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县域经济发展需找准四大突破口

县域经济发展需找准四大突破口

县域经济发展需找准四大突破口

县域经济是指县级行政区划范围内具有地域特色、功能完备、产业门类齐全的区域经济,是构成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和支撑力量。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任务,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目前,县域经济的理论还没有被广大干部和群众所认识。什么是县域经济?如何正确把握和规划发展县域经济?如何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这是关系到甘肃古浪县经济协调、快速、健康发展的根本因素。因此,从根本上看,县域经济的蓬勃发展,就是人民生活走向小康、国家繁荣昌盛的象征。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要“壮大县域经济”后,各级政府充分认识到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性,但由于对县域经济的认识不到位,对更好地指导县域经济发展的实践尚欠不足。在目前全国上下十分重视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加深对县域经济理论研究和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一、对县域经济发展特点的认识
1、县是相对固定的行政区域
中国的县制萌芽于西周,产生于春秋,发展于战国,定制于秦朝。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县在经济、社会、文化方面已相对独立的地域实体,自秦始皇实行郡县制以来,与其它层次的行政区划不断变更相比,县是相对固定的行政区域,也是行政、司法、财政等职能最完善的一级基层政权。县域经济的发展关系到基层政权的稳固,加快县经济的发展具有客观必要性;同时,县又是相对稳定的行政区域,规划县域经济的发展具有现实可能性。
2、“县”是发展差距最大的行政区域
县域经济的发展对区域性的依赖最为明显,大多数发达县是依靠其区位优势发展起来的,由于不同县域之间优势的差异,造成了区域经济发展上的差距,长期以来,由于县域之间自然资源和地理区位上的差异,县域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历史上一直比较大。改革开放以来,尽管非农产业的比重大幅度提高,但竞争机制和鼓励“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非均衡战略政策的实施,使县域经济的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就全国而言,县域间的经济状况相比非常悬殊,在目前全国2860个县中,有GDP超过400亿元的,也有1亿多的,财政收入有超过80亿元的,也有不足1000万元的,人民生活的差距以及社会发展水平的差距也非常之大,因此,要实现“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同福裕”。必须立足于发展县域经济。
3、“县”是社会矛盾的集中地
县域经济的发展不仅仅单纯是经济发展的问题,更关系到整体社会的稳定,与城市经济相比,县域经济不

论是在外部发展环境上,还是在生产要素集聚功能方面,都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农业、农村和农民所受的波动和震动最大,积累的社会矛盾最多,就目前而言,县域是我国弱势群体最大的聚居地,是二元结构矛盾的突出区域,也是各种社会危机的高发区。作为职能最完善的一级基层政权,很多社会矛盾都要求在县一级妥善解决,而解决社会矛盾归根结底要靠经济实力。但是由于经济的发展总体不够理想,现在全国大多数县连行政事业人员的工资发放都有困难,加上长期实行倾向城市的财政政策,目前大多数县的经济调控能力明显不足,由此所导致的社会矛盾较城市经济相对突出,是社会经济矛盾的集中地。因此,振兴经济,安定社会,关键在县,县域经济对促进整个社会的稳定显得至关重要。
二、县域经济的特点
县域经济除了具有区域经济共有的一般特征外,还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县域经济是一种行政区划的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可以分为行政区域经济和经济区域经济。县域经济属于区域经济范畴,是中国经济中的一种特殊的行政区域经济,是以县城为中心,以乡镇为纽带,以农村为腹地的区域经济,是基础层次性的行政区域经济。
2、县域经济具有特定的地理空间。具体来说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辖行政区域为基本单位,是由农民——村落——集镇——中心城镇(县城)组成的,区域界线非常明确,与城市的“市辖区”有着明显的区别。
3、县域经济位于国民经济体系的最基层,从大经济区域的角度看,整个国民经济是个大系统,下面包含着不同层次的子系统,县域经济这个层次是国民经济系统中最基础的子系统。在我国的经济区划中,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处于经济区划的最基层,是国民经济的区域基础和基本支柱。
4、县域经济的市场调控主体是县级政权。县域经济有相应的县级政权组织作为市场调控的主体,有独立的县级财政,县域的政府及其经济调控职能对县域经济运行及其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由于县级政府所具有的经济职能和县行政区划的影响,县域经济的产业结构、空间结构、税收、财政和运行调控等具有明显的行政区域属性。由此也使县域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积极的能动性。
5、县域经济具有综合性和融合性。县域经济层次虽低,但仍属宏观经济的范畴。首先,县级在机构、部门和职能方面,与中央、省区、市有较强的层次对应性;其次,从社会再生产的角度看,县域经济包含了生产、

