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小学科学_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太阳家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科学_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太阳家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科学_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太阳家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科学_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太阳家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青岛版《科学》六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宇宙

20、《太阳家族》

【教材分析】

本课是本册教材中“探索宇宙”教学单元的第一课。通过前期的学习,学生对太阳、地球、月球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了地球是太阳系的主要成员之一,太阳系各成员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学生对太阳系的空间概念、太阳系主要成员及其关系等相关内容了解得比较少。本课的设计目的就是让学生将研究的视角延伸到太阳系,通过各种相关资料的交流、模型的构建等活动,让学生比较深入地认识和了解太阳系,知道太阳系的组成及八大行星的排列顺序,初步了解八大行星的主要特点,并在活动中激发学生探索宇宙、热爱科学的欲望。【教学目标】

1、能根据相关信息制作简易的科学模型——太阳家族模型;会查阅、整理从书刊及其他途径获得的科学资料;能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问题作假设性解释;能用适当的方式交流信息、展示研究过程和结果。

2、激发学生想要了解太阳系,乐于探究与发现其中奥秘的欲望;能关注科技的发展,体会到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在不断完善中。

3、能通过阅读、观察、讨论等方式探究太阳系的组成及其特点,

知道八大行星的排列顺序,初步了解八大行星的特点。

【教学重点】知道太阳系的组成及八大行星的排列顺序

【教学难点】借助对图表的分析,完成模型的制作

【教学准备】图画纸、剪刀、圆规、课件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课

1、师:同学们,浩瀚的宇宙无边无际,大家猜一猜,宇宙中有没有外星人呢?

很多科学家坚信:除了地球,在其它星球上一定还有生命存在,所以,科学家不断地向太空发送信号,希望得到外星人的回应。

假如有一天,外星人真的发来信号了,你会怎样介绍你所在的位置?(太阳系的地球)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看看我们所在的位置。(播放视频)

2、看,这就是我们所在的太阳系,我们所居住的地球。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太阳家族,认识一下这个家族的各个成员。(板贴:太阳家族)

二、探究过程

1、太阳

师:太阳系的中心成员是谁啊?(太阳)

为什么说它是中心成员呢?

同学们懂的可真不少,请你再来看看这段资料,告诉我:为什么太阳是中心成员呢?

(课件出示文字资料:太阳是一个炙热的气球体,它能发光、发热,是恒星,是太阳家族中唯一的一颗恒星。它的质量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这么大的质量吸引着它周围的其他成员围绕着自己运转,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天体系统——太阳系。)

对,正是有了太阳这个质量巨大的恒星,吸引了众多的天体绕着它运转,从而形成了太阳系。

2、八大行星

师:你知道围绕太阳运转的天体有哪些呢?(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贴:将行星放左边,其他放右边)

教师指着左边提问:大家观察一下这些天体,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谁知道啊?(行星)

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呢?(近球形状、绕日运行——教师板贴)绕日运行的行星有几颗?(8颗)

这是目前科学界发布的结果,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关于太阳系行星数量的认识,一开始不是这样的。

课件分段出示资料:

1、古时候,人们凭肉眼进行观测,发现太阳系有五大行星,并对它们进行了详尽的观察和记录。(师:你知道是哪五颗行星吗?生:水金火木土)

2、有了望远镜以后,人们通过观测发现了太阳系有九大行星,其实在老师上学的时候,也是九大行星,你知道那第九颗行星是谁吗?(冥王星)

当时认为冥王星是行星,也是因为观测到它同其它行星类似,是近球形状、绕日运行,可是,发生了什么使得它又被排除在外了呢?

3、2006年,新的行星定义使太阳系的大行星变成了八颗。

新的行星定义又是什么呢?(课件)

师:对照行星定义和冥王星资料看一下,冥王星不再是行星是因为什么?

生:轨道清空。(教师板贴)

那将来行星的数量会不会再发生变化,是不可预知的。通过刚才了解行星数量变化的过程,你有什么感受呢?

(1)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在不断的修正和完善的。(2)、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永无止境。

3、自学八大行星,并答题。

(1)师:除了太阳,太阳系中最重要的成员就是八大行星,老师在平板中给大家准备了一些学习资料,请同学们参考1号信封中的学习单,了解八大行星的特点,同位合作,认真学习,开始。

(3)交流

A、师:下面来检验检验大家的学习成果。谁能上来试试将八大行星拖到相应位置。(师:有什么方法能快速记住八大行星的顺序)

B、交流行星相关知识,课件展示。

师:刚才学习了八大行星的资料,你最想介绍哪颗行星啊?

随机交流八大行星相关知识

C、除了八大行星,太阳系中还有哪些成员呢?(课件链接)

4、制作太阳系模型

师:这么多的成员,最主要的就是太阳和八大行星,现在我们要制作一个太阳系模型,把太阳和八大行星表现出来。(课件:数据表)(1)师:为了将模型制作的相对精确,给大家提供一组数据。(出示课件,等一下)教师指着距离太阳的远近一行,提问:“1”是什么意思?

(2)师:用同样的方法,我们来看一下八大行星的半径。也是把地球的半径看做单位“1”。

假设地球半径的“1”是2厘米,把距离的“1”看做20厘米。各大行星的半径、与太阳的距离是这样的数值,来制作一个太阳系模型。

(3)师:制作要求:A、根据八大行星半径数据画出相应的行星,并

沿边缘剪下。

B、制作完毕后,将行星粘贴到装置上部,名称

贴到中部。小组长拿好装置,按照离太阳由近及

远的顺序,到前面米尺上找到本组行星所在位置,

依次站好。

C、用一句话描述一下本组制作的行星的特点。

时间有限,注意小组分工合作,下面请小组长打开信封,看看本组要制作的是哪颗行星,开始吧。

(4)交流展示

师:假如这儿是太阳,现在小组长们都找到了相应的位置点,并

按照离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站好了,大家看看顺序对不对?请大家用一句话介绍一下本组行星的特点吧。

(5)模拟太阳系

教师指着模型:通过制作模型,我们较好地体现了八大行星的大小及排列顺序,但是与太阳距离的远近,我们体现的还是不够准确。谢谢小组长们,请回。

刚才八大行星的大小是按照 1:318550000 缩放的,与太阳的距离是按照 1:748000000000 缩放的,当然,这只是一个相对距离。科学家模拟太阳系真实比例,制作了一个更加精准的模型,,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课件播放视频)

这才是一个精确的太阳系模型,同学们如果有能力,也可以制作一个太阳系模型,拍成视频,发到网上,好不好?

