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浙科版必修3模块测试卷

浙科版必修3模块测试卷

浙科版必修3模块测试卷
浙科版必修3模块测试卷

必修3模块测试卷

一、选择题(单选,1-20题,每题2分,21-30题每题3分,共70分)

1.关于植物生长素及其类似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杨树顶芽的快速生长需要侧芽为其提供生长素

B.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可促进无子果实的发育

C.同一植株根和芽生长所需的最适生长素浓度相同

D.喷施生长素类似物可以保花保果但不能疏花疏果

2.下列有关植物激素的叙述,错误

..的是

A.植物激素在植物体内含量极少,但都能影响植物生长发育

B.经萘乙酸(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未授粉的西红柿子房,可得到没有种子的果实C.培养基内加入适当比例的生长素及细胞分裂素可促使植物组织生长良好

D.在生产上,一般用生长素处理的方法促进无籽葡萄的形成

3.下列有关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说法,正确的是

A.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从根本上说是植物基因组程序性表达的结果

B.在形成无籽番茄的过程中生长素改变了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

C.乙烯广泛存在于植物的多种组织中,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的发育

D.赤霉素引起植株增高的主要原因是促进细胞的分裂

4.如图所示为体液免疫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①②过程都需要细胞膜上糖被的参与,⑤过程主要发生在内环境中

B.骨髓中的淋巴干细胞可分化成B淋巴细胞,不能分化成T淋巴细胞

C.一种抗原往往具有多个MHC,一个效应B细胞可以产生多种相应的抗体

D.机体再次受到同种抗原刺激后,可在短时间内发生⑤反应,因为③过程可迅速完成5.某人因骨折需植入一颗钢钉固定断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抗体将会和它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并将其腐蚀

B.人体内相应的吞噬细胞会将它吞噬

C.因其没有MHC,所以此钢钉不能成为抗原

D.钢钉既不会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也不会使机体发生非特异性的排斥反应

6.下图表示病菌感染人体后,免疫细胞做出应答的部分过程,据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A.过程③表示将抗原传递给④

B.细胞②、④、⑦能够直接识别抗原

C.有相对发达的高尔基体是细胞⑦的特征之一

D.⑦能分泌抗体,而④不能分泌抗体

7.下面是关于人体特异性免疫的叙述,错误

..的是

A.辅助性T细胞只能接受抗原-MHC复合体的刺激

B.器官移植发生免疫排斥的主要原因是细胞免疫

C.致敏前的B 细胞不能合成抗体分子

D.被动免疫时人体内抗体合成量不出现明显增加

8.如图是人体局部内环境的示意图。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 .结构①和结构②的细胞所处的具体内环境相同 B .长期营养不良会使c 液减少

C .③中的需氧呼吸产物可参与体液调节

D .丙酮酸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的过程可在a 液中进行 9.下列关于兴奋传导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神经纤维膜内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一致

B .神经纤维上已兴奋的部位将恢复为静息状态的零电位

C .突触完成“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D .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前膜,使突触前膜产生兴奋 10.下列关于大脑皮层中央前回功能区的叙述,错误..

的是 A .代表区的大小与躯体运动的精细复杂程度有关 B .代表区的位置与躯体各部分的关系大致是倒置的

C .若刺激右侧大脑皮层的中央前回可引起其左侧肢体运动

D .用电刺激中央前回某一区域时,接受刺激的是反射弧中的感受器

11.果蝇的某种突变体因动作电位异常而易发生惊厥。

分析,突变体果蝇的神经细胞膜异常的是

A .钠离子通道和去极化过程

B .钾离子通道和复极化过程

C .钠离子通道和复极化过程

D .钾离子通道和反极化过程

12.右图为血糖调节模型,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A .激素甲的分泌细胞是胰岛α细胞

B .激素乙的分泌细胞是胰岛β细胞

C .激素乙是胰岛素

D .缺乏激素甲可能患糖尿病

13.下图表示几种内分泌腺之间的关系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

的是 A .若手术切除c ,则a 和b 分泌的激素会增加

B .①②过程相互协调,若用药物抑制②过程,则①过程就会减弱

C .a 可以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D .若c 为甲状腺,则③④过程属于负反馈调节 14.下列有关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肾小管上有胰岛素的受体

B .胰高血糖素可以作用于全身组织细胞

C .动物分泌腺分泌的都是激素,对生物体起调节作用

D .各种激素作用的受体遍布体内几乎所有活细胞,但一种激素对不同细胞作用的影响不同

A.第13~25天,成虫数量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个体生长加快

B.第17~29天,成虫增长率上升,死亡率下降

C.第21~37天,成虫增长率的下降与种群密度的改变有关

D.第1~37天,成虫数量呈“J”形增长

16.下图表示某地云杉林的形成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群落的演替属于原生演替,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

B.在人为干扰下,可能发生⑤→①的动态变化,但不属于群落演替

C.该群落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和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D.在⑤云杉林群落中有明显的垂直结构,没有水平结构

17.某森林生态系统现有生物量为35 kg/m2,净生产量是5 460 kJ/m2·a,呼吸消耗量占总生产量的45%,总生产量是多少kJ/m2·a

A.191 100

B.5 495

C.9 927

D.19 110

18.以下不属于

...负反馈调节的是

A.湖泊污染后鱼类死亡,进而加重湖泊污染 B.生产者数量影响消费者数量

C.血糖浓度影响胰岛素的产生 D.甲状腺激素影响垂体的分泌

19.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物多样性是指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所拥有的全部基因

B.生物多样性是指对珍稀濒危物种要严格保护,禁止猎杀和采伐

C.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D.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就是建立自然保护区

20.生态环境中某些重金属对生物体产生危害是通过

A.氧化作用B.还原作用

C.富营养化D.生物放大

21.在某草原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中,假设羊摄入体内的能量为n,羊粪便中的能量为36%n,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为48%n,则

A.羊同化的能量为64%n B.贮存在羊体内的能量为52%n

C.由羊流向分解者的能量为16%n D.由羊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为64%n

22.有人发起“多吃素食、少吃肉食”的运动,以支援粮食短缺地区的灾民。运用生态学知识对此的合理解释是

A.多吃肉食会增加心血管病的发病率

B.直接以低营养级的生物为食将消耗生态系统更多的能量

C.多吃肉食比多吃素食消耗的粮食总量更多

D.节省的肉食可以帮助灾民提高营养水平

23.下列有关生物量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生物量实际上就是净生产量在某一调查时刻前的积累量

B.构成植物体的有机物积累越多则其生物量越大

C.生物量的单位通常用g/m2或J/m2表示

D.生物量只能用于植物不能用于动物

24.一只狼吃掉了一只羊,将羊的有机物转化为自身的有机物,则这部分被转化的有机物在

生态系统中属于

A.初级生产量B.生物量

C.次级生产量D.呼吸量

25.植物越冬休眠和夏天生长受多种激素的调节,如下图所示,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越冬休眠时,植物体内的赤霉素和脱落酸的含量都会增加

