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听特级教师王崧舟教《草船借箭》有感

听特级教师王崧舟教《草船借箭》有感

听特级教师王崧舟教《草船借箭》有感
听特级教师王崧舟教《草船借箭》有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那么,怎样在阅读课中实施探究性阅读教学呢?特级教师王崧舟执教的《草船借箭》对我启发甚大,现撰文如下,以飨同行。

一、设境质疑,触发探究

师:同学们,前些天,有一个问题始终困扰着王老师。王老师想来又想去。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把《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整整读了25遍。你们想知道是个什么问题吗?(学生大声回答:想!)我暂时不告诉你们,请你们先仔仔细细地读读课文,猜猜困惑王老师的会是一个什么问题?看谁有水平,猜的准。

(学生兴趣盎然地读课文,思索)

师:好,请同学们大胆地猜,是哪个问题困扰着王老师?

生:3天怎么能造好10万枝箭?

生:为什么诸葛亮向鲁肃借船这件事儿不能让周瑜知道?

生:诸葛亮的计策妙在哪里?

生:曹操为什么不射“火箭”?

生:鲁肃是周瑜的下人,为什么不向他报告诸葛亮借船的事?

……

【感想】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兴趣的源泉藏在深处,你得去挖掘,才能发现它。王老师通过创设猜问题的情境,激发了学生初读探究的强烈兴趣,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探究的自主性、主动性。同时,这一初读探究环节的实施,还有助于学生感知课文的“语表层”,形成初步的整体印象,为学生深入探究课文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呈现专题,潜心探究

师:王老师非常遗憾地告诉同学们,刚才你们提的这些问题都比较浅,都可以通过初读课文来解决。那么,到底是哪个问题困扰着王老师呢?(师板书:诸葛亮在跟周瑜立军令状之前,到底想过些什么?生:齐读)

师: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用哪些方法?

生:可以看《三国演义》。

生:可以上网查询。

师:是呀,可咱们现在是在课堂上,身边既没有《三国演义》,又没有电脑,怎么办呢?

生:我们可以动动脑子。 生:我觉得最好的方法是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来解决。

师:不错,反复读书,认真思考,也能解决这个问题。下面请同学们分组研究这个问题。王老师建议每个小组中的人员分好工:先是一人读课文,其余同学边听边想课文中哪些材料与解决这个问题有关;读完课文后互相交流、讨论,一人准备汇报,其余同学准备补充。

(学生读文讨论,教师巡视,点拨引导)

师:刚才同学们学习、研究得很投入、很专心,可见这个问题确实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接下去我们来汇报,按照这样的规则:我认为诸葛亮在跟周瑜立军令状之前肯定想到(什么),我的根据是(读一读课文中的材料);然后再具体地说一说我是怎么根据这个材料想到这点的。

生:我认为诸葛亮在跟周瑜立军令状之前肯定想到周瑜想暗害他,我的根据是课文中写道“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因为诸葛亮的才能要超过周瑜,而周瑜又是一个心胸狭窄的人,所以对他很妒忌,恨不得杀害他。

生:我认为诸葛亮在跟周瑜立军令状之前肯定想到三天后必有大雾,我的根据是“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因为如果没有大雾,诸葛亮的借箭计划就会全部落空,那么他一定会落在周瑜的圈套之中。 生:我认为诸葛亮在跟周瑜立军令状之前肯定会想到鲁肃一定会借船给他,课文中说“鲁肃私自拨了20只快船,每只船上30个军士,照诸葛亮说的,布置好青布幔子和草把子,等候诸葛亮调度。”“私自”是偷偷地干,说明鲁肃没有把借船的事报告周瑜;“照诸葛亮说的”“等候诸葛亮调度”说明鲁肃很听诸葛亮的话,他是不会为难诸葛亮的。

生:我认为诸葛亮在跟周瑜立军令状之前肯定想到在大雾漫天的天气下,曹操一定不会派兵出来。课文中写了曹操在营寨里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曹操生性多疑,再加上天气的原因,只叫弓弩手射箭而不派兵进攻,正中诸葛亮的下怀,这也是他事先算到的。 ……

师:可见,诸葛亮在立军令状之前想得那么周到、那么成熟、那么滴水不漏,你们说诸葛亮神不神?(生齐答:神。)妙不妙?(生齐答:妙。)

……

【感想】这部分教学是探究性阅读课的关键,王老师的处理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确立了高质量的探究性阅读专题。这个专题具有四个特点:集中性,因为它涵盖了课文的最大内容;深广性,因为它有相当难度,足以让学生花一番精力研究、探索;开放性,因为它答案多维,能充分展示学生的学习个性;逆向性,因为它必须根据文中已知内容去推断未知,训练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2 重视探究性阅读过程的指导,如引导学生选择解决专题的方法,对小组合作研究的分工建议,学生自主探究中教师的巡视、点拨、参与以及要求学生按照规则来交流汇报等等,这些指导不仅仅是为了帮助学生潜心探究,更是引导学生很好地解决专题,提高探究性阅读的效率,更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究性阅读的意识、习惯和能力,因为对于探究性阅读来说,探究过程往往比探究结果更重要,学生的探究能力是在具体的探究过程中逐步形成的。3 汇报交流中,王老师运用精妙的“片言只语”,或以引导,或以点拨,或以矫正,或以碰撞,或以激励,或以启迪,使学生认识不断深化,探究不断深入,信心不断增强。

三、巧问妙点,深化探究

师:同学们,王老师在读课文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奇怪的问题,课文写诸葛亮的话共有11处,只有一处有提示语,而且是个“笑”字,请你联系课文,想想诸葛亮此时在“笑”谁?为什么而“笑”?

生:诸葛亮在笑周瑜,笑他妒忌自己的才干,笑他设计圈套来陷害自己,结果却落空。

师: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笑”?

生:这是一种自信的笑,一种胜利的笑!

