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新课程理念下的计算教学

新课程理念下的计算教学

新课程理念下的计算教学
新课程理念下的计算教学

新课程理念下的计算教学怎样更有效?

——小学数学“121”高效课堂建设教师培训专题(一)

垫江县教育科学研究室胡康

计算是人们生活、学习、科学研究和生产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数学方法,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内容和重要领域,分属于数与代数这一领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传统的小学数学计算教学,重视计算法则的记忆和运用法则进行计算,通过不断地重复操练来提高学生的计算技能,课堂教学采用的基本模式一般是:基本训练——例题的讲解,得出计算法则——巩固练习、重复操练形成计算技能。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因计算的枯燥而缺乏兴趣甚至产生厌倦心理。新课程标准下的计算教学赋予了计算教学新的内涵,表现为不仅关注学生的计算能力的提高,更注重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培养,还要关注学生合作意识和情感体验,以及运用计算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这样说,计算教学是发展学生数感和数学素养重要的途径。显然,新课程理念下的计算教学相比传统的教学更加充满了挑战性和生活气息,显得更有富有生机与活力。

从内容上看,小学中的计算教学主要涉及以几个部分

1、四则运算(整数、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和简单的混合运算)。

2、性质运用(如分数与小数的转化、简单易方程、分数与小数的化简)

3、名数的化聚(单名数化单名数,单名数与复名数的互化)

4、四则运用(如简单几何形体周长、面积、体积的求值,各种数学问题的解决。)

目前,我县正全面展开121高效课堂建设活动,目的就是通过方向引领与精品示范,让老师们在原有基础上,更加科学地设计课堂,更加有效地实施教学,从而着力提高我们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做到低投入,高产出,打造高效课堂。要做到这一点,还象以前那样上随意课,甚至蛮干是不行的,我们必须得讲方法,用科学的方法指导我们的教学。今天,我就以计算教学这一专题为例,谈谈如何在新课程理念下,计算教学怎样教才会更有效?

一、把握计算教学中的学习起点。

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曾说过:“如果我不得不将教育心理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所以,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作为成长中的学生,他们所经历的学习过程应该是主动探索、自主建构、不断完善与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已有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和对社会的理解等因素将会影响学习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并据此展开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

什么是学习起点呢?

“学习起点”的内涵是宽泛的。学生作为一个社会人,他所面对的不仅仅是学校教育,同时还有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站在这样的角度,我们可以来宽泛地认识:学习起点。“学习起点,可以理解为学生从事新内容学习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等方面的已有储备。

就基础知识而言,学生的学习起点应包括学习的“逻辑起点”和学习的“现实起点”。传统的教学,往往从学生学习的逻辑起点出发,按教材的编排意图和内容的逻辑顺序有条理地进行教学。而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则应充满人文关怀,密切关注学生的“现实起点”充分把握学生的现实起点,站在学生的角度来组织教学,这样的教学将会是经济的、有效的、实在的。

关注学习起点,是迈好有效课堂的第一步,只有“充分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更有针对性,课堂上开展的各项活动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如在乘法口诀教学中有的老师的做法就很有意义,他尊重了学生的学习起点,关注了学生的学习状态。面对课堂生成——一部分学生己能熟练地背诵九九乘法口诀的部分口诀,教师灵活机智的调整了教学程序。把编出5的乘法口决这一环节提前,为了顺利突破教学难点,老师又引导学生用棋子摆出口诀表示的意义,让学生在操作中真正把握了每句口诀的意义。最后教师又大胆放手,让学生同桌合作,挑选一至两句口诀,摆出棋子,写出算式。开放的课堂,为学生合作、交流提供了广阔空间。

那么。如何更好地关注计算教学的学习起点,让课堂教学更加有效呢?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

关注学生的现实起点关键在于重视学情分析。学情分析的含义是指教学设计理论中的任务分析。教学设计中有两种目标,一是学习结束时要达到的目标,二是课程学习中间要达到的目标。前者称为终点目标,后者称为使能目标。使能目标是保证终点目标达到的先决条件。

任务分析的操作实施一般是从终点目标开始,运用逆向设问法,反复提问并回答这样的问题:学生要掌握这一水平的知识技能,他们需要预先获得那些更简单的知识和技能“?一直分析到学生的原有起点为止,学生原有起点就是学情分析的终点,换句话说,学情分析就是提示达到终点目标之前。换句话说,学情分析就是揭示到达终点目标之前,必须实现的一系列使能目标的分析。

二、创设合适的计算教学情境。

自课程改革以来,课堂教学发生了很大变化。就拿导入新课“这一环节来说,好多课堂都以”精彩纷呈的“情境导入”替代传统的“|复习铺垫”,学生在“热热闹闹的情境中猛然进入新知识的学习之中,缺少了必要的”铺垫与准备,影响了教学的实效,更有些教师为了那所谓的从生活中引入“而费尽心机,经过一番”折腾“,才切入教学主题”……

一位老师在教学9加几时,先出示一幅色彩艳丽的场景图:碧绿的草地,蓝蓝的天空,还有漂亮的蘑菇房子……

老师说道:“请同学们仔细看屏幕!说着,伴着叮铃铃的声音蹦出了一只可爱的小白兔。学生不约而同的“哇“小白兔!老师接着问道“同学们,看到了什么,学生齐答:一只小白兔。请大家继续认真观察!老师接着说,接着用同样的方式出现了第二只、第三只、第四只、……直至第九只。每出现一只,学生就高喊着只数。草地上一共来了9只小白兔!请大家仔细看屏幕。老师说道。说着,又蹦出两只小白兔。这时一共有几只小白兔啊?老师问道。11只!学生异口

同声地答道……8分钟过去了,还没有引入正题。

案例中,教师为了追求情境创设“而费尽了心机,耗费大量时间制作了精美的动画课件应用于课堂,不仅没有达到方便学生学习的目的,反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进程。教师利用多媒体创设的“问题情境“在热热闹闹中失去了价值。

分析起来,首先,是情境创设偏离了教学重点。教师把过多的精力和时间花在了“情境创设之上,此时的情境虽然是现实的、是儿童所喜欢的,但却冲淡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凑十法“的学习。学生的注意力长时间停留在艳丽的图画和可爱的小白兔身上,无法继续深入学习。其次,情境创设失去了其真实价值。”情境创设“要服务于学生的学习,要能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究。而本案例中,教师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的问题情景,仅仅停留在引出问题的操作层面上,而没有触及问题的价值层面——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再次,情境创设付出了高额代价“。情境创设”讲究简约,朴实,有意义。而本案例中,教师为了创设“生动、活泼、的情境,课前制作了精美动画课件,花费了不少时间,课上,用8分钟的时间展示一只只可爱的小兔子,好不容易才引出问题,浪费了学生不少宝贵的学习时间。此外,学生因画面的艳丽和小兔子的可爱而陶醉其中,久久不能进入学习状态,给学生带来的学习副作用更是巨大的。

可见,“情境创设“确实需要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情境创设“要能真正服务于课堂教学,要能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与探究,要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与想象,要能为学生的下一步学习提供机会与可能。恰当、

及时、精巧的”情境创设“是非常有意义的。这不仅可以帮我们巧妙”引出“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而且还可以让数学本身的”矛盾“充分暴露,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提供广阔的空间与机会。”情境创设“与复习铺垫”并不矛盾,并且“复习铺垫”完全可以融于高质量的“情境创设”之中。

三、培养学生积极地猜测与估算能力

培养学生学会猜测的能力,发展学生估算能力,其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经常主动地检验自已的运算结果,更主要地是为了发展学生更一般的能力。

猜测是一种以己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以观察或实验得到的感性材料为依据,通过联想、归纳或类比,对研究对象作出判断的思维方法。

猜测不是不无根据的“瞎蒙”,它以己有的知识与经验,以观察或实验所得的感性材料为根据,是二者相互作用的结果。猜测的结果就是猜想,猜想可能正确,也可能错误,但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猜想必须经过严格的论证,才能成为定理。

例如,小明家离学校3千米。他每天早晨骑自行车上学,每小时行15米,恰好能准时到校。某天早晨,开始的1千米因为逆风,他只能以每小时10千米的速度骑行,剩下的路转为顺风,他应以怎样的速度骑行才能准时到校?