B.各种植物激素通过影响细胞内的代谢过程实现对生命活动的调节

C.秋末①→③→⑤过程是为了增加叶肉细胞内的胡萝卜素含量,提髙光合作用速率

D.夏季①→③→④过程能增加植物体内细胞分裂素含量,延长细胞周期,促进植物生长26.女性孕期血糖偏高是一种常见现象。下图为进食葡萄糖后,孕妇与正常女性(非孕妇)血糖浓度变化的数据记录。下列分析不正确

...的是

A.血糖浓度的升高是胰岛素浓度升高

的直接刺激因素之一

B.孕妇的胰岛β细胞对血糖变化比较

敏感,产生胰岛素速度较快

C.孕妇血糖浓度升高可能的原因是体

内的靶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

D.孕妇一旦确诊为妊娠期糖尿病,就

必须要及时控制糖类摄入量

27.如图所示为甲型H1N1病毒在人体细胞中的一些变化以及相关反应,有关叙述不正确

...的是

A.②过程中会暴露隐藏的抗原

B.c细胞表示T细胞分化形成的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

C.X细胞可以表示两种细胞即效应B细胞和记忆B细胞

D.图示说明侵入机体的病毒需要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共同发挥作用清除

28. 用连着微伏表的两个电极测试受刺激后的神经纤维上的电位变化,已知该纤维静息电位为-70mV,如果微伏表上发生一次持续约lms的电位差的变化:由-70mV上升到0,再继续上升至+40mV,然后再下降恢复到-70mV,则刺激部位和微电极放置位置正确的是

29.以下为动作电位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示意图,

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图中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为从左向右

B.曲线ab段在轴突上对应的位点处于复极化的

过程中

C.图中M点钠离子通道开启,钠离子内流

D.要测得曲线中膜电位,需将电表两极均连接

在轴突膜外侧

30.有关下图的各项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B.狐与鸟之间既捕食又竞争

C.细菌占有第二、三、四、五营养级

D.该群落中狐为第三、四营养级

二、非选择题(3小题,共30分)

31.(7分)萘乙酸(NAA)是科学家通过化学的方法合成和筛选的在结构和生理作用方面与生长素相似的物质,其生理作用也与浓度密切相关,探究萘乙酸(NAA)对扦插枝条生根作用的最佳浓度范围,在农业生产的应用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Ⅰ.实验原理:

萘乙酸与生长素一样,对植物生长的调节作用具有特点。

Ⅱ.实验过程与方法:

(1)取材;取山茶花植株生长良好的半木质枝条,剪成5—7cm,每段插条相同。(2)实验:①将插条分别用不同的方法处理如图1;②将处理过的插条下端浸在清水中,注意保持温度(25~30℃)。

(3)记录:小组分工,根据实验数据,建立数学模型如图2。

Ⅲ.结果分析与评价:

(1)从图2中,可得出的结论是。(2)设置蒸馏水组的目的是。

(3)实验的自变量是,实验过程中,温度、处理时间等要一致,其原因是。

(4)每组都选取10根插条,其目的是。

32.(11分)下图1是测量神经纤维膜内外电位的装置,图2是测得的动作电位变化。请回答:

(1)图1状态测得的电位相当于图2中的区段的电位。若该神经纤维接受突触前膜释放的是抑制性递质,则图1的指针有何变化(填向左、向右、不变)。

(2)图2中由于Na离子内流引起的是区段。据此有人提出动作电位的幅度与细胞外的Na离子浓度有关,请利用提供的实验材料与用具,写出实验思路,绘制用于呈现实验数据的坐标系。

实验材料和用具:生理状况一致的有活性的蛙离体坐骨神经标本若干,电位的测量装置若干、不同的NaCl溶液浓度(不影响神经的活性)、电刺激设备、培养皿若干。

(要求:答题时对蛙离体坐骨神经标本制作、NaCl溶液的具体配制不作要求)

实验思路

①将蛙离体坐骨神经标本与电位测量装置连接成如图1若干组…

绘制用于呈现实验数据的坐标图,并注明坐标轴名称。

33.(12分)下图是某湖泊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定量分析图解(单位为106 kJ)。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流经生态系统的由______所固定的总能量A为______×106 kJ。

(2)能量从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______。

(3)下一营养级不能得到上一营养级全部能量,原因有:各营养级生物体内的大量能量被自身的______消耗,上一营养级的部分能量未被______利用及少量能量被______利用。

必修3模块测试答案

一、选择题(单选,1-20题,每题2分,21-30题每题3分,共70分)

二、非选择题(3小题,共30分)

31.(7分)Ⅰ.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Ⅱ.(1)芽数(生长状况一致)

Ⅲ.(1)300-500mg/L萘乙酸是促进山茶花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2)对照(3)萘乙酸的浓度控制无关变量(4)减少实验偶然性带来的误差

32.(11分)(1)AB 向左(2)BC

思路:②将上述神经标本置于含等量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培养皿中

(等量缺少不给分)

③用电刺激设备分别刺激各标本的神经

④测量指针右偏的最大值并记录

33.(12分)(1)生产者111 (2)13.5% (3)呼吸作用下

一个营养级分解者

浙科版高级中学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全书知识点归纳-学生

必修3 稳态与环境 第一章植物的激素调节 1、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 (1)发现过程 ①达尔文实验结论:生长和弯曲与胚芽鞘的尖端有关;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尖端,向光弯曲的部位是尖端以下的部位。在单侧光的照射下,使背光侧生长快,出现向光弯曲。 ②波森和詹森的实验结论:的确有一种化学物质可穿过明胶传递给下部。 ③温特实验结论:生长素的产生部位:胚芽鞘的尖端;生长素发挥作用的部位:尖端下部; 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尖端;生长弯曲的部位是:尖端下部 植物激素的概念----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称为植物激素。 (2)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①产生:幼嫩的芽、叶、发育中的种子 ②运输:极性运输,即从形态学的上端向形态学的下端运输,单向。 ③分布:植物体各个器官中都有分布,多数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 (3)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促进细胞的伸长。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特点:两重性 :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 生长素作用两重性表现的具体实例:①根的向地性;②顶端优势 顶端优势:植物的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到抑制的现象。解除方法为:摘掉顶芽。 顶端优势的原理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应用的实例是棉花摘心。 补充:①不同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同一器官,引起的生理功能不同,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②同一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不同器官上,引起的生理功能不同,原因:不同的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根〉芽〉茎 (4)生长素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①促进果实发育(例如无籽番茄(黄瓜、辣椒等),在没有受粉的番茄雌蕊柱头上涂上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可获得无籽果实。);②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枝条);③防止落花落果。备注:无籽番茄是未受直接涂生长素得到的,故染色体数是正常番茄的一半,无籽西瓜是多倍体育种得到的。 2、植物激素:生长素、赤霉素(GA)、细胞分裂素、脱落酸、乙烯(前两种促进,后三种抑制)

