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

感冒(风寒感冒)辛温解表(荆防败毒散)

风寒袭表,肺气不宣,则鼻塞流涕,咳痰稀薄色白。寒邪犯表,太阳经气不舒,故头痛指节酸重,为风寒在表之象。舌苔薄白而润,脉浮紧为风寒在表之象。

咳嗽(肺阴亏耗)滋阴润肺止咳化痰(沙参麦门冬汤)

衣着不慎,邪热犯肺,肺气不利,故咳嗽胸痛,咳声重浊,咳吐黄痰而量多。邪热伤津故口渴;日久损伤肺阴,肺阴不足,肺失润降,故咳痰量少,不易咳出,肺阴不足,津液不能濡润上承,故口干咽燥。肺于大肠相表里,肺阴伤则肠液不足,肠道失润,故大便干。阴虚则火旺,故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为阴虚内热之征象。

咳嗽(痰湿蕴肺)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肺为娇脏,易感外邪,外邪袭肺,肺失宣肃,故咳嗽咳痰,日久肺脾功能失调,脾失健运,上渍于肺,壅遏肺气,故咳嗽痰多,色白而稠厚,痰湿内停,气机不畅,故胸闷脘痞。脾运失常,故食少便溏,舌苔白腻,脉濡滑为痰湿内盛之象。

哮病(寒哮)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

寒痰伏肺,遇寒引发,痰升气阻,气道不畅,以致呼吸困难而哮鸣有声。肺气郁闭,不得宣畅,故胸膈满闷。阴盛于内,阳气不能宣达,故面色晦滞。病因于寒,内无郁热,故口渴而喜热饮。舌苔白滑,脉弦紧均为寒盛之象。

哮病(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

宿痰伏肺,久蕴化热,痰热壅肺,肺失清肃,肺气上逆,故呼吸气粗息涌,喉中痰鸣如吼,胸闷咳嗽,热蒸液聚生痰,痰热胶结,故痰黄,粘浊稠厚,咳吐不利,痰火郁蒸,故汗出面赤口苦,病因于热,肺无伏寒,表证已罢,故不恶寒。舌苔黄腻质红,脉滑数均为热象。

哮病(肺肾两虚)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子汤)

肺病日久,久病及肾,肺失宣降,肾不纳气,发为本病。患者咳喘多年,肺气已虚,渐至肾失摄纳,故喘促气短不能平卧,肺肾气阴两虚,灼津为痰,故咳痰粘稠;痰阻气道则喉中哮鸣有声,肾虚髓海不充,则头晕耳鸣,腰府失养,则腰酸膝软,阴虚生内热虚热扰心,则心悸心烦,舌质嫩红,少苔脉细数均为肺肾气阴两虚之象。

肺痨(肺阴亏虚)滋阴润肺(月华丸)

阴虚肺燥,肺失滋润,故干咳少痰,肺损络伤,则痰中夹有血丝,胸部隐痛,虚热内生,故手足发热盗汗,肺阴耗伤,故口干咽燥,舌红苔黄脉细数均为阴虚之征象。

心悸(心血瘀阻)理气通络活血化瘀

心主血脉,心脉瘀阻,心失所养,故心悸不安,血瘀气滞,心阳被遏,则胸闷痞塞,心络挛急,则心痛时作,脉络瘀阻,故唇甲青紫,舌质紫暗,脉沉涩,均为瘀血蓄积心阳阻遏之征象。

胸痹(气阴两虚心血瘀阻)益气养阴活血通络(生脉散合人参养营汤)

年老心气不足,心血运行不畅,故胸闷胸痛。胸痹日久,气阴两虚,气虚则无以行血,阴虚则脉络不利,均可使血行不畅,气血淤滞,故胸闷胸痛时作时止。劳则气耗,故劳累诱发,气虚故见倦怠乏力面色无华。心失所养故见心悸,阴虚不能滋养清窍则头晕口干,舌红少苔脉细弱无力均为气阴两虚征象。

胸痹(痰浊闭阻)通阳泄浊豁痰开结(瓜蒌薤白半夏汤)

痰浊盘踞,胸阳失展,故胸闷如窒而痛,气机不畅,故纳呆便溏,口中粘腻,脾主四肢,痰浊困脾,脾气不运,故肢体沉重,身体肥胖,痰多入睡口角流涎,舌苔白腻,脉滑均为痰浊壅阻之征象。

真心痛(阳气虚衰)益气温阳活血通络(参附汤合右归饮)

阳气虚衰,胸阳不运,气机闭阻,血行瘀滞,故胸痛持续剧烈,甚则胸痛彻背,心阳不振,故心悸出汗,肾阳虚衰故畏寒肢冷,腰酸乏力,面色苍白唇甲淡白或青紫。

不寐(肝郁化火)疏肝泄热佐以安神(龙胆泻肝汤)

恼怒伤肝,肝失条达,气郁化火,上扰心神则不寐,肝火犯胃则不思饮食,肝郁化火肝火乘脾,胃热则口渴喜饮,肝火偏旺,则急躁易怒,火热上扰,故面赤口苦,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弦数均为热象。

胃痛(脾胃虚寒)温中健脾(黄芪建中汤)

脾胃为仓令之官,主受纳和运化水谷,由于反复劳倦过度,或饮食失调,均能引起脾阳不足,中焦虚寒,故胃痛隐隐,喜温喜按,脾胃虚寒,则运化失常,故纳呆食少,脾主肌肉四肢,中阳不振,则健运无权,肌肉筋脉皆失其濡养,故疲乏手足不温,脾虚生湿,故大便溏薄,舌质淡脉沉弱均为脾胃虚寒,中气不足之象。

胃痛(肝胃郁热)疏肝泄热和胃止痛(化肝煎)

平素性格急躁易怒,肝主疏泄而喜条达,若情志不舒,则肝气郁结不得疏泄,日久化热,邪热犯胃,故胃脘灼痛,痛势急迫。肝胃郁热,逆而上冲,故泛酸嘈杂。肝胆互为表里,肝热夹胆火上乘,则口苦口干。舌红苔黄,脉弦均为肝胃郁热之征象。

胃痛(湿热中阻)清化湿热理气和胃(清中汤)

嗜食辛辣,中焦湿热,失于疏泄,故上腹痛口苦,湿热中阻升降失常故脘闷纳呆,恶心,邪热伤津故尿赤便干,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均为湿热中阻之象。

胃痛(胃阴亏虚)滋阴益胃(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

胃为燥土,其性喜润,病人自幼喜好辛辣之品,日久耗伤胃阴,胃阴不足,失其濡养,故胃脘隐痛反复不愈。胃阴不足,虚火内生,故嘈杂易饥,得食则减。阴虚津少,无以上承,则口干口渴,喜喝冷饮。阴虚液耗,无以下溉,肠道失润而大便干结,三五日一行。阴虚火旺上扰心神,则少寐多梦,舌质红,苔少脉细数均为阴虚内热之征象。

泄泻(伤食泻)消食化积(保和丸)

因过食肉类,损伤脾胃,脾伤则运化功能失职,胃伤则不能消磨水谷,宿食内停,清浊不分,并走大肠,因成泄泻。宿食停积不化,壅滞胃肠,气机不畅,故腹胀,不通则痛,故腹痛,痛则欲泻。泻后积滞减,气机得畅,故痛暂减。宿食内腐,秽气冲逆,故嗳气酸腐,大便酸臭。舌质红,

苔黄厚腻,指纹紫滞,见于风关,食欲不振,欲呕吐皆是饮食积滞之证。

痢疾(湿热痢)清肠化湿(芍药汤)

饮食不洁,湿热疫毒之邪内侵,壅塞肠中,导致气血壅滞,肠道传导失司,发为本病。湿热之邪壅滞肠中,气机不畅,传导失常,故腹痛,里急后重;湿热熏灼肠道,脂络受损,气血淤滞,化为脓血,故痢下赤白脓血;湿热下注,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均为湿热征象。

便秘(血虚)养血润燥(润肠丸)

分娩时产程过长,失血较多导致血虚津枯,失于濡养发为本病。血虚津枯,肠道失润,故大便干结难下,血虚不能上荣于面,则面色无华,口唇色淡;清窍失养,则头晕目眩,心神失养,故心悸气短;舌质淡,苔薄白,脉细为血虚之象。

胁痛(肝阴不足)养阴柔肝(一贯煎)

年老体虚,精血亏虚,肝阴不足,右兼肝郁化热,耗伤肝阴,不能濡养肝络,故胁痛隐隐,悠悠不休。遇劳加重为阴虚胁痛之特征。阴虚易生内热,故口干咽燥,心中烦热。精血亏虚,不能上荣,故头目眩晕。肝主筋,肝阴不足,四肢筋骨失于濡养,故倦怠乏力。舌质红,苔少,脉弦细为阴虚内热之象。

胁痛(肝胆湿热)清热利湿(龙胆泻肝汤)

平素喜食辛辣厚味,湿热蕴结肝胆,肝络失和,胆不疏泄,故右胁痛连背,口苦。湿热中阻,升降失常,故胸闷纳呆、恶心。热邪伤津,故尿赤便干。舌红,苔黄腻,脉弦为肝胆湿热之象。

