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社会性别视角中的两性平等

社会性别视角中的两性平等

社会性别视角中的两性平等
[ 摘要] 社会性别是相对于生理性别而产生的, 是近年来国际上分析男女平等的重要概 念。从社会性别的视角来看, 影响两性别平等的因素, 主要有理论、经济、政治和文化等 方面。实现两性平等对于弘扬先进文化, 建设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关键词] 社会性别; 两性平等
现阶段, 我国改革开放进入关键时期, 社会关系呈现出利益主体多元化、差别显著化的 特征, 各种社会矛盾逐渐突出。在这一形势下, 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目 标。这对解决矛盾, 促进社会发展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是社会公平, 性别 公平是社会公平的一个重要体现。只有性别平等与公正的实现, 才能最终实现和谐社会。
一、 社会性别理论
社会性别在英文中是“gender”, 这个词的词义本身为“性”。英文词典中, 它的第一解释是 指语言学中名词和代词的词性。然而“gender”这个词作为女性主义理论中的一个概念, 它所具 有的含义就绝不仅仅是这么简单了。在第二次女性主义浪潮时期,“gender”经由女性主义者的发 展而获得流行, 它被用来指称人的社会性别, 成为女性主义理论中的关键术语。20 世纪40 年 代, 法国的西蒙娜·德·波夫娃出版了女性主义的经典著作《第二性》。在书中, 她提出了“女人 并不是生就的, 而宁可说是逐渐形成的”的观点, 指出女人是被社会塑造成“他者”的人, 是社 会文化建构的产物。波夫娃虽然没有明确提出社会性别的概念, 但是她指出了自然性别和女性 意识之间的非对称关系, 这为社会性别的最终萌生奠定了思想基础。此后, 美国的贝蒂·弗里 丹、凯特·米利特和安·奥克利等人进一步发展了波夫娃的思想。贝蒂·弗里丹在其成名作《女性的奥秘》中, 揭示了中产阶级女性是怎样被男权社会铸造出来的奥秘。凯特·米利特在《性的政治》中指出, “性别之间的统治深深扎根于我们的 社会结构之中”。安·奥克利在著作《性、性别与社 会》中将性与性别区分了开来。她说, sex 是生物学 的, 是指生物学意义上男性和女性的解剖学和心理 学特点, 而gender 是文化的, 是社会建构的男性 气质和女性气质。真正把社会性别作为一个专业术 语提出来的是美国学者盖尔·卢宾, 她将社会性别 定义为“一种由社会强加的两性区分”,“是性别的 社会关系的产物”, 从而使gender 从一个普通的词 语变成了女性主义的主导话语。可以简单地说, 社 会性别是与生物学所描述的性别( sex) 相区别的, “是一种获得的地位, 这一地位是通过心理、文化 和社会手段建构的”[1]。
简单地说, 社会性别理论

