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探究式学习教学案例

探究式学习教学案例

探究式学习教学案例
探究式学习教学案例

探究式学习教学案例

教学单元: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活动名称: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

适合年级:高一学生

课程:生物学

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温度或PH对酶活性的影响(知识目标)

2.通过对日常生物现象的讨论,主动发现问题,做出假设

3.通过对设计方案的讨论交流,发展思辨,交流和评价能力(技能目标)

4.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培养科学素养和正确的科学态度

5.在探究过程中培养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和团体合作精神(情感价值观目标)

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在PPT上展示一张加酶洗衣粉的包装袋上的使用说明,上面注明洗衣粉的适用温度。

随后展示一段文字说明:唾液淀粉酶、胃蛋白酶等消化酶都是在消化道上起作用的。不同部位

消化酶的PH不一样。唾液的PH 为6.2~7.4,胃液的PH为0.9~1.5,小肠液的PH为7.6.唾液

淀粉酶会随唾液流入胃,胃蛋白酶会随食糜进入小肠.

根据上述文字,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引出问题:1.酶的活性可能跟温度有关。

2. 酶的活性可能跟环境的PH值有关。

(适时提示学生:酶的化学本质一般是蛋白质。引导他们回忆有关蛋白质的结构和性质的知

识。这样他们就很容易想到过高或过低的温度或酸碱度会影响酶的活性,进而作出假设。)根据想要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分组4~6人一组,选出小组长。组内讨论,确定“我想要探究的问题是什么”,“我对问题作出的假设是什么”。

提出假设:1. 温度会影响酶的活性。

2. pH 值对酶的活性有影响。

提供材料用具让学生选择。自主设计实验并根据假设将预期的实验结果写

下来。

提示性问题:1.本实验的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分别是什么?

2.怎样控制自变量,针对自变量你准备设置几组实验?哪个是对照组,哪个是实验

组?

3.怎样才能保证无关变量在实验过程中保持基本一致?(如果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

影响,怎样排除PH和其他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4.是否需要将自变量设计为梯度?如果需要,你具体的方案是什么?

5.你所预期的对照组和实验组的现象或结果是什么?

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①各小组讨论拟定实验方案并书写下来,由小组长介绍本组实验设计方案,并且听

取其他小组的质询,进行必要的答辩、反思和修改;②各小组听取他人阐述,对其

他组方案进行评价,提出疑问或建议;③对比本组实验设计与其他小组的优缺点,

组内再次做必要的改进和调整;④教师在必要时提出修改意见

探究温度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材料质量分数为2%的新配制的淀粉酶溶液

用具试管,量筒,烧杯,三脚架,酒精灯,石棉网,火柴,试管夹,温度计,滴管。

试剂质量分数为3%的可溶性淀粉溶液,碘液(或斐林试剂)。

方法步骤

(1)取2支洁净的试管,编上1号和2号,并分别加入2 mL的质量分数为3%的淀粉溶液(见下表)。

(2)另取2支洁净的试管,编上1′号和2′号,并分别加入2 mL的质量分数为2%的淀粉酶溶液。

(3)将1号和1′号试管放入60 ℃的水浴中保温5 min;2号和2′号试管放入100 ℃的水浴中保温5 min。

(4)将1′号试管中的淀粉酶溶液倒入1号试管中,轻轻振荡混合液,并将1号试管继续放在60 ℃的水浴中加热10 min;将2′号试管中的淀粉酶溶液倒入2号试管中,轻轻振荡混合液,并将2号试管继续放在100 ℃的水浴中加热10 min。

(5)待1号和2号试管冷却至常温后,在1号和2号试管中分别滴入2滴碘液,并轻轻振荡,观察颜色的变化。

说明:

(1)本实验和后面的第2个实验都应该将底物和酶分开保温,然后才混合在一起。

(2)在实验室中常用的淀粉酶为α-淀粉酶,α-淀粉酶的适宜温度为55~75 ℃。

(3)在2号试管中滴加碘液前应将试管及其内容物冷却至常温,否则碘液会挥发,导致溶液不变色。

探究pH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材料新鲜的质量分数为20%的肝脏研磨液

用具试管,量筒,滴管。

试剂体积分数为3%的过氧化氢溶液,清水,质量分数为5%的盐酸,质量分数为5%的NaOH溶液。

方法步骤

(1)取3支洁净的试管,分别编上1、2、3号。

(2)在3支试管中分别加入2 mL的过氧化氢溶液(见下表)。

(3)再另取3支试管,分别加入1 mL清水、1 mL盐酸和1 mL NaOH溶液,并在试管上分别写上1′、2′和3′。

(4)在1′号、2′号和3′号试管中分别滴入2滴新鲜的肝脏研磨液,并轻轻振荡,静置1 min。

(5)将1′号、2′号和3′号试管中的液体分别倒入1号、2号和3号试管中,并轻轻振荡,使试管内的液体混合均匀。(6)观察1号、2号和3号三支试管内的变化,记录哪支试管产生的气泡多。

结果与分析:(1)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实验现象、实验结果、实验结论和操作得失。

