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刘禹锡和周敦颐

刘禹锡和周敦颐

刘禹锡和周敦颐
刘禹锡和周敦颐

刘禹锡

刘禹锡,曾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白居易合称

“刘白”。贞元九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词科,从事淮南幕府,入为监察御史。王叔文用事,引入禁中,与之图议,言无不从。转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叔文败,坐贬连州刺史,在道贬朗州司马。落魄不自聊,吐词多讽托幽远。蛮俗好巫,尝依骚人之旨。倚其声作《竹枝词》十馀篇,武陵溪洞间悉歌之。居十年,召还。将置之郎署,以作玄都观看花诗涉讥忿,执政不悦,复出刺播州。裴度以母老为言,改连州,徙夔、和二州。久之,征入为主客郎中。又以作重游玄都观诗,出分司东都。度仍荐为礼部郎中,集贤直学士。度罢,出刺苏州,徙汝、同二州,迁太子宾客分司。禹锡素善诗,晚节尤精。不幸坐废,偃蹇寡所合,乃以文章自适。与白居易酬复颇多,居易尝叙其诗曰: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又言其诗在处应有神物护持,其为名流推重如此。会昌时,加检校礼部尚书。卒年七十二,赠户部尚书诗集十八卷,今编为十二卷。

湖南常德历史学者、收藏家周新国先生《武陵藏珍》记载: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湖南常德市委市政府为了纪念朗州司马刘禹锡,现专在柳叶湖边建有“司马楼”。

关于刘禹锡的祖籍,多有争议,有说是洛阳人,有说是彭城(今徐州)人,有说是定州人以及中山无极人。据查有关史料,刘禹锡为匈奴后裔,其七世祖刘亮仕于北魏,随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始改汉姓。父刘绪因避安史之乱,东迁嘉兴,刘禹锡出生于此地,因此刘禹锡“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关于说其“彭城人”,经查此说,出自白居易、权德舆等人之口。那不过是随顺当时“姓卯金者咸彭城”(《史通·邑里》)的习俗罢了。因此“刘禹锡彭城人”说法是不确切的。

说刘禹锡是定州人、中山人以及中山无极人,还得从他七世祖刘亮说起。周汉时期,定州、无极是冀州的属地,无极同时也是定州的属地。刘亮曾任冀州刺史、散骑常侍等职,后北魏迁都洛阳,刘亮全家也随之迁至洛阳。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集部别集类:“书禹锡本传,称为彭城人,盖举郡望,实则中山无极人,是编亦名中山集,盖以是也。”此外清《畿辅通志》及《中国历史人物辞典》和《中国历史名人辞典》等也都有刊载。经过反复查证和咨询有关专家,刘禹锡祖籍确认为无极,是有据可依的。

周敦颐

周子年幼丧父,北宋天圣三年(1025),8岁时与同母异父之兄卢敦文随母投靠衡阳舅父郑向,至1037年郑向调任两浙转运使疏蒜山漕河,周子同母随迁润州丹徒县(今江苏镇江市丹徒区)。因他聪慧仁孝,深得郑向喜爱,又酷爱白莲,郑向就在自家宅前西湖凤凰山下(今衡阳市二中)构亭植莲,周子负笈其间参经悟道。盛夏之夜,莲花怒放,香气袭人,美不胜收。郑家故宅后改为濂溪周氏宗祠(今南华大学附一医院处)。

《爱莲说》赏析

赏析 莲花,曾是古往今来文人笔下高歌咏叹的对象,但大多数文人都是惊叹于它的清姿素容,并将其形诸笔端;而这笔散文精品却独辟蹊径,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和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视和厌恶。 从内容上看,这篇文章可明显分为二部分:前一部分对莲花高洁的形象极尽铺排描绘之能事;第二部分则揭示了莲花的比喻义,分评三花,并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慨叹。 文章的前一部分,写出了莲花的高贵品质。首先,“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出了莲花身处污泥之中,却纤尘不染,不随世俗、洁身自爱和天真自然不显媚态的可贵精神;其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写出了它空管挺直、不牵扯攀附的高尚品质;再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写出了莲如傲然不群的君子一样,凛然不可侵犯。 前文所说的一切,事实上是作者人格的写照,是作者心志的自明,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文章的第二部分得到明证。正如作者所说:“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其间的潜台词就是感慨于象他一样具有莲花之洁的人实在太少了。 文章第一段以菊花和牡丹衬托,表明自己独爱莲花,并描绘莲花的形象,赞美莲花的品格。第二段与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相比较,点明莲花“君子”的比喻意义,表明作者对君子的向往之情和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全文以托物言志,以莲喻人,通过对莲花的描写和赞美,歌颂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德,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和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 在写法上,《爱莲说》具有“说”这一文体的共同特点,即托物言志。文章从“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莲气度、莲的风节,寄予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心理和自己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同时,文章还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在文中几次以菊、牡丹反衬莲之美;还把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和莲花的高洁相对比,使“爱莲”这一主题得以加深,没有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三种形象的对比的高明手法,达到深化主题的目的。文章以一个“爱”字贯通全文,把爱莲这一主题落到了实处,也把爱莲变现的淋漓尽致。这首诗在语言上也同样富有特色,那就是优美简练,的确是如莲之美——“不蔓不枝”,没有多余的无用之语 其重点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一句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表达的意思恰好相反。其中心句为:“莲,花之君子者也。” 古人写文一般都是借物抒怀,同样的一句话,都有二层意思,一层喻物,一层抒怀。同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也有第二层抒怀意思。隐喻作者本身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尚品格。实际上,他说的意思就是:官场黑暗,要在官场上保持自己高洁的品格,就如同莲花出淤泥而不染那么难。这也是他为官的经验总结,因为他不想同流合污。而“濯清莲而不妖”,不过是作者的一种良好愿望罢了。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的道理?所以百花之中独莲而能为,弥足可贵也。这也是作者的感叹吧,因为在大环境中他是不可能做到独善其身的,除了逃避与远离。或者如他那样兢兢业业的守着自己的一份志节。 周敦颐的《爱莲说》从“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开篇深沉大气,既点明了《爱莲说》之莲也属水陆草木之花,也点明了莲的可爱,只是“甚蕃”者里的之一罢了。这为他下文的“予独爱莲”埋下了顺理成章的伏笔。如此开篇,出笔皆成不凡,吸人眼球也。接下去周敦颐并没在甚蕃里纠缠,只是直接缩景,一句“晋陶渊明独爱菊”,更加明确了题意,陶渊明可以爱菊抒怀,我怎不可独爱莲呢? 接下句“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像是重复,但实为加深语意也,而且此句入文,