有的学生经过认真思考,列出算式:(3-1)/(3/15-1/10)=20,这是逻辑思维。

有的学生未经考虑直接回答:速度应是每小时20千米。这是瞎蒙“。

有的学生画了一个草图,略加思索,很快回答。剩下路程与已行路程时间应该相等,所需速度应是原来的2倍,为每小时20千米。当问他为什么时,他又说不太清,这是猜测。

猜测是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基础。例如,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虽然至今未获得证明,但在寻求其证明的进程中,产生了很多极有价值的数学方法,对数学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猜测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对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具有一定的作用,让学生学会积极猜测,

第一,要鼓励学生积极猜测。

每二,要养成学生积极猜测的好习惯。

第三,要发展学生的猜测能力。可以让猜测成功的学生说说思路,教师适当点评的方法,使学生逐步学会观察、联想、归纳,类比的思维方法,使学生猜测的正确率越来越高。

估算,作为课程改革以来的新增内容,确实有它的价值.然而,好多教师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感觉没有意义,有时让学生随便说一说,没有方法和技巧的点拨.有时干脆不估,直接用笔算.这样的教学,让估算失去了价值.

在一次听课活动中,我听“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一课时,教师出示了这样的问题:周末,三年级一班的同学准备一起去看电影.他们共有44人,每张电影票9元,他们一共要准备多少钱?当引导学生

列出乘法算式(44×9=)时,教师为了训练学生的估算,进行了以下环节:

师问:“同学们,先估算一下,他们大约要准备多少钱?"

学生估算后,教师提问:“谁来汇报一下自己的想法?”

生1:我把44看成40,40乘9等于360,所以他们大约要准备360元

生2:我也是把44看成40,把9看成是10,40乘以10等于400,所以我认为他们大约要准备400元。

生3我把44看成50,50乘9得450,所以他们大约要准备450元

生4:44乘9等于396,396约于于400,所以他们大约要准备400元……

面对大家的回答,老师说道:到底谁估算的对呢?我们动手通过计算来验证一下吧!教师简要介绍计算方法后,学生动手计算,然后对最接近准确值的生2和生4进行了表扬,称赞他们估算得很准确。

估算,意义何在?训练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的价值何在?这不能不引起我们思考。上述案例,让我们看到,老师在鼓励学生估算,并为学生学习估算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这让我们为之感动,然而,本环节也暴露了老师对估算教学的价值追求——估算结果的准确度。老师的做法,让估算教学走向了歧路,具体说有以下几点,首先,对估算教学的价值追求不明,估算教学,所追求的是让学生在灵活运用适当策略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思维,提高

能力。所以,学生们估算的过程应当是他们积极思维、运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能力提升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试图用多种方法来阐释自己的想法,是非常好的。然而,问题却出在了老师身上——没有把握估算教学的价值追求,让估算失去了应有价值。估算的结果和过程同样重要,而并非只看结果不管过程,也并非结果越准确就越好。

其次,没有把握估算的应用价值。估算有它的应用价值。那就是解决实际问题,所以,在估算教学时,首先要关注它的应用价值,那就是将要进行的估算要结合实际。看是需要估多还是估少。本课例中的问题,就是需要估多,因为外出购票,需要多带点钱。如果估少了,按估的钱数带上必须会带来麻烦。所以在教学估算时,首先应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到什么时候需要估多,什么时候需要估少,否则,估算教学就没有实际意义。

再次,估算意义的把握不够。估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相当广泛的数学运用方式和行为,它相对于应用机械、繁杂的运算,有着广泛的现实应用价值和数学价值。估算针对所给出的条件算出的可能结果,引导学生自主的根据问题情境提供的数字字信息做出的多种相对合理的预测和推断,更是现代社会需要数学课程给予重视的数学行为。估算和学生的思维活动紧密相关,重视估算对学生的合理猜测、灵活运算等数学思维活动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数学课程应培养学生运用估算解决问题和在计算前进行估算的意识和习惯。

那么,如何来进一步认识并搞好估算教学呢?我们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把握《课标》对估算的要求。课标明确指出要加强估算,并对估算作了具体要求:第一学段要“结合现实素材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等等,第二学段要“结合现实情境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方法,养成估算的习惯,能用方格纸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等等。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好各种资源,积极引导学生进行估算,让学生在经历估算的过程中感受到估算的意义,逐步形成良好的数感。

2.估算应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

估算应该尽量结合具体情境或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因为这样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这样更能训练学生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在估算教学时,要尽量避免为训练估算而出的单纯估算题目。尽量设计具有实际意义和开放性的富有探究价值的估算题目,赋予估算以实际价值。例如。小明要拿100元钱为妈妈买生日礼物,一盒化妆品69元,一个发夹33元,他能同时买上这两件礼物吗?一般情况,学生会把69元看作70元,把33元看作30元,70+30=100元这样做出来的结果应该是“能买上这两件礼物。事实上买这两件礼物需要102元,这就告诉学生有的问题需要往大里估,有的问题需要往小里估,具体问题应灵活处理。这样的题目,其间既有估算的训练,同时更有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

3.估算教学,应加强方法、策略的指导。

有的教师为了实现那所谓的“开放课堂“对学生的估算完全放手,对学生的估算方法和技巧也不做评价与总结,以致于学生在”百花齐放“的估算中,茫然而不知下一步的方法,这种估算教学的方式是不可取的。

相反,正确的做法是,要鼓励学生在计算前通过估算预测计算的估算活动,让学生体验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逐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使学生养成估算习惯。

其次,要使学生学会估算方法,形成估算的技能。。估算没有的法则,但其方法也有一定的规律性。老师应组织学生交流估算方法,比较估算结果的误差,结合具体情境对估算方法进行评价,使学生积累经验,逐步掌握一些估算的方法。

例如,小明家养鸡收入243元,养猪收入479元,这两项收入估计一共多少元?

学生的估算方法可能有以下几种:

生一,200加400等于600,43加79大于100,因此,它们的和比700元一点。这种方法分段估算结果的下限,可称为“分段下限估算”。

第二,243小于250,479小500,因此,它们的和比750小。这种方法是取两加数的过剩近似值,估算结果的上限,可称为“上限估算“

第三。243加479小于300+500=800,同样是取过剩近似值,但只保留高位。这个方法比第二种方法简便、快捷,但精确程度不如第

二种方法,可称为高位上限估算“。

第四,243加479大于200+400=600。这种方法是取两个加数的不足近似值,估计结果的下限,只保留最高位,可称为“高位下限估算“。

第五,243大于200,479小于500,因此它们的和在700左右。按四舍五入的方法取近似值,只保留最高位,可称为“高位四舍五入估算“。

第六,200+400+600,43大于40,79小于80,40+80=120。因此它们的和在720左右,这可称为“分段四舍五入估算“。

第七,243大于240,479小于480,它们物和在240+480=720左右,这可称为“多位四舍五入估算“。

按照取近似值的方法划分,估算方法可分为:上限估算、下限估算、四舍五入估算。按照保留的数位划分,估算方法可分为:高位估算、多位估算、分段估算。不同估算方法的运算难度不同,准确度也不同,哪种估算方法适当,要根据问题的性质确定,如上街购物估计要带的钱数,只能采用上限估算,如需估算准确一些,可采用多位估算或分段估算,否则只需采用高位估算。

