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我们周围的空气

我们周围的空气

我们周围的空气
我们周围的空气

我们周围的空气

——小结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空气的组成成分,知道氧气的物理性质,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及氧气的制

取。

2.过程与方法:引导、小结及巩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总结知识、知道重点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氧气的制取。

2.难点:氧气的工业制法及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操作过程。

三.教学方法:归纳总结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带有火星的木条在氧气里燃烧把带有

火星的

木条伸

到盛有

氧气的

集气瓶

带火

星的

木条

复燃

说明

氧气

能支

持燃

(2)性质实验

实验名称实验现象文字表

达式

实验装置图注意

事项空气中氧气中

硫与氧气①淡蓝

色火

焰;②放

热;③生

成有刺

激性气

味的气

体。

①蓝紫色

火焰;

②放热;

③生成有

刺激性气

味的气体

硫 + 氧

二氧化

硫要

少量

木炭与氧气在空气

中发出

红光

在氧气中

燃烧发出

白光,产

生能使澄

清石灰水

变浑浊的

气体

碳+

氧气

氧化碳

红热

的木

炭应

缓慢

插入

盛满

氧气

的集

气瓶

点,在抄没有

认真看PPt上

的装置图,知

道如何操作氧

气的验证实验

先跟着老师回

顾硫、木炭、

铁丝等物质在

空气中和在氧

气中的燃烧现

看ppt中的表

格并在笔记本

上认真画出表

格并抄写主要

内容,下去在

做整理

记忆硫在空气

中和氧气中颜

色的不同;

记忆木炭在空

气中和氧气的

力和记忆能力

设计两个表格,

一个是氧气的

验证实验,一个

是氧气的性质

实验,表格的形

式特别清楚。一

目了然就只知

道实验名称、实

验现象等是什

性质实验:由于

中考时会考到

典型物质的燃

烧现象描述,而

描述现象肯定

有条件,的说是

在空气中还是

在氧气中,所以

这样的设计便

于学生记忆,同

时培养学生的

记忆方法

文字表达式、注

意事项都是考

的点

我们周围的空气复习课教案

课题:我们周围的空气课型:复习课 周村区北郊中学:杨玉钢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知道空气的主要成分和用途。 2、知道化学式的含义,能根据化合价写化学式,根据化学式求某种元素的化合价。掌握根据化学式的计算。 3、学会制取氧气的方法,知道氧气的性质。 4、了解催化剂、氧化反应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1、通过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的实验,学会测定气体中某组分体积分数的方法; 2、通过复习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和性质,学会制取气体和研究气体性质的思路和方法。 3、通过化合价与化学式的复习,掌握有关计算技巧,形成举一反三、灵活应用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空气污染对环境的影响,养成关注自然和爱护自然的情感。 2、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使学生懂得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用途又体现性质的辩证唯物主义关。 学情分析 第一,本课题是学生第一次系统地学习物质,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逐步学会认识物质的一般方法。 第二,学生对实验探究还刚起步,所以,学生对实验探究的意识、信心及方法步骤,需要在老师的不断引导下,逐步增强、提高和掌握。 第三,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还刚刚开始,还处于盲目阶段,所以让学生通过观察程序,对实验的观察和描述做到系统、准确,是需要老师引导的。 第四,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根据学生认识上的特点,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要突出实验,让学生有了感性认识,为增强效果,并对实验作了一定的改进;教学中,多采用了多媒体手段,充分利用图片、影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知欲。通过实验探索和讨论交流,认识氧气的化学性质;启发和引导学生通过对实验信息的分析,认识化学变化及其基本特征,同时使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学会观察实验和实验探索方法,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教法分析 首先,从思维的认知规律来看,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或多媒体电教手段,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因此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和调动好学生的积极性,不断提供动脑的问题情景,提供动手的练习机会,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是学好本单元知识的关键。 其次,从知识的认知规律来看,一般包括学习物质的性质、制法、用途、在自然界的存在形式等方面的内容。其中物质的性质是核心内容。在学习氧气时,首先要牢固把握氧气的性质,再根据性质来了解氧气的用途及制法等,还要将知识灵活运用,进一步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题目的能力。学习氧气的性质,重点把握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化学性质。学习氧气的制法,重点把握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应包括所用药品、反应原理、仪器装置、收集方法、该气体的检验与验满方法以及操作中应注重的事项等内容。 综合上述因素,根据新课标及教学目标的要求,以及结合教材和学生的特点: 本单元教学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为主线,结合使用启发法、归纳分析法以及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教学的重点放在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氧气的化学性质、氧气的实验室制取的实验探究上,采用实验——讨论的探究模式,设计这些探究过程,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善于动手、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能力,使学生学会从客观事实中归纳得出结论的方法,使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和能力水平以及年龄特征,以实验探究法为主线。使学生通过探究过程,了解物质的性质和制取,突出重点。再结合使用一些辅助的教学方法帮助同学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突破难点。多种教学方法互相穿插渗透,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优化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学法指导 根据学习目标要求,学生的学习主要采用以下学习方法:实验法、归纳总结法。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边观察、边记录、边思考,在教师指引下按科学的方法处理所得的材料,得出结论。这样强化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逐步学会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方法。结合归纳总结法,指导学生进行综合归纳能力的训练,提高学生对所得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 1. 空气的组成,空气污染的防治 2.氧气的性质和实验室制法 3、化合价与化学式的关系