胁痛(肝气郁结)疏肝理气止痛(柴胡疏肝散)

肝性失于条达,阻于胁络,故胁肋胀痛,气属无形,时聚时散,聚散无常,故疼痛走窜不定,情志变化与肝之郁结关系密切,故疼痛遂情志变化而有所增减,肝经气机不畅,故胸闷气短,肝气横逆易犯脾胃,故食少嗳气,脉弦为肝郁之征象。

黄疸(湿重于热)利湿化浊运脾,佐以清热(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

夏秋季节,暑湿当令,湿热由表入里,内蕴中焦,湿郁热蒸,不得泄越而发病。湿热壅滞胆汁不循常道,外溢肌肤,故全身皮肤及巩膜黄染;湿热下注膀胱,则小便呈脓茶色;湿热阻滞中焦,脾失升清则神疲乏力;胃失和降则恶心呕吐;舌苔厚腻微黄,脉象濡数均为湿重于热之征象。

黄疸(阴黄寒湿阻遏)健脾和胃温化寒湿(茵陈术附汤)

寒湿内阻,阻滞脾胃,阳气不宣,胆汁上犯外溢,故身黄目黄小便黄,因寒湿为阴邪,故黄色晦暗如烟熏,湿困中土,脾阳不振,运化失职,故纳呆食少腹胀口淡不渴,大便溏,阳气不足,故神疲畏寒乏力,舌质淡苔白腻脉濡缓均为寒湿内停之征象。

头痛(肾阳虚衰)温肾助阳化气行水(济生肾气丸)

高血压日久,久病及肾,肾阳衰惫,水液运化失司,湿浊上犯,发为本病。久病及肾,肾阳虚衰,不能蒸化水液,故夜尿频多;浊阴内停,上范清窍,故头痛头胀,眩晕耳鸣;水气凌心则心悸气短;腰府失养则腰膝酸软;脾失肾阳温煦,运化不及则大便溏薄;舌质淡,苔白滑,脉沉弱均为阳虚水气内停征象。

眩晕(肝阳上亢)平肝潜阳滋养肝肾(天麻钩藤饮)

病人平素急躁,情志不遂,肝郁而化火,火盛伤阴,阴不敛阳则肝阳亢盛,发为眩晕,头痛,亢阳扰神,魂魄不安,而致烦躁易怒,失眠多梦。舌红苔黄脉弦均为肝阳上亢之征象

眩晕(痰浊中阻)燥湿祛痰健脾和胃(半夏白术天麻汤)

工作劳累,损伤脾胃,脾气虚弱,不能运化水湿,聚而成痰,痰浊蒙蔽清窍,清阳不升,则头晕,头重如蒙,视物模糊等症状,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滑均为脾虚痰阻之象。

中风(中经络肝肾阴虚风阳上扰)滋养潜阳熄风通络镇肝熄风汤

年老肾阴素亏,肝阳上亢,风阳内动,夹痰走窜经络,脉络不畅,故突然口眼歪斜,肢体不遂,口角流涎。肝肾阴虚,肝阳上亢,故见头晕耳鸣目眩口干。肝肾亏虚,腰府失养,故腰膝酸软。舌红脉弦细均为肝肾阴虚征象,苔黄腻为夹痰热。

水肿(阳水风水泛滥)疏风清热宣肺利水(越婢加术汤)

外出感受风寒,风邪外袭,内舍于肺,肺失宣降,水道不通,以致风遏水阻,风水相搏,泛溢肌肤,发为水肿。风邪袭表,卫表失和,故微恶风寒,肢体酸楚,发热;风寒化热,上攻咽喉,故咽痛;邪热伤津,故口渴便秘;邪热扰神,故心烦;邪热趋于下焦,热伤胞络,故小便红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浮数均为邪热在表、水湿内停之征象。

水肿(阴水脾阳虚衰)温运脾阳利水消肿(实脾饮)

平素饮食不节,多食生冷,伤及脾胃,脾气亏虚,运化失司,水湿不运,泛溢肌肤而成水肿。中阳不振,气不化水,以致下焦水邪泛溢,故身肿以腰以下为甚,按之难起,而成阴水,脾虚运化无力,故纳呆脘腹胀闷,大便溏薄,脾虚气血不足则乏力面色萎黄,阳不化气,水湿不行故小便短少,舌淡苔白腻脉沉缓均为脾阳虚衰水湿内聚之证。

淋证(热淋)清热利湿通淋(八正散)

湿热蕴结下焦,膀胱气化不利,故见小便短数,灼热刺痛,腰为肾之府,湿热之邪侵犯于肾,故腰痛拒按,湿热内蕴,邪正相争,故见恶寒发热,恶心欲吐,热甚波及大肠,故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脉濡数均为湿热之象。

淋证(劳淋脾肾两虚)健脾益肾(无比山药丸)

淋证日久,加之劳累过度,以致脾肾两虚,气虚不固,故小便不甚赤色,劳则气耗,故遇劳即发,脾肾两虚,气血不足,故腰膝酸软,神疲乏力,面白便溏,舌淡苔白脉虚弱为脾肾两虚气血不足之征象。

癃闭(脾气不升)升清降浊化气行水(补中益气汤合春泽汤)

脾气不升则浊气不降,故出现欲小便而量少不爽,中气下陷升提无力,故小腹坠胀,脾气虚弱故乏力,土不生金,肺气亦虚,则气短而语声低微,舌质淡苔薄脉细均为气虚之象。

消渴(肺热津伤)清热润肺生津止渴(消渴方)

肺热炽盛,耗液伤津,故口干多饮,肺主治节,燥热伤津,治节失司,水不化津,直趋于下,故

尿量增多,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洪数均为内热炽盛征象。

消渴(胃热炽盛)清胃泻火养阴增液(玉女煎)

胃火炽盛,腐熟水谷力强,故多食饥,阳明热盛,耗伤津血,无以充养肌肉,故形体消瘦,胃津不足,大肠失其濡润,故大便干燥。苔黄脉滑实有力为胃热炽盛之征象。

消渴(气阴亏虚)益气健脾生津止渴(七味白术散)

阴津亏虚,燥热偏盛,水液运化失司发为本病。燥热伤肺,治节失职,水不化津,直趋于下,故尿量增多,脾气虚不能转输水谷精微,肌肉失于濡养,故乏力消瘦,便溏,舌淡红,苔白脉弱均为气阴亏虚之象。

郁证(心脾两虚)养心健脾疏肝解郁(归脾汤合逍遥散)

劳心思虑,心脾两虚,心失所养,故心悸胆怯,少寐健忘等症,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不运化,饮食减少,气血来源不足,故面色少华,头晕,舌质淡脉细弱等症。

郁证(肝气郁结)疏肝理气解郁(柴胡疏肝散)

情志所伤,肝失条达故精神抑郁,情绪不宁,厥阴肝经循少腹,夹胃,布胸胁,因肝气郁结气机不畅气滞血瘀,肝络失和,故腹胀胸闷胁痛,肝气犯胃,胃失和降,故晥闷纳呆,肝气乘脾,则腹胀大便失常,苔薄腻脉弦为肝胃不和之象。

血症(紫癜血热妄行) 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凉血五根汤)

风热外感失治,化热入里,迫血妄行,处于肌腠之间发为本病。外感风热邪气故咽痛咽痒口干,之后由于治疗失当,导致化热入里,故发热口渴大便干,热壅脉络,迫血妄行,出于肌腠之间,故双下肢散在发红色斑点,舌质红舌尖有芒刺苔薄黄脉弦数为血分热盛之象。

虚劳(心脾两虚)健脾益气生血(归脾汤)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虚失于健运,则胃肠纳谷及传化功能失常,故饮食减少,脾虚不能化生水谷精微,气血来源不充,形体失养,故疲乏无力,面色苍白,头晕眼花,皮肤干燥,毛发易断,心血亏虚,心失所养则心悸气急失眠多梦。

痹症(肝肾不足气血亏虚寒湿阻络)益肝肾补气血祛风除湿宣痹活络(独活寄生汤)

病起经期劳累,感受风寒湿邪,合而为痹,久病迁延,正气虚损,肝脾肾不足,筋脉失于濡养,故关节冷痛,屈伸不利,形瘦肉萎,疲乏无力,面色苍白,舌质淡胖,苔白,脉沉细均为气血不足之征象。

痹症(痛痹)温经散寒祛风除湿(乌头汤)

风寒湿邪侵袭人体,注于经络,流于关节,阻滞气血运行,故双手关节肿胀疼痛、晨僵,感寒加重,寒为阴邪,其性凝滞,故痛有定处,疼痛较剧,得热则气血较为流畅,故痛减,遇寒则脉络挛急故痛更剧,寒属阴邪故皮色不红,触之不热,苔薄白脉弦紧均为寒邪偏盛之象。

腰痛(瘀血阻络)活血化瘀理气止痛(身痛逐瘀汤)