5、总结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太阳家族的成员,很幸运,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在浩瀚的宇宙中,在太阳系之外,会不会还有适合生命存在的星球呢?说不定将来有一天,我们真的会发现外星人,并和它们成为朋友呢!希望同学们课下能够继续去探索太阳家族!

青岛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太阳家族》

对于太阳、八大行星、太阳系、银河系、宇宙这些概念,学生并不陌生,但学生对于宇宙空间还没有形成系统完整的认识。通过前期的学习,学生对太阳、地球、月球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了地球是太

阳系的主要成员之一,太阳系各成员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学生对太阳系的空间概念、太阳系主要成员及其关系等相关内容了解得比较少。本课的设计目的就是让学生将研究的视角延伸到太阳系,通过各种相关资料的交流、模型的构建等活动,让学生比较深入地认识和了解太阳系,知道太阳系的组成及八大行星的排列顺序,初步了解八大行星的主要特点,并在活动中激发学生探索宇宙、热爱科学的欲望。

本单元从探究太阳系入手,通过对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及人类探索宇宙历程的学习和认识,一方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另一方面让学生了解宇宙的相关知识、人类为认识宇宙所做的努力及取得的成果,从而更深刻地意识到“地球是人类唯一家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青岛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太阳家族》

《太阳家族》是青岛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探索宇宙》的第一课,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知道了地球的结构特点、地表的变化、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及太阳的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将研究的视角延伸到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乃至整个宇宙,拓展学生认识的空间,形成对宇宙的宏观认识,激发学生探索宇宙、热爱科学的欲望。因此,本单元既是小学阶段学生了解和认识地球与宇宙的总结单元,也为中学阶段进一步探究宇宙知识做好了铺垫,起到了承前启后

的作用。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利用平板自主学习“八大行星”的位置及特点,制作太阳系模型图两大活动。在平板中,给学生准备了大量关于“八大行星”的学习资料,图文结合,达到让学生在玩儿中学的目的。通过以下题目的学习,如在八大行星中,离太阳最近和最远的分别是哪颗,有生命物质存在的行星,与地球相邻的两颗行星,小行星带分别位于哪两颗行星之间,让学生更加了解八大行星的排列顺序,初步了解八大行星的特点等,拓展学生认识的空间,形成对宇宙的宏观认识,激发学生探索宇宙、热爱科学的欲望。

在制作太阳系模型环节,学生通过亲自动手画行星模型,每个人都参与到活动中,并将模型按八大行星顺序进行排列,提高学生建构模型的能力,锻炼学生模型思维,更加激发学生想要了解太阳系,乐于探究与发现其中奥秘的欲望;能关注科技的发展,体会到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在不断完善中。

教材分析

《太阳家族》是青岛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探索宇宙》的第一课,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知道了地球的结构特点、地表的变化、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及太阳的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将研究的视角延伸到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乃至整个宇宙,拓展学生认识的空间,形成对宇宙的宏观认识,激发学生探索宇宙、热爱科学的欲望。因此,本单元既是小学阶段学生了解和认识地球与宇宙的总结单

元,也为中学阶段进一步探究宇宙知识做好了铺垫,起到了承前启后

的作用。

我们来闯关

一、根据下面八大行星绕日公转剖面示意图,回答问题。

写出下列字母表示的行星名称:

A__________,B__________,C__________,D__________,E________,F__________,G_________,H__________

(1)八大行星中,离太阳最近的是______;离太阳最远的的是_______;(3)有生命物质存在的行星是__________。

(4)八大行星分类E属于__________(类地行星或类木行星)。

(5)八大行星中,卫星最多的是________,大约有_____多颗。没有卫星的是_______、______。

二、读太阳系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小行星带位于__________和__________之间。

(2)写出与地球相邻的两颗行星的代表字母:________、_________。地球的卫星是____________。

(3)体积最大的行星是,公转时间最长的是。(4)八大行星绕日公转的方向相同,都是自__向___ 。

(5)_______又称启明星,是除太阳、月球外天空中最亮的星。

青岛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太阳家族》

本课通过对太阳家族的初步探索,了解各种天体的特点及其运行规律,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资料的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科学探索精神,感受浩瀚宇宙的神奇与博大,激发学生对无限宇宙的探索兴趣和无限遐想。本课在设计上努力体现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教学理念,做到了以下几点:

1、课前指导学生多种渠道搜集与太阳家族有关的资料和图片,将探究延伸至课外,带着问题去,带着成果来。

课前让学生自主搜集有关太阳家族的资料和图片是探究学习的

一种方式,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课上让学生组内交流,教师参与其中。通过使用平板,让学生更加形象、生动、有趣的学习八大行星的相关知识。班内交流,展示研究成果,课堂上相互交流获取的信息资料是合作学习的一种方式,引领学生学会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给每一个学生发言和展示个性的机会。探究式学习和合作式学习相互交融,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2、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探究氛围,学生组内充分交流,课上自由发问,学生各抒己见,探究味很浓。培养学生勇敢的科学探索精神,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