刘基其人简介

刘基其人简介——(《刘基大传》读后) 刘基,字伯温,浙江青田人。他出身于书香名门,祖父刘庭槐更是博览群书,很 有学问。父母非常重视对刘基的教育,再加上他本身天资聪慧,这样,其到束发(古礼:男孩长到8岁就要束发,即成童。以后就要上学了)之时,一部《诗经》差不多 背过一遍了。8岁后,父亲将其送到南田私塾读书,课后就读家中的藏书。读书之余,经常和小伙伴一起攀山、牧羊、捉迷藏,山水风光也就陶冶了其性情。 14岁时,为了更好地学习,听从父亲安排打算到县府求学,可是儒学署告知其名额已满。于是就到县衙找县令商议,县令看刘基天赋异禀同时饱读诗书,甚是喜爱, 于是推荐其到州府就读。就这样,刘基就师从博学多知的郑原善。郑先生对濂学、洛 学造诣很深。(注:濂学,北宋周敦颐一派的学问,因周家乡是濂溪得名,专研《周易》而得,是一套无极-太极-阴阳-五行-万事万物的宇宙化理论;洛学,程颐及其哥哥一派的学问,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因二程家主洛阳而得名。)郑先生对刘基非常看重,并将其毕生所学皆授之。三年后,刘基也就学问小有成就了,便开始和朋友一起游学。到元至顺四年,刘基参加科举考试,中在三甲第二十名。26岁时,受命任高安县丞。一干就是三年多,之后又到江西行省任职一年多。五年的做官时间,虽然其勤于政事,然而依然充满坎坷,对官场也有失望之感,随于元顺帝至元六年秋辞归故里。 回家乡待了一段时间之后,便开始了一年半的远游,看到了中原名不聊生之景, 之后又是做官辞官。期间又有方国珍起义。之后各地都兴起了战火。已隐居的刘基分 析天下大势,估计能就大业者只有陈友谅和朱元璋耳!而陈的猜忌又使刘基对其印象 大减。之后,在朱元璋的再三邀请后,才出山相助,这一点和诸葛亮相似。 之后的刘基积极帮助朱元璋勇敢地担负起统一中国这一伟大任务。他主要干了如 下六件大事: 1.帮助国主朱元璋废小明王而自立。 2.协助朱元璋制订“征讨大计”。 3.在重大战役中,或运筹帷幄,或亲临前线指挥战斗。 4.洪武开国之前,1366年受命卜地拓建南京城;1367年授太史令,上戍申大统历,并与李善长、杨宪、傅献、陶安等一起定律令。平定张士诚后,有张昶者使人上书称颂功德,劝朱元璋及时行乐,刘基当即指出:“是欲为赵高也。”及时提醒朱元璋“居安思危”。 5.洪武开国以后,刘基奏立《军卫法》,提出“宽以待民与严惩贪吏”的主张,肃纲纪,整吏治,严惩贪枉。 6.六十一岁告老还乡,劝朱元璋“霜雪之后,必有阳春,今国威已立,宜少济以宽大。”临终前遗嘱次子仲璟,待胡惟庸败后上奏朱元璋:“夫为政宽猛如循环,当今 之务在修德省刑,祈天永命,诸形胜要害之地,宜与京师声势联络。”

