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临床运用方剂的体会

临床运用方剂的体会

临床运用方剂的体会
临床运用方剂的体会

临床运用方剂的体会

前人的方剂,皆为医学理论和临床经验密切结合、融汇集积而成,是留给后人的宝贵遗产。我们必须很好地继承与发扬。不少方剂组织严谨,配伍巧妙。直至今天,依法使用,仍有非常良好的医疗效果,成为临床上经常应用的方剂,但我们也应注意到古今生活不同,社会环境不同,人体禀陚、饮食、居住、病因等,均有不同,故曾有不少医家,提出古方宜古不宜今而创制新方,并指出运用前人的方剂,不可固执不变,依样葫芦,呆板照抄。如《成方切用》序言中说:“故方有宜古不宜今者,设起仲景于今日,将必有审机察变,损益无已者……且病有标本先后,治有缓急逆从,医贵通变,药在合宜,苟执一定之方以应无穷之证,未免实实虚虚,损不足而益有余,反致杀人者多矣。”徐灵胎也曾说:“欲用古方,必先审病者所患之证,悉与古方前所陈列之症皆合,更审方中所用之药,无一不与所现之症相合,然后施用,否则必须加减,无可加减,则另择一方。断不可道听途说,闻某方可治某病。不论其因之异同,症之出入,而冒然施治。虽所用悉本于古方,而害益大矣。”可见在临床运用前人的方剂时,既要学习前人关于方剂的法度规矩,严谨的组方理论和宝贵的临床经验,又要注意运用中医理论,按照辨证论治的原则,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加减化裁,才能方证合宜,起死回生。兹不揣浅陋,愿结合以下三方,谈谈个人在临床上学习与运用前人方剂的体会,仅供同志们参考。错谬之处,还望批评指正。

一、瓜蒌薤白白酒汤(《金匮要略》)

全瓜蒌30克(原为一枚),薤白10克(原为半升),白酒30?60毫升(原为七升)。取前两味水煮,去滓取汁,兑入白酒分为两次服(原为三味同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本方为张仲景《金匮要略》治胸痹的第一张药方,主治胸阳不布,气机痹阻,阴气弥沦而致胸背痛,短气,喘息咳唾,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等症。瓜蒌薤白剂现已成为治疗胸痹的著名方剂,确有良好效果。

胸痹的主要病机为上焦阳虚,阴气上逆。正如张仲景所说:“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此方以瓜蒌宽胸降气,消痰开结为主药。薤白味辛苦,性温而滑,能通痹。酒味辛性温,宣发助阳,通行营卫为佐药。三药合用,能助胸中阳气布达,浊阴之气下降,阳盛痹通,诸症自然消除。

本方加半夏10~12克,名瓜蒌薤白半夏汤。治胸痹病兼见不得卧,心痛彻背,舌苔白厚或白厚腻,关脉弦滑等症者。此为痰浊盛故加半夏以除痰。本方去白酒加枳实、厚朴、桂枝,名枳实薤白桂枝汤,主治胸痹,心中痞气,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此为客气留结在胸中,不只上焦阳虚,而中焦阳亦虚,故阴邪得以留居而上逆动膈而成为胸满,胁下逆抢心。故于瓜蒌薤白剂中如枳实除痞气,厚朴开气结,桂枝行阳气兼能疏肝,不但胸阳得畅而中焦亦调,故病自痊愈。《金匮要略》在本条中说“人参汤(人参、甘草、干姜、白术)亦主之”。人参汤实即理中汤之大意,对兼见中焦阳虚证者可用。总之,胸痹的虚,为胸中阳气微而不振,故不必用补,而用宣通之法,阳气宣畅则清阳盛、浊阴退而病除。所以,我们要认识到,仲景用瓜蒌薤白的方剂,是以行阳为主,不是补阳。即使所谈“人参汤亦主之”,亦是兼补中阳,并非补胸阳。此乃仲景先师启示后人,对胸痹病应认识到胸中大气为全身之主,实为生死第一关键,特于胸痹篇独发其精义,本可不知。

今人常以此方随证加减,用于治疗以胸背疼痛为主要症状的疾病,如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心肌炎、胸肋神经痛等。以治疗心绞痛使用最多。常去白酒,加半夏、红花、赤芍、丹参、川芎等同用。我治疗冠心病、心肌炎等病出现心绞痛而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心慌、短气等症状,脉见寸沉、关弦或寸关弦滑、沉紧者,常用本方加减如下:

瓜蒌30克,薤白10~15克,半夏10克,桂枝3?12克,檀香6~9克(后下),茯神木30克,苏梗10克,红花10克,五灵脂9?12克,蒲黄6?10克,焦山楂10克,赤芍12克。

随证加减应用,每收良效。病情严重、服药效果不甚明显者,会饮酒的病人,在服药时可兑入黄酒20毫升,不会饮酒的可兑入米醋20?30毫升。心绞痛发作频繁痛重者,可再加用苏合香丸半丸至一丸,随汤药服,可提高疗效。

瓜萎薤白白酒汤与瓜蒌薤白半夏汤、乌头赤石脂丸(赤石脂30克、乌头15克、川椒30克、附子15克、干姜30克,为细末,蜜丸)均治胸痹、胸背疼痛。但瓜蒌薤白白酒汤主治胸阳不振、阴气上逆而致的胸痹,喘息短气,咳唾,胸背疼痛(我常去白酒加桂枝)。瓜蒌薤白半夏汤则主治胸痹之偏于痰浊壅盛、痹滞胸阳而心痛彻背不得卧者。乌头赤石脂丸则治阴寒之气厥逆上上,格痹胸背经脉,乱其气血而致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者。虽皆为胸痹,却有种种不同,必须详细辨证,决不可一病一方,呆板硬套,请深研《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篇”自知。

对于痰热结聚,滞塞胸膈而心胸疼痛者,则不可用本方。前几年我与北京首都医院心内科协作治疗急性心肌梗塞时,曾发现不少患者呈现胸痛、脘堵、舌苔黄厚垢腻,大便秘结数日不行,脉象滑数有力的痰热结塞之证,经采用小陷胸汤(瓜蒌、黄连、半夏)合小承气汤(厚朴、枳实、大黄)随证配入红花、丹参、檀香、焦三仙、焦槟榔等治疗,病人随着大便通畅、痰热被涤泄、舌苔化薄而疼痛明显减轻,诸症亦随之而安。此证如误用瓜蒌薤白白酒汤或瓜蒌薤白半夏汤等则不但无效,反可使病情加重或延误。可见每个方剂都有它一定的主治范围,必须按照辨证论治的法则去灵活运用。

本方中之“白酒”,据《千金方》用“白載酒”,后人考证“載”读zai(再),即酢浆。“酢”字,《辞源》引古人注中有“醋本字”之句。《金匮玉函要略辑义》说“今用米醋极验。”但今人有用醋者,也有黄酒者。我在临床上的体会是用醋效果最好,用黄酒也有一定效果,用白干酒(半盅至一盅)未见疗效。仅供参考。

二、旋覆代赭汤(《伤寒论》)

旋覆花9克(布包),生代赭石24克(先煎),半夏9克,人参5克(党参9~12克),炙甘草5克,生姜9克,大枣四枚。用水约1000毫升,煮取约600毫升,去滓,再浓煎至400毫升左右,分两次温服。

本方原为治疗“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而设。具有调补胃虚,和降逆气,降浊升清的功效。

伤寒病经过汗、吐、下各法的治疗,虽然寒邪已解,但胃气已虚,未能自和,升降失职而虚气上逆,故心下痞硬闷堵,时时噫气而不得除去。此为胃虚气逆之证。宜用此汤降虚气之逆而和胃安中,则证可愈。方中以旋覆花下气除痰,咸能软坚以治心下痞硬(硬则气坚)为主药。虚则气浮,以生赭石重镇浮逆之气为辅药。生姜、半夏辛而且降,以除痞逆之气。人参、大枣甘能缓中,补胃气之虚弱为佐药。甘草甘缓入胃,补虚安中为使药。胃虚得补,痞硬得散,逆气得降,诸症自除。

后世医家常用此方治疗因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而致的呕吐、反胃、噎膈、呃逆等病症。