3、探究手段灵活、有感染力,课件制作直观、精致,吸引学生眼球;将枯燥的科学知识以游戏的方式呈现出来,提升了学生的认知兴趣。

利用课件直观展示太阳家族的运行轨道便于学生发现行星的特点及其运行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通过制作太阳系模型,在玩中学,让学生对八大行星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

青岛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太阳家族》

《太阳家族》是青岛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探索宇宙》的

第一课,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知道了地球的结构特点、地表的变化、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及太阳的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将研究的视角延伸到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乃至整个宇宙,拓展学生认识的空间,形成对宇宙的宏观认识,激发学生探索宇宙、热爱科学的欲望。《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知道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知道太阳系中有八颗行星,描述它们在太阳系中的相对位置。太阳系是人类已经探测到的宇宙中很小的一部分,地球是目前人们认识到的宇宙中唯一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本领域内容的学习,将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地球和宇宙的探究热情,发展空间想象、模型思维、逻辑推理等能力,初步建立科学的宇宙观和自然观,以及人地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根据以上内容,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根据相关信息制作简易的科学模型——太阳家族模型;会查阅、整理从书刊及其他途径获得的科学资料;能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问题作假设性解释;能用适当的方式交流信息、展示研究过程和结果。

2、激发学生想要了解太阳系,乐于探究与发现其中奥秘的欲望;能关注科技的发展,体会到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在不断完善中。

3、能通过阅读、观察、讨论等方式探究太阳系的组成及其特点,知道八大行星的排列顺序,初步了解八大行星的特点。

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_全册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 科 学 实 验 教案 教师: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实验一:放大镜

【实验类别】分组实验 【实验目标】放大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实验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实验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学过程】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三、放大镜的特点 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镜片具有“凸”、“透”的特点)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有没有像放大镜那样能放大物体呢?请同学们找一找。 2、学生尝试利用平面镜、玻璃、水、水槽、集气瓶、烧瓶等物体来放大物体的像。(发现圆柱形及球形的装满水的容器及水滴都具有放大的作用) 3、师: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四、小结 于熟悉的放大镜,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或收获吗?(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运用放大镜细心地观察物体,还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细节) 【实验结论】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教案(下)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1 放大镜 【教学目标】 1. 了解放大镜的工作原理。 2. 会使用放大镜观察细小物体或物体的细节。 3. 能根据放大镜的特征,利用简单的材料制作简易放大镜。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幻灯片(原始计算机、电视机屏幕图像与放大镜下的计算机、电视机屏幕图像的对比) 学生分组:放大镜、树叶、新闻纸;书写纸、铅画纸、过滤纸;烧瓶、烧杯、盐水瓶、塑料薄膜、水槽(带水)。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放大镜是我们在科学学习中经常用到的工具,我们会在什么时候用到它?我们曾用它观察过什么?有什么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就让我们进行观察,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 二、探究过程 1. 放大镜下的发现 (1)教师出示桂花树叶和新闻纸,要求学生用眼睛观察并记录。 (2)出示放大镜,要求学生用放大镜观察桂花树叶和新闻纸。

学生分组:方格纸、放大镜(5倍)、放大镜(10倍)、布、无色玻璃球、粉笔、铅笔头、石块、八角茴香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们在用放大镜观察物体时有哪些问题?每个放大镜把物体都放得一样大吗?怎样知道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呢? 二、探究过程 1.放大了多少倍 用放大镜观察书写纸上的小字,我们怎么知道被放大了多少倍?让学生讨论测算放大镜放大倍数的方法。 方法一:将放大镜放在有格子的纸上,数出放大镜范围内的格数(A);再将放大镜提高,直至格子放大到最大、最清晰,数出放大镜范围内的格数(B);A除以B就是放大镜放大的倍数。 方法二:用直尺量出方格的边长(A);再将放大镜提高,直至格子放大到最大、最清晰时,将直尺搁在放大镜上量出被放大的格子的边长(B);B除以A就是放大镜放大的倍数。2.什么样的放大镜能放得更大 (1)教师出示放大倍数不同、直径相同的两个放大镜,问: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形状上有什么不同?想一想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什么有关? (2)学生观察两个放大倍数不同的放大镜,并用这两个放大镜放大书写纸上的字。讨论: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什么有关?

小学六年级科学教学设计讲述

1.常见的建筑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设法收集不同历史时期关于房屋的资料。 2.能分析出一座砖结构房屋的结构、层次与构成。 3.能设定标准对建筑物进行分类。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大胆进行推测,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2.能与其他同学一起分析研究各种问题。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能有根据地说明从古到今人类房屋发展变化的原因。

2.能具体说出某一个建筑物所用的建筑材料有哪些特点和功能。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1.能分析出建筑材料和技术的发展进步对房屋变化的作用。 2.能通过推理解释不同地区民居具有不同风格的原因。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活动2“不同风格的房屋”。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设备,各种建筑物的图片。 课时建议: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一)导课 谈话:房屋是人类居住、生存的地方。有了房屋,人类才结束了露宿旷野的历史;有了房屋,人类才有了稳定的生活。房屋对于大家来说并不陌生,那大家知不知道古代的房屋是什么样子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房屋的变化。 (二)新课教学 ◆活动1:房屋的变化 1.教师出示不同时期的房屋组图。 提问:刚才你们看到的这组图片都是什么? 学生回答。(房屋)

教师:你们能给这几幅图片中的房屋按照出现年代的早晚给它们排序吗? 小组讨论,排序,说说排序的理由。 讲述:早在55万年前,我们的祖先为了生存,开始寻找能够遮风、避雨、御寒的“房屋”,后来他们终于找到了能够当房子的山洞。从山洞到现在的高楼大厦,人类的房屋发生了很大变化。 提问:引起房屋发展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人类为了生存,为了更好的适应自然环境,抗御自然灾害和野生动物的伤害,发明了房屋。) 2.房屋的发展过程。 (1)阅读教材p2、p3的材料,说说房屋的发展过程? 洞穴、草棚——木屋——砖瓦房——钢筋混凝建筑。 (2)列举不同历史时期有代表性的房屋,分析并记录它们的外形、材料、功能、采用的工具和技术。