周敦颐思想的廉政内涵

周敦颐思想的廉政内涵 周敦颐,湖南永州道县人,中国宋代著名的思想家、理学家、哲学家,是中国理学鼻祖和湖湘文化的先驱,更是中国古代廉洁文化的奠基人。周敦颐在世仅57年,留给后世的作品只有6248字,但他“上承孔孟,下启程朱”,为中国儒家思想的发扬光大做出了突出贡献。王夫之曾称赞道:“自尧舜禹汤文周孔之传汉董唐韩总未窥先生项背,读诗书易礼乐春秋之旨张铭邵数无非参太极根源。”周敦颐的思想包括廉政思想主要体现在《太极图》、《太极图说》、《通书》、《养心亭说》及《爱莲说》等著作当中。究其一生,周敦颐主张重德治、立人极、倡正气、主廉洁、讲官德,其丰富的学术思想特别是廉政思想内涵,对当今的反腐倡廉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周敦颐思想的历史地位 (一)创理学一脉。宋代理学的产生,是中国儒学的第二次复兴(第一次儒学复兴出现于西汉时期)。儒家学说的最大优点,就是它自西汉以来,就不断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中其他学派,如阴阳、五行和释、道思想中能为自己所能容纳的东西来不断丰富自己。在北宋真宗、仁宗时期就出现了一批儒家学者以承接韩愈的“道统说”为引,开始了儒学的第二次革新活动。周敦颐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宋元学案·濂溪学案》记载:“孔孟而后,汉儒止有传经之学。性善微言,绝之久矣。元公(周敦颐)崛起,二程嗣之,又复横渠(张载)诸大儒辈出,圣学大昌。若论阐发心性义理之精微,端数元公之破暗也。”这说明了周敦颐是第一个阐发“心性义理”学说的人,他打破了“孔孟而后道统中断”的千年幽暗,使儒家的圣学重放光明。周敦颐的学说在后来又被朱熹、张栻等人发扬光大,周敦颐被朱熹誉为“先觉”,被张栻尊为“道学宗主”。可见其在理学开创事业上的伟大贡献。周敦颐的理学思想,为尔后博大精深的宋明理学提供了核心和骨架,所以周敦颐被誉为“得圣贤不传之学”的理学开山鼻祖。 (二)开湖湘新风。湖湘文化是中华文化一个重要的分支,是三湘大地人才辈出的文化基础。关于其起源,许多人认为其源于周敦颐的濂溪学。清代大学问家王闿运曾作对联“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就点明了湖湘文化与濂溪学的渊源关系。著名学者梁绍辉先生曾说:“湖湘之学源自濂溪,创于胡宏而盛于张栻,流于明清而接续近现代,形成了以岳麓书院为中心的跨时代人才群体。”周敦颐的思想对湖湘文化及湖湘后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是“立诚成圣”思想。周敦颐认为,无论是做官,还是学道,都必须先立“诚”,要无私无欲。历史上的湖湘志士,不管政治立场如何,都

张载的哲学思想

张载的哲学思想 张载,字子厚,长安人,生于公元1020年(宋真宗天禧四年),卒于公元1077年(宋神宗熙宁十年)因家住陕西郿县横渠镇,世称 横渠先生。又因其讲学关中,其学生也多为关中人,故其学派称为关学。 “关学”是由张载创立,以其弟子及南宋、元、明、清诸代传承 者人士为主体,教学及学术传播以关中为基地而形成的儒学重要学派,与宋代二程的洛学、周敦颐的濓学、王安石的新学、朱熹的闽学齐名, 共同构成了宋代儒学的主流。 张载认为生在世上,就要尊顺天意,立天、立地、立人,做到诚意、正心、格物、致知、明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努力达到 圣贤境界。关学的主旨,集中的体现在被当代哲学家冯友兰概括的横 渠四句中:“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关洛濓闽新诸学派皆根源于《易经》和孔孟、在发展过程中互相 吸收、融合又互有批评、创新,包括对佛学的批评和吸收,这是整个 儒学史的一个共性特点,但在本体论、认识论、辩证法、和谐论和教 育见解等方面关学又独具个性。 关学与理学其它几个学派相比,有其鲜明的特点:第一个特点是“学贵致用”。第二个特点是株守儒学,躬行礼教。 张载一生著述很多,现存主要有《正蒙》《易说》《经学理窟》《语录》《后录》《文集佚存》《拾遗》等,一九七八年,中华书局出版了《张载集》,收集了迄今所存的张载所有著作,是我们研究张载思想 的主要资料。 一、“太虚即气”的唯物主义自然观: (一)对“太虚即气”的证论:首先,他指出“一切有形有象的 可以名状的事物都是由太虚元气构的。其次,他指出:太虚元气虽然 时聚时散,但却是永恒绝对的实体。张载进而又论证了太虚、气和万 物的关系。此外,张载还从人的感觉来说明太虚元气细微致极,不能 为人的眼睛所看见,但它确实是一种客观存在。 (二)对释、老思想的揭露与批判:张载意识到了这一分歧所在,对当时流行的两种观点进行了批判。一种观点认为太虚是气的根源,气是太虚所产生的,这是道家的“有生于无”的观点;另一种观 点认为万物是空无的太虚中出现的幻象,这就是佛教认为山河大地都 是假象的观点。 二、“一物两体”的朴素辩证法: 张载认识到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明确提出了“物无孤立之理”的命题。在事物的多种联系中,他对事物的同异关系有特别精彩的论述。张载看到了事物之间的“同”,但他更加强调事物之间的“异”。 张载不仅看到了事物的相互联系,而且看到了事物的发展变化,关于事物的发展变化的形式和状态,他提出了“著变”和“渐化”说, 并且论证了二者的联系与区别,他说:“变言其著,化言其渐”(《横 渠易说·乾卦》)。

《爱莲说 周敦颐》阅读复习附答案

《爱莲说周敦颐》阅读复习(附答案) (2) 《爱莲说周敦颐》阅读复习(附答案)(2)文章来自: 3.爱莲说周敦颐(八上) 【译文】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晋 朝的陶渊明唯独喜欢菊花。自唐朝以爱以来,世人大多 喜爱牡丹。我则唯独喜爱莲花--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 的茎)内空外直,没有(缠绕的)蔓,(也)没有(旁兔 逸的)枝;香气远播,更显得清芬,它笔直地洁净地立在 水中,(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君子。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 听到。对于莲花的爱好,象我一样的还有谁呢?对于牡 丹的爱,那当然是有很多的人了! 【主要内容】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 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 格和洒落的胸襟。 【主题思想】作者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赋予莲美好 的形象,含蓄地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态度:他既不愿像陶 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种追逐功名富贵, 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

