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课 题捣练图

课 题捣练图

课    题捣练图
课    题捣练图

课题:捣练图

课时:1课时

课型:欣赏课

授课对象:初中一年级

教材分析:《捣练图》是中国古代仕女画的重要代表作,它是中国传统的长卷形式,这幅长卷式的画画上共刻画了十二个人物形象,按劳动工序分成捣练、织线、熨烫三组场面。第一组描绘四个人以木杵捣练的情景;第二组画两人,一人坐在地毡上理线,一人坐于凳上缝纫,组成了织线的情景;第三组是几人熨烫的场景,还有一个年少的女孩,淘气地从布底下窜来窜去。本课是欣赏课,先对本课的基础知识以及相关的东西进行了解,使学生对本课的内容有初步的了解。然后与当时的时代背景相接,对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让学生了解美术的种类与特点,在欣赏中增加对中国传统画的认识,开拓眼界,增长见识,也是对中国历史的进一步探求。

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老师的引导,对同时期的仕女图进行图片的观看,在对图片进行认识、感知、分析、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初步的审美意识与观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希望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老师的疑难解答,在欣赏这幅画的同时,学生能够了解唐代宫廷妇女的生活能够知道当时的创作背景。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对仕女画的的了解。以及对仕女画的特点。掌握《捣练图》的欣赏。

教学难点:学生不了解当时朝代的背景所知道的不能与所看到的更好的结合。教学方法:

1、教法:教师讲解、图片欣赏、同学交流、共同探讨。

2、学法:老师与学生的相互配合、交流,通过图片的展示与讲解,共同完成此次教学。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材学具准备:教材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盛唐女性的生活——捣练图

仕女画的定义:原指中国古代宫女,现指以宫女或美女为题材的人物画。

仕女画的发展过程:

1、汉魏晋时期(早期)——特点:仕女多是秀骨清相,薄衣广袖——青工绮罗

2、唐五代时期(中期)——朱景玄在《唐朝名画录》中始有“仕女’”之称。

3、唐代(盛期)——异彩焕发

《捣练图》作者介绍:

1、张萱——(公元713—7 5 5 年),“善起草”,尤擅长仕女画。

2、《宣和画谱》——

3、他画妇女是站在地主阶级立场、为地主阶级填补精神空虚服务的。

《捣练图》的介绍:

1、构图:

2、细节刻画描述

3、“练”:

1.1(捣练图)教案

课题《盛唐女性的生活—<捣练图>》 礼县四中王进荣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学会多角度、多视点欣赏、评述《捣练图》; (2)了解唐代人物画概况; (3)了解中国古代人物画的发展; (4)学会美术欣赏的学习方法。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查阅、收集资料的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后分析、解决问题进行研究性学 习的能力 3、情感目标:(1)提高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和欣赏、审美水平; (2)体会中国古代人物画,特别是唐代仕女画独特 的艺术魅力; (3)了解唐代历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多角度、多视点欣赏、评述《捣练图》 教学难点:美术欣赏的学习方法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一、课前准备的相关资料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 教学过程: 一、阅读浏览课文内容。 教师要求学生阅读课文、浏览课本图片,思考以下问题:

1、课文有几大段? 2、每段各说明了什么? 3、说说你对《捣练图》及唐代仕女画的第一印象; 4、阅读画家小传。 二、学生回答问题、教师解答问题 分六组讨论上属问题;各组推荐一人回答;教师只解决学生答不全或答不上来的问题。 三、思考、讨论、分析、总结 1、分组讨论 (1)唐代绘画中人物造型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2)通过对《捣练图》的欣赏,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那些唐代历史、文化、生活习俗? 2、各组集体分析、共同总结 总结。 (1)绘画风格: A 形式为长卷 B 所表现的都是劳动场面 C 画面不画任何背景 D 刻画动态及细节描写(2)人物造型特点: A 衣褶颈间 B 容貌丰肥 C 色彩柔丽 (3)历史的必然 《捣练图》中人物五官也是高度概括和符号化的。那细长高

人间生活教学设计及反思

《人间生活》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前面几节课介绍了主要为宗教和政治服务的美术作品后设置的。学生在学习本课的内容时,可能会感到教材的内容更容易接受些,会比较有兴趣。本课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主要讲述从唐代到宋代的较有代表性的人物画作品,并分析了这些作品所体现的社会观念。唐代仕女画的出现反映了唐代生活观念的开放性。而到了五代时期,皇帝已经懂得让画家去窥探大臣的生活,以了解大臣的为人。但是这些绘画都是表现贵族生活的。平民的生活最早被关注是在中国的北宋时期。这个时期由于美术作品的市场化导致了职业画家的出现,他们往往将普通人的生活纳入到绘画表现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就是《清明上河图》。设计理念: 高中美术鉴赏课的教学往往容易忽略学生自主参与的过程。而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活动并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只有学生主动参与才能激发学生欣赏的情意、获得深刻的体验。因此本课的教学力求贴近学生,有意让学生通过一些表演或活动亲身感受画家对生活的精彩表现。“人间生活”这一课,教材中所讲述的作品都是一些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作品,如果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处理不当,那么学生会丧失兴趣。所以在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中,要注重创设情境,比如可以播放唐朝、宋朝的一些影视片段让学生对当时的生活状态有较为直观的了解,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回忆并发现生活中精彩的地方,生动灵活的展开教学。同时本课的容量大,如果面面俱到则容易讲得很散,因此本课的教学力求以点带面,以观察画家是怎样捕捉并表现精彩的生活的为主线展开。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清明上河图》范图;学生表演的道具扁担、箩筐、毛巾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中国隋唐、五代以及宋代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画、风俗画作品 能力目标:体会并理解美术作品是如何表现世俗生活的 情感目标:感受中国古代美术作品的美,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https://www.wendangku.net/doc/b53214873.html,]对中国文化的热爱 教学要点 重点:美术作品是如何表现世俗生活的 难点:体会作品所表现的生动的生活 兴趣点:画家是怎样捕捉并表现精彩的生活的 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师:同学们回忆前面几节课学习的内容,可能会感觉到,美术主要是在为宗教和政治信仰服务,比如:青铜器、秦始皇兵马俑、金字塔、墩煌壁画等。确实,在一定的历史时期,绘画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宗教和政治服务。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宗教和政治的威权逐渐减弱,人们开始把关注的目光投向自己,开始在意自己的喜怒哀乐,在意自己的内心感受,美术也自然的从表现神转而描绘日常的生活、自己的情感,即描绘人间的生活。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人间生活》这一课,看看中国古代的画家是怎样表现他们眼中的现实生活的,请大家翻开课本第37页(课件出示课题《人间生活》)。 二、讲授新课 1、欣赏唐朝的人物画《捣练图》 (1)师:请大家看一个短片(课件播放表现唐朝宫廷生活的短片),很显然,这是一个反

