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地貌的形成原因

地貌的形成原因

地貌的形成原因
地貌的形成原因

地貌的形成原因

1 流水侵蚀,如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和长江三峡,虎跳峡这样的河流峡谷和云贵高原上的喀斯特地貌

2 风力侵蚀,如西北戈壁的风蚀城堡和风蚀蘑菇

3 流水搬运,如黄河中的泥沙

4 风力搬运,如黄土高原和沙漠的形成

5 流水沉积,如华北平原,长江三角洲等河流冲击平原

6 风力堆积,如黄土高原和沙漠的形成

7 固结作用,如沉入海底的泥沙受到压力,固结成为石灰岩

8 冰川刨蚀,如挪威的峡湾和北美洲五大湖的形成

根据一定原则对地表起伏形态划分的类型。一般认为,普通地貌类型应按形态与成因相结合的原则划分,但由于地貌形态,地貌营力及其发育过程的复杂性,目前尚没有一个完全统一的分类方案,一般采用形态分类和成因分类相结合的分类方法。

地貌形态类型指根据地表形态划分的地貌类型。目前世界各地的形态分类并不统一。我国的陆地地貌习惯上划分为平原、丘陵、山地、高原和盆地五大形态类型。由中国1:1 000000地貌图编辑委员会审定的《中国1:1 000 000地貌图制图规范》(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确定了平原、台地、丘陵和山地四个基本形态类型。在这一形态分类中,把盆地和高原视为有关形态类型的组合。较小的形态类型,大多与其成因结合起来进行划分,如新月形沙丘、冰斗、溶斗等,只有这种形态—成因结合的分类,才能更好的反映这些形态类型的特点。

地貌成因类型指根据地貌成因划分的地貌类型。由于地貌形成因素的复杂性,目前也没有统一的成因分类方案。根据外营力,通常划分为流水地貌、湖成地貌、干燥地貌、风成地貌、黄土地貌、喀斯特地貌、冰川地貌、冰缘地貌、海岸地貌、风化与坡地重力地貌等。外力地貌一般又可以划分为侵蚀的和堆积的两种类型。根据内营力,通常划分为大地构造地貌、褶曲构造地貌、断层构造地貌、火山与熔岩流地貌等。无论是外营力地貌还是内营力地貌,在动力性质划分的基础上,都可以按营力的从属关系和形态规模的大小,做进一步的划分。

比较完整的地貌分类系统,常常是既考虑外营力和内营力,又考虑形态及其规模的多级的混合分类系统。另外,根据实际需要,还可以进行专门的地貌分类,如有喀斯特地貌分类、风沙地貌分类,以及直接为生产服务的应用地貌分类等。

喀斯特地貌成因及特点分析

重庆师范大学 遗产旅游学生课间作业论文 项目名称《喀斯特地貌成因及特点分析》 专业旅游管理 年级 ****** 级 学生姓名 ****** 2012年4月

摘要: 喀斯特地形也称为石灰岩地形,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水对可溶性岩石所进行的作用,统称为喀斯特作用。一般指碳酸盐岩分布地区或存在流经石灰岩的地下水所特有的地貌现象。当雨水或者地下水与地面碳酸盐类岩石接触时,就会有少量碳酸盐溶于水中。经过长时期的溶解侵蚀,形成了以地表岩层千沟万壑为标志的地表特征。在喀斯特地貌下往往存在地下河、溶洞等景象。 喀斯特地形的地表崎岖、土壤十分贫瘠,不利农业发展,因此在云贵高原有“地无三里平,天无三日晴,人无三两银”的俗谚。但其千沟万壑的特色却十分受到观光客青睐。目前巴尔干半岛及中国重庆、广西、贵州、云南一带均有喀斯特地形的存在,其中重庆-贵州的武隆喀斯特国家地质公园为联合国自然遗产。 该种地形地理学家最早在克罗地亚喀斯特高原做有系统的研究,因此又称喀斯特地形。喀斯特是位于斯洛文尼亚西南部河谷以南,并延伸到意大利东北角大城邻近狭长地带的一片高地。因为该地区绝大部份位于斯洛文尼亚境内,所以简述为位于斯洛文尼亚是可以接受的。 1.喀斯特起源 “喀斯特”是斯洛文尼亚伊斯特拉半岛的一个地区。(当地称为Kras,意为岩石裸露的地方)这里在中生代形成了分布广泛的厚实的石灰岩层。经过长时间的水流侵蚀,形成了可能是世界上最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之一。故而地质学家们将这种石灰岩层所特有的地形冠名以“喀斯特”。 2. 化学原理 喀斯特地形的形成通常是温带气候地区pH值较低的酸性雨和石灰岩层所造成的。随着地表下的岩石不断与水反应,将不溶的碳酸盐在与二氧化碳的共同作用下不断生成可溶但不稳定的碳酸氢盐,在排水较好的地下岩层就能形成一个大的溶洞。溶洞中的水在流动时,其溶解的碳酸氢盐就可能分解,再度形成不溶的碳酸盐沉降在地面。溶洞中从高处落下这样的水滴就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将碳酸盐沉降在溶洞顶部,而另一部分则会在地面沉降。上部的碳酸盐沉降往往形成一个倒锥形的钟乳石,而地面上会形成形如其名的石笋。 3. 喀斯特地形分类 3.1按其发育演化 (1)地表水沿灰岩内的节理面或裂隙面等发生溶蚀,形成溶沟(或溶槽),原先成层分布的石灰岩被溶沟分开成石柱或石笋。 (2)地表水沿灰岩裂缝向下渗流和溶蚀,超过100m深后形成落水洞。 (3)从落水洞下落的地下水到含水层后发生横向流动,形成溶洞。 (4)随地下洞穴的形成地表发生塌陷,塌陷的深度大面积小,称坍陷漏斗,深度小面积大则称陷塘。

高考地理考点专项训练试题 内力作用与地貌(附答案解析)

高考地理考点专项训练试题内力作用与地貌(附答案解析) 内力作用与地貌 读“物质大循环示意图(图中序号表示地质作用)”,完成1~2题。 1.图示各种地质作用中,相同的是() A.①②⑤B.④⑥⑧ C.⑤⑦⑧D.①③⑤ 2.从物质大循环的完整性看,图中缺失的过程包括() A.沉积物到变质岩的过程 B.沉积岩到岩浆的过程 C.火成岩到沉积岩的过程 D.变质岩到火成岩的过程 火山是地球奉献给人类最伟大的奇观之一。完成3~4题。 3.2016年,日本九州南部的樱岛活火山频频喷发。该火山形成于板块的消亡边界。下列火山中,同样形成于消亡边界的是() A.大西洋中脊上的冰岛海克拉火山 B.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火山 C.南美大陆西部圣何塞火山 D.东非大裂谷中的乞力马扎罗火山 4.樱岛火山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的岩石类似于() A.灰色石灰岩B.褐色沉积砂岩 C.黑色玄武岩D.肉红色花岗岩 下图为“某区域地质剖面示意图”。完成5~6题。 5.该区域的地质构造是() A.背斜B.向斜 C.地垒D.地堑