认为, 性别有生理性 别和社会性别之分, 生理性别指两性在生理方面的 差异, 是先天的。社会性别, 泛指社会对两性及两 性关系的期待、要求和评价, 社会性别常常在社会 制度( 如文化、资源分配、经济体制等) 中及个人社会化的过程中得到传递和巩固。美国历史学家 琼·斯科特认为, 社会性别作为社会关系的一种, 表现在社会组织和社会机构中, 如家庭、亲属关 系、社会分工、教育和政体中, 也表现在两性对自 己身份的主观认同中。
而根据摩塞社会性别分析框架, 社会性别是一 种权利关系结构, 不同的社会性别便有不同的利益 和需求。实用性社会性别的利益和需求, 是在现有 的社会性别分工条件下, 由两性角色所产生的生活 上的迫切需求; 这些利益和需求的实现不挑战现存 的两性关系格局, 不会改变女性的从属地位; 这些 利益和需求来自两性现存的生产与再生产角色, 其 满足将促使两性有效地完成并继续现存角色要求。 所以, 我们又称之为现实的社会性别利益和需求。 战略性社会性别利益和需求则基于女性改变从属地 位、争取平等的要求。它们与劳动、权力和控制资源相关, 包括诸如法律权利、同工同酬和女性对其 土地资源的控制等方面。满足女性战略性社会性别 利益和需求的工作或项目包括促进女性参与立法、 进入高层决策等。满足女性的战略性社会性别利益 和需求并不排斥满足她们现实需要的活动, 而是提倡在性别平等的框架下满足女性现实需求, 达到两 性的和谐发展。
作为一种理论工具, 社会性别为人们分析自然 性别和性别意识间的不同以及两性间的差异提供了 一个有益的视角。它在探讨女性地位低下的原因, 不平等性别关系的构成以及推动妇女解放事业等方 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与此同时, 它也不断受到质 疑和批评。尽管如此, 社会性别理论提出有其重要 的意义和价值, 其诞生是女性主义历史上的大事。 首先, 它揭示了导致男女不平等的原因, 是对父权 制下两性关系的总结和深化。其次, 社会性别理论 挑战了本质主义的认识。再者, 社会性别理论推动 了女性主义科学的发展[2]。
二、 影响两性平等的因素分析
新中国成立后, 国家在法律与政策上提倡男女平等, 女性的社会地位与过去相比有了非常明显的 提高, 但同时我们看到, 法律上的平等和事实上的 平等还是有很大的距离。总结起来, 男女两性之间 存在的差异和问题可以包括以下几方面: 社会政治 领域, 妇女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的程度还不 高, 妇女参政比例偏低; 思想观念领域, 性别意识 还没有真正纳入决策主流, 女性的弱者心态和依附心理比较明显; 性别文

化领域, 有损女性独立人格和社会价值的“女性商品化”现象仍然大量存在; 婚姻家庭领域, 妇女家务劳动的社会价值未得到社 会的广泛承认。
男女两性之间之所以出现这些不平等, 有其理论、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诸多方面的原因。
从理论上来看, 社会性别理论尽管有其积极意 义。但不可否认, 其理论的局限性也很明显。这种局限主要表现在: 第一, 社会性别根源于西方女权 主义的意识形态, 而这一意识形态的社会基础是西 方的中产阶级妇女。西方自由主义思潮深信占西方 主导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的资本主义体系的生命力 和正确性。虽然它也认识到了在这个体系下存在的 社会不平等和不公正, 但它认为这些现象可以通过 体系内部的法律制度和观念变化来加以克服。这 样, 女性主义消除性别压迫的奋斗目标似乎要由造 成这种压迫的制度来实现了。这显然是天真的理论 幻想。第二, 社会性别概念仍然没有完全摆脱传统 理性主义中的二元论倾向, 仍然把男女意识作为一 成不变的、固定的观点, 这显然带有研究现实的局 限性, 难以解释现存的阴阳交错的现象。而且, 社 会性别理论仍然把处于优势地位的一方当做自己的 目的, 因而她们借用后现代主义的抵抗、权力 作为新视角就成为了一种必然。第三, 社会性别理 论在某种程度上把性别对立看成了是比阶级对立更 为重要的女性受压迫的根源。如激进派女权主义认 为, 女性受压迫的原因不是阶级原因, 而是因为她 们要生育和养孩子, 由此导致她们为了生存对男性 的经济依赖。舒拉米斯·费尔斯通认为, 性别冲突 是人类冲突最基本的形式, 是所有其他冲突形式 ( 包括阶级冲突) 的来源。这种观点实际上是以性 别代替了阶级和种族差异, 以性别压迫来模糊阶级 压迫。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 反对阶级压迫 是反对性别压迫的先决条件, 但反对阶级压迫必须 与反对性别压迫同时进行。这样, 才能在实现人的 解放的同时实现妇女解放。第四, 从社会性别概念 出发所建构的社会性别理论, 只注重了对传统的批 判, 忽略了对理论的重建, 导致其内容庞杂, 就连 对“社会性别”概念的解释都是多种多样, 因此, 没能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而这对于女性主义从边 缘文化进入主流文化是极为不利的[3]。
中国自80 年代初开始引入社会性别理论, 在 学界一度激起了强烈反响。一些学者用社会性别的 视角重新解读了中国的历史、文化和诸多社会现象, 得出了许多新的、发人深省的结论。但如何实 现社会性别理论的本土化仍是摆在中国学者面前的 一个重要问题。
从社会经济条件上说, 不发达的社会生产力直

