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00399学前游戏论【解析】

201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00399学前游戏论【解析】

201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00399学前游戏论【解析】
201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00399学前游戏论【解析】

201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学前游戏论试卷

(课程代码00399)

一、单项选择题(共30小题,每题1分,共30分)

1.儿童相互模仿,操作相同或相近的玩具或开展相类同的游戏,我们称之为()。

A.规则性游戏

B.平行游戏

C.合作游戏

D.联合游戏

2.教师当成“邻居”到娃娃家,假装发现娃娃发烧,并劝“爸爸、妈妈”应带娃娃到“医院”看病或请医生,使原本平淡的游戏情节得以扩展。这种游戏指导方式称为()。

A.平行游戏指导

B.合作游戏指导

C.旁观者指导

D.非言语指导

3.游戏开始真正成为理论研究的对象,并出现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游戏理论,是在()。

A.18世纪中期

B.19世纪初

C.19世纪中期

D.20世纪初

4.学前儿童末期,由于儿童认知范围的扩大、思维能力以及社会化程度的提高,游戏发展到了一个新水平即()。

A.感觉运动性水平

B.象征性水平

C.规则性水平

D.社会性水平

5.游戏中儿童通过模仿范例或对象(如司机)的一两个最富特色的典型角色动作(如转方向盘),来标志他所模仿的对象,此时儿童所扮演的角色属于()。

A.机能性角色

B.互补性角色

C.想象的角色

D.虚幻性角色

6.玩具的教育性取决于()。A.玩具的复杂程度 B.玩具的新颖性与多样化

C.玩具的外形美观

D.一物多用,富于变化,有启发性

7.5--6岁的幼儿抽象思维能力开始发展,运动技能更加成熟,下列较为适合他们的玩具是()。

A.娃娃玩具、秋千、转椅等

B.摇鼓、音乐盒、小熊打鼓等

C.积木、皮球、积塑等

D.镶嵌板、图片接龙、电动玩具等

8.学前游戏实施的计划通常是()。

A.学年计划

B.学期计划

C.月计划

D.周计划

9.教师通过言语方式试探或协商性地要求或暗示儿童去做什么和如何做,重在对学前儿童游戏行为的引导。这种指导言语方式是()。

A.评论

B.建议

C.描述

D.询问

10.评价儿童游戏是否成功的关键是()。

A.游戏任务是否完成

B.儿童是否积极参与

C.儿童是否得到教育

D.儿童是否愉悦

11.有规则游戏最大的特点是()。

A.有一定的玩法与规则

B.有明确的任务

C.学习任务与游戏形式的结合

D.具有竞赛性质

12.前苏联游戏理论硏究的典型特征是坚持游戏的()。

A.生物性本质观

B.社会性本质观

C.主体性本质观

D.科学性本质观

13.在现代西方心理学流派中,最重视游戏问题的一个派别是()。

A.行为主义学派

B.认知发展学派

C.精神分析学派

D.社会文化历史学派

14.在游戏治疗中,首先采用了“娃娃游戏”技术的是()。

A.认知发展学派

B.精神分析学派

C.元交际理论

D.维果茨基理论

15.角色游戏与其他形式的游戏相比较,真实地表现出两个最基本的特点是:特殊的想象活

动和()。

A.高度的独立自主性

B.假设性

C.目的性

D.虚拟性

16.提出游戏复演说的是()。

A.拜敦代克

B.艾里康宁

C.霍尔

D.斯宾塞

17.认为游戏是学前儿童的主导活动、强调成人与教育影响对儿童游戏的作用的学派是()。

A.经典学派

B.认知发展学派

C.精神分析学派

D.社会文化历史学派

18.“我们来玩过家家吧!”“这是我的,不给你玩!”,儿童在游戏中出现的类似言语属于()。

A.游戏性语言

B.角色之间的交际性语言

C.以自我为中心的想象性独白

D.伙伴之间的交际性语言

19.学前儿童最早出现的游戏形式是()。

A.感觉运动游戏

B.象征性游戏

C.结构游戏

D.规则游戏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20.根据游戏动作的不同性质,可以把游戏动作分为()。