(2)教师或学生进行点评,总结实验设计的基本方法。

结论:1.温度会影响酶的活性,过高或过低酶的活性都降低甚至失活。

2.PH会影响酶的活性,过酸或过碱酶的活性会明显降低。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探究性学习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探究性学习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1、素质教育的要求。时代呼唤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是创新思维与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要变“为传授知识而教”为“为人的可持续发展而教。”我国当代教育长期以来对“教育是为了培养人”关注不够,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几乎没有进行创造、想象、重新生成的空间,更没有抒发内心的感情和阐明不同见解的自由。”因而在语文教学中,要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使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关注3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从而学会探究性地阅读与学习。 2、语文教学自身的需要。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了语文学科的性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学的背景已由单一的、封闭的文化转化为开放的、多元化的文化。加之语文教材的变化、教学对象的变化,以及学生思维方式的发展,更需要我们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改变纯“接受性“学习,倡导探究性的学习,启发学生多方向、多元化地去解读阅读文本,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 3、课堂教学现状的呼唤。在目前的语文教育中,语文教学仍然存在着严重的高耗低效、少慢差费现象。语文课堂的肢解性讲析使文章丧失整体美感,使语文丧失活力与魅力。许多学生不是因为不喜欢语文

而不爱上语文课,而是因为不喜欢上语文课而不爱语文。课堂教学不能调动学生对语文的热情和积极性,使语文学科在各科评价中地位普遍偏低,人气不足。师生往往仍沉溺于应试的泥潭而不能自拔,惯于在应试的圈子里打转,而事实上导致的结果是,语文既不能像其他学科那样,可以明显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考分——毕竟语文优劣之间在分数上差距并不太大,又不能张扬语文自身特有的人文精神,总是在两难之中无所适从,处境尴尬,迷失为学生并不重视也不愿意多耗费精力的“第三世界”,甚至被认为是学与不学、学多学少无关紧要的学科,语文在学生精神世界的构建中应有的作用失却了。 4.近年来,上海、南京等省市开展了“研究型课程”的实践和探索,其取得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探究性学习”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路和生长点。“探究性学习”的实施是适应当前课程改革趋势的。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1.整体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构建一个具有较大价值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新模式;增强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提高学生语文阅读能力,促进写作,达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语文教学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2.具体目标:

情景式教学案例与分析

情景式教学案例与分析 我们永远在一起——《地震中的父与子》情景式教学案例与分析 在语文教学中,应多注重创设一种恰当的情景,通过对情境的体验,激发同学们学习的兴趣及学习的深度。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生动的故事,其中蕴涵着丰厚的人文资源。语文教学的任务显然不仅仅在于单纯地教会学生识字,认词,读文,分段或概括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更重要的是应该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故事背后所传承的人文精神。然而,由于小学生还缺乏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中若仅仅是通过课文分析或是以概括文章中心思想的方式来将课本中所蕴涵的人文精神告诉给学生的话, 学生得到的只是空洞的说教, 苍白无力, 即使在思想上能接受, 在行 动中也是无所适从的。因此, 为了真正让语文教学传承人文之道, 针对小学生善于形象思维的认知特点, 结合现实,开展情景式教学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情境式教学是指在教学中通过多环节、多手段来创设一种情境交融的氛围, 一种有形与无形组成的" 教学情意场" , 使学生" 触景生情" , 领会 文章所表达的人文精神, 认同文章所传递的思想感情, 从而自然而然、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以下就以这次5·12大地震中的许多鲜活的实例来讲述《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 阐释情景式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教材梗概: 了不同程度的伤害。在混乱中, 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便冲向他7岁的儿子的学校。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漂亮的三层教学楼, 已经变成一片废墟。但是万分悲痛的他想到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 不论发生什么, 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正是凭借这一坚定信念, 这位父亲孤身一人, 不顾随时可能发生的危险, 经过38个小时的挖掘, 终于救出了自己的孩子和其他14位同学。 情景教学案例: (在学生课前预习的基础上, 教师首先展示这次5·12汶川大地震的相关视频图片并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用3一4分钟时间再次熟悉文本, 理清思路。然后进入教学主要环节之一,结合实际, 营造情景气氛。)师:同学们, 大家都知道,在5月12 号我们祖国的四川发生了8.0级的强烈大地震,在这次地震中有许多的人不幸遇难,其中也有许多向我们这样正在教室上课的孩子,在上课之前,我们首先向他们表示我们的哀悼!(班长:起立!全班默哀一分钟)以前我们上语文课, 老师都要提一些问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案例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案例 小说教学,因其内容的丰富、情节的曲折、形象的多异、主题的潜蕴性等特点而呈现教学的多样性。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新的课程,新的理念,促使我们语文教学必须以新的姿态、新的面貌来迎接新的挑战。在新课程的背景之下,为了培养学生阅读的感受力、理解力、欣赏力、评价力和创造性,我们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下面以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的叔叔于勒》为例,说一下我的阅读教学流程:第一课时:学生自读课文。谈阅读印象与初读感受。 第二课时:四步阅读法,完成小说赏读。 一、寻读,辨析主要人物。 亮点探究一:从标题上看,这篇小说写的是谁?(于勒)从小说的内容看,于勒是小说的主人公吗?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 1、讨论前,教师提示:如何判定一个人物是否为主要人物呢?有三个角度,首先看人物着墨的多少;其次看人物在小说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三看作家的创作意图。这种带着一个主问题进行阅读的方式叫做寻读,寻找发现,大家开始阅读,发现后做好记录,然后分组活动。并确定发言人。 2、学生寻读课文。开始思考批注。 3、分组活动,确定本组发言人。 4、确定四个小组开始交流汇报各组的发现。 5、教师归纳小结。于勒不是主人公,于勒在文中是这样出现的,一是全家人的谈话,二是插叙介绍,三是在游船上,真正的主人公则是菲利普夫妇。 亮点探究二:于勒虽然不是小说的主要人物,可老师感觉于勒这个人物在文中无处不在。大家的意见是怎样的?从文中寻找信息谈谈你的理解。 1、学生寻读课文,整理相关信息。 2、相互交流,明确:于勒显然着墨不多,但很重要,它的命运决定着菲利普夫妇的变化,并在他们一家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掀起了很大的波澜。他是小说的线索人物。我们带着第一个问题阅读解决了另外一个问题——小说的线索,这就是寻读的效果。 二、理读,体会精妙构思 刚才我们一起弄清楚了小说的线索,下面请大家据此梳理本文的情节,对课文进行梳理式阅读,就是理读。并通过理读情节,各提练一个字概括情节内容: 从课文顺序上看:[盼]于勒——[赶]于勒——[赞]于勒——[骂]于勒——[躲]于勒 从小说情节上看:[赶]于勒——[盼]于勒——[赞]于勒——[骂]于勒——[躲]于勒 亮点探究三:作家为什么作这样的安排情节:①为什么将“赶于勒”以插叙方式安排?②为什么要安排船上相遇呢?我可以这样设计:于勒来过几次信,再以写信告知其不幸落魄不可以吗?改后效果有什么不同? 1、分组活动,确定小组发言人。 2、相互交流,一人发言,其它同学可作补充。讨论明确:①巧设悬念,开头反复渲染盼归的气氛与心情,埋下伏笔;②一波三折,高潮迭起,构成情节的曲折美,俗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就是这个道理。③安排船上相遇给人物亮相提供了一个特有的展台,更能体现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具有一种较强的讽刺意味。 3、教师小结:概括后板书:小说的情节美。 三、品读,评说人物形象 本文除了以精妙的构思吸引人,更重要的是以其丰满的人物形象而经久不衰。理解人物最好的方法是品读细节。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去品析。这篇小说写得最精彩的地方在哪里?(骂于勒,高潮部分) 首先,我们来一起读一读几个精彩片段,请大家在我的提示下朗读课文片段。