浙科版生物必修三忽略点

Controversy and Compromise -- Compulsory Tri-mined Areas “大多数、往往、主要(很少)、通常、一般来说、几乎”: 1、大多数情况下,不是单独一种激素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的平衡协调作用(它们的相对 浓度)控制着植物的生长和发育。P7 2、体液调节往往是在神经系统的影响下进行的。P17 3、主要的视区在大脑皮层枕叶的后部,主要的听区在颞叶的上部。P29 4、人体在安静时主要由内脏、肌肉、脑等组织的代谢过程释放热量。人体主要依靠增加肌 肉活动来增加热量。P30 5、皮肤是主要散热器官。P31 6、雄激素的主要成分是睾酮。P45 7、孕激素主要作用表现在妊娠时抑制子宫的运动,并刺激乳房准备哺乳。P45 8、当人的皮肤破损后,往往会引起局部炎症反应。P48 9、细胞免疫的主要目标是细胞外的病原体和毒素。P53 10、感染HIV以后,一般要经过很长的潜伏期(8-10年)才发病。P60 11、艾滋病人往往很消瘦,可能出现痴呆。P60 12、不同种类的动物,出生率相差很大,主要由动物性成熟的早晚、每次产仔数和每年生殖次数决定的。P64 13、种群数量通常在环境容纳量附近上下波动。P81 14、大多数种群呈非周期性波动,少数呈周期性波动。P82 15、一般来说,群落的层次越明显,分层越多,群落中的动物种类也越多。P85 16、大多数动物都只限于在1—2个层次上活动。P85 17、水生群落也有分层现象,其层次性主要是由光的穿透性、温度、氧气垂直分布决定的。P86 18、动植物残体的腐败、分解过程主要发生在底泥层。P86 19、群落的水平结构主要是指群落中的生物在水平方向上的配置状况。P86 20、陆地群落的水平结构很少是均匀的,沙漠里的灌木由于彼此竞争营养和水分倾向于均匀分布,但大多数群落中的生物都是呈集群分布或表现为斑块状镶嵌。P86 21、主要的陆地生物群落是森林、草原、荒漠和苔原。P91 22、北方针叶林是地球上最大的森林带,主要由常绿针叶林组成,是世界木材主要产地。P91 22、草原几乎完全由禾本科植物和阔叶草本植物组成。P92 23、苔原植物几乎完全依靠营养繁殖。P93 24、地球现存群落大多处于顶级状态。P97 25、陆地生态系统通常以腐食食物链为主,海洋反之。P101 26、一般来说,营养级位置越高,归属这个营养级的生物种类、数量、能量就越少,当某个营养级的生物种类、数量和能量少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不可能再维持另一个营养级存在了。P103 27、植物只能把照射到植物体上的太阳能的1%—2%转化为化学能储存下来,而能量从植物到植食动物或从植食动物到肉食动物的传递效率一般只有约10%。P110 28、大部分有机物是待生物死亡后被分解者降解为无机物的。P110 29、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常常趋向于稳态,使系统内部的所有成分彼此互相协调,保持稳定。P116

浙科版必修三《特异性反应》word教案

辅导教案 导学诱思 一、非特异性免疫 1?第一道防线:包括身体表面的物理屏障和化学防御。皮肤、消化、呼吸、泌尿、生殖 等管道的黏膜。 2?第二道防线:体液中杀菌物质:某些白细胞和血浆蛋白。 作用:对各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 思考:我们生活的环境中生活着许多细菌等病原体,可是我们并没有生病,知道主要 原因是什么吗? 提示:人体通过第一道和第二道免疫屏障阻挡细菌等病原体的侵入,保护我们的身体。 二、特异性免疫 1?免疫应答:针对特定病原体发生的特异反应。 2?免疫细胞:起源于骨髓中的淋巴干细胞,包括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 3?抗原: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物质。 4.抗体:B淋巴细胞合成能与特定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__________ 5?种类: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前者主要是浆细胞分泌的抗体起作用;后者主要靠效应T细胞使宿主细胞裂解死亡。 6?T细胞与细胞免疫 (1)感应阶段:即抗原的处理、呈递和识别阶段。 (2)增殖分化阶段: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产生大量的效应T细胞和少量的记忆T细胞。 (3)效应阶段:一部分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结合,分泌一种称为穿孔素的蛋白质,导 致靶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加,最终使靶细胞裂解或凋亡,靶细胞内的病毒等抗原失去了藏身之地,易与抗体结合,最终被清除掉。另一部分效应T细胞还能分泌淋巴因子,如白细胞介 素、干扰素等,能增强各种有关细胞的免疫功能。 7?B细胞与体液免疫 (1)感应阶段:少数抗原可直接刺激B细胞,使之长大并迅速分裂。多数抗原要先经 过吞噬细胞的吞噬、加工和处理,然后呈递给T细胞,再呈递给B细胞。

浙科版必修三《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word教案1

第1节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一.教材分析: 虽然学生学过多种类型的生态系统,以及生物群落的空间结构,这些都不足以让学生 明确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有机联系,不能真正理解“系统” 的含义;后3节课的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稳定性,又都是通过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流动来实现的。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既具体阐述了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之间通过营养而发生联系,帮助学生真正理解生态系统的含义,而且更是后面所学 内容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并掌握生态系统的营养成分及其营养结构,区别营养结构与空间结 构,理解生态系统四种成分的营养功能地位及其相互关系,理解营养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掌握营养级的概念以及营养级与食物链的关系。 2.能力目标:通过指导学生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其营养结构,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 3?德育目标:通过学习生态系统各组分的相互关系及食物网,渗透普遍联系的辩证观点的教育;通过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渗透“人是生态系统中一员”的观点,从而对学生进行生态观点的教育;通过学习相邻营养级生物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一分为二”的辩证思想。 三.教学重点: 生态系统的成分及其功能地位,营养结构及营养级的知识。 四.教学难点: 食物链、食物网、营养级三个概念的区别和联系,以及在食物链中后一营养级生物对前 一营养级生物的积极作用。 五?教学设计思路的理论依据: 从个性到共性和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规律,事物联系的普 遍性原理。 六.学法指导: 学生应尽量联系自已最熟知的一个具体生态系统,如一个水库或温州市景山森林生态系 统,甚至在课外到学校附近的某一个生态系统进行实地考察和研究,来分析、理解并掌握 生态系统的营养成分和作用,以及营养结构及其功能。 七.教师的教法: 通过师生互动对话和生生合作讨论、共同探究有关生态系统的营养成分和营养结构的知识为主,以有关PPT课件为辅完成教学目标。尽量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讨论、比较和归纳