瘀血阻滞经脉,以致气血不能通畅,故腰痛如刺,而刺有定处,按之则痛甚,舌质紫暗脉涩日轻夜重均为瘀血内停征象。

痴呆(髓海不足)补肾益髓填精养神(七福饮)

高龄久病,久病及肾,先天之本渐损,髓海不足发为本病。肾藏精,主骨生髓,肾精不足,髓海空虚,故记忆力明显减退,神情呆滞,性情孤僻,语言重复,头晕耳鸣,肾虚腰府失养,则腰膝酸软,舌苔薄白脉沉细为肾精不足髓海失养之象。

厥证(血厥实证)开窍活血顺气降逆(羚羊钩藤汤)

肝在志为怒,情志失畅,厥气上逆,上蔽心神,发为本病。患者由于暴怒,肝气上逆,血随气升,上蔽神明,清窍瘀阻,故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四肢厥冷;面赤口唇紫暗,舌暗红脉弦有力均为气逆血壅之象。

痫症(风痰阻络)涤痰熄风开窍定痫(定痫丸)

患者平时眩晕胸闷痰多为素体痰湿内蕴,气机不畅病症,肝风夹痰上逆,蒙蔽神窍则突然跌倒,神志不清,抽搐吐涎,舌质红苔白腻,脉弦滑有力为痰浊内盛之象。

肠痈(湿热)通腑泻热利湿解毒(大黄牡丹汤合红藤煎剂)

暴饮暴食,嗜食膏粱厚味或恣食生冷,以致脾胃受损,导致肠道功能失调传导失司,糟粕积滞,生湿生热,遂使气血不和,留为败瘀,积于肠道而成肠痈,故腹痛剧烈,壮热纳呆恶心呕吐,舌红苔黄腻脉弦数均为湿热之象。

颈椎病(肝阳上亢)平肝潜阳通络止痛(天麻钩藤饮)

中年病人肝肾不足,颈脊筋骨萎软,加之劳累故颈肩酸痛,左手麻木,肝阳上亢,上冒清空,故头晕头痛,肝火扰动心神,故夜寐不安梦多,舌红苔黄脉弦均为肝阳上亢之征象。

绝经期前后诸证(肾阴虚)滋养肾阴佐以潜阳(左归饮合二至丸)

经断前后,天癸渐竭,肾阴不足,精血衰少,髓海失养,故头晕耳鸣,腰为肾府,肾主骨,肾之精亏血少,故腰膝酸软,肾阴不足,阴不维阳,虚阳上越,故烘热汗出,水亏不能上制心火,心神不宁,故失眠多梦,肾阴不足,阴虚内热,津液不足,故五心烦热,精亏血少,肌肤失养,血燥生风,故皮肤瘙痒,肾虚天癸渐竭,冲任失调,血海蓄溢失常,故月经周期紊乱,经量或少或多,色鲜红,舌红少苔脉细数为肾阴虚之征象。

崩漏(血热实热证)清热凉血止血调经(清热固经汤)

病人受情志刺激,气机郁结,日久化火,热伏于冲任,扰动血海,迫血忘行,致成崩漏,故经血淋漓不净。热盛于内,故血色深红,质地粘稠。热伤胃津则口渴,热扰心神则心烦。肝经气结火盛,故两胁胀痛。舌质红苔黄脉弦数均为血热之征象。

风热乳娥(风热外侵上攻咽喉)疏散风热,解毒利咽(银翘散)

风为百病之长,春季风热邪气较盛,风热外侵袭,邪犯肺卫,上攻咽喉发为本病。风热上犯肺卫,肌表皮毛不利,故发热,微恶寒,肺气失宣故咳嗽无痰;风热上攻咽喉故咽喉肿痛,声音嘶哑,饮食难入;风热为阳邪,灼伤津液,故口渴大便干,小便黄,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为风热犯于肺卫之象。

小儿惊风(热盛动风)平肝熄风清心开窍(羚角钩藤汤)

小儿肤薄神怯,气血未冲,纯阳之体,心常有余,肝常有余,故小儿易为邪侵,温邪致病化火入营,内陷心包,引动肝风,故突然昏厥,意识丧失,头向后仰,眼球固定上翻,口吐白沫,牙关紧闭,四肢肌肉呈阵挛性抽搐,舌绛红,脉数而伏指纹青紫均为温邪内陷。

急惊风(风热动风)疏风清热息风定惊(银翘散)

小儿外感发热,风热动风而发急惊风,风热侵袭肺卫,肺失宣降,则见鼻塞,流涕,咳嗽咽痛,风热上扰清窍,经脉不利,则头痛,舌苔薄黄脉浮数均为风热在表之征象。

眩晕辨证论治分型

眩晕 1.风痰上扰 症状:眩晕有旋转感或摇晃感、漂浮感,头重如裹,胸闷、恶心而时吐痰涎,少食而多思睡,舌胖苔浊腻或厚腻而润,脉滑或弦滑或脉濡缓。 辩证分析:头晕伴摇晃漂浮感,风性主动,故为风象,脾胃不健则生痰,痰浊中阻,清阳不升则头晕,浊阴不降故头重如裹,痰浊中阻,气机不畅故胸闷恶心,脾胃不健故少食,痰浊蒙蔽清窍故思睡。舌质淡红,苔润腻,脉弦滑,均为痰浊中阻之象。 治法:燥湿祛痰,健脾和胃。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制半夏10g 白术12g 天麻10g 茯苓15g 生姜3g 橘红6g 大枣2枚 2.阴虚阳亢 症状:头晕目涩,心烦失眠,多梦,面赤颧红,耳鸣,盗汗,五心烦热,手足心热,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或细弦。 辩证分析:阴虚则阳亢,肝阳上亢,上冒清空故头晕耳鸣,阳升则面赤颧红,阴虚则内热,故五心烦热盗汗,内热扰动心神故心烦失眠多梦,阴虚则津亏,故目涩口干。舌红少苔,脉细弦数为阴虚阳亢之象。 治法:镇肝熄风,滋阴潜阳。 方药:镇肝熄风汤加减。怀牛膝30 g代赭石30g先煎生龙骨10g先煎生牡蛎15g先煎生龟板15g先煎生白芍15g 元参15g 天冬15g 川楝子6g 生麦芽6g 茵陈6g 甘草5g- 3.肝火上炎 症状:头晕胀痛,目赤口苦,胸胁胀痛,烦躁易怒,寐少多梦,小便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弦数。 辩证分析:肝阳化火,火性炎上,上扰清空则眩晕,头痛且胀,火现于面则面红目赤,火化味为苦,故口苦,肝火扰动心神故少寐多梦,肝在志为怒,肝气实则怒,故易怒,舌红苔黄脉弦为肝火上炎之象。 治法:平肝潜阳,清火熄风。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10g 钩藤12g 石决明18g 川牛膝12g 益母草10g 黄芩10g 栀子10g 杜仲10g 桑寄生10g 夜交藤10g 茯神10g 4.气血亏虚 症状:头晕目眩,劳累则甚,气短声低,神疲懒言,面色晄白,唇甲苍白,心悸少寐,纳少体倦,舌淡胖嫩,边有齿印,苔少或薄,脉细或虚弱。 辩证分析:气虚则清阳不展,血虚则脑失所养,故头晕且遇劳加重,心主血脉,其华在面,血虚则面色晄白,唇甲不华,血不养心,心神不明故心悸少寐,气虚则神疲懒言,饮食减少,舌淡胖嫩脉细弱为气血两虚之象。 治法:补益气血,健运脾胃。 方药:八珍汤加减。人参(或党参)6g 黄芪10g 当归10g 炒白术10g 茯苓10g 川芎6g 熟地黄15g 生白芍10g 肉桂3g 枸杞子10g 怀牛膝6g 炙甘草6g 5.肾精不足 症状:头晕而空,精神萎靡,失眠多梦,健忘,腰膝酸软,齿摇耳鸣,或有遗精滑泄,发枯脱落,颧红形瘦,咽干,舌嫩红,苔少或光剥,脉细数。 辩证分析:肾为先天之本,藏精生髓,脑为髓海,肾精亏则髓海不足,上下俱虚,故头晕而空,脑为元神之府,髓海空虚则精神萎靡,失眠健忘。腰为肾之府,肾虚则腰膝酸软,肾开窍于耳故耳鸣,偏阴虚则形瘦咽干,偏阳虚则形寒肢冷,舌嫩红脉细为肾虚之象。 治法:补肾填精,充养脑髓。 方药:河车大造丸加减。紫河车15g 龟甲30g 黄柏15g 杜仲12g 怀牛膝15g 天冬15g 生地30g 麦冬15g 党参15g 茯苓15g 6.痰瘀阻窍 症状:眩晕而头重昏蒙,神疲气短,伴胸闷恶心,肢体麻木或刺痛,唇甲紫绀,肌肤甲错或皮肤如蚁行状,或头痛,舌质暗有瘀斑,苔薄白,脉滑或涩。 辩证分析:饮食伤脾,脾失健运则湿聚生痰,痰阻则气滞,气滞则血瘀,痰湿中阻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加之瘀血阻窍故头晕,头重昏蒙。痰浊中阻,气机不利故胸闷恶心,唇甲紫绀,肌肤甲错为血瘀之征,舌有瘀斑脉滑为痰瘀阻窍之象。 治法:活血化痰,通络开窍。 方药:涤痰汤和通窍活血汤。胆南星10g 枳壳10g 茯苓15g 川连6g 水蛭10g 陈皮10g 石菖蒲10g 竹茹10g 红花30g 丹参30g 麝香0.25g(冲服,或白芷10~15克代)石决明25g 赤芍15g 桃仁15g 川芎10g 菊花10g 牛膝10g 葱3根姜3片大枣3枚