生:诸葛亮在笑曹操,笑他胆小如鼠、生性多疑、这是一种嘲讽的笑、一种鄙视的笑。

生:诸葛亮还在笑鲁肃,笑鲁肃宽厚仁慈、忠心为人,这是一种幽默的笑、宽厚的笑。

师:同学们,诸葛亮这一“笑”,“笑”出了他的本事,更“笑”出了他超人的智慧,难怪周瑜长叹一声,说:“(生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那么,周瑜到底在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呢?请你把想到的写下来。

(写后交流)

生:我觉得周瑜的智商不如诸葛亮,因为周瑜想到的是“造箭”,而诸葛亮想到的是“借”箭。

生:周瑜的胸襟不如诸葛亮,周瑜心胸狭窄,嫉贤妒能,而诸葛亮宽厚待人,善于把握全局。

生:诸葛亮考虑问题的能力、观察事物的能力,掌握天文、地理的能力都要胜过周瑜。

……

【感想】王老师的探究性阅读课真是精彩!在学生潜心探究了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基础上,抓住诸葛亮神秘的一“笑”和“周瑜到底在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这两个关键点,适时、适度地巧问妙点,引导学生感悟隐藏其中的深刻内涵和众多信息,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透彻,对人物形象的把握更准确,大大深化了探究的成果,令人拍案叫绝。

草船借箭读书笔记范文6篇

草船借箭读书笔记范文6篇 草船借箭读书笔记范文1 早就听说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国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今日我读了《草船借箭》这篇*,发现诸葛亮果然是一个娴熟韬略,多谋善断,长于巧思的人。在这篇*中,诸葛亮很顺利地完成周瑜交给他的任务——赶造十万枝箭。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明白第三天后会有朦胧大雾,使曹军不知虚实,他还不停地把船头船尾调换过来,使两边的草人都插满箭,他还明白第三天刮的是什么风,使船顺风顺水,像飞一样地行驶20多里,让曹军追也来不及……更重要的是他了解鲁肃和曹操的性格。他了解曹操做事有分寸,看不清虚实,不会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射些箭;他也了解鲁肃是个老实、厚道的人,所以只把妙计跟鲁肃说,不让他告诉周瑜,要不然就借不到箭了……我读完这篇*心里想:为什么诸葛亮会这么聪明呢?于是,我查了好多资料才得知:原先诸葛亮读书与大多数人不一样,他不是拘泥于一章一句,而是观其大略,并喜欢吟诵《梁父吟》这首古歌谣,。经过专心钻研,他不但熟知天文地理,并且精通战术兵法。 我们要像诸葛亮那样专心钻研,仔细思考,刻苦学习,更重要的是要像他那样虚心,宽宏很多,心胸宽阔,用自我的智慧证

实自我的成绩,而不要像周瑜那样心胸狭窄,高傲自大,仅有这样才能使自我早日成材,将来为祖国作出贡献。 草船借箭读书笔记范文2 自古以来总有那么一些人看到别人的才干比自我强不是发奋努力去赶上人家而是怀着嫉妒之心不择手段的去陷害别人。今日我无意间翻开成语字典看到《草船借箭》这个成语这成语中三国时期周瑜就是这样一个人。 成语《草船借箭》讲的是心胸狭窄的周瑜看到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处处高自我一招便心怀妒意甚至想置诸葛亮于死地他以军中缺箭为名生出一计让诸葛亮十天造出十万支箭由此看来周瑜不仅仅妒忌心强并且十分狡猾阴险然而诸葛亮却胸有成竹地答应下来趁着大雾漫天用草船向曹营“借”了十万支箭提前七天顺利完成任务使周瑜的阴谋又一次失败从而进一步揭露了周瑜的忌贤妒能、心胸狭窄的本性。 有些人为什么会有忌妒之心呢?那就是怕别人超越自我当别人取得成绩时候作出了贡献受到许多人尊重和爱戴的时候这种人不是探究别人取得成绩的原因不是虚心学习顽强拼搏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而是讥讽、造谣甚至是中伤陷害这是多么愚昧无知的表现啊!读了《草船借箭》这个成语我不得想起了自我忌妒的心理不是也有吗?如果有时自我考试成绩不好不是分析原因找错什么地方以便自我脚踏实地的学习。相反期望取得好成绩的同

听王崧舟讲课有感

听王崧舟讲课有感 ——育人必先育己 张琨知道王崧舟,是在本学期参加大兴区民办教师进修学习,这是我在这次学习中最大的收获。 学习归来,我购买了王崧舟老师最具代表性的论著以及他的十年课谱,读完这几本书,就如同甘露滋润着我的心田,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职业,让我重新评价自己的教学,让我重新定位语文老师的标准,同时也让我重新找到作为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的骄傲和自豪。当然,也让我看到我未来职业生涯中要走的路之长,真是“路漫漫其修远兮”,我真的应该“上下而求索”! 按照王老师的十年课谱,我找到了所有他的教学视频,看每一堂课都如同在品尝不同美味的大餐,值得细细品味,慢慢咀嚼。同时也让身为语文老师的我汗颜。我深深地体会到,做为语文老师,我还远远不够!王老师身上的那种书卷气,那种文人气质绝对不是表演出来的,而是由内到外,在他的一举一动之间,在他的一颦一笑之中散发出来的。这样的底蕴绝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而是在长期学习和自我提升中培养出来的。我想,作文语文老师,这样的气质是必要的。 王崧舟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太多太多,教学语言、教学重难点的把握、课堂氛围的营造和把控、教学技巧、教学机智……都是我要学习的。现在单说一点,王老师对文本的把握,他钻研和吃透文本的这种精神是最值得我学习的地方。语文课不同于其他的科目,在于它是一

门感性多余理性的学科,这意味着,做为语文老师,情商一定要达到一定的高度,而咱们的情商是通过上一篇篇的课文传递给学生的,如何传递积极美好而深刻的情感就在于老师对于文本的把握。在这一点上我很有幸与王老师不谋而合。看了王老师不下十节的教学视频,都是在不同省市的不同学校上的,然而,不管哪所学校的学生,都会在他的点拨引导中提问思考。王老师上课不拿语文书,然而,文章的每一个字甚至每一个标点他都烂熟于心。刚开始没注意这一点,后来看多了,发现了这一特点。心里暗暗佩服他的记忆力,可是后来看了王老师《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学七讲》我才知道,不是他的记忆力好,而是他在上每堂课前要花相当大的精力和相当多的时间去研究文本吃透文本,他会为一篇短短的文章一首短短的诗去翻阅大量的资料。然后再从大量的信息中提取最适合教学的部分和最容易被学生理解的部分,做上记录,而提取信息这一步往往是最难且最关键的一步。他在《七讲》中提到一个例子,他在讲五年级一首词纳兰性德的《长相思》之前,好几天吃睡不香,因为这首短短的词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情感很复杂,他查阅了好多资料,他脑子里充塞着太多太多的信息,如何从这么多的信息中提取最重要的传达给学生呢?如果讲历史背景太多,就变成历史课了,不讲,学生就不能理解词中的情感,为此,王老师伤透脑筋。苦恼了好几天,王老师干脆放下这些驳杂的信息不管,他腾空脑子,索性大声朗读这首词无数遍,读着读着,他豁然开朗,一下子知道该选用哪些信息了。我看到他写到这里,心想,既然多读就能解决问题,那查阅那么多资料不是白费功夫吗?看到后面,