“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及案例

“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及案例 抚顺市教师进修学院附属小学宁宝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据此,我们结合教学实践,确定了“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 基本过程:引发问题——组织探究——作出解释——运用深化 该模式实施欲体现的特点:创景激疑,独思共议,解惑识质,实践升华。 模式过程说明: 一、引发问题 问题是思维的出发点,有问题才能去主动探究。引发问题,就是教师要根据要学习的知识点的内涵与外延,联系学生的知识水平、身边的生活实际,创设一种易于学生迅速进入状态的模拟情景,激起浓厚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一系列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是杂乱的,有的是已经学习过的,有的是与本节课学习相关的,有的可能是后续学习才能解决的,教师要及时与学生共同进行梳理,提出要探究的主要问题。 二、组织探究 新的教育理念告诉我们,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被动盛装知识的容器。外在的知识、思想、方法只有通过学生实践、亲历,才能内化于学生脑海之中。组织探究,就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班级授课制的特点,在教师组织、引导下,让学生紧紧围绕提出的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尝试解决,体验感悟,获取感性认识,并与身边的同伴、全班的同学及老师进行探讨交流,澄清认识。探究过程中,要鼓励学生提出个人见解,暂缓评价正误、优缺。 三、作出解释 “会学”是必要的,而“学会”是必须的。作出解释,就是教师引导学生把通过感知获取的直观认识条理化,抓住其本质属性,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融入已有认知结构中。简单地说,就是源于学生,高于学生,既要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中抽象出知识的本质,又要让学生清楚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分化点、生长点)。

语文探究性学习案例

探究性学习教案(高三五册) 1 人生的境界 武威一中张万弘 ◇教学目的 1、通过发问,深入研究。理解作者观点。 2、写读书笔记,阐述对境界的认识。 ◇重点难点:概括四种境界的内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 一、跟读录音,正音朗读。 二、阅读指导 师生谈感悟(学生先讲,启发:通过事例谈) 本人说说 仔细品味冯友兰先生的《人生的境界》,探究人生境界的4个等级,我想到下面的文字。这个故事在讲《山民》里好象说过: 山区放羊娃的人生(自然境界) 有一记者前往某山区,碰到一个放羊娃,记者便和放羊娃有了一段对话。记者问:“你放羊为的是什么?”放羊娃答:“卖钱。”记者问:“卖了钱干什么?”放羊娃答:“娶媳妇。”记者问:“娶了媳妇呢?"放羊娃答:“生孩子。”记者问:“有了孩子呢?”放羊娃答:“放羊。”记者默然。 还有一段故事: 芸芸众生皆为利(功利境界) 1997年和二十几位老师一起在大连旅游,一天,从旅店要到星海广场。的士司机从星海广场绕道有十公里,多看看市容风光吗。回来时,大家都坐公交车。车子开动了,车由东往东开,一会儿就到。咦,这么近?来时的“桑塔纳”走西路有十公里路,现在走东路,才五公里…… 下面是:大无大有周恩来(道德境界) 周恩来惊人之无有六:一是死不留灰,二是生而无后,三是官而不显,四是党而不私,五是劳而不怨,六是去不留言。这六个“大无”,说到底是一个无私。公私之分古来有之,但真正的大公无私自共产党始。1998年是周恩来诞辰一百周年,也是划时代的《共产党宣言》发表150周年。是这个宣言公开提出要消灭私有制,要求每个党员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梁衡说,150年来,实践《宣言》精神,将公私关系处理得彻底、完美,达到如此绝妙境界者,周恩来是第一人。因为即使如马恩列也没有像他这样长期处于手握党权、政权的诱惑和身处各种矛盾的煎熬之中。总理在甩脱自我,真正实现“大无”的同时却得到了别人没有的“大有”:有大智、大勇、大才和大貌——那种倾国、倾倒联合国的风貌,特别是他的大爱大德。 遥想《逍遥游》(天地境界) 仰望茫茫宇宙,遥想庄子《逍遥游》。“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手待哉?……

