有的,是内在的;而ERG论则认为,只有三种需要,其中有生来就有的,也有经过后天学习得到的。 (5) ERG论在一定程度上修正了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弥补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不足,更符合现实社会中人们的行为特点。 成就激励论是在需要层次论基础上的升华主要表现在: (1)着重点不同。需要层次论研究从低到高顺序的五种需要;而成就激励论不研究人的基本生理需要,主要研究在人的生理需要基本得到满足的前提条件下,人还有哪些需要。 (2)认识度不同。需要层次论认为五种需要都是生来就有的,是内在的;

组织行为学 期末模拟试卷B

南京财经大学 成人教育模拟试题(B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20 分) 在下列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字母标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 1. 激励理论可分为内容型激励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和( B )。 A.期望型激励理论B.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 C.高成就激励理论D.双因素激励理论。 2. 按群体是否有明确的组织机构和工作任务可划分为( A )。 A.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B.指挥群体和任务群体 C.利益群体和联谊群体 D.团队和任务群体 3. 信息逐级向上传递或向下传递,这种沟通网络为( C )。 A.轮式B.环式C.链式D.全通道式4.管理方格图是一张( C )等分的方格图,横坐标表示对于工作的关心程度,纵坐标表示管理者对人的关心程度。。 A.5B.7 C.9D.11 5. 企业公关部经理代表企业向新闻媒体发布信息,与社会公众沟通。这种沟通是 ( A )。 A.正式沟通B.非正式沟通C.纵向沟通D.内部沟通 6. 一个人所具有的稳定的、带有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是( D )。 A.价值观 B.态度 C.工作满意度 D.个性 7. 下面哪一种功能不属于组织文化的功能(B )。 A.目标导向功能B.权力功能 C.凝聚功能D.激励与约束功能 8. 提出“双因素理论”的是( D )。 A.麦克利兰B.马斯洛 C.亚当斯D.赫茨伯格 9. 期望理论是在目标还没有实现的情况下,研究目标对人的( A )影响的理论。

A.行为B.思想 C.需要D.动机 10. 某些组织结构主要是按照产品和市场来划分,分权程度较大,这种组织结构的 类型是( D )。 A.职能式结构B.直线式结构 C.矩阵结构D.事业部型结构 11. 组织行为学的先驱是(C )。 A.群体动力理论B.需要层次理论 C.人际关系理论D.双因素理论 12. 在沟通的方式中,流言蜚语的传播属于(C )。 A.上行沟通B.单向沟通 C.非正式沟通D.下行沟通 13. 强化理论中有不同类型的强化,其中,当某行为出现后给予某种带有强制性、威胁性的行为方式,以期减少或消除该行为出现的可能性。这种强化称为( C )A.忽视 B.负强化 C.惩罚 D.正强化 14. 人们把为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而采取的与满足工作者个人需要有关的工作内 容、工作职能、工作条件和工作关系的设计称为( B )。 A.组织结构设计B.工作设计 C.组织职能设计D.结构设计 15. 领导者、被领导者和环境三者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是(A )。 A.领导行为B.领导艺术 C.领导效能(率D.领导者影响力 16. 某公司改善了职员A的工作条件,但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没有提高,不久后职员A接到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他工作特别卖力。这可运用以下哪种激励理论来解释( D )。 A.期望理论 B.双因素理论