草船借箭说课稿

《草船借箭》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 上午好,我是()号考生。我说课的课题是《草船借箭》,下面,我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与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六大板块进行说课。 首先、说教材 《草船借箭》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组中的第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的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故事是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课文写了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十天造十万支箭,以此迫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算计,表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才智过人。根据新课标中第三学段的目标要求,结合本组教材特点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妒忌、推却、都督、迟延、探听、幔子、私自、调度、水寨、擂鼓、呐喊、支援、丞相、军令状、自有妙用、神机妙算”等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为了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我把引导学生阅读第一则故事,从人物的言行中感受人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定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则是揣摩人物情感变化。 说教法与学法(解析完教材,确定完目标及重难点,下面我将说说教法与学法) “教是为学服务的”教师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及五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我在教学中主要通过朗读帮助理解,并适当地结合课文内容播放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从视觉上感知理解。 在学法上我将根据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来指导学生采用“读——思——议——练”的方法,在自主、合作的学习氛围中朗读、思考、交流、练习,从而解读课文,感悟课文。 说教学过程 研究教法和学法是搞好教学的前提和基础,而合理的安排教学程序,则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一步,本课时教学过程我将按五个环节展开: 环节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上课伊始,我将问同学们,你们喜欢可电视吗?接着利用多媒体播放三国演义的电视短片,学生欣赏后我问,你们知道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吗?课件出示有关历史背景: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相互讨伐。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率领八十万大军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共同抵抗曹操。刘备派了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协助作战,草船借箭的故事便发生在这个时候。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三国演义》,走进这个精

听特级教师王崧舟教《草船借箭》有感_1

听特级教师王崧舟教《草船借箭》有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那么,怎样在阅读课中实施探究性阅读教学呢?特级教师王崧舟执教的《草船借箭》对我启发甚大,现撰文如下,以飨同行。 一、设境质疑,触发探究 师:同学们,前些天,有一个问题始终困扰着王老师。王老师想来又想去。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把《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整整读了25遍。你们想知道是个什么问题吗?(学生大声回答:想!)我暂时不告诉你们,请你们先仔仔细细地读读课文,猜猜困惑王老师的会是一个什么问题?看谁有水平,猜的准。 (学生兴趣盎然地读课文,思索。) 师:好,请同学们大胆地猜,是哪个问题困扰着王老师? 生:3天怎么能造好10万枝箭? 生:为什么诸葛亮向鲁肃借船这件事儿不能让周瑜知道? 生:诸葛亮的计策妙在哪里? 生:曹操为什么不射“火箭”? 生:鲁肃是周瑜的下人,为什么不向他报告诸葛亮借船的事? …… 〖感想〗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兴趣的源泉藏在深处,你得去挖掘,才能发现它。王老师通过创设猜问题的情境,激发了学生初读探

究的强烈兴趣,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探究的自主性、主动性。同时,这一初读探究环节的实施,还有助于学生感知课文的“语表层”,形成初步的整体印象,为学生深入探究课文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呈现专题,潜心探究 师:王老师非常遗憾地告诉同学们,刚才你们提的这些问题都比较浅,都可以通过初读课文来解决。那么,到底是哪个问题困扰着王老师呢? (师板书:诸葛亮在跟周瑜立军令状之前,到底想过些什么?生:齐读。) 师: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用哪些方法? 生:可以看《三国演义》。 生:可以上网查询。 师:是呀,可咱们现在是在课堂上,身边既没有《三国演义》,又没有电脑,怎么办呢? 生:我们可以动动脑子。 生:我觉得最好的方法是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来解决。 师:不错,反复读书,认真思考,也能解决这个问题。下面请同学们分组研究这个问题。王老师建议每个小组中的人员分好工:先是一人读课文,其余同学边听边想课文中哪些材料与解决这个问题有关;读完课文后互相交流、讨论,一人准备汇报,其余同学准备补充。 (学生读文讨论,教师巡视,点拨引导。) 师:刚才同学们学习、研究得很投入、很专心,可见这个问

草船借箭读书笔记400

草船借箭读书笔记400 下面品才网小编为您整理了草船借箭读书笔记400,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和参考。 草船借箭读书笔记400 今天,天气晴朗,我倚窗而坐,阅读了《草船借箭》读后深受教育。 课文《草船借箭》讲的是心胸狭窄的周瑜,看到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处处高自己一招,便心怀妒意,以缺箭为名,生出一计,让诸葛亮十天造十万支箭,由此看来,周瑜不仅妒忌心强,而且又十分狡猾阴险。然而,独具慧眼的诸葛亮却胸有成竹地答应下来,趁着大雾天,用草船从曹营“借”了十万支箭。提前七天顺利地完成任务,是周瑜的阴谋又一次的破产,从而进一步揭露了周瑜妒忌之心,心胸狭窄的本性。 有些人为什么会有妒忌之心呢,那就是怕别人有了成绩,做出了贡献,受到群众的尊重和爱戴的时候,这种人不是探究别人取得成绩的原因,不是虚心的学习,顽强拼搏,取长补短;而是讥讽造谣,甚至中伤陷害,这是多么愚味无能的表现啊! 读《草船借箭》,我情不自禁得想起了自己,妒忌的心理我不是也有吗?如果自己考试成绩不好,不是去分析原因,找错的地方,一边脚踏实地的学习。相反,希望取得好成绩的同学,在下次考试中也出个大差错,好和自己拉平。事情

虽小,这不也是妒忌吗?回想起来,是多么惭愧呀! 妒忌这个东西,还处非常大的,所以,我们一定从小就杜绝它,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是我国著名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学习了这篇课文后,感想颇多。 故事中的周瑜心胸狭窄,他见诸葛亮很有才干,非常嫉妒,便一次次地陷害诸葛亮,总想置他于死地,而诸葛亮也一次次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战胜了周瑜。后来,周瑜也不得不被诸葛亮的聪明才智所折服。 读到这里,一股股敬佩之情在我心中油然而生。我佩服诸葛亮的才智,更佩服他豁达大度的品质。他明明知道周瑜不怀好意,处处和自己作对,但他总是那么从容镇定,总是那么宽宏大量。可惜,在现实生活中像诸葛亮那样心胸宽阔的人却不多。就拿我们班集体来说吧,有的同学学习成绩好,有些同学就心怀嫉妒,他们不但不努力去学习,还在背地里说长道短,甚至还要说些人家的坏话,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搞得同学之间不能和睦相处。有时候同学之间发生一些矛盾,这都是很正常的,可就有些同学去斤斤计较,得理不饶人,非要弄个我是你非不可。 我想,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像诸葛亮那样心胸开阔,豁达大度,那么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就会多一份融洽,多一份信赖,那样我们的社会就会是多么美好呀。