6.该区域主要外力作用的先后顺序是() A.水平挤压、外力侵蚀、岩浆侵入 B.岩浆侵入、水平挤压、外力侵蚀 C.水平挤压、岩浆侵入、外力侵蚀 D.外力侵蚀、水平挤压、岩浆侵入 结合“我国某区域地貌景观和地质剖面图”,完成7~8题。 7.有关图中地貌的成因,正确的是() A.甲、乙两座山脉的形成原因相同 B.丙河流的形成与断层处岩体破碎有关 C.图中地貌的形成主要与外力作用有关 D.图中地貌的形成主要与板块张裂有关 8.图中() A.①处为良好的储水构造 B.②处可能形成于干旱环境 C.形成时间顺序为②①③ D.③处可能含有生物化石 下图为“某区域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9~10题。 9.图示地区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A.拉张褶皱、拉张断裂、砂岩沉积、砾岩沉积、岩浆侵入与喷出B.拉张褶皱、拉张断裂、抬升侵蚀、下沉沉积、岩浆侵入与喷出C.褶皱、断裂、抬升侵蚀、岩浆侵入与喷出、砂岩沉积、砾岩沉积D.沉积、挤压褶皱、断裂、抬升侵蚀、下沉沉积、岩浆侵入与喷出10.图中①②处岩石发生了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最有可能的是()

天子山-湖南新版导游词

天子山 各位朋友: 欢迎各位来到武陵源观光游览,很高兴能为大家导游,接下来我们将要游览的地方是被誉为“峰林之王”的天子山自然保护区。 天子山景区位于武陵源的东北部,南连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西与杨家界风景区和贺龙元帅的故乡桑植县相邻,东南与索溪峪风景区相望。这里原来叫青岩山,因青石林立而得名。后来,土家族首领向大坤不满封建朝廷的昏庸统治,在青岩山揭竿起义,由于他代表了以土家族为主的各族人民的利益,得到民众的爱戴和拥护,称“向王天子”。善良的土家族人民为了纪念这位勇敢的民族英雄,就将这座山改名为“天子山”。 各位朋友,天子山这种奇特的地貌,叫做张家界地貌。根据科学论证,3亿多年前,这里是一片汪洋大海。大约1亿年前,由于海浪的冲击,石英砂岩在海底沉积了500多米厚。后来,经过新构造运动的强烈抬升,这里成了陆地。地面抬升后,在流水深切的作用下,一些细小的砂石被冲走了,加上重力的作用,岩石崩塌,又被雨水、溪流慢慢冲刷,就使得武陵源地区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形成了这种奇特的地貌。看到此形此景,我想没有人不为这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惊叹。那么下面就请大家跟我一起徒步漫游,用心去体会这“扩大的盆景,缩小的仙境”,欣赏那“峰林之王”的无穷魅力。 现在我们来到的地方是神堂湾。神堂湾是武陵源景区最为神秘的地方,为什么说它神秘呢?神堂湾共有岩墩九级,有人曾经想进山探险,才下到四五十丈深的第四级,已经是一片漆黑,阴风怒号,还伴随着各种凄厉的叫声,使人毛骨悚然,魂飞天外。1968年解放军某部为采灵芝等贵重药材,利用绳索等工具,也只下到第六墩就不敢继续。因为从第六墩往下看,深不见底,只觉得阴森恐怖,胆战心惊,用望远镜往下看,能隐约看到巨大的蟒蛇和各种野兽。“神堂湾”从此以后便成为无人涉足的神秘世界。 大家现在所处的地方是“点将台”。请大家仔细观察山下的一座座石峰,粗看是杂乱无章,细看则是井然有序。它们一个个气宇轩昂,精神抖擞,威武壮观,整齐严肃,不正像即将出征的将士吗? 现在我们到达的景点是整个武陵源唯一的一处大型人文景观---- 贺龙公园。

张家界地貌景观

张家界地貌景观 第二部分:地质遗迹形成演化历史 一、地壳运动史 张家界地貌景观的形成,有着特殊的地质背景。大约10亿年前的晚元古代,本区地壳运动开始由以往剧烈变动的状态转为基本稳定的状态。但仍有一些缓慢震荡,是而下降为海洋,总体以海洋环境为主,于4亿年前沉积了形成砂岩峰林的石英砂岩,2.5亿年前沉积了形成黄龙洞的石灰岩。至2年前的中三叠世晚期,本区地壳全面上升成为陆地,此后又经历了燕同运动,岩层遭受挤压,产生断裂和褶皱,并在山前或山间洼地沉积了很厚的陆相砂砾岩。2oo万年前开始的第四纪新构造运动,使本区多次间歇式抬升,在地表水、地下水、重力、生物等多种因素的作用下,形成了砂岩峰林和岩溶洞穴等现代地质地貌景观。 二、砂岩峰林的演化过程 (一)孕育阶6500万年前的喜马拉雅运动,形成区内海拔1000-1200米(天子山一期)(I1)及海拔800米(天子山二期)(I2)两级剥夷面。石英砂岩裸露,索溪河已初具河谷雏形。200万年前开始的新构造运动,地势高差增加,形成区内海拔500米(溶洼一期)及海拔300米(溶洼二期)两级剥夷面。侵蚀基准面进一步下降,流水不断切割岩层,河流向源侵蚀至1000-1200米和800米剥夷面,古河谷形成,石英砂岩露出地表,峰林地貌孕育发生。 (二)幼年期 由于地壳间歇抬升,水降增大,石英砂岩的盖层岩石被剥蚀掉。流水沿几组节理下切,形成以索溪为轴的水网,将古剥夷面分割成大小不等的初始方山及条状山脊,其边缘沿节理切削成岩墙及岩柱的雏形。 代表性地貌有天子山、袁家界,腰子寨及黄石寨等方山台寨现存的残留体。 (三)壮年期 区域性掀斜抬升作用导致侵蚀基准面进一步下降,河流深切及向源侵蚀交替进行,水网密度增大,初始方山台寨、岩柱进一步增高,并且沿垂直节理进行边坡式重力崩塌,塑造出各种分离兀突的砂岩峰林地貌。代表性地貌有:峡谷、岩柱、峰林、峰墙、天生桥、天门等。代表性景点有峡谷、岩柱峰林、峰墙、天生桥、天门等。 (四)晚年期 壮年期后,砂岩峰林地貌继续以崩塌方式进行,地壳处于稳定状态,河谷开阔,侵蚀基准面较稳定,河流以侧蚀作用及搬运堆积作用为主,岩峰、岩柱高度逐渐被削低,体积变小,个体数量变稀。本区索溪峪一带及河流下游地段的一些地貌景观,就属于晚年期。它们有:骆驼峰(孤峰),仙女献花(峰林),采药老人(石柱),猛虎啸天(孤峰),索溪峪(开宽河谷)等。 三、砂岩峰林地貌的形成条件 (一)特殊的地层岩性是砂岩峰林地貌形成的物质基础