捣练图唐朝仕女画的欣赏教学设计

《捣练图》唐朝仕女画的欣赏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站在学生的角度备课,借助现代教育媒体,从“审美教育”、“理论知识掌握”、“欣赏能力提高”等方面制定教学目标。使整个教学成为既能传授理论知识提高美术欣赏水平,又能获取审美感受陶冶情操的动态功能过程。 二、教材分析:《捣练图》主要描绘的是唐代宫廷妇女丝织劳动的场面。着重刻画人物的动作姿态,尤其注重细节描写。突破了以前人物画只画宗教烈女题材,而转入对生活中妇女形象的描绘。主要知识点有:仕女画,唐朝仕女的特点,中国古代人物画“以形写神”技法特点。 三、教学目标: 1、通过教师的引导欣赏,使学生知道欣赏一幅画的一般过程。 2、通过欣赏,让学生感受到中国画“以形写神”的独特魅力。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审美能力。 3、通过欣赏唐代仕女画,使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理解中国画的内涵,提高人文素养。 四、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欣赏作品时,结合唐朝的社会风貌,探究出唐朝仕女画的特点。解决办法: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从画中的人物形象为切入点,再从发式、服装等方面一步步探究。 教学难点:让学生感受中国古代人物画“以形写神”的独特魅力。 解决办法:设计符合学生心理的(静——动——静)感受过程。既有亲身模仿体会,又有画面比较欣赏感受。 五、教学准备: 1、收集大量的资料和图片。 2、制作课件。 六、板书设计; 《捣练图》———唐朝仕女画的欣赏 捣练仕女

大唐风格以形写神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同学们已经在历史课上领略了唐朝建筑的雄伟宏大,也欣赏过了唐诗的雅韵,今天我们共同感受唐朝仕女画的独特魅力。课件出示课题。 设计意图:突出学科的横向联系 (二)、解题 首先课题里出现两个我们陌生的词“捣练”、“仕女”。同学们能不能根据书上的注解给我一个简洁的解释。学生看书回答“捣练的美女图”自然过度到新课内容。 (三)、新课环节、 1、构图形式 课件出示“捣练图”介绍一下张萱。最主要的是他突破了以前的宗教、孝女、烈女的题材,而转入对现实生活中妇女生活的描绘。{如果有学生发现和书上的作者不一样,再介绍以下赵佶,顺便提一下保护历史文物书画} 然后让学生在长卷横幅图中找出哪一部分是捣练图。教师根据学生找的出示捣练局部图。再出示缝纫、熨烫局部图,让学生观察图找答案并命名。三个部分相对独立,又内在联系,组成一个统一画面,体现了中国古代工笔人物画的独特的表现形式。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很随意的情况下了解了中国古代工笔人物画的独特构图形式。 2、审美观点 提问:如果以我们今天的审美眼光看画中的人物形象,她们美吗?提问:为什么唐代“以胖为美”?学生观察画面回答问题:“不美”、“太胖了”。学生有可能回答“生活好或提到杨贵妃”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补充唐朝的经济繁荣富强,社会和谐安定。设计意图:设置贴近学生知识能力水平的问题,让学社感觉欣赏一幅作品并不难,从而激发学生参与欣赏活动的积极性。 3、服装 同学们再仔细观察画面谈一谈她们的服装有哪些特点?学生观察画面讨论回

中国画《捣练图》鉴赏

中国画《捣练图》鉴赏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的精致文化,是我国民族智慧的结晶,民族情感的表现,在世界艺术林苑中占有重要位置。然而中学生在欣赏中国画时往往不得要领只看皮毛,就自然感受不到这一国粹的精妙之处。 中国画是我们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在世界美术艺苑中独树一帜。中国画融诗、书、画、印为一体,代表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我觉得了解中国画首先应该了解中国画的产生,发展及其内在精神。 修养和内涵,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国之瑰宝和骄傲。 通过中国画选修课,使我认识到了中国画与其他绘画的不同。并且更多的了解了中国画,喜欢中国画。通过老师的课上讲解使我更进一步的产生了美的悟性和创造力。 在课上,老师讲到了中国各时期的中国画,好像把我们带回了曾经的那个历史年代一样。让我们对中国画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讲过中国画的笔墨技法、墨色的交融。干、湿、浓、淡、清构成了水墨淋漓的情趣世界,使我在这种笔墨的变化中得到无穷的乐趣,这对我来说既是一种美的启迪、情操的陶冶,也是一种国画技法的体会。 通过老师在课上利用各种风格的中国画讲解以墨撞水、以水撞墨、以色冲墨、以墨冲色、泼墨、甩色、点色、吹色等用笔用色技法,使我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在此之前,我也有过中国画的学习,但都是一些基本的功底训练,经过老师的一些讲解我更有所体会,而且王老师与我师傅的绘画风格不同,我还可以从中吸取一些经验和技巧。感到十分的高兴。 画家背景 张萱(公元8世纪)〔唐〕京兆(今陕西西安)人,生卒年不详。玄宗开元十一年(723)与杨升、杨宁同时任史馆画直。工画人物,以擅绘贵族妇女、贵公子、婴儿、鞍马名冠当时。所画妇女惯用朱色,晕染耳根为其特色。又善以点簇笔法,画亭台、树木、花鸟等宫苑景物,点缀妍巧,俱穷其妙。尝以“金井梧桐秋叶黄”之句画《长门怨》,甚有思致。画迹有《明皇纳凉图》《整妆图》《卫夫人像》等47件,著录于《宣和画谱》。传世作品有《捣练图》卷(为赵佶摹本),现藏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虢国夫人游春图》卷(为宋