在估算教学时,放手是完全可以的,但放手之后,应注意及时地“收”。收学生的新方法,“收“学生的新思路,”收“学生的新技巧,。然后引导他们展开评价与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让他们不断掌握更多的估算方法与技巧。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估算教学的目的。才能带给学生估算”之外的更多“收获”

四、进一步认识算法多样化。

“算法多样化”是指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即对同一个问题而采用多种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鼓励算法多样化”是数学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算法多样化与一题多解不同,它是针对“计算过程中,不同的学生会从各自的生活经验和思考角度出发,产生不同的思考方法而提出的一种教学策略。算法多样化的思想,强调的是尊重学生的独思考,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方法,并不是让学生掌握多种方法。教师应该在课堂中鼓励、尊重学生的思维结果,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适时地点拨、肯定有创意的方法。

算法多样化的落实,是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尊重学生个性化学习、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面对算法多样化,目前教师在课堂呈现出两种倾向:一种是态度消极。要强化学生的计算训练,就管不了那么多,反正我是必须把我认为最重要的任务完成再说(如:凑十法。,竖式计算),如果偶尔有时间或上公开课、研究课,也会问问学生还有没有别的算法“,没有必要去反思自己做得好不好、到位没有。因为考试还是要的,学生考不好,家长那方面怎么交代?“如果我练够了,成绩上去了,至少家长认可,学校认可,所以算法多不多样不碍大局”另一种是突出了算法多样化。这又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有的只是追求表面现象,而根本上并不给学生独立思考,探究、交流的机会,有时反而变成了老师一味地讲解、启发、介绍各方法,这样,五花八门的方法不是从学

生脑子里迸发出来的,而是像看电影一样,多种算法都出自高手——教师,教师更像魔术师,可以变出那么多种方法,学生不由自愧不如,对教师肃然起敬,二是教师虽然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并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但对出现的“多样化算法”缺乏必要的区分、整合与提炼。如计算:“19+18,学生竟然”喋喋不休的说出了11种算法:(1)10+10=20 9+8=17 20+17=37

(2)列竖式计算;

(3)19+10=29 29+8=37

(4)10+18=28 9+28=37

(5)19+8=27 27+10=37

(6)18+9=27 27+10=37

(7)18给19一个,就有20+17=37;

(8)19给18两个1,就有20+17=37

(9)给19增加1,就有20+18=38,用38-1=37

(10)给18增加两个,19+20=37

(11)先给19、18补1、补2、就有20+20-1-2=37

其中,方法(3)和(4),(5)和(6)、(7)和(8)、甚至(9)、(10和(11)实质上是一样的,不能算为不同算法,没有多少实质意义,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因为我们肯定不愿看到这样的局面:纯粹为了多样而多样,方法简单地重复耗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到头来学生的计算能力又不如人,那就是典型的“踏空”,而不是课改的本意。

课堂上的教师应有明察的能力,并及时提醒学生的分析的与思

考,激起学生对算法的思考、归类,对问题解决策略进行提炼,对不同意见和模棱两可的方法进行辨析,这到对算法的深层次感悟。突出“鼓励算法多样化”对学生创新思维和探究能力的培养。

计算教学中的算法多样化体现了全新的教学理念。它是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通过让学生尝试算法多样化,不仅开阔了他们的思维,更为他们相互交流、共同学习提供了机会。他们相互介绍着自己的方法,同时又感受他人的算法,在体验算法多样化的同时,改变自己提升着能力……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有些老师的做法也不尽人意,这主要表现在老师简化了算法多样化的内涵,只重形,而没有真正实现质的突破……

在一次听课活动中,有位教师执教了“9+几”一课,教师通过现实情境,引出9+3接着进行了下面的环节:

师:看到这个算式,您准备怎样计算?

生纷纷谈自己的想法后,教师接着开始了自己的讲解。

师:刚才同学们谈了几种方法,谈得很好,但在今后的计算中,我们还是尽量用凑10法“

9+3=12

12

10

师:把3分成1和2,9和1凑成10,10+2,是12

经过教师的一番细致讲解,孩子们的奇思妙想“被无情“地淹没了,替代它的是凑十法,课后,我和孩子们交流时,我再次给他们出

了一个9+7的计算题,学生们异口同声:把7分成1和6,9+1凑成了10,10+6等于16.

面对孩子们统一、流利、娴熟的凑十法“我愕然了,在老师的精心教学下,孩子们原本很有新意的算法被无情的淘汰了。我们的教学,难道就是统一战线。“化百为一吗?

看来,很有必要来进一步审视算法多样化的价值追求,以及面对学生的“奇思妙想“怎样机智、巧妙、灵活地进行优化”,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

1.算法多样化的价值追求。

提倡算法多样化。重在引发学生的思考,给学生创建一个开放、民主、自由的空间,让他们积极思考,不断尝试与创新,从而训练思维、提高能力,在这样的过程中,他们的一些想法有时是稚嫩的、不完整的,有时甚至是错误的,这在所难免,我们不能因噎废食,所以最关键是让他们有机会去思考、去发现,让他们有机会去经历尝试与探索的过程。

2.尊重学生的“发现“

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发现了新的方法,这是非常可贵的。当然,他们的一些想法可能不是完善的、全面的,但作为教师,应对学生予以肯定,最起码,要肯定他们的探究精神。给孩子以鼓励,帮他们树立信心。而本案例中,老师面对学生的种种想法,却是“在今后的计算中,我们还是尽量用凑10法‘“这样的话语,不是对学生探究结果的否定吗?不是打击孩子的学习信心吗?:聪明的孩子肯定会想:

让我们想来想去,最后还不是要听老师的。

3.优化“的过程应放给学生。

学生既然能想到各种各样的计算方法,那他们肯定能比较出各种方法的异同、优劣。所以。优化的过程应放给学生,让他们对探究的结果进一步的优化与筛选,从而进一步训练他们的优化与筛选的意识和能力。而本案例中,老师面对学生的不同想法,而急于“统一”,急于“优化”,结果把很好的锻炼机会白白放过,实在令人可惜。提倡算法多样化。并不是不要优化,而关键是如何优化,而关键是如何优化,优化到何种地步,这正是我们所要关注和积极面对的问题。一般情况下,那些基本算法,一般算法,和最佳方法才是我们优化的对象。

案例、“优化”——掌握最基本算法

一般情况下,计算总有一个最基本的算法。在算法多样化的教学中,教师要注得引导学生去比较、评价,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算法,过去,我们仅仅用成人认为唯一合理的方法作为基本算法,教学学生,那么,现在来讲最基本的算法是什么呢?

对基本算法的理解要突破唯一性,换句话说,基本算法是指在同一思维层次上的方法群。所以,判定基本算法的三个维度:一是从心理学维度看,多数学生喜欢的方法;二是从教育学维度看,教师易教学生易学的方法,三是从学科维度看,对后续知识掌握有价值的方法。

理想的基本算法是三位一体的,但多数算法各有所侧

重,随年级升高对学科维度要求会逐渐增强。

因此,倡导算法多样化时,教师应首先确定哪些是基本

算法,因等价的算法,同一层次的算法既不可能优化也无必

要优化,不在同一层次的算法才应该提倡优化,必须优化。

举例:36-8(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学生通过尝

试与合作,出现了多种算法。

○1 36-6=30 30-2=28

○2 10-8=2 26+2=28

○3把8先看作10,36-10=26 26+2=28

○4 16-8=8 20+8=28

○5 30-8=22 22+6=28

○6在快要结束时,有位小朋友说了一种:8-6=2 30-2=28……难:很多同学都很好奇这种算法。只有个别人

理解,个位6减8不够,缺2,就向十位上去借!