语文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语文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有课程的名字,却没有具体的课程内容;有课程目标,却没有攀登目标的“路径”;有教材,却没有清晰的教学内容,这就是语文。面对外界的质问,倍感委屈的老师们却也不得不承认,语文是所有学科中专业化程度最低的学科。以前,人们总是说,教语文最好教了,不就是教教生字读读书吗!言下之意语文是凡认得几个字的人都会教的。后来,我们上下求索,移植了许多交叉学科的理论,艰难的从事着“语文化”的工作。再至新课程强势登陆,几番努力,我们的语文课终于改换“头面”了。然而,沉静下来一反思,我们好像更多的是浮华,面对课本与学生,我们还是缺少专门的“路数”——说到底,我们还是和以前一样,其实,我们从来都没有专业过!我们如何回归课程?语文教师,我们如何迈向专业之路? 这是转型时期的语文教育对每个专家学者与一线教师提出的课题。与以往几次的努力相比,这一次,我们的思考回归课程。若说,源于上世纪末的那场讨论是以“人文”为武器对技术主义、封建主义的声讨,那么,近年来的语文课改带有鲜明的“科学”色彩,我们在“人文教育”的基础上开始以课程论观照我们的语文学科。我们理性的思考着,语文应当不是某个人的语文,而是课程的语文,既然是课程,就应当有属于该课程的一系列的科学的知识系统,而掌握该系统知识的多少应当体现教师专业化的程度的高低,以往我们推崇个性与创新,但现在我们非常明确的意识到,所谓的个性与创新应当基于课程。语文不是简单的读读认认,也不是高超的发挥,因此教语文不是谁都会的事,但应当是任何一个语文老师都应当会的事情。“专业化”的号角已经吹响,我们广大的语文老师,你们准备好了吗? 案例分析的编写主要吸纳了王荣生教授的一些理论成果,以案例的形式,与广大教师在“专业性”的问题上作一番探讨。 《美猴王》教学案例 (选自孟鸿仲主编《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设计与特色案例评析》,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 教材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语文出版社)七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略) 设计理念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理念。 1.自主学习:课前预习课文,扫除文字障碍,理清结构层次,围绕

语文教学案例分析 经典哦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汉语拼音教学的要求是: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2、《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高年级“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像作文,能学写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文。” 3、巩固识字的最好办法是复现。 4、口语交际的核心是“交际”二字,注重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要在语言实践中进行。 5、“对话”是指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就教学问题展开多向的信息沟通和多元的意义重构。 6、《语文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明确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7、语文素养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主要分为六个层次:一是必要的语文知识,二是丰富的语言积累,三是熟练的言语技能,四是良好的学习习惯,五是深厚的文化素养,六是高雅的言谈举止。 8、课程资源从获取途径看,可以划分为校内资源、校外资源、网络化资源三大类。 9、汉语拼音教学的要求是: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准确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10、《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11、“分解式目标”按照“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设计,每个维度根据实际情况罗列若干小目标。这种叙写方式,思路清晰,具体明确,便于操作。 二、名词解释。 1、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2、对话 “对话”是指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就教学问题展开多向的信息沟通和多元的意义重构。 3、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及试题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及试题

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答案 一、填空题 1、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2、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包括简笔画、演示、电教媒体。 4、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不仅要重视口语交际课的教学,而且要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和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全方位多角度地训练。 5、《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6、《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小学各学段习作教学的目标是:低年级侧重激发兴趣,培植自信,乐于写话,中年级侧重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活,自由表达,高年级侧重多读书,广见闻,善思考,有个性的表达。 7、《课标》“实施建议”中明确提出:“综合性学习,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 8、教学目标叙写时,首先,要注意选用合适的刻画动词,然后要明确表述教学后学生应该达到何种结果,最后要注意用词用语准确而有分寸。这样既可体现目标达成的层次性和区分度,也可加强教学的可操作性与教学效果的可测度性。

9、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10、语文教学必须在大量的言语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1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独特而有差异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人文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二、基本概念 1、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即“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习方式和过程。”“探究”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探究过程本身。要培养小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要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取探究的乐趣。 1、语文课程资源 语文课程资源:为语文教学服务的、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形成与发展的校内、校外一切课程资源。它可以分为:物本语文课程资源、人本语文课程资源、动态语文课程资源。 2、“三维目标” 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纬度设