《捣练图》教学设计

《捣练图》教学设计 初中美术课程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而美术欣赏*评述课教学是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美术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教师要培养学生“多角度欣赏”的意识和方法。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宝贵的画作,作品寄托了画家的情怀,体现了一个时代的审美取向。如唐代张萱的《捣练图》正是我们达成以上教学目标的一件典型作品。 以下是笔者引导学生“多角度赏析与评述美术作品”的一个实例——《捣练图》,具体做法如下: 首先要把《捣练图》放在历史、文化层面加以探究,让学生不就画赏画、孤立的欣赏作品,课前要求同学们对唐代兴衰近三百年历史资料进行收集,主要包括唐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让学生能对唐代产生一个较为清晰的印象,从而为我们品赏作品打下基础,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看问题的综合能力,让学生能构筑一个“大美术”的观念,激发学生将美术学习纳入到文化学习之中,这种跨学科之间的研究与共通,有利于学生深刻地把握艺术各门类之间的联系、区别和精神内涵。 二、感受印象、描述画面 培养学生细致地欣赏绘画作品的能力,让学生知道描述画面是欣赏一件作品的基础环节。怎样描述呢?面对一张美术价值极高的传世作品,学生们可能会不知从何说起,在教学中我归纳了几个看起来很简单的问题,这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是告诉学生怎样来欣赏一幅画。这对于欣赏其它的美术作品也提供了参考。 1、画面有几个人? 2、画面上有哪些生活工具?

3、画面有什么样的背景? 4、画面可以分成几个部分? 5、画面的人物体态有何特点? …… 三、创设情境、体验画卷 美术课程标准里明确说到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教学,应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努力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积极探索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基于这一点,赏析完作品后我设计了一个让学生参与体验的过程,目的是加深学生对作品中细节描绘的印象,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邀请同学们以教室的一面墙为长卷,演示动态的《捣练图》。 上海世博会的时候中国馆里就有动态化了的《清明上河图》,呈现了古代城市的生活,我们的课堂上同学们也把《捣练图》动态演绎,展示了古代宫廷的劳动场景。课堂进行到这里可以说达到了白热化,同学们的兴趣高涨,平时不太喜欢的欣赏*评述课也变得有趣了。 四、图片比较、感受风格 对于唐代仕女画特点的理解,还必须借助同时期的美术作品欣赏,以加深学生对我国唐代的绘画题材和风格更深刻的认识。在这一环节我选择的是画家张宣的作品《虢国夫人游春图》和画家周昉的《簪花仕女图》以及三彩女立俑。这几件作品让学生对于唐代的审美风格服饰特点等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在欣赏《虢国夫人游春图》一画时我朗诵了唐代诗人杜甫的《丽人行》,诗歌配古画让美术课堂的人文性特征凸显。 在中国绘画作品与西方绘画作品的比较中,学生很强烈的体会到艺术作品的多元化格局。在丰富认识的同时,更多的是要引导学生以一种包容的心态和理解的态度去感知人类的美术文化遗产。

高中美术鉴赏《人间生活》教学设计

高中美术鉴赏《人间生活》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版本:湘美版普通高中美术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模块:《美术鉴赏》第二单元第4课《人间生活》(中国部分) 教材内容: 结合上节美术课《心灵的慰藉》的教学使得学生懂得了佛教艺术在中国真正的盛行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这阶段盛行的原因是因为战乱—“五胡乱华”。人在面临巨大的灾难面前非常容易信仰宗教,因为佛教所提出的“无常”观念去领悟人生中“苦”的真谛。 追根溯源,本课《人间生活》中大量美术作品对现实生活描绘自然是大时代大环境中的人们生活的安定所导致。生活中的“乐”的场景描绘相较于佛教教义对“苦”的领悟在现今高中生的生活经验中更为容易让他们理解和把握。 本课教学内容通过地下艺术的画像砖、画像石亦或是陶俑对生活场景的描绘,让学生体会到汉朝墓葬艺术中人们希望把生活中的“乐”继续带入到另一个世界;作为对现实生活的真实记录的描绘,在绘画文本上将生活的“乐”作了进一步的发挥,典型为侍女画题材的盛行,代表作《虢国夫人游春图》、《捣练图》、《簪花仕女图》等;五代顾闳中描绘韩熙载夜半歌舞狂欢之景的《韩熙载夜宴图》;另有风俗画的代表作《清明上河图》等。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高二学生基于前几节课对美术作品政治、宗教功能性的了解,从美术作品文化宣化功能的强调到这堂课进入“人间生活”这一主题,单就绘画内容而言,因其接近生活常态学生能够更有体会性;但是对于绘画的形式感而言,本节课中所涉及的多幅叙事性的绘画文本,多采用长卷形式。学生对于中国所独有的长卷绘画形式的陌生;对于古代文人与学生现今阅读习惯的不同;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从长卷形式的陌生感着手去看世俗的绘画内容,去品古代世俗生活的意趣,去悟长卷的形式构图同绘画内容的散点透视设置的统一。试图一改学生用惯用的西方的焦点透视去地辨认绘画人物的叙事性。我认为后者情况---学生习惯性“看图说话”的方式去“鉴赏”美术作品具有极大的普遍性。这样的习惯使得学生在鉴赏形式感很强的绘画作品时带有极大的困惑乃至存在“失语”的现象。 三、教学准备:PPT课件;尺幅相仿的白纸长卷等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仕女画及风俗画的代表作及代表画家;培养学生对美术作品形式和内容的鉴赏能力和评价能力。 过程与方法:运用观察、模拟、交流诸多方法,体会并理解美术作品是如何形式与内容结合创作的。

人间生活教学设计概要

第二单元第四课人间生活(中国部分 主备:徐丽审定:使用时间: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中国隋唐、五代以及宋代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画、风俗画作品。 2.能力目标:体会并理解美术作品是如何表现世俗生活的。 3.情感目标:感受中国古代美术作品的美,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美术作品是如何表现世俗生活的。 教学难点:体会作品所表现的生动生活。 课时: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师:在一定的历史时期,美术作品主要为宗教服务。但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宗教的影响逐渐减弱,艺术家们又会把关注的目光投向哪里呢?学生回答。(自己和现实生活。艺术家们把关注的目光投向自己,开始在意自己的喜怒哀乐,描绘人间生活的作品逐渐多了起来。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第二单元第四课《人间生活》。(课件出示课题《人间生活》 二、讲授新课: 1.欣赏唐朝的人物画《捣练图》 (1师:我们先来看一个视频,请大家认真观看,注意场景发生的时期,人物的服饰特点。放映《宫心计2》第一集片段。