最新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材目录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 放大镜 2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3 放大镜下的晶体 4 怎样放得更大 5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 6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 7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 8 微小世界和我们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 1 我们身边的物质 2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3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4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5 铁生锈了 6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7 控制铁生锈的速度 8 物质变化与我们 第三单元宇宙 1 地球的卫星——月球 2 月相变化 3 我们来造“环形山” 4 日食和月食 5 太阳系 6 在星空中(一) 7 在星空中(二) 8 探索宇宙 第四单元环境和我们 1 一天的垃圾 2 垃圾的处理 3 减少丢弃及重新使用 4 分类和回收利用 5 一天的生活用水 6 污水和污水处理 7 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 8 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三、放大镜的特点 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镜片具有“凸”、“透”的特点)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有没有像放大镜那样能放大物体呢?请同学们找一找。 2、学生尝试利用平面镜、玻璃、水、水槽、集气瓶、烧瓶等物体来放大物体的像。(发现圆柱形及球形的装满水的容器及水滴都具有放大的作用) 3、师: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四、小结 1、师:对于熟悉的放大镜,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或收获吗?(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运用放大镜细心地观察物体,还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细节) 2、课外你可以尝试着用一些简易的材料自己制作一面放大镜,或者用你的放大镜去仔细观察身边的物品,看看还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过程与方法:使用放大镜观察身体结构的细部和活动

湘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湘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精品 第1单元生物的进化 1 生命的历程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通过查找资料,了解地球上生物的由来。 2.通过对四个时期化石的比较,分析地球上生物的变化。 3.模拟辩论,收集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探究生物由来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科学的结论依靠事实证据进行证明。 科学知识 1.知道化石是研究地球生物演变的重要证据。 2.了解地球生物进化的四个时期中的代表生物。 教学准备有关说明地球上生物来源的科普书籍。(有条件的可以在网络教室上课,课前可制作专题网页)化石形成过程短片。 第1课时 一.教学导入 阅读思考: 学生阅读单元页中的诗,师提出问题:“通过阅读,你发现了哪些科学问题?” 在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后,借助本课教材引入部分揭示要研究的问题: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仲,生命经历了怎样的历程?(板书课题) 二.交流讨论 1.教师讲述:在浩瀚的海洋里、广袤的陆地上、辽阔的天空中有众多的生命形式,它们是如 何形成的?漫漫历史长河中,生命经历了怎样的历程?

曾经有两种观点: “古时候人们认为地球上的一切生物都是神创造的。” “科学家们认为地球上的生物都是进化而来。” 你们认为呢?(后者的观点是正确的) 2.讨论 那么你们看待古时候人们认为一切生物都是神创造的这一说法?还知道哪些有关神创造生物的神话故事?(约3分钟) 引导学生交流并认识到,人类自古就关注自己的来历,神话故事是古代人们解释自然现象的一种方式。 3.思考:科学家们认为地球上的生物都是进化而来的,那么这样的结论是怎么得出来的呢? 可以凭空得出吗?(需要证据) 4.我们怎样查找? 5.学生查找资料,并分析提取证据 6.交流小结 三.布置作业 课后利用网络或其它资料继续查找生物进化的证据。 第2课时 一.组织交流:又查到了哪些生物进化的证据? 二.了解地球上的生物是怎样变化的 师:前面的证据让我们零碎的了解了一些动物由某一种进化到某一种,那地球上的生物究竟是怎样变化过程?我们无法目睹在遥远的过去,地球上所发生的事情,那么人们靠什么去研究去认识呢?(化石) 活动2 化石告诉我们什么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

人教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 全册教材分析 一指导思想 积极贯彻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科技教育应从娃娃抓起”的指示,适应“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示,引导少年儿童开展各类科技活动,培养少年儿童科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少年儿童的科学素质,努力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内容生动活泼,有很大的弹性和开放性。注重突出科学、植物、比较、测量的联系,加强了和其它学科的联系。包括二个单元:植物、比较与测量。根据新科学课程标准,本册重在培养学生以下几种科学素养: 科技探究:知道科技探究涉及的主要活动,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能进行观察、实验、制作等探究活动。对动植物、环境等科学内容进行探究。 科学价值观:保持与发展想知道,爱提问、大胆想象、乐于探究的愿望。关心新事物与生活的联系。正确的理解科学,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互助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学习中尊重事实、注重环境保护

和与自然和谐相处。 科技知识:使学生了解生命世界、地球与宇宙世界的一些基础知识。以及运用知识进行科学探究活动。 通过本册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科技课的兴趣,使学生在探究、科学价值观、科技知识二各方面得到发展。 三、教学措施: a)开展生动的科技课,引领学生进行主动地探究学习。 b)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把科学探究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与科学知识目标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技能与社会生活相联系,逐步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c)重视科学与技术的联系。致力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技术设计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d)树立安全意识。培养学生具有安全参与探究活动的知识、能力和习惯。 四、潜能生培养措施: 根据对学生情况的了解,结合科学课的特点。潜能生主要表现在: 1、对学科知识无学习兴趣; 2、无科学探究意识,科学探究能力差; 3、缺乏合作意识; 4、实践能力不足。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 全册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 1.水滴里的生物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借助显微镜这种观察水滴里的微生物; ●能够认真细致观察并描述水滴里的微生物; ●能够用图表现出自己观察到的水滴里的几种常见微生物。 知识与技能 ●认识微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大多是单细胞的生物; ●知道微生物、动物、植物共同构成生命世界; ●知道微生物分布广泛,种类繁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 ●体验到探索生命奥秘的快乐与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一滴水里有什么。 难点:科学地使用显微镜。 教学准备: 放大镜、显微镜、水样、切片、图片、抹布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导学生观察采集的水样 1.学生观察水样:课前请大家从熟悉的地方采集了水样,现在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你带来的水样是什么样的? 2.学生汇报。 3.学生可用放大镜等进一步观察水样并汇报。你是用什么方法观察到这些结果的?4.谈话:假如让你进一步对水样进行观察,你想借助什么工具? (引导学生明白要想观察极微小的、肉眼看不到的物体要借助工具——显微镜) 5.激趣:取一滴水放在显微镜下,水滴里有什么?这将是怎样一个世界呢? 二、引导学生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 1.讲述:既然我们想借助显微镜来做进一步的观察,下面就先来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