最新我们周围的空气知识点总结经典

最新我们周围的空气知识点总结经典 一、我们周围的空气选择题 1.下列行为会增加空气中PM2.5的是 A.治理工地扬尘B.露天焚烧垃圾 C.使用公共自行车D.禁止焚烧秸秆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选项治理工地扬尘,防止空气中大的颗粒物增加; B选项露天焚烧垃圾,会产生大量的烟尘会增加空气中PM2.5; C选项使用公共自行车,会减少空气中PM2.5; D选项禁止焚烧秸秆,会减少空气中PM2.5;故答案选择B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H2O和H2O2的组成元素相同,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 B.石墨晶体是灰黑色的固体,所以碳元素形成的单质都是(灰)黑色的 C.化合物中一定含有多种元素,含有多种元素的物质却不一定是化合物 D.氧化物一定含氧元素,含氧元素的物质一定是氧化物 【答案】C 【解析】 【分析】 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以上组成的纯净物,氧化物是由两种以上组成,其中一种元素为氧元素的化合物。 【详解】 A、H2O和H2O2的组成元素相同,但是分子构成不同,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不相同,故A 不正确; B、碳元素形成的单质不都是(灰)黑色的,比如金刚石是无色透明的,故B不正确; C、化合物中一定含有多种元素,含有多种元素的物质却不一定是化合物,比如海水,故C 正确; D、氧元素的物质不一定是氧化物,比如氯酸钾,含有三种元素不是氧化物,故D不正确;故选C。 【点睛】 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 3.下列有关物质反应现象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B.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产生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C.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D.红磷燃烧时,产生大量白雾 【答案】C 【解析】 【详解】 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故选项说法错误; B、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产生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故选项说法错误; C、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一种黑色固体,故选项说法正确; D、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而不是白雾,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点睛】 在描述物质燃烧的现象时,需要注意光和火焰、烟和雾、实验结论和实验现象的区别。 4.下列有关量的描述正确的是() A.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6g B.用10mL量筒量取9.5mL蒸馏水C.pH试纸测得某溶液的pH为7.8 D.空气中氧气的质量分数约为21%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的探究,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 A、相对原子质量是有单位的,其单位为“1”,只不过省略了,所以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6;不是16g,故A说法错误; B、用量筒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要选择量程比所量取液体体积略大的量筒,所以可以用10mL量筒量取9.5mL蒸馏水,故B说法正确; C、pH试纸只能粗略的测pH值的整数值,无法精确到小数点,所以pH试纸不能测得某溶液的pH为7.8,故C说法错误; D、根据空气中的成分以体积含量计算,氧气约占21%,故D说法错误。故选B 5.碘被公认为人类的“智慧元素”。下列关于碘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碘元素是非金属元素B.相对原子质量为126.9g C.质子数为53 D.原子序数为53 【答案】B 【解析】 【详解】 A、根据碘元素的名称及汉字偏旁为“石”,可得到碘元素是非金属元素,说法正确,故A错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知识点复习总结

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 空气 1.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1)拉瓦锡用定量法研究空气成分 实验步骤:①把少量的汞放在一个密闭的容器里连续加热12天,结果发现有一部分银白 色的液态汞变成红色粉末,同时容器内空气的体积减小约1 5 ;①研究剩余的 4 5 体积的气体, 发现这部分气体既不能供给呼吸,也不支持燃烧;①把在汞表面生成的红色粉末收集起来,放在另一个容器里加强热,得到了汞和氧气,而且氧气的体积恰好等于密闭容器里减少的气 体体积;①把得到的氧气加到前一个容器里剩下的4 5 体积的气体中,结果得到的气体与空气 的性质完全一样。 实验结论:空气由氧气和氮气组成,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 5 。 (2)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反应的文字表达式:红磷+氧气u u u u u r 点燃五氧化二磷 ①实验步骤:将仪器连接好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在集气瓶底 装入少量的水,并将水面上方的空间分为5等份;用弹簧夹夹紧 橡皮管;在燃烧匙内放入过量的红磷;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然 后迅速伸入集气瓶中并把塞子塞紧;待红磷熄灭,集气瓶冷却至 室温后,打开弹簧夹。 ②实验现象: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并放出热量;集气瓶冷却至室温后打开弹簧夹,烧杯 中的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中,进入集气瓶的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中空气体积的1 5 。

③实验结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 5 。 (3)空气的组成:通过实验测定,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占78%、氧气占21%、稀有气体占0.94%、二氧化碳占0.03%、其他气体和杂质占0.03%。 (4)纯净物和混合物:像空气这样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叫做混合物;组成混合物的各成分保持它们各自的性质;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如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叫做纯净物,纯净物可以用化学符号来表示。 2.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3.保护空气 (1)空气污染源 ①气态污染物:二氧化硫(主要来自含硫燃料的燃烧;会引发呼吸道疾病,严重者死亡;造成酸雨,破坏地面设施等);氮氧化物(主要来自汽车、飞机等的尾气;会引发眼睛、呼吸系统炎症;形成酸雨;破坏高空臭氧层等);一氧化碳(主要来自汽车尾气、含碳燃料的不完全燃烧;会破坏人体血液输氧功能,使人窒息死亡等);氟氯烃(主要来自空调机;会破坏高空臭氧层)。 ②固态污染物:可吸入颗粒物(主要来自汽车尾气、建筑、生活等城市垃圾扩散;会引发咳嗽、咽喉病、“尘肺”;导致云雾增多,使能见度降低)。 (2)防治措施:①加大环境和大气质量检测;②使用清洁能源;③工厂废气经过处理后再排放;④对化石燃料进行脱硫处理等;⑤使燃料充分燃烧;⑥积极植树造林、种草等;⑦消除污染源。