老师在巩固练习时,强调“你喜欢怎样算就怎样算?”——把学生喜欢的算法作为了优化的方法

后果:整节课热热闹闹,老师的确充分尊重了学生的选择,认为凭借学生一之力就能达到优化算法的目的——过高

估计了学生的能力

原因:一个低年级的学生并不具备“自主选择和优化算法”的意识与能力。

解决:应将与后来笔算学习有很大联系的方法4作为基

本方法,创议具体实际情境,引导学生充分在感悟中自主掌

握这种基本算法。

如:在数的王国里,大家都相互帮助,个位小弟弟6比8小不够减,向十位大哥寻求帮助,十位大哥非常乐意拿出一个十帮助了它,这样个位小弟弟就变成了16,够减了。

让学生在故事情境中感受算理,从而为以后笔算的学习打下基础。

4把握好计算教学三步曲“

第一步,充分思考,个性张扬。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所以他们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在计算中方法会多种多样,而这些方法对学生个体来说,都自认为是最好的,我们应以欣赏的眼光积极面对。

第二步,同伴交流,取长补短,学生对于自己找到的方法,会有一种积极的情感。都希望有与学习伙伴交流的机会。在交流时,教师应密切关注他们的想法和交流进程,积极成为他们的指导者与帮助者。特别是是要注意结合时机,巧妙引发他们对问题的进一步归纳与提升。

案例:优化——品显一般算法

有时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采用多种计算法方都是合理的,这时就应把普遍使用的一般方法,从众多的算法中优化出来。如列坚式计算,虽然并非所有题目都要坚式,但竖式对于计算题目都是通用的,应进行凸显。

例如:23+36(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退位不进位时,

创设拨萝卜情境,学生提取数学信息,小黑兔拔了36个萝卜,小白免拨了23个萝卜,学生提出数学问题:一共拨了多少个萝卜?小黑兔比小白免多拨了多少个萝卜?)师:现在我们来解决第一个问题。

生:23+36=

师:得多少呢?你是怎么算的?先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学生小组交流。

师: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

生:我是列竖式计算的,个位加个位,十位加十位。

○1列坚式计算

十个

2 3

+ 3 6

59

师:很好,还有呢?

○220+30=50 3+6=9 50+9=59

○3 36+20=56 56+3=59

○4生:我用的是珠心算方法

○5生:用计数器依次拨上23和36……

师(还在问):书上还有哪些算法?这时老师还在寻求不同的算法。

分析:此例的教学,老师能用童话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自已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并引导学生尝

《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和创新》

《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与创新》 第一讲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引言: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课程创新因而是教育制度创新的重点。本次改革的宗旨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贯穿本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走出知识传授的目标取向,确立培养“整体的人”的课程目标;破除书本知识的桎梏,构筑具有生活意义的课程内容;摆脱被知识奴役的处境,恢复个体在知识生成中的合法身份;改变学校个性缺失的现实,创建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第一节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 1、谋求学生智力与人格和协调发展 为实现这一目标,新课程首先力图通过制定国家课程标准的形式代替一直沿用的教学大纲。其次,国家课程标准把“过程与方法”作为和“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同等重要的目标维度加以阐述,承认过程本身的重要价值视其本身为重要的目的,而非作为获取“知识与能力”的手段。 2、谋求个体、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新课程首先用一种整体主义的观点从三大关系上规划培养目标,即学生与自我的关系、学生与他人及社会的关系、学生与自然的关系,致力于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自主性的和谐健康发展,以培养价格统整的人。其次,新课程突破学科疆域的束缚,强调向儿童的生活和经验

回归,把自然、社会与自我作为课程开发的基本来源。 第二节统整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 1、增强课程的生活化 2、凸显课程的综合化 课程体系在整体上谋求走向综合化,具体体现为:首先,从小学三年级至高中设置非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一课程所坚持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恢复儿童生活的完整性,克服当前基础教育课程脱离儿童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倾向,帮助学生在生活世界中选择感兴趣的探究主题,过自己的有价值的生活。其次,新课程还对旧有的课程结构进行改造,设置许多“综合性学科”,着意推进课程的综合化。再次,各分科课程都在尝试综合化的改革,强调科学知识同生活世界的交汇、理性认识同感性经验的融合。 第三节寻求学生主体对知识的构建 1、确立新型的知识观; 2、倡导个性化的知识生成方式; 3、构建发展式的评价模式 第四节创建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 1、建立民主的管理文化; 2、建立合作的教师文化; 3、营造丰富的环境文化。

谈谈新课标理念下课堂教学改革

谈谈新课标理念下课堂教学改革 谈谈新课标理念下课堂教学实践的问题与对策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大潮中,教师如何把握自我成长的目标,如何更新教学育观念、增加知识储备,如何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新课标的有效实施,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共同关注的问题。本文根据新课标倡导的教学理念和培养目标,并结合学校的教学现状,以及个人长期对课堂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刻的反思,形成的应对策略,进行深刻的分析和总结。力图为新课标的有效实施,摸索出一条有效的途径。 课程实施是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环节,而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就是课堂教学,在新课标的理念下如何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我们共同关心的课题。新课标实施的主要执行者是教师,从自身来说,如何应对这场史无前例的教育大变革,如何把握自我成长的目标,我认为,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观念层面的障碍,新课标倡导的理念是什么?它与传统教育观念的价值取向的区别是什么?我们如何来实现这种观念上的转变。其次,新课标实施对教师自身素质的要求是什么?我们教师是否具备这种知识储备和能力,我们该如何充实自己以应对挑战。最后,新课标体系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如何构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对的策略和措施又是什么?这都是我们深层思考、务必解决好的问题。近两年来,我们坚守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主战场,通过开展研讨课、示范课的上课、评课活动,努力探究新课标实施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思考,从中得到很多的感悟。 一新课标实施的问题与困难 任何一个变革过程,必然受到传统惯性的阻力和和新体系构架条件缺失的问题,在新课标实施过程中,我们遇到的困难,主要体现在如下的几个方面: (一)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 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师中心主义、管理中心主义的教学关系在我们师生的潜意识中已经根深蒂固。而这种教师全盘主导,学生被动服从的师生关系以及教师包办一切,单向硬灌输的教学关系,对学生自主性、创造性发展的束缚,以及对学生自尊心、自信心的伤害,虽然形成了一致的认同,但对新课标倡导的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就有不同的理解。近年来,我们化学组举行了一系列的研讨课评课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都非常重视三维教学目标的