2.学生认识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及各部分的作用。 3.教师示范使用方法。强调轻拿轻放。 4.使用显微镜观察时,教师强调以下几点: (1)反光镜不能直接对着太阳,否则会伤害眼睛; (2)使用时要小心,镜头不要碰着玻片; (3)不能用手触摸目镜和物镜。 三、组织学生借助显微镜观察水样 1.谈话:显微镜下,水滴里到底会有什么?让我们一起细心、耐心、认真地来观察一滴水,看看你能发现什么,把你的发现画在活动记录上。 2.学生分组观察。 (在学生活动时教师要注意巡回指导他们的观察活动,及时了解学生的发现,指导他们正确使用显微镜观察) 3.汇报交流:水滴里到底有什么?它是什么样子的?在运动吗? (汇报时教师用多媒体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的观察记录,并让学生用语言进行描述)4.教师小结:在一滴水中,生活着许许多多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大多是一个细胞构成的生物,它们非常小,用肉眼根本看不到,只有借助显微镜才能看到,所以叫微生物。(板书:微生物)刚才我们看到的那些不动的微生物中,最常见的是水藻,有蓝藻、团藻、金藻等。运动的微生物中有钟形虫、草履虫等。此外,水中还有既不属于动物也不属于植物的微生物——细菌,细菌一般也是不动的,有球状的、杆状的、螺旋状的。 5.认识其他的水中微生物:不同的微生物喜欢生活在不同的水域中,想看看水中还有哪些微生物?(多媒体展示——水中各种常见微生物) 四、阅读列文虎克的故事并认识微生物的相关知识 1.学生阅读列文虎克的故事。 (1)谈话:你知道如此神奇的世界是谁第一个发现的吗? (2)学生阅读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的故事,教师作相应补充介绍。资料: 列文虎克,A.van Antonie van Leeuwenhoek (1632~1723) 荷兰显微镜学家、微生物学的开拓者。1632年10月24日生,1723年8月26日卒,生卒地均在荷兰的代尔夫特。幼年没有受过正规教育。1648年到阿姆斯特丹一家布店当学徒。20岁时回到代尔夫特自营绸布店。中年以后被代尔夫特市长指派做市政事务工作。这种工作收入不少,又很轻松,使他有较充裕的时间从事他自幼就喜爱的磨透镜工作,并用之观察自然界的细微物体。由于勤奋及本人特有的天赋,他磨制的透镜远远超过其同时

河北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冀教版)

[河北版科学教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 第1课小草和大树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什么是草本植物、什么是木本植物; 能力目标:能够辨别植物的茎的主要特征,并根据它的特点辨别出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 情感目标:在相互的合作中,体会学习科学的乐趣和学会相互合作。教学重点:能根据某一植物的特点,正确的辨别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教学难点:能根据某一植物的特点,正确的辨别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比较小草和大树(外出观察) 1、导入:对于生活在我们周围的植物,我们早已不在陌生。今天。我们也将到校园里去看看,寻找一些小草和大树进行观察,比较它们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2、要求: (1)、以小组为单位,听从小组长的安排; (2)、注意安全,不能攀爬大树和随意的采摘小草和树枝; (3)、认真的观察,及时的做好记录。 3、观察 4、整理汇报: (1)、“我”观察到的小草 (2)、“我”观察到的大树 (3)、归纳:你发现小草的茎和大树的茎有什么不同吗? 5、认识: 像蟋蟀草一样具有比较疏松、柔软、支持力弱的茎的植物,称为草本植物;像玉兰树那样具有比较紧密、坚硬、支持力比较强的茎的植物,称为木本植物。 6.辨别:我们常见的植物中那些是木本植物?那些是草本植物? 二、活动二:给植物分类 1、导入:认识了许多的植物后,你会从些方面来对它们进行分类呢? 2、观看书中提供的图片,初步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分类的标准; 3、小组内讨论分类的标准;

4、根据分类的标准给植物进行分类; 5、汇报分类的结果; 6、统计:全班同学共找到多少种分类的方法? 三、拓展:认识一些新的植物 绿藻 水绵 肾蕨 苔藓 板书设计: 小草和大树 草本植物:蟋蟀草…… 木本植物:玉兰树…… 其他分类的标准:根、叶、花、种子…… 第2课植物博览会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植物的多样性。 2、锻炼学生自己动手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学会相互交流、沟通。 教学重点:锻炼学生自己动手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 教学难点:学生自己筹办一个植物博览会。 课时安排:2课时 材料与工具:1、学生自己搜集的图片资料。 2、布置展览台。 教学活动:活动1参观植物博览会 活动过程: 1、学生把搜集到的图片资料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展示。 2、学生把自己所搜集的资料进行分类。 如:经济作物、食用植物新品种、观赏植物等 提问:虞金香、构骨、马尾松、大豆、猪笼草、金灯藤、蔬菜温室大棚、含羞草、银杏、耐储存的转基因番茄、珙桐这些植物应该把它们分别放在哪个展台上展示? 小结。 活动2筹办植物博览会