2020年中考化学专题训练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含解析)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一、单选题 1.生活中的下列物质,可以看作纯净物的是() A.蒸馏水 B.酱油 C.橙汁 D.奶茶 2.下列关于氮气用途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制成各种电光源 B.食品防腐 C.医疗冷冻麻醉 D.制化肥的重要原料 3.下图是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装置,该实验有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可以用木炭替代红磷进行该实验 B.该实验还能说明氮气不助燃 C.空气中氮气与氧气的质量比约为5:1 D.若最后液体进入广口瓶的体积不到1/5,则有可能是红磷过多 4.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燃烧匙中的红磷可以换成硫或木炭

B.选用红磷是因为反应只消耗O2,生成固态的P2O5 C.钟罩中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雾,放出热量 D.本实验可以证明空气含有N2、O2、CO2和稀有气体 5.下列变化中与空气的成分无关的是() A.敞口放置的石灰水表面出现白膜 B.敞口放置的氨水变少 C.酥脆的饼干变软 D.白磷的自燃 6.空气是生命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也是人类生产活动的重要资源,下列有关空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A.空气中分离出的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可作食品保护气 B.空气主要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其中氧气的质量约占空气质量的1/5 C.空气质量报告中所列的空气质量级别数值越大,说明空气的质量越好 D.空气中的稀有气体化学性质很稳定,所以常用于制造多种用途的电光源 7.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二氧化碳 B.雪碧饮料 C.洁净的空气 D.生理盐水 8.空气是人类生产活动的重要资源,空气中能支持燃烧和供给呼吸的气体是() A.氮气 B.氧气 C.稀有气体 D.二氧化碳 9.下列做法不会对空气质量产生影响的是() A.露天焚烧秸秆 B.用煤作燃料 C.汽车排放尾气 D.用氢气作燃料 10.下列物质不属于空气污染物的是() A.二氧化硫 B.一氧化碳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 空气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记住空气的组成 2、能说出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的原理、注意事项、结论;如果没有达到实验预期目的, 应该能分析原因。 3、能正确描述磷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会写文字表达式 自主探究: 知识点一、空气的组成【阅读】课本P26-27,填空: 1、空气主要由和组成;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是、 大约占空气的。位于第二位的是,大约占空气的 还含有%的稀有气体、0.03%的气体、0.03%其它气体和杂质 知识点二: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装置如右图) 【思考与交流】 2、实验现象:(注意对红磷在燃烧前、中、后的现象进行仔细观 察和描述) ①燃烧前,; ②燃烧时,; ③熄灭后,冷却打开弹簧夹。 3、集气瓶中的水为什么会上升? 4、实验结果小于1/5你认为其中的原因可能有哪些?(写三条即可) ①②③ 5、该实验的文字(或符号)表达式: 6、实验结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空气总体积的。瓶中剩余气体溶于水(填“易”或“不”下同),与红磷反应。 7、在实验前要在广口瓶中加入少量水,你认为加入水的作用是 三、达标检测 1、空气中体积含量为第二位,且能供给生物呼吸的是() A、氧气 B 、氮气 C 、二氧化碳D、稀有气体 2、有关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实验,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红磷燃烧后产生白色气体 B.燃烧冷却后集气瓶内的压强小于大气压 C.进入水的体积约占瓶的1/5 D.约4/5体积的气体不支持燃烧 3、下列对空气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 空气的成分是比较固定的 B按质量分数计算,空气中含氧气21%,含氮气78%. C.空气成分中以氧气和氮气为主

最新我们周围的空气知识点总结

最新我们周围的空气知识点总结 一、我们周围的空气选择题 1.火箭常用联氨(N2H4)作燃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2H4+2NO2X+2H2O.则X 的化学式是() A.N2B.NO2C.NH3D.N2O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的元素守恒可知,原子的种类不变,原子的个数不变。在 N2H4+2NO2X +2H2O反应中,反应前共有氮原子4个、氢原子4个、氧原子2个;反应后的原子为:氢原子4个、氧原子2个,则2X中含有氮原子4个,故X的化学式为N2,故选A。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点评: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保持不变 2.下列排序正确的是 A.利用金属的年代 B.铁元素质量分数 C.碳元素的化合价: D.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 A、金属的活动性越弱,使用的年代越早,人类最早使用的金属是铜、其次是铁和铝,错误; B、氧化亚铁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是,氧化铁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是 ,硫化亚铁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是,铁元素的质量分数依次降低,正确;C、甲烷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一氧化碳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C60是单质,元素的化合价为0,错误;D、氯化钙易溶于水,碳酸钙难溶于水,氢氧化钙微溶于水,错误。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金属的活动性与使用年代的关系,元素质量分数的求算,元素的化合价和物质的溶解性等知识。 3.下列关于空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A.空气中含有很多物质,其中只有氧气和氮气是有用的 B.空气主要提供人们呼吸,而在工农业生产上用途不大 C.把空气中的其他成分都分离出去,只留氧气,更有益于人类的发展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专题讲义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第一讲:空气 【目标导读】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及所占空气总体积的比例; 2、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约占五分之一的实验: (1).法国化学家最早提出空气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 (2).氧气和氮气的化学符号是、。 (3).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原理】在密闭的容器里,利用和空气中的反应,生成 固体小颗粒,导致容器内压强减小,水倒吸入容器,占据原来氧气的体积。 我们可根据进入容器里水的体积来得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 【现象】红磷燃烧产生大量 白烟消失后,打开弹簧夹,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进入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体积的【文字表达式】 【注意】液面上升小于1/5的原因: ,,。(4).空气的成分(一般比较固定) 空气成分其他气体和杂质分数0.03% 3、了解物质分类中纯净物与混合物的定义,并能对物质进行简单区分; :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组成。如、。 物质 :由一种物质组成。如、、。 【注意】纯净物都可以用专门的符号表示,你能写出来吗? 二氧化碳;水;氧气;氮气;磷;五氧化二磷。 4、空气中各组分的主要用途 (1)氧气: (2)氮气:

(3)稀有气体: 5、主要的空气污染物及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如何保护空气资源; 【精例导学】 ◆例1:某同学设计了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实验装置如下图。 该同学的实验步骤如右图: ①将图中的集气瓶分为5等份,并作好标记。 ②在带橡皮塞和导管的燃烧匙内装入足量的红磷,将导管上的止水夹 夹紧,在酒精灯上点燃红磷,并立即伸入集气瓶内,塞紧橡皮塞。 ③充分反应后,待集气瓶冷却至室温,打开止水夹。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中红磷需稍过量,目的是。 (2)步骤③中打开止水夹后观察到的现象是,由此可得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 (3)若该同学完成实验过程中发现由烧杯进入集气瓶中的水的体积没有达到理论值,可能存在原因有:;;。 ◆例2:下图是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装置,请根据实验回答问题: (1)可观察到的主要实验现象是什么?写出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2)燃烧后,钟罩内剩余的气体主要是。 请结合本实验推测氮气具备哪些性质?为什么? ◆例3: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蒸馏水B.雪碧饮料C.河水D.新鲜空气 ◆例4:常把氩气和氮气混合充入灯泡内使灯泡经久耐用,这是因为氩气和氮气() A.是气体B.没有颜色C.没有气味D.化学性质稳定【能力提升】 5.下列气体中会污染空气的是() A.氮气(N2)B.氧气(O2)C.水蒸气(H2O)D.二氧化硫(SO2)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空气第2课时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和保护空气教案新版人教版

第2课时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和保护空气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2.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3.了解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危害及防治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空气污染情况的调查,知道空气污染的危害,及一些简单的防治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严重危害。 重点空气组成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难点认识到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 有关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等作用的图片以及大气污染的图片。 一、导入新课 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所离不开的资源,有着非常重要的用途。我们都知道性质决定用途,那么空气中的氮气、氧气及稀有气体等都有哪些性质? 同时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保护空气,也会对人类造成较大的危害,那么哪些不当做法会对空气造成污染?如何防治大气的污染呢?接下来,我们就空气的用途以及保护进行学习。 二、推进新课 (一)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教师请各小组出示所收集的有关空气中各成分的用途的资料图片。结合图片,师生共同讨论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等的用途。 学生代表交流发言。 1.氧气 [分析]过去,人们曾把氧气叫做“养气”,这充分说明了氧气的重要性。 [主要用途](1)供给呼吸(2)支持燃烧 2.氮气 [提问]同学们知道为什么要在装入零食的食品袋中充入氮气吗? [回答]生甲:为了防止食品被挤碎或压碎。 生乙:为了掩盖袋里食品量比较少的真相。 生丙:为了防止食品变质。 [分析]氮气之所以能用于食品防腐,是因为氮气性质非常稳定;灯泡中充氮气以延长使用寿命;焊接金属用氮气作保护气,都是利用了氮气性质稳定这一性质。除此之外,氮气还可作为重要的化工原料、保护气、提供低温环境。 [主要用途](1)重要的化工原料(2)保护气(3)提供低温环境 师:从氮气可作保护气这一事实可知,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你能从下面的讨论中获得氮气的性质吗?在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实验中,集气瓶内剩下的气体主要是氮气。请同学们结合实验和日常生活经验讨论: (1)燃烧着的红磷熄灭了,这种现象说明氮气能不能支持燃烧?