丹霞地貌和雅丹地貌的区别培训讲学

丹霞地貌和雅丹地貌 的区别

丹霞地貌和雅丹地貌 概念区别: 1.丹霞地貌:(Danxia landform) 系指由产状水平或平缓的层状铁 钙质混合不均匀胶结而成的红色 碎屑岩( 主要是砾岩和砂岩),受 垂直或高角度解理切割,并在差 异风化、重力崩塌、流水溶蚀、 风力侵蚀等综合作用下形成的有陡崖的城堡状、宝塔状、针状、柱状、棒状、方山状或峰林状的地形。 图1 2.雅丹地貌:(Yadang Landform)雅丹地貌是一种典型的风蚀性地貌。“雅丹”在维吾尔语中的意思是“具有陡壁 的小山包”。由于风的磨蚀作用, 小山包的下部往往遭受较强的剥 蚀作用,并逐渐形成向里凹的形 态。如果小山包上部的岩层比较 松散,在重力作用下就容易垮塌形成陡壁,形成雅丹地貌,有些地貌外观如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

同古城堡,俗称魔鬼城。广义雅丹地貌是指发育在时代不同的各种岩性上!由风力作用为主形成的垄岗状风蚀地貌,雅丹地貌已等同于风蚀地貌!成为风蚀地貌的别称或代名词。[7] 图2 一、形成条件上的区别 1.雅丹地貌:①岩性条件:雅丹形成发育可以在不同硬度和不同时代的岩石上。夏训诚认为具有泥岩和砂岩互层的河湖相沉积物,泥岩层内发育有便于侵蚀的水平与垂直节理。 ②环境条件:目前发现的绝大多数雅丹分布在极端干旱区,年降水量小于50 mm,植被稀少的平原地区,风蚀作用强烈;或较为湿润的洼地,盐类风化作用、地下水作用强烈的地区。 ③动力条件:雅丹分布于极端干旱区,风力作用是其主要外动力。大多数学者认为单一风向的强风是雅丹形成的主要外营力,也有学者研究认为部分雅丹的形成是由2组风向相反的风况所致。[1] 2.丹霞地貌:丹霞地貌是由砂岩砾岩为主的沉积岩经侵蚀作用所形成的赤壁丹崖群地貌。构成丹霞地貌的岩石是红色砂岩(含砂砾岩)、砾岩为主的沉积岩。红色是沉积岩形成丹崖的前提之一。所谓红色,一是指岩石本身的颜色,不只是其风化壳的颜色。二是指含有红色色调的颜色都称为红色,包括红、褐、紫、橙、褐黄、灰紫,等。三是指宏观颜色,不管红层盆地中的岩石是否含有白、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3

(完整版)地貌的形成原因

地貌的形成原因 1 流水侵蚀,如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和长江三峡,虎跳峡这样的河流峡谷和云贵高原上的喀斯特地貌 2 风力侵蚀,如西北戈壁的风蚀城堡和风蚀蘑菇 3 流水搬运,如黄河中的泥沙 4 风力搬运,如黄土高原和沙漠的形成 5 流水沉积,如华北平原,长江三角洲等河流冲击平原 6 风力堆积,如黄土高原和沙漠的形成 7 固结作用,如沉入海底的泥沙受到压力,固结成为石灰岩 8 冰川刨蚀,如挪威的峡湾和北美洲五大湖的形成 根据一定原则对地表起伏形态划分的类型。一般认为,普通地貌类型应按形态与成因相结合的原则划分,但由于地貌形态,地貌营力及其发育过程的复杂性,目前尚没有一个完全统一的分类方案,一般采用形态分类和成因分类相结合的分类方法。 地貌形态类型指根据地表形态划分的地貌类型。目前世界各地的形态分类并不统一。我国的陆地地貌习惯上划分为平原、丘陵、山地、高原和盆地五大形态类型。由中国1:1 000000地貌图编辑委员会审定的《中国1:1 000 000地貌图制图规范》(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确定了平原、台地、丘陵和山地四个基本形态类型。在这一形态分类中,把盆地和高原视为有关形态类型的组合。较小的形态类型,大多与其成因结合起来进行划分,如新月形沙丘、冰斗、溶斗等,只有这种形态—成因结合的分类,才能更好的反映这些形态类型的特点。 地貌成因类型指根据地貌成因划分的地貌类型。由于地貌形成因素的复杂性,目前也没有统一的成因分类方案。根据外营力,通常划分为流水地貌、湖成地貌、干燥地貌、风成地貌、黄土地貌、喀斯特地貌、冰川地貌、冰缘地貌、海岸地貌、风化与坡地重力地貌等。外力地貌一般又可以划分为侵蚀的和堆积的两种类型。根据内营力,通常划分为大地构造地貌、褶曲构造地貌、断层构造地貌、火山与熔岩流地貌等。无论是外营力地貌还是内营力地貌,在动力性质划分的基础上,都可以按营力的从属关系和形态规模的大小,做进一步的划分。 比较完整的地貌分类系统,常常是既考虑外营力和内营力,又考虑形态及其规模的多级的混合分类系统。另外,根据实际需要,还可以进行专门的地貌分类,如有喀斯特地貌分类、风沙地貌分类,以及直接为生产服务的应用地貌分类等。

2020秋四年级语文上册单元拓展阅读第一单元迷人的张家界素材新人教版2

迷人的张家界 未到张家界,我就听人说,湖南的张家界地貌奇特,有着泰山之雄、华山之险、黄山之变化、桂林之秀丽。这次来到张家界,我真正领略了这仙境般迷人的景色。 乘车出张家界市区向东北方向走了一个多小时,虽见群山连绵不断,但却平淡无奇。不料,车子刚转过一个山头,眼前的景色突变,就像顷刻间拉开了巨大的帷幕,托出了一个神奇的世界。重重叠叠的山峰拔地而起,高耸入云。它们是那么多,一座挨着一座,一座有一座的特点,一座有一座的姿态:有的像身背草篓的采药老人,有的像手捧鲜花的妙龄少女,有的像摩天大楼,有的像中世纪城堡;有的双峰插云,像两根尖尖的竹笋,有的一柱独峙(zh ì),像一支长长的利剑……它们纷纷排列在你的面前,向你微笑,向你絮(xù)絮低语。每一座山峰,都像一幅美妙的画,一首优美的诗。 在张家界处处可见的峰林之中,最使人难以忘怀的要数金鞭岩。金鞭岩高出峰林之上,与其他山峰迥(jiǒng)然不同,从山脚到山顶,像斧砍刀劈(pī)似的,只在它的顶上生长着几株苍翠的松树。夕阳映照下的金鞭岩,金光闪耀,有如一支怒举的金鞭,直指云霄。一座巨大的山峰紧靠着金鞭岩,巨峰酷似雄鹰,鹰首高昂,凌空展翅,一只翅膀有力地半抱着金鞭岩,气势磅(páng)礴(bó),这就是有名的“神鹰护金鞭”。 群峰中最高的要算黄狮寨(zhài)了,寨顶有一片平地,四周天然形成十多处观景台。站在观景台上,放眼望去,张家界的美景尽收眼底。我们来到一处叫点将台的地方,朝下望是万丈深渊,台的对面齐刷刷地屹立着大小八九座山峰,像一个个虎背熊腰的威武将军,在等待着出征的号令。 金鞭溪是天然形成的一条美丽的溪流,因金鞭岩而得名。溪水弯弯曲曲自西向东流去,即使久旱,也不会断流。走近金鞭溪,满目青翠,连衣服都映成了淡淡的绿色。流水潺(ch án)潺,伴着声声鸟语,走着走着,忽然感到一阵清凉,才觉察有微风习习吹过,阵阵袭来的芬芳使你不由得驻足细细品味。清澈见底、纤尘不染的碧水中,鱼儿欢快地游动,红、绿、白各色卵石在水中闪亮。阳光透过林隙,在水面上洒落斑驳的影子,给人一种大自然安谧静美的享受。