中医辨证论治学基础

中医辨证论治学基础 The Foundation of Treatment Based Upo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课程简介 《中医辨证论治学基础》是运用中医基本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疾病、辨别证候,从而确立治疗法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课程。 本课程主要包括辨证和诊断综合运用等内容。辨证部分包括八纲辨证、病因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和脏腑辨证等;诊断综合运用介绍中医辨病与辨证的诊断思路。 The Foundation of Treatment Based Upo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a curriculum concerning the examination of body,diagnosis of diseases,distinction of syndrome and thereby establish the basic theory,knowledge and ability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basic of TCM. The curriculum mainly include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comprehensive application of diagnosis.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include the eight principle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pathogeny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qi-blood and body fluid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visceral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The comprehensive application of diagnosis brief the diagnostic thoughts of diseases differentiation and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in TCM. 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中医辨证论治学基础 二、总学时数及学分:27学时,1.5学分 理论课27学时 三、授课对象: 硕士研究生,中医专业及中西医结合专业。 预修知识要求: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法学。 四、教学目的及要求: 使学习者对各种中医辨证方法有一个全面了解,掌握八纲、气血津液和脏腑辨证的基本技能和知识;熟悉病因辨证和中医辨病与辨证的诊断思路,为中医诊断基础和临床研究打下基础。 贯彻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并重的方针。课堂教学注意理论知的完整性、准确性、系统性;突出重点,避免与本科教学内容的重复;充分运用计算机、录像以及模拟病人等进行多种媒体和实验教学。注重四诊与辨证的结合,重点是中医思维方法的训练。 五、理论课程内容: (一)理论授课

工程变更内容及程序

工程变更内容及程序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工程变更 一.概念、程序、原则 1.1概念 变更是在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以工程量清单施工项目为单位,比较施工图纸、设计变更与投标时的工程量清单、招标图纸、技术条款、边界条件等两者在材料、工艺、功能、构造、尺寸、技术指标、工程数量及施工方法等方面做出的改变,这种改变引起工程量、施工方法、施工标准、施工成本等变化,按照合同约定的变更处理原则和程序,把合格工程量和合理单价进行正常结算。 工程变更来自于设计变更、发包人变更和承包人提出变更。 1.2工作组织 第一责任人:项目经理。全面组织、宏观掌控、积极策划、主动沟通。 具体责任人:商务经理。具体策划、全面沟通、负责落实、实际操作。 总工程师:负责与设计院联系沟通,对部分变更取得设计蓝图。 测量人员:负责实际测量、做图、图纸计算和签证。 施工技术部:编制工程量计算书和签证。 合同部:编写工程变更建议书、报价、谈判和结算。 质量部:负责变更工程量的按时验收。 财务部:提供部分基础发票。 项目部要建立合同工作小组,坚持变更集体策划、比较、决定,项目经理同意;建立工程变更和索赔工作制度,制度要确定责任、进行核算比较、确定工作流程、实行激励机制等。 (1)找准责任人,实行一对一联系沟通。 △总监理工程师、监理组长;建管部部长、工程处长、合同处长;设计组长是重大事项的批准人,项目经理负责联系、沟通和协商。 △测量监理是土石方等工程量的核定人,测量队长负责联系和协商,必要时主管经理或项目经理主持协调和沟通。 △现场监理工程师、发包人工程处主管工程师是测量以外工程量的核定人、现场验收人,技术部主任、现场工程师负责联系和沟通,必要时主管经理主持协调。△设计组长是图纸工程量、设计方案等的最终审核人,总工程师负责联系和沟通。

腹痛的辨证论治

腹痛的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寒热虚实腹痛拘急冷痛,疼痛暴作,痛无间断,腹部胀满,肠鸣切痛,遇冷痛剧,得热则痛减者,为寒痛;腹痛灼热,时轻时重,腹胀便秘,得凉痛减者,为热痛;痛势绵绵,喜揉喜按,时缓时急,痛而无形,饥则痛增,得食痛减者,为虚痛;痛势急剧,痛时拒按,痛而有形,疼痛持续不减,得食则甚者,为实痛。 2、辨在气在,血腹痛胀满,时轻时重,痛处不定,攻撑作痛,得暖气矢气则胀痛减轻者,为气滞痛;腹部刺痛,痛无休止,痛处不移,痛处拒按,入夜尤甚者,为血瘀痛。 3、辨急缓突然发病,腹痛较剧,伴随症状明显,因外邪入侵,饮食所伤而致者,属急性腹痛;发病缓慢,病程迁延,腹痛绵绵,痛势不甚,多由内伤情志,脏腑虚弱,气血不足所致者,属慢性腹痛。 4、辨部位诊断腹痛,辨其发生在哪一位置往往不难,辨证时主要应明确与脏腑的关系。大腹疼痛,多为脾胃、大小肠受病;胁腹、少腹疼痛,多为厥阴肝经及大肠受病;小腹疼痛,多为肾、膀胱病变;绕脐疼痛,多属虫病。 二、治疗原则 腹痛的治疗以“通”为大法,进行辨证论治: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热者寒之,寒者热之,滞者通之,瘀者散之。腹痛以“通”为治疗大法,系据腹痛痛则不通,通则不痛的病理生理而制定的。肠腑以通为顺,以降为和,肠腑病变而用通利,因势利导,使邪有出路,腑气得通,腹痛自止。但通常所说的治疗腹痛的通法,属广义的“通”,并非单指攻下通利,而是在辨明寒热虚实而辨证用药的基础上适当辅以理气、活血、通阳等疏导之法,标本兼治。如《景岳全书·心腹痛》曰:“凡治心腹痛证,古云痛随利减,又曰通则不痛,此以闭结坚实者为言。若腹无坚满,痛无结聚,则此说不可用也。其有因虚而作痛者,则此说更如冰炭。”《医学真传·腹痛》谓:“夫通则不痛,理也。但通之之法,各有不同,凋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下逆者使之上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若必以下泄为通,则妄矣。” 三、分证论治 寒邪内阻 症状:腹痛急起,剧烈拘急,得温痛减,遇寒尤甚,恶寒身蜷,手足不温,口淡不渴,小便清长,大便自可,苔薄白,脉沉紧。 治法:温里散寒,理气止痛。 方药: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 方中高良姜、干姜、紫苏温中散寒,乌药、香附、陈皮理气止痛。若腹中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为寒气上逆者,用附于粳米汤温中降逆;若腹中冷痛,周身疼痛,内外皆寒者,用乌头桂枝汤温里散寒;若少腹拘急冷痛,寒滞肝脉者,用暖肝煎暖肝散寒;若腹痛拘急,大便不通,寒实积聚者,用大黄附子汤以泻寒积;若脐中痛不可忍,喜温喜按者,为肾阳不足,寒邪内侵,用通脉四逆汤温通肾阳。 湿热积滞 症状:腹部胀痛,痞满拒按,得热痛增,遇冷则减,胸闷不舒,烦渴喜冷饮,大便秘结,或溏滞不爽,身热自汗,小便短赤,苔黄燥或黄腻,脉滑数。

郁证的中医辨证论治

郁证的中医辨证论治 郁证的辨证论治,理气开郁、调畅气机、怡情易性是治疗郁证的基本原则。对于实证,首当理气开郁,并应根据是否兼有血瘀、火郁、痰结、湿滞、食积等而分别采用活血、降火、祛痰、化湿、消食等法。虚证则应根据伤及的脏腑及气衄阴精亏虚的不同情况而补之,或养心安神,或补益心脾,或滋养肝肾。对于虚实夹杂者,则又当视虚实的偏重而虚实兼顾。郁证本为精神因素刺激而发病,因此,精神治疗也十分重要。 1.肝气郁结证证候:精神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痛无定处,脘闷嗳气,不思饮食,大便不调;舌质淡红,苔薄腻,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畅中。 代表方剂:柴胡疏肝散加减。 常用药物:陈皮柴胡枳壳芍药炙甘草香附川芎旋覆花郁金青皮佛手绿萼梅法半夏陈皮 2.气郁化火证证候:性情急躁易怒,胸胁胀满,口苦而干,或头痛,目赤,耳鸣,或嘈杂吞酸,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疏肝解郁,清肝泻火。 代表方剂:丹栀逍遥散加减。 常用药物:丹皮栀子当归白芍柴胡茯苓白术甘草薄荷生姜 龙胆草大黄黄连吴茱萸菊花钩藤刺蒺藜 3.痰气郁结证证候:精神抑郁,胸部闷塞,胁肋胀满,咽中如有物梗塞,吞之不下,咯之不出;苔白腻,脉弦滑。 治法:行气开郁,化痰散结。 代表方剂:半夏厚朴汤加减。 常用药物:半夏厚朴茯苓生姜紫苏柴胡白术白芍当归生甘草薄荷煨姜海蛤壳紫菀贝母陈皮 4.忧郁伤神证证候:精神恍惚,心神不宁,多疑易惊,悲忧善哭,喜怒无常,或时时欠伸,或手舞足蹈,骂詈喊叫;舌质淡,苔薄白,脉弦。 治法:甘润缓急,养心安神。 代表方剂:甘麦大枣汤加减。 常用药物:甘草准小麦大枣酸枣仁柏子仁茯神龙齿牡蛎当归 白芍