我们周围的空气知识点总结和题型总结

我们周围的空气知识点总结和题型总结 一、我们周围的空气选择题 1.某同学进行如图所示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实验前应检查装置的气密性,保证装置不漏气 B.用放大镜聚焦日光使红磷的温度达到着火点 C.一段时间后火焰熄灭的原因一定是集气瓶内没有氧气 D.该实验可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 【答案】C 【解析】 A、凡是有气体参加反应或生成的实验,实验前应检查装置的气密性,保证装置不漏气,正确; B、放大镜有汇聚光线,提高温度的作用,故用放大镜聚焦日光使红磷的温度达到着火点,正确; C、一段时间后火焰熄灭的原因可能是集气瓶内没有氧气,也可能是红磷量不足,错误; D、若红磷足量,红磷燃烧消耗氧气,导致集气瓶内压强降低,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就是空气里氧气的含量,正确。故选C。 2.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酸和碱反应B.检查装置气密性 C.加热液体D.闻气体的气味 【答案】D 【解析】 【详解】 A、量筒不能做反应容器,故A错误; B、检查装置气密性必须是密封体系,图示中导管与外界通着,故B错误; C、给试管内液体加热时,试管内液体量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故C错误; D、闻气体气味的方法:用手扇着闻,故D正确。故选D。 【点睛】

解答本题关键是熟悉实验基本操作,防止错误操作,造成实验失败。 3.如图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信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氟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9 B.硫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32.06 C.氟、硫、氯三种元素都属于非金属元素 D.氟元素和氯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同一周期 【答案】D 【解析】 【分析】 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原子有几个电子层,就属于第几周期。 【详解】 A、氟原子是9号原子,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则核外电子数为9,故A正确; B、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为“1”,硫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32.06,故B正确; C、氟、硫、氯三种元素都属于非金属元素,故C正确; D、氟元素和氯元素核外电子层数不同,位于元素周期表的不同周期,故D不正确。故选D。 【点睛】 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4.下列有关物质反应现象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B.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产生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C.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D.红磷燃烧时,产生大量白雾 【答案】C 【解析】 【详解】 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故选项说法错误; B、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产生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故选项说法错误; C、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一种黑色固体,故选项说法正确; D、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而不是白雾,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小学科学《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设计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空气是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种物质,可以被我们感知;空气和水相比,有许多的相同和不同。 过程与方法: 对无法直接进行观察的物质借助其他媒介,感知它们的存在;用多种方式对物质进行比较,观察它们的相同和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明白科学的结论需要客观事实(证据)来加以证明。 【教学重点】了解空气确实存在,知道空气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用实验证实空气确实存在,比水轻,也会流动。 【教学准备】 给每组准备:2个透明塑料袋、2个玻璃杯、1个水槽、1根香、1个打火机、1个吹泡泡器(或吸管)、1杯洗洁精或肥皂水。 给每个学生准备:气泡图记录纸一张、维恩图记录纸一张、实验记录纸两张。 【教学过程】 一、我们知道的空气 1、师:还记得我们上次“猜测水在哪个袋里”的活动中,是怎么知道空气在哪的? 2、关于空气,我们还知道什么?请把自己知道的内容填写到气

泡图中。 3、交流,师帮助整理,形成班级的大气泡图。并让学生思考,这些想法中,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需要进一步证实的? 二、空气的存在 1、空气真的存在吗? 我们都说袋子中有空气,怎样才能证明袋中确实装有空气? 2、师:这里给大家准备了一些材料,或许能帮助大家证明空气确实存在。请大家分组讨论证实空气存在的方法,并利用材料操作一下,请注意记录实验过程中所观察到的现象,及实验的结果。 3、汇报交流证实空气存在的方法,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及结果,说明是什么事实证明袋中空气确实存在。(渗透“有些东西我们看不见,但并不是不存在”这一科学观念) 三、比较空气和水 1、师:既然空气确实存在,那么空气和水相比较,又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呢?(出示关于水的维恩图,请学生回顾所知道的关于水的一些特征,根据这些特征对水和空气进行有联系的比较,扩大认识视角) 2、有什么办法证明水和空气的不同?比如:空气和水,谁轻谁重?水会流动,空气会流动吗? 3、讨论证实的方法,重点对“空气会流动吗?”进行展开。 4、比较空气和水的相同和不同点,并把比较的结果记录到维恩图中,全班进行交流。

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空气教学目标了解空气

第2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 空气 教学目标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及各成分的用途; 2、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些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3、通过共同设计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培养自主探究精神,体验探究乐趣。 4、让学生体会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从生活中发现值得探究的问题。 重点与难点 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一、引入 师:描述一段身边美丽的自然环境,蓝天、白云、溪水、绿树、阳光,引出我们时刻离不开的空气。 二、新课讲解 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请大家做个深呼吸,你能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或实例来说明无色无味不易察觉的空气确实存在吗?(板书课题) 2、讨论发言: 能够说明空气确实存在的实验或实例。(学生互相评价。) 3、生:阅读课文,回答 (1)课本介绍了哪一位化学家?他有哪些贡献? (2)拉瓦锡在实验过程中是如何发现气体减少了1/5的? 4、介绍:反应的文字表达式(2个) 5、生:阅读实验2 –1,问题: (1)、有关仪器的名称; (2)、集气瓶中有物质吗? 6、教师:演示实验2-1 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册的填写。 7、学生:思考问题: 根据拉瓦锡的研究结果,氧气约占1/5,而我们在实验中,为什么气体减少的体积小于1/5?可能的原因有哪些?红磷熄灭后瓶内还有没有残余的氧气? (分组讨论、交流结果) 水面上升不满1/5的原因有: ①、装置漏气; ②、红磷不足; ③、当氧气含量低时,红磷不能继续燃烧。 ④、没有等到集气瓶冷却,就打开弹簧夹。 8、学生:阅读教材的有关内容,归纳空气的组成成分,形成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化学符号。 找出混合物、纯净物的概念。(板书) 9、练习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知识点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1.拉瓦锡得出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 2.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3.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叫做混合物。 4.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叫做纯净物。 5.混合物与纯净物的比较 混合物 纯净物 概念 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 只由一种物质组成 特征 无固定的性质,各种成分之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各自保持原来的性质 有固定的性质 化学符 号 无固定的化学符号 有固定的化学符号 举例 空气、海水、牛奶 N 2、O 2、H 2O 联系 混合物 纯净物 6.稀有气体是氦、氖、氩、氪、氙、氡的总称,属于混合物,又称为惰性气体。 7.空气污染物为有害气体和烟尘。 8.通常状况下,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易溶于水。在标准状况下,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略大。在101KPa ,-183摄氏度时,氧气变为淡蓝色液体,-218摄氏度时,氧气变为淡蓝色雪花状固体。 9.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可以跟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10.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叫做化合反应。 混合 分离