小学科学六年级教案《病毒》教学设计doc资料

小学科学六年级教案《病毒》教学设计

病毒 教学目标: 1、通过对病毒资料的搜集,学会查阅、整理从各种途径获得的 科学资料;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与交流研究结果;能积极地参 与小组评议,直到对别人提出的问题进行质疑也是科学研究的一部分。 2、愿意参与和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讨论与活动;在小组合作学 习中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愿意合作交流。 3、知道病毒是一类特殊的生物;了解有关病毒性传染病的防治 措施。 教学重点:病毒是一类什么样的生物 教学难点:由病毒感染的病的种类,主要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录像、有关病毒的资料等 学生准备:搜集病毒性疾病的相关资料和有关病毒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课件创设情境,激发提问 你都知道最进在非洲出现的传染病是什么病毒引起的吗?病毒课件埃博拉病毒图片.doc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埃博拉图片,激发 学生探究科学知识的兴趣。 1、教师谈话:看过刚才的图片,你有什么问题要问?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将学生的问题简单的记录在黑板上。)整理有价值的问题(个别简单问题随时进行解决)进行归类,确定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2、教师谈话:学习了本课,你或许就能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板书课题:病毒。) (二)对病毒性疾病初步探究(搜集分析现象) 1、谈话:课前同学们都对各种病毒性疾病进行了调查了解。你了解了哪些病毒引起的疾病:你了解了有关这些疾病的什么知识?根据老师为你们提供的表格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整理,过一会儿,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汇报。 2、学生分组交流、整理病毒性疾病的有关内容。教师巡视,及时发现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适时指导。 3、汇报、评价:各组选派一名代表对本组的整理纪录进行汇报,各组间进行交流,互相评价、取长补短。 4、补充、扩展:这一活动的最后,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适当补充一些有关病毒性疾病的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如:可借助图片向学生展示患各种疾病的人或动物、植物,给学生一个感性认识。 5.引导学生概况出预防各种病毒性疾病的措施。 小组交流、汇报。 总结:通过交流,我们发现病毒一般通过空气、饮食、体液或接触等途径进行传播。因此我们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人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集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 全册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精品教案全册 1.小草和大树 教学设计思想: 本课旨在通过对具体植物的观察、比较,找出一类植物的共同特征,并利用学到的方法去认识更多的植物类别及其主要特征。其重点是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植物的特征,学习简单的分类方法。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放大镜等工具对植物进行细致的观察,并用图和文字进行记录。 2.能分析出某一种植物的典型特点或特征(包括形状、颜色、气味等)。 3.能够归纳出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的共同特征。 4.能根据植物的不同点,采用一定的标准,对植物进行分类。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与其他同学交流,找出比较合理的分类方法。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能通过观察,发现一些植物的主要特征。 2.能举例说出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的特点。 3.能感受到地球上的植物种类很丰富。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能设法在不损坏植物的前提下研究植物。 教学重点和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植物的特征,学习简单的分类方法。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设备,各种植物的图片。 课时建议: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谈话:在地球上生长着各种各样的植物,有些植物覆盖在陆地表面,有些生活在海洋、湖泊、河流和池塘中。迄今为止,人们已经知道的植物大约有30万种。千姿百态的植物使自

然界多姿多彩,生机勃勃。大家想不想认识千姿百态的植物呀?让我们一起来观察吧! (二)新课教学 ◆活动1:比较小草和大树(外出观察) 1.谈话:对于生活在我们周围的植物,我们早已不再陌生。今天,我们一起到校园里去看看,寻找一些小草和大树进行观察,比较它们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2.要求: (1)以小组为单位,听从小组长的安排; (2)注意安全,不能攀爬大树和随意的采摘小草和树枝; (3)认真的观察,及时的做好记录。 3.学生活动 4.整理记录,归纳总结并汇报: (1)“我”观察到的小草 名称轮廓图根、茎、叶等器官的主要特点 (2)“我”观察到的大树 名称轮廓图根、茎、叶等器官的主要特点 (3)归纳:你发现小草的茎和大树的茎有什么不同吗? 5.总结 像蟋蟀草一样具有比较疏松、柔软、支持力弱的茎的植物,称为草本植物;像杨树那样具有比较紧密、坚硬、支持力比较强的茎的植物,称为木本植物。 6.辨别:我们常见的植物中哪些是木本植物?哪些是草本植物? ◆活动2:给植物分类 1.谈话:为了更好的认识和研究各种各样的植物,需要根据植物的特征,对植物进行分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教科版修订版六年级下册教材目录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 放大镜 2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3 放大镜下的晶体 4 怎样放得更大 5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 6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 7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 8 微小世界和我们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 1 我们身边的物质 2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3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4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5 铁生锈了 6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7 控制铁生锈的速度

8 物质变化与我们 第三单元宇宙 1 地球的卫星——月球 2 月相变化 3 我们来造“环形山” 4 日食和月食 5 太阳系 6 在星空中(一) 7 在星空中(二) 8 探索宇宙 第四单元环境和我们 1 一天的垃圾 2 垃圾的处理 3 减少丢弃及重KCG高温齿轮泵新使用 4 分类和回收利用 5 一天的生活用水 6 污水和污水处理 7 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 8 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ZYB系列渣油泵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冀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教学设计