直的品德。 【典型例题】 1、下列加点的词语意想相同的项是() 【益】益慕圣贤之道有所广益。至于斟酌损益曾益其所不能 【清】香远益清濯清涟而不妖清荣峻茂回清倒影 【净】风烟俱净亭亭净植 【宜】诚宜开张圣听宜乎众矣 1:①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莲,花之君子者也。 ②说说这句话的言外之意。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作者这种写法颇似“一字褒贬”,文中只说牡丹是“花之富贵者”,此外别无贬辞,但从“宜乎”一语却可以看出他对世风的鄙视。 2.类似于“莲”花这种品格的文人很多,除本文的作者外,你还知道谁,就他(她)的一句诗、词、文来谈谈他(她)的思想品德。 答:比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现了他安贫乐道,陶醉于大自然,陶醉于田园生活的情趣。 4.作者认为“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说

朱熹生平简介

朱熹生平简介 中文名称: 朱熹 又名: 号晦庵字仲晦字元晦紫阳 性别: 男 所属年代: 宋代 民族: 汉族 生卒年: 1130~1200 生平简介 朱熹(1130~1200)南宋哲学家、教育家。字元晦、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侨寓建阳(今属福建)。曾任秘阁修撰等职。主张抗金,并强调备战。被主和派韩侂胄等目为“伪学”。平生广注儒学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至自然科学均有贡献。在哲学上发展了二程(颢、颐)关于理气关系的学说,集理学之大成,建立起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世称程朱学派。其学认为:理、气不能相离,“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又断言:“理在先,气在后”;“有是理便有是气,但理是本。”强调“天理”和“人欲”的对立,要求人们放弃“私欲”,服从“天理”。教学授徒五十余年,认为“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朱文公文集》卷十四《甲寅行宫便殿奏札二》)。又提出对自然变化的科学见解,如关于阴阳二气的宇宙演化说,如从高山上残留的螺蚌壳论证地质变迁(原为海洋)说等。其学说在明清两代被确立为儒学正宗,并影响至ò8国、日本等国,如日本德川时代,“朱子学”颇为流行。其博览和慎思精神,对后世学者影响至深。所著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及后人所编纂的《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和《朱子语类》等。 朱熹,祖籍歙州婺源县(今属江西),生于南剑州尤溪县,曾寓居建州崇安和建阳(以上今皆属福建)两县。绍兴十八年(1148),登进士第。二十一年,铨试及格,授左迪功郎、泉州同安县主簿。任满归乡,被差监潭州南岳庙,拜李侗为师。一再辞去官职,专心著书讲学。宋孝宗淳熙间(1174~1189),历任知江西南康军、提举江西常平茶盐公事、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等。宋光宗时,历任知漳川、秘阁修撰、知潭州兼湖南安抚使。宋宁宗初,升焕章阁待制兼侍讲。庆元二年(1196),被反对派弹劾,落职罢祠。庆元六年,病死。嘉定元年(1208)谥“文”。 朱熹最初积极主张北伐抗金,后来变为“合战、守之计以为一”,最后成为坚定的主守派。做地方官时,在福建、浙东实行社仓法,在漳州推行经界法,企图补救时弊。朱熹早年研习儒家经典外,还学佛教禅学、道经、文学、兵法等,无所

爱莲说 周敦颐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1爱者甚蕃2。晋陶渊明独爱菊3;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4;予5独爱莲之6出淤泥7而不染8,濯9清涟10而不妖11,中通外直12,不蔓不枝13,香远益清14,亭亭净植15,可16远观而不可亵17玩18焉19。 予谓20菊,花之隐逸者21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22者也。噫23!菊之爱24,陶后鲜25有闻26;莲之爱,同予者何人27?牡丹之爱,宜乎众矣28。 词句注释 1. 可:值得。 2. 蕃:多。 1. 晋陶渊明独爱菊: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陶渊明(365—427),一名潜, 字元亮,自称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浔阳柴桑(现江西省九江县) 人,东晋著名诗人。是著名的隐士。他独爱菊花,常在诗里咏菊,如《饮酒》 诗里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向来称为名句。独,只,唯独。 3.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从唐朝以来,人们很爱牡丹。唐人爱牡丹,古 书里有不少记载,如唐朝李肇的《唐国史补》里说:“京城贵游,尚牡丹……每 春暮,车马若狂……种以求利,一本有直数万者。”李唐,指唐朝。唐朝的皇帝 姓李,所以称为“李唐”。世人,社会上的一般人。自,(自)从。盛,很,十分, 一作“甚”。 4. 予(yú):我。 5. 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际意义。 6. 淤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7. 染:沾染(污秽)。 8. 濯(zhuó):洗涤。 9. 清涟(lián):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10. 妖:妖艳。美丽而不端庄。 11. 中通外直:(它的茎)内空外直。通,空。直,挺立。

12. 不蔓(màn)不枝:不生枝蔓,不长枝节。蔓,名词用作动词,生枝蔓。 枝,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节。 13. 香远益清:香气远播,更加显得清芬。远,形容词作动词,遥远,空间 距离大。益,更,更加。 14. 亭亭净植: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亭亭,耸立的样子。 15. 可:可以。 16. 亵(xiè):亲近而不庄重。 17. 玩:玩弄。 18. 焉:助词。 19. 谓:认为。 20. 隐逸者:指隐居的人。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 就隐居避世。 21. 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22. 噫:感叹词,相当于“啊”。 23. 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之,的。一说为“宾语提前的标志”。下文“莲之 爱”、“牡丹之爱”同。 24. 鲜(xiǎn):少。 25. 闻:听说。 26. 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喜爱莲花的)还有什么人呢? 27. 宜乎众矣:(喜爱牡丹的)人应该是很多了。宜,当,这里与乎连用有当 然的意思。众,多。 爱莲说白话译文 水上,陆地上的各种花草树木,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间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玩弄它。