11.物质与氧发生的发生,叫做氧化反应。氧气在氧化反应中提供氧,具有氧化性。 12.进行的很慢,不容易察觉的氧化反应,叫做缓慢氧化。 13.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加热氯酸钾和加热高锰酸钾。 14.氧气的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法,利用液态氮与液态氧的沸点不同。属于物理变化。 15.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叫做催化剂(又叫触媒)。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叫做催化作用。 16.催化剂的特点:(1)改变化学反应速率(加快和减慢)(2)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3)不改变生成物的质量 17.几种反应。 (1)红磷+氧气 五氧化二磷(产生大量白烟) (2)碳+氧气 二氧化碳 (3)硫+氧气 二氧化硫(空气中发出淡蓝色火焰,氧气中发出蓝紫色火焰,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4)铁+氧气 四氧化三铁(燃烧剧烈,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实验前应在集气瓶底部放少量水或铺一层细沙,防止集气瓶炸裂) (5)过氧化氢 水+氧气 (6)氯酸钾 氯化钾+氧气 (7)高锰酸钾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实验步骤:A.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导管末端浸入水中,用手紧握试管外壁,点燃 点燃 点燃 点燃 二氧化锰 二氧化锰 加热 加热

中考专题二 我们周围的空气有答案

中考专题二我们周围的空气 班别:姓名:分数: 一、选择题。 1.有关空气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空气中的氧气具有可燃性,可用作火箭燃料 B.化工厂废气及汽车尾气,不会造成空气污染 C.稀有气体有广泛的用途,可制成多种用途的电光源 D.空气中的氮气与氧气体积比约为5:1 2.下列各组物质中,前者属于纯净物,后者属于混合物的是 ( ) A.二氧化碳澄清石灰水B.冰水混合物五氧化二磷 C.汽水河水D.净化后的空气受污染的空气 3.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大量白色烟雾 B.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C.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黑色固体 D.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四氧化三铁 4.某密闭容器内盛有氧气和氮气的混合气体,采用燃烧法除去其中的氧气,且不能混入新的气体,最好采用的可燃物是() A.铁丝B.红磷C.硫磺D.木炭 5.下列关于氧化反应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氧化反应的产物只有一种B.氧化反应一定是化合反应 C.专指物质跟氧气发生的反应D.有氧气参加的化学反应一定是氧化反应 6.鉴别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氯酸钾和高锰酸钾、银和水银时所依据的物理性质依次是:①颜色②气味③状态④沸点() A.①②③B.②①③C.②③④D.③②① 7.质量、浓度都相等的两份过氧化氢溶液,a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b中不加二氧化锰,下列图象表示放出氧气质量(纵坐标)与反应时间(横坐标)的关系,其中正确的是() A.B.C.D. 8.医院给病人输氧时用到类似如图所示的装置。关于该装置,不正确的是() A.b导管连接供给氧气的钢瓶B.b导管连接病人吸氧气的塑料管 C.使用该装置用来观察是否有氧气输出D.使用该装置用来观察氧气输出的速率 9.在“探究氧气的性质”实验中,李强同学取一段铁丝窗网上的细铁丝,在自己收集到的氧气中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结果没有观察到“火星四射”的现象。造成此实验失败的原因不可能是()A.收集到的氧气太少或纯度太低B.铁丝生锈 C.集气瓶底部没有铺一层细沙D.铁丝的一端没有系火柴梗 10.如图所示,在一个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容器中有一支燃着的蜡烛。现用一只杯子将蜡烛罩住,过一会儿,可能发生的现象是(氢氧化钠溶液可以吸收二氧化碳)() A.蜡烛继续燃烧,杯内液面不变B.火焰逐渐熄灭,杯内液面上升 C.蜡烛燃烧更旺,杯内液面上升D.火焰逐渐熄灭,杯内液面下降