张家界地貌对景区开发的影响

张家界地貌对景区旅游开发的影响研究 摘要:张家界武陵源风景区的发展主要依托独特的石英砂岩峰林地貌,现已被纳入世界自然遗产。张家界地貌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主要是由于流水的切割、侵蚀、崩塌而形成,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峰林景观。 关键词:张家界地貌;形成;特点与发展 世界自然遗产张家界武陵源以其独特罕见的石英砂岩峰林地貌 闻名于世,被誉为“大自然的迷宫”和不可思议的“地球博物馆”。 张家界地貌(又称石英砂岩峰林地貌)。大约318 亿年前, 张家界地区还是一片汪洋大海, 后来经历多次地壳运动, 形成了约500 米 厚的泥盆纪砖红色) 褐黄色石英砂岩, 这为砂岩峰林地貌的形成提 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其后又经历了亿万年的流水切割、侵蚀、崩塌, 从而形成了今天这奇峰林立、万刃峥嵘独特的砂岩峰林自然景观。 张家界地貌的发展演变经历了平台、方山、峰墙、峰丛、峰林,残林4个主要阶段。方山、平台;石英砂岩峰林地貌形成的最初阶段,为边缘陡峭、相对高差几十至四百米,顶面平坦的地貌类型,顶面由坚硬的含铁石英砂岩构成。如天子山、黄石寨、鹞子寨等处的平台方山地貌。峰墙:随着侵蚀作用的加剧,沿岩石共轭节惠中发育规模较大的一组世理形成溪沟,两侧岩石陡峭,形成峰墙。如百丈峡即属此类型。峰丛、峰林:流水继续侵蚀溪沟两侧的节理、裂隙、形成峰丛,当切割至一定深度时,则形成由无数挺拔峻峭的峰柱构成的峰林地貌。如十里画廊、矿洞溪等处的地貌特征。残林:峰林形成后,流水继续下切,直到基座被剥蚀切穿,柱体纷纷倒塌,只剩下若干孤立的峰柱,即形成残林地貌。随着外动力地质作用的继续,残林将倒塌贻尽,直至消亡,最终形成新的剥蚀地貌。在武陵源泥盆系砂岩分布区的外围地带则为此类地貌类型。 特殊的地层岩性是砂岩峰林地貌形成物质基础。张家界的砂岩峰林发育于泥盆系中统云台观组合上统黄家磴组巨厚层石英砂岩分布区,岩性为巨厚层或厚层石英岩状砂岩夹薄层粉砂岩等,其石英含量高达90%以上,且其胶结物多为铁质、硅质等,石英和铁、硅质胶结

丹霞地貌和雅丹地貌的区别

概念区别: 1.丹霞地貌:(Danxia landform)系指由产状水平或平缓的层状铁钙质混合不 均匀胶结而成的红色碎屑岩( 主要是砾岩和砂岩),受垂直或高角度解理切割, 并在差异风化、重力崩塌、流水溶蚀、风力侵蚀等综合作用下形成的有陡崖的 城堡状、宝塔状、针状、柱状、棒状、方山状或峰林状的地形。 图1 2.雅丹地貌:(Yadang Landform)雅丹地貌是一种典型的风蚀性地貌。“雅丹” 在维吾尔语中的意思是“具有陡壁的小山包”。由于风的磨蚀作用,小山包的 下部往往遭受较强的剥蚀作用,并逐渐形成向里凹的形态。如果小山包上部的 岩层比较松散,在重力作用下就容易垮塌形成陡壁,形成雅丹地貌,有些地貌 外观如同古城堡,俗称魔鬼城。广义雅丹地貌是指发育在时代不同的各种岩性 上!由风力作用为主形成的垄岗状风蚀地貌,雅丹地貌已等同于风蚀地貌!成为 风蚀 地貌的别称或代名词。[7] 图2 一、形成条件上的区别 1.雅丹地貌:①岩性条件:雅丹形成发育可以在不同硬度和不同时代的岩石上。 夏训诚认为具有泥岩和砂岩互层的河湖相沉积物,泥岩层内发育有便于侵蚀的 水平与垂直节理。 ②环境条件:目前发现的绝大多数雅丹分布在极端干旱区,年降水量小于50 mm, 植被稀少的平原地区,风蚀作用强烈;或较为湿润的洼地,盐类风化作用、地下 水作用强烈的地区。

③动力条件:雅丹分布于极端干旱区,风力作用是其主要外动力。大多数学者认为单一风向的强风是雅丹形成的主要外营力,也有学者研究认为部分雅丹的形成是由2组风向相反的风况所致。[1] 2.丹霞地貌:丹霞地貌是由砂岩砾岩为主的沉积岩经侵蚀作用所形成的赤壁丹崖群地貌。构成丹霞地貌的岩石是红色砂岩(含砂砾岩)、砾岩为主的沉积岩。红色是沉积岩形成丹崖的前提之一。所谓红色,一是指岩石本身的颜色,不只是其风化壳的颜色。二是指含有红色色调的颜色都称为红色,包括红、褐、紫、橙、褐黄、灰紫,等。三是指宏观颜色,不管红层盆地中的岩石是否含有白、灰、绿、黄、黑,等其他颜色,只要仍以红色为主,人们视觉感观上是红色就可以了。 [3] 二、地貌上的区别 1.雅丹地貌:雅丹地貌作为干旱区特有的地貌类型之一雅丹地貌通常被认为是风蚀地貌的典型代表,也有人提出是干旱区特有的风水复合侵蚀地貌类型但归根结底是侵蚀性地貌类型。[4] 2.丹霞地貌:在红层盆地构造抬升的基础上,在风化、流水、地下水、重力、风、冰川和波浪等外力侵蚀作用下,丹霞地貌形成。丹霞地貌的基本地貌特征是赤壁丹崖群。[3] 丹霞地貌发育的构造基础表现在区域构造控制沉积盆地;盆地内部构造控制丹霞山块格局乃至山块形态;岩层产状对丹霞地貌形态的影响主要是对于山块顶面和构造坡面的控制;而地壳升降则控制地貌发育的进程。[2] 三、分布上的区别 1.雅丹地貌:主要分布于降雨稀少、植被稀疏、风蚀作用强烈的干旱区和极端干旱区的沙漠边缘,如西亚(特别是阿拉伯半岛)和中亚,非洲撒哈拉沙漠和纳

