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松潘_甘孜南部放马坪_三岩龙花岗岩的成因及其构造意义_袁静

松潘_甘孜南部放马坪_三岩龙花岗岩的成因及其构造意义_袁静

松潘_甘孜南部放马坪_三岩龙花岗岩的成因及其构造意义_袁静
松潘_甘孜南部放马坪_三岩龙花岗岩的成因及其构造意义_袁静

第85卷 第2期

2011年2月

地 质 学 报 ACT A GEOLOGICA SINICA

V ol.85 N o.2Feb . 2011

注:本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40772043)资助成果。收稿日期:2009-08-23;改回日期:2010-01-29;责任编辑:周健。

作者简介:袁静,女,1984年生。硕士研究生,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专业。Email:changdajingyuan@https://www.wendangku.net/doc/b43235689.html, 。通讯作者:肖龙,Email:longxiao@https://www.wendangku.net/doc/b43235689.html, 。

松潘)甘孜南部放马坪-三岩龙花岗岩的

成因及其构造意义

袁静

1,2)

,肖龙1),万传辉

1)

,高睿

1)

1)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武汉,430074; 2)浙江省第十一地质大队,浙江温州,325006

内容提要:松潘-甘孜造山带内广泛出露印支期花岗岩类,目前对该区印支期花岗岩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东部、中部地区,南部地区的研究相对较少。放马坪-三岩龙花岗质杂岩体位于松潘-甘孜造山带南部的九龙地区,根据主微量元素特征的不同可被划分为两大类:第一类具有C 型埃达克岩的特征,Sr >541@10-6,Y <12.4@10-6,Sr /Y >55,轻重稀土分异明显(La/Yb)N >51,K 2O /N a 2O 值较高,接近于1,甚至大于1;第二类为普通钙碱性I 型花岗岩,Sr<450@10-6,Y >17.4@10-6,Sr/Y<24,轻重稀土分异较弱(La/Yb)N <18。在岩性上第一类为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第二类为黑云母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两者的Sr 、Nd 同位素具有不同的变化范围,第一类I sr 变化于0.7066~0.7077,E Nd (t )变化于-4.43~-3.96;第二类I sr 变化于0.7100~0.7123,E Nd (t )变化于-9133~-7165,显示它们应来自于不同源区。两者的形成条件也具有明显的差异,第一类(C 型埃达克岩)的源区残留相可能为石榴角闪岩或角闪榴辉岩,形成于较高的温度和压力范围,暗示源区深度较大(>50km)。第二类(普通钙碱性I 型花岗岩)源区残留相可能为中基性麻粒岩,暗示其形成深度较第一类浅,岩浆来源于稍浅的中下地壳的部分熔融。本次研究利用L A -I CP -M S 锆石U -P b 定年方法,获得两类花岗岩的结晶年龄分别为208?2M a 、212?2M a 。结合松潘-甘孜造山带的地质背景、区域构造-岩浆事件及其岩浆岩的组合分析,印支期岩石圈拆沉、软流圈上涌可以用来解释放马坪-三岩龙花岗质杂岩体的形成机制,C 型埃达克岩、普通I 型花岗岩分别是在该机制作用下下地壳和中下地壳发生部分熔融的产物,形成于后碰撞环境。

关键词:C 型埃达克岩;普通I 型花岗岩;锆石U -P b 年代学;地球化学;Sr -N d 同位素;松潘-甘孜造山带

松潘-甘孜造山带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夹持在华南、华北和青藏高原三大岩石圈板块之间,经历了古特提斯和新特提斯两次造山事件。除了在其南部

及东部边缘出露有三叠纪之前的地层和前震旦系结晶基底外(张云湘等,1988),全区几乎被巨厚的三叠系浊积岩所覆盖,掩盖了重要的地质信息,留下了许多未解之惑,如其基底属性、构造演化样式和序列、岩浆活动与成矿作用潜力等,因此被称为/亚洲之谜0(Enkin et al.,1992)。然而,作为研究深部地质过程的探针,在该造山带内广泛出露有印支期花岗岩,为研究该区造山带演化和壳幔作用过程提供了很好的物质基础。澄清它们侵位的时代、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岩浆源区特征和形成机制等问题,对揭示松潘-甘孜地体复杂的构造演化历史及其动力学机制有着重要的科学意义。

前人对松潘甘孜地体内的一些岩体进行了研究(袁海华等,1991;Ro ger et al.,2004;胡健明等,2005;秦江锋等,2005;李建康等,2006;Zhang et

al.,2006,2007;张宏飞等,2007;赵永久等,2007a,2007b;Xiao et al.,2007),初步揭示了这些侵入体的时空分布和岩石学特征。研究表明,这些花岗岩体大多侵位于褶皱的三叠纪地层内,总体上没有明显的方向性,呈面状散布,多以小岩体和小岩株的形式产出,没有显示出与周边造山带的明显空间关系,在东缘和南部出露最广。岩体多侵位于234~153M a 之间,集中于印支期一直延续到燕山期、喜马拉雅期。对于这些岩体的成因,学者们提出过多种观点:1Rog er 等(2004)提出造山过程中的大型滑脱构造剪切生热是造成源区物质部分熔融的主要原因;o胡健明等(2005)研究认为这些花岗岩大多为

地 质 学 报2011年

I 型,岩浆物质很可能是壳幔混合源,因此除了构造剪切生热之外,应该还有地幔热源的参与;?秦江锋等(2005)、Zhang 等(2006,2007)、赵永久等(2007a,2007b)、Xiao 等(2007)在该区的东北部、中东部及南部地区识别出了C 型埃达克岩、A 型花岗岩及高Ba 、Sr 花岗岩等岩类,这些岩体的存在指示了印支期地壳的增厚,岩石圈可能发生了拆沉作用,软流圈上涌为中下地壳的部分熔融提供了热源,并与之发图1 松潘-甘孜造山带九龙地区地质简图(据X iao et al.,2007修改)

F ig.1 Simplified geo lo gical map o f Jiulong a rea in Songpan fold belt (modified fro m Xiao et a l.,2007)

1)中生代(三叠纪)沉积岩和火山沉积岩;2)古生代片岩、大理岩和角闪岩;3)元古宙结晶基底;4)印支期花岗岩;5)喜马拉雅期花岗岩;6)燕山期花岗岩;7)断层;8)地质界限;9)采样位置

1)M esozoic (Triass ic)shale,sandstone and volcanoclastic rock s in Yidunarc;2)Palaeoz oic schist,m arb le,amphib olite;3)Proterozoic crystallin e basem ent;4)Indosinian gran itoids ;5)H imalayan granitoids;6)Yans han ian granitoids;7)fault;8)geological line;9)sample localities

生混合。此外,对于松潘-甘孜的基底性质一直都存在争议,部分学者基于对区域构造的分析认为它是一个残留的古特提斯洋盆(Yin and Nie,1993;Zho u and Graham,1993)。近期一些学者在部分花岗岩体中捡获了具有元古宇年龄的碎屑锆石,指示其下可能存在前寒武纪结晶基底(胡健明等,2005;赵永久等,2007a),并通过对该区花岗岩同位素组成的研究(Zhang et al.,2006,2007;赵永久等,2007a;Xiao et al.,2007)及地球物理方面的研究(张季生等,2007),证明松潘-甘孜的基底性质与扬子地台的相同,两者具有亲缘关系,松潘-甘孜的基底为一从扬子板块伸向古特提斯洋的半岛(Zhang et al.,

2006)。

以上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松潘-甘孜地体中部和东部,南部地区也有大面积花岗岩出露,但对其研究相对较少,本文选择松潘)甘孜南部九龙地区的放马坪-三岩龙岩体开展岩石学、地球化学、锆石U -Pb 年代学及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试图了解该花岗岩体的源区性质和成因机制,在此基础上检验前人的岩石成因和构造演化模式,深化该区构造岩浆事件的研究。

1 地质背景及岩体地质特征

位于青藏高原东部的松潘-甘孜造山带为一东西向延伸、东宽西窄的三角形地体,夹持在华南、华北和青藏高原三大岩石圈板块之间,覆盖面积大于200000km 2。东南缘以龙门山断裂带为界与扬子板块毗邻,西南缘以金沙江缝合带与冈瓦纳大陆的羌塘-昌都地块相接,北侧以阿尼玛卿-勉略缝合带与东昆仑-西秦岭造山带相隔(图1)。金沙江及阿尼玛卿-勉略缝合带被认为是晚古生代俯冲带,源自于古特提斯洋向西和向北的俯冲消亡。松潘-甘孜

196

第2期袁静等:松潘)甘孜南部放马坪-三岩龙花岗岩的成因及其构造意义

地体几乎被巨厚的三叠系西康群复理石沉积所覆盖(Zou et al.,1984;Seng r,1985;Rao and Xu,1987; Mattauer et al.,1992;Nie et al.,1994),只在其南部及东部边缘出露有三叠纪之前的地层和前震旦系结晶基底(张云湘等,1988)。印支期的造山运动造成区内震旦纪)古生代地层强烈变形,三叠系沉积盖层向南推覆于扬子板块之上从而使地壳明显增厚(M attauer et al.,1992)。

广泛出露于松潘-甘孜地体内的中酸性岩体,侵位时代集中于晚三叠纪)早侏罗纪,与印支运动有关(Calassou,1994;Ro ger et a1.,2004;胡健明等, 2005),多侵位于发生紧闭褶皱的三叠系围岩中,明显切穿围岩构造线,显示这些岩体的侵位晚于主造山期,有少数岩体具有与围岩相同的构造线理(Ro ger et a1.,2004),属同碰撞花岗岩。前人已对该区域的二十几个花岗质岩体做过研究,发现多种类型的花岗岩相伴生。在已研究的岩体中C型埃达克岩分布广泛,在东北部(秦江锋等,2005;Zhang et al.,2006,2007)、中东部(赵永久等,2007a)、南部地区(Xiao et al.,2007)均有出露,它们起源于增厚玄武质下地壳的部分熔融,指示了该区在印支期发生了地壳的加厚。A型花岗岩、高Ba、Sr花岗岩出露于中东部地区(Zhang et al.,2007;赵永久等, 2007b),同位素特征显示均有幔源物质的加入,反映了应力的松弛,岩石圈拆沉,软流圈上涌,壳幔物质发生了混合。在其南部及中部地区还分布有普通钙碱性I型花岗岩(Xiao et al.,2007)、强过铝淡色花岗岩(赵永久等,2007b),它们可能起源于相对较浅的地壳,幔源岩浆的底侵为其提供了热量。然而,南部大面积花岗质岩石的出露及其形成机制仍然需要深入的研究。

本研究所选择的放马坪-三岩龙岩体位于松潘)甘孜南部九龙县以西的放马坪)三岩龙一带,总体呈北北东向展布,出露面积约600km2,未发生变形,侵位于上三叠统,围岩有轻微的变质,角岩化普遍(图1)。该岩体岩性复杂多变,包括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花岗岩等多种岩性,属中酸性花岗质杂岩体。构成该岩体的山体陡峻,植被覆盖严重,给野外地质调查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各种岩性之间的接触关系无法进行大比例尺填图观测,所幸有简易乡村公路穿越该杂岩体,基本上能够满足对岩体岩性观察和野外地质调查、采样的需求。本文所研究的样品均沿切穿该岩体的八窝龙断层旁的公路分布,岩石呈浅灰色、灰色,块状构造,具中细粒花岗结构,根据矿物组成不同划分为3种岩性:1花岗闪长岩,主要矿物组成为石英(20%~30%)、斜长石(35%~45%)、钾长石(8%~12%)、黑云母(5%~8%)、角闪石(10%~ 15%);o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主要矿物组成为石英(20%~30%)、斜长石(30%~40%)、钾长石(25%~ 30%)、黑云母(10%~20%)、角闪石(2%~5%);?黑云母花岗岩,主要矿物组成为石英(25%~30%)、斜长石(10%~15%)、钾长石(50%~55%)、黑云母(5%~10%)。它们的副矿物组成几乎相同,包括榍石、磷灰石,锆石、Fe-Ti氧化物等。

2地球化学特征

2.1分析方法

主量元素测试在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同位素年代学和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完成,采用XRF测定,分析精度优于5%,分析方法与Go to and Tatsumi(1994)报道的方法相似。微量元素测试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采用ICP-MS测定,分析精度优于5%~10%,分析方法见刘勇胜等(2003)。

全岩Sr-Nd同位素测试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测定仪器为Treton质谱仪.Sr和Nd同位素的分馏校正分别采用86Sr/88Sr=0.1194和146Nd/144Nd= 0.7219,在分析期间,全程Sr空白<4ng,Nd空白<1ng。详细分析流程见Zhang等(2004)。

用于锆石U-Pb年代学测定的样品,在廊坊地质服务有限公司利用标准技术对锆石进行了分选,制靶后进行阴极发光照像,以观察锆石的内部结构。U-Pb年龄在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利用LA-ICP-M S方法测定,分析方法及仪器参数见Yuan等(2004)。