初三化学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

初三化学第二单元 一.空气 1.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①法国化学家拉瓦锡通过实验得出结论: 空气主要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结论,其中氧气约占1/5。 ②空气的主要成分和组成: 空气成分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其他气体和杂质 体积分数78% 21% 0.94% 0.03% 0.03% 2. 混合物和纯净物 (1)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如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是纯净物。 (2)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如空气、海水是混合物。 【注意】组成混合物的各种成分之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它们各自保持着原来的性质纯净物可以用专门的化学符号表示。 (3)常考的纯净物与混合物 ①纯净物:冰水混合物、干冰、蒸馏水、五氧化二磷等具体的物质······ ②混合物:空气、自来水、矿泉水、海水、石灰石、澄清石灰水、所有的溶液···· 3. 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成分主要性质主要用途 氧气化学性质:供给呼吸、支持燃烧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不 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大 潜水、医疗急救、炼钢、 气焊以及登山和宇宙航行等 氮气化学性质:化学性质不活泼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难 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小 根据化学性质不活泼常用作保护气; 医疗上用作冷冻麻醉; 制硝酸和化肥的重要原料等 稀有气体化学性质:很不活泼(惰性)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 在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 利用惰性作保护气; 用于航标灯、闪光灯、霓虹灯的电源; 用于激光技术,制造低温环境 4.保护空气 (1)空气中的有害物质 ①有害气体: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 ②烟尘(可吸入颗粒物) (2)空气污染的危害:损害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臭氧层破坏和酸雨等。 (3)保护空气的措施:加强大气质量监测,改善环境状况,使用清洁能源, 工厂的废气经处理过后才能排放,积极植树造林、种草等。

我们周围的空气(复习)教案设计

我们周围的空气(复习) 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科学、简明,切合教材要求,符合学生实际,切实突出重点,体现全面性,综合性和发展性。为此,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实验室制取气体时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依据。 2、明确氧气的化学性质,并能从物质分类的角度知道研究物质性质时如何选取物质。 3、知道“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的实验原理,药品的选择依据,会进行误差分析。 4、了解空气的成分及各部分的用途。 过程与方法: 5、通过回顾实验技能考试中“氧气的制取和性质”,完成对气体制备的一般思路的归纳。 6、通过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的实验,学会通过间接法测定混合物中某成分含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7、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使学生形成对物质进行系统研究的一些思路和方法,并将这些思 路和方法应用于学习研究之中。 教材分析: 空气是学生第一次对混合物中某成分含量进行测定的第一次研究,氧气又是学生第一次对纯净物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虽然授课过程中教师对于“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和“氧气的性质和制取”两个实验都重点进行讲解,但讲授过程中重知识轻理念。虽然这些理念性的东西在中考过程中所占比例不是很大,但是对学生将来的学习研究有着重要的作用。我国的很多学生在国际奥林比克竞赛中屡获殊荣,但诺贝尔奖得主却寥寥无几,与此也不无关系。所以,本节课的复习除了完成对知识的梳理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如何研究物质以及研究物质应从何入手等观念性的东西。 学情分析: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和“气体的制取与性质”是中考常考的要点,学生平时练习的较多,所以对于此部分的基础知识学生大多掌握的较好。但是将研究物质的一般思路和方法系统化并把此种思路应用于平时解题和学习中很多学生从未考虑过。如何帮助学生将研究混合物中某物质的含量和研究物质的一般思路整理出来,并将此应用于平时的解题和学习中,既是教学目标的要求也是学生期望学习的。 重点: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2、氧气的性质和制法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知识点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知识点 1、第一个对空气组成实行探究的化学家:拉瓦锡(第一个用天平实行定量分析)。 2、空气的成分和组成 (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a、可燃物要求:足量且产物是固体:选择红磷 b、装置要求:气密性良好 c、现象:有大量白烟产生,广口瓶内液面上升约1/5体积 d、结论:空气是混合物;O2约占1/5,可支持燃烧; N2约占4/5,不支持燃烧,也不能燃烧,难溶于水 e、探究:①液面上升小于1/5原因:装置漏气,红磷量不足,未冷却完全 ②能否用铁、铝代替红磷?不能原因:铁、铝不能在空气中燃烧 能否用碳、硫代替红磷?不能原因:产物是气体,不能产生压强差 (2)空气的污染及防治:对空气造成污染的主要是有害气体(CO、SO2、氮的氧化物)和烟尘等。当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为CO、SO2、NO2、O3和可吸入颗粒物等。 (3)空气污染的危害、保护: 危害:严重损害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世界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和酸雨等 保护:增强大气质量监测,改善环境状况,使用清洁能源,工厂的废气经处理过后才能排放,积极植树、造林、种草等 (4)当前环境污染问题: 臭氧层破坏(氟里昂、氮的氧化物等)温室效应(CO2、CH4等) 酸雨(NO2、SO2等)白色污染(塑料垃圾等) 6.氧气 (1)氧气的化学性质:特有的性质:支持燃烧,供给呼吸 (2)氧气与下列物质反应现象 *铁、铝燃烧要在集气瓶底部放少量水或细砂的目的:防止溅落的高温熔化物炸裂瓶底 *铁、铝在空气中不可燃烧。 (3)氧气的制备: 工业制氧气——分离液态空气法(原理:氮气和氧气的沸点不同物理变化) 实验室制氧气原理2H2O MnO22O + O2↑ 2KMnO4K2MnO4 + MnO2 + O2↑ 2KClO3MnO22KCl+3O2↑ (4)气体制取与收集装置的选择△ 发生装置:固固加热型、固液不加热型收集装置:根据物质的密度、溶解性 (5)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和注意点(以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为例) a、步骤:查—装—定—点—收—移—熄 b、注意点