A.探索

B.象征

C.嬉戏

D.角色扮演

E.操作

21.游戏性体验是指儿童在游戏过程中所产生的主观感受或内部心理体验,在下列游戏性体验的具体成分中,哪些成分是任何种游戏活动都必须具备的()。

A.幽默感

B.驱力愉快

C.胜任感体验

D.兴趣性体验

E.自主感体验

22.工具性游戏是指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手段或工具的游戏,其目的在于通过游戏促进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效进行,下列哪些游戏属于工具性游戏()。

A.音乐游戏

B.结构游戏

C.表演游戏

D.体育游戏

E.智力游戏

23.游戏在促进学前儿童情感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

A.丰富儿童积极的情感情绪体验

B.发展儿童的成就感与自信心

C.发展儿童的美感

D.帮助儿童进行情绪宣泄

E.有助于儿童克服自我中心化

24.下列属于国外学前游戏研究中经典游戏理论的是()。

A.剩余精力说

B.生活预备说

C.成熟说

D.生长说

E.复演说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25.角色游戏

26.松弛说

27.场地空间密度

28.情景转变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29.简述以社会性为主线的学前游戏发展演化进程。

30.简述学前游戏教育中如何贯彻教育性原则。

31.简述结构游戏的基本结构。

32.简述玩具及游戏材料选择和提供的标准。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33.联系实际,谈谈幼儿结构游戏的指导要领。

34.试述游戏教育实施计划制定应注意的问题。

六、案例分析题(本大题14分)

35.幼儿园中班建构区,一个男孩(甲)在用软塑料块搭“大高楼”,另一个男孩(乙)在他旁边玩飞机。每当甲搭好了“大高楼”,乙的“飞机”就开过来,撞倒了甲的“大高楼”。

根据观察对于游戏指导中的意义,假设你是该班的教师,遇到案例中的这种情况,会如何处理?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l分,共20分)

1.【答案】B

【解析】儿童相互模仿,操作相同或相近的玩具或开展相类同的游戏,我们称之为平行游戏。规则性游戏具有明确的规则,要求儿童去遵循,以确保游戏目的的达成;联合游戏阶段幼儿能够留意身旁其他幼儿的活动,有时会互借玩具,有时更会加入到对方的游戏。合作游戏以集体共同的目标为中心,有达到目标的方法,活动有严格的组织,小组里有分工,常有较明显的组织者或领导者。故选B。

2.【答案】B

【解析】合作游戏:教师直接参与到儿童的游戏中,与儿童一起共同地游戏;平行游戏:玩他们一样的游戏,但不参与儿童游戏;旁观者指导可以采用建议、评论、描述、询问、重述、提问等方式去指导;非言语指导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眼睛。眼神、手势、动作、身体运动的方向等来支持和帮助。故选B。

3.【答案】D

【解析】从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30年代左右,这是儿童游戏研究的初步兴起阶段,在这一阶段,出现了最早的一批游戏理论,这些游戏理论在今天被称作“经典的游戏理论”。4.【答案】C

【解析】学前儿童末期,由于儿童认知范围的扩大、思维能力以及社会化程度的提高,游戏发展到了一个新水平,即规则性水平。感觉运动性水平是婴儿阶段(特别是2岁前)游戏的基本特征,游戏的发生是以动作能力和心理发展的一定水平为前提的;以情景转变、以物代物、以人代人是象征性游戏的基本构成因素;无社会性水平这一说法,故选C。

5.【答案】A

【解析】(1)机能性角色:是儿童通过模仿范例或对象(如司机)的一两个最富特色的典型角色动作(如转方向盘)来标志他所模仿的对象;(2)互补性角色:是以角色关系(如母亲一孩子)中的另一方存在为条件的角色扮演,如当“医生”,就得有人当“病人”;(3)想象的或虚幻性角色:往往在现实生活中不存在,常来源于故事、电视等文学作品,如孙悟空。故选A。