新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 - 5.草船借箭(课堂实录)

《草船借箭》课堂实录 第一课时 老师:同学们好。有人说《三国演义》是一部谋略之书,《草船借箭》这个故事是谋略里的谋略;也有人说《三国演义》是一部智慧之书,那么《草船借箭》就是智慧里面的智慧。对于这样一个充满了谋略、充满了智慧的故事,我相信同学们一定非常感兴趣。请同学们打开书本,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这篇课文,碰到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碰到读不通的句子多念几遍。读完以后,老师请你从谋略和智慧的角度,给故事当中的四个人物排一排名次,你觉得可以怎么排?明白吗? 学生:明白。 (学生开始自由朗读课文,教师现场巡视。) 老师:四个人物从谋略和智慧的角度,你给他们排排队,你会怎么排? 学生1:我认为诸葛亮排第一位。 老师:好,诸葛亮排第一。 学生1:周瑜排第二。 老师:周瑜第二。 学生1:曹操排在第三。 老师:曹操第三。 学生1:鲁肃第四。 老师:鲁肃第四。诸葛亮最聪明,鲁肃最笨。有不同意见吗?不

一样,有不一样的意见。好!请你说。 学生2:我觉得鲁肃应该排在第三,曹操排在第四。 老师:前面两个没问题。 学生2:前面两个不变。 老师:不变,诸葛亮排第一,周瑜排第二,曹操变成最笨,鲁肃排第三。还有不一样的吗? 学生3:我觉得诸葛亮应该排第一,曹操排第二,周瑜第三。 老师:噢,周瑜成第三了。 学生3:周瑜排第三,鲁肃排第四。 老师:周瑜第三了,鲁肃还是最笨。还有吗?还有不一样吗? 学生4:我觉得诸葛亮第一。 老师:诸葛亮第一。 学生4:曹操第二。 老师:噢,曹操第二。 学生4:鲁肃第三。 老师:好,鲁肃第三。噢,周瑜最笨。哈哈,还有吗?还有不一样吗? 学生5:我觉得诸葛亮第一,鲁肃第二。 老师:诸葛亮第一,鲁肃第二。 学生5:周瑜第三,曹操第四。 老师:周瑜第三,曹操最笨。请坐下。噢,非常有意思,从谋略和智慧的角度,每位同学都给四个人物打了分,是吧?尽管答案不同,

于永正、窦桂梅、王崧舟执教《圆明园的毁灭》

于永正、窦桂梅、王崧舟 执教《圆明园的毁灭》精彩片断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同一首歌》,众多明星闪亮登场,用自已喜欢的方式,个性化地倾诉着自已由衷的 情愫。《同一首歌》透过电视屏幕牵动着亿万中国人的心,国人为之深深眷注和感动,成为了每个炎黄子孙 期盼和敬仰的生命之歌。如此精彩而富有人文情怀的舞台,每走进一个地方,都会激荡着本地的人情和文 化,激励着本地人们的热情和奉献精神,进而激发整个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战斗元素。序曲中的精彩有目 共睹,过程中的情绪感同身受。然而,更令我值得深思的是节目最后由名歌星唱响的《同一首歌》,迥然各异的歌手敞亮不同的歌喉,展示不同的舞姿,怀揣不同的心境,但演绎着相同的旋律,抒发着相同的情感,传递着相同的呼唤,,由此想到,我们的语文课堂,不也是在唱着“同一首歌”吗?——不一样的教师、 不一样的设计、不一样的交往(对话),留给我们的是一样的震撼人心的语文本体价值追求和精神享受。著 名特级教师于永正、窦桂梅、王崧舟分别在不同的时期上过《圆明园的毁灭》一课,细细品读他们的课堂 实录,细细盘点他们的课堂精彩,好似在品尝各具风味的美食大餐,汲取各种不同的营养。今天我想把他 们相同教学内容(2——4自然段)的精彩片断记录下来,用这“同一首歌”以飨同行。 【精彩赏析】 于永正:在导读中眷注生命 师:请告诉我,为什么英法联军毁了一座圆明园,就激起我们那么大的恨,那么大的怒?读课文二、 三、四自然段,用一句话回答问题,边读边做记号。会读书的人能把三段话读成一句。这三个自然段,总 起来写了什么? 师:为什么英法联军毁了一座圆明园,就激起我们那么大的恨? 生:因为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荨⒁帐豕荨?/P>

草船借箭读后感500字15篇

草船借箭读后感500字15篇 草船借箭读后感500字(一): 我最喜欢里面的《草船借箭》:周瑜嫉妒诸葛亮的聪明才智,想找一个机会除掉诸葛亮,故借军中缺箭,叫诸葛亮三天内造十万支箭,否则人头落地。诸葛亮请鲁肃借来二十条船,六百名士兵,在每条船两边扎上草人。第三天半夜,诸葛亮下令把草船划到离曹营不远的江面,二十条船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一字儿排开,然后命令士兵擂鼓呐喊。曹操一听,急忙起床,但由于江中大雾,惟恐有埋伏,不敢出兵,急忙下令弓弩手放箭,一时间,万箭齐发,全都射在了草人上。诸葛亮又叫士兵把草船调转方向,逼近曹营,大声呐喊,擂鼓助威,虚张声势,而自我和鲁肃却在舱中饮酒。曹军以为敌军来功,拼命放箭,一会儿工夫,二十条船上的草人都密密麻麻受满了箭,诸葛亮下令鸣金回营,边撤边喊:“多谢曹丞相送箭。”曹操方知中计,再要追时,可诸葛亮的船顺风顺水,怎样追得上!诸葛亮回到东吴,一卸箭,足足有十五六万支。这一计,使周瑜不得不自叹不如,嫉妒之心更强了。 我真佩服诸葛亮,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神机妙算。我还敬佩他,为了天下黎民,放弃了平静的田园生活,陷入了打打杀杀的生活。我还敬佩他大公无私,为汉室江山鞠躬尽瘁的精神品质。我觉得做人就应当这样,不能为自我的一丝利益而不顾他人,不顾大局,不能因

