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生物炭研发及应用国际研讨会”第二轮会议通知(20111010-15, 南京)

“生物炭研发及应用国际研讨会”第二轮会议通知(20111010-15, 南京)

“生物炭研发及应用国际研讨会”第二轮会议通知

(2011.10.10-15, 南京)

会议背景、意义:

全球变暖和大气CO2,CH4,N2O等温室气体浓度持续升高已是不可争辩的事实。减缓、遏制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升高速度或降低大气温室气体浓度成为国际社会紧迫而又必须解决的问题。巴西亚马逊河流域考古发现,拥有生物炭(biochar-biocharcoal的缩写)的土壤比临近没有生物炭的土壤具有更高的土壤肥力,并且发现生物炭能长时间存在于土壤中,有的已有1000多年历史。这一发现激起了科学家研究生物炭提高土壤肥力和减缓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升高应对措施的极大兴趣。

生物炭是近几年提出的新名词,是生物质在无氧条件下高温裂解后的产物。为加强和推进生物炭技术研发和在农业及全球变化中的作用研究,国际科学家发起了“国际生物炭行动”计划(International Biochar Initiative),英国也成立了生物黑炭研究中心(UK biochar research centre),我国也开展了一定研究。

光合作用是地球上生物碳、土壤碳和化石燃料碳的源泉。陆地生态系统每年通过光合作用净固定CO2-C 600亿吨,但能留在陆地生态系统中的只有20亿吨,其余580亿吨又通过分解过程重新回到大气中。工业革命前,在没有化石燃料燃烧排放情况下,这一过程对维持大气CO2浓度稳定,维持地球温度是非常重要的。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打破了大气CO2浓度的自然平衡,导致大气CO2浓度不断升高,并且升高速度有加快趋势。为了遏制大气CO2浓度快速上升势头,人类希望能找到吸储大气CO2的有效技术。2005年化石燃料燃烧排放CO2-C72亿吨(IPCC, 2007),相当于陆地生态系统净固定CO2-C的12%。因此生物固碳为人类降低大气CO2浓度提供了诱人前景。

生物炭具有较大比表面积、表面官能团和微孔结构,对养分保持、水分利用、土壤结构、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生物有效性都将产生重要影响。

生物炭研究刚刚起步,“国际生物炭研发及应用研讨会”的召开将为推动国内生物炭研究、促进国际生物炭交流与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会议主题:

生物炭农学效应

生物炭固碳减排效应

生物炭污染物消减效应

生物炭生产技术及设备

生物炭基产品开发

生物炭标准

生物炭经济、环境和社会效应

会议科学委员会:

赵其国: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

James E. Amonette, senior researcher IV, Pacific Northwest National Laboratory, USA.

Annette L. Cowie, professor, University of New England, Australia.

Per Ambus, professor, Technical University of Denmark.

Saran P. Sohi, Dr. Associate professor,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UK.

Foster A. Agblevor, Dr. professor, Utah State University, USA.

Nobuhisa Koga, Senior Researcher, Hokkaido Agricultural Research Center, Japan. Debbie Reed, Excecutive Director, International Biochar initiative, USA.

Keipie Wilson, Program Development director, International Biochar initiative, USA. 林先贵: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

蒋新: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

会议组织委员会:

会议主席:周健民研究员,江苏省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院长。

会议副主席:

沈仁芳研究员,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所长。

肖云汉研究员,中国科学院能源动力研究中心主任。

Zhang Jiqiang博士,美元兰月基金会副总裁。

金嘉满,全球环境研究所执行主任。

会议秘书处:

会议秘书长:

谢祖彬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会议副秘书长:

李忠佩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孙波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徐仁扣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彭新华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组织委员会委员

林启美教授,中国农业大学。

吴伟祥教授,浙江大学。

钟泽科研究员,国家林业总局竹子研究中心。

王慎强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李忠佩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孙波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徐仁扣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彭新华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谢祖彬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会议摘要:

摘要以英文形式提交,字数控制在300-500字。会议摘要于2011年8月31日前用电子邮件发到ycyu@https://www.wendangku.net/doc/ba3489081.html,。摘要请包含:发言题目、作者全称、单位名称、通讯地址、联系电话(固话和手机)和email地址。摘要具体要求详见附件“摘要模版”和“排版指南”。

会议官方语言:英语。

会议注册费:

中国大陆会议代表人民币900元/位,学生500元/位;大陆以外会议代表300美元。会议注册费含会议资料费和餐费,不含住宿费和考察费。

主办单位:

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能源动力研究中心

会议赞助单位: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能源动力研究中心

美国Blue Moon基金会

会议地点:南京曙光国际大酒店(4星, https://www.wendangku.net/doc/ba3489081.html,)。该酒店坐落在玄武湖北岸,风光秀丽,环境优美,交通方便。

地址:南京市龙蟠路107号,邮编210037。

房费:标间360元/间。

交通:

禄口国际机场:出租车约140元。机场大巴至火车站25元,回头步行约1km. 南京站:出站后步行约400m

火车南站:出租车约40元。地铁1号线至南京站,出站后步行400m.

会议时间:2011.10.10-15

会议日程:

2011.10.10会议报到

2011.10.11

8:30--9:00会议开幕式

9:00--9:30主题报告(赵其国院士)

9:30--9:50报告1.

9:50--10:10照相,茶息。

10:10--10:40主题报告(Prof. James E. Amonette)10:40--11:00报告2

11:00--11:20报告3

11:20--11:40报告4

11:40--12:00报告5

12:00--13:30午餐

13:30—14:00主题报告(周健民教授)

14:00—14:20报告6

14:20—14:40报告7

14:40--15:00报告8

15:00—15:20茶息

15:20-15:50主题报告(Associate Prof. Saran Sohi)15:50-16:10报告9

16:10-16:30报告10

16:30-16:50报告11

16:50-17:10报告12

17:10-17:30报告13

17:30-18:00报告14

18:00晚宴

2011.10.12

8:30-9:00主题报告(Prof. Per Ambus)

9:00-9:30主题报告(Prof. Nobuhisa Koga)

9:30-9:50报告15

9:50-10:10报告16

10:10-10:30茶息

10:30-11:00主题报告(Prog. Director, Keipie Wilson) 11:00-11:20报告17

11:20-11:40报告18

11:40-12:00报告19

12:00--13:30午餐

13:30—14:00主题报告(Prof. Annette Cowie)14:00—14:20报告20

14:20—14:40报告21

14:40--15:00报告22

15:00—15:20茶息

15:20-15:50主题报告(Prof. Foster Agblevor)15:50-16:10报告23

16:10-16:30报告24

16:30-16:50报告25

16:50-17:10报告26

17:10-17:30报告27

17:30-18:00报告28

18:00晚餐

会议考察:

13号上午:江都生物炭试验基地。

13号下午-15下午:自选考察项目:黄山和宏村,四星标准,全包1240元/人。详见考察行程。

会议联系人

余永昌博士:150********, ycyu@https://www.wendangku.net/doc/ba3489081.html, ,

谢祖彬:(+86) (25)86881105 (O), (+86) 139********, zbxie@https://www.wendangku.net/doc/ba3489081.html, 徐仁扣,(+86)(25)86881183(O), (86)135********,rkxu@https://www.wendangku.net/doc/ba3489081.html,.

邮寄地址:江苏省南京市北京东路71号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余永昌收,邮编:210008。

回执((以中英两种语言填写)

(请在8月31日前返回)

姓名(name) 性别

(Sex )

男male 女female 专业(Speciality) 职称

(Title)

单位

(Organization

通讯地址

(Mailing

Address)

E-mail 报告形式

(Presentation

form)

口头Oral ( ) 墙报Poster ( ) 报告题目

(Presentation title)

是否参加自

选考察

是Yes ( ) 否No ( )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