冀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第一单元植物角里的科学 《植物角里的科学问题》教学目标:1、能对现象的原因、条件、过程和结果进行大胆的猜想,借助资料完善自己的猜想。2、会从众多的问题中选出科学问题,能通过查阅资料丰富自己的猜想。3、乐于接受他人的观点,学会借助他人的研究成果进行学习。教学重点:1、借助他人的资料丰富自己的猜想,但又不迷信权威。2、通过各种方法选出科学问题。教学难点:选出科学问题。教具准备:几盆身子倾斜的花草,资料卡,图片,关于植物的书籍,准备好资料本。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观察与提问在每组桌子上放置一盆倾斜的凤仙花,斜向南方。师:不知道什么时候,窗台边上的凤仙花,都悄悄的把头探向了窗外。它们倾斜着身子,好像被窗外的某种力量所吸引。有标记的这里向着南方。你们能找到答案吗?学生思索,可以有少部分的学生回答。师: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现象?比如路边的哪棵树、盆景、向日葵(教师出示照片)。对于这些现象,我们有哪些认识和疑惑?请同学们交流。二、猜想与假设师:谁有这么大的魅力,让花草为之倾倒?请同学对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条件、过程进行猜想。学生讨论后交流。教师记录学生的猜想。师:要找到真正的答案,我们很有必要要借助他人的研究成果,帮助我们作出更全面的猜想。比如科学家的研究、学者的报告,书上的资料等。三、分析与总结师:这么多猜想,究竟真正的答案是什么呢?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分析大家作出的各种猜想,对于明显不符合实际的猜想,我们应及时排除,以确保更具有价值的假设能得以研究。这样获得的问题,才更可能是一个科学问题。(板书《植物角里的科学问题》)师:哪个假设最不可能成立呢?说说理由。请同学说出判断的方法和结果。比如,“不可能是风刮斜的。因为这几天没有大风;另外,窗户晚上还关着,没有北风吹过来。”我们可以通过报纸查天气预报,还可以实地观察。记录学生最后留下的科学问题。师:我们不能对所有的猜想都进行探究,因为时间、能力、条件等都是有限的,怎么办呢?我们常常借助他人的研究成果来帮助我们作出更全面的猜想;同时又要对这些猜想进行选择,可以用观察、访问、分析等方法选出可能成立的假设,选出科学的问题后,再进行进一步的探究。四、计划与组织师:实验是验证猜想的有效方法之一。我们怎么进行实验呢?请同学们讨论你们所选问题的实验思路。 学生讨论,教师巡视。交流。重点是思路的调整和肯定,材料的准备。师:根据同学们的实验思路,我们可以在这节课后准备好我们的实验材料。为下节课的实验做好准备。 《在实验中探秘》教学目标:1、经历设计实验、动手做实验、收集实验现象、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获取结论、把实验结论和同学们共享的科学探究过程,知道植物的向光性和植物根的向水性。2、在实验过程中能与小组同学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实验方案。3、能和小组同学一起,坚持实验观察,并做好记载。4、能对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获取科学的结论。5、在实验过程中能认真观察,积极思考,产生新的问题。6、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乐趣。教学准备:1、学生准备:一人准备一株矮小的植物。2、小组准备:探究记录本;标签纸 4 张;纸盒四只;水壶一只;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引入学习1、谈话:植物角的植物为什么会产生这些变化?教学说明:通过谈话,唤起学生关于植物角植物变化而产生的问题的记忆,提出研究问题。学生可能根据上节课提出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猜想:和阳光照射的方向有关;和长期只在花盆的一侧浇水有关;和土壤里肥料分布不均匀有关等。学生的猜想有的有一定的依据,有的则是无依据的。如果出现不合理的猜想,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辨析,排除不合理的猜想。2、提问:怎样才能验证我们的猜想呢?教学说明:学生可能会根据以往科学探究的经验,提出“做实验”。猜想只有通过实验才能验

(新整理)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

(新整理)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篇一《使用工具》 学习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白什么是工具,工具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2、通过实践、探索发现做同样的事情,用不同的工具效果不同的,并从中了解更多的常用工具。 3、通过学习使学生意识到工具和机械可以帮助我们做一些事情,恰当地选用工具和机械可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培养学生善于动脑的效果,形成良好的科学的习惯。 教学重点: 选用不同工具解决问题 教具准备: 科学活动记录表;剪刀、螺丝刀、开瓶器、羊角锤、小刀、镊子、老虎钳(教师);图钉铁钉、木螺丝钉。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同学们,在日常学习中,这些事情你知道是怎么做的吗? 1、做作业时削铅笔怎么办?(用小刀或铅笔刀) 2、做饭时把菜截断怎么办?(用菜刀) 3、把纸剪成纸花怎么办(用剪刀)…… 象上面所用的小刀或铅笔刀、菜刀、剪刀……这些物品叫做工具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个新的内容――使用工具(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课 (一)认识工具 1、我们用过什么工具?看书P2页在书中寻找出现的工具,把工具名称和能做的事情填在第二页的表格内。 2、抽学生汇报工具名称和作用: 名称:可以做那些事情名称:可以做那些事情 锤子:可以定钉子、拔钉子等改刀旋转木螺钉 剪刀可以纸等裁剪物品钳子:可以剪断电线等物品 小刀:可以裁断纸等物品开瓶器:打开啤酒瓶等物品…… 3、教师小结:同学们对工具的使用比较熟悉,能结合到现实生活来完成很好希望大家继续努力 (二)、选用什么工具好 1、老师这里有一颗铁钉子和一颗木螺钉,你用什么工具可以把铁钉子和木螺钉定人木料中?(学生小组演示,教师在旁边指导) 2、小结: ①选择锤子把铁钉子定人木料中 ②选择木螺刀把木螺钉璇入木料中 ③也可以用锤子把木螺钉定人木料中,但是没有木螺刀方便。 思考:如果要把上面的钉子从木板中取出来,该选择什么样的工具比较好? 分组发言共同评论。 三、完成教材3页三项任务应该选择的工具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机械指的是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各种装置。杠杆、滑轮、斜面等都是机械。简单机械又被人们习惯地称为工具。 过程与方法:常识在实践中解决指定的科学问题(如拔图钉、铁钉和木螺钉),发现做同样的事情,用不同的工具效果是不同的,并从中了解更多的常用工具。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工具和机械可以帮助我们做一些事情,恰当地选用工具和机械可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 【教学重点】选用不同工具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选择不同工具解决问题的原因讨论。 【教学准备】 记录表(学生);常用工具,剪刀、螺丝刀、开瓶器、羊角锤、小刀、镊子、 老虎钳(教师);钉有三个图钉、2个铁钉、两个木螺丝钉的木板一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个漂亮的窗花剪纸是用什么工具制作出来的?(出示窗花剪纸)。 剪刀除了能剪窗花之外还能做些什么事?(剪绳、剪指甲……) 那么锤子能帮助我们做哪些事情?(出示锤子) 二、我们用过什么工具 1、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事情,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我们常用的工具(板书课题:使用工具) 2、你还知道哪些工具?他们能帮助我们做什么事?请大家在小组内讨论一下,然后把工具名称和能做的事情填在书本P2表格内。比一比,哪些同学想地更多。 3、小组讨论填表 4 请一个小组上台来介绍,并且可以使用老师讲台上的工具做示范(提供工具)。 5、教师小结:看来同学们对工具的使用已经比较熟悉,并且能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了。那么下面就请大家来帮我解决一个问题。(启后) 三、选用什么工具好 1、老师这里有钉有一些钉子的木板(出示木板), 1)如果要把钉子冲木板中取出来,请问我该选择什么样的工具比较合适? 2)请小组内的同学先观察一下钉在木板上的钉子,思考你需要哪些工具? 3)说说你选择这些工具的理由 2、小组长领材料,组织小组成员开展实验 3、全班交流:说说你们刚才选择的工具是最合适的吗? 分组发言共同评论。 四、完成三项任务的工具选择