很显然,这是一个反映古代宫廷生活的片段。这个短片表现的是古代什么时期的内容?学生回答。(唐朝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学生回答。(从人物的体态和服饰师:很好,在你的印象中唐朝的社会观念和审美风尚是怎样的?学生回答。(思想开放,以丰腴为美唐朝的服装又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颜色很鲜艳、低领,比较开放并且 这些服装样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日本的和服。(课件展示唐代服饰与和服的对比 师:唐朝的宫廷生活是怎样的呢?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唐朝的宫廷画家是怎样表现后宫现实生活的吧。请大家先把书本32页看一下。 (2课件出示《捣练图》师:这是唐朝的宫廷画家张萱的一幅仕女画,张萱主要以宫廷仕女为描绘对象,画了很多仕女日常起居、劳动的画,我们看到的这幅《捣练图》就是表现宫廷仕女捣练时候的情景。 师:请一个同学告诉说说什么叫练? 学生回答。(练是古代的一种丝织品,织成时比较硬,而且带黄色,要经过漂洗和 冲捣后才会变白变软。全画分三部分:一捣练,二理丝缝合,三熨练。(课件出示《捣练图》第三组师:你觉得这个片段什么地方最有生活情趣?学生回答。(钻到练下面 的小女孩 师:是的,画家抓住了小女孩儿钻在练下的的调皮可爱动作,由此推断张宣非常善于把生活中富有情趣的场景表现出来。 2.欣赏《虢国夫人游春图》 除了像《捣练图》这样表现劳作的宫廷生活的画面,张宣还有一副表现贵族妇女出行游玩的作品,这就是《虢国夫人游春图》。(投影《虢国夫人游春图》请一个同学站起来讲讲自己预习时收集到的《虢国夫人游春图》的相关资料。教师点评总结:此画在艺术特色上,有两点是特别突出的。首先,在构图方面比较成熟,吸收了唐 代墓室壁画中出行图的构图方式,不仅使得主体人物更为突出,而且通过人马疏密而富有节奏的安排,疏密有致,错落自然,人与马的动势舒缓从容,完全呼应与突出了游春的主题,真实地再现了唐代上层社会妇女闲散享乐的生活。线条的使用方面用笔纤

美术鉴赏的过程与方法教学设计

美术鉴赏的过程与方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美术鉴赏、美术鉴赏的一般过 程和特征,以及学习美术鉴赏的意义,由此掌握美术鉴赏的方法, 培养学生“审美的眼睛”。 过程与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教师引导学生,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 学习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充分展现自我,体现自我现有发展水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美术鉴赏对于个人未来人生发展 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教学重点在于培养审美的眼睛,使学生掌握美术鉴赏的一般方法, 认识美术鉴赏的价值与意义。教学难点主要是如何结合实例,让学生初步了解与学习美术的主要分类方法、美术鉴赏的概念和美术鉴 赏的一般过程或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法国雕塑家罗丹的一句话“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引出本节课课题——培养审美的眼睛美术鉴赏及其意义。 二、学习新知 1、师生共同探究美术鉴赏的概念 ⑴从“美术鉴赏”的字面意思进行分析:“美术”:视觉艺术,可视形象,平面空间,以供欣赏;“鉴赏”:“鉴”鉴别、鉴定,“赏”欣赏、观看。“美术鉴赏”即鉴赏视觉艺术。 ⑵规范的概念:运用我们的视觉感知、视觉经验和相关知识对美术 作品进行归类、分析、判断、体验、联想和评价,从而获得审美享受,它是一个综合的审美活动。(美术鉴赏教材中P4,第2、3段)2、小组合作学习,鉴赏两幅作品,总结美术鉴赏的一般过程与方法

⑴合作学习时间为10分钟左右。学习提示:观看两幅作品《捣练图》和《拾穗》(哪种美术?画的是?他们在做?构图?色彩……); 对比两幅作品,体会感受(通过对比,带给你什么不一样的感受?……)。 ⑵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成果展示。 ⑶总结美术鉴赏的一般过程与方法。在美术鉴赏中,“鉴”是手段、 是基础,“赏”才是目的,“鉴”是为“赏”服务的。 3、看图说话,归纳出美术作品的分类 ⑴出示相关图片,让学生分别指出有哪些大的分类:依据其艺术门 类划分为绘画、雕塑、建筑、设计(工艺)、书法(篆刻)、摄影 等六大类;按照形式语言分为具象艺术、意象艺术、抽象艺术。 ⑵选择教材中的一些美术作品,让学生辨别其门类。 4、思考与讨论出美术鉴赏的意义 阅读教材内容,思考与讨论美术鉴赏的价值与意义,用自己的语言 进行复述,并提炼出其社会、教育和审美功能。 三、课堂小结 关于美术鉴赏及其意义,你们懂了吗?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尝试鉴 赏你喜欢的美术作品。 板书设计: 培养审美的眼睛——美术鉴赏及其意义 一、美术鉴赏的概念:字面意思,教材中定义 二、美术鉴赏的分门别类:依据艺术门类分为:绘、雕、建、设、书、摄等。形式语言:具象、意象、抽象 三、美术鉴赏的意义:社会、教育、审美功能 第2课美术家是如何进行表达的——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 教学目标: 本课的目的是让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语言有一个简单而完整的了解, 这是美术鉴赏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不同类型的美术作

捣练图(1)

<<捣练图>>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对此课《捣练图》的赏析,不能仅仅看成是唐代妇女劳动生活的再现,而应从画中人物的动作姿态,尤其是传神的细节描写去探讨,从而理解到唐代仕女画所达到的高度成就。 鉴于七年级学生生性好动、好奇、好问,教师应做到“放”,即“解放”他们的大脑,让他们思考,“解放”他们的嘴,让他们各抒己见,实现以人为本的教学新理念。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思维水平,通过比较、讨论等方法,提升审美水平,培养创新精神。 在教学中,我还使用讲授法、问题法、多媒体的直观法,让学生有所比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欣赏与评价,从而了解中国古代人物画的发展,了解唐代人物画概况。 2、使学生掌握美术欣赏的学习方法,展示丰富的具有审美价值的图像世界。 3、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欣赏水平。 教学重点: 欣赏、讨论画中人物的动作姿态,尤其是细节的描写。 教学难点: 画中刻画的人物如何做到传神,如何体现唐代仕女画所达到的高度成就及艺术和历史文献价值。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图片资料、教科书等。 学具准备: 收集来的资料、教科书等。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多媒体播放《武则天》影视片段。(视频直观导入) 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剧中人物的体型、服饰、动态等。引出问题: 1、剧中讲述的是什么朝代的故事? 2、剧中妇女的体型是胖还是瘦?她们穿戴的服饰有何特色? 待学生回答后,教师:我们来看看唐代的画家是如何体现他们当代的生活片段的。请同学们看课本封二到第三页。(板书课题) 学生观看影片,仔细观察画面,讨论后解决问题,发表见解。 二、学习新内容请看第三页顶端的《捣练图》全图。