2021浙科版必修三《特异性反应》word教案

2021浙科版必修三《特异性反应》word教案 导学诱思 一、非特异性免疫 1.第一道防线:包括躯体表面的物理屏障和化学防备。皮肤、消化、呼吸、泌尿、生殖等管道的黏膜。 2.第二道防线:体液中杀菌物质:某些白细胞和血浆蛋白。 作用:对各种病原体都有防备作用。 摸索:我们生活的环境中生活着许多细菌等病原体,但是我们并没有生病,明白要紧缘故是什么吗? 提示:人体通过第一道和第二道免疫屏障阻挡细菌等病原体的侵入,爱护我们的躯体。 二、特异性免疫 1.免疫应答:针对特定病原体发生的特异反应。 2.免疫细胞:起源于骨髓中的淋巴干细胞,包括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 3.抗原: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物质。 4.抗体:B淋巴细胞合成能与特定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5.种类: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前者要紧是浆细胞分泌的抗体起作用;后者要紧靠效应T细胞使宿主细胞裂解死亡。 6.T细胞与细胞免疫 (1)感应时期:即抗原的处理、呈递和识别时期。 (2)增殖分化时期:T细胞同意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产生大量的效应T细胞和少量的经历T细胞。 (3)效应时期:一部分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结合,分泌一种称为穿孔素的蛋白质,导致靶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加,最终使靶细胞裂解或凋亡,靶细胞内的病毒等抗原失去了藏身之地,易与抗体结合,最终被清除掉。另一部分效应T细胞还能分泌淋巴因子,如白细胞介素、干扰素等,能增强各种有关细胞的免疫功能。 7.B细胞与体液免疫 (1)感应时期:少数抗原可直截了当刺激B细胞,使之长大并迅速分裂。多数抗原要先通过吞噬细胞的吞噬、加工和处理,然后呈递给T细胞,再呈递给B细胞。

浙江省普通高中作业本生物必修三答案

1~5 BBAAD 6~8ADC 9(1)被HIV感染的细胞,使其裂解死亡相应抗体(2)被感染转录被转录蛋白质外 壳RHA和蛋白质外壳新的HIV 单元练习 1~5DDBDD 6~10DCDCD 11~15DAACB 16~20ACDBA 21(1)抗原抗体(2)免疫(3)康复的SARS患者的血清中有可以杀死SARS病毒 的抗体和相应的记忆细胞。 22(1)寄生(2)a c (3)多而快(4)体液细胞(5)已获得免疫(已产 生抗体和相应的记忆细胞) 23(1)①较快地产生更多的对抗芽疱杆菌毒素的抗体②主动转运(2)①对照实验原则 ②对未经免疫接种的绵羊同时注射等量毒性极强的炭疽芽疱杆菌③未经免疫接种的绵阳 全部死亡。 第四章 第一节 l. B 2.出生个体数总个体数大于计划生育 3.(1)增长衰退 (2)逐渐增大逐渐减小 4.两性l∶l 5.空间 或面积种群动态6.A 7.D 8.C 9、A 11(1)D (2)B、C (3)C (4) 增长稳定甲 第二节 1.无限无限很慢越来越快 J 2.A 3.A 4.有 限有限 S 环境容纳量 K 5.加速 K/2 减速在K值上下波 动 6.D 7.A 8.B 9.D 10.B 11.B 12.⑴①时间④曲线图(或表格) (2) 第三节种群的数量波动及调节 l. C 2.A 3.出生率死亡率环境容纳量周期性非周 期性 4.气候食物疾病寄生捕食气候温度湿 度 5.D 6.行为调节内分泌调节 7、调节优势雄鸟资源8、下降增加上升9~12BABD 13①周期性波动②非周期性波动③外源性调节因素④内源性调节因素

1~5BDADD 6~10BACCC 11、(1)N=(M*n)/m (2)144 高(3)8/9(32/36)(4)2.5:1 12(1)1605 (3)见下图“J”形 13(1)B A D (2)培养液较多,与空气接触面积较小,故供养较少(4)葡萄糖溶度较低,营养物质较少(4)摇匀培养液后再取样培养后期的样液应稀释后在计算 第五章 第二节 1~5CDDCB 6~8DAD 9(1)垂直①④②③(2)阳光湿度(3)时间 第四节 1、D 2、C 3、B 4、250~800mm 5、D 6、不足150mm 大于 7、C

浙江省普通高中作业本生物必修三答案

第三节 1~5 BBAAD 6~8ADC 9(1)被HIV感染的细胞,使其裂解死亡相应抗体(2)被感染转录被转录蛋白质外壳RHA和蛋白质外壳新的HIV 单元练习 1~5DDBDD 6~10DCDCD 11~15DAACB 16~20ACDBA 21(1)抗原抗体(2)免疫(3)康复的SARS患者的血清中有可以杀死SARS病毒的抗体和相应的记忆细胞。 22(1)寄生(2)a c (3)多而快(4)体液细胞(5)已获得免疫(已产生抗体和相应的记忆细胞) 23(1)①较快地产生更多的对抗芽疱杆菌毒素的抗体②主动转运(2)①对照实验原则②对未经免疫接种的绵羊同时注射等量毒性极强的炭疽芽疱杆菌③未经免疫接种的绵阳全部死亡。 第四章 第一节 l. B 2.出生个体数总个体数大于计划生育 3.(1)增长衰退 (2)逐渐增大逐渐减小 4.两性l∶l 5.空间或面积种群动态 6.A 7.D 8.C 9、A 11(1)D (2)B、C (3)C (4) 增长稳定甲 第二节 1.无限无限很慢越来越快 J 2.A 3.A 4.有限有限 S 环境容纳量 K 5.加速 K/2 减速在K值上下波 动 6.D 7.A 8.B 9.D 10.B 11.B 12.⑴①时间④曲线图(或表格) (2) 第三节种群的数量波动及调节 l. C 2.A 3.出生率死亡率环境容纳量周期性非周期性4.气候食物疾病寄生捕食气候温度湿度 5.D 6.行为调节内分泌调节 7、调节优势雄鸟资源8、下降增加上升9~12BABD 13①周期性波动②非周期性波动③外源性调节因素④内源性调节因素 单元练习

1~5BDADD 6~10BACCC 11、(1)N=(M*n)/m (2)144 高(3)8/9(32/36)(4)2.5:1 12(1)1605 (3)见下图“J”形 13(1)B A D (2)培养液较多,与空气接触面积较小,故供养较少(4)葡萄糖溶度较低,营养物质较少(4)摇匀培养液后再取样培养后期的样液应稀释后在计算 第五章 第二节 1~5CDDCB 6~8DAD 9(1)垂直①④②③(2)阳光湿度(3)时间 第四节 1、D 2、C 3、B 4、250~800mm 5、D 6、不足150mm 大于 7、C

最新浙科版必修三《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教案

最新浙科版必修三《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教案 【教材分析】 (浙科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神经系统的功能,是神经系统结构的延伸,并为神经系统内容做个总结。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反射,并在日常生活中机体有体现体温调节的现象,但在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中对体温调节等并没有鲜明的认识,故学生对本部分知识的学习主要是一个同化的过程。与此同时,本节课学生已是高中二年级,其认知能力不断提高,其想象力、观察力、记忆力、分析综合思维能力等都有明显的提高。结合以上特征,我将采用循序渐进教学方法、案例分析、多媒体辅助教学方法,结合日常生活实例,能增强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阐明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形式——反射 2、简述大脑皮层的功能 3、举例说明神经系统对机体的分级调控 4、描述体温调节 能力目标: 1、学生培养了看图提炼信息能力 2、模仿寒冷时机体调节情况,描述炎热时机体调节情况 情感与态度目标: 1、透过纷繁复杂的生命现象揭示事物普遍联系,建立唯物主义世界观