接影响到妇女生存与发展的条件, 关系到妇女切身 经济利益的实现, 进而影响到妇女的政治利益、文 化利益的实现和社会地位的提高。马克思、恩格斯 运用生产力理论对妇女解放问题早就进行过分析。 19 世纪40 年代,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 形态》一文中在提到妇女重新回到社会公共劳动中 去的时候, 就强调要依靠现代社会化大工业才能办 到。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中提 出,“妇女解放的第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一切女性重新 回到公共的事业中去”, “只要妇女仍然被排除在社 会的生产劳动之外, 而只限于从事家庭私人劳动, 那么, 妇女的解放、妇女同男子的平等, 现在和将 来都是不可能的。妇女的解放, 只有在妇女可以大 量地社会规模地参加生产, 而家务劳动只占她们极 少的工夫的时候, 才有可能。”因此, 关于对性别 平等问题的理解我们必须运用马克思的妇女解放理 论, 不能离开生产力条件, 不能离开我国当前生产 力的实际。
从政治因素上看, 我国妇女的发展, 一直是通 过强而有力的政治支持来进行的, 男女平等的推行 是通过政府立法的形式实行的。新中国建立伊始, 就将“ 男女平等” 写入了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 (“五四宪法”) , 注重妇女的社会性解放、无性别差 异的平等权利。改革开放后, 我国也实行自上而下 的保护性立法, 妇女就业长期实行保护性措施, 妇 女参政实行参政比例制以及同等条件下的女性优先 制, 等等。与旧社会相比, 妇女的社会地位发生了 天翻地覆的变化。但是, 从另一方面讲, 几十年 “男女平等”、“妇女能顶半边天”等口号掩蔽了历 史上形成的性别不平等制度和观念。女性政治地位 的提高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女性的弱势地位, 自上 而下的保护性立法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了妇女对社会 的依赖, 使她们在主体意识和自身素质方面呈现出 被保护的弱势群体形象。另外, 从政策层面上看, 我国还缺乏从政府层面对妇女问题的理论关注, 没 有形成强大的舆论传播声势。同时, 性别平等问题 没有被纳入社会决策的主流, 往往被视为非紧迫性 问题而难以纳入决策者的思考。再加上女性在决策 层的缺席, 也难以使女性性别利益的要求形成由上 而下的政策影响力[4]。
在法律上, 现阶段我国法律中的性别平等观念 不足, 还缺乏切实有力的保护女性权益、维系两性 平等的法律措施。性别保护政策虽有体现, 但有明 显的滞后性。这样, 方方面面的原因使不平等的现 实合理化、固定化, 加重了社会对女性的歧视和性 别间的不平等。
三、实现性别平等的政策构建
1.把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 真正实施男女平 等