我常用此方合大黄甘草汤随证加减,治疗神经性呕吐。例如1964年曾治一中年女性患者,患神经性呕吐一年多,经北京几个大医院检查,诊断相同,治疗未效。因每顿饭后,随即呕吐,体重仅有70市斤左右,大便干秘如羊矢,数日才能一行,舌苔薄白,脉象细。辨证为中焦虚弱、胃气上逆所致之呕吐。投以此方合大黄甘草汤加减。

处方举例如下:旋覆花(布包)10克,生赭石30克,先煎半夏10克,党参12克,甘草3克,生大黄5克,当归10克,桃杏仁泥各9克,全瓜蒌30克,生姜三片,伏龙肝60克(煎汤代水)。以此为基础方,有时稍有增减,共进40余剂,呕吐止,大便通,诸症痊愈,体重增加30多市斤,治疗前后,判若两人。

我亦用旋复花代赭石汤合半夏厚朴汤随证出入,治疗梅核气病,每收满意效果。我的用方举例如下:旋覆花10克(布包),生代赭石30克(先煎),半夏10克,厚朴10克,苏梗10克,苏叶10克,茯苓5克,香附10克,乌梅2克,生姜三片,金果榄9克。水煎服。以此方为基础随证加减,对痰气郁结而咽中如有物粘着,咯不出,咽不下或兼胸脘满闷等症有效。

我还用此方合通幽汤加肉桂壮命火,随证加减,治疗反胃之病,如胡某朝食暮吐,大便秘结,腹部起鼓包,串走雷鸣。至晚间呕出全天三餐饮食的大部之后,腹部较舒适,始能睡卧。几家医院均诊断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所致的幽门不全梗阻,患者畏惧手术而服中药。我的基本方如下:旋覆花10克(布包),生代赭石30克(先煎),半夏10?12克,党参3~6克,生姜三片,炙甘草3克,生大黄3克,当归10克,白芍12克,槟榔11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紫肉桂2?3克,熟地黄12克。以此方为主随证加减,服用20多剂即无明显自觉症状,又进20多剂而痊愈上班工作。

生姜泻心汤、半夏泻心汤与本方,三方均能治心下痞,但各有不同,要注意分辨。生姜泻心汤主用于胃中不和而心下痞硬、腹中雷鸣下利者,如《伤寒论》所说“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半夏泻心汤则主用于邪在半表半里而误下成痞,心下痞满、不硬不痛、大便自通者。本方则主治胃虚气上逆而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心下痞证如兼有大便泄利,腹中雷鸣者,则不能用本方。心下痞证如无肠鸣下利、腹中雷鸣者,则不能用生姜泻心汤。

三、丁香柿蒂汤(《济生方》)

丁香6克,柿蒂6克,人参3克,生姜五片,水煎服。

本方主用于治疗久病、虚寒而致的呃逆。呃逆有脏腑虚实之分。根据清·吴仪洛所说“呃在中焦,谷气不运,其声短小,得食即发,为胃呃。呃在下焦,真气不足,其声长大,不食亦然,为肾呃。久呃则胃肾俱寒者为多。此病有因痰阻气滞者,有因瘀血者,有因胃实失下者,此皆属实有因中气大虚者,有因大下胃虚阴火上逆者,此皆属虚。寒热虚实,治法不一,古方以此(方)治寒呃。”从而可知本方用于“久病则胃肾俱寒者”为合适。

本方用丁香辛温,通肺、温胃、暖肾,降虚逆之气,祛胃肾之寒,与柿蒂苦涩降气,共为主药。辅以人参补元气而使正气展布,佐以生姜开郁去痰而散寒,主治虚寒证之呃逆。

本方与《金匮》橘皮竹茹汤(橘皮、竹茹、甘草、人参、生姜、大枣)、《济生》橘皮竹茹汤(橘皮、赤苓、枇杷叶、竹茹、半夏、人参、炙甘草、生姜)三方均治呃逆,但本方主治久病胃肾虚寒所致的呃逆。《金匮》橘皮竹茹汤则主用于久病体弱、胃虚有虚热、气逆不降所致的呃逆。《济生》橘皮竹茹汤则主用于热病后胃热、口渴、呕哕不食、气逆不降所致的呃逆。

老人久病,或大病之后或重病的患者,突然发生呃逆,连连不止。中医认为这是脾气欲败的危险症状,须要抓紧时间进行救治。对于这种情况,我常用本方合《金匮》橘皮竹茹汤,重用人参进行抢救,屡屡取效。

Welcome !!!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焦树德方剂心得十讲

焦树德方剂心得十讲 焦树德方剂心得十讲——越鞠丸 From自明知识 Jump to:navigation,search 香附(醋炒)、苍术(泔浸、炒)、抚芎、神曲、炒栀子,上药等分,共为细末,水丸如绿豆大。每服6~9克,一日2次。 此方也可作为汤剂使用。 本方中所用之”抚芎”为芎穹之产于江西者。据《中国医学大辞典》载:”产于江西旧抚州境者,其中心有孔。辛温无毒,开郁、宽胸、通经络。治胸膈痞满作痛。””与他处所产,迥然不同。”朱丹溪说:”抚芎总解诸郁,直达三焦,为通阴阳气血之使。”(《本草纲目》)可见丹溪先生在越鞠丸中选用抚芎,而不用川芎,是有道理的。也可以看出前人注重地道药材,是有临床实践根据的。现在一般多用川芎代之,用量可稍小些。 本方统治六郁(气、血、痰、火、湿、食),胸膈痞闷,脘腹堵胀,吞酸呕吐,饮食不消,胸脘刺痛、嗳气腹胀等症。 “越鞠”即发越鞠郁之气的意思。方中以香附开气郁,苍术燥湿邪,抚芎调血郁,栀子解火郁,神曲消食郁,气畅而郁舒。五味药治六郁,惟无治痰药,是何道理?因痰郁多与脾湿有关,有时也与气、火、食有关。今湿、气、火、食诸郁都解,痰郁随之而解,故方中不另设治痰药。六郁之中又以气郁为主,故气畅而郁舒。

方中五味药虽然原方的用量皆为等分,但是可根据某部重则加重某药的用量。例如气郁重者可重用香附,湿郁重者可重用苍术等。另外还常常根据某部重而再加味,如湿郁(周身沉重或痛,遇寒即发)加茯苓、白芷,火郁(头胀、急躁、尿赤、脉数)加青黛,痰郁(动则气喘、脉沉滑、胸闷、腻苔)加南星、半夏、瓜蒌、海石,血郁(四肢无力、能食、胸脘或有刺痛)加桃仁、红花,气郁(胸膈闷胀)加木香、槟榔,食郁(嗳酸、腹胀、不能食)加麦芽、山楂、砂仁,挟寒(遇寒加重,得热则舒)可少加吴茱萸。 我曾多次以本方加厚朴10克、半夏9克、苏梗12克、旋覆花10克(布包)、乌梅3~5克、金果榄9克、茯苓12克水煎服,用于治疗梅核气,取得了满意的效果,请参考试用。 近些年来,也有不少医生以本方随证加减,用于治疗胃肠神经官能症、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慢性胃炎、消化不良、肋间神经痛等病,属于六郁所致的胸膈闷胀、脘腹疼痛、胁痛恶逆、嗳气吞酸等症。 妇女因气郁而致月经不调、行经腹痛等症者,可用本方加当归、白芍、元胡、川楝子、炒小茴香、吴茱萸等治疗。 《医学入门》六郁汤(香附6克、陈皮3克、半夏3克、川芎3克、苍术3克、赤茯苓2.5克、栀子2.5

中医医院妇科临床常用方剂100首.docx

妇科临床常用方剂100 首 方剂组成功用主治 地骨皮、丹皮、白芍、 001 清经汤清热养阴,凉血调经血热证 大熟地、青蒿、白茯苓、 黄柏 丹皮、栀子、当归、白 002 丹栀逍遥散疏肝解郁,清热调经肝郁血热证芍、柴胡、白术、茯苓、 炙甘草、煨姜、薄荷 003 两地汤生地、地骨皮、玄参、 白芍、阿胶、麦冬 人参、黄芪、白术、当4补中益气汤 归、陈皮、升麻、柴胡、 炙甘草 人参、当归、川芎、白005 温经汤 芍、桂心、莪术、丹皮、 甘草、牛膝 006 大补元煎人参、山药、熟地、杜 仲、当归、山茱萸、枸 杞、炙甘草 007 加味乌药汤乌药、砂仁、木香、延 胡索、香附、甘草、槟 榔 当归、熟地、枸杞、炙008 大营煎 甘草、杜仲、牛膝、肉 桂 柴胡、当归、茯苓、白滋阴清热,养血调经虚热证 脾胃气虚证 健脾益气、摄血调经 气虚下陷证 气虚发热证 温经散寒、行血调经冲任虚寒,瘀血阻滞 证 补气生津,养血调经气虚血弱证 开郁行气,和血调经肝郁气滞之痛经温经祛寒,养血调经