教师经验交流:新课程下语文教师的新观念

教师经验交流:新课程下语文教师的新观念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新课程像那清新的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新课程那崭新的理念犹如春风化雨,滋润了教师的心田。这次的课程改革是一次全面的、根本性的改革,其内涵十分丰富,洋溢着时代的气息,充满了创新精神,它标志着我国语文课程的改革与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实施者,更是参与者。那么,对一位语文教师来说,如何面对这次课改呢? 首先,要对课程改革充满期待,倾注热情,努力去研究新课标,从理念上准确把握理解新课标的精神。然后,要积极地大胆地去实践,只有实践才能把新课标理念变为课改的实际行动,也只有实践才能把新课标转化为活生生的教学成果。“人生能有几回搏?”我们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执着地研究,不断地实践,立志在为课改作出贡献的同时,把自己锻造成新世纪优秀的语文老师。 其次,要更新观念,对《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要准确理解,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全面体现。其中最重要的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重新认识教学内容。要改变教科书是教学的唯一内容的狭隘认识。教科书是教学的基本内容。语文教学资源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而且会不断再生。作为新世纪的语文教师,要有开发语文教育资源的意识,有整合包括教科书在内的语文教育资源的能力。课前引导学生观察、调查、查阅相关资料,为学习课文做好准备;课中引进相关文字、音像资料,特别是适时、适当地结合课文进行补充阅读;课后适当拓展、延伸,或引导进行实践活动。今后的教师,不应是照本宣科的教书匠,而应当是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语文课程的建设者。 二是重新认识语文教学。要改变以往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新课标倡导“要构建自主、开放、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等这些富有时代特征、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树立学生是教学主体的思想。教学的参与者是教师和学生,其中学生应为主角。在对话的过程中,师生不仅是平等的,而且应凸现学生主体的地位。在课堂中,教师首先是参与者,与学生平等交流,其次才是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课堂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场所,学生应畅所欲言,自主互动,让学生充分地说出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所疑、所惑。问题让他们去提,问题让他们去议,答案让他们去辩,结论让他们去得。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这才是新课程下充满生命活力的新课堂。今后的语文教师,不应是“授之与鱼”,终年辛劳而收效甚微的塾师,而应是“授之与渔”,教导孩子拥抱生活,在游泳中学会游泳的教练,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使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高的智者。 新课程期待着老师们重新审视对职业角色的定位,把自己从“神坛”中请下来,能与生为善;把自己从“经验”中请出来,敢自以为非。期待着老师们正确地发掘其内涵,变通地实践其要求,给学生烹调出丰盛的素养套餐。期待着老师们来关注孩子们的学习方式,在教法上少一些墨守成规,多一些不拘一格;在课堂上少一些“话语霸权”,多一些百家争鸣。

新课程标准

一、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是什么? 强调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指导学生进行倡导探究性学习。 二、十项教学技能是什么? 从教学信息传播的过程出发分析教学信息交流过程中教师行为方式的构成要素,十项教学技能总结归纳如下: 1、导入技能;集中注意,引起兴趣、激发动机、明确意图、进入交流。 2、语言技能;用准确的语言,恰当的语调、语义交流信息。 3、板书技能;提纲挈领、突出重点、辅助口头语言交流。 4、教态变化技能;活跃气氛、增强情感、辅助口头语言交流。 5、演示技能;促进感知、变换信息通道,增强交流效果。 6、讲解技能;了解事实、形成概念、掌握原理和规律,认识交流本质。 7、提问技能;检查学习、促进思维、获得反馈、改善交流过程。 8、反馈强化技能;调控教学、强化学习,巩固交流成

果。 9、结束技能;总结归纳、拓展延伸、形成系统,结束交流。 10、教学组织技能;教育学生、指导学习,保证交流顺利进行。 三、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行素质教育。 四、课程改革的总目标是什么?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求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社会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五、基础教育课程的具体目标是什么?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 一堂成功的课堂教学,必先有一个成功的教学设计。传统的教学设计还停留在只考虑知识的重点难点的讲解和教学过程所安排的逻辑起点上。其实教学设计除要考虑以上问题,还应该体现对学习环境的创设、学习情感的培养、学习方式的指导和学习技术(策略)的关注。教学设计从关注学生为什么学,怎么样去学出发,来考虑教师教什么,为什么教,怎么样去教,直至学生学得怎么样,考查和评价教学行为等方面都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掌握。 一、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 教学设计一般包括以下几个基本要素:教学任务及对象;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任务及对象、策略、过程和评价四个基本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了教学设计的总体框架。 (一)教学任务分析。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教学的一切活动都是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能力,是现代教学思路的一个基本着眼点。以往教师关注的主要是“如何教”问题,那么现今教师应关注的首先是“教什么”问题。也就是需要明确教学的任务,进而提出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和制定教学策略。 l。教学背景。教学背景分析是教学的起点。教学关注教师、学生、

内容和环境等,那么,教学背景分析也要从这几方面去呈现在教学前的实际状况。首先,了解学生在知识技能上已达到何种程度,对于本内容的学习所需要的情感态度和学习方式都有哪些准备,等等。也就是从学生的原认知水平、认知态度和认知加工能力几个方面来认识教学对象。其次,对于本教学任务的完成,在环境的设置上,当前已经有了哪些准备?对教学媒体的设施和班级的设置,班级学习氛围、课堂教学评价……在教学任务分析中,还需要进一步对教学的内容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状况再作出更明确的分析。如《背影》一课,从小倍受宠爱的学生很可能认为父亲买桔送别事小,不值一提。讲解的时候就要注意避开对事件本身的谈论,着眼于对父亲爬月台的艰难,送别时的担忧等方面进行细致的分析,让学生从这些细微之处去感受细腻的情感。 2.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载体。以往我们仅关注教材分析,教材的分析基本关注教学的重点、难点及考点方面,较少关注与学习教材内容有密切关系的认知和心理因素,以及教材对学生能力的要求,而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只是阐述其内容,没有做进一步的分析。事实上,教学的载体已不仅仅局限在教材,教师在教学中对于教材应该二度加工,是一种再创造过程,因此,对教材也不仅仅局限在显性方面,不再仅是教材的分析,而是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分

新课程改革三大基本理念

新课程改革三大基本理念 1、关注学生发展。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要体现促进学生发展这一基本理念。这一理念首先体现在教学目标上,即要按照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的科学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形成。其次,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研究课堂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体现学生主体,鼓励学生探究,高效实现目标。在进行学生教学发展过程中,老师的角色定位也很关键,正确的做法,老师应是一个引导者、方法的建立者,而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动性。 2.强调教师成长。 依据新课程评价目标的要求,课堂教学评价要沿着促进教师成长的方向发展。其重点不在于鉴定教师的课堂教学结果,而是诊断教师课堂教学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制定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满足教师的个人发展需求。 3、重视以学定教。 新课程课堂教学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就必须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进行改革,体现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教”的“以学定教”的评价思想,强调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提倡“以学定教”,主要从学生的情绪状态、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生成状态六个方面评价。 ①情绪状态:学生是否具有浓厚的兴趣,对学习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否能长时间保持兴趣,能否自我调节和控制学习情绪;学习过程是否愉悦,学习愿望是否可以不断得以增强。 ②注意状态:学生是否始终关注讨论的主要问题,并能保持较长的注意力;学生的目光是否始终追随发言者(教师或学生)的一举一动;学生的倾听是否全神贯注,回答是否具有针对性。 ③参与状态:学生是否全员参与学习活动;是否积极主动地投入思考并踊跃发言,兴致勃勃地参与讨论和发言,是否自觉地进行练习。 ④交往状态:看整个课堂气氛是否民主、和谐、活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友好分工与合作;是否能虚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发言。遇到困难时,学生能否主动与他人交流、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新课程理念与教学策略