2、通过对日常案例的分析,形成生物与生活相联系的生物学观点 教学重点: 1、举例说明神经系统对机体的分级调控 2、描述体温调节 教学难点: 1、举例说明神经系统对机体的分级调控 2、描述体温调节 【教学方法】 结合教学目标及学情分析,我主要采用循序渐进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方法。对于本节课重难点神经系统对机体的分级调控以及体温调节,主要通过案例分析(排尿反射、体温调节),结合日常生活,能增强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 【课时安排】 第二章第二节共分为三课时,本小节为第三课时,时间为45min 【教学过程】 【过渡】谁还记得反射的概

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全书知识点总结精编

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全书知识点总结精编 第一章植物生命活动调节 一、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1880年,达尔文父子:发现植物具有向光性;得出结论: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尖端,生长和弯曲的部位是尖端下面一段;推测:有某种化学物质从苗尖端传递到了下面。 1913年,波森.詹森:得出结论:的确有一种化学物质从苗尖端向下传递。 1926年,温特:用琼脂快收集该种物质,并再次证明:苗尖中确实存在一种促进生长的化学物质。后来被命名为生长素。 20世纪30年代,其他科学家:确定了生长素的化学本质,它是一种小分子有机物——吲 哚乙酸,由色氨酸合成。 二、生长素的产生或存在部位:顶芽、幼叶、胚 三、生长素的运输方式:主动转运;运输特点:极性运输(形态学上端到形态学下端);运 输方向:苗尖端横向运输,尖端下面一段纵向运输 四、影响生长素分布的因素: ①单侧光(单侧光下,背光一侧分布多、生长快,表现为向光性);②重力 (重力作用下,向地一侧分布多) 五、生长素的作用:促进生长(促进细胞伸长) 作用特点: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如顶端 优势、根的向地性、除草剂的使用(高浓度抑制双子叶杂草生长,低浓度促进单子叶农作物生长)、植物不同部位对不同浓度生长素的反应(见右图)。 六、生长素类似物(萘乙酸、2,4-D等)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防止落花落果;促进果实发育、获得无子果实;促进扦插枝条生根;除杂草 七、其它植物激素(包括生长素类、细胞分裂素类、赤霉素类、脱落酸和乙烯) 前三种主要是促进植物生长的,后两种与植物的衰老、成熟、对不良环境发生响应有关。

激素往往是在植物体的某一部位产生,然后运输到另一部位起作用的。所以植物激素是植物体内信息的化学载体,起着信息传递的作用。当植物的特定部位感受到外界的刺激时,会引起该部位激素浓度或比例的改变,从而引起植物发生相应的响应。每种激素的作用决定于植物的种类、激素的作用部位、激素的浓度等。 大多数情况下,不是单独一种激素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的平衡协调作用控制着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人们常把天然的植物激素和人工合成的类似化学物质合称为植物生长物质或植物生长调节剂。 八、植物激素的应用:①促进种子萌发(如细胞分裂素、赤霉素。抑制萌发:脱落酸)、②促进生根、③加速生长、④抑制生长、⑤引起无子果实的形成(如生长素引起无子番茄的形成、赤霉素引起无子葡萄的形成)、⑥果实的催熟(如乙烯)、⑦果蔬的储藏保鲜(如细胞分裂素) 第二章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一、内环境与稳态: 1、单细胞与多细胞动物进行物质交换的区别:单细胞直接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多细胞动物的绝大多数细胞必须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内环境即细胞外液,包括 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细胞内液 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组织液 (内环境)淋巴 3、内环境维持稳态(相对稳定的状态)的意义:是细胞正常生存的必要条件。 4、内环境中不存在的成分:细胞内的糖元、胞内酶(如呼吸酶)、膜蛋白、血红蛋白;消化道中的消化酶 二、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高中生物浙科版高二必修三教学案:第四章_第一节_种群的特征_word版有答案

第一节种群的特征 1.种群是指占有一定空间和时间的同一物种个体的集合体。它由不同性别 和不同年龄的个体组成。通常一个物种包含很多种群,种群和种群之间存在 地理隔离,只有同一种群内的个体才能互配繁殖。种群长期隔离会导致亚种 和新种的形成。可见,种群是物种的具体存在单位、繁殖单位和进化单位。 2.种群的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结构和性比率、种群 分布型、存活曲线等,其中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死亡率、 年龄结构和性比率等是种群内个体特征的统计值,而密度和分布型则是种群 所特有的。 3.出生率、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兴衰的晴雨表,出生率减去死亡率就是种 群的自然增长率。 4.年龄结构有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三种类型,根据年龄结构可以预 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5.种群分布型包括集群分布、均匀分布和随机分布。存活曲线包括凸形、 对角线形和凹形。 对应学生用书 P41 种群的数量特征 1.出生率、死亡率 (1)概念:出生率一般用单位时间出生个体数占种群总个体数的百分数或千分数表示。死亡率一般用单位时间死亡个体数占种群总个体数的百分数或千分数表示。 (2)决定出生率的因素:不同种类的动物,出生率相差很大,主要是由动物性成熟早晚、每次产仔数和每年生殖次数决定的。 (3)自然增长率:出生率减去死亡率就是种群的自然增长率。 (4)作用:是决定种群兴衰的晴雨表。 2.年龄结构 (1)概念: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各个年龄组个体数量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关系,并常用年龄金字塔图形

来表示。 (2)年龄结构的类型[连线]: (3)作用:可带给我们关于种群未来数量动态的信息。 3.性比率 (1)概念:指种群内两性个体数量的相对比例。 (2)作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密度。 4.种群密度 (1)概念:种群密度是指某个种群在单位空间或面积内的个体数量。 (2)作用:是决定生物的益或害、狩猎或禁猎、防治或不防治的依据,也是检查保护效果和防治效果、进行害虫预测预报及研究种群动态的基础。 1.试判断下列各项所述是否是种群。为什么? (1)某池塘中所有的鱼。 (2)一块农田中全部长出种子的玉米。 (3)一个班级中的所有同学。 提示:(1)不是;(2)不是;(3)不是。因为种群是指占有一定空间和时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必须保证“同种”和“总和”,必须由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的个体组成。 2.种群m不同年龄段的个体数如下图所示,试预测该种群未来的数量动态趋势。 提示:该种群未来数量动态趋势为增多。因为种群m的生殖前期个体数多,生殖后期个体数少,即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3.根据种群密度的概念判断“一块麦田中所有蝗虫的数量”是对种群密度的描述吗? 提示:不是。因为种群密度的概念强调的是“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种群的个体数”,而一块麦田不是对“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的描述,种群数量不等于种群密度。 4.某种群在一年时间里新增个体数为356个,则该种群的出生率为356,对吗?