009 逍遥散芍、白术、炙甘草、煨疏肝解郁,和血调经肝郁血虚证脾弱证 姜、薄荷 人参、熟地、山药、山 010 固阴煎 茱萸、远志、炙甘草、 补肾益气,固冲调经 五味子、菟丝子 011 举元煎人参、炙黄芪、炒升麻、补气固冲,摄血调经气血虚弱 炒白术 生地、白芍、甘草、续 012 约营煎 断、地榆、黄芩、槐花、 清热凉血,止血调经血热迫血妄行 炒荆芥穗、乌梅 013 失笑散炒蒲黄、五灵脂活血化瘀、止血调经瘀血停滞014 桃红四物汤桃仁、红花、当归、川活血化瘀、养血调经经期超前 芎、白芍、熟地 015 胶艾汤阿胶、艾叶、当归、川 芎、白芍、熟地 当归、白芍、生地、丹16清肝止淋汤 皮、黄柏、牛膝、制香 附、黑豆、阿胶、红枣 生地、大黄、赤芍、丹17逐瘀止血汤 皮、当归尾、枳壳、龟 板、桃仁 熟地、山药、枸杞、山18归肾丸 茱萸、茯苓、当归、杜 仲、菟丝子 白芍、当归、陈皮、黄19人参养荣汤 芪、桂心、人参、白术、养血止血、调经安胎冲任虚损,胎漏下血 等 清利湿热湿热下注 化瘀止血血瘀 补益肝肾、养血调经肝肾阴虚证 补血益气,养血调经气血亏虚证

仲景方剂临床应用二十六例

仲景方剂临床应用二十六例 这是我一篇30多年前的临床病案总结,经谷振声教授审阅并提了一些宝贵的意见。当时在努力运用方证辨证的方法,发表于此仅供参考。 ——娄绍昆十年前,我开始接触中医。在翻阅中医书籍的过程中,听说《伤寒》《金匮》是中医立法处方的典范。因而就以涉猎的心情浏览了二书,尽管二书辞义深奥以致不能尽解其意,但仍然为其叙述之周详、处理之严慎、立法之简洁所深深吸引。于是开始研读了一些所能弄到手的各家关于《伤寒》《金匮》的注释本。这样就更加感到《伤寒》《金匮》条理严密和方剂的神奥。然使我感到疑惑是的,一般中医尽管崇奉仲景,而对仲景诸方却绝少采用。询诸各相识中医,则众说纷纭,归纳起来,不外二点:1、仲景和我们相处的时间、地点不同,因而仲景所立诸方难以采用,特别是流行性热病的治疗,温病的卫气营血分证治疗已取代了伤寒的六经。2、仲景的方剂严森简洁,如辩证不慎或稍有疏忽,即祸不旋踵,不如后世诸方平易而易于掌握。以上二种说法,虽然言之成理,但总难以消除我胸中的疑问。72年暑假,我自身偶患流感,诸医遍试桑菊、银翘及其各式变方均无疗效。自忖诸症状极似麻黄汤证,即自拟麻黄汤一剂以试,方内麻黄用至二钱(6g),那知方至药店,营业员拒不给药。理由是:“时值夏月,重用麻黄二钱(6g),真是以人命为儿戏。”及经再三说明,始勉强给配,不料服后,竟霍然汗出,一剂而愈。因而心中以为,只要方证相符,仲景方剂既不会不适于今人,也不会招来飞祸。因些随后偶而为相识者进行治疗时,只要症状符合仲景诸方所列证候,

就给予开列经方,而时常效如桴鼓。现将我年来典型的运用仲景方剂的治验数则条列于下: (一)1975年3月9日本校教师的一个七岁女孩,平日身体一向强健,五天前突然发高热(40度),喘咳,血象检查:白血球20000/mm3,中性78%。一医院医生诊断为支气管肺炎,作西医常规处理,效果不很好,家长央求我予以中医治疗。诊之,见发热恶寒,鼻流清涕,直喊头痛,气喘而咳,无汗,脉浮紧数,脉摶110次/分,舌苔薄白,断为外感风寒,太阳为病表卫不宣,虑其化热内传,拟解表发汗宣肺平喘,处以麻黄汤(生麻黄钱半(4.5g),桂枝一钱,杏仁二钱(6g)半(4.5g),生甘草一钱)服后三小时,渗然汗出,体温下降,诸症悉除。 (二)1975年8月10日陈小茵,三岁女孩,住离校20多里外之关元公社徐岙大队,四天来由于持续高热,神昏嗜睡,颈项强直等症状,送院治疗,西医认为有“乙脑”可疑。因其家人拒绝抽验脊髓液等检查,故未确诊。仅予以中西药物对症治疗,但病状自加,特来邀诊。当时病儿处于嗜睡状态,体温高达41 C°,头额极烫,而两足冰凉,脉浮数130次/分,家人见其高温不退,整日以冷面巾敷额,大扇搧风,以求降温,而病儿却毛孔悚立呈恶风寒状,查其苔白而滑,项部强直,克氏片彼明显,问之无汗,并时有喷射状呕吐。当时我以其项背强直,发热恶寒无汗,脉浮数,苔白滑为主证,并顾及呕吐等症状,断定应予葛根汤加半夏汤以求解肌发汗,升津舒络,止呕降逆,主用葛根三钱(9g),生麻黄钱半(4.5g),桂枝一钱,白芍二钱(6g),生草一钱,大枣3个,生姜二钱(6g)。并告其家人“外感表证高热为机体抗病的征象,无须进行任何外力强求降温。”服后2小时,汗出,体温降至

《用药心得十讲》焦树德

《用药心得十讲》焦树德(5) 《用药心得十讲》焦树德 (5) 发表者:赵东奇 (访问人次:265) 第五讲理气药 本讲主要介绍具有行气、降气、破气等作用的药物,至于补气药已在补益药中讲过,不再重复。 ◎陈皮 陈皮味辛苦,性温。是常用的理气药,并有燥湿化痰的作用。常用于以下几种情况:1. 消胀止呕:①由于肺胃气滞而致的胸闷、上腹部胀满、恶心、呕吐、胸腹胀痛等症,可以本品配合枳壳、半夏、苏梗、苏子等同用;②兼有胃热的(苔黄、喜冷饮食,脉数)可加黄芩、川楝子;③兼有胃寒的(苔白、喜热敷及热饮食,脉象迟缓)可加乌药、良姜;④兼有中焦湿盛的(舌苔白厚而腻、不喜饮水,脉象滑)可加茯苓、苍术等。2. 祛痰止嗽:①对于中焦湿痰上犯或外感风寒导致肺气不利而发生咳嗽、痰多、胸闷、不思食、舌苔白腻、脉滑等症,常以陈皮配合半夏、茯苓、苏子、杏仁、炒莱菔子、金沸草(旋覆花,古时又名金沸草,近代以其花为旋覆花,全草名金沸草)、前胡等同用。②外感证明显的,可再加荆芥、桔梗、麻黄。3. 理气开胃:①对中焦气滞、食欲不振等症,可配麦芽、榖芽、蔻衣、神曲、山楂等同用。有促进食欲的效能。4. 在使用党参、黄耆、白术、山药、熟地、生地等补药时,如配合一些陈皮同用,则有免除产生胸闷、中满、食欲不振等副作用的功用,从而更充分发挥补药的补益作用。(本草备要)中有陈皮“辛能散,苦能燥能泻,温能补能和,同补药则补,同泻药则泻,同升药则升,同降药则降,为脾肺气分之药,调中快膈,