流通、分配、消费的各个环节以及一、二、三产业各部门,是功能完备的综合性经济体系。在县域范围内,经济活动的内容极为丰富,既有城镇经济和乡镇经济,又有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服务业经济;既有公有制经济,又有个体、私营等民营经济以及合作经济等,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都延伸到县域经济里面,多种经济形式、多种经济成份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是一个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的相对独立运行的基本经济单元。
6、县域经济具有“中间性”和“双面性”。县域经济虽总体上属于宏观经济的范畴,但由县域经济所特有的基础性、多样性和区域性特征所决定,其经济运行介于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之间,是宏观与微观、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的结合部。对上,接受中央、省、市的调控;对下,具体管理所辖的经济区域和经济单位,在整体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因而具有“中间性”和“双面性”特点,其发展既需要有宏观战略,又需要有微观的具体措施。
7、县域经济是特色经济。县域经济具有地域特色,这种地域特色与其地理区位,自然资源,历史、人文环境和特定资源相关联,由于不同县域在资源、地理位置、交通条件、产业结构及科技、文化教育、人口与生活习俗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从而形成了不同的优势和劣势,决定了各自发展的区域特色,这就决定了经济的发展必须走因地制宜的特色经济之路。
三、县域经济在区域经济及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是巩固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基础的必然要求。县域经济是区域经济的基本单元,不仅是我国整体国民经济的基础层次和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国民经济最基本的运行单元,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结合的关键层次,其在整合农村经济资源、推动农村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同时县域也是国家政策实施最主要,最直接的操作平台。另外,县域也是劳动力资源的主要供应地,既是生产大场所,也是消费大群体,实践充分证明,县域经济的发展,对大经济区及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地区,乃至一个省国民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因此,要使整体国民经济的基础稳固并能够稳定发展,必须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
2、加快发展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的重大问题,解决好“三农”问题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兴才能百业兴,没有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农民是最大的群体,农民富才能全国富,没有农民收入的不断增长,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安康富裕,农村是最大的市场,农村活才能全国活,没有农村的社会稳定,就没有整个国家的长治久安。由于绝大部分人口生活在县域,所以“三农”问题主要集中在县域,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县一级,难点也在县一级,只有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才能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农村面貌,使广大农民过上富裕的小康生活,从而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促进全面小康社会的早日实现。
3、发展县域经济是增强国民经济综合实力的必然要求,县域经济量大、面广,只有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了,整个国民经济的综合实力才能增强。实践也充分证明,国民经济综合实力上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县域经济的发展方面,一些经济发达省份正是由于其拥有一批经济强县、强市,才推动了整体区域经济突飞猛进地发展。因此,只有从基层做起,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才能增强整体国民经济的综合实力。
4、发展县域经济是贯彻“五个统筹”方针的重要结合点。县一级是城乡的结合部和区域经济的基本单元,“五个统筹”大量的工作要靠县一级去组织实施,去落实完成。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对于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具有重要的意义,县域经济发展了,经济实力增强了,广大基层特别是农村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才能有坚实的物质基础,才能真正做到"五个统筹"进而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5、发展县域经济是巩固党执政基础的迫切需要。我国历史上就有“郡县治,天下安”的说法,在新的时期,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县这个层次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党中央反复强调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县以下承担着大量的工作,坚持工作重心下移,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维护社会稳定,也主要靠县级以下去做工作。县域经济发展了,将有利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促进基层各种矛盾问题的有效解决,进一步发展好、维护好、实现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从而巩固和加强党的执政基础。
四、古浪县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古浪县集山区、平原、沙漠于一体,区域特征十分明显,是全省的