2019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选择题考点过关练四地表形态变化(含答案)

选择题考点过关练(四)地表形态变化 A级——基础提速练 (2018·张家口模拟)位于山东临沂蒙阴境内的“岱崮地貌”分布普遍,是继“丹霞地貌”“喀斯特地貌”“嶂石岩地貌”“张家界地貌”之后的中国第五大造型地貌。崮的岩石中普遍含有三叶虫化石。崮属于“桌形山”或“方形山”类型,其典型特征是四周陡峭、顶端较平坦。崮顶之下梯田层层,沟壑舒展。如图示意“岱崮地貌”景观。据此回答1~3题。 1.临沂蒙阴境内的岩石主要为( ) A.花岗岩B.玄武岩 C.大理岩D.石灰岩 2.岱崮地貌的形成过程为( ) A.固结成岩—岩层断裂—地壳抬升—外力侵蚀 B.岩层断裂—裂隙扩张—岩浆喷发—地壳抬升 C.岩石沉积—地壳抬升—外力侵蚀 D.岩石沉积—变质作用—外力作用 3.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岱崮地貌顶部应当( ) A.开垦耕地,种植作物B.禁止开发,保持原状 C.植树种草,保护地表D.修建亭榭,以供观赏 解析:1.D 2.A 3.C 第1题,三叶虫化石存在于沉积岩中。材料指出“崮的岩石中普遍含有三叶虫化石”“临沂蒙阴境内的‘岱崮地貌’分布普遍”。花岗岩和玄武岩属于岩浆岩,大理岩属于变质岩,只有石灰岩属于沉积岩,故临沂蒙阴境内的岩石主要为石灰岩,故选D。第2题,岱崮地貌形成的地质过程先是石灰岩的形成,进而地壳运动使其岩层断裂,在此基础上地壳抬升,海拔增高,经外力侵蚀而形成,故选A。第3题,岱崮地貌顶部海拔较高,土层浅薄,极易受到外力的破坏,因而应当植树种草,保护地表,故选C。 (2018·湖北四校联考)如图中1为河床(常年有河水),2为河漫滩(洪水期被淹没,枯水期露出),3为阶地(高于洪水期河流水位)。读图回答4~5题。 4.阶地一般是由河漫滩发育而来,当原来的河漫滩高出河流洪水期水位时便形成阶地。那么河漫滩发育成阶地的原因可能是( ) A.河流流量减小B.植被破坏 C.地壳抬升D.地壳下降 5.在图中,河谷的右侧较为陡峭,河谷的左侧较为和缓,这种河谷称为“不对称河谷”。“不对称河谷”一般分布在河流的( ) A.上游河源处B.中上游的河流弯曲处

必备地理知识:丹霞地貌、雅丹地貌和喀斯特地貌的区别

必备地理知识:丹霞地貌、雅丹地貌和喀斯特地貌的区别 你知道丹霞地貌、雅丹地貌和喀斯特地貌的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资料,一起来看看吧!一、丹霞地貌澳大利亚的丹霞地貌以一种更为震撼、简洁的方式凸显在大地上---艾尔斯巨石。我们可能都熟悉这个巨大而神秘的岩石,但是你知道它的的确确属于丹霞地貌吗? 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 广东韶关丹霞地貌,被大多数地理学者接受的丹霞地貌的定义。可表述为:以陡崖坡为特征的红层地貌,即以陆相为主(可能包含非陆相夹层)的红层(不限制红层年代),发育具有陡崖坡的地貌。 丹霞地貌的成因:丹霞地貌先是沉积形成的红色砂岩或砾岩,后来随着地壳的抬升,岩层断裂,裸露出地表,长年受流水、风、生物等的侵蚀,崩塌后形成了丹霞地貌。(流水、侵蚀、重力共同作用) 全球的丹霞地貌中,中国分布的范围最广,除我国外,世界上还有美国、中欧、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也有比较著名或较有特点的丹霞地貌,如美国的科罗拉多大峡谷和羚羊峡谷,还有西部犹他州境内的锡安、犹他州峡谷等著名的国家地质公园。二、雅丹地貌

雅丹地貌的成因:丹霞地貌与雅丹地貌其实是不同的。雅丹地貌是干燥环境下,湖积或平原干燥龟裂,定向风沿着龟裂面不断吹蚀,裂隙扩大形成沟槽。一般形成峰林、峰从孤峰城堡等景观。现泛指干燥地区一种风蚀地貌。河湖相土状沉积物所形成的地面经风化作用、间歇性流水冲刷和风蚀作用,形成与盛行风向平行、相间排列的风蚀土墩和风蚀凹地(统称为风蚀垄槽)的地貌组合。三、喀斯特地貌 ③喀斯特地貌的成因:喀斯特地貌是发育在可溶性岩石(主要包括碳酸盐岩、硫酸盐岩、卤化物岩等)上,以水蚀作用为主的地貌。经过溶蚀与沉淀、侵蚀与沉积以及重力崩塌、堆积形成的地貌。 喀斯特地貌可细分为:地表喀斯特地貌和地下喀斯特地貌 地表喀斯特地貌:峰林、峰从、孤峰平原(桂林)、坡立谷、天坑等 下喀斯特地貌:溶洞、地下暗河等区别: 一、丹霞地貌与雅丹地貌的主要区别: ①气候背景不同:丹霞地貌多分布在湿热的环境下,雅丹地貌多分布在干燥环境下。 ②所受主要的外力作用不同:丹霞地貌受流水侵蚀作用,主要靠垂直节理发育和外力侵蚀、风化作用形成。雅丹地貌主要受风蚀作用。 二、丹霞地貌与喀斯特地貌的主要区别: ①基岩不同:丹霞地貌主要基岩为红色碎屑岩(砾岩、砂岩等),喀斯特地貌主要基岩为可溶性岩石(石灰岩等)。 ②所受主要的外力作用不同:丹霞地貌受流水侵蚀作用,主要靠

喀斯特地貌成因及特点分析教学文案

喀斯特地貌成因及特 点分析

重庆师范大学 遗产旅游学生课间作业论文 项目名称《喀斯特地貌成因及特点分析》 专业旅游管理 年级 ****** 级 学生姓名 ****** 2012年4月

摘要: 喀斯特地形也称为石灰岩地形,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水对可溶性岩石所进行的作用,统称为喀斯特作用。一般指碳酸盐岩分布地区或存在流经石灰岩的地下水所特有的地貌现象。当雨水或者地下水与地面碳酸盐类岩石接触时,就会有少量碳酸盐溶于水中。经过长时期的溶解侵蚀,形成了以地表岩层千沟万壑为标志的地表特征。在喀斯特地貌下往往存在地下河、溶洞等景象。 喀斯特地形的地表崎岖、土壤十分贫瘠,不利农业发展,因此在云贵高原有“地无三里平,天无三日晴,人无三两银”的俗谚。但其千沟万壑的特色却十分受到观光客青睐。目前巴尔干半岛及中国重庆、广西、贵州、云南一带均有喀斯特地形的存在,其中重庆-贵州的武隆喀斯特国家地质公园为联合国自然遗产。该种地形地理学家最早在克罗地亚喀斯特高原做有系统的研究,因此又称喀斯特地形。喀斯特是位于斯洛文尼亚西南部河谷以南,并延伸到意大利东北角大城邻近狭长地带的一片高地。因为该地区绝大部份位于斯洛文尼亚境内,所以简述为位于斯洛文尼亚是可以接受的。 1.喀斯特起源 “喀斯特”是斯洛文尼亚伊斯特拉半岛的一个地区。(当地称为Kras,意为岩石裸露的地方)这里在中生代形成了分布广泛的厚实的石灰岩层。经过长时间的水流侵蚀,形成了可能是世界上最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之一。故而地质学家们将这种石灰岩层所特有的地形冠名以“喀斯特”。