导滞消痰,利水破症,宣通五脏”的记载,可以说概括了陈皮的功用。陈皮就是橘子皮,以存放的时问长、陈久者为好,所以叫陈皮。广州产的橘子皮较好,故又名广陈皮。橘皮刮去里面的白东西,叫广橘红。化橘红、广橘红、陈皮均有化痰作用,但化橘红化痰效力最大,对痰多、痰稠、痰白粘者适用;广橘红偏于轻清入肺,适用于外感咳嗽痰多胸闷者;陈皮理气消胀开胃的作用大于橘红,橘红化痰的作用大于陈皮。①橘络有化痰通络的作用,常用于咳嗽、胸胁闷痛以及手指麻木等。②橘核可散结止痛,常用于治疝气痛。③橘叶能舒肝解郁,常用于胸胁闷痛、乳房发胀等。青皮偏入肝胆,破气散滞,兼能治疝。陈皮偏入脾肺,理气和胃,兼能化痰。用量一般为一至三钱。本品性味香燥,过用、久用可耗散正气;无气滞者勿用。 ◎青皮 青皮味苦辛,性温。功能破气消滞,舒郁降逆,并能治疝气疼痛。由于肝气郁结而致的胸膈胀闷,气逆不食,胁肋痛胀,善怒,气郁胃痛等症,可用青皮破气结、舒肝郁。常与枳壳、苏梗、香附、槟榔、厚朴、陈皮等同用。青皮能破气平肝,引诸药至肝经。配乌药、川楝子、吴茱萸、小茴香、橘核等,能治疝痛。例如天台乌药散(乌药、川栋子、木香、小茴香、高良姜、青皮、槟榔)中就用青皮破气平肝。这是治疗小肠疝气牵引脐腹疼痛常用的方剂。我常运用前人这些经验对睾丸结核、慢性睾丸炎、前列腺炎等病,出现睾丸坠痛、牵引小腹疼痛、会阴部坠胀、喜暖畏冷等症者,用炒川楝子三至四钱、炒橘核三钱、青皮二至三钱、炒小茴香二至三钱、乌药三钱、吴萸一至二钱、荔枝核三钱、白芍四至五钱、肉桂三分至一钱,随证加减,常可取得满意的效果,仅供参考。香附能通十二经的气分,行气开郁,兼能调经理血。青皮主入肝经,破气开郁,兼治疝痛。枳实破气苦寒而降,偏用于快利胸膈,消导肠胃积滞。青皮破气,辛温而散,苦温而降,偏用于胁肋疼痛,破

临床十一个科室常用方剂汇总资料

临床十一个科室常用方剂汇总 左金丸 左归饮 左归丸 紫雪丹 滋阴退翳汤 滋阴地黄丸 滋阴除湿汤 资生健脾丸 壮筋养血汤 壮筋续骨丹 驻车丸 助阳活血汤 竹叶石膏汤 竹叶黄芪汤 猪苓汤 朱砂安神丸 舟车丸 炙甘草汤 枳术丸枳实薤白汤 枳实消痞丸 枳实导滞丸 指迷茯苓丸 止痛如神方 止嗽散 止带方 栀子胜奇散 栀子金花丸 栀子豉汤 栀子柏皮汤 知柏地黄汤 正容汤 正骨紫金丹 镇肝息风汤 真武汤 真人养脏汤 珍珠母丸 珍珠母丸 增液汤 增液承气汤 越鞠丸 越婢汤 毓麟珠 玉液汤 玉屏风散 玉女煎 玉女煎 玉露油膏 禹功散 右归丸 银翘散 银花解毒汤 银花甘草汤 茵陈五苓散 茵陈四逆汤 茵陈术附汤 茵陈蒿汤 薏苡仁汤 薏苡附子败酱散 益元散 益胃汤 益气聪明汤 抑阳酒连散 异功散 一贯煎 养阴清肺汤 养血润肤饮 养心汤 养精种玉汤 阳和汤 阳和解凝膏 阳毒内消散 眼珠灌脓方 血府逐瘀汤 旋覆代赭汤 宣痹汤 芎芷石膏汤 杏苏散 星蒌承气汤 新制柴连汤 新加香薷饮 辛夷清肺饮 泻心汤 泻黄散

泻肝汤 泻肝散 泻肺饮 泻白散(泻肺散)小续命汤 小馅胸汤 小青龙汤 小金丹 小建中汤 小蓟饮子 小活络丹 小承气汤 小柴胡汤 小半夏汤 逍遥散 逍遥蒌贝散 消乳丸 消疬丸 消风散 象皮膏 香苏散 香薷散香连丸 香棱丸 香槟榔丸 香贝养荣汤 先天大造丸 仙方活命饮 犀角散 犀角地黄汤 犀黄丸 五真散 五味消毒饮 五痿汤 五神汤 五仁丸 五皮饮 五皮散 五苓散 五淋散 五加皮汤 吴茱萸汤 无比山药丸 乌药汤 乌药散 乌头汤 乌梅汤 乌龙膏 温脾汤 温经汤 温肺止流丹 温胆汤 胃苓汤 苇茎汤 王氏清暑益气汤 万灵膏 完带汤 陀僧膏 托里消毒散 菟丝子散 透脓散 痛泻药方 通幽汤 通窍活血汤 通气散 通脉四逆汤 通关散 葶苈大枣泻肺汤 天王补心丹 天台乌药散 天麻丸 天麻钩藤饮 桃仁承气汤 太乙膏 胎元饮 缩泉丸 酸枣仁汤 苏子降气汤 苏合香丸 苏合香丸 搜风解毒汤 四物消风饮 四物五子汤 四物汤 四乌贼骨一茹丸 四味回阳饮 四顺清凉饮子 四生丸 四生散 四神丸

(完整版)方剂学完整整理

方剂:是在辩证审因确定治法之后,选择合适的药物,酌定用量,按照组方基本结构的要求,妥善配伍而成。 方剂学:研究和阐明治法与方剂的理论及其临床应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学的主要基础学科之一。 先秦时期复方的产生和发展 《五十二病方》:记载五十二种病的症状与治疗方剂(外科、皮肤科为主)、283首方,用药242种、记载丸、汤、饮、散等内服剂型,敷、浴、蒸、熨等外用剂型。标志方剂临床应用已初具规模。 两汉时期方剂学的形成和奠基 《黄帝内经》载方13首、剂型较丰富:汤、饮、膏、丸、丹、酒、醴、提出方剂分类:“七方”说、提出治则:“实则泻之,虚则补之”、提出制方理论:“主病之谓君,佐君之为臣,应臣之为使。” 两汉时期方剂学的形成和奠基 《伤寒杂病论》(方书之祖):辨证论治,方中寓法,融理、法、方、药于一体。“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配伍严密,药变方殊载方323首,使用药物270多味;剂型丰富,煎服有法;疗效卓著,流传千古。 魏晋南北朝时期注重实用,略于理论 《肘后备急方》(简、便、廉、效):单方510首、复方494首;多用于治疗突发急症;论述简要,载录之药方“皆已试而后录。 隋唐时期大部头方书的出现 《千金方》--《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孙思邈):载方7500多首;病症类方,首列妇儿;专辑“食治”卷;收录保健、美容方。 《外台秘要》:载方6800多首;保存许多散失方;按科、病分类方剂。 宋(金)元时期方剂学的全面发展 1.官修方书:《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第一部由政府编制的成药典 载方确有效验而实用;详列主治、组成外,尚详述药物的炮制和制剂;用药辛温香燥 2.专科方书问世:《小儿药证直诀》(钱乙),最早的儿科专科方书 3.方论专着产生:《伤寒明理论》(成无已)--第一部专门用君臣佐使理论剖析方剂的专著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善用寒凉,为寒凉派,著《宣明论方》;张从正主张攻下,为攻下派,著《濡门事亲》;李东垣专补脾胃,为补土派,著《脾胃论》;朱震亨力倡滋阴,为滋阴派,著《丹溪心法》 明清时期方药共荣、由博返约 1.载方之巨,历史之最:《普济方》载方61739首--我国现存最大的一部方书 2.方论专着,层出不穷:《医方考》、《医方集解》 3.专病专方,病证结合 《医林改错》(王清任)--主要针对瘀血病证 《温病条辨》(吴瑭)--针对温热病证 4、方剂分类,已具模型(1)功效分类方剂《医方集解》 (2)治法分类方剂《景岳全书》(张景岳) 《医学心悟》(程钟龄) 近现代时期继承整理与现代化研究 1、大量古代方书之校刊出版 2、方剂工具书的大量涌现以《中医方剂大辞典》为杰出代表 3、教材建设的不断更新 4、实验方剂学的雏形出现 5、中药新药的研究和生产 治法,是在辨清证候,审明病因、病机之后,有针对性地采取的治疗法则。 治疗大法:针对某一类证候(病机)共性所确立的治法。