《我们周围的空气》知识点归纳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 空 气 一、空气成分的研究史 法国科学家拉瓦锡最早运用天平作为研究化学的工具,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的结论。 二、空气中氧气成分的测定: 1、装置图(见书P27) 2、实验现象:①、红磷燃烧,放出热量,冒出白烟 ②、(过一会儿白烟消失,装置冷却到室温后打开弹簧夹)烧杯内的水倒流入集气瓶,约占瓶子容积的1/5。 3、实验结论:说明空气不是单一的物质;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4、原理:表达式:磷(P ) + 氧气(O 2) 五氧化二磷(P 2O 5) 化学方程式: 4P + 5O 2 点燃 2P 2O 5 5、注意事项:A 、所用的红磷必须过量,如果红磷过少则氧气没有全部消耗完 B 、要等集气瓶(装置)冷却后才能打开弹簧夹 C 、装置的气密性要好(否则测量结果偏小) D 、要先夹住橡皮管,然后再点红磷(否则测量结果偏大)。 思考:可否换用木炭、硫等物质? 答:不能用木炭或硫(因为木炭或硫燃烧会产生气体,造成瓶内气体体积变化小)。 6、实际实验中,如果测得的结果比真实值小,其原因可能是:A 红磷量不足;B 装置气密 性差;C 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弹簧夹 三、空气的主要成分(按体积分数):氮气(N 2)78%,氧气(O 2)21%(氮气比氧气约为4: 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CO 2)0.03%,其它气体和杂质0.03%。空气的成分以氮气和氧气为主,属于混合物。 四、物质的分类:纯净物和混合物 1、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 2、混合物:两种或多种物质组成的。这些物质相互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各物质都保持各 自的性质。 五、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1、氮气: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溶于水,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化学性质 不活泼。 2、稀有气体:无色、无味的气体,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化学性质很不活泼。 六、空气的污染及防治。 1、 造成空气污染的物质:有害气体(一氧化碳(CO )、二氧化氮(NO 2)、二氧化硫(SO 2))和烟尘。 点燃

三年级科学上册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 教科版

我们周围的空气 教学内容分析: 空气是是地球上的重要物质,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及其他气体和杂质组成。作为气体的典型代表,空气无气味,无味道、透明,而且无固定形状和体积,密度很小,同时,由于空气无法直接观察,学生对空气的原有认识相对较少,为此,让学生借助媒介如水、塑料袋、纸条、气球,用手、眼、鼻、耳等感觉器官进行观察,证明空气的存在,在此基础上认识空气的特点。学生对空气和水进行有联系的对比观察,使学生对空气的特征有更多的认识,同时也会加深对液体和气体特征的理解。 背景: 小学三年级学生的科学探究主要以系统的观察为基础。而对于我们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观察对象应该有以下特点:相对静止,比较便于观察;生活中常见,经常观察能够发现一些平常未能发现的秘密。选择这样的观察对象能使学生从中获得成就感。作为《科学》三年级上册的内容来说,不论是新老教材都把重点放在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科学观察的理解之上,全册是以学生有系统的观察活动为主线展开的,尽管学习内容、观察对象有所不同,但在活动的设计上新教材更充分地考虑了学生观察能力有步骤,有计划的发展,并要求学生进行连续性的观察和测量,体验观察的多样性。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空气是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种物质,可以被我们感知;空气和水相比,有许多的相同和不同。 2、过程与方法: 对无法直接进行观察的物质借助其他媒介,感知它们的存在;用多种方式对物质进行比较,观察它们的相同和不同。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明白科学的结论需要客观事实(证据)来加以证明。 教具: 实物投影仪或小黑板绘制气泡图、维恩图;多媒体播放器或MP3播放器;吹泡泡器、清洁精、花露水、香水、蜡烛、打火机等。水槽、透明塑料袋、玻璃杯、气球、牙签、吸管等。 教师为每组学生准备:1个装有水的水槽、吹泡泡器、清洁精等。 学生自带:透明塑料袋、玻璃杯、气球、牙签、吸管等。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境导入 1、导语:同学们,上课之前,咱们先来做一个“闭眼游戏”好吗?

我们周围的空气知识点总结(word)

我们周围的空气知识点总结(word) 一、我们周围的空气选择题 1.下面是摘录某同学实验记录本中有关实验现象的记录,其中肯定有误的是 A.硫在氧气中燃烧,会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B.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时,比在空气中燃烧更旺,发出白光,放出热量 C.在空气中点燃镁条,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 D.加热通入足量二氧化碳后的石蕊溶液,溶液由红色变为紫色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选项硫在氧气中燃烧,会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是正确的叙述;B选项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时,比在空气中燃烧更旺,发出白光,放出热量,是正确的叙述;C选项是错误的叙述在空气中点燃镁条,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白色固体;D选项加热通入足量二氧化碳后的石蕊溶液,溶液由红色变为紫色,是正确的叙述,因为碳酸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石蕊与变为紫色;故答案操作C 考点:实验现象及记录 2.如图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信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氟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9 B.硫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32.06 C.氟、硫、氯三种元素都属于非金属元素 D.氟元素和氯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同一周期 【答案】D 【解析】 【分析】 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原子有几个电子层,就属于第几周期。 【详解】 A、氟原子是9号原子,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则核外电子数为9,故A正确; B、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为“1”,硫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32.06,故B正确; C、氟、硫、氯三种元素都属于非金属元素,故C正确; D、氟元素和氯元素核外电子层数不同,位于元素周期表的不同周期,故D不正确。故选D。 【点睛】 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