美术鉴赏:张萱《捣练图》赏析

张萱《捣练图》赏析 张萱,生卒年未详,京兆(今陕西西安)人。盛唐时著名人物画家之一,擅画妇女、儿童、贵公子,并从事社会风俗画制作。他在绘画题材上一变汉魏以来“列女”、“孝子”传统,转向表现现实生活。同时,在宗教画盛行的当时另辟了蹊径,对我国人物画特别是风俗画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所画妇女惯用朱色,晕染耳根为其特色。又善以点簇笔法,画亭台、树木、花鸟等宫苑景物,点缀妍巧,俱穷其妙。现存世作品有《捣练图》、《虢国夫人游春图》等。 《捣练图》工笔重彩,亦系宋徽宗摹本,现藏美国波士顿美术博物馆。《捣练图》描绘了从捣练到熨练各种活动中的妇女们的情态,刻画了不同人物的仪容与性格。表现的是妇女捣练缝衣的场面,人物间的相互关系生动而自然。从事同一活动的人,由于身份、年龄、分工的不同,动作、表情各个不一,并且分别体现了人物的特点。人物形象逼真,刻画维肖,流畅,设色艳而不俗,反映出盛唐崇尚健康丰腴的审美情趣,代表了那个时代人物造型的典型时代风格。画中人物动作凝神自然、细节刻划生动,使人看出扯绢时用力的微微后退后仰,表现出作者的观察入微。其线条工细遒劲,设色富丽,其“丰肥体”的人物造型,表现出唐代仕女画的典型风格。 画面分为三级人物:第一组四个妇女用木杵捣练;第二组两个人,一个坐在地毯上理线,另一个坐着缝纫;第三组是几个妇女把练抻直,用熨斗烫平。整个画面的构图安排得十分巧妙,三组人或坐或立,有高有低,错落有致。各组人物之间彼此呼应,联系紧密又自然和谐。捣练一组中,一人回身挽袖与理线一组相应,后两组人物之间又穿插一蹲着扇火转首的女孩,使三组人物气脉相连。作者善于捕捉劳动中的微小细节,进行深入刻画,生动地传达了生活的情趣,表现出人物不同的心理和性格特点。坐在火盆旁的女孩一边挥扇,一边回头欲语的情态,反映出她对扇火这种单调、重复动作的厌倦,渴求新的刺激分散注意力的心理,揭示了女孩活泼好动的性格。熨平一组中,画一个稚气的小女孩,在练下穿梭来去,活跃了劳动过程中的板滞气氛,使整个画面收到张弛有度,富于节奏变化的艺术效果。 执绢的妇女身躯稍向后仰,似在微微着力;熨练妇女认真专注的表情,端丽的仪容,恰如其分地表现了温厚从容的心情。在绢下好奇地窥视的女孩,以及畏热而回首的煽火女童,都生动引人。画家表现妇女捣练活动,不只是描绘捣练、络线、织修、熨烫等的活动过程,他既重视人物形象的塑造,而又注意刻画某些富有情趣的细节,使得所反映的内容,更具有生活气息。 张萱是注重写实的画家,所画女性脸型圆润饱满,体态丰腴健壮,气质雍容高贵,显示了大唐盛世中皇家女性的华贵之美。《捣练图》的人物造型虽然写实,但又不是社会生活的纯客观再现。它的人物造型是略带夸张的,然而又是非常含蓄的。线条是传统工笔人物画的主要造型手段。《捣练图》线形超逸,形象写实,细密灵动,功力深厚。作者把吴道子“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铁线描加以含蓄化,变为细劲的游丝铁线描,线形畅达、疏密自然而质地具显,衣下形体准确充实。行笔起落有序,线出于体,妙造自然,不露痕迹,准确地体现了世俗生活中人物的体貌与内心世界。比如缝练的女子:衣纹勾勒充分发挥了线的表现力,每一条线都是灵动的,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再如最后的一位扯练妇女,作者用极其严谨、准确而概括的线条把女性的身姿、动态勾画得优美、含蓄而安详,“健美而不失典雅、自信而矜持”。线描虽是细劲精致的,然而体现出的却是雄健、大度和庄严。 《捣练图》中人物五官也是高度概括和符号化的。那细长高昂的眉毛既交代了妇女的地位和身份,又刻画了人物的心理状态。那高度程式化的脸、鼻造型充分表现出作者对生活的主观认识。这种高明的“意向造型”正是源于作者对社会生活和宫廷劳动妇女生命活力的深刻理解。线从生命中流出,形是高于生活原形的符号化再创造。每一局部无不倾注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对生活的认识。《捣练图》的人物造型既不是孤立的,也不是偶然的,它有深