探究性教学案例

探究性教学案例——《草船借箭》 设计理念 探究性教学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当前还处在一个探讨、摸索的过程之中。就内容而言,它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在小学,探究性教学已不再是能否开展的问题,而是如何开展的问题。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广阔空间。小学语文教材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本身就有无穷无尽的研究课题。 在语文教学中开展探究性教学,应重视以下几点: 一、突出语文的特点。不管采用什么方式,研究什么课题,其主要目的还是学习语文。要突出语文特点,强化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和思维能力为主要目标。这是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根本目标,切不可主次颠倒、本末倒置。 二、强调研究性特点。要采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使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索。探究性学习不能成为变相的“接受性学习”。注意探究性学习与课堂上有效的接受性学习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在探究性学习中要孕育学生的课题意识,让学生充分地体验学习过程、学习方法,让所有学生参与进来,培养学生良好的研究习惯。 三、关注学生特点。既要相信学生思维的敏捷、探索问题的热忱、想象的丰富,又要考虑到小学生社会活动能力不强、处理实际问题缺乏经验、思想单纯的实际情况,因而活动范围宜集中,活动的组织亦应得到有效控制,教师要参与探究性学习的全过程。选择的研究性课题切入口也宜小不宜大。 四、体现形成性评价的特点。探究性学习的评价是整个探究性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应重在学习过程而不只是研究的结果,重在知识技能的应用而不只是掌握知识的数量。 五、探究性教学的开展,可以打破传统教学的束缚,不受一般课堂教学时空的限制,充分顺应学生学习的需要。 教学目标 一、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能根据段意给课文分段,能理解“神机妙算”。 二、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知道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知天时,懂地利,识人心。重点研究诸葛亮如何看穿周瑜的险恶用心,了解鲁肃的忠诚厚道、言而有信,利用曹操多疑的弱点,巧妙安排,成功借箭。

语文探究式阅读教学心得

语文探究式阅读教学心得 语文探究式阅读教学心得 教师心得体会语文探究式阅读教学心得(完)心得教学阅读探究语文 “探究式阅读”的课题研究在一线教师的不懈努力下已走近尾声,回首三年来奋斗实践的路程感慨万千。从不解到释惑,从探究到理解,从拘泥到扩展,虽说艰辛,却充满收获。现就我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式阅读”与大家交流一下。教师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其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此同时,教师还要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学生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主人,自然是根据教师提供的条件,明确探究的目标,思考探究的问题,掌握探究的方法,敞开探究的思路,交流探究的内容,总结探究的结果。在实际语文教学中,许多语文老师没有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没有选择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手段,没有找准启发探究的切入点,更可能所提的问题太难等等。受应试教育填鸭式教学的影响,学生总是被动地坐等知识,重知识记忆而轻问题思考,习惯于听老师讲解,习惯于背诵书本知识,忽略了语文这门课程的特殊性。因此,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中,我多采用以下方法。 一、启发教学引导探究启发式教学主要是教学过程中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的任务在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

问题,强调学生要有主动的、积极的、能动的学习状态,强调对知识的理解、运用、创造。中学语文教师要通过一定的方式去引导学生就某个问题展开积极的思考,让学生自主地进行分析判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1、运用多种启发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教师在引入新课时,或介绍写作背景,或表情朗读,或巧妙设疑,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这时,一句隽永精警的名言,一则简短而寓意深刻的寓言,一首流传千古的诗词……都能成为教师手中的道具。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以声、形、色等形象多方面多角度地吸引学生,穿插读、议、讲,在有疑难处点拨解答,于无疑处设疑深究,做到对课文有理解,对生活有感悟,在字里行间读出作品中的喜怒哀乐、悲苦酸甜,加深学生对生活的认识。比如在教长春版教材中的《窦娥冤》时,借助电影《窦娥冤》中窦娥临行前的一段唱导入课文,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然后引导学生边阅读边探究:“窦娥冤吗?”由此引导开去,进一步理解课文的内涵。 2、把握恰当的启发时机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时机问题不仅在于教师对几个问题先后顺序的安排,更在于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的把握。有些教师提出问题后急于要求学生回答,没有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学生没有经过深刻的思考,没有结合课文内容做全面的剖析,这样的回答仍然是机械的。在教学中若能结合一些紧贴课文中心句和一些重点关键的语句提出种种疑问,无疑会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大大拓宽思维的范围,提升思维的层次。熟练运用多种启发方式,则能让学生始终保持思维新鲜感,促使学生的探究性思维的形成,而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启发,可以获得更好的思维效果。

探究式学习教学案例教学文稿

探究式学习教学案例 教学单元: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活动名称: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 适合年级:高一学生 课程:生物学 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温度或PH对酶活性的影响(知识目标) 2.通过对日常生物现象的讨论,主动发现问题,做出假设 3.通过对设计方案的讨论交流,发展思辨,交流和评价能力(技能目标) 4.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培养科学素养和正确的科学态度 5.在探究过程中培养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和团体合作精神(情感价值观目标) 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在PPT上展示一张加酶洗衣粉的包装袋上的使用说明,上面注明洗衣粉的适用温度。 随后展示一段文字说明:唾液淀粉酶、胃蛋白酶等消化酶都是在消化道上起作用的。不同部位 消化酶的PH不一样。唾液的PH 为6.2~7.4,胃液的PH为0.9~1.5,小肠液的PH为7.6.唾液 淀粉酶会随唾液流入胃,胃蛋白酶会随食糜进入小肠. 根据上述文字,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引出问题:1.酶的活性可能跟温度有关。 2. 酶的活性可能跟环境的PH值有关。 (适时提示学生:酶的化学本质一般是蛋白质。引导他们回忆有关蛋白质的结构和性质的知 识。这样他们就很容易想到过高或过低的温度或酸碱度会影响酶的活性,进而作出假设。)根据想要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分组4~6人一组,选出小组长。组内讨论,确定“我想要探究的问题是什么”,“我对问题作出的假设是什么”。 提出假设:1. 温度会影响酶的活性。 2. pH 值对酶的活性有影响。 提供材料用具让学生选择。自主设计实验并根据假设将预期的实验结果写 下来。 提示性问题:1.本实验的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分别是什么? 2.怎样控制自变量,针对自变量你准备设置几组实验?哪个是对照组,哪个是实验 组? 3.怎样才能保证无关变量在实验过程中保持基本一致?(如果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 影响,怎样排除PH和其他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4.是否需要将自变量设计为梯度?如果需要,你具体的方案是什么? 5.你所预期的对照组和实验组的现象或结果是什么? 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①各小组讨论拟定实验方案并书写下来,由小组长介绍本组实验设计方案,并且听 取其他小组的质询,进行必要的答辩、反思和修改;②各小组听取他人阐述,对其 他组方案进行评价,提出疑问或建议;③对比本组实验设计与其他小组的优缺点, 组内再次做必要的改进和调整;④教师在必要时提出修改意见