焦树德临证百案按

焦树德临证百案按 云海—Yi 保存于2011年04月23日13:18字体:中▼ 转为日志 编辑 删除赏焦树德教授100个临证精选医案,品学术继承人阎小萍教授精辟按语。本书按原本风貌出版奉献给大家,期望更多的同道、后学者悟之、学之、承之、扬之,为我国中医药事业的继承和发扬工作努力! 焦树德,男,1922年5月生。早年向外祖父学习中医,1941年开业行医,1950年通过卫生部高级医师考试。现任中日友好医院学术顾问委员会委员、专家室副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学位审评委员会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名誉教授、美国中医药研究会、新加坡中医学院毕业医师协会学术顾问,全国图书奖、科技进步著作奖评委会评委,全国中医药学术顾问,中华中医药学会心脏专业委员会委员、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内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中药学会理事,中国医学基金会理事,被收录于英国《剑侨国际名人辞典》。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擅治危急疑难重病,提出“继承前人学术,搏采今人之长,突出中医特色,立足创新发扬”的学术观点:在诊治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方面,创立了

“尪痹”、“大偻”等新病名及诊治规律;创制了“尪痹康复Ⅰ号”、“尪痹Ⅱ号”等治疗痹病的新药;曾多次应邀到世界名地讲学;主要著作有《用药心得十讲》、《方剂心得十讲》、《从病例谈辨证论治》、《医学实践录》、《焦树德临床经验辑要》等,发表论文60多篇。 焦老临床擅治内科疑难重病,对肝、胆、泌尿系结石注重增强肝、肾本脏功能;对萎缩性胃炎、溃疡病等采自自拟的三合汤与四合汤,不但胃痛能愈,而且胃镜和病理检查也见明显好转,溃疡愈合;对冠心病、心肌火、心绞痛采用心、肺、胃、肾同治,理气活血与助阳化痰并用,颇有良效;对中风症(急性脑血管病)常用中风,对再生障碍性贫血及出血性疾病重用滋胃凉血,降气清热;对高热性疾病,谨遵“见热莫攻热”之训,活用清、疏、滋、降、和解等法,力求治本,其热自解;休克厥证人、人事不省诸疾,用助阳开窍,宁心醒神,辩证治本,效果颇佳;诊治各种顽疾、危证每每疗效卓著,深受患者拥戴。第一案宣肺利水法治愈 小儿风水案 第二案益气凉血法治愈便血、大便不畅案 第三案熄风化痰法治愈癫痫案 第四案燮枢汤加减治愈胁痛案

-中医医院内分泌病科临床常用方剂汇总

中医医院内分泌病科临床常用方剂汇总 1.八正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八正木通与车前,萹蓄大黄滑石研, 草梢瞿麦兼栀子,煎加灯草痛淋蠲。 组成:车前子、瞿麦、扁蓄、滑石、山栀子仁、甘草炙、木通、大黄、灯心草 功用: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2.白虎汤(《伤寒论》) 白虎烦渴用石膏,大热汗出脉滔滔。 知粳甘草四药足,清气生津润枯焦。 组成:石膏、知母、甘草、粳米 功用:清热生津 3.白头翁汤(《伤寒论》) 白头翁治热毒痢,黄连黄柏佐秦皮 清热解毒并凉血,赤多白少脓血医 组成:白头翁,黄柏,黄连,秦皮 功用: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4.百合固金汤(《(《医方集解》引赵氏方) 百合固金二地黄,玄参贝母桔草藏 麦冬芍药当归配,喘咳痰血肺家伤 组成:熟地、生地、归身,白芍、甘草,桔梗、玄参各八分,贝母、麦冬、百合各一钱半。功用:养阴润肺,化痰止咳 5.败毒散(《小儿药证直诀》) 人参败毒草苓芎,羌独柴前枳桔同, 生姜薄荷煎汤服,祛寒除湿功效宏。 组成:柴胡、前胡、川芎、枳壳、羌活、独活、茯苓、桔梗(炒)、人参,甘草、生姜、薄荷 功用:散寒祛湿,益气解表 6.半夏白术天麻汤(《医学心悟》) 半夏白术天麻汤,苓草橘红大枣姜, 眩晕头痛风痰证,热盛阴亏切莫尝。 组成:半夏,白术、天麻、陈皮、茯苓,甘草(炙),生姜,大枣,蔓荆子 功用:燥湿化痰,平肝息风 7.半夏厚朴汤(《金匮要略》) 半夏厚朴痰气疏,茯苓生姜紫苏伍, 加枣同煎名四七,痰凝气滞皆能除。 组成:半夏、厚朴、茯苓、生姜、苏叶

功用:行气散结,降逆化痰 8.半夏泻心汤(《伤寒论》) 半夏泻心配连芩:千姜枣草人参行, 辛苦甘温消虚痞;治在调阳与和阴; 组成:半夏、黄芩、干姜、人参、炙甘草、黄连、大枣 功用:寒热平调,消痞散结。 9.保和丸(《丹溪心法》) 保和神曲与山楂,苓夏陈翘菔子加, 炊饼为丸白汤下,消食和胃效堪夸。 组成:山楂、神曲、半夏、茯苓、陈皮、连翘、莱菔子 功用:消食和胃 10.贝母瓜蒌散(《医学心悟》) 贝母瓜蒌花粉研,橘红桔梗茯苓添, 呛咳咽干痰难出,润燥化痰病自安。 组成:贝母、栝蒌、,花粉、茯苓、橘红、桔梗 功用:润肺清热,理气化痰 11.萆薢分清饮(《丹溪心法》) 萆薢分清石菖蒲,萆薢乌药益智俱, 或益茯苓盐煎服,通心固肾浊精驱 组成:益智仁、川萆薢、石菖蒲、乌药 功用:温肾利湿,分清化浊 12.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 补阳还五赤芍芎,归尾通经佐地龙 四两黄芪为主药,血中淤滞用桃红 组成:黄芪四两、归尾、赤芍、地龙、,川芎、桃仁、红花 功用:补气活血通络 13.补中益气汤(《脾胃论》) 补中益气芪术陈,升柴参草当归身, 虚劳内伤功独擅,亦治阳虚外感因。 组成:黄芪、人参、白术、炙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生姜、大枣 功用: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14.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参苓白术扁豆陈,山药甘莲砂薏仁; 桔梗上浮兼保肺,枣汤调服益脾神 组成:莲子肉、薏苡仁、缩砂仁、桔梗、白扁豆、白茯苓、人参、甘草、白术、山药

中医入门书籍

中医入门书籍 从个人感受来说,前人学医基本上是从《皇帝内经》《难经》《本草经》《伤寒杂病论》来学起的,这四部书也补称为古典中医的四部经典。但是现代人学中医我认为并不需要非得遵从古人学医的这个道路去起,如果从这条路走无疑会有一个很好的中医基础,但是由于这些古典中医专着对于现代人啃起来的确是很难,因为书中的许多内容现在人有时很难再见的到了,当时可能是非常流行的东西,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原来一些当时很重要的病,现在就变了非常的一般或是少见了,而且中医学也往前发展的很快。那么,后果的一些名人也写了一些近代的名医,不但非常的实用,而且也很接近现代社会的现实,大家读起来就不像古书那样费解难懂,而且这个名医也写了许多中医入门级的书籍,这样的书籍现代人读起来就容易懂的多了,等你掌握了一定的基础后如果有兴趣再去读古人的医着就好懂的多了,那时你可以借助于你学到的知识,再深入学习了解古人的智慧就会事半功倍。 我推荐给你几本中医入门书籍,仅供你参考: 《中医入门》本书由书名上就可以知道,这是一本写给入门人读的书籍,通过本书的学习,可以把你领入学习中医之门。 《中医基础》中基是为了给初学中医的人打基础的书籍,本教材是中医药大学的基础教材,也推荐给你,因为里面有一些诊断学的基本功在里面,所以还是很值得的一学的。 《用药心得十讲》这是一本专门讲用药基础的书,是一本很实用的书籍。 《方剂心得十讲》这是一本专门讲方剂组成的基础专着,主要是讲的方剂学的内容,是从中药配伍关系讲的,当然你也可以学一学中医药大学的《方剂学》这本书。 以上这四、五本书如果你能掌握了书中的内容,就可以入中医之门了,当然即使是专业学中医的也是“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中医学并不是掌握了书本上的知识就可以做医生了,要知道“书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所以要做到学以致用,用于临床实践还尚须时日,要积累更多的临床经验,把掌握的知识与临床实践很好的结合起来,这才是一个中医大夫。