为自我的一些琐碎杂事而背信弃义。 要做像诸葛亮那样神机妙算聪明过人的人,从小就应当不知疲倦,勤奋好学。 草船借箭读后感500字(二): 这个寒假,我读了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里面有许许多多精彩的小故事,其中有一个故事让我印象最深,这个故事的名字叫做《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这个故事主要讲的是心胸狭窄的周瑜,由于嫉妒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什么都比自我强,于是想了个办法想置诸葛亮于死地。他以军中缺箭为由,让诸葛亮要在十日之内造出十万支箭,这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诸葛亮却胸有成足地答应了,并且立下军令状,说不用十天,三天就能够完成任务,如果完不成任凭处置。 诸葛亮运用自我的智慧,让东吴将领鲁肃借了二十条船,每条船上布置了许多草人,在一个大雾天让船靠近曹营,并且让让船上的士兵擂鼓呐喊,让曹操误以为敌军打过来了,并且人数众多,于是命令弓箭手放箭,想以此来击退敌人,结果,箭都射在了船上的草人上头,就这样,诸葛亮不费一兵一卒,就问曹操“借”到了十万支箭,也让周瑜输得心服口服。 这个故事让我懂得了许多道理,做人应当心胸宽广,不要去嫉妒别人,心胸宽广的人才能做大事。同时我也十分佩服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他运用自我的知识,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同时也让嫉妒他才干的周瑜输得心服口服,我必须要向诸葛亮学习,长大做一个对国家有用

听课反思 观王崧舟老师《望月》一课有感

听课反思观王崧舟老师《望月》一课有 感 3月10日,在河南工业大学聆听了王崧舟先生的《望月》一课的教学。听王老师上课,是一种享受,涓涓细流在课堂中流淌着。你可以感觉到心灵的澄澈,语言的纯净,甚至可以触摸到文本的灵魂。你可以和作者一起思考这文本的意义和价值,你可以思考,这月亮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意境。 一、千江有水千江月 “千江有水千江月”是主线。王老师在开课时就带领学生梳理了全文的脉络:江中月---诗中月---心中月。学生循着老师的提示,很快明白了作者的写作顺序。这一部分没有迂回曲折,而是直奔重点,将文本迅速理清。散文不易理清头绪,而王老师利用“月”出现的不同场景巧妙的将文本教学化成了三个板块。看似平常,却揭示了文章的文路,使人感到由景及思,触景生情之螺旋递进之势。 (一)江中月---未成曲调先有情 “江中月”起平势。提问江中月在课文的哪个部分?接着,请大家自由地朗读这段江中月,注意,轻轻地读,柔柔地读,读出你对这段文字的感觉来。在指名朗读时,一直要求学生用柔柔的语气来

读。并用一个词来说说感觉,这是一种概括能力的训练和捕捉语言信息的能力训练,同时又不着痕迹,浅淡自然。接着,话锋一转,“既然这段文字写的是江中月,那么它一定跟江有关,对吧?请大家找一找,在这段文字当中,出现了哪些带江的词语?” 借用带“江”的词语体会作者的写作顺序、进行朗读指导和体会江中水月交融的美景,揭示“千江有水千江月”的道理。可谓一举数得,学生读到深处,一气呵成。加之王老师的深情激荡,柔美的古曲相称,情境之美,文字之美,音乐之美,相得益彰。 (二)诗中月----大珠小珠落玉盘 诗中月有如此多的诗句,怎么上?王老师抓得很巧妙。从诗中找到动词。在提炼动词的时候,体会不同的人对待月亮的不同感受,既完成了对单句诗的朗读和体会,又完成了所有诗句的比较和认识。这个过程看似简单,却极富匠心,错落有致的动词挑选中,诗句的朗诵自然随心,就像是大大小小的珍珠坠落玉盘,在课堂中发出声声脆响。 王老师的总结极为简洁和精彩: “师:大家看,有人因为童趣而——生:“呼月”

特级教师王崧舟执教

特级教师王崧舟执教《去年的树》教学实录 一、品读“天天”,进入文本 1、《去年的树》是一篇童话故事,故事的开头是这样写的,谁来读? (直接进入正题,干净、利落!) 2、一棵树、一只鸟、一首歌,多么美好的日子,多美的画面,一起读。 (学生齐读故事的开头) 3、想一想,鸟儿可能在什么时候给树唱歌? 生:难过、开心、生病了…… 师:还有别的可能吗? 师:那么多的可能你是凭这段话中的哪个字看出来的? 生:天天 师:齐读开头,注意把“天天”的味道读出来。 师:多美好的日子啊!(配乐) 当太阳升起,引读——“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当月亮挂上树梢,引读——“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雪都融化时,引读——“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树叶在秋风中飘落时,引读——“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迎着风,迎着雨,引读——“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走过冬,走过夏,引读——“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鸟儿坐在树枝上唱着优美的歌,引读——“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鸟儿坐在树枝上唱着夏日小情歌,引读——“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鸟儿坐在树枝上唱着晚安小夜曲,引读——“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师:有这两个“天天”,你体会到什么? 生1:鸟儿和树是好朋友。 生2:鸟儿和树的感情很好。 师:能把“很好”换个词吗?鸟儿和树之间的感情怎么样? 生:鸟儿和树之间的感情很深厚。(板书:深厚) 师:带着这种感情,再读这段文字。(生齐读故事开头) (通过创设情境,品读“天天”,让学生体会鸟儿和树之间深厚的感情。)4、读着读着,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棵怎样的树?一只怎样的鸟儿?写下来,不要忘记用上这样一个词——“特别”。 师:森林里有千万棵树,那是一棵怎样的树?森林里有千万只鸟,那是一只怎样的鸟? 生交流,教师随即板书:健壮,高大,小巧玲珑,惹人喜爱 师:森林里有千万棵树,鸟儿却单单为这棵树唱歌;森林里有千万只鸟儿,树却只听这只鸟儿唱歌,这是一份多么深厚的感情,多么深藏的缘分。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情再读故事的开头。 5、师:故事的开头,写了树的健壮吗?写了树的高大吗?写了鸟儿的小巧玲珑吗?写了鸟儿的惹人喜爱吗?(生答没有,师擦去词语) 师:既没有写树的外貌,也没写鸟儿的外貌,这样的开头生动吗?具体吗?(板书:不写外貌) 师:这样的开头,暂且叫它浅近的开头。(板书:浅近) 师:那么故事接下来还是这么浅近地写的吗?自己接着读课文。(学生自由读课文) 二、品读对话,体会情感 1、师:读完这个故事,我想在你的脑海中一定会浮现五个会说话的人物,你还记得吗? 生:树、鸟儿、门、树根、小女孩。 师:这五个会说话的人物,他们之间说了些什么呢? (指名读对话) 师:五个人物,四次对话,构成了这个童话最重要的内容。