《爱莲说》解析及作者介绍

爱莲说 朝代:宋代 作者:周敦颐 原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盛爱一作:甚爱)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也不枝枝节节,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啊!(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注释 晋陶渊明独爱菊: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自称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死后谥靖节),东晋浔阳柴桑(现在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著名人。是著名的隐士。陶渊明独爱菊花,常在诗里咏菊,如《饮酒》诗里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向来称为名句。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唐国史补》里说:“京城贵游,尚牡丹……每春暮,车马若狂……种以求利,一本(一株)有直(同“值”)数万(指钱)者。甚:很,十分。 说: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之:的。 可爱:值得怜爱。 者:花。 甚:很,非常。

周敦颐《爱莲说》教学设计

《爱莲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文言字词的识记积累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了解衬托手法及其作用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接受正直不屈精神的陶冶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字词 【教学难点】: 托物言志写法的理解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用具】: 教材、PPT

【教学方法】: 讲授法、问答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请大家看着PPT上的这个卡通人物,她呀,是刚刚热播完的一部古装偶像剧中的人物,想必很多同学都知道其扮演的角色吧?谁愿意起来告诉老师?(抽生答)是的,她就是那位仙萌可爱的小师妹芙蕖。电视剧里的“芙蕖”是一个人名,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它还是一种我们非常熟悉的水生植物的别称,猜猜看?(学生思考)答案是——莲花。(给出莲花的百科简介及曹植《洛神赋》里用它来形容美貌无比的甄宓的句子。) 再请大家看看各种颜色的莲花。(播放相应的图片) 今天一起学习《短文两篇》中的第二篇——周敦颐的《爱莲说》。翻到课本。 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1、齐读全文,要求读通、读顺(板书题目、作者) 2、生字词的识记 蕃fán 淤yū濯 zhuó蔓màn

亵xia噫 yī鲜xiǎn有闻 注意:“噫”是文言叹词,表感慨、悲痛、叹息。(范仲淹《岳阳楼记》:噫!微斯人,吾谁与归?)鲜:很少。 (齐读字词,每个两遍,要求学生于原文中做好相应的标注。) 3、再次齐读,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三、翻译课文,联系课下注释,抓住重点字词 蕃濯蔓亵玩焉予噫鲜之 (每翻译一段,全班朗读该段一遍) 四、深入研读,共同探究 1、概括全文大意 2、题目名“爱莲说”,为何花笔墨提及菊与牡丹?(衬托:正(菊)、反(牡丹),做好板书) 3、全篇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 (课文里提到的莲特征的句子: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周敦颐简介

周敦颐简介: 周敦颐(1017.5.5~1073),字茂叔,号濂溪,汉族,宋营道楼田堡(今湖南道县)人。北宋著名哲学家,是学术界公认的理学派开山鼻祖。“两汉而下,儒学几至大坏。千有余载,至宋中叶,周敦颐出于舂陵,乃得圣贤不传之学,作《太极图说》、《通书》,推明阴阳五行之理,明于天而性于人者,了若指掌。”《宋史·道学传》将周子创立理学学派提高到了极高的地位。其父周辅成(亦名怀成)于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因六举以上特奏名赐进士出身,曾为贺州桂岭县(今广西贺县)知县,后赠谏议大夫。北宋天禧元年(公元1017年),时任桂岭县令的周辅成的儿子周敦颐降生在当时的桂岭县县衙。周敦颐自幼“信古好义,以名节砥砺”,青少年时期在桂岭读书求学,然后在桂岭循级应科举考试而直取进士。天圣九年(公元1031年),周敦颐14岁,其父病逝。周敦颐著有《周子全书》行世。周敦颐曾在莲花峰下开设濂溪书院,世称濂溪先生,濂溪书院是他讲学的讲坛,他的学说对以后理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周敦颐是把世界本源当做哲学问题进行系统讨论的鼻祖。 周敦颐是我国理学的开山祖,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清代学者黄宗羲在他的《宋儒学案》中说道:“孔子而后,汉儒止有传经之学,性道微言之绝久矣。元公崛起,二程嗣之……若论阐发心性义理之精微,端数元公之破暗也”。他继承《易传》和部分道家以及道教思想,提出一个简单而有系统的宇宙构成论,说“无极而太极”,“太极”一动一静,产生阴阳万物。“万物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太极图说》)。”圣人又模仿“太极”建立“人极”。“人极”即“诚”,“诚”是“纯粹至善”的“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是道德的最高境界”。只有通过主静、无欲,才能达到这一境界。在以后七百多年的学术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所提出的哲学范畴,如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动静、性命、善恶等,成为后世理学研究的课题。 周敦颐生前并不为人们所推崇,学术地位也不高。人们只知道他“政事精绝”,宦业“过人”,尤有“山林之志”,胸怀洒脱,有仙风道骨。但没有人知道他的理学思想,只有南安通判程太中知道他的理学造诣很深,并将两个儿子——程颢、程颐送到他的门下,后二程均为著名理学家。南宋学者,胡宏对敦颐的理论学加以尊信,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对他评价很高,为他作事状,又为《太极图·易说》、《易通》作了注解。张栻称他为“道学宗主”,其名声逐渐大起,九江、道州、南安等地纷纷建濂溪祠纪念他,宁宗赐敦颐谥号为“元”,因此敦颐又被称为“元公”,到理宗时,从祀孔子庙庭,确定了周敦颐的理学开山地位。周敦颐性情朴实,自述道:“芋蔬可卒岁,绢布是衣食,饱暖大富贵,康宁无价金,吾乐盖易足,廉名朝暮箴”。他从小信古好义,“以名节自砥砺”。平生不慕钱财,爱谈名理,他认为“君子以道充为贵,身安为富”。他虽在各地作官,但俸禄甚微,即使这样,来到九江时,他还把自己的积蓄给了故里宗族。 周敦颐酷爱雅丽端庄、清幽玉洁的莲花,曾于知南康军时,在府署东侧挖池种莲,名为爱莲池,池宽十余丈,中间有一石台,台上有六角亭,两侧有“之”字桥。他盛夏常漫步池畔,欣赏着缕缕清香、随风飘逸的莲花,口诵《爱莲说》。自此莲池名震遐迩。 九江的烟水亭最初是由周敦颐修建的,因为亭在湖心,一墩如月,故名“浸月亭”。后不断兴废,取“山头水色薄笼烟”之意境,改名“烟水亭”。清顺治十七年,巡道崔抡奇复修烟水亭建立五贤阁,奉周敦颐为五贤之一。九江市区现在还有濂溪路、濂溪居委会等。