6.【答案】D

【解析】玩具的教育性并不取决于玩具的复杂程度,选择玩具时也不能从其装潢是否漂亮或价

钱的贵贱来判断其教育性。

7.【答案】D

【解析】5--6岁的幼儿抽象思维能力开始发展,运动机能也更加成熟。幼儿园和家长应较多地为他们提供复杂一些、活动性强、能组合的各种大小玩具,特别是智力活动成分较多的结构玩具、智力玩具、电动玩具。如各种拼合、装配玩具--像拼板、插板、拼图、镶嵌板、大型的图片接龙等;娃娃玩具、秋千、转椅等适合3--4岁幼儿;摇鼓、音乐盒、小熊打鼓等适合婴儿时期;积木、皮球、积塑等,故选D。

8.【答案】D

【解析】学前游戏实施的计划制定通常以周为时间单位是较为适宜的,所以每一个游戏实施计划二点表格宜反映本班一周的游戏实施内容及安排。故选D。

9.【答案】B

【解析】建议是指教师通过言语试探地或协商性地要求或暗示儿童去做什么和如何做,重在对学前儿童游戏行为的引导;评论是指教师通过言语,自己或与儿童共同评论游戏中的儿童及行为,表扬和肯定正确的,也可以指出不足或提出建议;描述是指教师用言语描述儿童的行为,使儿童对自己的行为以及行为的意义有更明确的意识,同时,教师的语言也为儿童描述自己的行为提供了“范例”;询问是指是指教师鼓励婴幼儿用言语描述自己的行为或所发生的事情。故选B。

10.【答案】C

【解析】评价游戏对儿童发展的教育作用是否得以实现,或儿童通过游戏是否得到教育,是评价儿童游戏是否成功的关键。

11.【答案】C

【解析】有规则游戏最大的特点是把学习的任务和游戏的形式结合起来。它符合幼儿学习兴趣性强,目的性、坚持性较差的特点,使幼儿以愉快的情绪,在轻松、有趣的气氛中积极、主动地学习。同时,在积极主动的学习中培养幼儿集中注意、爱动脑筋的良好学习习惯。

12.【答案】B

【解析】游戏是一种社会性活动的观点是前苏联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首先提出来的,坚持游戏社会性的本质观,是前苏联游戏理论硏究的典型特征。

13.【答案】C

【解析】在现代西方心理学流派中,精神分析学派是最重视游戏问题的一个派别,精神分析

学派的创始人费罗伊德以及后来的追随者们,或多或少都论述了儿童的游戏问题。故选C。14.【答案】B

【解析】精神分析学家在游戏治疗中,首先采用了“娃娃游戏”,引起了研究人格发展的心理学家的注意,于是人们开始把它作为种研究前言语儿童人格因素的一种方法而出现了一系列研究。

15.【答案】A

【解析】角色游戏与其他形式的游戏相比较,真实地表现出两个最基本的特点:特殊的想象活动和高度的独立自主性。高度的独立自主性是指幼儿在玩什么主题,情节如何进行,确定多少个角色,采取什么玩法,使用什么玩具,遵守怎样的规则(内隐的);都由幼儿依照自己的意愿、兴趣、经验、能力来进行;特殊的想象活动是指幼儿的角色游戏是在想象的条件下,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又不是刻板、机械地反映,而是在创造性地自由自在地反映。这种反映由于创造性的想象活动,把游戏的虚构性和真实性巧妙地结合起来。

16.【答案】C

【解析】在美国,霍尔提出了“复演说”;斯宾塞提出了“剩余精力说”;拜敦代克提出了“成熟说”;艾里康宁认为,角色游戏是学前儿童的典型游戏,研究儿童的游戏应当以角色游戏为主要对象。故选C。

17.【答案】D

【解析】社会文化历史学派认为游戏是学前儿童的主导活动、强调成人与教育影响对儿童游戏的作用。

18.【答案】D

【解析】“我们来玩过家家吧!”“这是我的,不给你玩!”,儿童在游戏中出现的类似言语属于伙伴之间的交际性语言;“医生,我的孩子生病了,请您给看看。”儿童在游戏中出现的类似言语属于角色之间的交际性语言;以自我为中心的想象性独白表现为儿童一边玩一边自言自语。故选D。