2020《草船借箭》读书笔记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是我国著名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学习了这篇课文后,感想颇多。 故事中的周瑜心胸狭窄,他见诸葛亮很有才干,非常嫉妒,便一次次地陷害诸葛亮,总想置他于死地,而诸葛亮也一次次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战胜了周瑜。后来,周瑜也不得不被诸葛亮的聪明才智所折服。 读到这里,一股股敬佩之情在我心中油然而生。我佩服诸葛亮的才智,更佩服他豁达大度的品质。他明明知道周瑜不怀好意,处处和自己作对,但他总是那么从容镇定,总是那么宽宏大量。可惜,在现实生活中像诸葛亮那样心胸宽阔的人却不多。就拿我们班集体来说吧,有的同学学习成绩好,有些同学就心怀嫉妒,他们不但不努力去学习,还在背地里说长道短,甚至还要说些人家的坏话,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搞得同学之间不能和睦相处。有时候同学之间发生一些矛盾,这都是很正常的,可就有些同学去斤斤计较,得理不饶人,非要弄个我是你非不可。 我想,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像诸葛亮那样心胸开阔,豁达大度,那么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就会多一份融洽,多一份信赖,那样我们的社会就会是多么美好呀。 最近我读了一本名为《草船借箭》的故事。这篇故事讲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要诸葛亮短期内造好十万支箭的任务为计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巧妙地取得了胜利,周瑜不得不叹服诸葛亮的才能胜过自己。 读了这篇,我深深地被诸葛亮那过人的智慧震撼。他不仅有过人的智慧,并知天时,得人和。如果他不知道三天后有大雾,不知道曹操是否出兵,那么他只能坐以待毙。我们应该学习诸葛亮的精神,即使在茅屋中,也通知天下大事。我们有的同学经常上,虽然上是好事,但是他们却用络做些不好的事情。电脑只是工具,我们可以用它来看新闻等。 我们应该好好学习诸葛亮,让这位智者成为我们终生的老师。 暑假里,我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它是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明朝的罗贯中。 《三国演义》是有非常多回的故事组成的,其中比较有名的是:关公温酒斩华雄、赤壁之战、三顾茅庐、空城计、关羽过五关斩六将等等。而我最喜欢的一个小故事是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大家一定不会陌生:心胸狭窄的周瑜见到孔明比自己还要能干,想要害死孔明,就让孔明十天造十万只箭来,如果孔明办不到就杀了他,这已经是非常难办的事情了。但是孔明认为三天就能做出十万只箭。因为足智多谋的孔明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早已预算到三天只后会大雾漫天,而且孔明胆大心细,知己知彼,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余自然环境及气候变化来玩成用兵,不费吹灰之力就的到了十万只箭,因此轻松的摆脱了周瑜的暗算,让周瑜觉得自己神机妙算,从而自叹不如。 从草船借箭这件事情中,可以看出孔明的三个优点:巧筹备、识人心、懂天文。 巧筹备:孔明叫鲁肃备二十只小船,每条船上要有军士三十人,船上全用青布为幔,千

读《听王崧舟老师评课》有感(新)

读《听王崧舟老师评课》有感 从教近十年,听了不少的课,可内心从未沉下心来想想怎么评课。往往是听完课后罗列几条优点,云淡风清地提些建议,从来没有细心、深入地去品课、悟课。最近我有幸拜读了《听王崧舟老师评课》这本书,不禁令人眼前一亮,书中精彩的课堂案例和精辟独到的点评给了我很多教学启示,深深为王老师的“至真、至善、至情、至性”所折服。 第一,教师一定要知识渊博。看了书中很多的语文教学实录,我发现语文教师如果没有足够的文化底蕴是上不出好课的,教师要博古通今,有丰富的情感,最好还要有灵动的智慧。知识渊博的老师才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文本,而不是只会照本宣科,让学生的知识局限在课文中。 第二,语文教学要有诗意。王崧舟老师是一位富有诗意和禅意的老师,这本书中的每个教学案例都能给人诗意般的感觉,很多案例我读完看都能深深震撼和感动,震撼老师们独出心裁的教学设计,感动于老师们一丝不苟的教学精神。比如肖绍国老师执教的《木笛》一课,王老师评价《木笛》一课是对诗意语文理想境地的一种积极尝试和有效建构。我很喜欢肖老师的这一课,光读教学实录我都能深切体会到课堂中浓浓的诗意味,如果真得去听这一课,我肯定会身临其境,爱国之情油然而生。王老师说诗意语文的表现来自四个维度:文本的诗意,教师的诗意,学生的诗意和教程的诗意。其中教师的诗意集中表现在执教者真挚、丰富、颇具感染力的教学情感上,教师只有经过理

性思考后,融入自己的智慧,将文本传达的感情通过教学语言或肢体语言来感染学生,这样的课堂才是诗意的,不做作的。肖老师执教的这一课中,他的教学语言处处体现着诗意,如在教授词语时,肖老师这样引导:“读词语光做到字正腔圆还不够,有时候在读词语的时候,你需要用心听,由词语散发开来。词语,它有魔力呀,你往往能听到许多意想不到的声音……”这样的教学语言比起一般教师的简单的让学生读词显得更诗意,更有语文味。类似的语言文中还有很多,正是这么多饱含真情、发自肺腑的教学语言,才使学生真诚的思考,融入文本。语文课堂需要诗意,枯燥的读课文,讲解课文,学生是感受不到文本最深处的感情的,因此,教师要努力挖掘文本中的诗意,提升自己的教学语言。 第三,语文教学要注重朗读。看了纵多的案例后,许多的教学实录,绝大多数教师都会采用让学生一而再再而三的读词语、读句子,使用了齐读、指名读、分角色朗读、引读等各种朗读方式。我发现很多语文教师都善于抓住关键句引导学生反复地读,让学生与文本亲密接触,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的思想感情世界里去,直到学生的感情被逐渐燃起。比如彭才华老师执教的《凡卡》一课,在体会凡卡的生活这一教学环节时,彭老师就抓住:“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这一句话让学生反反复复的读,每一次分析凡卡的艰苦生活后,彭老师都会这样引导学生:“是的,所以凡卡这样说——”一共有五次回旋,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在这样的回旋中,学生的感情由无到有,由淡到深,最后完全融入课文。所以读不是简单的看着文字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公开课