2016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

生物必修三学考知识点 一、植物激素调节—生长素 (一)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1、达尔文父子实验 结论:苗尖端是感光部位 推测:有某种化学物质从苗尖端传递到了下面 2、波森?詹森实验 证明:的确有一种化学物质由苗尖端向下传递 3、温特实验 说明:苗尖中确实存在一种能够促进生长的化学物质—生长素 4、生长素的化学本质—吲哚乙酸 (二)向光性的原因 由于生长素分布不均匀造成的,单侧光照射后,胚芽鞘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一侧,因而引起两侧生长不均匀从而造成向光弯曲。 (三)生长素的运输方向 极性运输:形态学上端到形态学下端 (四)生长素的合成 幼嫩的芽、叶,发育的种子 (五)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促进植物生长,促果实发育、促扦插枝条生根。具有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根 < 芽 < 茎) 体现生长素两重性的例子:顶端优势、根的向地生长 植物生长是多种激素相互协调、共同调节的结果。 植物生长调节剂由人工合成,如2,4—D 。 二、内环境与稳态 1、单细胞动物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多细胞动物的细胞则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间接进行物质交换。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稳态主要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稳态意义: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三、神经系统 1、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区别 血浆(A) 组织液(C) 淋巴(B)

比较项目神经调节体液调节 作用途径反射弧体液运输 反应速度迅速较缓慢 作用范围准确、比较局限较广泛 作用时间短暂比较长 2、神经系统的作用 人和动物的神经系统能感受体内、外环境的变化,并相应地调节人和动物多方面的活动,对内能协调各器官、各系统的活动,使它们相互配合形成一个整体,对外使人和动物能适应外部环境的各种变化。 3、神经元 种类:运动神经元,感觉神经元,中间神经元 结构:一般包含树突,胞体和轴突 特性:神经元是一种可兴奋细胞,其基本特性是受到刺激后会产生神经冲动并沿着轴突传送出去。 4、动作电位(去极化、反极化、复极化) 神经冲动的传导就是动作电位的传播 膜电位静息:外正内负刺激:外负内正 兴奋的传导的方向:双向 5、反射 神经系统的基本方式度是反射。 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四、体温调节 寒冷:正常体温→低于正常体温→下丘脑感受到变化→通过神经-体液调节 体温回升←汗腺分泌减少,毛细血管收缩;肌肉和肝脏等产热增多 减少散热减少散热 炎热:正常体温→高于正常体温→下丘脑感受到变化→通过神经-体液调节 体温下降←汗腺分泌增加,毛细血管舒张;肌肉和肝脏等产热减少 增加散热减少散热 恒温动物在低温环境中要及时减少散热,增加产热,而在高温环境中要减少产热,增加散热,这样才能维持体温相对稳定。 1、人在安静时主要由内脏、肌肉、脑等组织的代谢过程释放热量。 2、在寒冷环境中,寒冷刺激皮肤冷感受器引起骨骼肌不由自主地反射性收缩(战栗)。

2019-2020年高中生物浙科版必修三教学案:第四章 第三节 种群的数量波动及调节(含答案)

2019-2020年高中生物浙科版必修三教学案:第四章第三节种群的数量波动及调节(含答 案) 1.种群是一个动态系统,种群中的个体数量是随时 间而变化的,这就是种群数量波动。 2.种群数量波动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动以及 环境条件的改变引起的。 3.大多数种群呈非周期波动,少数种群呈周期波 动。 4.调节种群数量的外源性因素包括气候、食物、 病原物和寄生物、捕食等。 5.调节种群数量的内源性因素包括领域行为、内 分泌调节等。 对应学生用书 P50 1.种群数量的波动 种群中的个体数量是随时间而变化的,是一个动态系统。 2.引起波动的因素 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动以及环境条件的改变。 3.波动类型 环境容纳量只代表种群数量的一个平均值,实际的种群数量在这个值的上下波动,波动幅度有大有小,可以是周期波动,也可以是非周期波动,大多数属非周期波动。 4.周期波动 (1)少数物种的种群数量波动表现出周期性,即波动在两个波峰之间相隔的时间相等。 (2)种群的周期波动现象主要发生在比较单调的高纬度环境中,如北方针叶林和苔原地带。 1.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有哪些? 提示:影响因素包括自然因素(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和人为因素(人类活动的影响)。 2.自然条件下,种群数量会如何变化?

提示: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数量还会急剧下降甚至消亡。 3.如何区分种群的波动是周期还是非周期? 提示:根据该种群波动在两个波峰之间相隔的时间是否相等。 1.种群波动的原因 种群波动是指处于平衡状态的种群,随时间发展其种群数量围绕某一饱和量上下波动的现象。 (1)环境条件变化可引起种群数量波动,如干旱、酷暑、严冬、流行疾病等因素可使种群数量减少;而温和、湿润、风调雨顺等年景会使种群数量增加等。 (2)种群自身特性也可引起种群大小波动,例如种群增长率随密度改变而变化时,种群动态可以表现为不同的类型,包括稳定、有规则波动和无规则波动等。 2.自然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常见类型 (1)季节变化:主要与环境季节性变化和生物适应性相关,同时也受种间关系(主要是食物关系)所影响。 (2)年变动:如旅鼠、北极狐3~4年周期;美洲兔、加拿大猞猁9~10年周期。 (3)种群数量的非周期性变动:根据现有长期种群动态记录,大多数生物属于不规则的。由环境的非周期性突然变化引起,如一些突发性的自然灾害。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的非周期性变化也起很大作用。 (4)种群暴发或大发生(如蝗灾、赤潮)。 3.种群的动态变化图示 1.种群数量的外源性调节因素 (1)气候是对种群影响最强烈的外源性因素,特别是极端的温度和湿度,如沙漠地区的啮齿类动物和鸟类的种群数量总是与降雨量有着直接的关系。

2018-2019学年浙科版必修三 人类与环境 单元测试

人类与环境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如图为生态系统结构的关系图,a代表的成分是() A.生产者B.消费者 C.分解者D.不能确定 答案 B 解析依据箭头关系判断,图中a、b、c依次为消费者、生产者和分解者。2.(2016·浙江10月学考)酸雨产生的多种危害中,不包括() A.伤害陆地植物B.破坏水体生态平衡 C.产生温室效应D.破坏土壤肥力 答案 C 解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化石燃料大量燃烧,使得CO2在短时间内大量释放,打破了碳循环的平衡,与酸雨无关。 3.如图为一个简单的食物网,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植物→甲虫→雀鸟 A.该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构成生物群落 B.甲虫为一级消费者,雀鸟属于第二营养级 C.若甲虫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则能呈现指数增长 D.若植物被农药污染则雀鸟是最大的受害者 答案 D 解析参与食物网构成的是生态系统的生产者和各级消费者,因缺少分解者,所以该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不能构成生物群落,A项错误;甲虫为一级消费者,雀鸟属于第三营养级,B 项错误;即使是甲虫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因资源和空间有限,甲虫也不能呈现指数增长,C项错误;若植物被农药污染,因雀鸟所处的营养级最高,其体内农药的积累量最大,所以雀鸟是最大的受害者,D项正确。 4.(2017·浙江金华十校联考)造成全球各地普降酸雨的原因是大气中() A.二氧化碳的增加B.臭氧的增加