粤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 1.丹顶鹤生活在哪里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知道丹顶鹤是一种珍稀禽类 过程与方法:知道丹顶鹤栖息于芦苇及其他荒草的沼泽地带.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保护野生动物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懂得保护野生动物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新授课 活动1丹顶鹤的家在哪里 1、小组讨论 2、小组长汇报。 (分布在嫩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繁殖;长江下游及沿海越冬;在河北、山东为旅鸟,台湾偶见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大型涉禽.全长约120厘米.体羽几乎全为纯白色.头顶裸出部分鲜红色;额和眼先微具黑羽;喉、颊和颈大部为暗褐色.次级和三级飞羽黑色,延长弯曲呈弓状.尾羽短、白色.嘴灰绿色,脚灰黑色.)活动2 适应环境的身体特征 1、小组讨论 A丹顶鹤适应环境的身体有些特征? B“讨论”。 2、小组长汇报。 (丹顶鹤栖息于芦苇及其他荒草的沼泽地带.食水生植物的嫩芽、种子、水生昆虫、软体动物和鱼类等. 月中、下旬开始营巢产卵,筑巢于周围环水的浅滩上的枯草丛中,每窝产卵2枚,雌雄鸟轮流孵卵,孵化期20-33天.待幼鸟学会飞行,入秋后,丹顶鹤从东北繁殖地迁飞南方越冬.我国在丹顶鹤等鹤类的繁殖区和越冬

区建立了扎龙、向海、盐城等一批自然保护区.在江苏省盐城自然保护区,越冬的丹顶鹤最多一年达600多只,成为世界上现知数量最多的越冬栖息地) 三、小结: 谈学生谈学习收获? 2.生物生存的环境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描述生物圈的范围,说出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 ②分析生物圈中生物栖息地的类型; ③关注栖息地的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2.能力目标 通过对生物栖息地类型的观察,提高学生观察、分析、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同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树立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栖息地的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二、新授课 活动1 环境提供了什么 1、小组讨论 2、小组长汇报。 (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是:阳光、空气、水分、适宜的温度、稳定

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人教版最新

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 教学内容: 本册内容由“微小世界”“物质的变化”“宇宙”和“环境和我们”四个单元组成。 “微小世界”单元,将引领学生经历从肉眼观察到放大镜观察,再到显微镜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观察丰富多彩的昆虫、晶体、细胞及微生物,使他们既了解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历程,又对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部分成果进行梳理,扩大视野,提高认识。 “物质的变化”单元,学生将通过一系列的研究,观察和认识物质变化是常见的自然现象,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种类型。在研究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学生将根据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认识到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产生新物质,从而将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区别开来。 “宇宙”单元,学生将在感知的基础上,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建立有关环形山、太阳系、星座、星系等模型,对月相、环形山、日食、月食、星座、星系等有初步的认识。希望他们能认识到宇宙是一个庞大的、运动变化着的系统,不同宇宙空间分布着不同的天体。人类通过不断的探索,将发现越来越多的宇宙奥秘。 “环境和我们”单元,从垃圾和水两个主题出发,学生将探究垃圾的来源、成分和处理方法;将探究水污染的成因,了解污水处理的方法等,从而对人类生活带来的环境问题有一定的了解,真切地认识到环境问题是人类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并且能够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开展环境保护行动。 通过以上不同视角对周围世界的探究,学生将会对小学阶段所学的物质世界、生命世界、地球与宇宙等内容有一个概括性的认识:世界是变化着的,多样的;世界是物质构成的,人无时不刻不在与之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我们应当保护地球环境。 在本册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教学目标 1.过系列化的探究活动,较全面地收集证据。在本册,学生除了通过观察、实验方式外,还将学会用统计、调查、收集资料等方式来收集证据。比如对垃圾问题、水资源问题的研究。 2.各种证据进行处理,尤其是对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如根据资料对水中微生物的研究,根据八大行星数据表建立太阳系模型等。 3.习对现象进行科学解释,获得概念性理解。本册将让学生学习用多种不同的方式对探究的结果进行解释,如画出通过显微镜观察出的结果,画日食成因图,建立环形山模型,形成垃圾问题的解决方案等。 4.对探究的理解。如在“物质的变化”单元中,分辨现象与证据的关系,认识证据支持结果的重要性等。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