篇一:《草船借箭》公开课教学设计 教案首页 1 2 教案续页(第课时) 3 4 5 篇二:公开课--草船借箭 校级公开课 草船借箭(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陈立彦 【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四组的第二篇课文,是初步落实本组的重点训练项目的好课例。《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段改写。讲的是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假借商议军事急于造箭来为难和陷害诸葛亮,诸葛亮巧妙地用草船向曹操“借”得十万支箭,挫败了周瑜的阴谋。全文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条理清楚,重点突出。教学时,可紧扣题眼“借”字,引导学生逐步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中心思想。 【教学重难点】 【教学方法】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有条件的,阅读《三国演义》第42回至第46回。 自学提示 1、学生自读课文后的资料袋,并根据学生预习时查阅过的资料,想想:周瑜、诸葛亮怎么会走到一起的? 教学过程 一、先学过程(15分钟) (一)学生自学 学生根据自学提示进行合作学习,自由读课文,勾画批注,对不懂的问题可与小组同学小声地讨论交流。 (二)自学检测 1、完成填空:《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情节改编的。

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 2、出示词语指名学生读一读:妒忌、推却、都督、迟延、探听、幔子、私自、调度、水寨、擂鼓、呐喊、支援、丞相、军令状、自有妙用、神机妙算 强调读准字音。 指导写字。 适当提示下面词语的意思:妒忌、军令状、迟延、疑惑、调度、虚实、弓弩手、丞相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小结。故事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 二、以学定教(15分钟) (1)填空式讲故事梗概。 ②对话中周瑜和诸葛亮心中是怎样想的?从对话中可以看出周瑜、诸葛亮分别是什么样的人? ③想象当时人物的神态、动作及心理活动,在“说”或“问”前面加提示语,批注在书上。小结:通过对周瑜、诸葛亮的语言描写,刻画出两个人物鲜明的性格特点。周瑜表面客气,内心暗藏杀机,表现了他心胸狭窄,凶狠狡诈。 三、当堂训练(10分钟) (3)鲁肃答应了。 (设计思路:这些带“然”字的词,不仅仅是体现语汇丰富,主要是通过这些词可更好地理解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2、学习有关三国的歇后语 诸葛亮哭周瑜──假戏真做 诸葛亮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诸葛亮斩马谡──不念旧情 诸葛亮焚香弹琴──故弄玄虚 4、激发兴趣,开始名著之旅 篇三:人教课标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 19 草船借箭公开课教学设计 19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文本简析: 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草

(整理)特级教师王崧舟谈教师专业成长

(整理)特级教师王崧舟谈教师专业成长 王崧舟语文特级教师,现任浙江省杭州市拱宸桥小学校长。他醉心于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追求,主张以发展学生的语感素养为核心,从生命成长的高度观照和深化语文教学改革,促进学生语言和精神的协同发展。他的语文课在中国教育电视台《名师讲坛》栏目播出,《语感教学法》入选教育部《中国名师》音像专著工程。他先后应邀赴北京、上海、西安、武汉、福州、广州、太原、南京、济南、郑州、杭州等100多个城市开设教学摩课200多节次。先后出版学术专著3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 各位,上午好!卢真金教授是我敬佩的教育学专家,他所研究的教师专业成长模型,对我、对大家都有相当切实的启发。他安排我来给大家谈谈教师专业成长的个案,我想一定有他的深思熟虑、良苦用心的。在卢教授的教师专业成长理论中,我不幸成了他研究的一个标本,当然还是个活着的标本。今天他特地安排这个么机会,就是为了让大家好好地参观参观我这个标本,各位,既来之、则安之,你不看白不看,当然,看了也是白看。好!废话少说、言归正传,下面就开始我的专业成长叙事。 从安身到立命 我是1984年参加工作的,那年刚满18岁。到今年,教龄都已经22年了。回想一下,在专业成长方面,我究竟走的是什么路?如果用卢真金教授关于教师成长的那个模型来解读的话,我想我没有单独走“剑宗”,也不是“气宗”,我走的大概是“亦剑亦气,剑气合一”的路子。 《中庸》开头三句话:第一句,天命之谓性;第二句,率性之谓道;第三句,修道之谓教。我回头看,做老师,特别是做语文老师,绝对是我的天命,我认命。孔子说自己五十而知天命,我是四十而知天命,比他老人家还早十年呐!这是个人成长的历史逻辑,或者说这是一种理性的宿命,你想抗争也抗争不了。教语文对我的诱惑力太大,一开始,我跟语文谈恋爱,后来是语文跟我谈恋爱,现在咱俩紧紧地缠在一起,想离也离不了。《红楼梦》里不是这样说嘛,莫失莫忘,仙寿恒昌;不离不弃,芳龄永继。我跟语文,大概也就这样了。 每个人的成长,都是一个过程。浑然不觉的时候,它是连续的;但当你突然警觉的时候,它又是断开的、当下的。你不能说哪个阶段不重要,也不能说哪个阶段最重要,因为在我看来,生命就像是一条河。这话,好像冰心老人说过,作家梁晓声先生也说过,我估计还有不少人也说过。那么,这条生命之河,它上游的一切都会逻辑而内在地流到中游,而上游中游的一切又都会逻辑而内在地流到下游。所以我说,截取你生命当中的任何一瓢水,都会是你生命的全息镜像。一粒沙子一世界,一朵野花一天堂嘛。 但是生命本身是有节律的,所谓花开花谢,潮起潮落,就是一种自然的节律,生命也是这样。因为有节律,所以人对生命的感知有两种状态,第一是渐进的状态,第二是突变的状态,所谓渐进的状态,那是一种人不需要有意识去对待调整自己的生命状态,不需要你充分升起意识和警觉来,这是很自然的过程,渐进的状态是平稳的,平淡的,平常的,所以常常被我们熟视无睹,我们并不感到我们在变化,但是事实上在变化,诸行无常嘛。有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大家可能听说过的。就是科学家把青蛙放在水里煮,慢慢煮,等到青蛙感觉热得受不了了,想跳出来了,但是已经来不及了,因为身体已经不听使唤了,等待它的只有死路一条。换一种方法,把青蛙放在烧开的水里,青蛙就“嘣”地一下跳了出来,尽管烫得不轻,但毕竟捡了一条命回来。那么,大家看到了,前面一个就是渐进状态,渐进状态中的人最容易麻木,最容易无明,最容易在生命场当中不出场。而后面的突变状态,因为突如其来,突飞猛进,突出重围,所以就常常让人产生刻骨铭心的感觉。就专业成长而言,突变状态往往是非常关键的,按照命理的说法,这常常意味着转运。鲁迅先生说过: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华盖运来了,还求什么呢?华盖运对很多人来说往往是一个独孤求败的霉运。但鲁迅先生后面又说,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两句大家就很熟了,是不是?实际上这四句是同一首诗里面的。华盖运来了,我知道不好,但我横眉冷对,我俯首甘为,我还有我的选择。所以,运好运坏,最后还是要看你自己怎么转。所谓命由心造、运由境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草船借箭的读书笔记三篇