2.2锆石U-Pb年代学

本次研究选取的两个锆石样品来自于三岩龙岩体南部的白台山、大孔)孟底沟一带,其中SYL5 (N28b58c40.9d,E101b16c22.9d)属黑云母二长花岗岩,SYL6(N28b59c40.4d,E101b15c42.6d)属黑云母花岗岩。两个样品的锆石都发育有良好的晶形,呈规则长柱状或短柱状,可见清晰的岩浆环带,无继承性的核(图2)。在206Pb/238U-207Pb/235U谐和图上(图3)SYL5、SYL6的13个点都集中于一致线及其附近的一个很小的区域内。SYL5、SYL6的206Pb/238U年龄都变化于210~215Ma,其加权平均值分别为208?2M a(MSWD= 5.1)、212?2M a

197

地 质 学 报2011

图2 样品SY L 5、SYL 6代表性锆石阴极发光(CL )图像

Fig.2 CL images of r epr esentative zircons of samples SYL 5and SYL

6

图3 样品SYL 5、SYL 6锆石U -P b 协和图F ig.3 U -Pb zircon concordia diag rams of

samples SYL 5and SYL 6

(M SWD=0.32),解释为花岗岩体的结晶年龄。分析数据见表1。

2.3 主微量元素

放马坪-三岩龙岩体的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分析数据见表2。其中黑云母花岗岩的SiO 2=68122%~

75149%,Al 2O 3=13173%~14169%,K 2O=5133%~5139%,CaO =1135%~2172%,MgO =0121%~1121%;花岗闪长岩的SiO 2=59131%~69112%,Al 2O 3=14160%~16100%,K 2O=2105%~4132%,CaO=2180%~6190%,MgO=1145%~4109%;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的SiO 2=67199%~71179%,Al 2O 3=15113%~15167%,K 2O =2171%~3196%,CaO=2121%~3156%,MgO=0157%~1127%。在SiO 2-K 2O 图上(图4a),黑云母花岗岩落入高钾钙碱性到钾玄岩的系列,花岗闪长岩和黑云母二长花岗岩都落入中钾到高钾钙碱性的系列。铝指数A/CNK 除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的一个样品(SYL5)为1112外,其余均<111,属于准铝质)弱过铝质(图4b),以上特征显示该岩体为I 型花岗岩。

根据对一些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特征的分析,该杂岩体可被划分为两类,第一类具有较高的Sr (>541@10

-6

)和较低的Y(<1214@10

-6

)含量,

Sr/Y 值高(>55);第二类Sr(<450@10-6

)含量相

对低,Y (>1714@10-6)含量相对偏高,Sr/Y 值低(<24)。第一类与第二类相比更加富A l 2O 3(>

15113%)、Na 2O (>2194%)、Ba 、Sr 、Nb,贫Mg O 、Y 、Yb 、Co 等。在岩性上,第一类为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第二类为黑云母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

在原始地幔标准化多元素蛛网图(图5a)上,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富含大离子亲石元素,配分曲线表

198

第2期袁静等:松潘)甘孜南部放马坪-三岩龙花岗岩的成因及其构造意义

表1样品SYL5、SYL6LA-IC P-MS锆石U-Pb同位素分析数据

Table1U-Pb zircon LA-IC P-MS chronological data of samples SYL5and SYL6

点号Pb Th U

(@10-6)

T h/U

比值协和年龄(M a)?1R

207Pb/206Pb1R207Pb/235U1R206Pb/238U1R207Pb/206Pb206Pb/238U207Pb/235U

样品SYL5(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属第一类C型埃达克岩)

SYL5-1154113520240.560.052030.001000.004910.033580.033580.00025287?44212?2219?4 SYL5-28818319850.090.049890.000990.004930.033030.033030.00027190?46209?2220?4 SYL5-49858216340.360.051620.001040.005220.033480.033480.00027333?51212?2217?4 SYL5-5948329900.840.052900.001360.006360.033590.033590.00027324?62212?2222?5 SYL5-912894919050.500.052760.000850.003790.033070.033070.00018316?35209?1218?3 SYL5-108147314860.320.052160.000700.003150.032390.032390.00015300?31205?1212?3 SYL5-11282323380.690.055470.001840.008130.032660.032660.00025431?74207?2225?7 SYL5-12807747930.980.058730.001210.005250.031840.031840.00028566?44202?2232?4 SYL5-1311044716710.270.047930.001280.007220.032110.032110.0003594?68203?2232?6 SYL5-149221419560.110.060070.001030.004620.032490.032490.00031605?37206?2241?4 SYL5-156********.620.054450.002090.009190.032980.032980.00055390?85209?3223?7 SYL5-17197153924820.620.058080.001160.005270.032220.032220.00031531?44204?2233?4 SYL5-184********.510.049770.001360.006260.033750.033750.00030183?68213?2211?5

样品SYL6(黑云母花岗岩,属第二类普通钙碱性I型花岗岩)

SYL6-183698790.420.046980.001540.216320.010240.033310.0003648211?2199?9 SYL6-21353314450.370.046910.001460.233180.009610.033370.0004845212?3213?8 SYL6-3831619930.160.047850.001020.224030.008160.033720.0003492?50214?2205?7 SYL6-41467221690.310.050660.000920.237790.008050.033910.00033225?42215?2217?7 SYL6-562325830.400.062190.002660.288580.015810.033400.00050681?91212?3257?12 SYL6-762355190.450.049660.002150.243100.012240.033070.00064179?101210?4221?10 SYL6-82287522500.390.053860.000990.255000.008180.033270.00051365?41211?3231?7 SYL6-91250315370.330.052890.001270.249190.008690.033430.00042324?54212?3226?7 SYL6-1042254700.480.053130.002100.245930.012040.033450.00050334?89212?3223?10 SYL6-12104639620.480.058180.003910.269960.018910.033360.00049537?148212?3243?15 SYL6-131353911780.460.048600.001730.231440.009120.033150.00060129?84210?4211?8 SYL6-1483798700.440.052100.001620.241480.009230.033370.00068290?71212?4220?8 SYL6-151360614990.400.052310.001590.237950.009460.033080.00063299?69210?4217?8

现出陡倾斜的形式,具有Ba、Nb、T a、P、Ti的负异常;黑云母花岗岩和花岗岩闪长岩的配分曲线的分布形式相同,都较为平缓,也具有Ba、Nb、T a、P、Ti 的负异常。在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配分图(图5b)上,两类岩石也表现出不同的特征。第一类岩石富含轻稀土,亏损重稀土,轻重稀土分异明显((La/ Yb)N>51),具有弱的负Eu异常(Eu/Eu*=0.62 ~0.82);第二类岩石轻稀土含量稍低,重稀土分布平缓((Gd/Yb)N< 2.4),轻重稀土分馏不明显((La/Yb)N<18),具有中度的负Eu异常(Eu/Eu* =0.48~0.78)。

以上主微量元素组成表明第一类岩石具有类似于埃达克岩的特征,为进一步将它与普通I型花岗岩做区分,我们利用Sr/Y值与Y含量进行投图。在Sr/Y-Y关系图(图6)中第一类岩石落入了埃达克岩的区域,第二类则落入了岛弧岩浆岩的区域。2.4Sr、Nd同位素

放马坪-三岩龙岩体的Rb-Sr、Sm-Nd同位素数据见表3。以第一类花岗岩(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的结晶年龄t=208Ma计算获得的该类花岗岩的I Sr值变化于0.7066~0.7077之间,E Nd(t)值变化于-4.43 ~-3.96之间。以第二类花岗岩(包括黑云母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的结晶年龄t=212Ma计算获得的该类花岗岩的I Sr值变化于017100~017123之间, E Nd(t)值变化于-9133~-7165之间。两类花岗岩的Nd同位素一阶段亏损地幔模式年龄(t D M1)分别为1104~1111Ga、1144~2167Ga。上述结果表明放马坪-三岩龙岩体的岩浆来源以壳源物质为主,但是该岩体的两类花岗岩分别具有不同的同位素组成,说明它们应起源于不同的岩浆源区。

3讨论

3.1岩石成因

松潘)甘孜南部的放马坪-三岩龙岩体具有较高的SiO2含量,属于中酸性岩石,不可能直接起源于地幔橄榄岩源区,其中等偏高的I sr值(>0.7066)

199

200

地质学报2011年

表2放马坪-三岩龙花岗质杂岩体岩体主量(%)及微量元素(@10-6)分析数据Table2Major elem ent(%)and trace element(@10-6)data of Fangmaping-Sanyanlong granitic complex body 样品编号SYL1SYL2SYL4S YL5SYL6SYL7SYL8S YL8-1SYL8-2SYL9SYL10-1S YL10-2岩石类型B-i g gd gd B-i mg B-i g B-i mg gd gd gd B-i m g B-i mg gd SiO275.4962.5162.8271.7968.2267.9966.5069.1259.3170.0370.9368.44 T iO20.040.730.690.310.580.590.690.470.950.470.440.62 Al2O313.7315.6515.8915.3514.6915.6714.9315.0016.0015.5415.1314.60 Fe2O30.28 6.16 5.76 1.96 3.83 3.44 4.49 3.277.47 2.94 2.36 4.80 M n O0.010.110.110.050.060.060.070.050.120.070.040.09 M gO0.21 3.10 2.860.57 1.21 1.27 1.96 1.45 4.090.820.68 1.57 CaO 1.35 5.78 5.91 2.43 2.72 3.56 3.99 2.80 6.90 2.78 2.21 4.43 Na2O 2.77 2.35 2.40 3.39 2.40 2.94 2.24 2.54 2.08 3.86 3.47 2.26 K2O 5.39 2.13 2.20 3.39 5.33 3.52 4.15 4.32 2.05 2.71 3.96 2.33 P2O50.060.160.140.090.190.200.120.090.150.110.110.11 LOI0.35 1.010.910.380.470.460.570.580.560.360.350.45 Total99.7099.6999.6999.7199.6999.6999.6999.6999.7099.6999.6999.69

K2O/Na2O 1.950.910.92 1.00 2.22 1.20 1.85 1.700.990.70 1.14 1.03 A/NK 1.32 2.54 2.51 1.66 1.51 1.81 1.82 1.69 2.83 1.67 1.51 2.34 A/CNK 1.070.940.93 1.12 1.00 1.040.97 1.070.88 1.08 1.08 1.02 Be 5.24 1.82 1.82 5.11 5.37 3.76 2.65 5.17 1.85 5.89 3.33 2.10 Sc 2.2319.518.2 3.027.43 5.3312.48.9324.0 4.51 3.7113.5 V 1.6712711712.734.635.455.738.311417.211.742.6 Cr 2.9941.734.9 4.3315.4 6.8728.926.575.4 5.298.0928.5 Co0.7411.410.5 2.10 6.31 4.618.63 5.9617.1 2.93 2.80 6.99 Ni 1.909.5712.4 1.51 3.28 2.01 6.70 6.3611.4 1.70 1.97 5.59 Cu 1.59 2.88 3.830.93 4.75 5.51 2.2812.916.20.99 1.07 2.18 Zn10.363.167.874.563.177.752.451.278.710074.267.5 Ga14.017.517.623.619.922.018.016.818.324.521.916.3 Rb23268.974.217029414518733116016119181.4 Sr155450445610236722262204286750541287 Y24.521.318.510.324.810.929.821.024.412.49.7617.4 Zr91.473.764.8183262233221154133213221147 Nb8.2013.412.134.726.524.619.816.113.444.323.211.5 S n 4.48 1.68 1.82 5.259.49 4.18 4.4515.0 6.638.40 4.87 2.16 Cs7.52 2.32 1.89 6.0812.9 6.039.5922.025.012.0 5.87 2.68 Ba39169463591454112646706505279141039531 La17.926.936.081.360.488.252.952.730.979.479.731.4

C e34.751.666.213411915098.910460.413213759.0

Pr 4.24 6.317.8013.913.516.311.110.97.2713.114.2 6.85 Nd15.623.928.344.746.651.838.536.126.941.145.624.7 S m 3.85 4.86 4.93 6.388.527.61 6.59 5.97 5.21 5.88 6.84 4.55 Eu0.79 1.19 1.12 1.42 1.22 1.77 1.15 1.01 1.15 1.35 1.20 1.04 Gd 3.84 4.22 4.16 4.38 6.67 5.19 5.56 4.84 4.82 4.22 4.52 3.92 Tb0.660.640.580.520.910.580.850.680.720.510.520.56 Dy 3.92 3.73 3.36 2.18 4.81 2.51 5.02 3.77 4.25 2.45 2.20 3.19

H o0.780.770.680.360.910.42 1.060.760.890.430.360.66

Er 2.18 2.07 1.830.89 2.42 1.00 2.92 2.03 2.44 1.120.85 1.75 Tm0.340.300.270.120.350.130.420.300.350.160.110.26 Yb 2.22 2.08 1.750.69 2.250.74 2.63 1.98 2.34 1.060.66 1.77 Lu0.330.300.270.0980.320.110.350.280.330.150.0930.26