韩熙载夜宴图赏析

《韩熙载夜宴图》赏析 《韩熙载夜宴图》是顾闳中唯一的传世作品,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这幅作品以屏风为界,将画卷分为五个故事情节,即听乐、观舞、休息、清吹、送别。全局构图张弛、疏密有序;人物刻画精细、传神、古朴、大气,并通过对韩熙载头像的细致描绘,成功地表现出韩熙载当时的心理状态。 全卷分为五段,第一段是“听乐”,描绘 了韩熙载与宾客们正在聆听乐女弹奏琵琶 的情景,画家着重地表现演奏刚开始,全场 气氛凝注的一刹那。画上每一个人物的精神 和视线,都集中到了琵琶女的手上,结构紧 凑,人物集中。但人们敛声屏气的神情中使场面显得十分宁静,从这弹奏琵琶的手上,似乎传出了美妙清脆的音符,而这音符震动着观众的耳膜,勾摄了他们的内心情感。画 家对于不同的人物,根据他们不同的身份和 年龄,刻划出他们各自不同的姿态、性格和 表情,显示出作者不同凡响的画艺。第二段 是“观舞”,描绘了韩熙载亲自为舞伎击鼓, 气氛热烈而动荡。其中有一个和尚拱手伸着手指,似乎是刚刚鼓完掌,眼神正在注视着韩熙载击鼓的动作而没有看舞伎,露出一种尴 尬的神态如(图2),完全符合这个特定人 物的特定神情。第三段是“休息”,描绘的 是宴会进行中间的休息场面,韩熙载在侍 女们的簇拥下躺在内室的卧榻上,一边洗 手,一边和侍女们交谈着,也是整个画卷 所表现的夜宴情节的一个间歇(如图3)。 第四段是“清吹”,描绘了女伎们吹奏管乐的情景,韩熙载换了便服盘膝坐在椅子上,正跟一个侍女说话(如图4)。人物疏密有致, 乐伎们的吹奏动作中,使人感到高亢、丰 富的管乐和声,调动了欣赏者的情绪。第 五段是“送别”,画面描绘宴会结束,宾客 们有的离去,有的依依不舍地与女伎们谈 心调笑的情状,结束了整个画面(如图5)。 《韩熙载夜宴图》无论是造型、设色、 用笔、构图方面,都显示了画家的深厚功 力和高超的绘画技艺。在造型方面,这幅 类似传统绘画“行乐图”的画幅,虽描绘了繁杂的场面,不同的情景,众多的人物,但画家精心而为的是人物形象,尤其是对主人公韩熙载的刻画。这一中心人物分别在五个在不同的画面中出现,或端坐、或闲立、或击鼓、或洗手、或正面、或侧身,每个场景的服饰、动作、表情都不尽相同,但从全图来看,他的形 图1、听乐 图3、休息 图2、观舞 图4、清吹 图5、送别

2016秋浙美版美术五上第18课中国传世名作word教案

中国传世名作 一、教学目标: 1、欣赏不同题材内容的中国传世名画,了解这些作品的文化内涵与艺术魅力,学习运用美术语言感受中国传世名画的艺术特点 2、通过视频欣赏、图例解构、比较分析、观察探索等方法,欣赏认识人物、山水、花鸟等不同时期不同类别中国传世名画的艺术魅力,以提高对中国传世名作的鉴赏能力 3、认识不同时期中国传世名画的创作形式和内容,感受中国传世名画带给后人的文化价值与精神动力,培养热爱民族艺术的美好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搜集、欣赏、交流与评述中国传世名品,感受传世名作的文化内涵与艺术魅力 2、难点:通过本课的学习活动,学会运用一定的美术语言欣赏评述中国传世名画的艺术特点,以及对作品的理解与感受 三、教学课时:2课时 四、课前准备:(学生)课前搜集中国传世名作的相关资料 (教师)课件欣赏、小练习等 五、教学设计: 1、谈话导入 考一考,说说你所知道的名画?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国画的传世名作,去领略它们的艺术魅力 2、名作第一印象 (1)欣赏、观察、走进中国传世名画,用简短的话语记录对每一幅传世名画的第一印象 (2)说一说,分一分这些名作属于哪一类? 3、走进名画人物篇 (1)全图欣赏,感受其美感 现在,就让我们穿越时光隧道回到唐朝,走进《捣练图》,看看画中的人物都在干什么?从中你了解到什么?

面对这样一幅画,你还想了解哪些方面的知识?(设想学生想知道阎立本为什么会画这幅画,画中的人为什么都那么胖?他为什么能把不同年龄的人物都画的那么传神?) (2)解构式欣赏,感受唐代人物画 通过解构名画人物轮廓形态、放大部分人物等,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说一说,自己所理解的唐代人物的审美风格? 观察比较《捣练图》与《簪花仕女图》中人物的脸型、体态等,找出他们的共同特征,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唐代人物画风格。 小练习:观察、比较《捣练图》与《簪花仕女图》这两 幅唐代人物画,找一找,选一选画中人物的特征 (3)延伸式欣赏,走进唐代人物画 唐代是人物画非常繁盛的时代,人物从神圣转向世俗,题材广泛,描绘侍女、历史故事、贵族生活等 视频欣赏,随着《步辇图》的故事,再次走进唐代人物画,领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小组分析,自主欣赏、解读《步辇图》,并议一议,说一说,写一写自己的收获(4)还原式欣赏,认识工笔人物画 教师边示范,边讲述,引导学生认识一幅白描稿工笔人物画完成的过程,认识工笔画的艺术魅力 通过《捣练图》与《富春山居图》的初步对比,让学生对工笔画与写意画有大概的了解 出示《写生珍禽图》,让学生认识到,古人除了用工笔表现人物,还很细致地观察生活,描绘各种花鸟鱼虫 (5)对比式欣赏,学会区分工笔与写意 第二课时 1、激趣导入 这节课,先让我们一起走进浙江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传世名画《富春山居图。剩山卷》,通过提问引发学生观察、思考 问题设计

赣美版五年级美术下册教学设计 敦煌壁画教案

《敦煌壁画》教案 教学目的: 了解中国古代壁画在中国美术史中的意义和价值;通过典型作品的介绍,分析了解中国古代宗教壁画的丰富内容和艺术成就。 通过鉴赏典型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达 到开阔眼界、拓展思维、陶冶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讲清楚佛教石窟寺壁画各种题材,如佛本生故事、佛传故事、经变故事、藻井图案等在石窟寺内的布局、相互关系,体现的宗教意义。宗教美术中,佛教美术居于主导地位,道教美术作品比较少,在表现形式上也受佛教美术影响,而道教儒教思想和一些美术表现手法也对佛教美术产生影响,在后期发展中出现“三教合一”的造像。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候 二、导入: 今天我们共同鉴赏第十一课《天上人间--宗教壁画》。 在讲课前我们大家先来了解一下我国的宗教有哪几种大家一起说有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等。这些教派的产生都是受当时社会影响,战乱连连,民不聊生,人们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为摆脱苦难人们信仰各自尊崇的宗教来寻找一种精神寄托。 佛教道教基督教 壁画:是绘在建筑物的墙壁或天花板上的图画。 那么表现记录宗教题材的绘画作品除了纸、绢等形式之外还有壁画。今天我们欣赏的《天上人间--宗教壁画》只是冰山上的一角,希望通过今天的欣赏,同学们能对宗教壁画有所思考 三、授新课: (一)戈壁滩上的艺术画廊--敦煌莫高窟壁画 它是保存了从十六国到元代近千年的佛教题材的壁画。题材归两大类:一类是表现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生平事迹的佛传的故事和释迦牟尼前生的本生故事。另一类就是依据佛经内容画出来的绘画作品“经变”