一个缩影。近年来,经济总量保持了两位数的增幅,2004年实现生产总值11.1亿元,增长13.66%,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净增346元、146元。培育和壮大了一批优势产业,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经济模式。
1、农业产业化水平得到较大提升。农业结构调整迈出实质性步伐,粮经面积比达到75.63:24.37,初步形成了优质小麦、优质畜产品等五大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特色乡镇9个,占全市乡镇的比重为22.6%。优质农作物面积达64.1万亩,占古浪县农作物播种面积的75.63%,订单农业面积达到29.5万亩。古浪县销售收入在100万元以上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21户,带动农户8600户,吸收劳动力4500多人,增加农民收入8000多万元。
2、农村二、三产业快速发展。2004年,县域经济三次产业比重由2000年的41.1:33.2:25.7调整为34.7:39:26.3,县域经济工业增加值达到2.07亿元,农村三次产业比重由2000年的55.25:29.5:15.25调整为42.82:23.73:33.45。二三产业的迅速发展,加快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促进了农民增收,古浪县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员占乡村从业人员的28%。
3、县域特色经济发展迅速。围绕农副产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玉米制种、面粉、酒等食品工业,食品工业增加值占到古浪县工业增加值41.2%。集中精力抓黄羊川千乡万才网络基地、鑫淼精细化工园区、黄花滩移民开发建设,扶贫开发取得突破性进展,经济发展走上快车道。发挥特色种植、畜牧、矿藏的优势,优质小杂粮、建材化工等特色产业发展形势喜人。
4、县域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猛。截止2004年底,县域非公有制经济单位达到8805个,其中企业586个,个体工商户8219个;从业人数达到4.18万人。古浪县新上非公有制企业28个,投资在2000万元以上的项目2个,投资在500元以上的项目6个。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完成5.19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46.72%。
5、城镇化进程逐步加快。通过多种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城镇布局和功能均得到较大提升和完善,小城镇建设步伐明显加快,为县域经济的长远发展打下了基础。建成建制镇9个,城市化率由2000年的10.81%提高到17.9%。
总体看,尽管古浪县县域经济发展近年来取得了较大成效,但也还存在诸多矛盾和问题,制约着县域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一是总体发展水平低。古浪是传统的农业县,GDP占全市总量的10.27%,人均GDP分别为2785元,比全市、全省、全国分别低2814元、3168元、7717元。人均财政收入只有109.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全省低264元。二是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古浪县的农业和农村经济所占比重较高,属于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工业化水平为0.62,仍处在工业化的

初始阶段,工业规模小,产品结构单一,市场竞争力弱。古浪县的城镇化率分别为17.9%,均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三是发展的制约因素多。生态环境恶劣,水资源严重匮乏,人均占有水资源量只有全省水平的1/2和全国水平的1/3;耕地亩均占有水资源量仅220立方米。尤其是山区干旱缺水问题更加突出。三县已探明储量的矿种10余个,大都储量小、品位低,开采价值不高。四是县域经济发展缺乏活力。县域经济尤其农村经济市场化程度比较低,传统的自然经济影响还比较深。县域经济产业结构陈旧、产业投入严重不足,产出效益低。2004年底古浪县金融机构存贷差高达2.44亿元,中小型企业融资困难,发展资金缺口较大。古浪县均为赤字县,主要依靠转移支付,县乡财政普遍拮据,难以发挥调控和支持经济发展的职能,基本上是吃饭财政。古浪县还是国扶贫困县和省扶贫困县。同时,还存在人才奇缺、技术落后、文化体育等公共事业发展滞后的问题。
五、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突破口
1、创新思路求突破,大力发展壮大二、三产业。首先,要把创新思路落实在抢抓机遇上。各级要抢抓西部大开发机遇、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机遇、我国产业向西部转移机遇、贫困地区优惠政策机遇,实践证明,这是加快现域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另外,要把创新思路落实在敢想敢干上。欠发达地区发展县域经济,各级领导干部和所有企业家的所思、所干,都应体现在抓大项目、见大效益、和大胆开拓省外市场,乃至国外市场,增加开拓市场的宽阔眼界和胆识,使自己成为抓市场经济发展的行家里手;第三,要把创新思路落实在提速发展上。要采取多种发展方式,为经济快速发展提供坚强的支撑。
2、项目建设求突破,实现人人抢抓项目的氛围。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一再证明,要实现县域经济全面提速发展,必须要在抓大项目、好项目上求突破,以项目建设的大突破,拉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大提速。因此,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提速发展的关键,就是要多轮驱动,凝聚发展资金,发动全社会力量全民办项目,扭转单纯依靠政府抓项目的被动局面。一要围绕政策机遇争项目。要紧紧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和宏观调控等一系列政策机遇,研究政策,论证项目,力争项目,争取资金,重点争取基础设施项目、“六小”工程项目、资源开发项目、农业产业化项目和社会事业项目。二要围绕开发支柱产业上项目。三要围绕招商引资项目。要把抓项目的重点放在招商引资和启动民资上,采取多种方式,利用各种关系攀亲结友,借船出海,借梯登高,发展自己。四要围