H f 3.57 2.19 1.92 4.577.16 5.67 6.23 4.69 3.56 5.25 5.68 3.94

T a 1.390.990.88 2.23 2.32 1.57 1.81 1.530.95 3.16 1.470.91 Th18.07.5612.028.645.231.427.137.212.126.328.710.7 U12.0 1.70 1.83 5.69 6.76 4.44 3.37 5.63 2.67 5.19 2.93 2.16 Sr/Y6212459106691012605516 (La/Yb)N591480188014189518112 Eu/Eu*0.630.780.730.780.480.820.570.560.690.790.620.73注:B-i g)黑云母花岗岩;gd)花岗闪长岩;B-i m g)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第一类钾质埃达克岩包括:B-i mg;第二类普通钙碱性I型花岗岩包括B-i g、gd。

和较低E Nd(t)值(<- 3.96)也说明岩浆应来自于壳源。实验岩石学研究表明基性玄武质岩石的部分熔

第2期袁静等:松潘)甘孜南部放马坪-

三岩龙花岗岩的成因及其构造意义

图4放马坪-三岩龙花岗质杂岩体SiO2-K2O

分类图(a)及A/NK-A/CN K图(b)

F ig.4K2O vs.SiO2classification diag ram(a)

and A/NK vs.A/CN K diag r am(b)of F angmaping

-Sanyanlo ng g ranitic complex body

1)黑云母二长花岗岩;2)黑云母花岗岩;3)花岗岩闪长岩

1)Biotite monzogranites;2)biotite granite;3)gran odiorite

融可以产生准铝质的英云闪长质-奥长花岗质-花岗岩闪长质岩浆组合(Beard and Lofgr en,1991;Wo lf and W yllie,1992;Rapp and Watson,1995; Johannes and H oltz,1996),放马坪-三岩龙岩体的地球化学特征符合上述条件,表明它可能来源于基性中下地壳的部分熔融。该岩体的两类花岗岩具有相近的锆石U-Pb年龄(第一类:208?2M a;第二类:212?2Ma),但主微量元素组成相差较大,且Sr、Nd同位素也具有不同的变化范围,表明它们应来自于不同的源区。

第一类花岗岩SiO2>67.99%,富A l和Sr (Al2O3>15.13%,Sr>541@10-6),低Y和重稀土(Y<12.4@10-6,Yb<1.06@10-6),Sr/Y值(> 55)高,轻重稀土分异明显(La/Yb)N>51,在多元素

图5放马坪-三岩龙花岗质杂岩体微量元素原始地

幔标准化蛛网图(a)及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

图(b)(原始地幔数值据Sun and M cDonough,1989;

球粒陨石标准化值据T aylor and M clennan,1985)

F ig.5Pr imativ e mantle no rmalized distributio n

patter ns o f trace elements(a)and cho ndrite-no rmalized REE distributio n patterns(b)o f Fang ma ping-Sanyanlo ng gr anitic complex body(P M data from Sun

and M cDo no ug h,1989;Chondr ite data fro m T ay lor

and M clennan,1985)

图例同图4

The legends same as in Fig.4

蛛网图和稀土配分图上表现出陡倾斜的形式,这些主微量元素的特征都与埃达克岩相符。据前人研究,埃达克质岩浆具有多种产出背景:1俯冲洋片的部分熔融(Peacock et al.,1994;Drum mand et al., 1996;Beate et al.,2001);o底侵玄武质下地壳的部分熔融(Ather to n and Petford,1993;M uir et al., 1995;Barnes et al.,1996;Petfor d and A therton, 1996);?增厚下地壳的部分熔融(许继锋和王强, 2003;Chung et al.,2003;H ou et al.,2004;W ang et al.,2005)。根据地球化学特征的不同埃达克岩又被划分为两大类(王强等,2001;张旗等,2001):O型

201

地 质 学 报2011

图6 放马坪-三岩龙花岗质杂岩体Sr/Y -Y 图(据Defant and Dr ummo nd,1990)F ig.6 Sr /Y vs .Y diag r am o f Fang ma ping -Sany anlong

g ranitic complex body (aft er Defant

and Dr ummo nd,1990)

图例同图4

T he leg ends same as in Fig.4

(主要来自于俯冲洋壳的部分熔融);C 型(主要来源于增厚下地壳或底侵玄武岩的部分熔融)。松潘-甘

孜造山带在放马坪-三岩龙岩体形成的晚三叠世已处于后碰撞环境,与洋壳俯冲没有直接的联系,因表3 放马坪-三岩龙花岗质杂岩体Sr -Nd 同位素组成

Table 3 Sr and Nd isotopic compositions of Fangmaping-Sanyanlong granitic complex body

样号(岩性)87Rb/86S r

87Sr/86Sr

2R I Sr 147Sm /144Nd 143Nd/144Nd 2R E Nd (t )t DM1(Ga)第一类钾质埃达克岩(t =208M a)

SYL5B-i mg)0.7910.709999120.70770.08950.5122653-4.43 1.09SYL7(B-i mg)0.5730.70897380.70730.09240.5122687-4.45 1.11SYL9(B-i mg)0.6700.708403130.70660.08650.5122854-3.96 1.04第二类普通钙碱性I 型花岗岩(t =212M a)

SYL1(B-i g) 4.6790.72638090.71230.15420.5121013-9.33 2.67SYL6(B-i g)

3.4800.7205237

0.71000.11010.5121012-8.14 1.54SYL8-1(gd) 4.5920.72475180.71090.10450.5121186-7.65 1.44SYL10-2(gd)

0.784

0.713442

13

0.7111

0.1136

0.512068

3

-8.87

1.64

注:B-i mg )黑云母二长花岗岩;B-i g )黑云母花岗岩;gd )花岗闪长岩;87Rb /86Sr

和147S m/144Nd 由ICP -M S 方法测定的Rb 、Sr 、S m 和Nd

的含量计算获得;(Nd (t )值计算采用(147Sm/144Nd)C HUR =0.1967,E 143Nd/144Nd)CH UR =0.512638;Nd 同位素亏损地幔模式年龄(t DM )计

算采用(147S m/144Nd)DM =0.2137,(143Nd/144Nd)DM =0.51315。

此本文所研究的第一类花岗岩不属于典型的埃达克岩(O 型埃达克岩)。其较高的K 2O 含量,K 2O/Na 2O 接近于1或大于1,属于中钾)高钾钙碱性系列,也说明它应属于C 型埃达克岩。鉴于松潘)甘孜地区缺乏印支期地幔岩浆(玄武岩)活动记录,该类花岗岩形成于底侵玄武岩部分熔融的成因模式可被排除。形成于加厚下地壳的部分熔融是最可能的成因模式,三叠纪末的构造运动导致松潘块体及其周边地区地壳的侧向挤压增厚。后文将对其形成机制做更详细的讨论。

根据主微量元素、同位素的特征还可对第一类花岗岩的源区特征及残留相做如下推断:第一类花岗岩轻重稀土分异明显,重稀土严重亏损,表明其源区残留以石榴子石、辉石为主,形成于较高的压力和温度范围(1.0~ 4.0GPa,850~1150e )(Rapp et al.,1991,1999;Sen and Dunn,1994;Rapp and Watso n,1995;Xiao and Clem ens,2007);重稀土部分(H o-Lu)显示较为平坦的分布形式,Y/Yb 值较小(11.7~14.8),说明其源区除残留有石榴子石、辉

石外,还应有角闪石的存在;在多元素蛛网图上显示出Nb 、Ta 、T i 的负异常,说明富钛副矿物金红石也应作为残留相,Sr 、Eu 也显示出轻微的负异常,由图7可以看出在第一类花岗质岩浆中斜长石发生分离结晶的趋势较强,说明Sr 、Eu 负异常主要是由斜长石的分离结晶作用所导致的,源区无或只有少量斜长石残留;M g #

较小(<0.42),其他相容性元素Cr 、

Co 、N i 、V 等的含量较低,Sr 、Nd 同位素组成也显示

壳源的特征,说明第一类花岗岩的岩浆以壳源物质

为主,但较第二类其E

Nd (t )值更加接近于0,t DM1稍年轻,反应可能有轻微的地幔混染。

第二类花岗岩轻重稀土分异不明显,重稀土分布较第一类更加的平缓,Y/Yb 值接近于10(9.9~11.3),具有较低的T iO 2(<0.95%)含量和K/Rb 值(107~256),在多元素蛛网图上表现出Sr 和Eu 的负异常。以上特征说明其源区残留有角闪石、斜长石或发生了以角闪石、斜长石为主的分离结晶作用。由图7可以看出在第二类花岗质岩浆中角闪石、斜长石的分离结晶作用均有发生,但以角闪石的分离结晶为主。以上的地球化学特征是由角闪石的分离结晶、斜长石作为源区的主要残留相所导致的。

202

第2期袁静等:松潘)甘孜南部放马坪-

三岩龙花岗岩的成因及其构造意义

图7 分离结晶检测图(a:R b/Sr -Sr ;b:Ba -Rb)

O

Fig.7 Element plots to show potential fractio na l cry st allizat ion (a:Rb/Sr -Sr ;b:Ba -Rb)O

Pl )斜长石;Kf )钾长石;Bi )黑云母;Am p )角闪石;图例同图4

Pl )Plagioclas e;Kf )K -felds par;Bi )biotite;Am p )hornblende;Th e legends same as in Fig.4

实验研究表明无水玄武质岩石中角闪石的脱水反应可以形成此种类型的英云闪长质岩浆,与之相平衡

的源区残留相以斜长石、辉石、Fe -T i 矿物为主(Beard and Lofgr en,1991;Rushm er,1991;Wo lf and Wy llie,1992)。该类花岗岩的Sr 、Nd 同位素表现出更强烈的壳源特征,地幔混染可以排除。由以上讨论可看出,第一类花岗岩的源区残留以石榴子石、辉石、角闪石为主,可能为石榴角闪岩或角闪榴辉岩,形成于较高的温度和压力范围,暗示源区深度大(>50km )。第二类花岗岩源区残留以斜长石、辉石为主,而无石榴子石,可能为中基性麻粒岩,暗示其形成深度比第一类浅,可能来源于稍浅的中下地壳。

3.2 形成机制及构造背景

增厚下地壳部分熔融产生花岗质岩浆有以下三种机制:1在大陆主造山期,由于大陆板块间发生强烈的碰撞作用,地壳受到强烈的构造挤压和缩短,导致下地壳增厚和壳内构造剪切作用。在此背景下,地温梯度导致增厚下地壳地温升高,加上构造剪切作用所产生的热,可诱发下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其中可能有外来流体的加入;o在主造山期后,增厚地壳的构造减压作用(在后碰撞晚期,驱动挤压的边界力会逐渐减弱并消失)导致下地壳含水矿物(如云母类和/或角闪石)发生脱水反应而诱发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在主造山期后,由于增厚地壳的重力不稳定性发生岩石圈(包括下地壳下部)的拆沉作用,地幔软流圈物质上涌,而诱发的下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在岩石圈构造应力性质上为伸展构造体制(张宏飞等,2007)。

对于上述第一种机制形成的花岗岩类,一般被

称之为同碰撞花岗岩,而放马坪-三岩龙岩体形成于后碰撞时期。第二种机制碰撞之后增厚的地壳因伸展松弛而发生减压熔融,在此种机制下如果没有深部地幔热源所提供的热量,一般只形成小规模的岩体(Rober ts and Clemens,1993;Sylv erster,1998;Pati o Douce et al.,1999;T hompso n,1999),与松潘)甘孜地区广泛出露印支期花岗岩类这一事实不符。因此第三种机制,岩石圈拆沉软流圈上涌,所携带的热量诱发中下地壳发生部分熔融是放马坪-三岩龙花岗质杂岩体最可能的成因模式。据Xiao and Clemens (2007)实验研究表明钾质(C 型)埃达克岩形成于>1050e 的高温和>2GPa 的高压条件,此温压条件要求地温梯度应达到13.5e /km ,这样的地热梯度暗示在岩浆产生的过程中有地幔高热流的加入。这一实验结果也有力的支持了第三种模式。

岩石圈拆沉和软流圈上涌导致中下地壳部分熔融包括两种情况:1岩石圈拆沉后,软流圈上涌烘烤未拆沉部分的下地壳的底部使其发生部分熔融;o拆沉部分的下地壳沉入地幔软流圈,受其烘烤发生部分熔融(肖龙等,2004)。本文所研究的放马坪-三岩龙岩体的埃达克岩具有较低的M g 、Cr 、Ni 等元素的含量,M g #

较低(<0.42),Sr 、Nd 同位素显示壳源的特征,地幔混染非常轻微。因此排除了第二种可能性,只可能形成于岩石圈拆沉背景下的未拆沉部分下地壳的部分熔融。

后碰撞阶段岩石圈的拆沉作用和软流圈的上涌,使来自深部的地幔物质和热注入到中下地壳,由此引起的地壳岩石熔融不但规模较大,而且因涉及多种地壳源岩,熔融的深度和壳幔物质交换的程度也不尽相同,使得与此过程相关的岩浆活动具有多样性。普通