欣赏莫高窟壁画前先让我们了解一下它的地理位置。甘肃省敦煌莫高窟,去旅游时有三条路线(一条飞机路线两条火车路线)。 下面向大家介绍两幅生动的佛本生故事的壁画。 1.《九色鹿王本生的故事》 找同学讲述九色鹿王的故事,然后教师详细讲述九色鹿王的故事。--真可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本故事体现了对于负义与贪心的谴责)。 分析壁画:北魏时期作品。当时人们追崇“以瘦为美”秀骨清像。画中九色鹿正好符合当时的审美观点。清秀挺拔美丽高贵。画面以连环画形式表现了六个连续的故事情节。故事从左右两侧开始中间结局。突出慷慨牺牲舍己救人的主题。 2.《尸毗王本生故事》 教师讲述尸毗王割肉护鸽的故事。鸽、鹰神仙的化身为考验尸毗王向善的决心。经得起神仙的考验而重生。 这两个故事都讲述了乐善好施获得了好的回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3.《西方净土变》摹本作者常沙娜 常沙娜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她是敦煌的守护神、敦煌文物保护研究的开拓者奠基人常书鸿先生之女。《西方净土变》是艺术家们根据《无量寿经》构想出来的西方极乐世界。此壁画为盛唐时期的作品当时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即历史上唐玄宗“开元盛世”时期。人们追崇“以丰胰为美”。展示唐张萱的《捣练图》提示人们当时的审美倾向。 分析《西方净土变》画面中除了佛(阿弥陀佛)两位菩萨(观世音、大势至),还表现了极其壮观的楼台亭榭、飞天散花、杂鸟莲池、奏乐跳舞的仙女、出行、宴会等。与其说是天上佛国,还不如说是人间帝皇贵族生活的再现。 飞天:佛教中把化生到净土天界的神庆人物称为“天”,佛教中把空中飞行的天神称为“飞天”。敦煌飞天就是画在敦煌石窟中的飞神。飞天是乾闼婆和紧那罗复合体。乾闼婆是印度梵语音译为天歌神,在天界负责奏乐歌舞。紧那罗为天乐神负责散花散香气。后来两者职能混为一体化为后世的敦煌飞天。 无论是佛本生故事的壁画还是经变内容的壁画都是艺术家们按照自己的理解与意愿,以来自生活的艺术形象来表现,这些壁画的内容是引导人们积极向善。 与敦煌佛教壁画相媲美的还有山西芮城永乐宫元代道教壁画。 (二)妙绝动宫墙--永乐宫元代壁画 首先介绍永乐宫的地理位置。

捣练图欣赏教案

《捣练图》欣赏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唐代人物画的欣赏和探究,了解初唐时期与中晚唐时期的审美特征。 2.让学生在积极参与讨论、探究、体验的过程中了解美术鉴赏的方法和程序,理解作品的深刻含义。 二:教材分析(重、难点) 1.唐代人物画中人物造型的主要特点。 2.通过《捣练图》美术作品的欣赏,理解更深层次的含义,唐朝政治统一,经济繁荣,人民生活安居乐业的景象。 三:教学过程 1.引入课题,《捣练图》,盛唐时期张萱的作品,真迹已经失传,现我们所见的是宋徽宗的摹本。 2.谈到唐朝我们能想到什么?(提问学生) 618年唐高祖李渊推翻隋朝,建立唐朝。 ①政治 ⑴唐太宗和贞观之治 ⑵武则天和武周政治 ⑶唐玄宗的“开元盛世” ②经济 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物价低廉

③文学艺术 唐代的文学艺术灿烂辉煌,博大清新 *知识点:中国第一部系统的、较科学的绘画史著作为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 3.了解唐代历史背景后,和学生一起讨论交流学习《捣练图》 ①问:练是什么? 答:丝织品的一种 ②问:《捣练图》是长卷形式作品,还有哪幅作品是长卷形式? 答: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③问:《捣练图》整幅画的内容? 答:捣练、熨烫、和缝纫的劳动场面 ④问:此图着重刻画人物的动作、姿态,尤其注重细节描写,请问有哪些细节描写? 答:⑴四个捣练的妇女,左侧挽袖的细节 ⑵淘气的小女孩在练下面玩耍 ⑶左侧的妇女扯练时身体稍稍后仰 这些细节符合生活的真实,又使构图不至于呆板 4.《簪花仕女图》《三彩女立俑》《虢国夫人游春图》给学生简单介绍一下 5.总结全课,提问学生,唐代人物画造型的主要特点? 人物表情微妙,神态从容,线条匀细,色彩艳丽,丰腴华贵。 四:小结

初中美术:《捣练图》

初中美术新课程标准教材 美术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美术教案 / 初中美术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捣练图》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学习美术有利于发展记忆和想象力,想象力得到扩展和深化,可以使学生的消极心理负担得到卸除,获得心理平衡保障心理健康,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美术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教案 课题:欣赏课 教材版本:人民美术出版社八年级第十四册 授课年级:八年级一班 授课教师:顾艳玲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欣赏与评价,使学生掌握美术欣赏的学习方法,展示丰富的具有审美价值的图像世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欣赏水平。从而了解中国古代人物画的发展,了解唐代人物画概况。 教学重点:欣赏、讨论画中人物的动作姿态,尤其是细节的描写。 教学难点: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学会分析唐代仕女画中的人物造型与其他时期人物画造型的比较,以及和西方古典绘画中的任务比较,在感性的理解学习中,培养学生热爱中国传统艺术的情操和认识唐代仕女画所达到的高度成就及艺术和历史文献价值。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图片资料、教科书等。 学具准备: 收集来的资料、教科书等。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新课导入多媒体播放《武则天》影视片段。 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剧中人物的体型、服饰、动态等。引出问题: 1、剧中讲述的是什么朝代的故事? 2、剧中妇女的体型是胖还是瘦?她们穿戴的服饰有何特色? 待学生回答后,教师:我们来看看唐代的画家是如何体现他们当代的生活片段的。请同学们看屏幕。(板书课题) 学习新内容播放课件的《捣练图》全图。 (一)这是典型的中国古代仕女画, 问题:什么是仕女画? 它以中国传统的长卷形式,表现了唐代宫廷妇女用木杵捣练、熨烫和缝纫的劳动场面。问