陆地岩石地貌及区域分布汇总(高中地理)

陆地地貌及区域分布汇总 一、岱崮地貌 “岱崮地貌”成为我国继“丹霞地貌”、“张家界地貌”、“嶂石岩地貌”、“喀斯特地貌”之后的新的岩石地貌类型。 岱崮地貌是沂蒙山区特有的一种地貌景观,过去在地貌学上称之为“方山”,人们通常叫做“崮”。“崮”的顶部平展开阔,峰巅周围峭壁如削,峭壁下面坡度由陡到缓,远处观望,像是戴着平顶帽子的山头。“崮”的成因主要是古生代寒武纪灰岩经受了强烈的地壳切割和抬升运动,地壳切割和抬升运动区经过侵蚀、溶蚀、重力崩塌和风化等多重地质作用,形成了现在外表呈圆形、山顶平展、周围峭壁如削、峭壁以下陡坡逐渐由陡到缓的崮,多呈驼、帽、桌和鸡冠等形态。 “崮”主要分布沂蒙山区,在蒙阴、沂水、沂源等鲁中南山区,较为知名的有上百座,有“沂蒙72崮”之说,形成了美丽的沂蒙“崮”群。 二、地貌 由体所构成的峰林状高丘与球状石蛋或馒头状岩丘的通称。前者主要由具岩株构造的花岗岩体组成,地势陡拔,岩石裸露、沿节理、断裂有强烈的风化及流水切割,形成奇峰深壑。后者由穹窿状花岗岩体构成,具红色风化壳,厚10~80米,风化壳剥离后,出露球状石蛋或馒头状岩丘,地势浑圆。 花岗岩地貌的发育深受岩性影响,一方面因块状结构,坚硬致密,抗蚀力强,常形成陡峭高峻的山地;另一方面因风化壳松散偏砂,其下原岩不透水,易产生地表散流与暴流,水土流失严重;且因节理丰富,产生球状风化;地表水与地下水沿节理活动,逐步形成密集的沟谷与河谷;在节理交错或出现断裂的地方,往往形成若干小型;节理的多少和形式决定山坡的形态,节理密集区,重力崩塌显著,出现垂直崖壁;层状风化与剥蚀,使坡面角保持不变,而球状风化与剥蚀,使坡面浑圆化。沿节理进行的风化作用,可深入岩体内部,形成很厚的红色风化壳。 我国的花岗岩山地分布广泛,集中分布在云贵高原和燕山山脉以东的第二、三级地形阶梯上。以海拔2500m以下的中低山和丘陵为主,其他一些山地也有分布。中国的许多名山,如东北的大、小兴安岭,辽宁千山、医巫闾山、,山东的、崂山、峄山,陕西的、太白山,安徽的、、,浙江莫干山、、天台山,湖南的、九嶷山,江西三清山,河南鸡公山,福建的太姥山、鼓浪屿,广东,广西桂平西山、猫儿山,湖北、黄冈陵,江苏的灵岩山、天平山,

【高考冲刺】2020年高考地理内力作用和地貌、板块、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的关系

【高考冲刺】2020年高考地理内力作用与地貌、板块、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的关系 内力作用 内力作用的能量是来自地球内部、促使地球内部和地壳的物质成分、构造、表面形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其能量主要包括来自地球自转产生的旋转能和放射性元素蜕变产生的热能。 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地震等。内力作用的结果,使地球表面变得高低不平,形成高山和盆地。成为塑造地球表面形态的主力军,对地壳物质的形成和发展起主导作用,也是形成地形的基本力量。 地球的内力作用 (一)力的来源地球内部作用力来自热能、化学能、重力能以及地球旋转能等。由地球内部这些力所产生的作用,称为地球的内力作用。大陆上的山地、盆地、高原等,大洋底部海岭、海盆、海沟等地形的形成过程中,内力作用起着主导作用。 (二)内力作用主要表现形式内力作用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地壳运动、地球深处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以及地震。 1.地壳运动地壳运动又称构造运动或大地构造运动,是指引起地壳结构改变和地壳物质变位的一种运动。例如,海侵、海退、隆起和拗陷,等等。根据地壳运动方向,可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两种基本形式。地壳物质大致平行于地球表面,即沿着大地水准面切线方向进行运动,叫水平运动。它主要是由于地球水平方向作用力引起的,表现为地壳岩层的水平移动,使岩层在水平方向上遭受不同程度的挤压力和引张力,产生褶皱和断裂构造。我国的昆仑山、祁连山等以及世界上许多山脉,就是通过挤压褶皱而形成的。所以,有人将水平运动称造山运动。地壳物质沿着地球半径方向缓慢的升降运动称垂直运动。升降运动通常表现为大规模隆起和相邻地区拗陷,引起地势起伏或海陆变迁,故有人将垂直运动称造陆运动。水平和垂直运动虽有区别,但实际在时空上常有联系。 2.岩浆活动地球内部能量的积聚和释放可能表现为岩浆活动。地球内部热能累积到一定程度,变为灼热的岩浆产生巨大压力,它冲破地壳薄弱常喷出地表,

张家界地质地貌实习报告

张家界地质地貌实习报告 班级:地理科学12102 姓名:似懂非懂 学号:201214010232 指导老师: 实习单位: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 实习时间:2014年4月26日—4月29日

张家界著名旅游景点 国家森林公园黄龙洞 武陵源天门山 金鞭溪十里画廊

张家界地质地貌实习报告提纲 一、实习目的 1.通过对实习地区的实地考察,加深对课堂上有关地质学与地貌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学习并掌握野外实习的一般方法和基本技能,增强实践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考察并分析张家界的地质条件与特征;地貌类型、成因及特征;气候垂直分布规律及其成因; 水文特征;土壤植被的分布。 3.分析张家界的人文景观、民族 文化及景区对当地经济发展影响。 4.发现张家界在发展过程中的 问题并提出解决建议。 二、实习时间:2014年4月26日--29日 三、实习地点:天门山、武陵源 四、实习路线 1.天门山-林峰宾馆 2.武陵源标志门-十里画廊-天子山-索溪峪-袁家界-白龙天梯 3.武陵源标志门-水绕四门-森林公园-金鞭溪-黄石寨 4.林峰宾馆-黄龙洞 五、实习内容 (一)张家界简介