203

地质学报2011年

钙碱性和高钾钙碱性花岗岩、高锶花岗岩、碱质A型花岗岩,甚至钾玄质岩石(Turner et al.,1996;Kuster and Hanns,1998;Miller et al.,1999)都常与该机制有关。松潘)甘孜地区出露的多种类型的印支期花岗岩类运用此种机制同样可以得到很好的解释:该区广泛分布的(北部、东部和南部地区均有出露)印支期埃达克质花岗岩(208~224Ma)反映在三叠纪末整个松潘)甘孜地区普遍存在地壳的增厚现象。由增厚导致的重力失稳使岩石圈发生拆沉,软流圈上涌,携带的热量和物质加入到中下地壳,下地壳受其热量烘烤镁铁质物质发生部分熔融形成了I型花岗岩(主要分布于南部,228~212Ma),下地壳熔融物质与幔源岩浆混合形成了A型(分布于中东部地区,211~195 Ma)、高Ba、Sr花岗岩(分布于中东部地区,234~197 Ma),软流圈物质携带的热量还可能影响到了中上部地壳,形成了强过铝的花岗岩(分布于中东部地区, 208~202Ma)。可见岩石圈拆沉、软流圈上涌这一深部过程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已影响到了地壳的不同层位,放马坪-三岩龙岩体的C型埃达克岩和普通钙碱性I型花岗岩就是该机制在下地壳和中下地壳的响应。

4结论

出露于松潘)甘孜南部九龙地区的放马坪-三岩龙中酸性杂岩体,根据其主微量元素特征的不同可被划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为钾质埃达克岩,第二类为普通钙碱性I型花岗岩。Sr、Nd同位素特征表明两者来自于不同的源区。钾质埃达克岩的结晶年龄为208?2Ma,源区残留相为石榴角闪岩或角闪榴辉岩,反应其岩浆源区较深,源于加厚下地壳未拆沉部分的部分熔融。钾质埃达克岩的出露表明松潘)甘孜区此时地壳的厚度已相当大(>50km),是古特提斯洋闭合之后由挤压作用而造成的大规模地壳增厚的结果;普通钙碱性I型花岗岩的结晶年龄为212?2Ma,源区残留相为中基性麻粒岩,反应其岩浆起源较第一类浅,源于中下地壳的部分熔融。放马坪-三岩龙中酸性杂岩体形成于松潘-甘孜造山带印支期岩石圈拆沉这一地球动力学背景,岩石圈拆沉作用所导致的软流圈物质上涌,影响到了地壳的不同深度,该地区广泛出露的多类型印支期花岗岩正是这一过程的反应。

注释

O据余津海岩石地球化学讲义。

参考文献

胡健民,孟庆任,石玉若,等.2005.松潘-甘孜地体内花岗岩锆石SH RIM P U-Pb定年及其构造意义.岩石学报,21(3):867~ 880.

李建康,王登红,付小方.2006.川西可尔因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床的40Ar/39Ar年代及其构造意义.地质学报,80(6):843~848.

刘勇胜,柳小明,等.2003.高级变质岩中Zr、H f、Nb、Ta的ICP-M S 准确分析.地球科学,28(2):151~156.

秦江锋,赖绍聪,李永飞.2005.扬子板块北缘碧口地区阳坝花岗闪长岩体成因研究及其地质意义.岩石学报,21(3):697~706.

王强,许继锋,赵振华.2001.一种新的火成岩:埃达克岩的研究综述.地球科学进展,16:201~208.

肖龙,Robert P R,许继峰.2004.深部过程对埃达克质岩石成分的制约.岩石学报,20(2):219~228.

许继锋,王强.2003.Adakitic火成岩对大陆地壳增厚过程的启示:以青藏北部火山岩为例.地学前缘,10:401~406.

袁海华,张志兰,张平.1991.龙门山老君沟花岗岩的隆升及冷却史.

成都地质学院学报,18(1):17~22.

张宏飞,肖龙,张利,等.2007.扬子陆块西北缘碧口块体印支期花岗岩类地球化学和Pb-Sr-Nd同位素组成:限制岩石成因及其动力学背景.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37(4):460~470.

张旗,王焰,钱青,等.2001.中国东部燕山期埃达克岩的特征及其构造-成矿意义.岩石学报,17:236~244.

张云湘,骆耀南,杨崇喜.1988.攀西裂谷.北京:地质出版社,415.

张季生,高锐,李秋生,王海燕,朱海华.2007.松潘-甘孜和西秦岭造山带地球物理特征及基底构造研究.地质论评,53(2):261~ 267.

赵永久,袁超,周美夫,等.2007a.川西老君沟和孟通沟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成因机制及对松潘-甘孜地体基底性质的制约.岩石学报,23(5):995~1006.

赵永久,袁超,周美夫,等.2007b.松潘甘孜造山带早侏罗世的后造山伸展:来自川西牛心沟和四姑娘山岩体的地球化学制约.地球化学,36(2):139~152.

Atherton M P,Petford N.1993.Gen eration of sodium-rich magm as from n ew ly underplated b asaltic cru st.Nature,362:144~146. Barnes C G,Pete~en S W,Kisd er,et al.1996.Source an d tectonic implications of tonalite-rondhjemite magmatism in the Klamath M oun tains UI.Contrib.M ineral.Petrol.,123:40~

60.

Beard J S,Lofgr en G E.1991.Dehydration melting and w ater-saturated m elting of basaltic and andesitic gr een stones an d amphibolites at1,3an d6.9kbar.J.Petrol.,32:365~402. Beate B,M on zier M,Spikings R,et al.2001.M io-Pliocene adakite gen eration related to flat subdu ction in southern E cuador:the Quims acocha volcan ic center.E arth Planet.Sci.Lett.,192: 561~570.

Calassou S.1994.Etu de tectoniqu e d'u ne chain e de d collem ent:A) tectoniqu e Tr iasiqu e et tertiaire de la chaine de S on gpan-Garz e.B)g om trie et cin m atique des d formations dans les prism es d'accr tion s dimentaire:mod lisation analogique.PhD T hes is,Univ.M ontpellier II,1~400.

Chun g S L,Liu D Y,Ji J Q,et al.2003.Adakites from continental collision z on es:melting of th ickened low er cru st beneath southern Tib et.Geology,31:1021~1024.

Defant M J,Drumm on d M S.1990.Derivation of some modern arc magmas by melting of you ng subducted lithosph ere.Nature,

204

第2期袁静等:松潘)甘孜南部放马坪-三岩龙花岗岩的成因及其构造意义

34:662~665.

Drumm ond M S,Defant M J,Kepez inskas P K.1996.Petrogenesis of slab-derived tron dhjem ite-ton alite-dacite/adakite magmas.

Trans.R.Soc.Edinbu rgh Earth S ci.,87:205~215.

E nkin R,Yan g Z,Chen Y,et al.1992.Paleomagnetic constraints

on the geodynamic history of the major blocks of Chin a from th e Permian to th e presen t.J.Geophy s.Res.,97:13953~13989. Goto A,T atsum i Y.1994.Qu antitative analysis of rock s am ples by an X-ray fluorescence s pectrometer.Th e Rigaku Journal,11:40 ~59.

H ou Z Q,Gao Y F,Qu X M,et al.2004.Origin of adakitic

in trusives generated durin g mid-M iocen e east-w est exten sion in southern T ibet.Earth Planet.S ci.L ett.,220:139~155. Johannes W,Holtz F.1996.Petrog enesis and Ex perim ent Petrology of Granitic Rock s.Berlin:Springer,1~254.

Ku ster D,H ann s U.1998.Post-collisional potas sic gran itoids from th e Southern and northw estern parts of the late Neo-pr oterozoic

E ast African orogen:a review.Lithos,45:177~195.

M attau er M,M alavieille J,Calassou S,et https://www.wendangku.net/doc/b43235689.html, cha?n e triasique d e Songpan-Garze(Quest Sechuan et Est T ibet):un e cha?ne de pliss ement-d collement s ur marge https://www.wendangku.net/doc/b43235689.html,ptes Ren dus de1.Acad mie d es Sciences,Paris,314:619~626.

M iller C,Sehus ter R,Klotzli U,Frank W,Purtsch eller F.1999.

Post-collisional potas sic an d u ltrapotassic m agmatism in S W Tibet:g eoch emical and Sr-Nd-Pb-O characteristics and petrogen esis.J ou rnal of Petrology,40(9):1399~1424.

M uir R J,W eaver S D,Bradshaw J D,et al.1995.T he Cretaceous separation point b atholith,New Zealand:gran itiod magmas formed by meltin g of mafic fithosp here.Joum al of Geological S ociety,London,152:689~701.

Nie S Y,Yin A,Row ley D B,et al.1994.Exh umation of th e Dab ie S han ultra-hig h-pr ess ure rocks and accumulation of th e S ongpan-Gan zi flysch s equence,central Chin a.Geology,22: 999~1002.

Pati o Douce A E.1999.W hat do ex perim ents tell us about relative contributions of cru st and mantle to the origin of granitic m agmas?In:Cars tr o A,Fernan dez C,Vigneresse J L,eds.

U nder standin g Granites:Intergrating New and Clas sic Techniques.Geologieal Society,Special Publications,168:55 ~75.

Peacock S M,Rush er T,Thom pson A B.1994.Partial meltin g of subductin g oceanic cru st.Earth Planet.Sci.L ett.,121:224~ 227.

Petford N,Atherton M.1996.Na-rich partial melts from n ew ly u nderplated basaltic crust:the Cordillera Blanca b atholith.Peru J.Petr ol,37:1491~1521.

Rao R B,Xu J F.1987.T he T riassic S ystem of th e Qinghai-Xizang Plateau.Beijing:Geological Publis hing H ouse,1~239. Rapp R P,W atson E B,M iller C F.1991.Partial melting of amph ibolite/eclogite and the origin of Archean trondh jemites and ton alities.Precambrian Resear ch,51:1~25.

Rapp R P,Watson E B.1995.Dehydration meltin g of metabasalt at 8~32kbar:im plications for continental grow th and crus t-m antle recy cling.J.Petrol.,36:891~931.

Rapp R P,Shim izu N,Norman M D,et al.1999.Reaction betw een slab-derived melts an d peridotite in the man tle w edge: experimen tal cons traints at3.8GPa.Chem.Geo1.,160:335~ 356.Rob erts M P,Clemen s J D.1993.Origin of hig h-p otassiu m,talc-alkaline,I-typ e granitoids.Geology,21:825~828.

Roger F,M alavieille J,Leloup P H,et al.2004.Tim ing of granite em placem ent and cooling in th e S ongpan-Garze fold belt (eastern Tib etan Plateau)w ith tectonic im https://www.wendangku.net/doc/b43235689.html,n Earth S ci.,22(5):465~481.

Rushm er T.1991.Partial melting of tw o amph ibolites:contras tin g ex perim ental res ults under fluid absent con dition s.C ontrib.

M ineral.Petr ol.,107:41~59.

Sen C,Dunn T.1994.Dehydration m elting of a basaltic comp os ition ampobolite at1.5and2.0GPa:implications for the origin of adakites.Contrib.M ineral.Petro1.,17:394~409.

Seng r A M C.1985.T ectonic subdivision s an d evolution of Asia.

Bull.T ech.U niv.Istanbul,46:355~435.

Sun S S,M cDonoug h W F.1989.Ch emical and isotopic system atics of oceanic b asalts:im plications for man tle com position an d processes.In:Saunders A D,Norry M J,eds.M agmatism in the Ocean Basin.Geological Society Special Publications.

Blackw ell Sien tific Publications,42:313~346.

Sylvester P J.1998.Post-collisional strongly peralumin ou s granites.

Lithos,45(1~4):29~44.

T aylor S R,M cL ennan S M.1985.Th e continental cru st:its compos ition an d evolution.Oxford:Blackw ell S cientific Publication,1~132.

T hompson A B.1999.S om e tim e-space relationships for cru stal melting and gran itic in trusion at variou s depths.In:Castro A, Fern ndez C,Vign eresse J L,eds.U nder standing Granites: Integrating New and Classical T echniques.Geol.S oci.S pec.

Pub.,168:7~25.

T urner S,Amaud N,Liu J,et al.1996.Post-collisional s hoshonitic volcanism on the Tibetan Plateau:im plications for con vective thinnin g of th e lith os phere and the source of occan is lan d basalts.J.Petrol.,37:4~71.

Wang Q,M cDerm ott F,Xu J F,et al.2005.Cen ozoic K-rich adakitic volcan ics in th e H ohxil area,northern T ibet:low er cru stal melting in an intracontinental settin g.Geology,33:464 ~468.

W olf M B,W yllie P J.1992.T he form ation of tonalitic liquids during the vapor-ab sen t partial m elting of am phibolite at10 kbar.Eos.,70:506~518.

Xiao L,Zh ang H F,Clemens J D,et https://www.wendangku.net/doc/b43235689.html,te T riassic granitoids of the eastern m argin of the T ibetan Plateau: geochronology,petrogen esis and im plications for tectonic evolu tion.Lithos,96(3~4):436~452.

Xiao L,C lem ens J D.2007.Origin of p otassic(C-type)adakite magmas:experimen tal an d field con strain ts.Lith os,95(3~4): 399~414.

Xu J F,Shinjo R,Defant M J,et al.2002.Origin of M esozoic adakitic intrusive rocks in the Ningzhen area of east C hina: partial meltin g of delaminated low er continental crust?Geology, 30:1111~1114.