临床常用方剂对比

临床常用方剂对比 □欧阳军四川省达州市绿州保健中心 方剂是中医的一大特色,临床上根据不同症状随症加减配伍可谓变化多端。但疾病的证候群错综复杂,同病异症,异症同病之现象多有出现,医师用药就要细心分析,灵活辨证,对症下药方可收到良效。本文就中医常用方剂的配伍运用作一对比浅述,仅供同仁参考。 1.大柴胡汤与小柴胡汤 两方均有柴胡、黄芩、半夏、生姜、大枣,都有降逆止呕的作用。小柴胡汤又配伍了人参、炙甘草,有益气和中的作用,其和解与补虚同用,治疗少阳病往来寒热、胸胁苦满、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或微黄腻、脉弦等症。而大柴胡汤又配合了大黄、枳实、芍药,又有导滞泄热、缓急止痛作用,其和解与攻下并用、主要作用为和解少阳、泻下热结,主治少阳、阳明同病,适用于往来寒热、胸闷、呕恶、大便秘结、胸腹胀满、下利不畅、口苦、苔黄、脉弦有力者。 2.蒿芩清胆汤与温胆汤 温胆汤组成药物有陈皮、半夏、茯苓、甘草、枳实、竹菇,具有化痰、降逆、和胃作用,其清热而不寒,化痰而不燥,主治痰热扰胆、虚烦不眠之症。本方加青蒿、滑石、青黛、黄芩即为蒿芩清胆汤,其清热除湿作用较温胆汤为强,为清胆泄热、和胃化湿之剂;主治外感湿热之邪,邪留气分,热重于湿,热重寒轻的病证。主要临床见症有:发热微恶风寒、头重、肢倦、胸痞呕恶、舌苔腻、脉濡数等。 3.四逆散与小柴胡汤 两方都用柴胡清疏肝胆、和解表里。所不同者,小柴胡汤用黄芩,略为偏寒,故以口苦、咽干为主症之一,而四逆散用芍药、甘草,着重于里缓急止痛,以里急腹痛为主症之一。小柴胡汤又用人参、半夏,和胃止呕;四逆散用枳实,行气破结。 4.黄连汤与半夏泻心汤 黄连汤为半夏泻心汤去黄芩加桂枝而成,它与半夏泻心汤都是调和肠胃,治疗肠胃功能失调、升降失常,寒热夹杂病症的方剂。不同点是黄连汤所治是上热下寒症状较突出者,上热则见胸烦,下寒则见腹痛。故黄连汤增加黄连用量以清心胃之火,除去黄芩,而加桂枝以温经散寒。在临床应用时,如腹痛较重,可将桂枝改为肉桂,则温里止痛的功效更强。 5.小柴胡汤与蒿芩清胆汤 两方均可和解少阳,主治少阳症,症见寒热往来、胸胁胀满等。小柴胡汤以柴胡、黄

方剂集锦:苓桂术甘汤的临床应用

盛某,男,2003年3月22日入院治疗。患者自2000年来,出现心悸,怔忡,气促,胸闷,头晕乏力。曾住院治疗半年,服用中西药物,但症状一直不能控制。入院时见:心悸、气短,劳累活动后加剧,伴头晕、乏力,手足欠温。舌质淡,苔薄白,脉沉数无力。心电图报告:1.窦性心动过速;2.ST段下移,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符合冠心病的诊断。中医诊断:怔忡(心阳不振)。用苓桂术甘汤加味温补心阳,安神定悸。茯苓10g,桂枝10g,白术10g,栝楼10g,煅龙骨、煅牡蛎各15g.服用5剂后,心悸、胸闷等症明显减轻。共服此方加减20余剂,上述症状消失,心电图报告在正常范围内。 二、梅尼埃病 赵某,女,40岁,工人。自诉从2000年开始眩晕反复发作,间隙时间长短不一,有时数月发作一次,有时一月发作数次。发作时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耳鸣,恶心欲呕,有时吐出痰涎。在某医院诊断为“梅尼埃病”,服用过温胆汤、二陈汤、杞菊地黄汤等方,疗效不佳。2002年11月份来门诊进行治疗。其形体肥胖,舌苔白稍腻,脉沉滑,显示痰湿内蕴之象。痰为阴邪,非阳不化,治以通阳化气,辅以平肝熄风之品。以苓桂术甘汤加味:茯苓10g,白术10g,桂枝6g,炙甘草5g,党参10g,钩藤15g,石决明10g.服五剂后,自觉头晕、胸闷、恶心呕吐等症状明显减轻,但仍痰多。再用原方加减五剂。复诊时,病症尽除,为巩固疗效,再服五剂,经访,以后未再发作。 三、慢性支气管炎 伍某,男,44岁,干部。咳嗽反复发作十余年,每年冬季为甚。2002年12月份来就诊。表现为:咳嗽,气喘,痰多而稀白,胸脘痞闷,食纳不香。舌淡,苔白,脉弦滑。证属痰饮犯肺,宜健脾燥湿,止咳化痰为治。药用:茯苓10g,桂枝10g,白术10g,法夏10g,党参10g,杏仁10g,炙甘草6g,共服药20余剂,症状基本控制,精神转佳。 四、心衰 男,60岁,农民。患者于1996年开始胸闷,气促,心悸,夜间阵发性憋气感。不能平卧,随后出现双下肢水肿,腹胀,尿少,曾在当地住院治疗两个多月,服用中西药,症状未能控制。2001年10月14日来门诊治疗,以“冠心病”、“心衰3级”收住院。入院时见:胸闷,心悸,气促,纳差,腹胀。腹部叩诊移动性浊音,双下肢凹陷性水肿。舌质淡,舌体胖,苔白,脉沉数无力。胸部透视:心脏向左下扩大,双肺纹理稍增粗。心电图:1.窦性心律; 2.ST-T段改变,提示慢性冠脉供血不足; 3.左房压力过重。 患者年已花甲,脾肾虚衰,脾失健运,肾气虚不能化水,致水气凌心射肺,故纳差,腹胀,心悸,气促,肾阳虚衰,不能化气行水,则见双下肢水肿,治法宜温阳利水,养心定悸。苓桂术甘汤合真武汤加减:茯苓皮15g,白术10g,附片10g,泽泻20g,桂枝10g,白芍12g,杏仁10g,炙远志6g.进1剂后,小便量增加,次日双下肢浮肿明显消退,自觉症状减轻,服用五剂后,下肢水肿消退,腹部移动性浊音消失。再服上方加党参15g,栝楼10g.服药20剂后,自觉症状基本消失,浮肿完全消退,食纳增进,精神转佳,住院三十多天而出院。 体会以上几个病例虽然属于不同疾病,但运用此方治疗均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因其病机基本是一致的。例一是心阳不振而致的心悸、怔忡,故用苓桂术甘汤加上益气之黄芪、党参,镇静之龙骨、牡蛎,全方具有温补心阳、安神定悸之功用,药中病机,因而获效。例二是痰浊上犯清阳之眩晕证,三是痰饮犯肺之咳嗽,虽病位不同,临床表现亦异,但病机均是由于脾虚生痰,痰饮内阻。用此方温阳化饮,阳气得振,痰饮得化,则诸症自除。例四为脾肾阳虚所致之水肿,是一种危急证候,用此方一剂后,水肿明显消退,服五剂后水肿尽除,心衰得以控制。以上病例均以阳虚为本,故用此方温阳利水治本,临床适当加减,标本兼治,收到了满意的疗效。