(二)张家界景区示意图 (三)、天门山的基本概况 1.天门山的地质地貌 2.天门山的气象气候 3.天门山的水文资源 4.天门山的生态资源 (四)、武陵源的基本概况 1.武陵源的自然地理概况 (1)武陵源的地质地貌 (2)武陵源的气象气候 (3)武陵源的水文资源 (4)武陵源的生态资源 2.武陵源的经济地理概况 (五)、张家界的人文地理概况 1.张家界的发展历史 2.张家界的风土人情 (六)、张家界在发展中的问题及优化策 (七)、实习总结与收获 张家界简介 1.地理位置:张家界市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地处云贵高原隆起与洞庭湖沉降区结合部,介于东经109度40分至111度20分、

喀斯特、丹霞、雅丹地貌区别与分析

读书笔记 ---关于喀斯特地貌、雅丹地貌、丹霞地貌的比较与总结暑假在阅读《中国国家地理》时,在该杂志期刊简要的介绍了这三种地貌,在这本书的介绍上主要是以图片的形式体现,没有能够系统的对这三种地貌进行比较,以及对这三种地貌的形成过程进行阐述。加之自己在对这三种地貌的了解甚少,同时看到这本杂志上的唯美图片,于是想深入了解一下这三种地貌的形成过程,形成的时间等方面的知识。虽然这三种地貌在大一的《自然地理学》上就有过介绍,但是自己觉得还是不够深入,在自然地理学上主要是对喀斯特地貌作了详细的介绍,但是对另外两种地貌就没有详细的阐述,在这我想通过自己的仅有的知识和能力以及自己的其的理解进行区分。帮助自己更好的理解这三地貌的特点。 一.喀斯特地貌 1.1喀斯特地貌的定义: 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除溶蚀作用以外,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 1.2喀斯特地貌的起源: “喀斯特”是斯洛文尼亚伊斯特拉半岛的一个地区。(当地称为Kras,意为岩石裸露的地方)这里在中生代形成了分布广泛的厚实的石灰岩层。经过长时间的水流侵蚀,形成了可能是世界上最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之一。故而地质学家们将这种石灰岩层所特有的地形冠名以“喀斯特”。 1.3化学原理 : 喀斯特地形的形成通常是温带气候地区pH值较低的酸性雨和石灰岩层所造成的。随着地表下的岩石不断与水反应,将不溶的碳酸盐在与二氧化碳的共同作用下不断生成可溶但不稳定的碳酸氢盐,在排水较好的地下岩层就能形成一个大的溶洞。溶洞中的水在流动时,其溶解的碳酸氢盐就可能分解,再度形成不溶的碳酸盐沉降在地面。溶洞中从高处落下这样的水滴就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将碳酸盐沉降在溶洞顶部,而另一部分则会在地面沉降。上部的碳酸盐沉降往往形成一 1.4喀斯特地形分类 : (1) 按其发育演化 1.4.1地表水沿灰岩内的节理面或裂隙面等发生溶蚀,形成溶沟(或溶槽), 原先成层分布的石灰岩被溶沟分开成石柱或石笋。 1.4.2地表水沿灰岩裂缝向下渗流和溶蚀,超过100m深后形成落水洞。 1.4.3从落水洞下落的地下水到含水层后发生横向流动,形成溶洞。 1.4.4随地下洞穴的形成地表发生塌陷,塌陷的深度大面积小,称坍陷漏斗, 深度小面积大则称陷塘。 1.4.5地下水的溶蚀与塌陷作用长期相结合地作用,形成坡立谷和天生桥。 1.4.6地面上升,原溶洞和地下河等被抬出地表成干谷和石林,地下水的溶 蚀作用在旧日的溶洞和地下河之下继续进行。 (2)按出露条件 裸露型喀斯特覆盖型喀斯特埋藏型喀斯特 (3)按气候带 热带喀斯特亚热带喀斯特温带喀斯特寒带喀斯特干旱区喀斯特。 (4)按岩性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 高2012级XX班周XX “喀斯特”(Karst)原是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上的石灰岩高原的地名,意思是岩石裸露的地方。那里有发育典型的岩溶地貌。“喀斯特”一词即为岩溶地貌的代称。中国是世界上对喀斯特地貌现象记述和研究最早的国家,早在晋代即有记载,尤以明徐宏祖(1586~1641)所著的《徐霞客游记》记述最为详尽。 地理分布:喀斯特地貌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可溶性岩石地区。可溶性岩石有3类:①碳酸盐类岩石(石灰岩、白云岩、泥灰岩等)。②硫酸盐类岩石(石膏、硬石膏和芒硝)。③卤盐类岩石(钾、钠、镁盐岩石等)。总面积达51×106平方千米,占地球总面积的10%。从热带到寒带、由大陆到海岛都有喀斯特地貌发育。较著名的区域有中国广西、云南和贵州等省(区),越南北部,南斯拉夫狄那里克阿尔卑斯山区,意大利和奥地利交界的阿尔卑斯山区,法国中央高原,俄罗斯乌拉尔山,澳大利亚南部,美国肯塔基和印第安纳州,古巴及牙买加等地。中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面积大。主要分布在碳酸盐岩出露地区,面积约91~130万平方千米。其中以广西、贵州和云南东部所占的面积最大,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区之一;西藏和北方一些地区也有分布。 地表喀斯特形态 地表水沿岩石表面流动,由溶蚀、侵蚀形成的许多凹槽称为溶沟。溶沟之间的突出部分叫石芽。石林:这是一种高大的石芽,高达20-30米,密布如林,故称石林。它是由于石灰岩纯度高、厚度大,层面水平,在热带多雨条件下形成的。 峰丛和峰林是石灰岩遭受强烈溶蚀而形成的山峰集合体。其中峰丛是底部基坐相连的石峰,峰林是由峰丛进一步向深处溶蚀、演化而形成。孤峰是岩溶区孤立的石灰岩山峰,多分布在岩溶盆地中。 溶斗是岩溶区地表圆形或椭圆形的洼地,溶蚀洼地是由四周为低山、丘陵和峰林所包围的封闭洼地。若溶斗和溶蚀洼地底部的通道被堵塞,可积水成塘,大的可以形成岩溶湖。落水洞、干谷和盲谷落水洞是岩溶区地表水流向地下或地下溶洞的通道,它是岩溶垂直流水对裂隙不断溶蚀并随坍塌而形成。在河道中的落水洞,常使河水会部汇入地下,使河水断流形成干谷或盲谷 形成原因 ㈠有大量的可溶性岩石存在 可溶性岩石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根本条件,我国西南地区之所以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最主要的是这里有其发育的主体。大量的碳酸盐岩、硫酸盐岩和卤化盐岩在流水的不断溶蚀作用下,在地表和地下形成了各种奇特的喀斯特景观。从溶解度上看,卤化盐岩>硫酸盐岩> 碳酸盐岩;由于碳酸盐岩种类较多,其各类岩石溶解度随着难溶性杂质的多少而定,石灰岩> 白云岩> 泥灰岩。从岩石结构分析,结晶质岩石晶粒愈大溶解度愈小;等粒岩比不等粒岩溶解度要小。 ㈡岩石要具有一定的透水性 岩石具有一定的孔隙和裂隙,它们是流动水下渗的主要渠道。岩石裂隙越大,岩石的透水性越强,岩溶作用越显著。在溶洞中,岩溶作用愈强烈,溶洞越大,地下管道越多,喀斯特地貌发育越完整,并且形成一个不断扩大的循环网。 ㈢流水的动力作用 1.流水的溶蚀作用。水的溶蚀能力来源于二氧化碳(CO2)与水结合形成的碳酸 (H2CO3),二氧化碳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功臣,水中的二氧化碳主要来自大气流动、有机