C.氮、硫氧化物增加D.放射性物质增加 答案 C 解析酸雨是指溶液pH小于5.6的雨水,正常雨水的pH约为6;酸雨主要由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经过复杂的大气化学反应,被雨水吸收溶解而成。二氧化碳排放过多会引起温室效应,不是形成酸雨的气体。 5.在下列生物中,属于分解者的是() A.蓝细菌B.蝗虫C.蘑菇D.小麦 答案 C 6.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指() A.照射到该系统的全部太阳能 B.照射到该系统所有植物体上的全部太阳能 C.该系统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 D.生产者传递给消费者的全部能量 答案 C 7.下列实践活动,利用了“环境容纳量”的相关原理的是() ①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濒临灭绝的动植物②科学确定捕鱼的时间和数量,保证捕鱼可持续进行③向森林喷洒农药来防治蝗灾④禁止捕蛇来防治田间的鼠灾 A.①②③④B.①②④ C.②③④D.②④ 答案 B 解析环境容纳量是指在环境资源不受破坏的情况下,特定环境所能容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若要保护珍稀动物,就要提高环境容纳量,如建立自然保护区;若要消灭有害生物,就要降低环境容纳量,如放养天敌;科学确定捕鱼时间和数量是控制种群数量维持在K/2,以保证最大的种群增长速率;喷洒农药是杀死害虫,并未改变害虫的环境容纳量。8.(2018·嘉兴质检)某同学跟随父母到某鸟类自然保护区游玩,看到水边的草丛中有许多鸟蛋。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角度来说,该同学最合理的做法是() A.尽快离开草丛,不要惊扰鸟类 B.收集不同鸟蛋,做成标本 C.收集不同鸟蛋,人工孵化养殖 D.收集不同鸟蛋,用于保护鸟类宣传 答案 A 解析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有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其中最有效的是就地保护,故该同学最合理的做法是尽快离开,不要惊扰鸟类。

浙科版必修三《生态系统稳定性》word教案

辅导教案 导学诱思 一、生态系统的稳态 1?稳态的原因: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2.调节方式:反馈调节。 (1)反馈调节:当生态系统中的某一成分发生变化的时候,它必然会引起其他成分出 现一系列的相应变化,这些变化最终又反过来影响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这个过程叫反 馈调节。 (2)类型 ①负反馈:最常见,反馈的结果是抑制和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 ②正反馈:很少见,加速最初所发生的变化,其作用常常使生态系统远离稳态。 思考:我国蓟县盘山有一片原始森林,那里树木郁郁葱葱,百鸟争鸣,风景秀丽迷人, 当地人称之为八仙桌子”。科学家去八仙桌子”调查过,发现那里害虫种类非常多,但是那里却从未出现害虫的大发生,也未造成大的伤害。试分析其原因。 提示:该地生物种类繁多,营养结构复杂,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强,各种生物能够保持相对稳定,因此不会发生害虫的大爆发。 3.生态系统的发展趋势:向物种多样化、结构复杂化和功能完善化的方向发展。 二、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1.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持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稳定。 2.人类的活动与稳态的关系:人类的活动除了要讲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处,还必须特别注意生态效益和生态后果,以便利用自然的同时能基本保持生物圈的稳态。 思考:我国的黄土高原最初是一个森林茂密、郁郁葱葱、山清水秀之处,后来由于人 们乱砍滥伐,使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变成了不毛之地。近十几年来,政府不断对黄土高原进 行治理,生态环境有所改善。但还没有完全恢复原貌。试分析以上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提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当外界干扰因素超过这个限度时,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状态就遭到破坏;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较差。 合作探究 探究一:正确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 生态系统和稳定性是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它的结构和功能能够保持相对稳定时, 表现出来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高考生物】浙科版生物必修三

(生物科技行业)浙科版生 物必修三

浙科版生物必修三 第一章<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重难点 【知识体系】 一、植物的向性运动: 1、向性运动的概念: 植物体受到单一方向的外界刺激而引起的定向运动,称为向性运动。 2、向性运动的意义: 是植物对于外界环境的适应性。 二、生长素的发现: 1、1880年,达尔文研究光照对金丝雀草胚芽鞘生长的影响. 胚芽鞘受单侧光照射弯曲生长 胚芽鞘对光刺激敏感的部位是:尖端 切去尖端的胚芽鞘既不直立生长,又不弯曲,说明:尖端决定胚芽鞘的生长和弯曲 达尔文推想: 胚芽鞘的尖端可能产生某种物质,这种物质在单侧光的照射下,对胚芽鞘下面的部分产生某种影响。 2、1928年,荷兰科学家温特: 温特的实验说明: 胚芽鞘的尖端确实产生了某种物质,这种物质从尖端运输到下部,并且能够促使胚芽鞘下面某些部分的生长。 在顶端喷洒生长素:生长、不弯曲

3、1934年,荷兰科学家郭葛等人从植物中分离出并且鉴定这种物质是吲哚乙酸,因为它能促进植物的生长,故取名生长素。 三、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作用,往往具有两重性。 一般来说: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植物的生长,高浓度的生长素抑制植物的生长,甚至杀死植物。 1、对向光性的解释 单侧光使生长素背光侧比向光侧分布得多 生长素促进生长 2、植物的顶端优势: 植物的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到抑制的现象叫做顶端优势。 顶芽产生生长素向下运输,大量积累在侧芽部位 3、茎的背地性和根的向地性 四、生长素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生长素类似物的应用 ?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 ?防止落花落果。 ?促进果实发育。 【历年真题解析】 1.(08山东卷)拟南芥P基因的突变体表现为花发育异常。用生长素极性运输抑制剂处理正常拟南芥,也会造成相似的花异常。下列推测错误的是()

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单元测试题及答案全套

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单元测试题及答案全套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下图1和图2是生长素发现的两个相关实验。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图1是达尔文的向光性实验,图2是荷兰科学家温特利用琼脂块探究胚芽鞘尖端产生某种物质的实验②图1实验能够说明向光性的产生与尖端有关,感光部位是尖端③图2实验说明能够产生促进生长物质的部位是尖端下部④根据图2实验可以推测:植物的弯曲生长可能和促进生长物质的分布不均匀有关⑤两个实验均能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了生长素 A.①②④B.①③⑤ C.①②⑤D.①③④ 解析:选A图1是达尔文向光性实验,该实验通过对照说明感光部位是胚芽鞘尖端,弯曲部位是尖端下面一段。该实验不能说明胚芽鞘尖端产生了生长素。图2是温特的实验,该实验说明尖端能产生某种物质,这种物质能促进生长。若这种物质在两侧分布不均匀,分布多的一侧由于生长快而向对侧弯曲。 2.将一玉米幼苗固定在支架上,支架固定在温、湿度适宜且底部有一透光孔的暗室内。从下图所示状态开始,光源随暗室同步缓慢匀速旋转,几天后停止于起始位置。此时,幼苗的生长情况是() A.根水平生长,茎向上弯曲 B.根水平生长,茎向下弯曲 C.根向下弯曲,茎向上弯曲 D.根向下弯曲,茎向下弯曲 解析:选B对茎来说,由于一直匀速旋转,从重力角度考虑,各个地方生长素都分布均匀,但由于一侧始终有光源,因此最终向光生长;对根来说,由于一直匀速旋转,各个地方生长素都分布均匀,故水平生长。 3.下列有关生长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在植物体内可以进行极性运输和非极性运输 B.在植物体内分布很少,主要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