中药学第 讲

请使用IE7或IE8预览本页,个别文件很大超过5M,请等几分钟后再下载!谢谢! 中药学第1讲.txt 焦树德《方剂心得十讲》第一讲 第一讲临床运用方剂需要注意的问题 前人的方剂,皆为医学理论精华和临床宝贵经验密切结合融汇集积而成,是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我们必须很好地继承与发扬。前人的许多方剂,组织严谨,配伍巧妙,直到今天,依法使用,仍有良效,成为临床上经常应用的方剂。但是,我们在使用这些方剂时,也应注意到古今生活不同,社会环境不同,人的禀赋、饮食、居住、病因等也均有不同:所以,我们在临床上运用前人的方剂时,既要学习与掌握前人关于方剂的法度规矩、严谨的组方理论和宝贵的临床经验,又要注意运用中医理论按照辨证论治的方法,结合具体情况,对前人的方剂进行加减化裁而灵活运用,才能使方证合宜,提高疗效。虽然我们强调对方剂一定要灵活运用,但是也不能灵活得无法无度,随便拼凑,有药无方,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故提出以下应注意的一些问题,与大家共勉。 1、密切结合辩证论治 用中医理论指导方剂的临床运用中国医药学几千年来逐步形成了“辨证论治”的独特医疗体系,使这门既能发挥保健长寿作用又具临床治疗效果的医学科学,达到了医疗艺术的境地,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起了重要的作用。辩证论治的具体内容,包括理、法、方、药等几个方面。理、法、方、药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理”贯穿在法、方、药之中,不能截然分开。“理”就是中医理论,也就是说中医治病要用中医理论指导,其中的“方”,就是指方剂的运用而言。方剂俗称“药方”,药方是用“药”组成的,可见方、药是辩证论治的重要组成部分。组成药方要符合“法”(治疗法则)的要求,“法”的确立,是在运用中医“理”论对疾病进行辩证,辨认出疾病的证候并找出主证后而确定的。所以说理、法、方、药是密切联系的。 “方”、“药”既然是辨证论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临证时,要密切结合辩证,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灵活运用方剂,例如对病人经过辩证,确认患者证属外感病风寒束表证,治疗法则确定用辛温解表(发汗)法,这时要根据“法”去选“方”,选方也要根据具体情况,因人、因地、因时灵活掌握。上证病人,如果是在我国北方,病人又是北方人,那就可以据法选用麻黄汤(麻黄、杏仁、炙甘草、生姜、桂枝、大枣)或入参败毒散(羌活、独活、前胡、柴胡、人参、茯苓、桔梗、枳壳、川芎、生姜、薄荷、甘草)之类的方剂;如病人是在我国南方,病人又是南方人,那就要选用香苏饮(苏叶、香附、陈皮、甘草、生姜、葱须)或连须葱白汤(连须葱白、生姜或加葛很)之类的方剂;如病人是我国中原地带者,则可选用神术散(苍术、防风、甘草、生姜、葱白、羌活)之类的药方。可见,

方剂学理论临床应用

《方剂学理论临床应用》考试大纲及样题 方剂学是研究的中医方剂理论和临床应用的课程,是中医药学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也是中医基础与临床的桥梁课程。中医学本科、七年制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已掌握方剂 学的基本理论和常用方剂的功效性能、应用理论和知识技能。《方剂学临床应用》考纲是根 据临床对本课程的要求而专为进入临床实习前的学生所制定。考纲要求明确,实用可行,范 围清晰。按照考纲要求复习,有助于提高临床实习的质量,使学生早日成为合格的实用型中 医专业人材。 一、前言 【考纲目的】 通过复习,使学生掌握方剂学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常用方剂的功效主治、应用方法、使用注意等内容,为临床各科实习奠定专业基础。 【考纲要求】 本考纲为中医学专业学生小学期实践考试所设,通过方剂学课程的复习,要求掌握常用方剂的分类、组成、功效、用法及使用注意,其中同时考察学生灵活运用方剂学知识的能 力。 二、考纲要求和内容 上篇总论 一:方剂与治法 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常用治法 二: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方剂的组成原则 方剂的变化形式 下篇各论 第一章解表剂 概述 解表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 第一节:辛温解表 麻黄汤、桂枝汤、小青龙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及化裁运用 九味羌活汤、香苏散、止嗽散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

配伍意义 第二节:辛凉解表 银翘散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的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桑菊饮、柴葛解肌汤、升麻葛根汤的组成药物、功用及主治证候第三节:扶正解表 败毒散、参苏饮、加减葳蕤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麻黄细辛附子汤的功用及主治证候 第二章泻下剂 概述 泻下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 第一节:寒下 大承气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及化裁运用 大陷胸汤的组成药物、功用及主治证候 第二节:温下 温脾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大黄附子汤的功用及主治证候 第三节:润下 麻子仁丸、济川煎的组成药物、功用及主治证候 第四节:逐水 十枣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服用方法及其意义第五节:攻补兼施 黄龙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第三章和解剂 概述 和解剂的适用范围 第一节:和解少阳 小柴胡汤、大柴胡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及化裁运用 蒿芩清胆汤、达原饮的组成药物、功用及主治证候 第二节:调和肝脾

中医临床各科常用方剂

1.一贯煎(《续名医类案》)2.二仙汤(《中医方剂临床手册》)3.二至丸(《医方集解》)4.二陈汤(《和剂局方》)5.八正散(《和剂局方》)6.八珍汤(《正体类要》) 7.人参养荣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8.大黄牡丹皮汤(《金匮要略》)9.大补元煎(《景岳全书》)10.小蓟饮子(《重订严氏济生方》)11.小营煎(《景岳全书》)12.小柴胡汤(《伤寒论》)13.上下相资汤(《石室秘录》)14.止带方(《世补斋不谢方》)15.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16.乌药汤(《兰室秘藏》)17.丹栀逍遥散(《内科摘要》)18.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19.六君子汤(《和剂局方》)20.开郁种玉汤(《傅青主女科》)21.四乌贼骨一茹丸(《素问·腹中论》)22.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23.生脉散(《内外伤辨惑论》)24.生化汤(《傅青主女科》)25.失笑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26.归脾汤(《校注妇人良方》)27.归肾丸(《景岳全书》) 28.平胃散(《和剂局方》)29.艾附暖宫丸(《沈氏尊生书》)30.甘麦大枣汤(《金贵要略》)31.龙胆泻肝汤(《医宗金鉴》)32.仙方活命饮(《校注妇人良方》)33.圣愈汤(《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34.左归丸(《景岳全书》)35.右归丸(《景岳全书》) 36.玉屏风散(《医方类聚》)37.三仁汤(《温病条辨》)38.半夏白术天麻汤(《医学心悟》)39.当归补血汤(《内外伤辨惑论》)40.当归建中汤(《千金翼方》)41.当归生姜羊肉汤(《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症治》)42.当归芍药散(《金匮要略》)43.阳和汤(《外科证治全生集》)44.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45.百合固金汤(《医方集解》) 46.导赤散(《小儿药证直诀》)47.补中益气汤(《脾胃论》)48.身痛逐瘀汤(《医林改错》)49.两地汤(《傅青主女科》)50.苍附导痰丸(《叶天士女科诊治秘方》)51.寿胎丸(《医学衷中参西录》)52.完带汤(《傅青主女科》)53.肾气丸(《金匮要略》)54.知柏地黄丸(《医宗金鉴》)55.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56.固本止崩汤(《傅青主女科》)57.苓桂术甘汤(《伤寒论》)58.独活寄生汤(《千金要方》)59.济生肾气丸(《济生方》)60.保阴煎(《景岳全书》)61.胎元饮(《景岳全书》)62.养精种玉汤(《傅青主女科》)63.举元煎(《景岳全书》)64.香棱丸(《济生方》)65.香砂六君子汤(《名医方论》)66.通窍活血汤(《医林改错》).67.桃红四物汤(《医宗金鉴》) 68.逍遥散(《和剂局方》)69.桂枝茯苓丸(《金匮要略》)70.桂枝汤(《伤寒论》)71.胶艾汤(《金匮要略》)72.桑菊饮(《温病条辨》)73.真武汤(《伤寒论》)74.黄芪桂枝五物汤(《金匮要略》)75.黄芪建中汤(《金匮要略》)76.清肝止淋汤(《傅青主女科》) 77.清经散(《傅青主女科》)78.银翘散(《温病条辨》)79.理冲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80.温经汤(《金匮要略))81.温经汤(《妇人大全良方》)82.痛泻要方(《丹溪心法》) 83.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84.毓麟珠(《景岳全书》)85.增液汤(《温病条辨》) 86.橘皮竹茹汤(《金匮要略》)87.四神丸《证治准绳》88.二妙散(《丹溪心法》)89.三妙丸(《医学正传》)90.四妙丸(《成方便读》)91.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92.金铃子散(《素问病机宜保命集》)93.当归四逆散(《伤寒论》)94.柴胡疏肝散(《证治准绳》)95.半夏厚朴汤(《金金匮要略》)96.活络笑灵丹(《医学衷中参西录》)97.天麻钩藤饮(《杂病证治新义》)98.桃核承气汤(《丹溪心法》)99.越鞠丸(丹溪心法》) 100.五子衍宗丸(《医宗入门》)