《盛唐女性的生活捣练图》教学设计

课题《盛唐女性的生活—<捣练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学会多角度、多视点欣赏、评述《捣练图》; (2)了解唐代人物画概况; (3)了解中国古代人物画的发展; (4)学会美术欣赏的学习方法。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查阅、收集资料的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后分析、解决问题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提高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和欣赏、审美水平; (2)体会中国古代人物画,特别是唐代仕女画独特的艺术魅力; (3)了解唐代历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多角度、多视点欣赏、评述《捣练图》 教学难点:美术欣赏的学习方法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一、课前准备的相关资料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 教学过程: 一、布置课前学习任务。 教师要求学生查阅书籍,或上网查询网页、网站,收集、整理和《捣练图》相关的信息资料。(可制成读书卡片) 二、播放影视剧《大明宫词》片段,导入新课。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共鸣,对唐代妇女的社会生活状况有个直观印象。导入《捣练图》。 三、尝试以制作简单网页的形式学习《捣练图》及唐代仕女画: 以网页设计贯穿课堂教学始终,在此基础上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一)版块设计: 学生在掌握一定制作网页方法和要求的基础上,分组讨论网页版块组成。教师给予适当指导。讨论后师生共同总结确定。 版块一:仕女画(相关文字、图片) 版块二:宋徽宗赵佶(相关文字、图片) 版块三:唐女性形象(相关文字、图片) 版块四:画家小传(相关文字、图片) 版块五:思考与讨论 (二)围绕《捣练图》进行研究性学习,充实网页版块。 1、分组讨论以上前四个版块。通过汇总已备学习资料,查阅书籍,上网等形式,将和本专题相关的知识和信息归并,经讨论一致同意后整理成文,由各组派代表陈述本组观点。 2、重点分析第五版块,确定研究内容。 教师点拨学生从不同角度确定“思考与讨论”版块的内容。学生思考、讨论、分析、解决,总结。 (1)从美术的角度(《捣练图》传达的直接信息) 内容分析;构图样式;绘画技法;色彩;细节描写;艺术风格等

名画赏析

《在激流中前进》 作者:杜键 《黄河激流》原名为《在激流中前进》。创作始于1962 年,完成于1963 年,是画家在油画研究班学习时的毕业创作。画家以简练概括的艺术语言,雄健有力的笔触,沉着凝厚的色调,表现了船工们齐心协力搏击于黄河浊浪之中的惊险场景。画家没有从正面表现人与激流搏斗的表情,而是通过飞旋激荡的河水与沉着稳健的人物的对比,那如一叶小舟般的黄河渡船与大面积的汹涌奔腾的浓浆浊浪对比,通过对水势的夸张表现反衬了人的力量和精神,较完美地体现了作品的主题。“文革”中,此作品被冠以隐喻“载舟之水可以覆舟”,“把矛头指向无产阶级专政”的罪名受到批判,致使原作被毁。1991 年底,为参加“二十世纪·中国”画展,画家重画此画,尺寸比原图略小,画面亦与原作小有差异。原大小为:14.8厘米X528.7厘米。 杜键作的《在激流中前进》是一幅感染力很强的作品。翻腾着层层巨浪急驰而下的河水和一只全身十分倾斜的木船,使整个画面产生强烈的运动感。右下角一个大大的漩涡打破了自上而下的直线,活跃了画面,也更加渲染了惊险的气氛。那站在船头的青年水手,随时准备着对付迎面而来的一切险关,他和船后历尽过无数风险的老艄公,共同以十分警惕的目光沉着地注视着前面。《在激流中前进》是一首"力"的颂歌;是坚强与勇敢的颂歌;是同心协力、团结一致的颂歌。船工们齐心协力波及与黄河浊浪之中的惊险场景。从而知道了在生活的激流中,也只有稳掌舵、紧划桨,奋勇前进才能够取得最后的胜利。 《粮食》 作者:(苏联)雅布隆斯卡娅 雅布隆斯卡娅(1917—),是苏联卫国战争之后涌现出来的当代著名女油画家.她一面在基辅美术学院从事美术教学工作,一面勤奋创作.油画《粮食》是她青年时期时荣获国家奖的成名作.在这幅宽约4米的巨幅作品中,作者表现了苏联集体农庄女庄员在丰收的打谷场上劳动的场面.在夏日的明亮的阳光下,集体农庄女庄员们在堆积着如山的金黄色麦粒的打谷场上,紧张而有秩序地劳动着.女庄员们兴奋的笑脸和欢快而有节奏的动作,充分显示了经过战争洗礼后的苏联劳动人民高涨的劳动热情和崭新的生活风貌.作品构图宏伟,形象生动,主题鲜明,内容和形式得到了完美的统一。 《牛耕》 牛耕图制造年代: 汉材料: 石 介绍:墓室装饰石刻,画像石西汉晚期出现之后,被大量用于地下墓室或地面祠堂的装饰,因而它的内容和形式也都与当时的丧仪和祭祀等密切关联,成为受丧仪制约的艺术品。汉画像石的题材受到同时代的社会审美影响,以略带绘画风格的表现手法描绘,除西王母、月宫等题材外,也出现牛车、耕种等世俗情调画像石。牛耕图是东汉时期的减地浅雕画像石。画面正中为汉代建筑中的斗栱,下方雕出农夫鞭驱赶耕牛犁地的生活场景。斗栱左右两侧有手执羊鞭伫立的羊倌和他牧养的羊群。整幅画面充满浓郁的田园生活气息,代表了汉代审美风格。 《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以精致的工笔记录了北宋末期、徽宗时代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郊区和城内汴河两岸的建筑和民生。关于“清明”二字存在一些争议,有人认为是指入画时间为清明时节,还有人认为是在粉饰太平。 首段,汴京郊野的春光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