新课程理念与教学策略 简答题 第一章: (一、新课程概念) 1.什么是课程?为什么要强调对课程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答:新课程,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活动的总和;是学生主动与教材、与教师、与同学、与环境等相关课程要素进行互联互动、共生共创、整合建构的“生态系统”. 课程是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集中体现,课程是实现培养目标的施工蓝图,课程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教育的目标、价值主要通过课程来体现和实施,对课程概念的准确把握,了解课程内涵的发展变化,有助于我们用新的课程观指导规范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将课程改革实施到位,使自己尽快成为符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的新型的人民教师和教育管理者。 2.课程的新概念有哪些基本特征? 答:1)强调学习者是课程的主体,突出了学生能动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主人的根本地位。2)强调学生以兴趣、需要、能力、经验为中介来实施课程,进行互动整合、融通建构,突出了课程三维目标整合发展的功能。3)强调课程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学生在与课程诸要素的多元互动过程中,用多样化的活动方式进行多元智能建构,采用多元化评价方法实现每个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综合学习、创新发展。4)强调课程是动态发展的整体。用问题情境中的多元化思维策略实现课程“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突出了课程的综合性、整合性和动态发展性。 3.课程内涵的发展变化的基本趋势有哪些? 答:课程内涵的发展变化主要有六个趋势:1)从强调学科知识、教材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进而强调课程复杂的会话。2)从强调目标、计划到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3)从强调教材这一单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多因素的整合。4)从只强调显性课程到强调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重。5)从强调实际课程到强调“实际课程”与“空无课程”并重。6)从强调学校课程到强调学校课程与校外课程的整合。 4.我们对课程的认识理解上有哪些偏见或者叫误区? 答:1)把学科教材当作课程2)把目标、计划当作课程3)把学习者的经验当作课程 5.从课程开发、编制和管理的主体上分,课程可以分为几类? 答:从课程开发、编制和管理的主体上分,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从课程的显现程度分,可分为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从课程的实际开设划分,又可分为实际课程和空无课程. 6.什么是国家课程,国家课程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国家课程,是政府为保障国民的基础学力、基本素质而开发研制的课程,是国家规定的课程。国家课程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决定的,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国家课程的目标是培养未来的国家公民所应具备的共同素质和促进学生发展的基本要求。课程开发的主体是课程专家。国家课程一般以必修课形式出现,是基础教育课程的主体部分,是法定必须开设与实施的课程。 7.什么是地方课程? 答:地方课程,是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或授权下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国家规定的《课程计划》,根据当地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社会发展需要而开发的课程。 地方课程,是一种具有突出地方特点、反映地方文化、满足本地发展需求的课程,具有本土性、区域性特点。地方课程以必修课或选修课形式出现,其研发主体是省市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本地课程专家。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观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观 发表时间:2011-06-22T15:32:35.300Z 来源:《少年智力开发报》2010年第18期供稿作者:蔡家仁 [导读] 网上看到一篇文章,中心思想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大部分不合格”。 贵州关岭寄宿制中学蔡家仁 网上看到一篇文章,中心思想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大部分不合格”。虽然众多同仁对此表示愤概,笔者却深有感触,认为事实如此。这倒不是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而是相当多的教师,特别是那些优秀教师总是不转变观念,自以为是,打着为学生好的旗号,做了多少错事,毁了好多学生,取得了不少“荣誉”,播下了太多的仇恨,却不屑一顾。 案例一:物理学科毕业班教师甲说:“今天我的手还痛,原因是一周前有位学生上晚自习讲话,我打他,手都打痛了”。 案例二:政治学科教师乙,在学校很有名气,个子不大,学生却很怕他,学生不服气,却无可奈何,因为他横说竖说都有理,并且还是毕业班把关的班主任,他所教班级年年平均分、及格率都是第一名,这样的“好老师”你只有绝对服从他的命令。笔者亲自见证了这位优秀教师的成长:班上不听话的、学习提不高的一律开除,该教师很有魄力,开除了一半学生,班上的各项工作都得到了提升,不优秀都不行。该教师给学生归纳了重点,每天放学后都抽背,背不到的重罚,这位老师的加班加点换来的当然是高分。 案例三:毕业班语文把关教师丙,省级骨干教师,每天早读要求学生早到二十分钟,检查字、词的读音、书写是否正确,并一一验证背诵的课文人人是否过关,还默写背诵的课文,直到标点符号都完全与书上完全一样为止。这位大家眼中最认真的教师当然最厉害了,每次考试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二十分左右,他的学生平均分总比别的高。 老师们,以上案例相信各位并不陌生,我们身边的优秀教师就是这个样子的,靠的是高压,加班加点,挤占学生的休息时间,死记硬背,抛弃不听话的,成绩不好的,收获的是班级管理能力强,教学成绩好。 这些教师是学校的骨干教师,学校的一切他们最有话语权,他们是学校树立的标兵,是大家教师学习的榜样。 他们真的优秀吗?我看未必:首先,凡是不听话的都开除,成绩不好的也不要,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比较有奴性,没主见。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不认真培养学生,而是简单粗暴的把学生推向社会,必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加剧社会矛盾。其次,教师们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不是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而是强迫学生为提高分数牺牲休息时间。这样教出来的学生非常厌学,这样的学生不会学习,掌握知识的能力有限,不利于学生后续的发展。 本人认为,每个学生都有特定的权利和尊严,更有自己的思想感情和需要。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这种尊重既表现在对学生独特个性行为表现的接纳和需要的满足,又表现在创设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让学生自由充分发现自己,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体验到自己作为人的一种尊严感和幸福感。 教学不仅是让学生学会知识,更主要的是指导学生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掌握终身学习的能力。教师是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者、激发者,教师应该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主体观、平等合作观、发展观。建立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学过程应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将课堂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的氛围中受到激励和鼓舞;组织学生营造和保持教室中和学习过程中的积极的心理氛围。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互动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的、能动的、富于创造性。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服从为前提的师生人际关系应向师生平等合作的良好关系转变。 由上可知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观应是:创设宽松的氛围,开展民主的教学,以人为本,激励学生勇于参与科学探究过程,站在学生的角度看世界。 从现实来看,迫切需要改变教师观念,否则与教育的功能相悖,变成阻碍社会的发展了,教师们应抛弃个人利益,一切以学生为主,以学生的现在、未来的发展为主进行教育和教学,让每一个学生都尽可能的达到各自可能的水平,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新课程教学理念与传统教学理念有哪些区别

新课程教学理念与传统教学理念有哪些区别 1、学习主体的确定 教师由原来的独白者转变为对话者,在对话中,教师“走下神坛”作为伙伴跟学生相遇,在平等民主的氛围中体验感悟着真理的力量、对话的乐趣、人格的尊严与生活的美好,教师与学生围绕符合任务又同为师生感兴趣的话题或教学专题展开畅所欲言的平等对话和信息交流。 2、教学方法的转变 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的方式方法,学生的学习方式等方面都要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作为站在教育阵地最前沿的每位教师必须要改过去的满堂灌、满堂问、满堂看、满堂转、师讲生听、师问生答、师演生看等形式单一的教学方式。倡导的学生独立思考、自学、实验操作、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辨论等一切学习方式。 3、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 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它一语道出了教学方法的最高境界,教师不必照本宣科,或去照搬别的优秀教师成功经验和模式,因为我们的教学的对象是一个鲜活的个体,学生的差异,地区的差别,教师的教学特点不同等等,都决定教师不可能照搬照抄别人的教学模式或千篇一律地走老路。在课堂上应当引导学生探究知识,发展个性,以使学生的知识和情感能和谐发展。 4、适当放飞课堂思维 教师开始从以前的演员转变成了现在的导演,从权威变成了学习者的挚友,从评估者成了参与者,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达成使学生不仅学到知识,而且掌握学习这些知识的方法和手段。 5、教路多元化 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转变观念是新课改的核心问题。勇敢地越出“教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善于关注学生的“插嘴”,善于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6、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即课程功能的转变,也是是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打破传统的基于精英主义思想和升学取向的过于狭窄的课程定位,而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