绕园区开发建设项目。园区是经济平台,也是规模经济辐射源。因此,欠发达地区必须集中力量,整合资金,大办园区,大上项目,把园区做大做强,使项目向园区集中,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园区流动,形成集流效应。五要围绕优化环境促项目。优化环境,关键是要制定出台关于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和优质服务的管理办法,以良好的投资环境来吸引一批大项目、好项目落户欠发达。六要围绕加强领导抓项目。要切实落实领导负责制,层层签责制,把抓项目作为考核领导工作实绩的重要方面,进而形成人人抓项目的社会氛围。
3、民营经济求突破,培植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一要鼓励和引导民营经济向发展县域经济的高处走。允许民营资本进入垄断行业或领域、进入公用事业、基础设施建设领和社会事业领域,参与国有经济结构调整和资产重组,参与西部大开发项目。二要鼓励和引导民营经济向发展县域经济的深出走。支持民营经济由第三产业向第一、二产业延伸,向种养加拓展,向国有小型企业渗透,向规模型、科技型、效益型转变。三要鼓励和引导民营经济向发展县域经济远出走。支持民营经济招商引资、引进先进的经营理念,培育壮大一批民营经济尽快成为县域经济全面提速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4、在“三化”上求突破,提升县域经济结构的转变。发展潜能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是城乡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支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是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全面提速发展的潜力所在。首先,要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一要坚持用办工业的思维谋划农业产业化经营,用工业的市场经营方式发展特色产业和创汇农业,充分发挥欠发达地区农产品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更多地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解决好 “三农”问题。二要坚持产业化与园区建设双管齐下,既抓“公司+基地+农户”,又抓“公司+园区+农户”,通过大办园区这个发展平台,“孵化”培育县域经济的优势行业、支柱产业、龙头企业、名牌产品,进而带动县域经济的产业化,实现强县富民。三要坚持走龙头企业带动型的路子。其次,要加速工业化发展进程。一要全力实施“工业突破”战略。要把加速工业化进程作为欠发达地区发展县域经济的根本性战略问题,牢固树立工业经济的主导地位,坚持“发展、壮大、集聚、提升”的新思路,不断提高工业经济对GDP和财政的贡献率。二要突出企业的市场主题地位。要以市场为导向,集聚生产要素,变单个优势为群体优势。三要

注重工业规模和经营效益。从发达地区推进工业化进程的实践看,加速工业化发展,提高工业化水平,工业要在全国排名,产值、利税以亿元计,工业园区以平方公里计,养殖规模以万头计,优惠政策以土地零价格算、厂房以零价格送、投资环境按零门槛建。只有这种高起点的工业和大规模的产业群,市场竞争力、抗风险能力、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撑力就会大大增强,工业强县才不会是空话。第三,要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城镇化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是促进县域经济全面提速的战略选择。一要牢固树立经营城镇的新理念。城镇化建设最大的困难是土地问题、失地农民安置问题和建设资金问题。据此,用好土地批租收益是关键,变现城建资产存量是途径,负债建设是渠道。二要加速农村小城镇建设。要坚持分类指导、分步推进的原则,重点帮扶经济欠发达县。要以城关镇和中心集镇为重点,突破以建制镇为单元的局限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重点发展县城和有区位优势、交通优势、资源优势和规模优势的重点中心镇。要增强城镇的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减少农民,促进农村人口、生产要素向城镇集聚,使其成为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交汇地。三要重点抓好城镇化布局。要立足比较优势,扬长避短,在农副产品资源丰富的地方,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特色产业型或加工主导型小城镇;在中心城市郊区,建立一批农业科技实验基地,形成高新技术示范区,发展科技主导型小城镇;地处交通干线、市场发达的地方,在商品集聚效应和商品市场辐射力上下功夫,兴办专业市场,发展商贸流通型小城镇;具有名胜古迹和自然景观资源的地方,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旅游配套服务功能,发展旅游开发型小城镇,切实做到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农则农,宜游则游。
从以上可以看出,县域经济是目前我国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的结合点,是城乡联动的关节点,也是全国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载体。只有县域经济的充分发展,才能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也才能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也才能从根本上推动和加快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可以说,县域兴则区域兴,县域活则全局活,县域强则整体强,为此,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必须高度重视县域经济的发展。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