Yin A,Nie S.1993.An indentation model for North and S outh China collis ion and th e developmen t of the T anlu and H onam fault sys tems,eastern Asian.T ecton ics,12:801~813.

Yuan H L,Gao S,Liu X M,et al.2004.Accu rate U-Pb age an d trace elem ent determination s of zircon by Laser Ablation-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M as s Spectrom etry.Geostan dards and Geoanalytical Research,28(3):353~370.

205

地质学报2011年

Zhang H F,H arris N,Parris h R,et al.2004.Cause and consequ ences of protracted m elting of the mid-crust exposed in th e North H imalayan antiform.Earth Planet.Sci.Lett.,228: 195~212.

Zhang H F,Zhan g L,H arris N,et al.2006.U-Pb z ircon ages, geochemical an d is otopic com positions of gran itoids in S on gpan-Garze fold belt,eastern T ibetan Plateau:con strain ts on petrogen esis and tectonic evolu tion of the basement.Contrib.

M ineral.Petrol.,152(1):75~88.

Zhang H F,Parrish R,Zhang L.2007.A-typ e g ranite and adakitic

magmatis m as sociation in S on gpan-Garz e fold belt,eastern T ibetan Plateau:implication for lithosph eric delamination.

Lithos,97(3~4):323~335.

Zhou D,Graham S A.1993.Song pan-Garz e T riassic complex as a remnan t ocean basin along diach ron ous collision orogen,central China.Geol.Soc.Am.Ab st.Prog.,25:A118.

Zou D B,Chen L K,Rao R B,Chen Y M.1984.On th e T riassic turbidite in the south ern Bayanh ar M ountain region.

Contributions to the Geology of the Qinghai-Xizang(Tibet) Plateau15,27~39.

Petrogenesis of Fangmaping-Sanyanlong Granites in Southern Songpan-Garz

Fold Belt and Its Tectonic Implication

YUAN Jing1,2),XIAO Long1),WAN Chuanhui1),GAO Rui1)

1)F aculty of Ear th S ciences,China Univer sity of Geosciences,W uhan,430074;

2)T he11th geological g roup of Zhej iang p r ov ince,Wenz ho u,Zhej iang,325006

Abstract

Indo sinian g ranitoids ex pose widely in the So ng pan-Garz fo ld belt.Previous studies focused mainly on the eastern and central regions but less attentio n has been paid on the southern area of the belt.T his study concentrated on the Fangm aping-Sany anlo ng gr anitic complex,w hich is lo cated in the Jiulong area, southern So ng pan-Gar z fold belt,so as to further unravel the magm atism history and deep crust-m antle pro cesses.Based on systematic field survey,and petr ographic and geochemical study,the granitic com plex can be divided into tw o g roups.Gr oup1is char acterized by C-adakites,w ith Sr>541@10-6,Y<12.4@ 10-6,Sr/Y>55,strongly fractionated REE patterns((La/Yb)N>51)and hig h K2O/N a2O(U1even>1). Gr oup2is ordinary calc-alkaline I-types w ith low er Sr(<450@10-6),higher Y(>17.410-6)and w eakly fractionated REE patterns((La/Yb)N<18).Gr oup1contains biotite m onzogr anite and g roup2 consists of granitite and gr anodiorite.T he both hav e differ ent Sr and Nd isotopic com po sitio ns(g roup1 has I Sr of0.7066to0.7077and E Nd(t)o f-4.43to-3.96w hile g roup2has I Sr of0.7100to0.7123and E Nd(t)of-9.33to-7.65),indicating that bo th are different in magm a so urces.Their form ation conditions are also different.The residual phase of gro up1g ranitoids is possibly garnet-bearing am phibo lite or amphibole eclog ite,sugg esting it formed in very high temper ature and pressur e setting, w hich implies its source reg ion is very deep(>50km).T he gr oup2's residuum is possibly intermediate-basic granulite.The source reg ion is shallow er than that of group1and the prim ar y magmas w ere generated by partial m elting o f shallow er lo w er cr ustal https://www.wendangku.net/doc/b43235689.html,-ICP-M S zir con dating indicates that the ag e of magm a crystallization are208?2M a for g roup1and212?2M a for gr oup https://www.wendangku.net/doc/b43235689.html, bined w ith geolog ical backgr ound,reg io nal tecto no-magm atic events and magm atism asso ciatio n,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lithospheric delam inatio n and asthenospher ic upw elling can acco unt fo r the mag ma generation of the Fangmaping-Sany anlong granitic com plex,and C-adakite and or dinary calc-alkaline I-types form ed in the post-collisio nal setting due to partial melting of low er crustal and shallow er low er cr ustal r ocks under such a mechanism.

Key words:C-adakites;or dinary I-type gr anitoids;U-Pb zirco n dating;geochem istry;Sr-Nd isotopes;southern Song pan fold belt

206

(新)花岗岩构造环境判别Pearce

从微量元素方面来对花岗岩构造背景进行判别 JULIAN A. PEARCE 摘要:花岗岩按照侵入位置可以分为四类-洋脊花岗岩(ORG),火山岛弧花岗岩(V AG),板内花岗岩(WPG)和碰撞花岗岩(COLG),并且这四种花岗岩根据具体产出形态和岩石学特征又可以进一步划分。我们已经建立了一个600个高质量花岗岩微量元素分析数据库,并且花岗岩产出位置已知,利用洋脊花岗岩标准地球化学数据和SiO2含量进行分析后,可以知道大部分花岗岩在微量元素特征方面存在很大差异。ORG,V AG,WPG,COLG这四种花岗岩的区分在Rb-Y-Nb and Rb-Yb-Ta方面上是比较有效的,尤其是Y-Nb, Yb-Ta, Rb-(Y + Nb) andRb—(Yb + Ta)的图解。尽管这些边界都是靠经验而来的,但是可以根据地球化学模型来建立不同花岗岩的一个理论基础。后碰撞花岗岩在大地构造分类上显示出一定的问题,因为他们的特点与碰撞事件时岩石圈的厚度和组成有关,也与之前岩浆活动的时期和位置有关。如果对后碰撞花岗岩的地球化学方面双倍的约束,花岗岩微量元素的特征都趋向于晚太古代的构造环境。 前言 微量元素分类图标很多时候都是用于玄武质火山岩的构造背景判别(e.g. Pearce & Cann, 1973; Floyd & Winchester, 1975; Pearce, 1975; Wood et al.,1979; Winchester & Floyd, 1977; Shervais, 1982).。然而,很多时候一些岩浆/构造事件在地表揭露的只是深层岩,尤其是花岗岩(sensu lato).。我们的目的就是把微量元素分类图标的应用范围推广到我们所命名的含有至少5%模式石英的深层岩。 为什么在判别个构造背景时玄武岩比花岗岩更受到重视呢,主要有两个原因。最主要是因为对于已知背景的花岗岩分类具有一定的难度,从他们出露在地表以来,就很难得到构造背景的明确的地球化学证据。第二个原因就是花岗岩复杂的形成过程,这使得他们的地球化学特征很难解释,例如晶体形态,地壳混染,挥发分对元素的带入和带出。玄武岩在判断构造背景方面要比花岗岩重要的多(e.g. Hanson, 1978).然而这些问题可以通过低蚀变的样品来平衡,所以对于他们的分类来说,活动元素要比稳定元素应用更多一些。当然,目前也已经有一些花岗岩分类的方案,对构造背景也有一定的指示意义。Peacock's (1931)的碱-灰质指数(alkali-lime index)和Shand's (1951)的进一步划分为过碱性、碱性和亚碱性来表示花岗岩 Streckeisen's (1976)的分类也对构造环境提供了一些信息,然而Debon & Le Fort (1982)基于La Roche(1978)早期成果公布了一个特征矿物表格,这里包含了构造背景化学和矿物的分类。他将花岗岩分为S型和I型(Chappell &White, 1974; White & Chappell, 1977)花岗岩,最初只是成因分类,目前已经可以用来预测构造背景。S型花岗岩是大陆碰撞产物,I型花岗岩是科迪勒拉山系和后造山抬升形成(e.g. Beckinsale, 1979; Pitcher, 1983)。为了强调区别,他又划分A 和M型花岗岩来分别区别非造山和洋弧背景。后者也可以包括Coleman & Peterman (1975)提出的大洋斜长花岗岩,主要是洋脊形成的蛇绿岩套中富钠的花岗岩。 尽管以上分类很有用处,但是他们范的最大缺点就是对过去构造背景的指示。这些矿物和主量元素的分类通常只是简单的分类,因为他们并不是主要用来判断构造背景。S、I、A、M型花岗岩分类很难应用,因为他们的边界并不清楚,还因为这些花岗岩类型和构造背景的单相关关系并不经常有效,后文我们会提到。所以我们利用相反的方向来分类,利用已知构造环境的花岗岩分析得到相应的地球化学和矿物特征。我们利用的600个样品,采自不

风景作文200字四年级

风景作文200字四年级 风景作文200字四年级(共10篇) 风景作文200字四年级(一)四年级作文描写景物要求字在200的 我喜爱生机勃勃的春天,喜爱阳光灿烂的夏天,喜爱那银装素裹的冬天,但我更喜欢那果实累累的秋天. 秋天像一个神奇的魔法师,把我们这个可爱的世界染成五彩缤纷的.枫树则被梁成了俏皮的红色,远远望去,像一朵红云,更像一团燃 烧的火焰.柳树则被镀上了金色,那么灿烂,那么惹人喜爱.有些叶子 舍不得离开柳树妈妈,随着秋风顽皮地在枝条上打秋千,像蝴蝶翩翩 起舞.更多黄叶宝宝则迫不及待地扑向大地.落叶越来越多,像扑了一层厚厚的金毯,踩上去那么柔软,那么舒服. 秋天,以往枝繁叶茂的树木现在变得枝残叶败,好像刚打过一场败似的.花坛里的玫瑰花姐姐,脱掉了鲜红色的短裙,愁眉苦脸,显得痛苦,可是菊花姐姐高兴得不得了,伴着风的歌声跳起了孔雀舞. 秋风,你是一位姑娘—温柔、恬静.瞧,你正唱起像银铃般的歌声,来到初秋最热闹的地方—田野.你在它们的翘首盼望中走来,步履是 那轻盈、舒缓,秋谷绽开笑脸,静静地接受你的抚摸,愉快地上下起伏,好似翻滚着千层波浪;那边的高粱焦急地等待着,秋风像一团炽热的火,要不怎能把高粱染得金光灿烂?胆小的玉米娃娃好奇地探出头来 倾听你的歌声……刹那间,稻谷笑弯了腰,高粱涨红了脸,玉米乐开了怀…..这时你又越过田野,向远处奔去.一步一片金秋,一步一片收获,

你将自己奉献给大地,你将沉甸甸的收获吹进了农民的心窝,醉红了农家的笑靥. 啊!秋天,我爱你!不仅因为你的美丽,更因为你为人们带来了丰收的欢乐! 风景作文200字四年级(二)四年级关于写景从远到近的作文200字渐渐的,慢慢的,雨越下越大.“咚咚——”的溅起了无数水花,像瀑布从天而降,猛地向大地扑去,不,应该是向大地攻击. 过了许久,雨停了,我们到达了目的地——横店. 踏入大门 ,映入眼帘的是青砖黑瓦的外眼屋子,让人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这就是根据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所建设的.远处的山峰,隐隐约约,云雾缭绕;近处的花草树木,也蒙蒙胧胧仙境一般.小亭子也仿佛和我们玩起了捉迷藏.从不远处传来了鸡鸣声,原来在斗鸡.两只鸡怒发冲冠,威风凛凛,都不干示弱,不停的扑腾着翅膀,互不相让.终于分出了胜负,可另一只还是不服输,硬想重上舞台. 我们又到了影视区,在坐的挤满了人.灯光忽明忽暗,突然眼前一亮,几个人从空中“飞”了出来,他们翻的翻,蹦的蹦,灵巧自如,千姿百态.令人赏心悦目,大饱眼福.不一会儿,又出现了两个秆子,他们跃跃欲试一溜烟的功夫,就爬到了杆顶,有节奏的跳跃着.最引人注目的还是“烂漫飞舞”,两个人空中徘徊,翩翩起舞,婀娜多姿,再加上空中飘落的雪花,恍若神飞仙子.令人心旷神怡,仿佛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有一句话说:“一朝步入画中,仿佛梦回千年.”是啊,这一趟就像是走遍了中国上下五千年.