问题探究式教学 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问题探究式教学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引言] 近年来创新教育的理念在整个教育界已获得共识。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那么,语文创新教学就是在读写听说的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指向的学科教学活动。创新教育,是现代社会的要求,是弘扬人的创新本性的要求,是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我认为,语文课堂教学实施创新教育的天地广阔无垠,课堂教学应积极渗透“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积极转变课堂教学观念,大胆尝试新的教学模式。语文课堂教学的根本任务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创造。也就是说,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不是给予学生大量的知识,而是教会学生最快、最准确地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和信息,并进行加工、整理、研究、分析。新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其核心应该是创新,着重于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行为的培养。 [指导思想] 课堂教学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学模式的多样性,特别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思想,也要求

打破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改变学生被动接受学习的局面,从而构建起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课堂教学新模式。 通过对新课程理论的学习,结合自己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本着力图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的过程,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整体素质的宗旨,我尝试采用语文课堂教学的“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具体的操作流程是:探究学习——创设情境——质疑讨论——总结感悟——练习巩固。 [主题与内容] 一、探究学习:语文的自主学习主要是指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读课文,感知教材,是一种学生独立阅读的训练过程,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自己读书的兴趣、习惯和能力。是课堂教学的前奏,是下面学习环节的准备,更是学习新知识的尝试。 课堂探究学习不同与一般的课前预习。预习是让学生初步熟悉一下课文,为教师讲读课文做准备,而且都在课外进行。探究学习的目的不在为教师讲课做准备,而在培养学生“自能读书”,让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钻研,大致读懂课文,以待质疑讨论阶段的进一步深究。 探究学习是语文课堂教学流程的第一步,体现出超前性原则特征。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先教后学”,而新课改则提倡

小学语文案例式教研活动设计方案

小学语文案例式教研活动设计方案 ——“自主、高效的有效课堂教学”的探讨 一、理论支撑 一位校长说过:“通识培训把表层的土刨了一下,下面的土还非常坚硬,根深蒂固的东西要打破,是要下一番功夫的。”为此要积极探索新的教师培训机制,而先进教育理念指引我们:教师的专业成长倚赖教师自身的反思和研讨合作平台的成功搭建,而反思、研讨、实践的最好材料是——案例,案例研究是架设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因此,我们计划本学期实施案例式校本教研是围绕着“问题-设计-行动-反思-总结—行为”的循环往复的螺旋式上升状态。 案例式校本教研指的是围绕所研究课题,以一两节课例展示的形式开展的一种教研活动。研讨内容包括:听课、执教教师谈教学设想与意图以及教后反思。听课教师对所听的课进行评议,肯定好的、可借鉴的地方,提出建设性的意见等。通过评议,使执教教师认清自我,受到启发和教益,又为听课老师提供学习研讨机会,引以为戒。为此,开展案例教学式教研活动,对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是大有帮助,也会不断充实课题研究、交流课题研究的经验,促进课题研究的发展。 一个好的案例往往代表一类典型事件,蕴含着深刻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技能,有利于促使受训学员分析、反思。案例具有典型性、启发性、和真实性。 二、课题的缘起 从教师成长的实际需要出发,通过各种表格和案例调查表明,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实践者的我们,了解学生,熟悉教材,每天都在与学生经历着不同的学习过程,创造着新的学习生活。这些常常被我们熟视无睹的教学情境、学习场景,以及学习的背景生活,往往蕴含和昭示着教学的真谛。而教师由于重复的日常教学工作,很少本着研究的态度去发现和把握更多的教学规律。一部分智力水平较高的教师能凭借个人经验能较轻松地一次性解决教学问题;亦有大部分教师,尽管有一定的教学经验,但总会遇到一些凭借于个人经验而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如:“如何使课堂自主高效”,“小学语文的学习评价问题”,“学生的言语发展能力”“如何处理课堂学习和考试能力的问题”……对自身教学实 践的不满和反思,是开展校本教研的起点。教师一旦追踪某个教学问题,或者教师一旦需要借鉴“他人的经验来解决某个教学”问题时,就产生了“科研”意识,并尝试性地付诸于“研究行动”。于是,“案例式”的校本教研也悄然而生。 三、目的预设 1、通过“案例”这个教学窗口,观察别人的课堂,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 2、如何在课堂上落实教学目标的探讨。 3、自主高效的有效课堂教学的探讨。