脏腑辨证论治(一):概述

脏腑辨证论治是中医各种辨证论治的基础。它首先运用四诊八纲,掌握、分析病情,然后结合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反映判断出病变的脏腑和确定所患何证,最后根据证来确定治疗原则和方药。证是脏腑阴阳盛衰或外邪内犯的反映。由于每个脏腑的生理功能不同,所以他们所反映出来的病证也不同,据根脏腑不同生理病理变化来推断病证,这就是脏腑辨证的理论根据。如心有主血脉、藏神志、开窍于舌的功能,故把心悸、脉结代、失眠、神志昏乱、舌尖红、舌强不语等证候归之于心。据此,可以推断出病变在何脏腑,再结合八纲辨证,进而作出全面诊断。脏腑辨证论治的方法和步骤是: 1.首先通过四诊来掌握病史、主诉、症状和体征。如心慌、气短、自汗、倦怠无力、畏寒肢冷、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无力或结代等。 2.运用八纲辨证来分清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如见心慌、自汗等脏腑症状,知病在里;见面白、畏寒、肢冷,知证为寒;见气短、倦怠无力,知正已虚。 3.再根据脏腑病理反映判断病变脏腑,如见心慌、脉细无力或结代知是心不主神与不主血脉之症,从而判断病变在心。从以上分析看出,八纲辨证为里、虚、寒,脏腑辨证,知病位在心,综合诊断为“心、虚、寒”,即“心阳不振”或“心阳虚”。 4.辨清何证,就为立法、处方、用药提供了理论根据。诊断是“心阳虚”,虚则补之,寒则热之。虚在心就要用补法治心之虚,心有寒,就要用温法祛心之寒。据此得出“温阳补心”或“补心阳,益心气”的治则。方用参附汤加减;熟附子、干姜、桂枝(温心阳);人参、远志、炙甘草(益心气)。以上是脏腑辨证论治的整个过程,也是阴阳、脏腑、病因、四诊、八纲、方药等基本理论联合应用于临床实际的过程。这一过程解决了病人所患的是什么“证”?为什么是这个证,根据在那里?这个证怎样治?为什么要这么治等四个问题。

中医辨证论治常见问题分析

中医辨证论治常见问题分析 发表时间:2013-07-31T14:20:58.14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22期供稿作者:徐建宏1 温俊贤1 王耀祖2 杜彦军2 周军2 杜军平2 [导读] 西医人员在实际工作中还需要多请教中医师,对于中医病历的正确书写,和临床正确选用中成药,当会有所裨益。 徐建宏1 温俊贤1 王耀祖2 杜彦军2 周军2 杜军平2 (1秦安县千户乡中心卫生院 741618;2秦安县王窑乡卫生院 741600) 【中图分类号】R24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22-0381-02 【摘要】为了提高临床科室中医辨证论治水平,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更好地服务社会,造福人群,在有关医院的支持下,我们随机抽查了2008-2012年部分医疗机构中医住院病历200余份,从病史资料、中医辨证论治分析、证侯诊断、治则治法、依法组方,合理选药、体现理法方药的完整统一等六个方面,分析中医辨证论治中常出现的问题,以期对中西医临床工作者有所裨益。 【关键词】辨证论治病历问题 中医辨证论治是以四诊所得的临床资料为依据,进行综合分析,归纳判断得出证候诊断,进而有效地指导临床治疗,故中医辨证分析强调有理有据,逻辑严密,判断准确,结论正确,遣药组方合理。我们在抽查时发现,部分中医病历病史资料和辨证论治有较多的问题。 一、中医辨证论治常见错误 (1)病史资料不详细、不具体,舌、脉象描述不准确、缺如,或在个人不同病历中形式雷同;(2)辨证依据不充分,说理不透彻,缺乏严密的逻辑,或将中医辨证论治分析写成病因病机分析;(3)证侯诊断不全面,不准确;(4)治则治法不全面,不妥当;(5)遣药组方不合理;(6)理法方药不完整,不统一。 二、典型病历分析 如某院消化内科病历:(1)病史资料:患者于2年前无诱因出现上腹部疼痛,嗳气,呃逆,伴间歇性便秘,曾在基层某医院钡餐透视检查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给予奥美拉唑、654-2、吗丁啉、消化酶等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其后病情反复,2月前因饮食不当,疼痛加重,遂来我院求治……(2) 体格检查:面色无华,形体消瘦,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3)中医辨证论治分析:本病属中医胃脘痛范畴,患者收纳、腐熟水谷及通降功能失常致食欲不振,中气不能运行。胃痛、痞满、便秘、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嗳气、恶心、呕吐、呃逆,感受外邪,内伤饮食,劳倦过度,伤及于胃,胃气失和,气机郁滞(气滞血瘀,食宿停滞,胃气郁滞),不通则痛。(4)证候诊断:胃脘痛,湿热中阻证。(5)治则治法:益气健脾,养血止血。(6)方药:白芨+云南白药。 详细、准确的中医四诊资料是进行辨证论治的前提,这则病历在病史资料中对上腹部疼痛的性质(如喜温喜按与否,疼痛发生在食前或食后等),程度,有无反酸等均未予描述,主要症状描述不清楚或不透彻,中医辨证论治缺乏依据,本身容易导出错误的辨证论治;依据体格检查,似属脾胃虚弱证,但证候诊断却为“湿热中阻证”;辨证分析中未经分析论证,先入为主地提出“胃脘痛”的中医病名,然后毫无逻辑和调理地堆砌了一些中医名词,与辨证分析几乎谈不上关联;其辨证分析结论是“胃脘痛,肝郁气滞”,证侯诊断却是“胃脘痛,湿热中阻证”,辨证与诊断相互矛盾,且与病史资料不符合;治则治法是“益气健脾,养血止血”,又与本人的证候诊断相矛盾;所选方药是“白芨+云南白药”,方药非中非西,不能体现中医理法方药特色;理法方药风牛马不相及,互不统一。 三、讨论 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是通过正确掌握中医四诊(望、闻、问、切)资料,经过综合分析,得出准确的中医证候诊断,从而有效地指导临床选方用药,目的是取得显著的治疗效果。故提高中医中医辨证论治水平需要具备扎实的中医基础理论水平和临床实践经验,对西医专业医师来说,写好中医病历确非易事,这需要不断学习掌握中医基础理论,在实践中逐步提高中医辨证论治水平。我们发现,部分医师所写的中医辨证论治,漏洞百出,反映出对中医理论不熟悉,为了应付中西医结合病历要求,胡乱编凑,或复制同类病例,使得中医辨证论治分析表现出较严重的形式化倾向。 提高中医辨证论治水平,还须要有科学的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中医辨证论治病历记录的另一重要意义是承担法律文书的作用。从病历中列举的证素来分析,因辨证论治结论不准确,直接影响到选方用药的正确性,更为严重的是部分较为合理的辨证论治分析,并没有指导正确的临床遣药组方,这在某些基层医疗单位表现较为突出。如有些病历中列举的方药和实际医嘱选方用药呈两套方案,如此做法,一旦发生医疗纠纷,医生首先置自己于被动不利的境地。 还有选用中成药不符合辨证论治精神的情况较为多见,临床选方用药比较混乱。某地曾发生过高血压患者使用参麦注射液引发的医疗纠纷,但我们抽查发现,高血压病使用参麦的情况较普遍。参麦注射液之主要成分为人参,其性热而补气,用于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应属不妥。还有如冠心病中医辨证属心气不足,中药选方保元汤,但同时静脉滴注丹参酮等活血化瘀类中成药。患者在气虚的同时,是否合并血瘀,病历中并未提及血瘀的诊断依据,故选用活血化瘀药就不合理,从理论上说,单纯的气虚证,如使用化瘀消伐药物,会加重气血的耗散,属虚虚之弊。 甘肃省卫生厅近年来举办西学中培训班,给西医临床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提高机会。西医人员在实际工作中还需要多请教中医师,对于中医病历的正确书写,和临床正确选用中成药,当会有所裨益。