花岗岩分类及成因探讨

花岗岩分类及成因 花岗岩类类型多,分布广,差异大,自Real(1956)提出花岗岩分类以来,地质学界对花岗岩的成因分类一直存在着异议,从早期简单的二分法,即将花岗岩分为岩浆的(有单岩浆花岗岩和双岩浆花岗岩之分)和花岗岩化的(有深熔花岗岩和交代花岗岩之分)两大类,到经典的I- S-M-A分类法,均具有各自的优点及局限性,现就各分类方法做简要叙述 1.早期二分法[1] B. W. Chappell和A. J. R. White (1974 ) 根据对澳大利亚东部塔斯曼造山带花岗岩的研究,提出将花岗岩分为I型和S型两种不同成因类型,这种分类大致分别相当于S. Ishihara (1977 )所划分的“磁铁矿系列”和“钦铁矿系列”花岗岩。I型花岗岩的源岩物质来自未经地壳风化作用的岩浆岩,S型花岗岩的源岩物质来自壳层沉积物质。这些分类已经具体考虑了花岗岩的成岩物质来源,但并没有同其产出的构造地质环境相结合。 2.槽-台学说与花岗岩成因分类 2.1三分法(徐克勤)[2] 徐克勤等(1982)将花岗岩划分为三大成因系列:第一类为地槽沉积物经交代、变质和花岗岩化而形成的大陆地壳改造型花岗岩;第二类位于大陆边缘活动带或大陆内部断裂带,与安山岩浆或基性岩浆有关,为不同程度地受到陆壳混染同化及混熔作用而形成的过渡性地壳同熔型花岗岩;第三类产于深断裂带或裂谷带,为与超镁铁质岩石及基性火山岩有成因联系的幔源型花岗岩。这三大类花岗岩(陆壳改造型、过渡性地壳同熔型和幔源型)与构造环境是相关联的。 (1)陆壳改造型花岗岩:在该类花岗岩分布的地区没有见到它们与基性侵人岩或喷发岩(玄武岩)、中性侵人岩或喷发岩(安山岩)的共生关系。这一成因系列的花岗岩类中一般以正常花岗岩为主,但也较常出现非正常系列的二长花岗岩、富斜花岗岩、富石英的花岗闪长岩、斜长花岗岩和英云闪长岩等。但石英二长岩、花岗闪长岩和石英闪长岩等则较少见。 (2)过渡性地壳同熔型:这一类花岗岩往往是从中基性岩到酸性的花岗岩,如从闪长岩→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钾长花岗岩。大陆上的深断裂带,活动大陆边缘和岛弧区的侵人岩,常是这样的一套岩石,伴生的也有少量基性岩石。 (3)幔源型花岗岩:多呈偏铝质的斜长花岗岩小型侵入体与玄武岩伴生,属于此成因系列的多为碱质花岗岩系列。 2.2 三分法(杨超群)[3] 根据形成的地质环境的不同,将花岗岩分为三个大类和若干个亚类,每一大 类均包含若干小类。(详见表1) 表1 花岗岩的地质环境-成因分类

松潘-甘孜成矿省

Ⅱ-15 松潘-甘孜成矿省 1.成矿省范围 成矿省在四川省西部至藏北,面积约18万平方公里,夹持在昆仑、上扬子、三江和西藏成矿省之间,呈倒三角形。区域上,北以玛沁-略阳深断裂、东和东南以龙门山-锦屏山深断裂系(推覆带)、西以甘孜-理塘深断裂带分别与秦岭造山带、扬子准地台、三江造山带相接。 2.区域地质构造概要 (1)区域地层 地层:区内广泛分布的是三叠系地层。而在本区东缘局部地区出露有前震旦系通木梁群、盐井群,是一套海相火山岩-碎屑沉积岩建造;上震旦统-下二叠统分布于平武、丹巴一带,以泥页岩、碳酸盐岩、碎屑岩建造为主,偶见火山岩,各系地层间均为整合或假整合接触;上二叠统基性火山岩广泛发育,理县以西各大背斜轴部均见出露。 构造:本成矿区为三大断裂带围限,北为玛沁-玛曲-略阳断裂带,东为龙门山-锦屏山断裂带,西为甘孜-理塘断裂带。其间发育有岷江-虎牙大断裂、玛曲-荷叶大断裂、阿坝断裂、金木达-南木达断裂、鲜水河深断裂等。 (2)岩浆岩 区内较为发育,包括晚二叠世和晚三叠世两套玄武岩,晚二叠世超基性、基性岩,侏罗纪的安山岩,以及印支期和燕山早期的中酸性岩等,部分喜山期岩浆岩。 (3)区域变质作用 印支运动使特提斯地槽封闭,使川西地区的晚二叠世~三叠纪沉积褶皱变形、区域变质并伴有大规模同构造中酸性岩浆侵入。变质作用为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形成大面积的板岩、千枚岩;并使早已形成的华力西变质岩发生程度不同的叠加变质。印支期的变质作用是区域低温动力变质,同构造期的花岗质岩石以二长花岗岩、普通花岗岩、碱性花岗岩为主,属钾质系列,为地壳重熔的岩浆侵入型和部分岩浆混染型。华力西期区域动力热液变质作用与印支期的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构成了川西变质地区的变质旋回。在后来的燕山和喜马拉雅运动中四川没有发生区域变质作用。 在本成矿省的东缘,龙门山变质地带局部有混合岩化变质作用;成矿省的西缘,甘孜-理塘断裂带赋存有蛇绿混杂岩堆积及蓝闪石产出。 (4)成矿区地质构造演化 本成矿区处于扬子准陆块西北缘,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东部,巴颜喀拉推覆造山带及其与南秦岭推覆造山带的复合部位。 1)省内四个主要的地质构造演化阶段,即加里东-印支期裂陷冒地槽演化阶段,印支期末陆间推覆造山阶段,燕山-喜马拉雅早期陆内叠加改造阶段和喜马拉雅晚期-高原隆起阶段。 2)构造单元划分本区Ⅰ级构造单元属松潘-甘孜活动带,其北部为巴颜喀拉弧后盆地(二叠~三叠纪)(Ⅱ1),南部为雅江裂谷带(Ⅱ2)。

SRTP心得体会

探究内地化进程对四川藏区城镇自然适应性的影响— —以松潘地区为例 项目编号:2014127 过去一年中的科创历程,对于我们小组的四名成员而言,无疑是充实和丰富的,同时又是充满着艰辛与波澜的。 一年前的四月,课题启动,第一次参加研究项目的大家都充满了干劲。在雨雪交加的藏区高原,我们在切身体会到松潘地区自然环境的复杂与恶劣的同时,获得了大量第一手的图片信息与调查资料——其中有相当部分来自松潘古城周边未经现代开发的区域。向日本立命馆大学举办的学术论坛投稿时,时间紧迫的我们尽全力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考察报告并进行了翻译。立项时得知自己的项目仅仅被评为校创时小组成员们一度心灰意冷,但仍然努力地对资料进行整合与分析,完成了初步研究并发表了学术论文。中期汇报时,即使知道升省创的机会很少,大家还是投入了大量精力去进行准备,最终如愿获得了升级的机会,也得到了更多的外部支持。2015年3月开学后,即使主要的研究内容已经完成,成员们也没有松懈,仍然不断对成果进行着完善。 所以,说到本次研究经历的收获,首先的、也可能是对我们影响最深远的,莫过于通过这次的经历,使我们真正地了解了科研的过程与步骤,使我们对”天道酬勤“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莫过于,使我们明白只要自己不懈努力,终究会得到认可。 在具体的研究内容方面,经过为期一年的考察与调研,本课题组针对本次研究的课题,本别从建筑建造技术与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角度入手,结合文献资料收集、整理、分析和实地考察的方式掌握了大量相关资料,并由此分析,探究,得出了丰富的成果。共完成了一篇近7000字的调查报告:《松潘地区历史城镇演化调研报告》并翻译成了英文版的《Songpan,a historical Tibetan city survives and develops in natural disasters》向在日本立命馆大学举行的“保护历史城市:文化遗产防灾学”学术论坛进行了投稿。一篇近5000字的研究论文《内地化进程中四川藏区民居建筑环境适应性的演变——以松潘地区为例》,已于2014年8月在《城市建筑》杂志上发表。以及近6000字的论文《内地化进程中四川藏区城镇空间形态的演变——以松潘地区为例》并于2015年3月向北大核心期刊《四川建筑科学研究》杂志投稿。 由于具体的研究成果在项目总结、附录和论文中都有详细的叙述,在本文中仅作简要介绍。 在建筑建造技术方面,我们了解到松潘地区的建筑建造技术在历史上发生过多次重大的变革,其间内地建筑建造文化和科技对其的影响至关重要。 从古到今,松潘地区的建筑由早期游牧民族风格的临时搭建的帐房逐渐演变成早期的藏式传统建筑,又渐渐演变成规模宏大的碉楼、吸取了中原建筑技术的穿斗式木结构瓦房,最

第十五章《西南旅游区》相关习题与答案

第十五章《西南旅游区》相关习题与答案 一.填空题 1.西南旅游区包括()、四川省、()和()共四个省、市,民族构成复杂,除汉族外,还有()、()、()等()多个少数民族,是我国少数民族较多的地区之一。 2.西南旅游区位于我国地势第()和()级阶梯上,自然地理区域可分为()、()、和四川盆地三个地理单元。 3.横断山脉是青藏高原东部若干条()走向山脉的总称,它是在()过程中受青藏高原隆起挤压而形成的。 4.云南丽江市境内的(),谷深3000多米,是世界上最雄伟的峡谷之一,也是我国水能资源最丰富最集中的地区。 5.云贵高原由()和()组成。云贵高原气候(),四季如春,空气湿润,多云雾,日照时数相对较少。()是贵州的气候特点,()是云南的气候特点。 6.四川盆地由于其在地质史上是稳定拗陷而形成的湖盆,其中堆积了厚达数千米的紫色或红色页岩,故有(“”)之称。盆地西部是著名的成都平原,闻名于世的水利工程——()灌溉着万亩良田,使这里成为沃野千里的(“”)。 7.大西南深居内陆,交通较为闭塞,目前形成以()—成渝——()——贵昆四条铁路组成的环形铁路网为主干线,辅之以公路、民航。 8.西南旅游区是我国()地貌发育最典型,分布最广泛的地区。 9. 云南石林风景区内的石林柱高达数十米,造型千姿百态,被誉为“”。 10.______位于云南高原的中部,滇池北岸,为全省政治,文化经济中心,有“春城”之誉。 11.云南的植物种类几乎占全国植物种类的二分之一,被誉为“”。观赏花卉中的()、()、()、()为云南的四大名花。 12.在乐山市东、凌云山西壁,岷江、青衣江和大渡河汇流处,有举世闻名的(),它是我国也是世界最大的石雕佛像。整个造像占了一座山,故有“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之说。 13.()市是我国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直辖市,也是1986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14.重庆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坡地面积较大,成层性明显,分布着典型的石林、峰林、溶洞等()景观。 15. 重庆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冬暖夏热,无霜期长、雨量充沛,春夏之交夜雨尤甚,素有“”之说。 16.大足石刻位于重庆市大足县,因唐宋石刻造像遍布全县41处,故有“”的美誉。其中以()和()最集中、最精美。 17.万盛石林是我国第二大石林(第一是云南石林),也是我国最古老的石林。 18.素有“小峨眉”之称的是重庆 ______ 风景区;有“小夔门”之称的是大宁河 ______ 。

四川九龙里伍铜矿接替资源勘查-全国地质资料馆

四川省九龙县里伍铜矿接替资源勘查 一、项目概况 矿山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九龙县,属四川省甘孜州九龙县魁多乡、烟袋乡;矿山位于九龙县160°方向水平距离约50 km,公路里程90 km, 探矿权面积约120km2。 矿山1988年开始设计建设,1994年投产,设计采矿能力16.5万吨/年,服务年限21年,后经二、三期技改后实际采矿能力达70万吨/年,开采对象为铜锌矿体,目前开采深度在2520米标高以上,主要产品为铜精矿和锌精矿。在职职工人数600人。 1965年9月—1976年12月,四川省地质局406地质队完成了对里伍铜矿3.2 km2面积的普查-勘探,提交了《四川省九龙县李伍矿区铜矿详细勘探地质报告》,共探明工业矿体26个,获表内铜金属量B+C1+C2级26万吨,伴生锌8万吨。 四川省矿产资源储量评审中心核实,里伍铜矿至2003年底保有111b+122b+333资源储量矿石量606万吨,铜金属13万吨。2004年至2007年底共采出矿石270万吨,2007年底保有矿石量仅剩336万吨,按现有采选能力70万吨/年,服务年限仅4.8年,为严重危机矿山。 项目2008年立项,项目编码200851022,工作起止时间2008年12月~2011年3月。项目承担单位为四川里伍铜业股份有限公司,勘查单位为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省级主管部门为四川省国土资源厅、财政厅,监审专家黄与能,卢贤志。2010年12月12~15日进行野外工作验收,2011年7月20~22日,全国危矿办对项目勘查报告进行了评审验收。 总体目标任务: 在全面收集以往研究成果和资料的基础上,以钻探为主,坑探为辅,在黑牛洞-大水沟、柏香林、中咀及笋叶林矿区开展普查找矿工作,探求333资源量;对江浪穹隆里伍式铜矿的成矿地质条件及找矿标志开展综合研究,综合评价资源远景;预期提交333铜金属量20万吨。 投入主要工作量: 本次勘查累计完成机械岩心钻探25539 m,坑探855 m。 项目本次勘查累计投入地质勘查经费2135万元,其中中央财政1067万元,矿山匹配资金1068万元。随后矿山再投入13784万元对本次主要新增资源量的黑牛洞矿段进行了勘探。