内力作用与地貌习题

考点8 内力作用与地貌、岩石圈物质循环 对应学生用书P017 (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 [夯基础—确保大本营] [2018·阜阳模拟]下图为某区域地表400米以下的局部岩层剖面图。读图回答1~2题。 1.[考向地质构造]从上图看,该区域最有可能是( ) A.背斜 B.向斜 C.地垒 D.地堑 答案 B 解析由图可知,该区域在水平方向上的岩层呈现出中间新、两翼老的排列规律,应该为向斜。 2.[考向岩石的判断]图中甲岩石最有可能是( ) A.玄武岩 B.页岩 C.板岩 D.大理岩 答案 D 解析据图可知,甲岩石位于岩浆岩和沉积岩之间,并且该岩层不连续分布,故该岩石最有可能是石灰岩变质而形成的大理岩。 [2017·长沙联考]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地质剖面图。读图完成3~4题。 3.[考向岩石]该区域曾发生多次岩浆活动,其中形成最晚的岩浆岩是( )

A.玄武玢岩 B.花岗岩 C.斑状花岗岩 D.变质火山岩 答案 A 解析从图中西北部看,花岗岩切穿了斑状花岗岩,说明花岗岩的形成晚于斑状花岗岩;从图示东南部看,玄武玢岩岩脉切穿了上下三个剥蚀面,而花岗岩则被中间那个剥蚀面所侵蚀,说明玄武玢岩的形成晚于花岗岩。综上可知,岩浆岩中玄武玢岩形成最晚。变质火山岩属于变质岩,不属于岩浆岩。 4.[考向地壳运动]据剥蚀面信息可知,该区域在地质历史上( ) A.一直处于缓慢的上升运动中 B.一直处于缓慢的下降运动中 C.西北部受水平挤压作用明显 D.东南部发生了多次升降运动 答案 D 解析剥蚀面由外力剥蚀而成。读图可知,该区域东南部有三个剥蚀面,说明东南部至少发生了3次升降运动。 [2018·天津红桥区模拟]读某峡谷形成的地质过程示意图,完成5~6题。 5.[考向岩石]峡谷岩壁从谷底到顶部出露的含有化石的成层岩层属于( ) A.沉积岩层 B.花岗岩层 C.玄武岩层 D.变质岩层 答案 A 解析具有层理构造和常含有化石是沉积岩的典型特征,故A项正确。 6.[考向岩石圈物质循环]在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中,能反映该岩层形成过程的地质作用是( )

张家界旅游资源调查报告

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 实习报告 学生姓名:胡畔畔学号: 学院:旅游学院 专业年级: 2008级旅游管理(国际旅游) 题目:黄石寨景区旅游资源调查报告 指导教师:钱益春张清 2010年9月1日

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黄石寨景区旅游资源调查报告 组长:申素娥 组员:曹楚李芳胡畔畔范艳霞肖晨洁蔡道贺 调查景区:黄石寨 调查时间:2010年7月18日 第一章调查区旅游环境 张家界及森林公园概况 森林公园位于张家界市武陵源区。张家界因奇山得名,因旅游立市。建市以来,张家界市委市政府坚定不移地实施旅游带动战略,全市旅游产业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近年来,张家界市抓住国家实行积极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机遇,积极争取支持,大力招商引资,加快了水利、能源、交通、通讯、环保以及城区和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开发旅游区(点)12个,建成游览线30多条,铺设游道300多公里,先后建成了黄石寨索道、天子山索道、水绕四门观光电梯和天门山索道,景区道路也已改造升级。市区到各景区公路、连接不同景区的公路均已建成通车。 黄石寨景区及周边环境 黄石寨景区是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最著名的景区之一。黄石寨位于森林公园中部,为一方山台地,海拔1200米,占地面积250亩,为张家界森林公园最大、最集中的观景台,主要观景点有20余处,故有“不到黄石寨,枉来张家界”之说。寨顶面积公顷,西南稍高,东北略低。有南北两条步行登寨游道,还有后山车道自老磨湾通通寨后卡门,系砂石路面;从南面登寨,沿途有天书宝匣、定海神针、南天门、南天一柱、摘星台、天桥遗墩、六奇阁等绝佳景点。 第二章旅游资源开发历史和现状

张家界森林公园的开发历史及现状 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是1982年国务院委托国家计委批准成立的我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1983年成立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处,代管张家界村,袁家界村,公园总面积4810公顷,森林覆盖率98%,木材蓄积量35万立方米。公园常驻人口3800人,管理处干部职工1500人。公园以独特的石英砂峰林地貌著称,集“雄、奇、幽、野、秀”为一体,是“缩小的仙境,扩大的盆景”。公园已开辟黄石寨、金鞭溪、鹞子寨、袁家界等精品游览线,130多处精华景点。公园不仅自然景观奇特,而且动植物资源异常丰富。有木本植物93科517种,观赏植物720种,鸟类13科41种,兽类28种,有“天然植物园”、“动物王国”之称。随着旅游事业的不断发展,公园不断发生新的变化。由昔日以营林生产为主的单一经营发展到农林商与生态旅游为一体,保护与开发相协调的实体。旅游带动战略的实施,迎来了越来越多的海内外旅游观光客人,也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园以来,共接待中外游客16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7亿元。 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以峰称奇,以谷显幽,以林见秀,三千座石峰拔地而坡,形态各异,峰林间峡谷幽深,溪流潺潺。春天山花烂漫,花香扑鼻;夏天凉风习习,最宜避暑;秋日红叶遍山,山果挂枝;冬天银装素裹,满山雪白。公园一年四季气候宜人,景色各异,是人们理想的旅游、度假、休闲目的地。 作为最早建设的国家森林公园,在不断探索的道路上,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发挥了森林公园的领头和表率作用,得到了国家和省市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和社会的认可。公园先后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全国文明森林公园”、“全国森林防火工作先进单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状”等光荣称号,公园管理处所属黄石寨管委会、金鞭溪管委会先后被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三八红旗集体”称号。不懈奋斗、永远向前,是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人的精神,华夏第一园、国际知名园的目标正在逐步实现。三千奇峰,八百秀水,演绎出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的传奇,展示着自然之美。 黄石寨景区的开发历史及现状 张家界鬼斧神工的自然风光,吸引着世界千千万万的游客。而一句“不到黄石寨,枉来张家界”的诱惑性词句,又把所有的游客送上了黄石寨的“六奇阁”,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