初中语文探究式课堂教学案例设计 以《敬畏自然》为例分析

初中语文探究式课堂教学案例设计以《敬畏自然》为例分析 摘要:探究式课堂教学在新课改背景下的应用,本文所例是不是过于追求“探究”了呢? 探究式教学,又称研究法、发现法,指的是在学习过程中老师只给出一些事例及问题,让学生通过自主的阅读、思考、讨论等方法达到独立探究及掌握相应原理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改变了过去传统教学中过于注重应考性的思想,提升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加强了对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体现了新课改对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 一、营造教学情境 初中语文教学运用探究式教育能够营造出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与兴趣。以学生为主体,增强其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其特点有: 1.在导入新课环节创设情境 老师在新课导入中有意识地去为学生创设一种浓厚的教学情境,能过使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融入课文的学习中,为整节课的探究教学打好感情基础。 2.在重点环节创设情境 初中语文探究式教学中,每当遇到教学的重点内容时,要创建出与此内容相符合的教学环境。这样能使学生对此增强体验感知,产生共鸣,使得对此重点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深入。 二、开展探究引导 1.精心设计探究的题目 2.思维方式的引导 开展探究式教学为的就是提升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改 变以往的灌输式教学方式,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在课堂上,以探究的题目为线索和提纲,引导学生自主的学习,独立的思考,也可以小组形式合作讨论。在此过程中,老师要做的是对于一些重点及难点的问题进行点拨,侧重对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路方向进行点拨,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深入、顺利进 行。 3.注重归纳及拓展能力 在语文探究学习活动基本结束之后,老师可以安排一些小组讨论活动,对于刚学习完的内容进行归纳及拓展相关知识,其形式可以是小组汇报、辩论活动等等,使学生之间的互动增多,也是一种知识的交流,还能提升学生的归纳及实际运用能力。 三、《敬畏自然》案例设计 1.教学目标 (1分析课文,把握文章的脉络,学习重点及关键句,锻炼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 (2学习文章中出现的各类修辞手法的运用技巧,探究其使用的好处及意义。 (3了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认识自然,保护自然。 2.教学重点 (1加深对自然的了解,明白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道理,增进学生的环保意识。

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1、有人说“探究学习解放了学生的思维,接受学习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 回答(一):这种说法是片面的。探究学习是有利于学生主动构建的,但不能拒此否定接受学习,因为接受学习包括主动接受和被动接受,如果是主动接受还是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比如某些生字的读写,某些词的意思就需要接受性学习。 回答(二): 我认为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虽然探究性学习相对于传统的接受学习而言,带领学生走上了新的旅程,,而老师往往没有准确把握,出现脱离文本架空式舍本逐末的问题,也会出现“信手拈来”过于随意,学生交流中各自为阵的局面。 “课程标准” 强调“尊重和保护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样化的探究”,要求学生“关注社会生活热点,沟通不同学科领域,进行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并非只是让学生学会“研究”,而是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与传统学习方式的区别就在于:它首先把学生视为“完整”的人,把“探究性”、“创造性”等视为学生与生俱来的天性,视为完整个性的有机组成部分。教育就是要通过优化酌教育环境发掘、激励这种天性,为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开放足够的空间。“课程标准” 强调“尊重和保护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样化的探究”,要求学生“关注社会生活热点,沟通不同学科领域,进行探究性学习”。 我想,语文教学重在品味感悟,不在科学实验,看问题是要一分为二。 2、“汉语拼音是识字的拐棍,只要会认、会拼读就行了,没有必要抄写、 默写。”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 答:(一)汉语拼音教学的要求 “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二)汉语拼音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帮助识字、帮助说好普通话、•帮助阅读、•查字典《语文课程标准》:“汉语拼音教学尽可能有趣味性,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主,与学说普通话、识字教学相结合。” 所以,汉语拼音虽然是识字的拐棍,不仅要会认、会拼读,还要会正确书写,重复机械地抄写是没有必要的,默写更是加重了学生的负担.3、有人认为,口语交际与听说训练没有区别。你有什么看法? 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答题要点) (1)、听说训练.是听说双方的单向活动,重在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2)、口语交际,是一种以口头语言为载体而进行的交际双方互动的信息交流活动。 (3)、口语交际是“听话、说话”的发展和提高,它不仅是训练学生口头 表达能力,还注重培养学生与人交流的意识和交流的习惯。 4、《课标》提倡习作教学要鼓励学生自由表达,是否意味着教师要少指

初中语文探究式课堂教学案例设计.x

初中语文探究式课堂教学案例设计 ——以《敬畏自然》为例分析 摘要:探究式课堂教学在新课改背景下的应用,本文所例是不是过于追求“探究”了呢? 探究式教学,又称研究法、发现法,指的是在学习过程中老师只给出一些事例及问题,让学生通过自主的阅读、思考、讨论等方法达到独立探究及掌握相应原理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改变了过去传统教学中过于注重应考性的思想,提升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加强了对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体现了新课改对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 一、营造教学情境 初中语文教学运用探究式教育能够营造出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与兴趣。以学生为主体,增强其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其特点有: 1.在导入新课环节创设情境 老师在新课导入中有意识地去为学生创设一种浓厚的教学情境,能过使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融入课文的学习中,为整节课的探究教学打好感情基础。 2.在重点环节创设情境 初中语文探究式教学中,每当遇到教学的重点内容时,要创建出与此内容相符合的教学环境。这样能使学生对此增强体验感知,产生共鸣,使得对此重点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深入。 二、开展探究引导 1.精心设计探究的题目 2.思维方式的引导 开展探究式教学为的就是提升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改 变以往的灌输式教学方式,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在课堂上,以探究的题目为线索和提纲,引导学生自主的学习,独立的思考,也可以小组形式合作讨论。在此过程中,老师要做的是对于一些重点及难点的问题进行点拨,侧重对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路方向进行点拨,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深入、顺利进