《新课程理念与课堂教学改革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新课程理念与课堂教学改革策略研究》 课题结题报告 课题名称:新课程理念与课堂教学改革策略研究 课题负责人:杜须录 单位:市汝州市第三初级中学 课题组成员:董晓晖、杰、红军 摘要:课题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探索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策略以及提高课堂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自身发展的新方法、新思路。研究教师如何根据教学容和学生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相关的教学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形成最优化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的学习,达到特定目标。课题通过多种方法,运用多种形式,辐射多种学科,构建了一批优质高效的学科教学形式,建立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对素质教育的开展和新课程的实施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我校是一所县属初中,位于城区西部,学生基础较差,家长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学校周围的环境复杂,学校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始终坚持进行教育思想、教材教法、学校管理和现代教育技术等方面的改革,取得了一系列可喜成绩。但在调研考试和一些家长片面追求高分数等综合因素的影响下,老师们不得不实施灌输式、填鸭式、题海战术等短期有效的强化教学,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违背了素质教育和课程目标的精神,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长足发展都造成了较大的妨碍。近几年,教育教学领域不断进行着更新和变革。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使广大教育工作者教育教学观念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教育教学方式不断改进,教育评价方式向多元化转变。而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阵地,是课

程改革的集中反映。所以,我们需要抓住课堂教学这一核心环节,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深化课堂教学改革,逐步转变和改善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及教育教学行为,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学生、学校的全面发展。因此,我们提出“新课程理念与课堂教学改革策略研究”的课题,在全校围展开研究。 二、课题的研究价值 在理论上,有助于丰富和发展教学策略理论,为教学策略理论研究的深入开展提供新的思路与视角。在实践上,有助于有效落实国家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深化课程改革实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体表现在: 1、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不断生成、发展、提升的过程。通过课堂教学策略研究与实践,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实现新课程标准三位一体的目标。 2、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的发展是“教学过程中的学习成长”。新课程主以人为本,以学促教,教学相长,追求教学整体效应和最大价值,课堂教学策略研究关注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特点,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正是本课题理论和实践的核心所在。 3、有利于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教学策略研究可以帮助教师更新教育理念,并通过教师教学实践的总结反思,自我监控和自我调适,优化和改善教学行为、方法和策略,加深对教学活动规律的认识理解,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有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探索教学结构、教学方法、学习方式的优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教师的教师观和学生观的研究

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教师的教师观和学生观的研究

题目: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教师的教师观和学生观的研究 关键词:新课程教师观学生观 摘要 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新的教育理念在不断萌生,教育工作者在社会中的地位越来越高,教育事业的发展也成为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 正确理解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和学生观,在目前的教育事业中是相当重要的。在教学过程中摈弃旧的教育观与学生观,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宗旨,重新认识教师与学生这两个主体以及它们二者之间的关系。教师应当注重现代教师角色的转变以及教师行为的转变。尊重学生并认识到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有差异的人、学生是具有社会意义的人。只有理解并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和学生观才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现代教育工作者。

1 前言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正确理解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和学生观,在目前的教育事业中是相当重要的。教师应当注重现代教师角色的转变以及教师行为的转变。在教学过程中摈弃旧的学生观,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宗旨,重新认识学生这一主体。尊重学生并认识到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有差异的人、学生是具有社会意义的人。只有理解并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和学生观才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现代教育工作者。 2 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教师的教师观 新课程改革以来,人们对中小学教师在基础教育新课程背景下的地位和角色的认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观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主要体现在:教师不再只是一个课程知识的被动传递者,而是一个主动地调试者、研究者和创造者;教师不再是一个真理的垄断者和宣传者,而是一个促进者、帮助者、真理的追求者和探索者。因此,积极能动的教师形象取代了消极被动的教师形象。 2.1 现代教师角色的转换 2.1.1 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首先,教师再也不能以传授知识作为自己的主要职责和目的,而应该把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组织管理和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作为自己工作的主要目标。 其次,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播知识和社会规范,更要关注学生人格的健康成长与个性发展,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2.1.2 教师从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新课程要求教师具有强烈的课程意识和参与意识,改变以往学科本位的观念和被动实施课程的做法。教师要整体理解基础教育课程的结构系统,熟悉国家课程方案,理解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关系,理解课程实施中从“专家课程”到“现实课程”的转变过程,正确认识教材在课程中的地位和功能,变过去习惯的“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创造性地使用国家课程教材,积极进行国家课程地方化、校本化的实践探索。

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理念,要求我们教师从片面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变到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重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而不是学生学习的控制者和支配者。教师应营造积极和谐的学习氛围,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新课标的制定,给我们身居一线的数学教师的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崭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改革,无疑是我们最为关注的一个问题,因为课改的具体落实过程要由我们通过教学来完成,在这样的意义上,教学方法的改革就成了数学课改顺利开展的关键因素。 我们教师应积极的倡导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如:情景设置,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等,但又要防止盲目的追求“新”,而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对象和环境,以及教师本人的个性特征,有创造性的去进行教学。下面通过几个教学片段谈谈本人的一些看法: 片段一: 某教师在讲授华东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14.1幂的运算”中第一课“同底数幂的乘法”时,是这样进行的。 老师:32表示的意义是什么?等于多少? 学生:(叫一个学生回答)表示3个2相乘,即2×2×2=8. 老师:那么5322?;3255?表示什么意义?你会算吗? (请两个学生上黑板板演,后由学生纠错,老师适时进行表扬与鼓励) 老师:23a a ? ,n m a a ?你又会算吗?你能说明理由吗? (学生口答老师板书) a 3×a 2=a·a·a·a·a=a 3+2=a 5 a m ×a n =a·a·a·a·a……a·a·a·a……a=a m+n

新课程理念下教学策略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行动策略 摘要:本文从理念的转变,课堂的本质和课堂行动策略三方面阐述了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更好地开展英语教学,以期对英语教学的进一步提高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理念,课堂,本质,行动策略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行动策略是教学主体对教学过程进行的宏观与微观统一的计划、评价、调控,以追求较高效率的计策和策略。课堂行动策略的选择成功与否,直接制约教学目标的达成,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益的高低。 一、理念的转变 英语新课程标准就是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时间、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行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 (一)强调语言运用(Focus on language use) 课程要求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课程明确提出高中阶段英语能力;用英语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用英语进行思维的能力。 (二)强调全人教育(Focus on all the students) 英语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课程特别强调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增强时间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三)强调自主学习(Focus on study on one’s own)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Constructivism Learning Theory)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这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他人(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以及必要的学习资源(文字材料、音像资料、多媒体课件或Internet上的信息等)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教师利用情景、协作和会话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便被动为主动建构,变他律为自律,实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四)强调学生中心(以人为本)(Focus on learner-centeredness) 学生的发展史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英语课程在目标设定、教学过程、课程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开发等方面都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课程要求教师要关注个人需求、重视个体差异、促进个性发展、协调个别学习。 (五)强调文化意识(Focus on cultural awareness) 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教师要通过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课堂的本质(Nature of classroom) 课堂教学活动是在课堂这一特定环境中进行的特殊的认识活动,它是认识活动和情感意志活动的有机统一。课堂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场所,也是提高教学质量必须认真抓好的主要环节。抓教学必须抓课堂,抓质量也必须抓课堂。

新课程理念与教学改革—课

新课程理念与教学改革—课程指导书

现代远程教育 《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 课 程 学 习 指 导 书 作者:王献玲 2008年 9 月