关于辨证论治

关于辨证论治2008-07-01 18:41 中医药无局限,治未病有误区 关于辨证论治 余嗜书如命,是中医杂志忠诚之读者,1992年零星杂志到94年全年以后全部杂志均齐。后有光盘5块也一并由女婿购来,观其中不少精妙之处,但均未能治本。更多的是大部份西化而且西化得过份些。好多长篇大论而看后不知其说啥。比如病案讨论千篇一律。会诊时实习医师先讲,住院医师随后,副主任继之,主任再继续,教授或什么高级别的总结用药、中西结合,从生理学到解剖学到病理学,细胞变化,药物化学代换矛盾无所不至,但治一月半月,指标依然,自我感觉改善因经济原因出院等等。好多文章均拼凑后发表,不知所云。什么轴、什么耙、什么路、什么经、什么络、什么隔二隔三(治)、什么二辨四辨(症)、“再辨症”,什么证状量化,分型标准,再辨证加减,什么朝代什么人,什么书,怎么说,正确与否谁知道。同一病症,(比如反流性食管炎),以火治、以郁治、以痰治、以瘀治,心肝脾肺肾五脏六腑气血津液均治,但其报道疗效均佳,分型不分型,各俱千秋,各有特色。看者如胸有成竹,不看亦罢,若想从中学点什么,将令人信亦不信了,因为无所适从。好端端的喉下部及胃静脉曲张伴淋巴管阻塞,胃逆蠕动使酸性内容物反流,证治之下用药几百味。不信,自去总结一下,但从何而治就看你如何于其中取出精华去用于实践(表述模糊、于实践取舍艰难);总结高血压病证治(或其它什么病亦然)千余方,四种药联用若干、三种药同用若干、药对若干,出现频率次数、药物数量、能研究出什么。最后,普通药房三二百味药而治高血压方用药400余味、240味药性赋尚欠一半以上,而400味者亦不足矣。2008年不订杂志了。现将中医之一些误区简述如下: 首先,辨证论治乃被推崇为中医之灵魂和精髓,讲究有是病用是药。然而此即为生命健康的致命伤,只看表面证状:真正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证状去除了就言愈了。或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是识证尚未论治。那么,如头痛证属肝阳上亢者,投平肝潜阳,药后头痛愈,头不痛了,还不愈么?病家言愈,医家信愈,然而实际尚不愈,其本未治,只是暂时不会头痛。病势纵减轻也不多,只是没有到觉得头痛的程度。前面西医局限中之糖尿病英国瞻性研究之文,乃中医杂志少见之佳作。言诊断为糖尿病者,已有10—15年胰岛细胞功能之缺失,此其间它有何证可辨,不要说还要论治,无证可辨而使得论无根治无据;然从治未病的角度看,若从小儿开始,修正两管之偏差,勿使肌体应激自救,细胞(包括所谓胰岛B细胞)养氧供需排泄均衡, 自可不成疾病(包括糖尿病); 何至到神经病变才去分什么型。再有脚痛医脚,设其脚酸无力结合其它舌脉为肝肾阴虚,几剂桂枝芍药知母汤或其它特效方药即愈,愈了吗?没有。肝肾阴虚改善了,不感觉脚酸乏力了。但是什么引起肝肾阴虚呢?心肝肾不治(心治之颇辣手),肝肾阴虚(己为全身器质性疾病, 有痿缩不可逆之病灶,非某一脏器)不愈,它不一定表现于脚。而实治效果,辨证论治还是比抗生素等西药之治功胜一筹,绝不可废,而其重要程度不可绝对强调,而将其誉为灵魂或精髓。 有一医家,年近暮著有伤寒类证探析一书,简明扼要,1—3剂愈疾,然基于外感愈,水肿退,呕吐平,肿胀消,口渴减等症状之改善。所渭对症下药之上

泄泻的辨证论治

袄泄泻的辨证论治 芃一、辨证要点 芀1、辨寒热虚实粪质清稀如水,或稀薄清冷,完谷不化,腹中冷痛,肠鸣,畏寒喜温,常因饮食生冷而诱发者,多属寒证;粪便黄褐,臭味较重,泻下急迫,肛门灼热,常因进食辛辣燥热食物而诱发者,多属热证;病程较长,腹痛不甚且喜按,小便利,口不渴,稍进油腻或饮食稍多即泻者,多属虚证;起病急,病程短,脘腹胀满,腹痛拒按,泻后痛减,泻下物臭秽者,多属实证。 荿2、辨泻下物大便清稀,或如水样,泻物腥秽者,多属寒湿之证;大便稀溏,其色黄褐,泻物臭秽者,多系湿热之证;大便溏垢,完谷不化,臭如败卵,多为伤食之证。 蚃3、辨轻重缓急泄泻而饮食如常为轻证;泄泻而不能食,消瘦,或暴泻无度,或久泄滑脱不禁为重证;急性起病,病程短为急性泄泻;病程长,病势缓为慢性泄泻。 莃4、辨脾、肝、肾稍有饮食不慎或劳倦过度泄泻即作或复发,食后脘闷不舒,面色萎黄,倦怠乏力,多属病在脾;泄泻反复不愈,每因情志因素使泄泻发作或加重,腹痛肠鸣即泻,泻后痛减,矢气频作,胸胁胀闷者,多属病在肝;五更泄泻,完谷不化,小腹冷痛,腰酸肢冷者,多属病在肾。 蚁二、治疗原则 螇根据泄泻脾虚湿盛,脾失健运的病机特点,治疗应以运脾祛湿为原则。急性泄泻以湿盛为主,重用祛湿,辅以健脾,再依寒湿、湿热的不同,分别采用温化寒湿与清化湿热之法。兼夹表邪、暑邪、食滞者,又应分别佐以疏表、清暑、消导之剂。慢性泄泻以脾虚为主,当予运脾补虚,辅以祛湿,并根据不同证候,分别施以益气健脾升提,温肾健脾,抑肝扶脾之法,久泻不止者,尚宜固涩。同时还应注意急性泄泻不可骤用补涩,以免闭留邪气;慢性泄泻不可分利太过,以防耗其津气;清热不可过用苦寒·,以免损伤脾阳;补虚不可纯用甘温,以免助湿。若病情处于寒热虚实兼夹或互相转化时,当随证而施治。 蚆三、分证论治 蒃急性泄泻 螈1、寒湿泄泻 葿症状:泄泻清稀,甚则如水样,腹痛肠鸣,脘闷食少,苔白腻,脉濡缓。若兼外感风寒,则恶寒发热头痛,肢体酸痛,苔薄白,脉浮。 蒅治法:芳香化湿,解表散寒。 薂方药:藿香正气散。 腿方中藿香解表散寒,芳香化湿,白术、茯苓、陈皮、半夏健脾除湿,厚朴、大腹皮理气除满,紫苏、白芷解表散寒,桔梗宣肺以化湿。若表邪偏重,寒热身痛,可加荆芥、防风,或用荆防败毒散;若湿邪偏重,或寒湿在里,腹胀肠鸣,小便不利,苔白厚腻,可用胃苓汤健脾燥湿,化气利湿;若寒重于湿,腹胀冷痛者,可用理中丸加味。

辨证论治首见于

辨证论治首见于《证治要义》 □ 陈永灿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 ?首次出现“辨证论治”一词的中医文献是《证治要义》,刊刻于1775年,比已知最早记载这一词组的《医门棒喝》(章虚谷撰于1825年)向前推进了50年。 ?《证治要义》作者陈当务对“辨证论治”具体内容做了较为清楚的论述,与现代对这一术语的内涵表述高度接近。 近日拜读张效霞先生大作《辨证论治的由来》(《中国中医药报》2015年4月2日),犹如春风拂面,使笔者对“辨证论治”从古到今的来龙去脉更加清晰。近年来,笔者在承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古籍保护与利用能力建设项目之《证治要义》的整理研究过程中发现,“辨证论治”一词最早见于清代陈当务著的《证治要义》,并对其内涵有较为具体的论述,而非张先生提出的最早出现于1955年。 “辨证论治”说法沿革 现代中医学将“辨证论治”提炼为中医学术的基本特征,认为是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并提出“证”是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个阶段包括功能和器质病理状态的概括,临床处理疾病以“证”为核心,辨“证”而论治,这正是中医学理论体系有别于其他医学学科的独有特点,也反映出中医临床思维模式和中医学术发展的固有规律。 然而,“辨证论治”这一中医学术特征的形成不是在一朝一夕之间,而是历代医家经过反复而漫长的临床实践和理论探索总结出来的,这些实践和探索沉积在富饶厚实的中医典籍之中。 孟庆云先生在其《辨证分型不能代替辨证论治》长文(《中国中医药报》2012年2月29日及3月1日)中曾举马王堆医书《五十二病方》和《黄帝内经》十二方为例,主张“对症治疗可堪为辨证论治的简单方式或初级形式”。到了东汉,医生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才开启“辨证论治”学术思想体系形成的进程,也成为我们追溯“辨证论治”说法的源头活水。 历代医籍亦较多出现与“辨证论治”一词相似的提法,如宋代陈言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指出“因病以辨证,随证以施治”;金代刘河间《素问玄机原病式》则重视病机,相机施方,倡导病机辨证;元代朱丹溪将中医临床治疗过程概括为“脉因证治”,其门人专门整理编撰有《脉因证治》一书;明代医家徐春甫在《古今医统大全》中提出“因病施治”;明代医家周之干在《慎斋遗书》中列有“辨证施治”一节,认为“见病医病,医家大忌”,“惟见一证而能求其证之所以然,则本可识矣”;明代医家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有“诊病施治”的说法,总结出阴阳为纲,表里、虚实、寒热为变的辨证方法,使中医诊治疾病的思路流程更加简洁明了;清代医家徐灵胎《伤寒类方》则有“见症施治”之称;清代医家章虚谷在《医门棒喝》中用了“辨证论治”一词。 然而,“辨证论治”成为具有规范内涵的中医名词,则是任应秋先生在20世纪50年代提倡的,并对中医临床“辨证论治”体系给予了全面阐述。