行。 3.注重归纳及拓展能力 在语文探究学习活动基本结束之后,老师可以安排一些小组讨论活动,对于刚学习完的内容进行归纳及拓展相关知识,其形式可以是小组汇报、辩论活动等等,使学生之间的互动增多,也是一种知识的交流,还能提升学生的归纳及实际运用能力。 三、《敬畏自然》案例设计 1.教学目标 (1)分析课文,把握文章的脉络,学习重点及关键句,锻炼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 (2)学习文章中出现的各类修辞手法的运用技巧,探究其使用的好处及意义。 (3)了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认识自然,保护自然。 2.教学重点 (1)加深对自然的了解,明白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道理,增进学生的环保意识。 (2)理解文章的标题“敬畏自然”的含义。 3.教学设备投影仪。 4.教学方式默读法、合作探究法、辩论法。 5.教学课时:2-3 课时。 6.教学过程 (1)联系现实,创景导入 先让同学们看视频短片,问大家看到视频内容后的感受以及思考出现此现象的原因及要如何防止这种事情的发生。(投影仪播出视频短片:①动画短片:光秃秃的树桩上空,一群小鸟在飞来飞去地哀鸣,河面上,漂着大量的垃圾,还有泛着白肚的鱼。②新闻短片:汶川大地震造成的泥石流滑坡,日本地震海啸及核污染。) 方向引导:人类对自然的无度索求及破坏、污染使得小鸟失去家园,鱼也大量的死亡,环境的日益恶劣还使得自然灾害频发,地震、海啸不断,人类受到自然的惩罚。我们要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小学语文研究性学习教学案例

小学语文主题式研究性学习案例 一、开发背景 四年级下学期第二单元我们学了好几篇关于人与自然的文章,这些文章有的是教育人们要爱护大自然,保护动物,有的是介绍了仿生学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让学生们受益匪浅。再加上前几年突袭而来的雪灾,地震、洪水等让我们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教训,我国人口日益增多,环境保护意识日益变浅,所以我国出现了很多环境污染问题,直接或间接导致了我国的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的身心健康。通过本课程研究提醒我们每个人都要保护环境,要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共建一个美好的地球村。我想这应该是孩子们比较感兴趣的内容,所以我选择了本课程。 二、课程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言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三、课程目标 1、如何激发学生积极探索未知的积极性,引爆学生情感触发点的研究。 2、如何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把握研究性学习的技巧。 3、如何让学生将自学、将自主收集信息成为一种能力,成为一种学习的技巧。 四、课程内容 (一)、课题研究要解决的问题: 通过本次学习主要是为了交给学生多种学习方法,将语文学习变得更加有趣,更加有效,更加灵活,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五、课程实施: (一)、资源准备 教师提供资料: 教师准备:准备相关多媒体课件;组织学生搜集相关仿生学的资料。根据主题教师提供的资源:相关的主题活动图片、辅助研究的格式和具体呈现方式。 学生准备:搜集人类从动植物身上受到启示而有所发明创造的课外资料。

探究性学习教学案例

探究性学习教学案例Teaching cases of inquiry learning

探究性学习教学案例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本教案根据语文教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春夜喜雨》教学案例 【材料准备】 1、初中语文第七册第四单元《春夜喜雨》 2、唐朝李约诗《观祈雨》;宋朝苏轼诗《望楼湖醉书》 3、杜甫的生平思想及诗歌创作 4、唐朝历史:安史之乱 5、“春雨”挂图 【探索内容】 1、律诗艺术形式。 唐诗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一座高峰,本单元共收唐诗绝句四首,律诗三首,古风三首。其中律诗是唐诗的最高表现形

式,其精巧整饬的结构、洗炼的语言、抑扬悦耳的节奏韵律和优 美丰富的意境,历来脍炙人口,因而一直袭沿至今。 2、诗歌语言艺术及优美意境 杜甫是唐代诗坛的巨星,他的诗内容博大、思想深邃,艺术 风格苍凉遒劲、沉郁顿挫,语言千锤百炼,深得古典诗歌之精髓。《春夜喜雨》虽为写景咏物诗,思想内容不及《三吏》《三别》 博大精深,但它平中见奇、以小见大,体现了诗人深切的忧国忧 民的情怀,杜甫诗歌行涓涓细流而致雄浑壮阔境界之风格可窥其 一斑。 3、创新情境及拓展运用。 “论诗及人”,“春夜”观“雨”仅是诗人关于春雨心理历 程的一个组成部分,那么与之相关的其它部分怎样,如“春旱盼雨”、“雨后生机”的情境,应为学生探索的内容;与杜甫同时 代的诗人,同是写春雨,其情境、思想、艺术手法又是怎样的, 也应让学生去探讨。借此大力度地激活探索欲望,使学生养成自 主赏析诗歌的能力,进而有效地开启心智,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 情趣。 【探索目的】 1、培养学生对诗歌形式特征、语言运用等方面质疑研讨的 习惯。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