花岗岩的特征

花岗岩的特征 发布时间:2011-12-10 00:53:53 | 阅读次数:920次 花岗岩的特征 你知道什么样的岩石是花岗岩吗? 岩石是固体地球的主要构成,它本身又是由矿物组成的,而矿物则是由元素组成的,这样的概念已经成为地质界的共识。根据形成岩石的地质作用过程的特点,岩石被划分成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地球上的火成岩(由岩浆固结形成的岩石)按其产状可以划分为火山岩(主要由喷出地表的岩浆固结而成)和深成岩(由侵入于地下深处的岩浆固结形成)。按岩石中SiO2含量不同,岩石学家一般将火成岩划分为超基性岩(SiO263%)。出露最广的火山岩是基性的玄武岩,主要分布在大洋地区;出露面积最大的深成岩是酸性的花岗岩,主要分布在大陆地区。因此,花岗岩是与我们朝夕相处的地质体,被认为与大陆的生长密切相关。什么是花岗岩呢?按照地质辞典的解释,花岗岩“是一种分布很广的深成酸性火成岩,SiO2含量多在70%以上,颜色较浅,以灰白色、肉红色较为常见。主要由石英、长石及少量暗色矿物组成,其中石英含量在20%以上,碱性长石常多于斜长石”。对于这样的解释,非专业人员一般不会感到满意,因为它引入了更多的、人们不熟悉的专业术语,多少有点以词解词的嫌疑。最普通的理解,花岗岩就是石英含量(体积百分比,下同)大于或等于20%、斜长石/(斜长石+碱性长石)=10~65%的深成岩。由此可见,花岗岩的定义和分类命名与其组成矿物的种类及其相对含量有关。由于矿物百分含量界限是人为确定的,而自然界岩石的矿物组成是逐渐变化的,即使专业人员也难于将花岗岩与其类似岩石严格区分开来。由此出现了广义花岗岩(花岗岩类或花岗质岩石)与狭义花岗岩的称谓。广义花岗岩类岩石一般指花岗岩及与花岗岩具密切共生关系、矿物成分以含石英(>5%)和长石为主的中酸性侵入岩(钙碱性岩类及部分钙碱性-碱性岩类的岩石)。 一、花岗岩的特征及成因 天然花岗岩是火成岩,也叫酸性结晶深成岩,属于硬石材。由长石、石英及少量云母组成。花岗岩构造致密,呈整体的均粒状结构。常按其结晶颗粒大小分为“伟晶”、“粗晶”、“细晶”三种。其颜色主要是由长石的颜色和少量云母及深色矿物的分布情况而定,通常为灰色、红色、蔷薇色或灰、红相间的颜色,在加工磨光后,便形成色泽深浅不同的美丽斑点状花纹,花纹的特点是晶粒细小均匀,并分布着繁星般的云母亮点与闪闪发光的石英结晶。而大理石结晶程度差,表面很少细小晶粒,而是圆圈形,枝条形或脉状的花纹,所以可以据此来区别这两种石材。

花岗岩的成因与构造环境

花岗岩成因类型划分与板块构造环境 根据研究内容的不同,岩浆岩石学又可分为岩类学和岩理学。岩类学又称描述岩石学、岩相学,主要研究岩石的产状、分布、组成、分类、命名等方面的问题。岩理学又称理论岩石学、成因岩石学,主要研究岩石的形成条件、成因机理等方面的问题。 (一)相关知识 花岗岩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花岗岩是指石英含量>20%的侵入岩。广义的花岗岩称花岗岩类,是空间上与狭义的花岗岩相伴生,成因上与狭义的花岗岩有联系,石英含量一般>5%的各类侵入岩。 花岗岩的成因分类主要有3种类型:S-I-M-A型、壳幔同熔型-陆壳改造型-幔源型、磁铁矿系列-钛铁矿系列。这3种划分方案中,S-I-M-A型应用较广。 花岗岩浆活动的板块构造背景一般划分为:火山弧花岗岩(V AG.)、板内花岗岩(WPG.)、同碰撞花岗岩(S-COLG.)、洋中脊花岗岩(ORG.)。 花岗岩的S-I-M-A成因类型划分与花岗岩浆活动的板块构造背景有一定的对应关系(表1)。判别方法需采用地质产状、岩相学特征、岩石化学成分、含矿性等方面综合判断。 岩石化学成分的特征参数和判别图解较多。主要参考资料如下。 (1)高秉璋,洪大卫,郑基俭,等。花岗岩类区1∶5万区域地质填图方法指南[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1。 (2)李昌年。火成岩微量元素岩石学[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2。 (3)邱家骧,林景仟。岩石化学[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1。 (4)陈德潜,陈刚。实用稀土元素地球化学[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90。 (二)成因类型与板块构造环境的判别图解 岩石化学成分主要包括:岩石常量元素分析、岩石稀土元素分析、岩石微量元素分析、岩石同位素分析。利用岩石化学成分分析结果,进行特征参数计算与判别图解,是研究岩石成因的主要方法。在化学成分特征参数与判别图解中,常量元素应用较广。S型花岗岩与I型花岗岩的判别,是工作的重点与难点。 在选用特征参数与判别图解中要注意3方面问题:①要同时选用岩石常量元素、岩石稀土元素、岩石微量元素、岩石同位素的特征参数与判别图解,避免单

酒店可行性研究报告59301

酒店 可行性研究报告 项目名称:某藏乡风情音乐酒店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单位:成都中哲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引言】 《某藏乡风情音乐酒店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研究内容涉及项目的整体规划,包括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行业分析、项目运营、项目选址、建设规模、工程方案、环境影响评价、节能及节能措施、劳动安全卫生与消防、项目组织管理、项目实施进度、招标方案、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财务分析及风险分析等方面,从技术、经济、工程等角度对项目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比较,并对项目建成以后可能取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环境影响进行科学预测,为项目决策提供公正、可靠、科学的投资咨询意见。 【项目简介】 某藏乡风情音乐酒店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位于松潘县古城内重点地段.项目用地1332.12平米,房间配套数53间,附属设备及设施;配套商铺,建筑面积不低于300平米,另配合接待旅行团、商务会议等,建设有多功能厅及会议室;项目总投资:3189.28万元,项目于2015年6月开始实施。 【某藏乡风情音乐酒店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大纲】 第一章总论 1.1项目概述 1.2编制依据及研究范围

1.2.1编制依据 1.2.2编制原则 1.2.3编制指导思想 1.2.4研究范围 1.3主要研究结论 第二章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2.1项目建设背景 2.1.1旅游业迅速崛起背景 2.1.2景区住宿需求背景 2.2项目建设必要性 2.2.1阿坝州经济发展进程的需要2.2.2松潘旅游功能完善的需要2.2.3响应国家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第三章市场调研及前景预测 3.1阿坝州宏观经济产业背景

3.2松潘县旅游市场前景分析3.3藏乡风情音乐酒店市场定位3.4藏乡风情音乐酒店比较分析第四章项目运营管理 4.1项目竞争力 4.1.1核心竞争力 4.1.2其他竞争力 4.2营销定位 4.2.1总体定位 4.2.2产品定位 4.2.3价格定位 4.2.4客户群定位 第五章建设规模和建筑设计5.1建设规模 5.2建筑设计

建筑干挂花岗岩节点构造防水处理

建筑干挂花岗岩节点构造防水处理 建筑干挂花岗岩节点构造的防水处理 一、石板饰面层底部的防水处理: 1.底部防水处理的关键是将雨水排出。 2.首先在每条石板板缝中用橡皮条作背衬,高度大于25mm。在石板与围护墙部的底部空隙中填塞聚苯板垫底,然后在缝内灌入1∶2.5的白水泥砂浆,灌筑高度大于20mm。 3.待砂浆凝固后,将板缝中的橡皮条取出,在白水泥砂浆上表面的每条缝隙中设置¢5mm的排水孔,并应保证排水孔畅通,使上部渗下的雨水能顺利排出。 二、石材饰面层顶部的防水处理: 1.顶部防水处理的关键是防止雨水进入。 2.最上一层石板安装完毕后,石板饰面层与围护墙间的空隙要用石板封顶。其作法是在石板与外墙间的空隙中,放入一根通长木条,上皮距石板上口25mm,撂平后用铅丝悬吊固定。 3.在木条上放置聚苯板,其上灌筑1∶2.5的白水泥浆,找平后放置封顶石板。封顶石板与墙面石板间的缝隙须用官封膏嵌填。 三、饰面板缝的防水处理: 1.同一标高层的石板安装完毕后,应检查其表面平整度和外观质量,确认合格后再作防水处理。 2.先在板缝内侧嵌塞背衬条,背衬条可选用可选用高压聚乙烯泡沫圆棒,其外侧距石板外皮5mm。然后在板缝两侧粘贴防污条。粘贴时要注意上下平直,并在缝内刷基层处理剂。 3.嵌缝密封密膏应选用档次较商、耐久性及防水性好的材料(硅橡胶或聚硫橡胶密封膏),颜色要与石板颜色相协调,以保证整体装饰效果。嵌缝前密封膏小筒的端部剪成斜口,用嵌缝枪将膏体注入缝内。注胶时用力要均匀,行枪要慢,出胶量一致,不可忽多忽少,膏体不得流出缝外。 4.嵌缝后如胶面不平顺,可用不锈钢小勺刮平,使外侧呈平面或小圆弧状。底部石板饰面嵌缝时,注意不要堵塞排水管。 四、门窗边框与外墙转角处的防水处理: 1.门窗边框外侧要有铝合金板封闭石板与外墙间的空隙,铝合金与石板间的缝隙用密封膏填塞。 2.安装门窗框时,门窗框周边及外墙也应嵌填密封膏。若事先末用封膏填缝,可在石板饰面防水处理时,用密封膏嵌塞门窗框周边,外侧做成小圆角或八字角。 3.在外墙转角处的石板间也须嵌以密封膏,外侧作平缝过渡,或略深入石板阴角内并开形成斜面。 感谢您的阅读!

第三批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名单

第三批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名单 (共471个) 河北省(15个): 石家庄市元氏县、保定市曲阳县、满城县,秦皇岛市卢龙县、山海关区,唐山市丰润区、古冶区、开平区,张家口市怀安县、万全县、涿鹿县、蔚县、产业聚集区,承德市双桥区、双滦区 山西省(4个): 大同市左云县、灵丘县,晋城市高平市、陵川县 辽宁省(8个): 阜新市阜新蒙古族自治县,葫芦岛市绥中县,锦州市凌海县、黑山县、北镇市、义县,抚顺市新宾县,沈阳市康平县 吉林省(13个): 德惠县、农安县、榆树县、永吉县、舒兰市、延吉市、安图县、龙井市、珲春市、和龙市、图们市、抚松县、长白县 江苏省(14个): 南京市下关区、鼓楼区、六合区、宣武区、雨花区、高淳县、溧水县,镇江市丹阳市,常州市新北区,苏州市高新区、太仓市、常熟市、张家港市,淮安市盱眙县 浙江省(20个):

临安市、建德市、余姚市、宁海县、温州市鹿城区、温州市龙湾区、永嘉县、平阳县、洞头县、诸暨市、嵊州市、兰溪市、东阳市、义乌市、衢州市衢江区、衢州市柯城区、仙居县、丽水市莲都区、遂昌县、云和县 安徽省(7个): 祁门县、石台县、贵池区、怀宁县、太湖县、繁昌县、裕安区 福建省(25个): 福州市长乐市、连江县、罗源县、晋安区,厦门市思明区、湖里区,宁德市福安市、霞浦县、古田县,莆田县仙游县、荔城区、秀屿区,漳州市诏安县、漳浦县、云霄县、龙海市,三明市泰宁县、建宁县、明溪县、宁化县、梅列区、三元区,南平市政和县、松溪县、光泽县 江西省(27个): 上饶市新洲区、横峰县、弋阳县、鄱阳县、万年县,抚州市东乡县、南城县、金溪县、崇仁县、临川区,九江市湖口县、永修县、德安县、都昌县、庐山区,吉安市泰和县、井冈山市、永丰县、万安县,赣州市章贡区、宁都县、寻乌县,宜春市樟树市、万载县、靖安县,萍乡市莲花县,南昌市安义县 山东省(14个): 烟台市芝罘区、莱山区、福山区、牟平区、经济技术开发区,