浙科版必修三5.2《植物的生长型和群落结构》word教案

第1、2节群落的物种组成和优势度、群落结构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五章第一节、第二节内容。主要包括群落的概念、群落的物种组成和优势种,植物的生长型和群落结构。在学习种群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群落的概念和结构等相关知识,为前面知识作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同时也是为后面生态位、生态系统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让学生能充分认识从个体到种群再到群落,以及生态系统的整个生命体系知识把握了方向,是学习的重点,也是承上启下的关键内容。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种群的特征、增长方式和数量波动及调节,并且对整个生命体系的组成 的认识也具有一定基础。通过前面的学习,为本章相关概念掌握奠定基础;同时,本节内容主要采用自学、讨论、比较法来学习知识,高二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和事物想像能力,能通过阅读课本进行归纳,并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展讨论比较,通过实例的观察和思考落实课标内容。另外,这节内容对学生知识储备要求较高,农村山区学生接触自然较多,容易理解相关概念,而其他学生缺少自然常识的了解,应该多设置图片和实例加以分析,弥补和增强学生的知识储备。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举例说出群落的概念。②简述物种丰度和群落的物种组成。③举例说出优势种的主要识别特征。④描述群落的垂直结构、水平结构和时间结构。 2?能力目标:①通过阅读、思考,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②组织讨论提高交流能力,尝试列表比较不同概念的区别, 3.情感目标:小组讨论交流,增进友情。 四、教学重难点 第一节《群落的物种组成和优势度》的教学重点是物种丰度和优势种。第二节《植物的生长型和群落结构》的教学重点是群落的垂直结构、水平结构和时间结构。难点是群落的时间结构。将两节内容通盘考虑,合用1课时。采用幻灯片创设情境设计相关问题组织学生阅 读、分析讨论的形式,通过补充生物实例,增进感性认识,理解优势种的概念。通过对学生 熟悉的森林中植物和动物分布实例和展示幻灯片分析群落的垂直结构、水平结构和时间结构。通过对森林(或池塘、草地)植物与动物分布等实例辨别群落的垂直结构、水平结构和时间结构。对本节难点的教学可采用创设情境设计相关问题组织学生阅读、分析讨论的形式。 五、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一些说明物种丰度的实例、幻灯片,群落结构的幻灯片,学校周围山区植被或绿化带的照片。 学生准备:对校园绿化区域以及学校周边绿地或林区进行观察。 六、教学过程 1?群落的概念 展示“森林”图片,分析种群与群落的关系和群落的概念,知道群落中各物种是个有机的组合,生命体系是个有机的整体。 【提问】图示的结构是什么?它由什么单位组成?。 讨论分析:群落是在一定空间内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体。它是具有一定的结构、种类构成和种间相互关系,是通过长期发展和自然选择保存下来的,是各个物种适应环境和彼此相互适应过程的产物。 【板书】群落:在一定空间内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体。(是各个物种适应环境和彼此相互适应过程的产物,因此具有一定的结构、种类组成和中间关系。

2021浙科版必修三《内环境与稳态》word教案

2021浙科版必修三《内环境与稳态》word教案 [教学目的]明白得内环境的知识;明白得体内细胞物质交换是通过内环境而实现的;明白得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及其意义。 [重点难点]重点:稳态的概念及其意义。 难点:稳态的概念。 [教学过程] 1、内环境 (1)内环境的概念 (2)内环境的组成和关系 内环境是细胞外液构成的体内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体内细胞和内环境之间能够进行物质交换。血浆中的水分和一切能透过毛细血管壁的物质都能够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细胞间隙形成组织液,绝大部分组织液能够通过毛细血管壁又回到血浆中,小部分组织液可透过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液经淋巴循环到达左右锁骨下静脉回到血液中。 2、稳态的概念 (1)缓冲物质 概念 组成 作用 (2)稳态概念 (3)意义 [疑难辨析] 一、体内细胞的气体交换 (一)单细胞动物的气体交换直截了当与环境进行气体交换 (二)多细胞动物的气体交换通过呼吸系统和内环境而实现的。 包括:1、外呼吸 2、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3、内呼吸 二、体内细胞与外界的物质交换

与新陈代谢直截了当有关的四个系统是循环、呼吸、消化、泌尿系统。但其他各种器官、系统与新陈代谢也都有一定的关系,例如:内分泌、神经系统对新陈代谢起着调剂作用。 三.尿液的形成: ⑴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将血液过滤,形成原尿(每日约150----180升); ⑵肾小管的重吸取作用将原尿中对人体有用的物质重新吸取回血液,剩余物为尿液(含尿素、水和部分无机盐), 排尿不仅是排出废物,而且对调剂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含量,使内环境成分保持相对稳固起重要作用。 四.排泄和泌尿的区别:排泄是将体内代谢终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代谢终产物是指含氮废物(如尿素、尿酸等)、二氧化碳、代谢中产生的余外的水分和无机盐。 排泄有三条途径:人体中除二氧化碳以外的大部分代谢终产物通过泌尿系统排出体外;二氧化碳的排出是由呼吸系统来完成的,同时也排出了少量的水分;出汗也是一种排泄方式,可排出少量的水、无机盐和尿素,同时出汗还具有调剂体温的作用。 由此可知泌尿是一种排泄途径,但排泄的概念远比泌尿为大。此外,粪便的要紧成分是食物残渣,故排粪不能称作为排泄,而称作排遗 [练习] 1人体中占体液总量百分比最大的是() A.细胞内液 B.细胞外液 C.血液 D.淋巴液 2在下列物质中,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A.血液和组织液 B.组织液和淋巴 C.淋巴和血液 D.血浆 3毛细淋巴管壁由单层上皮细胞组成,这层细胞所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 A.淋巴 B.组织液 C.血浆 D.淋巴和组织液 4血浆中的水来自() A.组织液、细胞液 B.消化道、组织液、淋巴 C.淋巴、组织液 D.血浆、消化道 5脂类物质被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取后,输送到各部分组织细胞,依次通过的内环境是()①血浆②组织液③淋巴 A。①③② B。②③① C。①② D。②③①② 6下列各项中,是血液中一对缓冲物质的是()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