爱莲说周敦颐(最新)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上的人十分喜爱牡丹。而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蔓不长枝,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而不能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就很多人了! 这篇文章可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描写莲花高洁的形象;第二部分则揭示了莲花的比喻义,分评三花,并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慨叹。 首句“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选用“可爱”二字,包罗群芳,表明托物寄兴,并不刻意求工,极见其立言斟酌之妙。 接着叙说“晋陶渊明独爱菊”。陶渊明不肯为五斗米折腰,解绶归隐后,饮酒赋诗,安享“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逸趣。“独爱菊”,显示渊明雅致芬芳,傲然物外的性格,而且更加明确了题意:陶渊明可以爱菊抒怀,我怎不可独爱莲呢? 继写“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写了唐人,特别是统治阶层“甚爱牡丹”的好尚,这几句像是重复,但实为加深语意也,而且此句入文,让对比感更为强烈,为其求莲之高洁铺下了引子。大意是周敦颐本人独爱莲与晋陶渊明的爱菊避世不同,为保持一份高洁,宁愿终老南山。他要在尘世中当个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这种在污世保持清白与独自避世求真的心态,与众人皆羡富贵的从众心态是有着思想境界上本质的区别的。这为爱莲说所要表达的“出淤泥而不染”作了最好的铺垫。 然后作者撇开一笔说,让那些人爱其所爱吧,“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一连串铺叙,对莲花挺拔秀丽的芳姿,清逸超群的美德,特别是可敬而不可侮慢的嵚崎磊落的风范,作了有力的渲染。这几句隐喻作者本身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尚品格。实际上,他说的意思就是:官场黑暗,要在官场上保持自己高洁的品格,就如同莲花出淤泥而不染那么难。这也是他为官的经验总结,因为他不想同流合污。而“濯清莲而不妖”,不过是作者的一种良好愿望罢了。他为官正直,数洗冤狱,为民作主;晚年定居庐山,著书明道,

题春晚 周敦颐 阅读答案附赏析

题春晚周敦颐阅读答案附赏析 题春晚周敦颐(4分) 落柴门掩夕晖,昏鸦数点傍林飞。 吟余小立阑干外,遥见樵渔一路归。 15、这首中哪一句交代了观的立足点? 16、诗人描写昏鸦时为什么用点而不用只?说说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 15、吟余小立阑干外 16、因为诗人写的是晚景,天气昏暗,加上距离较远,望过去,昏鸦自然更像点,用点比用只更准确,更形象。 练习二1.联系全诗看,第三句中诗人小立时见到的景物主要有哪些?这些景物组成的画面有何特点?(5分) 2.全诗是如何扣住题目的晚字来写的?(3分) 参考答案 1.⑴所写景物:①柴门落花;②傍林飞鸦;③晚归樵渔。特点:恬静、谐和,富有生气。 2. 花落点明春之晚(暮春),夕晖数点路归点明天之晚。春晚三景,景景都是扣住诗题中的晚字来写的。 【解析】 1.要概括本诗所描写的景物,需要结合诗句花落柴门掩夕晖,

昏鸦数点傍林飞。遥见樵渔一路归。进行归纳即可;至于回答景物画面特点,需要从相关字词中进行概括分析。 试题分析: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考点: 2.试题分析:此题需要结合诗的题目,分析诗句内容,尤其是花落、夕晖、数点、路归等词语进行分析得出答案。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题春晚之春晚,据首句花落之意,是指暮春之晚。诗所描写的,乃是乡村暮春晚景。 红日西沉,夜色降临之前,一位吟余小立阑干外的诗人,正在游目观赏村野景致。吟,可以指作诗,亦可以指诵读诗文。这位诗人白昼一天都在伏案,薄暮时分,微感疲倦,便走出屋子,在楼台(其居处是简陋小楼,故有柴门之语)栏杆外稍立片刻,略事休息。一、二、四句便是他小立时所见之景。 他先近看柴门。时已晚春,花儿纷纷飘落,有的还飘进了门内,把那夕阳的余辉挡在门外,可见落花堆积之多。继而又远看树林。稍远处有一片树林。苍茫暮色之中,可以看到几只黄昏时的乌鸦,忽高忽低、时上时下,紧挨林子飞着。将乌鸦称为点,是因为距离较远,天色昏暗,望去像点一样。最后诗人放目遥望,在那乡间小路的尽