19.【答案】A

【解析】感觉运动游戏也称机能性游戏、练习性游戏或实践性游戏,是最早出现的游戏形式;象征性游戏是学前儿童典型的游戏形式;结构游戏是儿童利用各种不同的结构材料来建构物体的游戏;规则游戏是两个以上的孩子在一起,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的,往往具有竞赛性质的游戏,故选A。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20.【答案】ABC

【解析】根据游戏动作的不同性质,我们可以把游戏动作分为探索、象征和嬉戏三种基本类型。探索是对物体性质、物体之间关系、动作效应的探索;象征性动作是在表象作用支配下的想象性虚构性动作;嬉戏是故意做“坏事”或某种动作来取乐,带有幽默、逗乐、玩笑的性质。21.【答案】CDE

【解析】在任何一种游戏活动中,兴趣性体验、自主感体验和胜任感体验都是不可缺少的最基本的成分。兴趣性体验是一种为外界刺激物所捕捉和占据的体验,是一种情不自禁地被卷入、被吸引的心理状态;自主性体验是由游戏活动可以自由选择、自主决定的性质所引起的主观体验,是“我想玩就玩,不想玩就不玩””的体验;胜任感体验/成就感是一种对自己能力的体验,这种体验可以增强游戏者的自信心。

22.【答案】ADE

【解析】音乐游戏、体育游戏、智力游戏属于工具性游戏。(1)智力游戏:是成人根据一定的智育任务而设计的有规则游戏;(2)体育游戏:是指以促进身体正常发育和机能协调发展为主要目的的游戏;(3)音乐游戏:是在音乐伴奏下进行的游戏,具有音乐和动作相配合的特点。

23.【答案】ABCD

【解析】游戏在促进学前儿童情感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1)丰富儿童积极的情感情绪体验;(2)发展儿童的成就感与自信心;(3)发展儿童的美感;(4)帮助儿童进行情绪宣泄。有助于儿童克服自我中心化是游戏在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中的作用。

24.【答案】ABCDE

【解析】国外学前游戏研究中经典游戏理论有:(1)剩余精力说;(2)生活预备说;(3)成熟说;(4)生长说;(5)复演说。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25.【答案】

角色游戏是在儿童与成人的新的关系中产生的,它的内容是成人活动的重演。(4分)

26.【答案】

松弛说认为游戏不是剩余精力的发泄,而是为了精力的恢复,人类在脑力和体力劳动中都会

感到疲劳,为了消除疲劳、恢复精力,就产生了游戏。(4分)

27.【答案】

游戏场地的空间密度包括游戏人口密度和游戏材料密度两个方面。它表现为儿童活动空间的大小,并且影响到儿童所能获得的游戏材料(或玩具)的数量,也最终影响到儿童具体的游戏行为及儿童之间的相互关系。(4分)

28.【答案】

情景转变是使行为脱离它原有的真实生活情景即动作脱离真实背景,如睡眠时间、机体的疲倦以及床、被、枕头等物品构成了睡觉这种行为发生的真实情景或条件。(4分)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29.【答案】

学前儿童的游戏伴随着儿童社会化的进程,儿童在游戏中与人(或同伴)交往的行为表现出社会性发展的程度;(1分)以社会性行为表现的不同而进行儿童游戏的分类即游戏的社会性分类,呈现了以社会性为主线的游戏发展的不同阶段或水平:

(1)独自游戏阶段;(1分)

(2)平行游戏阶段;(1分)

(3)联合游戏阶段;(1分)

(4)合作游戏阶段。(1分)

30.【答案】

学前游戏教育应这样贯彻教育性原则:

(1)首先在游戏目的的确定上,应体现定的教育目标,与教育目标相一致;(1分)

(2)在游戏活动内容的选择上,教师要保证游戏内容健康,积极向上,至少在体、智、德、美某一方面能促进幼儿的发展,具有合目的的教育性;(2分)

(3)在组织游戏的过程中,教师首先应注意整个游戏场景的设计、布置,做好游戏前的准备工作;(1分)

(4)在对游戏进行评价时遵循教育性原则,就是要以正面鼓励、表扬、肯定为主,批评、否定为辅。(1分)