《管理心理学》 苏东水(第五版)课后思考题答案教学内容

《管理心理学》苏东水(第五版)课后思考 题答案

第一章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什么叫管理心理学? 管理心理学又称行为管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管理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与任务是什么? 对象:管理、指挥、组织、协调、合作等各环节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对人的管理。 任务:探索改进管理工作的心里依据,寻求激励人心理和行为的各种途径和方法,以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提高工作效率。 3.管理心理学为什么以企业中的人作为研究重点? ①“企业就是人”。企业要靠人来实现企业的目标,研究企业中人的行为心理规 律,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将成为今后社会的主题; ②人是企业的首要资源。管理心理学着重研究人的行为心理,对充分运用人力 资源起重要作用; ③人是企业管理的主体。现代企业管理的特点是强调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建立 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制度。 4.管理心理学与行为科学、组织行为学之间的关系怎样? 管理心理学与行为科学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管理心理学是在广义行为科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属于心理学的一门应用理论科学。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也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管理心理学主要是研究行为内在的心理活动规律的学科,它侧重于把心理学的原理原则应用于管理。而组织行为学则是研究作为心理的外在表现行为规律的学科。 第二章管理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5.工业心理学兴起闵斯特伯格研究的几个方面(3个方面) ①尽可能有最好的工人;②尽可能有最好的工作;③尽可能有最好的效果。 6.梅奥的“霍桑实验”是什么内容?通过试验他得到了什么新的理论观点? 内容:照明试验、福利试验、群体试验、谈话试验 ①改进物质条件和工作方法导致产量增加(否); ②工间休息和缩短工作日,可解除疲乏(否); ③工间休息可以减少工作单调性(否); ④个人计件工资,对增加产量起促进作用(否); ⑤管理方式改变提高产量(是)。 新的理论观点:①人是“社会人”,绝不能忽视社会和心理因素对员工积极性的影响; ②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员工的积极性; ③除了“正式团体”外,还有“非正式团体”; ④新型领导、民主管理对提高生产效率的作用。 7.人际关系学说与泰勒的“科学管理”有什么区别? 人际关系学说是把人当作“社会人”,就是会注重人的需求,通过人的需求来提高经济效益。泰勒的“科学管理”是把人当作“机器”,是从管理者或资本家角度看的。 8.请说明下列关系: 行为=f(个体、环境)人的行为是个性特征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函数关系 成绩=f(能力、激励) 生产率=f(技术、能力、激励)

组织行为学课程考试习题含答案

习题与参考答案 第一篇概述 第一章组织与组织行为 1、什么是组织 答:组织是对完成特定使命的人的系统性安排。1、是由人组成的集合;2、组织是适应于目标的需要;3、组织通过专业分工和协调来实现目标。 2、组织行为研究的三个层面各包括哪些内容 答:第一:把组织看成是个人的集合:有关人性、需要、动机和激励等方面的理论是用来说明单个组织成员的行为和绩效的。对诸如价值观、知觉、态度、个性、意志和情感这些因素也予以考虑,并对他们在工作中的个体行为与绩效的影响进行研究。 第二:把重点放在组织成员的小组、群体上,研究其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人们在一起工作的常规方式是小组、部门、委员会这些组织形式。因此,在组织行为学中,一个可选择的富有成效的方法是分析工作群体的功能,如规范、凝聚力、士气、沟通、人际、合作与竞争等。第三:把组织看成是一个整体来研究:力求理解组织结构和组织设计如何影响组织效率和气氛,如何影响有效沟通和信息传递,认识组织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及其影响,认识组织变革和发展的规律,从而尽可能提高组织的有效性,改进组织气氛。 第二章组织行为学的发展 1、组织行为学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哪些主要学说受到哪些学科发展的影响 答:组织行为学是随着管理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一)古典理论时期(1900—1930年),受管理科学发展的影响;(二)人力资源理论,受心理学研究的影响;(三)权变理论进入管理领域——组织行为学的形成,受哲学思想发展与社会学发展的影响;(四)组织文化研究的兴起——组织行为学的深入,行为科学发展的影响。 2、21世纪组织行为学面临的挑战有哪些 答:一、经济全球化对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影响;二、高新科技,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对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影响。(网络化、扁平化、灵活性、多元化、全球化) 第三章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 1、行为研究中的原则 答:1949年,行为科学命名大会上的四项决定: 1、理论的肯定和证明必须靠公众都能够观察了解的客观事实,不能单凭学者个人的经验; 2、尽量使用数理化的方式来说明假设,以便精密地测试和修正; 3、尽量使各种论述精确,以便能用严密的试验予以肯定或否定; 4、使用自然科学所惯用的“厘米—克—秒”制作为度量工具。 2、实验法中的变量有哪些 答: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 3、个案研究中的例与弊。 答:运用个案调查、综合分析、案例研究等手段,对人们的心理与行为作出全面分析与评估。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