浅析文化资源的整合在旅游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浅析文化资源的整合在旅游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人们参与自然、人文审美需求的增加,旅游景观设计在挖掘、整合景区的文化资源方面,应该有更高要求。其中文学资源,是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文学资源的整合对于提升区域旅游景观的文化审美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文化资源整合;文学;旅游景观 一、文化历史资源整合之文学资源 旅游景观的历史、文化、自然资源是支撑景点的核心竞争力。文字是让受众理解地域文化、扩展景观点的游览内容最直接的方式。常见于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有古建匾额、对联、题字,现代景观装置、雕塑等作品上的说明标示性文字,或将文字直接赋予各类景观小品之上。其应用以直述居多,识读性强。本文所举的松潘县松州古城景区城墙上的汉唐边塞诗长廊即是在文化资源的整合应用上采取直述文学作品的方式创作的景观节点。 二、文化资源的整合应用在旅游景观设计中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旅游业、基础建设发展较快,旅游投资持续增长,各类旅游景观项目如雨后春笋般得到开发。在参与旅游规划、景观设计项目实践中,感受到文化因素在规划与设计中正日益成为备受关注的问题,甚至成为核心竞争因素,是展开设计的依据。许多遗址类旅游景点直观再现历史场景,对其历史、文化的挖掘重视程度高,还原历史的脉络明晰,其历史、文化价值得以保留,成为成功景点的案例比比皆是。部分新开发景区,对其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整合工作仍有进一步细化、深化的空间。 三、松州古城汉唐边塞诗长廊 据阿坝州旅游发展委员会发布的2014年12月旅游经济运行情况信息显示,"2014年1-12月,阿坝州共接待海内外游客2876.1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42.74亿元人民币,较2013年同期分别增长25.62%和24.06%。"发展旅游业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而其文学资源,是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文学资源的整合对于提升区域旅游景观的文化审美功能具有重要意义。位于四川阿坝松潘县境内,地处边陲的松州古城,1992年被列入四川省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是整个川西北高原唯一一座兼具军事戍

花岗岩形成的大地构造环境

花岗岩形成的大地构造环境 花岗岩的成因和大地构造环境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前人针对花岗岩形成时的构造环境也展开了详细的研究,文章在前人研究的成果上,通过讨论花岗岩和大地构造的成因联系、花岗岩的构造成因分类以及花岗岩的类型和其对应的大地构造的模式这几方面,对花岗岩的大地构造环境进行初步的归纳。 标签:花岗岩;大地构造环境;成因 引言 通过研究花岗岩形成的大地构造环境以及其出露的大地构造位置,对认识花岗岩的成因具有重要的作用,利用一定的地球化学方法可以初步判别花岗岩形成的大地构造环境[1]。许多地质学者针对花岗岩形成的大地构造环境展开了研究。例如,Pearce等提出利用微量元素判别图解来划分花岗岩[2]。Harris et al.在划分碰撞带中不同构造时期的花岗岩时,利用了Rb-Hf-Ta三元图。Barbarin在花岗岩形成的构造环境的判别方面做了很多的工作,他根据花岗岩类的岩石性质、矿物种类、地球化学特征等,将其划分成七种类型,每种类型都对应有各自的地球化学环境及源区。 1 花岗岩与大地构造的成因联系 Barker D.S.认为岩浆是由地幔或地壳部分熔融产生的,永久的世界性的岩浆房是不存在的;其次,热量无法汇聚在很小的空间中,仅仅通过放射性元素所产生的热能并不能够产生熔融作用。由此可知,岩浆的形成方式有以下三种:第一种是通过位于岩石下部的岩浆的热传导作用,或者是由断裂、俯冲等的构造作用所产生的能量使岩石达到高温状态产生了熔融;第二种是构造抬升或者贯入而产生的降压作用;第三种是变质作用中固相线较低的物质组分发生变化;不同期次的岩浆作用都会保留各自的地球化学特征。 Peive A.B.等通过研究花岗岩与地壳演化之间的关系,将地壳的演化过程划分为大洋、过渡时期和大陆三个阶段。近年来Wickham S.M.通过研究东比利牛斯裂谷的变质作用,认为在类似于大陆裂谷的这种高温低压的构造环境中,同样也可以形成花岗岩。在裂谷环境中,上地幔中的热物质参与了岩浆的改造混染作用,然后地壳逐渐的向过渡型演变,最终逐渐形成了拉张型过渡壳。在此基础上,何国琦等人通过研究提出了关于地壳演化过程的五阶段模式[3]。 2 花岗岩的构造成因分类 Pitcher W.S.提出一个相对合理的花岗岩构造分类法,即西太平洋型、海西型、加里东型、尼日利亚型和安第斯型,并描述了各种环境中的花岗岩的基本特征。根据地壳成熟度理论,并结合Pitcher的分类方法,可以将花岗岩形成的大地构造环境分为五种类型:

2017年防震减灾知识试题100题【精品范文】

2017年防震减灾知识试题100题 2017年防震减灾知识试题100题 一、单项选择题(60题) 1、1937年8月1日,菏泽发生( )地震,共造成1.8万人死伤。 A、6级 B、7级 C、8级 2、1983年11月7日,菏泽发生( )地震,造成45人死亡。 A、5.5级 B、5.7级 C、5.9级 3、按地震成因划分,目前世界上发生的大多数地震属于( )。 A、构造地震 B、火山地震 C、人工地震 4、震级和烈度是衡量地震的两把“尺子”。震级指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烈度是指地震破坏的程度。一次地震只有( ) A、一个震级一个烈度 B、多个震级一个烈度 C、一个震级多个烈度 5、震级相差一级,地震释放的地震波能量相差约( )倍。 A、10 B、30 C、100 6、从震源离地面的垂直距离叫做震源深度,震源深度在( )公里以内为浅源地震。 A、20公里 B、70公里 C、100公里 7、由地震的直接作用,如地震波引起的强烈振动、地震断层的错动和地面变形等所造成的灾害称为地震( )

A、次生灾害 B、直接灾害 C、诱发灾害 8、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它是( )的一种表现形式。 A、地球内部物质运动和能量释放 B、地下水过度开采 C、天气突然变化 9、由地下核爆炸或工业爆破引起的地面振动属于( ) A、塌陷地震 B、人工地震 C、火山地震 10、地震的三要素是( ) A、地震发生时间、地点和震级 B、地震发生时间、距离和烈度 C、地震发生时间、震源和震中 11、地震时,最先到达地球表面某观测点的波叫( )。 A、横波 B、纵波 C、面波 12、地球内部由表及里可分为( )三个圈层。 A、地壳、地幔、地核 B、地壳、地核、地幔 C、地幔、地核、地壳 13、在地震前数分钟、数小时或数天,往往有声响自地下深处传来,人们称之为( ) A、地光 B、地动 C、地声 14、一次地震发生,( )越大,对地面造成的破坏越大。 A、震源深度 B、震中距 C、震级 15、地球上天天都有地震发生,一年约有五百万次,其中能造成破坏的地震约有( )次左右。

中国旅游地理概论

第一章中国旅游地理概论 教学重点:理解旅游活动的基本要素和主要概念,包括旅游的概念与性质、旅游者、旅游资源、旅游线路;了解安徽省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旅游线路设计、旅游产品与旅游资源、旅游线路的区别 一、旅游的基本内涵 (一)旅游的概念 什么是旅游?这是旅游学研究中首先要回答的基本概念问题,也是我们学习中国旅游地理的重要基础。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在对旅游概念的认识上仍然存在许多分歧。 “旅游”从字意上很好理解。“旅”是旅行,外出,即为了实现某一目的而在空间上从甲地到乙地的行进过程;“游”是外出游览、观光、娱乐,即为达到这些目的所作的旅行。二者合起来即旅游。所以,旅行偏重于行,旅游不但有“行”,且有观光、娱乐含义。 “旅游”一词在我国最早出现在南朝梁诗人沈约的《悲哉行》一诗:“旅游媚年春,年春媚游人。徐光旦垂彩,和露晓凝津。时嘤起稚叶。蕙气动初苹。一朝阻旧国。万里隔良辰。”从这首诗可以看出,旅游一词在当时就已含有外出游览的意思了。 艾斯特定义:国际上普遍接受的艾斯特定义,1942年,瑞士学者汉沃克尔和克拉普夫:旅游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留而引起的一种现象及关系的总和。这些人不会永久居留,并且主要不从事赚钱的活动。 技术定义:世界旅游组织(UNWTO)和联合国统计委员会推荐的技术性的统计定义,旅游指为了休闲、商务或其他目的离开他她们惯常环境,到某些地方并停留在那里,但连续不超过一年的活动。旅游目的包括六大类:休闲、娱乐、度假,探亲访友,商务、专业访问,健康医疗,宗教/朝拜,其他。(注意:惯常环境与非惯常环境) 相互关系定义:1980年,美国密执安大学的伯特·麦金托什和夏西肯特·格波特对旅游的定义,旅游可以定义为在吸引和接待旅游及其访问者的过程中,由于游客、旅游企业、东道政府及东道地区的居民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切现象和关系的总和。(注意:这个定义强调的是:旅游引发的各种现象和关系,即旅游的综合性。) 国内学者定义:旅游是个人以前往异地寻求愉悦为主要目的而度过的一种具有社会、休闲和消费属性的短暂经历(谢彦君,2010)。 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 (二)旅游的特征 1. 旅游的根本目的在于寻求愉悦体验,这是旅游本质的规定性,是所有旅游都具有的内核。(体验经济) 2. 旅游是一种个人的行为,至少在某个环节上表现为个人有目的、有计划、能加以自主决策的主动行为。 3. 旅游是一种经历、一种活动。 4. 旅游的两个最突出的外部特征是异地性和暂时性。 二、旅游活动的构成要素 (一)旅游者(tourist) 1. 旅游者的基本内涵 旅游者也可称作游客、观光客、旅行者、旅客等,旅游者是构成旅游的主体,是旅游三大要素的基本要素,没有旅游者,自然旅游就无法实现。比如,一个利用整个下午驱车到50公里以外的景点观光的人,是不是旅游者?一个到中国跟客户谈生意的人是不是旅游

火山岩大地构造环境

火山岩大地构造环境 摘要:花岗岩与大地构造环境之间存在着成因联系,因为岩浆活动受到了构造环境的控制。在大地构造演化的各个阶段中,花岗岩的岩石化学成分表现出有序的演化趋势,这种趋势在常量、微量及稀土元素等方面都有反映。通过化学成分的变化,并利用典型的构造环境中花岗岩的数据及数学手段建立的一套判别方法,可以用来判别花岗岩形成的大地构造环境。 关键词:花岗岩;构造环境;成因分类;成分演化 花岗岩与大地构造的成因联系: 板块构造理论的建立为岩石大地构造学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不同的构造环境由于物质组成、温压条件及构造变动的差异,岩浆在形成机制、混染程度、分异类型、运移过程和侵位方式及其以后的变质、变形等地质作用也必然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并形成一定的岩石类型和岩浆岩组合。BarkerD.5.关于岩浆作用的基本假设反映了岩浆活动与大地构造作用的内在关系:(1)岩浆是由地慢或地壳部分熔融产生的,没有一个长久的世界性的岩浆房存在。(2)熔化是动力过程的反映,热量不能聚集在一个很小的高温空间中,且仅仅依靠放射热能不足以引起熔融。因此,岩浆的形成有三种方式:(a)通过下部岩浆的热传导或者断裂、剪切、俯冲等作用的运移使岩石达到高温状态;(b)断裂抬升或贯入作用的降压过程;(c)变质作用中固相线较低的物质成分变化。(3)即使岩浆在进入地壳中用地质的时间尺度看是瞬时的,不同期次的岩浆作用(甚至是被改造过的)也将保留其化学特征川。这些基本假设明确地阐述了岩浆作用与大地构造作用之间的成因联系,前两条假设说明了大地构造作用对岩浆作用的限制性,第三条假设则说明了探索二者之间关系的可能性。PeiveA.B等人把花岗岩的形成与地壳的演化直接联系起来,将地壳的发展演化划分为大洋、过渡和大陆三个有序阶段。洋壳在俯冲作用等一系列复杂的过程中受到改造,向过渡壳演化。在这一过程中,玄武岩通过局部熔融或者交代作用,在不成熟的过渡壳(如岛弧)中可以形成局部新生的花岗岩层,构成未来陆壳的“萌芽体”,其明显的特点是Na 2 O的含量大于 K 2 O的含量,反映了花岗岩层的新生性质和不成熟特点。斜长花岗岩化是过渡壳成熟过程中的产物,反映了洋壳物质不断被改造,并向陆壳逐步演化的过程。由斜长花岗岩化发展为大规模的钾长花岗岩化是过渡壳向陆壳演化阶段的突出事 件,K 2O和Na 2 O的含量也发生了变化,使地壳走向最终的成熟阶段。这种新的认 识揭示了花岗岩在大地构造演化中的意义,并且明确了地壳演化中各个阶段的花岗岩种类及其性质,成为地壳演化不同阶段的直接标志。近年来Wiokham5.M.对东比利牛斯裂谷变质作用的研究认为,花岗岩可以形成于大陆裂谷这一高温低压的构造环境。由于裂谷作用使地壳拉伸减薄,引起上地慢热物质的上涌,并使地壳物质发生部分重熔,形成大量的花岗岩类侵入体和若干代表极高的地温梯度的凝缩变质岩系川。上地慢的热物质在裂谷环境中也可能直接参与了岩浆的混染改造作用,使地壳物质向过渡类型转化,形成拉张型过渡壳,由此何国琦等提出了地壳演化的五阶段模式闭。所有这些关于花岗岩与大地构造作用之间的关系的新认识,就是我们研究二者之间内在联系的基础,也是我们进行花岗岩的构造环境判别的理论依据。 花岗岩的构造成因分类: 近代一些花岗岩学说都包含了一种假说,即花岗岩的形成与造山运动和区域变质作用有关。从这一观点出发,传统的槽台学说认为,地槽褶皱回返或者造山运动的各个不同阶段可以形成一些不同特征的花岗岩,并将其分为同造山期花岗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