工程变更程序

方继实业有限公司文件编号FG-2737版本D 工程变更程序发行时间2011/01/30页次1/6 修订历史 版次次数文件修订、废止申请单编号、修改内容日期负责人

方继实业有限公司文件编号FG-2737版本D 工程变更程序发行时间2011/01/30页次2/6 核签 会签部门姓名签名日期

方继实业有限公司文件编号FG-2737版本D 工程变更程序发行时间2011/01/30页次3/6 1. 目的 1.1 为方便厂内工程变更能够被有效提出,并确保相关变更信息能够传达至相关部门,被明确的实施下去,特 制定此程序. 1.范围 2.1适用于本公司的所有产品;牵扯修改的范围:有BOM、SOP、零部件工程图、成品检验图纸、模治具、包 装规范等所有产品信息的资料. 2.定义: 3.1 3.2 3.3工程变更(Engineering Change Notice)ECN:包括来自顾客的设计变更、产品变更、内部的设备/工艺 /包装/设计变更等所有影响产品的变更,即4M变更,Man(人员),Machine(设备、模具、治具、工具),Material(材料、部件、构成分件),Method(方法、流程、作业条件)等. 工程变更申请(Engineering Change Request)ECR:为建议实施工程变更而提出的申请. 重大变更:当千尺影响产品性能、结构、外观等或客户留样有较大差异的变更;比如: 3.3.1 3.3.2 3.3.3 3.3.4 牵扯重要尺寸的修改. 原材料更换(包括增加或取消). 包装规范更改. 其它情况下必要时. 3.4微小变更:不影响产品的品质,只是利于提高产品效率的变更;比如: 3.4.1 3.4.2 3.4.3 3.4.4 4.子职责:制程工序流程的修改.作业员工位的调整.生产设备局部更换.一些辅料的更换。 4.1 4.2 4.3市场部:工程变更如来自客户的意见,由业务部负责工程变更申请(ECR)之提出及联络执行.采购部:工程变更如来自协力厂商提出,由采购部负责工程变更申请(ECR)之提出及联络执行.其他各部:俱可以依程序提出合理的,改进产品品质或提高生产效率的工程变更申请(ECR).

工程变更流程

工程变更流程 一、工程变更流程: 、项目部根据现场实际情况:事项原因说明,提出单位(业 1 主或相关单位),提出人员、联系方式。项目经理在两天内根据以上事项提交工程变更联系单交工程部。工程部二天内审核后确认是否签证,发给技术部并提请技术部在两天内出图纸、清单及方案。技术部根据事件提交图纸及清单给成本部。成本部两天内根据合同及图纸情况是否需对外部发联系单(签证)。若不需签证返回工程部提交外部采购单并按清单调整成本清单。需对外发联系单(签证),成本部对签证所涉及的清单及联系单提交上级审批。审批后打印盖章签字提交监理、设计单位、业主审核。审核确认后工程部根据清单提交采购申请单。 2 、对外现场变更由项目部每周先报备工程部,项目部将确认事件变更手续填写并报送工程部确认完成后方可对外报送,变更手续完成确认后原件第一时间送回成本部存档,项目部只保存复印件。 3、对内现场变更由项目部提交相应图纸和数据报工程部确认,书面内容包括变更部位、变更理由、工程量增减,并附变更图表、资料;工程部确认可变更或更改的变更以书面方式告知项目部。 二、工作计划审批流程: 1、项目部根据甲方要求、总包总体进度计划编制本项目部进度计划(人员需求计划、材料采购计划、资料完成计划)。 2、项目部提交进度计划到工程部,工程部根据项目进度计划协调相关资源信息整理编制月度工作计划,工程部根据制定的工 工作。作计划进行协调落实各项

3、项目部根据现场情况工作计划调整需报请工程部审批,工程部核实情况适时作相应调整和汇报上级主管。 三、重大方案审批流程 1、公司各相关部门人员根据现场实际情况提请相关事件原因、需求、各相关人员(业主、设计单位)名单联系方式上报各相关部门,并及时报请领导组织人员成立专案处理小组应对和处理审批。 2、专案小组成立后制定解决方案和处理时间; 3、专案小组完成方案各项工作并通过论证后提请公司领导审批。 四、施工付款审批 1、项目部每月按时审核施工队申请工程量,审核无误后提交工程部审核。 2、工程部根据到货量、库存量、任务制定完成量等信息审核完成工程量。 3、成本部根据工程部审核情况核对工程部、项目部及施工队提交工程量。并对工程部审核清单工程量及单价进行审核。 4、财务部根据成本部审核情况核对施工队已支付款项情况及支付比例,根据合同条款确认施工队应得款项并支付当期工程 款。

症瘕的辨证论治

症瘕的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是按包块的性质、大小、部位、病程的长短、兼症和月经情况辨其在气在血,属痰湿还是热毒。治疗大法以活血化瘀,轻坚散结为主,佐以行气化痰,兼调寒热。但又必须根据患者体质强弱,病之久暂,酌用攻补,或先攻后补,或先补后攻,或攻补兼施等法,随证施治,并需遵循“衰其大半而止”的原则,不可一味地猛攻峻伐,以免损伤元气。诊断明确的内生殖系统肿瘤,可施行中西医结合治疗。 气滞型 主要证候:小腹有包块,积块不坚,推之可移,时聚时散,或上或下,时感疼痛,痛无定处,小腹胀满,胸闷不舒,精神抑郁,月经不调,舌红,苔薄,脉沉弦。 证候分析:瘕乃气聚而成,故小腹有包块,积块不坚,推之可移,时聚时散,或上或下,气滞则痛,气散则止,故时痛时止,痛无定处;肝失条达,气机不畅,故小腹胀满,胸闷不舒,精神抑郁;气滞冲任失司,则月经不调。舌红,苔薄,脉沉弦,为气滞之征。 治疗法则:疏肝解郁,行气散结。 方药举例:香棱丸(《济生方》)。 木香、丁香、三棱、莪术、枳壳、青皮、川楝子、小茴香。 上药共研细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朱砂为衣。 方中木香、丁香、小茴香温经理气;青皮疏肝解郁,消积行滞;川楝子、枳壳除下焦之郁结,行气止痛;三棱、莪术行气破血,消瘕散结;朱砂护心宁神。 血瘀型 主要证候:小腹有包块,积块坚硬,固定不移,疼痛拒按,肌肤少泽,口干不欲饮,月经延后或淋漓不断,面色晦黯,舌紫黯,苔厚而干,脉沉涩有力。 证候分析:瘀血积结,气血不畅,故小腹有包块,积块坚硬,固定不移,疼痛拒按;瘀阻脉络,肌肤失养,则肌肤少泽,且面色晦黯;瘀血内阻,津液不能上承,则口干不欲饮;瘀阻冲任,甚则血不归经,故经期错后,或淋漓不止。舌紫黯,苔厚而干,脉沉涩有力,为血瘀之征。 治疗法则:活血破瘀,散结消证。 方药举例:桂枝茯苓丸(《金匮要略》)。 桂枝、茯苓、丹皮、桃仁、赤芍、各等分。 研细末,炼蜜为丸。 方中用桂枝温通血脉,芍药行血中之滞以开郁结,茯苓淡渗以利行血,与桂枝同用能人阴通阳,丹皮、桃仁破瘀散结消瘕。 若积块坚牢者,酌加鳖甲、穿山甲以软坚散结,化瘀消瘕;疼痛剧烈者,酌加延胡索、莪术、姜黄以行气活血止痛;小腹冷痛者,酌加小茴香、炮姜以温经散寒;月经过多,崩漏不止者,酌加三七粉、炒蒲黄、血余炭等化瘀止血。 若血瘀甚者,兼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用大黄廑虫丸(《金匮要略》)。本方重在取其虫类搜剔脉络,祛瘀消瘕。 痰湿型 主要证候:小腹有包块,按之不坚,或时作痛,带下量多,色白质粘稠,胸脘痞闷,时欲呕恶,经行愆期,甚或闭而不行,舌淡胖,苔白腻,脉弦滑。 证候分析:痰湿下注冲任,阻滞胞络,积而成证,则小腹有包块,按之不坚,