周敦颐的富贵观探析

·文化 研究 208 Consume Guide ·Culture Research ■ 左思 夏东伟 中国地质大学政法学院 周敦颐的富贵观探析 [摘 要]随着市场经济的日渐深入,市场经济所带来的弊端日益凸显,社会中有不少人将世界一切有形的、无形的、物质的、精神的东西都放在金钱砝码的天平上来衡量,导致社会道德沦丧、诚信缺失。本文以理学开山鼻祖周敦颐作为研究对象,对其思想中的富贵观加以研究,以此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富贵观,以期为中国特色精神文明建设起到建言作用。[关键词]周敦颐 富贵观 意义 周敦颐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尔”。在周敦颐看来,真正的君子应该以诚”、“多思”、“务实”、“爱人敬哲学家和理学家,原名敦实,后为避讳改名“道充”为贵,以身体安康、完好无损为人”,只有通过自身对已有道德规范的不断敦颐。字茂叔,号濂溪,世人称之为“濂溪富,只要生活泰然、吃饱穿暖、道德情操高学习才能达到“富且贵”的目的。 先生”,谥号“元公”。他是我国理学的开尚就是人生最大的富贵。他在《通书·师友周敦颐虽然注重自身道德修养提高,但山鼻祖,其理学思想在我国哲学思想史上起上》中同样叙述道“天地间至尊者道,至贵他并没有因一味注重个人的提高而忽视自己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黄宗羲曾评价道:者德而已矣,至难得者人,人而至难得者,的社会责任。周敦颐尽管担任的一直都是地“孔孟而后,汉儒止有传经之学,性道微言道德有于身而已矣”。同时在《通书·师友位较低、实权较少的小官,俸禄很少,但他之绝久矣。元公崛起,二程嗣之,又复横梁下》中阐述说“道义者,身有之,则贵且并没有忘记自己的为官处世之道。他拿出自清大儒辈出,圣学大昌”意是周敦颐开始重尊”,天地之间最难得的东西有三样:道、己有限的俸禄来救济辖区贫苦百姓。他还强点探讨心性、天道、义理的精神哲学问题,德、人,而能合“道”与“德”于一身的调“古者圣王制礼法,修教化、三纲正、九打破汉学的传统,可见其重要历史地位。他人,“则贵且尊”。总的说来,周敦颐的富筹叙、百姓大和、万物咸苦,乃做乐,以宣以发挥《易经》、《中庸》的思想为基础,贵观,即是对自身内在修养和健康身体等方八风之气,以平天下之情”(《通书·乐融汇《论语》、《孟子》等儒学经典的思面的追求。这里我们不得不提到“孔颜乐上》)统治者应当注重对百姓的礼法教化,抚想,并吸收了佛、道二教中的合理成分,而处”,周敦颐在向二程谈论富贵观的时候曾平百姓浮躁的心灵,降低他们个人不良欲形成的一个较完整的新儒学理论体系。 说过:“颜子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望,以此来达到社会的和谐、个人和社会的在周敦颐哲学思想中,论证最严密而又堪其忧,而不改其乐。夫富贵人所爱也,颜安宁。为人做官只有真正具“道”才能正风推本最深远的有两个方面的理论,一个是子不爱不求而乐乎贫者,独何心哉。天地间气、安社会,才能为百姓“谋富贵”。 “无极而太极”的宇宙论,一个是溯源于有至贵至爱可求而异乎彼者。见其大而忘其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诚”的伦理道德观,宇宙论和伦理道德观小焉尔。见其大则心泰,心泰则无不足,无在社会生活,特别是经济生活中新的道德观是构成周敦颐哲学思想的两大支柱。至于什不足则富贵贫贱处之一也,处之一则能化而念大量涌现。诸如竞争观、效益观、公正么是道德?周敦颐在其《太极图说》中具体齐”(《通书·颜子》)。颜子在身处贫困观、人才观、法制观等等,正日益成为人们阐述道“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时,却仍能够坚持治学,但他依旧感到很满所努力追求的道德价值取向。我们必须加强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足,并以此作为终身乐趣,这才是我们所应公民的思想道德教育,我们可以借鉴周敦颐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该追求的治学之道,这才是人生最大的财富贵观,加强公民道德修养的教育,同时增人在万物生成变化过程中形成,与此同时人富,也因此周敦颐称颜子为“亚圣”,高度强人民各方面的素质,以消除一些人所持的的思维意识也随之出现,即“形既生矣,神评价颜子的这种“苦中求学”的精神。 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当欲望,在物欲横发知矣”。然而人们在现实劳动过程中因为古往今来,有两种不同的富贵观,且对流的世界能够保持自我,正确的看待物质财客观对象而产生内心的情绪,于是善恶就开各自富贵的实现途径各异:一是向内求助于富和精神内涵的关系,促进诚信道德建设,始分明,“万事出矣”,承接上一句,人们自身,另一个就是向外求助于其他事物。在树立正确的富贵观、人生观。 在内心感受上的不同而产生了各种矛盾和分周子看来,他更倾向于求诸于己,在于自身歧。因而需要有一种规范来缓和甚至化解这的不断完善,使自己的“道”得到不断的充些矛盾,于是“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实,这一点与儒家传统思想中将道德原则神静,立人极焉”,“圣人”开始制定“中正圣化,极力推崇道德和正义的思想不谋而仁义”的道德原则,以规范人们的日常行合。二是向外求助于其他事物,这里追求的为。然而“圣人”也是经过学习前人的道德是耳目形体的满足,外求于物所得的富贵是规范才得以成为“圣人”的,因此我们可以虚假的、暂时的、容易失去的,周敦颐提倡看出“圣人”并非是道德的最终起源,他只摒弃这些外在的东西,即“铢视轩冕,尘视是对已有的道德规范加以整理和完善的。那金玉”。自古以来,大家对于富贵的追求更么道德究竟源于何物?周敦颐提出了一个与多时候在于对外在物质生活的追求,对金“无极”并列存在的“诚”,并认为“诚”钱、利益、权力等的追求,周敦颐一改常是道德的本源,“诚者,圣人之本,大哉乾态,认为世间还存在着“内求诸己”的富元,万物资始,诚之源也。乾道万变,各正贵,从而丰富了儒家传统思想,同时在一定性命,诚斯立也”周敦颐如此从“万物资程度上为理学“存天理,灭人欲”提供了一始”来探求道德,形成了他以“诚”为核心定的理论基础。当然这里并不能说周子的富的道德观。 贵观就是“灭人欲”,因为其实周敦颐在追然而什么是富贵?如何看待富贵?正所求个人修养,也是人欲的一种,因而只能把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周敦颐的著它当作是朱熹思想的一种起源。然而,“内作中,论证富贵观的语句并不多,但他独树求诸己”中到底“求诸”何物?从前面的论一帜,脱离了世俗对富贵的一般观点和看述可以看出,无非是在于对“道”的追求,法。周子在《题濂溪书堂》中写道“保暖大对“身安”的追求。“道充为贵”是高度注富贵,康宁无价金”;《通书·富贵》中有重精神生活的表现,如何才能做到“道“君子以道充为贵,身安为富,故常态无不充”?这就涉及到周敦颐修养论中的种种观足,而铢视轩冕,尘视金玉,其重无加焉 点,周敦颐认为只有通过“立志”、“立 参考文献 [1]梁绍辉,周敦颐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杨帆,周敦颐幸福观[J]传承2008(4) [3]于滨,论周敦颐诚思想的价值[J]沧桑2008(1)[4]张立文,宋明理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 社 2002