的基本国策 1995 年第四次妇女大会通过的《行动纲领》 提出, 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现在, 将性 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 成为 全球以人为中心的社会发展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已纳入联合国的性别发展指标体系。它包括三方 面的内容: ( 1) 政府担负促进妇女社会协调发展的 责任; ( 2) 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在任何法律法 规、政策、资源调配以及项目执行前, 要进行性别分析; ( 3) 建设性别平等机制, 监督和保证性别平 等政策措施的实施。
2.践行教育平等, 积极探索两性平等的新模式
平等参与教育是女性基本权利不可或缺的组成 部分, 是改善妇女生活状况, 提高妇女社会地位、 为妇女发展赋权的重要途径。20 世纪70 年代以 来, 越来越多的国家意识到, 妇女教育问题应成为 国家或地区发展政策的中心议题之一。一系列国际 性公约也都明确地将妇女教育与基本人权、社会发 展和人类进步紧密联系在一起。1995 年联合国第 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在中国北京召开并通过《北京宣 言》和《行动纲领》, 明确地将“通过向女孩和妇女 提供基本教育、终身教育、识字和培训及初级保 健, 促进以人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 包括持续的经 济增长”作为妇女教育的新目标。此后很长时间 内, 摆在各国政府面前最主要的任务是把对第四次 世界妇女大会的承诺变成实际行动。十多年来, 中 国妇女教育研究在理论基础、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 上都有较大突破, 妇女教育权益在法律和制度方面 得到进一步保障, 在实践中也得到了较大的改善。 然而, 实现真正的性别平等, 仍有一段距离。目前 “世界上尚不存在真正性别平等的模式, 从世界范 围来看, 从事性别研究的人都承认没有一个国家真 正实现了性别平等”。因此, 实现两性的教育平等, 积极探索适合我国的性别平等模式, 仍是摆在我们 面前任重道远的一件大事。
3.构建先进的性别文化, 培育女性自主理念 性别文化一方面揭示了两性的本质特征, 另一 方面又规范了两性的职业生涯和发展轨迹。文化的 影响虽不像政治、经济那么直观、强烈, 但文化自 有它作用的方式和特点, 传承性更强, 影响的广泛 性和深刻性也更强, 甚至可以通过政治、经济等中 间变量起作用。传统性别文化的核心是“男尊女 卑”, 由此衍生出一系列维护这一核心思想的文化 理念, 如“男主女从”、“男强女弱”、“男主外, 女主 内”等。这些文化传统从根本上否定了女性的社会 属性, 忽略了女性的主体性, 导致了女性依附型的 自我意识。据对华东师大、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 学、同济大学等四所高校女大学生进行的

调查, 发 现61.2%的女大学生首选婚姻, 有余力再干点事 业, 而多数人认为, 男性的成功主要是表现在事业 上, 这种女性对自我“弱势”的认可既表明了女性 的依赖性, 也加剧了女性的劣势地位[5]。
先进的性别文化是指与社会发展相适应, 以男 女平等为要义, 认为男女两性具有同等的人格和尊 严、权利和地位, 公正地评价女性的性别角色和社 会作用, 以及女性在创造人类文明、推动社会发展 中的作用, 提倡男女平等相处、相互尊重、共同进 步、协调发展[ 6] 。先进性别文化所提倡的男女平 等, 既不是要把男性的地位降下来, 拉低到与女性 相同的水平, 也不是把女性作为弱势群体保护起 来, 硬性提高到与男性相同的水平, 而是将女性视 为一种人力资源, 向女性提供发展的机会, 使女性 在得到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 达 到男女平等, 而且这种平等不是等同、划一, 而是 一种在认同生理差异基础上的公正和公平。只有男 女两性在各个领域实现了权利、机会、义务、责任 的平等, 才会有两性在人格、尊严、价值上的平 等, 才会有两性关系和谐与社会和谐[7]。
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程度、发展水平是性别平 等的关键。女性只有意识到自己作为人的独立主体 的地位, 意识到自我与男性的平等关系, 才能有效 地发挥作为人的主体作用, 最大限度地激发和挖掘 自身的内在潜力。主体意识是女性全面发展的内在 动力。女性的主体意识越强, 自我价值实现的程度 就越高, 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就越大。通过先进性别 文化建设, 可以提高女性的主体意识, 增强女性自 尊、自信、自立、自强的情感体验, 进而提高她们 自我实现的欲望, 这对于实现男女平等的国策, 建 设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