草船借箭的读书笔记三篇 草船借箭写出了诸葛亮的虚心,以及宽宏大量。那读者有什么读书心得?下面是本人精心为你整理草船借箭的读书笔记,一起来看看。 草船借箭的读书笔记篇1 学了《草船借箭》这个故事,我认识到妒忌的行为是有害的,它既损害了自己,又损害了别人,这样的事,在我们生活中也是常见的,比如,以前几次数学测试中,我的好朋友小明成绩都没有我好,他却产生了一种妒忌心里,闷闷不乐,总想找机会与别人吵架,可他毕竟是我的好朋友,我又不太好意思,读了《草船借箭》这个故事,让我认识到了妒忌心里的危害,同学考试成绩好,小明应该为同学们高兴,同时也应该自己努力学习,争取在下次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怎么能不高兴呢?我给他这样说了说,心情就一下畅通了。 生活中,像周瑜这样妒忌心理强的人,虽然很多,但像诸葛亮那样心胸宽广,不为小事斤斤计较的人也不少,如今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一个人只要刻服了妒忌心理,心胸宽阔,才能站得高,看得远,否则会像周瑜那样害人害己。 草船借箭的读书笔记篇2 《草船借箭》是《三国演义》里的一个小故事。 这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并去攻打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

便联合起来对抗曹操,刘备就把诸葛亮派到孙权那里协助。 周瑜看到诸葛亮很有才干心里很嫉妒一次借军事让诸葛亮在三天之内把一万支箭交予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争,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让周瑜自叹不如。 在课文里我觉得‘借字’用得佷好更能表现出诸葛亮的机智,草船借箭中有一句话---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这句话说明诸葛亮知天文,神机妙算。在草船借箭成功当中有一个人起着重要的作用---鲁肃。如果鲁肃把诸葛亮的计划告诉周瑜,周瑜就会阻止,而且没有鲁肃的帮助,“草船借箭”就很难成功,更表现了鲁肃为人忠厚老实,言行一致。 我还知道周瑜在临终前说了一句话----既生亮何生瑜。我喜欢《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的读书笔记篇3 《草船借箭》写了诸葛亮知天时懂地识人心,顺利的向曹操借到了十万支箭。 诸葛亮先看天象,知道三天后有大雾,察看水流知道船回来是顺风顺水,还了解鲁肃是个老实人,曹操生性又多疑,不会出兵追赶,所以能借箭成功,因为他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 从中可以看出,要想取得成功,就要提前做好准备。就拿部队来说吧,为了打胜仗,部队进行了艰苦训练,他们每

《草船借箭》优秀说课稿

《草船借箭》优秀说课稿 尊敬各位评委、亲爱的老师们,大家好!我是来自。我说课的课题是《草船借箭》,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七个方面展开论说。 一、说教材分析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19课,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相关情节改写而成。故事发生在东汉未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当时曹操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孙权和刘备联合起来抵抗曹操。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课文写了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十天造十万支箭,以此迫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算计,表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才智过人。课文结构严谨,以“借”为主线,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叙述。文中人物形象性格鲜明。通过引导学生品读,体会人物特点,感受人物形象,并且在教学过程中穿插和故事中人物相关的诗词,既帮助学生增加了对故事中人物的了解,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更多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打开学习古典名著的大门。 二、说学情分析 我所任教的班级的学生,从五年级开始引导孩子们进行名著的阅读,并且三四年级的时候已经逐步积累了大量的古诗词,所以对于本次课堂中的内容非常感兴趣,并且由于大量知识的积累以及阅读能力的提高理解起来比较容易。而对于文

中的内容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所以我没有做过多讲解,而是引导学生自己通过一遍一遍的阅读自己去寻找答案,发表自己的见解。 三、说教学目标 1、了解《草船借箭》的内容,弄清楚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 2、了解本文中出现的人物的特点,会客观的评价历史人物,学会宽容待人。 3、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和思考的习惯,引领学生们更加深入地读三国。 4、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在分析人物形象时学会引经据典,联系各个层面的知识来分析。 四、说教法与学法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以及我本人的研究课题,我的设计理念是以拓展为主题组织教学,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激发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兴趣。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古典名著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所以我采用“引导读悟——拓展体验——分享体会”的方法进行教学。这里的”读”可以是默读、朗读、分角色读、小组读、齐读等方式。这里的“悟”既包括读懂的,又涵盖质疑的。这里的“交流”可以是喜欢的词句段落,也可以是人物特点,也可以是自己个人的体悟。根据以上教学方法,学生可采用“读一读,问一问,说一说”的方法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读”文中的重点词句和补充的古诗词,“问”自己不懂的地方,“说”自己理解和悟到的内容。学生始终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己的思考获取知识和能力,经历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期间穿插多处语言训练,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拓展为主线”的原则。 五、说教学准备

王崧舟穷人教学设计(共3篇)

篇一:王崧舟《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 王崧舟《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引入 ⒈《时代周刊》1998年评选的新闻人物——地球 二、自学课文 ⒈自由读课文,读通课文,读完之后,你心里有什么感想? ⒊课文中哪几行文字给了你这样的心情,用“~”划下来,轻轻读,静静问,为什么课文中的这几句话会给我这样的心情? ⒌第一个学生讲后的教师评语:我特别注意你的第一点,你说地球本来就很渺小,人类可以生存的环境有多少?我注意你讲的第二点,人数在膨胀,到2080年人类会达到多少?(120亿) 读书:“科学家已经证明” 板书:(只有一个地球,如果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 ⒏第四自然段——憎恨那些人——读,让大家感受你对他们的憎恨——你憎恨时会这样温柔地跟大家说——学生朗读——你的感情我体会到了,可能你平时不太会发火,谁再来读——女生读——这是那些贪婪的人在不加节制的地开采,使资源面临枯竭的危险。 ⒐读,表明资源不是无限的,地球上的资源会被开采完的。——体会得多么细腻,特别强调资源要多少年才能重新形成——几百万年——如果人们乱砍乱伐,地球上的资源必将枯竭,如果资源都开采完了,人们还能从其他地方得到补充吗?(板书:如果地球上的各种资源都枯竭了,我们很难从其他地方得到补充)轻轻地读一读这句话。 学生朗读——“都”强调、停顿为什么————学生再读 学生二读——齐读 ⒑板书: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让地球更好地造福我们的子孙后代吧! ⑹看到了希望,破坏了就要移居到别的地方去,等几十年、几万年也不要紧——前提是人类只有觉醒了,才有可能,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第二课时 一、出示地球图片 二、学习第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