31.【答案】

结构游戏既是儿童自主的游戏活动,又是一种造型的技能练习的活动。(1分)它具有一定的

结构,其结构的主要要素有:

(1)对结构材料的选择;(1分)

(2)对游戏主题--最后建构物的假想;(1分)

(3)最后建构物的建构;(1分)

(4)对最后建构物功能的假想与实现。(1分)

32.【答案】

为保证游戏的健康发展及玩具教育作用的充分发挥,玩具及游戏材料的选择和提供应符合下列标准:

(1)具有教育性;

(2)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

(3)符合艺术要求;

(4)符合卫生和安全要求;

(5)经济适用;

(6)具有多样化和新颖性。

【评分参考】答对一点得一分,答对任意五点得满分。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33.【答案】

(1)丰富并加深幼儿对物体和建筑物的印象:(1分)

只有使幼儿有明确的印象,建构活动才能丰富、充实。要获得对物体结构的深刻认识,主要依靠直接的观察,因此,在日常生活和教育活动中,应经常引导幼儿对多种多样的物体及建筑物进行细致的观察。(1分)

(2)为幼儿提供结构游戏的材料、时间和场地:(1分)

结构材料是结构游戏的物质基础,成人要为幼儿准备各种类型的结构材料,除了购买现成的材料以外,还有一些自然界的原材料及生活中的各种安全卫生的废旧物品或材料,都可作为结构游戏的材料。(1分)

(3)针对各年龄班幼儿的水平,帮助幼儿掌握结构的基本知识和技能:(1分)

幼儿只有在掌握一定的建造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才能独立地进行结构游戏;也只有掌握必需的结构知识和技能,幼儿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在游戏中才能得以充分的体现。

(4)培养儿童正确对待结构材料和建构成果:(1分)

结构材料是结构游戏的基础,因此,教师不仅要提供适宜的充分的结构材料,同时也要教育儿童爱护结构材料;结构材料不仅是开展结构游戏的条件,也有利于用它来培养幼儿爱护公物和爱整洁、节俭的良好品德。(1分)

(5)在结构游戏中,针对幼儿的发展水平培养建构活动的目的性和坚持性:(1分)

由于身心发展水平和所受教育影响的不同,每个儿童结构游戏的经验能力不同,因此不同年龄幼儿游戏的目的性也不同。为此,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地培养幼儿的结构游戏的目的性。(1分)34.【答案】

(1)如何确定游戏的教育目标并使之具体化;(2分)

(2)确定游戏目标是制定计划的首要任务;(2分)

(3)依游戏目标设置环境,有计划地投放材料;(2分)

(4)注意自选游戏与其他教育活动及生活活动的联系,加强与家庭教育的配合;(2分)(5)对计划与目标的实施情况作出反馈。(2分)

六、案例分析题(本大题14分)

35.【答案】

(1)对于儿童游戏中的行为,无论是抑制或否定还是促进或肯定,都必须是在充分、细致的观察之后进行指导。(1分)只有通过观察,才能够了解儿童对于当前活动的兴趣,已有的经验或问题,方能准确地作出是否介入以及选择如何指导的判断。(2分)这种观察既可以通过站在旁边看、听或与儿童交谈来进行,也可以通过与儿童共同游戏来进行。(2分)通过这种观察,教师可以判断儿童行为的意义,确定指导的必要性和针对性。(2分)

(2)对于这种情况,教师首先要进行仔细观察,判断幼儿行为的意义(1分):乙的行为是不是一种真正的“攻击性”或“破坏”行为?通过观察,教师可以发现,乙的行为并没有引起甲的“不悦”,每当“大高楼”被撞倒以后,甲就迅速地又搭起一座“高楼”,似乎在等待着乙的飞机的到来。(2分)甲和乙的这种表现,实际上告诉了我们,两个男孩现在正在非常默契地玩一种“合作”的游戏,因此教师不必去干预。(2分)如果教师对儿童的行为不进行仔细的观察,把乙的行为错误地判断为一种“攻击性行为”而加以制止,就构成了对幼儿游戏的不必要干扰。(2分)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