课程学习方法指导 本课程以教材《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朱慕菊主编)为准。在学习教材时,要搞清楚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历史背景、意义及有关的政策;要熟识课程中出现的概念;要注意将新课程标准与过去的教学大纲进行比较;要深刻认识国家对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决心和力度。在学习的方法上一定要理论结合实际,要结合着我们的工作经验和工作感受来了解教材中的内容。本课程网络课件中的讲授内容是对教材的辅导性解说,是归纳、总结,多为知识点,这些都必须是要掌握的。在课程学习指导书中,每章节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有具体的章节重点、要点,对这些一定要熟练掌握、能运用。指导书的每章节的后面都附有练习题,作为学员学习成绩考查的基本标准。 课程学习进度安排及课时分配 本课程学习共有课程讲授二十五讲,具体分配为第一章二讲、第二章三讲、第三章三讲、第四章四讲、第五章五讲、第六章二讲、第七章二讲、第八章四讲。要求每星期应学习一讲 每讲学习2个课时。

第一章课程改革的背景和目标 一、章节学习目标 1.理解我国课程改革的背景和动机,了解课程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了解当今整个时代发展的特征以及对基础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2.要弄清楚为什么我国的基础教育已经到 了非改不可的地步,熟悉各个国家的课程改革特点。 3.了解这次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教育课程体系。 4.深刻认识新课程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的意义。 二、本章重点 1、要把握整个当今整个时代发展具有的特征以及对基础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时代特征:(1)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2)国际竞争空前激烈;(3)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困境;由此上述三个特征,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对于21世纪具有重要意义。而这种新时代的人才必须依靠课程与教学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教学策略浅谈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教学策略浅谈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为数学教学树立了新理念、提出了新要求,小学数学教学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小学数学教师应积极、迅速地反思过去和现在的数学教学,理解新的数学课程理念,建立起新的小学数学教学观。 一、小学数学教学的实际状况与新课程理念 目前中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反映在课程上:教学内容相对偏窄,偏深,偏旧;学生的学习方式单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对书本知识、运算和推理技能关注较多,对学生学习数学的态度,情感关注较少,课程实施过程基本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有这样一节课:教学中遇这到这样一道题“一个圆形花圃的周长是12.56米,求这个花圃的面积。”有一位学生这样做“12.56÷2×(12.56÷3.14)÷2=12.56×4=50.24(平方米)”。教师在旁边大大地划了个“×”,并告诉他求圆面积应该先求出半径,然后再用公式。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订正,算出结果是12.56平方米。课后问这位学生,他说:“圆的面积是周长的一半乘以半径,我先用圆周长的一半乘直径就等于算了两个圆面积,所以,再除以2。”多么有创意的解法!其实,这道题的错误是因为计算时学生把两次除以2抵消了。我们不禁要问:“我们的教学是否越来越机械了?” 还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位教师教学“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时,出示6÷3=(),学生回答“等于2”。教者追问:“你是怎么想的?”书本上的参考方法是:要想()三得六,括号里是几,就商几。一位学生回答:“因为3乘2得6,所以商2”。教者冷冷地说:“是吗?” 另一位学生回答:“因为(二)三得六,所以商2”。教者欣喜地说:“好!这才对吗。”我们不禁要问:“我们的教学是否越来越死板了?” 分析我们的课堂教学,我认为可以用八个字概括:狭窄、单一、沉闷、杂乱(教学视野狭窄,信息传递单一,师生关系沉闷,教学环境杂乱)。由

新课程理念有哪些

新课程理念有哪些? 一、“以人为本”,以“学生地发展为根本”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关注学生主体性,培养学生和谐发展。 二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根据学生已有的生经验和认知基础,加强学用结合,便于学生更好地学习。 三加强教学知识的形成和学生学习过程地体验,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培养创新和实践能力。 四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五、奖励激励,提高学习积极性。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 六、学生应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从事活动的机会,构建开展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七、加强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在教学实践中,试图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八、建立一种民主的、平等的、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 九、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整合。 十、树立终生学习观,终生学习是每个社会成员基本的生存方式。 十一、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探索学生主体性学习方式,改变教师填鸭式教学变为启发式教学。 十二、搞好合作性学习。加强小组合作学习,从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大局意识。 十三、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使学生拥有一个健全的人格。 十四、搞好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是通过检验教学目标的达成,形成反馈,为教学设计的修改提供依据。在评价中要引导学生参与评价过程,以便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十三、搞好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是通过检验教学目标的达成,形成教学反馈,为教学设计的修改提供依据。在评价中要引导学生参与评价过程,以便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观

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就是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 的唯一标准。 作为教师来说最重要的是要适应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的地位由传统课堂教学 中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主体地位,转变为教育课堂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者、设计者、指导者与参与者。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鱼,最重要的是授之渔,教给学生独立 和生存的能力应成为所有教师的职业追求。 1 由“权威”向“非权威”转变 我们应该允许在某些知识领域有不懂的问题而不是绝对的权威。教师可以 向学生学习,可以向学生承认自己不懂的问题,可以请学生帮助老师解决教学 中的疑难,让学生消除学习的“神秘感”。教师不应该以“知识的权威”自居,而应该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平等的交流,是一种享受,是一种生命的呼唤。 2 由“指导者”向“促进者”转变 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仅仅是指导者,要变“牵着学生走” 为“推着学生走”,要变“给学生压力”为“给学生动力”用鞭策、激励、赏 识等手段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3 由“导师”向“学友”转变 我们倡导专家型教师,但不提倡教师站在专家的高度去要求学生。教师要 有甘当小学生的勇气,与学生共建课堂,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快乐一起分享、一起成长。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的良师,更要成为学生的学友。 4 由“灵魂工程师”向“精神教练”转变 长期以来,人们把教师比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实教师不应该作学 生灵魂的设计者,而应该作学生灵魂的铸造者、净化者。教师要成为学生“心 智的激励唤醒者”而不是“灵魂的预设者”,要成为学生的“精神教练”。 5 由“信息源”向“信息平台”转变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成为学生取之不尽的“知识源泉”。缺乏师生互动,更缺乏生生互动。在新课程中,教师不仅要输出信息,而且要交换信息,更要 接受学生输出的信息。教师要促成课堂中信息的双向或多向交流,因而教师要 成为课堂中信息交换的平台。

新课标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师的困惑与思考

“新课标”理念下小学数学教师的困惑与思考 【内容提要】《数学课程标准》的新出台,给数学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给全体数学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新的课程标准充满着时代的气息,体现着素质教育的理念。但由于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过多地脱离生活,甚少联系实际;过多地被动接受,少有自主探究;机械训练的较多,有效实践的较少,这样的教学,缺乏生机与活力,面对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多数中青年老师感到迷惘,结果导致困惑。小学教师如何走出教学的困境,让小学数学课堂真正成为创新的课堂,就必须落实新《课标》中的新理念,从根本上改革学习的内容、方法和方式,转变教学观念,创造性地活用教材,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焕发出“新”的活力。 【关健词】新课标;小学数学;教学困惑;教学思考 长期以来,作为教学活动的主要载体的课本,一直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来源,是教师备课的主要依据。但是,随着《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版)》的颁布和新教材的实施,当前使用的教材以崭新的面孔出现,同时,《新课标》取代了过去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新的课堂教学要求是教师的教学方法的转变和教师角色的转变,强调学生学习方式多样化,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积极推进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协同教学。《新课标》为广大教师带来了不可估计的优点,但也给老师们带来一些困惑。面对“新课标”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困惑,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创造性地活用教材,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方法,重塑凯洛夫的“五环节教学”模式,才是走出教学困境唯一出路。下面结合自己的学习和教学实践,就“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遇到的困惑进行探讨与思考。 一、《新课标》理念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困惑 《新课标》取代了过去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新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和转变教师角色,强调学生学习方式多样化,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积极推进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协同教学。《新课标》为广大教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但也给老师们带来一些困惑。 (一)教学目标定位的困惑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