方剂心得十讲(三)(2)

方剂心得十讲(三)(2) 藿香正气散 藿香90克、紫苏、白芷、大腹皮、茯苓各30克、白朮、陈皮、半夏曲、厚朴、桔梗各60克、炙甘草75克,共为细末,每次服6克,用水一盏、生姜三片、大枣一枚同煎至七分盏,热服。如欲出汗,盖好衣被,再煎服之。现临床上多参照原方用量比例精神,改为汤剂服用。 本方主要用于治疗内伤湿冷,饮食停滞,又外感风寒,症见憎寒壮热、头痛呕逆、胸膈满闷、咳嗽气喘等。又治中暑、霍乱吐泻,感染岚瘴不正之气,舌苔白腻、脉象滑等症。方中以藿香辛温散寒,理气和中,芳香祛秽,表里兼治作为主药;辅以紫苏、白芷、桔梗散寒发表,芳香化湿,宣畅肺气,半夏曲燥湿降气,和胃止呕,厚朴行气化湿,消胀除满。佐以白朮、茯苓、陈皮健脾化湿,理气除痰,大腹皮行气利湿,生姜、大枣辛宣和胃;使以甘草益中焦,和百药。本方在夏暑季节最常使用。如果表邪偏重,恶寒发热而无汗者,可加香薷以助解表之力。如兼食滞加焦山楂、焦麦芽、焦神曲、焦槟榔、炒莱菔子,以加强消导。如湿盛腹泻者,可加炒扁豆、炒薏米、车前子等以利湿止泻。本方以藿香命名,因藿香清芳微温,为醒脾快胃、振奋清阳之妙药。正如《本草正义》所说:「芳香而不嫌其猛烈,温煦而不偏于燥热,能祛

阴霾湿邪而助脾胃正气,为湿困脾阳,怠倦无力,饮食不甘,舌苔浊垢者最捷之药。」但本品温和力缓,同时须配伍苍朮、厚朴、佩兰、苏叶或白朮、陈皮、茯苓等。王好古也曾赞扬本品:「入顺气乌药散则补肺,入黄芪四君子汤则补脾」。本方有发越脾气、调中焦升降之力,故名「正气散」。 我常用此方治疗急性胃肠炎、胃肠型感冒、效果良好。例如李某某,女,26岁,因八月天气炎热,吃冷饮水果太多,夜卧窗前,睡眠受寒,次日头痛发热憎寒无汗,全身酸懒,脘胀腹痛,呕吐四次,水泄三次,舌苔白腻,脉象浮滑,重按无力。据此脉症,知为暑夏季节,内伤湿冷,外感风寒,肠胃气乱,寒湿不化,而致吐泻,表证不解而致头痛寒热。四诊合参,诊为暑湿吐泻之证。治以温散化湿,佐以解暑。处方:藿香10克,紫苏9克,白芷9克,半夏10克,干姜6克,香薷9克,炒扁豆9克,茯苓20克,大腹皮12克,广木香6克,车前子12克(布包),炒白朮6克,伏龙肝60克(煎汤代水)。一剂显效,三剂痊愈。藿香正气散与六和汤(砂仁、藿香、厚朴、杏仁、半夏、扁豆、木瓜、人参、白朮、茯苓、甘草、生姜、大枣)皆能治疗夏月饮食不调、外感暑气而致寒热、吐泻等症。二方相比,本方解表除湿之力大于六合汤,但正气虚弱之人应慎用。六合汤解表芳化之力虽小于本方,但益气匡邪之功却大于本方,并且还有和肝舒筋之作用,对吐泻转筋者有效。本方与不换金正气散(苍

焦树德方剂心得十讲

焦树德方剂心得十讲 瓜蒌30~40克(原一枚)捣碎、薤白9~15克(原半斤)、白酒500~700毫升(原七升),关于白酒,近人多用米醋或黄(米)酒。古白酒力薄,故用量可大,今醋、酒浓厚,用量须减。 古人原来的煎服法是把以上三味,一同煮取约400毫升,分为两次服用。但现在一般都是用水煎前两味,取药汁约300毫升,分两次服,每次服用时,再兑入米醋(据考证,古之白酒,即今之米醋)20~30毫升(有的人则用黄酒。我在临床上,二者都用过,但用醋效果较优)。 此方为《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篇的第一张药方。主治胸痹,症见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即"阳微阴弦"之意)者。以本方为主随证加减,治疗胸痹、心痛,确有良效。故自汉至今,瓜蒌薤白剂已成为治疗胸痹的著名方剂。 胸痹病的主要病机为上焦阳虚,阴气上逆。正如张仲景所说:" 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此方以瓜蒌宽胸降气、消痰开结为主药;薤白味辛苦性温滑而能通痹着之气滞为辅药;白酒味辛性温,宣发助阳,通行营卫为佐药。三药合用,能助胸中阳气,开上焦痹滞,使胸中阳气布达而胸中大气一转,浊阴之气下降,阳盛痹通诸症自然皆除。(醋:味酸苦、性温,能破结气痰瘀,治心腹疼痛。) 本方加半夏10~12克名瓜蒌薤白半夏汤。主治胸痹病兼见不得卧、心痛彻背、舌苔白厚或白厚腻、关脉弦滑等症者。此为痰浊盛,故加

半夏以除痰。本方去白酒加枳实、厚朴、桂枝,名枳实薤白桂枝汤。主治胸痹,心中痞气,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此为客气留结在胸中,不只上焦阳虚,而中焦阳亦虚,故阴邪得以留踞,上逆动膈而为胸满、胁下逆抢心。故于瓜蒌薤白剂中加枳实除痞气,厚朴开气结,桂枝行阳气兼能疏肝,不但胸阳得畅,而中焦亦调,故病自痊愈。《金匮》条文还指出胸痹者"人参汤(人参、甘草、干姜、白术各等分)亦主之。"人参汤即理中汤之大意,对兼见中焦阳虚证者,可用之。总之,胸痹的虚,为胸中阳气微而不振,故不必用补,而用宣通之法,阳气即畅,胸阳畅通则阳盛病除。所以我们要注意到,仲景用瓜蒌薤白剂是以行阳为主,不是补阳;即使谈到用人参汤,亦是兼补中阳,并非补胸阳。此乃仲景先师示人对胸痹病应认识到胸中大气为全身之主,实为生死第一关,特于胸痹篇独发其精义,不可不知。今人常以此方随证加减,用于治疗以胸背痛为主要症状的疾病,如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心肌炎、胸部神经痛等,以治疗心绞痛应用最多,常去白酒加半夏、红花、赤芍、丹参、川芎等同用。我治疗经西医诊断为冠心病、心肌炎等病而出现心绞痛、胸痛彻背、背痛彻胸、心慌短气等症,观其脉见寸沉关弦或寸关弦滑沉紧而属中医胸痹病者,常用瓜蒌薤白剂随证加减,并把药方暂定名为胸痹汤:瓜蒌30~40克,薤白10~15克,半夏10克,桂枝3~12克,檀香6~9克(后下),茯神木30克,红花10克,苏梗10克,五灵脂9~12克,蒲黄6~10克,焦山楂10克,赤芍12克。临证时需随证加减应用。药效不明显时,会饮酒者每次服药时兑入黄酒20毫升,不会饮酒者可兑入米醋20~30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