中医辨证七步法辨证论治五步

辨证论治七步是方药中教授提出的辨证论治的具体步骤和方法。 第一步:脏腑经络定位; 第二步:阴阳、气血、表里、虚实、风、火、湿、燥、寒、毒定性; 第三步:定位与定性合参; 第四步:必先五胜; 第五步:各司其属; 第六步:治病求本; 第七步:发于机先。 随着时间的推移,方老经若干年实践将辨证论治七步浓缩、升华为辨证论治五步。 第一步脏腑经络定位:根据患者发病有关各方面条件及当前临床表现将疾病的病位确定下来。 第二步阴阳、气血、表里、虚实、风、火、湿、燥、寒、毒定性:根据患者发病有关各方面条件及当前临床表现按照上述内容确定其性质。 第三步必先五胜:所谓必先五胜,即在分析各种发病机转时,要在错综复杂、变化万端的各种临床表现中确定其是属于哪一个脏腑及哪一种病理生理变化在其中起主导作用。 第四步治病求本:这一步与前面的“必先五胜”一步是相应的,即在第三步的基础上,重点治疗其原发器官及其原发病理生理变化,提出相应的治疗法则及方药。 第五步是治未病:对于各个脏器的疾病不能只限于其本经本气,孤立地对待,而必须要考虑其所影响它脏它气对本身可能产生的影响,从而以全局观点来判断转归、分析病势,通过治疗未病脏腑来协助治疗已病脏腑,这就是治未病的含义。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 从理论上讲,辨证论治五步是对辨证论治七步的高度概括提炼,较之辨证论治七步更完善、更系统,层次更为分明。从临床上讲,辨证论治五步较辨证论治七步更简明,更便于临床医务工作者应用。其理论基础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整体恒动观是五步的基本指导思想 六气是自然界中的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六气的变化,是自然界气候乃至万物变化的根本。正如《素问.气交变大论》所云:“夫五运之政,犹权衡也。高者抑之,下者举之,化者应之,变者复之,此生长化成收藏之理,气之常也,失常则天地四塞矣。” 性先五胜是在分析各种发病机转时,确定其是属于哪一个脏腑及哪一种病理生理变化在其中起主导作用。人体的各个脏器密切联系,一个脏器有病必然要影响到另一个脏器,同时也受其他脏器的影响,不要以孤立、片面、静止的观点看待任何一个脏器的病理变化。 2气化论思想贯穿于五步始终 气候的反常会导致疾病的发生,不同的气候变化又可针对性地作用于脏器,为辨证论治确定病位提供参考依据。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谓:“厥阴司天,风淫所胜,则太虚埃昏,云物以扰,寒生春气,流水不冰。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鬲咽不通,饮食不下,舌本强,食则呕,冷泄,腹胀,溏泄,瘕,水闭。蛰虫不去,病本于脾。”又云:“乘其至也,清气大来,燥之胜也,风木受邪,肝病生焉。热气大来,火之胜也,金燥受邪,肺病生焉。寒气大来,水之胜也,火热受邪,心病生焉。湿气大来,土之胜也,寒水受邪,肾病生焉。风气大来,木之胜也,上湿受邪,脾病生焉。”以风证为例,风的特点是善行而数变,风性主动,因此凡患者在临床表现上具有上述特点,如症状表现变化较快,来去不定,游走易动,颤动抽搐等均可定性为风。同时凡发病季节在春季,或发病明显与受风有关的都可定性为风。 3正邪理论对辩证论治五步的指导作用

辨证论治的思维过程(一)

辨证论治的思维过程(一) 【摘要】对近代学者所提出的辨证论治步骤和方法作了简要综述,并指出其中的不足,再以图示的形式说明辨证论治的整个思维过程,提出辨证论治的八个步骤:四诊、证候、病机(初步病机、临床病机、核心病机)、治则、主方、处方,并说明其中的特点。 【关键词】辨证论治;步骤;方法;思维过程 辨证论治在具体的临床应用上,其实就是一种思维方法,怎样把握整个辨证论治的思维过程,对于临床诊疗的规范化有重要意义。本文尝试说明辨证论治的步骤规律,使辨证论治的方法变得更为实在,以落实辨证论治的临床应用。 1辨证论治步骤和方法 在过去曾经有许多学者对辨证论治的步骤作了探讨,如方药中氏〔1〕以《内经》病机十九条的概念提出辨证论治七步,即脏腑经络定位、阴阳气血表里虚实风火湿燥寒毒定性、定位定性合参、必先五胜、各司其属、治病求本、发于机先等。秦伯未氏分三步,即理、法、方药;肖德罄氏〔2〕提出三段十二步模式,三阶段包括诊察、八步辨证、三步论治;郭振球氏〔3〕提出辨证七步、论治三步;姜春华氏提出从五方面辨证等。赵云长氏〔4〕提出六辨法辨证体系,即辨病因、病位、病性、病势、病机,最后辨病证。朱文锋氏〔5〕提出60项辨病位、病性的要素组合成证,再从各种辨证方法的关系,说明辨证的原理。董明强氏〔6〕更创制了十证、七位、四辨的方法来辨证。以上辨证方法的提出,对中医辨证论治的发展起了不同程度的推动作用。 但是,此等研究普遍存在两个问题:第一,由于历来大家对“证”的含义理解不统一,所以以上讨论的层次并不一致,而且其中有些研究是基于对“证”的错误理解而建立出来的,因此其讨论亦变得无意义。“证候即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所获知的疾病过程中表现在整体层次上的机体反应状态及其运动、变化,简称证或者候。”〔7〕简言之,证就是“临床表现”,而不是“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8〕;第二,类似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辨证求机、如何准确判断病机的问题上深入探讨,辨证求机虽然是辨证论治的核心内容,但并不是其全过程,因此这些研究未能全面地剖析辨证论治整个过程中的思维方法。 综合以上的内容,并参考了李致重氏的证、机、方、效辨证论治思维因果链〔9〕,以下将以图示的形式加以说明辨证论治的整个思维过程(图1~2)。 2辨证论治的思维过程 见图1~2。 图1整体观念下的辨证论治思维过程示意图 图1中的大长方形(外框)是指医生在诊治过程中的思维,而长方形外的地方是指外界环境的大整体,如自然、社会等,大圆形内部的地方是指人的小整体,即病者的内部整体。 图2辨证论治的病机思维过程示意图 图2即是图1中虚线小圆形的放大图。图2所示的圆形,其实就是小整体的核心所在,生理上就是藏象,病理上就是病机。 3辨证论治的思维过程解释 3.1四诊在医者一开始接触病人时,即透过望、闻、问、切,四诊搜集资料,临床上必须四诊合参,而达到全面地认识证候。最外面的大圆形就是为了表达出,如果能够做到四诊合参,从多角度去观察证候,就能把证候的数据完整地收集起来,从而作出准确的病机判断。 3.2证候证候是四诊的对象,也是疾病本质(病机)的外在表现。透过全面的诊察证候,仔细分析辨别,才能准确认识病机。因此,图1中病机、证候和四诊是用3个由小至大的圆形来表达,表示他们层层递进的关系。证候跟四诊关系十分密切,而医生需要运用中医的基础理论,去分析证候跟病机的关系,甚至是各病机互相之间的关系。 3.3初步病机第3,4和5步可统称为病机。当医者搜集了初步证候资料后,便能够对疾病本

(完整版)工程变更管理办法及流程

云南睿城建设项目管理有限公司工程 变更管理办法及流程 第一条、目的 1、为了加强变更管理,规范工作流程,有效地控制成本,确保工程质量和工程进度,特制定本变更管理办法及流程。 2、通过对变更申报资料进行审查、审批,确保变更的及时性、合理性和经济性,消除变更对工程成本和进度带来的消极影响。 第二条、变更是对原设计内容进行完善、修改及优化,变更共分为三类: 1、一般变更:不改变设计原则,不影响使用功能,不影响工程的质量和安全,不影响美观;变更发生费用在2万元(含)以下的; 2、较大变更:不改变设计原则,不影响使用功能,不影响工程的质量和安全,不影响美观;变更发生费用在2万元至10万元(含)以下的; 3、重大变更:对原方案、原系统、主要结构布置、主要尺寸、坐标、主要标高、主要设备及主要使用功能改变及变更发生费用在10万元以上的。

第三条、变更的体现形式分为四类: 1、由建设单位(业主单位)提出的变更; 2、由监理单位提出的项目变更; 3、由设计单位提出的项目变更; 4、由施工单位提出的项目变更。 第四条对上述提出的工程变更,提出部门备齐相关原始资料,按本变更管理办法中图一及图二进行逐级上报审批。 第五条变更应将工程变更内容描述清楚。如:工程名称、变更原因、变更时间、变更部位、图纸比例、图示尺寸、规格型号、材料材质等,应达到根据变更单可准确计算工程量。 第六条变更单由项目部分专业依发生先后顺序进行编号。 第七条变更的控制 1、变更控制原则: 1.1 符合国家规范:变更应是对原设计中不满足国家规范、法规的部分进行变更,使之满足国家相关规范、法规; 1.2 保证使用功能:变更应是对原设计中不合理的部分进行变更,变更后应比原设计更合理、更满足使用功能;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