爱莲说(答案解析)

《爱莲说》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皆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一、解释下列词语 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水上和陆地上草本木本的花中,可爱的有很多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我唯独喜欢莲花,它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受淤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的洗涤后,却不显得妖媚。 3、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香气传播得越远越清幽,它笔直洁净地立在那里,(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它们,却不可靠近去玩弄它。

4、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对于牡丹的喜爱,人该是很多了。 三、按课文填空 3、《爱莲说》用来比喻君子即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 4、比喻君子通达整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5、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 6、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句子是: 7、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句子是: 8、“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的原因是: 四、理解课文,回答问题

1 2、作者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使用? 答: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摹名利的生活态度,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3、本文赞扬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但并不孤高自许。但在我们生活中常听至人们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是怎么看待这两种观点的呢? 答:同意第一种观点,只要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即使身处恶浊的环境也能独立不移 4、“独爱莲”,“独爱菊”两个“独”字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生活态度? 答:独爱菊指的是平静安逸的生活。独爱莲指的是洁身自好的态度。表现出他们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同时又相对表明周敦頣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独爱莲表明作者即不想像世人那般庸俗,但也不想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也表现个人的品味是独一无二的。唯有对莲的喜爱有一层非常丰厚的情谊。本文托物言志,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鄙弃。 5、《爱莲说》作者通过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进而以花喻人,揭示作者: 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品质 6、写出莲花的别称两个以上:荷花、芙蕖、水芝、水芙蓉。 7、给句子标出停顿: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8、本文从香气、体态、气质、生长环境方面描写莲花。 《陋室铭》

《爱莲说》练习题及答案85030解析

《爱莲说》练习题及答案 1、《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是北宋时著名的哲学家家.“元公”是他的谥号。 2、《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爱莲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草木之花为莲的总陪衬,以菊花和牡丹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人:隐逸者、富贵者、君子 3、《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4、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5、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6、“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7、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8、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摹名利的生活态度,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9、本文赞扬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但并不孤高自许。但在我们生活中常听到人们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是怎样看待这两种观点的呢? 言之成理即可。例如:同意第一种观点,只要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即使身处恶浊的环境也能独立不移 10、《爱莲说》在写作方法上是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情感,我们称这种写法为: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线词的意思。(2分) ①可爱者甚蕃.多 ②亭亭净植 ..树立或立

12.下列句中加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D)(2分) A.陶后鲜有闻芳草鲜美 B.香远益清清荣峻茂 C.中通外直指通豫南D.陶后鲜有闻此人一为具言所闻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对于莲花的爱好(0.5分),像我这样的还有什么人呢(0.5分)对于牡丹的爱好(0.5分)人该是很多了。 14、解释“之” ①水陆草木之花之:的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助词,起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可不译 ③无丝竹之乱耳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可不译 ④何陋之有之:助词,在这里是宾语提前的标志,无实义 15、《爱莲说》作者通过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进而以花喻人,揭示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品质 16、写出莲花的别称二个以上荷花、芙蕖、水芝、水芙蓉、菡萏 17、文中对莲花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通过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进而以花喻人,揭示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品质。 18、“独爱莲”,“独爱菊”两个“独”字,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生活态度? 答:表现出他们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同时又相对表明周敦頣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19、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赞扬的莲花的高贵品质。 答:正直、通达、庄重、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清高而美名远扬。打印一二页

相关文档